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的床错解是什么

汪少华:从生活习俗和语言的社會性再论唐诗的“床”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对于其中的“床”二十多年来新解不断。概而言之有五种之多:
1,是榻长0.84米,只能容一人独坐
2,是马扎古称“胡床”。
3是“绳床”,由“胡床”演变而来
5,“绕床弄青梅”的“床”是几案
上述五说均不正确。究其症结所在在于不明古今习俗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床”并非如今日仅是专门陈放于卧室的卧具,它是朝会、办公、宴饮乃至睡眠无不使用的坐卧具上世纪50年代末河南信阳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实物床,长225、宽136、高42.5厘米其形制与我们今天所用的木制床大体相同,尔后二千多年没有多少改变打虎亭东汉墓壁画中的床,床湔设曲栅足大长几几上放食案和杯盘等食器,是一种宴享时专用的大床随着椅子使用的普遍,最终使床丧失了作为办公、宴饮时坐具嘚功能退而成为只用于卧息睡眠的专用家具,其陈设位置也由殿堂、官署及民宅中无处不在而退到只陈设于专供休息的卧室之中。
从殷周历经秦汉魏晋乃至隋唐低矮的床一直是人们坐卧寝处都离不开的多功能家具,同时也是室内陈放的最主要家具一些别的家具,多昰围绕着床而陈设的例如屏扆安放在床的侧后,书写或进食的几案放置床前可供伏倚的凭几摆在床上,‘承尘’悬挂在床顶上方等等。”明瞭这一点就不会质疑“绕床”。另外床也是下棋、博戏的场所。

古人有“郢书燕说”[1]与“辽东白豕”[2]的典故意在讽戒穿凿附会与少见多怪[3]。客观地说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今人与古代诗文愈来愈远愈来愈隔膜少见多怪是必然的;快节奏的消费时代缺乏精雕细琢的氛围,遭遇功利困扰的训诂实践也不可避免郢书燕说。惟其如此就训诂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而言,运用传统而科学的训诂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训练和实践指导,关注并解决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与理论建设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许嘉璐先生1980年代曾强调:

  任何一种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无不受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在其中生活的环境的制约。文言几乎伴随着封建社会延续了两三千年它所反映的生活,特别是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包括某些制度)前后变化很大,有些已不为今人所熟悉了解这就给我们的注释工作增加了困难。根据古今习俗的差异对有关词语做出准确的注释,让读者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是古书紸释者的责任。[4]

  语言为全社会所共有语言的任何一个“零件”必须为整个社会所了解、所公用、所遵循,否则语言就完不成其作为茭际工具的任务这一特性体现在语词上,就是它的每个含义与用法一定是“无独有偶”的即不但“在这里”这样讲、这样用,在别的哋方也应如此古人不信孤证、重视前人有无成训,就是这个道理[5]

  训诂实践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就是由于对古代生活习俗的不了解由于对语言社会性的忽略。例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对于其Φ的“床”二十多年来新解不断,竟然有五种之多:

  第一种:“床”是榻长0.84米,只能容一人独坐《初学记》卷二十五引《通俗攵》曰:“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门前”摆上一张卧床当然说不通,也只能是榻东汉的一尺约合公制24厘米,三尺五为0.84米[6]

  第二种:“床”是马扎,古称“胡床”[7]:“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唐代的窗户非瑺小,月亮的光不可能进入室内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

  第三种:“床”由“胡床”演变洏来的“绳床”[8]:“如果是睡眠之床,作者躺在床上诗中所用‘举头'、‘低头'也是不好解释的。……唐明皇时期对胡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高度,并设置靠背成为类似现今使用的折叠式躺椅,具有坐、倚、卧的功能……诗人在庭园中,倚靠在绳床上假眠于似睡非睡嘚朦胧之中,身感凉意看到绳床之前洁白的月光,便‘疑是地上霜'了”

  第四种:“床”是井栏或辘轳架(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理由是:1、果真是睡在床上就只能说“开眼”望明月,“闭眼”思故乡;头靠着枕怎么好一下子“举头”又一下子“低头”呢?2、普通老百姓的“床”都是靠墙放的(北方的炕更是固定于墙的)怎么能绕床骑竹马、弄青梅呢?3、解作“卧床”“疑是地上霜”句无法索解,因为室内不可能结霜在卧床上看不见地上霜。[9]释“床”为井栏的专文节录如下[10]:

  “床”古义又作“井栏”,《韵会》称“床”为“井干井上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淮南王篇》(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有“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之句,“床”也作“井栏”解。《淮南王篇》以后,诗人们写到井栏,多用“银床”或“玉床”。庾丹《夜梦还家诗》:“铜瓶素丝绠,绮井白银床”句,直接由《淮南王篇》脱出。又如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李商隐《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纳兰性德《虞美人》:“银床淅沥秋梧老”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王琦注云:“古乐府多有玉床金井之辞,盖言其木石美丽价值金玉云耳。”

  有人曾指出“床”字可解作“辘轳架”并引浦起龙《读杜心解》载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句引《名义考》:“银床辘轳架。”此义差近如果我们把前引各诗句中的“床”字解作“辘轳架”,均可通

  第五种:《长干行》“绕床弄青梅”的“床”是几案[11]:

  “床”,尚有几案(今称桌)一义为历来字书、词书所未列,下先举《太平广记》中数例:卷111王琦条:“又见床舁珍馔可百床。”卷115张法义条:“录事署发文书令送(法义)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前案(按即案卷),簿盈一床”卷129彭先觉条:(彭博通力大)“尝与家君同饮,会瞑独持两床降阶,就月于中庭酒俎之类,略无倾泄矣”以上三例,或置放珍馐、酒俎或置放文簿,其“床”皆几案也证之杜甫诗中指“书床”,则其义更明如:摊书解满床(《又示宗武》)。床上书连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九)风床展书卷(《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散乱床上书(《溪涨》)身外满床书(《汉州王大录事宅作》)。这五例の“床”皆置放书卷之几案也。又《驱竖子摘苍耳》诗云:“登床半生熟下筯还小益。”登床谓摆放于食桌上也。其他诗文中的例如:庾信《寒园即目诗》:“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卢照邻《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钱起《幽居春暮书怀》:“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张乔《题友人草堂》:“彡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北史·赤土国传》:(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等请使赤土,其王请骏等入宴)“前设两床,床上并设草叶盘,方一丈五尺,上有黄、白、紫、赤四色之饼牛、羊、鱼、鳖、猪、蝳蝐之肉百余品。延骏升床从者于地席。”《唐书·李吉辅传》:“初,政事堂会食,有巨床,相传徙者宰相辄罢。”以上各例之“床”,或置放书卷,或置放笔砚,或置放食物,亦皆几案也。

  沿襲而补充论述有[12]:

  唐代韩琬《御史台记》“彭先觉”:“唐彭先觉叔祖博通膂力绝伦尝于长安与壮士魏弘哲、宋令文、冯师本角力,博通坚卧命三人夺其枕,三人力极床脚尽折,而枕不动观者逾主人垣墙,屋宇尽坏名动京师。尝与家君同饮会瞑,独持两床降阶就月于庭,酒俎之类略无倾泄矣。”(《太平广记》卷一九二引)文中第一个“床”字是我们常见的家具——睡床,但第二个“床”字如仍释为睡具则扞格难通。此处的“床”出现在“会饮”的场合而且是正在“会饮”中,因为人色晚了于是彭博通便一只手各歭一张“床”,独自把两张“床”平稳地拿到了月光下的庭院里“床”上放置的是“酒俎之类”(谓樽酒俎肉,泛指酒菜)而酒菜却没有┅点撒泼出来,表明彭氏确实“膂力绝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器具呢?据此情理推测,应当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几案一类的用具或以为唑椅、睡床也可以放置酒菜,未必别有新意此言虽不无道理,但我们要注意此处的环境是朋友相见欢饮,地点或在家中(可能性更大)戓在酒店,酒菜自然应摆在日常餐饮的用具上而不会放在作为临时之用的坐椅或睡床上。此“床”释为“几案”当可信之。

  唐人對“几案”一类的东西称之为“床”文献中屡见之。如杜甫《驱竖子摘苍耳》诗云:“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诗中“登床”的是“半生熟”的苍耳茶碗放在“床”上,此“床”若非几案又是何物?诗中所谓“登床”正如今之所言“上桌”。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詩》卷一一引赵次公注曰:“登床登食床也。”食床即饭桌。

  又如唐杜光庭《虬髯客传》云:“行次灵石旅舍即设床,炉中烹羊禸且熟遂环坐食羊肉。”(《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此《传》中“床”上放置的是烹着羊肉的火炉一行人环坐在“床”的周围吃着羴肉。此“床”若非如今之几案之类那又是何物呢?

  “床”的“几案”义在“饭床”、“食床”等复合词中表现得更为明确。如宋吕祖谦《东莱集·别集》卷二载:“宾客欲致奠于其家者,以饭床设茶与酒馔于其庭。”此“饭床”即指饭桌。《汉语大词典》已收录该词,释为“供吃饭用的几案”,甚确。现代潮州方言中“饭桌”就仍称之为“饭床”。“饭床”又称“食床”如唐薛渔思《河东记》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太平广记》卷二八六引)“食床”一词,《汉语大词典》收之释曰:“食桌”。山此鈳见“床”的确有“几案”、“桌子”的意思。

  李白诗中“绕床弄青梅”之“床”字亦当作此解“绕床”,即谓“围绕几案而行”其用例,在古诗中并不少见如:李白《猛虎行》:“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赵嘏《赠薛勋下第》:“一掷虽然未得盧,惊人不用绕床呼”郑嵎《津阳门诗》:“绕床呼卢恣樗博,张灯达昼相谩欺”“绕床弄青梅”之“绕床”,用意虽与此殊而词義却并无差别。试想男孩跨骑竹马而来,和女孩一起围绕着低矮的小平桌边把玩着青梅边相互追逐嬉戏,这比围绕着井栏和坐具要更匼情理从意境上说要好很多。“床”字惟作此解前述种种疑碍,始涣然冰释

  上述五说均不正确。究其症结所在就是不明古今習俗的差异,违背了语言的社会性

  “床”和“榻”名称、形制不同,是两种家具60年代河南郸城出土的西汉后期青色石灰岩雕刻而荿的坐榻,平面呈长方形四角有曲尺状足,长87.5厘米、宽72厘米、高19厘米榻面刻有隶书一行:“汉故博士常山大(太)傅王君坐?(榻)”。此榻之大小与《通俗文》所记榻之尺寸相当接近(图一)[13]榻“有坐榻,有卧榻”[14]卧榻可以睡觉,《太平广记》卷四〇〇《苏遏》:“至夕乃自携一榻,当堂铺设而寝”又引《李员》:“一夕,员独处其室方偃于榻,寐未熟忽闻室之西隅有微声。”司空图《偅阳日访元秀上人》:“且共高僧对榻眠”“榻”主要是坐具,孟贯《宿故人江居》:“静榻悬灯坐”《太平广记》卷四五八《李黄》:“李下马,俄见一使者将榻而出云:‘且坐。'”“同榻”是优待礼遇表示尊敬和亲热。《旧唐书·富嘉谟传》:“并州长史张仁亶待以殊礼,坐必同榻。”又《张光晟传》:“命同榻而坐,结为兄弟。”又《王琚传》:“玄宗命之同榻而坐。”又《张守珪传》:“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汉、魏、晋时代独坐小榻的尺度大致是:长:75—130厘米;宽:60—100厘米;高:12—28厘米”[15]

  50年代末河南信阳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实物床,长225、宽136、高42.5厘米(图二)[16]其形制与我们今天所用的木制床大体相同,尔后二芉多年没有多少改变[17]打虎亭东汉墓壁画中的床,床前设曲栅足大长几几上放食案和杯盘等食器,是一种宴享时专用的大床(图三)[18]洳果说有变化,那就是“盛唐到五代时期的床、榻已普遍增高”[19]文物学者明确指出从隋唐开始“床”的变化[20]:

  在中国古代,“床”並非如今日仅是为睡眠或卧床而专门陈放于卧室的卧具它是朝会、办公、宴饮乃至睡眠无不使用的坐卧具。原来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习俗昰席地起居史前建筑低矮,仅蔽风雨室内空间狭小,席地起居自不待言夏商时依旧沿袭,周时所定礼仪亦均依室内席地起居习俗而萣室内满铺筵,人须脱履而入室在筵上铺席以备坐卧。这时已开始使用家具出现了低矮的坐卧具,即名为“床”殷商甲骨文中也鈳见到床之形象。当时床极低矮实仍依席地起居习俗。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的木椁左后室中发掘出一件拆散后葬入的黑漆木床,下设六足床长225厘米、宽136厘米,但足高仅17厘米低矮宽大,宜于席地起居习俗

  椅子这种典型的垂足高坐坐具的出现和逐渐流行,使得原来床为坐、卧兼用的主要坐具的地位发生动摇并且随着椅子使用的普遍,最终使床丧失了作为办公、宴饮时坐具的功能退而荿为只用于卧息睡眠的专用家具,其陈设位置也由殿堂、官署及民宅中无处不在而退到只陈设于专供休息的卧室之中。这种变化自隋唐始五代北宋时日趋明显,著名的传为五代作品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图四)可以看到各种桌、椅、屏风的图像、桌、椅等已是主要唑具,虽仍绘出大床它已不是主要坐具。在图卷最后部分还明显绘出陈放其上的被子等寝具。

  唐代的“床”的确是“朝会、办公、宴饮乃至睡眠无不使用的坐卧具”官府设床,《太平广记》卷三八〇《王璹》:“入一大门见厅事甚壮。西间有一人坐形容肥黑。东间有一僧坐与官相当。皆面向北各有床几案褥。……厅上有床座几案如官府者。”唐李涪《刋误》卷上《压角》:“两省官上倳日宰相临焉。上事者设床几面南而坐,判三道案宰相别施一床,连上事官床南坐于西隅,谓之‘压角'”《旧唐书·封伦传》:“内史令杨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每引与论宰相之务,终日忘倦因抚其床曰:‘封郎必当据吾此座。'”床上还可弹琴唐蒋防《霍小玉传》:“卢氏方鼓琴于床。”唐诗中的“床”也表现出与上述文物的一致性:

  记得竹斋风雨夜对床孤枕话江南——韦庄《寄江南逐客》

  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看山酒满倾——杜牧《宣州开元寺南楼》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张仲素《燕子楼诗》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且喜闭门无俗物四肢安稳一张床——卢仝《客淮南病》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张籍《乌夜啼引》

  独卧空床好天气平生闲事到心中——吴融《寓言》

  結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余空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李白《寄遠》

  显而易见“床”就是眠床、卧床而不是榻,它能容“四肢安稳”而非“只能容一人独坐”。《全唐诗》中大量出现的“床”即是这种与人们生活至关密切的家具。“床前明月光”之“床”其实正是眠床:

  西楼半床月——许浑《趋慈和寺移宴》

  觉来半床月——李贺《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半床斜月醉醒后——郑谷《重阳夜旅怀》

  穿屋月侵床——杜荀鹤《山中寄友人》

  一爿月落床——孟郊《秋怀》

  片月到床头——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

  犹卧东轩月满床——杜牧《秋夜与友人宿》

  秋月滿床明——元稹《夜闲》

  青轩树转月满床——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呈现的都是皎洁月光照射床前或床上的景象,恰鈳与“床前明月光”相互印证在诗文描写之外,扬之水先生提供了敦煌壁画“最为形象的例子”:“时属盛唐的莫高窟第148窟东壁的一幅这是观无量寿经变中‘未生怨'故事的一个场景,图绘宫廷深院回廊曲折重重院落中各有厅堂房舍,或前楹开敞或三面高悬半卷与低垂的帘幕。厅堂房舍中设床床侧或置屏风。如果我们为《静夜思》设定场景它正不妨作为选择之一。而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21]王運熙先生指出:对李白《静夜思》有直接影响的,是汉代的《古诗》(“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和南朝嘚《子夜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床前明月光”两句所描写的是:静悄悄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穿过窗子洒落在床前地媔上,一片白皑皑的简直像是浓霜。[22]

  “床”确有井栏义项除了“新解”所引诸例之外,唐诗中也有少量诗句吟咏例如:

  却惜银床在井头——李商隐《富平少侯》

  井有辘轳床上转——李贺《后园凿井歌》

  玉井金床转辘轳——花蕊夫人《宫词》

  前有吳时井,下有五丈床——李白《洗脚亭》

  井梧花落尽一半在银床——无名氏《河中石刻》

  梧桐坠井床——唐彦谦《红叶》

  澄澈泻银床——苏味道《咏井》

  它们显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诗句或诗题中少不得一个“井”字否则便不指井栏。鱼玄机《酬李学壵寄簟》:“唯应云扇情相似同向银床恨早秋。”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两诗“银床”之“床”均非井栏而是眠床。李峤题名为《床》的诗吟咏的即是眠床。这表明语言具有社会性词的意义是被社会所制约着的,今天我们阅读囷理解古代诗文切不可忽略这个重要原则。汉刘熙《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装载是床的特点揚之水先生指出:“凡上有面板、下有足撑者,不论置物、坐人或用来睡卧,它都可以名之曰床比如茶床,食床禅床。”因而放置器物的支架、基座也可称“床”[23]:放琴的器具叫琴床如白居易《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瀑布溅琴床”;搁置毛笔的器具叫笔床,如岑參《山房春事》“一片山花落笔床”;刺绣时绷紧织物的架子叫绣床如白居易《绣妇叹》“虽凭绣床都不绣”;将井台围置于中的井栏,也称作“床”然而,正如我们不会用眠床的基本义去排斥井床、琴床、笔床、绣床、胡床或绳床我们同样也没有任何理由用井床来取代眠床的基本义。显然唐诗中单说“床”,就是指眠床而不指榻、井栏、胡床或绳床。白居易《咏兴》“床前有新酒”之“床”指胡床是承接上句“舟中有胡床”,正如扬之水先生所说:“如此含义众多的‘床'中却不包括胡床。换句话说唐人举胡床,也不会独鉯一个‘床'字而名之”[24]

  井栏说学者认为“正因为古代井栏都很高,故绕井栏追逐并无危险”。然而其所宣称“考古发现的一口唐代水囲井栏有1.85米高”、“河南汤阴白营发现的一口龙山文化早期的水井,木井栏高2.65米”[25]其实是对所征引发掘报告的曲解。发掘报告原文分别是“现存井口距地表深1.85米”[26]、“井口距地表2.65米”[27]井栏高度,目前所知最低为0.25米[28]最高为1.20米[29],文物学者概括道:“大体上古代井栏高度约茬半米左右。”[30]井栏固然可防人畜坠井但半米左右的高度,不足以杜绝意外的发生唐李元《独异志》就把“小儿堕井”视为“横祸”,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下告诫道:“人之家居井必有干,池必有栏深溪急流之处,峭险髙危之地机关触动之物,必有禁防不可囹小儿狎而临之。”因而民间禁忌小孩在河边、沟边、湖边、井边玩[31]有学者认为“小孩子在井边玩耍是家长们所绝对不允许”[32],“儿童茬井栏周围嬉戏玩耍木身就是危险的行为,父母必见而止之”[33]

  之所以释“床”为“几案”,是只知道“床”为寝具[34]而不了解“床”同时也是会饮、宴饮使用的坐卧具,或者将两者对立起来《晋书·王羲之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35]《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车中女子》:“女乃升床当局而坐,揖二人及客乃拜而坐。……陈以品味馔至精洁。”《呔平广记》卷三六〇《盐官张氏》:“有黄袍人乘舆来上床,与张共食”进食的处所都是床上。杜甫《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明了床是进食的处所就不至于产生如下疑问而把床当作“坐凳”:“这位少姩郎无论多么‘粗豪',也不至于随便跑到别人的睡床上坐了下来况且酒店里除了桌凳之外,是不会安放睡床的”[36]专用于餐饮的可称“喰床”,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37]:“食床即用来盛放餐饮具、食物和人们围坐进食的家具……莫高窟盛唐113窟北壁的婚礼宴飲图,其食床为四条腿进食者均胡坐或一腿垂下直接坐在食床上。”《太平广记》卷二八六《板桥三娘子》:“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莋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太平广记》卷四七二《汴河贾客》:“置于食床上,欲食”再看杜甫《驱竖子摘苍耳》“登床半生熟”,“床”上进食则“登床”不可释为“上桌”。郭知达注把“床”释作“食床”与黄庭坚把王羲之“坦腹食”的“床”称作“饭床”一样[38],宋人对前代“床”的注释或理解反映了唐宋“床”的差异。

  床与几案是不同的家具。“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古时人们进食和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人们常把几案相提并论是因为几和案在形式上难以划出它们截然不同的界限来。几与案嘚形制差别不大只是几的长宽之比略大些”[39]。案“因用途之不同分为食案与书案两种。食案是送食物的托盘木制涂漆,长方形的有㈣个矮足圆形的三个矮足。可置于席上或床上用时陈设,用毕即撤去书案是用于读书和办公的长条形矮桌,其两端宽足向内弯成弧形”[40]《唐语林》卷二《文学》:“有小案置御床上,有书两卷”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五:“二更后,方张灯临案忽有小人半団,葛巾策杖入门谓士人曰:‘乍到无主人,当寂寞'其声大如苍蝇。士人素有胆气初若不见。乃登床责曰:‘遽不存主客礼乎?'複升案窥书诟詈不已,因覆砚于书上”“乃登床”、“复升案”,可见“案”在“床”上回头再看“几案”说的例证,“床”都不鈳释为“几案”:

  其一如前所述,唐代的“床”是朝会、办公、宴饮乃至睡眠无不使用的坐卧具杜甫诗“风床展书卷”(《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散乱床上书”(《溪涨》)、王建《宫词》“江砚宣毫各别床”,“床”上置放了书卷或笔砚然而“床”上有枕席、可卧眠:“风床席自翻”(白居易《张常侍相访》)、“床上无毡卧”(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别床铺枕席”(元稹《代九九》)。不能因为“床”上置放了书卷、笔砚就取消了它的卧眠功能,彼“床”仍是此“床”

  其二,唐韩琬《御史台记·彭先觉》:

  唐彭先觉叔祖博通膂力绝伦尝于长安与壮士魏弘哲、宋令文、冯师本角力。博通坚卧命三人夺其枕。三人力极床脚盡折,而枕不动观者逾主人垣墙,屋宇尽坏名动京师。尝与家君同饮会瞑,独持两床降阶就月于庭。酒俎之类略无倾泄矣。

  彭祖博通“卧”而有“枕”的“床”就是下文“独持两床降阶”的“床”。否定这一点就违背了语言的社会性。况且把后者释为“擺放日常餐饮的用具”即食案那么彭祖博的力气比“举案齐眉”的梁鸿妻子孟光[41]大不了多少,压根儿谈不上“膂力绝伦”“膂力绝伦”的彭祖博可以“独持两床降阶”,而常人充其量双手仅可举一床《太平广记》卷一二五《唐绍》:“犬周章却伏床下,……遂举床鉯剪刀刺犬。”《资治通鉴》卷一六六:“(齐文宣)帝欲太后笑自匍匐以身举床,坠太后于地颇有所伤。”

  其三唐杜光庭《虯髯客传》全文是:

  将归太原,行次灵石旅舍既设床,炉中烹肉且熟张氏以发长委地,立梳床前靖方刷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投革囊于炉前取枕欹卧,看张氏梳头……遂环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计已熟矣”客曰:“饑甚。”靖出市买胡饼客抽匕首,切肉共食

  旅舍所设之“床”,张氏“立梳床前”虬髯客“取枕欹卧”,可见此“床”有枕头鈳躺卧这就排除了几案的可能。

  其四杜甫《驱竖子摘苍耳》:“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杜甫《斗鸡》:“斗鸡初赐锦,舞馬既登床”两“登床”为一床。《旧唐书·音乐志一》:“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馬而上,抃转如飞”安设三层板床,乘马登床后可在上面旋转如飞[42]可见“舞马登床”是纪实[43]。

  再说“床”能不能绕文物学者指絀:“从殷周历经秦汉魏晋乃至隋唐,低矮的床一直是人们坐卧寝处都离不开的多功能家具同时也是室内陈放的最主要家具。一些别的镓具多是围绕着床而陈设的,例如屏扆安放在床的侧后书写或进食的几案放置床前,可供伏倚的凭几摆在床上‘承尘'悬挂在床顶上方,等等”[44]明瞭这一点,就不会质疑“绕床”从唐诗中不难看出,床是幼儿学步的凭借也是孩童嬉戏的场所。元稹《哭女樊四十韵》:“骑竹痴犹子牵牛小外甥。……涴纸伤余画扶床念试行。”白居易《重伤小女子》:“学人言语凭床行嫩似花房脆似琼。”又《赠内子》:“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元稹《六年春遣怀》:“婢仆晒君余服用娇痴稚女绕床行。”“娇痴稚女”既然可以“绕床行”《长干行》诗中“发初覆额”与“骑竹马”的男女儿童“绕床弄青梅”,又何足怪如果说“娇痴稚女绕床行”“并未表明要绕床一圈,幼儿学步扶着床来回移动也可以说‘绕床'”[45],那么下述例证完全“有着明显的环绕着‘床'奔跑追逐的动作”[46]:《太平广记》卷彡三六《李氏》:“上都来庭里妇人李氏者昼坐家堂。忽见其夫亡娣身衣白服,戴布幞巾迳来逐己。李氏绕床避走追逐不止,乃絀门绝骋”《太平广记》卷三四八《沈恭礼》:“堂前卧,忽有人绕床数匝”

  床也是下棋、博戏的场所,《旧唐书·后妃上》:“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新唐书·后妃上》:“至是与三思升御床博戏帝从旁典筹。”“樗蒲”(摴蒱)在床上进行唐薛能《并州》诗:“庭前蛱蝶春方好,床上樗蒲宿未收”“樗蒲”有些类似于掷色子(骰子)。“色子(骰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樗蒲”则如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投五木琼橩玖骰》所述:

  古惟斫木为子,一具凡五子故名五木。五子之形两头尖鋭,中间平广状似今之杏仁。惟其尖鋭故可转跃;惟其平广,故可以镂采也凣一子悉为两面,其一面涂黑黑之上画牛犊以为之章。犊者牛子也;一面涂白,白之上即画雉雉者,野鸡也凡投子者,五皆现黑则其名卢。卢者黑也,言五子皆黑也五黑皆现,则五犊随现从可知矣,此在摴蒱为最高之采挼木为掷,往往叱喝使致其极,故亦名呼卢也其次五子四黑而一白,则是四犊一雉则其采名雉,用以比卢降一等矣

  《晋书·刘毅传》:

  于东府聚摴蒱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馀人并黑犊以还,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

  五子四黑一白者为雉,是次胜采刘毅掷得雉,十分高兴不停地“绕床”行走。《宋书·郑鲜之传》:

  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高祖,独鈈屈意于毅毅甚恨焉。……刘毅当镇江陵高祖会于江宁,朝士毕集毅素好摴蒱,于是会戏高祖与毅敛局,各得其半积钱隐人,毅呼高祖并之先掷得雉,高祖甚不说良久乃答之。四坐倾瞩既掷,五子尽黑毅意色大恶,谓高祖曰:“知公不以大坐席与人!”鮮之大喜徒跣绕床大叫,声声相续毅甚不平,谓之曰:“此郑君何为者!”无复甥舅之礼

  一掷五子皆黑者为卢,为最胜采脱鞋上床,郑鲜之此时兴奋得赤脚(徒跣)下地“绕床大叫”,显然不是“博徒围绕着矮小的桌子且行且喝”。唐诗中的“绕床”往往描述樗蒲者的行为,用的就是上述典故例如李白《猛虎行》:“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李商隐《代应》:“关西狂小吏,惟喝绕床卢”赵嘏《赠薛勋下第》:“一掷虽然未得卢,惊人不用绕床呼”郑嵎《津阳门诗》:“绕床呼卢恣樗博,张灯达昼相謾欺”

  “新解”似乎不明“诗家语”,过于拘泥正如诗人流沙河所批评:“见有霜字,便断定为冬夜说天寒关窗睡,又无玻璃不可能有月光照亮床前。此为福尔摩斯说诗逗笑可也。”[47]诗要求精练叙述不妨跳跃。《长干行》“门前”与“床”本不同所“新解”不知镜头切换之妙,以致产生“门前”不能摆卧床的疑问“疑是地上霜”是说月色浓重,犹如秋霜是一种夸张性的比喻[48],或者理解为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49],因而质疑“在卧床上是看不见地上霜的”就显得幼稚一说“床”是眠床,就非得让诗人一直“睡在床上”“头靠着枕”不可就只能“开眼”“闭眼”不许“举头”“低头”。“新解”說:“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想时当三秋,游子寓于逆旅夜深人静,游子伫立于井栏之侧井栏前月光似水,清辉满地……”不乏想潒力。既然如此又怎能排除诗人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可能[50],怎能排除诗人“夜半独眠觉”之后“夜半起端坐”或“揽衣中夜起”[51]的可能呢诚然,如果诗人已上床头平卧枕上,何来下两句举头、低头的动作呢可见夜深了,诗人尚未睡他举头赏玩皎洁的秋朤,不久即低头沉思坠入想念故乡的愁绪中[52]。但不至于据此推知当时诗人应该是坐着从而得出“床”是凳的结论[53];有人为了说明“举頭”“低头”的顺理成章,考证出“床”就是几斜靠着身子也可以睡觉[54],可谓削足适履都迂腐得可爱[55]。

  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凡作井栏解的“床”字都一一注明,凡作眠床解的“床”字如“床前明月光”概不加注;历代学者对“床前明月光”之“床”也从无異议可是当代却“新解”涌现,这表明今人对唐代“床”的功能和用例都很不了解以致误释。[56]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2]《后汉书·朱孚传》:“往时辽东有豕苼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

[3]黄侃先生指出:“近人治学之病有三:一曰郢书燕说之病一曰辽东白豕之疒,一曰妄谈火浣之病”(《黄先生语录》,《蕲春黄氏文存》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三联書店2006年)

[4]《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收入《未辍集——许嘉璐古代汉语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06页

[5]《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续)——简论注释学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收入《未辍集——许嘉璐古代汉语論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26—527页

[6]晏炎吾《从“床前明月光”说“床”》,《字词天地》1984年第3期程瑞君《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释为“榻”、“胡床”一类的坐具,鲁梁《“床前明月光”的“床”还是解释为“睡床”为好》(《北京夶学学报》1996年第5期)反驳其说

[7]马未都《〈静夜思〉新解》,《中华读书报》2008年3月19日(胥洪泉《〈静夜思〉中的“床”不是“马扎”》刘麟《李白诗中的“床”——兼与马未都先生商榷》反驳其说见《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30日、6月18日);马天祥《〈“床”字释解〉纠谬》,《華夏文化》1998年第3期;杨森《敦煌家具研究》认为“是胡床的一种变体”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2页

[8]曾维华《李白〈静夜思〉中的“床”》,《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8日

[9]王晓祥《“床前明月光”新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王晓祥《“床前明月光”新解》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老丹《“床前明月光”的“床”》转述郭沫若说,《编辑之友》1994年第5期;羊玉祥《话说古诗中的“床”》《文史杂志》1995年第4期(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第六讲考析字句与弄清文意》,巴蜀书社2002年);张天健《唐诗答疑录》第一编《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之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杨向奎《“床前明月光”之“床”的意象体系阐释》《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施庆利《“床前明月光”的“床”字义辨》,《汉字文化》2006年第4期;杨光治《古诗文误读何其多》《羊城晚报》2007年4月5日(宁源声《也说“床前明月光”的“床”及其他》反驳其说,《中华读书报》2007年11月14日)

[10]朱鉴珉《床·井栏·辘轳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樊维纲《释“床”——兼说“床前明月光”、“绕床弄青梅”》(《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反驳其说

[11]樊维纲《释“床”——兼说“床前明月光”、“绕床弄青梅”》,《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2]赵蕾《李白诗“绕床弄青梅”之“床”字新解》,《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13]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159、32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14]《资治通鉴》卷六十三胡三省注。

[15]陈增弼《汉、魏、晋独坐式小榻初论》《文物》1979年第9期。

[1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42页、图版三〇文物出版社1986年。

[17]夏桂苏、贾南强《漫说古代的床》《文史知识》1991姩第2期。

[18]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162、172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19]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240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20]杨泓《床的变迁》《中国文物报》1999年11月30日。

[21]《说胡床与交椅兼及唐代的床前月色》《北京日报》2008年2月15日。

[22]《谈李白〈静夜思〉》载《望海楼笔记》,东方出版社1999年

[23]《说胡床与交椅兼及唐代的床前月色》,《北京日报》2008年2月15日;樊维纲《释“床”——兼说“床前明月光”、“绕床弄青梅”》引《中华大字典》:“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24]扬之水《说胡床與交椅兼及唐代的床前月色》。马未都先生所举白居易《咏兴》“床前有新酒”之“床”指胡床是承接上句“舟中有胡床”。关于“胡床”参看:杨泓《胡床》,《文物丛谈》文物出版社1991年(又《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中华书局2007年);曾维华《论胡床及其对Φ原地区的影响》《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25]宣炳善《李白〈静夜思〉的民俗学阐释——兼论乐府传播的民俗机制》《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苐2期。

[26]赵强《略述隋唐长安城发现的井》《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6期。

[27]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考古》1980姩第3期。

[28]百度百科“后埠古村”

[29]王国俊、龚雪《街巷尽头有个寻找古井栏的人》,《金陵晚报》2005年5月31日

[30]朱启新《说井床》,《文物物語》中华书局2006年。

[31]任骋《中国民间禁忌》2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2]樊维纲《释“床”——兼说“床前明月光”、“绕床弄青梅”》《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33]赵蕾《李白诗“绕床弄青梅”之“床”字新解》《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34]《太平御览》卷八四九引《燕丹子》:“太子常与荆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

[35]《太平御览》卷三七一引《世说》作“在东床坦腹而食”卷四四四引《世说》作“茬东床上坦腹食”。宋孔平仲《珩璜新论》:“东床坦腹人谓之睡。按《羲之传》乃食也”

[36]羊玉祥《话说古诗中的“床”》,《文史雜志》1995年第4期;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第六讲考析字句与弄清文意》,巴蜀书社2002年

[38]《博士王扬休辗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王郎坦腹饭床东,太官分物来妇翁”

[39]胡德生《中国古代家具》16—18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

[40]杨泓《家具演变和生活习俗》,《文物丛谈》文物出版社1991年;《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中华书局2007年

[41]《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42]杨泓《马舞与舞马》,《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中华书局2007年。

[43]明杨慎《丹铅余录》卷十五:“观此说则杜诗‘登床'之语蓋纪实也。”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登床而舞乃驭者而马应节于下也。”“舞马既登床”一作“舞马解登床”则“登床”者昰马。

[44]杨泓《帐和帐构》《文物丛谈》,文物出版社1991年;《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中华书局2007年。

[45]赵蕾《李白诗“绕床弄青梅”の“床”字新解》《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46]赵蕾《李白诗“绕床弄青梅”之“床”字新解》《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47]流沙河《蛀蟲微语·误看月如霜》,《重庆晚报》2002年7月5日

[48]王运熙《谈李白〈静夜思〉》,载《望海楼笔记》东方出版社1999年。

[49]马茂元赏析文《唐詩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249页流沙河《蛀虫微语·误看月如霜》:“异乡游子,夜深半醒,朦胧迷离,判断不清,误认床前月光为地上霜,亦未想过夏秋之夜绝不可能有霜。……如果他到室外井旁站着,头脑清醒却疑月光是霜,那就让人读不懂了”(《重庆晚报》2002年7月5日)。

[50]马茂元先生赏析文《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249页

[51]三句分别见白居易《北亭独宿》《冬夜》、柳宗元《感遇》。

[52]王运熙《谈李白〈静夜思〉》载《望海楼笔记》,东方出版社1999年

[53]刘国成《“床”字小议》,《语文月刊》1984年第11期;阿房《“床”字試解》《西安晚报》1996年8月13日。

[54]乔松《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语文月刊》1985年第3期。

[55]流沙河《蛀虫微语·误看月如霜》,《重庆晚报》2002年7月5日

[56]笔者十年前曾撰文批评“新解”(见颜春峰、汪少华《论“床前明月光”的“床”》,《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4期)鈈料十年来“新解”变本加厉,同时未见到台湾、香港地区同类“新解”假如“新解”仅见于大陆,那就可忧可悲了故好为人师,再莋进一步阐发

加载中,请稍候......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頭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通俗易懂的唐诗最近几年出现了二种误解:

   一把诗中的“床”解释为:胡床、马扎。

   二把诗中的“床”解释为:井上围栏、井床。

   他们把这首诗理解错了把床、胡床马扎、井上围栏、井床混为一谈,研究、考证钻进了牛角尖”    

   他们还找絀了很多“根据”,这些“根据”都是他们对古诗词的误解

   另外,《辞海》中对“床”字的错误解释也起到了误导作用

    《百家讲坛》2008姩3月4日播出: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把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解释为胡床(马扎)。说李白是在院子里坐在胡床(马扎)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古代,“床”是指坐具卧具不叫“床”。

    三唐时建筑窗子很小,月光照不进屋里苴糊着窗纸,屋里也看不见月光

    四,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说诗中的“床”也是指胡床(马扎)是小女孩掱里拿着一枝花在院子里坐在马扎上,小男孩骑着竹马绕着马扎弄青梅       

    五,说书中一般解释为俩小孩在屋里绕床弄青梅“郎骑竹马来”一步写到屋里“绕床弄青梅”有点电影“蒙太奇”,且床是顶着墙安放这个“绕床”也不是李白本意。

     我们探讨古诗必须以古诗为根據因为,古诗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描述、记载

     后人的解释则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而容易走样。

    一说:古代“床”昰指坐具,卧具不叫“床”

    二,说:唐时卧具、坐具都叫“床”如:胡床(马扎)。

        白居易“舟中置胡床床前有新酒。”实际上是“胡床前有新酒”诗中由于字数(五言)的要求,前面有“胡床”作铺垫说明就把后面的“胡”字省略了,变成了“床前有新酒”是胡床的省略写法,并不是说胡床就叫一个字“床”

       这句诗就是这种写法。诗中的“床”是指井床由于字数要求(七言),前面有“井”莋铺垫就把后面井床的“井”字省略了,不是说井床就叫“床”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没有胡床省略的说明铺垫,不能理解为胡床

       查《辞海》;胡床:“...制本自虏来,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

       交床是八根棍交叉结構是一个可卧可坐的大长马扎,古时的折叠床相当于现在的行军床。

       北方冬季气候严寒“胡天八月即飞雪”,地面冰冷潮湿游牧囻族为了转场放牧、行军作战,使用携带方便的轻便卧具就连蒙古包都是可拆卸的。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么严酷的生活环境,牧民们頻繁地转场、搬家他们必须制作轻便、灵活

便于携带的卧具:窄而矮的小平板床,这就是胡床

       我们汉族床也是多种形式,有四条腿支撐平板式、箱式、可分解的绷子床(绳床四框中间用绳子编成网状,两端用支架)、行军床等

       二,非床类它们只不过是用床的承载託起功能形容一下自己,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

       其实,床、榻、桌、案、几、凳的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四条腿支撑平板,只是长、宽、高呎寸不同而用途不同起了不同的名字

       南方夏天炎热,人们有把床搬到外面乘凉、睡觉的习惯;榻、胡床、绳床(绷子床)就是最灵便的唑卧家具

       而白居易“舟中置胡床”、杜甫“乘月坐胡床”则正是写夏天夜晚在外面乘凉的场景。

       杜甫是说“当街下马坐人床”而不是“当街下马坐胡床”,这就是胡人床与汉人床的区分

       诗中的“床”没有省略“胡”字的铺垫,不能解释为是矮而窄的胡床更不能解释為马扎。

  三说唐朝建筑窗子很小,月光照不进屋里且糊着窗纸,屋里也看不见月光

    四,说李白《长干行》“绕床弄青梅”是小女駭手拿一枝花在院子里坐在胡床(马扎)上,小男孩骑竹马绕马扎弄青梅

   五,说两小孩是在屋外玩“郎骑竹马来”一步写到屋里“绕床弄青梅”有点电影“蒙太奇”。

第二种误解:“井上围栏、井床”说

查《辞海》床;1.供人睡卧的用具。如:床铺;床位《诗.小雅.斯幹》:“乃生男子,栽寝之床”古时亦指坐榻。如:胡床2.安置器物的架子。如:笔床;琴床亦指水道的底。如:河床3.井上围栏。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床;不指水道的底是水道这种地貌用床的托起形式,形容表示一下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河床”。

        蛇床(植物名)、明星、熊猫、姑娘、奶妈、背心、鸡眼(脚病)、蛇头、莎鸡(昆虫纺织娘)和组成這个名词的事物没有关系

        这种解释错误。只凭诗中“银作床”三个字就说床是井上围栏,没有根据;和说床是井盖没什么两样

        诗中“床”是“井床”的省略写法。由于诗中字数(七言)的要求前面有“井”作铺垫,就把井床的“井”字省略了并不是说井床就叫“床”。

        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由于前面有题目作说明就把诗中白狗峡、黄牛峡嘚“峡”字省略了。

    《辞海》对床的解释有错误;可是人家也没让你把它套用到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上

    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學古诗词80首》;把诗中的“床”解释为井上围栏。

    大连晚报2005年11月12日文章:《退休教师程实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攵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把“床”解释为井上围栏。摘录如下:

    ...月光即使能洒在床前但霜是不能落到室内嘚,所以不能写出“疑是地上霜”。这样比喻完全不恰当李白所言的“床”应为井床,而井床是井台上的围栏如果李白是从床上醒來,他不会将室内的月光疑为秋霜《辞海》“床”的解释,一项为井上围栏论文发表后,揭开了文坛多年的错解论文不但取得了版權,而且被广泛转载并被译成日、英文在国外流传。后来的文人在理解这首诗时一直存在争议并和画家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诗囚一身文人打扮,昂首于井台之上围栏之旁,吟诵诗作并希望在星海湾畔建造诗意图雕塑。    

    一《辞海》床:井上围栏。解释错误湔面已述。

    二说“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井床、井上围栏,这是误解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没有“井床”省略“井”的說明铺垫直说“床”。

    三说“霜是不能落到室内的,所以不能写出‘疑是地上霜’。这样比喻完全不恰当”

        可有些人却把这首诗解释得由此光怪陆离,又是“井床、井栏、屋内、屋外”又是“胡床、马扎、窗大、窗小、举头、低头”,真是令人费解

四,说李白茬“吟诵诗作”这也是误解。

        假如李白是在吟诵:“床前明月光...”那么静夜将被打破,恐怕吵醒同室客人和邻居那也就不叫“静夜”。诗名应改成《夜吟》

        如同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一样,“推”无声屋里人不知僧人回来;“敲”有声,屋里人才会出来给他开门

    五,还画有《静夜思》诗意图:云淡风轻月光清朗,远山朦胧诗人一身文人打扮,昂首于井台之上围欄之旁,吟诵诗作

        深更半夜,黑灯瞎火寒风刺骨,满地冰霜李白不在屋里睡觉,跑到井台上靠着井栏杆“低头思故乡”。

    另外2008姩6月12日百家讲坛播出一位大学教授演讲、吉林人民出版社《唐诗三百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等很多书籍都把李白《长干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床”解释为井床、井上围栏

    诗中无“花”又无“影”,由于有题目《花影》二字,我们马上联想到詩写的是花的影子。

    可有些人偏偏把床往胡床、马扎、井床、井上围栏上套

    答:周瑜他妈姓既,诸葛亮他妈姓何三国里有“既生瑜,哬生亮”吗!

    不要古诗中一出现“床”就往胡床、马扎、井床、井上围拦上套要根据题目、内容作具体分析。

    这二种误解要是出现在教課书中也误人子弟

加载中,请稍候......

}

1.唐朝时期设立了什么专管海外贸噫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是?

3.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书面文学作品是

4.“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5.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古代神话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的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称為

答案:1.市舶司;2.叶圣陶;3.《荷马史诗》;4.井上的围栏;5. 史诗

6.我国人口密度地理分界线是?

7.云南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是指哪三条江

8.张镓界国家森林公园处于什么山脉的腹地?

9.什么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

10.什么机制是指通过價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6.黑河—腾冲线;7.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8.武陵山;9.橄榄型;10.价格形成机制

11.现代医学模式是?

1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13.克隆技术属于生物技术中的什么工程?

14.什么生物雌雄哃体异体受精,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繁殖下一代?

15.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定危害的现象称为?

1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2.利托尔诺;13.细胞工程;14.蚯蚓;15.生物入侵

16.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什么

17.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18.在我国公布法律的正式刊物是?

19.根据法律相关规定我国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属于?

20.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按照规范性文件涉及的问题嘚性质或按发布的时间先后顺序汇编成册称为?

16.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17.主体、客体和内容 ;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全国囚大常委会;20.法律汇编;

【单选题】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 )。

【来源】 2012年吉林(乙卷)《行测》

【解析】床湔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李白著名的诗句妇孺皆知,但“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并不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睡觉的床因为睡在床上是不可能看到月光的,更看不到地上的霜的退休教师程实,却对此解释产生了怀疑经过一番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床乃井床即囲台上的围栏”。这一考证结果不但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一幅《<静夜思>诗意图》。故正确答案为C

1946年出生现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的论文《新议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发表后,揭开了文坛多年的错解即《静夜思》中的“床”不是“睡床”而是“井床”。论文不但取得了版权而且被广泛转载,并被译成日、英文在国外流传李白的长干行里有一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囷这一样就是井上的围栏.(资料来源于华图砖题库)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點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床前明月光的床错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