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和主体性发展的区别

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知识窗(教师版)》2014年03期
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
【摘要】:正师幼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对教师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提高师幼互动效率的策略,搭建师幼互动的平台,营造和谐的师幼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呢?一、尊重幼儿师幼互动应建立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通过看、听、交流、思考等方式关注幼儿的需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12【正文快照】:
师幼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对教师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提高师幼互动效率的策略,搭建师幼互动的平台,营造和谐的师幼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呢?一、尊重幼儿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素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6期
汤婷婷;;[J];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11期
陆晓娟;徐锦翔;;[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李佳艳;;[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静;;[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03期
杨定姜;刘新伢;曹能秀;;[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凡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赵柯;[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田晓雨;[D];河南大学;2012年
朱婷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尚红艳;[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刘晶波;[J];早期教育;2000年1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翁惠;[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年05期
尚红艳;[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喻兰,王珏;[J];幼儿教育;2005年17期
马萍;;[J];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年09期
张小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1期
任桂萍;;[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11期
杨晓霞;;[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丘洁;[J];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张雪;[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4年07期
虞易来;;[J];校长阅刊;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吴雨香;[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江苏省靖江靖城镇中心幼儿园
高红芳;[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张建美;[N];济宁日报;2008年
孙刚 刘宇;[N];西部时报;2007年
孙刚?实习生
刘宇;[N];天津日报;2007年
张国英 张玉清;[N];连云港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胡贵青;[N];玉溪日报;2009年
谢狄梦 (作者单位
绍兴市继昌幼儿园);[N];绍兴日报;2007年
焦蓉;[N];中国教育报;2004年
浙江省宁海实验幼儿园
戴瑞绒;[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倩倩;[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王晓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李传英;[D];西南大学;2011年
田景正;[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晓雨;[D];河南大学;2012年
刘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聂懿;[D];河北大学;2010年
刘畅;[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田方;[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武建阁;[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韩姣;[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孔凡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杨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刘文婷;[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当前位置: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一般指有健全意识、能够能动地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人。学生主体,则指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主要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个体。他们虽然处于发展之中,但与成人―样,是能够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主体。一方面,能积极作用于自然、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还能积极作用于自身,认识自我,调节与完善自我,在认识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促进自身的发展。而自我的发展与自主意识的增强又将反过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积极作用于世界、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活动的主体、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明确学生是主体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主体性问题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主体性是现代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我们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我们的教育必须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之能正确认识自己,自觉进行自我调节,能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在真善美的追求上,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富有独立人格、责任感和创造性的人。上述教育目的的实现,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积极和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们教育的现状是,无论教育指导思想还是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存在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因此,普遍提高对学生主体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指导思想,克服教育工作中的诸种弊端,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主体有多种特性,一般具有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发展性等。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教育主体,就必须了解它的一般特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主体的健全、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特性,其结构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生理方面有生存、发育与活动、营养等需要。心理方面更为复杂,通常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较低层次的,即偏于感性、较为自发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各种欲望、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与需要;另一个是较高层次的,即偏于理性、较为自觉的心理活动,表现为理智、理想、信仰、情操的发展与需要。主体的理性活动离不开他的生理活动和感性活动,同时又能对其进行理性的调节。
在教育中,要使其各个方面能和谐发展,就不可人为地将其割裂。例如,不可以片面地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智、理想、情操、世界观等高层次心理品质,而忽视和抑制他们的生理发展与需要,特别是忽视和抑制他们的欲望、兴趣、情感等低层次心理发展与需要,甚至把这些因素看成罪恶的根源。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需要与欲望,这是正常的,也是发展他们才能、创造性、理想与品德的动力。人之初本无所谓善恶,在发展中才分化出好坏与优劣。因此,对主体的生理需要、低层次心理需要与欲望要因势利导,使其受主体的理性调节,获得健康地发展,以免形成不良的品质。
能动性,是指学生主体具有自觉意识,能认识事物和自我,进行评价、选择与作出反应。一方面将个体和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品德、美感;另一方面又能使自己的智慧、品德、美感外化、对象化于事物。在这种主客体相互作用,不断进行内化与外化,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不应把能动性仅仅归之于认知范畴,以为教育或思想教育只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能动性的任何表现,除了有主体认知因素参与外,还有欲望、兴趣、情感、意志和理想、信仰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除了有认识问题外,还有价值问题。如果不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学生的能动性就要受到影响或被他们作出相背的价值取向所抑制。独特性,是指学生主体具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特点。它首先来自先天素质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人所处环境千差万别,个人选择也各不相同,便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它表现在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在认知上表现为不同的认知结构、认知定式、认知方式、独特见解、特殊才能,在意向上,表现为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价值取向、创造意识与精神情操等。它不仅体现一个人的特点与价值,而且是预测其行为和未来发展的依据。
必须了解学生主体的独特性,“个性”不仅是因材施教的基础,而且是使人全面发展和造就人才的依据。发展性,是指学生主体尚不成熟、完善,正处于发展中,并按一定的规律发展着。人们对主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正逐步深入,在基本上掌握生理发展的规律时,正在探讨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发展规律,并试图揭示人的主体发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进行教育就能循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几千年来,教育的传统一直以教师为中心,流弊甚多,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的弘扬。随着现时代的飞速发展,其弊病显示的反差越来越大。历史上,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已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经常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或主体作用,但我们教育上的做法,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一套,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受压抑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成为教师的附庸、消极的教育对象,谈不上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必须明确学生是整个教育的重心、基本点。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功能,其中包括教师的职责和作用,都是为了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主体化。学生的发展、主体化,是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基础、依据和要实现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学生是第一位的,学校教师与教育是在学生发展需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学生的发展质量及其能否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经验、知识与能力,他们的身心要获得健康的、有成效的、现代人的发展,无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发展在先,因为教师富有知识与能力,并受社会委托,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素养的教师培养的学生质量大不相同,说明教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极大。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便不可能有成效地学习与发展。
然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万能,而是有条件的。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包括给予学生的影响、知识、规范及其他帮助,只有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别特点、需要时,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最佳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可能拔苗助长;其次,教师的作用无论其有多大,毕竟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思考、评价、选择、领悟与应用、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的影响、启示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他们的心理品质,而不可能包办代替;再次,教师能否发挥主导作用,还取决于他本身的素养。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不可能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总而言之,教师的主导作用受学生发展和教师素养的制约,而后者也是根据前者的需要而建构的。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受学生发展与主体性所制约。如果教师目中无人,无视学生发展的规律、特点与水平,无视学生的主体的需要与内在的动因,一味强加于学生,那么教师授予学生的人类社会经验就不可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引导和促进其身心发展,反而成为对学生的专制力量和沉重负担,压抑其发展。因此,教育过程应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列为第一要务,并作为检验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发挥的主要标准,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化。
教育过程中应当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应开始这一工作。用通俗而实际的道理,使学生懂得学习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提高素养、符合时代要求,成为栋梁之才。使他们确认学习是自己的事,师长只能引导、帮助而不能包办代替,有主人翁感。要养成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或活动进行计划、检查与反思的习惯。这里,关键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事事依靠教师排忧解难,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因此,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一定程度的独立活动有关,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和个人进行的独立恬动。学习只有通过个人积极进行的独立观察、思考与作业,以及独立评价、选择与反思、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展其智慧、才能与个性。再次,激励学生努力去自我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总是与他们满足一定的欲望、需要与目标相联系的,包括近期的各种具体需要,如好奇与求知欲,争取好成绩,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等;也包括中远期各种目标与理想,如改变学习落后状况,发展爱好与专长,成为现代化建设人才等。在教育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使学生从实现近期的各种欲求入手,培养他们学习与工作的初步兴趣与信心,逐步发展到能实现自己确定的较远大的目标,形成一种自觉的、稳定的内在动力,使之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创造性。
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生要提高主体意识,为实现自己的欲求、目标而积极进取外,还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最主要的是教育的民主化与教育的个性化。没有一定的教育民主化、个性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保障,主体性发展受到局限,主体作用也难以发挥。这就是我们空喊学生是教育主体而又“主”不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教育民主化就是在教育中,革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简言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革除非人道地对待学生的种种做法,包括改革专制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严禁侮辱学生人格,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及其他滥加惩罚(各种罚款与罚写字、作业);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任意加重学生负担;制止以强凌弱、以势欺人的校园暴力;改革学生管理中的唯上、唯师、一言堂、家长式统治和官僚主义的作风。总之,要反对一切压抑学生的做法,使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懂得人的尊严与价值,了解自己在学校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这样才能自觉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其次,要进行教育民主的建设。它包括:建立互相依赖、尊重、友爱、平等与合作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创建宽松、开放、民主的校风、班风,使学生能愉快地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探索与活动;建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学生受到民主生活的陶冶;吸收师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反映群众意见,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平等、公正、透明的原则。这样,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培养师生的民主思想及参与能力。
教育的民主化与教育的个性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没有民主化,就不可能有个性化;没有个性化,民主化就不能落实。教育民主化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发展提供均等机会。教育个性化则要求对学生区别对待,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首先要反对统得过死。由于学生个体千差万别,社会需要又日益复杂多样,要求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与专长的人为它服务。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表明,过于统一的教育总是压抑个性发展,影响主体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往往只是造就出平庸的人,难以造就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我国教育存在着统得过死的弊病。这是因为中国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有大一统的传统,在教育上只讲“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而不容许个性的自由发展,这种习惯势力对后世影响甚大。新中国成立后又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处处强调统一,因而从教育目的,制度到课程、教材、教育与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无不强调统一、强求一律。这样便使我国教育日益简单贫乏、机械划一,各地区、各学校教育大同小异,毫无自己的特色、个性与风格,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主体性和高质量。因此,必须彻底改变片面强调统一的倾向。
其次要反对一般化。既然学生主体千差万别,各具特点,教育就应适应和促进学生的特点、个性的发展,具有针对性。这就是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根据学生特点,区别教育,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如果对学生采取“一锅煮”,一样对待,就会扼杀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我国尚要加强班级授课,但必须看到班级授课不利于个性发展的弊端,注意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区别教育等。教育的针对性、区别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大量体现在课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这是因材施教的广阔天地。
再次要增强选择性。教育个性化的最大特点是选择性,即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特点和其他条件,主动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实现自己的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使教育由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
选择性与针对性不同。针对性是教育者主动适应学生特点,而选择性则是由学生主动选择与利用教育。教育的选择性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并考虑社会的需要,认真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从而极大地发挥主体作用。从作业选择、课外活动与学科选择,直到升学、专业和就业选择,每一次选择对学生的主体性都是积极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不应规定得过死,除必要的外,尽可能扩大选择的范围,这才有助于发展个性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导”教学目标、"导"学习方法、“导”师生情感和"导"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2013年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导”教学目标、"导"学习方法、“导”师生情感和"导"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论文网 /2/view-4581608.htm  关键词:主体;客体;同一性;斗争性;内因;外因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从教学运动的主体和客体、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关系上作理论和实践上的辨析,有利于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有效地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问题的探讨,有四种最基本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二是“学生中心论”,三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四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教育领域曾经盛行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存在着严重的思想缺陷,人们已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虽然“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思想得到了人们极大认同,但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难于操作的缺陷。因此,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关系辨析,不仅必要,而且对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人们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处理上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辨析。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其实质就是两个能动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只有同时发挥了两个能动性的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1 心中有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就是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忽视学生或“目无学生”的传统做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和“目中有学生”,切实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差异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对现有知识的感知、接受、理解、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目的性教学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就是要寻找一种简约高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加强目的性教学,首先是教师要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心向”。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心向”: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二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目的、任务,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三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去“怎样学”。加强目的性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3 教学合作   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合作而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如果没有学生的学的配合,将成为一种缺乏“生气”的教学;学生的学如果没有教师教的指导,将变为单纯的自学,学习难免走弯路。教学双方要合作得好,一方面,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上不搞“满堂灌”和“填鸭式”,给学生留有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是非曲直问题上积极疏导,而不采用“压服”的方法,注重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双边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向师性”的特点及求知渴望,积极改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4 启发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而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学而不强迫学生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学生,教师应注重把握教学时机,积极开启学生的未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具体做法是,当学生有求懂的欲望而又弄不懂时,教师可通过置疑、对比等手段进行引导;当学生有说的愿望而又说不出或怕说不好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打比方等手段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开启知识大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知识的意义,教师主要的功能是起“搭架”和“抛锚”作用。   5 教学信息的有效交流与反馈   从信息学的角度而言,教学过程是师生教学信息双向交流与反馈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源,都是信息接收器。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提问、评价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学生主要通过答疑、作业等方式向教师提供学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供教的信息,又要从学的信息中了解“学情”和“教情”。同理,学生也要向教师提供学的信息,也要从教的信息中不断检验、巩固、纠正自己的学。由于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是联结教与学的纽带,因此建立起科学的信息传输与检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一系统中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指导、调节、控制等管理环节,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迅速、正确地输出信息给学生,并及时、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得传入的反馈信息,以判断教学情况,使教学保持最佳的动态平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孩子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或“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的抱怨声,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很常见。到底什么是合作呢?查了查字典,“合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另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可以充实学生的认识,获取最好的答案。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体系,也是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正因为合作学习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对其进行实验研究的人也非常的多。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型的多层面的概念,每个研究者对其定义也各有各的看法。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和全员互动。目前世界各国所研究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学生有意识的分配到异质小组中,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来促进教学,并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新型学习方式。他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来促进教学,并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新型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   李龙(1990-),男,新疆阿勒泰市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英语师范七班学生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