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书教育走偏了吗

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走在创业路上
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走在创业路上
&&&&来源:自主创业
 培养有潜质的大学生成为未来企业家让曹洪涛颇有成就感的是,他创办的&应届生求职网&能为那么多的大学生找到了工作。2012年,全国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就有100万毕业生是通过他的网站找到的工作。3月29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记者见到了曹洪涛。曹洪涛,上海交通大学2006届硕士毕业生。他在读研三时,与其他同学一样开始了求职之路。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信息不畅导致他和同学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有了一个好想法,&做一个网站专门服务大学生求职&,毕业时,他选择了创业。现在,&应届生求职网&在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口碑极好,已成为中国大学生求职第一网站。创业不仅使曹洪涛有了自己的事业,还解决了他人就业,现在有20多人在他的公司工作。同时,上海交大的学子薛嵩的创业之路充满坎坷。2006年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了创业生涯。他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汽车防雾剂,在做的过程中失败了。失败锻炼了他坚持。他重新思考,他学的是药物合成专业,&做熟悉的领域&,他创办了上海瑞一医药公司,带领他的团队向高端&医药中间体&领域进军。研发、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了创新创业的艰辛。几年下来,他们自主开发成功上百个有机硅品种,有多个品种产业化,行销欧美日韩。他的创业感受是,创新创业是&在试错证伪过程中找到更适合的路&。像曹洪涛、薛嵩一样,在上海交大,涌现出一批校园创业先锋,这不能不说与该校的创业意识引导紧密相关。该校把创业教育作为育人责任,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使命。据上海交大创业学院副院长桑大伟介绍,近几年来,学校投入2亿元建设十大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开设通识课&创新创业大讲堂&,迄今选修同学已逾万人次;每年学生自主开展创新计划700多项。还通过&创业沙龙、海峡两岸创业交流营&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种创业教育活动,使有意创业的交大学生有机会和风险投资家、创业园区、创业校友、天使基金等各方代表接触,全面深刻了解创业知识,为项目和团队做前期准备,提高项目可行性。特别是,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培养部分同学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近两年,在校学生项目连续在国内外多个创业项目等国际重大赛事获奖;&上海交大天使基金&先后扶持指导150多个创业计划,资助49个创业团队,累计1160余万元。2012年该校创建&创业学院&,通过&创业学院&,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有效集聚,推动更多有潜力的大学生成为未来企业家,更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变成现实企业。同时,以&创业学院&为支撑,在全校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训练和孵化链。培养&工程师&型的创业企业的掌门人在上海理工大学,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充满校园,该校坚持创业教育的知识创新取向,全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立交桥&,已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该校注重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队协作、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敬良告诉记者,学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工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和参与创意、设计、制造、试验等制造生产的全流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着力打造和培养具有工程背景、为工程领域提供服务的&工程师&型的创业人才。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该校与创业学在美国排名第一的雪城大学合作办学,通过国际交换生与国际企业实习,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为科技创业学生提供便捷、完整、有效的服务。科技园还划出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经营场地,为符合学校创业定位要求的创业学生注册公司提供免费一门式服务。魏杰,2006年于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在上海理工科技园注册公司,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公司的业务已拓展到机械模具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公司在苏州、南京、徐州、山东设立了办事处,在上海浦东新区南汇与苏州分别设有2000平米的生产基地,2012年公司全年营业额达到3000万左右。在学校机械加工及机械电子专业工程技术方面的学习,让他不仅是创业企业的掌门人,而且还是一名称职的技术工程师。在专业代理荷兰水泵业务时,他能帮用户设计整体的系统方案;在销售德国工具时,他能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向外方提出技术改进方案,使用户提高加工效率;在为上汽生产模具时,他能不断改进加工方法与程序,使产量与质量满足客户的要求。在上理工有个创业班,2012年,该校率先在高校中开设创业学专业。创业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大二学生倪张骊是第一届创业班的学员。她原先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后来成为创业班30名学员中的一个,将于两年后拿到工商管理学士学位。经过一年的学习,倪张骊觉得自己收获颇多,除了受到理论和实践的训练,还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创业班学生在选拔时设置了体能、毅力测试、开业能力测试、面试在内的四轮选拔机制。在课程体系上,通过设置包括理论模块、实务模块、实训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培养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生理条件在内的创业综合素质。此外,该校在经费上提供支持,至2012年底,学校已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基金项目1800余项,资助经费达1300万元,每年为学生提供几百个项目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环境与建筑学院研究生任防振申请的关于&废油处理&的技术项目获得了发明专利,2012年,任防振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经过两年的技术研发,目前以该项技术为支撑的产品已经定型,通过了国外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检测结果为&废油处理回收率可达75%&80%&,任防振的公司因此吸引了众多风投的目光。能动学院2012级博士生何定兵在读研究生期间,发现空调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存在能效下降的问题,他利用自己化学与制冷交叉学科的优势,经过原理分析、文献查询和上百次的化学实验和测试,于2012年完成了&极化冷冻油添加剂的功能成分的有机合成&项目,首次将空调和制冷系统制冷剂系统换热问题改善与冷媒水循环系统换热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大的节电空间。2012年,他在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创办了上海澜水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推动该项目产业化的自主创业征程。培养高科技创业企业领军人殷海玮,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生,毕业后他创办了上海复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他在公司组建了以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内知名院所专家学者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他们研发的光谱仪,测太阳能电池片吸收,只需三秒时间,大大提高了工艺检测效率,更好地控制了太阳能电池片质量。现在,国内三大电池企业都在使用他们的产品。仅仅成立两年多的公司,已成为国内最专业的光谱设备制造商之一。在紫外、可见至中红外波段光谱分析技术,以及光伏和LED晶片等生产领域分析检测技术上取得了业界领先地位。他们研制的光谱设备已经跟随&雪龙号&开始了南极科考之旅,他们的产品入驻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为大功率半导体节能光源在线检测提供服务。谈及创业,殷海玮对母校充满感激:&有机会在学校上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辅导课,使我把创业激情变为行动;有技术无钱,又是学校给了我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资助。&殷海玮有很深的复旦情结,在给公司取名时,他刻意用了&复&字。与殷海玮一样,复旦学子对母校情深意浓。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孙洪涛和两位同学共同创立了高科技企业上海复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同样把&复&字写在公司名称中,还有复启、复歌等公司,学子们用&复&字传承着复旦文化,延续着母校情怀。回想当初创业时,母校给了多大帮助,孙洪涛说,&最大的帮助是信心支持&,是&学校给我们搭建了平台&,&学校给了第一棒资金支持,帮助我渡过了最初3年的困难期&。他一直怀抱一颗感恩之心,他有个想法,要把公司1%的股权反馈给复旦大学。正像孙洪涛所说,复旦大学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大舞台。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介绍,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依托复旦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中发挥主导的作用。包括让对创业有准备的同学入住创业苗圃,为他们的项目运营提供支持;对毕业3&5年内注册成立创业公司的毕业生,科技园免费提供3个月到1年的免费办公场所,提供日常办公设备、公共文秘、手续办理等帮助。对毕业5&10年的校友创业进行跟踪,深度孵化;创立&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大学生创业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企业俱乐部等载体,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以&大学生创业项目融资推荐会&等形式搭建融资服务平台等。
与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走在创业路上相关的文章
相关内容推荐:教育思考: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教出来”吗?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陈百惠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和科技的高地,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突破陈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是当前高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只有找准切入点、明确着力点、激活突破点,才能真正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找准切入点: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大力倡导创新创业,重点并不在于鼓励学生都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思维训练与实践锻炼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和创业历练,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就本质而言,高校需要着力培养的并不是狭义层面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是其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与综合素质。
  一是强化理论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要任务是传导必要的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商业模式》等必修课程,形成了由基本课程、创业模拟、专业教育、经验传授4个模块19门选修课程组成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创业沙盘模拟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为学生创业团队配备50名创业导师,较好满足了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的渴求。
  二是强化科研训练。高校应紧密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和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尤其要通过各类科研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我校于2011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即学校每年支持百余项重点科研训练项目,千余名教师参与指导,四年覆盖在校万名本科生,要求全体本科生,在毕业之前都要参加一次科研训练,并通过考核,使得科研训练成为本科学生毕业前的“规定动作”。
  三是强化活动体验。高校应通过一切手段和方式,有效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体验度和获得感,提高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黏性”,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忠实“粉丝群”。例如,我校在今年的探索实践中努力降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门槛,大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微活动”、实施“微项目”,使得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与竞赛不再“高大上”,以此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体验创新创业魅力。 明确着力点: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学、团学、科技、财务、实验室管理等多个部门,极具系统性和复杂性。只有真正调动各方积极性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才能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的“任督二脉”,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一是突出协同融合。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明确高校各机关部门、各专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能边界,形成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的齐抓共管格局。加强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团学工作干部之间的沟通协调,引导其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在探索实践中,我校依托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将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生毕业设计等活动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创业实践团队,帮助大学生体验创业活动全过程。
  二是突出政策保障。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落实创业政策,建立包含资金扶持、专业服务、风险评估等内容的创业风险分担体系,不断完善基地创业扶持机制。积极实施目标化考核和过程化管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团队式运行和项目化推进有机融合。近年来,我校先后制定了《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挑战杯”竞赛参赛工作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较好地激发了师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2015年11月举行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以三项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捧得“挑战杯”。
  三是突出校企联动。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的任务,其自身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也在时刻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高校应打破常规,尝试以教师创业带动大学生创业,通过支持优秀大学生进入教师创办的“学科型”公司,参与科技项目转化、专利成果转化、政产学研合作等项目,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功能,通过共同实施模拟创业实践项目,更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和整体协同。 激活突破点:打造符合学生特质的实践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际是一种供需对接、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在其中的体验与感受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坚持系统设计和项目驱动,明确项目实施主体、时序进度、推进措施、量化目标和奖惩责任,以项目突破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是要注重学校、学院、年级三者相衔接。在校级层面,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坚持围绕广大学生的特质和需求,重点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品质。如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孵化培育等专业活动与赛事,并以重大赛事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同时,高校应善于激发基层学术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不同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做到“一个学院,一个品牌”。
  二是要注重抓广、抓深、抓早三者相结合。“抓广”是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成校园新风尚。“抓深”是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普通同学能参与、能作为,让科技创新工作实起来;“抓早”是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宣传动员,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内在兴趣。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我校注重从细节入手,举办“创业双周沙龙”、创业导航讲座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定期开展创业之星评选,通过建立创业教育网站、QQ群、APP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成功创业团队的事迹和经验,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是要注重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三者相匹配。高校应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全程化指导,努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脱颖而出的实践载体。近年来,我校努力构建由孵化器(创业孵化园)—转化器(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加速器(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构成的实践平台,形成了三者相互联动、层层助推、高效运营的新型创业园区建设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校已分4批从280余个申请团队中评选出133个创业团队先后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其中58个团队成功注册公司,18个创业团队入驻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15个团队入驻“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接下来,还将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整合政府的政策优势、企业的资金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助推大学生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李克强总理曾寄语创业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高校只要以学生为本,善于凝聚力量,把握关键节点,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大学生无限的创新创业激情,为最终释放潜能、增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作出应有贡献。(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岩松)[责任编辑:陈百惠]
光明网版权所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走偏了吗?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走偏了吗?
  对话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
  王占仁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了多部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逐步明确&面向全体&&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深入推进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是否能够培养出来?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哪些困境?如何化解这些困境?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教授。
  创新创业人才能否批量&生产&
  记者:创新创业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选择和行为,创新创业人才是否可以教育出来甚至批量&生产&?
  王占仁:这实际上就是创新创业是否可教的问题。在西方,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之初,人们追问的也是这个问题。1947年,美国兴起创业教育,哈佛大学成立了一个创业历史研究所,创办了一份关于创业历史的期刊,这个研究所和期刊的领导人就是经济学家熊彼特。他们集中研究创业者的特质,开展特质因素理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研究。他们经过了20年的研究,刊物停办了、研究所也撤销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创业者之间的区别比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区别还要大,不能找一个模子,把它浇灌下去,出来就是创业者。
  记者:既然不可能批量&生产&,创新创业教育为何还要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呢?
  王占仁:是否可教和能否批量&生产&是两回事。西方学者认识到研究创业者这个思路不可取,就逐渐由特质因素理论转到创业过程理论。什么叫创业过程理论,就是原来他们认为创业者是不可教的,现在发现创业者既然千差万别,还不如对所有人都进行创业过程的教育。比如说一个创新的点子怎么成为创意,创意怎么转化为商机,商机怎么变为实体,实体怎么上市,创业公司怎么出手、怎么盈利等等,把整个创业的过程描述出来。从创业特质论到创业过程论,给大家的启示就是创业是可教的。有的可以教中学,有的可以做中学,两相结合,就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记者:创新和创业是什么关系?如何认定培养出来的就是创业人才?
  王占仁:2010年,国家在文件中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概念,其实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强调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在&创业&前面加上&创新&二字,其实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性,意在强调以创新成果去创业,鼓励和支持创新者去创业,而且是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从广义上看,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虽然创业不是创新,创新也不是创业,创业不一定涉及创新,创新也不一定涉及创业,但是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成功的创新也往往在创业过程中产生。而且,广义的创业不只是建立新企业,它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上的创业也突破了&创业就是创建新企业&的狭义范围,将&内创业&和&社会创业&也纳入创业研究领域。所以,&创业型&人才不是特指企业家,而特指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气质的人。这是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依据。
  &学而优则仕&观念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王占仁:首先是育人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创业教育各有优势、各有特色,遇到的瓶颈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创业项目的转化落地率较低,创业教育的&锦标观念&突出,功利色彩较浓;一些学校由于学校学科力量较弱,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提升,缺少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材编写困难重重,无法吸引优质社会资源与学生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业教育的氛围刚刚形成,全国各地区的成功案例及典型经验尚未形成和推广,各省对于扶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和政策支持也处在逐步确定的阶段,尚未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无法形成发展的合力。其次,运行机制尚未成熟。由于尚未进行制度层面的整体设计,高校对于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还未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领导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正在磨合中。另外,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记者:这些问题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接下来应该如何完善?
  王占仁: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等多个因素作为支撑保障。
  首先是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完善体制机制。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机构和制度保障要求越发强烈,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构,并健全制度、理顺机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要结合自身特点成立大学生创业学院或中心,要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校内资源,整体规划和协调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确保人员、场地、经费投入。
  其次是建立&三师型&教师队伍。&三师型&有两层含义,既指教师素质方面要&能讲课、能咨询、能实践&,又指教师队伍结构要涵盖&理论型、实践型、综合型&,确保数量足、质量高。
  再次是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可行性的产学联盟支持系统。产学联盟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包括各高校之间的高校联盟以及企业间的企业联盟。
  记者:您刚才提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占仁: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而不是&学而优则创&。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科学衔接,缺少启蒙教育的基础和准备,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得不补上本应该在中小学缺失的启蒙课程。相对于美国从小学就开始的全民创业教育,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是在巨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快速启动的。我们应该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学而优则创&的文化。把启动创业生涯和启动就业生涯同等对待,在所有学生心中埋下创业的种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期待将来有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应及早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
  记者:在您看来,未来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怎样?
  王占仁:要走面向全体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面向全体&依然是主流趋势。何为&专业化&?我理解就是有专业的人员、机构、课程体系。
  未来将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区域模式&和&行业模式&三类,高校在坚持&校本模式&的同时主要呈现出向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发展的趋势。未来各高校创业教育将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模式,即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要将&校本、区域和行业&三方面有机结合,使不同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三位一体、特色鲜明&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益契合、准确定位&,高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研究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点,让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官产学&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并构建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
  记者: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必须依托完善的课程体系,那么,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应该以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
  王占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创新创业纵深发展的关键。这个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突出的特点为基础,建设&实践导向&的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教育体系的实践化包括&课程内容实践化&和&教学方法实践化&两个方面。&课程内容实践化&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增加创业实践内容。在增加创业实践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弱化理论知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实践化不等于&去理论化&,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
  &教学方法实践化&是指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开放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课程化,是指通过创业实践,学生学习的创业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的相关经验。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包括竞赛、园区和活动等载体。
  记者:新的历史时期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是否应该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
  王占仁:应及早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在原理、史论、方法、比较等方面夯实基础、加深研究。首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评价等从原理层面做好总结;其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历史梳理清楚。也就是把中国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纵向的历史梳理,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再有,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这也就是解决前面提到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可教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记者 赵准胜)
  ■案例
  东华大学:
  个性化教育造就学子创业基因
  &学校教育不仅体现在专业上,更为我们注入了创新的&基因&。&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尚创汇&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启动仪式上,东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罗清篮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2006年,罗清篮保送进入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他在中学时就坚持自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专业知识,开发出的《基于进程级病毒木马拦截授权技术的VHT抗原体系统V1.1》软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及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
  对这种在专业领域有突出天分的学生,怎样创新培养模式,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东华大学给出的答案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培育。
  本科期间,计算机学院为罗清篮配备了专业导师,手把手进行深层次专业培养,提供实验室、网络环境等研究条件,指导罗清篮参与&挑战杯&等科技活动。罗清篮先后两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第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
  毕业前,罗清篮与参与科创的小伙伴们,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组建了公司。历经5年发展,公司研发的&主动云爬虫&&信息过滤黑匣子&等网络安全软硬件产品,涉及渗透类、应用类、防护类等多个领域。并先后招聘了10余名东华大学毕业生,向学校提供了50余个实习岗位。
  在东华大学,像罗清篮这样的&好苗子&还有很多。
  为此,从2010年起,东华大学探索构建了&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与科研启蒙、专业学习、实践和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一体化培养。
  其中&3&是指个性化教育菜单:面向全体学生推出创新创业基础性知识教育,面向有创业意愿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面向有创业行动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扶持。&4&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启蒙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实践教育结合、与生涯教育结合。&5&则包括知识引领、能力提升、朋辈学习、创业实训、创业实战五个教育维度。
  连续3年,在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专项评审中,东华大学学生在303个专项中拿到44个,立项数居上海高校之首。上海市&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6年共资助84个项目,东华学子获资助17项。(中国教育报记者 董鲁皖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