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岁暮杂,诗:龟穴鸲巢生肖是什么

黾穴鸲巢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黾穴鸲巢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měng xué qú cháo]:蚌洞鸟窝。比喻贫民的居处。出处《辛亥革命岁暮杂诗》成语典故
出处奚侗 《辛亥革命岁暮杂诗》:“黾穴鸲巢喋血新,河山一片白如银。”
采纳率:7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miǎn xué qú cháo
ㄇㄧㄢˇ ㄒㄩㄝˊ ㄑㄩˊ ㄔㄠˊ
黾穴鸲巢(黽穴鴝巢) 
蛙洞鸟窝。比喻贫民的居处。 奚侗 《辛亥革命岁暮杂诗》:“黽穴鴝巢喋血新,河山一片白如银。”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
查看全部&&
按拼音查词语
最新加入词语太平御览卷21-卷30
我的图书馆
太平御览卷21-卷30
太平御览卷21-卷30
太平御览卷21-卷30
【宋】李& 昉 &等奉敕撰
&&& ●卷二十一 ◎时序部六
  ○夏上  《尔雅》曰:夏为朱明。(孙炎曰:夏气赤而光明。)  又曰:夏为昊天。  又曰:夏为长嬴。  又曰:夏祭曰荐。(荐上帝鱼,初薄也。夏时百穀未登,可荐者薄也。)  《释名》曰:五月谓之蕤宾,蕤者,下也,宾者,敬也。言阳气下,阴气上,极阴气始,宾敬之也。  《书》曰:夏暑雨,小民亦惟曰怨嗟。  又:《尧典》曰:申命羲叔,宅南交。(申,重也。交,言夏与春交。)平秩南讹。(讹,化也。掌夏之官,平序南方化育之事。)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永,长也,谓夏至之日也。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可知也。)厥民因,鸟兽稀革。(因,谓老弱因就在田,夏时鸟兽毛羽稀少。)  《诗》曰:四月秀葽。(不荣而实曰秀。葽,草也。)  又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正月,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纯阳用事,而霜多急恒寒若之异,伤害万物,故心为之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又曰: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三星,五月中直户也。《笺》云:心星在户,谓五月之节,六月之中。)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又曰: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  又曰:六月食郁及薁。(郁,棣属。薁,婴薁也。)  又曰:六月莎鸡振羽。  又曰: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往也。六月火星中,暑盛而往矣。《笺》云:徂,犹始也,六月乃始盛,与人为恶亦有渐,非一朝一夕。)  又曰:无冬无夏,值此鹭羽。  又曰: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传》曰:龙见而雩。(龙,角、亢,星也。建巳月,昏见东方。)  《礼》曰:四月之节,日在卯,(立夏为四月节。)昏翼中,晓牵牛中,斗建巳位之初,其日丙丁,(丙丁属火,主夏,故云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昔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继天而王,故为夏帝。火正为祝融,佐炎帝于夏。)其虫羽,(南方朱鸟羽虫之长,凡有羽之类皆属于火,故曰其虫羽。)其音徵,(三分宫去其一以生徵,徵数五十四属火,以其徵清,事之象也。夏和则徵声调。《乐记》曰:徵乱则哀,其事勤。)律中仲吕。(四月气至,则仲吕之律应。仲吕者,无射之所生,三分益一,管长六寸六分。)立夏之日,蝼蝈鸣,后五日蚯蚓出,后五日王瓜生,盛德在火,迎夏于南郊,(迎夏为祀赤帝。)命乐正习盛乐。(为将大雩,先习盛乐。自鞀鞞至柷&吾戈&皆作曰盛乐。)中气,日在毕,(小满,为四月中气。)昏轸中,晓须女中,斗建巳位之中。小满之日,苦菜秀,后五日靡草死,后五日小暑至,挺重囚,出轻系,(挺犹宽也。重囚宽之,至秋方决。轻系出而舍之。)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为妨蚕农之事。)天子初衣暑服,(《论语》曰:当署袗絺绤。谓暑服。)无大田猎,(恐伤生类。)以含桃先荐寝庙。(含桃,樱桃也。先荐寝庙,后乃食之。)蚕事既登,后妃献茧。(后妃献茧,进其成功也。)天子饮酎,用礼乐。(酎之言醇也。春酒至此始成,与群卧饮之。)  又曰:五月之节,日在参,(芒种为五月节也。)昏角中,晓危中,斗建午位之初,律中蕤宾。(五月气至,则蕤宾之律应。蕤宾者,应钟之所生,三分益一,管长六寸三分,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夏。)芒种之日,螳螂生,后五日鵙,始鸣,后五日反舌无声,絷腾驹,(恐相蹄齧。)班马政,(马政,谓掌十二闲养马之政教。)聚蓄百药。(因草木蕃庑之时,则采聚百药。)中气日在东井,(夏至为五月中气。)昏亢中,晓营室中,斗建午位之中。夏至之日,鹿角解,后五日蜩始鸣,后五日半夏生。祀皇地祗于方丘。(夏至之日祀皇地祗于方丘,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坐,以岳渎等神从祀。)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夏至之日,漏刻长,阳气欲衰,阴气欲兴,阳日生,阴日死,至之日相与分。)君子齐戒,(以阴阳相争之时,务欲安静。)薄滋味,无致和,谓阴气始兴,身尚静,味尚薄。节嗜欲,定心气。(微阴扶精不可散。)无用火于南方,(阳气盛,又用火于其方,害微阴。)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是月暑气方盛,可以登远望,顺阳居上。)  又曰:六月之节,日在东井。(小暑为六月之节。)昏氐中,晓东璧中,斗建未位之初,律中林锺。(六月气至,则林钟之律应。林钟者,黄钟之所生,三分去一,管长六寸,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夏。)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中气日在柳,(大暑为六月中气。)昏尾中,晓奎中,斗建未位之中。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后五日土润溽暑,后五日大雨时行。命有司人入山行木,无有斩伐。(为其未坚成也。)中央土,(火休而盛德在上。)其日戊巳,(戊巳属土,故云其日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后土,(昔黄帝轩辕氏以土德继天而王,故为黄帝,土官之神曰后土。)其神后土,其虫裸,(无毛羽,鳞介之类。)其音宫,(音始于宫,宫数八十一,属土,以其最大。《乐记》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律中黄钟之宫,(黄钟主十一月,土在林钟、夷则之间,各有分主,不可假借,故引黄钟之清宫为土律,其管半黄钟之管,长四寸五分,则黄钟之清宫也。故季夏十八日已后土王,气至,则黄钟之宫应之也。)其祀中霤,祭先心。(中霤,犹中室也。祭中霤之礼为祀,先进心也。)  又曰:乐正崇四术,立四教,春夏教以《诗》《书》。(春夏阳也。《诗》、《书》者,声亦阳也。)  又曰:凡学,春夏学干戈。(干,盾也,戈,勾子戟也。干戈万舞,象武也,用动作之时学之。)  又曰:春诵夏弦,太师诏之。(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阳用事,则学之以声。)  又曰:春作夏长,仁也。  又曰:《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於太庙,朱干玉戚,冕而舞《太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周礼》曰:蕤宾,午之气,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  又曰:山虞以仲夏斩阴木。(郑众曰:阴木,秋冬生者。郑玄曰:阴木,生山北者。冬斩阳,夏斩阴,坚濡调也。)  又曰:凌人掌冰,(凌,冰室也。)夏颁冰。(暑气盛,王以冰颁赐也。)  又曰: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  又曰:夏见曰宗。宗,尊也。义取主火。《大行人》云:夏宗以陈天下之谟。  《穀梁传》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夏田曰苗。(因为苗稼除害,故曰苗。)  《皇览逸礼》曰:夏则乘赤辂,驾赤骝,载赤旗,以迎夏於南郊。其祭先黍与鸡。居明堂正庙,启南户。  《尚书大传》曰: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何以谓之夏?夏者,假也。吁荼万物养之外者也。故曰南方夏也。  又曰:主夏者火,火昏中,可以种黍菽。上告乎天子,而下赋之民。  《三礼义宗》曰:夏,大也,谓万物长大也。夏谓南者,南,任也。  又曰:火正曰祝融者,祝,甚也,融,明也。言夏时物气甚明也。  又曰:南岳谓之霍,霍者,护也。言阳气用事,盛夏之日,护养万物,故以为称。  又曰:六月小暑为节者,此以相形为名,形大暑,故谓之小暑。六月之初,暑气热未极,故以小为名。大暑为中者,自十一月一阳爻王,从地下而出,至此之时,方始上彻,阳气并出地上,大暑既极,故大暑为中。  《大戴礼》曰:夏以教士,车甲士执伎论力,循四卫,强股肱,质射御,才武聪慧治众长,平可以为仪缀於国,出可以为卒诱於军旅。四方诸侯之游士,国中之贤者充焉。方夏三月,养长莠,蕃庶物。於时有事,享於皇考,爵士之有庆者七人,以成夏事。  《易通统图》曰:夏日月行东南赤道,曰南陆。  《尚书考灵耀》曰:火星为夏,期专阳相助,同精感符。  《诗含神雾》曰:曹地处季夏之位,土地劲急,音中徵,其声清以急。  《春秋繁露》曰:夏乐气故养也。  《孝经说》曰:斗指午为夏。  《鹖冠子》曰: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史记》曰:墨者亦尚尧舜,言德行,曰: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又曰: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因其兄弟而见其子文於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及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君何忧焉?必受命於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户者?"婴曰:"子休矣。"  《汉书》曰:荧惑曰南方夏火,礼也,视也。礼亏视失,逆夏令,伤火气,罚见荧惑。逆行二舍为不祥,居之三月国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国半亡地,九月地太半亡。  又曰:汉武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  又曰:贾谊既已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岁在卯曰单阏。)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  《五行志》曰:秦始皇年四月大寒,人多冻死,时嫪毐及大臣二十余人车裂以徇而灭宗,放迁四十余家于房陵。  《汉书食货志》曰:朝错曰:"今农人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樵,薪,治官府,给役使。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汉书》魏相上书曰: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张晏曰:火为礼,礼者齐下,故为衡也。  又曰:昔鲁昭公十七年六月朔日食。说曰:六正月谓周六月,夏四月,正阳纯乾之月也。止慝谓阴爻也,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至建巳之月为纯乾,亡阴爻,阴侵阳,为灾重,故伐鼓用币,责阴之礼。刘歆以为六月二日,鲁分也。  又汉元帝永初元年四月,日色青白无景,(韦昭曰:下无景也。景谓惟质见耳。)正中时有景亡光。(韦昭曰:无光耀也。)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光。  《续汉书·律历志》曰:日行南陆谓之夏。  《后汉书·礼仪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又曰:仲夏之月,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苇以施门户。  又曰: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衣,迎夏於南郊。  《后汉书》张纯奏仪: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四月乾卦用事,故言阳气在上。)故正尊卑之义也。  谢承《后汉书》曰:羊茂,字季实,为东郡守,夏处单板榻。  又曰:宋均为九江太守,五日一视事,夏以平旦。  《晋书》曰:魏末有孙登,字公和,汲郡人,无家属,时人於汲县北山上土窟中得之,夏则编草为裳。  又曰:肃慎国一名抱楼,夏则巢居。  《晋书》曰:山涛将去选官,举嵇康自代。康与涛书告绝。且曰:"性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千里命驾。每锻而向秀为佐。  又《五行志》云:晋义熙时,桓玄既篡位。谣曰:"草生及马腹,鸟啄桓玄目"。及玄败走,至江陵,时当五月中被诛。  《晋阳秋》曰:车胤,字武子,家贫读书,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夜继日。  沈约《宋书》云:羊欣,字敬元,父不疑为乌程县令,欣时年十二,王献之为吴兴守,甚知爱之。尝夏月入县,欣着新练裙,昼寝。献之书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  又曰:刘敬宜八岁丧母,四月八日入寺,乃下头上金镜为母灌佛,因泣下,悲不自胜。  《北齐书》曰:仆射魏收,字伯起。初习武不成,改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逐树阴,讽读累年,床为之锐,遂工辞令也。  《南史》曰:梁何远为武昌太守,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水远患水温,每以钱买人井寒水,不受钱者,则以水还之。其他事率多此类。  陆翙《邺中记》曰:石季龙於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  《赵书》曰:汲桑六月盛暑而重裘累茵,使十余人扇之,患不得清凉,斩扇者。军中为之谣曰:"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被狐裘,不识寒暑断人头。"  《三十国春秋》曰:燕王慕容熙后符氏,尝季夏思冻鱼脍,仲冬须生地黄,皆下有司切责之,不得,加之以辟焉。  《隋书》曰:炀帝大业十二年五月,上幸玉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於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续会要》曰:贞元六年五月朔,御紫宸殿受朝。先是上以五月一阴生,臣子道长,君父道衰,非善月也。因创是月朝见之仪也。  《国语》曰:鲁宣公夏滥于泗渊,(渍罟於泗水之泉以取鱼。)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寒气发,谓季冬建丑之月。土蛰发,谓孟春建寅之月。)水虞於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人,助宣气也。(水虞,渔师也。罟,鱼网罾笱也。言阳气起,鱼负冰,故令国人取之。)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蓺也。"公曰:"吾过矣"。(艺犹极也。)  《吴越春秋》曰:越王念吴之复,夏则握火。  《说苑》曰:赵简子谓阳虎曰:"桃李,春夏得休息,秋得食;树蒺藜者,夏不得息,秋得刺。今子种树蒺藜耳。"  《太公金匮》曰:纣常以六月猎於西土,发民逐禽。民谏曰:"今六月天务覆施,地务长养,今盛夏乃发民逐禽,而元元悬於野,君残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后必无福。"纣以为妖言而诛之。后数月,天暴风雨,发屋折木。  《六韬》曰:武王伐殷,得二大夫而问之。曰:"殷国常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鸡子,大者如箕。常六月雨雪,深丈余。"武王曰:"大哉妖也!"其一人曰:"是非大妖也。殷国大妖三十七章,雨血、雨灰、雨石,盛夏雨雪,臣不以为妖灾。"武王踧然而问三十七章之妖。对曰:"殷君好射人以餧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煞人父、孤人之子。"(上数事,皆三十七章之事。)  又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天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又曰:冬冰可折,夏条可结。  《傅子》曰:夏令披裘,冬令披葛,虽有严令,终不从者,逆也。  《世说》曰:郗嘉宾三伏之月诣谢公,炎暑方盛,虽复当风交扇,犹沾汗流离。  又曰:周镇罢临川还都,泊清溪,时夏暴雨,舡舫狭小而漏,殆无坐处。丞相王导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  又曰: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如乃渹。"(吴人以冷为渹也。音楚敬反。)刘既出,人问见王公如何?刘曰:"未见他异,唯作吴语耳。"  又曰:胡广本姓黄,五月生,父母恶之,乃置之瓮投於江。胡翁见瓮流下,闻有小儿啼声,往取,因长养之以为子。遂七登三司,流中庸之号。广后不治其本亲服,云:"我本亲以已为死人也。"世以为深讥焉。  又曰:谢遏(按谢朗小名遏。)夏月常仰卧。谢公清晨卒来,未暇著衣,跣出屋外,方蹑履问讯。公曰:"汝可谓前踞后恭"。  《语林》曰:何平叔美姿仪而绝白,魏文帝疑傅以粉,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又曰:陆机夏在洛,忽思东头竹筱饮,语刘宝曰:吾思乡转深矣。  《公孙尼子》曰:孔子有病,哀公使医视之,医曰:"子居处饮食何如?"孔子曰:"春居葛笼,夏居密阳,秋不风,冬不炀,饮食不匮,饮酒不勤。"医曰:"是良药也。"  《太玄经》曰:蒙,南方也,夏也,物之修长也,皆可得而载也。(谓长出向上也。)  《括地图》曰:天毒国最暑热,夏草木皆乾。  《白虎通》曰:六月谓之林锺,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类众多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百穀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祠令》曰: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帝轩辕配后土从之。  又曰:季夏迎气日,祀中霤。
&&& ●卷二十二 ◎时序部七
  ○夏中  《庄子》曰:井鱼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文子》曰:政失于夏,荧惑逆行。夏政不失,则降时雨。  《列子》曰:郑师文学琴于师襄,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沍。  《管子》曰:夏日不炀,非爱火也;冬日不盥,非爱水也,为不适于身,不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为伤本也。  又曰:南方,其时曰夏,夏气阳,阳生火,其德施舍,是谓曰德。  又曰:春不收枯骨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  《邹子》曰:季夏取桑柘之火。  《尸子》曰:夏为乐,南方为夏,夏,兴也。南,任也。是故万物莫不任兴蕃殖充盈,乐之至也。  《韩子》曰:季孙相鲁,令五月掘长沟,子路私秩饮之。孔子覆其饮,曰:"鲁有民焉,汝辄扰之,何也?"  《淮南子》曰:明庶风后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侯。(立夏长养布恩惠,故聘问诸侯。巽卦之风。)  《抱朴子》曰:洪从祖仙公,每大醉,夏辄入源泉底,一日许乃出。能闭气胎息故耳。  又曰:谓夏必长而蒜麦枯,谓冬必凋而竹柏茂。日盛阳宜暑,夏天未必无凉;日极阴宜寒,隆冬未必无暂温也。  又曰:世之豪士,暑夏之日,露首袒身,惟在樗蒲弹棋,不离绮纨之侧也。  又曰:或问不热之道。答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飞霜之散。  《幽求子》曰:扇翣微动,凉风夏生。  《范子》曰:计然曰:"德取象於春夏,刑取象於秋冬。"  《周书时训》曰:六月节,温风至;温风不至,即时无缓政。蟋蟀居壁;若不居壁,即恒急之暴。  又云:门户不通,鹰乃学习;若不学习,即寇戎不备。  又曰:六月中气后五日,腐草化为萤;若不化萤,即穀实鲜落。土润溽暑;若不溽暑,即急应之罚。大雨时行;若不时行,即恩不及下。  又曰:夏取枣杏之火。  《符瑞图》曰:麟夏鸣曰养绥。  《隐诀》曰:四月戌日,天地凶门日,不可入山建创。四月十一日,地破日,不可开山动土。  又曰:立夏之日,日中五帝会诸仙人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  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持斋放生。案《月令》仲夏阴阳交,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素问》曰:歧伯曰:"夏三月,此谓萧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蚤起,毋厌於日,使志毋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疾。(夏三月,天地阴阳之气交合者,万物华实,故言夏生长,于万物成实者也。夜卧早起,是贪于夏气,不厌于日者也。是夜卧早起,明于阳气之盛者也。人志气毋怒,阳气成结,秀实以成,其气得泄,阳者也万物成结,于夏受之,因此夏阳气之所应也。能合其气,则是养生之道也。逆之,则阳损于心,心者,夏王也。故言伤心,伤心则秋必病瘖虐,故言夏伤于暑,秋病瘖虐者,不从其气则火为逆也。是故伤逆深皆损于阳气,故冬至阴盛必重病。)  《大衍星分图》曰:五月午日,日月会于鹑首。  又曰:六月,日月会于鹑火。  《岭表录异》云:枹木履,其轻如通草,夏月着之,隔卑湿地气,如杉木。今广州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枹履。  又曰: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南越志》云:风起则人心恐惧。或云,风来则四面具足。二义皆有理也。)坏屋折树,不足喻也,甚则吹屋瓦如飞蝶。或三二年不一风,或二年两三风,亦系廉帅政德之否臧者。然发则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飘风不终朝"之义也。  《南荒录》曰:新州男子妇人,皆缜发如云,谬洛,以灰投水中,遂就水而沐之,以彘膏涂其发,五六月秔秫未获时,民饥,尽髡,取发鬻于市,既髡,即复以彘膏涂之,来年五六月又可鬻矣。  《投荒录》:岭南方盛夏,率一日十余阴十余霁。虽大雨倾注,顷即赫日,已复骤雨。大凡岭表夏之炎热,甚於北土,且以时热多又蒸郁,此为甚恶。自三月至九月皆蒸热。  《梁元帝纂要》曰:夏曰朱明,(气赤而光明。)亦曰长赢。(以征切。)朱夏、炎夏、三夏、九夏。天曰昊天。(言气浩汗。)风曰炎风。节曰炎节。草曰茂草、杂草。木曰蔚林、茂林、密树、茂树。孟夏亦曰维夏、首夏。季夏亦曰徂暑。(徂,往也。言暑始往。)  《四时纂要》曰:四月也,是谓乏月。冬穀既尽,宿麦未登,宜赈乏绝,救饥穷,九族不能自活者救之。无固蕴畜而忍人之贫,贪货殖之宜,忘种福之利,君子弗取也。  陆机《纂要》曰:夏树名连阴,夏雨名绵雨。  《摄生月令》曰:四月为乾,(生气卯,死气酉。)是月也,万物已成,天地化生。勿冒极热,勿大汗后当风,勿暴露星宿,皆成恶病。勿食大蒜,勿含生薤,勿食鸡肉,勿食蛇蟮。是月肝藏以病,神气不行,火气渐临,水力渐衰,稍补肾助肺,调和元气,无失其时。是月八日,不远行,宜安心静念,沐浴斋戒,必得福庆。  《齐人月令》曰:四月八日,不宜杀草木,始服生衣,宜进温酒,服温药。是月也,无坏麛卵,无伐大树。是月也,宜以夙兴。  《酉阳杂俎》曰:俗忌五月上屋。言人五月蜕精神,如上屋,即自见其形,魂魄则不安矣。  《穷神秘苑幽明录》曰:汉武帝与群臣宴於未央殿,方食枣,帝见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仰观屋宇,俯视帝脚。东方朔曰:"此水木之精,其名藻兼,夏乃巢林,冬即居河。此来诉尔,所视殿名未央,下视脚者,足于此也。"上乃悉罢诸役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气注天下,春夏为露,秋冬为霜。  《兵书》曰:夏出兵,赤旗在前,执前行。  《地镜经》曰:五月中,草木叶有专厚而无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  《师旷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父治政大殿大杀,天以示之。何以言之?霜威杀万草,坐大杀也。见变如此,宜损威杀,重人之命也。  焦赣《易林》曰:仲春孟夏,和气所在,生我嘉福,国无残贼。  又曰:六月种黍,岁晚不雨,秋不缩酒,神失其所。  赵自勉《造化权舆》云:潮者,阴阳之气所激。五月无潮,阴气微也;八月最大,则阴盛也。  陆机《要览》曰:昔羽山有神人焉,逍遥於中岳,与左元放共游子训所,坐欲起,子训应欲留之,一日之中三雨。今呼五月三时雨亦为留客雨。  桓谭《新论》曰:汉中送王仲都,时夏大暑,使曝日坐,又环以十炉火,不言热,而身不汗出。  《五行大义论》曰: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其体暧昧於未,又时物向成,皆有气味也。  《五行体性论》云: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於四德,(谓金木水火。)积尘成实。积则有间,有间故水火成实所能持也。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又曰:土包四德,故其体能兼虚实也。  《论衡》曰:夫虎出有时,犹龙见有期也。阴物以冬见,阳虫以夏出,出应其气,气动其类。参、伐以冬出,心、尾以夏见。参、伐则虎星,心、尾则龙象,星出而物见,气至而类动,天地之性也。  又曰:盛夏之时,当风而立,隆冬之月,向日而坐。其夏欲得寒,冬欲得温也。或当风鼓翣,向日燃炉,然而天终不为冬夏易气者,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也。  又曰:阳燧取火,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又曰:阳燧取火於天,消炼五石,五月盛夏,铸以为气,乃能得火。今又但取刀剑铜钩之属,摩以向日,亦得火焉。  又曰:以夏进炉,以冬奏(奏亦进也。)扇,此无益人君,不遇灾患,幸矣。  又曰: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云,云雨与龙相应,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非有为也。  又曰:夏末蜻蛚鸣,(蟋蟀也。)寒螀啼,感阴气也。雷动而雉惊,启蛰而蛇出,感阳气也。  又曰:世俗之事,亦有缘也。夫正月岁始,五月阳盛,子以此月生,精盛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相仿傚莫谓不然。有空讳之言,无实凶之效,世俗惑之,误非之甚也。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以举之,父母偶死,则信而谓之真矣。夫正月五月子,何故杀父与母,人之含气在肠腹之内,其生十月而产,共元气也。正月与二月何殊?五月与六月何异?而谓之凶,世传此言久矣。  又曰:实说雷者,太阳之微气也。何以明之?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冬乃雷潜。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阴阳分争则相激射为毒,毒中人辄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坏。  诸葛亮《出师表》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陶潜集》曰:潜常言,五月六月中,北窗下卧,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穆天子传》曰: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孳木华不畏雪,天子乃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  又曰:天子四月休于濩泽,(今平阳濩泽县是也。濩音获。)於是射鸟获兽。  宋躬《孝子传》曰:何子平事母至孝,母丧,年六十,有孺子之慕,夏避清凉。  《永昌郡传》曰:朱提郡有堂狼山,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  嵇康《高士传》曰:被裘公者,吴人。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而谓公曰:"取彼金。"公投鎌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之高而视之卑,五月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季子大惊,既谢而问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而安足语姓名也?"  《襄阳耆旧传》曰:黄穆,字伯开,博学,为山阳守,有德政。弟奂,字仲开,为武陵太守,贪秽无行。武陵人谚曰:"天有冬夏,人有二黄。"(言不同也。)  周处《风土记》曰:仲夏雨濯枝荡川。注云:此节常有大雨,名濯枝。  又曰:梅熟时雨,谓之梅雨。  又曰:仲夏长风扇暑。注云:"此节东南常有风至,俗名黄雀长风。"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银山县有风穴,穴口大数尺,名为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樵人有冬过者,置笠穴口,风吹之,经日还,涉长阳溪而得其笠。  又曰:橘州在郡南四里,对南津,常看如下,及至夏水怀山,诸洲皆没,橘洲独在。  《荆楚岁时记》曰:四月也,有鸟名获穀,其名自呼,农人候此鸟鸣,则云犁根岸。(《尔雅》云:鸣鸠鴶鶵。郭璞云:今布穀也。江东呼获穀,崔寔《正论》云:夏扈趣耘锄,即窃脂,玄鸟,鸣获穀则其夏扈也。)  又曰:俗忌五月曝床荐席。  《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寔子遂亡,或起於此。(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脱上屋见影魂便亡。勋答曰:盖秦时王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案《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云: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升云见死小儿而禁曝荐席,何以与于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於正。)  《洞冥记》曰:东方朔母田氏寡,梦太白星临其上,因有娠。田氏叹曰:"无夫而孕,人得弃我。"乃移向代郡之东方里,五月生朔,仍以所居为姓。  《搜神记》曰:夫金锡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日铸为阴燧,可取水。)  又曰:吴猛性至孝,小儿时在父母边卧,时夏月多蚊虻,而不摇扇,惧蚊虻去我,及父母。  王子年《拾遗记》曰:洞庭之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帝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楚怀王时,举群才赋诗於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去,虽咸池、箫韶,不能比焉。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各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推仲夏律中夹锺,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时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武昌记》曰:樊山东有小溪,盛夏时凛然,常有寒气,故谓之寒溪。  《洽闻记》云:驩州安远县西北百六十里,有温山。其山冬夏常雨,山傍有水,冬夏常热,小气腥臭至寒时,野兽依集水边,取其暖气。  《西京杂记》曰:天子夏设羽扇。  宋王元谟《寿阳记》曰:明义楼南有明义井,夏有冷浆、甜饮、米饮、罗扇、羽扇,有三浴室,上以清王侯宰吏,中以凉君子士流,下以凉庶类也。  《楚辞》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滔滔孟夏四月,纯阳用事,煦然蒸万物草木之类,莫不莽莽然盛茂。)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汨,行貌。徂,往也。)
&&& ●卷二十三 ◎时序部八
  ○夏下  《淮南子》曰:中央土,其帝黄帝,(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号曰轩辕氏,死托祀於中央之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止,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土色黄也。)其音宫,其日戊己。(音,土也。戊己,土日也。)  又曰:孟夏之月,南宫御女赤色,衣赤采,吹竽笙,(火生南方,故处南宫也。竽笙中空象阳,故吹。)其兵戟。(戟有枝干,象阳布散也。)四月官田,其树桃。(四月勉农事,故官田也,桃,说与杏同。)五月官相,其树榆。(是月养气长养,故官相佐也。榆,说未闻也。)季夏之月,中宫御女黄色,衣黄采,其兵剑。(季夏,中央也。剑有两刃,喻无所不主也。)  又曰:贫人则夏被褐带素,含菽饮水,支暑热;冬则羊裘蔽体,短褐不掩形,而炀灶口。  又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系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为之降霜。  又曰: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气湿,火胜,故冬至燥。八尺之表,影修尺有五寸,影修则阴气胜,短则阳气胜,阴气胜则为水,阳气胜则为旱。  又曰: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北户、孙,国名也。曰所在其北,皆为北向户。)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夏赤。  又曰:夏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死为火神也。)其令曰:爵有功,赏有德,惠贤良,救饥渴,举力农,振贫穷,惠孤寡,忧罢(音疲。)疾,出大赏,起毁宗,立无后,封建侯,立贤辅。(应阳施也。)  又曰:夏行春令则多风。(象春木气多风。)  又曰:孟夏之月,招摇指巳,盛德在火。  又曰:六月失政,十二月草木不脱。(不脱,叶着树,不零落也。)  又曰:景风至,则施爵位,赏有功。(夏至,阴气在下,阳胜於上,象阳布施。故赏有功,封建诸侯。)  又曰:夏治以衡,衡者所以平万物也。衡之为度也,缓而不后,平而不怨,施而不德,匝而不责,常平民禄,以继不足,勃勃扬扬,惟德是行,养长化育,万物蕃昌,以成五穀,以实封疆,其政不失,天地乃明。(明,理也。)  《吕氏春秋》曰:杜厉叔事莒闵公,以为不知,去居海上,夏食菱芡,冬食橡栗。  《吕氏春秋》曰: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升龟。(渔师,掌渔官。蛟有能害人,难得,故言伐。龟神,可以决吉凶,入宗庙尊之,故言升。蛟则害,龟则神也。)  傅玄《述夏》曰:四月维夏,运臻正阳,和风穆而扇物,麦含露而飞芒,凤皇升而王萯秀,(王萯,草名。)龙辰中而萤火翔。  魏文帝诗曰:夏时饶温和,避暑就清凉。北坐高阁下,延宾作名倡。嘉肴重迭来,珍果在一旁。棋局纵横陈,博弈合双杨。功拙更胜负,欢美乐人肠。从朝至日夕,安知夏节长。  贾谊《鸺鵩鸟赋》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鸺鵩集予舍。  ○立夏  《礼记·月令》曰:四月之节,日在昴,(立夏为四月节。)昏翼中,晓牵牛中,斗建巳位之初,其日丙丁。立夏之日,蝼蝈鸣。太史以先立夏三日谒於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夏於南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庆赐遂行,无不欣悦。命相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赞犹扬也。遂犹远也。杰俊,谓才兼于人者。)行爵出禄必当其位。(无虚授也。)  《易说》曰:立夏清明风至而暑,鹤鸣博穀飞,电见龙升天。(龙,心星名。)  《易通卦验》曰:立夏雨,蝼蛄鸣。  《三礼义宗》曰:四月立夏为节者,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小满为中者,物之生长小得并满,故以小满为名也。  《孝经纬》曰:穀雨后十五日,斗指辰东南维为立夏,后十五日,斗指巳为小满。  《续汉书·礼仪志》曰: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黄。  《抱朴子》曰:或问不热之道。答曰:"立夏之日,或服玄冰丸,或服飞霜散及六壬六癸之符,则不热。幼伯子、王仲都,此二人衣之以重裘,曝之于夏日之中,周以十炉之火,口不称热,身不流汗,盖用此方者也。"  《淮南子》曰:春分加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济,止也。)音比夹锺,(夹钟,二月律也。万物去阴夹阳而生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满,冒也。)音比太蔟。(太蔟,正月律也。蔟之言阴衰阳发,万物蔟地而生。)  《周书时训》曰:立夏之日,蝼蝈不鸣,水潦淫漫;蚯蚓不出,臣夺后命;王瓜不生,害於百姓。小满之日,苦菜不秀,仁人潜伏,靡草未死,国从盗贼。若小暑不至,是谓阴匿。  刘玄之《行军月令》曰:立夏日得金,五穀不成,夏旱多风;得木,夏寒草生;得火,多妖言,兵戈起;得土,远臣不朝,国无政令;得水,上下相和顺,天下安宁。  《登真隐诀》曰:立夏之日,日中五帝会诸仙人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五帝之位,诸宫皆有之。此五方之帝非三十六天帝限也。亦主学道者,故诸太极紫微官,奉见四真人,论扶其功罪之多少。)  ○夏至  《周易·复卦》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冬至阴之复也。夏至阳之复也。)  《左传》曰:昭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问於梓慎曰:"是何物也?(物,事也。)祸福何为?"对曰:"二至二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长短极,故相过。)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阴侵阳,是阳不胜阴。)  《传》曰:少昊氏鸟名官,伯赵氏,司至者也。(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  《周礼地官》曰:夏至日影尺有五寸。郑氏云:土圭之长也,尺有五寸。夏至日立八尺表,其影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又《春官大司乐》曰: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冬至日於地上圆丘奏之。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夏至日於泽中方丘奏之。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於宗庙奏之。  又曰:宗伯以夏至致地祗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礼丧。  又曰:柞氏,夏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至令剥阴木而水之。  又曰:薙氏掌杀草,日夏至而夷之。  《易通卦验》曰:夏至景风生,蝉始鸣,螳螂生,鹿角解,木槿荣。  又曰:夏至小暑,虾蟆无声。  又曰:鹿者,兽之阴也,贵臣之象,鹿应阴解角也。夏至太阳始屈,阴气始昇,阴阳相向,君之象也。今失节不角,臣不承君之象,故为贵臣作奸也。  又曰:离,南方也,夏至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又曰:夏至之日,清明风至。  《易稽览图》曰:夏至后三十日,极温。  《易稽览图》曰:夏至景风至,蝉始鸣,螳螂生。  京房《易占》曰:夏至离王,(去声。)景风用事,人君当爵有德,封有功。  《春秋感精符》曰:冬至日,成天文;夏日至,成地理。  《春秋考异邮》曰:夏至井水跃。  《五经通义》曰:夏至,阴始动而未达,故寝兵鼓,不设政事,所以助微气之养也。  《三礼义宗》曰: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穀,故以芒种为名。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至,三以见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又曰:夏至之时,祭昆仑之神於泽之中,配以后土。  《孝经说》曰:夏至之日在内衡。  又曰:斗指午为夏至。  《续汉书·礼仪志》曰: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钻燧改火,可去温病也。  又曰: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以施门户,代世所以尚为饰也。故汉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宋书》元嘉四年,断夏至日五丝缕之属。  《南史》曰:沈林子父穆夫,为沈预所陷死,林子与兄田子还东报仇。五月夏至节日至预家,正大集会,子弟盈堂,林子兄弟挺身直入,斩预首,男女无论老幼,悉屠之,以预首祭祖父墓。  周处曰《风土记》曰:夏至之日雨,名曰黄梅雨。  《荆楚岁时记》曰:夏至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虫蠹。按:干宝《变化论》乃云:"稻成蛩,麦为蛱蝶。"其验乎?  《舆地志》曰:郭宏常夏至於射的钓鱼供母,将饵闻笳角声,鱼跃而出。  《管子》曰:夏而麦熟,天子祈天宗,其盛以麦。(盛,粢盛也。)麦者,穀之始。  《抱朴子》曰:魏武收左元放,(左慈,字元放。)桎梏之而自解,盖或用夏至日霹雳&木截&也。  又曰:见潮来去或有早晚,辄言有参差,非也。水从天边来,一月之中,天再东再西,故潮再大再小也。夏至天高,故夏潮大也。冬时天卑,故潮水小也。  《范子》曰:《周髀》云:冬至三光微,夏至三光盛。  《淮南子》曰: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刑,始杀也。)  又曰:夏至则火从之,故五月火正而水漏。(火正,火王也。故漏水,二说,火星正中也,漏,湿也。)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  又曰:夏至而流黄泽,石精出,(流黄,土之精也。阴气作於下,故流泽而出也。石精,五色之精也。)蝉始鸣,半夏生,蚊虻不食驹犊,鸷鸟不搏黄口。(五月微阴在下,未成驹犊黄口,肌血脆弱未成,故鸷鸟应阴,不食不搏也。)  又曰: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於阳。故曰,夏至日,鹿角解。  又曰: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簇;加十五日指庚,背阳之维,则夏节尽。  《风俗通》曰:夏至著五彩,辟兵,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辟五兵也。按人取新断织系户,亦此类也。谨按织取始断二三寸帛,缀着衣衿,以已织纴告成於诸姑也,后世弥久,易以五彩。又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重游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愁怖,后增题之,冀以脱祸。今家人织新缣,皆取着后缣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  《抱朴子》曰:予祖彬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北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中,形如蛇,宣恶之,及饮得疾。后彬知之,使宣于旧处设酒,杯中犹有蛇。因谓宣曰:"此弩影耳"。宣遂意解。  《古今历术》曰:夏至之日,昼六十五刻,夜三十刻。  郦道元注《水经》曰: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前十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无凸(徒结切。)凹,(校交切。)平满无高下,岸深五丈余,冰维夏至左右五六十日解耳。  《历疏》曰:芒种,谓穀芽始出,故曰芒种,夏至之日,其日行天至於艮维东北角,言曰极於北,故曰夏至。  竺法真《罗山疏》曰:荔枝以冬青,夏至日子始赤,六七日可食。  《杂说》曰:百舌鸟一名反舌,春始啭,夏至则止。唯食蚯蚓。正月以后冻开则来,蚯蚓出故也;十月以后则藏,蚯蚓蛰故也。物之相感,不知所由。  《酉阳杂俎》曰:猫目睛旦暮圆,及午竖敛如綖,其鼻端常冷,唯夏至一日暖。  蔡邕《独断》曰:夏至阴气始起,鹿角解,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静,不听事送迎五日。  又曰: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  又曰:夏至之日,离卦用事。日中时,南方有赤云如马者,离气至也,宜黍。离气不至,日月无光,五穀不成,人病目疼,冬中无冰,应在十一月内。夏至之日,风从离来为顺,其年大熟。夏至前六日,夏至后十日,十六日为穷日。  《月令占候图》曰:夏至:朔日夏至,并二日、三日至六日夏至,五穀熟。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夏至,五谷不熟。二十五日、三十日夏至,时价平和。晦日夏至,五穀贵。  《天文录》曰:大寒在冬至后,二气积寒而未温也。大暑在夏至后,二气积暑而未歇也。寒暑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气寒暑即未即平也。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愈炽,既迁之,犹有余热也。冬至之日,日出辰入申,昼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强,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昼短夜长也。夏至之日,日出寅入戌,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弱,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强,故昼长夜短。春秋之日,日出卯入酉,昼行地上夜行地下,皆一百八十二度半强,昼夜长短同也。
&&& ●卷二十四 ◎时序部九
  ○秋上  《释名》曰:秋者緧也,(音秋)。緧迫万物,使得时成也。  又曰:七月谓之夷则何?夷者,伤也,则者,法也,言万物始伤,被刑法也。  又曰:八月谓之南吕何?南者,任也,言阳气尚有任,生荠麦也。  《说文》曰:天地反物为秋,字从禾,燋省声。  《易》曰: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王弼曰:欲万物成,所以悦也。)  《书》曰: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毨,理,毛更生整理也。)  《诗》曰: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腓,病也。凉风用事而众草皆病兴也。贪残之政行,而万民困病。)  又曰:七月流火。(流,下也。火星中而寒暑退。)  又曰: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礼》曰:七月之节,(立秋为七月之节。)日在张,昏尾中,晓娄中,斗建甲位之初,其日庚辛。(庚辛属金,主秋,故云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昔少皞氏以金德继天下而王,故为秋帝。金正曰蓐收,故蓐收为金神,佐少皞于秋。)其虫毛,(西方白虎,毛虫之长,凡有毛之类皆属于金,故曰其虫毛。)其音商,(三分微一益以生商,商数七十二,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秋气和则商声调。《乐记》曰:商乱则陂,其官坏。)律中夷则,(七月气至,则夷则之律应。夷则者,大吕之所生也。三分去一,管长五寸六分。)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自言九者率其成数。)其性义,其事言,(《洪范五行传》曰:西方金,其性义,其事言。言曰从,从作者,王者言从义和则神龟至。)其味辛,其臭腥,(凡臭味辛腥者,皆属于金。)其祀门,祭先肝。(秋阴气出,祀之于门外阴也。祭先肝者,秋为阴中,于藏值肝,凡祀门为祖,先进肝。)立秋之日,凉风至,后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辂,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稻与鱼,其器廉以深。(总章左个当申上之室,乘白辂,衣白衣,从秋色也。食稻与鱼,秋味之宜也。其器廉以深,象金伤害,物入藏。)太史以先立秋三日,谒於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率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迎秋为祖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以少皞配坐,以蓐收、太白、三辰、七宿从祀。)还乃赏军帅武人於朝,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杰俊,专任有功,以正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诘谓问其罪,顺犹服也。)  又曰:七月中气,日在张,(处暑为七月中气。)昏箕中,晓昴中,斗建申位之中。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修宫室,坯垣墙。(为经夏雨损,立秋后修补。)  又曰:八月之节,日在翼,(白露为八月之节。)昏南斗中,晓毕中,斗建酉位之初,律中南吕。(八月气至,则南吕之律应。南吕者,大蔟之所生,三分去一,管长五寸三分,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秋。)白露之日,鸿雁来,后五日,玄鸟归,后五日,群鸟养羞。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行犹赐也。)天子乃傩,以达秋气,(此傩,傩阳气,恐阳暑至此不衰,害亦将及人,故傩通秋气。方欲助秋,故不磔犬。)命乐正习吹。(春夏尚舞,秋冬尚吹,习之为将释奠。)  又曰:八月中气,日在轸,(秋分为八月中气。)昏南斗中,晓东井中,斗建酉位之中。秋分之日,雷乃收声,后五日,蛰虫坯户,后五日,水始涸。是月也,祀夕月於西郊,(秋分日祭之。)命有司享寿星於南郊。(秋分日,祀寿星于南郊,寿星,南极老人星。)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因秋分昼夜平,则正之。)祭马社。(谓仲秋祭马社于大泽,用刚日。)  又曰:九月之节,日在角,(寒露为九月节。)昏牵牛中,晓东井中,斗建戌位之初,律中无射。(九月气至,则无射之律应,无射者,夹钟之所生,三分去一,管长四寸九分。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秋。)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后五日,雀入大水化为蛤,后五日,菊有黄花。是月也,命有司伐蛟、取鼍,登龟,取鼋。(四者甲类,秋乃坚成,故是月登取。)  又曰:九月中气,日在氐,(霜降为九月中气。)昏须女中,晓柳中,斗建戌位之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后五日,草木黄落。后五日,蛰虫咸俯。是月也,霜降始,则百工休。(谓胶漆之作停。)天子尝稻,先荐寝庙,(稻初熟。)藏帝籍於神仓,祗敬必饬。(重祭祀之谷。)是月也,乃伐薪为炭。(伐必因杀气。)  又曰:秋敛冬藏,义也。  又曰: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愁也。  《周礼》曰:大司马之职,仲秋教理兵,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  又曰: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仲秋献良裘,季秋献功裘。  又曰:籥章氏,掌仲秋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气。(郑玄注曰:迎寒以夜,来诸侯也。)  又曰:司矢,仲秋献矢箙。(弓弩成於秋,矢箙成於坚。箙,盛矢器也。以兽皮为之。箙音服。)  又曰:南吕,酉之气,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  又曰:秋见曰觐。(觐之言勤也,其勤王之事。《大行人》云:秋觐以比天下功也。)  又曰:秋献龟鱼。  又曰:司爟,(音贯。)掌行火之政令,季夏内火。(九月黄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内。)  《传》曰: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  《尔雅》曰:秋为白藏。  又曰:秋曰收成。  又曰:秋为旻天。(李巡曰:秋万物成熟皆有文章。郭璞云:旻,愍也。万物皆可愍。)  又曰:秋猎日狝。(狝,杀也。顺秋气。)  《汉书》曰:太白西方秋金,义也,言也,义亏言失,逆秋令,伤金气,罚见太白。  又曰:秋&韦焦&,(如淳曰:&韦焦&,音焦也。)物鎡敛乃成熟也。  《汉书》云:八月赐大臣羊酒,以助衰气。  《后汉书》曰: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元伯为友。二人春别京师,以暮秋为期。元伯以九月十五日,杀鸡以待巨卿。母曰:"相去千里,汝何信之也。"言未卒,而巨卿至,相随上堂,再拜母,极欢悦。  《续汉书》曰:仲秋祀老人星于国南郊。  孟康《汉书义律》曰:春日朝,秋日请,如古诸侯朝聘也。师古曰:请,音才性反。(吴王濞不朝,使人为秋请是也。)  《晋书》曰:袁宏孤贫,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诸,秋夜乘月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遣问即其咏史之作,尚迎升舟,与谈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梁书》曰:朱异除中书郎,时秋日始拜,有飞蝉正集异武冠上,时咸谓蝉珥之兆。  焦赣《易林》曰:秋风生哀,花落悲心。  《易通统图》曰: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  《尚书大传》曰:万物非秋不收。  又《尚书》曰:寅饯入日,辩秩西成。《大传》曰:天子以秋命三公,将率选士厉兵,以征不义,决狱讼,断刑罚,趣收敛,以顺天道,以佐秋杀。  曰:西方者,何也?鲜方也。鲜,讯也,讯者,始入之貌。始入者何以谓之秋?秋者,愁也,愁者,物方愁而入也。故曰,西方者,秋也。(秋,收敛貌。)  《尚书中候》曰:周文王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雀衔丹书入丰鄗,止於昌户,乃拜稽首受取,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也。"  《尚书考灵曜》曰:政失於秋,太白出入不常。  《尚书考灵曜》曰:虚星为秋候,昴星为冬期,阴气相佐,德乃弗邪,子助母,母合子符。(虚星,北方宿也。昴星,西方宿也。阴,称母也。)  《毛诗传》曰:壮士悲秋,感阴气也。  《诗含神雾》曰:秦地处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高&月尞&,白色身,音中商,其言舌举而仰,声清而扬。  《三礼义宗》曰:九月大享帝於明堂之中。  《孝经》云:宗祀文王於明堂,是也。  《三礼义宗》曰:秋曰庚辛者,庚,更也,辛,新也,言物皆改更而新也。  又曰:周祫以秋者,万物新成,可以奉荐宗庙,故合先祖之神而祭之,故祫宜在秋也。  又曰:九月寒露为节者,九月之时,露气转寒,故谓之寒露节。霜降为中,露变为霜,故以霜降为中。  《春秋繁露》曰:秋之为言犹湫,湫者,忧悲之状。  又曰:秋,怒气,故杀。  《春秋元命包》曰:尧为天子,季秋下旬,梦白帝遗以鸟喙子,其母索扶始升高丘,白帝上有云如虎,感已生皋陶,索扶始问之,如尧言。(又《淮南子》云:皋陶鸟喙。)  《春秋感精符》曰:霜,杀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穆天子传》曰: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雀梁,(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蠹书于羽陵。(谓暴书蠹虫,因曰蠹书也。)  《圣贤记》曰:冯夷,弘农潼乡堤首里人,服八石得道,为水仙河伯。又一说,华阴人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  《荆楚岁时记》曰:八月十日,四民并以朱点小儿头,名为天灸,以厌疾也。  又曰:以绵采为眼明囊,赤松子以八月囊承柏树露为宜服,后世以金薄为之,递相饷遗。  《西京杂记》曰:贾佩兰云:"在宫时,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方竹林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  又曰:汉宗庙八月饮酎,用九十牢。  王子年《拾遗记》曰:汉武帝以季秋之月,泛灵鶂之舟於临池之上,穷夜达昼,以昼达夜。於桂台之下,以香金为钩,缩纫丝为轮,以丹鲤为饵,不逾旬,钓一白蛟,长三四丈,若大蛇,无鳞甲。帝曰:"非龙也。"於是付太官为鲊,而肉紫骨清,香美无伦,诏赐臣下。时以上为神感所获,后更不得。  《续齐谐记》曰:弘农邓绍,八月朝入华山,见一童子,以五色囊承取柏叶下露,露皆如珠子,亦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今八月朝作眼明囊,象此也。  邓明德《南康记》曰:平固县有湖,中有石雁,浮在湖中,每至秋,石雁飞鸣如候时也。  《庄子》曰:舜以天下让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足以劳,秋收之足以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何以天下为哉!"入深山,莫知其处。  又曰: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管子》曰:东方曰岁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  《管子》曰: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一政曰禁博赛,二政曰无见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农,趋聚收,四政曰补缺塞坼,五政曰修垣墙,谨门闾。五政徇时,五穀皆入也。  又曰:岁有四秋:春农事既成,农夫赋耜铁,此春之秋;夏至蚕纊之所作,此夏之秋;秋成五穀之所会,此谓大秋;冬营室中,女事纺绩之所作,此谓冬之秋。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云盖之,藂兰欲茂,秋风败之。  又曰:政失於秋,太白出入无常。  《文子》曰: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德,所杀不怨,即几於道矣。(春秋无心,生杀有时,人主无为,当罚必当,远违其理,近合其道。)  又曰:唯神化为贵,精至为神。精之所动,若春风之生,秋气之杀。(其生也,暄然如春物得其生;死也,肃然如秋物终於死。故生不祈报,死无归怨,生之死之,以其无心也。)  《幽求子》曰:秋风晨厉,则惨然多凄。  《抱朴子》曰:南海之中,萧丘之上,有自生火。火常以秋起而秋灭。  《邹子》曰:秋取柞楢之火。  《淮南子》曰: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物成实。  又曰:春女悲,秋士哀,感物化矣。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霜雪。(青女,乃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  又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又曰:太阴治秋,则欲修备缮兵。(金德断割,故修兵也。)  又曰:孟秋之月,西宫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钟。其兵钺,其畜狗。八月官尉,其树柘。九月官候,其树槐。  又曰:秋为矩者,所以方物也。  又曰:九月失政,三月春风不济。(济,止也。)  又曰《时则》曰: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孟春始盈,孟秋始缩;仲春始出,仲秋始内;(出,二月播植也。内,八月收敛也。)季春大出,季秋大内;孟夏始缓,孟冬始急;(缓,四月阳炎。急,十月寒肃。)仲夏至修,仲冬至短;(夏至北极,冬至南极。)季夏德毕,季冬刑毕。(德毕,阳施穷也。刑毕,阴杀尽也。)  又曰: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  又曰: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国,(流沙盖在昆仑之西南也。)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昊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审用法,诛必辜,备寇贼,禁奸邪,饬群牧,谨积聚,修城郭,补决窦,塞蹊径,遏沟渎,壅溪谷,守门闾,陈兵甲,选百官,诛不法。(应金断也。)  《鹖冠子》曰: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尸子》曰:秋为礼,西方为秋。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礼之至也。  《商子》曰:螟螣春生秋死,出而民失食。今一民耕而百人食焉,螟螣大矣。  《吕氏春秋》曰:秋早寒,冬必暖。春多雨,夏必旱。  《太玄经》曰:酉,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有形则复於无形,故曰冥也。(谓物终岁。)
&&& ●卷二十五 ◎时序部十
  ○秋下  蔡邕《月令章句》曰:仲秋白露节,盲风至。秦人谓蓼风为盲风。  崔寔《政论》曰:秋风厉而赏武臣。  《颜氏家训》曰:或问何故名治狱参军为长流乎?答曰:《帝王代纪》云:"帝少昊崩,其神降於长流之山,(事出《山海经》。)於祀主秋。"按《周礼秋官》司寇主刑罚,长流之职也,汉魏捕贼掾耳,晋宋已来始为参军,上属司寇,故取秋帝所属为嘉名焉。  《夏小正》曰:八月丹鸟羞白鸟,(羞,进也。白鸟,蚊蚋。)辰则伏,(辰,房星。)鴽为鼠也。九月内火。  《汉旧仪》曰:八月饮酎,车驾夕牲以绣衣之,皇帝暮视牲。以阴燧取水于月,以阳燧取火于日,为明水火,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手执鸾刀,以切牛毛血荐之,而即更衣。  李雕《四部》曰:吊鸟山,俗传曰,凤死其上,每至七月九日晦望,群鸟常来集其上鸣呼也。  应劭《风俗通》曰:周秦常以八月,輶轩使采异俗方言,藏之秘府。  刘歆《锺律书》曰:春宫秋律,百卉必凋,秋宫春律,万物必荣。  魏丁仪《刑礼论》曰:上天垂象,圣人则之,岁先春而后秋,宫之为理,先礼而后刑。  《论衡》曰:秋气击杀谷草,谷草不任凋伤而死,此言失实。夫物以春生夏荣,秋而熟老,适自枯死,阴气适盛,与之会遇。何以验之?物有秋不死者,生性未极也。  陆机《要览》曰:秋树名成,秋雨名愁。  《地镜经》曰:八月中,草木独有叶枝下垂者,必有美玉。又云:八月后草木死者,亦有玉。  《梁元帝纂要》曰:秋曰白藏,(气白而收藏万物。)亦曰收成,(万物成而收敛。)亦曰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天曰旻天;(旻,愍也。愍万物之凋零。)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景曰朗景、澄景、清景;时曰凄辰、霜辰;(霜辰可施九月。)节曰素节,商节;草曰衰草;木曰疏木,衰林,霜柯,霜条。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上秋,肇秋,兰秋;八月仲秋,亦曰仲商;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秋,暮商,季商,杪秋,亦曰授衣,(此时妇功毕,始授衣。)亦曰玄月。  《卢公范馈饷仪》曰:凡八月旦,上承露盘,赤松子承柏上露为囊,以膏面皮,古人用点炙枝,以梨枝为之,及银盏中有朱砂银枝子也。(卢公范者,卢怀盛之家。)  《临海异物志》曰:黄雀常以八月入海化为鱼。  《博物志》曰:旧说天河与河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至八月浮查来,至甚大,往返不失期,其人乃至查上,赍粮食,乘查而去,至天河。  《世说》曰: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鲙。曰:"人生贵适志耳,何能从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人皆谓见机而作。  又曰: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值秋冬之时,尤难为怀。  《阴阳五行历》曰:一时皆三月,一月为一秋,三月为三秋。又以十日为一秋,故三月有九秋之名也。  《明堂之制》曰:治秋以矩,矩之为度也,肃而不勃,刚而不匮,取而无怨,内而无害,威厉而不慑,令行而不废,杀伐既得,仇敌乃克,矩正不失,百职乃服。  《乙巳占》曰:太白主秋。人君当秋之时,顺太白以施政则吉,逆则凶。秋时行冬令,则辰星之气干於太白,黑色而有芒角,阴气太胜,戎兵乃来,风灾数起,国多盗贼,边境不宁。亡地震坼而国有大丧重狱。秋时行春令,则岁星之气干於太白,色青昧小则国旱,君有大忧,阳气凌迟,五谷不实,秋雨不降,草木生荣,非时矣。以秋时行夏令,则荧惑之气干於太白,色赤而怒,国多火,寒热不节,人多疟疾,蛰虫不藏矣。  《大衍星分图》曰:八月酉,日月会于寿星。  《天文录》曰:胃、昴,赵之分野。自胃七度止毕十二度,於辰在酉,大梁之疆也。八月之时,白露始降,万物坚成而疆大,故曰大梁。  汉李陵《与苏武书》曰:穷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流泪。  《楚辞》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言秋风疾则草木摇,湖水波而木叶落矣。)  又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恍旷浪兮去故而就新。坎壈兮贫士失职而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蝉寂寞而无声。雁嗈々而南游,鹍鸡啁哳(上张流切,下陟辖切。鸟鸣声也。)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哀蟋蟀之宵征。  又曰: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白露既下降百草兮,奄离被此梧楸。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魏曹植《秋思赋》曰:四节更王兮秋气悲,遥思惝恍兮若有遗。云高气静兮露凝衣,野草变色茎叶稀,鸣蜩抱木雁南飞,西风凄悷(郎计切。)朝夕臻,扇篷屏弃絺绤捐。  晋潘岳《秋兴赋》曰:嗟秋月之可哀,良无愁而不尽。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於时乃屏轻篷,释纤絺,藉莞蒻,御夹衣,庭树槭(所责切。殒落儿。)以洒落,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以寒吟,雁雝雝而南飞。天晃朗而弥高,日游旸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燿(熠燿,萤也。)粲於阶闼,蟋蟀鸣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望流火之余景。  王愆期《怀秋赋》曰:哀时来之惨凄,悼秋风之可悲。  古乐府歌诗曰: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胡地多飚风,树木何萧萧。离家日趣远,衣带日趣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魏应璩杂诗曰:秋日苦促短,遥夜邈绵绵,贫士感此时,慷慨不能眠。  晋陆机《为顾彦先作诗》曰:肃肃素秋节,湛湛浓露凝。太阳夙夜降,少阴忽已升。  又:悼亡诗曰:皦皦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懔懔凉气升,始觉夏衾单。  晋张载诗曰:灵象运天机,日月如激电。秋风兼夜戒,微霜凄旧院。嘉木殒兰圃,芳草悴芝苑。嘤嘤南翔雁,翩翩辞归燕。玉肌随爪素,嘘气应口见。敛襟思轻衣,出入忘华扇。睹物识时移,顾已知节变。  晋孙绰诗曰:萧瑟仲秋月,飚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咏兴长谣。疏林积凉气,虚岫结凝霄。零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茵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宋刘铄诗曰:旻天清旦高,秋风发初凉。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凝烟泛城阙,凄风入轩房。朱叶先零落,绿草就芸黄。织罗还笥箧,轻纨改衣裳。  宋江逌诗曰:祝融改炎辔,蓐收起凉驾。长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鸣雁薄云岭,蟋蟀吟深榭。寒蝉向夕号,惊飚激中夜。感物增人怀,凄然无忻暇。  宋谢惠连《怀秋诗》曰:平生怀苦心,矧复值秋晏。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嘹唳度云雁。寒商动清闺,孤灯暧幽幔。  又曰:《捣衣诗》曰: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霄月皓中闺。美人式常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宋汤惠休《白纻舞歌诗》曰:秋风袅袅入曲房,罗帐含月思心伤。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它人相思君相忘,锦衾瑶席为谁芳。  又《古歌八变》曰:北风秋初至,吹我章华台。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  宋鲍照答汤惠休诗曰:枯桑叶易零,疲客心易惊。今兹亦何早,已闻络纬鸣。回风灭且起,卷蓬息复征。怆怆簟上寒,凄凄帐里清。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百物方萧瑟,长叹从此生。  又:《和王护军秋夕诗》曰:散漫秋云远,萧萧霜月寒。惊风西北起,孤雁夜往还。金气方劲杀,降阳微且殚。泉涸甘井竭,节后芳草残。  何瑾《悲秋夜》曰:欣莫欣兮春日,悲莫悲兮秋夜。  ○立秋  《易说》曰:坤,西南也,主立秋。  京房《易占》曰:立秋坤王,主凉风用事。  《易通卦验》曰:立秋日凉风至,白露下。  《春秋考异邮》曰:立秋趣织鸣,女功急趣之。  《春秋元命苞》曰:瑶光星散为鹰,立秋之日鹰鹯击。  《三礼义宗》曰:七月立秋,秋之言揫(音秋,聚也。)缩之意,阴气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  《五经要义》曰:磬,立秋之乐也。  《白虎通》曰:磬者,夷则之气,象万物之成。  《月令占候图》曰:立秋坤卦用事,其神摄提,二宫荆州分也。晡时申,西南凉风至,黄云如群羊,宜粟谷。若晴朗,风云不至,万物不成。望西南坤上有黄云气,是正气,立秋应节,万物皆荣,豆谷熟。赤气出其右,万物半死,豆谷半收,地动,人民不安。坤气衰,万物不成,地频动,牛马多病,应在十二月。坤气见于江湖,江湖水必竭。(乍存乍亡。)坤气退则地裂,泉涌。申时西南有赤黄气,或白润厚白泽者,粟大熟。  又曰:立秋日午时,竖八尺竿,影得四尺五寸二分半,五谷熟。立秋后四十五日内,土气在坤,不得修造动土及远行,出军事凶。  《汉书》曰:孙宝为京兆尹,请侯文为掾,进见如宾。礼数月,以立秋日署文东部邮,且曰:"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掾部讵有其人乎?"文曰:"无其人,不敢受职。"宝曰:"谁也?"文曰:"霸陵杜稚季。"宝问其次,文曰:"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后汉书》曰:申屠建等与御史大夫隗嚣合,欲以立秋日貙膢时,共劫更始。(《前汉书》音义曰:貙兽以其立秋日祭兽,王者亦此日出猎,用祭宗庙。冀州北八月朝作饮食为膢。其俗谓曰膢猎。社伏犭区音丑于反,膢音娄。)  《续汉书》曰: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絁皂领缘中衣,迎气于西郊。  又曰:立秋之日,西郊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骆,白马朱鬛,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谒者令一人获,驰驷送陵庙,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如淳曰:膢,《汉仪注》立秋貙膢。许慎曰:俗以二月祭饮食,冀州北部或以八月作饮食为膢也。  《祠令》曰:立秋祀白帝于西郊,帝少昊配,蓐收从祠。  又曰:立秋后辰祀灵星于国城东南。  《登真隐诀》曰:立秋之日,日中五岳诸真人诸黄老君,于黄房灵庭山,会仙官于日中,定天下神图灵药。  《符瑞图》曰:立秋,西方阊阖风至。(一名飂风。)  《白虎通》曰:凉风立秋至,王者报地德,礼西郊。  《周书时训》曰: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白露不降,民多咳病;寒蝉不鸣,人臣力争。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鸿雁不来,远人背叛;玄鸟不归,室家离散;群鸟不羞,臣下骄慢。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附户,又五日水始涸。雷不收声,诸侯淫汰;蛰虫不附,民靡有赖;水不始涸,介虫为害。  《五行休王论》曰:立秋坤王,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困,巽废,离休。  陆机《要览》曰: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乎八荒,立秋游乎风穴。是风至,草木皆生,去则摇落,谓之离合风。  ○秋分  《说文》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易说》曰:秋分阊阖风至,雷始收声,鸷鸟击,玄鸟归。  又曰:兑,西方也,主秋分。  《孝经说》曰:斗指酉为秋分。  又曰:秋分日在内衡。  《文子》曰: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气和平,故万物得生成故也。)  京房《易候》曰:虹八月出西方,粟贵。  又:京房《易占》曰:秋分而人君释钟鼓之悬。  孔安国《尚书注》曰:虚玄武之中星,皆以秋分日见,以正三秋。  《天文录》曰:仲秋秋分暮,出角、亢、氐、房,东四舍为汉中。  《周书时训》曰:秋分八月中,雷乃收声;不收声,即人民不安。(又云诸侯骄逸,放荡于上。)蛰虫坯户;不坯户,即边方不宁。(又云人靡有赖。)水始涸;水不涸,即人多痼疾。  《历日疏》曰:秋分,八月之中气也。秋分之时,日出于卯,入于酉,分天之中,阴阳气等,昼五十刻,夜五十刻,一昼一夜,二气中分,故谓之秋分也。
&&& ●卷二十六 ◎时序部十一
  ○冬上  《释名》曰: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故《月令》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又曰:冬,终也,物终成也。  《说文》曰:冬,终也,尽也。字从攵,(古终字)。从仌。(古冰字。)  《书》曰: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北称朔,亦称方,则三方见矣。北称幽,则南方称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易谓岁改易于此也。平,均;在,察。政以从天常。上总言羲和敬顺昊天,此分别仲叔,各有所掌也。)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短,冬至之日也。昴,白虎中星。以七星并见,正冬之三节。)厥民奥,鸟兽氄毛。(奥,室也。民改岁入此室处,以避风寒,鸟兽皆生耎毛、细毛,以自温之。)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诗》曰: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又曰:丰年之冬,必有积雪。  又曰:十月纳禾稼,黍稷穜稑,(上音童,下音陆。)禾麻菽麦。  又曰:二之日,凿冰冲冲。(冰盛水腹坚,命取冰于山林之中。冲冲,凿冰之音。二之日夏之十二月也。)  又曰:冬日烈烈,飘风发发。(笺云:烈烈犹栗烈也。发发,疾貌。言王为酷虐惨毒之政,如冬之日烈烈矣。)  又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植其鹭羽。(值,持也。鹥鸟之羽可认为翳。笺云:翳,舞者所持以指麾。)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翿,亦翳也。)  《礼月令》曰:十月之节,日在房。(立冬为十月节。)昏虚中,晓张中,斗建亥位之初。其日壬癸,(壬癸属水。主冬。)其帝颛顼,其神玄冥,(昔颛顼氏以水德继天而王,故为冬帝。水正曰玄冥,故立冥为水神,佐颛顼於冬。)其虫介,(北方玄武,介虫之长,凡有甲之类,皆属於水,故日其虫介。介,甲也。)其音羽,(三分商去一,以生羽,数四十八,属水,以为最清物之象也。冬气和则羽声调,《乐记》曰:羽乱则危,其财匮。)律中应锺。(十月气至,则应锺之律应。应锺者,姑洗之所生,三分去一,管长四寸七分。)其味咸,其臭朽,(凡臭味咸朽者,皆属於水。)其祀行,祭先肾。(冬阴气盛寒於外,祀之於行,从辟除之类。行谓道也,祭先肾者,阴谓在下,肾亦在下,凡祀行俎,先进肾。)立冬之月,水始冰,后五日地始冻,后五日野鸡入大水为蜃。食黍与雁,(冬味之宜。)其器闳以掩。太史以先立冬三日谒于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迎冬于北郊。(迎冬为祭黑帝叶光纪於北郊,以颛顼配坐,以玄冥恒星三辰七宿从祀。)可以筑城郭,造宫室,穿窦窖,修囷仓。(谓改筑城郭,创造宫室,修囷仓以备积贮。)天子始裘。(谓初衣寒衣。)  又曰:十月中气,日在尾,(小雪十月中气。)昏危中,晓翼中,斗建亥位之中。小雪之中,虹藏不见,后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后五日闭塞而成冬,谨关梁,塞蹊径。(蹊径谓山泽禽兽道。)  又曰:十一月之节,日在箕,(大雪为十一月之节。)昏营室中,晓轸中,斗建子位之初,律中黄锺。(十一月气至,则黄锺之律应。黄锺者,律之始也。管长九寸,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冬。)大雪之日,鹖鸟不鸣,后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荔挺出。十一月中气,日在南斗,(冬至为十一月中气。)昏东壁中,晓角中,斗建子位之中。冬至之日,蚯蚓结,后五日麋角解,后五日水泉动。是月也,祀昊天上帝於圆丘,(谓冬至日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坐,以五方帝及日月星辰及内外星官等从祀于坛。)命有司祭马步,(谓仲冬祭马步於大泽,用刚日。)伐木取竹箭。(此时坚成,可伐取。)  又曰:十二月之节,日在南斗,(小寒为十二月之节。)昬奎中,晓亢中,斗建丑位之初,律中大吕。(十二月气至,则大吕之律应。大吕者,蕤宾之所生,三分益一,管长八寸四分,其日其音其数,并同孟冬。)小寒之日,雁北乡,后五日鹊始巢,后五日野雉始鸲。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角力,(讲武角力,校武士材力。所以备田猎之礼。)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厉饰,谓衣戎服尚威武以猎。)修祭禽之礼。(谓所猎得禽兽以供礻昔祭。)  又曰:十二月中气,日在婺女,(大寒为十二月中气。)昏娄中,晓氐中,斗建丑位之中。大寒之日,鸡始乳,后五日鸷鸟厉疾,后五日水泽腹坚,天子亲往尝鱼,(时鱼洁美。)冰方盛,取而藏之。(《春秋传》曰:月在北陆而藏冰。)计耦耕,修耒耜,(寒气过,农事将兴。)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若立春在十二月望,则策牛人近前示其农早也。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策牛人当中示其农平也。立春近正月望,则策牛人近后,示其农晚也。)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周官》建寅之月悬法於象魏,以示人四时之令皆以此为准。故以建丑之月与公卿先饬之。)命有司大傩旁磔,以送寒气。(大傩为岁终逐除阴疫,以送寒气。故《周官》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旁谓磔犬於门,春磔九门,冬礼大,故遍磔於十二门,所以扶阳抑阴之义。犬属金,冬金尽春兴,春为木,故杀金以助木气。)  《礼》曰:季冬之月,命告人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修耒耜,具田器。  又曰:是月也,日穷於次,月穷於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专其农人,无有所使。  又曰: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注云:天宗,日月星辰也。  又曰:孟冬命有司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坯城郭,戒门闾。  又曰:夫为人子之礼,冬温夏清。  又曰: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又曰:国子春夏教诗书,秋冬学羽籥。  又曰:儒有居处齐庄,其坐起恭敬,言必诚信,行必笃敬。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  又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大戴礼》曰:季冬听狱论刑者,所以正法。  又曰:方冬三月,草木落,庶虞藏,五谷必入于仓,於时有事蒸于皇祖考,息国老六人,以成冬事。  又曰:司空司冬,以制度制地事,准揆山林,规表衍沃,畜水行,表灌浸,以节四时之事。理地远近,以任民力,以节民食。  又曰: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观治乱。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乱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  《周礼》曰:小司寇:孟冬祀司民,献民数於王,王拜受之,以图国用而进退之。(司民星谓轩辕角也。)  又曰: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斩冰,三其凌。(正岁,季冬火星中;大寒,冰方盛之时。《春秋传》曰火星中而寒暑退。凌,冰室也。三之者为消释度也。三其凌,三倍其冰。)  又曰:占梦职,季冬聘王梦,献吉梦於王,王拜而受之。(聘,问也。梦者事之祥,凶吉之占在日月星辰。季冬日穷於纪星回於天,数将几终。於是发弊而问焉,若休庆之云耳。献群臣之吉梦於王归美焉。《诗》云,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此所献吉凶。)  又曰:天府掌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美恶。郑玄注曰:问事之正曰贞,问岁美恶,谓问於龟。  又曰:大吕,丑之气,十二月建丑,而辰在玄枵。  又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  又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玄璜礼北方。(注曰,礼,北方谓黑精之帝,颛顼玄冥配食焉。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惟天半见。)  又曰:冬见曰遇。(遇者偶也。义取不期而偶至,大行人云,冬遇以协诸侯之虑。)  《传》曰:公叔、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传》曰:酆舒问於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赵盾夏日之日。"(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尔雅》曰:冬为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孙炎曰:冬天藏物,物伏於下,天清於上。)  又曰:冬为玄英。(气黑而清英。)  又曰:冬为安宁。(四时之别名。《尸子》以为太平祥风名。)  又曰:冬猎为狩。(狩,守也。冬物毕成,围守取,无简择。)  《易通卦验》曰:大雪,鱼负冰。郑玄曰:鱼负冰,上近冰也。  《易通统图》曰:日冬行北方黑道,曰北陆。  京房《易》曰:冬至坎王,广莫风用事,人君决大刑,断狱讼,缮宫殿。  《尚书大传》曰:殷以季冬为正月。  又曰:周以仲冬为正月。  又曰:北方者,何也?伏方也。伏方也者,万物之方伏。物之方伏,则何以为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物方藏於中也。故曰北方冬也。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则寒。温则生,寒则杀也。)故曰,呼吸也者,阴阳之交接,万物之始终。  《尚书大传》曰: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盖藏,田猎,断伐,当告乎天子,而天子赋之民。故天子南面而视四星之中,知民之缓急;急则不赋籍,不举力役。(籍,公家之常徭。)故曰"敬授民时",此之谓也。  又曰:辩在朔易,日短,朔始也。  《传》曰:天子以冬命三公,谨盖藏,闭门闾,固封境,入山泽田猎,以顺天道,以佐冬固藏也。  《诗含神雾》曰:魏地处季冬之位,土地平夷。  又曰:唐地处孟冬之位,得常山太岳之风,音中羽,其地磽确(上苦交切,下苦角切。)而收,故其民俭而好畜,此唐尧之所起。  《三礼义宗》曰:冬日壬癸者,壬,任也,癸,揆也,言万物更任生於黄泉,皆有法度也。  又曰:十二月小寒为节者,亦形於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是极也。大寒为中者,上形於小,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  《逸礼》曰:冬则衣黑衣,佩玄玉,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以迎冬于北郊。其祭先豕,居明堂后庙,启北户。  《春秋繁露》曰:冬气衰,故藏。  又曰:木有变春凋冬荣,此徭役众,赋敛重也。  《春秋考异邮》曰:冬风曰广莫风。  《春秋感精符》曰:天统。十一月建子,天始施之端也。谓之天统者,周以为正。《汉书》记律,黄钟为天统。  《史记》曰:汉高祖既定天下,叔孙通定朝仪。群臣朝,十月仪於长乐宫,执戟尊卑次序,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前汉书》曰:魏相上书曰:"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张晏曰:水为智,智者谋,谋为重,故为权。)  又曰:东方朔上书云:"臣朔年十三,读书三冬,文史足用。"  又曰: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又曰: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冬益收果实菱芡,民皆赖之。  《续汉书》曰:严延年,字次卿,为河内太守,冬月传属县囚会府下,流血数里,河南号为屠伯。  又曰:宋均为九江守,五日一听事,冬以日中,夏以平旦。  《后汉书律历志》曰:日行北陆谓之冬。  又曰: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汉旧仪》曰:颛顼有三子而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虎,一居苦水为罔虺蜮,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小儿。《月令章句》曰,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大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卢植注《礼记》曰,所以逐衰而迎新也。)  又曰:是月也,立土牛六头於国都郡县城外丑地,送大寒。(《月令章句》曰:是月之会建丑,丑牛寒将极,故出其物类形象,以示送达之,且以升阳也。)  《后汉书》曰:锺离意辟大司徒侯霸掾,诏令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见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於用心,诚良吏也。"  又曰:汝南旧俗,十月飨会,百里内县皆赍牛酒,到府宴饮。  又曰:段颎《对桓帝讨先零、东羌术略》曰:三冬两夏,足以破之。  又《东观汉记》曰:黄香父兄,举孝廉,为郡五官,贫无奴仆,香身执勤苦,冬无袴袴,而亲极滋味。  《魏略》曰:颜斐,字文林,为京兆尹,课民当输租时,车各因便致薪两束,为冬寒冰炙笔砚,风化大行。  又曰:贾逵世为著姓,少孤贫,冬常无袴。  又曰:吉茂,字叔畅,从少至长,冬则披裘,夏则短褐,臣役妻子,室如悬磬。  又曰:邴原就师学,一冬讲《孝经》《论语》,自在龆龀有异。及长,金玉其行。  又曰:董遇好学,人从学,遇不肯教。曰: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者云:苦难得暇日。遇曰:当以三余:冬,岁之余;夜,日之余;雨,时之余。  《吴志》曰:左台御史孟宗有孝道,母性嗜笋。及母亡,冬节至,宗入林哀泣而笋生,得以供祭祀。  《晋书》曰:王敦素惮周顗,每见辄面热,虽复冬月,扇面不得休。  又曰:吴隐之冬月无被,常盖衣披絮,勤苦同於贫庶。(隐之时为牧守。)  又曰:公孙凤,字子鸾,隐昌黎之九城山,冬夜草布,寝处山林,弹琴吟咏,陶然自得。  又曰:刘殷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怪而问之,母言其故。殷时年九岁,乃於泽中恸哭,声不绝者半日,於是忽若有人云,止声。殷收泪视地,便有堇生焉,因得斛余而归。  《宋书》曰:朱百年与孔觊友善,百年家室素贫,母以冬月亡,衣并无絮,自此不衣绵帛。尝寒时就觊宿,衣悉夹布,饮酒眠,觊以卧具覆之,百年不觉也。既觉,引卧具去体,谓觊曰:绵定奇温。因流涕悲恸,觊亦为之感伤也。  《齐书》曰:沈瑀为扬州从事,湖熟县方山埭高峻,冬月公私行旅以为艰。明帝使瑀循行,乃开四港,断行客就作,三日便办。  又曰:齐孝子王虚之庭中杨梅树,隆冬三实,又每夜所居白光如烛,墓左树柰,一冬再实。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致。  梁安城王秀为郢州刺史,务行德义,每冬月,常作袴襦,以赐贫冻者。  又任昉素清贫,卒后,其子西华冬月著葛帔练裙。道逢平原刘孝标,泫然矜之,谓曰:"我当为卿作计。"乃著《广绝交论》,以讥其旧交也。  《吴越春秋》曰:越王念复吴怨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则抱冰。  《韩诗外传》曰:冬不浴,非恶水,清有余也。  《穆天子传》曰:季冬甲戌,天子冬游,饮于留祁,射于丽虎,读书于藜丘。(君举必书也。藜音犁。)西王母献酒于天子,奏广乐,天子遗其灵鼓,乃化为黄蛇。(《周礼》曰,灵鼓四面。《洪范》以为鼓妖。)  嵇康《高士传》曰:善卷,古之贤人也。舜以天下让之。善卷曰:"予立宇宙之中,冬则衣皮毛,夏则衣絺葛,何以天下为哉?"  《汝南先贤传》曰:周举为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骨,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土人每至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止火,残损人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於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列士传》曰:孟尝君食客三千人,齐市有乞食冯谖,经冬无袴,面有饥色。  皇甫谧《高士传》曰:焦先,字孝然,冬夏不着衣,卧不设席。  《祢衡别传》曰:十月朝黄祖於艨冲舟上,会设黍臛,衡年少在坐,黍臛至,先自饱,食毕,抟弄戏掷,其轻慢如此。  《列仙传》曰:丁次都不知何许人,为辽东丁氏作人,丁氏尝置葵,问曰:"冬何有葵?"云从日南买来  《神仙传》曰:王仲都,汉中人,少修道术。元帝时常以隆冬单衣载驷马车於上林昆明池,环冰而驰,御者狐裘犹寒振欲死,而都无变色,背上蒸气休休然。(休休,气盛貌。)  师觉《孝子传》曰:王祥少有德行,早失母,后母憎而谮之,祥孝弥谨。盛寒河水坚冰,网罟不施,母欲得生鱼,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小开,有双鱼出游,祥垂纶而获之。时人谓之至孝所致也。  (宗)宋躬《孝子传》曰:何子平事母至孝,母丧,年六十,有孺子之慕,夏避清凉,冬不衣絮。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银山有风穴,大数尺,名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樵人有冬过者,置笠穴口,风吸之,经日还长阳溪而得笠。
&&& ●卷二十七 ◎时序部十二
  ○冬下  《吕氏春秋》曰: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成刚;地不成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人乎?  《周书时训》曰:小寒十二月节,雁北乡;雁不北乡,即臣不怀忠。鹊始巢;鹊不巢,即边方不宁。(又云一国不宁。)野鸡始鸲;野鸡不鸲,即国乃大水。(又云:不雊,来年雷乃收声。)  又曰:大寒十二月中,鸡始乳,鸡不乳;即淫妇乱男。鸷鸟厉疾;鸟不厉疾,即国不除人。水泽腹坚;不腹坚,即言无所从。  《梁元帝纂要》曰:冬日玄英,亦曰安宁,亦曰玄冬、三冬、九冬;天曰上天;风曰寒风、劲风、严风、厉风、哀风、阴风;景曰冬景、寒景;时曰寒辰;节曰严节;鸟曰寒鸟、寒禽;草日寒卉,黄草;木曰寒木、寒柯、素木、寒条。  又曰:十月孟冬,亦曰上冬,亦曰阳月。(此时纯用事,嫌其时无阳,故曰阳月。)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余月、暮节、暮岁。  《风俗通》曰: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大。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又曰:赵仲让为梁冀从事中郎,冬月坐庭中向日,解衣捕虱。  又曰:十月之应锺何?应者,应也,锺者,动也,言万物应阳而动,不藏也。(《论衡》曰:阳气动於下,而阴气应之也。)  又曰:十二月律谓之大吕何?大者,太也,吕者,拒也,言阳气欲出,阴不许也。吕之言拒者,旅抑即拒难之也。  《太玄经》曰:罔,北方也,冬也,未有形也。(罔,无也。未有形,故为罔也。言冬万物深藏黄泉。)  《庄子》曰:鲁遽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鲁遽曰:"是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非吾所谓道也。"  又曰: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则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又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吴人有百金买不龟手之药,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令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按絖古纊字,絮也。洴澼,浣溧斫絮於水中也。洴,扶经切。澼,普历切。)  《太公金匮》曰:夏桀之时,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於河。民谏曰:"孟冬凿山穿陵,是泄天气,发地之藏,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杀之。期年芩山崩为大泽,汤率诸侯伐之。  《文子》曰:冬冰可折,夏条可结。  又曰:民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  《列子》曰:瓠巴学琴於师襄,当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  《孟子》曰:子产听治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孟子曰:"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平洋海龟归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