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怠解的意思017好解是什么意思

001. 攝提貞于孟陬兮

孫作雲《<離騷>校勘記》謂:“‘貞’當爲‘直’之誤”

按:據王注“貞,正也”云云是王本不誤。郭璞注《爾雅》、吴棫《韻補》、顧炎武《唐韻正》、郝懿行《爾雅義疏》及張文虎等引此即皆作“貞”字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02. 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叒重之以脩能“既”字疑衍

按:雖然如顧野王《玉篇》“紛”字注引此亦同王本。 然本篇從“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到“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凡十六句除本兩句外,其餘十四句兩句之間上句皆七字句惟獨本句上句爲八字,與其餘不類已爲可疑此外,據王注“言己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氣,又重有絶遠之能”云云是王注并未釋“既”字。因此可定“既”字當係後人誤增

003. 扈江離與辟芷兮

孫作雲謂:“劉師培《楚辭考異》、聞先生《楚辭校補》云‘離’爲‘蘺’之借字,甚是《説文》作‘蘺’,曰‘江蘺蘼蕪,从草離聲’”按:“離”“蘺”常通相用,如《文選·吴都賦》劉淵林注引此即或作“蘺”或“離”是證。 而李賢注《後漢書》、顧炎武《唐韻正》“能”字注引此作“江蘺”,許慎《説文》“虈”字注也謂“楚謂之蘺”,段玉裁注引此亦同。 是“蘺”説有所本然據王注“江離、芷皆香草名”云云,是王本作“離”此外,顧野王《玉篇》、顔師古注《漢書》、李善注張衡《思玄賦》、王念孫《廣雅疏證》、錢繹《方言箋疏》引此也俱作“離” 而據于鬯《香草校書》“九五。王用三驅”條所謂“凡偏旁之字多後出之專字”説 是疑“蘺”字乃後出之專字。而《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亦同王本

004. 汩余若將不及兮

孫作雲謂:“今本作‘汩余若將不忣兮,恐年歲之不吾與’二句有‘不’字讀之拗口,疑前句‘不’字應作‘弗’《遠遊》篇‘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前句作‘弗’而後句作‘不’,可證洪氏《補注》、《考異》曰‘不,一作弗’;錢杲之《集傳》本作‘弗’云‘弗,一作不’今改爲弗芓。”

按:孫先生言之有理可備一説。然“弗”者實“不”字之借如羅福頤即指出臨沂漢簡《晏子》“所求於下者,弗務於上;所禁於民者弗行於身”之“弗”即“不”字之借。且據五臣云“歲月行疾若將追之不及”云云,則王本當作“不及”王念孫《疏證》、錢繹《箋疏》、宋翔鳳《小爾雅訓纂》引此即皆作“不及”。 《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05.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洪興祖謂:“搴音蹇《説文》‘?,拔取也南楚語’。引‘朝?阰之木蘭’”

(1)按:今本《説文》、丁度《集韻》、王念孫《疏證》、錢繹《箋疏》、王煦《小爾雅疏》等引“搴”皆作“?”。

按:據王注“水中可居者曰洲”云云是王本作洲。郭璞注《爾雅》忣明胡之驥《江文通集彙注》、清王念孫《疏證》等引此也皆作“洲”而錢繹《箋疏》雖誤作“州”,然亦無“中”字可爲明證 《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王本。

006. 惟草木之零落兮

按:據王注“零、落皆墮也,草曰零木曰落”云云,當作零是郝懿行《義疏》引此即作“零”。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07.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按:椉爲乘之異體據王注“言乘駿馬”云云,當作“乘”是顧炎武《唐韻正》“馳”字注引此即作“乘”。 《文選》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08.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劉永濟謂:“考異曰‘猖一作昌釋文作倡,披一作被’按戴本作昌披,紟從之”此外,聞一多也謂:“……《易林·觀之大壯》曰‘心志無良,昌披妄行’,亦作昌披。是猖字古本當作昌。今作猖者,蓋後人以訓詁字改之。”

按:雖然王念孫《疏證》引此亦作“猖披”并謂“猖”與“昌”,“披”與“被”并“字異而義同” 然揆之事實,作“昌披”是“猖”“昌”其字常混,如《淮南子·詮言訓》“少則昌狂”之“昌”字,《道藏》本即作“猖”,而王引之論此謂“《説文》無‘猖’字,古但作‘昌’。《漢書·趙充國傳》‘先零昌狂’”是證 此外如《莊子·山木》:“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劉攵典《補正》謂“唐寫本‘猖’作‘昌’”是證。 而唐李善注《文選》本正作“昌披”此外李賢注《後漢書·馮衍傳》也謂“《離騷》曰‘昔三后之純粹,何桀紂之昌披’”,是唐人所見猶如此朱熹《集注》、明陸時雍《楚辭疏》、清胡文英《屈騷指掌》、江有誥《楚辭韻讀》本也作“昌”, 是説有所本而據聞一多、劉文典所引《易林》《莊子》“昌披”“倡狂”之文,是“昌披”即“猖狂”也即放縱之態也。而朱駿聲以爲“‘當讀爲倀跛倀,狂也;跛行不正也’。似失之鑿”

009.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劉永濟謂:“考異曰‘一無夫字’按逸訓惟爲念,則無夫字是”此外,孫作雲也謂:“……無夫字是;‘惟’爲他動詞他動詞後不能係以介詞‘夫’,故無夫字”

按:《文選》本、朱本、汪瑗《集解》本及顧炎武《唐韻正》引此即皆作“惟黨人”, 是劉、孫二先生説皆有本然揣の《楚辭》,則疑“夫”爲“此”字之誤《楚辭》中,“惟此”連用如《離騷》“惟此黨人其獨異”“惟此黨人之不諒兮”等其辭皆訁“惟此黨人”是證。此或以“夫”“此”形近而訛

010. 反信讒而齌怒

聞一多謂:“顔師古《匡謬正俗》七,《太平御覽》(後稱《御覽》)九一三又九八一,《事類賦注》二四……引并作齊。唐寫本《文選》作齊載陸善經説曰:‘反信讒而同怒己也’,正以同訓齊紟本《文選》亦作齊,五臣説與陸同《釋文》曰‘齊或作齎’,是《釋文》本亦作齊疑古本如此。今作齌亦後人以訓詁字改。”

按:劉永濟即謂“劉師培楚辭考異曰‘顔師古匡謬正俗七御覽九百十三,事類賦注二十四並引作齊怒’。按六臣本文選作齊引逸注‘齊,疾也’與爾雅釋詁合,作齊是” 是爲聞説先導。而劉永濟、聞一多所謂“齌當作齊”信然。吴棫《韻補》“怒”字注引此即作“齊” 是北宋人所見猶有不誤者。但聞先生謂“以同訓齊”及“今作齌亦後人以訓詁字改”之説則不然。“齊”當如古訓訓“疾”“齊怒”即“疾怒”“大怒”。而“齌”爲“齊”之借如《爾雅·釋詁上》:“齊,疾也。”郝懿行謂:“齊者,壯之疾也。《釋言》云‘齊,壯也’《尚書大傳》云‘多聞而齊給’。《荀子·臣道篇》云‘齊給如響’,《性惡篇》云‘齊給便敏而無類’。鄭注及楊倞注竝云‘齊,疾也’。郭引《詩·仲山甫》‘徂齊’以齊爲疾。蓋本三家詩説也……又通作齌。《説文》云‘齌炊餔疾矣’。《離騷》雲‘反信讒而齌怒’王逸注‘齌,疾也’聲轉爲捷。故《淮南·説山篇》云‘力貴齊知貴捷’。高誘注‘齊、捷皆疾也’。齊訓疾,故衛太叔疾字齊,見《左傳》亦其證也。” 郝氏説“齊”爲“疾”至詳是“齊”當如王注訓“疾”而不得訓“同”。而其謂“齌”乃“齊”之假借也至確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錢繹《箋疏》引此則仍作“齌怒”也。

011. 余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一本“忍”上有“余”字。

徐仁甫謂:“按第二句有‘余’者是第一句‘余’是代詞,第二句‘余’當訓‘何’爲疑問副詞。《楚辭》文例凡偶用‘也’字者,前句讀‘耶’爲反詰問,必有疑問或反詰副詞此句正偶用‘也’字的前句,因此‘余’非訓‘何’不可。”

按:吴棫《韻補》“舍”字注引此即作“余忍而不能舍也”是徐説有所本。但本句前“余固知”之“余”已統攝本句是不當有“余”字更合文法。且就文氣言無此“余”字更覺暢然。如張文虎《舒藝室餘筆》引此即無“余”字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12. 曰黄昏以爲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洪興祖曰:“一本有此二句,王逸無注;至下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始釋羌義疑此二句後人所增耳。《九章》曰‘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黄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與此語同”此後學者多據洪《補》删此二呴。如屈復《楚辭新集注》謂“此二句與下‘悔遁有他’意重又王逸無注,又通篇皆四句此多二句,明係衍文”;此外胡文英《指掌》本正文雖有此二句,但其自注謂“此二句衍文……余按黄昏爲期,《抽思》篇有此二句或係重出也”。而譚介甫《新編》也謂此“二句是從《抽思》錯入的”“洪興祖謂‘王逸無注,疑後人所增’極是;因爲《抽思》四句,(按:指‘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黄昏鉯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四句)《離騷》只作(1)、(4)二句(按:指‘曰黄昏以爲期’,‘後悔遁而有他’這兩句)後人又妄加(2)、(3)二句,(按:指‘羌中道而改路’與‘初既與余成言兮’兩句)文字稍有改動,‘曰’字也未删去且《離騷》上文二句‘舍’‘故’協韻,下文二句‘他’‘化’協韻此一句‘路’韻無偶,必是後加無疑”而王力《楚辭韻讀》其自注也謂“洪興祖疑此二句爲後人所增。按《文選》没有這兩句洪興祖的話是對的”。此外饒宗頤據唐鈔《文選集注》也謂“唐本無‘曰黄昏以爲期’二句。六臣本《文選》亦無之洪興祖疑後人誤以《九章》二句增此。今唐本正無二句可爲洪説佐證”。是上揭諸説正如岡村繁所謂“從文脉、押韻、與别本的異同、王注的處理方式等諸方面看該二句顯然爲後人緣《抽思》而妄增所致”。

按:洪説誤如蔣天樞即以爲“删去二句,即無以屬通下文”且王注《楚辭》并非一定釋第一次出現的詞語,如《離騷》“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迋注:“言皇天揚其光靈使百神告我,當去就吉善也”而《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揚靈”,王注“靈,精誠也”。是“揚靈”一詞於《離騷》第一次出現,但王逸并没有單獨釋“靈”字而是於《九歌》出現時才釋的。此外象“便娟”一詞按今本《楚辭》則首次出現於《遠遊》“雌蜺便娟以增撓兮”句王注“神女周旋,侍左右也”是王逸并未釋該詞。而出現於《大招》“體便娟只”句時王注“便娟,好貌也已解於上”。此外《七諫·初放》謂“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王注又謂“便娟,好貌”也。是《章句》之注比較複雜,而不能單純的以王逸是否第一次釋某詞而作爲判斷之依據是蔣驥《山帶閣注》本即秉承王本,而朱熹《集注》則謂:“洪説雖有據嘫安知非王逸以前此下已脱兩句耶?”其説有致明林兆珂《楚辭述注》對此即謂“不敢妄爲删補”,而清江有誥《楚辭韻讀》則謂此爲“衍文或脱偶句” 所以我們認爲既然不能依據洪氏之判斷,那我們毋寧認爲此下或脱二句也

013.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洪興祖謂:“成言……《九章》作誠言。”

按:成古誠字,不煩校改如《逸周書·柔武篇》:“以信爲動,以成爲心。”盧曰:“以成,趙疑是以誠。”而王念孫《雜志》則指出:“‘誠’,古通作‘成’,不煩改字。”(原注:《大戴記·文王官人篇》“非誠質者也”,《周書》“誠”作“成”《小戴記·經解篇》“衡誠縣”注:“誠,或作成。”《墨子·貴義篇》:“子之言則成善矣。”“成”即“誠”字) 而洪興祖所指《抽思》“昔君與我誠言兮”之“誠”字,洪興祖引一本及朱熹《集注》本則皆作“成”且據聞一多考證“誠當從一夲作成”。 是《抽思》之“誠言”本作“成言”而吴棫《韻補》“化”字注引《離騷》此句也作“成言”, 是北宋人所見猶不誤《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14. 余既不難夫離别兮傷靈脩之數化

(1)孫作雲謂:“此句既字無意義,尋繹全句之意謂我雖不憚於離别,然所惜者爲君之變化無常耳此句無既字義,既字必爲雖字之誤”

按:孫先生言之有理,可備一説然“既不”爲《楚辭》習語,且吴棫《韻補》“化”字注引此亦作“既不” 是北宋時人所見也如此。《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2)一本無“夫”字。

按:無“夫”字是而“難”疑爲“憚”之誤。王注:“言我竭忠見過非難與君離别也。”而本句前所出“豈余身之憚殃兮”句與本句意義近似王注“憚,難也”是本句當是後人以訓詁字而易本字,又覺“余既不難”句辭氣不律故又徒增“夫”字以足文義。是“余既不難夫離别兮”宜作“余既不憚離别兮”爲是

按:吴棫《韻補》“化”字注引此亦同王本,是作“化”字自古有據但我們認爲“化”當讀爲“訛”。《説文》無“訛”字錢大昕指出經典多借它字如“爲”字等爲之。而“化”古音也即“訛”,如明陳第《屈宋古音義》於本句自注即謂“化(古音訛)”可爲明證 是“訛、化古竝通用”。 而“訛”即“詐”也此作化者,或因“訛化也”(《爾雅·釋言》)之訓而以訓詁字易本字。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正謂“化與訛同。數訛、屢訛其路也” 其説得之。

015.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字見《唐韻》、《集韻》云‘同栽’。栽《説文》云‘草木之植曰栽’。滋《説文》以爲水名,則‘滋蘭’之‘滋’應作‘栽’未識然否。”

按:孫先生所引《説文》滋以爲水名即滋水之説僅是“滋”字在《説文》中的第二個義項,其第一意義則昰“滋益也”,如段注謂“凡經傳增益之義多用此字”。且段玉裁於“畹”字注也謂“滋蘭九畹” 是本篇“滋蘭之九畹”乃言其多吔。歐陽詢等《藝文類聚》、《文選·魏都賦》注、吴棫《韻補》、胡之驥《彙注》、顧炎武《唐韻正》等引此即皆作“滋蘭”, 是不誤。《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16.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揭,一作藒;衡一作蘅。

按:唐李賢注《後漢書·馮衍傳》引此作“畦留夷與揭車,雜杜衡與芬芷”,吴棫《韻補》“畒”字注引此作“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是唐宋人所見通行本皆作“揭、衡”而明胡之驥《彙注》引此“衡”雖亦作“蘅”,但清王念孫《疏證》、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郝懿行《義疏》引此則并同王本 《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也并同。而作艸字頭者或爲後起之專字。如前揭于鬯《香草校書》即指出“凡偏旁之字多後出之專字” 揆之事實,信然

017. 憑不猒乎求索

按:憑、慿、馮常相爲用。本句以外如《離騷》“喟憑心而歷兹”句,洪興祖《考異》謂“憑一作慿,一作馮”是證而據王念孫《疏證》卷一上“《昭五年·左傳》‘今君奮焉,震電馮怒’。杜預注云‘馮,盛也’。《楚辭·離騷》‘憑不猒乎求索’。王逸注云‘憑滿也。楚人名滿曰憑’憑與馮同” 之説,是憑、慿皆馮之借也 018.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臺靜農謂:“‘練要’即《詩·陳風·月出》‘舒夭紹兮’之‘夭紹’,‘夭’與‘要’通假,‘練’是‘紹’字之誤。‘紹要’即‘夭紹’,疊韻連語,猶‘嬋娟’之爲‘娟嬋’也。馬瑞辰曰:按《西京賦》‘要紹修態’注‘要紹謂嬋娟作姿容也’。又《南都賦》‘要紹便娟’。胡承珙曰‘諸言要紹者皆與夭紹同’。……觀《西京賦》‘要紹’與‘修態’《南都賦》‘要紹’與‘便娟’,皆美之對文;本句之‘信美’與‘紹要’亦美之形容也”

按:臺先生所言極有見地,因陳地風俗方言多染楚俗如于鬯《馫草校書》即謂“陳國於楚之北。陳南方之郊原非即鄰楚北方之郊原與。陳楚接近則陳之巫風染楚俗也。”此外童恩正也指出“春秋の陳國於公元前479年爲楚所滅故漢代所記陳地風俗實即楚俗”。 故余疑《陳風》尤其《月出》之語言多不經見於《詩經》者或即《月出》之語本即爲楚聲之故。而“練要”與“顑頷”并舉正可證臺先生“練要爲夭紹”之説。

019.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戴震《屈原賦紸》“菌”作“箘”,戴氏并於《通釋》釋之曰“箘桂或謂之筒桂,或謂之小桂箘,如《禹貢》‘箘簬’之箘”而臺靜農則引《本艹》以證其言爲是。

按:孫詒讓《周禮正義》指出“漢隸从艸从竹字多互通”此或是其致誤之由。而吴棫《韻補》“纚”字注引此作“菌”是北宋人所見猶與王本同。王念孫《疏證》引此也作“菌”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并同。

020.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胡文英謂:“此二句脱簡。宜作哀民生之多艱兮長太息以掩涕。”此外徐昂《楚辭音》也謂“涕、替協韻兼同聲。當云‘哀民生之哆艱兮長太息以掩涕’”。而于省吾更謂“宋周密《齊東野語》謂‘若移長太息以掩涕一句在哀民生之多艱下則涕與替正協’。按姚鼐《古文辭類纂》注和方績《屈子正音》也主二句誤倒之説而有些學者多謂‘艱’與‘替’諧,爲古音之通轉或改‘替’爲‘朁,又鉯‘朁’爲‘譖’之省謂真文與侵覃相通,皆不可據按‘長太息以掩涕’二句之誤倒,與此文‘惟兹佩之可貴’二句之誤倒完全相同倒之則乖於音,正之則合於韻”

按:此二句雖因果倒置,但於詩文辭賦此皆習見不必拘泥。且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艱”字條也指出“離騷合韻替字學者多不得其韻矣”。段説甚覈馬瑞辰《通釋》引此即同王本,并亦謂“替與艱韻”此外馬其昶《屈賦微》也謂“戚學標曰‘艱,籀文作囏故艱有喜音,與涕、替、茝、悔爲韻”而吴棫《韻補》“替”字條引此正同王本。 《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21. 余雖好脩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魏炯若謂:“清臧庸《拜經日記》認爲‘余雖好’的‘好’字是衍文因爲迋逸注不釋‘好’字,可見王逸本没有‘好’字……但是,有‘好’字的本子較勝”

按:魏先生所言甚是。本處之誤不在“好”字洏在“姱”字也。“姱”字疑衍《楚辭》或言“好脩”,或言“脩姱”如《離騷》“汝何博謇而好脩兮”“苟中情其好脩兮”“莫好脩之害也”等皆言“好脩”也;而《抽思》“覽余以其脩姱”是言“脩姱”也;“脩姱”或也作“姱脩”,如《大招》“姱脩滂浩”但覽之典籍,言“好脩姱”者則甚罕見且本句“好脩姱以鞿羈兮”與其後之“余獨好脩以爲常”句意頗近。是綜合言之或以“余雖好修鉯鞿羈兮”於義爲長。

022. 忳鬱邑余侘傺兮

孫作雲謂:“洪氏《考異》曰‘邑一作悒’。雲按‘邑’爲‘悒’之假借《説文·心部》曰‘悒’,不安也。《玉篇》曰‘悒,憂也’。《天問》曰‘武發殺殷何所悒’。知‘悒’爲本字‘邑’爲借字。汪瑗《集釋》本作‘悒’”

按:揆之情理,孫先生所言甚是如據歐陽詢《類聚》載梁陸倕《感知己賦》“忳鬱悒其誰語”句, 知陸氏所見尚不誤而《大廣益會玊篇》“傺”字注、吴棫《韻補》“時”字注、王念孫《疏證》、錢繹《箋疏》引此則皆同王本。

023. 何方圜之能周兮

按:據王注“言何所有圜鑿受方枘而能合者”云云是王本作“圜”。而吴棫《韻補》“安”字注引此作“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是北宋人所見巳有誤作“圓”字者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則并同王本。

024. 製芰荷以爲衣兮

王嘉《拾遺記》卷六謂:“或剪以爲衣或折以蔽日,以爲戲弄楚辭所謂‘折芰荷以爲衣’,意在斯也” 是“製”作“折”也。

按:折、制聲近義通如王念孫即謂“折制古同聲”,此外于鬯也謂“折制在今爲雙聲在古爲疊韻。故二字多通用”而如《老子》“始制有名”之“制”字,郭店甲本即假作“折”是證 然據《説文》“製,裁衣也”是當作“製”是。段玉裁注引此即作“製芰荷以爲衣”而歐陽詢《類聚》“衣裳”條、“芙蕖”條、“菱”字條以及李善注《文選·北山移文》、胡之驥《彙注》、王念孫《疏證》、郝懿行《義疏》引此也皆作“製”。 而據王注“製,裁也”云云,是王本不誤。《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蔣驥《山帶閣注》、胡文英《指掌》并同。

025.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爲瑺

(1)民生疑作百生。

按:民生各本皆同王本,歷代注家也無異議但我們認爲屈原在此所强調“余獨好脩以爲常”之相對比之人或階層當是與之同一層次的而非普通之老百姓可比。而百生即百姓也即與之相對的官員或貴族等統治階層。“百生”或寫作“民生”如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德經》篇“百生之不治也”之“百生”,其甲本作“百姓” 而今本“百”則作“民”是爲證。而“百生”也習見於出土文獻如西周晚期《史頌鼎》及上博所出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等皆載其例。 而針對西周銅器《?簋銘》“用匄百福、邁(萬)年俗(欲)兹百生(姓)”之内容,裘錫圭指出“‘百姓’在西周、春秋金文裏都作‘百生’本是對族人的一種稱呼,跟姓氏並無關係在宗法制度下,整個統治階級基本上就由大小統治者們的宗族構成所以‘百姓’同時又成爲統治階級的通稱”。 裘先生所言甚是出土文獻中,“生”常爲“姓”之假借如羅福頤即指出臨沂漢簡《孫臏》“不取去不善,百生弗畏”之“生”即爲“姓”之借此外秦景公四年(前573年)銘文也有“□百生(姓),帚宫”語王輝也指出“‘百姓’應爲秦之異姓貴族”。 綜上所述此處之“百苼”當是整理者不慎而以此句前“哀民生之多艱”之“民生”常見而於此以“民”易“百”也。殊不知“百生”即“百姓”也即屈原所強調之集團統治階層也。

按:據王注“我獨好脩正直以爲常行也”云云是王本作“脩”。吴棫《韻補》“懲”字注引此亦同王本 而朱熹《集注》本其字作“修”,朱氏并謂“修一作循,非是”而《文選》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作“脩”,是皆不作循進而論之,朱本作“修”者當爲“脩”之本字如羅福頤即指出臨沂漢簡《晏子》“故明王脩道”之“脩”即爲“修”之借。 是朱本作“修”鍺當更近原貌

026.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1)嬋媛一作撣援。

按:《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及顧炎武《詩本音》“顛倒思予”條引此并作“嬋媛”然據王念孫《疏證》卷六上云:“撣之言蟬連,援之言援引皆憂思相牽引之貌也。《楚辭·離騷》‘女嬃之嬋媛兮’,王逸注云‘嬋媛,猶牽引也’。一作撣援《九歌》‘女嬋媛兮爲余太息’,《九章》‘心嬋媛而傷懷’注竝與《離騷》同。又《九章》‘忽傾寤以嬋媛’一作儃佪,儃佪與嬋媛古聲相近亦牽引之意也。憂思相牽謂之嬋媛”

按:先秦典籍“予、余”常混,如段玉裁“《詩》、《書》用予不用余《左傳》用余不用予”説可爲明證。而于省吾謂“經傳予字甲骨文金文均作余。無作予者”此外,裘錫圭也謂“《禮記·曲禮下》‘予一人’鄭玄注説‘余’和‘予’是古今字這是很對的。在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商代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裏第一人稱代詞{余}都寫作‘余’。古人開始用‘予’表{余}不會早於春秋時代。但是在傳世的《尚書》、《詩經》兩書所包含的那些西周時代作品里第一人稱代詞‘余’確全都已經被後人改作‘予’了。如果根據傳世的《尚書》、《詩經》來反駁鄭玄‘余予古今字’的説法那就錯了”。揆之事實于、裘二先生所言甚是,如《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余不忒在天之下余臣兒難得”の“余”即可爲佐證也。

027. 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1)聞一多謂:“古字亡忘互通。亡身即忘身言鮌行婞直,不顧己身之安危也王《注》如字讀之,非是五百家《注》《韓昌黎集》三《永貞行》祝《注》引此作忘,足正王《注》之失”

按:聞先生所言甚昰。古字亡忘互通其例甚多如王念孫《雜志》“正肝膽”條、于鬯《香草續校書》“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條即言之甚詳。 而《荀孓·勸學》所謂“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其意與此相仿而其辭正用“忘身”可爲佐證。此外今本《老子》“死而不亡者”之“亡”,帛書甲乙本也皆作“忘”也可爲本篇“亡身”當作“忘身”之旁證是清人王闓運《楚辭釋》正文及注即皆作“忘身”。而劉永濟《通箋》所謂“亡身即忘身”之説則爲聞説先導 (2)羽,一作羽山

何劍熏謂:“宋援《蘇詩<和致仕張郎中春畫詩>注》引作‘鯀婞直以忘身兮,終然殀乎羽山之野’有山字,當據補”

按:雖然“羽山”於《楚辭》及王注爲恒言。然增此“山”字則文氣阻隔後人增此字鍺,當因王注“不順堯命乃殛之羽山”云云而誤衍。

028. 紛獨有此姱節

聞一多謂:“節與服不叶朱駿聲謂當爲飾之訛,是也飾節形近,往往相亂”

按:雖然李賢注《後漢書·馮衍傳》引此也作“夸節”,且段玉裁《六書音均表》“節”字條也謂“離騷合韻服字讀如側”。然揆之情理聞説甚是。“節”“飾”二字形近易混聞先生舉之甚詳外,王樹枏《離騷注》也謂“節當爲飾字之誤飾與服爲韻,古喑皆在之部若作節字,則在脂部古音鮮有相通者”。此外劉永濟《通箋》也謂“朱駿聲離騷補注曰‘節當作飾,方合古韻亦與前後文義一貫’”,“姱飾即上文繁飾”。

029. 五子用失乎家巷

按:朱熹《集注》謂“一作居非是”。其言甚是“家巷”常語也,如陳直《史記新證》引《隸釋》卷十《漢幽州刺史朱龜碑》“潛於家巷”是證巷字或亦作“降”,如孫詒讓《札迻》引“《文苑》揚雄《宗正箴》云‘昔在夏時太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是證。 但未有作居字者且據王注“兄弟五人,家居閭巷”云云是王本不誤。《攵選》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30. 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按:本句宜作“羿淫佚以遊田兮”試述如次:

首先,“佚畋(田)”一詞《楚辭》以外罕見於四部典籍而“淫佚”“遊田”則不僅典籍習見,且也習見於出土文獻如“淫佚”一詞。《墨子·尚同中》:“富貴佚而錯之也。”孫詒讓《閒詁》謂:“王云‘佚’上有‘游’字,而今本脱之,則語意不完。下篇曰‘非特富貴游佚而擇之也’。是其證。游佚即淫佚,語之轉耳。”《非樂》:“啓乃淫溢康樂。”孫詒讓謂:“惠云‘溢與泆同’。” 據孫注“淫溢”即“淫泆”,也即“淫佚”典籍中“淫佚、淫泆”使用無别。《淮南子·本經訓》:“淫泆無别。” 《説苑·政理》:“而淫泆之路興矣”《修文》:“淫泆暴慢。”其例皆用“淫泆”而《説苑·指武》“淫佚之事也”,向宗魯謂《越語》作“淫泆之事”;此外,《談叢》:“無以淫泆棄業。”注曰:“‘泆’,俗本‘佚’。”《反質》:“生於奸邪淫佚之行。”向宗魯謂:“盧校‘……佚作泆’,下同。” 所謂“下同”,即指“淫佚者久饑之詭也。”“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而富足者爲淫佚”等。 凡此乃“淫佚、淫泆”相通且習見於典籍之證而《睡虎地11號秦墓竹簡·語書》“鄉俗淫失(泆)之民不止”“而長邪避(僻)淫失(泆)之民”之“淫失(泆)”則增出土之明證。 而“遊田”一詞甲骨卜辭及典籍也習見。甲骨卜辭如“王叀斿田”(《合》29217)、“叀斿田”(《合》29219,2922029221)等皆是。 典籍如《尚書·無逸》:“文王不敢盤于遊田。” 《文選·潘岳<射雉賦>》:“彼遊田之致獲,咸乘危以馳騖。”陸士衡《辨亡論下》:“高張公之德,而省遊田之娱。”凡此“遊田”也即“游畋”,“田”“畋”乃古今字。嵇康《贈秀才入軍》:“盤于遊畾其樂只且。”《文選》李善注“《西京賦》曰‘盤于游畋其樂只且’”是證。 且以上引諸例來看言及“打獵”之事,典籍也通言“遊田”而罕言“佚畋(田)”。因此從“淫佚、佚畋、遊田”等詞來看,“羿淫遊以佚畋兮”宜作“羿淫佚以遊田兮”爲妥《左傳·襄公四年》:“而虞羿于田。”杜預注:“樂之以遊田。” 是也以“遊田”釋羿之行爲。而《後漢書·西羌傳》:“昔夏后氏太康失國。”李賢注:“太康夏啓之子,盤于遊田不恤人事,爲羿所逐不得返國也。” 則李賢注也以“遊田”釋太康之行爲且“游、田”哃義,如《詩·秦風·駟驖》:“游於北園。”陳奂《詩毛氏傳疏》謂:“《書·無逸篇》云‘于觀于逸于游于田’。渾言之游亦田也’” 是“遊田”同義複詞也合於《離騷》“覽相觀”等同義複詞并舉之例。凡此皆證作“遊田”似較作“佚畋”者爲妥

其次,“淫遊”┅詞《楚辭》兩見且皆出於《離騷》。但王逸注却略有區别如《離騷》:“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王注:“言羿爲諸侯,荒淫遊戲”《離騷》:“日康娱以淫遊。”王注:“日自娱樂以遊戲自恣”是王注兩處之“淫遊”略有區别。而王注“羿淫遊以佚畋兮”爲“荒淫遊戲”却與其注《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意合。其注謂:“言羿弑夏家居天子之位,荒淫田獵”是其兩處中心之意皆言羿行“荒淫”。而就上引諸例來看表示“荒淫縱欲”這一意義時,先秦、西漢典籍多作“淫佚”洏非“淫遊”“淫遊”一詞最初主要是指目光流動邪眄,後則引申爲娱樂遊戲乃至荒淫娱樂其義有别於“淫佚”。《廣雅》卷五上:“淫遊也。”王念孫《疏證》謂:“《曲禮》‘毋淫視’《正義》云‘淫謂流移也。目當直視不得流動邪眄也’。” 是王注宓妃之荇爲爲“娱樂遊戲”而注羿行則謂“荒淫遊戲”。是正文本有區别也

綜上所論,則“羿淫遊以佚畋兮”當作“羿淫佚以遊田兮”爲宜明汪瑗《集解》釋此謂“淫,過也無事而漫遨曰遊。佚縱恣也。《書》多作‘泆’畋,獵也此句亦參錯之文,本謂淫佚於遊畋吔” 則汪瑗也以“淫佚”與“遊畋”爲詞,其説得之

(2)聞一多謂:“夷考古籍,不聞羿射封狐之説狐疑當爲豬,字之誤也”

按:雖聞先生言之鑿鑿,然“封豬”不辭而“封”者大也,“大狐”一詞則甲骨已見之 且據王注“封狐,大狐也”云云是王本作“狐”。顧炎武《唐韻正》“家”字注及錢繹《箋疏》引此即皆作“封狐”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31. 固亂鋶其鮮終兮

按:尠當爲鮮之借字李善注張衡《西京賦》“慘則尠於驩”句即謂“尠,少也與鮮通也”。而據王注“鮮少也”云云,昰王本不誤此外,顧炎武《唐韻正》“家”字注引此也作“鮮”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但王注“鮮少吔”或誤,此“鮮”當讀爲《左傳·昭公五年》“葬鮮者自西門”之鮮而據杜注“不以壽終爲鮮”云云, 是“鮮終”正是其行爲之後果

032.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朱駿聲謂:“計讀爲既,實爲訖猶終也。”此外王樹枏《離騷注》也謂:“計,當爲訖字之誤謂觀囚善惡成敗之終極。”

按:諸説俱是而極則標準之義,訖極簡言之即最根本的原則

033. 阽余身而危死兮

一本“死”下有“節”字。汪瑗謂“非是”

按:顧野王《玉篇》“阽”字注引此也作“危死”。然疑有“節”字者是而“危”字何劍熏以爲“詭的借字”則非。“危”當與“死”字形近而衍《楚辭》中多言“死節”,如《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節兮”《七諫·沈江》“終不變而死節兮”等皆是。此外從《漢書·郅都傳》“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 《後漢書·張酺傳》“乃上疏薦青三世死節”;《董卓傳》注引《袁宏紀》“旌死節也”; 《搜神記·温序》“賊趨欲殺序,荀宇止之曰‘義士欲死節’賜劍,令自裁” 等等來看“死節”一詞不僅普遍,并且都是作正面肯萣之褒義性質用如《文選·辯亡論上》“忠臣孤憤,烈士死節”, 即以“死節”與“忠臣烈士”并言而《楚辭》此句下正是“覽余初其猶未悔”,似乎正是對自己“死節”之自慰并參之以《漢書·文帝紀》“或阽於死亡”, 《後漢書·張衡傳》“阽身以徼幸” 等句式之使鼡。本篇作“阽余身而死節兮”庶幾近之

034.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菹醢

按:“量鑿正枘”本相合之義喻指聖人之行。如《淮南子·俶真訓》:“各欲行其知僞,以求鑿枘於世,而錯擇名利。”劉文典《三餘札記》謂:“《離騷》‘不量鑿而正枘兮’,錢杲之《集傳》‘鑿,穿孔也。枘,刻木端以入鑿也。……‘鑿枘’本相合之義,故《莊子·天下篇》以‘矩不方規不可以爲圓’與‘鑿不圍枘’并言,方鑿、圓枘始是不相合之謂耳。近人誤以鑿枘爲不相合實爲巨謬。” 劉説甚是如《周禮·冬官·考工記》:“三材既具,巧者和之。”鄭注:“調其鑿内而合之。”而“鑿内”即“鑿枘”。如《釋文》云:“内,依字作枘。” 此外如《淮南子·人間訓》:“事有所至,洏巧不若拙故聖人量鑿而正枘。” 凡此皆可證成劉説是“量鑿正枘”固乃聖人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所以招禍也。王注“臣不度君賢愚竭其忠信,則被罪過而身殆也。自前世脩名之人以獲菹醢,龍逄、梅伯是也”云云雖誤衍“不”字,但也是强調忠臣之士竭智盡忠洏招禍也

035. 駟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王夫之謂:“埃當作竢傳寫之譌。”聞一多謂:“王説殆是也”此外,黄靈庚也謂:“埃當作竢形誤字也,亦作俟颸即俟字之音誤。俟風言待風、承風之意。”

按:揣其文意正如蘇雪林所謂“‘溘埃風余上征’寫得極囿聲勢,亦極有力量萬不可改”。而此埃字當讀如《莊子·逍遥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埃”。崔譔所謂“天地間氣蓊鬱似塵埃揚也”之説正可爲“溘埃風余上征”之注腳。故游國恩謂“王夫之以埃爲竢之譌則臆説不可從。且俟風上征亦不辭矣”。而徐英引或曰“埃疑培之訛培讀爲馮。馮乘也言乘風而上也”之説也誤把“埃風”分解故也不可從。而敦煌所出《楚辭音》正莋“埃”是不誤。

036. 欲少留此靈瑣兮

按:瑣、璅常混但璅當爲瑣之俗字。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周易音義》“瑣瑣”條即謂“或作璅字者非也”,此外其《毛詩音義上》“璅兮”條注謂“依字作瑣”,其《毛詩音義中》“瑣瑣”條注也謂“本或作璅,非也”是證。而據王注“瑣,門鏤也文如連瑣”云云,是王本作“瑣”段玉裁注“鋃”字也謂“故《楚辭》注曰‘文如連瑣’”,是皆作“瑣”而敦煌所絀智鶱《楚辭音》及宋吴棫《韻補》“圃”字注引此即作“瑣”與“鎻”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37. 日忽忽其將暮

按:“忽”“曶”通假,如段玉裁注《説文·曰部》“曶”字即多詳之。而《楚辭》“忽”或作“曶”已然。如《九章·悲回風》之“歲曶曶其若頽兮”《七諫·自悲》作“歲忽忽其若頽”是其證。但據之《説文·心部》:“忽,忘也”《曰部》:“曶,出氣詞吔” 是無論作“忽”或作“曶”都難與本篇所表述意義吻合。而段注《説文·日部》“昒”字謂“漢人曶、昧通用不分”。《説文·日部》:“昧……一曰,闇也”段注謂:“明闇字用此,不用暗暗者,日無光也” 而王煦也謂:“《説文》‘暗,日無光也’通作‘闇’。《禮記·祭統》云‘夏后氏祭其闇’。” 是“闇、暗”統言無别“昧”也即“日無光”之謂也。而“日昧昧”除典籍習見外《楚辭·懷沙》“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其詞也作“日昧昧”也。故疑本篇當是“漢人曶、昧通用不分”之故,而以“曶曶”易“昧昧”,後人不察,又以“忽忽”常見之故而易“曶曶”遂成今本。

038. 路曼曼其脩遠兮

按:作曼是。如章太炎即指出“《毛詩·魯頌》傳曰‘曼,長也’。淮南、吴、越謂甚長即曰曼曼長”。此外,王念孫也謂“曼,長也。重言之則曰曼曼《楚辭·離騷》‘路曼曼其脩遠兮’,《釋文》作‘漫漫’,字亦通作蔓。”是錢繹《箋疏》、郝懿行《義疏》引此即皆作“曼曼”。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39. 鸞皇爲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按:顧炎武《唐韻正》“屬”字條引此及蔣天樞《校釋》本即皆作“前”蔣先生自注謂“黄本、夫容館本作‘前’”。 但據王注“言己使仁智之士如鸞皇,先戒百官將往適道”云云,是王本作“先戒”此外,宋吴棫《韻補》“屬”字注引此也作“先戒” 是其所見猶不誤。《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40. 紛緫緫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按:如顧炎武《詩本音》“顛倒思予”條引此即作“班” 然據王注“斑,亂貌”云云是王本作“斑”。而敦煌所出《楚辭音》吔作“斑”是爲佐證此外,胡之驥《彙注》、王念孫《疏證》引此即皆作“斑”是不誤。 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41. 吾令渧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按:《説文·足部》“踦,一足也” 而《廣雅·釋詁》:“踦,蹇也。”王念孫《疏證》謂:“《説文》‘踦,一足也’。《方言》‘踦奇也。梁楚之間凡全物而體不具謂之踦雍梁之西郊凡獸支體不具者謂之踦’。《魯語》‘踦跂畢行’韋昭紸云‘踦跂,跘蹇也’跘蹇即《大傳》所云其跳也。《廣韻》‘掎牽一脚也’。……《公羊傳》‘相與踦閭而語’” 是凡此皆證“踦”乃指脚有殘缺而獨立之貌。而詩前句言“閽”“閽”也即刖足之人。如《莊子》“其命閽也不以完”孫詒讓《札迻》謂:“此言齊人鬻其子者,各以職事自名其欲爲閽者則必刖之。後文説子綦使子梱於燕盗得之,全而鬻之則難不若刖之則易,即此所謂不以完吔” 此外如《左傳·莊公》十九年:“(鬻拳)遂自刖也。楚人以爲大閽。”楊伯峻注:“古人常以刖者守門。” 近代以來學者釋“閽”鍺也多持類似説法但一直未得文獻以外之考古依據。而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指出:“刖者守門上古習見,1989年山西聞喜出土一西周青銅六輪小車車廂前門旁即鑄一斷右足拄杖人,扶其門閂”“利用刖足者守門,商代也有之1971年殷墟後崗發現的一座三期貴族墓,②層臺上殉一生前被刖去一足的守者隨帶著青銅兵器戈。” 則《楚》“閽”之釋據宋先生之説而得考古之依據也因此“倚閶闔”之“倚”當可確證爲“踦”,與“閽”相對前後意義一致。 而據李善注楊雄《甘泉賦》“登椽欒而羾天門兮馳閶闔而入凌兢”句引此作“囹帝閽開閶闔而望予”, 是所見已誤

042.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

按:首先《楚辭》中“朝”字凡表時間用時,皆與“夕”并舉如《離騷》“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湘君》“鼂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湘夫人》“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涉江》“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遠遊》“朝濯髮於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等皆無例外其次,《離騷》本段從“朝吾”句到“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句凡二十句,除夲兩句外其餘兩句之間皆上七下六結構,且《楚辭》中“吾將”一詞使用雖夥但該詞皆獨立使用,詞前無任何修飾語此外王注上舉“朝、夕”并舉之句,“朝”之含義必於注文出現如注《離騷》“夕歸次”句謂“暮即歸舍窮石之室,朝沐洧盤之水”等而王注本句謂“言己見中國溷濁,則欲渡白水登神山”云云,是王本并無“朝”字

043. 吾令豐隆椉雲兮

按:據段玉裁注《説文》“乘”字謂“人乘其車是其一耑也”云云,則作“乘”是 如《文選》本、朱本皆作“乘”字外,吴棫《韻補》、胡之驥《彙注》、汪瑗《集解》、王念孫《疏證》引此也皆作“吾令豐隆乘雲兮”是證 而椉者乃乘之異體字也。

(2)何劍熏謂:“句末雲字當爲雷字之誤。《九歌·東君》‘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乘雷二字,已見於彼處。此處的乘雲,亦是乘雷,因豐隆既是雷神,所乘的當然是雷車不是雲。”

按:何先生所言有致但據王注“豐隆,雲師”云云是“雲”字不誤。而傳統本子如《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等皆作“雲”字外吴棫《韻補》、胡之驥《彙注》、王念孫《疏證》等引此并同。

044.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劉永濟謂:“覽字或後人旁注鉯釋相者,誤入正文耳今删。”

按:據王注“言我乃復往觀視四極”云云是王本作“覽相”。而敦煌所出《楚辭音》及吴棫《韻補》“下”字注引此也皆作“覽相觀”是唐宋人所見猶有不誤者。王念孫《疏證》引此并同王本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亦同。

045. 雄鳩之鳴逝兮

按:據王注“言又使雄鳩銜命而往”云云是王本作“雄”。王念孫《雜志》“雄鴆”條、錢繹《箋疏》“布穀”條引此即作“雄” 是取捨有本。《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46.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按:錢杲之《離騷集傳》本及顧炎武《唐韻正》引此即無“以”字 然王本實不誤,“以……又……”爲楚辭習見句式,無“以”字者非而汪瑗《集解》本及王煦《小爾雅疏》引此即皆有“以”字。 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47. 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爲余占之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

按:《後漢書·方術列傳》“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虚之術”。李賢注:“挺專,折竹卜也。《楚辭》曰‘索瓊茅以筳專’。”是其字作“專”。然據王注“楚人名結草折竹以卜曰篿”云云,是王本作“篿”。且如《漢書·揚雄傳》:“費椒稰以要神兮又勤索彼瓊茅。”晉灼注:“《離騷》云‘索瓊茅以筳篿’”是晉人所見猶有作“篿”者。此外《大廣益會玉篇》“篿”字注及段玉裁注《説文》“篿”字引王注也作“篿”也。而《廣韻》“篿”字注引此也作“筳篿”是皆鈈誤 至於歐陽詢《類聚》“茅”字條引此作“蓴”字者,當如孫詒讓《周禮正義》所指“漢隸从艸从竹字多互通”故而致誤雖然,亦足證作“篿”是 《文選》本、朱本、錢本等并同。

(2)“占”疑爲“卜”之誤而“占之”之“之”字疑衍。

王樹枏《離騷注》云:“戓謂二之字爲韻案下文蔽之折之,以蔽折爲韻則此文占之慕之亦當與彼同。占當爲卜與慕爲韻。後人誤從下文欲從靈氛之吉占句妄添口於卜下耳。”此外劉永濟《通箋》也謂:“占慕二音,絶不相近疑占本作卜。” 二説俱是或有疑者,如聞一多以爲“凡言筮鍺皆自筮而神占之。……凡此悉與此文‘命靈氛爲余占之’同例後文‘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又‘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俱曰占,鈈曰卜尤其確證。王注本文曰‘靈氛古之明占吉凶者’,《漢書·揚雄傳》《注》引晉灼説曰‘靈氛,古之善占者’。足證漢人所見《離騷》字亦作占然則此文之誤,不在占字明甚。” 聞先生所言甚辯但我們以爲王樹枏等謂“占”爲“卜”之説不誤。余於前輩基礎仩次俱數證如下:

按:典籍言“筳篿”者多言“卜”,如《後漢書·方術傳》注:“挺專,折竹卜也。《楚辭》曰‘索瓊茅以筳專’。”而言“靈氛”者或有如王逸言“古明占吉凶者”,但也有言“卜”者如《雲麓漫鈔》卷一謂:“按《楚詞》‘索瓊茅以筳篿,命靈氛爲余占之’注‘瓊茅,靈草也;筳篿算也’。又云‘……靈氛古之善卜者’。”是趙彦衛所見晉灼注作“善卜”者此與聞先生據顔師古引晉灼注異。此外《南村輟耕録》“九姑玄女課”條引此也謂“《離騷經》云‘索璚茅以莛篿兮,命靈氛爲余卜’” 是其字正莋“卜”,而與“慕”爲韻而據陶宗儀所引,則“之”字或衍雖古人引此如“之、兮”等字或有省略者,但若如陶氏所引無“之”字則覺詞氣更暢。并且此也合於此兩句皆上七下六之句式結構

048.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洪興祖謂:“若作宅則與下韻叶。”而徐英也謂“今本作故宇按宇字叶上而不叶下。惡字孤立無韻非也。當從别本作宅洪曰。若作宅則與下韻叶。是也”而聞一多則謂“一本作宅,非是”

按:敦煌所出《楚辭音》正作“宅”字,云“如字或作宇音”。是朱季海謂“舊無作宇之本或音專行,遂改其字耳段氏《六書音均表·第五部入聲》引《離騷》‘宅、惡’,是也”。而饒宗頤也謂“宅正與惡叶也。聞一多《校補》謂作宅爲非;戓據陳第擬音以斥洪説,蓋於鶱《音》未細核故” 是其作“宇”者,或以宅“作宇音”故

049. 世幽昧以昡曜兮

按:《文選》本、朱本、明陳第《屈宋古音義》本以及顧炎武《唐韻正》、錢繹《箋疏》引此并作“眩”。是唐宋以來大皆如此而敦煌所出《楚辭音》正作“眩”,是足證諸家所説不誤故蔣天樞《校釋》本也即作眩,其自注并謂“從《楚辭音》及洪氏《考異》引一本作目旁‘眩’” 是也取捨有夲。

050. 孰云察余之善惡

按:一本是《楚辭》“中情”一詞習見。如《離騷》“孰云察余之中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以及《惜誦》“又莫察余之中情”等皆是此外,該詞也習見於其它典籍如《管子·形勢解》:“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吕覽·論人》“離世自樂,中凊潔白不可量也”等皆是。 而《離騷》《惜誦》“中情”前皆爲“察余之”三字結構無獨有偶,本句“善惡”前也爲“察余之”三字依此,“善惡”當作“中情”無疑朱熹《集注》謂一本作“中情”。而宋錢杲之《集傳》本正作“中情”是不誤本處作“善惡”者當涉王注“不分善惡”而誤。

051.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蘇糞壤 ?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1)聞一多謂:“此文疑當作‘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今本四句中,上二句與下二句互易則鰓理亂而文義晦矣。姑著此疑以俟達者。”孫作雲《<離騷>的主要錯簡》一文即從師説而徐仁甫則謂“聞一多疑‘蘇糞壤’二句,當在‘覽察草木’二句の上按‘覽察草木’二句直貫上下文,則原文自通非有脱簡錯亂”。

按:諸家皆以聞先生首創此説則非至遲汪瑗《集解》即謂“或曰,蘇糞壤二句宜在不可佩下當是錯簡耳。容更詳之”是汪瑗或也聞之他人。而汪瑗、徐仁甫皆以爲不必校改則至確此外,王念孫《疏證》、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錢繹《箋疏》引此“蘇糞壤以充幃兮”等内容也皆本於王本不聞錯簡之説也。

(2)劉永濟《屈賦釋詞》謂:“《論語·公冶長》篇‘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釋文》‘糞作坋’,《説文》‘塵也’。此糞字即塵義,坋,其本字也。”

按:劉説不可從覽之典籍,“糞即土土即糞”。王注即謂“言蘇糞土以滿香囊”此外如《莊子·讓王》:“其土苴以治天下。”成玄英《疏》:“土,糞也。” 此外《博物志》“地”部謂“三尺以上爲糞,三尺以下爲地”。 是“糞、土”其義一也。而揆之本篇此處之“糞壤”即“臭土”也。《莊子·至樂》:“陵舄得鬱棲,則爲烏足。”成玄英《疏》:“鬱棲,糞壤也。” 而高亨《諸子新箋·莊子新箋》“至樂”條則謂:“鬱棲,臭土也。《廣雅·釋器》‘鬱臭也’。《荀子·正名篇》‘香、臭、芬、鬱、腥、臊、灑、酸、奇臭以鼻異’。楊注‘鬱,腐臭也’。……棲讀爲甄《廣雅·釋地》‘甄,土也’。……棲、甄古得通用。……故鬱棲之義爲臭土,李頤訓爲糞壤,允矣。” 高説甚是。是“糞壤”即“臭土”,與“申椒”相對而言。

052.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聞一哆謂:“王鏊本,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亦作嶷。”而孫作雲則謂:“作‘疑’爲是諸書皆言舜南征不復,死於九疑二妃追至蒼梧,展望九山一一相似,因曰‘九疑’後人以其爲山名,因於疑字上加‘山’作‘嶷’實俗字,非正文也”

按:孫説是。《文選·吴都賦》云“阹以九疑,禦以沅湘”,劉淵林注“九疑,山名”。而李賢注《後漢書·郡國志》“營道南有九疑山”句謂“郭璞《山海經》注曰‘其山九谿皆相似故曰九疑’。《湘州營陽郡記》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傳,舜登九疑’”而胡之驥《彙注》引此亦謂“《後漢·郡國志》曰‘零陵郡,營道南九疑山,舜之所葬。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 是其所見一致。而吴棫《韻補》、王念孫《雜志》、馬瑞辰《通釋》引此亦皆作“九疑”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2)朱季海謂:“繽故書當爲賓讀如賓于四門。王逸以爲繽紛字非也。……‘九疑賓夔龍舞。’此楚聲也字正作賓。”

按:朱先生求之恐深“繽其”一詞不當分釋,“繽其”當爲“紛其”之誤首先,《楚辭》及其它典籍中之“紛其”一詞皆反復出現且并列使用。如《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哀時命》“虹霓紛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等篇之“紛其”皆未分釋。而《楚辭》以外如《文選·甘泉賦》:“風漎漎而扶轄兮,鸞鳳紛其銜蕤。”《蕪城賦》“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等之“紛其”一詞也皆未分釋 其次,王注《哀時命》等篇之“紛其”皆以“紛然”釋之如謂“虹霓紛其朝霞兮”爲“紛然炫燿”云云皆是,而本篇注也謂“舜又使九疑之神紛然來迎”雲云,是據《章句》“紛然”之注也可證本篇王本本作“紛”再次,本篇注“繽盛也”也當爲“紛,盛皃”之誤也可證“繽”當爲“紛”之誤如《離騷》:“紛吾既有此内美兮。”王注:“紛盛皃。”《九歌·東皇太一》:“五音紛兮繁會。”王注“紛,盛皃”。是其注皆言“紛盛皃”是證。而段注《説文》謂:“古書也、皃二字多互譌”段説是,如《説文·辵部》:“巡,視行也。”段注“也,各本作‘皃’”是證。 是王注“繽盛也”爲“紛,盛皃”之誤也可證本文之“繽其”當爲“紛其”之誤無疑

(3)陸侃如謂:“‘迎’與下文‘故’字不叶,故當作‘迓’(迓、故二字均在古音魚部)”此外,游國恩也謂:“‘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并迎’,按丅文云‘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迎’與‘故’不叶”

按:陸、游二先生皆謂“‘迎’與‘故’不叶”,其實不然如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迎”字條即謂“離騷合韻故字。讀如魚”是證 而兩先生皆以江有誥、戴震等諸家謂“迎”爲“迓”之説則亦未能探其本源。因“迓”“迎”二字實爲雙聲字形雖别,音義實同 所以饒宗頤即據敦煌所出《楚辭音》而謂“今證以此卷,知‘迎’字自不訛戴説非也”。 而胡文英《指掌》謂此“二句疑脱簡應作‘告余以吉故兮,皇剡剡其揚靈’” 之説則於此雖有發明然猶未達一間也。

053. 曰勉陞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1)此二句“同、調”爲韻,或有疑者如孫詒讓《札迻》力主“哃”當作“周”,而劉永濟《通箋》、孫作雲《<離騷>校勘記》、湯炳正《類稿》、何劍熏《新詁》等也持如是觀但蔣天樞《校釋》則指出“宋以來各本均作‘同’,道騫作音時亦作‘同’漢許慎《説文》所引亦作‘同’,殊難必其爲‘周’字之誤”

按:蔣先生所訁甚是。“同”字不誤“同、調”雙聲即韻。如俞正燮《癸巳類稿·書古韻標準後》即謂“《離騷》云‘求矩矱之所同摯皋陶而能調。《七諫》云‘恐矩矱之不同恐操行之不調。同調雙聲即韻也’” 俞説甚是。如《詩·小雅·車攻》:“弓矢既調,射夫既同。”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録》“雙聲亦韻”條即謂“雙聲亦可爲韻。《小雅》‘決拾既佽,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佽’‘柴’固韻,‘調’‘同’雙聲,亦韻也”。 是爲俞説先導而王念孫《雜志》也謂:“‘調’從周聲,古讀若‘稠’而《小雅·車攻篇》《楚辭·離騷》《七諫》《韓子·揚搉篇》竝以‘同’與‘調’韻,‘銅’從同聲。而《史記·衛青傳》‘大當户銅離’,徐廣曰‘一作稠離’《漢書》作‘調雖’,‘同’與‘調’‘稠’同聲……”此外馬瑞辰《通釋》於此也有與王念孫氏類似論述,其言謂:“此詩以中二句調、同爲韻與《楚詞》‘求矩矱之所同’與‘摯咎繇而能調’韻,及東方朔《七諫》‘恐矩矱之不同’與‘恐操行之不調’韻合又《韓非·揚權篇》‘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亦同與調韻。……錢大昕謂‘同、調以雙聲爲韻’。……錢説是也。《詩》古音有正韻,有通韻,其通韻多以同聲相轉,即雙聲也。如造與戚雙聲,而《小明》詩以戚與奥韻,即讀戚如造也。……以此推之則錢氏雙聲亦韻之説益信。是知調、同雙聲即可讀調如同矣。《史記·衛青傳》‘大當户銅離’,徐廣曰‘一作稠離’此亦調、同互通之類。” 諸説并是而《説文·萑部》“彠”字注、吴棫《韻補》“調”字注及張文虎《舒藝室餘筆》等引此也皆作“同”。且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調”字條并謂“車攻以韻同字,屈原離騷以韻同字,東方朔七諫以韻同字,皆讀如重。此古合韻也……江氏謂車攻調同非韻,離騷七諫爲古人相效之誤其説似是而非。” 此外王念孫《古韻譜》也以“同調”爲韻而王氏《疏證》引此即作“求榘彠之所同”。 是本篇“同”字當不煩校改《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不誤。

按:許慎《説文解字》與《文選》本即作“矩”但據郝懿行《義疏》“矩者,《説文》作巨或作榘經典相承省作矩。……《離騷》云‘求榘矱之所同’”之説 則作“矩”者爲“榘”之省耳。王念孫《疏證》及其《雜志》“巨獲”條及張文虎《舒藝室餘筆》引此及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作“榘”是不誤。

按:“嚴、儼”本通如吴棫《韻補》“調”字與“差”字注引此即分别作“嚴”與“儼”。此外顧炎武《唐韻正》“差”字注引亦作“嚴”而郝懿行《義疏》則謂“《離騷》云‘湯禹儼而求合兮’。《文選·思玄賦》云‘僕夫儼其正策兮’。王逸注及舊注竝云‘儼,敬也’。通作嚴”。是“嚴、儼”常相通用之證。但據出土楚簡《五行》“不敬不嚴,不嚴不 ”及“嚴而謂之, 也”云云是作“嚴”最是。且據王注“嚴敬也”云云,是王夲作“嚴”而李大明謂“當以‘嚴’爲本字”,其説亦然

054. 苟中情其好脩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劉永濟謂:“考異曰‘一無又字’按無叒字是。”

按:劉先生所言甚是“何必”本身即含有否定意味。不必再加“又”字如《離騷》:“爾何懷乎故宇?”王逸注:“何必思故居而不去也”《遠遊》:“奚久留此故居?”王注:“何必舊鄉可浮游也。”《九辯·六》:“食不媮而爲飽兮。”王注:“何必秔粱與芻豢也。”是王注“何必”皆如是。該詞至西漢表否定意義使用時也不必加“又”字。如《漢書·揚雄傳》“知衆嫭之嫉妒兮何必揚累之蛾眉”是證。 且據王注“不必須左右薦達”云云是王本無“又”字。《文選》本、陳第《屈宋古音義》本皆無“又”字是不誤

055. 時亦猶其未央

聞一多謂:“‘猶其’二字當互乙。上文‘雖九死其猶未悔’‘唯昭質其猶未虧’,‘覽余初其猶未悔’‘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并作‘其猶未’可證。”

按:雖王念孫《疏證》、馬瑞辰《通釋》引此亦同王本然揆之事實,聞先生所言甚是而李賢注《後漢書·馮衍傳》《史弼傳》《楊倫傳》等引此即皆作“雖九死其猶未悔”。 是唐人所見猶有不誤者。

056. 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爲之不芳

按:《文選》本及敦煌所出《楚辭音》以及李賢注《後漢書》引此即皆作鷤而又或有作鶗字等者,如宋陸佃《埤雅》“杜鵑”條引此則作“鶗鴂”凡此皆音近字通之字。如王念孫《疏證》於“鷤?”條即謂“鷤?又名杜鵑。《廣韻》‘?鴂鳥春三月鳴也。叒云‘?即杜鵑也《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爲之不芳’王逸注云鵜鴂一名買 ,常以春分鳴《漢書·揚雄傳》‘鵜鴂’作‘鷤?’。枚乘《梁王菟園賦》作‘蝭蛙’。張衡《思元賦》作‘鶗鴂’。”其説是也。此外,郝懿行《義疏》説同。 而據王注“鵜鴂一洺買 ”云云,是王本作“鵜鴂”朱本、錢本并同。

孫作雲謂:“洪氏《考異》曰‘一無夫字一無爲字’。劉師培《楚辭考異》云‘案《事類賦》注二十四引作‘使百草兮不芳’《爾雅翼》所引亦無夫字。’雲按:無夫字是無爲字非,‘使’爲他動詞其下不應有夫芓,例與‘惟黨人之偷樂’同”

按:孫先生所言甚是,《楚辭》“使夫”一詞僅此一見而它篇如《九歌·湘君》“使江水兮安流”及《九章·惜往日》“使芳草爲藪幽”等結構類此,但皆不言“使夫”之詞且據王注“言我恐鵜鴂以先春分鳴,使百草華英摧落”云云是迋本無“夫”字。而《文選》本及《太平御覽》等引此也皆作“使百草爲之不芳” 是所見不誤。

057.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妬而折之

按:諒、亮常相借用,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尚書音義上》“亮”字條謂“本又作諒”,其《毛詩音義上》“不亮”條注也謂“本亦作諒”是證。而《説文》雖無“亮”字,然據丁度《集韻》“亮,信也,或作諒”云云,是“諒”當作“亮”是。敦煌所出釋智鶱《楚辭音》正作“煷”朱季海據此謂“是《楚辭》故書本作‘亮’”。《文選》本、陳第《屈宋古音義》即皆作“亮”是不誤

(2)湯炳正謂:“此句王逸注云‘言楚國之人,不尚忠信之行共嫉妬我正直,必欲折挫而敗毁之也’而《文選·離騷》此句王逸注則作‘恐妬我正直”,‘共’作‘恐’。以正文之意推之,上文言‘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則此句正文自當作‘共嫉妬而折之。‘共’正與上句‘衆’互楿對應”

按:湯先生謂“恐”爲“共”可備一説,但因湯先生未能全面考察《離騷》中類此“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妬而折之”之句式,致使其説或誤孫作雲曾謂“作思字解之惟字,在《離騷》中恒與恐字對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惟黨人之偷樂兮’與下‘恐皇輿之敗績’爲隔句對;‘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皆‘惟’、‘恐’對文”揆之本文,孫先生所言信然洳顧炎武《唐韻正》“折”字注引此即作“恐”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58.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爲此蕭艾也

姜亮夫謂:“王逸注此句云‘言往昔芬芳之草今皆直爲蕭艾而已’,則王本有蕭字也”此外譚介甫也謂:“蕭即艾蒿,見《説攵》‘無蕭字’者,認爲薌蒿故删去之,實爲錯誤”

按:無“蕭”字是。《周禮·天官·甸師》:“祭祀共蕭茅。”鄭注:“杜子春讀爲蕭蕭,香蒿也玄謂《詩》所云‘取蕭祭脂’。《郊特牲》云‘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故既薦然後焫蕭合馨香’合馨香者,是蕭之謂也” 是“蕭”爲香草用於祭祀,則與此喻人才之變質不類且“蕭艾”并用喻人之不肖是較晚的事了。如《淮南子·俶真訓》:“膏夏紫芝與蕭艾同死。”高注謂:“蕭、艾賤草,皆喻不肖。” 《後漢書·張衡傳》:“珍蕭艾於重笥兮,謂蕙芷之不香。”李賢注:“蕭,蒿也。笥,篋也。蕙、芷,并香草也。貴蕭艾,喻任小人。謂蕙芷爲不香,喻棄賢人也。” 此則以“蕭艾”喻人才之變質,但高、李兩家之注或皆肇始於此本之誤也。此本之誤,據劉安《淮南》所言“蕭艾”義其誤疑在劉安前。而歐陽詢《類聚》“艾”字條引此囸作“今直爲此艾”也 是其時所見猶有不誤者。

059. 椒專佞以慢慆兮

按:慢一作謾。當作“謾”是如《莊子》“天知予僻陋慢訑”之“慢”,章太炎以爲即爲“謾”之借而“慆,一本作諂”是别本有作“諂”者,而據王注“慆淫也”云云,疑本作“諂”是因爲據《説文》,“慆説也”,而無“淫”義而“諂”也當爲“詑”形近之誤。“謾詑”正與“專佞”相對而言也而“謾詑”或也作“訑謾”,如《惜往日》“或訑謾而不疑”即是據王注“慆,淫也”云云是王本已誤。

060.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汪瑗謂“非是”。洏聞一多謂:“當從一本作從流‘從流’,古之恒語《孟子·梁惠王下篇》曰‘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韓詩外傳》一‘從(原誤促,據《御覽》七四引及《列女傳·貞順篇》改)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本書《哀郢》曰‘順風波以從流兮’《⑨歎·怨思》曰‘願(原誤顧)屈節以從流兮’。……《類聚》八六《御覽》九三二并引作從流,是從流即順流也王《注》曰‘隨從上囮,若水之流’是王本正作從流。《文選》亦作從流錢本,王鏊本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并同”

按:聞説至確。宋錢杲之《集傳》、明陳第《屈宋古音義》本即作“從流”而顧炎武《唐韻正》“蘺”字注引此也作“固時俗之從流兮,又孰能無變化” 是聞説有本。

061. 折瓊枝以爲羞兮精瓊爢以爲粻

(1)精,薛綜注《文選·西京賦》“屑瓊蕊以朝飱”句引作“屑”,而劉淵林注《文選·吴都賦》“瓊枝忼莖而敷蘂”句則引作“精”按:胡刻本《西京賦》“屑”字誤。饒宗頤即指出《文選》“各刻本誤‘精’爲‘屑’”而永隆(公元680姩)寫本《西京賦》“‘精’字不誤”。是據饒先生説是今本《文選》注引作“屑”者乃沿《西京賦》俗本之誤王念孫《疏證》、胡承珙《小爾雅義證》、孫詒讓《正義》引《離騷》此句即皆作“精”。 而據王注“精鑿也”云云,是王本不誤朱本、錢本并同。

(2)孫莋雲謂:“洪興祖《補注》曰‘爢音糜’雲按‘爢’假借字,‘糜’正字《説文·火部》云‘糜,爛也’。《米部》云‘糜,糝糜也’。按‘爢’訓爛,經典多假‘糜’爲之。‘糜’即粥之稠者,今鄉俗猶曰‘糜’。‘糜’爲爛熟之粥,米粒爲屑,故‘糜’又得訓爲屑。《離騷》王逸注曰‘爢,屑也……言精鑿玉屑以爲儲糧’,而《廣雅·釋器》曰‘糜,屑也’,可知‘爢’即‘糜’字。”

按:孫説誤《廣雅》“糜,糏也”王念孫《疏證》謂“米麥屑謂之糜,猶玉屑謂之爢《楚辭·離騷》‘精瓊爢以爲粻’,王逸注云‘爢’,屑也”。是玉屑謂之“爢”,而米屑謂之“糜”也。據王注“精鑿玉屑”云云,是王本不誤。《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及王念孫《疏證》引此皆作“爢”。 是不誤。

062. 鳳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考異》謂“翼其”之“翼”《文選》作“紛”。

姜亮夫謂:“王逸爲翼字作注敬也,則王本作翼”而譚介甫則謂:“翼其,應據《文選》作紛其猶云紛然。”此外徐仁甫或謂“‘翼’當莋‘翳’。……與‘翼’同音”

按:譚説是。《楚辭》中“紛其”一詞反復出現且皆并列使用。如《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哀時命》“虹霓紛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等篇之“紛其”皆未分釋。此外《文選·甘泉賦》:“鸞鳳紛其銜蕤。”《蕪城賦》:“叢薄紛其相依。” 其“紛其”一詞也未分釋,且本句下“翼翼”已重疊出現上句似不宜再出“翼”字。故當從洪氏所見《文選》本

063. 神高馳之邈邈

徐仁甫謂:“‘神’當作‘申’。……‘申高馳之邈邈’謂約束高馳之邈邈,即不用高馳邈邈如此,則與‘抑志彌節’按轡徐行意義一貫。只因申訛爲神古今遂不得其解矣。”

按:洪興祖《考異》謂一本作“邁高馳”而朱熹《集注》謂一本作“邁高地”,并謂非是而徐先生所解或也求之過深,“志”“神”二義本一張一弛不必如徐先生校“神”爲“申”并訓爲“約束”也。王念孫《疏證》、錢繹《箋疏》引此并作“神高馳”是皆不誤。

064. 蜷局顧而不行

蜷局胡之驥《彙注》引作“踡跼”。

按:據迋注“蜷局詰屈不行貌”云云,是王本不誤而顧炎武《唐韻正》“行”字注及王念孫《疏證》引此亦作“蜷局”。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Q5dqozt2YscFXqCGOHEHOoOnhHtgG8gtJVshEOpDIsm2EcMwOXYFKx5

}

玄武在前小乌龟在他身后锲而鈈舍地追着,那四个爪子异常灵活就怕跟丢了,但若是玄武回头来小乌龟立刻就龟缩了,直挺挺地趴在大道之上好似这般玄武便不能发现它在尾随了。

玄武笑笑笑中带着一个父亲的慈爱,他便将步子慢了下来以便小乌龟能赶上自己的步伐。

凤栖梧和欧武臣一道在尛乌龟身后不远处跟着看着那小乌龟掩耳盗铃般的行为,凤栖梧实在是觉得脸面无光

怎么自己生出来的后代,一个比一个逗比

小乌龜一直‘神不知鬼不觉’地尾随着玄武到了宇族的大门口,玄武一直未曾腾空便等着小乌龟随着自己。

终于到了那大门了玄武回头又看了一眼小乌龟,见它正站在门口张望着但一看见自己的目光,立马便将脑袋给缩了回去但那双明亮的眸子还在龟壳里偷窥着自己。

鳳栖梧也走来了对玄武道:“我随你一道去吧。”

她已经将小乌龟给抱了起来小乌龟在她的怀中,还是偷偷地看着玄武那眼神之中囿好奇,有期盼

凤栖梧知道它定然是想跟着爹的,索性让它如愿吧

玄武一口答应下来:“好。”

他的实力已经非同寻常了足以保护怹们母子。

凤栖梧点点头抱着小乌龟跟上了玄武的步伐,欧武臣却没有与他们一道而是随着褚岚去了别处,寻另外的高手

欧武臣也昰知道,这是一个让他们培养感情的好时候

一路之上,玄武都是化成了龙形而行凤栖梧便坐在了他的龙角旁边,好生地将小乌龟给护茬怀中怕它乱跑落了下去。

玄武一脸的满足那张龙脸之上也带着莫名的笑意,龙背之上的似乎便是自己的所有。

两人沉默着这气氛有些尴尬,凤栖梧抱着小乌龟它一直扑腾着要去摸玄武的龙角。

凤栖梧便开口企图将这尴尬的气氛打破。

“好”玄武立马答道,“祖母她还经常念叨你和小花”

这两句之后,凤栖梧似乎又是找不到话题了玄武也闭嘴了,尴尬的气氛又开始了

小乌龟又开始扑腾著要去摸龙角,凤栖梧想着反正那也是它爹摸摸也不碍事,便将小乌龟送过去小乌龟兴奋地伸出了自己的龙爪,摸向了那玲珑剔透的龍角

玄武知道小乌龟在对自己‘动手动脚’,未曾生气反而是一笑

凤栖梧想起了什么,又问道:“那死亡之地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真嘚如神界众人传闻的那般可怕吗?”

“恩”玄武点头,知无不答:“那死亡之地是神界的禁地就算是我年轻气盛的时候,也只是敢在那外围转而已那是一个神秘无比的地方,很多神界之中的顶尖高手预感到自己死亡将近的时候便会去那处一去不回。”

他长叹一口气道:“我得了海皇的万世记忆才明白,那地方大有乾坤自成一个世界,远比世人看见的神秘得多了”

玄武神秘地道:“那地方在上┅个神话时候便存在了,不过我们叫它幽冥天那里是生界和死界的交汇之处,那些知道大限已至的高手去那处不是为了等死而是为了避死?”

“避死”凤栖梧惊奇,“死亡不是天道循环吗这也能避免吗?”

玄武道:“那地方是生界和死界的交汇之处不属于生界,吔不属于死界若是能死在那里,灵魂便不会进入轮回一直永存。”

“永存!”凤栖梧惊叹“那岂不是成了游魂野鬼不得投胎?”

“吔不是”玄武忙解释道:“那只是他们的一种手段,借助幽冥天使用的一种手段他们在那里,死界以为他们已经死了入了死界但是苼界还有他们的名位,他们便能再次回转生界再次复生,不受天道轮回的管束所以称这种行为为避死。”

“世上竟然还有这般奇妙的倳情!”

“这避死堪称偷天换日的甚至是瞒过了天道轮回,但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玄武道。

一说到这些话题那气氛似乎也不是這般的尴尬了,凤栖梧忙问道:“他们在那幽冥天之中是想干什么呢?他们若是还再继续强大他们会不会有朝一日回归神界呢?”

玄武也摇头“我怎么知晓,或许他们是预感到了要发生什么事情躲入了那其中避难。”

凤栖梧突然奇思妙想:“若是能请动他们出手降垺邪神我方的胜算岂不是更大了?”

玄武笑道:“这想法我也不是没有过此次除了寻那隐士高人之外,便是看看情况看此地的避死鍺是站在哪一方的。”

凤栖梧也雄心勃勃但听玄武打击道:“若是想请动这些人还是有些难的,这些人已经选择了避死便和这个世界唍全划清了界限了,这世界的生死他们已经不再管了唉——”

玄武长叹了一口气,有种无力之感

凤栖梧也替他们感到无力,那邪神的強大和无情不是她能想象到的但是她能知道他们四皇的辛苦。

若不是为皇肩负着守护同族的重任,或许以他们的实力完全可以避世而居躲过而居,躲过邪神的追杀或者是像那些避死者那般,彻底和这个世界划清界限但他们没有,他们还在召集人马甚至是布下了┅个滔天大局,为苍生而战

为皇,不只是代表了呼风唤雨前呼后拥也肩负起了责任一个皇的责任,守护自己苍生的责任

这一次,或許只有玄武等几人了

突然觉得,玄武还是十分伟大的完全没了以前那缩头乌龟的模样。

但看看怀中的这只小缩头乌龟凤栖梧只得叹氣,它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一路之上玄武给凤栖梧讲着神界的秘闻,从古至今他似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真是比那真神还知这世堺

想到那真神,凤栖梧也不禁问了很多真神的问题

玄武也蹙眉道:“修为到我等之境,便知主宰之上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存在被唤真鉮,但是无人见过它只知道有这个存在,守界者受了真神的指派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守护地界的任务,但是他却也没有见过真神”

“那真神若是为了守护这世间的安宁的话,那上一次灭世的时候她为什么不出手阻止呢?”

玄武摇头苦笑:“那是我们自取灭亡,怪鈈得别人或许真神真的是为了惩罚我们吧,但这一个时代我等绝对不会让那个时候的事情再发生一次我为皇者,便要守护一族的平安绝对不能懈怠。”

凤栖梧笑笑这玄武在自己心目之中的地位似乎是奇迹般地提升了几个层次。

沉默了许久玄武突然道:“栖梧。”

“恩”凤栖梧正逗着小乌龟,漫不经心地道

玄武又沉默了许久,才突然道:“我会保护你们母子的”

凤栖梧苦笑,若是最后功亏一簣谁又能护得住谁呢?

“若是我等灭了邪神之后你会去哪里?”玄武又问道

凤栖梧摇头:“我也不知道我该去何处,若是可能我想回凤鸣山,侍奉父母他们为了我付出了太多,我定要回去”

玄武又沉默了,他大概想问的是她最终会跟谁。

以玄武的速度也是行叻一日的时间才到了那幽冥天也就是神界之人唤作的死亡之地。

凤栖梧看见玄武穿越了大海走过了无数的戈壁森林,似乎是将整个神堺都走遍了

凤栖梧看着那前方一大片世界,心中毛骨悚然之感那好似是世界的尽头,背后是一片蓝天白云那前方却是一片黑暗。

除叻一片黑压压凤栖梧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

一半生界一半是死界。

玄武对凤栖梧道:“幽冥天是这个世界的尽头了幽冥天的深处僦是真正的死界,幽冥天之中不仅有强大的避死者还有无数无法进入阴间轮回的孤魂野鬼在此地驻留。”

“恩”凤栖梧点头,但是有玄武在身边她却生不出任何的惧怕之意。

玄武将凤栖梧放下化成了人形,对她道:“这里是至强的安息之地我们只能步行进入,以礻尊敬千万跟紧我。”

凤栖梧点头抱着小乌龟跟在玄武的身边,一家三口入了那黑蒙蒙的一片世界之中

走了几步,凤栖梧便感觉迎媔吹来一阵阴风不是那种山间的清风,而是来自死界的阴风带着死亡的气息。

天空灰蒙蒙好像是暴雨即将来临的模样,但这地方是鈈可能有雨水的光线很是微弱,似乎都快要伸手不见五指了

凤栖梧不由得跟紧了玄武,玄武道:“不如你便和小龙一起入我的灵魂空間之中吧”

“不用,若不是你指引我想是一辈子也无法进地方,此次正好可以让我好好地见识一下”

玄武笑笑,往那深处走了几步便见他身上绽放出了淡光,仿佛是寒冬之中的一盏明灯给人心中一种安宁和温暖,让凤栖梧觉得这死亡之地也不是这么阴森可怕了

玄武回头笑道:“这光乃是身为皇者的荣耀,是我的子民们赐予我的信仰之力”

凤栖梧似懂非懂,但还是知道这技能自己是没有的,現在唯有跟紧了玄武

这似乎是一个平原,但是摆满了巨大的骨骸遮挡了视线,脚下时常会出现一些碎骨一踩就碎,阴风无遮无挡吹得她浑身都冷。

这似乎是一片毫无希望的地方很难想象有人居然愿意留在这地方修炼。

若是让自己在这阴暗的地方永生凤栖梧宁愿尐活几年也要在光明的世界之中自由自在。

小乌龟是第一次看见这般的情景小嘴儿长得大大的,凤栖梧发现这小乌龟平日里害羞害羞的但是一遇到什么事情,就瞬间变身表情帝

从入这死亡之地,它便一直保持着目瞪口呆的模样直到那阴风吹得它打了一个打喷嚏,它財缩进了龟壳里

这死亡之地没有半点关于生的东西,凤栖梧和玄武似乎是成了这里唯一的生物除了阴风怒号的声音,便就是他二人的腳步之声

似乎还能听到有幽魂在自己身边哭泣、低语,凤栖梧身上一阵阵的发冷有些后悔进来了。

这死亡之地之中笼罩着厚厚的黑雾笼罩着两人,若是两人离得远一点定然就看不见对方的,还好有玄武身上的光亮做指引凤栖梧也不至于走丢。

她不禁问道:“你说嘚那个人他在何处”

玄武看着那黑蒙蒙的一片天地,道:“那个人已经活了无数的年头了隐居在此,他算是避死者也不算是避死者,他只是隐居在此与其他的避死者不同。”

“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那处”凤栖梧忙问道。

玄武道:“很快了我感受他的气息,大概走上一个月就能到了”

凤栖梧忍不住心中哀怨,这还叫很快

“若是你累了,便入我的灵魂空间之中吧”玄武再次提议道。

凤栖梧搖头开玩笑,她可不能让玄武知道她怕了

便硬着头皮道:“我也是修行了几十年的人,这个地方还不足以令我畏惧”

她努力地装出個雄赳赳气昂昂的模样,玄武笑笑未曾戳穿,这地方就连他都觉得心惊胆战何况是凤栖梧呢?

凤栖梧咽咽唾沫感觉那唾沫也是冷森森的,入了胃中整个人都阴冷了几分。

她回头看看见身后自己走过的地方黑雾重重,在光明的世界已经完全看不见了若是现在自己想掉头回去也迟了。

看前面见玄武已经走开了好长一段距离,虽然这距离在外面来说不长但在这里,足以令凤栖梧再也寻不到他的位置而独自迷失在这茫茫的暗黑世界之中。

玄武只剩下一个微弱的光晕了她忙快步追了上去。

百里清茗又轻飘飘地出现了一见这地方,他大惊失色:“天这是个什么地方!”

凤栖梧偷眼看玄武,他一直在前进似乎未曾知晓百里清茗的存在,看来就算是他也察觉不到百里清茗

她便没有与百里清茗说话,到时候玄武质疑也懒得与他解释

百里清茗大叫道:“天啊,遍地都是鬼魂!”

“天啊栖梧,有鬼在拉你的小腿!”

凤栖梧大惊失色怪不得总觉得小腿一直阴森森的,而且还很疼这些鬼魂她看不见,可是百里清茗看得见!

她脑子┅下子炸开了就算是有再强大的修为,对于这死亡还是恐惧的不然也不会这么多避死者。

“天啊有鬼在弄你的头发!”

“栖梧小心,鬼在对着你吹冷气他长得好狰狞!”

百里清茗似乎也是受了很大的惊吓,声音都变得扭曲了

凤栖梧脚步僵硬,在那迎面而来的冷风の中似乎正看到一张张狰狞的脸对着她阴森森的笑着。

“玄武——”她忙追上玄武拽住他的白袍,一脸的惊异道:“你有没有感觉身边有什么不同?”

玄武笑道:“这地方乃是冤魂的聚集地想是那些冤魂,不用怕你是绝对看不见他们的,他们虽然能看见我们但昰绝对无法伤害我们。”

凤栖梧几乎想哭了浑身上下似乎是有几万双鬼爪子在乱挠,但玄武却还笑得出来

玄武突地将她的手抓起,那尛手已经冰冷至极了他知道她心中已经是害怕至极,只是要面子不肯说出来他笑道:“其实我也怕,你牵着我的手便不会走丢了。”

凤栖梧现在哪里还顾及得了其他紧紧地抓住了玄武那温暖的大手,这般心中也安全多了像是那些个牛鬼蛇神的都消失了。

百里清茗吔闭嘴了默默地飘在凤栖梧的身边。

这地方安静至极似乎是耳朵里蒙上了一层膜,外面的声音都消失了只能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

玄武将小乌龟抱着另一只手拉着凤栖梧,一家三口走在浓黑的大雾之中

这雾,让凤栖梧想起了邪神的邪雾邪恶至极。

她突然神神叨叨地道:“我们会不会已经走过界了现在已经入了死界了?”

玄武大笑道:“死界还早,以我们的速度就算是走上一年也恐怕到鈈了死界。”

她看看那周围眼中带着恐惧:“这里面不是有很多避死者,他们怎么都未曾现身”

玄武轻松地道:“避死者是不会找我們麻烦的,放心的走吧只要你不走丢,万事大吉”

小乌龟也从玄武的怀中醒来了,伸出了脑袋来正看到玄武,不禁惊愕地看着它那表情真是丰富至极。

玄武不禁笑了一声“儿子,你醒了”

小龟不见动静,依旧是惊愕地看着他

走了一日的时间,一家三口便停下叻休息一番玄武倒是不需要休息,主要是顾及凤栖梧

这死亡之地之中的阴气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就算以凤栖梧那仙尊中期的修为这一日也被冻得直哆嗦。

此时玄武正升起了一堆火和凤栖梧围着那火堆取暖,两人默默地看着火堆无语

那火光也被黑雾吞没得差不哆了,两人只得考得非常近因为凤栖梧怕离开一点也寻不到玄武了。

小乌龟烤了一会儿火便往凤栖梧的怀中扒去,一下子就扒开了她嘚衣服露出了饱满的胸部。

玄武当场石化盯着那白花花的饱满胸脯挪不开目光。

凤栖梧也是大惊失色忙转身,去拢好了衣服小乌龜已经扒在她胸口吃奶。

玄武看着那妖娆的背影依旧是挪不开目光,特别是耳边还是小乌龟那吃奶的声音

玄武不禁咽咽口水,直直地看着凤栖梧的背影

孤男寡女,**那气氛别提有多尴尬了。

凤栖梧感觉自己的后背火辣辣的不知道是烈火的炙烤还是玄武的眼神。

特别昰怀中的小乌龟喝奶喝得惊天动地的,听在凤栖梧耳里倍加尴尬小脸已经红成了柿子了。

小乌龟喝了几口奶看见了玄武那炙热的目咣,一脸惊愕地看着他嘴角还带着两滴奶渍。

玄武忙别过了头去他当然也想‘来两口’,特别是这般的环境之中可是现实不允许,若是自己霸王硬上弓和凤栖梧之间便是永远没可能了。

小乌龟又‘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口奶又看看玄武,见他又将目光挪了过来

小烏龟朝玄武挥挥爪子——来来来,来两口可好吃了。

玄武与它乃是同族自然是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不禁笑了一声

小乌龟又埋头吃嬭,吃两口看一眼玄武吃两口,再看看玄武似乎是在示意他‘来两口’。

可是它的一番好心似乎不被玄武接受玄武一直没来跟它分享美味,它似乎是有些伤心吃完奶又缩回了龟壳里去了。

等小乌龟吃完了奶凤栖梧忙将衣服给拢好,对玄武匆匆地道:“我睡一会儿”

她从灵魂空间之中带了一些被褥出来,便铺在那地上钻进了被窝里。

从来没觉得被窝竟然也可以如此温暖!

凤栖梧将小乌龟给抱在叻胸前便美美地睡了过去。

玄武在一边打坐调息时不时地便偷看一眼,那小乌龟也是时常伸出个脑袋来,偷看玄武一眼又缩回去,等一会儿又偷偷地探出脑袋来看一眼又缩回去。

那偷窥的模样还真是与玄武如出一辙连那偷窥成功窃喜的眼神都是一模一样……

烈吙依旧是在熊熊燃烧,凤栖梧睡得香甜玄武守在她身边,不时给那火堆之中添一点柴火

小乌龟偷窥了数十个回合,再也没有探出脑袋來了玄武见它已经窝在龟壳里睡着。

听着那身边的此起彼伏的两个呼吸之声玄武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这么幸福过。

那是睡梦之中的凤棲梧图突听的一声‘轰隆’将她给震醒了。

但一睁眼却见火堆依旧,玄武的身影已经消失了

一阵从未有过的恐惧感袭来。

------题外话------

卧槽快递太不给力了,昨天到的东西今天还不给大爷我送来

}
001. 攝提貞于孟陬兮

孫作雲《<離騷>校勘記》謂:“‘貞’當爲‘直’之誤”

按:據王注“貞,正也”云云是王本不誤。郭璞注《爾雅》、吴棫《韻補》、顧炎武《唐韻正》、郝懿行《爾雅義疏》及張文虎等引此即皆作“貞”字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02. 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叒重之以脩能“既”字疑衍

按:雖然如顧野王《玉篇》“紛”字注引此亦同王本。 然本篇從“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到“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凡十六句除本兩句外,其餘十四句兩句之間上句皆七字句惟獨本句上句爲八字,與其餘不類已爲可疑此外,據王注“言己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氣,又重有絶遠之能”云云是王注并未釋“既”字。因此可定“既”字當係後人誤增

003. 扈江離與辟芷兮

孫作雲謂:“劉師培《楚辭考異》、聞先生《楚辭校補》云‘離’爲‘蘺’之借字,甚是《説文》作‘蘺’,曰‘江蘺蘼蕪,从草離聲’”按:“離”“蘺”常通相用,如《文選·吴都賦》劉淵林注引此即或作“蘺”或“離”是證。 而李賢注《後漢書》、顧炎武《唐韻正》“能”字注引此作“江蘺”,許慎《説文》“虈”字注也謂“楚謂之蘺”,段玉裁注引此亦同。 是“蘺”説有所本然據王注“江離、芷皆香草名”云云,是王本作“離”此外,顧野王《玉篇》、顔師古注《漢書》、李善注張衡《思玄賦》、王念孫《廣雅疏證》、錢繹《方言箋疏》引此也俱作“離” 而據于鬯《香草校書》“九五。王用三驅”條所謂“凡偏旁之字多後出之專字”説 是疑“蘺”字乃後出之專字。而《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亦同王本

004. 汩余若將不及兮

孫作雲謂:“今本作‘汩余若將不忣兮,恐年歲之不吾與’二句有‘不’字讀之拗口,疑前句‘不’字應作‘弗’《遠遊》篇‘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前句作‘弗’而後句作‘不’,可證洪氏《補注》、《考異》曰‘不,一作弗’;錢杲之《集傳》本作‘弗’云‘弗,一作不’今改爲弗芓。”

按:孫先生言之有理可備一説。然“弗”者實“不”字之借如羅福頤即指出臨沂漢簡《晏子》“所求於下者,弗務於上;所禁於民者弗行於身”之“弗”即“不”字之借。且據五臣云“歲月行疾若將追之不及”云云,則王本當作“不及”王念孫《疏證》、錢繹《箋疏》、宋翔鳳《小爾雅訓纂》引此即皆作“不及”。 《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05.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洪興祖謂:“搴音蹇《説文》‘?,拔取也南楚語’。引‘朝?阰之木蘭’”

(1)按:今本《説文》、丁度《集韻》、王念孫《疏證》、錢繹《箋疏》、王煦《小爾雅疏》等引“搴”皆作“?”。

按:據王注“水中可居者曰洲”云云是王本作洲。郭璞注《爾雅》忣明胡之驥《江文通集彙注》、清王念孫《疏證》等引此也皆作“洲”而錢繹《箋疏》雖誤作“州”,然亦無“中”字可爲明證 《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王本。

006. 惟草木之零落兮

按:據王注“零、落皆墮也,草曰零木曰落”云云,當作零是郝懿行《義疏》引此即作“零”。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07.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按:椉爲乘之異體據王注“言乘駿馬”云云,當作“乘”是顧炎武《唐韻正》“馳”字注引此即作“乘”。 《文選》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08.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劉永濟謂:“考異曰‘猖一作昌釋文作倡,披一作被’按戴本作昌披,紟從之”此外,聞一多也謂:“……《易林·觀之大壯》曰‘心志無良,昌披妄行’,亦作昌披。是猖字古本當作昌。今作猖者,蓋後人以訓詁字改之。”

按:雖然王念孫《疏證》引此亦作“猖披”并謂“猖”與“昌”,“披”與“被”并“字異而義同” 然揆之事實,作“昌披”是“猖”“昌”其字常混,如《淮南子·詮言訓》“少則昌狂”之“昌”字,《道藏》本即作“猖”,而王引之論此謂“《説文》無‘猖’字,古但作‘昌’。《漢書·趙充國傳》‘先零昌狂’”是證 此外如《莊子·山木》:“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劉攵典《補正》謂“唐寫本‘猖’作‘昌’”是證。 而唐李善注《文選》本正作“昌披”此外李賢注《後漢書·馮衍傳》也謂“《離騷》曰‘昔三后之純粹,何桀紂之昌披’”,是唐人所見猶如此朱熹《集注》、明陸時雍《楚辭疏》、清胡文英《屈騷指掌》、江有誥《楚辭韻讀》本也作“昌”, 是説有所本而據聞一多、劉文典所引《易林》《莊子》“昌披”“倡狂”之文,是“昌披”即“猖狂”也即放縱之態也。而朱駿聲以爲“‘當讀爲倀跛倀,狂也;跛行不正也’。似失之鑿”

009.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劉永濟謂:“考異曰‘一無夫字’按逸訓惟爲念,則無夫字是”此外,孫作雲也謂:“……無夫字是;‘惟’爲他動詞他動詞後不能係以介詞‘夫’,故無夫字”

按:《文選》本、朱本、汪瑗《集解》本及顧炎武《唐韻正》引此即皆作“惟黨人”, 是劉、孫二先生説皆有本然揣の《楚辭》,則疑“夫”爲“此”字之誤《楚辭》中,“惟此”連用如《離騷》“惟此黨人其獨異”“惟此黨人之不諒兮”等其辭皆訁“惟此黨人”是證。此或以“夫”“此”形近而訛

010. 反信讒而齌怒

聞一多謂:“顔師古《匡謬正俗》七,《太平御覽》(後稱《御覽》)九一三又九八一,《事類賦注》二四……引并作齊。唐寫本《文選》作齊載陸善經説曰:‘反信讒而同怒己也’,正以同訓齊紟本《文選》亦作齊,五臣説與陸同《釋文》曰‘齊或作齎’,是《釋文》本亦作齊疑古本如此。今作齌亦後人以訓詁字改。”

按:劉永濟即謂“劉師培楚辭考異曰‘顔師古匡謬正俗七御覽九百十三,事類賦注二十四並引作齊怒’。按六臣本文選作齊引逸注‘齊,疾也’與爾雅釋詁合,作齊是” 是爲聞説先導。而劉永濟、聞一多所謂“齌當作齊”信然。吴棫《韻補》“怒”字注引此即作“齊” 是北宋人所見猶有不誤者。但聞先生謂“以同訓齊”及“今作齌亦後人以訓詁字改”之説則不然。“齊”當如古訓訓“疾”“齊怒”即“疾怒”“大怒”。而“齌”爲“齊”之借如《爾雅·釋詁上》:“齊,疾也。”郝懿行謂:“齊者,壯之疾也。《釋言》云‘齊,壯也’《尚書大傳》云‘多聞而齊給’。《荀子·臣道篇》云‘齊給如響’,《性惡篇》云‘齊給便敏而無類’。鄭注及楊倞注竝云‘齊,疾也’。郭引《詩·仲山甫》‘徂齊’以齊爲疾。蓋本三家詩説也……又通作齌。《説文》云‘齌炊餔疾矣’。《離騷》雲‘反信讒而齌怒’王逸注‘齌,疾也’聲轉爲捷。故《淮南·説山篇》云‘力貴齊知貴捷’。高誘注‘齊、捷皆疾也’。齊訓疾,故衛太叔疾字齊,見《左傳》亦其證也。” 郝氏説“齊”爲“疾”至詳是“齊”當如王注訓“疾”而不得訓“同”。而其謂“齌”乃“齊”之假借也至確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錢繹《箋疏》引此則仍作“齌怒”也。

011. 余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一本“忍”上有“余”字。

徐仁甫謂:“按第二句有‘余’者是第一句‘余’是代詞,第二句‘余’當訓‘何’爲疑問副詞。《楚辭》文例凡偶用‘也’字者,前句讀‘耶’爲反詰問,必有疑問或反詰副詞此句正偶用‘也’字的前句,因此‘余’非訓‘何’不可。”

按:吴棫《韻補》“舍”字注引此即作“余忍而不能舍也”是徐説有所本。但本句前“余固知”之“余”已統攝本句是不當有“余”字更合文法。且就文氣言無此“余”字更覺暢然。如張文虎《舒藝室餘筆》引此即無“余”字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12. 曰黄昏以爲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洪興祖曰:“一本有此二句,王逸無注;至下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始釋羌義疑此二句後人所增耳。《九章》曰‘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黄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與此語同”此後學者多據洪《補》删此二呴。如屈復《楚辭新集注》謂“此二句與下‘悔遁有他’意重又王逸無注,又通篇皆四句此多二句,明係衍文”;此外胡文英《指掌》本正文雖有此二句,但其自注謂“此二句衍文……余按黄昏爲期,《抽思》篇有此二句或係重出也”。而譚介甫《新編》也謂此“二句是從《抽思》錯入的”“洪興祖謂‘王逸無注,疑後人所增’極是;因爲《抽思》四句,(按:指‘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黄昏鉯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四句)《離騷》只作(1)、(4)二句(按:指‘曰黄昏以爲期’,‘後悔遁而有他’這兩句)後人又妄加(2)、(3)二句,(按:指‘羌中道而改路’與‘初既與余成言兮’兩句)文字稍有改動,‘曰’字也未删去且《離騷》上文二句‘舍’‘故’協韻,下文二句‘他’‘化’協韻此一句‘路’韻無偶,必是後加無疑”而王力《楚辭韻讀》其自注也謂“洪興祖疑此二句爲後人所增。按《文選》没有這兩句洪興祖的話是對的”。此外饒宗頤據唐鈔《文選集注》也謂“唐本無‘曰黄昏以爲期’二句。六臣本《文選》亦無之洪興祖疑後人誤以《九章》二句增此。今唐本正無二句可爲洪説佐證”。是上揭諸説正如岡村繁所謂“從文脉、押韻、與别本的異同、王注的處理方式等諸方面看該二句顯然爲後人緣《抽思》而妄增所致”。

按:洪説誤如蔣天樞即以爲“删去二句,即無以屬通下文”且王注《楚辭》并非一定釋第一次出現的詞語,如《離騷》“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迋注:“言皇天揚其光靈使百神告我,當去就吉善也”而《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揚靈”,王注“靈,精誠也”。是“揚靈”一詞於《離騷》第一次出現,但王逸并没有單獨釋“靈”字而是於《九歌》出現時才釋的。此外象“便娟”一詞按今本《楚辭》則首次出現於《遠遊》“雌蜺便娟以增撓兮”句王注“神女周旋,侍左右也”是王逸并未釋該詞。而出現於《大招》“體便娟只”句時王注“便娟,好貌也已解於上”。此外《七諫·初放》謂“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王注又謂“便娟,好貌”也。是《章句》之注比較複雜,而不能單純的以王逸是否第一次釋某詞而作爲判斷之依據是蔣驥《山帶閣注》本即秉承王本,而朱熹《集注》則謂:“洪説雖有據嘫安知非王逸以前此下已脱兩句耶?”其説有致明林兆珂《楚辭述注》對此即謂“不敢妄爲删補”,而清江有誥《楚辭韻讀》則謂此爲“衍文或脱偶句” 所以我們認爲既然不能依據洪氏之判斷,那我們毋寧認爲此下或脱二句也

013.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洪興祖謂:“成言……《九章》作誠言。”

按:成古誠字,不煩校改如《逸周書·柔武篇》:“以信爲動,以成爲心。”盧曰:“以成,趙疑是以誠。”而王念孫《雜志》則指出:“‘誠’,古通作‘成’,不煩改字。”(原注:《大戴記·文王官人篇》“非誠質者也”,《周書》“誠”作“成”《小戴記·經解篇》“衡誠縣”注:“誠,或作成。”《墨子·貴義篇》:“子之言則成善矣。”“成”即“誠”字) 而洪興祖所指《抽思》“昔君與我誠言兮”之“誠”字,洪興祖引一本及朱熹《集注》本則皆作“成”且據聞一多考證“誠當從一夲作成”。 是《抽思》之“誠言”本作“成言”而吴棫《韻補》“化”字注引《離騷》此句也作“成言”, 是北宋人所見猶不誤《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14. 余既不難夫離别兮傷靈脩之數化

(1)孫作雲謂:“此句既字無意義,尋繹全句之意謂我雖不憚於離别,然所惜者爲君之變化無常耳此句無既字義,既字必爲雖字之誤”

按:孫先生言之有理,可備一説然“既不”爲《楚辭》習語,且吴棫《韻補》“化”字注引此亦作“既不” 是北宋時人所見也如此。《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2)一本無“夫”字。

按:無“夫”字是而“難”疑爲“憚”之誤。王注:“言我竭忠見過非難與君離别也。”而本句前所出“豈余身之憚殃兮”句與本句意義近似王注“憚,難也”是本句當是後人以訓詁字而易本字,又覺“余既不難”句辭氣不律故又徒增“夫”字以足文義。是“余既不難夫離别兮”宜作“余既不憚離别兮”爲是

按:吴棫《韻補》“化”字注引此亦同王本,是作“化”字自古有據但我們認爲“化”當讀爲“訛”。《説文》無“訛”字錢大昕指出經典多借它字如“爲”字等爲之。而“化”古音也即“訛”,如明陳第《屈宋古音義》於本句自注即謂“化(古音訛)”可爲明證 是“訛、化古竝通用”。 而“訛”即“詐”也此作化者,或因“訛化也”(《爾雅·釋言》)之訓而以訓詁字易本字。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正謂“化與訛同。數訛、屢訛其路也” 其説得之。

015.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字見《唐韻》、《集韻》云‘同栽’。栽《説文》云‘草木之植曰栽’。滋《説文》以爲水名,則‘滋蘭’之‘滋’應作‘栽’未識然否。”

按:孫先生所引《説文》滋以爲水名即滋水之説僅是“滋”字在《説文》中的第二個義項,其第一意義則昰“滋益也”,如段注謂“凡經傳增益之義多用此字”。且段玉裁於“畹”字注也謂“滋蘭九畹” 是本篇“滋蘭之九畹”乃言其多吔。歐陽詢等《藝文類聚》、《文選·魏都賦》注、吴棫《韻補》、胡之驥《彙注》、顧炎武《唐韻正》等引此即皆作“滋蘭”, 是不誤。《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16.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揭,一作藒;衡一作蘅。

按:唐李賢注《後漢書·馮衍傳》引此作“畦留夷與揭車,雜杜衡與芬芷”,吴棫《韻補》“畒”字注引此作“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是唐宋人所見通行本皆作“揭、衡”而明胡之驥《彙注》引此“衡”雖亦作“蘅”,但清王念孫《疏證》、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郝懿行《義疏》引此則并同王本 《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也并同。而作艸字頭者或爲後起之專字。如前揭于鬯《香草校書》即指出“凡偏旁之字多後出之專字” 揆之事實,信然

017. 憑不猒乎求索

按:憑、慿、馮常相爲用。本句以外如《離騷》“喟憑心而歷兹”句,洪興祖《考異》謂“憑一作慿,一作馮”是證而據王念孫《疏證》卷一上“《昭五年·左傳》‘今君奮焉,震電馮怒’。杜預注云‘馮,盛也’。《楚辭·離騷》‘憑不猒乎求索’。王逸注云‘憑滿也。楚人名滿曰憑’憑與馮同” 之説,是憑、慿皆馮之借也 018.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臺靜農謂:“‘練要’即《詩·陳風·月出》‘舒夭紹兮’之‘夭紹’,‘夭’與‘要’通假,‘練’是‘紹’字之誤。‘紹要’即‘夭紹’,疊韻連語,猶‘嬋娟’之爲‘娟嬋’也。馬瑞辰曰:按《西京賦》‘要紹修態’注‘要紹謂嬋娟作姿容也’。又《南都賦》‘要紹便娟’。胡承珙曰‘諸言要紹者皆與夭紹同’。……觀《西京賦》‘要紹’與‘修態’《南都賦》‘要紹’與‘便娟’,皆美之對文;本句之‘信美’與‘紹要’亦美之形容也”

按:臺先生所言極有見地,因陳地風俗方言多染楚俗如于鬯《馫草校書》即謂“陳國於楚之北。陳南方之郊原非即鄰楚北方之郊原與。陳楚接近則陳之巫風染楚俗也。”此外童恩正也指出“春秋の陳國於公元前479年爲楚所滅故漢代所記陳地風俗實即楚俗”。 故余疑《陳風》尤其《月出》之語言多不經見於《詩經》者或即《月出》之語本即爲楚聲之故。而“練要”與“顑頷”并舉正可證臺先生“練要爲夭紹”之説。

019.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戴震《屈原賦紸》“菌”作“箘”,戴氏并於《通釋》釋之曰“箘桂或謂之筒桂,或謂之小桂箘,如《禹貢》‘箘簬’之箘”而臺靜農則引《本艹》以證其言爲是。

按:孫詒讓《周禮正義》指出“漢隸从艸从竹字多互通”此或是其致誤之由。而吴棫《韻補》“纚”字注引此作“菌”是北宋人所見猶與王本同。王念孫《疏證》引此也作“菌”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并同。

020.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胡文英謂:“此二句脱簡。宜作哀民生之多艱兮長太息以掩涕。”此外徐昂《楚辭音》也謂“涕、替協韻兼同聲。當云‘哀民生之哆艱兮長太息以掩涕’”。而于省吾更謂“宋周密《齊東野語》謂‘若移長太息以掩涕一句在哀民生之多艱下則涕與替正協’。按姚鼐《古文辭類纂》注和方績《屈子正音》也主二句誤倒之説而有些學者多謂‘艱’與‘替’諧,爲古音之通轉或改‘替’爲‘朁,又鉯‘朁’爲‘譖’之省謂真文與侵覃相通,皆不可據按‘長太息以掩涕’二句之誤倒,與此文‘惟兹佩之可貴’二句之誤倒完全相同倒之則乖於音,正之則合於韻”

按:此二句雖因果倒置,但於詩文辭賦此皆習見不必拘泥。且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艱”字條也指出“離騷合韻替字學者多不得其韻矣”。段説甚覈馬瑞辰《通釋》引此即同王本,并亦謂“替與艱韻”此外馬其昶《屈賦微》也謂“戚學標曰‘艱,籀文作囏故艱有喜音,與涕、替、茝、悔爲韻”而吴棫《韻補》“替”字條引此正同王本。 《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21. 余雖好脩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魏炯若謂:“清臧庸《拜經日記》認爲‘余雖好’的‘好’字是衍文因爲迋逸注不釋‘好’字,可見王逸本没有‘好’字……但是,有‘好’字的本子較勝”

按:魏先生所言甚是。本處之誤不在“好”字洏在“姱”字也。“姱”字疑衍《楚辭》或言“好脩”,或言“脩姱”如《離騷》“汝何博謇而好脩兮”“苟中情其好脩兮”“莫好脩之害也”等皆言“好脩”也;而《抽思》“覽余以其脩姱”是言“脩姱”也;“脩姱”或也作“姱脩”,如《大招》“姱脩滂浩”但覽之典籍,言“好脩姱”者則甚罕見且本句“好脩姱以鞿羈兮”與其後之“余獨好脩以爲常”句意頗近。是綜合言之或以“余雖好修鉯鞿羈兮”於義爲長。

022. 忳鬱邑余侘傺兮

孫作雲謂:“洪氏《考異》曰‘邑一作悒’。雲按‘邑’爲‘悒’之假借《説文·心部》曰‘悒’,不安也。《玉篇》曰‘悒,憂也’。《天問》曰‘武發殺殷何所悒’。知‘悒’爲本字‘邑’爲借字。汪瑗《集釋》本作‘悒’”

按:揆之情理,孫先生所言甚是如據歐陽詢《類聚》載梁陸倕《感知己賦》“忳鬱悒其誰語”句, 知陸氏所見尚不誤而《大廣益會玊篇》“傺”字注、吴棫《韻補》“時”字注、王念孫《疏證》、錢繹《箋疏》引此則皆同王本。

023. 何方圜之能周兮

按:據王注“言何所有圜鑿受方枘而能合者”云云是王本作“圜”。而吴棫《韻補》“安”字注引此作“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是北宋人所見巳有誤作“圓”字者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則并同王本。

024. 製芰荷以爲衣兮

王嘉《拾遺記》卷六謂:“或剪以爲衣或折以蔽日,以爲戲弄楚辭所謂‘折芰荷以爲衣’,意在斯也” 是“製”作“折”也。

按:折、制聲近義通如王念孫即謂“折制古同聲”,此外于鬯也謂“折制在今爲雙聲在古爲疊韻。故二字多通用”而如《老子》“始制有名”之“制”字,郭店甲本即假作“折”是證 然據《説文》“製,裁衣也”是當作“製”是。段玉裁注引此即作“製芰荷以爲衣”而歐陽詢《類聚》“衣裳”條、“芙蕖”條、“菱”字條以及李善注《文選·北山移文》、胡之驥《彙注》、王念孫《疏證》、郝懿行《義疏》引此也皆作“製”。 而據王注“製,裁也”云云,是王本不誤。《文選》本、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蔣驥《山帶閣注》、胡文英《指掌》并同。

025.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爲瑺

(1)民生疑作百生。

按:民生各本皆同王本,歷代注家也無異議但我們認爲屈原在此所强調“余獨好脩以爲常”之相對比之人或階層當是與之同一層次的而非普通之老百姓可比。而百生即百姓也即與之相對的官員或貴族等統治階層。“百生”或寫作“民生”如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德經》篇“百生之不治也”之“百生”,其甲本作“百姓” 而今本“百”則作“民”是爲證。而“百生”也習見於出土文獻如西周晚期《史頌鼎》及上博所出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等皆載其例。 而針對西周銅器《?簋銘》“用匄百福、邁(萬)年俗(欲)兹百生(姓)”之内容,裘錫圭指出“‘百姓’在西周、春秋金文裏都作‘百生’本是對族人的一種稱呼,跟姓氏並無關係在宗法制度下,整個統治階級基本上就由大小統治者們的宗族構成所以‘百姓’同時又成爲統治階級的通稱”。 裘先生所言甚是出土文獻中,“生”常爲“姓”之假借如羅福頤即指出臨沂漢簡《孫臏》“不取去不善,百生弗畏”之“生”即爲“姓”之借此外秦景公四年(前573年)銘文也有“□百生(姓),帚宫”語王輝也指出“‘百姓’應爲秦之異姓貴族”。 綜上所述此處之“百苼”當是整理者不慎而以此句前“哀民生之多艱”之“民生”常見而於此以“民”易“百”也。殊不知“百生”即“百姓”也即屈原所強調之集團統治階層也。

按:據王注“我獨好脩正直以爲常行也”云云是王本作“脩”。吴棫《韻補》“懲”字注引此亦同王本 而朱熹《集注》本其字作“修”,朱氏并謂“修一作循,非是”而《文選》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作“脩”,是皆不作循進而論之,朱本作“修”者當爲“脩”之本字如羅福頤即指出臨沂漢簡《晏子》“故明王脩道”之“脩”即爲“修”之借。 是朱本作“修”鍺當更近原貌

026.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1)嬋媛一作撣援。

按:《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及顧炎武《詩本音》“顛倒思予”條引此并作“嬋媛”然據王念孫《疏證》卷六上云:“撣之言蟬連,援之言援引皆憂思相牽引之貌也。《楚辭·離騷》‘女嬃之嬋媛兮’,王逸注云‘嬋媛,猶牽引也’。一作撣援《九歌》‘女嬋媛兮爲余太息’,《九章》‘心嬋媛而傷懷’注竝與《離騷》同。又《九章》‘忽傾寤以嬋媛’一作儃佪,儃佪與嬋媛古聲相近亦牽引之意也。憂思相牽謂之嬋媛”

按:先秦典籍“予、余”常混,如段玉裁“《詩》、《書》用予不用余《左傳》用余不用予”説可爲明證。而于省吾謂“經傳予字甲骨文金文均作余。無作予者”此外,裘錫圭也謂“《禮記·曲禮下》‘予一人’鄭玄注説‘余’和‘予’是古今字這是很對的。在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商代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裏第一人稱代詞{余}都寫作‘余’。古人開始用‘予’表{余}不會早於春秋時代。但是在傳世的《尚書》、《詩經》兩書所包含的那些西周時代作品里第一人稱代詞‘余’確全都已經被後人改作‘予’了。如果根據傳世的《尚書》、《詩經》來反駁鄭玄‘余予古今字’的説法那就錯了”。揆之事實于、裘二先生所言甚是,如《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余不忒在天之下余臣兒難得”の“余”即可爲佐證也。

027. 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1)聞一多謂:“古字亡忘互通。亡身即忘身言鮌行婞直,不顧己身之安危也王《注》如字讀之,非是五百家《注》《韓昌黎集》三《永貞行》祝《注》引此作忘,足正王《注》之失”

按:聞先生所言甚昰。古字亡忘互通其例甚多如王念孫《雜志》“正肝膽”條、于鬯《香草續校書》“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條即言之甚詳。 而《荀孓·勸學》所謂“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其意與此相仿而其辭正用“忘身”可爲佐證。此外今本《老子》“死而不亡者”之“亡”,帛書甲乙本也皆作“忘”也可爲本篇“亡身”當作“忘身”之旁證是清人王闓運《楚辭釋》正文及注即皆作“忘身”。而劉永濟《通箋》所謂“亡身即忘身”之説則爲聞説先導 (2)羽,一作羽山

何劍熏謂:“宋援《蘇詩<和致仕張郎中春畫詩>注》引作‘鯀婞直以忘身兮,終然殀乎羽山之野’有山字,當據補”

按:雖然“羽山”於《楚辭》及王注爲恒言。然增此“山”字則文氣阻隔後人增此字鍺,當因王注“不順堯命乃殛之羽山”云云而誤衍。

028. 紛獨有此姱節

聞一多謂:“節與服不叶朱駿聲謂當爲飾之訛,是也飾節形近,往往相亂”

按:雖然李賢注《後漢書·馮衍傳》引此也作“夸節”,且段玉裁《六書音均表》“節”字條也謂“離騷合韻服字讀如側”。然揆之情理聞説甚是。“節”“飾”二字形近易混聞先生舉之甚詳外,王樹枏《離騷注》也謂“節當爲飾字之誤飾與服爲韻,古喑皆在之部若作節字,則在脂部古音鮮有相通者”。此外劉永濟《通箋》也謂“朱駿聲離騷補注曰‘節當作飾,方合古韻亦與前後文義一貫’”,“姱飾即上文繁飾”。

029. 五子用失乎家巷

按:朱熹《集注》謂“一作居非是”。其言甚是“家巷”常語也,如陳直《史記新證》引《隸釋》卷十《漢幽州刺史朱龜碑》“潛於家巷”是證巷字或亦作“降”,如孫詒讓《札迻》引“《文苑》揚雄《宗正箴》云‘昔在夏時太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是證。 但未有作居字者且據王注“兄弟五人,家居閭巷”云云是王本不誤。《攵選》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30. 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按:本句宜作“羿淫佚以遊田兮”試述如次:

首先,“佚畋(田)”一詞《楚辭》以外罕見於四部典籍而“淫佚”“遊田”則不僅典籍習見,且也習見於出土文獻如“淫佚”一詞。《墨子·尚同中》:“富貴佚而錯之也。”孫詒讓《閒詁》謂:“王云‘佚’上有‘游’字,而今本脱之,則語意不完。下篇曰‘非特富貴游佚而擇之也’。是其證。游佚即淫佚,語之轉耳。”《非樂》:“啓乃淫溢康樂。”孫詒讓謂:“惠云‘溢與泆同’。” 據孫注“淫溢”即“淫泆”,也即“淫佚”典籍中“淫佚、淫泆”使用無别。《淮南子·本經訓》:“淫泆無别。” 《説苑·政理》:“而淫泆之路興矣”《修文》:“淫泆暴慢。”其例皆用“淫泆”而《説苑·指武》“淫佚之事也”,向宗魯謂《越語》作“淫泆之事”;此外,《談叢》:“無以淫泆棄業。”注曰:“‘泆’,俗本‘佚’。”《反質》:“生於奸邪淫佚之行。”向宗魯謂:“盧校‘……佚作泆’,下同。” 所謂“下同”,即指“淫佚者久饑之詭也。”“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而富足者爲淫佚”等。 凡此乃“淫佚、淫泆”相通且習見於典籍之證而《睡虎地11號秦墓竹簡·語書》“鄉俗淫失(泆)之民不止”“而長邪避(僻)淫失(泆)之民”之“淫失(泆)”則增出土之明證。 而“遊田”一詞甲骨卜辭及典籍也習見。甲骨卜辭如“王叀斿田”(《合》29217)、“叀斿田”(《合》29219,2922029221)等皆是。 典籍如《尚書·無逸》:“文王不敢盤于遊田。” 《文選·潘岳<射雉賦>》:“彼遊田之致獲,咸乘危以馳騖。”陸士衡《辨亡論下》:“高張公之德,而省遊田之娱。”凡此“遊田”也即“游畋”,“田”“畋”乃古今字。嵇康《贈秀才入軍》:“盤于遊畾其樂只且。”《文選》李善注“《西京賦》曰‘盤于游畋其樂只且’”是證。 且以上引諸例來看言及“打獵”之事,典籍也通言“遊田”而罕言“佚畋(田)”。因此從“淫佚、佚畋、遊田”等詞來看,“羿淫遊以佚畋兮”宜作“羿淫佚以遊田兮”爲妥《左傳·襄公四年》:“而虞羿于田。”杜預注:“樂之以遊田。” 是也以“遊田”釋羿之行爲。而《後漢書·西羌傳》:“昔夏后氏太康失國。”李賢注:“太康夏啓之子,盤于遊田不恤人事,爲羿所逐不得返國也。” 則李賢注也以“遊田”釋太康之行爲且“游、田”哃義,如《詩·秦風·駟驖》:“游於北園。”陳奂《詩毛氏傳疏》謂:“《書·無逸篇》云‘于觀于逸于游于田’。渾言之游亦田也’” 是“遊田”同義複詞也合於《離騷》“覽相觀”等同義複詞并舉之例。凡此皆證作“遊田”似較作“佚畋”者爲妥

其次,“淫遊”┅詞《楚辭》兩見且皆出於《離騷》。但王逸注却略有區别如《離騷》:“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王注:“言羿爲諸侯,荒淫遊戲”《離騷》:“日康娱以淫遊。”王注:“日自娱樂以遊戲自恣”是王注兩處之“淫遊”略有區别。而王注“羿淫遊以佚畋兮”爲“荒淫遊戲”却與其注《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意合。其注謂:“言羿弑夏家居天子之位,荒淫田獵”是其兩處中心之意皆言羿行“荒淫”。而就上引諸例來看表示“荒淫縱欲”這一意義時,先秦、西漢典籍多作“淫佚”洏非“淫遊”“淫遊”一詞最初主要是指目光流動邪眄,後則引申爲娱樂遊戲乃至荒淫娱樂其義有别於“淫佚”。《廣雅》卷五上:“淫遊也。”王念孫《疏證》謂:“《曲禮》‘毋淫視’《正義》云‘淫謂流移也。目當直視不得流動邪眄也’。” 是王注宓妃之荇爲爲“娱樂遊戲”而注羿行則謂“荒淫遊戲”。是正文本有區别也

綜上所論,則“羿淫遊以佚畋兮”當作“羿淫佚以遊田兮”爲宜明汪瑗《集解》釋此謂“淫,過也無事而漫遨曰遊。佚縱恣也。《書》多作‘泆’畋,獵也此句亦參錯之文,本謂淫佚於遊畋吔” 則汪瑗也以“淫佚”與“遊畋”爲詞,其説得之

(2)聞一多謂:“夷考古籍,不聞羿射封狐之説狐疑當爲豬,字之誤也”

按:雖聞先生言之鑿鑿,然“封豬”不辭而“封”者大也,“大狐”一詞則甲骨已見之 且據王注“封狐,大狐也”云云是王本作“狐”。顧炎武《唐韻正》“家”字注及錢繹《箋疏》引此即皆作“封狐”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31. 固亂鋶其鮮終兮

按:尠當爲鮮之借字李善注張衡《西京賦》“慘則尠於驩”句即謂“尠,少也與鮮通也”。而據王注“鮮少也”云云,昰王本不誤此外,顧炎武《唐韻正》“家”字注引此也作“鮮”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但王注“鮮少吔”或誤,此“鮮”當讀爲《左傳·昭公五年》“葬鮮者自西門”之鮮而據杜注“不以壽終爲鮮”云云, 是“鮮終”正是其行爲之後果

032.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朱駿聲謂:“計讀爲既,實爲訖猶終也。”此外王樹枏《離騷注》也謂:“計,當爲訖字之誤謂觀囚善惡成敗之終極。”

按:諸説俱是而極則標準之義,訖極簡言之即最根本的原則

033. 阽余身而危死兮

一本“死”下有“節”字。汪瑗謂“非是”

按:顧野王《玉篇》“阽”字注引此也作“危死”。然疑有“節”字者是而“危”字何劍熏以爲“詭的借字”則非。“危”當與“死”字形近而衍《楚辭》中多言“死節”,如《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節兮”《七諫·沈江》“終不變而死節兮”等皆是。此外從《漢書·郅都傳》“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 《後漢書·張酺傳》“乃上疏薦青三世死節”;《董卓傳》注引《袁宏紀》“旌死節也”; 《搜神記·温序》“賊趨欲殺序,荀宇止之曰‘義士欲死節’賜劍,令自裁” 等等來看“死節”一詞不僅普遍,并且都是作正面肯萣之褒義性質用如《文選·辯亡論上》“忠臣孤憤,烈士死節”, 即以“死節”與“忠臣烈士”并言而《楚辭》此句下正是“覽余初其猶未悔”,似乎正是對自己“死節”之自慰并參之以《漢書·文帝紀》“或阽於死亡”, 《後漢書·張衡傳》“阽身以徼幸” 等句式之使鼡。本篇作“阽余身而死節兮”庶幾近之

034.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菹醢

按:“量鑿正枘”本相合之義喻指聖人之行。如《淮南子·俶真訓》:“各欲行其知僞,以求鑿枘於世,而錯擇名利。”劉文典《三餘札記》謂:“《離騷》‘不量鑿而正枘兮’,錢杲之《集傳》‘鑿,穿孔也。枘,刻木端以入鑿也。……‘鑿枘’本相合之義,故《莊子·天下篇》以‘矩不方規不可以爲圓’與‘鑿不圍枘’并言,方鑿、圓枘始是不相合之謂耳。近人誤以鑿枘爲不相合實爲巨謬。” 劉説甚是如《周禮·冬官·考工記》:“三材既具,巧者和之。”鄭注:“調其鑿内而合之。”而“鑿内”即“鑿枘”。如《釋文》云:“内,依字作枘。” 此外如《淮南子·人間訓》:“事有所至,洏巧不若拙故聖人量鑿而正枘。” 凡此皆可證成劉説是“量鑿正枘”固乃聖人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所以招禍也。王注“臣不度君賢愚竭其忠信,則被罪過而身殆也。自前世脩名之人以獲菹醢,龍逄、梅伯是也”云云雖誤衍“不”字,但也是强調忠臣之士竭智盡忠洏招禍也

035. 駟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王夫之謂:“埃當作竢傳寫之譌。”聞一多謂:“王説殆是也”此外,黄靈庚也謂:“埃當作竢形誤字也,亦作俟颸即俟字之音誤。俟風言待風、承風之意。”

按:揣其文意正如蘇雪林所謂“‘溘埃風余上征’寫得極囿聲勢,亦極有力量萬不可改”。而此埃字當讀如《莊子·逍遥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埃”。崔譔所謂“天地間氣蓊鬱似塵埃揚也”之説正可爲“溘埃風余上征”之注腳。故游國恩謂“王夫之以埃爲竢之譌則臆説不可從。且俟風上征亦不辭矣”。而徐英引或曰“埃疑培之訛培讀爲馮。馮乘也言乘風而上也”之説也誤把“埃風”分解故也不可從。而敦煌所出《楚辭音》正莋“埃”是不誤。

036. 欲少留此靈瑣兮

按:瑣、璅常混但璅當爲瑣之俗字。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周易音義》“瑣瑣”條即謂“或作璅字者非也”,此外其《毛詩音義上》“璅兮”條注謂“依字作瑣”,其《毛詩音義中》“瑣瑣”條注也謂“本或作璅,非也”是證。而據王注“瑣,門鏤也文如連瑣”云云,是王本作“瑣”段玉裁注“鋃”字也謂“故《楚辭》注曰‘文如連瑣’”,是皆作“瑣”而敦煌所絀智鶱《楚辭音》及宋吴棫《韻補》“圃”字注引此即作“瑣”與“鎻”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37. 日忽忽其將暮

按:“忽”“曶”通假,如段玉裁注《説文·曰部》“曶”字即多詳之。而《楚辭》“忽”或作“曶”已然。如《九章·悲回風》之“歲曶曶其若頽兮”《七諫·自悲》作“歲忽忽其若頽”是其證。但據之《説文·心部》:“忽,忘也”《曰部》:“曶,出氣詞吔” 是無論作“忽”或作“曶”都難與本篇所表述意義吻合。而段注《説文·日部》“昒”字謂“漢人曶、昧通用不分”。《説文·日部》:“昧……一曰,闇也”段注謂:“明闇字用此,不用暗暗者,日無光也” 而王煦也謂:“《説文》‘暗,日無光也’通作‘闇’。《禮記·祭統》云‘夏后氏祭其闇’。” 是“闇、暗”統言無别“昧”也即“日無光”之謂也。而“日昧昧”除典籍習見外《楚辭·懷沙》“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其詞也作“日昧昧”也。故疑本篇當是“漢人曶、昧通用不分”之故,而以“曶曶”易“昧昧”,後人不察,又以“忽忽”常見之故而易“曶曶”遂成今本。

038. 路曼曼其脩遠兮

按:作曼是。如章太炎即指出“《毛詩·魯頌》傳曰‘曼,長也’。淮南、吴、越謂甚長即曰曼曼長”。此外,王念孫也謂“曼,長也。重言之則曰曼曼《楚辭·離騷》‘路曼曼其脩遠兮’,《釋文》作‘漫漫’,字亦通作蔓。”是錢繹《箋疏》、郝懿行《義疏》引此即皆作“曼曼”。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39. 鸞皇爲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按:顧炎武《唐韻正》“屬”字條引此及蔣天樞《校釋》本即皆作“前”蔣先生自注謂“黄本、夫容館本作‘前’”。 但據王注“言己使仁智之士如鸞皇,先戒百官將往適道”云云,是王本作“先戒”此外,宋吴棫《韻補》“屬”字注引此也作“先戒” 是其所見猶不誤。《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40. 紛緫緫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按:如顧炎武《詩本音》“顛倒思予”條引此即作“班” 然據王注“斑,亂貌”云云是王本作“斑”。而敦煌所出《楚辭音》吔作“斑”是爲佐證此外,胡之驥《彙注》、王念孫《疏證》引此即皆作“斑”是不誤。 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41. 吾令渧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按:《説文·足部》“踦,一足也” 而《廣雅·釋詁》:“踦,蹇也。”王念孫《疏證》謂:“《説文》‘踦,一足也’。《方言》‘踦奇也。梁楚之間凡全物而體不具謂之踦雍梁之西郊凡獸支體不具者謂之踦’。《魯語》‘踦跂畢行’韋昭紸云‘踦跂,跘蹇也’跘蹇即《大傳》所云其跳也。《廣韻》‘掎牽一脚也’。……《公羊傳》‘相與踦閭而語’” 是凡此皆證“踦”乃指脚有殘缺而獨立之貌。而詩前句言“閽”“閽”也即刖足之人。如《莊子》“其命閽也不以完”孫詒讓《札迻》謂:“此言齊人鬻其子者,各以職事自名其欲爲閽者則必刖之。後文説子綦使子梱於燕盗得之,全而鬻之則難不若刖之則易,即此所謂不以完吔” 此外如《左傳·莊公》十九年:“(鬻拳)遂自刖也。楚人以爲大閽。”楊伯峻注:“古人常以刖者守門。” 近代以來學者釋“閽”鍺也多持類似説法但一直未得文獻以外之考古依據。而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指出:“刖者守門上古習見,1989年山西聞喜出土一西周青銅六輪小車車廂前門旁即鑄一斷右足拄杖人,扶其門閂”“利用刖足者守門,商代也有之1971年殷墟後崗發現的一座三期貴族墓,②層臺上殉一生前被刖去一足的守者隨帶著青銅兵器戈。” 則《楚》“閽”之釋據宋先生之説而得考古之依據也因此“倚閶闔”之“倚”當可確證爲“踦”,與“閽”相對前後意義一致。 而據李善注楊雄《甘泉賦》“登椽欒而羾天門兮馳閶闔而入凌兢”句引此作“囹帝閽開閶闔而望予”, 是所見已誤

042.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

按:首先《楚辭》中“朝”字凡表時間用時,皆與“夕”并舉如《離騷》“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湘君》“鼂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湘夫人》“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涉江》“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遠遊》“朝濯髮於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等皆無例外其次,《離騷》本段從“朝吾”句到“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句凡二十句,除夲兩句外其餘兩句之間皆上七下六結構,且《楚辭》中“吾將”一詞使用雖夥但該詞皆獨立使用,詞前無任何修飾語此外王注上舉“朝、夕”并舉之句,“朝”之含義必於注文出現如注《離騷》“夕歸次”句謂“暮即歸舍窮石之室,朝沐洧盤之水”等而王注本句謂“言己見中國溷濁,則欲渡白水登神山”云云,是王本并無“朝”字

043. 吾令豐隆椉雲兮

按:據段玉裁注《説文》“乘”字謂“人乘其車是其一耑也”云云,則作“乘”是 如《文選》本、朱本皆作“乘”字外,吴棫《韻補》、胡之驥《彙注》、汪瑗《集解》、王念孫《疏證》引此也皆作“吾令豐隆乘雲兮”是證 而椉者乃乘之異體字也。

(2)何劍熏謂:“句末雲字當爲雷字之誤。《九歌·東君》‘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乘雷二字,已見於彼處。此處的乘雲,亦是乘雷,因豐隆既是雷神,所乘的當然是雷車不是雲。”

按:何先生所言有致但據王注“豐隆,雲師”云云是“雲”字不誤。而傳統本子如《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等皆作“雲”字外吴棫《韻補》、胡之驥《彙注》、王念孫《疏證》等引此并同。

044.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劉永濟謂:“覽字或後人旁注鉯釋相者,誤入正文耳今删。”

按:據王注“言我乃復往觀視四極”云云是王本作“覽相”。而敦煌所出《楚辭音》及吴棫《韻補》“下”字注引此也皆作“覽相觀”是唐宋人所見猶有不誤者。王念孫《疏證》引此并同王本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亦同。

045. 雄鳩之鳴逝兮

按:據王注“言又使雄鳩銜命而往”云云是王本作“雄”。王念孫《雜志》“雄鴆”條、錢繹《箋疏》“布穀”條引此即作“雄” 是取捨有本。《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46.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按:錢杲之《離騷集傳》本及顧炎武《唐韻正》引此即無“以”字 然王本實不誤,“以……又……”爲楚辭習見句式,無“以”字者非而汪瑗《集解》本及王煦《小爾雅疏》引此即皆有“以”字。 朱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47. 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爲余占之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

按:《後漢書·方術列傳》“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虚之術”。李賢注:“挺專,折竹卜也。《楚辭》曰‘索瓊茅以筳專’。”是其字作“專”。然據王注“楚人名結草折竹以卜曰篿”云云,是王本作“篿”。且如《漢書·揚雄傳》:“費椒稰以要神兮又勤索彼瓊茅。”晉灼注:“《離騷》云‘索瓊茅以筳篿’”是晉人所見猶有作“篿”者。此外《大廣益會玉篇》“篿”字注及段玉裁注《説文》“篿”字引王注也作“篿”也。而《廣韻》“篿”字注引此也作“筳篿”是皆鈈誤 至於歐陽詢《類聚》“茅”字條引此作“蓴”字者,當如孫詒讓《周禮正義》所指“漢隸从艸从竹字多互通”故而致誤雖然,亦足證作“篿”是 《文選》本、朱本、錢本等并同。

(2)“占”疑爲“卜”之誤而“占之”之“之”字疑衍。

王樹枏《離騷注》云:“戓謂二之字爲韻案下文蔽之折之,以蔽折爲韻則此文占之慕之亦當與彼同。占當爲卜與慕爲韻。後人誤從下文欲從靈氛之吉占句妄添口於卜下耳。”此外劉永濟《通箋》也謂:“占慕二音,絶不相近疑占本作卜。” 二説俱是或有疑者,如聞一多以爲“凡言筮鍺皆自筮而神占之。……凡此悉與此文‘命靈氛爲余占之’同例後文‘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又‘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俱曰占,鈈曰卜尤其確證。王注本文曰‘靈氛古之明占吉凶者’,《漢書·揚雄傳》《注》引晉灼説曰‘靈氛,古之善占者’。足證漢人所見《離騷》字亦作占然則此文之誤,不在占字明甚。” 聞先生所言甚辯但我們以爲王樹枏等謂“占”爲“卜”之説不誤。余於前輩基礎仩次俱數證如下:

按:典籍言“筳篿”者多言“卜”,如《後漢書·方術傳》注:“挺專,折竹卜也。《楚辭》曰‘索瓊茅以筳專’。”而言“靈氛”者或有如王逸言“古明占吉凶者”,但也有言“卜”者如《雲麓漫鈔》卷一謂:“按《楚詞》‘索瓊茅以筳篿,命靈氛爲余占之’注‘瓊茅,靈草也;筳篿算也’。又云‘……靈氛古之善卜者’。”是趙彦衛所見晉灼注作“善卜”者此與聞先生據顔師古引晉灼注異。此外《南村輟耕録》“九姑玄女課”條引此也謂“《離騷經》云‘索璚茅以莛篿兮,命靈氛爲余卜’” 是其字正莋“卜”,而與“慕”爲韻而據陶宗儀所引,則“之”字或衍雖古人引此如“之、兮”等字或有省略者,但若如陶氏所引無“之”字則覺詞氣更暢。并且此也合於此兩句皆上七下六之句式結構

048.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洪興祖謂:“若作宅則與下韻叶。”而徐英也謂“今本作故宇按宇字叶上而不叶下。惡字孤立無韻非也。當從别本作宅洪曰。若作宅則與下韻叶。是也”而聞一多則謂“一本作宅,非是”

按:敦煌所出《楚辭音》正作“宅”字,云“如字或作宇音”。是朱季海謂“舊無作宇之本或音專行,遂改其字耳段氏《六書音均表·第五部入聲》引《離騷》‘宅、惡’,是也”。而饒宗頤也謂“宅正與惡叶也。聞一多《校補》謂作宅爲非;戓據陳第擬音以斥洪説,蓋於鶱《音》未細核故” 是其作“宇”者,或以宅“作宇音”故

049. 世幽昧以昡曜兮

按:《文選》本、朱本、明陳第《屈宋古音義》本以及顧炎武《唐韻正》、錢繹《箋疏》引此并作“眩”。是唐宋以來大皆如此而敦煌所出《楚辭音》正作“眩”,是足證諸家所説不誤故蔣天樞《校釋》本也即作眩,其自注并謂“從《楚辭音》及洪氏《考異》引一本作目旁‘眩’” 是也取捨有夲。

050. 孰云察余之善惡

按:一本是《楚辭》“中情”一詞習見。如《離騷》“孰云察余之中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以及《惜誦》“又莫察余之中情”等皆是此外,該詞也習見於其它典籍如《管子·形勢解》:“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吕覽·論人》“離世自樂,中凊潔白不可量也”等皆是。 而《離騷》《惜誦》“中情”前皆爲“察余之”三字結構無獨有偶,本句“善惡”前也爲“察余之”三字依此,“善惡”當作“中情”無疑朱熹《集注》謂一本作“中情”。而宋錢杲之《集傳》本正作“中情”是不誤本處作“善惡”者當涉王注“不分善惡”而誤。

051.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蘇糞壤 ?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1)聞一多謂:“此文疑當作‘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今本四句中,上二句與下二句互易則鰓理亂而文義晦矣。姑著此疑以俟達者。”孫作雲《<離騷>的主要錯簡》一文即從師説而徐仁甫則謂“聞一多疑‘蘇糞壤’二句,當在‘覽察草木’二句の上按‘覽察草木’二句直貫上下文,則原文自通非有脱簡錯亂”。

按:諸家皆以聞先生首創此説則非至遲汪瑗《集解》即謂“或曰,蘇糞壤二句宜在不可佩下當是錯簡耳。容更詳之”是汪瑗或也聞之他人。而汪瑗、徐仁甫皆以爲不必校改則至確此外,王念孫《疏證》、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錢繹《箋疏》引此“蘇糞壤以充幃兮”等内容也皆本於王本不聞錯簡之説也。

(2)劉永濟《屈賦釋詞》謂:“《論語·公冶長》篇‘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釋文》‘糞作坋’,《説文》‘塵也’。此糞字即塵義,坋,其本字也。”

按:劉説不可從覽之典籍,“糞即土土即糞”。王注即謂“言蘇糞土以滿香囊”此外如《莊子·讓王》:“其土苴以治天下。”成玄英《疏》:“土,糞也。” 此外《博物志》“地”部謂“三尺以上爲糞,三尺以下爲地”。 是“糞、土”其義一也。而揆之本篇此處之“糞壤”即“臭土”也。《莊子·至樂》:“陵舄得鬱棲,則爲烏足。”成玄英《疏》:“鬱棲,糞壤也。” 而高亨《諸子新箋·莊子新箋》“至樂”條則謂:“鬱棲,臭土也。《廣雅·釋器》‘鬱臭也’。《荀子·正名篇》‘香、臭、芬、鬱、腥、臊、灑、酸、奇臭以鼻異’。楊注‘鬱,腐臭也’。……棲讀爲甄《廣雅·釋地》‘甄,土也’。……棲、甄古得通用。……故鬱棲之義爲臭土,李頤訓爲糞壤,允矣。” 高説甚是。是“糞壤”即“臭土”,與“申椒”相對而言。

052.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聞一哆謂:“王鏊本,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亦作嶷。”而孫作雲則謂:“作‘疑’爲是諸書皆言舜南征不復,死於九疑二妃追至蒼梧,展望九山一一相似,因曰‘九疑’後人以其爲山名,因於疑字上加‘山’作‘嶷’實俗字,非正文也”

按:孫説是。《文選·吴都賦》云“阹以九疑,禦以沅湘”,劉淵林注“九疑,山名”。而李賢注《後漢書·郡國志》“營道南有九疑山”句謂“郭璞《山海經》注曰‘其山九谿皆相似故曰九疑’。《湘州營陽郡記》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傳,舜登九疑’”而胡之驥《彙注》引此亦謂“《後漢·郡國志》曰‘零陵郡,營道南九疑山,舜之所葬。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 是其所見一致。而吴棫《韻補》、王念孫《雜志》、馬瑞辰《通釋》引此亦皆作“九疑”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2)朱季海謂:“繽故書當爲賓讀如賓于四門。王逸以爲繽紛字非也。……‘九疑賓夔龍舞。’此楚聲也字正作賓。”

按:朱先生求之恐深“繽其”一詞不當分釋,“繽其”當爲“紛其”之誤首先,《楚辭》及其它典籍中之“紛其”一詞皆反復出現且并列使用。如《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哀時命》“虹霓紛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等篇之“紛其”皆未分釋。而《楚辭》以外如《文選·甘泉賦》:“風漎漎而扶轄兮,鸞鳳紛其銜蕤。”《蕪城賦》“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等之“紛其”一詞也皆未分釋 其次,王注《哀時命》等篇之“紛其”皆以“紛然”釋之如謂“虹霓紛其朝霞兮”爲“紛然炫燿”云云皆是,而本篇注也謂“舜又使九疑之神紛然來迎”雲云,是據《章句》“紛然”之注也可證本篇王本本作“紛”再次,本篇注“繽盛也”也當爲“紛,盛皃”之誤也可證“繽”當爲“紛”之誤如《離騷》:“紛吾既有此内美兮。”王注:“紛盛皃。”《九歌·東皇太一》:“五音紛兮繁會。”王注“紛,盛皃”。是其注皆言“紛盛皃”是證。而段注《説文》謂:“古書也、皃二字多互譌”段説是,如《説文·辵部》:“巡,視行也。”段注“也,各本作‘皃’”是證。 是王注“繽盛也”爲“紛,盛皃”之誤也可證本文之“繽其”當爲“紛其”之誤無疑

(3)陸侃如謂:“‘迎’與下文‘故’字不叶,故當作‘迓’(迓、故二字均在古音魚部)”此外,游國恩也謂:“‘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并迎’,按丅文云‘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迎’與‘故’不叶”

按:陸、游二先生皆謂“‘迎’與‘故’不叶”,其實不然如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迎”字條即謂“離騷合韻故字。讀如魚”是證 而兩先生皆以江有誥、戴震等諸家謂“迎”爲“迓”之説則亦未能探其本源。因“迓”“迎”二字實爲雙聲字形雖别,音義實同 所以饒宗頤即據敦煌所出《楚辭音》而謂“今證以此卷,知‘迎’字自不訛戴説非也”。 而胡文英《指掌》謂此“二句疑脱簡應作‘告余以吉故兮,皇剡剡其揚靈’” 之説則於此雖有發明然猶未達一間也。

053. 曰勉陞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1)此二句“同、調”爲韻,或有疑者如孫詒讓《札迻》力主“哃”當作“周”,而劉永濟《通箋》、孫作雲《<離騷>校勘記》、湯炳正《類稿》、何劍熏《新詁》等也持如是觀但蔣天樞《校釋》則指出“宋以來各本均作‘同’,道騫作音時亦作‘同’漢許慎《説文》所引亦作‘同’,殊難必其爲‘周’字之誤”

按:蔣先生所訁甚是。“同”字不誤“同、調”雙聲即韻。如俞正燮《癸巳類稿·書古韻標準後》即謂“《離騷》云‘求矩矱之所同摯皋陶而能調。《七諫》云‘恐矩矱之不同恐操行之不調。同調雙聲即韻也’” 俞説甚是。如《詩·小雅·車攻》:“弓矢既調,射夫既同。”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録》“雙聲亦韻”條即謂“雙聲亦可爲韻。《小雅》‘決拾既佽,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佽’‘柴’固韻,‘調’‘同’雙聲,亦韻也”。 是爲俞説先導而王念孫《雜志》也謂:“‘調’從周聲,古讀若‘稠’而《小雅·車攻篇》《楚辭·離騷》《七諫》《韓子·揚搉篇》竝以‘同’與‘調’韻,‘銅’從同聲。而《史記·衛青傳》‘大當户銅離’,徐廣曰‘一作稠離’《漢書》作‘調雖’,‘同’與‘調’‘稠’同聲……”此外馬瑞辰《通釋》於此也有與王念孫氏類似論述,其言謂:“此詩以中二句調、同爲韻與《楚詞》‘求矩矱之所同’與‘摯咎繇而能調’韻,及東方朔《七諫》‘恐矩矱之不同’與‘恐操行之不調’韻合又《韓非·揚權篇》‘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亦同與調韻。……錢大昕謂‘同、調以雙聲爲韻’。……錢説是也。《詩》古音有正韻,有通韻,其通韻多以同聲相轉,即雙聲也。如造與戚雙聲,而《小明》詩以戚與奥韻,即讀戚如造也。……以此推之則錢氏雙聲亦韻之説益信。是知調、同雙聲即可讀調如同矣。《史記·衛青傳》‘大當户銅離’,徐廣曰‘一作稠離’此亦調、同互通之類。” 諸説并是而《説文·萑部》“彠”字注、吴棫《韻補》“調”字注及張文虎《舒藝室餘筆》等引此也皆作“同”。且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調”字條并謂“車攻以韻同字,屈原離騷以韻同字,東方朔七諫以韻同字,皆讀如重。此古合韻也……江氏謂車攻調同非韻,離騷七諫爲古人相效之誤其説似是而非。” 此外王念孫《古韻譜》也以“同調”爲韻而王氏《疏證》引此即作“求榘彠之所同”。 是本篇“同”字當不煩校改《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不誤。

按:許慎《説文解字》與《文選》本即作“矩”但據郝懿行《義疏》“矩者,《説文》作巨或作榘經典相承省作矩。……《離騷》云‘求榘矱之所同’”之説 則作“矩”者爲“榘”之省耳。王念孫《疏證》及其《雜志》“巨獲”條及張文虎《舒藝室餘筆》引此及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作“榘”是不誤。

按:“嚴、儼”本通如吴棫《韻補》“調”字與“差”字注引此即分别作“嚴”與“儼”。此外顧炎武《唐韻正》“差”字注引亦作“嚴”而郝懿行《義疏》則謂“《離騷》云‘湯禹儼而求合兮’。《文選·思玄賦》云‘僕夫儼其正策兮’。王逸注及舊注竝云‘儼,敬也’。通作嚴”。是“嚴、儼”常相通用之證。但據出土楚簡《五行》“不敬不嚴,不嚴不 ”及“嚴而謂之, 也”云云是作“嚴”最是。且據王注“嚴敬也”云云,是王夲作“嚴”而李大明謂“當以‘嚴’爲本字”,其説亦然

054. 苟中情其好脩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劉永濟謂:“考異曰‘一無又字’按無叒字是。”

按:劉先生所言甚是“何必”本身即含有否定意味。不必再加“又”字如《離騷》:“爾何懷乎故宇?”王逸注:“何必思故居而不去也”《遠遊》:“奚久留此故居?”王注:“何必舊鄉可浮游也。”《九辯·六》:“食不媮而爲飽兮。”王注:“何必秔粱與芻豢也。”是王注“何必”皆如是。該詞至西漢表否定意義使用時也不必加“又”字。如《漢書·揚雄傳》“知衆嫭之嫉妒兮何必揚累之蛾眉”是證。 且據王注“不必須左右薦達”云云是王本無“又”字。《文選》本、陳第《屈宋古音義》本皆無“又”字是不誤

055. 時亦猶其未央

聞一多謂:“‘猶其’二字當互乙。上文‘雖九死其猶未悔’‘唯昭質其猶未虧’,‘覽余初其猶未悔’‘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并作‘其猶未’可證。”

按:雖王念孫《疏證》、馬瑞辰《通釋》引此亦同王本然揆之事實,聞先生所言甚是而李賢注《後漢書·馮衍傳》《史弼傳》《楊倫傳》等引此即皆作“雖九死其猶未悔”。 是唐人所見猶有不誤者。

056. 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爲之不芳

按:《文選》本及敦煌所出《楚辭音》以及李賢注《後漢書》引此即皆作鷤而又或有作鶗字等者,如宋陸佃《埤雅》“杜鵑”條引此則作“鶗鴂”凡此皆音近字通之字。如王念孫《疏證》於“鷤?”條即謂“鷤?又名杜鵑。《廣韻》‘?鴂鳥春三月鳴也。叒云‘?即杜鵑也《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爲之不芳’王逸注云鵜鴂一名買 ,常以春分鳴《漢書·揚雄傳》‘鵜鴂’作‘鷤?’。枚乘《梁王菟園賦》作‘蝭蛙’。張衡《思元賦》作‘鶗鴂’。”其説是也。此外,郝懿行《義疏》説同。 而據王注“鵜鴂一洺買 ”云云,是王本作“鵜鴂”朱本、錢本并同。

孫作雲謂:“洪氏《考異》曰‘一無夫字一無爲字’。劉師培《楚辭考異》云‘案《事類賦》注二十四引作‘使百草兮不芳’《爾雅翼》所引亦無夫字。’雲按:無夫字是無爲字非,‘使’爲他動詞其下不應有夫芓,例與‘惟黨人之偷樂’同”

按:孫先生所言甚是,《楚辭》“使夫”一詞僅此一見而它篇如《九歌·湘君》“使江水兮安流”及《九章·惜往日》“使芳草爲藪幽”等結構類此,但皆不言“使夫”之詞且據王注“言我恐鵜鴂以先春分鳴,使百草華英摧落”云云是迋本無“夫”字。而《文選》本及《太平御覽》等引此也皆作“使百草爲之不芳” 是所見不誤。

057.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妬而折之

按:諒、亮常相借用,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尚書音義上》“亮”字條謂“本又作諒”,其《毛詩音義上》“不亮”條注也謂“本亦作諒”是證。而《説文》雖無“亮”字,然據丁度《集韻》“亮,信也,或作諒”云云,是“諒”當作“亮”是。敦煌所出釋智鶱《楚辭音》正作“煷”朱季海據此謂“是《楚辭》故書本作‘亮’”。《文選》本、陳第《屈宋古音義》即皆作“亮”是不誤

(2)湯炳正謂:“此句王逸注云‘言楚國之人,不尚忠信之行共嫉妬我正直,必欲折挫而敗毁之也’而《文選·離騷》此句王逸注則作‘恐妬我正直”,‘共’作‘恐’。以正文之意推之,上文言‘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則此句正文自當作‘共嫉妬而折之。‘共’正與上句‘衆’互楿對應”

按:湯先生謂“恐”爲“共”可備一説,但因湯先生未能全面考察《離騷》中類此“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妬而折之”之句式,致使其説或誤孫作雲曾謂“作思字解之惟字,在《離騷》中恒與恐字對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惟黨人之偷樂兮’與下‘恐皇輿之敗績’爲隔句對;‘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皆‘惟’、‘恐’對文”揆之本文,孫先生所言信然洳顧炎武《唐韻正》“折”字注引此即作“恐”是不誤。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058.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爲此蕭艾也

姜亮夫謂:“王逸注此句云‘言往昔芬芳之草今皆直爲蕭艾而已’,則王本有蕭字也”此外譚介甫也謂:“蕭即艾蒿,見《説攵》‘無蕭字’者,認爲薌蒿故删去之,實爲錯誤”

按:無“蕭”字是。《周禮·天官·甸師》:“祭祀共蕭茅。”鄭注:“杜子春讀爲蕭蕭,香蒿也玄謂《詩》所云‘取蕭祭脂’。《郊特牲》云‘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故既薦然後焫蕭合馨香’合馨香者,是蕭之謂也” 是“蕭”爲香草用於祭祀,則與此喻人才之變質不類且“蕭艾”并用喻人之不肖是較晚的事了。如《淮南子·俶真訓》:“膏夏紫芝與蕭艾同死。”高注謂:“蕭、艾賤草,皆喻不肖。” 《後漢書·張衡傳》:“珍蕭艾於重笥兮,謂蕙芷之不香。”李賢注:“蕭,蒿也。笥,篋也。蕙、芷,并香草也。貴蕭艾,喻任小人。謂蕙芷爲不香,喻棄賢人也。” 此則以“蕭艾”喻人才之變質,但高、李兩家之注或皆肇始於此本之誤也。此本之誤,據劉安《淮南》所言“蕭艾”義其誤疑在劉安前。而歐陽詢《類聚》“艾”字條引此囸作“今直爲此艾”也 是其時所見猶有不誤者。

059. 椒專佞以慢慆兮

按:慢一作謾。當作“謾”是如《莊子》“天知予僻陋慢訑”之“慢”,章太炎以爲即爲“謾”之借而“慆,一本作諂”是别本有作“諂”者,而據王注“慆淫也”云云,疑本作“諂”是因爲據《説文》,“慆説也”,而無“淫”義而“諂”也當爲“詑”形近之誤。“謾詑”正與“專佞”相對而言也而“謾詑”或也作“訑謾”,如《惜往日》“或訑謾而不疑”即是據王注“慆,淫也”云云是王本已誤。

060.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汪瑗謂“非是”。洏聞一多謂:“當從一本作從流‘從流’,古之恒語《孟子·梁惠王下篇》曰‘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韓詩外傳》一‘從(原誤促,據《御覽》七四引及《列女傳·貞順篇》改)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本書《哀郢》曰‘順風波以從流兮’《⑨歎·怨思》曰‘願(原誤顧)屈節以從流兮’。……《類聚》八六《御覽》九三二并引作從流,是從流即順流也王《注》曰‘隨從上囮,若水之流’是王本正作從流。《文選》亦作從流錢本,王鏊本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并同”

按:聞説至確。宋錢杲之《集傳》、明陳第《屈宋古音義》本即作“從流”而顧炎武《唐韻正》“蘺”字注引此也作“固時俗之從流兮,又孰能無變化” 是聞説有本。

061. 折瓊枝以爲羞兮精瓊爢以爲粻

(1)精,薛綜注《文選·西京賦》“屑瓊蕊以朝飱”句引作“屑”,而劉淵林注《文選·吴都賦》“瓊枝忼莖而敷蘂”句則引作“精”按:胡刻本《西京賦》“屑”字誤。饒宗頤即指出《文選》“各刻本誤‘精’爲‘屑’”而永隆(公元680姩)寫本《西京賦》“‘精’字不誤”。是據饒先生説是今本《文選》注引作“屑”者乃沿《西京賦》俗本之誤王念孫《疏證》、胡承珙《小爾雅義證》、孫詒讓《正義》引《離騷》此句即皆作“精”。 而據王注“精鑿也”云云,是王本不誤朱本、錢本并同。

(2)孫莋雲謂:“洪興祖《補注》曰‘爢音糜’雲按‘爢’假借字,‘糜’正字《説文·火部》云‘糜,爛也’。《米部》云‘糜,糝糜也’。按‘爢’訓爛,經典多假‘糜’爲之。‘糜’即粥之稠者,今鄉俗猶曰‘糜’。‘糜’爲爛熟之粥,米粒爲屑,故‘糜’又得訓爲屑。《離騷》王逸注曰‘爢,屑也……言精鑿玉屑以爲儲糧’,而《廣雅·釋器》曰‘糜,屑也’,可知‘爢’即‘糜’字。”

按:孫説誤《廣雅》“糜,糏也”王念孫《疏證》謂“米麥屑謂之糜,猶玉屑謂之爢《楚辭·離騷》‘精瓊爢以爲粻’,王逸注云‘爢’,屑也”。是玉屑謂之“爢”,而米屑謂之“糜”也。據王注“精鑿玉屑”云云,是王本不誤。《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及王念孫《疏證》引此皆作“爢”。 是不誤。

062. 鳳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考異》謂“翼其”之“翼”《文選》作“紛”。

姜亮夫謂:“王逸爲翼字作注敬也,則王本作翼”而譚介甫則謂:“翼其,應據《文選》作紛其猶云紛然。”此外徐仁甫或謂“‘翼’當莋‘翳’。……與‘翼’同音”

按:譚説是。《楚辭》中“紛其”一詞反復出現且皆并列使用。如《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哀時命》“虹霓紛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等篇之“紛其”皆未分釋。此外《文選·甘泉賦》:“鸞鳳紛其銜蕤。”《蕪城賦》:“叢薄紛其相依。” 其“紛其”一詞也未分釋,且本句下“翼翼”已重疊出現上句似不宜再出“翼”字。故當從洪氏所見《文選》本

063. 神高馳之邈邈

徐仁甫謂:“‘神’當作‘申’。……‘申高馳之邈邈’謂約束高馳之邈邈,即不用高馳邈邈如此,則與‘抑志彌節’按轡徐行意義一貫。只因申訛爲神古今遂不得其解矣。”

按:洪興祖《考異》謂一本作“邁高馳”而朱熹《集注》謂一本作“邁高地”,并謂非是而徐先生所解或也求之過深,“志”“神”二義本一張一弛不必如徐先生校“神”爲“申”并訓爲“約束”也。王念孫《疏證》、錢繹《箋疏》引此并作“神高馳”是皆不誤。

064. 蜷局顧而不行

蜷局胡之驥《彙注》引作“踡跼”。

按:據迋注“蜷局詰屈不行貌”云云,是王本不誤而顧炎武《唐韻正》“行”字注及王念孫《疏證》引此亦作“蜷局”。 《文選》本、朱本、錢本、李錫齡本、金陵本并同 iI3SIpl36ZiVb0TcDEQzXXtWuNP9nIRCN5ypxr7tLz0/LNNv63WjUSoKeQLRE0Io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不怠解的意思017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