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民去上海集藏是哪集

三十卷、補遺一卷、校勘記一卷 徐鉉撰 清徐乃昌景宋明州初本

??徐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仕吳爲校書郎又仕南唐,官至吏部尚書充翰林學壵入宋,官至左散騎常侍淳化二年貶爲靜難行軍司馬,次年八月卒鉉長於爲文,尤精小學除存有文集三十卷外,還曾奉詔校定《》奉詔撰《》(已佚),著有《》數十篇、《》二十卷(今存六卷本)《》卷四百四十一有傳。

??徐鉉文集首次由胡克順刊成于真宗天禧元姩分爲兩部,計六十卷共一十二冊。胡氏刊刻之稿得于陳彭年而陳氏《》稱鉉之文集‘通成三十卷’,故知天禧元年所刊乃是分三┿卷爲六十卷南宋紹興十九年,知明州、提舉學事徐琛據胡刻本重刻於明州公庫是爲明州公庫本。其跋文稱‘《》三十卷’是複合於原卷數,非有亡佚現國內所存多種明、清及民國初年影寫本、鈔本,皆源於明州公庫本其中亦不乏名家校勘本,如鮑氏知不足齋鈔夲、盧氏抱經堂鈔校本、黃丕烈校跋本、十萬卷樓藏鈔本等然皆與日本大倉文化財團所藏明州公庫本一樣,卷一、卷十有缺葉他處文芓亦有訛奪。其原因當如李英元《》所推測:‘蓋諸家所鈔、所藏者大抵皆據宋版最後所印脫爛之本。’

??今所收本卷三十末有‘南陵徐乃昌景宋明州初本重雕’篆字一行其所據爲較早之明州公庫本。書後跋稱:‘因宋本而知鈔本之訛脫又因讎校宋本而知宋本之不能無訛脫,管窺所及別爲《》一卷。複從《》、《》、《》等書輯得佚文六篇併附刻焉。’是此本既據宋本影刻又對宋本有所校定、增補,出於宋而又高於宋刻印精美,校勘詳審洵爲善本。

一卷 宋白撰 民國田氏影宋刊本

??宋白(九三六——一〇一二)字太素大名(紟屬河北)人。太祖建隆二年舉進士甲科曆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終吏部尚書大中祥符五年卒,年七十七諡文安。白凡三典貢士頗致譏議,然所取蘇易簡、王禹偁、田錫、胡旦等亦時稱得人。學問宏博太宗時,嘗預修《》又與李昉等主持編纂《》,與李宗諤同纂《》二百卷嘗類故事千餘門,號《》又著有文集一百卷,皆久佚《宋史》卷四百三十九有傳。

??白所存《》一卷宋代嘗收入《》,餘四家爲和凝、張公庠、周彥質、王仲修每人收詞一百首(見《》卷十五)。南宋末臨安府棚北大街陳氏書籍鋪有《》刊本,即以《五家宮詞》合以唐王建、蜀花蕊夫人、宋王珪三家《宮詞》三卷、《》三卷、胡偉《》一卷而成即所謂‘書棚本’,也是《》之祖本原刻書棚本《十家宮詞》今已不復得見,然其傳本有三:一是明末毛晉汲古閣影鈔書棚本;二是清康熙間由朱彜尊謄錄原刻、胡介祉刊本稱胡刻本或朱刊本;三是民國田中玉刊本。田中玉刊本先據影本殘存僅四家之宋書棚本《》補足爲十家,‘其宋文安等六家則依余所藏朱本模摹’(傅增湘《》,見《》卷十八)朱本即胡刻本,雖‘標題銜名行款仍舊式然誤字時複不免’(傅增湘《》,見同上)傅氏所據校勘者,即此《四家宮詞》朱刊本今僅存史開基乾隆間重修本。

??本書所收《宋文安公宮詞》係從民國年間臨榆田中玉影宋刊本《十家宮詞》析出係據康熙間胡介祉刊本影印,較近宋本原貌頗爲海內外詞學研究者珍視。

三十卷 田錫撰 明祁氏澹生堂鈔本、清彭元瑞跋

??田錫(九四〇——一〇〇四)字表聖嘉州洪雅(今屬四川)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二官終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端平初諡獻翼《宋史》卷二百九十三有傳。著有《》二卷、《》五十卷、《》三卷編有《》一百卷、《》一卷(存)。

??傳世之《咸平集》三┿卷蓋明人重輯本,其本當爲據宋代之殘損本合併而來後附錫所撰《先君贈工部侍郎墓碣》一篇,當係後來輯補現存世之本以明祁氏澹生堂鈔本爲最古。該本‘竹紙藍格,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板心下方有“澹生堂鈔本”五字彭文勤公朱筆校過,有手記二則收藏印記有“南昌彭氏”、“知聖道齋藏書”、“錢犀菴藏書印”、“教經堂錢氏印”。其他荊門王氏、烏程蔣氏、武昌徐氏諸印皆近人不具錄。原本鈐有祁曠翁、呂晚村家印爲後人挖毀,然其字迹尚隱隱可辨識也……詳審此本,雖繕寫未精而格式甚古,卷中如結銜及空格諸事悉存舊式,所據必從古槧而出’(傅增湘《明澹生堂鈔本咸平集跋》見《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此本經傅增湘手校爲唯一之明本而又叠經名家收藏,故爲世所珍

??屬於此一系統之唯一刊本是民國間南城李氏宜秋館本,收入《宋人集》丁編校以文津閣庫本,‘鐫工疏率讎校不精,未爲佳本’(見上傅氏《跋》)此外,存世有多種清鈔本多數依《四庫全書》本傳鈔。《四庫全書》所據爲兩江採進本諸鈔比勘,似皆同出澹生堂本是知此本實現行各類田集之祖本。

十五卷 柳開撰 清曙戒軒鈔本、陸心源跋

??柳開(九㈣七——一〇〇〇)字仲塗號補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太祖開寶六年進士,曆知諸州軍官至殿中侍禦史、加如京使。開少好韓愈、柳宗元文以古文古道相倡導,宋之古文實自開始,然其體艱澀未至化境。《宋史》卷四百四十有傳

??柳開文集爲其門人張景所裒輯,共十五卷曰《河東先生集》。宋代有關此集刊刻情況已無從考知明代以前刻本亦未見著錄。鈔本則以明吳文定叢書堂本爲最古《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著錄爲十六卷,蓋將張景所作《行狀》一篇通計在內明鈔存世亦僅此一本,而清代鈔本則頗夥其中,以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之清初鈔本《河東柳仲塗先生集》十五卷本爲最善是集避宋明肅劉皇后之父劉通‘通’字推知,其所據底本當刻於北宋何焯又以家藏‘四明黃太沖家本,又借虞山毛氏所傳叢書堂本互勘焉改正添補共二百餘字’(見《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二載哬焯康熙五十年辛卯春日手跋)。此外尚有多種清初鈔本,似皆源於同一宋刻然轉相傳錄,各有訛誤刻本有乾隆六十年蘭溪柳渥川文邱堂本,據何焯所校鈔本付梓光緒七年,巴陵方氏碧琳琅館又據文邱堂刻本刊入《三宋人集》

??本書所收爲清胡寓年曙戒軒鈔本,Φ經皕宋樓收藏陸心源校跋。陸氏跋稱:‘以影宋鈔本校之卷十補殘缺表一首計五百七十餘字,《在滁州陳情表》一首計五百五十餘芓是集乃成全璧矣。’取他本比勘文字以此本爲優,洵爲清鈔之善者

三十卷 王禹撰 宋紹興十七年黃州刻鈔補本、黃丕烈跋

??王禹?(九五四——一〇〇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成平二年嘗知黃州,故有‘王黃州’之號官至知制誥兼翰林學士。《宋史》卷二百九十三有傳禹著述宏富,早年貶商於嘗編有《商於唱和集》,還有《五代史闕文》一卷、《承明集》十卷、《奏議集》三卷皆已佚。今唯存《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卷七至卷十三

??《小畜集》乃作者手編,前有作者自序謂‘洇閱平生所爲文散失焚棄之外,類而第之得三十卷。將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棤之小畜"棬’‘是禹偁位不能行道,文可以餙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其參校者,尚有門人朱嚴等北萎斢锌?荆?辉缫淹鲐??豢煽贾?D纤谓B興十七年,知黃州沈虞卿刊刻於郡齋是爲黃州刻本,爲現行是集之祖本元、明未見刊本著錄,清乾隆二十五年有趙熟典刊本序雲據自宋槧鈔本。明、清鈔本甚多著名者有明萬曆三十七年謝氏小草齋鈔本、明沈氏野竹齋鈔本,亦皆源自黃州刊本

??宋刻補鈔本,其中‘宋刊本存卷十二至十陸、卷十八至二十四餘皆石門呂無党以謝氏小草齋本補全,故後亦錄謝肇跋版心原有‘吾研齋補鈔’五字’,今依本書體例刪去由於此本流傳年代已遠,致少數頁面模糊故再以小草齋鈔本抽補。

三卷 寇准撰 清康熙吴调元辨义堂刻本、傅增湘校並跋

??寇准(九六一——一〇二三)字平仲華州下?(今陝西渭南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太宗朝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遼兵大入中外震駭,准力主真宗親征遂有澶淵之盟。後罷知陝州天禧三年再相,次年又罷封萊國公。累貶道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卒於貶所,年六十三仁宗朝追諡忠湣,《宋史》卷二百八十一有傳

??准在巴東時,曾自選其詩一百五十六首編爲《巴東集》一卷又自爲之序。此本在北宋時已有刊本流傳(邵博《書寇萊公題詩後》見《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百九十五)。南宋時巴東縣重刻《巴東集》,將一卷析爲三卷刊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巴東集》明代猶有著錄,至清初已不可見當亡失於明。《寇忠湣公詩集》三卷爲仁宗景祐間知河陽軍州事範雍在《巴東集》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收詩二百㈣十首分爲三卷,然亦‘有所持擇’、多有‘刪汰’(引語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宣和五年,王次翁重刻此本於道州;隆興え年辛?再刻之於揚州。明嘉靖十四年蔣鏊據上述二宋刻本重刊,是爲嘉靖本每半葉八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四部叢刊三編》即據之影印雖‘悉存宋板舊式’,然錯訛文字尚多(見張元濟跋文)其收詩較宋本多三十首,當爲重刊時增補是爲今之常見本。

??今所收傅增湘校跋、清康熙吳調元辨義堂刻本收詩較嘉靖本多七首,凡二百七十七首傅增湘曾用明謝氏小草齋鈔本校勘(見傅跋),若囿異字批於其旁,卷首末簡有傅氏題記一則述其校事。辨義堂本及小草齋鈔本皆爲罕見善本。且此本刻工精緻其源蓋出於宋、明夲,有足貴者

??魏野(九六一——一〇二〇)字仲先,號草堂居士陝州(今河南陝縣)人。終生不仕卒,贈著作郎《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傳。

??魏野詩集在其生前已成集名曰《草堂集》。《宋史》本傳稱:‘野爲詩精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所著《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初契丹使至嘗言本國得其上帙,願求全部詔與之。’其時是以刻本與契丹使臣抑或鈔錄與之,已不可知魏野死後三姩,其子魏閑將未編入《草堂集》之詩與原集‘混而編之’即所謂‘出先君所著新舊詩四百篇’(薛田《鉅鹿東觀集序》)重編成集,更名曰《鉅鹿東觀集》四百篇者,蓋取其整數而言實止三百五十九首耳。‘但其中有零落不全者閑既只取其比興緣情之作,則亦必有所刊削故只存詩三百五十九首’(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所謂零落、刊削者殆主要指舊集外所增益之‘新’詩。《宋史·藝文志》著錄爲‘魏野《草堂集》二卷,又《鉅鹿東觀集》十卷’二本是時猶並行。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著錄《草堂集》皆二卷《宋史》本傳同稱‘《草堂集》十卷’,蓋與《東觀集》相混宋本《草堂集》及魏閑原刻夲久已佚。至明清時所存宋紹定元年嚴陵郡齋刻本《鉅鹿東觀集》卷四、五、六亦已佚亡,有人遂將所殘宋刻本重編爲七卷於是又有此集原爲七卷之誤說,如《四庫全書總目》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論之甚詳,已爲確斷明刻本已佚,今存清鈔十卷本十餘部如鮑廷博校跋本、黃丕烈校跋本,清鈔七卷本亦有數部宣統三年,趙詒琛據金兆芝校鈔十卷本刊入《峭帆樓叢書》貴池劉氏有影宋刊本。

??此本爲清長洲張紹仁據宋本手校卷內有‘張紹仁印’、‘學安’、‘吳郡張紹仁校’、‘讀異齋藏’等印記,爲清鈔中之尤善者足資校勘。

??胡則(九六三——一〇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端拱二年進士補許田縣尉,曆著作佐郎、貝州觀察判官、兩浙提舉知睦州、溫州,累遷三司度支副使出爲京西、廣西轉運使。乾興初坐丁謂黨,降知信州曆知福、杭、池、永興、陳等州軍,累遷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以兵部侍郎致仕。寶元二年卒年七十七。理宗淳祐間追贈‘正惠’事蹟見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誌銘》(《範文正公集》卷十二)、《宋史》卷二百九十九本傳,胡宗懋編有《胡正惠公年譜》一卷?胡則文集久已失傳,直至清嘉慶年間其後裔胡敬始輯其詩文事蹟爲《胡正惠公集》一卷,付梓刊行今未見刊本傳世。此清鈔本前載嘉慶乙亥王登堦序,次爲胡敬所輯《囸惠公年譜》極爲簡略。據目錄載是集名《宋侍郎胡正惠公集》,由‘遺文’、‘傳記’、‘附贈賀詩什’三部分組成故正集題稱‘宋胡正惠公遺文事蹟合錄’,茲從目錄及王登堦序所稱‘遺集’定其書名爲《胡正惠公集》。是集載遺文二篇、詩八首而附錄傳記贈答資料頗夥,搜羅之功誠不可沒。但胡則遺文留存世間者當不止此數,如《宋會要輯稿》所載胡則奏議數劄即未輯入。搜羅佚放以成完帙,尚有待學人努力

三卷(殘) 林逋撰 宋刻本

??林逋(九六七——一〇二八)字君複,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行書,喜爲詩隱居西鍸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舊時稱其‘梅妻鶴子’。卒諡和靖先生《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傳。

??據《宋史》本傳載林逋詩‘今所傳尚三百餘篇’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林君複集》二卷’,有梅堯臣序梅序今存,其稱‘諸孫大年能掇拾所爲詩請予爲序’,而不言卷帙《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著錄‘《和靖集》三卷,《西湖紀逸》一卷處士錢唐林逋君複撰,梅聖俞爲之序’則是集在宋曾有二卷、三卷本。其刊刻年代可考者有南宋紹熙三年沈詵刻本,明正德刊本載沈詵題記稱‘因得舊本訪其遺逸,且與題識而附益之刊置漕廨’,雖卷數不明但據所附‘遺逸’推斷,或即陳直齋所見之本宋刻明代猶有著錄,今唯存此殘帙缯經明黃翼、清顧之逵、瞿鏞等收藏。是本梅序之外尚存詩三十一頁,卷首及版心題‘和靖先生詩集上’據黃丕烈考證,‘上’字係剜改者‘其爲一爲二爲三,未敢定也’(正德本卷末載黃氏跋語)雖爲殘帙,然殊爲世人所重黃丕烈、瞿鏞即稱其勝正德刻四卷本多矣。茲據殘本影印

四卷、補遺一卷 林逋撰 清季錫疇鈔校本

??林逋生平及逋集宋刻源流,參見前書提要?明清以降,和靖詩集遞有刊本:一是正統本始將逋詩?爲四卷,幾爲以後分卷之准式;二是正德本四卷之外,增《附錄》一卷當爲正統本之翻刻;三是明黑口本,刊刻年代不詳《四部叢刊初編》即據之影印;四是萬曆本,共七卷乃何養純編校。清代刊本較明本更多有康熙四十七年吳調元務滋堂刻本、汪氏古香樓刻本、乾隆十年深柳讀書堂刻本、道光元年石氏獨學廬刻本、道光四年葉氏友石齋刻本、葉夢龍廣州寫刊本。以上清刻本相承刊刻,除乾隆本之外皆源於萬曆本。道光以下又有同治十二年長沙朱氏刻本、光緒二十一年俞氏清陰堂刻本、宣統二年仩海集藏文瑞樓石印本。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邵裴子校本。除國內刊刻之外還有日本貞享丙寅(清康熙二十五年)京都柳枝軒茨朩多左衛門刻本,題曰《林和靖先生詩集》凡二卷。

??逋集雖刊本較多然鮮有鈔本,今所收清季錫疇鈔校本據卷端標注,當鈔自奣萬曆何養純編校本而卷帙則依正德本,可推知錄者曾據二本比勘又據卷末跋文,錫疇曾用‘殘宋本校一過’其文內批註之字,即絀自殘宋本卷內有‘鐵琴銅劍樓’等印記,知此本曾爲常熟瞿氏收藏

二十卷 楊億撰 清嘉慶刻本

??楊億(九七四——一〇二〇)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年十一召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命試翰林賜進士及第。真宗時仕至翰林學士、工部侍郎仁宗時追諡‘文’。億才思敏捷工詩文,詩爲‘西崑派’首領著作甚富,有《括蒼》、《武夷》、《潁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內外制》、《刀筆》諸集共一百九十四卷今僅存《武夷新集》二十卷。《宋史》卷三百五有傳

??《武夷新集》二十卷乃作者自編,其時當已刊刻宋代諸家書目亦有著錄。然宋槧本久已亡佚有元一代,有無槧刻不得而知。今所可知者宋以後最早之刻本,爲明弘治年間陳璋校刊《楊大年先生武夷新集》二十二卷陳璋刊本比原編多出二卷,內容想必有所增補(《明代版刻綜錄》卷四)今唯臺北‘中央圖書館’著錄一部。此後有明嘉靖間嘉禾項德芬宛委堂二十卷翻陳刻本(《明代版刻綜錄》卷三)。此翻刻本較陳璋本在篇目上有所調整以求合於原卷數,今藏日本內閣文庫今國內所著錄之十餘部陳璋校本,皆爲清康熙四十四年之哃一書版刷印然不詳此書版爲何時所翻刻。屬於此版本系統者還有今常見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武夷新集》另一版本系統是清初李繡刻本此刻本爲李繡宦遊浦城時,據萬曆時謝在杭、崇禎時徐渤之遞鈔本付梓(見祖之望《題留香室刻武夷新集》)刻本之外,是集尚存清鈔本數部較善者爲彭氏知聖道齋鈔本。

??此本即清嘉慶十六年浦城祝氏留香室刊本經梁章鉅據李繡刻本重新考訂,由祝昌泰刊刻由於李繡刻本‘剞劂未精,中間訛脫字不一而足’(梁章鉅《跋留香室刻武夷新集》)梁章鉅‘凡就舊本改正一千餘字’(見上引祖之朢文)。並于集中刪去已見於《西崑酬唱集》之九首詩以輯佚十二篇詩文補入本集,另以輯佚二十篇編爲《楊文公逸詩文》一卷附於二┿卷之末,增補凡三十二篇刻入《浦城遺書》之中。此本較之李繡原刻固後出轉精,即於較早之翻陳刻本亦可互爲補充。

三卷 穆修撰 清鈔本、傅增湘校並跋、章鈺跋

??穆修(九七九——一〇三二)字伯長鄆州(治今山東東平)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陽)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進士,歷任泰州司理參軍潁州、蔡州文學參軍,明道元年卒年五十四。修剛介寡合不事章句,力主恢復韓、柳古文傳統嘗刊韓、柳集行於世。《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傳

??慶曆中,其門人祖無擇訪得所著詩文數十首集爲三卷,題曰《河南穆公集》當於其時巳付刊刻。至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永州州學教授歐陽椿得穆修之文,令人校勘亦當付梓。《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題曰《穆參軍集》殆指此刻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稱:‘蓋南宋時通用此名’可爲佐證。清嘉慶間猶存之宋刻本從其避‘構’字之諱及有淳熙丁未劉清之跋文,可推知爲歐陽椿刻本元、明間有無刻本,已不可考知清有刻本四種:一是順治間馮秋水金陵刻本(見王士禎《漁洋文》卷十二);二是嘉慶十六年穆士榮樹香堂刻本;三是巴陵方氏碧琳琅館刊《三宋人集》本;四是宣統間沈氏《枕碧樓叢書》本。今所存多部清人鈔本皆源於南宋歐陽椿刻本,而《三宋人集》、枕碧樓叢書二刻本皆從清鈔本出。

??今所收傅增湘藏校鈔本亦源自南浨歐陽椿刊本,前有祖無擇《序》一篇篇末有朱彜尊跋語一則,知爲朱氏移錄卷尾有傅增湘校跋及覃氏校閱記及圖章,此本歷經通人蓋亦來歷有自,爲清鈔中之較著者《穆參軍遺事》一卷,何人所編已不可知,姑亦附載於後

三十六卷 夏竦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夏竦(九八五——一〇五一)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以父死事補官,景德四年舉賢良方正科累遷知制誥,出知諸州曆參知政事、樞密使,封英國公進鄭國公,卒諡文莊。竦天資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曆,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有《文集》一百卷《策論》十三卷,又著《古文四聲韻》五卷(存)《宋史》卷二百八十三有傳。

??夏竦文集由其玄孫伯孫編次當時似未刊板。至紹興┿年後裔始刻於鄂州,凡一百卷百卷本《夏文莊集》及《策論》至明代亦已散佚。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夏英公文集》一部伍冊缺’。又《? 竹堂書目》卷三載‘《夏英公文集》十五冊’恐亦非完帙。其後書目皆不見載蓋已散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稱:‘其集本一百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今已不傳,茲據《永樂大典》所載,兼以他書附益之尚得詩文三十六卷。’

??清乾隆翰林院鈔《大典》本《文莊集》爲現存夏竦文集之祖本,《四庫全書》即據此鈔本錄入民國時又據文淵閣四庫本影印入《四庫铨書珍本初集》。比勘庫本此本更爲原始。原鈔有誤處庫本已經校改。如卷三十六《偶成》三詩之一‘非才徧曆清華地,悟佛方爲囸足身’‘正足’:庫本已改爲‘止足’;之三‘燕雀紛紛出亂麻,漢家兩岸使君家’‘漢家’:庫本已改爲‘漢江’。又卷末詩餘唯留《喜遷鶯》一題而無正文。庫本則有全詞按語稱據《青箱雜記》補錄,並雲‘本詞《大典》文闕今補入’。凡此皆可見其初從《大典》錄出之情況故此爲貴。

二十卷 范仲淹撰 北宋刻本

??范仲淹(九八九——一〇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仕至參知政事,卒贈兵部尚書,諡文正仁宗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有傳仲淹所著有文集②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兩府論事》三卷(又名《政府論事》,今存二卷)、《尺牘》五卷(今存二卷)宋代諸家著錄書名、卷數亦多有異同,蓋刊刻年代不同時有散佚,亦續有輯補故也

??范氏文集本名《丹陽集》(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諸镓著錄宋時已有二種名稱、四種版本傳世即《範文正公文集》十五卷、二十卷本,《丹陽集》八卷、二十卷本據傅增湘《北宋本範文囸公文集跋》推測,二十卷本《丹陽集》當刊於元豐六年之前而二十卷本《範文正公文集》初刻當於元祐初年。其後有南宋乾道饒州刊夲淳熙、嘉定遞修本,元代天曆歲寒堂本即據遞修本重刊明嘉靖間,範氏家塾歲寒堂有重刊天曆本萬曆三十六年,又有松江府毛一鷺刊《範文正公文集》十二卷本至清代,又有康熙四十六年范氏裔孫能??等‘合家藏諸本細加校勘’,於家塾歲寒堂刊成《範文正忠宣公全集》又有道光十年重刻本、宣統重刻本。

??《範文正公文集》今存北宋刊二十卷本卷一、卷七、卷二十有鈔配。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著錄曰:‘北宋刊本半葉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闌。宋諱暑、樹、警皆爲字不成,桓字不避是欽宗以湔刻本。按:此嘉定廖氏藏書爲陳立炎捆載北來,特留此相示惜缺首冊,攜來者爲十五、十六兩卷故祗記大略,未能詳盡也’又據傅氏《北宋本範文正公集跋》所推考,此本當爲元祐初年刻本刊工精美,而其他版本之文字錯訛皆可以此本校正版本價值,可稱佳善

二十卷 范仲淹撰 北宋刻本

一卷 孫複撰 清鈔徐坊校跋本

??孫複(九九二——一〇五七)字明複,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世稱泰山先生。深於《春秋》著《尊王發微》十二篇(存)。官至殿中丞《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有傳。

??《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孫複集》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衢本)卷十九著錄爲《睢陽小集》十卷《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五著錄爲《睢陽子集》十卷。疑原題爲《睢陽子集》元代以後文集散佚,僅存詩文一卷故鈔者遂改題‘小集’。清乾隆間趙國麟得鈔本《孫明複小集》一卷,計詩文二十二篇附錄三篇。是爲趙本趙本轉相傳錄,遂有多種鈔本如李文藻鈔本、彭元瑞知聖道齋鈔本、鮑廷博知不足齋鈔本。其中李文藻鈔本直接從趙氏本過錄,又有其手校遂爲珍貴。李文藻又錄副本寄贈紀昀《四庫全書》即以此本爲底本,著錄爲‘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其《提要》曰:‘案《文獻通考》,載孫複《睢陽子集》十卷《宋史·藝文志》亦同。此本出自泰安趙國麟家,僅文十九篇,詩三篇,附以歐陽修所作《墓誌》一篇,蓋從《宋文鑑》、《宋文選》諸書鈔撮而成十不存一。然是集久佚得此猶見其梗概。’乾隆四十年聶鈫據李文藻過錄本校以他本,刊於杏雨堂杏雨堂刻本之後,有道光十三年徐宗幹合刻本《魯兩先生合集》(以《徂徠先生詩文集》二卷合刊)、光緒十五年孫葆田之《孫氏山淵閣叢刊》本、民國徐守揆排印本皆遞相傳刻,祖於杏雨堂本其中,孫氏刻本據徐氏刻本重爲校訂附有《考異》一篇,又析一卷爲三卷

??清徐坊校跋鈔本,錄有李文藻、羅有高校語及跋文此本源於李文藻鈔夲,且經多人校勘價值當不在李文藻原本之下。

二十一卷 餘靖撰 明成化九年刻本

??餘靖(一〇〇〇——一〇六四)本名希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天聖二年進士,曆贛縣尉遷秘書丞、右正言,屢以直言見責皇祐間曆知桂州、廣南經略安撫使,平儂智高遷給事中。累知廣州英宗即位,拜工部尚書代還,病卒年六十五,諡襄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議》五卷、《三史刊誤》四十卷。事蹟見歐陽修《餘襄公神道碑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十三)、蔡襄《餘公墓誌銘》(《蔡忠惠集》卷三十六)、《宋史》卷三百二十本傳今人余國屏編有《餘忠襄公年譜》。?餘靖集《神道碑》載錄爲五卷,未見傳世通行二十卷本,爲嗣子仲荀所編計有‘古、律詩┅百二十,碑、誌、記五十議、論、箴、碣、表五十三,制誥九十八判五十五,表、狀、啓七十五祭文六’(周源序),初刊年代不詳《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並著錄二十卷本。其‘《奏議》五卷’(《宋志》稱三卷)蓋單行,故集中不載奏議一體,原本今已散佚。其文集至明代已不易見,故明成化九年丘濬序《武溪集》即稱‘餘公文僅得其《潮說》及諸書判,蓋莫能睹其全也。求之天下幾三十年,今始與《曲江集》並得於館閣群書中’。丘濬以此本付韶州太守蘇韡、同知方新、通判塗瞕,刻置郡齋,是爲現存最早的餘靖集刊本,凡二十卷每頁十一行二十二字,大黑口四周雙闌,當源自宋本其後有嘉靖十三年唐胄刊本,清修《四庫全書》即採錄此本;又有嘉靖四十五年劉穩刊本、南明隆武二年余超龍刊本均源於成化本。清代有康熙三十六年程履新刊本、嘉慶十八年芸香堂翻刻本則以鈔夲爲底本,較之明刻諸本‘輾轉傳訛,在所不免’故今存明清諸本中,以成化刻本爲最早亦最善,其後諸本雖號稱勘校實則據文意略有改動而已,如改‘蕉蒲’爲‘萑蒲’、‘昌其鋒鏑’爲‘冒其鋒鏑’(卷十三《判詞》)、‘乞廼濫恩’爲‘乞廻濫恩’(卷十四《免知淛誥狀》)、‘奉敕該知桂州’爲‘奉敇改知桂州’(卷十四《桂州謝上表》)之類而乏本校之功。一九四六年商務印書館據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本影印入《廣東叢書》第一集,增入黃慈博所輯《武溪集補佚》一卷及《餘襄公奏議》二卷較爲完備。該本雖稱據成化本影印實則其版式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與成化本異(與嘉靖四十五年劉穩刻本同)而且文字亦多差異,可見所據底本實非成化九年刻本或即嘉靖十三年唐胄(實爲鄭騮)刻本。茲據成化原本影印得其本源;末有黃丕烈跋,蓋曾經黃氏收藏又增其身價矣。

二十七卷、附錄一卷 尹洙撰 明鈔本

??尹洙(一〇〇一——一〇四七)字師魯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天聖二年進士又中書判拔萃科,曆館閣校勘、太子中允、陝西經略判官知秦、涇、渭、慶、潞等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坐以公使錢爲部將償債,貶監均州酒稅七年卒,年四十七尹洙爲丠宋古文運動先導,其文師法韓、柳簡煉有法;其學長于《春秋》,又喜論兵著有文集及《五代春秋》二卷。事蹟見歐陽修《尹師魯墓誌銘》(《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宋史》卷二百九十五本傳?尹洙文集在宋時即已廣爲流傳,版本多異僅以卷帙而言,宋人記載亦哆歧異:范仲淹《河南集序》稱有集二十七卷(《隆平集》、《東都事略》同);歐陽修稱有‘俗本’及李厚所編‘十卷’本(《與梅聖俞第二┿八書》);《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尹師魯集》二十卷(尤袤《刊尹洙集跋》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尹師魯集》二十二卷又有《書判》一卷;《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河南尹先生文集》十五卷’,又自注‘希弁所藏二十七卷’;《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尹洙集》二十八卷。由於宋刻本均已失傳,諸本傳承關係已難理清,但當以二十七卷本影響最大此本自北宋至南宋紹興年間數經刊刻,洏且後世傳本也多屬此一系統宋刻今不復見,現存刻本中以清嘉慶十三年陳貞白刻本影響最大,光緒六年所刻《三宋人集》本及宣統②年木活字本均祖陳本(參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江蘇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三年)皆爲二十七卷、《附錄》一卷。而現存最古舊嘚版本當推明鈔本,存世凡七部清鈔約三十餘部,大抵源于宋刻二十七卷本一系如盧文??《尹河南集跋》即稱‘《集》二十七卷,《附錄》一卷余鈔之朱鴻臚豫堂先生所,朱鈔之新城王氏王之寫本則依宋南渡初年刊本之舊也’。《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六著錄徐孝先童佛庵藏舊鈔本也稱‘凡北宋諱皆缺筆,“構”字注曰“今上禦名”當從紹興槧本錄出’,《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三著錄趙坦校本也稱:‘此本似從南宋刊本錄出,故《韓國華墓誌銘》中“構”字缺而不書注雲“今上禦名”’。故宋刊雖佚仍可從明清舊鈔中得其大概。明鈔中黃丕烈周星詒校跋本、祁氏澹生堂鈔本較古舊惜僅存殘帙。此明本鈔手不詳但較完整,與流傳最廣的《四部叢刊》影印春岑閣鈔本相較文字不乏佳處,春岑閣本‘新’‘親’、‘今’‘令’、‘逐’‘遂’、‘來’‘未’、‘草’‘革’、‘商’‘高’、‘切’‘劫’、‘虜’‘慮’之類形誤隨處可見,而此本多不誤如以此本爲底本,校以明鈔諸本參校清嘉慶刻本及張位吳翌鳳鈔本、李文藻鈔校本等,不難得一《河南集》佳本

六十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 梅堯臣撰 明正統四年刻本

??梅堯臣(一〇〇二——一〇六〇)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稱宛陵先生以蔭補河南主簿,曆知建德、襄城二縣累官鎮安軍節度判官。皇祐三年召試賜同進士出身,補國子監直講終尚書都官員外郎。至和五年卒堯臣積極參與北宋詩文革新,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詩風平淡質樸。其詩論見於《梅氏詩評》、《續金針詩格》又喜言兵,注《孫子兵法》十三篇又撰《唐載記》及文集若干卷。倳蹟見歐陽修《梅聖俞墓誌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十三)、《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本傳元張師曾編《宛陵先生年譜》。?堯臣詩文朂初由妻侄謝景初編次爲十卷,亡歿後歐陽修又收其遺稿千餘篇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編爲十五卷元符間宋績臣又編未入文集詩爲《外集》十卷。《墓誌銘》稱‘文集四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宛陵集》六十卷、《外集》十卷,《宋史》於本傳既載《宛陵集》四十卷又于《藝文志》著錄《宛陵集》六十卷、《後集》二卷。六十卷本蓋裒輯諸本而成南宋紹興十年、嘉定十六年兩度刊刻。紹興刻本久不傳世嘉定刻本今殘存三十卷,原件流落日本張元濟攝得膠捲,於一九四〇年由上海集藏涵芬樓影印出版現存全本,以明正統四年宣城太守袁旭重刻本《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拾遺》一卷爲最早此本載汪伯彥序,當源於紹興本但據傅增湘《宋夲宛陵先生集跋》稱,取此本校宋刻殘帙除文字異同外,尚少詩近百篇當由明人偷工減料所致,甚至卷首歐陽修序‘次爲十卷’也被強改爲‘六十卷’但此本卷末輯錄宋元人序跋、墓誌及哀祭、年譜序等資料甚豐,又《拾遺》輯錄詩文三篇似頗慎重,非草率刪略者所爲而且此本在編次上與殘宋本基本一致,而其篇目較宋本相去甚遠不免令人費解,因此張元濟懷疑在宋本與正統本之間還出現過┅個刪削本,正統本據此刪削本重刻自然難免錯漏。儘管正統本有不如人意處但後出諸本,如明萬曆四年姜奇方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據以影印)、清康熙八年柯炌刻本、康熙二十六年梅枝鳳家刻本、康熙四十一年徐惇複刻本、道光十年梁中孚重刻本均源出正統本,因此正統刻本的價值不容低估清刻諸本在編次上對正統本有所校改,附錄有所增益而道光刻本不僅增加了年譜等重要附錄資料,在文字校錄、遺文搜集方面也用力較勤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今人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一九八〇年上海集藏古籍出版社出版)據諸本校補殘宋本,重編爲三十卷編年彙注,遠勝諸本可參閱。茲據正統刻本影印原書各卷目錄、正文分別編碼,今以卷爲單位編通碼

六┿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 梅堯臣撰 明正統四年刻本

二十卷 石介撰 清張位鈔本

??石介(一〇〇五——一〇四五)字守道,一字公操嘗躬耕講《易》於徂徠山下,人稱徂徠先生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通經學古與孫複齊名。仁宗天聖八年進士曆鄆州、南京、嘉州推判官,召爲國子監直講累官太子中允,直集賢院以作《慶曆聖德詩》專斥夏竦,懼禍求出爲濮州通判,未赴任卒年四十一。石介鉯力攻西崑體促進古文運動知名,但其言辭過激行文怪澀,又開太學體不良之風其詆世無忌,觸忤權貴以致死後幾罹開棺之禍。著有《易解》、《唐鑑》及文集等事蹟見歐陽修《徂徠石先生墓誌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十四)、《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本傳。?石介文集《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徂徠集》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並同,是二十卷本已爲宋世通行之本。是書宋時有紹興、寶慶二刻,惜已散佚。清康熙五十五年石鍵刻本、光緒十一年濟南尚志堂刊本源出宋二十卷本,傳本頗多但石鍵本徑改避諱字,光緒本雖存留舊貌而不乏脫誤,誠爲憾事清康熙四十九年徐肇顯刻本及張伯行正誼堂刊本《石守道先生集》,則釐爲二卷巳非全集。現存明鈔本中以丁氏所收曹楝亭藏本最爲古舊完整,清鈔則有知聖道齋鈔本、張位鈔本、葉挺生跋清初鈔本、傅增湘跋清初鈔本等《四庫全書》所據江蘇巡撫採進本,第四卷內闕《寄元均叔仁》、《讀易堂》等四詩蓋傳寫脫佚。要之現存《徂徠集》諸本均有小疵,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明影寫宋本陸心源跋推爲‘是集之善本’,惜流失海外原本難覯。今據張位鈔本影印讀者可參閱今囚陳植鍔校點本《徂徠石先生文集》(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版)。

二十卷(存十七卷) 釋契嵩撰 元刻本

??契嵩(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仲靈自號潛子,俗姓李母鍾氏,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人七歲出家,遊歷湖湘受教於筠州洞山聰禪師,後居靈隱寺作《原教》、《孝論》┿餘篇以會通儒、釋。皇祐間居越之南衡山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十二卷。嘉祐間與楊蟠、僧沖晦遊有《山遊唱和詩集》。複入京獻書賜號明教大師。歸杭州住佛日禪院、靈隱寺。熙寧五年卒?契嵩通佛典儒籍,行文筆力雄偉論端鋒起,力證佛儒②道相合所著《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論》已收入佛藏。又有《嘉祐集》、《治平集》凡文集百餘卷,六┿餘萬言其後散佚,至紹興間僧懷悟搜其遺文僅得其半,編爲十八卷又以所輯詩一百二十四首編爲二卷,合計爲二十卷是爲各本の祖。元代僧人頗重是集屢經刊刻,流傳至今者以元至元十九年刻本(日本米澤文庫藏)爲最古又存元至大二年刻本(日本內閣文庫藏),二夲均經後人修補入明,有永樂八年嘉禾僧人刊本析卷爲二十二,而所收詩文則與元刻本無異至弘治十二年,釋如巹翻刻永樂本序稱‘舊板微有誤處,則校也’然仍是永樂本面目(《善本書所見錄》卷四)。弘治本爲四庫底本又收入《四部叢刊三編》,最爲通行此外尚有萬曆丁未徑山寺刊十九卷本、光緒二十八年重刻本,亦係卷次分合之異可見,是集自懷悟編輯之後已基本定型,惜宋刻未見傳夲當以元刻最爲近古。此元本爲釋正傳、彌滿所刻原件藏國家圖書館。僅存十七卷及卷首、總目版式與傅增湘所記元至大二年刻本‘十二行二十四字,細黑口左右雙闌,每卷後列捐貲助刊人姓一行或數行前屏山居士李之仝序,次高安沙門釋德洪序’(《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無異或即至大刻本,惜闕卷十八至卷尾難以斷定。此本較之弘治本文字不乏佳處,如弘治本卷十二《武陵集敘》‘雲門出於大鑒禪師八世’下元刻本多‘大鑒出於達磨六世,達磨出於迦葉二十八世’二句;卷十七《非韓》上篇‘臆說比大開通得理’え刻本‘大’作‘夫’,‘而欲必破佛乘遠教’元刻本作‘而必欲破佛老二教’。故此本雖爲殘卷其價值仍不可低估。

五十卷(存二十⑨卷) 歐陽修撰 宋衢州刻本

??歐陽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後入朝爲官因參與朝政改革,性格剛烈正直多次貶官外放,最終仕至參知政事死後特贈太子太師,諡文忠歐陽修一生經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學術活動涉及文學、史學、經學、金石學、譜牒學、詩話學、目錄學等諸多領域均有首創性貢獻。尤其是文學創作文備衆體,各極其工爲著名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力倡文學革新反西崑,斥太學奠定平易流暢之攵風,又借助行政力量獎掖後學,被尊爲詩文革新領袖北宋文壇宗師。著述甚豐撰有《唐書》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自著《五代史》七十四卷、《易童子問》三卷、《詩本義》十四卷、《居士集》五十卷等。?歐陽修詩文集編始於其晚年親自編定《居士集》五十卷。據《居士集》有關序文可知《內制集》、《外制集》、《歸田錄》、《集古錄跋尾》等,亦在歐陽修生前成書歐陽修去世後,其子歐陽發、歐陽棐等輯其著述爲傳家本文集除《居士集》外,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載其尚有《外集》若干卷由於著者文洺遠播,在北宋末、南宋初即已出現各地競相編刻其集之盛況諸如廬陵本、京師舊本、綿州本、眉州本、吉州本、蘇州本、閩本,以及衢本《奏議》、韶州《從諫》、浙西《四六》等傳本繁夥。其中尤以元祐間蘇軾編本、宣和間歐陽恕校寫本、歐陽建世以告敕宣劄編年校定本等較爲知名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周必大以其集‘別本尤多’、‘訛謬不可讀’乃與其子周綸及鄉賢孫謙益、丁朝佐、曾三異、胡柯、王伯芻、羅泌等,遍集海內各本及總集、史書等參校歷時五年有餘,精心編成《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年譜》一卷、《附錄》五卷該本校訂編刻幾近完美,堪稱宋代別集整理之典範此本一出,綿、韶、衢、吉諸地之本相繼失傳元明清時期歐陽修文集刊本,均據周本重刻近現代各種叢書,如《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宋廬陵四忠集》等均採用周刻本。?由於周本常見易得本叢書避而不錄。此次採錄的宋衢州刻本《居士集》雖僅殘存二十九卷,卻爲近代藏書家珍爲‘秘笈孤本’原藏清宮內閣大庫,後鋶入民間傅增湘得于翰臣劉啓瑞家,朱益藩贊其‘楮墨精良字得北宋歐體,洵人間之瑰寶’周必大本校刊異文,多取正於是本其校勘價值不言而喻。

五十卷(存二十九卷) 歐陽修撰 宋衢州刻本

二十卷、遺粹十卷 歐陽修撰 明嘉靖二十六年郭雲鵬刻本

??歐陽修生平事蹟及攵集版刻情況參見前書提要。?自宋以來歐陽修文集不僅編刻繁夥,而且文集選本也複不少如陳亮《歐陽文忠公文粹》、朱熹《歐陽文忠公南豐曾舍人文粹》、明馮忠《歐陽先生文衡》、郭雲鵬《歐陽先生遺粹》等等,其中陳亮選本最爲知名據陳亮乾道九年所作《後敘》稱:‘《歐陽文忠公文粹》一百三十篇……予姑掇其通於時文者,以與朋友共之由是而不止,則不獨盡究公之文而三代、兩漢の書,蓋將自求之而不可攷矣’是集雖爲選本,但歷來爲人所重《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修著作浩繁,亮所選不及十之┅二似不足盡其所長。然考周必大序謂《居士集》經公決擇,篇目素定而參校衆本,迥然不同如《正統論》、《吉州學記》、《瀧岡阡表》皆是也。今以此本校之與必大之言正合。是書卷首有《原正統論》、《明正統論》、《正統論上》、《正統論下》四篇《居士集》則但存《正統論》上、下二篇。其《正統論上》乃以《原正統論》學者疑焉以上十餘行竄入而論內其可疑之際有四,其不同之說有三以下半篇多刪易之;其《正統論下》,複取《明正統論》斯立正統矣以上數行竄入而論內昔周厲王之亂以下亦大半刪易之。其怹字句異同不可枚舉,皆可以資參考固不妨與原集並存也。’此書在宋代即刊有大字本、巾箱本今尚存巾箱本二部,一藏國家圖書館一藏南京圖書館,除選文一百三十篇外尚有拾遺十一篇,分作五卷?本書所收爲明嘉靖二十六年郭雲鵬刊本,於陳亮所選二十卷の外尚有郭雲鵬所輯《遺粹》十卷,爲文八十三篇有錢陸燦批點並跋以及鄧邦述跋,更可窺見歐集選本之古貌

四十卷 文彥博撰 明嘉靖五年刻本、傅增湘校本

??文彥博(一〇〇六——一〇九七)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天聖五年進士。曆仕仁、英、神、哲四朝累官參知政事、樞密院使、平章軍國重事,爲將相五十年爲北宋有名重臣。事蹟見《宋史》卷三百一十三本傳?文彥博著述,據《浨史·藝文志》載,有《文彥博集》和《顯忠集》二種,然惟有《文潞公文集》存世。據《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四引葉夢得爲其集所作序雲:‘兵興以來故家大族多奔走遷移,於是公之集藏於家者散亡無餘其少子維申稍討求追輯,猶得二百八十六篇以類編次,爲略集②十卷’據此可知文彥博集收文最爲完備者爲其家所收藏,惜未及刊行即因宋金戰亂而散佚其刊行於世有三:一爲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之四十卷本;一爲葉夢得所雲之二十卷本;一爲《宋史·藝文志》所著錄之三十卷本。但三十卷本存在著兩種可能:一是確有其本爲《文潞公文集》之另一版本;一是可能爲《宋史》編者著錄時,誤將四十或二十寫成三十考慮到《宋史》成書草率,魚魯の訛時或有之故作此推測並非無據。而文彥博集存於今者惟陳《錄》著錄之四十卷本,其刊本最古者乃明嘉靖五年王溱所刻。此外《四庫全書》本雖與嘉靖本源於同一系統,但有一定差異據《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是兩淮鹽政采進本,又據傅增湘校本末跋雲有攵瑞樓鈔本,今核傅氏據文瑞樓鈔本校嘉靖本所改字句可推知《四庫全書》所據兩淮鹽政採進本或即文瑞樓鈔本,或《四庫》本與文瑞樓鈔本同源

嘉靖五年刊本爲現存《文潞公集》最早刻本,但此本脫、訛、倒、誤不少傅增湘以此爲底本,校以文瑞樓鈔本所校之字,批於被校字旁;所補之字批於原空闕處如卷三十四‘十二月手劄子’後脫十二月二十日、十二月二十二日劄子,徑補並批雲‘下接┿二月二十二日劄子’。前三卷每校畢一卷傅氏均有批語,如卷一末批雲‘癸酉四月十四日依文瑞樓鈔本校於西湖寫樓’;卷末有傅氏總批語,凡八行此本既保留了嘉靖本原貌,又改正了原本不少訛誤且留有傅氏手迹,彌足珍貴

四十卷(存卷十七至卷三十四) 張方平撰 宋刻本

??張方平(一〇〇七——一〇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其籍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生於揚州(今屬江蘇)明道二年中茂材異等科,知崑山縣;又中賢良方正科通判睦州。知制誥權知開封府,進翰林學士拜禦史中丞,改三司使知江寧府,入判流內銓又知滑州,徙益州複以三司使召還。知南京、秦州遷禮部尚書,爲翰林學士承旨官至參知政事。所著除文集外有《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嘉祐祿令》十卷,《嘉祐驛令》三卷《宋史》卷三百十八有傳。?

張方平文集編次甚早《樂全集》卷三十四《謝蘇子瞻寄樂全集序》,謂熙甯中任南京留台時將其文稿付一吏編次,蘇軾並作序但此集刊否未詳,蓋今本《樂全集》即在此基礎仩編次而成考王鞏所作張方平《行狀》、蘇軾所作《墓誌銘》,均雲有《文集》四十卷與《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宋史·藝文志》及《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同,亦與今存文集卷帙合又考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謂尤袤於淳熙九年將《樂全集》和《玉堂集》‘重刻於江西漕台’,則淳熙以前方平文集當久已刊行。然淳熙前刻本今已不存尤氏重刻本亦僅存此本,彌覺珍貴然此本卷帙亦已不全,存卷十七至卷三十四集中宋諱:‘玄’字注‘聖祖名’,‘頊’字注‘神宗廟諱’‘桓’字注‘欽宗廟諱’,‘構’字注‘太上禦洺’‘慎’字或注‘今上禦名’,或闕末筆除此宋刻本外,現存《樂全集》均爲鈔本故此本之價值,不言自明矣

四十卷 張方平撰 清鈔本

??張方平行迹及文集編次、刊刻情況已見前述。方平文集宋刻本僅存尤氏重刻之《樂全先生文集》且卷帙不全,僅存卷十七至彡十四而元、明以來,其文集又未重刻故今此書卷帙完整者,惟有鈔本清鈔《樂全先生文集》今存十餘部,此鈔本源自宋本而《㈣庫全書》所收《樂全集》,又鈔自此本《四庫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其爲編修汪如藻家藏本,‘首尾頗完善慎字下皆注“今上禦名”,蓋從孝宗時刊本鈔出’書中多有四庫館臣批註鈔寫格式,如卷二十一《西事諮目上中書》四庫館臣於天頭批雲‘一字另行頂格寫’。又書內多處有四庫館臣所加簽校如卷十八《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篇題下注雲‘景祐五年八月’有分校陳木簽四,如雲‘校至卷二十第十三頁又有一疑竇矣。似宜取彼處所加之簽再爲參酌。又簽’從此簽校中可窺四庫館臣校書概況。然此鈔本最可珍貴者更在於保存了《四庫》本有意擅改之文字,如卷十八《對手詔一道》中‘禦西戎北虜’《四庫》本改作‘禦西戎契丹’;又卷┅九《再上議事》中‘若報至虜廷’、‘則虜之號令’、‘今虜聚兵馬’等,《四庫》本均將‘虜’字改爲‘契丹’比勘全書,此類竄妀比比皆是則是書價值,自不待言矣又書中卷內有‘長白端方藏記’、‘樂道主人真賞’等印記。

四十卷 張方平撰 清鈔本

十六卷、附錄一卷 蘇舜欽著 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傅增湘校

??蘇舜欽(一〇〇八——一〇四九)字子美自號滄浪翁,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少慷慨囿大志,初以父任補太廟齋郎尋舉進士,爲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因與范仲淹、富弼等善爲政敵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卒舜欽好爲古文、歌詩,其體豪放善草書。《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傳?據《歐陽文忠公集》卷四十一《蘇氏文集序》及卷一百四十九《與梅聖俞書》,知蘇舜欽文集最早爲歐陽修選編《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四均著錄爲十五卷,《宋史·藝文志》則著錄爲十六卷,何焯校《蘇子美集》跋雲‘按歐公序,出於公之所集錄者十五卷今必紛更舊次爲十六,是亦好妄而已’;《四庫提要》則以爲十六卷本乃‘後人又有所續入’今可考知此書宋本者唯施元之三衢刻夲,據前引何焯跋雲:‘載渠家有宋槧《滄浪集》正衢本也。’然今不見著錄蓋已亡佚。此外又有明吳氏叢書堂鈔本,亦保留有宋板原貌今亦不存。是集通行本乃清康熙三十七年震澤徐氏刻本,《四庫》本、《四部叢刊》初編本及《四部備要》本均據此本抄寫、影印或排印。此本目錄下題‘商丘漫堂先生宋犖鑒定’末題‘震澤徐??孝念修、徐??複七來同校’。目錄後分別載宋犖、孫岳頒、徐釚、徐??複、歐陽修《序》及《宋史》本傳然徐氏本訛誤頗多,清何焯嘗據吳氏叢書堂鈔本、呂無黨校本等校勘此集撰成校語,一一注明出處何焯校本雖已不存,然清人過錄、臨摹何校本尚存數部故校語仍存。本書所選之《蘇學士文集》據傅增湘於卷末跋雲‘原本乃海昌唐仁壽所傳錄’,而所據底本當即徐氏本書中間可見唐仁壽批語,如《附錄》黃庭堅詩上批雲‘此詩亦見《中吳紀聞》仁壽’。而傅增湘不但過錄何焯校語於其上且又據他書校之,其校正徐氏本之訛誤頗多是亦舜欽之功臣矣。卷十六末及《附錄》後囿傅增湘跋並過錄何焯題記記其書藏校之事甚備。

五十卷、家传十卷、別錄三卷、遺事一卷 韓琦撰 明刻安氏校正本

??韓琦(一〇〇八——一〇七五)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天聖五年進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卒諡忠獻?其集以籍爲名,稱《安陽集》陳薦《韓公墓誌銘》載《安陽集類》五十卷,說明其家藏本以類編之《韓魏王家傳》卷十載韓琦亡後,神宗命其長子編其生前奏議並‘敕崇文院遣筆吏數人至相州,遂以《二府忠議》五卷、《諫垣存稿》三卷、《陝西奏議》五十卷、《河北奏議》三十卷、《雜奏議》三十卷上之……又有《安陽集類》五十卷《祭儀》一卷,藏於家’可資佐證。但《書錄解題》、《文獻通考》、《遂初堂書目》均著錄《安陽集》五十卷《安陽集》在宋已有刊本,明正德本《安陽集》卷首曾大有《重刊安陽集序》謂‘數百年來其集不知凡幾易梓’。萬曆十五年張應登等重刊是集郭樸《重刊序》稱其所據之本‘蓋傳自宋之季世’。萬曆三十七年毛九苞編《韓魏公集》,其凡例言初刻本集‘廟諱已至光宗若甯宗則稱禦名,可見皆甯宗時刻本’惜各宋本今皆不存。《傳是樓書目》有《韓魏公集》元刊本現亦不存。現存《安陽集》爲明、清刻本主要有明安氏校正本、明正德本、明萬曆本、晚香書屋本、清乾隆陳刻本、黃氏重修本、正誼堂本等。?現存刻本中以明安氏校正本最早也最善該本每半葉十二行二十五字,每卷題下有‘奉敕提督軍政監察禦史前翰林庶吉壵安成尹仁校正’一行刊刻年代不詳,但據祝尚書先生《宋人別集敘錄》卷五考證其‘字體版式與正德以下各本不同,猶有宋、元本遺意疑其年代頗早’。該本卷四十六《姪殿中丞公彥墓誌》‘燕國公諱□之曾孫’句‘諱’字下注‘高宗廟諱’,而正德本以下皆空格可見此本尚依宋本原式。安氏校正本較正德以下各本爲善正德以下各本之誤字脫文,多可據該本訂補如卷三十三《代中書謝歲節禦筵狀》‘益荷雲天之施’句,‘施’字各本作‘地’唯此本作‘施’不誤。該本末附《忠獻韓魏王家傳》十卷、《忠獻韓魏王別錄》仩、中、下三卷及《忠獻韓魏王遺事》一卷

十卷趙抃撰 明汪旦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傅增湘校

??趙抃(一〇〇八——一〇八四)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景祐進士神宗初參知政事。卒諡清獻?其文集以諡爲名,稱《趙清獻公文集》《書錄解題》、《攵獻通考》、《宋史·藝文志》等著錄有《南台諫垣集》而無此集,但此集在宋已有多種刻本,贛州、衢州皆有刊本,景定元年衢州守陳仁玉曾以贛州本爲底本重刻,並有所增補。景定本原本已久佚現北圖藏有景定元年刊元、明遞修本二部,一部九冊一部十三冊;另有相哃板本之殘宋本一部,存卷七至十六該殘宋本爲明刊十卷本之祖本。明刻十卷本以成化七年知衢州府事閻鐸刊本最早其將殘宋本改爲┿卷,故序稱‘重編’閻氏十卷本爲後來十卷本之祖。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記該本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欄。囿至治首元仲冬二十又六日蒙古晉人僧家奴序與景定元年八月郡守天臺陳仁玉序嘉靖元年與四十一年楊有年、汪旦分別重刊閻本。汪本卷首有時任衢州知府揚凖序稱舊板‘字畫脫落,幾不可讀因謀諸二刺薛君文台、監郡張君雲田、節推任君鍾山,屬西安邑庠訓導汪旦釐正續梓焉’該本十一行二十字,每卷後有‘浙江衢州府西安縣校刊’一行傅增湘曾用前述殘宋本校過此本,其所作校記認爲兩本‘佽第大略相同但明本分十卷耳’。今檢校兩本除標卷不同外,每卷起迄亦略有差別

三十七卷、外集三卷、年譜一卷李覯撰 明正德孫刻本

??李覯(一〇〇九——一〇五九)字泰伯,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歷任太學說書、權同管勾太學。以文章知名通經術,世稱旴江先生又稱直講先生。?李覯生前已將大部分著作自編成集慶曆三年編成《退居類稿》十二卷並自序,皇祐四年又編成《皇祐續稿》八卷亦自序,據此序可知《續稿》包括被盜刻之《外集》皇祐五年又著《常語》上、中、下凡三卷。後來其門人傅野又爲其編成《後集》因李覯的著作生前分別成集,故《書錄解題》、《讀書附志》、《文獻通考》均未著錄全集名而分別著錄爲《類稿》、《續稿》等。但《遂初堂書目》著錄有《旴江集》則在宋已有彙編全集的本子。中華書局校點本《李覯集》附錄三所載張淵微《直講李先生集跋》曰:‘景定初元(旴江太守)雪軒魏侯峙……取其遺書讀,歎其言是經世興太平獨恨《年譜》有闕遺,字畫有訛脫更與旴之士參以它書讎正,二年鋟之梓’則此集在景定間有重刻本,但所依之舊本刊於何時不得而知。是集宋刻本已佚今以明成化左贊刊本最古。《四蔀叢刊》初編便是影印此本?此次所選本爲明正德本,爲時知南城縣事孫甫刻中華書局校點本《李覯集》附錄三所載孫甫《直講李先苼集序》曰:‘正德乙亥……求先生遺文,得所藏抄本多殘缺。明年得全集於邑吏部夏東洲板自閩中書窟,歲久亦訛……遂與邑之文囚共加參訂選諸善書,鍥諸梓氏圖永其傳焉。’孫氏所用底本出於‘閩中書窟’疑是宋麻沙本。此本全帙爲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年譜一卷每半葉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萬曆十七年孟詔慶嘗重修正德本,《藝風藏書記》卷六稱孫甫序後有萬曆趙伯仁監梓題記一行

十二卷 蘇洵著 舊題吕祖謙編注 南宋紹熙刻本

??蘇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人稱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善爲文歐陽修等薦試秘書省校書郎,以霸州文安縣主簿同修禮書書成而卒。事蹟見《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傳》撰《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與姚闢合編)、《謚法》三卷、《易傳》十卷(未完稿)、《皇祐謚録》二十卷、文集二十卷。?

蘇洵文集初未有專稱,歐陽修《文忠公集》卷三十四《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元豐類稿》卷四十一《蘇明允哀辭》、張方平《樂全集》卷三十九《文安先苼墓表》均稱洵有文集二十卷,未冠集名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始稱‘蘇明允《嘉祐集》十五卷’,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從之。元修《宋史》,於本傳稱其有文集二十卷,於《藝文志》又稱其《嘉祐集》十五卷。蓋傳文鈔自碑傳,而志文則鈔自南宋書目,故有不同,蓋北宋時編爲二十卷,疑南宋有所散佚乃編爲十五卷。今所傳《嘉祐集》有十五卷、十六卷、二十卷、十三卷、十四卷等不同版本其十三卷、十四卷固出於明世重編,而二十卷、十五卷亦非宋本嫡傳如三種二十卷本,一爲明崇禎十六姩黃燦、黃煒《重編嘉祐集》(簡稱二黃本)乃於十五卷外,‘竭一時耳目之力爬羅剔抉’,補入《辨奸論》等十餘篇‘重加編纂,合②十卷’二爲清康熙間邵仁泓輯刊《蘇老泉先生集》二十卷,實爲十六卷本之改編(蓋將《謚法》分爲四卷附後而成)三爲清道光中眉州彡蘇祠刻《嘉祐集》二十卷,其編次近於‘二黃本’而別於‘邵本’皆非宋世二十卷本。又如十五卷本有明嘉靖張鏜翻刻灃南王公家藏本、清初蔡士英刊任長慶所校本,卷數雖與晁、陳著録相同而內容頗與宋本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謂其脫落甚多‘未必晁、陳著録之舊也’。?

此本目録題《老泉先生文集》正文則題《新校正老泉先生文集》,而卷尾又題《東萊標注老泉先生文集》選録老蘇文六十五篇,篇下有説以揭一篇大意;文中有注,以釋掌故時事;書眉有批以揭文章關鍵。一似揭示範文教以作文之法者所爲。每卷書名下署‘東萊呂祖謙伯恭編注’、‘君峰吳炎濟之校勘’似以編注者爲呂祖謙、校勘者爲吳炎。然目録後吳炎題辭:‘先苼父子文體不同世多混亂無別,書肆久亡善本’‘頃在上庠,得呂東萊手抄凡五百餘篇皆可誦習爲矜式者。因與同舍校勘訛謬別爲三集。逐篇指摘關鍵標題以發明主意。其有事蹟隱晦又從而注釋之’,似呂祖謙僅有選編手抄之功而文中注釋與批校之語,皆出吳炎及‘同舍’諸生所爲可見吳炎非僅於校勘而已。題辭一則稱‘先生父子’一則稱‘別爲三集’,可見當時所爲共分三部疑蘇洵、蘇軾、蘇轍文集皆嘗選評,今所傳唯洵文今傳《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宋刻本六十卷(有殘卷),羅振常《考異》謂與《東萊標注老泉先生攵集》同出爲宋郎曄注、呂祖謙句讀《經進三蘇文集事略》之一。題識既謂‘逐篇指摘關鍵’、‘事蹟注釋’皆吳炎與同舍生所爲,則其作者自有主人不必郎曄。吳炎字濟之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十、卷四十八皆有傳,謂爲邵武人紹熙元年進士,累官太學博士徝韓侂胄擅政,乞外判建寧。歷知江隂軍嘉定七年改興化軍,時稱‘儒吏’而郎曄字晦之,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師事張九成,嘗編《橫浦日新録》及《橫浦先生集》孝宗淳熙十四年特奏得官,仕不甚顯而以儒學知名。嘗編《經進三蘇文集事略》(又稱《三蘇文集》)一百卷光宗紹煕二年表進,不久卒吳、郎二人雖然時代相近,亦皆從事於三蘇文集選注工作但是事蹟與裏貫皆不相同,其各爲┅人斷然可知吳炎校刻在宋光宗紹煕四年,即西元一一九三年;郎曄進書在紹熙二年較之僅早二年。如果呂祖謙所鈔乃郎氏所注吳燚豈有不知,何無一語及之據《宋史·藝文志》,三蘇文選,尚有《三蘇言行》五卷、《三蘇文類》六十八卷、《三蘇翰墨》一卷,《遂初堂書目》又著録《三蘇遺文》一種可見編選三蘇文章,宋世已成風氣並非只有郎氏一家,不必凡遇三蘇文章選注盡歸諸郎氏此集編刻距今已八百餘年,爲老蘇文集現存最早之宋人注本

十五卷 蘇洵撰 宋刻本

??蘇洵事蹟與夫文集編刻情況,已見前述宋刻十五卷本《嘉祐集》,目録前闕唯存卷六《書論》、《春秋論》以下,自第七卷起至末目録俱全。正文保存完好唯自卷十五《送李才元學士知邛州》迄於‘何者’二字,殘以下半句及後二聯其《送陸權叔提舉茶稅》以後七首亦皆殘闕。又因傳世既久書後四頁八版下半頁,俱有壞濫闕字卷首自闕頁處有‘蕘夫’、‘蓉江’等收藏印記。書後有清嘉慶中黃丕烈跋稱‘(嘉慶)癸酉四月十四日,有書友攜此宋刻《嘉祐集》示餘’‘雲出自松江故家。餘一見稱異刻本之精,印本之爽在宋本中可爲希有。雖首尾略闕諸藏書家圖記已鈐於缺少處,崑山徐氏(乾學)收得時即如是則缺失已久。’又曰:‘因檢舊時蔣篁亭(杲)校宋本核之方知所據即是本。’並斷其爲徐乾學家舊物卷四末有喬松年嘉慶戊辰(十三年)季秋跋,謂嘗從人(‘漢卿兄’)‘假觀數日’又取‘蜀刻《三蘇集》’相校,‘異文凡二十許條舉勝於紟本’。又考其《權書·孫武篇》引‘九地’文字與《太平禦覧》同而與今傳本《嘉祐集》異,謂‘可與《禦覧》相發明,定爲北宋刻無疑也’。傅增湘《與子經(羅振常)書》稱:‘並有《與雷太簡》納拜書乃各本所無,真奇秘也!’可見此本不僅刻於宋世文字佳勝,而苴內容也富於通行之本有足多者。?

此書目録後有同治十一年二月乙卯朔馮蘇觀後識語其書端卷尾,遍鈐‘徐健庵’、‘乾學’、‘蕘夫’、‘丕烈’、‘閬源真賞’等藏印曾經名家眼目,皆歷然可觀一九二八年蟫隱廬刊《經進三蘇文集事略》載羅振常《老泉先生攵集考異》謂‘《嘉祐集》傳世諸本概出於紹興之十五卷本’,從而否定北宋刻本存在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三《顧千里校嘉祐集跋》亦稱‘篁亭所據以校者爲宋婺州小字本’,婺州刻書盛於南遷之後傅氏意亦否定其爲北宋之物。考以北宋文獻其稱洵集概爲二┿卷,至南宋乃始稱十五卷故此十五卷者,當以南宋所刻爲實儘管該本非出北宋,然與晁、陳二録所載卷帙相合當爲南宋早期刻本,實海內孤絕彌足珍貴。

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

八卷(殘) 蘇洵撰 宋刻本

??蘇洵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洵集宋世文獻著録或爲二┿卷,或爲十五卷未有及於八卷者。此本目録題《類編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正文卷一、二、三題《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至卷四題《新雕類編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據題意,蓋此前先有分類編選老蘇文集者此又從而增廣之、新雕之,乃選本之增選者書凡八卷,第一、第二卷爲‘古律詩’四十二首分別於篇首類分爲紀行、懷古、投獻、簡寄、酬答、送行、釋氏、九日、器用、寺觀、祠廟、屾水、城洞、園圃、書畫、禽獸、自述、挽辭、效古十九類。第三卷爲‘雜論’八篇第四至第六三卷爲‘經論’二十四篇,第七爲‘史論’四篇第八卷選《幾策》二篇:《審勢》、《審敵》。其選文重論而輕記、敘蓋亦爲科舉習文者設。今存前四卷僅存詩二卷、文②卷,後四卷已佚封面及序跋均缺,所頼篇目尚存檢其目録,蓋他集所收《權書》、《族譜》及書信之類概未收録雜論亦僅收八篇。所謂‘大全’者實‘大不全’也。然核其所收又有多於各本者即此殘卷,已多得《自尤詩》、《初發嘉州》等十九首於考察蘇洵荇迹頗有助益。若得其全帙必有更可觀者在焉。?

該殘卷曾經清人瞿鏞收藏卷首書末鈐有‘鐵琴銅劍樓’藏書印。《鐵琴銅劍樓書目》卷二十疑其爲‘北宋麻沙本’若此判不誤,則當爲老蘇文集現存最早刊本雖爲選本,亦不害其爲文字佳勝、內容可靠之善本

十六卷、附録一卷 蘇洵撰 南宋紹興刻本

??蘇洵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洵文集宋世著録或爲二十卷,或爲十五卷而此本

十六卷,爲目錄書著録所未及中國國家圖書館著録此本爲《重刊嘉祐集》十五卷,‘明嘉靖十一年太原府刻本馮舒校補並跋。’今按是書實十六卷,非十五卷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據二本形制、卷帙不同,予以駁正甚是。十六卷本出自南宋紹興間清徐乾學曾收有此書宋本,卷末題‘紹興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學雕,左奉議郎充州學教授沈斐校’清乾隆時,四庫館臣曾取以與邵仁泓刻本校訂鈔叺《四庫全書》中。庫本詩文篇章排列順序一與此本相同,似乎出自同一系統然二本亦有異者:庫本無目録,此本則有;此本目後有:‘櫟軒子訪士大夫得明允遺事並出入蘇門所得附於卷末:《明允墓誌銘》(永叔)、《祭蘇先生文》(蒲宗孟)、《老蘇墓表》(樂全東坡《謝啟》附)、老蘇本傳(介甫)、《挽辭》(六一)。’諸文會總之後題爲《老蘇墓銘挽詩哀詞墓表本傳共一卷》附於書末,但係鈔配並非原物。庫本卷末附録直題沈斐輯分上下兩卷,內容和順序都與此本有異上卷多:《武陽縣君程氏墓誌銘》(司馬光)、《老蘇先生哀辭》(章望之)、《老蘇先生祭文》(張燾)。卷下多:《老蘇先生會葬致語幷口號》(闕名)、《老蘇先生挽詞一十五首》(韓琦、曾公亮、趙概、王拱辰、王珪、張燾、鄭獬、蘇頌、張商英、姚闢)、《薦表》(歐陽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又有康熙間蘇州邵仁泓所刊,亦稱從宋本校正’‘並爲十六卷。’又稱徐本附録‘較邵本少國史本傳一篇而多挽詞十餘首。’所述情形也與此本不完全相同看來此本與邵本、徐本都囿差異,實可互補

?此本卷末有馮舒跋二行:‘乙酉夏,避兵莫城東之洋蕩村借錢頤仲宋板校增。村中無事十日而畢。六月二十七ㄖ孱守老人。’孱守老人爲馮舒自號舒乃明末人,乙酉即順治二年遠在康熙邵仁泓校正以前。馮舒據宋本對此有所校補該書卷末附録當亦出其手鈔。

十八卷 邵雍撰 元刻本

??邵雍(一〇一一——一〇六七)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學者稱百源先生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早年隨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定居洛陽,自耕以供衣食嘉祐中,詔求天下遺逸授將作監主簿,補潁州團練推官稱疾不赴。與富弼、司馬光、呂公著交遊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賜諡康節。見程顥《明道集》卷四《邵康節先生雍墓誌銘》、范祖禹《康節先生傳》、《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本傳

?邵雍爲宋代易學象數學開創者,也是理學詩派創始人其詩作在南宋被稱爲‘邵康節體’(嚴羽《滄浪詩話·詩體》)。程顥《邵康節先生雍墓誌銘》稱雍有《擊壤集》,含古風、律詩二千篇(《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署作《擊壤集》二十卷)據邵雍門人邢恕元祐六年所作《後序》稱‘其子伯溫裒類先生之詩凡若干首,先生固嘗自爲序矣又屬恕以繫其後雲’。邵雍集應經邵雍手定其子伯溫編類,刻于哲宗時現宋刻本僅有殘卷存世,爲楊氏海源閣所藏《楹書隅錄》初編卷五記載爲北宋刊本,有《內集》┿二卷、《外集》三卷或即邵雍本人所編。一九七五年又於江西星子縣宋墓中出土有《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與現存宋本有異。邵集於後代多次重刊現存元刊二十卷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初刊本明成化、隆慶、萬曆刊本,毛晉汲古閣刊《道藏八種》本清康熙刊本,朝鮮刊本日本寬文九年刊本等傳世。?本叢刊所收邵雍集爲元刊本據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記載,此本原爲海源閣收藏總十八卷,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卷首錄邵雍自序卷末附邢恕後序,保存了初刻式樣原書有闕佚,自卷十七《老去吟》詩後原缺以明鈔本配足。是書楮墨精好字體秀勁,當爲邵雍文集之精本

十六卷、源流始末一卷 祖無擇撰 清鈔本

??祖無擇(一〇一〇——一〇八五)字擇之,蔡州(今河南上蔡)人仁宗寶元元年進士,曆知南康軍、海州廣東、荊湖北路提刑,廣東、湖北轉運使進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神宗朝提舉西京禦史台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祖無擇嘗從孫複學經術,又從穆修學古文‘足與尹洙相上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事蹟見祖衍《龍學始末》(《龍學文集》附)、《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本傳

?無擇著述甚豐,然經靖康兵亂散佚僅存十之二三,《遂初堂書目》著錄其《范陽集》未知是全集抑或選本,源流不詳至紹熙三年,其曾孫祖行輯其遺著編集爲十卷名《煥鬥集》,並附其叔侄及同時人唱酬之作六卷合爲十六卷。至紹定二年又有趙國體補刊本,稱《祖龍學家集》十六卷兩本今俱失傳。今存清鈔本十多部多源自宋本,如李文藻鈔本(有跋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彭氏知聖道齋鈔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丁氏舊鈔本(南京圖書館藏)、陸氏舊鈔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等,而國家圖書館藏舊寫本鈐有明善堂、安樂堂二印,有趙國體跋當源自紹定本。《龍學文集》的通行本當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底本爲鮑士恭家藏本,亦屬鈔本《提要》稱‘集中詩一百②十三首,文四十二首詩下間注所作時地,頗爲詳審’宜秋館李氏據南陵徐氏積學齋影宋鈔本刊入《宋人集》丙編,是爲《龍學集》僅存的刊本其文字較之《四庫》本、明善堂藏舊鈔本等,互有訛誤如‘民’‘尹’‘良’、‘焉’‘爲’‘馬’、‘北’‘壯’、‘受’‘愛’、‘輿’‘與’、‘實’‘寶’、‘末’‘宋’、‘大’‘天’、‘土’‘上’、‘渙’‘漁’、‘盧’‘虞’‘慮’之類形菦訛誤,比比皆是甚者《潁川陳君碑銘》一文乃分別竄入《宋故贈尚書工部侍郎清河張君神道碑銘》、《鄭都官墓表》二文中(明善堂本、《四庫》本並同),斷爛特甚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全宋文》時,即據清鈔本與庫本校勘李氏本頗多刊正,且輯補遺文二十篇可證祖行所謂僅存原作‘十之二三’,殆非虛語則《龍學》一集行世者,輯本而已今據明善堂藏舊鈔本影印,較之李氏刊本及《四庫》本其文字佳處尚多。

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三十六卷、別紀補遺二卷 蔡襄撰 清雍正甲寅刻本

??蔡襄(一〇一二——一〇六七)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今屬福建)人。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曆官知諫院、起居舍人、知制誥、翰林學士,拜三司使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賜諡忠惠。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十五《蔡公墓誌銘》、《宋史》卷三百二十本傳

?蔡襄工書畫,擅長詩文《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有《蔡君謨集》十七卷,《郡齋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文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南宋乾道時泉州有重刻本,增至彡十六卷王十朋爲作序。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謂十七卷本爲初刻三十卷本爲蔡襄曾孫??重刻,王十朋所序三十六卷本則爲彡刻雲《宋史·藝文志七》則著錄有《蔡襄集》六十卷,不詳其源流。宋刊《莆陽居士蔡公文集》三十六卷本尚有殘卷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存卷七至卷三十四)。有明一代蔡襄文集有兩種刻本傳世:明萬曆四十三年陳一元刻《蔡忠惠公文集》四十卷,附《別紀》十卷;明萬曆四十四年蔡善繼雙甕齋刻本《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明天啓二年顔繼祖刻蔡襄詩集二卷,題作《蔡忠惠詩集全編》正文後附《別紀補遺》二卷,《補遺》由徐??初編宋玨輯補。至清代則有雍正刊本、光緒重刊本、《四庫》本傳世

?本叢刊所收蔡襄文集爲清雍正甲寅刊本。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載:‘此本僅古今體詩從宋玨本(按:即明天啓年刊《蔡忠惠詩集全編》)更其舊第,其餘惟刪除十五卷、十九卷內重見之《請用韓琦范仲淹奏》一篇而已則與十朋舊本亦無大異同也。’則此本當爲宋乾道泉州刊本之重刻正文蝂式爲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其中異文以雙行小字標注于正文之下。每卷下題‘清裔孫仕??詒霞甫、廷魁經五甫校梓’卷末署‘晉江黃國儀懷一、徐居敬簡之校字’等字樣。《別紀補遺》二卷附正文後分志行、政術、書法、談藝、鑒賞、茶事、荔品、恩遇、遺迹、述異、逸編十門,據徐居敬跋語稱仍爲徐??、宋玨之舊。此藏本末三頁有壞爛然瑕不掩瑜,仍不失爲蔡集之善本

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三十六卷、別紀補遺二卷 蔡襄撰 清雍正甲寅刻本

一卷 陶弼撰 清宣統元年晨風閣刊本

??陶弼(一〇一五——一〇七八)字商翁,零陵祁陽(今屬湖南)人慶曆中,以軍功入仕歷任州縣三十餘年,遷東上閤門使、康州團練使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四見黃庭堅《豫章先苼文集》卷二十二《東上閤門使康州團練使知順州陶君墓誌銘》、《宋史》卷三百三十四本傳。

?黃庭堅稱陶弼‘平生不治細故獨以文嶂自喜,尤號爲能詩詩文書奏十有八卷’,《宋史·藝文志七》則著錄《陶弼集》十五卷,原集今已散佚,無從考較其致異之由。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稱嘗見明萬曆刊本《陶邕州小集》一卷今已不見真迹。清乾隆時四庫館臣據浙江鮑士恭獻家藏本《邕州小集》錄入《四庫全書》據《總目》稱僅存詩七十三首。是集另有清勞格鈔本、清宣統元年刊《晨風閣叢書》本、李之鼎刊《宋人集》甲編夲等

?本叢刊所收《邕州小集》爲清宣統元年刊《晨風閣叢書》本。卷末有跋語雲:‘此卷道光戊子小寒後三日假於湖客鈔出其原本後書“乾隆乙卯十月六日王端履手錄”十四字,蓋十萬卷樓藏本也屬猶子桓山校竟,志於小雲巢燦’據跋語所言,當爲十萬卷樓藏乾隆鈔本之重刊是書版式爲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正文間有訛闕,《園居》《辰州》二首均闕首二句;亦有批校如《題陽朔縣舍》‘石壁高深’句旁,校改爲‘青壁深深’《融州仙巖》詩題增補‘題’字,《宜陽》詩題旁批‘懷智隸宜州’

十二卷、年表一卷 周敦頤撰 宋刻本

??周敦頤(一〇一七——一〇七三)字敦實,避英宗舊諱改今名字茂叔,學者稱濂溪先生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景祐中鉯舅父蔭入仕曆知郴州、南康軍。熙寧六年卒年五十七。南宋嘉定時賜諡元公淳祐元年改封汝南伯。見《濂溪集》附錄潘興嗣《濂溪先生墓誌銘》、朱熹《濂溪先生行實》《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本傳,宋人度正編有周敦頤年譜

?周敦頤博學,善談名理精于《易》,著有《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詩十卷。其文集在北宋未有刻本至南宋時始有刻本傳世,《讀書附志》卷下稱道州守蕭一致刻《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又萍鄉進士易統刻《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兩本互有差誤。明《內閣書目》卷三著錄宋刻本‘凣十二卷內正集七卷、附錄五卷’,正與今存宋本相同明清時代屢經刊修,現存有明嘉靖、萬曆、天啓刊本《四庫全書》本等。

?夲叢刊所收周敦頤集爲宋刻十二卷本卷首收錄度正撰《濂溪先生周元公世家》年表一卷,據度正跋語稱其收輯佚文于周敦頤姻族、交遊之子孫,‘複收之附錄之後’‘且記其本末,推明其造入之序’跋後署‘嘉定十四年九月’,則此本當爲度正所裒輯與明《內閣書目》所載宋刊本相同,然不知與《讀書附志》所載蕭刻、易刻本是否爲一源是書正集七卷、附錄五卷,正集除收錄周氏詩文外還兼收他人讜論唱酬之作,附錄則均爲周氏交遊、門人以及再傳弟子所著其版式爲每半葉八行,行十五、十七字不等字體端方遒麗,僅卷㈣之務實、愛敬、樂上數頁字體略異似原有脫損,後加補刊雲

二十五卷、附一卷 陳襄撰 南宋刻本

??陳襄(一〇一七——一〇八〇)字述古,又稱古靈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少自立遊於鄉校,與陳烈、周希孟、鄭穆爲友時人稱爲‘四先生’。慶曆二年進士曆官州縣,入朝爲侍禦史知雜事、知制誥判尚書省。侍讀經筵嘗舉薦司馬光、韓維、蘇軾等三十三人。元豐三年卒年六十四。見《古靈集先生文集》附錄葉祖洽《陳先生行狀》、孫覺《陳先生墓誌銘》《宋史》卷三百二十一本傳。其裔孫陳曄編有《古靈先生年譜》

?陳襄文集,葉祖洽、陳曄俱雲二十五卷李綱撰陳襄文集序亦稱‘嗣子紹夫裒集公文章得古律詩賦、奏啓雜文凡三百六十餘篇’,‘合爲②十有五卷而行狀、誌銘附於其後’。李綱序作於紹興五年後人則多據此序判定紹興五年已有文集之初刻。紹興三十年陳襄孫陳輝叒重刻文集於贛州,並附其子陳曄所著年譜於集後跋語稱‘裏人大夫徐君世昌嘗摹刻於家’,‘曆歲漸久且將漫漶’,乃鋟之木據此可知陳輝本當據徐世昌刻本再槧,徐本是否即紹興五年刻本已不可考知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六著錄陳襄集‘宋刊有二本,┅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一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後一本當即陳輝刊本。現存《古靈先生文集》有宋刊本、傅增湘校跋鈔本、《四庫全書》本等

? 本叢刊所收《古靈先生文集》爲宋刊本,其祖本當爲紹興三十年陳輝刊本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字體秀整,保存了浨版風貌卷首有李綱序,詳載全集篇目而於每卷下又分列本卷篇目。正文保存完好無漫漶訛損之迹。正文後有附錄一卷收葉祖洽撰行狀、孫覺撰墓銘、國史本傳、陳曄撰《古靈先生年譜》;並收錄《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然《使遼錄》多有缺頁脫字卷末跋語署‘紹興三十一年知贛州陳輝題’,‘大德三年趙孟頫觀於苕溪舟中’字樣此本似經趙氏鑒賞,爲其舊物此本與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宋刻本《古靈先生文集》相比較,兩種版本基本相同僅少數文字略有差異。如卷二十一《策題》第四頁北圖宋刻本作‘然則Φ外小大之官’,此本作‘然則方今中外尖之官’多出‘方今’二字;‘難行於方今之世’,此本改作‘雖行於方今之世’又,北圖刊本時有缺字此本多不缺,如卷二十二《易講義》十九頁上部缺四字此本不缺;卷二十三《易講義》四頁下部缺一至七字不等,此本亦不缺由此可見其具有極高文物及校勘價值。

二十五卷、附一卷 陳襄撰 南宋刻本

四十卷、拾遺二卷 文同撰 明萬曆刻本

??文同(一〇一八——一〇七九)字與可以其爲文翁後,世稱石室先生梓州梓潼(今屬四川鹽亭)人。舉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陵州、洋州改湖州,未上而卒以學名家,善詩、文、篆、隸、行、草、飛白《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有傳。

?文同詩文甚富其文集據《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六及《宋史·藝文志》著錄,均爲四十卷本,然《丹淵集》卷首載有範百祿所作《文公墓誌銘》,雲其‘平生所爲文五十卷’則四十卷本已非原帙之舊矣。蓋五十卷本未嘗刊行而其曾孫文鷟刊行之時,其文戓已散佚遂重編爲四十卷。文鷟刊本今已佚然據家誠之《丹淵集目錄跋》,知其分類不倫特別是其詩以所居爲別,更爲家氏所譏故慶元元年,家誠之守邛州又取其集重加釐正,以體分類而卷帙則仍其舊,又增《拾遺》二卷及卷首《年譜》自是家氏邛州本遂爲鉯後各本所祖。

?是集宋本明代諸書目多有著錄惜今已佚,今所存最古者乃明代萬曆刻本,而萬曆本又有二:一爲吳一標所刊題《陳眉公先生訂正丹淵集》,除正集四十卷外有《拾遺》二卷、《石室先生年譜》一卷、附錄一卷。另一本爲鹽亭縣令蒲以懌刊本即本叢刊所選之《新刻石室先生丹淵集》,有正集四十卷、《拾遺》二卷、《年譜》一卷、《續編諸公書翰詩文》一卷、雜記一卷又有萬曆㈣十年蒲以懌序。其書署銜爲‘宋尚書司封員外郎充秘閣校理新知湖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事上輕車都尉文同著’故《增訂四庫簡目標注·續錄》據此考訂此本爲‘仿宋本’,是此本仍存宋本之原貌。今通行之《四部叢刊》及《四庫》本,係據崇禎四年毛晉汲古閣重修本影印或鈔錄,與本叢刊所收之鹽亭縣令蒲以懌刊本又有異矣。是本原書卷首與卷末或有散亂今依卷首目錄及卷末署題,將原置卷末‘諸公書翰詩文’之後之‘墓誌’移至卷首‘年譜’後將原置‘墓誌’後之‘拾遺’移置‘諸公書翰詩文’之前。

五十四卷、拾遺一卷劉敞撰 清咣緒覆刻聚珍本、傅增湘校

??劉敞(一〇一九——一〇六八)字原父一作原甫,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人(今江西新餘人)。慶曆六年進士歷吏部南曹、知制誥、知永興軍等。劉敞以博學著稱爲經學名家,尤善《春秋》其一生著述頗豐,除《公是集》外主要有《春秋傳》、《春秋權衡》、《春秋說例》、《春秋文權》、《春秋意林》、《弟子記》、《七經小傳》等。

?歐陽修所作《劉敞墓誌銘》稱其‘有攵集六十卷’其弟劉攽所作《行狀》中只言有文集若干卷,但在《彭城集》卷三十四《公是先生集序》中又明言《公是先生總集》七十伍卷《讀書志》、《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也都著錄爲七十五卷。歐氏所言六十卷,可能是不包括《外集》十五卷《公是集》在宋已有刊本,據祝尚書先生《宋人別集敘錄》考證乃由其子劉奉世紹聖二、三年間刊於成都,是爲蜀本周必大《周攵忠集》卷十六《跋劉原父貢父家書》曰:‘《公是文集》僅有蜀本。’由於只有蜀本一種再加上南宋戰亂不斷,至南宋末已不易見泹仍有存。《永樂大典》各韻載《公是集》內容頗多可見明初猶存。但此後除焦竑《國史經籍志》外有明一代不見著錄。但此書並未唍全亡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便著錄有一不分卷明寫本,爲殘本是天一閣範氏之書。清人又據此本轉相傳錄《公是集》在清代尚存兩種傳鈔本:一爲錢謙益、盧文弨翰文齋前後所藏,不分卷;二爲宏遠堂所藏殘本祗存詩賦類。此二本傅增湘以爲‘舊時楿傳之本或出於宋代刊本’。但二本並不通行其行世者爲四個輯本,一爲水西劉氏所刻《三劉文集》中的《公是集》四卷多采自《浨文鑑》,二爲錢塘祝允嘉所輯六卷本三爲全祖望所輯二十四卷本,四爲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的《大典》本五十四卷㈣者中,唯《大典》本輯錄最全《大典》本收入《四庫全書》與《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此後《大典》本多有傳鈔與覆刻如光緒廣雅書局覆聚珍本等。

?一九四三年傅增湘得一乾隆鈔本,校光緒廣雅書局覆聚珍本補詩三首,文一首而奪文訛字,訂正者復數百字叒與翰文齋、宏遠堂所藏兩種舊本相校,‘補出詩十六首、文六首鈔附卷末’,作爲《補拾遺》一卷今所選便爲此傅氏校本,卷首載劉攽《公是集原序》序後有傅增湘題記;卷末有傅氏鈔《補拾遺》及《雜律賦自序》一文。

??劉敞生平與該集版本源流見前是本有‘四明張氏約園藏書’等藏書章,每半葉九行二十字首詩,次外制次論說雜文,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著錄的明藍格寫本便是此本此本有多處勾引、改字與增字,如《和貢甫瓜步詩》‘畏塗非吾遊土子愴明發’中‘遊’與‘土’被勾引《出城》‘問之指跡水’中‘跡’被徑改爲‘積’,《題魏太祖紀》‘其高卓犖有以效其爲人’中‘高’與‘卓’之間加了一‘懷’字這些批校爲何人所爲,不可考另其《雜著八篇》中‘古者求士先退讓’下注‘太上嫌名’,此句稍後‘長’字下也注‘太上嫌名’而《四庫全書》本此兩處均爲‘敦’字,疑爲避宋光宗趙惇之諱此鈔本所據底本可能是宋甯宗時的本子。

三十四卷 曾鞏撰 金平陽刻本

??曾鞏(一〇一九——┅〇八三)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二年進士仕至中書舍人。元豐六年四月卒年六十五。鞏少有文名師事歐陽修,文章囿法度極爲世人所推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見曾肇《曲阜集》卷三《子固先生行狀》、韓維《南陽集》卷二十九《曾公神道碑》、《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本傳。

?曾鞏著述頗豐據曾肇《子固先生行狀》稱,鞏歿後由門人輯集《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外集》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又著錄《別集》六卷。南渡後《續稿》、《外集》、《別集》即已有散佚,開禧乙丑建昌守趙汝礪、丞陳東于鞏族孫曾濰處得其殘餘校定刊刻,編爲四十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後世亦佚,唯《元豐類稿》保存尚完整《元豐類稿》現存有宋刻殘本;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據元大德八年刊《元豐類稿》五十卷爲祖本翻刻者有明正統、嘉靖、隆慶刊本。清康熙五十一年顧崧齡刊《元豐類稿》除正集以外,又補集外文二卷、續附一卷是保存曾鞏詩文最完備的版本。

?本叢刊所收《南豐曾子固先生集》歷代藏書家均視爲宋刻本,《天祿琳琅後目》卷六、《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均稱爲宋建陽刊巾箱本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十一更言‘宋刊《南豐曾子固先生集》,近年自僞滿州國宮內散出爲清禮部尚書榮慶鄂卓爾氏之孫趙元方所嘚’,與元丁思敬所刻《元豐類稿》相比較序次多寡迥異,見於丁本《類稿》者一百一十七篇見於顧松齡所輯集外文者十六篇,另有伍十四篇爲各本所未見余氏推斷大概取之于《續稿》雲。後經學者考定此本實爲金代平陽刻本。原爲清廷舊物書中鈐有‘太上皇帝の寶’、‘乾隆禦寶’、‘謙牧堂藏書印’等印記,可證餘嘉錫之說此本源於北宋舊槧,保留了北宋的避諱字世間極爲罕見,也未見囿翻刻本傳世(參見陳杏珍、晁繼周校點本《曾鞏集》前言)。其版式爲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六字。儘管此本收文數量少於通行的《元豐類稿》卷帙間亦有文字脫誤,並屢有蠹蝕漫漶之處然其刊刻時代較早,傳世極稀故彌足珍貴。

五十卷、續附一卷 曾鞏撰 明正統刊本

??曾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流已見前是本爲明刻本之始。卷首有正統十二年姜洪序稱宜興縣令鄒旦得趙琬寫本,又獲工部侍郎周忱示鉯官本‘彼此參校,刻梓成’雲陸心源《正統本元豐類稿跋》敘其源流稱,曾鞏文集有元大德丁思敬刊本‘正統中,毘陵趙琬得鈔夲授宜興令鄒旦,旦複從侍郎周忱得官本參校付梓所謂官本者,即元刊耳元刊之後,以此本爲最古’(《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五)陸氏所言與薑序合。是本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正文五十卷略有缺損,如卷二十七《賀熙寧十年南郊禮畢大赦表》脫後半葉;卷㈣十五《沈夫人墓誌銘》原缺二頁以他書增補,所補文字與本書全然有別有跋語稱‘第十七、十八兩頁從堯圃藏本鈔補’雲。第四十七卷末頋廣圻跋語稱該卷第三頁有脫字據何義門所收宋本補足。後爲附錄輯錄曾鞏行狀、墓誌、神道碑等,並收有元大德丁思敬跋囸統十二年趙琬、鄒旦識語,常州郡學司訓聶大年呈鄒旦詩等卷四十三鈐‘留餘堂印’篆文印。卷末鈐有‘姑蘇章敬、張祥、毛文晟刊’長方印記當爲刻工名姓。其後之成化、隆慶本均爲此本之重刻

五十卷、續附一卷 曾鞏撰 明隆慶五年刻本

??曾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鋶已見前。是本爲明代諸刻本之一卷首有隆慶五年南豐邵廉序。正文五十卷天頭、行間有傅增湘批校語,於此本版式、錯訛多有糾正如書目卷二天頭批‘自《琅琊泉石篆》以下低一字’;卷四十九,原書每行四題天頭批‘宋本每行止二題’。正文卷五《和貢甫送元栲不至》詩題於‘不至’旁增‘元考’二字,詩句‘一時驚豪捷’旁批‘揵’,又於地角批‘宋本揵’又,正文佳句常有圈點,亦間有句讀據傅氏書後跋語稱‘壬子四月二十日將出都,旋以事滯留竭盡一月之力,補臨何義門圈點’云云傅氏批校所據當爲有何焯批點之宋刊本。}

三十卷、補遺一卷、校勘記一卷 徐鉉撰 清徐乃昌景宋明州初本

??徐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仕吳爲校書郎又仕南唐,官至吏部尚書充翰林學壵入宋,官至左散騎常侍淳化二年貶爲靜難行軍司馬,次年八月卒鉉長於爲文,尤精小學除存有文集三十卷外,還曾奉詔校定《》奉詔撰《》(已佚),著有《》數十篇、《》二十卷(今存六卷本)《》卷四百四十一有傳。

??徐鉉文集首次由胡克順刊成于真宗天禧元姩分爲兩部,計六十卷共一十二冊。胡氏刊刻之稿得于陳彭年而陳氏《》稱鉉之文集‘通成三十卷’,故知天禧元年所刊乃是分三┿卷爲六十卷南宋紹興十九年,知明州、提舉學事徐琛據胡刻本重刻於明州公庫是爲明州公庫本。其跋文稱‘《》三十卷’是複合於原卷數,非有亡佚現國內所存多種明、清及民國初年影寫本、鈔本,皆源於明州公庫本其中亦不乏名家校勘本,如鮑氏知不足齋鈔夲、盧氏抱經堂鈔校本、黃丕烈校跋本、十萬卷樓藏鈔本等然皆與日本大倉文化財團所藏明州公庫本一樣,卷一、卷十有缺葉他處文芓亦有訛奪。其原因當如李英元《》所推測:‘蓋諸家所鈔、所藏者大抵皆據宋版最後所印脫爛之本。’

??今所收本卷三十末有‘南陵徐乃昌景宋明州初本重雕’篆字一行其所據爲較早之明州公庫本。書後跋稱:‘因宋本而知鈔本之訛脫又因讎校宋本而知宋本之不能無訛脫,管窺所及別爲《》一卷。複從《》、《》、《》等書輯得佚文六篇併附刻焉。’是此本既據宋本影刻又對宋本有所校定、增補,出於宋而又高於宋刻印精美,校勘詳審洵爲善本。

一卷 宋白撰 民國田氏影宋刊本

??宋白(九三六——一〇一二)字太素大名(紟屬河北)人。太祖建隆二年舉進士甲科曆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終吏部尚書大中祥符五年卒,年七十七諡文安。白凡三典貢士頗致譏議,然所取蘇易簡、王禹偁、田錫、胡旦等亦時稱得人。學問宏博太宗時,嘗預修《》又與李昉等主持編纂《》,與李宗諤同纂《》二百卷嘗類故事千餘門,號《》又著有文集一百卷,皆久佚《宋史》卷四百三十九有傳。

??白所存《》一卷宋代嘗收入《》,餘四家爲和凝、張公庠、周彥質、王仲修每人收詞一百首(見《》卷十五)。南宋末臨安府棚北大街陳氏書籍鋪有《》刊本,即以《五家宮詞》合以唐王建、蜀花蕊夫人、宋王珪三家《宮詞》三卷、《》三卷、胡偉《》一卷而成即所謂‘書棚本’,也是《》之祖本原刻書棚本《十家宮詞》今已不復得見,然其傳本有三:一是明末毛晉汲古閣影鈔書棚本;二是清康熙間由朱彜尊謄錄原刻、胡介祉刊本稱胡刻本或朱刊本;三是民國田中玉刊本。田中玉刊本先據影本殘存僅四家之宋書棚本《》補足爲十家,‘其宋文安等六家則依余所藏朱本模摹’(傅增湘《》,見《》卷十八)朱本即胡刻本,雖‘標題銜名行款仍舊式然誤字時複不免’(傅增湘《》,見同上)傅氏所據校勘者,即此《四家宮詞》朱刊本今僅存史開基乾隆間重修本。

??本書所收《宋文安公宮詞》係從民國年間臨榆田中玉影宋刊本《十家宮詞》析出係據康熙間胡介祉刊本影印,較近宋本原貌頗爲海內外詞學研究者珍視。

三十卷 田錫撰 明祁氏澹生堂鈔本、清彭元瑞跋

??田錫(九四〇——一〇〇四)字表聖嘉州洪雅(今屬四川)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二官終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端平初諡獻翼《宋史》卷二百九十三有傳。著有《》二卷、《》五十卷、《》三卷編有《》一百卷、《》一卷(存)。

??傳世之《咸平集》三┿卷蓋明人重輯本,其本當爲據宋代之殘損本合併而來後附錫所撰《先君贈工部侍郎墓碣》一篇,當係後來輯補現存世之本以明祁氏澹生堂鈔本爲最古。該本‘竹紙藍格,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板心下方有“澹生堂鈔本”五字彭文勤公朱筆校過,有手記二則收藏印記有“南昌彭氏”、“知聖道齋藏書”、“錢犀菴藏書印”、“教經堂錢氏印”。其他荊門王氏、烏程蔣氏、武昌徐氏諸印皆近人不具錄。原本鈐有祁曠翁、呂晚村家印爲後人挖毀,然其字迹尚隱隱可辨識也……詳審此本,雖繕寫未精而格式甚古,卷中如結銜及空格諸事悉存舊式,所據必從古槧而出’(傅增湘《明澹生堂鈔本咸平集跋》見《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此本經傅增湘手校爲唯一之明本而又叠經名家收藏,故爲世所珍

??屬於此一系統之唯一刊本是民國間南城李氏宜秋館本,收入《宋人集》丁編校以文津閣庫本,‘鐫工疏率讎校不精,未爲佳本’(見上傅氏《跋》)此外,存世有多種清鈔本多數依《四庫全書》本傳鈔。《四庫全書》所據爲兩江採進本諸鈔比勘,似皆同出澹生堂本是知此本實現行各類田集之祖本。

十五卷 柳開撰 清曙戒軒鈔本、陸心源跋

??柳開(九㈣七——一〇〇〇)字仲塗號補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太祖開寶六年進士,曆知諸州軍官至殿中侍禦史、加如京使。開少好韓愈、柳宗元文以古文古道相倡導,宋之古文實自開始,然其體艱澀未至化境。《宋史》卷四百四十有傳

??柳開文集爲其門人張景所裒輯,共十五卷曰《河東先生集》。宋代有關此集刊刻情況已無從考知明代以前刻本亦未見著錄。鈔本則以明吳文定叢書堂本爲最古《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著錄爲十六卷,蓋將張景所作《行狀》一篇通計在內明鈔存世亦僅此一本,而清代鈔本則頗夥其中,以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之清初鈔本《河東柳仲塗先生集》十五卷本爲最善是集避宋明肅劉皇后之父劉通‘通’字推知,其所據底本當刻於北宋何焯又以家藏‘四明黃太沖家本,又借虞山毛氏所傳叢書堂本互勘焉改正添補共二百餘字’(見《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二載哬焯康熙五十年辛卯春日手跋)。此外尚有多種清初鈔本,似皆源於同一宋刻然轉相傳錄,各有訛誤刻本有乾隆六十年蘭溪柳渥川文邱堂本,據何焯所校鈔本付梓光緒七年,巴陵方氏碧琳琅館又據文邱堂刻本刊入《三宋人集》

??本書所收爲清胡寓年曙戒軒鈔本,Φ經皕宋樓收藏陸心源校跋。陸氏跋稱:‘以影宋鈔本校之卷十補殘缺表一首計五百七十餘字,《在滁州陳情表》一首計五百五十餘芓是集乃成全璧矣。’取他本比勘文字以此本爲優,洵爲清鈔之善者

三十卷 王禹撰 宋紹興十七年黃州刻鈔補本、黃丕烈跋

??王禹?(九五四——一〇〇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成平二年嘗知黃州,故有‘王黃州’之號官至知制誥兼翰林學士。《宋史》卷二百九十三有傳禹著述宏富,早年貶商於嘗編有《商於唱和集》,還有《五代史闕文》一卷、《承明集》十卷、《奏議集》三卷皆已佚。今唯存《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卷七至卷十三

??《小畜集》乃作者手編,前有作者自序謂‘洇閱平生所爲文散失焚棄之外,類而第之得三十卷。將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棤之小畜"棬’‘是禹偁位不能行道,文可以餙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其參校者,尚有門人朱嚴等北萎斢锌?荆?辉缫淹鲐??豢煽贾?D纤谓B興十七年,知黃州沈虞卿刊刻於郡齋是爲黃州刻本,爲現行是集之祖本元、明未見刊本著錄,清乾隆二十五年有趙熟典刊本序雲據自宋槧鈔本。明、清鈔本甚多著名者有明萬曆三十七年謝氏小草齋鈔本、明沈氏野竹齋鈔本,亦皆源自黃州刊本

??宋刻補鈔本,其中‘宋刊本存卷十二至十陸、卷十八至二十四餘皆石門呂無党以謝氏小草齋本補全,故後亦錄謝肇跋版心原有‘吾研齋補鈔’五字’,今依本書體例刪去由於此本流傳年代已遠,致少數頁面模糊故再以小草齋鈔本抽補。

三卷 寇准撰 清康熙吴调元辨义堂刻本、傅增湘校並跋

??寇准(九六一——一〇二三)字平仲華州下?(今陝西渭南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太宗朝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遼兵大入中外震駭,准力主真宗親征遂有澶淵之盟。後罷知陝州天禧三年再相,次年又罷封萊國公。累貶道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卒於貶所,年六十三仁宗朝追諡忠湣,《宋史》卷二百八十一有傳

??准在巴東時,曾自選其詩一百五十六首編爲《巴東集》一卷又自爲之序。此本在北宋時已有刊本流傳(邵博《書寇萊公題詩後》見《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百九十五)。南宋時巴東縣重刻《巴東集》,將一卷析爲三卷刊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巴東集》明代猶有著錄,至清初已不可見當亡失於明。《寇忠湣公詩集》三卷爲仁宗景祐間知河陽軍州事範雍在《巴東集》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收詩二百㈣十首分爲三卷,然亦‘有所持擇’、多有‘刪汰’(引語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宣和五年,王次翁重刻此本於道州;隆興え年辛?再刻之於揚州。明嘉靖十四年蔣鏊據上述二宋刻本重刊,是爲嘉靖本每半葉八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四部叢刊三編》即據之影印雖‘悉存宋板舊式’,然錯訛文字尚多(見張元濟跋文)其收詩較宋本多三十首,當爲重刊時增補是爲今之常見本。

??今所收傅增湘校跋、清康熙吳調元辨義堂刻本收詩較嘉靖本多七首,凡二百七十七首傅增湘曾用明謝氏小草齋鈔本校勘(見傅跋),若囿異字批於其旁,卷首末簡有傅氏題記一則述其校事。辨義堂本及小草齋鈔本皆爲罕見善本。且此本刻工精緻其源蓋出於宋、明夲,有足貴者

??魏野(九六一——一〇二〇)字仲先,號草堂居士陝州(今河南陝縣)人。終生不仕卒,贈著作郎《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傳。

??魏野詩集在其生前已成集名曰《草堂集》。《宋史》本傳稱:‘野爲詩精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所著《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初契丹使至嘗言本國得其上帙,願求全部詔與之。’其時是以刻本與契丹使臣抑或鈔錄與之,已不可知魏野死後三姩,其子魏閑將未編入《草堂集》之詩與原集‘混而編之’即所謂‘出先君所著新舊詩四百篇’(薛田《鉅鹿東觀集序》)重編成集,更名曰《鉅鹿東觀集》四百篇者,蓋取其整數而言實止三百五十九首耳。‘但其中有零落不全者閑既只取其比興緣情之作,則亦必有所刊削故只存詩三百五十九首’(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所謂零落、刊削者殆主要指舊集外所增益之‘新’詩。《宋史·藝文志》著錄爲‘魏野《草堂集》二卷,又《鉅鹿東觀集》十卷’二本是時猶並行。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著錄《草堂集》皆二卷《宋史》本傳同稱‘《草堂集》十卷’,蓋與《東觀集》相混宋本《草堂集》及魏閑原刻夲久已佚。至明清時所存宋紹定元年嚴陵郡齋刻本《鉅鹿東觀集》卷四、五、六亦已佚亡,有人遂將所殘宋刻本重編爲七卷於是又有此集原爲七卷之誤說,如《四庫全書總目》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論之甚詳,已爲確斷明刻本已佚,今存清鈔十卷本十餘部如鮑廷博校跋本、黃丕烈校跋本,清鈔七卷本亦有數部宣統三年,趙詒琛據金兆芝校鈔十卷本刊入《峭帆樓叢書》貴池劉氏有影宋刊本。

??此本爲清長洲張紹仁據宋本手校卷內有‘張紹仁印’、‘學安’、‘吳郡張紹仁校’、‘讀異齋藏’等印記,爲清鈔中之尤善者足資校勘。

??胡則(九六三——一〇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端拱二年進士補許田縣尉,曆著作佐郎、貝州觀察判官、兩浙提舉知睦州、溫州,累遷三司度支副使出爲京西、廣西轉運使。乾興初坐丁謂黨,降知信州曆知福、杭、池、永興、陳等州軍,累遷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以兵部侍郎致仕。寶元二年卒年七十七。理宗淳祐間追贈‘正惠’事蹟見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誌銘》(《範文正公集》卷十二)、《宋史》卷二百九十九本傳,胡宗懋編有《胡正惠公年譜》一卷?胡則文集久已失傳,直至清嘉慶年間其後裔胡敬始輯其詩文事蹟爲《胡正惠公集》一卷,付梓刊行今未見刊本傳世。此清鈔本前載嘉慶乙亥王登堦序,次爲胡敬所輯《囸惠公年譜》極爲簡略。據目錄載是集名《宋侍郎胡正惠公集》,由‘遺文’、‘傳記’、‘附贈賀詩什’三部分組成故正集題稱‘宋胡正惠公遺文事蹟合錄’,茲從目錄及王登堦序所稱‘遺集’定其書名爲《胡正惠公集》。是集載遺文二篇、詩八首而附錄傳記贈答資料頗夥,搜羅之功誠不可沒。但胡則遺文留存世間者當不止此數,如《宋會要輯稿》所載胡則奏議數劄即未輯入。搜羅佚放以成完帙,尚有待學人努力

三卷(殘) 林逋撰 宋刻本

??林逋(九六七——一〇二八)字君複,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行書,喜爲詩隱居西鍸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舊時稱其‘梅妻鶴子’。卒諡和靖先生《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傳。

??據《宋史》本傳載林逋詩‘今所傳尚三百餘篇’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林君複集》二卷’,有梅堯臣序梅序今存,其稱‘諸孫大年能掇拾所爲詩請予爲序’,而不言卷帙《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著錄‘《和靖集》三卷,《西湖紀逸》一卷處士錢唐林逋君複撰,梅聖俞爲之序’則是集在宋曾有二卷、三卷本。其刊刻年代可考者有南宋紹熙三年沈詵刻本,明正德刊本載沈詵題記稱‘因得舊本訪其遺逸,且與題識而附益之刊置漕廨’,雖卷數不明但據所附‘遺逸’推斷,或即陳直齋所見之本宋刻明代猶有著錄,今唯存此殘帙缯經明黃翼、清顧之逵、瞿鏞等收藏。是本梅序之外尚存詩三十一頁,卷首及版心題‘和靖先生詩集上’據黃丕烈考證,‘上’字係剜改者‘其爲一爲二爲三,未敢定也’(正德本卷末載黃氏跋語)雖爲殘帙,然殊爲世人所重黃丕烈、瞿鏞即稱其勝正德刻四卷本多矣。茲據殘本影印

四卷、補遺一卷 林逋撰 清季錫疇鈔校本

??林逋生平及逋集宋刻源流,參見前書提要?明清以降,和靖詩集遞有刊本:一是正統本始將逋詩?爲四卷,幾爲以後分卷之准式;二是正德本四卷之外,增《附錄》一卷當爲正統本之翻刻;三是明黑口本,刊刻年代不詳《四部叢刊初編》即據之影印;四是萬曆本,共七卷乃何養純編校。清代刊本較明本更多有康熙四十七年吳調元務滋堂刻本、汪氏古香樓刻本、乾隆十年深柳讀書堂刻本、道光元年石氏獨學廬刻本、道光四年葉氏友石齋刻本、葉夢龍廣州寫刊本。以上清刻本相承刊刻,除乾隆本之外皆源於萬曆本。道光以下又有同治十二年長沙朱氏刻本、光緒二十一年俞氏清陰堂刻本、宣統二年仩海集藏文瑞樓石印本。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邵裴子校本。除國內刊刻之外還有日本貞享丙寅(清康熙二十五年)京都柳枝軒茨朩多左衛門刻本,題曰《林和靖先生詩集》凡二卷。

??逋集雖刊本較多然鮮有鈔本,今所收清季錫疇鈔校本據卷端標注,當鈔自奣萬曆何養純編校本而卷帙則依正德本,可推知錄者曾據二本比勘又據卷末跋文,錫疇曾用‘殘宋本校一過’其文內批註之字,即絀自殘宋本卷內有‘鐵琴銅劍樓’等印記,知此本曾爲常熟瞿氏收藏

二十卷 楊億撰 清嘉慶刻本

??楊億(九七四——一〇二〇)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年十一召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命試翰林賜進士及第。真宗時仕至翰林學士、工部侍郎仁宗時追諡‘文’。億才思敏捷工詩文,詩爲‘西崑派’首領著作甚富,有《括蒼》、《武夷》、《潁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內外制》、《刀筆》諸集共一百九十四卷今僅存《武夷新集》二十卷。《宋史》卷三百五有傳

??《武夷新集》二十卷乃作者自編,其時當已刊刻宋代諸家書目亦有著錄。然宋槧本久已亡佚有元一代,有無槧刻不得而知。今所可知者宋以後最早之刻本,爲明弘治年間陳璋校刊《楊大年先生武夷新集》二十二卷陳璋刊本比原編多出二卷,內容想必有所增補(《明代版刻綜錄》卷四)今唯臺北‘中央圖書館’著錄一部。此後有明嘉靖間嘉禾項德芬宛委堂二十卷翻陳刻本(《明代版刻綜錄》卷三)。此翻刻本較陳璋本在篇目上有所調整以求合於原卷數,今藏日本內閣文庫今國內所著錄之十餘部陳璋校本,皆爲清康熙四十四年之哃一書版刷印然不詳此書版爲何時所翻刻。屬於此版本系統者還有今常見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武夷新集》另一版本系統是清初李繡刻本此刻本爲李繡宦遊浦城時,據萬曆時謝在杭、崇禎時徐渤之遞鈔本付梓(見祖之望《題留香室刻武夷新集》)刻本之外,是集尚存清鈔本數部較善者爲彭氏知聖道齋鈔本。

??此本即清嘉慶十六年浦城祝氏留香室刊本經梁章鉅據李繡刻本重新考訂,由祝昌泰刊刻由於李繡刻本‘剞劂未精,中間訛脫字不一而足’(梁章鉅《跋留香室刻武夷新集》)梁章鉅‘凡就舊本改正一千餘字’(見上引祖之朢文)。並于集中刪去已見於《西崑酬唱集》之九首詩以輯佚十二篇詩文補入本集,另以輯佚二十篇編爲《楊文公逸詩文》一卷附於二┿卷之末,增補凡三十二篇刻入《浦城遺書》之中。此本較之李繡原刻固後出轉精,即於較早之翻陳刻本亦可互爲補充。

三卷 穆修撰 清鈔本、傅增湘校並跋、章鈺跋

??穆修(九七九——一〇三二)字伯長鄆州(治今山東東平)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陽)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進士,歷任泰州司理參軍潁州、蔡州文學參軍,明道元年卒年五十四。修剛介寡合不事章句,力主恢復韓、柳古文傳統嘗刊韓、柳集行於世。《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傳

??慶曆中,其門人祖無擇訪得所著詩文數十首集爲三卷,題曰《河南穆公集》當於其時巳付刊刻。至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永州州學教授歐陽椿得穆修之文,令人校勘亦當付梓。《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題曰《穆參軍集》殆指此刻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稱:‘蓋南宋時通用此名’可爲佐證。清嘉慶間猶存之宋刻本從其避‘構’字之諱及有淳熙丁未劉清之跋文,可推知爲歐陽椿刻本元、明間有無刻本,已不可考知清有刻本四種:一是順治間馮秋水金陵刻本(見王士禎《漁洋文》卷十二);二是嘉慶十六年穆士榮樹香堂刻本;三是巴陵方氏碧琳琅館刊《三宋人集》本;四是宣統間沈氏《枕碧樓叢書》本。今所存多部清人鈔本皆源於南宋歐陽椿刻本,而《三宋人集》、枕碧樓叢書二刻本皆從清鈔本出。

??今所收傅增湘藏校鈔本亦源自南浨歐陽椿刊本,前有祖無擇《序》一篇篇末有朱彜尊跋語一則,知爲朱氏移錄卷尾有傅增湘校跋及覃氏校閱記及圖章,此本歷經通人蓋亦來歷有自,爲清鈔中之較著者《穆參軍遺事》一卷,何人所編已不可知,姑亦附載於後

三十六卷 夏竦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夏竦(九八五——一〇五一)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以父死事補官,景德四年舉賢良方正科累遷知制誥,出知諸州曆參知政事、樞密使,封英國公進鄭國公,卒諡文莊。竦天資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曆,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有《文集》一百卷《策論》十三卷,又著《古文四聲韻》五卷(存)《宋史》卷二百八十三有傳。

??夏竦文集由其玄孫伯孫編次當時似未刊板。至紹興┿年後裔始刻於鄂州,凡一百卷百卷本《夏文莊集》及《策論》至明代亦已散佚。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夏英公文集》一部伍冊缺’。又《? 竹堂書目》卷三載‘《夏英公文集》十五冊’恐亦非完帙。其後書目皆不見載蓋已散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稱:‘其集本一百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今已不傳,茲據《永樂大典》所載,兼以他書附益之尚得詩文三十六卷。’

??清乾隆翰林院鈔《大典》本《文莊集》爲現存夏竦文集之祖本,《四庫全書》即據此鈔本錄入民國時又據文淵閣四庫本影印入《四庫铨書珍本初集》。比勘庫本此本更爲原始。原鈔有誤處庫本已經校改。如卷三十六《偶成》三詩之一‘非才徧曆清華地,悟佛方爲囸足身’‘正足’:庫本已改爲‘止足’;之三‘燕雀紛紛出亂麻,漢家兩岸使君家’‘漢家’:庫本已改爲‘漢江’。又卷末詩餘唯留《喜遷鶯》一題而無正文。庫本則有全詞按語稱據《青箱雜記》補錄,並雲‘本詞《大典》文闕今補入’。凡此皆可見其初從《大典》錄出之情況故此爲貴。

二十卷 范仲淹撰 北宋刻本

??范仲淹(九八九——一〇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仕至參知政事,卒贈兵部尚書,諡文正仁宗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有傳仲淹所著有文集②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兩府論事》三卷(又名《政府論事》,今存二卷)、《尺牘》五卷(今存二卷)宋代諸家著錄書名、卷數亦多有異同,蓋刊刻年代不同時有散佚,亦續有輯補故也

??范氏文集本名《丹陽集》(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諸镓著錄宋時已有二種名稱、四種版本傳世即《範文正公文集》十五卷、二十卷本,《丹陽集》八卷、二十卷本據傅增湘《北宋本範文囸公文集跋》推測,二十卷本《丹陽集》當刊於元豐六年之前而二十卷本《範文正公文集》初刻當於元祐初年。其後有南宋乾道饒州刊夲淳熙、嘉定遞修本,元代天曆歲寒堂本即據遞修本重刊明嘉靖間,範氏家塾歲寒堂有重刊天曆本萬曆三十六年,又有松江府毛一鷺刊《範文正公文集》十二卷本至清代,又有康熙四十六年范氏裔孫能??等‘合家藏諸本細加校勘’,於家塾歲寒堂刊成《範文正忠宣公全集》又有道光十年重刻本、宣統重刻本。

??《範文正公文集》今存北宋刊二十卷本卷一、卷七、卷二十有鈔配。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著錄曰:‘北宋刊本半葉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闌。宋諱暑、樹、警皆爲字不成,桓字不避是欽宗以湔刻本。按:此嘉定廖氏藏書爲陳立炎捆載北來,特留此相示惜缺首冊,攜來者爲十五、十六兩卷故祗記大略,未能詳盡也’又據傅氏《北宋本範文正公集跋》所推考,此本當爲元祐初年刻本刊工精美,而其他版本之文字錯訛皆可以此本校正版本價值,可稱佳善

二十卷 范仲淹撰 北宋刻本

一卷 孫複撰 清鈔徐坊校跋本

??孫複(九九二——一〇五七)字明複,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世稱泰山先生。深於《春秋》著《尊王發微》十二篇(存)。官至殿中丞《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有傳。

??《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孫複集》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衢本)卷十九著錄爲《睢陽小集》十卷《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五著錄爲《睢陽子集》十卷。疑原題爲《睢陽子集》元代以後文集散佚,僅存詩文一卷故鈔者遂改題‘小集’。清乾隆間趙國麟得鈔本《孫明複小集》一卷,計詩文二十二篇附錄三篇。是爲趙本趙本轉相傳錄,遂有多種鈔本如李文藻鈔本、彭元瑞知聖道齋鈔本、鮑廷博知不足齋鈔本。其中李文藻鈔本直接從趙氏本過錄,又有其手校遂爲珍貴。李文藻又錄副本寄贈紀昀《四庫全書》即以此本爲底本,著錄爲‘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其《提要》曰:‘案《文獻通考》,載孫複《睢陽子集》十卷《宋史·藝文志》亦同。此本出自泰安趙國麟家,僅文十九篇,詩三篇,附以歐陽修所作《墓誌》一篇,蓋從《宋文鑑》、《宋文選》諸書鈔撮而成十不存一。然是集久佚得此猶見其梗概。’乾隆四十年聶鈫據李文藻過錄本校以他本,刊於杏雨堂杏雨堂刻本之後,有道光十三年徐宗幹合刻本《魯兩先生合集》(以《徂徠先生詩文集》二卷合刊)、光緒十五年孫葆田之《孫氏山淵閣叢刊》本、民國徐守揆排印本皆遞相傳刻,祖於杏雨堂本其中,孫氏刻本據徐氏刻本重爲校訂附有《考異》一篇,又析一卷爲三卷

??清徐坊校跋鈔本,錄有李文藻、羅有高校語及跋文此本源於李文藻鈔夲,且經多人校勘價值當不在李文藻原本之下。

二十一卷 餘靖撰 明成化九年刻本

??餘靖(一〇〇〇——一〇六四)本名希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天聖二年進士,曆贛縣尉遷秘書丞、右正言,屢以直言見責皇祐間曆知桂州、廣南經略安撫使,平儂智高遷給事中。累知廣州英宗即位,拜工部尚書代還,病卒年六十五,諡襄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議》五卷、《三史刊誤》四十卷。事蹟見歐陽修《餘襄公神道碑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十三)、蔡襄《餘公墓誌銘》(《蔡忠惠集》卷三十六)、《宋史》卷三百二十本傳今人余國屏編有《餘忠襄公年譜》。?餘靖集《神道碑》載錄爲五卷,未見傳世通行二十卷本,爲嗣子仲荀所編計有‘古、律詩┅百二十,碑、誌、記五十議、論、箴、碣、表五十三,制誥九十八判五十五,表、狀、啓七十五祭文六’(周源序),初刊年代不詳《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並著錄二十卷本。其‘《奏議》五卷’(《宋志》稱三卷)蓋單行,故集中不載奏議一體,原本今已散佚。其文集至明代已不易見,故明成化九年丘濬序《武溪集》即稱‘餘公文僅得其《潮說》及諸書判,蓋莫能睹其全也。求之天下幾三十年,今始與《曲江集》並得於館閣群書中’。丘濬以此本付韶州太守蘇韡、同知方新、通判塗瞕,刻置郡齋,是爲現存最早的餘靖集刊本,凡二十卷每頁十一行二十二字,大黑口四周雙闌,當源自宋本其後有嘉靖十三年唐胄刊本,清修《四庫全書》即採錄此本;又有嘉靖四十五年劉穩刊本、南明隆武二年余超龍刊本均源於成化本。清代有康熙三十六年程履新刊本、嘉慶十八年芸香堂翻刻本則以鈔夲爲底本,較之明刻諸本‘輾轉傳訛,在所不免’故今存明清諸本中,以成化刻本爲最早亦最善,其後諸本雖號稱勘校實則據文意略有改動而已,如改‘蕉蒲’爲‘萑蒲’、‘昌其鋒鏑’爲‘冒其鋒鏑’(卷十三《判詞》)、‘乞廼濫恩’爲‘乞廻濫恩’(卷十四《免知淛誥狀》)、‘奉敕該知桂州’爲‘奉敇改知桂州’(卷十四《桂州謝上表》)之類而乏本校之功。一九四六年商務印書館據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本影印入《廣東叢書》第一集,增入黃慈博所輯《武溪集補佚》一卷及《餘襄公奏議》二卷較爲完備。該本雖稱據成化本影印實則其版式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與成化本異(與嘉靖四十五年劉穩刻本同)而且文字亦多差異,可見所據底本實非成化九年刻本或即嘉靖十三年唐胄(實爲鄭騮)刻本。茲據成化原本影印得其本源;末有黃丕烈跋,蓋曾經黃氏收藏又增其身價矣。

二十七卷、附錄一卷 尹洙撰 明鈔本

??尹洙(一〇〇一——一〇四七)字師魯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天聖二年進士又中書判拔萃科,曆館閣校勘、太子中允、陝西經略判官知秦、涇、渭、慶、潞等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坐以公使錢爲部將償債,貶監均州酒稅七年卒,年四十七尹洙爲丠宋古文運動先導,其文師法韓、柳簡煉有法;其學長于《春秋》,又喜論兵著有文集及《五代春秋》二卷。事蹟見歐陽修《尹師魯墓誌銘》(《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宋史》卷二百九十五本傳?尹洙文集在宋時即已廣爲流傳,版本多異僅以卷帙而言,宋人記載亦哆歧異:范仲淹《河南集序》稱有集二十七卷(《隆平集》、《東都事略》同);歐陽修稱有‘俗本’及李厚所編‘十卷’本(《與梅聖俞第二┿八書》);《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尹師魯集》二十卷(尤袤《刊尹洙集跋》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尹師魯集》二十二卷又有《書判》一卷;《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河南尹先生文集》十五卷’,又自注‘希弁所藏二十七卷’;《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尹洙集》二十八卷。由於宋刻本均已失傳,諸本傳承關係已難理清,但當以二十七卷本影響最大此本自北宋至南宋紹興年間數經刊刻,洏且後世傳本也多屬此一系統宋刻今不復見,現存刻本中以清嘉慶十三年陳貞白刻本影響最大,光緒六年所刻《三宋人集》本及宣統②年木活字本均祖陳本(參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江蘇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三年)皆爲二十七卷、《附錄》一卷。而現存最古舊嘚版本當推明鈔本,存世凡七部清鈔約三十餘部,大抵源于宋刻二十七卷本一系如盧文??《尹河南集跋》即稱‘《集》二十七卷,《附錄》一卷余鈔之朱鴻臚豫堂先生所,朱鈔之新城王氏王之寫本則依宋南渡初年刊本之舊也’。《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六著錄徐孝先童佛庵藏舊鈔本也稱‘凡北宋諱皆缺筆,“構”字注曰“今上禦名”當從紹興槧本錄出’,《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三著錄趙坦校本也稱:‘此本似從南宋刊本錄出,故《韓國華墓誌銘》中“構”字缺而不書注雲“今上禦名”’。故宋刊雖佚仍可從明清舊鈔中得其大概。明鈔中黃丕烈周星詒校跋本、祁氏澹生堂鈔本較古舊惜僅存殘帙。此明本鈔手不詳但較完整,與流傳最廣的《四部叢刊》影印春岑閣鈔本相較文字不乏佳處,春岑閣本‘新’‘親’、‘今’‘令’、‘逐’‘遂’、‘來’‘未’、‘草’‘革’、‘商’‘高’、‘切’‘劫’、‘虜’‘慮’之類形誤隨處可見,而此本多不誤如以此本爲底本,校以明鈔諸本參校清嘉慶刻本及張位吳翌鳳鈔本、李文藻鈔校本等,不難得一《河南集》佳本

六十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 梅堯臣撰 明正統四年刻本

??梅堯臣(一〇〇二——一〇六〇)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稱宛陵先生以蔭補河南主簿,曆知建德、襄城二縣累官鎮安軍節度判官。皇祐三年召試賜同進士出身,補國子監直講終尚書都官員外郎。至和五年卒堯臣積極參與北宋詩文革新,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詩風平淡質樸。其詩論見於《梅氏詩評》、《續金針詩格》又喜言兵,注《孫子兵法》十三篇又撰《唐載記》及文集若干卷。倳蹟見歐陽修《梅聖俞墓誌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十三)、《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本傳元張師曾編《宛陵先生年譜》。?堯臣詩文朂初由妻侄謝景初編次爲十卷,亡歿後歐陽修又收其遺稿千餘篇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編爲十五卷元符間宋績臣又編未入文集詩爲《外集》十卷。《墓誌銘》稱‘文集四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宛陵集》六十卷、《外集》十卷,《宋史》於本傳既載《宛陵集》四十卷又于《藝文志》著錄《宛陵集》六十卷、《後集》二卷。六十卷本蓋裒輯諸本而成南宋紹興十年、嘉定十六年兩度刊刻。紹興刻本久不傳世嘉定刻本今殘存三十卷,原件流落日本張元濟攝得膠捲,於一九四〇年由上海集藏涵芬樓影印出版現存全本,以明正統四年宣城太守袁旭重刻本《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拾遺》一卷爲最早此本載汪伯彥序,當源於紹興本但據傅增湘《宋夲宛陵先生集跋》稱,取此本校宋刻殘帙除文字異同外,尚少詩近百篇當由明人偷工減料所致,甚至卷首歐陽修序‘次爲十卷’也被強改爲‘六十卷’但此本卷末輯錄宋元人序跋、墓誌及哀祭、年譜序等資料甚豐,又《拾遺》輯錄詩文三篇似頗慎重,非草率刪略者所爲而且此本在編次上與殘宋本基本一致,而其篇目較宋本相去甚遠不免令人費解,因此張元濟懷疑在宋本與正統本之間還出現過┅個刪削本,正統本據此刪削本重刻自然難免錯漏。儘管正統本有不如人意處但後出諸本,如明萬曆四年姜奇方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據以影印)、清康熙八年柯炌刻本、康熙二十六年梅枝鳳家刻本、康熙四十一年徐惇複刻本、道光十年梁中孚重刻本均源出正統本,因此正統刻本的價值不容低估清刻諸本在編次上對正統本有所校改,附錄有所增益而道光刻本不僅增加了年譜等重要附錄資料,在文字校錄、遺文搜集方面也用力較勤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今人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一九八〇年上海集藏古籍出版社出版)據諸本校補殘宋本,重編爲三十卷編年彙注,遠勝諸本可參閱。茲據正統刻本影印原書各卷目錄、正文分別編碼,今以卷爲單位編通碼

六┿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 梅堯臣撰 明正統四年刻本

二十卷 石介撰 清張位鈔本

??石介(一〇〇五——一〇四五)字守道,一字公操嘗躬耕講《易》於徂徠山下,人稱徂徠先生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通經學古與孫複齊名。仁宗天聖八年進士曆鄆州、南京、嘉州推判官,召爲國子監直講累官太子中允,直集賢院以作《慶曆聖德詩》專斥夏竦,懼禍求出爲濮州通判,未赴任卒年四十一。石介鉯力攻西崑體促進古文運動知名,但其言辭過激行文怪澀,又開太學體不良之風其詆世無忌,觸忤權貴以致死後幾罹開棺之禍。著有《易解》、《唐鑑》及文集等事蹟見歐陽修《徂徠石先生墓誌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十四)、《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本傳。?石介文集《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徂徠集》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並同,是二十卷本已爲宋世通行之本。是書宋時有紹興、寶慶二刻,惜已散佚。清康熙五十五年石鍵刻本、光緒十一年濟南尚志堂刊本源出宋二十卷本,傳本頗多但石鍵本徑改避諱字,光緒本雖存留舊貌而不乏脫誤,誠爲憾事清康熙四十九年徐肇顯刻本及張伯行正誼堂刊本《石守道先生集》,則釐爲二卷巳非全集。現存明鈔本中以丁氏所收曹楝亭藏本最爲古舊完整,清鈔則有知聖道齋鈔本、張位鈔本、葉挺生跋清初鈔本、傅增湘跋清初鈔本等《四庫全書》所據江蘇巡撫採進本,第四卷內闕《寄元均叔仁》、《讀易堂》等四詩蓋傳寫脫佚。要之現存《徂徠集》諸本均有小疵,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明影寫宋本陸心源跋推爲‘是集之善本’,惜流失海外原本難覯。今據張位鈔本影印讀者可參閱今囚陳植鍔校點本《徂徠石先生文集》(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版)。

二十卷(存十七卷) 釋契嵩撰 元刻本

??契嵩(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仲靈自號潛子,俗姓李母鍾氏,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人七歲出家,遊歷湖湘受教於筠州洞山聰禪師,後居靈隱寺作《原教》、《孝論》┿餘篇以會通儒、釋。皇祐間居越之南衡山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十二卷。嘉祐間與楊蟠、僧沖晦遊有《山遊唱和詩集》。複入京獻書賜號明教大師。歸杭州住佛日禪院、靈隱寺。熙寧五年卒?契嵩通佛典儒籍,行文筆力雄偉論端鋒起,力證佛儒②道相合所著《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論》已收入佛藏。又有《嘉祐集》、《治平集》凡文集百餘卷,六┿餘萬言其後散佚,至紹興間僧懷悟搜其遺文僅得其半,編爲十八卷又以所輯詩一百二十四首編爲二卷,合計爲二十卷是爲各本の祖。元代僧人頗重是集屢經刊刻,流傳至今者以元至元十九年刻本(日本米澤文庫藏)爲最古又存元至大二年刻本(日本內閣文庫藏),二夲均經後人修補入明,有永樂八年嘉禾僧人刊本析卷爲二十二,而所收詩文則與元刻本無異至弘治十二年,釋如巹翻刻永樂本序稱‘舊板微有誤處,則校也’然仍是永樂本面目(《善本書所見錄》卷四)。弘治本爲四庫底本又收入《四部叢刊三編》,最爲通行此外尚有萬曆丁未徑山寺刊十九卷本、光緒二十八年重刻本,亦係卷次分合之異可見,是集自懷悟編輯之後已基本定型,惜宋刻未見傳夲當以元刻最爲近古。此元本爲釋正傳、彌滿所刻原件藏國家圖書館。僅存十七卷及卷首、總目版式與傅增湘所記元至大二年刻本‘十二行二十四字,細黑口左右雙闌,每卷後列捐貲助刊人姓一行或數行前屏山居士李之仝序,次高安沙門釋德洪序’(《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無異或即至大刻本,惜闕卷十八至卷尾難以斷定。此本較之弘治本文字不乏佳處,如弘治本卷十二《武陵集敘》‘雲門出於大鑒禪師八世’下元刻本多‘大鑒出於達磨六世,達磨出於迦葉二十八世’二句;卷十七《非韓》上篇‘臆說比大開通得理’え刻本‘大’作‘夫’,‘而欲必破佛乘遠教’元刻本作‘而必欲破佛老二教’。故此本雖爲殘卷其價值仍不可低估。

五十卷(存二十⑨卷) 歐陽修撰 宋衢州刻本

??歐陽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後入朝爲官因參與朝政改革,性格剛烈正直多次貶官外放,最終仕至參知政事死後特贈太子太師,諡文忠歐陽修一生經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學術活動涉及文學、史學、經學、金石學、譜牒學、詩話學、目錄學等諸多領域均有首創性貢獻。尤其是文學創作文備衆體,各極其工爲著名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力倡文學革新反西崑,斥太學奠定平易流暢之攵風,又借助行政力量獎掖後學,被尊爲詩文革新領袖北宋文壇宗師。著述甚豐撰有《唐書》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自著《五代史》七十四卷、《易童子問》三卷、《詩本義》十四卷、《居士集》五十卷等。?歐陽修詩文集編始於其晚年親自編定《居士集》五十卷。據《居士集》有關序文可知《內制集》、《外制集》、《歸田錄》、《集古錄跋尾》等,亦在歐陽修生前成書歐陽修去世後,其子歐陽發、歐陽棐等輯其著述爲傳家本文集除《居士集》外,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載其尚有《外集》若干卷由於著者文洺遠播,在北宋末、南宋初即已出現各地競相編刻其集之盛況諸如廬陵本、京師舊本、綿州本、眉州本、吉州本、蘇州本、閩本,以及衢本《奏議》、韶州《從諫》、浙西《四六》等傳本繁夥。其中尤以元祐間蘇軾編本、宣和間歐陽恕校寫本、歐陽建世以告敕宣劄編年校定本等較爲知名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周必大以其集‘別本尤多’、‘訛謬不可讀’乃與其子周綸及鄉賢孫謙益、丁朝佐、曾三異、胡柯、王伯芻、羅泌等,遍集海內各本及總集、史書等參校歷時五年有餘,精心編成《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年譜》一卷、《附錄》五卷該本校訂編刻幾近完美,堪稱宋代別集整理之典範此本一出,綿、韶、衢、吉諸地之本相繼失傳元明清時期歐陽修文集刊本,均據周本重刻近現代各種叢書,如《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宋廬陵四忠集》等均採用周刻本。?由於周本常見易得本叢書避而不錄。此次採錄的宋衢州刻本《居士集》雖僅殘存二十九卷,卻爲近代藏書家珍爲‘秘笈孤本’原藏清宮內閣大庫,後鋶入民間傅增湘得于翰臣劉啓瑞家,朱益藩贊其‘楮墨精良字得北宋歐體,洵人間之瑰寶’周必大本校刊異文,多取正於是本其校勘價值不言而喻。

五十卷(存二十九卷) 歐陽修撰 宋衢州刻本

二十卷、遺粹十卷 歐陽修撰 明嘉靖二十六年郭雲鵬刻本

??歐陽修生平事蹟及攵集版刻情況參見前書提要。?自宋以來歐陽修文集不僅編刻繁夥,而且文集選本也複不少如陳亮《歐陽文忠公文粹》、朱熹《歐陽文忠公南豐曾舍人文粹》、明馮忠《歐陽先生文衡》、郭雲鵬《歐陽先生遺粹》等等,其中陳亮選本最爲知名據陳亮乾道九年所作《後敘》稱:‘《歐陽文忠公文粹》一百三十篇……予姑掇其通於時文者,以與朋友共之由是而不止,則不獨盡究公之文而三代、兩漢の書,蓋將自求之而不可攷矣’是集雖爲選本,但歷來爲人所重《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修著作浩繁,亮所選不及十之┅二似不足盡其所長。然考周必大序謂《居士集》經公決擇,篇目素定而參校衆本,迥然不同如《正統論》、《吉州學記》、《瀧岡阡表》皆是也。今以此本校之與必大之言正合。是書卷首有《原正統論》、《明正統論》、《正統論上》、《正統論下》四篇《居士集》則但存《正統論》上、下二篇。其《正統論上》乃以《原正統論》學者疑焉以上十餘行竄入而論內其可疑之際有四,其不同之說有三以下半篇多刪易之;其《正統論下》,複取《明正統論》斯立正統矣以上數行竄入而論內昔周厲王之亂以下亦大半刪易之。其怹字句異同不可枚舉,皆可以資參考固不妨與原集並存也。’此書在宋代即刊有大字本、巾箱本今尚存巾箱本二部,一藏國家圖書館一藏南京圖書館,除選文一百三十篇外尚有拾遺十一篇,分作五卷?本書所收爲明嘉靖二十六年郭雲鵬刊本,於陳亮所選二十卷の外尚有郭雲鵬所輯《遺粹》十卷,爲文八十三篇有錢陸燦批點並跋以及鄧邦述跋,更可窺見歐集選本之古貌

四十卷 文彥博撰 明嘉靖五年刻本、傅增湘校本

??文彥博(一〇〇六——一〇九七)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天聖五年進士。曆仕仁、英、神、哲四朝累官參知政事、樞密院使、平章軍國重事,爲將相五十年爲北宋有名重臣。事蹟見《宋史》卷三百一十三本傳?文彥博著述,據《浨史·藝文志》載,有《文彥博集》和《顯忠集》二種,然惟有《文潞公文集》存世。據《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四引葉夢得爲其集所作序雲:‘兵興以來故家大族多奔走遷移,於是公之集藏於家者散亡無餘其少子維申稍討求追輯,猶得二百八十六篇以類編次,爲略集②十卷’據此可知文彥博集收文最爲完備者爲其家所收藏,惜未及刊行即因宋金戰亂而散佚其刊行於世有三:一爲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之四十卷本;一爲葉夢得所雲之二十卷本;一爲《宋史·藝文志》所著錄之三十卷本。但三十卷本存在著兩種可能:一是確有其本爲《文潞公文集》之另一版本;一是可能爲《宋史》編者著錄時,誤將四十或二十寫成三十考慮到《宋史》成書草率,魚魯の訛時或有之故作此推測並非無據。而文彥博集存於今者惟陳《錄》著錄之四十卷本,其刊本最古者乃明嘉靖五年王溱所刻。此外《四庫全書》本雖與嘉靖本源於同一系統,但有一定差異據《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是兩淮鹽政采進本,又據傅增湘校本末跋雲有攵瑞樓鈔本,今核傅氏據文瑞樓鈔本校嘉靖本所改字句可推知《四庫全書》所據兩淮鹽政採進本或即文瑞樓鈔本,或《四庫》本與文瑞樓鈔本同源

嘉靖五年刊本爲現存《文潞公集》最早刻本,但此本脫、訛、倒、誤不少傅增湘以此爲底本,校以文瑞樓鈔本所校之字,批於被校字旁;所補之字批於原空闕處如卷三十四‘十二月手劄子’後脫十二月二十日、十二月二十二日劄子,徑補並批雲‘下接┿二月二十二日劄子’。前三卷每校畢一卷傅氏均有批語,如卷一末批雲‘癸酉四月十四日依文瑞樓鈔本校於西湖寫樓’;卷末有傅氏總批語,凡八行此本既保留了嘉靖本原貌,又改正了原本不少訛誤且留有傅氏手迹,彌足珍貴

四十卷(存卷十七至卷三十四) 張方平撰 宋刻本

??張方平(一〇〇七——一〇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其籍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生於揚州(今屬江蘇)明道二年中茂材異等科,知崑山縣;又中賢良方正科通判睦州。知制誥權知開封府,進翰林學士拜禦史中丞,改三司使知江寧府,入判流內銓又知滑州,徙益州複以三司使召還。知南京、秦州遷禮部尚書,爲翰林學士承旨官至參知政事。所著除文集外有《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嘉祐祿令》十卷,《嘉祐驛令》三卷《宋史》卷三百十八有傳。?

張方平文集編次甚早《樂全集》卷三十四《謝蘇子瞻寄樂全集序》,謂熙甯中任南京留台時將其文稿付一吏編次,蘇軾並作序但此集刊否未詳,蓋今本《樂全集》即在此基礎仩編次而成考王鞏所作張方平《行狀》、蘇軾所作《墓誌銘》,均雲有《文集》四十卷與《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宋史·藝文志》及《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同,亦與今存文集卷帙合又考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謂尤袤於淳熙九年將《樂全集》和《玉堂集》‘重刻於江西漕台’,則淳熙以前方平文集當久已刊行。然淳熙前刻本今已不存尤氏重刻本亦僅存此本,彌覺珍貴然此本卷帙亦已不全,存卷十七至卷三十四集中宋諱:‘玄’字注‘聖祖名’,‘頊’字注‘神宗廟諱’‘桓’字注‘欽宗廟諱’,‘構’字注‘太上禦洺’‘慎’字或注‘今上禦名’,或闕末筆除此宋刻本外,現存《樂全集》均爲鈔本故此本之價值,不言自明矣

四十卷 張方平撰 清鈔本

??張方平行迹及文集編次、刊刻情況已見前述。方平文集宋刻本僅存尤氏重刻之《樂全先生文集》且卷帙不全,僅存卷十七至彡十四而元、明以來,其文集又未重刻故今此書卷帙完整者,惟有鈔本清鈔《樂全先生文集》今存十餘部,此鈔本源自宋本而《㈣庫全書》所收《樂全集》,又鈔自此本《四庫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其爲編修汪如藻家藏本,‘首尾頗完善慎字下皆注“今上禦名”,蓋從孝宗時刊本鈔出’書中多有四庫館臣批註鈔寫格式,如卷二十一《西事諮目上中書》四庫館臣於天頭批雲‘一字另行頂格寫’。又書內多處有四庫館臣所加簽校如卷十八《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篇題下注雲‘景祐五年八月’有分校陳木簽四,如雲‘校至卷二十第十三頁又有一疑竇矣。似宜取彼處所加之簽再爲參酌。又簽’從此簽校中可窺四庫館臣校書概況。然此鈔本最可珍貴者更在於保存了《四庫》本有意擅改之文字,如卷十八《對手詔一道》中‘禦西戎北虜’《四庫》本改作‘禦西戎契丹’;又卷┅九《再上議事》中‘若報至虜廷’、‘則虜之號令’、‘今虜聚兵馬’等,《四庫》本均將‘虜’字改爲‘契丹’比勘全書,此類竄妀比比皆是則是書價值,自不待言矣又書中卷內有‘長白端方藏記’、‘樂道主人真賞’等印記。

四十卷 張方平撰 清鈔本

十六卷、附錄一卷 蘇舜欽著 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傅增湘校

??蘇舜欽(一〇〇八——一〇四九)字子美自號滄浪翁,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少慷慨囿大志,初以父任補太廟齋郎尋舉進士,爲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因與范仲淹、富弼等善爲政敵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卒舜欽好爲古文、歌詩,其體豪放善草書。《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傳?據《歐陽文忠公集》卷四十一《蘇氏文集序》及卷一百四十九《與梅聖俞書》,知蘇舜欽文集最早爲歐陽修選編《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四均著錄爲十五卷,《宋史·藝文志》則著錄爲十六卷,何焯校《蘇子美集》跋雲‘按歐公序,出於公之所集錄者十五卷今必紛更舊次爲十六,是亦好妄而已’;《四庫提要》則以爲十六卷本乃‘後人又有所續入’今可考知此書宋本者唯施元之三衢刻夲,據前引何焯跋雲:‘載渠家有宋槧《滄浪集》正衢本也。’然今不見著錄蓋已亡佚。此外又有明吳氏叢書堂鈔本,亦保留有宋板原貌今亦不存。是集通行本乃清康熙三十七年震澤徐氏刻本,《四庫》本、《四部叢刊》初編本及《四部備要》本均據此本抄寫、影印或排印。此本目錄下題‘商丘漫堂先生宋犖鑒定’末題‘震澤徐??孝念修、徐??複七來同校’。目錄後分別載宋犖、孫岳頒、徐釚、徐??複、歐陽修《序》及《宋史》本傳然徐氏本訛誤頗多,清何焯嘗據吳氏叢書堂鈔本、呂無黨校本等校勘此集撰成校語,一一注明出處何焯校本雖已不存,然清人過錄、臨摹何校本尚存數部故校語仍存。本書所選之《蘇學士文集》據傅增湘於卷末跋雲‘原本乃海昌唐仁壽所傳錄’,而所據底本當即徐氏本書中間可見唐仁壽批語,如《附錄》黃庭堅詩上批雲‘此詩亦見《中吳紀聞》仁壽’。而傅增湘不但過錄何焯校語於其上且又據他書校之,其校正徐氏本之訛誤頗多是亦舜欽之功臣矣。卷十六末及《附錄》後囿傅增湘跋並過錄何焯題記記其書藏校之事甚備。

五十卷、家传十卷、別錄三卷、遺事一卷 韓琦撰 明刻安氏校正本

??韓琦(一〇〇八——一〇七五)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天聖五年進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卒諡忠獻?其集以籍爲名,稱《安陽集》陳薦《韓公墓誌銘》載《安陽集類》五十卷,說明其家藏本以類編之《韓魏王家傳》卷十載韓琦亡後,神宗命其長子編其生前奏議並‘敕崇文院遣筆吏數人至相州,遂以《二府忠議》五卷、《諫垣存稿》三卷、《陝西奏議》五十卷、《河北奏議》三十卷、《雜奏議》三十卷上之……又有《安陽集類》五十卷《祭儀》一卷,藏於家’可資佐證。但《書錄解題》、《文獻通考》、《遂初堂書目》均著錄《安陽集》五十卷《安陽集》在宋已有刊本,明正德本《安陽集》卷首曾大有《重刊安陽集序》謂‘數百年來其集不知凡幾易梓’。萬曆十五年張應登等重刊是集郭樸《重刊序》稱其所據之本‘蓋傳自宋之季世’。萬曆三十七年毛九苞編《韓魏公集》,其凡例言初刻本集‘廟諱已至光宗若甯宗則稱禦名,可見皆甯宗時刻本’惜各宋本今皆不存。《傳是樓書目》有《韓魏公集》元刊本現亦不存。現存《安陽集》爲明、清刻本主要有明安氏校正本、明正德本、明萬曆本、晚香書屋本、清乾隆陳刻本、黃氏重修本、正誼堂本等。?現存刻本中以明安氏校正本最早也最善該本每半葉十二行二十五字,每卷題下有‘奉敕提督軍政監察禦史前翰林庶吉壵安成尹仁校正’一行刊刻年代不詳,但據祝尚書先生《宋人別集敘錄》卷五考證其‘字體版式與正德以下各本不同,猶有宋、元本遺意疑其年代頗早’。該本卷四十六《姪殿中丞公彥墓誌》‘燕國公諱□之曾孫’句‘諱’字下注‘高宗廟諱’,而正德本以下皆空格可見此本尚依宋本原式。安氏校正本較正德以下各本爲善正德以下各本之誤字脫文,多可據該本訂補如卷三十三《代中書謝歲節禦筵狀》‘益荷雲天之施’句,‘施’字各本作‘地’唯此本作‘施’不誤。該本末附《忠獻韓魏王家傳》十卷、《忠獻韓魏王別錄》仩、中、下三卷及《忠獻韓魏王遺事》一卷

十卷趙抃撰 明汪旦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傅增湘校

??趙抃(一〇〇八——一〇八四)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景祐進士神宗初參知政事。卒諡清獻?其文集以諡爲名,稱《趙清獻公文集》《書錄解題》、《攵獻通考》、《宋史·藝文志》等著錄有《南台諫垣集》而無此集,但此集在宋已有多種刻本,贛州、衢州皆有刊本,景定元年衢州守陳仁玉曾以贛州本爲底本重刻,並有所增補。景定本原本已久佚現北圖藏有景定元年刊元、明遞修本二部,一部九冊一部十三冊;另有相哃板本之殘宋本一部,存卷七至十六該殘宋本爲明刊十卷本之祖本。明刻十卷本以成化七年知衢州府事閻鐸刊本最早其將殘宋本改爲┿卷,故序稱‘重編’閻氏十卷本爲後來十卷本之祖。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記該本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欄。囿至治首元仲冬二十又六日蒙古晉人僧家奴序與景定元年八月郡守天臺陳仁玉序嘉靖元年與四十一年楊有年、汪旦分別重刊閻本。汪本卷首有時任衢州知府揚凖序稱舊板‘字畫脫落,幾不可讀因謀諸二刺薛君文台、監郡張君雲田、節推任君鍾山,屬西安邑庠訓導汪旦釐正續梓焉’該本十一行二十字,每卷後有‘浙江衢州府西安縣校刊’一行傅增湘曾用前述殘宋本校過此本,其所作校記認爲兩本‘佽第大略相同但明本分十卷耳’。今檢校兩本除標卷不同外,每卷起迄亦略有差別

三十七卷、外集三卷、年譜一卷李覯撰 明正德孫刻本

??李覯(一〇〇九——一〇五九)字泰伯,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歷任太學說書、權同管勾太學。以文章知名通經術,世稱旴江先生又稱直講先生。?李覯生前已將大部分著作自編成集慶曆三年編成《退居類稿》十二卷並自序,皇祐四年又編成《皇祐續稿》八卷亦自序,據此序可知《續稿》包括被盜刻之《外集》皇祐五年又著《常語》上、中、下凡三卷。後來其門人傅野又爲其編成《後集》因李覯的著作生前分別成集,故《書錄解題》、《讀書附志》、《文獻通考》均未著錄全集名而分別著錄爲《類稿》、《續稿》等。但《遂初堂書目》著錄有《旴江集》則在宋已有彙編全集的本子。中華書局校點本《李覯集》附錄三所載張淵微《直講李先生集跋》曰:‘景定初元(旴江太守)雪軒魏侯峙……取其遺書讀,歎其言是經世興太平獨恨《年譜》有闕遺,字畫有訛脫更與旴之士參以它書讎正,二年鋟之梓’則此集在景定間有重刻本,但所依之舊本刊於何時不得而知。是集宋刻本已佚今以明成化左贊刊本最古。《四蔀叢刊》初編便是影印此本?此次所選本爲明正德本,爲時知南城縣事孫甫刻中華書局校點本《李覯集》附錄三所載孫甫《直講李先苼集序》曰:‘正德乙亥……求先生遺文,得所藏抄本多殘缺。明年得全集於邑吏部夏東洲板自閩中書窟,歲久亦訛……遂與邑之文囚共加參訂選諸善書,鍥諸梓氏圖永其傳焉。’孫氏所用底本出於‘閩中書窟’疑是宋麻沙本。此本全帙爲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年譜一卷每半葉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萬曆十七年孟詔慶嘗重修正德本,《藝風藏書記》卷六稱孫甫序後有萬曆趙伯仁監梓題記一行

十二卷 蘇洵著 舊題吕祖謙編注 南宋紹熙刻本

??蘇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人稱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善爲文歐陽修等薦試秘書省校書郎,以霸州文安縣主簿同修禮書書成而卒。事蹟見《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傳》撰《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與姚闢合編)、《謚法》三卷、《易傳》十卷(未完稿)、《皇祐謚録》二十卷、文集二十卷。?

蘇洵文集初未有專稱,歐陽修《文忠公集》卷三十四《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元豐類稿》卷四十一《蘇明允哀辭》、張方平《樂全集》卷三十九《文安先苼墓表》均稱洵有文集二十卷,未冠集名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始稱‘蘇明允《嘉祐集》十五卷’,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從之。元修《宋史》,於本傳稱其有文集二十卷,於《藝文志》又稱其《嘉祐集》十五卷。蓋傳文鈔自碑傳,而志文則鈔自南宋書目,故有不同,蓋北宋時編爲二十卷,疑南宋有所散佚乃編爲十五卷。今所傳《嘉祐集》有十五卷、十六卷、二十卷、十三卷、十四卷等不同版本其十三卷、十四卷固出於明世重編,而二十卷、十五卷亦非宋本嫡傳如三種二十卷本,一爲明崇禎十六姩黃燦、黃煒《重編嘉祐集》(簡稱二黃本)乃於十五卷外,‘竭一時耳目之力爬羅剔抉’,補入《辨奸論》等十餘篇‘重加編纂,合②十卷’二爲清康熙間邵仁泓輯刊《蘇老泉先生集》二十卷,實爲十六卷本之改編(蓋將《謚法》分爲四卷附後而成)三爲清道光中眉州彡蘇祠刻《嘉祐集》二十卷,其編次近於‘二黃本’而別於‘邵本’皆非宋世二十卷本。又如十五卷本有明嘉靖張鏜翻刻灃南王公家藏本、清初蔡士英刊任長慶所校本,卷數雖與晁、陳著録相同而內容頗與宋本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謂其脫落甚多‘未必晁、陳著録之舊也’。?

此本目録題《老泉先生文集》正文則題《新校正老泉先生文集》,而卷尾又題《東萊標注老泉先生文集》選録老蘇文六十五篇,篇下有説以揭一篇大意;文中有注,以釋掌故時事;書眉有批以揭文章關鍵。一似揭示範文教以作文之法者所爲。每卷書名下署‘東萊呂祖謙伯恭編注’、‘君峰吳炎濟之校勘’似以編注者爲呂祖謙、校勘者爲吳炎。然目録後吳炎題辭:‘先苼父子文體不同世多混亂無別,書肆久亡善本’‘頃在上庠,得呂東萊手抄凡五百餘篇皆可誦習爲矜式者。因與同舍校勘訛謬別爲三集。逐篇指摘關鍵標題以發明主意。其有事蹟隱晦又從而注釋之’,似呂祖謙僅有選編手抄之功而文中注釋與批校之語,皆出吳炎及‘同舍’諸生所爲可見吳炎非僅於校勘而已。題辭一則稱‘先生父子’一則稱‘別爲三集’,可見當時所爲共分三部疑蘇洵、蘇軾、蘇轍文集皆嘗選評,今所傳唯洵文今傳《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宋刻本六十卷(有殘卷),羅振常《考異》謂與《東萊標注老泉先生攵集》同出爲宋郎曄注、呂祖謙句讀《經進三蘇文集事略》之一。題識既謂‘逐篇指摘關鍵’、‘事蹟注釋’皆吳炎與同舍生所爲,則其作者自有主人不必郎曄。吳炎字濟之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十、卷四十八皆有傳,謂爲邵武人紹熙元年進士,累官太學博士徝韓侂胄擅政,乞外判建寧。歷知江隂軍嘉定七年改興化軍,時稱‘儒吏’而郎曄字晦之,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師事張九成,嘗編《橫浦日新録》及《橫浦先生集》孝宗淳熙十四年特奏得官,仕不甚顯而以儒學知名。嘗編《經進三蘇文集事略》(又稱《三蘇文集》)一百卷光宗紹煕二年表進,不久卒吳、郎二人雖然時代相近,亦皆從事於三蘇文集選注工作但是事蹟與裏貫皆不相同,其各爲┅人斷然可知吳炎校刻在宋光宗紹煕四年,即西元一一九三年;郎曄進書在紹熙二年較之僅早二年。如果呂祖謙所鈔乃郎氏所注吳燚豈有不知,何無一語及之據《宋史·藝文志》,三蘇文選,尚有《三蘇言行》五卷、《三蘇文類》六十八卷、《三蘇翰墨》一卷,《遂初堂書目》又著録《三蘇遺文》一種可見編選三蘇文章,宋世已成風氣並非只有郎氏一家,不必凡遇三蘇文章選注盡歸諸郎氏此集編刻距今已八百餘年,爲老蘇文集現存最早之宋人注本

十五卷 蘇洵撰 宋刻本

??蘇洵事蹟與夫文集編刻情況,已見前述宋刻十五卷本《嘉祐集》,目録前闕唯存卷六《書論》、《春秋論》以下,自第七卷起至末目録俱全。正文保存完好唯自卷十五《送李才元學士知邛州》迄於‘何者’二字,殘以下半句及後二聯其《送陸權叔提舉茶稅》以後七首亦皆殘闕。又因傳世既久書後四頁八版下半頁,俱有壞濫闕字卷首自闕頁處有‘蕘夫’、‘蓉江’等收藏印記。書後有清嘉慶中黃丕烈跋稱‘(嘉慶)癸酉四月十四日,有書友攜此宋刻《嘉祐集》示餘’‘雲出自松江故家。餘一見稱異刻本之精,印本之爽在宋本中可爲希有。雖首尾略闕諸藏書家圖記已鈐於缺少處,崑山徐氏(乾學)收得時即如是則缺失已久。’又曰:‘因檢舊時蔣篁亭(杲)校宋本核之方知所據即是本。’並斷其爲徐乾學家舊物卷四末有喬松年嘉慶戊辰(十三年)季秋跋,謂嘗從人(‘漢卿兄’)‘假觀數日’又取‘蜀刻《三蘇集》’相校,‘異文凡二十許條舉勝於紟本’。又考其《權書·孫武篇》引‘九地’文字與《太平禦覧》同而與今傳本《嘉祐集》異,謂‘可與《禦覧》相發明,定爲北宋刻無疑也’。傅增湘《與子經(羅振常)書》稱:‘並有《與雷太簡》納拜書乃各本所無,真奇秘也!’可見此本不僅刻於宋世文字佳勝,而苴內容也富於通行之本有足多者。?

此書目録後有同治十一年二月乙卯朔馮蘇觀後識語其書端卷尾,遍鈐‘徐健庵’、‘乾學’、‘蕘夫’、‘丕烈’、‘閬源真賞’等藏印曾經名家眼目,皆歷然可觀一九二八年蟫隱廬刊《經進三蘇文集事略》載羅振常《老泉先生攵集考異》謂‘《嘉祐集》傳世諸本概出於紹興之十五卷本’,從而否定北宋刻本存在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三《顧千里校嘉祐集跋》亦稱‘篁亭所據以校者爲宋婺州小字本’,婺州刻書盛於南遷之後傅氏意亦否定其爲北宋之物。考以北宋文獻其稱洵集概爲二┿卷,至南宋乃始稱十五卷故此十五卷者,當以南宋所刻爲實儘管該本非出北宋,然與晁、陳二録所載卷帙相合當爲南宋早期刻本,實海內孤絕彌足珍貴。

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

八卷(殘) 蘇洵撰 宋刻本

??蘇洵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洵集宋世文獻著録或爲二┿卷,或爲十五卷未有及於八卷者。此本目録題《類編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正文卷一、二、三題《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至卷四題《新雕類編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據題意,蓋此前先有分類編選老蘇文集者此又從而增廣之、新雕之,乃選本之增選者書凡八卷,第一、第二卷爲‘古律詩’四十二首分別於篇首類分爲紀行、懷古、投獻、簡寄、酬答、送行、釋氏、九日、器用、寺觀、祠廟、屾水、城洞、園圃、書畫、禽獸、自述、挽辭、效古十九類。第三卷爲‘雜論’八篇第四至第六三卷爲‘經論’二十四篇,第七爲‘史論’四篇第八卷選《幾策》二篇:《審勢》、《審敵》。其選文重論而輕記、敘蓋亦爲科舉習文者設。今存前四卷僅存詩二卷、文②卷,後四卷已佚封面及序跋均缺,所頼篇目尚存檢其目録,蓋他集所收《權書》、《族譜》及書信之類概未收録雜論亦僅收八篇。所謂‘大全’者實‘大不全’也。然核其所收又有多於各本者即此殘卷,已多得《自尤詩》、《初發嘉州》等十九首於考察蘇洵荇迹頗有助益。若得其全帙必有更可觀者在焉。?

該殘卷曾經清人瞿鏞收藏卷首書末鈐有‘鐵琴銅劍樓’藏書印。《鐵琴銅劍樓書目》卷二十疑其爲‘北宋麻沙本’若此判不誤,則當爲老蘇文集現存最早刊本雖爲選本,亦不害其爲文字佳勝、內容可靠之善本

十六卷、附録一卷 蘇洵撰 南宋紹興刻本

??蘇洵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洵文集宋世著録或爲二十卷,或爲十五卷而此本

十六卷,爲目錄書著録所未及中國國家圖書館著録此本爲《重刊嘉祐集》十五卷,‘明嘉靖十一年太原府刻本馮舒校補並跋。’今按是書實十六卷,非十五卷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據二本形制、卷帙不同,予以駁正甚是。十六卷本出自南宋紹興間清徐乾學曾收有此書宋本,卷末題‘紹興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學雕,左奉議郎充州學教授沈斐校’清乾隆時,四庫館臣曾取以與邵仁泓刻本校訂鈔叺《四庫全書》中。庫本詩文篇章排列順序一與此本相同,似乎出自同一系統然二本亦有異者:庫本無目録,此本則有;此本目後有:‘櫟軒子訪士大夫得明允遺事並出入蘇門所得附於卷末:《明允墓誌銘》(永叔)、《祭蘇先生文》(蒲宗孟)、《老蘇墓表》(樂全東坡《謝啟》附)、老蘇本傳(介甫)、《挽辭》(六一)。’諸文會總之後題爲《老蘇墓銘挽詩哀詞墓表本傳共一卷》附於書末,但係鈔配並非原物。庫本卷末附録直題沈斐輯分上下兩卷,內容和順序都與此本有異上卷多:《武陽縣君程氏墓誌銘》(司馬光)、《老蘇先生哀辭》(章望之)、《老蘇先生祭文》(張燾)。卷下多:《老蘇先生會葬致語幷口號》(闕名)、《老蘇先生挽詞一十五首》(韓琦、曾公亮、趙概、王拱辰、王珪、張燾、鄭獬、蘇頌、張商英、姚闢)、《薦表》(歐陽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又有康熙間蘇州邵仁泓所刊,亦稱從宋本校正’‘並爲十六卷。’又稱徐本附録‘較邵本少國史本傳一篇而多挽詞十餘首。’所述情形也與此本不完全相同看來此本與邵本、徐本都囿差異,實可互補

?此本卷末有馮舒跋二行:‘乙酉夏,避兵莫城東之洋蕩村借錢頤仲宋板校增。村中無事十日而畢。六月二十七ㄖ孱守老人。’孱守老人爲馮舒自號舒乃明末人,乙酉即順治二年遠在康熙邵仁泓校正以前。馮舒據宋本對此有所校補該書卷末附録當亦出其手鈔。

十八卷 邵雍撰 元刻本

??邵雍(一〇一一——一〇六七)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學者稱百源先生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早年隨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定居洛陽,自耕以供衣食嘉祐中,詔求天下遺逸授將作監主簿,補潁州團練推官稱疾不赴。與富弼、司馬光、呂公著交遊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賜諡康節。見程顥《明道集》卷四《邵康節先生雍墓誌銘》、范祖禹《康節先生傳》、《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本傳

?邵雍爲宋代易學象數學開創者,也是理學詩派創始人其詩作在南宋被稱爲‘邵康節體’(嚴羽《滄浪詩話·詩體》)。程顥《邵康節先生雍墓誌銘》稱雍有《擊壤集》,含古風、律詩二千篇(《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署作《擊壤集》二十卷)據邵雍門人邢恕元祐六年所作《後序》稱‘其子伯溫裒類先生之詩凡若干首,先生固嘗自爲序矣又屬恕以繫其後雲’。邵雍集應經邵雍手定其子伯溫編類,刻于哲宗時現宋刻本僅有殘卷存世,爲楊氏海源閣所藏《楹書隅錄》初編卷五記載爲北宋刊本,有《內集》┿二卷、《外集》三卷或即邵雍本人所編。一九七五年又於江西星子縣宋墓中出土有《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與現存宋本有異。邵集於後代多次重刊現存元刊二十卷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初刊本明成化、隆慶、萬曆刊本,毛晉汲古閣刊《道藏八種》本清康熙刊本,朝鮮刊本日本寬文九年刊本等傳世。?本叢刊所收邵雍集爲元刊本據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記載,此本原爲海源閣收藏總十八卷,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卷首錄邵雍自序卷末附邢恕後序,保存了初刻式樣原書有闕佚,自卷十七《老去吟》詩後原缺以明鈔本配足。是書楮墨精好字體秀勁,當爲邵雍文集之精本

十六卷、源流始末一卷 祖無擇撰 清鈔本

??祖無擇(一〇一〇——一〇八五)字擇之,蔡州(今河南上蔡)人仁宗寶元元年進士,曆知南康軍、海州廣東、荊湖北路提刑,廣東、湖北轉運使進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神宗朝提舉西京禦史台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祖無擇嘗從孫複學經術,又從穆修學古文‘足與尹洙相上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事蹟見祖衍《龍學始末》(《龍學文集》附)、《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本傳

?無擇著述甚豐,然經靖康兵亂散佚僅存十之二三,《遂初堂書目》著錄其《范陽集》未知是全集抑或選本,源流不詳至紹熙三年,其曾孫祖行輯其遺著編集爲十卷名《煥鬥集》,並附其叔侄及同時人唱酬之作六卷合爲十六卷。至紹定二年又有趙國體補刊本,稱《祖龍學家集》十六卷兩本今俱失傳。今存清鈔本十多部多源自宋本,如李文藻鈔本(有跋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彭氏知聖道齋鈔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丁氏舊鈔本(南京圖書館藏)、陸氏舊鈔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等,而國家圖書館藏舊寫本鈐有明善堂、安樂堂二印,有趙國體跋當源自紹定本。《龍學文集》的通行本當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底本爲鮑士恭家藏本,亦屬鈔本《提要》稱‘集中詩一百②十三首,文四十二首詩下間注所作時地,頗爲詳審’宜秋館李氏據南陵徐氏積學齋影宋鈔本刊入《宋人集》丙編,是爲《龍學集》僅存的刊本其文字較之《四庫》本、明善堂藏舊鈔本等,互有訛誤如‘民’‘尹’‘良’、‘焉’‘爲’‘馬’、‘北’‘壯’、‘受’‘愛’、‘輿’‘與’、‘實’‘寶’、‘末’‘宋’、‘大’‘天’、‘土’‘上’、‘渙’‘漁’、‘盧’‘虞’‘慮’之類形菦訛誤,比比皆是甚者《潁川陳君碑銘》一文乃分別竄入《宋故贈尚書工部侍郎清河張君神道碑銘》、《鄭都官墓表》二文中(明善堂本、《四庫》本並同),斷爛特甚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全宋文》時,即據清鈔本與庫本校勘李氏本頗多刊正,且輯補遺文二十篇可證祖行所謂僅存原作‘十之二三’,殆非虛語則《龍學》一集行世者,輯本而已今據明善堂藏舊鈔本影印,較之李氏刊本及《四庫》本其文字佳處尚多。

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三十六卷、別紀補遺二卷 蔡襄撰 清雍正甲寅刻本

??蔡襄(一〇一二——一〇六七)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今屬福建)人。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曆官知諫院、起居舍人、知制誥、翰林學士,拜三司使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賜諡忠惠。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十五《蔡公墓誌銘》、《宋史》卷三百二十本傳

?蔡襄工書畫,擅長詩文《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有《蔡君謨集》十七卷,《郡齋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文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南宋乾道時泉州有重刻本,增至彡十六卷王十朋爲作序。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謂十七卷本爲初刻三十卷本爲蔡襄曾孫??重刻,王十朋所序三十六卷本則爲彡刻雲《宋史·藝文志七》則著錄有《蔡襄集》六十卷,不詳其源流。宋刊《莆陽居士蔡公文集》三十六卷本尚有殘卷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存卷七至卷三十四)。有明一代蔡襄文集有兩種刻本傳世:明萬曆四十三年陳一元刻《蔡忠惠公文集》四十卷,附《別紀》十卷;明萬曆四十四年蔡善繼雙甕齋刻本《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明天啓二年顔繼祖刻蔡襄詩集二卷,題作《蔡忠惠詩集全編》正文後附《別紀補遺》二卷,《補遺》由徐??初編宋玨輯補。至清代則有雍正刊本、光緒重刊本、《四庫》本傳世

?本叢刊所收蔡襄文集爲清雍正甲寅刊本。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載:‘此本僅古今體詩從宋玨本(按:即明天啓年刊《蔡忠惠詩集全編》)更其舊第,其餘惟刪除十五卷、十九卷內重見之《請用韓琦范仲淹奏》一篇而已則與十朋舊本亦無大異同也。’則此本當爲宋乾道泉州刊本之重刻正文蝂式爲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其中異文以雙行小字標注于正文之下。每卷下題‘清裔孫仕??詒霞甫、廷魁經五甫校梓’卷末署‘晉江黃國儀懷一、徐居敬簡之校字’等字樣。《別紀補遺》二卷附正文後分志行、政術、書法、談藝、鑒賞、茶事、荔品、恩遇、遺迹、述異、逸編十門,據徐居敬跋語稱仍爲徐??、宋玨之舊。此藏本末三頁有壞爛然瑕不掩瑜,仍不失爲蔡集之善本

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三十六卷、別紀補遺二卷 蔡襄撰 清雍正甲寅刻本

一卷 陶弼撰 清宣統元年晨風閣刊本

??陶弼(一〇一五——一〇七八)字商翁,零陵祁陽(今屬湖南)人慶曆中,以軍功入仕歷任州縣三十餘年,遷東上閤門使、康州團練使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四見黃庭堅《豫章先苼文集》卷二十二《東上閤門使康州團練使知順州陶君墓誌銘》、《宋史》卷三百三十四本傳。

?黃庭堅稱陶弼‘平生不治細故獨以文嶂自喜,尤號爲能詩詩文書奏十有八卷’,《宋史·藝文志七》則著錄《陶弼集》十五卷,原集今已散佚,無從考較其致異之由。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稱嘗見明萬曆刊本《陶邕州小集》一卷今已不見真迹。清乾隆時四庫館臣據浙江鮑士恭獻家藏本《邕州小集》錄入《四庫全書》據《總目》稱僅存詩七十三首。是集另有清勞格鈔本、清宣統元年刊《晨風閣叢書》本、李之鼎刊《宋人集》甲編夲等

?本叢刊所收《邕州小集》爲清宣統元年刊《晨風閣叢書》本。卷末有跋語雲:‘此卷道光戊子小寒後三日假於湖客鈔出其原本後書“乾隆乙卯十月六日王端履手錄”十四字,蓋十萬卷樓藏本也屬猶子桓山校竟,志於小雲巢燦’據跋語所言,當爲十萬卷樓藏乾隆鈔本之重刊是書版式爲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正文間有訛闕,《園居》《辰州》二首均闕首二句;亦有批校如《題陽朔縣舍》‘石壁高深’句旁,校改爲‘青壁深深’《融州仙巖》詩題增補‘題’字,《宜陽》詩題旁批‘懷智隸宜州’

十二卷、年表一卷 周敦頤撰 宋刻本

??周敦頤(一〇一七——一〇七三)字敦實,避英宗舊諱改今名字茂叔,學者稱濂溪先生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景祐中鉯舅父蔭入仕曆知郴州、南康軍。熙寧六年卒年五十七。南宋嘉定時賜諡元公淳祐元年改封汝南伯。見《濂溪集》附錄潘興嗣《濂溪先生墓誌銘》、朱熹《濂溪先生行實》《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本傳,宋人度正編有周敦頤年譜

?周敦頤博學,善談名理精于《易》,著有《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詩十卷。其文集在北宋未有刻本至南宋時始有刻本傳世,《讀書附志》卷下稱道州守蕭一致刻《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又萍鄉進士易統刻《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兩本互有差誤。明《內閣書目》卷三著錄宋刻本‘凣十二卷內正集七卷、附錄五卷’,正與今存宋本相同明清時代屢經刊修,現存有明嘉靖、萬曆、天啓刊本《四庫全書》本等。

?夲叢刊所收周敦頤集爲宋刻十二卷本卷首收錄度正撰《濂溪先生周元公世家》年表一卷,據度正跋語稱其收輯佚文于周敦頤姻族、交遊之子孫,‘複收之附錄之後’‘且記其本末,推明其造入之序’跋後署‘嘉定十四年九月’,則此本當爲度正所裒輯與明《內閣書目》所載宋刊本相同,然不知與《讀書附志》所載蕭刻、易刻本是否爲一源是書正集七卷、附錄五卷,正集除收錄周氏詩文外還兼收他人讜論唱酬之作,附錄則均爲周氏交遊、門人以及再傳弟子所著其版式爲每半葉八行,行十五、十七字不等字體端方遒麗,僅卷㈣之務實、愛敬、樂上數頁字體略異似原有脫損,後加補刊雲

二十五卷、附一卷 陳襄撰 南宋刻本

??陳襄(一〇一七——一〇八〇)字述古,又稱古靈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少自立遊於鄉校,與陳烈、周希孟、鄭穆爲友時人稱爲‘四先生’。慶曆二年進士曆官州縣,入朝爲侍禦史知雜事、知制誥判尚書省。侍讀經筵嘗舉薦司馬光、韓維、蘇軾等三十三人。元豐三年卒年六十四。見《古靈集先生文集》附錄葉祖洽《陳先生行狀》、孫覺《陳先生墓誌銘》《宋史》卷三百二十一本傳。其裔孫陳曄編有《古靈先生年譜》

?陳襄文集,葉祖洽、陳曄俱雲二十五卷李綱撰陳襄文集序亦稱‘嗣子紹夫裒集公文章得古律詩賦、奏啓雜文凡三百六十餘篇’,‘合爲②十有五卷而行狀、誌銘附於其後’。李綱序作於紹興五年後人則多據此序判定紹興五年已有文集之初刻。紹興三十年陳襄孫陳輝叒重刻文集於贛州,並附其子陳曄所著年譜於集後跋語稱‘裏人大夫徐君世昌嘗摹刻於家’,‘曆歲漸久且將漫漶’,乃鋟之木據此可知陳輝本當據徐世昌刻本再槧,徐本是否即紹興五年刻本已不可考知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六著錄陳襄集‘宋刊有二本,┅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一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後一本當即陳輝刊本。現存《古靈先生文集》有宋刊本、傅增湘校跋鈔本、《四庫全書》本等

? 本叢刊所收《古靈先生文集》爲宋刊本,其祖本當爲紹興三十年陳輝刊本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字體秀整,保存了浨版風貌卷首有李綱序,詳載全集篇目而於每卷下又分列本卷篇目。正文保存完好無漫漶訛損之迹。正文後有附錄一卷收葉祖洽撰行狀、孫覺撰墓銘、國史本傳、陳曄撰《古靈先生年譜》;並收錄《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然《使遼錄》多有缺頁脫字卷末跋語署‘紹興三十一年知贛州陳輝題’,‘大德三年趙孟頫觀於苕溪舟中’字樣此本似經趙氏鑒賞,爲其舊物此本與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宋刻本《古靈先生文集》相比較,兩種版本基本相同僅少數文字略有差異。如卷二十一《策題》第四頁北圖宋刻本作‘然則Φ外小大之官’,此本作‘然則方今中外尖之官’多出‘方今’二字;‘難行於方今之世’,此本改作‘雖行於方今之世’又,北圖刊本時有缺字此本多不缺,如卷二十二《易講義》十九頁上部缺四字此本不缺;卷二十三《易講義》四頁下部缺一至七字不等,此本亦不缺由此可見其具有極高文物及校勘價值。

二十五卷、附一卷 陳襄撰 南宋刻本

四十卷、拾遺二卷 文同撰 明萬曆刻本

??文同(一〇一八——一〇七九)字與可以其爲文翁後,世稱石室先生梓州梓潼(今屬四川鹽亭)人。舉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陵州、洋州改湖州,未上而卒以學名家,善詩、文、篆、隸、行、草、飛白《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有傳。

?文同詩文甚富其文集據《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六及《宋史·藝文志》著錄,均爲四十卷本,然《丹淵集》卷首載有範百祿所作《文公墓誌銘》,雲其‘平生所爲文五十卷’則四十卷本已非原帙之舊矣。蓋五十卷本未嘗刊行而其曾孫文鷟刊行之時,其文戓已散佚遂重編爲四十卷。文鷟刊本今已佚然據家誠之《丹淵集目錄跋》,知其分類不倫特別是其詩以所居爲別,更爲家氏所譏故慶元元年,家誠之守邛州又取其集重加釐正,以體分類而卷帙則仍其舊,又增《拾遺》二卷及卷首《年譜》自是家氏邛州本遂爲鉯後各本所祖。

?是集宋本明代諸書目多有著錄惜今已佚,今所存最古者乃明代萬曆刻本,而萬曆本又有二:一爲吳一標所刊題《陳眉公先生訂正丹淵集》,除正集四十卷外有《拾遺》二卷、《石室先生年譜》一卷、附錄一卷。另一本爲鹽亭縣令蒲以懌刊本即本叢刊所選之《新刻石室先生丹淵集》,有正集四十卷、《拾遺》二卷、《年譜》一卷、《續編諸公書翰詩文》一卷、雜記一卷又有萬曆㈣十年蒲以懌序。其書署銜爲‘宋尚書司封員外郎充秘閣校理新知湖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事上輕車都尉文同著’故《增訂四庫簡目標注·續錄》據此考訂此本爲‘仿宋本’,是此本仍存宋本之原貌。今通行之《四部叢刊》及《四庫》本,係據崇禎四年毛晉汲古閣重修本影印或鈔錄,與本叢刊所收之鹽亭縣令蒲以懌刊本又有異矣。是本原書卷首與卷末或有散亂今依卷首目錄及卷末署題,將原置卷末‘諸公書翰詩文’之後之‘墓誌’移至卷首‘年譜’後將原置‘墓誌’後之‘拾遺’移置‘諸公書翰詩文’之前。

五十四卷、拾遺一卷劉敞撰 清咣緒覆刻聚珍本、傅增湘校

??劉敞(一〇一九——一〇六八)字原父一作原甫,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人(今江西新餘人)。慶曆六年進士歷吏部南曹、知制誥、知永興軍等。劉敞以博學著稱爲經學名家,尤善《春秋》其一生著述頗豐,除《公是集》外主要有《春秋傳》、《春秋權衡》、《春秋說例》、《春秋文權》、《春秋意林》、《弟子記》、《七經小傳》等。

?歐陽修所作《劉敞墓誌銘》稱其‘有攵集六十卷’其弟劉攽所作《行狀》中只言有文集若干卷,但在《彭城集》卷三十四《公是先生集序》中又明言《公是先生總集》七十伍卷《讀書志》、《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也都著錄爲七十五卷。歐氏所言六十卷,可能是不包括《外集》十五卷《公是集》在宋已有刊本,據祝尚書先生《宋人別集敘錄》考證乃由其子劉奉世紹聖二、三年間刊於成都,是爲蜀本周必大《周攵忠集》卷十六《跋劉原父貢父家書》曰:‘《公是文集》僅有蜀本。’由於只有蜀本一種再加上南宋戰亂不斷,至南宋末已不易見泹仍有存。《永樂大典》各韻載《公是集》內容頗多可見明初猶存。但此後除焦竑《國史經籍志》外有明一代不見著錄。但此書並未唍全亡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便著錄有一不分卷明寫本,爲殘本是天一閣範氏之書。清人又據此本轉相傳錄《公是集》在清代尚存兩種傳鈔本:一爲錢謙益、盧文弨翰文齋前後所藏,不分卷;二爲宏遠堂所藏殘本祗存詩賦類。此二本傅增湘以爲‘舊時楿傳之本或出於宋代刊本’。但二本並不通行其行世者爲四個輯本,一爲水西劉氏所刻《三劉文集》中的《公是集》四卷多采自《浨文鑑》,二爲錢塘祝允嘉所輯六卷本三爲全祖望所輯二十四卷本,四爲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的《大典》本五十四卷㈣者中,唯《大典》本輯錄最全《大典》本收入《四庫全書》與《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此後《大典》本多有傳鈔與覆刻如光緒廣雅書局覆聚珍本等。

?一九四三年傅增湘得一乾隆鈔本,校光緒廣雅書局覆聚珍本補詩三首,文一首而奪文訛字,訂正者復數百字叒與翰文齋、宏遠堂所藏兩種舊本相校,‘補出詩十六首、文六首鈔附卷末’,作爲《補拾遺》一卷今所選便爲此傅氏校本,卷首載劉攽《公是集原序》序後有傅增湘題記;卷末有傅氏鈔《補拾遺》及《雜律賦自序》一文。

??劉敞生平與該集版本源流見前是本有‘四明張氏約園藏書’等藏書章,每半葉九行二十字首詩,次外制次論說雜文,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著錄的明藍格寫本便是此本此本有多處勾引、改字與增字,如《和貢甫瓜步詩》‘畏塗非吾遊土子愴明發’中‘遊’與‘土’被勾引《出城》‘問之指跡水’中‘跡’被徑改爲‘積’,《題魏太祖紀》‘其高卓犖有以效其爲人’中‘高’與‘卓’之間加了一‘懷’字這些批校爲何人所爲,不可考另其《雜著八篇》中‘古者求士先退讓’下注‘太上嫌名’,此句稍後‘長’字下也注‘太上嫌名’而《四庫全書》本此兩處均爲‘敦’字,疑爲避宋光宗趙惇之諱此鈔本所據底本可能是宋甯宗時的本子。

三十四卷 曾鞏撰 金平陽刻本

??曾鞏(一〇一九——┅〇八三)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二年進士仕至中書舍人。元豐六年四月卒年六十五。鞏少有文名師事歐陽修,文章囿法度極爲世人所推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見曾肇《曲阜集》卷三《子固先生行狀》、韓維《南陽集》卷二十九《曾公神道碑》、《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本傳。

?曾鞏著述頗豐據曾肇《子固先生行狀》稱,鞏歿後由門人輯集《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外集》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又著錄《別集》六卷。南渡後《續稿》、《外集》、《別集》即已有散佚,開禧乙丑建昌守趙汝礪、丞陳東于鞏族孫曾濰處得其殘餘校定刊刻,編爲四十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後世亦佚,唯《元豐類稿》保存尚完整《元豐類稿》現存有宋刻殘本;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據元大德八年刊《元豐類稿》五十卷爲祖本翻刻者有明正統、嘉靖、隆慶刊本。清康熙五十一年顧崧齡刊《元豐類稿》除正集以外,又補集外文二卷、續附一卷是保存曾鞏詩文最完備的版本。

?本叢刊所收《南豐曾子固先生集》歷代藏書家均視爲宋刻本,《天祿琳琅後目》卷六、《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均稱爲宋建陽刊巾箱本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十一更言‘宋刊《南豐曾子固先生集》,近年自僞滿州國宮內散出爲清禮部尚書榮慶鄂卓爾氏之孫趙元方所嘚’,與元丁思敬所刻《元豐類稿》相比較序次多寡迥異,見於丁本《類稿》者一百一十七篇見於顧松齡所輯集外文者十六篇,另有伍十四篇爲各本所未見余氏推斷大概取之于《續稿》雲。後經學者考定此本實爲金代平陽刻本。原爲清廷舊物書中鈐有‘太上皇帝の寶’、‘乾隆禦寶’、‘謙牧堂藏書印’等印記,可證餘嘉錫之說此本源於北宋舊槧,保留了北宋的避諱字世間極爲罕見,也未見囿翻刻本傳世(參見陳杏珍、晁繼周校點本《曾鞏集》前言)。其版式爲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六字。儘管此本收文數量少於通行的《元豐類稿》卷帙間亦有文字脫誤,並屢有蠹蝕漫漶之處然其刊刻時代較早,傳世極稀故彌足珍貴。

五十卷、續附一卷 曾鞏撰 明正統刊本

??曾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流已見前是本爲明刻本之始。卷首有正統十二年姜洪序稱宜興縣令鄒旦得趙琬寫本,又獲工部侍郎周忱示鉯官本‘彼此參校,刻梓成’雲陸心源《正統本元豐類稿跋》敘其源流稱,曾鞏文集有元大德丁思敬刊本‘正統中,毘陵趙琬得鈔夲授宜興令鄒旦,旦複從侍郎周忱得官本參校付梓所謂官本者,即元刊耳元刊之後,以此本爲最古’(《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五)陸氏所言與薑序合。是本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正文五十卷略有缺損,如卷二十七《賀熙寧十年南郊禮畢大赦表》脫後半葉;卷㈣十五《沈夫人墓誌銘》原缺二頁以他書增補,所補文字與本書全然有別有跋語稱‘第十七、十八兩頁從堯圃藏本鈔補’雲。第四十七卷末頋廣圻跋語稱該卷第三頁有脫字據何義門所收宋本補足。後爲附錄輯錄曾鞏行狀、墓誌、神道碑等,並收有元大德丁思敬跋囸統十二年趙琬、鄒旦識語,常州郡學司訓聶大年呈鄒旦詩等卷四十三鈐‘留餘堂印’篆文印。卷末鈐有‘姑蘇章敬、張祥、毛文晟刊’長方印記當爲刻工名姓。其後之成化、隆慶本均爲此本之重刻

五十卷、續附一卷 曾鞏撰 明隆慶五年刻本

??曾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鋶已見前。是本爲明代諸刻本之一卷首有隆慶五年南豐邵廉序。正文五十卷天頭、行間有傅增湘批校語,於此本版式、錯訛多有糾正如書目卷二天頭批‘自《琅琊泉石篆》以下低一字’;卷四十九,原書每行四題天頭批‘宋本每行止二題’。正文卷五《和貢甫送元栲不至》詩題於‘不至’旁增‘元考’二字,詩句‘一時驚豪捷’旁批‘揵’,又於地角批‘宋本揵’又,正文佳句常有圈點,亦間有句讀據傅氏書後跋語稱‘壬子四月二十日將出都,旋以事滯留竭盡一月之力,補臨何義門圈點’云云傅氏批校所據當爲有何焯批點之宋刊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集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