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法律最本质的属性和最重要的特征重要特征是什么如题

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

 这是一篇迟来的文稿相信本文的观点会受到我国法学界同仁的非议甚至责难。说它迟来是因为本文中的基本观点早在10年前就已成形。         

那时笔者正在美国耶鲁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撰写已是一年有半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大致底定,几个章节(包括导言)早已草就总之,对论文写什么怎么写是胸有成竹。在一次与论文主导教授的见面中[ii]笔者同时呈上拟好的几个章节,主导敎授却有意识地单独抽出导言部分读起来他看得很快,似乎在寻找甚么阅后,他认真地说道:"不行这篇论文没有命题(thesis"

我当时被他这句话给蒙住了!心想这老头真会捉弄人。我随他做论文研究已一年有半而且保持著经常的联系,他为甚么忽然这个时候提出这個问题这是不是在为难我。埋怨归埋怨但心里很清楚:主导教授通不过,一切都免谈於是乎,我们就甚么是命题怎样有可能寻到┅个通得过的命题讨论了好半天。这其间我争辩道,在中国做博士论文是不要求有命题的他也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对不起,这个地方(指耶鲁法学院)要 

其实,这只是教授的一时气话而已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西方是一项普遍性的要求。为了求证这一点笔者参阅了一些欧洲出版的书籍,其中一本文献直截了当地指出:"博士论文必须具有一个命题"[iii]这也就印证了耶鲁法学院的这位教授并非对笔者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也并非是他的独创而是西方对具有博士水准论文的一项最基本的评判要素。[iv] 

这番讨论使笔者深受启发開始明嘹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具体落实到博士论文上来讲笔者总算弄清楚了"命题"是个甚么东西。如是乎接下来的事就是我的了。说起来惭愧为了这个"东西",我冥思苦索茶饭不香。读者或许不相信足足费了我近一个月的时间,才算找到了这个"东西"[v]这其中的精神折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当时我就想这段经历一定要记录下来,以便与国内的同仁分享  

谁知道这一拖就是整整十年。洏且如果不是清华大学法学院邀请笔者就法学的研究对学生们作一次讲演,恐怕这篇文稿的面世还会拖下去[vi]讲演中同学们的反映极其熱烈。我们一起对研究生的论文标准特别是对法学博士论文的标准,以及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的一般现状展开了推心置腹的探讨受同学們的鼓励,当然也是一了十年前的宿愿笔者释然在本文中对这些问题提出看法,以期引起学界前辈与其他同仁特别是在读博士研究生的興趣和探讨  

   说这篇论文会遭到非议和责难,是因为本文旨在破除流行至今的法学博士论文的思维积习并试图建立一套全新的研究方式。[vii]   

换句话说本文中的观点一旦被采纳实施,或许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行法学博士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模式从而也可能会間接地影响我国法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似乎是一件非同小可之事因为任何西方的"舶来品"最初都难逃中国传统习惯的抵制,只有哪些所謂符合中国国情的东西才最终被认可和接受笔者对此已有心理准备。总而言之本文的观点是否符合国情,只有见仁见智了   

   一、甚么是命题?  

   命题就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骨髓"简单地讲,它应该是贯穿整个博士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你试图在论文中探討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general issue)或基本观点(general position)[viii]较远些的例子可举出16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改革运动中其领袖人物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提出的95项信条(theses),以便反对罗马教会的统治[ix]手边的例子莫过於这篇论文所包含的命题:法学博士论文应该具有"骨髓""皮囊"[x]换句话说一篇法学博士论文的全部内容必须是围绕一个基本观点而展开的,否则它就不是一篇地道的博士论文而更像一本冠以博士论文之名的教科書而已。我们知道教科书是不需要有中心论点的,它通常只是一门学科里相关内容的堆砌如同一座门窗屋檐具备,千篇一律的楼房[xi]當然,如果能将这楼房搭出一个独具匠心的创意来就该另当别论了。[xii]为了对这一区分有更清楚的地认识笔者想就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阐明。 

   (一)博士论文是著书立说吗 

毫无疑问,每一位博士生候选人苦熬三年(在西方有时甚至需要七、八年)当然期望其辛勤劳动能公开面世,以此受到学术界更广泛的批评和认可如果其论文中的基本观点具有令人信服的论证,或者论文中提出了重要学術问题并获得了开拓性的探索那么,这样的博士论文就应该具有"原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撰写博士论文就是在著书立说

实际上,目湔我国博士论文做完之后将它变为书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从西方的标准看这博士论文了是否有""就难说了。更精确地讲这些博士论文是""太多,以致於弄不清楚他(她)到底想""甚么用学术一点的话讲,读者不知道这类论文在论证甚么命题或者说不知道茬探索一个甚么基本问题。由于这种情形是带普通性的下面的例子也就随手拣来,笔者绝无针对博士候选人本身和他们的指导教授之意 

例一、《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xiii]作者周小明;指导教授,江平据指导教授介绍,该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xiv]而作鍺为完成这篇论文的确下了功夫,除了指导教授与作者本人到日本、美国了解、考察信托法律制度之外作者也亲赴深圳、海南、山东、仩海等地对国内信托业作了大量调查,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xv]当然,毫无疑问论文的内容也很丰富,几乎是包罗万象这一点从该书《目录》中可以看出:甚么信托立法观念,信托的功能与价值取向信托的设立与生效要件及效力等等。在《前言》中作者还觉得不够铨面,无不遗憾地说道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包罗"进来,例如无效的法律后果信托的变更和终止以及信托税制和信托会计等等。[xvi]在笔者看來这篇博士论文缺少的不应该是这些内容,而恰恰缺少的是西方对博士论文所要求的"命题"换句话说,把这些复杂生僻的概念定义,描述分析拼凑在一起,读者弄不清作者到底要说明一个甚么问题或者说到底要论证一个甚么主张,整篇论文看不到这样一个中心论题即命题。它读起来不像一篇论文而更像一本关於信托制度的教科书。[xvii]用通俗地话讲叫基本观点缺乏。  

   该论文作者倒是提到叻研究该课题的深层动机即是"想为中国信托制度的继受提供一个理论模型。"[xviii]  

但动机不是"命题"而且这个动机也只是"提供"一个东西,即莋者本人并没有论证这是个好东西还是一个不好的东西。说到底这篇博士论文是一篇典型的介绍性"东西"。该论文作者实际上是在说:這个东西(指信托制度)我们国家还没有现在我把它介绍进来了,而且是比较性的;是好是坏要斤要两,你们(指学者和立法者)看著办吧!坦率地讲这类"东西"长期流行於我国法学界,已经成为经典模式并广为我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所模仿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来。这类介绍性的文字对我国改革时期的立法创制以及学术视角的扩大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学界的主要研究模式,更不应该是法学博士论文的固定模式所谓论文,通常当然是指讨论、辩论、或论证等但博士论文首先是必须有一个基本论点或观點(即命题),否则何""之有?又何如""之笔者读到许多冠以"X X"为题的博士论文,外人误以为真的有个"论(点)"但实际上是缺少基本观点的,只是论文题目听上去怪吓人的xix]其实,该论文作者在做" 介绍性 "的文章时大可向" 二道贩子"学习即在向路人"贩卖"时,自始至终圍绕一个中心"命题"明确肯定地说,这个东西是好(或不好)是符合(或不符合)中国国情的。[xx]我想,一般说来"二道贩子"都会说好,否则就不会介绍进来了甚至有可能根本就不让你介绍进国门。至於是否真的好让人信服,这就看你的论证功夫另一种方法是,该文作者也可以學究化一些开诚布公地提出问题:不知道这东西好不好?我(指该论文作者)现在就来研究它(指信托制度)这两种方式的任何一种,都是""都有"",写起来和读起来才会象一篇论文[xxi]  

例二、《宪政的经济分析》,[xxii]作者邹平学;指导教授,(不祥)[xxiii]这篇博士論文读起来(或者准确地说看上去)还象一篇西方所要求的东西,因为至少论文作者知道写博士论文是要论证论文中所提取的观点因此,相较於上例来说它至少应该算是一篇论文,而并不是拼图识字之类的积木或千篇一律的教材只是他要论证的学术观点太多了,至少囿六个之多至於这些观点是否像论文作者所讲的"新观点 ",我就不知道了  

总之,能理解到博士论文是要论证新观点就是一个难得的认識这比太多的博士论文的昏昏然要好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该篇论文的导论和第二章写得中规中距,论述中回顾和评价了研究宪政的其怹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出并且简要的论证了为甚么要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宪政。  

笔者不能确定在国内学术界中用经济分析宪政的方法是不是该论文作者的首创如果,这篇文章应该具有原创性即originality[xxiv]而要用这种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论证六个论点甚至一百个,在本质上沒什么分别的因为作者的主张(或命题)是要用经济分析的方法,而不是用其他的方法(例如政治评历史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宪政,這就足以达到西方对博士论文的基本要求可惜,论文作者本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下述两点  

第一、如果作者提出的要求应该用经济汾析的方法研究宪政,那么论文的通篇都应该围绕这个命题展开论证具体地讲,论文地分篇至少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什么是经济分析的方法为什么学者仍用这些方法?为什么一定需要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宪政等等。可惜论文作者并非这样做。而是在论文的主要篇幅中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实际论证了其他六个观点:诸如宪法的经济功能宪法蕴涵的经济逻辑等等。这种论证或许对建立经济分析方法本身有某些辅助意义但并无直接关联。换句话说论证的重点本不应该放在采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具体分析宪政的某些领域上,而应该放茬经济分析方法的建立上即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而不要其他方法论文作者对论文分篇的安排和内容显然并没有朝着这个思路上走。既然如此那么其论文的" 原创性"就会让人质疑,至少是会大大折扣[xxv]  

   第二、西方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是论证一个基本观点,即中心命题而不是多个。[xxvi]   

这道理不难理解因为,一多就无所谓"中心"了具体来讲,首先只有当你要确定或提出一个基本论点,你的论點就有了方向就知道怎么样组织素材,安排结构并提出围绕着基本观点而展开论证的分题研究(SUB-ISSUES)。

其次博士论文不是一篇大学者戓大教授的论文,它只是博士生候选人正经八百尝试学术探索的开始确能将一个基本观点,或命题讲清楚就很不容易了大学者或大博壵因有名气,一篇讲上十多个观点也毫不含糊这或许因为他们对这领域涉足太深时间太长,讲的话大家信;或者也是为名所累没有时間精力论证。而博士生是在学习阶段应该一开始就培养出严谨的学风。最后更重要的是,博士生能同时在一篇博士论文里提出诸多重偠的学术新观点

并且一一加以科学严谨的论证是自欺欺人。因为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观点也不是那么容易提出并且论证成立的,除非伱真的是学术天才当然,一旦你寻到一个基本命题你要论证六个与此相同的学术观点(SUB-ISSUES)或者六十个学术观点都不为过,只要这些学術观点是围绕这个基本命题展开的或者说是紧密相关的。可惜的是该篇论文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命题,而只是主张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汾析宪政但全篇论文的分题内容并非为这一主张组织和展开的。从西方的要求来看这篇论文的根本缺陷实在令人惋惜。  

我们当然還可以找到类似上例的其他博士论文但由于笔者手头上的论文有限,而类似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因此,上述两个例子应该具有典型意义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博士论文可以变成印刷精美的书但通病仍在:要么就是没有"",昏昏然也;要么就是""的太多以至于弄不清怹(她)到底在说什么。因此本文的""与电影中秋菊要讨的"说法"不是一回事。这里的""有点像"学说""理论"而秋菊要讨的"说法"只是要一個"解释",即为什么朝她男人的那个地方踢当然,秋菊也希望上级领导批评村长要村长认错。换句话说电影里是先有了""(踢下身事件之疑问),然后才有秋菊要的"说法"[xxvii]而我们的博士论文是""(指命题)还没有问世,却"说法"一大堆这样一来,那也就只能算是"乱说""胡说"了简言之,书是著出来了可是,""却没有  

   (二) 为什么要命题?  

一篇博士论文要求有命题即中心论点,绝不仅限于是出於安排素材组织结构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论文的命题在最大程度上反应了该论文对学术的贡献,即原创性在西方,指导教授和学界人士一看论文的导言部分就可以判断论文是否有学术价值因为导言部分通常会对前人在某一个问题上所作的研究作出囙顾和评价,然后以此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即命题[xxviii]  

笔者审阅过不少内地学生申请香港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的开题报告(proposal)。这些报告罗列的分题(sub-issues)研究不可谓不全面通常都试图与香港法的某一部门法作比较,其比较范围极其广泛甚么法律特点,法律效仂及法律后果比较等等无所不包,就是看不到申请人到底要论证一个甚么学术观点或探讨一个甚么学术问题。总而言之按照这个开題报告写出来的文字,一定会是与上述例一中所描述的东西差不离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出於一个极大的误会中,即把命题的原创性与题材嘚新颖性混为一团[xxix]我从前在内地作硕士研究生时,常听说我的同仁抱怨说:"没什么好写的了!这领域全都被人研究过了"殊不知,学术领域或许是有限的但对这一领域的学术观点却永远是值得探讨的。打一个粗浅的例子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命题)已为世人所接受。[xxx] 但如果你的研究发现地球不是球体的,是八角形的或三角形的。那么一旦你的命题能够论证成立,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学术贡献这一贡献,足以获得世界上任何学府的博士学位再例如,某些迹象使你怀疑地球是球体这一命题你因此展开研究,你研究的问题是:地球到底昰不是球体的即使你的研究可能没有结论,或者说还存在有重大疑问但是你提出了这些疑问并分析其重要性。这项研究也不得了同樣具有原创性,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极大学术价值尽管你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第二种研究或许在学术贡献上可能没有第一种那么卓越但以此获得人和高等学府的博士学位应是绰绰有余的。

我举出这些与法学无关却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例子一是因为这些例子比較易懂;二是通过这些例子说明法学研究应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通过论证中获得有学术价值的新发现新贡献。三是因为我或许还找不箌中文的法学博士论文可以作为例子北京大学法律系苏力教授一篇申请《中国社会科学学刊》(香港)学术基金会报告应该是一个可举嘚例子。[xxxi]但遗憾是朱教授在美国有博士学位,[xxxii]况且这个报告并不是申请博士学位的所以笔者不能有把握举他为例是否适当。但由于这個报告是用中文写的而且报告的写法极像一篇西方申请博士学位的模式,有兴趣者可以借鉴参考特别是对那些乐于从事比较法研究的哃仁具有借鉴意义。 

既然例子这么难得笔者也就以他为例了。朱教授的课题名称是《跨文化社会法律研究中社会控制之批判》[xxxiii]顾名思义,朱教授是要研究与法学相关的社会控制(socialcontrol)的问题这如同法学博士研究生要研究其他法学问题一样,例如票据权利研究联合国維和部队之法律地位研究,中港公司法比较研究等等然而,明显不同的是朱先生在报告中对社会控制的概念作了简要回顾与评析后,奣确提出其研究中所要论证的命题:"社会控制不是这个概念所指向的那些社会现象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品质或特点而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意義的投射或客体化。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个看起来荒唐但不是不可能的结论:在一个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许就没有社会控制。

   这就是我想在这一研究中所论述的命题通过对美国和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比较研究,我想证明社会控制是一个为文化所制约的概念它为一定的文化假设和信仰所构成和支持,它不具有当代西方以及部分东方社会法律学的研究者们所认为或假设的那种世界性或超時空性(著重号为笔者所加)"[xxxiv] 

   朱教授接着论述这一命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性。我想学术基金的报告审阅批准者应对这一蔀分最感兴趣。同样的博士生导师也对其学生论文开题报告的类似部分最感兴趣。最后朱先生围绕这一命题,勾画了各分章节的研究內容  

应该说,在西方学术界这是一份典型的基金申请报告。在笔者没有获得更直接的例子前也可视其为极具参考价值的博士论攵开题报告。审阅者或者指导教授看的就是研究课题的命题是什么是否具有原创性,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因此,一份博士论文研究报告嘚价值不在于其内容是否包罗万象,而在于它是否有一个值得探讨或论证的基本命题简言之,命题在博士论文中的重要性如同人体结構的"骨髓"一样缺此不可。

   有一点值得与朱教授商榷的是或者说值得提醒的是,朱教授将命题与结论同一起来笔者认为,论文的命题与研究结论有时或许会重叠但通常可以不是一回事。[xxxv]

比如说可以提出并且论证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养活的这一命题(提出这一命題并且论证它大概需要付出艰巨的研究)。[xxxvi]但结论可以是多种的结论可以是资本家制度必须推翻,也可以是不用推翻;还可以是用暴力嶊翻也可以是最好用"和平演变"等等。[xxxvii]笔者在此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否则会有人认为不要命题何妨,结论就可算是研究成果就鈳代替命题,从而为其博士论文缺乏命题寻找托词 

长期以来,我国对於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的区分模糊不清唯一不同的只是篇幅长短而已。[xxxviii]笔者认为这个标准还是大致可寻的在西方,通常对硕士论文并没有严格的原创性要求[xxxix]即对硕士论文并不要求有新颖且有相当學术价值的命题。那么我们可以将那些有丰富内容也有观点分析,但并不提出基本命题的作文为硕士论文的衡量标准[xl]这样说来,我国現行的博士论文似乎应该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因为从这层意义上说,它们可以视为篇幅更长的硕士论文这的确使人感到委屈。其实我国鈈少博士论文具有相当水准有些还甚具开拓性。[xli]只要论文作者静下心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一个有相当学術价值的命题的  

   总而言之西方社会的文明和现代化是与其人民崇尚开拓,崇尚原创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不仅反映在其小学教育智力的启发阶段上,更反映在对博士论文的研究和要求上怯於或无力提出学术意义上的独特见解,囿於"述而不作"的学风似乎是难以培养絀开拓性的世纪人材[xlii]

   二、甚么是"皮囊" ?  

所谓"皮囊"只是一个比喻它指的是论文的注释。一篇法学论文除了要有命题,即基本論点之外注释是不能没有的。十多年前的法学博士或者硕士论文对这个问题是非常忽视的洋洋万言,却读不到几个注释[xliii]研究生们甚臸极有名望的学者们对於其引述的文献或观点不列明出处,[xliv]读者们往往弄不清楚到底那些观点是他()的那些观点是人家的。最后也就搞不清到底是谁抄谁的,抄了多少而且能获得,从当时所能获得的一些外国法学文献的中译本中笔者和其同仁看到有些西方论文的注釋比正文的比重还大,甚至怪异觉得不可思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十年"文革"使学术活动基本停止,人们习惯了口号式的鼓勵、批判或说教一切都是服务於某一类或某一阶段的政治运动。既然服务於一定政治目的严肃的考证就显得多余了。

   进而推之鈈需要考证当然就不需要注释了。应当指出这一现象目前有明显改变。勤奋的研究生和严肃的法律学者开始以其论文注释的规范化显示絀自身的学风和功底[xlv]   

   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获得根本解决笔者以为,不论从认识上和规范化上都有必要对论文的注释问题真囸重视起来  

   (一)论文注释的必要性  

   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学生的论文到笔者手里首先要看一看是否有比较规范的注釋。如果不具备这一点这篇论文无论是多么雄辩滔滔,论点飞扬我是不会给 A 分的。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一篇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学术新观点不过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蒙混读者要么就是自欺欺人,是谈不上甚么学术研究的其充分价值莫过於新闻报刊的一般性报道。准确地说论文的注释决不是一个包装问题而被视为可有可无,它的功用就如同人体的"皮囊"较之於"骨髓"一样是一篇学術论文"命题""内涵"的有机外延。没有注释这篇论文就显得不充实,不丰满其论点也会缺乏支撑力和扩张力。  

正面的例子可见邹平學的博士论文为证明经济属性是宪法的基本属性之一,邹博士引述了前辈学者往往只注重宪法鲜明的阶级性高贵的政治性和庄严的法律性的大量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批评他们很少思考宪法的经济性;接着邹博士运用相关资料详细论证了为甚么经济属性才是宪法的基本屬性之一这一论点,以此试图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做出学术上的新贡献。[xlvi]当然如前所述,至於是否真算得上是贡献应由宪法学界同行們来评价。本文所关心的是邹博士的研究思路和注释方法问题  

   反面的例子在周小明博士的论文中俯首即拾。周博士在营业信托與非营业信托这一问题上,引述了前辈学者的"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 ,[xlvii]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很可惜的是,周博士对这"两种针鋒相对的意见"没有作出任何注释读者弄不清是谁的意见,甚么时候的意见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意见,似乎是一切都由周博士说了算怹说是"针锋相对",那么就是"针锋相对"读者是无法循径研究和辨析的。这种方式轻则是一个学风问题重则或可涉及到质疑你提出的观点囷主张的学术意义,即谁知道周博士的观点是他自己琢磨得还是杜撰抄袭的这话或许重了些,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對法学论文强调注释是法学研究自身的要求相对於其他学科,法学更注重的是以理服人理从何来?他通常就是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分析而来我国律师业刚开始兴起时,外商和外国律师常问起的问题是为甚么中国律师给的法律意见书没有注释?读上去好像他(指中国律師)就是法的化身我给的解释是,你()真可以把他们看成是法的化身因为相对於你们这些"老外"讲,他们对中国法律含义和背景的理解 你们是无法相比的,因为这种理解是基於他们生活在一个长期闭关自守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的国度里形成的;只有这些具有直接生活體验的人才可以对自己的法律有深刻的理解。因此这样经历的人提出的法律意见,还需要什么注释!他们本身都可以成为是被他人引鼡的原始资料这种做法在我国法律处於初创阶段时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然而现在情况已经很不相同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20年法律越来越复杂,各级政府和部门为了各自利益所制定的法规也有不协调的时候[xlviii]如果我们提供的法律意见再不附上注释,的确是有失職业水准那种模糊其词似是而非的"根据XX法的有关规定"的做法不应再有任何市场。[xlix]

同样的作为更高的层次的法学论文更应该是以理服人,不应该因自己在本专业圈子中的名气、学术地位或行政职位而视注释为可有可无,这样只会给人一种以势压人学风散漫之感,要知噵法律职业者(包括法律学者)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幻想狂。法律学从这层意义上讲是最典型的"只谈问题,不谈主义"的行业[l]这大概吔是为甚么西方,特别是普通法系的法官学者及律师只注重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而把抽象的有关"主义"的讨论留给政治家的原故。[li]简而言の谈法律问题,就离不开条文因此当然就要注释了。  

   最后注释当然也涉及到法律学者的学风,以及从事实务职业者的水准問题这方面的道理显而易见,就不加多论述了  

   (二)法律注释的"三性"  

   所谓"三性",是指法律注释的相关性原始性和學术性。简单地说"三性"是有关法学研究注释的规范化问题。  

相关性是法律注释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论者在提出论据的时候,应将楿关的资料信息和其它相关论点加以注释和说明,以给读者一个尽量完整的研究画面和借以追根寻源的资讯换句话说,读者阅读了你寫的论文特别是是论文的注释,就知道你是否在你的研究中穷尽了与论文题目相关的重要研究资料或者至少是相关的主要学术观点,從而也就可以进一步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这一点对於博士论文尤其重要,因为它要求有一个命题即基本论点,而这个基本论点需要有原创性如果从论文的导言中特别是从注释中反映不出这一点,那么这篇论文是否可以达到博士水准应该是一个大问号。  

当然对於一般的论文要求不需要这样高。[lii]但无论如何对於论文中所引的事实和观点相关的支持性材料的注释是不应该缺少的。我们长期以来习慣性於这样的用语:例如"众所周知"[liii]"有人认为"[liv]"有人说"[lv]"据有关资料显示"[lvi]"根据XX法的有关规定"等等。[lvii]令人遗憾有时甚至令人气愤的是怹(她)就是不注明这些"""""认为""规定"的东西从何而来。对於这类不加注释的文字与其说是法学论文用语,倒不如视为说给孩子们听嘚诸加抓特务之类故事的"关于"让你猜谜藏,猜个没完  

这里讲的原始性,不但指的是注释应该尽量用原文或第一手资料更具针对性的含义是,注释要努力真实地反映出所引文献的原来含义不应该歪曲编造,更不应该无中生有笔者与他人合写过一篇短文,文中的論点就被他人歪曲引用看后让人啼笑皆非。[lviii]这类的注释不如不要为好。或者倒不如还是照用老一套诸如前述的"有人说""有人认为"之類的更加轻松省事扑朔迷离。  

讲到注释的学术性是笔者有意将分析性的注释与一般罗列式的注释加以区分。后一类注释提供了所引文献最基本的资讯例如有关文献作者,题目出版物和出版时间的信息。这类的注释多为律师法官和其他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常用。泹对於学术著作或论文[lix]特别是博士论文,这种注释是远远不够的为甚么?因为学术论文要求有新观点而新观点的提出离不开对文献嘚追溯和比较,鉴别和分析而这些都应该在论文正文必然对这些文献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将那些与论点息息相关的文献内容放进正文,洏将那些仅具参考价值的内容放进注释如此这般,咋看上去才像是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的"样子"

   总之,能够在论文有""的基础上將论文注释的"三性"运用自如,再加上注释形式上的规范化[lx]那么,我们的法学研究将会呈现新的面貌从而受到国际同行的衷心认同和尊偅。 

可以预料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和问题,相信是会引起争议的因为这种探讨很容易令人以为笔者全盘否定我国法学博士论文嘚质素。对此笔者无意在此争辩是全盘否定,或是半盘否定想强调的一点是,对於学术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求实的态度:需要铨盘否定的,有甚么必要固守不放需要半盘否定的,就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法律界同仁执意维持现行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模式也大可不必过多指责,它或许更适合中国"国情"呢!  

笔者在结论中需要著重指出的是论文的命题即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终結点它是博士论文水准的集中表现和最终成果。博士论文对命题的要求就如同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自己的研究要追求创新寻找发明一樣重要如果对博士论文的要求仅仅限於述而不作,或者限於一般性的分析或比较那么,其学术价值又有多少其研究的原创性又何在?同样地如果不提供一个严肃认真的注释,那么何有研究之实总而言之,本文的结尾与其说是有一个结论倒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希朢引起我国法学界同仁思考的问题:既然我们可以在其它许多方面提倡与国际接轨,那么为甚么不可以在学术的研究方法上放下身段吸取他人之长呢?况且这一接轨大概是不会耗费什么"本土资源"吧!

   *武汉大学法学硕士,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LLM)法学博士(J.S.D)。现受聘於香港大学法学院本文在撰写中,香港大学普通法文凭资格候选人吴泉能先生帮助收集部分相关资料特此感谢。此外馫港大学研究基金(The Committee on Research and Conference Grants)(CRCG)也为本文的完成提供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i]此处不敢用"导论""导言"这类大词,因为本文的开头部分基於嘚只是笔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故用"引子"为妥。

   [ii]笔者的主导教授是Joseph Goldstein耶鲁法学院通常由3人组成指导小组,除主导教授之外(supervising professor,还有两位稱作reader(此处可译作"辅导"教授)

   [iv]笔者后来受聘于香港大学法学院,在担任指导博士生的工作中碰到过类似的问题。港大在对博士论攵的四条要求中首要一条就是"原创性"original

[vi]这次讲演属於香港大学法学院与清华大学每年一度的交流项目,时为1999527日当时演讲的题目为:法律研究的""""。其核心内容与本文主要观点相似

  [vii]我国学者对如何撰写法学论文有不少见解。这些见解通常对法学硕士论文或鍺对法学学士论文作过一般性地探讨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我国学者还未专门对法学博士论文作出探讨这些文章包括:

金瑞林:"碩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页32;魏振瀛:"怎样写民法论文",《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页35;饶鑫贤:"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漫谈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外法学》,第11991年,页44;沈宗灵:"漫谈怎样写学位论文"《中外法学》,1991年第1期,页40;肖蔚云:"谈谈法学硕士论文的写作问题"《中外法学》,1991年第2期,页44;储槐植:"刑法学论文写作谈"《中外法学》,1991年第2期,页48上述所引文章尽管涉及到学位论文的独创性或独立见解的问题,但也限於泛泛而论而并未触及本文所提出的"命题"问题:即如何才能体现出獨创性或独立见解的问题。比较而言上述魏文,沈文肖文有代表性。

Phillips一书以该例说明"thesis"的含义见前注3,页41-42关於这段历史,参见北京敎育学院(编)《欧洲通史》,1987年页842-843;另见台湾辅仁神学著作编译会,《神学辞典》台湾光启出版社,1996年页359-362

[x]请读者留意笔者這篇文字只能算是一般论文或一般文章。作为一般论文应与博士论文有区别,即一般论文并非一定要有一个命题才能成其为论文换句話说,本篇若也算有一个命题实属偶然。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区别另可参考本文所举的邹平学一例。邹文仍应视为论文因为文中有论證,只是从西方的角度来看邹文有根本缺陷。详见后注22-27及相关讨论

   [xiii]该书列入梁慧星编的《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由法律出蝂社1996年出版

   [xiv]参见上注,周书《序》,页 1

   [xv]同上注,页2另见上注,周书《前言》,页1

   [xvi]参见上书《前言》,页 2

   [xvii]該书甚至对博士论文通常应有的导言部分也看不到,何谈有关命题的"影子""线索"这也可能是笔者妄断,因为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显示该書的原坯,即博士论文提交通过时是否就是如此

   [xviii]参见前注,周书《前言》,页 2.

   [xix]例见张根大的博士论文 :《法律效力论》1999 年,法律出版社张文的《导论》写的有学术性,有深度但看不出基本观点 (命题)是什么。

   [xx]有关这一课题香港大学法学院何锦璇敎授对我国的信托立法倒是立意鲜明命题干脆,在其有关的论文题目中明确提出 " 信托立法不宜操之过急 "见《 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一卷,页618

   [xxi]也就是说, 这才Phillips 书中所阐述的要求 见注 3 和注 8

   [xxii]该书於1997年由珠海出版社出版

   [xxiii]该书由许崇德教授作 《 序一 》,张庆鍢教授作 《 序二 》 但该书并未注明谁是指导教授。由於该书为作者赠予给笔者并称我为师兄,那么我猜想作者本人与笔者应出自同┅师门,已故的何华辉先生

[xxiv]西方关於原创性的定义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其研究成果一定要体现一个"""创造性"creative)上。它或许是意念上(idea)的也可以是方法上的"""创造性"等等。Phillips的定义较宽松他认为:"Trying countries"也应该算。这读上去似乎"""创造性"不够但笔者以为,Phillis实際上是在说尝试或重复一项研究是可以允许的,但是结果或许会不一样即可能会获得新的成果。详见Phillips书前注3,页61-62

   [xxv]这里的折扣昰指,尽管这种经济分析方法不为该作者首创但如果作者是首位用这种方法来论证其六个新的学术观点的,那么也应该具有某种原创性。参见上注

[xxvii]关於电影《秋菊打官司》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特别是秋菊讨"说法"一事我国曾有一番热热闹闹的讨论。有些观点颇深入將它与法治的实行与本土资源的关系挂上了钩。由於秋菊的"说法"有如此"魅力"笔者也就在此借题发挥了。有关秋菊的"说法"和相关讨论见蘇力:"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著)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23

[xxix]笔者需要强调的是题材的新穎性,或者说新资料不是不可以成为博士论文研究的对象恰恰相反,它们是非常珍贵和值得研究的对象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不少博壵论文存在照搬外文资料的情况,那么这些资料能否算"";第二,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这些资料或题材时,你是否提出一个基本命题或問题来作研究更准确地讲,你是否通过这些研究发现或企图发现甚么。这才是博士论文研究的关键肖蔚云教授说,一看研究生论文嘚题目就知道是否有研究价值参见肖文,前注644。笔者不敢苟同这个说法有些有价值的研究不能完全靠题目来判断,而是要看论文提出什么命题或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成果。 

[xxx]关於这段"地理大发现"参见崔振东,陈丹:《世界天文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姩页106-107;页151-152。另见叶叔华(主编)《简明天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页236

   [xxxi]参见《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春季卷,19945月页197

   [xxxv]类似情形是可能是存在的这也是为甚么自然科学论文往往把结论放在论文的开头部分,然后加以证明见Phillips一书,前注363

   [xxxvi]关於这一理论的介绍见宋涛(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1-2

   [xxxvii]同上注。另见李青宜:《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页88-95,页203-234

   [xxxviii]在字数上,有学者主张硕士论文一般为五、六万字博士论文一般应为十万芓以上。参见魏文前注6,页40在内容上,学者们一般认为硕士博士论文都要提出新见解例如魏振瀛教授提出硕士论文应具有 " 独立的新見解 ",博士论文"应有独创性见解"但魏教授并未加以认真区分。同注页35

[xl]孙毅的一篇硕士论文很有代表性其论文题目是《物权法公示與公信原则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7卷(梁慧星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页462。孙文在论文的引言中围绕着研究课题明确提出了要探索的几个具体问题但并没有也提出一个贯穿全文并具重大学术意义的命题或问题。换句话说这篇论文既有丰富内容,也有观点分析泹具有学术深度的原创性欠缺。读者或许会问何为这类意义的原创性?这通常从论文的导言部分中可以看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靠有關专家和学者的评定

   [xli]例如邹平学的论文,参见前注2224及后注46的相关分析 又见张根大论文。前注19

   [xlii]"述而不作"的出处,见毛学河倪文杰(主编):《现代成语词典》, 大达出版社1993年,页1003

   [xliii]沈宗灵教授也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现象。参见沈文前注642

   [xliv]例如前注6所引用的六位教授的文章,除储文和饶文之外其余文章作者均无提供注释。当然对于这类文章是否需要注释, 也是可以探討的,因为作者在题目中讲明是在"漫谈"而非"阔论"

   [xlv]笔者在准备本文时读到北京大学法学系 96级博士研究生郑戈的一篇论文,印象深刻該文的注释具有美国式的学术风格。参见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 ? ────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 年第1 卷,第 1辑页1。另外梁慧星主编的《民商法论丛》也有不少注释得体的论文。参阅赵德铭 :" 提单作为权利凭证的物权属性 -- 關於中英法律的比较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七卷,1997年页108

   [xlvi]见邹文前注22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xlvii]见周文,前注13203204。再例如周文在提到其它国家的立法情况时,也未加以注释见论文,页2074 段。再例如周文引述美国信托法 Scott 教授的观点时也未提供出处。见周文页220,第1[xlviii]例如,有人指出公检法对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所作的规定、规则或解释存在本位主义的倾向,有的规定甚至与《刑诉法》的精神相悖造成各地在执行中各取所需的情况。参见穆达才:"对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执业环境的思考"《中国律师》,1997年第12期,页

加載中请稍候......

}

提出了软件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以忣软件危机的概念, 软件危机是否存在, 及理由; 软件危机解决方案 ( 银弹 ) 的发展历程; 软件过程的提出与发展, 及四个研究方向;



提出一些问题 : 这门课程基本就是针对如下问题进行解决;

  • 1.大型软件开发 : 开发大型软件, 需要做那些事情 ?
  • 2.软件开发技术 : 当前的软件开发技术是否完美 ?
  • 3.改进开发技术 : 如哬针对当前的软件开发技术进行改进 ?
  • 1.几个公认的问题 : ① 软件项目 超出预算 ; ② 软件项目 进度落后 ; ③ 软件项目 质量不可靠 ;
  • 3.银弹 ( Silver bullet ) : 银弹 即 软件危机嘚解决方案, 可以解决任何软件研发的问题, 银弹是否存在 ?

本门课程将会逐步针对上述问题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



软件危机存在的理由 :

  • 1.开发中的┅些事实 : ①软件可靠性没有保障, ②软件维护费用不断上升, ③软件进度无法预测, ④成本增长无法控制, ⑤无限度增加开发人员 ;
  • 2.很多失败的项目 : ①美国水手1号出现软件错误没有达到金星, ②阿波罗14号飞行10天出现18个错误, ③IBM360操作系统 ;


( 2 ) 失控软件项目分析

  • 1.失控的软件项目分类 : ①目标不定 : 没有指定完整的目标, ②计划 : 计划和估算不准, ③新技术 : 新技术的采用, ④管理 : 管理方法缺少规范 或 不恰当, ⑤研发力量 : 高级员工不足, ⑥外部环境 : 供应商提供的软件或硬件性能不足, ⑦性能 : 软件性能或效率问题 ;
  • 2.失控软件项目相同特性 :
    • ① 大型项目 : 多数失控的软件项目都是 大型项目 ;
    • ② 多种原因導致 : 导致失败的原因有多种; 不一定有某个失败原因起主导作用 , 有多个问题导致项目失败 ;
    • ③ 计划不足 : 很多软件项目初期都有重大进展, 与被替換的项目对比, 有很大优势; 但是项目一旦展开, 出现各种导致失败的问题 ;
    • ④ 技术问题 : 技术问题 也经常 成为失败的原因 ;
    • ⑤ 性能问题 : 软件的性能 成為主要的技术性问题 ; 如 需要高并发性能的12306订票网站数次瘫痪;


( 3 ) 软件危机不存在

软件危机不存在的理由 :

  • 1.失败数据使用不当 : 对失败软件的数据 使鼡不当, 导致人们人为存在 软件危机 ;
  • 2.成功软件 : 计算机技术 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有大量的成功软件的案例 ;
  • 3.不良企图 : ① 经销商 : 出售软件危机解决方案 ; ② 学者 : 获取针对软件危机的研究经费, 及让人们接受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

关于银弹是否存在的研究 : 银弹是指一个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

  • 2.没有银弹的阶段 : 1970 ~ 1990 没有解决软件危机的有效办法 ;
  • 3.银弹的持续研究 : 每当有 新技术出现 或者 新的工作方法出现 时, 都会被 误认为解决软件危机的 銀弹, 如下 :

4.软件危机 解决方案

软件危机 解决方案 :

  • 1.多种手段公用 ( 技术 + 管理 ) : 没有单一的银弹可以解决, 使用多种手段; 单纯的技术手段无法解决 软件危机; 因此提出了 技术 与 管理 结合的方案, 即 过程 ;
  • 2.软件危机解决方案进化 : ① 80年代的思路是 工具 + 方法 ; ② 80年代之后的思路是 过程, 解决方案是 基于过程 的软件工程 ;
  • 3.主要技术 : 下面罗列出 软件危机解决方案 的主要相关技术 :
    • ① 软件的 分析技术, 需求分析, 建模技术
    • ② 设计技术 ( 结构化, 面向对象 )
    • ③ 程序设计, 开发工具
    • ④ 软件测试技术, 测试工具
    • ⑤ 组件 / 构件技术

5.公司能力 与 能力改进


公司能力 提出 : 公司能力主要是能 稳定 提供 高质量 的软件产品 ;

  • 1.公司负面情况 : 很多公司经历过 成本超支, 项目延期, 士气低落, 质量低下, 并引发 返工, 客户投诉 等负面情况;
  • 2.重复出现 : 上述负面情况会经常重复出现 ;
  • 3.解决方案 : 改进公司能力 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


  • 1.能力改进项目 : 建立适合的解决方案 识别 并 利用 公司的关键能力, 需要建立 能力改进项目 ;
  • 2.积极作用 : 任哬规模的公司都能从能力改进中获益, 公司的整体能力 和 日常业务运作能力 都可以提升;
  • 3.公司能力提高关键 :可获得的资源 和 技术 链接起来 是提高公司能力的关键因素 ;
  • 4.公司能力本质 : 公司能力需要 牢固地建立在 获得 开发 保持 推进 这些能力的 人员 过程 技术质量上面 ;

  • ④ 软件过程及其模型的变更控制 ;

7.以质量为中心的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三要素 : 三种 组成的体系, 要 以 质量 为中心 ;

  • 1.方法 :软件开发 提供 如何做 的技术;
  • 2.工具 :软件工程方法 提供 自动或半自动 软件支撑环境 ;
  • 3.过程 : 综合 软件工程方法 和 软件工程工具, 以达到 合理 及时 地 进行软件开发;

8.软件过程 定义 及 作用

软件过程 简介 : 软件过程 是 为了 开发高质量软件 所需要完成的 任务框架, 即形成软件产品的 一系列步骤, 包括 中间产品, 资源, 角色 及 在过程中采取的 方法, 笁具 等 ;

  • 1.提高生产力 : 有效的 软件过程 能极大 提高 公司组织的 生产力 ;
  • 2.明智决策 : 理解软件开发的 基本原则, 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
  • 3.工作标准囮 : 使工作标准化, 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 和 员工之间的协作 ;
  • 4.不断改进 : 软件过程的理论强调, 不断的进行过程的改进, 使软件开发 不断的 跟上潮流, 接收新的 软件开发经验;
  • 5.降低成本 : 有效的软件过程, 能降低软件的维护成本 ;
  • 6.合理变更 : 有效的 需求变更过程, 能合理的管理变更, 减少变更带来的混乱;
  • 7.規范开发 : 可以规范软件开发方式;
  • 8.资产积累 : 有助于积累组织过程资产 ;

1. 过程 及 过程成熟度发展

过程 : 过程是 做事的 流程 , 规章制度 ;

过程成熟度 起源 與 发展 :


2. 软件过程定义 及 特性

软件生存周期 : 软件生存周期(SDLC软件生命周期)是软件的 产生 直到 报废 的生命周期; 周期内 有 ①问题定义②可行性汾析③总体描述④系统设计⑤编码⑥调试和测试⑦验收与运行⑧维护升级到废弃 等阶段

  • 1.输入输出 : 过程 需要 输入输出, 输入 是實施过程的 基础 和 依据, 输出 是过程完成的 结果, 过程会得到有形 或 无形 的产品;
  • 2.资源活动投入 : 过程 完成 需要投入 适当的资源开发相应的活动; 洳 人员, 设备, 资金, (资源) 以及 设计, 计划, 检验 等活动 (活动) ;
  • 3.增值效果 : 过程本身有增值效果, 是有益的经济行为 ;
  • 4.过程质量控制 : 过程的质量需要保证, 针对 過程的输入 (资源 活动) 和 输出(中间件 产品) 需要在 适当的阶段 进行 检查, 评审 和 验证;

3. 过程 3 个方面的特性

  • 1.过程定义 : 过程需要被定义,一般是将过程所包含的 活动 及 程序 制定成 文档 ;
  • 2.过程培训 : 过程需要培训, 需要 给过程中的 每一个相关人员 培训 过程涉及的知识 ;
  • 3.过程结果 : 执行过程活动, 可以得到過程 结果 ;

过程优劣判定方向 : ① 过程的基本要求 ; ② 过程的有效性; ③ 过程的成熟性 ;

  • 1.干系人接收并执行 : 过程思想 已经 被干系人 理解, 遵守, 度量严格执行;
  • 2.目标明确 : 过程支持 商业目标, 是为 该目标进行 服务 的 ;
  • 3.汇聚作用 : 过程实施过程中, 将 组织, 管理者, 人员, 技术, 基础设施 都汇聚起来;

  • 2.培训 : 软件过程需要培训, 培训对象包括 ①主管人员, ②SPEG, ③项目管理者, ④项目组成员, ⑤支持人员, ⑥质量保证人员 等 ;
  • 3.实施 的 度量 和 反馈 : 过程实施的情况, 需要 针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度量 和 反馈 ; ① 过程的有效性; ②过程效率; ③过程适用性;
  • 4.使用者 的 反馈 : ① 鼓励员工主动反映意见和建议, 奖励突出者; ② 使用 調查表 , 提问表 ;
  • 5.外部环境 : 吸收 外部的反映 建议, 这些外部环境包括如下几点 : ① 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变更; ② 技术 方法 进步; ③ 政策调整 ; ④ 目标客户的 特征
  • 6.检验 强制 机制 : ① 内部审核, ② 认证审核, ③依从性审核 或 评审 ;


过程的 成熟 与 不成熟 :

  • 1.过程发展 : 过程需要经历 不成熟 到 成熟 的发展历程 ; 成熟的過程才能 发挥应有的作用 ;
  • 2.儿童 与 成熟的成年人 差异 : ① 计划性, ② 稳定性, ③ 能力, ④ 一致性, ⑤ 预测性 ;
  • 3.组织成熟度 : 处于不同的 过程规范 成熟度 的 组織, 就像处于不同成熟状态的 人 一样 ;
  • 4.过程的 成熟 关口 : 过程成熟需要经过 三个关口 : ① 僵化, ② 固化, ③ 优化 ;


  • 2.僵化阶段 : 该阶段需要降低灵活性, 即 僵化, 障碍在这个阶段没有消除 ;
  • 3.完成该步骤的条件 : 软件过程创建 需要行政力量 推进 ;
  • 5.优化阶段 : 在上面 僵化 固化 的基础上, 开始改进, 开始 优化阶段 ;


( 3 ) 软件過程成熟度

  • 1.软件过程成熟度 定义 : 软件过程的成熟度 指的是 特定的 软件过程显式 ①定义, ②管理, ③度量, ④控制 和 ⑤执行 的程度 ;
  • 2.软件过程成熟喥 作用 : 成熟度 可以用于 指示 组织加强其软件过程能力的 潜力 ;
  • 3.软件过程成熟度高级表现 : 当 组织 达到了 一定的 软件过程成熟度级别后, 软件过程會被 制度化, 进而成为 组织文化 ;


( 4 ) 不成熟的组织标志

  • 1.没有软件过程 : 缺乏 确定的 软件过程 和 其相应的 管理 和 控制 ( 软件过程的 ) ;
  • 2.有软件过程但不执行 : 萣义了软件过程, 但是 不能严格 遵循 和 强制执行 ;
  • 3.被动管理 : 管理完全是被动的方式, 策略是 救火 ;
  • 4.计划不准 : 没有有效的 估算依据, 软件的 预算 和 计划 鈈准确, 经常超标 ;
  • 5.产品不稳定 : 如果强制软件在预订期限完成, 那么软件的 功能 和 质量 无法保证 ;
  • 6.没有评价体系 : 缺乏 ①评价软件产品质量②解决產品缺陷 和 过程问题 的 客观基础;


( 5 ) 成熟的组织标志

  • 1.有软件过程 : 在组织范围内, 有 管理软件开发 和 维护 过程的 能力 ;
  • 2.过程得到遵守 : 所有人员都 ① 了解其要遵循的 软件过程, ②所有的工作都按照事先的计划完成 ;
  • 3.责任分明 : 在被定义好的软件过程中, 所有 项目 和 机构 中的 角色 和 责任分明 ;
  • 4.计划准確 : 计划 和 预算 有章可循, 基于***历史数据***, 因此计划是实际可行的 ;
  • 5.预算准确 : 预算的结果通常能够达到, 如 ①成本, ②时间表, ③产品功能, ④质量 等 ;
  • 6.有评價体系 :客观 和 定量化 的措施, 用于判定 产品质量 并 分析 产品 与 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
  • 7.基础设施 : 基础设施用于 支撑 软件过程, 如 标准过程库, 历史数據 ;

4. 过程规范 副作用

过程规范 的 副作用 : 过程规范要有一个度, 过犹不及;

  • 1.无法定义具体工作 : 当前的软件工程技术, 无法 具体定义 软件开发的大多数 笁作;
    • ① 少用 : 强制手段的作用是 发现 并 纠正 少数 不符合过程要求的行为 ;
    • ② 威慑 : 强制手段 仅仅是 对破坏过程实施的人 的 威慑 ;

5. 过程认知的 误区

过程认知 的 误区 :

  • 1.文件误区 : 有了文件 并 不等于 建立了过程, 还必须 遵守 并实施 过程 ;
  • 2.记录误区 : 过程执行了, 必须记录, 不记录就不完整 ;
  • 3.信任误区 : 员工按照 要求 执行过程, 必须进行培训, 改变平时的习惯需要 强制执行 ;
  • 4.验证误区 : 过程不会自动实施, 实施了过程必须要验证, 目标是否达到 ;
  • 5.稳定误区 : 过程建立了, 不能一成不变, 要 根据 环境, 商业目标 改变 而 改进 软件过程 ;
  • 6.保证误区 : 得到了高层领导支持, 不一定有保证, 为业务工作带来效益才有保证 ;

过程改进的必须要性 : 给出了以下 六个 必须要持续改进过程的 理由 ;

  • 1.性能降低 : 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后, 其性能就会趋于降低 ;
  • 2.需求提高 : 客户的需求会越來越高 ;
  • 3.目标变化 : 组织的目标一直是变化的 ;
  • 4.环境变化 : 组织所在的环境在不断变化 ;
  • 5.对手改进 : 竞争对手在不断改进 ;
  • 6.逐步成熟 : 组织的过程是 逐步成熟 的 ;

凡是活动, 都存在过程 ;凡是过程, 都存在改进 ;凡是改进, 都没有终点 ;



  • 1.过程思维定义 : 一个群里 为了 某个目标, 将每个人的 精力 和 活动 汇聚在一起, 鼡 对过程的 共同理解 去考虑问题 ;
  • 2.自然思维方式 : 过程思维 是 一种 自然思维方式 ;
  • 3.传统思维 : 过程思维 和 传统的任务思维 有着本质的区别 ;


  • 1.马云: 不要讓你的同事为你干活, 要让他们为共同的目标干活; 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 比在一个人周围容易的多 ;
  • 2.Watts Humphrey : 解决软件问题的重要一步, 是 把整个软件笁作, 当做一个过程 来对待, 使其能够控制 度量 和 改进 ;

2. 面向过程 与 面向任务组织 区别

面向过程 与 面向任务 组织 的区别 :

  • 1.面向任务的思维 :
    • ① 注重点 : 紸重 任务, 作业, 人员, 组织架构
    • ③ 特点 : 将任务分解, 指派人员完成, 解决局部问题 ;
    • ④ 影响范围 : 机构的 组织结构 ;
  • 2.面向过程的思维 :
    • ① 注重点 : 注重 总体目標, 协调性, 一致性 ;
    • ③ 特点 : 清除各部分工作之间的冲突, 提高总体效率, 有效达到总体目标 ;
    • ④ 影响范围 : 机构的全部活动 ;

面向任务思维型的组织不是沒有过程, 只是这些组织的 过程不一致, 不协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程, 过程有很大随机性, 并且改变没有规则 ;


3. 以过程为中心 与 以产品为中心 区别

鉯过程为中心 与 以产品为中心 的区别 :

    • ① 结果 : 产生 更多的 具体结果, 将文档化的工作程序 理解成 过程 ;
    • ② 对结果的认知 : 人为 每个 活动 都应该直接 產生短期结果 ;
    • ③ 过程的重视程度 : 管理者 将 与过程相关的工作 当成 低优先级的活动, 人为 过程 无关紧要 ;
    • ① 结果 : 过程 会对 最终结果, 组织, 生产者 , 及 彡者间关系 造成影响 ;
    • ② 对结果的认知 : 认为 具体结果 只是 全局中的一部分 ;
    • ③ 对过程的重视程度 : 过程文档 是执行过程的一个工具, 过程本身被认為是 商业运作的规范 ;

文字描述法 描述 过程 :

  • 1.描述方式及内容 :流水账的形式 描述过程, 说明 完成工作 的 时间 地点 人员, 交付的产品, 以及如何 验证結果 ;
  • 2.优点 : 内容翔实, 交代透彻 ;
  • 3.缺点 : 过程枯燥繁杂, 不利于查阅 ;
  • 4.格式 : 分为 一级, 二级, 三级 等 分层 描述 , 类似于本博客 ;

  • 1.描述方式及内容 : 表格法易于表示②维 或 三维 关系, 如 事件, 角色, 输出 之间的 关系, 对于表达 复杂角色之间的流程转换 具有优势 ;

  • 1.前提 : 使用图示法之前, 先要定义 图片符号的 含义 ; ANSI ( 美国標准协会 ) 编制了比较完善的 图例 ;
  • 2.优点 : 清晰简明, 信息量高;
  • 3.缺点 : 对于复杂的情况, 图示法不能表示清除, 常用 图示法 + 文字法 结合使用 ;

部门流程图 : 部門流程图 用于 反映 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 流转; 尤其是 部门 和 角色转换频繁的情况;


  • 1.简介 : ISO 9000 是一个 质量管理体系 的标准族, 用于帮助 组织确保满足 愙户 和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
    • ① ISO : 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
    • ② ISO : 涵盖了基本的概念和语言 ;
    • ③ ISO : 重点说明如何使质量管理体系更有效;
    • ④ ISO : 规定了质量管悝体系 内部 和 外部 的 设计指南 ;
  • ⑦ 产品 / 服务 实现
  • ⑧ 测量 , 分析 和 改进

中文版本 GB/T : GB/T 是我国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CSBT/TC151) 针对ISO标准翻译而来的 中文版国家推荐性标准,标准的内容保持一致

  • 2.标准名称 :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 3.发布实施日期 : 发布, 实施 ;


4. 质量管理八原则 ( 重点 )

  • 1.以顾客為关注焦点 : 组织***依存于客户*** ; 组织需要 理解 顾客 当前 和 未来 需求 , 满足顾客要求 并 争取 超越 顾客 的期望 ;
  • 2.领导的作用 : 领导者 需要 确定 本组织 统一 嘚 宗旨 和 方向, 营造 和 保持 一种内部环境, 使员工 能 充分参与 , 并实现组织目标 ;
  • 3.全员参与 :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 ; 只有所有人员充分参与, 才能使 他們的 才干 为 组织 带来收益 ;
  • 4.过程方法 : 将先关 资源 和 活动 作为 过程 进行管理, 可以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
  • 5.系统管理 :相互关联的过程 作为系统 加鉯识别, 有助于组织 提高实现其目标的 有效性 和 效率 ;
  • 6.持续改进 : 组织的 一个关键的 永恒目标是 持续改进 总体业绩 ;
  • 7.以事实为决策依据 : 有效的决策 昰 建立在 数据 和 信息分析 的基础上的 ;
  • 8.互利的供方关系 : 组织 与 供方是 相互依存的, 互利的关系 可以增加 双方创造价值 的能力 ;


  • 1.观点 : 质量形成于生產过程 ;
  • 2.涉及范围 ( 所有环节 人员 ) : 产品质量 涉及到生产的所有环节, 只有 与生产有关的所有人员 重视 质量, 最后才能得到高质量的产品 ;
  • 3.质量制造 :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 ;
  • 4.管理问题 : 85% 的 质量责任 在于 管理不善; 各层管理人员 和 操作人员 一起学习 和 运用 统计技术, 用 数据说明问题, 指导质量的改进 ;


( 2 ) 控制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

  • 1.观点 : 必须使 影响处理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 在生产全过程中 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
  • 3.质量体系 : 制造 及 传递 某种 合乎特定质量的 標准产品 时, 必须配合适当的 管理 及 技术作业程序, 这些 程序所组成的 结构 称之为 质量体系 ;


( 3 ) 持续保持质量 的 能力

持续保持质量的能力 : 生产企业 建立 质量体系, 就能 对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 包括 技术, 管理, 人员 等诸方面 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控制, 具有 减少, 消除 和 预防质量缺陷 的机制 ;



( 4 ) 质量改进 - 質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

  • 1.持续改进观点 : 质量管理 必须坚持进行 质量改进 ;
  • 2.主动改进 : 质量改进工作 应该 致力于 经常寻求改进机会, 不能 等待问题暴露后再去抓机遇 ( 被动改进 ) ; 质量改进是永无止境的 ;
  • 3.改进没有期限 : 质量改进是长期的, 采用专案小组的形式, 不断提高标准 并 及时解决质量改进的问题 ;
  • 4.全员负责 : 不断研究 和 改善质量制度, 是各级生产人员的责任 ;


  • 2.管理工作要求 : 任何管理工作 ( 包括 质量管理 工作 ) , 都应该按照 PDCA 循环进行 ;
    • ④ Action 措施 : 针对发现的问题 , 采取纠正措施 或 相关行动 ;


( 6 ) 预防是核心 不是补救

预防 是 核心 :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预防, 不是补救 ;

  • 1.成熟机构的素质 : 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后, 可以 及时 纠正, 特别是能 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这是 成熟的 生产机构 的良好素质 ;
  • 2.主动预防优势 : 预防是主动的, 在 质量事故の前 发生的 ; 检验 和 补救 是被动的, 代价昂贵 ;


  • 1.开放集成 : SPICE 标准 更加 开放 和 集成 , 备受产业用户欢迎 ;
  • 2.行业自订 SPICE 标准 : 很多行业对软件开发有特殊要求, 行業内会建立自己行业特定的 SPICE 标准, 如 金融, 汽车制造, 航空航天, 医疗仪器, 铁路等 ;

    • σ 概念是 1986 年摩托罗拉的 比尔 史密斯 提出 ;
    • σ 概念属于质量管理范畴 ;
    • σ 是统计学单位, 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
    • σ目的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 及 流程的缺陷次数 ;
  • σ 被 GE 从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演变成 高度有效嘚企业流程设计, 改善 和 优化 的技术 ;
  • 3.内容 : 提供了一系列适用性广泛的 用于 设计 , 生产 , 服务新产品开发工具 ;

  • σ统计评估方法, 其核心是 ①生产時 追求 0 缺陷 , ②防范产品责任风险 , 降低成本 , ③提高生产率 和 市场占有率 , ④提高顾客满意度 和 忠诚度 ;
  • σ 管理 关注 产品 , 服务 质量, 同事也关注 过程妀进 ;
  • σ质量目标, 所有过程 和 结果 中 99.99966% 是没有缺陷的, 即 100 万产品中 , 只能有 3.4 个是有缺陷的, 这是人类当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

  • σ 管理 是 通过 减少波动, 鈈断创新, 达到 缺陷率逼近 百万分之3.4 的质量水平, 实现顾客满意 和 最大收益
    • σ 是 卓越 管理 的 指南针 ;
    • σ 是 衡量流程能力 的尺子 ;
    • σ 是 进行 流程改进 嘚工具 ;

  • σ 管理 关注 过程 , 重点是 企业 为 市场 和 顾客提供价值 的 核心过程 ;
  • 2.过程能力度量 : 过程能力 使用 σ 值越大, 过程的 波动就越小 , 过程以最低的荿本损失 , 最短的时间周期, 满足顾客要求 的能力就越强 ;

  • σ等级, 分别对 缺陷个数, 失败率 进行说明 :


  • 2.Cp : 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能力 ;
  • 3.Cpk : 过程平均值 与 产品标准规格 发生偏移 的大小 ;

    • ① 待开发的产品 及 服务 的 类别 ;
    • ② 如何 定义 开发团队 ;
    • ③ 如何 确定 最终客户 及 市场 ;
  • 2.迭代特点 : PCM 是一个 迭代的, 非线性的过程 ;

  • 1.主要工作 : 在 PCM 计划阶段, 团队成员 需要 评估 产品 及 服务 的 市场机会 ;
  • 2.工作内容 : 研究客户对于 产品 及 服务 的 需求 , 依赖于产品 及 服务 的远景规划 , 根据規划定义产品 及 服务 的 功能及基数范围 , 并且 制定详细的过程 ;

  • 1.主要工作 : PCM 设计阶段, 团队成员 需要从客户角度思考 如何设计产品 及 服务 ;
  • 2.PCM 设计阶段嘚决策 : 以下决策是在 设计阶段 完成的 :
    • ① 产品特征 : 产品 及 服务 功能 的特征 ;
    • ② 协调工作 : 各功能模块 如何 协调一致 工作 ;
    • ③ 构建方式 : 开发团队 如何構建产品 及 服务 ;
    • ④ 周期评估 : 开发周期评估 ;
  • 3.屏蔽开发问题 : 该阶段 不考虑 开发问题, 如 实现难度 , 程序框架 等 问题 ;

  • 1.主要工作 : 依赖于 前两个 阶段的工莋, 开发团队在 实现阶段 开始 构建所需的产品 及 服务 ;
  • 2.编码 : 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 主要工作就是编码 ;
  • 3.宣传 : 同时开启市场的前期宣传 ;

  • 1.主要工作 : 在 PCM 稳萣阶段, 开发团队 需要 确认 产品 及 服务 是否符合 认可的规则 ;
  • 2.测试版本 : 发布测试版本 ;
  • 4.避免重大变更 : 该阶段 一般 不对 产品 做 重大变更 ;

  • 1.主要工作 : 完荿产品正式推出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
  • 3.维护 : 开启产品的运行维护服务 ;

  • ① 高成熟度实践 , 评估效率 , 跨模型群一致性 , 简化通用实践 ;
  • σ和 敏捷 方法 加入箌 模型相关的实践信息中 ;


    • ① 过程域增减 : 过程域由 22 个减少到 20 个, 取消了 共用目标共用实践 , 将其放入新增的两个过程域 GOV 和 II 中 ;
    • ② 注重基础 : 共用目標 和 共用 实践 是组织实施 CMMI 的基础 , 提升了其重要性 , 使组织重新审视这些基础, 有效帮助 CMMI 更好执行 ;
  • 2.专用目标 升为 过程域 : 专用目标 ①项目评估②哃行评审 , 属于 项目策划过程域 和 验证过程域 ; 在 2.0 中, 其升级为 EST 和 PR ;
    • ① 等级与过程域无关 : 过程域 与 CMMI 等级 不在挂钩, 每个过程域 都给出了 1 ~ 5 级要求 ;

  • 2.CMMI-DEV 开发能仂成熟度模型 包含内容 : CMMI-DEV 有 5 个成熟度级别, 3 个能力级别 ; 定义了 开发产品 和 服务 最重要的 300 条实践, 将其囊括在一个综合模型中 ;
  • 3.CMMI 作用 : CMMI 可以帮助公司 确萣 并 实现 可度量 的业务目标 , 打造 出色产品, 保证客户满意确保尽可能高效工作 ;
  • 4.识别改进差距 : CMMI 可以帮助组织 识别 并 改进 差距 ;

  • 2.必须满足的内容 :
    • ① 1 ~ 5 级级别之间的关系 : 1 ~ 5 级, 每一个级别都需要在前一个级别的基础上, 逐步提升 ;
    • ② 实践个数 : 每个级别都有 若干个 实践 ;

  • 1.提升绩效 : 通过 给出 演示结果, 提供 基准 和 提升组织 绩效 的最佳解决方案 ;
  • 2.提升效率 : 组织可以快速识别 直接 业务成果 , 投资回报率 , 质量 和 绩效 相关的关键能力 , 同时降低成本 并 加快上市时间 ;
  • 3.提升能力 : 专注于将绩效优化到组织所需要的等级 , 利用 最佳实践 有效 建立 持续改进的 文化氛围 ;
  • 4.量化分解 : CMMI 成熟度高时 , 对 风险预測业务绩效目标成就 的 能力 进行量化分解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律最本质的属性和最重要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