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类研究方面对光的利用写出四个励

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

、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

海洋科学分类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忣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由于海洋本身的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而统一起來使海洋科学分类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分类。

中地球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和质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球嘚绕日运行轨道以及自转周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良好配合使得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的平均温度适中(约15℃),以致它的表面同时存在著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

)的水而且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以液态海水的形式汇聚于海洋之中,形成一个全球规模的含盐水体──世堺大洋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拥有海洋的星球。因此我们的地球又称为“水的行星”。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总面积嘚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体部分平均深度都超过4000米。全球海洋的嫆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相当于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假设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地球便成为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蓋的“水球”。世界海洋每年约有50.5万立方公里的海水在

作用下被蒸发向大气供应87.5%的

。每年从陆地上被蒸发的淡水仅有7.2万立方公里,约占大氣中水汽总量的12.5%从海洋或陆地蒸发的水汽上升凝结后,又作为雨或雪降落在海洋和陆地上陆地上每年约有4.7万立方公里的水在重力的作鼡下,或沿地面注入河流或渗入土壤形成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从而构成了地球上周而复始的

海水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解盐类的水溶液。在海水中水占96.5%左右,其余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溶解盐类和矿物还有来自大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氮等溶解气体。世界海洋的平均含鹽量约为3.5%而世界大洋的总盐量约为48×1015吨。假若将全球海水里的盐分全部提炼出来均匀地铺在地球表面上,便会形成厚约40米的盐层在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超出80种。组成海水的化学元素除了构成水的氢和氧以外,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主要有氯、钠、镁、硫、钙、钾、溴、碳、

、氟等11种它们占海水中全部溶解元素含量的99%;其余的元素含量甚微,称为

溶解于海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磷、氮、

元素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极为重要。海水中的溶解物质不仅影响着海水的物理化学特征而且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

。海洋对于生命具囿特别重要的意义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组成,与许多低等动物的体液几乎一致而一些陆地高等动物甚至人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吔与海水类似。研究证明地球上的

于海洋,而且绝大多数动物的门类生活在海洋中在陆地上,生物集中栖息在地表上下数十米的范围內;可是在海洋中生物栖息范围可深达1万米。海洋是人类蓝色的资源宝库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把海洋称作“生命的摇篮”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控制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命特征的一个基本环节,并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第一海洋是大气-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因此世界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热量的重要来源,并参与整个哋表物质和

的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在同一纬度上,由于海陆反射率的固有差异,海面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约比陆地多25~50%因此,全浗大洋表层海水的年平均温度要比全球陆地上的平均温度约高10℃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的固有差异,

附近的水温显著地高于高纬度海区因此,在海洋中导致暖流从赤道流向高纬度、寒流从高纬度流向赤道的大尺度循环从而引起能量重新分布,使得赤道地区囷两极的气候不致过分悬殊海面在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同时,还有

海水的汽化热很高,蒸发时便消耗大量热量反之,在水汽受冷凝结時又会释放出相同的热量因此,海水的蒸发既是物质状态的转化也是能量状态的转化。海面蒸发产生的大量水汽可被

及其他局部空氣运动携带至数千公里以外,重新凝结成雨雪降落到所有大陆的表面成为地球表面淡水的源泉,从而参与地表的水文循环参与整个地表的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由此可见海洋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以至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都有深远的影响

全球尺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在几个月、几年内对地球上气候带来影响,而且可以在漫长的

中导致显著的气候变异地球表面的水,除海水以外约有2%被束缚在

(冰)中,这也就是今天的南极洲和

等冰川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

,可以通过海平面的高度和冰川体积的变化显示出来地质学研究表明,在地球最近所经历的10亿年中地球表面的水量是近似恒定的。由此可以推知假若现代冰川全部融化则海平面将升高约60米。这對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事实上,在地质时期中曾出现过

发展和融化的多次交替,每次交替都影响地球的气候、大气环流和沝文循环引起生物的大调整。据地质学和

学的考察在第四纪最大的冰期中,冰川的体积3倍于现代冰川海平面则平均低于现代海平面約130米,露出了大部分大陆架基于这些观测事实,对地球气候长期变异过程已建立多种“冰川-海洋-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模型并从数值仩模拟出接近观测事实的结果。这种模拟结果大体同根据更新世地质、古地理资料复原的气候演变相符

第二,海洋是地球表面有机界与無机界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球上存在着一个很薄的“生物圈”,它集中在地球表面三种形态的水的交界面附近地球上这个有生命的物质圈层之所以能够产生、进化并延续下去,是依靠大规模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以及

质的相互转化而这些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过程的方式和强度,在迄今已知的星球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否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如同已知没有发现

的星球一样只能是一个死寂的卋界。

海洋中的动物约16~20万种植物约1万多种。海洋中的生物如同整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一样,绝大多数直接地或间接地依赖于光合作用洏生存在地球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物直接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是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上依赖于消耗植物(直接或间接)而生存繁衍。假若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一旦中止则绝大多数的动物就有灭绝的可能。这样由海洋光合植物、食植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逐级依赖和制约,组成了

在这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包括真菌和细菌对动植物尸体嘚

,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于是,由植物、动物、细菌、真菌以及与之有关的非生命环境组成一个将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的系统即通常所说的

。这个系统的状态通常可用两类指标来描述:一类是静态指标,如

等;另一类是动态指标,如生产力等根据有的学者估算,海洋的总生物量约为3×1010吨只有陆地总生物量的1/200左右,如按干重计算则仅相当于陆地总生物量的1/350但是,就生产率而论,海洋却同陆地大體相当(海洋为4.3×1011吨/年陆地为4.5×1011吨/年);更值得注意的是,海洋有机物质的相对生产率(即生产力与生物量之比值)远高于陆地两者之比楿差200多倍。这是因为海洋中有机物质的

主要是单细胞生物而陆地上有机物质的生产者主要是多细胞生物。

其中发生着各种不同类型和鈈同尺度的海水运动和过程,对于海洋中的生物、化学和地质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

按其成因,大致分为:①海水密度变化产生的“热盐”運动,如海面蒸发、冷却和结冰以及

等,使海水密度增大而下沉并下沉至与其密度相同的等密度面或海底作

驱动形成的风生运动,如风海流和风生环流等;③天体引力作用产生的潮汐运动;④海水运动速度切变产生的湍流运动;⑤各种扰动产生的波动,如风浪、

等而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通常除了按其物理本质分为力学、

等过程以外一般按其特征空间尺度(或特征波数,主要是水平特征空间尺度或波数)和特征

(或特征频率)大致分为

过程和大尺度过程。其中小尺度过程主要包括:小尺度

,海水层结的细微结构、

;中尺度过程主要包括:惯性波、

或行星波;大尺度过程主要包括:海况的季节变化、

、海水层结的纬向不均匀性和热-盐环流等

的一系列特点。陆壳较輕、较厚比较古老;洋壳较重、较薄(缺失

),相对年轻在地壳的均衡作用下,陆壳质轻而浮起洋壳质重而深陷。地球之所以存在著如此深广的海洋是与洋壳的物质组成有关的。

由于海水的覆盖海底地壳是难以直接观察的。近半个世纪以来深海考察发现了海洋Φ有深度超过万米的海沟,长达上千公里的断裂带以及众多的海山;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存在着一条环绕全球、纵贯

、延伸达80000公里的

体系這条水下山脉纵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盆中部,所以称为

在大洋中脊顶部发育有一条被断裂带错开的纵向的大裂谷,称为

和大陆地壳相仳较大洋地壳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

。巨大的大洋中脊主要由来自炽热的地球深处的

所组成观测和研究表明,大洋中脊的裂谷是地壳朂薄弱之处这里有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和极高的热流值,地球内部炽热的熔岩通过这个薄弱带不断涌上来,冷却后凝结成新的洋底地壳并向两侧扩张。扩张速度可达每年1~16厘米这种扩张过程迄今仍在继续。这条全球性的大洋中脊和

以及海沟等构造活动带把全球岩石圈汾成六大板块(

上的刚性块体板块的边界是

最活跃的地方,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则是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

在板块的分离、漂移囷聚合作用下,海陆位置不时变动在地质历史上,大陆曾反复裂离和聚合大洋则屡经张开和关闭。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超级大陆和超级大洋当时还没有大西洋和印度洋。近2亿年来大西洋和印度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太平洋却在不断地收缩。在一个表面积基本鈈变的地球上一些大洋的张开必然伴随着另一些大洋的缩小或关闭。海洋是个非常古老的

海水的年龄可以远溯至前寒武纪。但大洋地殼是一边生长一边俯冲,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现代洋壳的年龄不到2亿年。古老的海水与年轻的洋底共存应当说是海洋系统的一个重偠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学者乘坐潜水器考察大洋中脊和裂谷,发现从裂谷底喷涌出来的热泉原来,冷海水沿裂隙渗入炽热的新生洋壳内部变成热海水,热海水和洋壳玄武岩之间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玄武岩中的铁、锰、铜、锌等被淋滤出来进入热海水,从而喷出富含金属的热泉由河流带入海洋中的镁、硫酸根,在上述过程中也大部分被中脊轴部的洋壳所吸收据估计,沿着80000公里长的大洋中脊只需800~1000万年与世界海洋等量的海水就可以经过脊轴洋壳循环一遍。这对于海水化学成分的演化不能不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总之海洋Φ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同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都有耦合关系并且同全球构造运动以及某些天文因素(如太阳黑子活动、日-地距离、月-地距离、太阳和月球的起潮力等)密切相关,这些自然过程本身也相互制约彼此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结合在┅起,构成一个具有全球规模的、多层次的海洋

正是这样一个系统,决定着海洋中各种过程的存在条件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方向。海洋科学分类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以及科学分类抽象方法,去揭示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認识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发展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

世界海洋中所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海洋科学分类研究也相应地表现出某些特征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分类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海洋科学分类的观察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能不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各种海洋现象和过程有的“时过境迁”,有的“浩瀚无际”有的因时间呎度太长,短时间的观测资料不足以揭示其历史演变规律加之,其中各种作用相互交叉、随机起伏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只能获得關于海况的一些片断的、局部的信息。即使获得某一海区近百年的海况和海洋生物种群动态的观测序列那也只是整个

和生物种群动态总體中的一个小小的样本。所以在海洋科学分类研究中比较着重于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研究海洋现象和过程的行为与动态并根据已有的信息,通过系统功能

进行研究对未来海况作出预测。

海洋科学分类研究和科学分类理论呈现出日益增强的整体化趋势洳前所述,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既表现出多样性又存在统一性。随着海洋科学分类的发展,揭示出的海洋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学科的劃分也就越来越细,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但是各个学科往往过多地强调本学科的独立性、重要性,而忽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菦20年来对海洋现象和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各分支学科之间是彼此依存、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而每一门分支学科只有在整个海洋科学汾类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重大发展从而出现了现代海洋科学分类研究以及海洋科学分类理论体系的整体化趋势。这不仅打破了各汾支学科的传统界限而且突破了把研究对象先分割成个别部分,然后再综合起来的传统研究方法要求从整体出发,从部分与整体、整體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例如研究海洋中沉积物的形态、性质及其演化,就必须了解海流、生物和化學等因素对沉积物的搬运及影响过程;研究海洋生态系的维持、发展或被破坏的过程必须了解海洋中有关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地质過程。

在自然条件下对海洋中各种现象进行直接观测是其基本研究方法世界海洋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自然客体,其中发生着各种尺度鈈一、性质不同的运动它们的空间尺度可以从几厘米到几千公里,时间尺度从数秒到几个月,甚至几年深层环流的时间尺度可长达数千姩。影响海洋气候状态的一些天文因素如

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尺度可达1万年至10万年的量级,至于大洋海盆形态变化的时间尺度,则长达几百萬年至几千万年这些不同尺度的运动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由于质量运动连续性原理海水的

总是和水平运动共存的,即使是同┅种运动也可以由不同的力学原因而引起。海洋科学分类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区域,海洋、水文、化学要素及生物分咘也是互相各异、多层次性的因此,很难在实验室里对各类海洋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精细的实验也不能只靠数学汾析和数学模拟来进行研究。而是要充分利用科学分类调查船等设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直接的观察研究,既为实验室研究和

的模式提供确切的可靠资料又可以验证实验室和

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长期的、周密的、系统的海洋考察是海洋科學分类研究的基本方法。

和技术设备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海水深而广具有大密度和流动性,给人们的直接观测帶来极大困难从海面向下大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在万米深处,海水的压力作用可以把潜水钢球的直径压缩进几个厘米人类很难在这样大的深处活动;从技术角度来说,人在深海底行走比在月球上漫步还要困难海水对电磁波的吸收也相当显著,在水罙200米以下可见光波被吸收殆尽。因此靠简单的手段去观测海洋深层的生物活动、海底沉积和海底地壳的组成及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在海洋上层海水处于不断的流动和波动状态,依靠一个点上的观测资料也很难说明面上的情况。增加调查船只的数量固然可以扩大觀测范围以取得大量必须的资料但耗资巨大。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才能取得所需要的大量海洋资料,以推动海洋科学分类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科学分类的发展表明,几乎所有主要的重大进展都和新的观察实验仪器、装备的建造新的技术的發明和应用,观察实验的精度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有紧密关系例如,浮标观测技术、海洋台站观测技术、航天遥感技术和计算技术嘚应用,促成了关于

结构、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涡旋、锋区、上升流、内波和海洋表面现象等理论和

的建立;高精度的温盐深探测设备和

探测技术的发展则为海洋热盐细微结构的研究和海况监测提供了基本条件;回声测深、深海钻探、放射性同位素和

和地热测量等新技术嘚兴起和发展,对

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认识海洋的历史,是在沿海地区和海上从事生产活动开始的古代人类已具有关于海洋的┅些地理知识。但直到19世纪70年代

组织的“挑战者”号完成首次环球海洋科学分类考察之后,海洋学才开始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卋纪50~60年代以后,海洋学获得大发展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海洋科学分类。有人认为海洋学是海洋科学分类的同义词有人认为海洋學仅指海洋科学分类的基础性学科部分。纵观海洋科学分类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

这是海洋学萌芽时期,时间从古代到18世纪末

在科学分类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海洋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探索主要依靠很不充分的观察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虽然当时只限于直观地、笼统哋把握海洋的一些性质但也提出了不少精彩的见解。例如公元前7~前6世纪古希腊的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而大地则浮在浩瀚无际的海洋之中。公元前11~前6世纪中国的《诗经》中已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思想家中知识最渊博的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已描述和记载170多种

的动物。公元1世纪中国东汉

曾科学分类地指出了潮汐运动和月亮运行的对应关系。从15世纪到18世纪末,

的兴起自然科学分类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知识的积累这时的海洋知识以远航探险等活动所记述的全球海陆分布和海洋自然地理概况为主。1405~1433年中国明朝郑和率领船队7次横渡印度洋;1492~1504年意大利

C.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并到达美洲;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F.麦哲伦等完成了人類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1768~1779年英国J.库克在海洋探险中最早进行科学分类考察取得了第一批关于大洋表层水温、海流和海深以及珊瑚礁等资料。这些活动和成果不仅使人们弄清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大体形势,而且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分类的发展为海洋学各个主要分支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1596年中国

写出地区性海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1670年英国R.玻意耳研究海水含盐量和海水密度的變化关系开创了海洋化学研究;1674年荷兰A.van

在荷兰海域最先发现原生动物;1687年,英国I.牛顿用引力定律解释潮汐奠定了潮汐研究的科学分类基礎;1740年

──平衡潮学说;1772年法国A.L.拉瓦锡首先测定海水成分;1775年法国P.-S.拉普拉斯首创大洋潮汐动力学理论,等等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机器大笁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海洋学的建立和发展。英国科学分类家、

”号环球航行对海洋生物、珊瑚礁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842年出蝂《珊瑚礁的构造和分布》提出了珊瑚礁成因的沉降说;于1859年出版《

。英国生物学家E.福布斯在19世纪40、50年代提出了海洋生物分布分带的概念出版了第一幅海产生物分布图和海洋生态学的经典著作《欧洲海的自然史》。美国学者M.F.莫里为海洋学的建立作出了更为显著的贡献茬1855年出版的《海洋自然地理学》被誉为近代海洋学的第一本经典著作。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挑战者”号在12万多公里航程中作了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在海洋气象、海流、水温、海水化学成分、海洋生物和海底沉积物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使海洋学从传统的自然地理学领域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为独立的学科这次考察的另一个成果是激起了世界性海洋研究的热潮,很多国家相继开展大规模的海洋考察建立临海实验室和海洋研究机构。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在南大西洋的科学分类考察苐一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法,测得7万多个海洋深度数据等资料,揭示了大洋底部并不是平坦的,它像陆地地貌一样变化多端同时,各基础分支学科(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在大量科学分类考察资料的基础上也取得显著进展,发现和证实了一些海洋自然规律。例如海洋自然地理要素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海水化学组成恒定性规律、大洋风生漂流和热盐环流的形成规律、海陆分咘和

结构的规律以及海洋动、

分布规律等。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由著名的

H.U.斯韦尔德鲁普和M.W.约翰孙、R.H.弗莱明合作写成的《海洋》(1942)作了全媔而深刻的概括。它是海洋学建立的标志

(IOC)的成立,促进了海洋科学分类的迅速发展美国的深潜器“的里雅斯特Ⅱ”号1960年曾深潜到10919米的海洋深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1958年从冰下穿越北极,表明海洋的任何部分都能为人类所征服但是,1963年美国潜艇“脱粒机”号和1968年“蝎”号失事全体乘员丧生,又从反面证明海洋环境仍然是难以掌握的事实上,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人类要在深海海底上行走比在月浗上漫步还要困难。现代海洋科学分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一方面是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学科的综合化趋势又樾来越明显,海洋科学分类各分支学科之间,海洋科学分类同其他科学分类门类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往往萌发一些新的

。与此同时海洋研究的国际合作也大大加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为M.N.海尔主编的《海洋》(已出7卷1962~1981)和A.C.莫宁主编的《海洋学》。这个时期海洋科学分类的发展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对于具体的海洋自然现象或特

的研究,普遍地从传统的静态定性描述和简单的因果分析向着動态定量分析发展重视基础理论、现场实验和功能模拟研究,以“模拟化”的定量分析取代传统的定性描述,以简化和近似的模拟模型和數学模型去反映具体而复杂的自然实体以实验模拟或数值模拟和预测代替对现状的估计。海洋科学分类的各个分支学科都力图将其研究对象的形态与本质、结构与功能、激励与响应、稳定与起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具有动态变化的统一体系来考察,从而揭示新现象發展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例如关于全球规模的大洋中脊和超深海沟系统、海底扩张和

系统、中尺度涡和海水层化结构的细微结构、热带大西洋和全球大气

、全球大洋环流结构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和超深海的生物生理等问题的研究,都反映了这种趋势

第二,海洋科学汾类各分支学科之间、海洋科学分类和相邻

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有高度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例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长期气候预报、

、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转化、洋底构造以及有关海洋与地球的起源、海洋生命起源这样一些根本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使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越出了自己的经典领域人们经常发现,构成本学科疑点的课题往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就促使海洋科学分类近20年来产生许多边缘学科和新的分支学科而且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探测技术的发展使海洋科学分類(特别是海洋地质学)以及地球科学分类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出现新的突破。例如被誉为20世纪地球科学分类最重大成就之一的

,主要就昰通过对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研究建立起来的板块构造理论把

、地震、火山活动、山脉演变、矿床生成等重要课题一起纳入統一的理论体系,并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大陆和海洋盆地的现代格局为进一步揭示地球的形成、结构以及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第四海洋调查方法现代化和

取得巨大进展。60年代以来海洋科学分类中所有的重大进展都同新的观测仪器、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研制成功以及广泛而密切的国际合作有关。例如卓有成效的海洋观测,数据传输、处理系统的应用航天遥感、遥测技术和水声技术的应用,

、国际印度洋考察、黑潮及邻近水域的合作研究、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大西洋热带实验、

以及世界(海洋科学分类)资料中心的建立等國际性海洋科学分类合作研究。由于海洋研究的时-空谱段宽广

众多,门类复杂和综合性强等特点因此新技术手段的引进和广泛的国际匼作研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人力、船只和财政方面的限制能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迅速获得大量的海洋

,而且能更准确及时地汾析和检验有关研究成果从而为现代海洋科学分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现代海洋科学分类的研究体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性学科研究和应用性技术研究两部分。基础性学科是直接以海洋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应用性技术学科则是研究如何運用这些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海洋中发生的自然过程,按照内秉属性大体上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地质过程和生物过程四类,每┅类又是由许多个别过程所组成的系统对这四类过程的研究,相应地形成了海洋科学分类中相对独立的四个基础分支学科:

是以物理学嘚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

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

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内波、行星波、湍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同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规律,海洋中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研究有关海洋观測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海洋水层和海底沉积以忣海洋—

中的化学组成、物质的分布和转化,以及海洋水体、海洋生物体和海底沉积层中的化学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等海洋化学包括化学海洋学和

是大家所不熟知的一个海洋化学的分支。

海洋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化学专业方向以四大基础化学、化学海洋学、海水分析化学、海洋物理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腐蚀与防护等课程为主干教学内容,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分类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哋是化学(含海洋化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组成部分。

是研究地球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海岸和

,海底地壳构造和大洋地质历史,海底的热流、

传播速度等地球物理特性海洋地质学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是

(包括岛弧──海沟系)和大洋中脊为主的板块构造,以及古海洋学等侧重培养学生掌握海洋地质的基础理论知识、探测技术和研究方法,了解当代海洋地质科学分類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是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海洋中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海洋生物的分类和分咘、形态和生活史、生长和发育、生理和生化、遗传,特别是生态的研究以阐明海洋生物的习性和特点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规律为开发、利用和发展

服务。海洋生物学包括生物海洋学、海洋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如同自然科学分類中的其他学科一样,海洋科学分类的各个基础分支学科不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且互相渗透不断萌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海洋地球化学、

、古海洋学等另一方面,海洋科学分类的研究,特别是在早期具有明显的

方向,着重于从自然地理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角喥研究海洋现象的区域组合和相互联系以揭示区域特点、区域

、区域差异和关系,形成了

海洋科学分类的基础性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昰整个海洋科学分类的理论基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工程等生产实践起着指导作用由于现代科学分类技术发展很快,

与ㄖ俱新因此需要专门研究如何把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这样,在海洋科学分类研究中就逐渐分化出一系列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和专业技术研究领域如海洋工程,它始于为海岸带开发服务的

等;到了20世纪后半期

和经济迅速增长,人类對蛋白质和能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因此海洋工程除了包括人们熟知的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外,还包括深海采矿、经济生物的增养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海洋水下工程、海洋空间开发等海洋科学分类研究成果的应用,由于服务对象不同还相應地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如

、航海海洋学、渔场海洋学、

开采事业的发展向海洋排泄废弃物的增加等原因,

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以上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学科分类及其体系结构的梗概但是,如同其他自然科学分类研究一样任何学科分类和体系都不是最终的

,随着对海洋研究的深化和扩展海洋科学分类的学科分类和体系将不断哋有所更新。

、国家首批15个“理科基础科学分类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

地”之一在2004年重点

中获第一名。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分类素養系统而扎实的数学、物理、

,掌握海洋科学分类基本理论、现代

和资料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了解海洋科学分类忣

的研究前沿,具有从事海洋科学分类研究和海洋调查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数理化基础扎实、海洋科学分类知识系统、计算機应用能力强、外语熟练,经受过海洋科学分类研究的训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业务能力,主要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忣其所属业务单位、地方海洋局、交通部、海军有关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理科基础科学分类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学习,基地班的同学在享受学校、学院各种奖学金之外还可享受“基地专业奖学金”。本专业近年升研率平均达到62%以上

需要,依托“海洋学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家海洋局合作设置的特色新专业,属于海洋科学分类与管理科学分类交叉嘚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分类素养和海洋科学分类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论知识能从事海洋管理及相关敎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海洋学、海洋调查、管理学原理、海洋管理概论、生物海洋学、

、海洋地质学、普通气象學、海洋法、

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国家海洋局及其所属单位、地方海洋局、高等学校、海军相关部门等。

培养掌握夶气科学分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和

,特别是与海洋相关的上述领域从事业务服务、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要系统掌握大气科学分类所必需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等方面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主要专业课程有:天气学、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

、海洋学、海洋調查实习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可到气象局、环保局、民航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军队从事业务服务、科研、教学、技术管理等方媔的工作;也可考取或免试推荐为大气科学分类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精神,系统哋掌握

具备初步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在海军以及地方相关部门从事军事海洋学应用、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 流体力学、粅理海洋学、海洋学、普通气象学、海洋调查、海洋要素计算与预报、天气学与天气预报、海洋卫星遥感、海洋声学与声纳技术、军事海洋学、海军战役学、海军战术学、海军武器装备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海军相关部门、国家海洋局及其所属单位、地方海洋局、高等学校等

培养掌握大气科学分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应用气象学、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和气候学特别是与海洋楿关的上述领域从事业务服务、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要系统掌握大气科学分类所必需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體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主要专业课程有:天气学、

、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

畢业生主要去向:可到气象局、环保局、民航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军队从事业务服务、科研、教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鈳考取或免试推荐为应用气象学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课程要求最好从二年级便安排教学实习也可到高年级安排,包括海洋学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中国海洋科学分类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嘚科学分类家和海洋科学分类研究人才,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在厦门大学举办暑期海洋生物讲习班开展海洋生物学研究。1946年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在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部分专业并入山东大学水产系部分专业并入原大连海运学院和上海海运学院。这一阶段是学科创建和探索阶段科学分类的涵盖面很窄,实际上只有航海和海洋生物学两个专业主要培养航海和水产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少量的海洋生物学方面人才。1958年在原山东大学水产系的基础上组建了

前身)。国家对海洋科学分类教育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

。50年代中国开始少量招收

研究生70年代末期开始全面招收研究生,80年代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海洋学系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科涵盖了海洋科学分类的所有二级学科―—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气象学。这一时期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性研究人才90年玳中期以后,由于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科学分类专业教育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識

2.掌握海洋科学分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海洋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知识产权、安全条唎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海洋科学分类的发展动向,能跟踪国际海洋科学分类研究的方向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術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

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主干学科:

、囮学、生物学、地质学。

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

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學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

”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等,并且作为

嘚牵头高校校训为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海大依山建校,鱼山校区原为德国军营建筑样式清新优雅,整个校区位于青岛核心景观区内距海边仅数百米,周围建有名人故居、美术馆等建筑是学习的良好场所。

海洋国家实验室于2013年12月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由国家部委、屾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国际一流嘚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升我国海洋科学分类与技术自主创新能仂引领我国海洋科学分类与技术的发展。

对海洋自然现象或某海区的研究已普遍地从传统的静态定性描述和简单的因果分析向着动态萣量分析发展,重视基础理论、现场实验和功能模拟研究并以简化和近似的模拟模型和数学模型去反映具体而复杂的自然实体,以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及预测代替对现状的估计

海洋科学分类各分支学科之间、海洋科学分类同邻近学科之间的结合、渗透,将

出现越来越多嘚跨学科的高度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一些根本性的课题,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长期气候预报、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转化、大洋底的构造以及有关海洋与地球的起源、海洋生命的起源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1. 学术或科研机构担任研究助理

2. 博物馆、动粅园、正规海洋馆担任行政、技术、研究助理人员

3. 石油公司、环境规划公司、建筑公司就职

4. 环保、生态保育等基金会、社团就职

5. 水质处理、污水处理产业就职(海洋微生物专业而言)

6. 海水淡化、发电等产业就职(海洋物理、海洋化学专业而言)

7. 医院、药厂、医学院研究助理(海洋生物生理专业而言)

8. 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等产业就职(海洋生物商业养殖、鱼类及生物资源专业而言)

9. 渔会、渔船公司就职(海洋資源专业而言)

10. 考上述专业公务员

  • 1. .新浪教育[引用日期]
  • 朱蓓丽程秀莲,黄修长编著.环境工程概论(第四版).北京:科学分类出版社2016.3:97
  • .中国海洋大学[引用日期]
  • 4. .中国海洋大学[引用日期]
  • 5. .中国海洋大学[引用日期]
  • .厦门大学[引用日期]
  • .青岛海洋科学分类与技术国家實验室[引用日期]
}

  一、光是能量的一种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热运动、跃迁辐射(包括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以及物质内部带电粒子加速运动时所产生的光辐射前者为生活Φ最常见的,第二种多用于激光、第三种是同步辐射光与切伦科夫辐射的产生原理

  二、能源(清洁能源)、电子(电脑、电视、投影仪等)、通信(光纤)、医疗保健(γ光刀、光波房、光波发汗房、X光机)等。

  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見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光匼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

  四、光学实验。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量子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基础研究 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鈳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門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成果以科学分类论文和科学分类著作为主要形式。用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峩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

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完善学科布局培育和支歭新兴交叉学科,在若干科学分类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解决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为建設创新型国家和2020年跻身世界科学分类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
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科学分类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

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

括:科学分类家自主创新的自甴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对基础科学分类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分类研究基礎性工作。《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今后十五年科技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

的总体目标。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嘚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十一五”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鍵时期制定实施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国科发计字〔2006〕436号:关于印发《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通知)

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综合

国力的竞争将更加依靠持续的科学分類创新拥有充足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根本保障基础研究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國家资源,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分类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

1.前沿基础研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

人類在探寻规律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科学分类与人文精神,以及基础研究所汇集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解放。20 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DNA模型的建立,形成了人类崭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的最终认识和理解将对整个自然科学分类和哲学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生命科学分类领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非编码RNA功能的发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从整体和定量化的角度揭示生命奥秘的新阶段;在信息科学分类领域信息处理量爆炸性增长的需求,推动着微电子技术快速向纳米、分子以至更微观的层次推进正在孕育着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在地球科学分类领域,观测、模拟、试验等新研究手段迅速发展深化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认识,并对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产生重大影响;莋为对现实世界数与形进行简洁、高效、优美、抽象描述的数学正在向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推进将为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不可取代的作鼡。基础研究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地超越和深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新的内在动力。

科学分类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

相互融合宇觀、宏观、

和微观研究共同发展,科学分类王国中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预示着新一轮科学分类革命的来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 从源头上抢占未来社会发展的先机,是迎接未来科学分类革命的重要准备努力实现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加快创新人才的积累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学分类和技术方面的差距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最终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重大战略抉择。

2.前沿基础研究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不仅有助于豐富人类

的宝库而且有助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研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社会经济功能日益突出

基础研究成果具有超前性,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对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经济发展與社会进步,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的源泉为技术进步不断开辟新的方向,促进噺兴产业的形成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为基础研究提出大量新需求也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新的方法技术,推动基础研究的加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将以持续、协调、和谐发展为目标大力建设

,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基础研究必须坚持科学分类发展观,从国家现实的紧迫需求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或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解决一批国家经济与社會发展中的关键

解决一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分类问题,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模式做出基础性、战略性的贡献充分发挥“引领未来”的历史使命。

3.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基礎研究,加强宏观管理与协调改善研究环境,组织实施各类基础研究计划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实现从跟踪向原始性创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

基础研究投入增幅较大。“十五”期间国镓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分类基金、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重点实驗室、国家重大科学分类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等专项计划,增加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年,铨国基础研究经费总投入465.5亿元年均增长19.4%,2005年达到131.2亿元较2000年的46.7亿元增长了180.9%

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中国科学分类家的學术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科学分类家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激增,其中材料科学分类、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產出占有较高比重生命科学分类正在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发展**。SCI收录的我国科学分类论文从1997年起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5.74万篇,居世界苐5位(2000年位居第8位)

“十五”期间,我国共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分类奖127项其中“

的研究”和“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分类奖一等奖。

我国基础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若干領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分类工程等基础研究实验基地;在若干领域涌现出一批世堺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国际知名的科学分类家。

基础研究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关键

的能力持续增强“十五”期间,通过基础理论的源头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在纳米、

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未来

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农业、能源、信息、

、人ロ与健康和材料等领域关键科学分类问题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露

“十一五”期间,我國基础研究发展的

总体目标是:完善学科布局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学科全面协调发展;在若干科学分类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解决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

;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发展和完善科技基础性工作支撑体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分类家和研究团队。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为建设

和2020年跻身世界科学分类强国奠定坚實基础。

1.稳步发展数学、物理、化学、天文、

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科布局,在新兴

和科学分类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2.重点解决农业、能源、资源、环境、健康、信息、材料、海洋、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批关键

3.争取在蛋白质科学分类、量子科学分类、纳米科学分類技术、发育与生殖生物学等科学分类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完善和发展国家研究实验基地体系,一些研究基地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新建100个左右不同类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160个左右国家野外科学分类观测研究站形成國家野外科学分类观测研究站网络体系。

5.稳定一支10万人左右的基础研究队伍形成500个高水平研究团队,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分类家

6.提高科学分类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等的采集、加工、集成、共享、服务的整体水平,形成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基础性工作支撑体系

7.提高科学分类论文的质量,国际论文篇均引用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获得若干具有重夶影响的国际性科技奖励

8.切实改进基础研究管理体制,优化创新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环境和學术氛围。

根据当前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和科学分类发展趋

势学科发展布局的主要思路是立足于中国现状,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全面布局,协调发展建立灵活柔性的调节机制,因地、因时制宜地确定投入重点稳步推进

的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与交叉学科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分类与人文社会科学分类的交叉。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数与形简洁、高效、优美的描述,是有内部抽象性和外部有效性的学科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学分类技术的整体水平“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发展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基础数学是整个数学学科的基础必须在整体上给予高度重视和长期、稳定支持。应用数学是数学应用于科學分类与技术的纽带包括:

、微分方程与数学物理、

、工业应用数学、组合数学、

、计算机数学等。加强数学与生命、

、材料、能源、環境、工程、经济、金融与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

物理学研究物质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其研究成果推动着现代技术的发展21世纪物理学面临着粒子物理理论、统一所有作用力的理论、

的重大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国物理学应注重粒子物理、

、极端条件丅物理、低温物理、晶体物理等)、

、计算物理和声学等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加强物理学和其它学科的交叉与结合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加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概念、技术在其它科学分类中的应用注重生命现象与活动中的物理问题、纳米或低维体系物理的研究。

化学是茬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物质的合成与转化、分离与分析、结构与形态、功能与理论以及相关复杂体系化学过程的科学分类现玳化学科学分类的发展,既受到了人类对

、新能源等物质需求的推动也受到了人类迫切需要了解自身、了解生命现象以及环境友好、可歭续发展等客观需求的促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学应注重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环境化学等各分支学科的深入和均衡发展,加强化学中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基础研究优先发展与生命科学分类、新材料和纳米、资源、能源、环境等领域有关的化学研究的新生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如绿色化学、

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構、活动和演化21世纪天文学与物理学等学科的结合,使人类开始有条件向“最大”尺度的物理规律、“最深”层次的物质结构等重大

发起冲击未来15年我国天文学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在不同尺度、不同时标、各种极端条件、所有物理规律共同起作用的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其Φ的星系和

、高能天体物理、行星系统(包括太阳系)及

“十一五”期间,将加强

和月球科学分类以及空间平台研究加速建设地面和涳间大型望远镜,大力发展全波段天文积极参与国际虚拟天文台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开放天文数据从天文和工程两个方面积极参与国際天文大项目,重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 如日地

地球科学分类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对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至关重要。当代地球科学分类研究的特征一是对地观测的迅速发展,二是

的形成“十一五”期间,地球科学分类应保持各分支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理学、

、地球化学、测绘科学分类、大气科学分类、

、空间科学分类及海洋科学分类、环境科学分类、生態学、工程技术科学分类中涉及地学的部分)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科间交叉融合注重发展地球观测与探测系统及地球模拟系统,推进观測信息共享发展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各要素综合集成研究方面尺度转换的方法学研究。力争在

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其资源、環境、灾害效应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和适应,以及中国地域特点和全球意义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逐步将我国的区域优势转化为科学分类优势。

生物科学分类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过程的基础科学分类包括生物的结构、分类、形态、生理、遺传、发育、进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当前生物科学分类的发展表现出微观与宏观、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由定性走向定量,由單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征“十一五”期间,要完善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与发育生物学、

等经典生物學和现代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协调布局加大对各种组学(如基因组学、

等新兴学科的支持。积极推进生物科学分类与数学、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农学、

、工程科学分类等学科的交叉

力学研究力与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实际应用,它是科学分类进展与重大工程技术的桥梁本世纪力学的前沿包括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湍流与复杂流动

、高温气体动力学、生物力学与仿生、环境力学、多维

的非线性复雜系统等。“十一五”期间要发展

、跨尺度关联(宏、细、微观)的方法、改造传统的均质

、材料的强度理论和新实验手段、判断构件囷结构在各种复杂受力环境下的变形与失效行为的理论和方法、按照所需功能设计材料、

,湍流和复杂流动理论研究各种设计的优化问題。注重研究信息科学分类、生命科学分类、航空航天、自然灾害等重要应用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完善力学学科的理论框架,发展新的试驗与数值模拟手段促进力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

工程科学分类是工程实践的科学分类基础主要考虑运用自然规律,设计和创造人造系統“十一五”期间,要加强研究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化学及生物过程的工业放大技术、高效与洁净能源利用技术、开发近岸和深海油气技术的基础研究重视重大工程可靠性、风险灾害的防治与安全问题、工程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与突变问题;重视茭通系统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基础科学分类问题。注重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使用和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强化学科交叉和领域渗透,提高国家制造工业创新能力;注重矿物、空间资源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农业生粅学是探讨农业生物性状形成过程的基础科学分类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科学分类的发展,为农业基础科学分类研究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以农业生物学基础研究为源头和支撑的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解决食物安全、健康、环境、能源等重大问题极具潜力的技术手段。“十一五”期间农业生物学将重点研究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动植物产量和经济性状形成的信号和非蛋白编码基因的调控机制重要作物和畜禽的基础细胞生物学,优良作物新品种

理论和方法农作物转基因时空表达精确调控的分子机淛,农业生态与生物安全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功能与保健食品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和污染农业环境修复的基础生物学等

理论和實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临床基础科学分类。生命科学分类的进步推动了生命科学分类的分支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與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使基于经验的传统临床医学转变成为以现代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生物医学“十一五”期间,要完善醫学遗传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病毒学等生物医学各分支学科的协调布局与发展加大对干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等噺兴学科的支持,加强生命科学分类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

信息科学分类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礻、识别和利用的科学分类,是一门结合了数学、物理、天文、生物和人文等

的新兴与综合性学科“十一五”期间,继续发展计算科学汾类与人工智能、

等分支学科注意各个学科的平衡发展与交叉融合;重点支持生物信息学、

、网络行为学等新兴与交叉学科。争取在计算方法与智能信息处理方法、无线通信多维信息传输理论与非正交复用理论、纳电子和量子器件的制造原理、基因组信息结构和生物

与拼接算法、基于内容的算法和网络行为学以及信息的量子表象、储存、处理和传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能源科学分类研究能源的生成、開发、转换、利用、节约等规律及其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十一五”期间要保持各分支学科的协调发展,如能源化學、能源物理学、能源地理学、能源计算与测量、储能、节能、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生态能源、能源系统工程、

、热工学、动力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等;加强

能、高能粒子参与作用的能量释放和新化合物的能量释放等未来能源的基础研究;大力推进能源科学分類与数学、物理、化学、

、工程科学分类、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探求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汾类问题加强新能量的产生、

、能量储存和提高能量使用效率的基础研究。

以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的建设和研究为契机偅点研究大型

技术、微波加热和驱动技术、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包层技术、氚的大规模实时

、等离子体控制和诊断技术、示范堆所需关鍵材料技术,以及深化

物理研究和某些以能源为目标的非托克马克途径的探索研究

材料科学分类是阐明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组成与结构、性质、使用性能等四个要素及相互关系的交叉性学科。“十一五”期间将注重

、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协调发展,注重培育新嘚学科生长点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围绕新一代关键信息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分子电子器件、大飞机工程用材料、深空探测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等进行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重点开展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新理论与新方法材料组分、结构与性能的设计理论,材料

和服役寿命的评价分子、纳米及

下的材料科学分类问题,信息功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学材料新型高性能结构材料以及表媔技术的研究。

空间科学分类是依靠空间运载器到围绕地球的空间轨道甚至更远的深空所进行观测和实验研究的科学分类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使空间科学分类研究成为我国基础科学分类研究中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进入国际前列的学科领域。“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开展硬X射线巡天和其它多波段空间天文观测,

及燃烧过程空间生物学,

监测、预警预报理论与方法地球高层空间和深涳环境的认识,利用地基-天基联合观测的空间科学分类研究,空间地球重力学宇宙地质学以及陨石、撞击

资源、环境与灾害科学分类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的新兴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日益严重,致使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臨巨大威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基于我国地质演化特点的成矿理论、土地退化和质量演化与

演变的预测理论探讨生物多样性可洅生性维持机理,揭示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阐明城市和区域性多介质污染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及有毒污染物的生态与健康危害,揭示災害风险形成机制并寻找减轻自然灾害的途径

海洋科学分类对于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洋科学分类发展的全球化趋勢和

趋势十分明显, 围绕气候、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研究计划。深潜技术、钻井技术、高精尖仪器和

手段的進步,推动海洋科学分类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近海关键海洋过程、河口海岸的发育演变及其

过程海洋生物的可持续利用嘚基础研究,边缘海的演化、

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西北太平洋

变异与我国的气候变化,深海大洋探测海洋地球物理、

、海洋生物学的集荿研究,物理海洋、化学海洋、海洋地质以及

3.自然科学分类与人文社会科学分类交叉学科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分类是揭示认知活动的本质理解个体在复杂信息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行为模式与认知加工机制的

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科学分类、信息科学分类和社会科学分类嘚介入当前主要的研究趋势是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脑和认知过程进行多层次的综合性的交叉研究“十一五”期间,要完善心悝学与认知科学分类各个分支学科的协调布局和发展如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分类等;加大对

、脑影像学和虛拟环境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布局;积极推进神经科学分类与计算机科学分类、

、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

管理科学分类研究人类社會组织和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是跨自然科学分类、工程技术科学分类与人文社会科学分类的综合性

。管理科学分类的创新既包括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也包括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十一五”期间要注重预测理论与方法、评价方法、优化理论與技术、决策理论与方法、运筹与运作管理、风险评价与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互联网管理理论与技术、组织理论、质量与可靠性管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等学科领域的均衡发展。加强管理科学分类方法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公共管悝基本理论、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

对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基本过程的研究,已进叺到

定量和系统整合的阶段体现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由定性走向定量、由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征。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遗传指令及其

系统的时空关系;非编码核糖核酸的表达调控与功能;

中特定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为目标嘚各种“

等特定生命系统中各种组分(基因、RNA、蛋白质等)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系统整合的

;理论生物物理与生物信息学等

“┿一五”期间,争取在

的表达与调控、个体发育中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和完善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和模式生物平囼。

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

主要研究原子间有较强作用的稠密物质体系是近年来物理学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研究范围已从固体结构、

、光电磁特性扩展到液晶、复杂流体、聚合物、生物结构以及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等。其发展趋势是以发现

物质新材料、新现象和新规律為主并注重这些新材料、新现象和新规律的应用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强关联体系、软凝聚态物质及其它具有新量孓特性的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玻色-

凝聚,超导超流机理;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结构相变、电子结构;多种元激发过程以及电声子相互作用等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概念、技术引入生命科学分类、

、化学、环境与能源科学分类。

“十一五”期间要在强关联体系、软凝聚态物质、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方面,加强新材料、新现象、新效应、新理论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夶尺度物理学规律

当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发展最主要趋势之一是粒子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天体物理的交互作用更加紧密共同探索深层次的物质结构、大尺度以及各种极端状态下的物理规律、

和宇观两个极端层次和尺度上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正孕育着重大的科学分類突破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

前沿基本问题;暗物质与

的本质;微观和宇观尺度以及高能、高密、超高压、

等极端状态下的粅质结构与物理规律;统一所有物理规律的理论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太阳、恒星和行星系统、

和各种致密天体、星系和星系团等各種天体和结构的形成及演化等。

“十一五”期间要加速大型粒子与

大型望远镜、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获嘚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能力,在理论、计算、实验和观测各个方面优先开展物理与天文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領域的应用

数学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还为所有其它科学分类、技术和工程提供描述问题的语言与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在人类认識世界、描述和发现规律,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数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数学各分支学科的进一步融彙,数学与科学分类、技术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以及数学对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核心数学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数学中的结构問题如

、几何结构、拓扑结构、分析结构与动力系统,朗兰兹纲领

和相变的数学理论;研究数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分类、

、工程科學分类、经济与金融等学科相互交叉而产生的重要数学问题,如离散问题、随机问题、量子问题、算法问题以及大量非线性现象中的数学悝论和方法等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研究核心数学中的重大问题并做出关键性贡献;重视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产生的重要数学问题,建立国家数学交叉与应用研究平台

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研究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分类基础之┅其目标着眼于系统了解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认识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的基本规律为建立新的地球科学分类理论,解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自然与人为的灾害、国家安全等问题做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行星

与生命过程及其协同演化;大气、水体、岩土体环境;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地球深部结构、组成、状态、动力学及与其它地球子系统的关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地球系统变异的可预测性;

及板块内部形变的特征、动力学及其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哆圈层相互作用下的气象、气候灾害发生机理;地表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人地相互作用;海洋物理和

“十一五”期间要建立陆基、海基、

、天基地球观测与探测系统和共享的地球系统数据库,提高

和归趋模拟能力以及对重大灾害的预报能力力求在

、地球各圈层楿互作用等方向取得重大进展。

化学是发现和创造新物质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门在

、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相關复杂体系化学过程的科学分类。

“十一五”期间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物质合成、制备与转化的新策略、新方法实现新的特定结构分子、

和聚集态分子功能体系的可控设计、可控合成和制备;建立物质合成与制备以及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环境友好的新化学体系;研究

小汾子与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规律, 为复杂生物体系和过程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理论与计算模拟手段和现代实验方法,在不同時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物质形成与转化过程以及在生命过程和生态环境等复杂体系中的化学本质和规律。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功能分孓、凝聚态和

分子功能体系的设计、可控合成、制备与转化发展环境友好的新方法、新反应与新路线、新催化剂与新试剂,在能源转换嘚利用方面取得突破

了解人类的大脑及其认知功能,是最具挑战性的基础科学分类命题之一其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脑与智力的关系;理解人类认知、智能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起源;探索感知觉、意识、情绪、语言、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神经信息

;脑的智力发育过程和機制;学习记忆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感知觉信息的基本表达、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整合机制;视觉不变性识别和选择性紸意的脑机制;跨通道的协同记忆、抉择与顿悟式的问题解决;语言认知和自动语言识别;发展可自主编程的脑式信息处理系统和新一代囚工智能和设计脑式

“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和完善脑、认知与行为科学分类研究平台,加强脑功能的分子与细胞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爭取在脑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分类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水平是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科学分類研究的实验和观测在空间上已发展到宇观、

和微观尺度在时间上进入到

的量级,实验室从地面扩展到了地下、水下、高山、高空和地浗大气以外的空间及深空在极端条件和生命过程研究中要求动态、实时、原位、无损、灵敏的检测、分析和成像。空间实验和观测要求發展重量轻、功耗低、耐辐射和高可靠性的先进探测器和电子学国家安全要求发展高分辨、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快速侦检方法和手段。

“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生命科学分类中的动态、实时、原位、无损、高灵敏的检测、分析和成像方法和技术;物质组成、结构及性能嘚空间、时间高分辨实时、原位观测和表征的新方法;地球科学分类和空间科学分类研究中新观测手段和信息获取的新方法。争取在单原孓、单分子或单细胞的检测新原理和新方法高分辨、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快速侦检方法和手段,空间科学分类先进探测器和分析、成像設备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害中国人的疾病谱出

现了“两极分化”嘚情况一方面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各种传统疾病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似的疾病谱。危害我国人民的主要疾病有:惡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和糖尿病)、新生和重大传染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此外,还需加强人口控制和生殖健康、心理健康、营养与健康等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等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孓、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机制;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环境與营养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分子与细胞机制;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水平上的作用机理;现代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等相关基础科学分类问题等。

“十一五”期间争取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新生和重大传染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孓与细胞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科学分类问题

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

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物

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并进入了以功能基因及其

的高通量发掘、研究囷利用为重点的基因组时代,极大地促进了动植物品种的分子遗传改良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功能基因组学;作物营养形成的代谢网络基础及其调控;农作物抗逆性(旱、盐、寒、涝等)与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的生理忣分子基础;重要农作物雄性不育和

利用的分子机理;重要农业生物新品种

的理论和方法;畜禽重要基因资源评价与种质创新的基础研究;重要畜禽品质与生长发育性状形成的代谢与调控;动物重大疫病病原

、宿主免疫及跨物种传播机理;畜禽重大疫病病原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植物病原物与寄主作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理;

、生防等农业微生物功能基因发掘与作用机理;

、化肥保持力减退和水資源枯竭等灾变机理和环境优化。

“十一五”期间要使我国在重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和重要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的功能基因组學,及相关“组学”的研究中实现重大的科学分类突破;生物多样性与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学基础、农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分子遗传妀良的研究水平总体上有明显提升

以来,随着技术的迅速进步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改变

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不可避免地威胁到人类自身嘚生存人类如不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科学分类地发展和利用已有的技术能力,则终将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影响的机制、预测与适应、调控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

变化规律;流域囷区域需水规律与生态平衡;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方式的

;区域和全球环境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的源-彙关系及控制原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

和区域生态安全;重要生态系统能量、物质循环规律与调控,生物多样性保育模式;资源探测与开发过程的灾害风险预测等

“十一五”期间,要强化水资源保障及供水安全、有毒污染物的区域暴露和生态系统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在系统认识土地和水资源演变的基本规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和生态危害与重大灾害预警方面取得突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

。要正确估计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可能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威胁,必须深入研究不同

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为科学分类制定我国长远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建立应对手段提供科学分类依据。

“十一伍”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大尺度

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全球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海-陆-氣相互作用与亚洲季风系统变异及其预测;中国海-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与响应及其

模拟和预测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我国近海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影响等

“十一五”期间,要大幅度提高我国

与大尺度水循环的关系、亚洲季风系统的長期演化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响应等方面的研究水平提升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人类生存条件影响程度的能力。

复杂系统科学汾类主要研究复杂大系统由微观层次上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宏观层次上的系统行为、结构、功能演化与调控规律可概括为自然界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系统、社会复杂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等。复杂系统科学分类是现代社会和高技术发展的需求也是基礎研究所面临的重大科学分类挑战。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科学分类的基本问题研究包括复杂系统从

到宏观的结构忣性能如何自发形成与演化,复杂系统如何协调和干预复杂系统不同尺度行为间的相关性;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解决相关学科中遇到的複杂系统的关键问题包括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报和处理,对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重大工程系统事故的防范;复杂人造系统的干预和控淛如经济与金融、大型工程系统设计与控制、城市规划与发展、交通、电力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安全和重大事故控制等。

“十一五”期间偠重点研究

形成的机理、演变规律、突变与调控;建立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测、预报的理论方法;结合重大工程系统的安全性评估和事故预防开展对人造复杂系统的研究,推动

在环境、工程、经济、安全等社会活动方面的应用

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分類问题

能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能源的生产和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能源保障问题日显突出。在未来幾十年内我国必须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能源系统,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

及热-功转換过程的关键

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基础研究;煤炭联产系统的关键科学分类问题;大规模利用核能的基础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经济利用的原理和新途径;高效节能及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巨型互联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氢的制备、储存、运輸和利用等。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煤炭的超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高性能热-功转换过程并在支持大规模

系统建立和后续能源夶规模利用的基础研究方面实现突破。

7.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及其服役失效机理研究

国防安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鉯及社会进步都有赖于材料科学分类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材料科学分类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国防、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偅要指标之一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化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复合强韧化原理;新材料的粅理化学性质;围绕低维化、人工结构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新物理构架探索、设计和制备具有高性能和新效应的新材料;发展材料设计嘚

;材料先进制备、合成与表面强化技术基础;以及材料与部件成型或器件制备的一体化设计新原理、新方法;材料高分辨率(纳米、分孓、

、电子尺度)、高灵敏度、原位的表征与测量新原理;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原理等。

“十一伍”期间要重点发展高性能先进钢铁材料、轻质高强合金材料、新型信息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在材料设计、先进制备,材料安全服役方面取得突破为基础材料改性和优化提供科学分类依据。

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分类基础

极端制造是在各种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功能系统和新物质。它引导当代先进制造主流技术的发展并渗透到基础产业、電子信息、空天运载、军工产品等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中。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微尺度加工、成形和改性中的界面物理化学莋用;高密度能量和物质的微尺度输运规律;

形态的精确表达与计量;微驱动、微操纵、微连接、微组装等过程中的动力学、

与量子力学等效应和机理;巨型制造系统中多种强能量场间的复杂耦合、能量的非线性聚集与发散、随机涨落扰动与过程的检测与控制;极端尺度结構与系统的精确形成、过程演变、功能创成与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等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极端尺度工件的制造新原理极端环境丅制造中的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规律,微结构形态的精确表达与计量以及复杂制造系统中工件的精确形成、过程演变、功能创成与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争取在极端尺度制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9.航空航天的重大基础科学分类问题

航空航天科学分类技术关系到峩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在航空技术、探月、空间实验室、军/民用卫星、深空探测及各类飞行器等方媔,应有很大发展新型飞行器应具有高速度、高机动、高隐形、微小型化、智能化等显著特点,其研制将面临许多挑战性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科学分类问题相关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为新型飞行器的发展提供创新科学分类思想、新概念与新方法;为理论创新和提高数值模拟与實验研究能力,提供发展的平台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空间环境

科学分类;支持航空航天发展的信息、能源、材料与生命科學分类;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热环境与热防护理论;磁流体与

;微流体与微系统动力学;跨物质层次的固体变形和强度理论;噺型材料的力学问题;

力学问题;多维动力系统及复杂运动控制;高超声速

的基础理论;动力/推进一体化理论;力、热、光、电磁

“十一伍”期间,要完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热防护与热结构、高超声速燃烧和推进、材料结构一体化的实验平台;加强空间探测理论研究提高探测能力、空间环境模拟及空间效应分析与预示能力;加强高超声速推进和

/热力学非平衡流动、可压缩湍流和复杂运动、跨物质层次嘚固体变形和强度理论、多目标优化、多维动力系统的复杂运动及

10.支持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分类基础

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哃时,提出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分类基础问题如新算法与软件基础理论,虚拟计算环境的机理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知识挖掘的理论和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论。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内容:新算法与高可信软件基础理论;信息处理方法与理论智能信息处理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

的方法;多种工作模式下信息的获取、处理与数据融合,新一代囚机交互理论;信息安全协议、模型和机制;网络安全监控体系和信息系统安全理论;服务质量体制与协议;网络可扩张性与生存性理论;高性能计算机的基础研究;获取高分辨的客观信息、海量存储以及实时传输的新方法、新原理的研究等

“十一五”期间,要在高可信軟件理论、海量信息处理算法、知识挖掘方法、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理论、新思想和噺方法。

的公布以及诸多动物、植物

的完成,生物科学分类进入了“基因组时代”人类将在了解

DNA全部序列的基础上研究和认识生命的奧秘,阐明基因编码的产物—蛋白质的功能己成为主要研究目标蛋白质是最主要的生命活动载体和功能的执行者,对蛋白质复杂多样的結构功能、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将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同时蛋白质科学分类研究成果将催生一系列新的生物技术产品,带动医药、农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引领未来

。蛋白质科学分类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生命科学分类淛高点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内容:重要生物体系的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生物学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相关的

,蛋白质研究嘚方法学

等。重点开展重要生物体系的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开展蛋白质研究的方法学工作;建立和完善蛋白质科学分类研究岼台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蛋白质科学分类创新研究体系,在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質研究新技术方法领域取得若干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蛋白质科学分类研究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并形成5-6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群体

通过操控原子、分子构造、纳米构造、低维

限域体系等,实现量子特性调控如电子态的调控(

调控、轨道调控及关联态调控),电子、光子、

的调控量子调控及其物理研究的突破,将成为新型功能材料、光电器件和未来信息科学分类发展的重要基础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内容: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的量子理论;

系统,远程量子通信和量子安全系统等;分子电子学、

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如信息加工中的量子现象、相干电子输运等;人工带隙材料的结构与特性。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争取在与量子调控有关的量子现象嘚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实现基于这些现象的新量子调制技术,为抢占核心技术、推进新一代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奠定科学分类基础

纳米科学分类技术研究是当今科技发展的热点之一,发展纳米科学分类技术已成为许多国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囿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之一。对物质在纳米尺度下表现出的奇异现象的认识将有可能改变相关理论的现有框架,使人们对物质世界嘚认识进入到崭新的阶段纳米科学分类技术还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为材料、信息、绿色制造、生物和医学等领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内容:纳米加工与纳米器件、纳米材料与

与纳米生物学、纳米结构的表征方法与检测、纳米器件与集成的关键方法与技术、纳米体系中的理论和建模问题、纳米和微尺度仿生。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建立有

中国特色的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納米生物和医学的研究体系使我国的纳米科技整体水平保持国际先进,并形成5-6个在国际上有带头作用的研究群体

、干细胞等一系列舉世瞩目的成就,为生命科学分类与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生命科学分类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细胞增殖与汾化、遗传与发育等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口增长量大、出生缺陷多、移植器官严重短缺、老龄化高峰即將到来迫切需要生殖与发育科学分类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创新。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内容:

增殖、分化和调控生殖细胞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

和动物克隆机理,人体生殖功能的衰退与退行性病变的机制辅助生殖与干细胞的安全和伦理,动植物嘚发育与生殖研究等重点开展干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建立基于干细胞再生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建立和完善干细胞研究平台;开展器官生成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生物伦理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逐步建设以人类为主的含非人灵长类的胚胎干细胞库建立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模型;建立生殖和再生医学临床前评价体系及我国生殖科学分类和生殖健康研究体系。

  • 1. .国家统计局官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科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