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神医小农民光禄大夫写成四句诗

当前位置: >>
高三语文教学诗歌鉴赏汇总
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醒。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 答:香山居士 解题:没有任何技巧,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 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 然之感。 答案 B【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 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 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 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 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 ?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注释】⑴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⑵客 情:旅客思乡之情。⑶挑:读上声,指以 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⑸ 篱落: 篱笆. ?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 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 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 【赏析】 ?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 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 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 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 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 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 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 “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 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 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 本诗采用的手法: ?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 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 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 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 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 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 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 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 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 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 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 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 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 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 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 眠。 ?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 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 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 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 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 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 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 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 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 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 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 ⑥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 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 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 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 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 ⑦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 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 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 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 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 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 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 杜甫 ?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 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 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 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 ①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②亲人离散,生死 未卜(1分);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 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 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 虑(1分)。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 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 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③虚 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 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 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 景(1分)。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 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 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 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评分建议: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 (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 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 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 “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 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 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 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 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 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评 分建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 秋,其时杜甫在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 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 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 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 饿殍塞途。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 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 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 的浩茫心事。 ?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 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 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 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 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 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 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 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 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 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 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 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 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 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 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 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 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 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际 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 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 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 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 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 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 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 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 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 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 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 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 在传神。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 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 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 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 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 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 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 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 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 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 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 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 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 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 “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 窠臼。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 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 乘之作。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 前 ,诗 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 由绵州,来到了尚 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 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 旧的资助而 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 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 之所。时值 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 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 雅的田园景象 。 诗 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 怀。 ?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 间四句, 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 时来时去, 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 相近。从诗人 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 一种忘机不疑、 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 陶醉,家中的恬静 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 的痴情憨态,望而可 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 弥觉可爱。结句“但 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虽然表面上是喜幸 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 之情。曰“但有”, 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杜 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 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 “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 一切就都谈不到了 。所以, 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 倒毋宁说是苦情。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 江村幽事, 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 承合 “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 “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 颈两联同 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 要求虽不那 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 里用一对复字反 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 得是犯复了。这情况, 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 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 要用复字来弥补。况 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 字“ 事事 ”, 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 就完全没 有支撑之感了。 ? 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 。“梁上燕” 属“村”, “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 “钓钩” 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 燕,相亲相近 水中鸥 ”,两“ 自 ”字,两“相” 字,当句自对; “去”“来”与“亲 ”“ 近” 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 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 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 最能表达夫妻偕老, 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 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 本凭诗 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 这首诗本是写闲 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 末的地方,也不免吐 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 然之感。前人谓杜诗“沉 郁”,就在此处。 ? ? ? ? ?杜甫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 题解 ?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 这时杜甫结束了四年的流亡生活,靠亲友 故旧的资助,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几 间草房,暂时安居下来。浣花溪幽静美丽 的环境和难得的安定生活,使饱经离乡背 井苦楚、备尝颠沛流离艰虞的杜甫深感愉 快、宽慰和轻松。时值初夏,浣花溪畔, 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 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纵笔抒 怀,优游愉悦之情实在难得。 ?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 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 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得恬静安幽。首联以疏淡 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心境的恬 淡闲适。“抱”字,看似脱口而出,未尝用力, 却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 环境和诗人置身于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 而又生动。“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 全篇的诗眼。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中间两联在 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 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尽可能避免复字。现在用 一对复字,却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 有重复之病。“清江”,指浣花溪。 ?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 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 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颔联写物 情之幽静。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一联 “见物我忘机”,(道家语,意为 消除机巧之心。 常用以指甘于淡泊,忘掉世俗,与世无争 )在诗 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忘机不 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在写法 上,“梁上燕”应“村”,“水中鸥”应“江”。 两句诗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及“去” 与“来”、“亲”与“近”,都属当句对,读起 来轻快流畅,别具韵致。 ?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 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 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颈联写人事的闲趣。 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 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 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村居 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 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 历代评家一致赞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浅出, 清真优美,但对颈联则褒贬不一。批评者贬其 “琐屑近俗”,赞美者称其“亲切近情”,“尽 其伦理之和”,“宜与智者道”。 ?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 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禄米,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 无所求。尾联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包藏着 一丝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 “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没有忘记,眼 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 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痛点。一旦分禄供米发生 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中间两联,从物态人 情方面,写足江村幽事,结句用“此外更何求”一 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一篇主题,很简净,很 稳当。“故人供禄米”,戏指老朋友们给自己生活 方面的资助。此联上句又作“多病所须唯药物”。 不论需“药物”还是需“禄米”,都不免过于凿实。 “微躯”,类似“贱体”之意,是自谦的说法。 ? 评解 ? 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 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 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 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 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 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 “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 其实眼前事尔。” ? 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 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 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 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 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 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 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 ? 语言得体专题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 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 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鉴赏】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 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 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 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 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 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 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 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 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 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 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 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 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 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 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 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 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 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 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 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 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 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 天、对生活的热爱。 ? 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 张孝祥① ?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 鳞细浪。 ?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③岳阳楼上。 ?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 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 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 分)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 系呢? ?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 ?? ?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 分)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 略作分析。 (5分)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⑴“波神留我看斜阳”一句,作者把遇到的大风大浪,道路受阻的情况 想象成水神有意留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足以体现他乐观的心态。⑵“唤 起鳞鳞细浪”,作者把滚滚波涛比喻成鳞鳞细浪,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 被迫停泊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他的豪迈胸怀。⑶“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期待明天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迫不得已的 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⑷“水晶宫里奏《霓裳》”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 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成龙宫的欢庆音乐,表现了他开朗达观的胸怀。 ⑸“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对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信 心满怀,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考点】①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②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 ③考查诗歌的思 想感情的分析。 【思路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 之说。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③“波神 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 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 不难归纳出来。 ?【赏析】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 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 了这首词。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 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 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 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 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 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 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 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 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 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 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 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 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 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 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 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 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 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 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 “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 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 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 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 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 “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 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 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 处。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 ?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 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 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 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 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 句)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 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 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 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 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 ?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 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 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 “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 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 的分析与评价。 ? 【解析】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 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 情 ? 【思路分析】题目类型:(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 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 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 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答题步骤:表达技 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鉴赏】: ?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 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 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 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 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 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 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 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 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 “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 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 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 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 “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 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 图画。 ?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 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 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 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 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 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 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 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 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 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 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 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 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 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 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 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 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 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 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 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 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 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 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 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 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 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 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 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 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 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 四、点降唇 李清照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赏析】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 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 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 罗衣轻r,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 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 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 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 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 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 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 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 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 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 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 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 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i”,指来不及穿鞋子,仅 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 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 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 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 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 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 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 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 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 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陡娃萍分行垂嗨频氖洌骸凹 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 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 “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 “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 眼前。 ?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仅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 ? 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上太行 于谦 ?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 马蹄又上太行山。 ?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 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 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 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分) ?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 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牙〈 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2分)塑造了一位 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 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2分) ? 【赏析】这是一首行旅诗,此诗当作于作者巡抚山西、 视察太行山时。 ?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 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 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 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 使人登临眺望,之间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 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 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 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 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 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 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 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 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 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戏份正相 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 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水始 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 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再山西巡抚任上, 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 而生动地写照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 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 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 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 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 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 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 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 “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 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 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 《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 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 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 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 ? 六、阅读下面的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双调] 沉醉东风 ? 白朴 ? 黄芦岸白O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 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 叟。 ? 补注:忘机友:古人称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傲杀:傲视 ? (1)诗中刻画的烟波钓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3分) ? 刻画了一个宁静、淡泊、傲视官府,追求“桃花源”式生 活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答“宁静、淡泊、傲视官 府”1分;答“追求桃花源式生活的理想知识分子’’1分, 两点全3分,意思相近即可) ? (2)开头两句和“点秋江白鹭沙鸥”句,皆为景物描写, 试析其对刻画烟波钓叟这个艺术形象有何作用。(3分) ? 黄、白、绿、红,着色明丽(1分),烘托主人公对生活环境 的满足心情(1分),用“白鹭沙鸥’’作景,暗示作者宁静 淡泊的情怀(1分)。 ? 白朴的这首《沉醉东风? 渔夫》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 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 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小令意象艳丽、境界阔大,给人以美的享受。 ? 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然而仅仅看出这一层,未免辜 负了作者的苦心。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 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 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 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苹”、“绿杨”、 “红蓼”相映成趣,就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 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 “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 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 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 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 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 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 “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 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 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 ?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 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 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 适宜。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 鸥”,写景美妙生动。用“秋”字修饰 “江”,点明了季节。一个 “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 ? 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 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 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正是指 “点秋江”的“白 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 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 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 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 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 “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 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 的。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 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 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 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 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 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 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 居“十丐”之上的元代。 ? 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 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 曲》,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启⒒ǎ忠酝恰5 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 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几个句子都来 自白曲,思想倾向也完全一致。不过所写不是渔夫。而是退隐江湖的官员。 卢挚是做了元朝的官的。[1] ?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马戴《出塞》 ?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 ?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 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 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 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 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5分) 【答案】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 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 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 将士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 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 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 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 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 ?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 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 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 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 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 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 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 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 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 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 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 “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 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 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 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 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 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 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 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 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 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 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 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 八、阅读下面的一首清诗,完成各题. ? 塞外杂咏 林则徐 ?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 (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3分) ? 运用了比喻、拟人,第一句用“万笏”比喻群峰写出天山高耸挺 拔,用“琼瑶”比喻终年不融的积雪,晶莹洁净,写出天山的圣 洁美丽:第二句,诗人又把天人格化,作为自己寂寥西行的伴侣 和向导,把天山写得有情有意。 ? (2)第三句“我与山灵相对笑”,笑中既有无奈又有洒脱,结合 全诗具体赏析。(3分) ? 诗人笑自己满头银发与山上皑皑白雪一样,都难以消融。诗人一 腔报国热情,却被贬伊犁,满腹的怨愤如同天山积雪积郁难消, 这是内心无奈的笑。但是诗人在被贬途中还能联想到天山的积雪 如同美玉一般,又联想到自己满头银发如同天山积雪一样难消, 于是与天山相对而笑,又表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这又是一 种洒脱的笑。 ? 【鉴赏】 ? 林则徐 (),字元抚,清代政治家,鸦片战争时期主战派的代表。 他在广东主持查禁鸦片,领导军民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却被卖国政府撤 职,发配新疆伊犁。《塞外杂咏》写在他赴伊犁途中。 ? ①天山DD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② 笏DD封建时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象牙、玉石或竹片制成,可以在上面 记事。③琼瑶DD美玉。④寂寥DD内心感到凄凉、冷落。⑤山灵DD山神。 ? 新疆位于祖国的大西北,伊犁又处在新疆的西北方。诗人,这位保卫东南海 防、声震中外的反侵略英雄,却因功获罪,被发配到西北更西北的伊犁去, 迢迢万里,戴罪而行,途中心境用“寂寥”来形容,实在是很节制的。 ? 多亏进入新疆不久,便遇到殷勤好客的主人DD天山群峰。那一座座峰峦拔 地擎天,满头积雪,好似千万笏板,全由晶莹的美玉雕成。或许出于对英雄 的崇敬吧,前峰 刚刚送过,后峰 马上迎来,它们一路充当旅伴和向导,给了 诗人极大的安慰。天山的盛情,触发了诗人的幻想和幽默,眼前显现出一位 白发白顺的老者,搔搔自己头上白发,也以笑相答:您和我的满头白雪,都 是很难消解的啊! ? 同是满头白雪,来历却不相同。在山神是因为天山太高,山头太冷°诗人则 是忧国忧民之心太重的缘故。“白发三千丈,缘悉似个长”,大诗人李白不 是早就这样感叹过吗? ? 请注意欣赏诗的首句DD“天山万笏耸琼瑶”,这个比喻,不仅生动地刻画了 天山群峰的雄姿,而且微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心事:看到雪峰,想起玉笏,说 明诗人身在天山,心在朝廷,他时时盼望着有一天重新持笏上朝,参与关系 国家民族命运的决策。 九、春蚕 明? 刘基 ? 可笑春蚕独苦辛, ? 为谁成茧却焚身。 ? 不如无用蜘蛛网, ? 网尽蜚虫不畏人。 ? 蚕之形象本为人所称颂,本诗立意与之相反, 把春蚕和蜘蛛分别塑造成了什么形象? ? 春蚕是一个没有目标,盲目献身愚者的形象。 而蜘蛛则一个不畏人言,敢于诛除险恶的勇者 形象。 ? ? ? ? ? ? ? ?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 了“片云” “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 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 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 为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 抒己见。?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 犹壮”,答 ? “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 赏析: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湖北江陵、 公安等地。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窘艰。此诗以首 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 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 “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 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 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 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 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 的描写,诗人将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他由远浮天边的 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 云、月一样孤远。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 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落日”二句直承次句,表 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 鄙薄。上联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止是写实景, 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 是咏怀而非 写景。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 ? 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 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 但“落日”实际上是 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 人流落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 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 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 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 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 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 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曰:“浮 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 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 “孤月此心明”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 壮”两句化用而成的。“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 老当益壮的精神。“老马”用了《韩非子? 说林上》“老马识 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 “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写道, 古人存养老马,并非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 个“腐儒”,但心犹壮,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 处的。其中的言外之意是: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 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 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 ? 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 ① ?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 ?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 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 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 “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 “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 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 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 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 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 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 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 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 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 (隐者)。 ?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 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 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 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 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 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 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 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 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 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 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 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 音。 ?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 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 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 附:诗歌鉴赏 1.香积寺:唐佛寺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神禾原上。香积:佛教传说众香国 的佛名。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 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 ”,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 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 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 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 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 的王士G,称王维为“诗佛 ”,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 禅 ”,最有神韵。 ?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首联 写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 “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 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 。 “何处”既与“无人”对偶 ,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 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五六句,再进一步借泉 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结 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 ,潭岸的 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 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 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 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由此可见,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 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 ? 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是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上句写所闻 , 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 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 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 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 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 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 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 ‘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 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 “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 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 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 于诗歌创作的。 2.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 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 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 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 邪念皆空。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 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 “古木”、“深 山”、 “危石”、“青松”、 “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 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 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 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 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 ? ? ? ? ?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 ? ①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写友情恒久不变,经 得起风浪,因此可以推知诗眼是“交情” (交情得似山 溪渡) ②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 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 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 “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 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 ????? ? ??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 塘村)人。历任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左司郎兼太子侍读, 官至宝谟阁学士。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 为“南宋四大家”。 绍兴二十四年(1154)春,杨万里进士及第,授赣州司户参军。二十九年 (1159),调任永州零陵县丞。乾道三年(1167)春,杨万里至临安,上政论 《千虑策》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 无有,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 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清醒的政治家。他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 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 力排投降之误。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谪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 用。 杨万里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创造了他 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建立了 自己的诗派。 杨万里晚年忤宰相韩麟校揖蛹迥辏欠叨溃砟80 岁,赐谥文节,追赠光禄大夫。平生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 余首。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有《杨文节诗集》、《杨文节易传》、 《杨文节文集》等著作传世。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大意是: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 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一二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氛围。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友 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 比,突出友情的恒久不变。此外,运用比喻,直接把“交情”比做“山溪渡”, 借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从而突出了诗的主旨。 ?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 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 “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 以“冷 ?”、“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 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 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 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 长。?(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 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 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 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 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 中流溢出来。 ?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一开篇“夜 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 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 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 便不愿再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 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 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 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 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 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 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 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 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 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 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 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 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 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 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 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 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 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 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 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 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 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 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 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 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 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 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扣 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 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 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 ? ? ? ? ? ? ? ? ? ? ? ? ? ? ??十五、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 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 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③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 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 的风格。 【赏析】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曾自署蒋山庸。昆山(今属江苏省) 亭林镇人。早年参加过&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时,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 起义,失败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省关塞,考察山川形势,以为恢复故国的准备,晚年定 居华阳,卒于曲沃。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 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 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 ??? ? ? ? ? ?顾炎武(年),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号 亭林,曾自署蒋山佣。昆山千灯人。少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 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终身不仕清廷。他遍游华北,登山涉水,行程万里, 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研究边防和地理,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复兴。晚年卜居 华阴,卒于曲沃。顾炎武不仅是有气节、坚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有伟大 成就的学者。他倡导经学研究,反对唯心空谈。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 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 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在《日知录》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 点。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顾炎武著作有《日 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左传杜解补正》、 《九经误字》、《石经考》、《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昌平山水 记》、《山东考古录》、《金石文字记》、《谲觚十事》、《求古录》、《菰中随 笔》、《救文格论》等。 注释 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②秋老:指暮秋时节。③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 一方,彼此殷切想念。 ④浊酒:新酿的酒。 ⑤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 ⑥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⑦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 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 ⑧讯:问讯。 ⑨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 ? 译文 ?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 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 相瞩望。 ?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 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 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 的鬓角吧。 ?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 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 无家可归。 ? 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 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 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 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 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 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 是日惊秋老。惊,感到震惊。震惊什么呢?两个原因,一是 突然意识到现在又是秋季了,二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然老去。 一说秋老,指暮秋时节。相望各一涯,既是酬和之作,当然 要提到对方;你我各在天之一边,遥想望怀而不得见。 ?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黄花,菊花。 ? 天地存肝胆。肝胆,指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更明确地讲, 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志。江山阅。阅,可释为见 证。 ?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逐客,作者自称。其实非为朝廷 所逐,乃不堪天下衰亡,无家可归,自放逐耳。言下亦有一 种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的决心。 ?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日 暮① ? 杜 甫 ?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 (1)诗中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与颔联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 说明特点1分。)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则使人从寂静而冷清的村落想象到户内 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念亲的情绪。为颔联发出 “江山非故园”打下铺垫。(2分) ?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念 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 之感。(点出“思乡”3分,点出“迟 暮”3分。意合即可。) ?大历二年(767)秋 ,杜甫在流寓夔州鞫推诩洌 作此诗。 ?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意思是说一群群牛 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首联化用《诗经》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 “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 ;而“各 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静寂的村落想象到户内的欢乐 。 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 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 月皎洁,鞯纳酱ㄔ谠鹿飧舱障旅骼鋈缁跄尾⒎亲 己的故乡!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 中采用拗句 。“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 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的字 眼,一拗一救,显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思念故 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流 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夜愈深,人更静, 诗人带着乡愁观看山村秋景。 ?“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洒满 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在草根 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 郁之感。 诗人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却更觉悲凉凄怆: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居蜀近十年,晚年 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 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眼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诗 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 默而又凄惋,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 。”王夫之 在《姜斋诗话》中评论说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 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 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 十七、【双调】折桂令 九日① ?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 客思家。翠袖殷勤④,金杯错落⑤,玉手 琵琶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 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张可久,元曲作家,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多年 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 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其散曲 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 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 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 名句,藉以入于典雅。明清以来颇为文人推重,《太和正 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有《小山乐府》。 ?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 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 然自若,不以为意。 ③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 行。 ④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化用宋晏几道 《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翠袖: 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金杯:黄金酒杯。 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⑥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 [译文] ?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 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忆翠袖殷勤劝酒, 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西风萧萧人已 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 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 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 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 一种沧桑的感觉。 ?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 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 “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 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 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 下僚中度过的。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 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 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 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 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 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 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 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 的孤寂心境。 ?七 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 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 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 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 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 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 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 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 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 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 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 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 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 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 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 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 元散曲中的精品。 十八、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4分)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 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 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 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 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 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 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 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 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 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 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 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 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 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 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 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 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 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 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 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 , 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 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 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 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 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 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 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 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 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 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 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 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 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 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作者那年在梓 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 重用,因而写了这首诗,抒发感慨。从这里可以看出 作者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 ?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鹊桥仙? 七夕 ? 范成大 ?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 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 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 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 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 赏析。(4分) ?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 “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 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 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 真挚和深沉。 ?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 【赏析】: ?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 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 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 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 故又称双星节、乞巧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 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 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 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 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 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 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 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 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 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 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 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 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 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 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 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 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 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 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 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 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 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 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 语”而已。 ?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 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 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 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 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 ?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 情悲剧。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 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全词 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 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 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 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