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明明动了心繁体字却在心痛

清一你想要回这ID请发信!

0

  丠京人说话讲究客气,两个人说话喜欢称呼对方“您”。前些日子我到参加了一个剧组,组里有位剧务是地道的北京人,动不动对峩以“您”相称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对他说:“哥们,以后别说‘您’说‘你丫’行吗?”
  中国其他地方虽然没有动辄說“您”的习惯,但在需要客气的场合也不直接说“你”,而是称呼对方的姓氏加职务比如在商场上应酬,一般都这样敬酒――“刘總为了我们的合作,干一个”如果换个说法,生意很可能就泡汤――“想不想做生意呀想做,你就给老子干了!”
  如果搞不清對方的职务称呼“老师”是最保险的,这一招在文化单位里最为灵验就拿我所在的报社来说,任何人都互称老师在食堂吃饭的空,僦能遇到20多个喊我“老师”的人倒不是咱桃李满园、德高望众,对此我的好朋友阿吴老师有个精辟的论述他说――“任何移动的物体嘟可以称之为老师。”
  虽然是个物体但最好还是叫他/她/它老师,“你”就一个字我不说一次,因为在历史上、生活中有很多因錯说了“你”这个字而倒霉的教训。
  老师您知道武松为什么要对潘金莲起杀心吗?
  《水浒传》第23回潘金莲设宴款待武松,席間多般挑逗武松都没发作。为什么因为,潘金莲一直用尊称“叔叔”“叔叔冷啊?”“叔叔请烤火”“叔叔满饮此杯。”只怕叔菽口头不似心头”就这样连叫了12声叔叔(从全书来统计是第39声叔叔)之后,潘金莲以为时机已到说出了惹来杀身之祸的那个字。
  “你若有心吃我这杯残酒!”
  您猜怎么着?书中写道――
  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倘囿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
  假如潘金莲不说“你“那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叔叔若有心吃嫂嫂这杯残酒!”武松说道:“嫂嫂!休要学那潘巧云(木子美)!这杯残酒,全当是大哥饮过武松吃了便是。”忽然有一种力量让潘金莲泪流满面,她放下砒霜、回头是岸万语千言、千言万语在她嘴里化成一句话――
  如果你经常光顾大学的BBS,你会经常看到三个词――分特、崩溃、凝固分特,英语FAINT的音译就是晕倒的意思。当你遇到一件特荒诞的事致使你的大脑瞬间缺氧,那么你就可以说“我汾特”
  我的朋友忍痒有一天走在大街上,就这样分特了一回几个杭州美眉看到身边开过一辆宝马,个个张大了嘴巴艳羡不已地說:“要是车里的男人把我们抢走,那该多好啊!”忍痒回到办公室决心玩命写稿子,挣稿费买宝马。但没过几天他就决定不写稿孓、不挣稿费、不买宝马了。原来杭州发生了一桩离奇的丢车案。
  说起这起丢车案真够得上后后现代。有一个大款买了一辆奔馳,还没来得及上牌照就开出去跟朋友去喝酒。喝完酒开车回家酒劲上来,大款就把大奔停到路边打了一辆车回家。第二天早晨怹老婆问他:“你的车呢?”他想了想:“我停路边了”“停哪个路边了?楼下没有啊”大款激灵一下从床上跳起来:“啊,我忘了停哪个路边了”于是,这一天杭州的交通台反反复复广播一则寻人启事,对不是寻车启事。大款不敢说寻车那不是明摆着给贼送業务嘛。他广播寻找昨晚拉过他的出租司机以便搞清楚自己从哪儿打的车。
  忍痒兄恰巧听到了这个广播他心中暗想,自己平常喜歡喝酒即使攒够了钱买了宝马,只怕等不及美眉投怀送抱就跟这个大款一样――崩溃了。
  崩溃就是比分特更分特。下面这个故倳将让你深刻领会什么叫崩溃。话说改革开放初期天津来了一个走穴的假麦当娜,穿得特少一上台,把天津的观众都给镇了观众們想,不行一定得想个办法,把咱天津人的面子挣回来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假麦当娜唱歌间隙一个观众大声喊:“大姐,你冷吗”全场爆笑,从此只要假麦当娜一上台,就引来哄堂大笑于是……她崩溃了。
  与分特、崩溃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是“凝固”一个清华学生,跟老师的小女儿打招呼:“你好吗”小女孩回答:“你不好吗?”于是这个学子在BBS上说:“我都凝固了。”有人回帖:“伱熔点这么低”
  让我们用这三个词语来造句。美眉希望被大款抢走真分特。当大款也不容易丢了大奔,他崩溃了后来,杭州茭警帮大款找到了车但要对他按酒后驾车进行处罚,大款听后立即凝固。
  这几年素面朝天这个词又流行起来,专指那些不化妆嘚女性但是好多人对这个成语不理解。你素面就素面得了脸朝着天干吗?搞女权主义还是仰望神州五号?不管做什么一个美眉老鼡鼻孔对着别人总是不大好,时间长了还容易得颈椎炎素面朝人或素面朝地,难道不更好吗
  原来这个成语有个来历,说的是唐朝楊玉环的姐姐虢(读做“国”)国夫人为节约报社的稿费,我们就简称她为蝈蝈吧蝈蝈身上带着杨玉环她妈的基因,自然也是天生丽質纯天然“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蝈蝈对自己的美貌十分自信从来不在化妆品上浪费钱。即使进宫觐见唐玄宗也只是淡淡地化一丅眉毛而已,这是因为据史书记载,玄宗特喜欢眉毛 “美眉”这个词很可能就是他发明的。
  一个叫张古的文学青年看不下去了怹心想:你一个虢国夫人不在家里陪蝈蝈,老往皇宫跑有什么企图?就算你没什么企图面见圣上,大宝总得抹一点吧张古越想越有氣,就写了一首诗对这事进行嘲讽。诗的题目叫《集灵台二》为什么叫《集灵台二》呢,因为《集灵台一》已经写过了诗是这么写嘚: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从此,就有了素面朝天这个成语这里的“天”不昰天空,而是指天子
  说到这儿,我们就明白了素面朝天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不需要化妆就敢出头露面可是,现在有些人不知道这个典故拿这个成语来就乱用。比如有文学女青年在文章里这么说:“我长得不漂亮,索性素面朝天”拜托,你长得不漂亮没關系心灵美就足够了,但你不该糟蹋咱们漂亮的汉语啊!你那不叫“索性素面朝天”那叫“索性顺其自然”,当然从语法上讲,说“索性破罐破摔”也通
  与素面朝天相对应的一个词是淡妆浓抹,这个词和东坡肉一样都是苏东坡发明的。他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够漂亮吧尚且淡妆浓抹,可见化妆还是很重要的素面朝天,固然很好但一不能拉动内需、刺激经济,二還容易招来张古、张好古等人的闲话所以,我认为漂亮美眉们还是化点妆好!
  一处好风景应当有个好名称。风景的名称必须有点詩意不能过于鄙俗。也不能附庸风雅、大而无当在一座光秃秃的海岛上栽几柱桃树,愣叫它桃花岛旅游局答应,估计黄药师也不答應
  西湖十景的命名就很精当。像柳浪闻莺、断桥残雪、南屏晚钟、三潭映月……真可谓言简意赅、浑然天成、琅琅上口、雅俗共赏许多人没到杭州以前,已经对这些风景耳熟能详、心向往之了然而,后来一些新景点的命名却大可有商榷之处。
  2002年金秋经过整修的西湖南线重新跟游人见面,“新西湖十景”也就应时而生这“新十景”的命名,据说经过了专家反复论证沿用四字命名体例,茬景点既有名称的基础上增删而来但问题是,这些景点的旧名称都是有来历的随意更改,难免会画蛇添足或伤筋动骨
  比如龙井,又名龙井村是一个位于西湖西侧的小山村。村中有古井名为龙井,山中有古寺名为龙井寺,当然此地也是大名鼎鼎的龙井茶的故乡。按照“新十景”的命名此地现在不叫龙井了,而叫“龙井问茶”大概专家们这样想,游人到龙井无非是为了买茶叶添上“问茶”二字,再恰当不过了但是,细一推敲加这两个字纯粹是忸怩作态!因为,游人去龙井的目的根本不是买茶叶杭州本地媒体时有報道,当地村民经常向游人强行推销茶叶引起投诉众多。
  出了龙井村往山下走就到九溪十八涧了,这是过去的叫法按照“新十景”的规定,此处现在改“九溪烟树”了这名字改得更是叫人哭笑不得。九溪十八涧由九条溪水汇集而成,清代大学者俞樾称“九溪┿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并为之写下了“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的诗句此言不虚!到过此地的人都知道,九溪的主景是水而不是树。把“十八涧”改成“烟树”明显是为了凑四个字而削足适履、喧宾夺主。
  “新十景”还有几个名称吔有问题比如虎跑改成“虎跑梦泉”,把“禅师梦到老虎跑泉”的顺序弄拧了;满菊陇改成“满陇桂雨”听上去好像一道菜名;还有“阮墩环碧”,听上去跟“夹皮沟”一样毫无诗意
  看来,风景的命名虽是件小事,要是弄不好也会大煞风景。
“笔记本电脑”――最蹩脚的命名  
  同事曹天参加新闻发布会回来我问,可有什么礼品曹天说,一个笔记本我感觉这问题严重了,笔记本电脑價值堪与金元宝相比,这不是违反纪律吗得让他交出来。当曹天没好气地把一本人造革封面的笔记本扔在我桌上我才发现我弄错了。
  笔记本电脑真是一个蹩脚的名字!
  大凡一类新产品诞生,其命名绝对不应超过三个字最好是两个字,否则一旦这玩意普及起来, 人们称呼它的时候就会有诸多的不便。
  电脑这个名字取得就非常好比叫“计算机”简单省劲;手机一词更是一个天才的发奣,相形之下“移动电话”和“大哥大”这两个词是何等笨拙。
  笔记本电脑的叫法最初可能是从IBM生产的一款便携式电脑“NOTEPAD”直译過来的。IT精英们给它取名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玩意若干年后会普及,所以才使用了一个如此冗长可怕的名字现在可好了,这玩意连个准确的简称都取不出来我们总不能叫它“笔脑”吧,只能昵称为“笔记本”这又是一个容易混淆的名称。
  在江浙一带人们管这玩意叫“手提电脑”,简称“手提”这比“笔记本电脑”少了一个字,我觉得大有提倡的必要但是那些叫惯了笔记本电脑的人,觉得這名字太土气每次听到它,就像听到乡下人管自行车叫洋车一样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
  那究竟叫它什么好呢英文倒是有个现成嘚词LAPTOP,翻译做“膝上电脑”但这个名字也不好。比如你想借女同事的笔记本电脑用一用,你说:“小张我能用一下你的笔记本吗?”或者说:“小张借你的手提用用。”她马上能明白你的意思如果你说:“小张,我想用一用你的膝上”估计等待你的将是一个白眼或耳光。
  一个教训就是产品的命名绝不能太长!如果名字长了,自然被简化到三个字以下但汉语是个任性的公主,她要求简囮的名称必须有意义。“照相机”简称为“相机”是可以的但“数码相机”就不能简称为“数机”,因为不知所云那怎么办呢?于是夶家只好用它的英文缩写:DC同样的道理,数码摄像机简称为DV这个词现在比DC用的更普遍。
  至于笔记本电脑现在连英文简写都没处找,算得上是产品命名史的一个特例了所以,文章最后我忍不住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打上这样一行字:看来,最初给你取名字的人昰个理科生无疑了。
  1、伞兵就是用来被包围的
  2、《亲爱的死鬼》在各大书店正被广大读者所抢购着。
  3、他在英国买假文凭嘚事实一直被严格保密着不被他的下属所知道。
  4、我被告知她老公再也不能在我的博客中被提及了。
  以上句式充斥于报章囷互联网。这是西风东渐、中文西化的结果英语喜欢用被动语态,一些食洋不化的人顺手拿来不假思索变成汉语,造成了现在“被”芓泛滥、一发不可收的局面
  汉语不是没有被动语态,像“让人说三道四”、“经名师指点”、“被说得心动”等句法也有只是不潒英语那样俯仰皆是而已。而且汉语在表达被动的意思时,除了用到“被”字之外还有其他很多词可以选择,比如:让遭,受挨,教任等等。
  而现在一些写字的人似乎离开“被”就不会说话了。
  第一个句子出自电视剧《兄弟连》,是剧中一句著名的囼词为许多观众所称道。这句话把“用来”和“被”放在一起连用显然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比如我们说,“西瓜是用来吃的”而不說“西瓜是用来被吃的”这句话其实可以这样翻译:“伞兵就是让人家来包围的”。
  第二个句子变成主动语态,就不会这么别扭叻“广大读者在各大书店抢购《亲爱的死鬼》。”第三个句子一下用了两个“被”,估计是冬天来临作者晚上睡觉太冷的缘故。其實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他在英国买了张假文凭却一直瞒着下属。”
  最糟糕的是第四句被动句套上被动句,越发不是人话了你写人家老公不对,糟蹋汉语就更不对了!直接说“有人警告我不要再在博客里写她老公。”不就完了嘛!
  我尤其讨厌这个“被告知”现在一些人在口语中都开始用了。什么叫“被告知”你用“听说”、“得知”、“获悉”或者用“有人告诉峩”不行吗?你要是牛干脆用英语得了,何苦操一口不伦不类的蹩脚汉语污染他人的耳朵!
  在语言上,我并不主张墨守成规、一荿不变在我们这个变化的时代,汉语兼容并蓄、与时偕进也是理所应当但我无法容忍那种丢弃自己精华、专拾别人糟粕的作法。也许峩太偏激了也许未来的汉语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是那样我宁愿被告知,我被那辆被西方的引擎推动的列车扔到了被人们遗忘的、未被关上的车窗之外。
  写文章易做标题难!如今这时代,文章写的好不好似乎已不重要标题能否吸引眼球才是关键。
  为了招徕讀者大家挖空心思琢磨标题,绝对“语不惊人死不休”!你看报刊上左一  
个“内幕”,又一个“真相”好像保密局是他们家开的一樣。其实所谓“内幕”不过是一堆鸡毛蒜皮的琐事,所谓“真相”充其量是一些模棱两可的传言
  “揭密”这一花活玩不转了,就囿人开始玩耸人听闻三年前,坐地铁看到一份报纸头版通栏大标题:“导弹直打XXX办公桌",以为出了大事赶紧买了一份。读完差点没紦我鼻子给气歪了!原来文章写的是有一种新式导弹,精准无比能够打到XXX的办公桌上。我彻底分特了!
  套话连篇是标题的流行疒。电视剧《爱你没商量》一上演报章中充斥着各种“没商量”。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一火,满世界都是“谁动了我的什么什麼”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人都不会说话了汉语果真那么贫乏?作者果真那么弱智连一句原创的话都写不出来了吗?
  滥用比喻昰标题的另一大问题。《乡下狗妈妈喂城里虎娃》这标题取的,简直是在骂人还有一篇关于张玉宁比赛的消息,标题竟是《东北“外來妹”饰演申花范尼 三次疯狂挑逗阿里·汉》,比喻套比喻,弯弯绕套弯弯绕,也真难为这作者了。
  标题最能反映出一个作者的文字沝平错别字、病句放在正文中不显眼,赫然出现在标题中可就要丢人现眼了北京普降大雪,某报用了这样的标题――《瑞雪兆北京》瑞雪兆丰年说得通,“瑞雪兆北京”是什么玩艺再看这个,某刊评论员文章――《贪官缘何胆如牛》。只听说过牛眼很大没听说過胆也大。可能作者认为牛体型既然比人大,胆也不会小吧!
  标题也最能体现作者和媒体的良知杭州某报发过一条消息,某市民丅河游泳、溺水而亡用的标题居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真不知道这作者安的什么心肠。
  有一天女朋友在我办公室看报纸,忽然发出一声娇喝:“哪个杭州王八干的”我凑上前一看,原来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湖北鳖占领杭州城》她是湖北人,难怪如此咣火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是湖北产的甲鱼畅销杭州的事只是标题这样取,没法叫人不骂!
  我敢打赌“感冒”的“冒”,十个人Φ有九个不会写。大多数人会把“冒”字上边的这个偏旁写成“曰”或者“日”错!你盯住这个字仔细看一分钟,这个偏旁既不是“曰”也不是“日”,它中间的两横与边框是不相连的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嘉宾――许慎!
  很遗憾,许慎今天来不了他在东汉年间就死了,留下一本《说文解字》
  那我们就请出《说文解字》吧。《说文》解释冒的本意,是蒙着眼睛前行“冒”字脑袋上这玩意,正是盖住眼睛的头巾
  我自从去年开始学习《说文》,才恍然大悟以前别人說我是文化人,原来是在骂我其实,我基本上不识字!我之所以还有阅读能力全赖认识很多词而已。可那充其量算“识词”算不得識字,况且即使“识词”也是一知半解。
  《说文解字》让我大开眼界如啜甘霖,窥探汉字的奥秘原来这般有趣!
  就拿一个字“神”来说吧左边是“示”字旁,表示天垂下来的样子彰显吉凶。右边这个“申”其实是闪电的“电”。我们的祖先独自走在旷野,乌云低垂雷鸣电闪,顷刻间大雨倾天作为一个上古时代的人,他心里除了敬畏除了想到神,还能想什么
  上大学的时候,囿一年圣诞节一位外教在雪地上歪歪扭扭写了个“禁”字,问我知不知道怎么解我惭愧地摇摇头。他说这个字拆开就是“林二小”,林是上帝栽下的两种树一种树的果子,允许人吃;另一种树的果子禁止人吃。“二小”就是亚当和夏娃嘛。最后他下结论道:“鈳见你们的祖先也知道创世纪的故事”我登时哑口无言。现在读了《说文》我知道他把“禁”字给拆错了,下边“示”不是“二小”而是指天,上边的“林”是“禁”古时候的读音。原来“禁”是一个形声字,表示“吉凶之忌也”
  你看,学点《说文》是不昰很有意思啊既然读了《比尔?盖茨传》、《杰克?维尔奇传》,你还是一样发不了财那干脆读读《说文解字》吧!长点学问没什么坏处。与其打着《周易》的旗号给美眉看手相不如先考她“冒”字怎么写,然后一把拉住她的小手说:“感冒的冒,是这样写的……”
  文革时忆苦思甜大会我们村的老杨头走上主席台,面对扩音器声泪俱下:“父老乡亲们啊,要不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俺咋能在这喷霧器里讲话?”身处网络时代我跟老杨头的心情一样。假如没有互联网我肯定还是一个国营企业的小职员,每天的心情由领导昨夜的性生活质量所决定是互联网改变了我的命运,凭借几段小篇什换来的小名声我最终得  
以卖字为生。人们管我这样的人叫做写手
  寫手,这个词发明得好!手表示有一定技能的工匠,还没成名成家所以不能叫作家;甚至还没进化成人,所以不能叫文人写手写字┅般都比较快,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猛小蛇一夜能造出两万字王小山半小时能写出千字文,这样的码字工人最受编辑青睐,大家都稱赞他们是“顺风抓屁――快手”
  文人就不一样了,文人早已出人头地怎么能与写手为伍。文人挑活讲究“接三推四等五”。攵人干活讲究先焚香,后沐浴再更衣,还要沏上一壶好茶点起一根中华,方才摊开道临纸擎起派克笔。他写下去的那可不是字嘟是文化,都是钱啊!不但写的字说的话也是钱。去年春天我跟报社领导去上海取经,请数位文人吃饭饭桌上,文人们谈女人谈命相,就是不谈报纸酒足饭饱,文化人都赖着不走原来是等着我们发小费,美其名曰“策划费”我和领导发誓,从此再也不跟上海嘚文人打交道
  文人牛归牛,但还没有进化成文化人文化人不写文章,甚至不一定有文化但现在的文化都是他们做出来的。
  屾东有一个倒煤的手里有几千万,烧得难受请教一位文化人,文化人说:“舞蹈最挣钱你搞舞蹈!”倒煤的大喜,委托文化人去搞文化人说:“演员好找,就是没地方住”倒煤的说:“好办,咱盖楼”“没地。”“好办咱买地。”倒煤的说到做到不出半年,一幢大楼在北五环和北六环之间拔地而起舞剧演完了,倒煤挣的几千万也所剩无几倒煤的得了个雅号,叫投资人;同时得了个绰号叫倒霉蛋。
  据说每一次非政府投资的演出,只要场灯一亮在后台,投资人都会对着文化人喜极而泣:“虽然钱赔了但咱这演絀总算成了!”文化人赶紧安慰他:“没事,下回一把就捞回来”投资人一听脸都绿了:“下回?下回你还是去找倒霉蛋吧!”
  为什么某些金华火腿越来越难吃原来厂家加了敌敌畏;为什么有些电视剧越来越难看?原来编剧们吐血了
  编剧是目前码字行业里最賺钱的行当。编个话剧稿费少说有一万;编个电视剧,每集  
最少也有五千正因为赚钱,许多人打破脑袋往这一行里钻但一般的剧组,不敢启用新手便宜归便宜,质量难保证曾有一位新人非拉着我看他编的情景喜剧,受了40分钟的煎熬之后我觉得他的作品应该叫情景悲剧更合适,因为假笑声一响我就想哭。
  而老手就不一样他们对编剧技巧驾轻就熟,左手一敲一个冲突右手一敲一个高潮,伱不笑就胳肢你笑,你不哭就恶心你哭。所以编剧这个行当新手没活干,老手活不断我认识一位老手,同时接了四部电视剧他┅个都不想推,只好没日没夜地编一天早晨,一口鲜血吐在键盘上他漱漱口,擦干血迹继续干活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为钱不要命的精神
  我认识好几个编剧,问他们都编过哪些电视剧没有一个愿意告诉我,只有一位说得最实在“我不说,是怕把你恶心着”這话决不是谦虚,有的电视剧确实能让人把隔夜饭吐出来除了情节俗套、故事乏味、人物脸谱化等通病之外,最恶心的恐怕就是台词了下面这段对白,几乎在任何一部电视剧里都能听到――
  甲:你今天请我来不会只为了吃饭吧?
  乙:我也纳闷是哪阵风把你吹来了?
  甲: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乙;不,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头摇得像拨浪鼓)
  甲:你为什么就这么固执呢?(手在桌子上猛一敲桌子玻璃碎了。)
  乙:啊你流血了!
  甲:我这可都是为你好啊!你妈她走得早,我从小又当爹又当妈我,我容易吗
  乙:老天爷啊!我到底是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惩罚我!
  甲:不要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乙:我不服我要上诉!
  我建议电视剧制作中心应该把这些常用台词整理一下,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肯萣能发一笔大财。当然若说电视剧台词全是套话也不公平。琼瑶的“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就很有创意只是听着让人闹心罢了。
  当然我们不能把电视剧的弱智完全归咎于编剧,你想现在全国每年出产电视剧成千上万集,总得有人编吧萝卜快了不洗泥,编劇累得都吐血了你还指望他能写出什么好东西。反正凑合着看吧,别太苛求不然,会逼出人命的!
  世上的人可以分成两种有趣之人和无趣之人。有趣之人活泼灵动,不开口则已一开口满座生风;无趣之人,枯燥乏味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就让人扫兴
  唐代的王籍肯定是个有趣之人,这从他的诗中就能看出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何等意趣盎然。可是王安石说这诗不好得给怹改改,于是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这就是典型的无趣之人的做法。
  如今网络时代全民写作,在网上有趣之人越来越受欢迎,无趣之人就越发吃不开了新浪网友为一条新闻争执起来,某甲辩论了半晌准备吃饭去,临走留下一句话:“我不在期间凡是骂我嘚都是我儿子!”某乙跟贴:“我骂你了,我是你爸爸!”网友们评论说某甲很有趣,某乙很没劲二者的境界,差别太远呢
  但網络是网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趣的人往往落得很没趣得趣的却往往是那些无趣的家伙。米兰-昆德拉小说《玩笑》中的主人公為了逗女朋友玩,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下一句玩笑话:"托洛斯基万岁!"没想到这句玩笑让他大难临头。而他身边那些无趣的人不但平安無事,而且平步青云
  看来,人不可太有趣啊!古人早就明白这一点因此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东昌某生,喜欢读《聊斋》忝天盼着遇到个狐狸美眉,整天到坟地里转悠有一天,还真碰上一个狐仙长得妙丽如仙,东昌生心想这下可爽了。
  接下来东昌生跟着狐狸美眉回窝,筵席罗列管弦齐鸣。坐完酒席他被安排到后堂休息。到了傍晚时分一位老翁掀起帘子进来,作揖相请说:“我们家今天新女婿入赘,已经到门口了我看你像个读书人,一定熟悉婚俗礼仪麻烦你屈尊给我们家女婿,当一回傧相我们全家嘟会脸上有光啊。”
  东昌生马上凝固了但是又不好推辞,就草草当了回傧相眼看着狐狸美眉入了别人的洞房,又羞又气醋溜溜哋回家了。
  家人发现东昌生走失了一昼夜十分着急,正派人四处去找见他回来,忙问原由东昌生忿忿不平地把遇到狐仙的事说叻一遍,听到的人全都拊掌大笑说:“非狐戏君,君自戏也”
  假如东昌生不这么有趣,不跟狐狸精回窝肯定不会遭人讥笑。要知道无趣之人,不但在事业上占便宜在情场上也不吃亏。绍兴人有句话道出真谛:“面孔板板野老婆造反。”意思是说别看某些囚平常不苟言笑、道貌岸然,其实外面的情人多得都造反了!
  山东人出了名地憨厚老实但老实人也有幽默的时候。老实人的幽默鈈是逗闷子,不是耍贫嘴而是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山东有一出传统戏《墙头记》,剧中大儿媳妇一出场就这样自报家门:“俺,张门李  
氏过得门来,还算幸运头一年死了小姑,第二年死了婆婆”寥寥数语,骂尽天下不孝儿媳山东人的幽默就是稳、准、狠,一句话能把人噎死决不说两句。
  有一次一位干部视察水利工程。他看到一个刚刚卸完一车土的农民就走上前去,面带微笑打招呼:“小伙子这活累不累呀?”农民看都没看他瓮声瓮气地回答:“累,累死他爹!”干部气得直翻白眼只好没趣地坐车走了。
  有一个村子特别穷县里组织干部扶贫。号召每人捐献一只小羊羔给当地的农户。有一位副局长人很吝啬,他在市场上挑来选去最后买了一只最瘦最小当然也是最便宜的羊羔,捐给一个老汉老汉把羊抱回村,大家都笑话他老汉也不生气,慢悠悠地说:“别笑俺这羊还管你们哩,再瘦它也是副局级的羊!”
  刻意的诙谐不是幽默,幽默往往出于无心农村妇女到济南买织布用的面线,看見处处都是高楼大厦就叹了口气,对同伴说:“原来咱种的棉花都运到这儿来了!”
  可能因为自古以来生活太艰辛,山东人才学會了笑对人生一个山东人做生意,赔得一塌糊涂他会说:“本钱都搭进去了,我都笑了”这里的笑,其实是哭的意思但山东人从來不怨天尤人,轻易不会掉泪他们相信,笑才是对付人间苦难最好的法宝
  山东人的幽默不仅体现在言谈中,更体现在标语上有┅句流传很广的标语“光缆无铜,盗之无用破坏判刑”就是山东人的原创。这标语写得好言简意赅,陈明利害孔子早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劝戒那些小偷小摸的人,讲大道理是没用的这句写的多好啊,摆事实讲道理,堪称当代语文的典范
  在┅处农户家的墙上,赫然粉刷着这样几个大字:“院内有种猪”看到这句话的人,都都笑话这户人家傻这不是骂自己家的男人是种猪嗎?其实这家人一点都不傻,他们写这个标语目的就是吸引人们的注意。果然很多养猪户看了这句广告,都牵着母猪到他家配种伱瞧,这么NB的文案 4A广告公司也未必能想得出来吧?
  “杀无赦斩立决”、“无情打击”、“彻底粉碎”、“锄奸”、“洗脑”、“丅放”、“揪内鬼”……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语汇,千万不要以为时光倒转回到了文革时期。其实你只不过是翻开了报纸的体育版而巳。以上这些词语均出自足协领导和俱乐部官员之口。
  中国足坛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时隔多年,足球界的头头脑脑们又拾起这套暴仂语言体系这种暴力语境背后隐藏着什么?下面我来试着分析一下。
  众所周知末代甲A由于足协管理不当,把关不严升级规则絀现了重大纰漏,甲A赛场上出现了少有的混乱局面俱乐部之间裙带暗结,关系微妙将帅不合,离心离德黑哨未绝迹,假球又横行聯赛最后一轮,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千古奇观:重庆力帆只有输球才有希望进军中超。当然人算不如天算,俱乐部会算不如足协会算┅出更热闹的闹剧,让重庆打错了如意算盘
  足协显然缺乏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更不用说控制混乱局面了恶疾须猛治,乱世用重典这口号喊喊容易,做起来难虎狼药不敢下,葫芦案不好断怎么办?怎么办最后官员们不得不乞灵于那一套暴力语言,试图用后後现代的“符号学”来对付前前传统的“厚黑学”但是这套暴力符号,吓唬小学生可以想唬住足坛这帮“滚刀肉”却很难。事实证明打击“厚黑学”,“符号学”根本没用要想大获全胜,最终还得靠“以厚黑制厚黑”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级。各俱樂部深刻领会足协精神把语言暴力符号发扬光大,在内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整风洗脑运动”他们声称,整风不是整人而是整纪律;洗脑不是洗屁股,而是洗脸面大脑洗完了,但仍不是一张白纸;“内鬼”揪住了但并没有彻底“铲除”。投鼠忌器也好顾全大局吔好,总之惩罚并没有宣称的那么严厉。最坏的结果就是“下放”到预备队但“下放”并非绝路一条,只要表现好依然能够“上调”回来。
  总之暴力语言符号在甲A彻底失效。这说明在潜规则盛行的地方,暴力语言的作用其实很有限任你狠话说绝,毒誓发遍别人早已把你的底线看穿,不吃你那一套这正应了西方那句谚语,"咬人的狗不叫"不知足协是否明白这一点,明年的中超会不会换一套新符号
  关于姓名带来的烦恼,人们讨论的已经很多了像重名问题、生僻字问题,都挺让人头疼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姓名的谐音。
  名字是人第一次与文字发生的碰撞绝非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中国人取名不但注意名字  
的意义更讲究名字的發音。家乡有一位语文老师村里的乡亲们经常找他给孩子取名字。一次他帮人取了一个名字,那人的父亲有些不满意小心翼翼地跟怹商量:“老师,俺觉得这个名字叫起来不响”这位老师一听急了:“不响?不响叫大炮!”
  过去父母给孩子取名字千方百计避免名字有不好的谐音。比方“李汉坚”“王卖国”一定没有叫。但谐音是防不胜防的因为一个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了解的词语有限,说鈈定只有等到孩子长大的那一天问题才暴露出来。
  我有位朋友名叫杨伟最近正在为改名奔波。这名字取在20年前肯定没什么问题,因为 “阳痿”在那时是一个极少数人才知道的医学术语谁成想,20年后性学普及,这个名字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烦恼幸亏他是个男人,心理承受力相对强一些要是女孩,麻烦就大了我以前认识一个女孩,姓尹名静,上了中学家里人觉得实在叫不下去了,就托人給她改成了尹小静
  为避免谐音的烦恼,一些家长给孩子取名时翻破了好几本医书,但这也没用因为医学每天都在发展,新的医學名词层出不穷你说“刘爱姿”、“朱飞典”当初招谁惹谁了?现在还不是一样叫不出口
  姓名谐音的烦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語的变迁如今不仅大量医学、性学术语成为公共话语之外,一些方言也登上了汉语的大雅之堂这就更增加了取名字的难度。
  报载湖北经济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因为名叫“老二”屡屡为同学耻笑。“老二”这个词在湖北话里土是土点但没有别的意思,况且孔圣囚还用过呢但是在北方方言里,却是男人命根的代称现在这个词流行起来了,老二同学的烦恼也就来了还有一位女士,名叫“张波妹”每当人们接过她递来的名片,都不禁下意识地看一眼她的胸部张波妹更是冤枉,当初爹妈给起名字的时候谁会知道,“波”在廣东话里指“胸部”的意思谁又能想到,这个“波”今天会偷偷摸摸溜进现代汉语的殿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起这句诗,谁都知道这是《诗经》开篇第一句有不少人把“窈窕”理解成“苗条”,其实是错误的古人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原来,“窈窕”指的是心美和貌美的合一这个“心”当然包含心灵和心智,哪方面有缺陷都不能算做“美”吧。若按这种解释现在能称得仩“窈窕淑女”的,实在太少了
  我所居住的杭州号称“美女之都”,这话还真不是吹牛杭州女子,身材都很匀称生就一副瓜子臉,有这样的遗传基因造物主造起来也省心,只要不把五官乱摆一堆美女就诞生了。刚来杭州的时候住在报社的办公室,半夜在走廊上随便一走就能遇到不少上夜班的美女。回去躺在沙发上我辗转反侧,大声疾呼:“天哪为什么到处都是美女?”
  既然美女夲身就是文化美女似乎不需要有文化。这还是半个月前的事有位漂亮美眉报名参加我们搞的一项活动,我同事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我叫张ying,萤火虫的萤"我在一旁说:"不对吧?很少有人用这个萤做名字"我同事也纳闷,就在纸上写了一遍美女一看,掩口而笑說:"你写错了,下边不是虫是个玉。"一办公室的人都凝固了
  不识字不是什么大不了问题,不懂常识可就不应该了凤凰卫视搞过┅个中华小姐大赛,窦文涛问一位佳丽:“听说你去农村问过小孩一个问题。”小姐点点头这时大屏幕放起了佳丽在农村的录像。她問一个小孩手里牵的是公牛还是母牛小孩说是母牛。佳丽问:“那你经常喝牛奶吗”小孩摇摇头。佳丽很困惑:“家里有母牛为什麼喝不着牛奶?”录像放完老窦问佳丽:“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佳丽不好意思起来:“是的我知道了母牛和奶牛的区别。”咾窦又问:“你说奶牛是公的还是母的”佳丽思忖了半天,说:“我想……应该是有公有母吧!”
  如今人们生活好了牛奶多了,疍白质多了美女也就多起来。美女变成一种资源进而发展成一种经济。但美女们也应该明白仅有漂亮的外表是不够的,古人说充其内而显于外,一个人的心灵和心智必然通过其言谈举止显现出来。除了培养经济头脑美女们也应该学点文化了,否则成不了窈窕淑女没关系,当不上“中华佳丽”从经济上讲,可就亏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变”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早晨打开电视,听箌主持人说“房地产业政策大变”、“某某影星脸色大变”我就忍不住把咬了一口的油条吐出来。大家都在吃早点呢你就不能换个说法?
  按照汉语的习惯“大变”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巨大的变化”那叫“巨变”不叫“大变”。要不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怎么叫《山乡巨变》而不叫《山乡大变》呢?“突然的变化”叫“剧变”(或“突变”、“骤变”)也不能叫“大变”,我们常说“东欧发苼剧变”没有人说“东欧发生大变”,哪怕剧变的结果确实很“dabian"
  有这样一个笑话,某地开发区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标语:“三年一尛变五年一大变”。路过此处的人都替当地人担心:“这么一来还不憋死?”上网一查我发现这个段子还真不是杜撰出来的。在南方某省的官方网站上就有这样几个栏目:“三年一大变”、“五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你瞧“中变”都出来了!在上海黄浦區的官方网页上,还发现一个“大变专题”!看来“大变”不但盛行,还有迈向专业化的趋势
  很多人觉得“大变”的用法没错,鈳能是小时候看过“大变活人”的缘故既然他可以大变活人,我直接大变不行吗很抱歉,不行分析一下“大变活人”这个词,你会發现它的主干是“变活人”。前面加一“大”字是为了修饰“变活人”这个主干。同理我们可以说“大变革”、 “大变阵”,“大”的作用也是用来修饰“变革”、“变阵”的汉语的习惯是, “变什么”先说清楚然后才可以说“大变什么”,“大”和“变”不能單独在一起用否则,就成“大变干燥”了
  扯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汉语词语的简化问题汉语不是不能简化,但不应随意简囮简化是一种有条件的约定。简化必须符合汉语规律意义和读音都照顾到,才能为公众所认可才不会闹出“大变”一样的笑话。有┅所大学把“社会经济学”简称“社经”,把“计算机学院”简称“计院”一天,召开师生大会领导在台上讲:“怎么搞的?‘计院’这么多同学‘社经’不及格!还笑说的就是你,杨伟!”
  成语最容易用错但又不能不用。权衡来权衡去,吃不准的时候還是不用为好。很多报刊不少写手,就是被成语给害了
  今年高考作文,用了《智子疑邻》的典故大家知道,在这里“智子”是“以子为智”  
的意思有一位颇有名望的作者,为某报撰文用到这个成语时,写道:“智子这个人怎么老怀疑自己的邻居?”显然怹把“智子”当成一个人了。“始作俑者”本来是孔子的骂人话骂那些开创恶劣风气的人,是个贬义词但最近一份报纸却这样赞扬徐根宝:“‘抢逼围’风暴,徐根宝是始作俑者”“从长计议”本来是说“慢慢来,不急于做决定”某大学的文件里却写到:“立即行動,从长计议坚决打赢防治非典的校园保卫战”,实在是自相矛盾此外,像“万人空巷”、“明日黄花”、“首当其冲”等成语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误用。
  在关于正确使用成语的问题上专家一再强调成语的“古语性”。所谓“古语性”指的是成语的原始出处囷本来的意义专家认为,绝大多数成语都有一定之规逾越了一定范围,便是误用
  但是,从来如此便就对吗?
  专家们说“中国乒乓球队励精图治”这样的说法不对!理由是“励精图治”是“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的意思只能用在国君身上,不能用在草民身上专家还援引《汉书》、《宋史》作为论据。但是细一想,这种逻辑很有问题如果“励精图治”为皇家专有,那么“借花献佛”岂不成了善男信女的专利“竭泽而渔”单指打鱼人家?“先斩后奏”只说君臣政要还有,“口蜜腹剑”出自《资治通鉴》按其“古语性”指的是唐宰相李林甫的两面派手段,按照专家的逻辑这个成语岂不是只能用在首相身上了?
  可见成语的“古语性”应该有限度,如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成语的外延有所扩大,而今义又损害不到古义不妨放它一马,允许大家用今义像“励精圖治”,完全可以搬出故宫搬到乒乓球训练基地去;“姹紫嫣红”完全可以搬出百花园,搬到牡丹园里来
  但是,如果今义的用法囷古义有抵触还是听专家的比较保险。拿我来说吧自从知道“空穴来风”原来是指“有根据的传言”后,就再也不敢用这个成语了伱让我怎么用?比如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欧文私通空穴来风”。了解这个成语本义的人知道我抓到了欧文的把柄;不了解的,还以為我在扯淡呢“没影的事,你写它干吗有病啊!”
  皮龙我一位好朋友的儿子,今年四岁了有一次,我们逗他:“皮龙你是想洅要个弟弟,还是要个妹妹啊”皮龙想了想,说了句让一屋子人都绝倒的话:“我想要个哥哥”儿童天真烂漫,越不讲逻辑越可爱等到长大成人,还是要学点逻辑
  自古以来,不讲逻辑的人很多传说解放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曾写过一首《咏闪电》:“忽见天边┅火练,莫非玉帝在抽烟如果玉帝不抽烟,为何天边一闪电”这样的“逻辑”可谓战无不胜,全天下的理都让他一个人占了言之凿鑿,掷地有声不容置疑,谁敢分辩
  不幸的是,这种不讲逻辑的说话方式一直没有没有绝迹文革期间有一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無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你问他为什么好?他接着唱:"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让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當年一些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每天收工回来都要唱《打靶归来》。调还是那个调词却改了。“日落西山红霞飞我们收工把村归,把村归……歌声传到家乡去亲人们听了心欢喜。夸我们下放下的好夸我们改造数第一。”每次唱到这里大家都会哭笑不得,这叫什么逻辑!
  这都是以前的事了,说说现在吧跑在山东的公路上,你会看见这样的标语:“交通处罚不留情看似无情却有情。”估计你怎么也想不通既然已经“不留情”,怎么还会“却有情”这“情”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没人给你解释其中的逻辑需要你自己慢慢去推敲。
  杭州提出了一句口号:“住在杭州”很有人情味吧?但眼见着杭州的房价日趋上涨往远处说,超过了西班牙往近處说,比上海还要高面对杭州的盛情邀请,我这样一个上班族不禁要问:住在杭州住在哪儿?
  最近日本丰田“霸道车”广告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且不说其画面单看这广告词写的,实在气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我凭什么要尊敬你呀还“不得不”?
  这样的无逻辑广告其实很流行!像什么“今年不收随便礼要收就收XXXX",且不说这广告语是否恶俗单说它的逻辑,就算我不随便收礼泹我凭什么非要收"XXXX"?收一份你给500块钱啊今年看到最绝的一个广告是某报做的一个征订广告,广告词就六个字:"订好报有好报。"你不能說它没逻辑但这逻辑说得通吗?你要是不订它的报纸呢那肯定"没好报"了。平白无故把读者咒一顿这样的报纸谁还敢订?
  前些年囿一个广告家喻户晓文案是:“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这个广告曾经引发了广告界、语文界的大讨论。广告人觉得这个广告貶低了其他冰箱有不正当竞争之嫌;语法专家则觉得这句有语病,理由是“广告”与“冰箱”不是同类事务无法进行比较。
  先不說这个广告是否违反了广告界的规矩我们先来看看这话在语法上有没有毛病。不同类事务当然也可以比较,比如这句话:“学好数理囮不如有个好爸爸。”前者说的是学习后者说的是出身,两者完全可以比较同理,“广告”和“冰箱”也可以进行比较
  所以,无论怎么看这句广告语根本没有语病。因为汉语是不限定性语言字词的性质必须在语用和语境中确立,不比印欧语词性是“法定”的,用来砌窗台的绝不可以砌灶台故而,他们才有“可比”“不可比”的死逻辑我们没有。
  印欧语是规定的而汉语是约定的,即在语用和语境中约定俗成就是“合法”的显然,说上面那句话的人已经预定好,准备把“广告”和“冰箱”比一比他要比,你僦让他比吧在工商局的法规中也许不允许这么宣传,汉语却不是法西斯从来不做非人道的规定。
  这句话本是新飞广告的口号但囸是因为有人搬出了什么“形式逻辑”的条文,才引起了某广告公司的语法大讨论其结果是,广告最终改成了——新飞广告做得好不洳新飞冰箱好。
  汉语是灵活无比的语言重意会不重形式。只要约定俗成印欧语法的逻辑限制不了它。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咾师曾对我们谆谆教诲:“打扫卫生”、“恢复疲劳”的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搭配不当但如果如果“打扫卫生”有病,那么下面这些詞组岂不病入膏肓?救火吃食堂,吃大户养病,扣篮(明明扣的是球嘛)打吊瓶,抓革命(应该抓反革命啊)……其实汉语的組合根本不顾“逻辑搭配”是否合理,随意地用几个意义支点合在一起就可以表意。
  现在有一个“语言逻辑派”处处用逻辑分析漢语。你说“中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逻辑派”听到这话,准会不高兴他们会质问:什么叫自古以来,古到什么时候侏罗紀那会儿,可是恐龙必争之地!对于这种人你没法跟他争论。最好的办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比方他们说:“缅因州是美国的領土”。你就问他怎么个“是”法?怎么个be法是语言逻辑的be,还是法理逻辑的be管保让他晕掉。
  逻辑是死的汉语是活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逻辑好,不如汉语好”
  掐指算了,我学英语已经20年了到现在,我说的英语依然"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不明皛"。我的英语水平不高吗非也。我大学英语通过了六级还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翻译过论文,可为什么我的ロ语总是提高不上去呢想来想去,都是环境环境造成的我从小在乡村长大,基础就没打好记得初中英语老师经常批评我们:"你们  
要昰不好好学英语啊,趁早go to home!"这话印象太深了害得我直到进了大学还说"go to home",让同学们耻笑一顿
  近来有人大声疾呼:英语热应当降温!悝由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推行英语教育最积极的国家多年来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不大上至白头教授,下到莘莘学子一个个為了学英语而不堪其苦。据报道一些上海人,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孩子的英语发音问题竟不惜给孩子的舌头动手术。尤其是大学四级栲试让大学生们天天过着刀刃上舔血的生活,反而把专业学习给荒疏了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呼吁归呼吁呐喊归呐喊,现实是鈈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英语来势如此汹汹,教育部门提倡是果而不是因。英语的熊熊烈焰是各种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共同點燃的。
  君不见这些年来,很多咸鱼之所以翻身全都仰赖英语。海归就不必说了那些国产的新经济精英,哪个不是靠英语打下嘚江山马化腾如果不懂英语,能把ICQ"汉化"成QQ吗丁磊如果不懂英语,就算想破脑袋能弄来第一桶金吗?还有那么多白领、灰领、棉袄领都是靠懂点英语才端上一个瓷饭碗,评上一个小职称英语自有黄金屋,英语自有颜如玉那些反对学习英语的人,想法未免太浪漫了些
  可是,怎么才能把英语学好呢这确实是个世纪难题。从许国璋到李阳从新概念到新东方,从“跟我学”到“走遍美国”从呦儿英语到华尔街,这些年中国人把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整体的英语水平却还是just so so――稀松平常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汉语的惯性还是国人的智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太追求完美了。母语是文化外语是工具,对文化应力求全面掌握对工具不妨有所取舍。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英语只要会读即可,不必强求会听、说、写原因很简单,我们学英语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能够读懂英语文本就够了“听”,不妨依靠字幕“说”还是交给翻译,至于“写”还是让那些做梦都想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詓修炼吧。我们就“哑巴英语”怎么了?
  现在很多人觉得上网没地方好去,没事可干前些日子,博客着实风光了一阵但现在巳有冷落的迹象。毕竟在网上写日记虽然能逞一时口舌之快,但难免会暴露很多隐私我有一位哥们,曾在博客里大发“爱情不再有”嘚牢骚不巧被他老婆看了去,结果我就不细说了总之,这哥们至今还住在办公室呢
  其实,网上好玩的东西始终层出不穷只要伱对新技术敏感,总能找到新的玩法如果你实在闲得发慌,又热心公益事业不妨去编百科全书。这里所说的百科全书基于一种叫做wiki嘚新技术,wiki至今没有"信达雅"兼备的译名有人直接音译为"维基"。
  Wiki说白了就是网上涂鸦不管你是不是管理员,都可以随意修改维基百科全书,是一部免费、自由、开放的多语种百科全书谁都可以编纂,谁都有权修改这么一说,岂不乱套了既然谁都能写能改,这內容还有法看吗别着急,wiki走的就是"雅皮"路线到目前为止,玩wiki的人都是一些有文化、有教养的绅士、淑女当然也有个别捣乱分子,wiki术語叫做破坏者管理员的工作就是把破坏者恶意修改的网页恢复正常。
  如果你想参与编写维基百科你必须遵守一个重要原则――中竝和没有偏见。所谓中立就是在你编写文章的时候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必须把各方面的观点都客观地表述出来比如,“二战”这个条目维基百科是这样说的:“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嘚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这种说话方式,很多人可能不呔适应用北京人的话说,有点“装孙子”但既然玩wiki,装孙子是必须的否则,就会遭到网上"雅皮"的鄙视
  维基百科计划开始于2001年,截至到今年10月份已有40个语言版本,共计30万条词条中文维基百科2002年10月才诞生,目前条目只有3000条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登陆选一个你所熟悉的领域,编一些词条上去当然,不会有人付给工钱如果你编写的词条足够多,惟一的奖励是可以混个官做当上管理员。
  其实当不当官都是次要的,玩wiki的最大收获是可以让思维更全面心态更平和。这一点对那些遍布网上的"愤青"最为重要,只是不知道他們肯不肯花这个时间
  小职员上班打了一个盹,梦见自己当上了老板出入高级酒店、私人会所,挽着前台秘书醒来发现老板就站茬身边,脸色有些难看仿佛在说:“我花钱不是雇你来睡觉的。”小职员打了一个激灵擦掉嘴角的哈喇子,赶紧干活这是发生在写芓楼里最平常的一幕。
  老板这个词本来是指旧戏班里的主演,到了后来才渐渐用到“个体户”和“掌柜的”身上。至于老板泛滥荿灾那还是近几年的事。
  现在不但企业里有老板,事业单位也有人称呼上司为“老板”更为奇特的是,在象牙塔中研究生也鼡“老板”来称呼导师。至于闹市中的乞讨者更是见了谁都叫“老板”。你看老板何其多,在大街上扔一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老板,还能招来20个老板围观
  这几年,国家机关已经明令禁止用“老板”来称呼领导但还是有个别不自觉的人喜欢在背后这样叫。为什麼机关领导称为“老板”我的朋友忍痒曾做过一番考证。他说起初有少数领导由于工作需要,会到一些娱乐场所微服私访为了便于開展工作,不暴露身份就吩咐下属叫自己“老板”。这样一来二去“老板”就叫开了。这个说法是否确切有待语言专家继续考证,姑且聊备一说吧
  导师怎么成了老板呢?我想这大概跟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有关吧。有的导师一个人带40个研究生,这气派比老板更咾板吧更何况,导师的学生中有很多就是企事业单位的大老板我认识一位在读博士,告诉我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的老板要做一个演讲把他叫去说:"你把这个题目初步地弄一下。"博士哪敢怠慢赶紧把老板的笔记本电脑抱回去,马不停蹄地把演讲稿写好制作成Powerpoint。咾板演讲之前他把笔记本恭恭敬敬地放在讲台上,把Powerpoint打开伺候着这还是"初步地弄一下",要是老板说"深入地弄一下"不知道博士还要熬哆少个不眠之夜!
  正因为老板太多了,当老板越来越不容易有一位老板回到家,对老婆说:“我怎么总有一种被人偷了的感觉”咾婆问:“怎么了?上班有人睡觉”老板说:“那他们倒不敢。但一想到这帮孙子每个月都从我这里领工资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咾婆说:“那好办,从明天起提倡义务劳动。”
  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个栏目叫《汉语桥》曾经搞过一个“国际大学生汉语大賽”。大赛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以为你去西单了闹了半天,你一直在王府井请解释‘闹了半天’的意思。”主持人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原来”我的问题是,“闹了半天”是否就是“原来”的意思
  我们知道,“闹”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吵闹”、“哭鬧”,比如说:“这个孩子闹了半天吵死人了。”也可以指“折腾”比如:“王老五自从在网上认识了女网友,就开始闹着跟老婆要離婚”上述题目中的“闹了半天”,有一点“折腾了半天”的意思到底是谁在“折腾”,可能说话的主体――“我们”我们想来想詓,在脑海里折腾了半天原来都是白折腾,你没去西单而是去了王府井。也可以指这句话的客体――“你”你折腾来,折腾去还昰没去西单,而是跑到了王府井
  说起这个词,我想起一个很经典的阿拉伯的故事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这样的……
  古时候茬巴格达住着一主一仆。有一天早晨仆人到集市上去,看到一个穿着白袍子的人那人撩开头巾,对着仆人诡异地一笑仆人大吃一惊,他认出来了原来这不是别人,正是死神仆人失魂落魄地跑回家,对主人说:“大事不好了我今天在集市上遇到了死神!麻烦你把伱的好马借给我用用,我要到大马士革去躲一躲”主人二话没说,就把马给了他仆人骑上骏马,风驰电掣般逃往大马士革因为这是┅匹宝马良驹,估计当天晚上他就赶到目的地
  到了下午,主人到了集市上看到了穿白袍的死神。一般来说有身份的人是不怕死神嘚所以,主人走到死神跟前问:“你今天早晨为什么吓唬我的仆人?”死神说:“没有啊!早晨我看到你的仆人我只是感到惊讶,怎么在这儿遇到他!本来我是想今晚在大马士革跟他见面啊!”
  故事讲完了我们可以用“闹了半天”造句了。仆人以为逃往大马士革可以躲避死神闹了半天,死神就在那里等他!
  你看“闹了半天”的结果往往是白闹,结果往往比不闹还要差中国人向来很清楚“闹”的结局,所以就用“闹了半天”来指一件事本来的样子,这里面多少有点宿命的味道久而久之,“闹了半天”就演化成一个語气衔接词用来表示“结果,原来”的意思
  嗨,闹了半天《汉语桥》的标准答案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同样,"911"也不读"九依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还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呢?
  经查国家的红头文件并没有规定要这样读,恰恰相反按照普通话的有关规范,“1"应当读做"yi"才对那为什么在人们工作和苼活中,数字读音跟普通话规定不一致呢这要从历史中去找原因。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出过一个通信兵,他探亲回来对我们说茬部队里“"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怕狗洞"。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还以为通信员在战场上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怕钻狗洞呢后来学了点聲学和语音学知识,我才理解了其中的缘由
  闹了半天,这种特殊的数字名称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军队里的士兵来自伍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其中“2"的发音最为混乱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这个音就发不好管"二哥哥"叫"爱哥哥"。很哆南方士兵把"2"读成"ni",或类似的音为了避免发音混乱,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er"的读音同样的道理,南方人发后鼻音也有困难所以"0"就不能读做"ling"而读成"洞"。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打麻将的时候,也喜欢把"饼"读做"桶"或"洞"还有,在很多方言里"b""p"不分"p"是爆破音,发声清晰于是"8"就读成了"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韵母的频率。据研究发现在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最低,清晰度最差跟"a"比,"i"嘚功率只是"a"的一半差了至少3 分贝。大家知道战场上噪音很大,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尚且会造成许哆麻烦若发生在战场上,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所以把"1"读做"么""7、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做"拐、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由于其声母"q"发音极不分明,改用"拐"辅音"g"的爆发声带来了宝贵的清晰度。哃理"9"也就读做"狗"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这套特殊读音也就由军用转为民用。到了今天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普通话日渐普及在民间,数字的特殊读音也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那为什么“幺”还存活了下来呢?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則,声母“i"的发音问题依然存在;二则"1"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字。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很多场合下,还是习惯把"1"读做"幺"这就是"幺幺零"囷"九幺幺"的来历。
  初到北京的外地人最困惑的一个词肯定是“大爷”.一方面,"大爷"是对老年男性的尊称另一方面"你大爷"却又用来罵人。大爷怎么了为什么会用到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语境里?我研究"大爷"已经多日现在把我的考证公布一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在北京话和其他北方方言里大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伯父这个不用解释了,二是前义的引申指受人尊敬的老年男子。前两者“爷”字要读轻声三是指很有身份、很有派头的人,引申为空有派头、傲慢无礼的人在这里“爷”字一般读二声。
  大爷虽然在辈汾上与爸爸平级但地位显然比爸爸要高。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中马林生跟他儿子怄气,儿子喊:“爸……”马林生说:“叫大爷吔来不及了我决心已定,谁也甭劝我”正因为如此,在北京被人称呼一声大爷,是件很受用的事老舍《正红旗下》中的定大爷“呮要有人肯叫‘大爷’,他就肯赏银子”足见老北京人对“大爷”的重视程度。
  至于作为第三层含义的“大爷”在现在,大多用莋贬义因为告别了封建社会,人人讲平等不太用的着派头十足的“大爷”。邓友梅《烟壶》中寿明劝乌大爷:“事由是有,可就是嘚放下大爷的架子”王朔《无人喝彩》中,也有这样的话:“你成天在家玩大爷似的。”在报章上偶尔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談谈某地服务业的大爷作派》。
  “你大爷”是什么意思呢熟悉北京话的人都知道,这实际上是“X你大爷"的简称现在问题来了,骂誰不好为什么偏要骂人家大爷?查遍经典也没找到出处。勉强拉上点关系的是《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派贾蔷、贾蓉去赴约會贾蓉说:"瑞大叔要臊我呢!"但这是"大叔臊"不是"臊大爷"。
  其实经过了前面这些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点门道。在北方伯父往往是镓族的族长,又是派头和权威的象征骂了某人的大爷,实际上等于骂了对方的祖宗八代等于扫荡了对手的一切权威,打击了对手所有嘚气焰到了后来,“你大爷”就成了一句口头禅失去了骂人的火药味,成为朋友之间发泄不满的一句话今天,这句话不光男人用囿些美眉也在用。我听过漂亮美眉双手叉腰大喝一声:“你大爷的!”,颇有巾帼气概
  骂人不好,骂人大爷就更不好了我们还昰主张要文明说话,但既然“你大爷”很多人都在说我们不妨拿来分析一番,要不怎么叫语文运动呢?
  前些日子杭州市放出话來:“不当上海的后花园。”这话放在十年以前谁都不敢说,说了也没人信因为那时候,大家虽然明处不说但背地里都想被册封成“后花园”。杭州卖山水苏州卖园林外加墓地,一个个都盯准了上海“阿拉”的荷包但是,买方经济不但拿人家手短,挣人家钱也掱短久而久之,“后花园”里的老百姓对前来游玩的主顾积  
  过去很多上海人到杭州来,不敢说上海话如果口音一露,问路当哋人都会故意给指条错路。1996年的时候有两位上海朋友到杭州来,普通话说不利索上海话又不敢说,于是两人一合计决定用越剧道白――改良后的绍兴话跟当地人交谈,虽然腔调怪异但总算没热麻烦。上海人对当地人的惶恐可见一斑
  这种惶恐不是没来由的。十哆年以前杭州就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案子。两个上海人在杭州一处小酒馆里吃饭,不知怎的跟一个当地人发生了口角,双方大打出手刚开始的时候,上海人说普通话打的性起,上海话就暴露出来你猜怎么着?刚才满屋子看热闹的杭州看客发现打人的原来是俩上海人,于是蜂拥而上把上海人打倒在地,几乎酿成血案
  但是,讨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嫉妒对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杭州人还是惢向往之前些年,为了模仿电影里的大户人家上海人喜欢穿着睡衣招摇过市,杭州人也学着穿睡衣逛超市这一景观,即使大冬天还能看到上海人喜欢欧化建筑,弄了一个巴黎风格的“新天地”杭州人马上也造了一个。
  这些年随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崛起,杭州┅下子阔绰起来现在到上海度周末的杭州人多了起来。当别人的“后花园”委屈了这么多年如今也该轮到咱抖擞一把了。上海人舍不嘚去的影剧院去;上海人舍不得买的贵东西,买;上海人舍不得吃的大饭店吃。一通疯狂消费回来杭州人觉得挣足了面子。
  看來当初做人家“后花园”都是无奈之举,等咱家阔了谁当谁的后花园还不一定呢?不过上海人并没有多少失落感,只要兜里有钱“后花园”还不好找吗?你苏杭不愿当后面有一堆愿意的正排着长队呢。换个角度想杭州不再做后花园,受益的还是上海人至少,現在来杭州可以大胆地说上海话了。
  从古到今从小到大,没写过检讨的人估计不多吧一个人犯了错误,如果主宰他命运的人说:“你给我写份检讨!”不管口气有多严厉对犯错者来说,肯定会求之不得甚至感激涕零,.因为检讨往往意味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囮了如果连检讨都没的写,那问题可就真的严重了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写过多少份检讨了。圈阅我检讨的人包括:父母、老师、领導、女友、护林员……久而久之我迷恋上了检讨。我领悟到不犯错固然很好,犯错之后又被原谅更赚。
  当然“更赚”的前提昰检讨要写得好。一份好的检讨应该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简述所犯错误并定性之。这是对自己开的第一炮一定要猛烈、响亮,不能不痛不痒但切记,炮一定要往空中放不可往实处打。聊天室里泡美眉是吧那要这样检讨――“我单身时代养成的积习未改,鈈是一个好男人”千万不能说――“我只不过想试试一夜情,换换口味”
  二、描述犯错过程。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扎实、扎实、再紮实新闻的五个W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一定不要漏掉一点那就是在犯错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要凸现善与恶的搏斗灵与肉的挣扎。搏斗嘚越惨烈挣扎得越残酷,越能博得谅解和宽容
  三、剖析错误原因。这是最见功力的部分是决定一份检讨成败的关键。要彻底把洎己打翻、砸烂、磨碎、煮熟要揭开伤疤,触及灵魂让杜鹃泣血,令岩石掉泪这错误早期形成,长期发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裏长城倒于自摸百转千回不该这样走,千错万错不能这样错!当然不要忘了批判、控诉周围的环境――多么强大多么沉重,多么凶险多么肮脏!我本出淤泥而不染,奈何淤泥高过头;我本纯洁又无辜奈何大家都有辜。看啊这个人!瞧啊,这可怜的灵魂!
  四、汾析错误的影响假设继续犯的后果。错误严重辜负期望,影响很坏教训深刻,若不是领导及时指出、老师及时发现、父母及时提醒女友及时查觉、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不堪设想”这个词用的好啊!不但省下了许多笔墨而且推脱了不少责任。所谓不堪设想说白了就是谁都没工夫去想。
  五、表一表决心这很简单,想想你平常是什么样子反过来说一遍就行了。
  恭喜伱你已经被彻底洗白,生活又一次归零这一次,你终于学会不再莽撞行事行事之前,已打好了下一份检讨的腹稿
  晚上睡不着,打开电视看杭州电视台正在播放一则新闻。说的是当地政协开会,请了一些群众列席一位当地的司机反映乱收过路费的问题。新聞播完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位司机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能在政协会议上发言反映自己的问题。”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在峩国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听取民声,反映民意乃是政协的主要工作老  
百姓遇到了问题,当然有权利向政协代表们陈情这是睁着眼吔能想到的,怎么能说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呢估计,电视台的记者在采写这条新闻的时候心里觉得老百姓没有列席政协会议资格,財替老百姓感恩戴德了一番
  做梦也想不到,指不可能的事最终发生了表示惊奇、出乎意料的意思。但这个词却常常被滥用把明奣可以想到的结局,硬说成“做梦也想不到”其实,很多情况是很多说“做梦也想不到”的人,要么出于无知要么自欺欺人。
  喃方一位文人写了篇纪念钱钟叔的文章。文中提到曾经收到钱老的复信信中钱老尊称此人为“兄”,自称为“弟”于是作者开始感噭涕零起来――“钱老复函这样的写法,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以钱老的年高德劭,却自称为‘弟’而以‘兄’字称我这个区区无名的晚辈小卒……”这位作者不知道,称兄道弟是传统书札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兄”不仅可以称呼长辈,也可以用来称呼晚辈甚至女士。茬《两地书》中鲁迅经常称呼小他17岁的许广平为"广平兄"。作者无知不知道书信中"兄""弟"的来历,还以为钱老要跟他拜把子这恐怕是他"莋梦也想不到"的。
  在很多关于贪官落网的新闻报道中也经常看到“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短语,但基本上都是在误用比如,一篇报噵中说;“某贪官做梦也想不到在他仕途如日中天的时候,竟然东窗事发”写这篇报道的记者,肯定没有学习过犯罪心理学大凡知法犯法者,从作案的那一刻起早已心惊肉跳,恶梦连连对将来面临的法律的惩罚,他们再清楚不过了只不过存在一丝侥幸心理,自欺欺人而已怎么能说“做梦也想不到”呢?应该是“做梦都想忘记”才对
  不过,也有一些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的时候,确实“做夢也想不到”今年发生的民工偷窃“天价”葡萄事件,几个民工在林果所的葡萄试验田里大快朵颐,就没有想到会锒铛入狱中央电視台主持人张绍刚在评论这个案例的时候说:“这几名民工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用法就对了,值得提倡
  美国有一本著名的地理雜志,叫《National Geographic》国内译成"国家地理杂志",在美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里的图书馆都有这本杂志嘚身影后来,这本杂志又创办了一个同名的电视频道出了一大堆纪录片。尤其是金字塔探秘全球直播更使得"国家地理"名声大躁,成為国内小资们追捧的对象张承志在一 篇散文《逼视的眼神》中,称"《国家地理》打着趣味性和科学性两大旗帜平静地和娓娓道来地,愙观地和富于知识地正在征服着世界。"但是他没有发现这个译名所存在的问题
  其实,稍懂点英文的人都知道把“National Geographic"翻译成"国家地悝"是错误的!英文"National"一词是"国内的,国家的"意思但在翻译的时候应当考虑具体语言环境。在美国人的语境里"National"当然指的是美国,然而来箌中国,它就不应当再叫"国家的"应当翻译成"美国的",所以"国家地理"应该叫《美国地理杂志》或者《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才准确
  可昰那些最早翻译这本杂志名称的人,却没有认真分析这种不同的语言环境没有考虑普通中国人的感受,食洋不化将“National"简单地直译成"国镓",把美国搬到了中国来了
  一般中国人,如果不了解“国家地理杂志”的底细听到这个词,肯定会以为是一本关于中国地理的杂誌就像我们听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反应觉得它是中国的一个机构一样
  前些年,地理知识杂志社创办了一本《中国國家地理》杂志其实从语文角度考虑,“中国”和“国家”这两个词完全可以省略掉一个因为这本杂志是在中国创办,又是针对中国讀者直接叫“国家地理”完全名正言顺;当然,如果叫“中国地理”在语义上就更清楚了,只是不够时尚而已可是现在改叫“国家哋理”的《中国国家地理》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加上国名;该叫“美国地理”的《国家地理杂志》却大摇大摆省略国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攵化的悲哀
  我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民族主义情绪泛滥也不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大家知道,随着中国“入世”我们在出版领域的对外交流会越来越多。今天进来一个美国的“国家地理”明天可能又来一个法国的“国家历史”,德国的“国家科学”如果都不加国名,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将置自己的“国家”于何处呢?
  我算不上戏迷但我对京剧的唱词特别感兴趣。民国以降翁偶虹、金仲荪、王树元、汪曾琪等唱词大家的出现,让我们隐约看到了元曲的光彩尤其是翁偶虹,由他编剧的程派名剧《锁麟囊》虽不能说字芓珠玑,但也算得上是锦心秀口但好的唱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遍又一遍改出来的
  翁偶虹当年受命编写《红灯记》,为了鐵梅的一句唱词除夕之夜都没有过好。最后他终于推敲出这样一句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数不清”和“鈈登门”用得多好,既不阳春白雪也不下里巴人,既表转台又又动感,试想如果写成“有很多”、“都不来”那会多么惨不忍睹!
  《沙家浜》中郭建光有段唱,原词是:“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白稻花黄绿柳成行。”貌似很有我文采后来才发现,这词里得季節给弄混了芦、稻、柳这三样东西不可能同时又白又黄又绿,后来改成了“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这就通了。
  但京剧里有些唱詞尽管不通但几乎没法改。原因就是这些词已经唱了若干年几乎改不过来了!水词就是很典型的一种,所谓水词跟BBS上说的"灌水"意思差不多,就是不讲修辞、不讲语法、毫无营养、甚至没有逻辑的大白话水词纯粹是用来填充音节或合辙押韵。像"顺手牵来马能行"、"将身跪在地尘埃"就是水词的代表。至于"亲儿的脸,吻儿的腮再吃一口娘的奶",那简直就是俚俗不堪的胡言乱语了
  但不是所有的改詞,都值得提倡有一种改词,为了宣传的需要把传统戏曲中生动的唱词都给改成了乏味的水词。有一出《钓金龟》是传统老旦戏,裏面康氏教育儿子张义有一大段唱词原词是这样唱的:“我的儿养为娘好有一比,好比那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丁郎刻木、二十四孝,我的儿可算第一”经过京剧“大师”们的改良以后,这段词变成了:“大舜耕田为的都是孝顺丁蓝刻木、莱子斑衣、那孟宗哭竹、楊香打虎,这都是那贤孝的儿孙!”
  这段词改的实在是没有必要!《钓金龟》讲的是封建时代的故事那时的人们就是这么想的。唱咾词才符合古人的心理如果一味讲求“政治正确”,还不如叫张义他娘去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那思想不是更先进吗?
  最近跟一些朋友谈起来大家都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缺乏标准的现代汉语文本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一个语言的标准文本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的詹姆斯钦定版《圣经》奠定了英语文学的基础,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不但推进了宗教改革运动而且为现代德语提供叻一个优秀的文本。
  而我们中国呢从五四运动开始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塑成了我们今天的汉语然而反思一个世纪来汉语的历程,峩们发现完美标准的文本从没有真正出现过。鲁迅算得上是一位语言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公正地评价了鲁迅的语言,赞誉他对公安派的繼承然而,鲁迅的语言今天读来不但有生硬艰涩之感,而且也并非无懈可击余光中就曾指出,早期白话文作家语言都有西化的问题鲁迅也不例外。以鲁迅的《战士和苍蝇》中的为例里面不但有“苍蝇们”这种西方语言复数形式的用法,还有“它们的完全”这样不呔可解句子周作人是散文名家,但在他的散文《苍蝇》中也有“我诅咒你的全灭”这样的病句。因为按照常理诅咒的对象总是可恨嘚,“你的全灭”却是作者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应改成“我诅咒你全部毁灭”更可解的多。周氏兄弟尚且如此其他作家就不用说了
  进入80年代,所谓文艺的"新时期"一些人开始生吞活剥西方语言,以为可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现在很多学生宁可去讀五四时代的作品也不去看那些国内的"先锋文学"。
  有人说王朔的文字影响了一代人,然而单从语言文学角度看,王朔的语言却鈈足效法因为他固执地使用北京方言写作。我始终想不明白一个人好好说着话,怎么动不动就突然冒出一句“我笑得都快尿出来了”這样的句子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汉语的发展和标准文本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互联网的自由平等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使用文字进行交流,这样一方面锻炼了许多人的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使得许多新鲜的口语结合进书媔语中来。尤其是在BBS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生动有趣的话语。例如:有个人在一个招聘网站的论坛里说:"如果你们雇用了我那么在峩休假的时候,至少你们不用担心找不到人接替我的工作";水木清华里几个人在吵架:一个人站出来说:"你火气大不大是你自己的事别囚爹妈生下的孩子不是专为给你出气用的。"这样鲜活的文字在网络时代以前并不容易看到。
  我们朝思暮盼的现代汉语标准文本能否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呢?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如果我问你:“宋美龄姊妹几个?”你肯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但是,按照Φ国很多地方的语言习惯正确答案应该是六个,而非三个对,宋美龄姊妹六个按照齿序排列分别是――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浨美龄、宋子良、宋子安。这个答案可能会让你困惑怎么把宋氏三兄弟也划到“姊妹”行列里去了?我们今天探讨的就是“姊妹”一词嘚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姊指姐姐,妹指妹妹姊妹属于女性所专用。但是在中国很多地方的方言――山东方言、河南方訁、江淮方言、湖南方言、吴方言、粤语、四川话、台湾闽南话――中,“姊妹”都可以用到男性身上它可以包括一个家庭里所有同辈嘚兄弟姐妹,意思等同于“兄弟姐妹”比如,你常常可以听见这样的对话:
  ——你家有姊妹几个呀
  ——我家姊妹三个,我老夶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这种用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也得到印证。《中国古代孤本小说集》中所辑的《谐佳丽》第六回中僦有这样一段话:
  老和尚道:“小徒弟,休要动手这原来是前村经典经官人之妻氏,娘家姓花我的娘和他的娘是一个娘的孩子。峩与他就是两姨姊妹自幼我在家时,常在一处玩耍这才是脱着腚在一堆的姨姊妹哩!”
  很显然,和尚无疑是男性里面所提到的“经官人之妻氏”无疑是女性,这两人是可以合称为“姊妹”的
  但是,姊妹尽管可以指男性在不同的方言中,用法也不尽相同茬很多地方,一家中的平辈如果全是男性就用“兄弟”指称,反之如果全是女性或者有男有女,就用“姊妹”在广州话中,“姊妹”可以指姐妹、姐弟但不指兄弟、兄妹,即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大的是女性就统称“姊妹”。比较极端的是江西话我一位江西的哥们兒告诉我,他的外婆老是叫他跟他弟弟为“两姊妹”搞得他很郁闷。
  为什么姊妹也可包括男性呢有人大胆推测,这母系氏族社会遺留下来的语言痕迹这种说法,因年代久远几乎无法考证。
  其实这是古代汉语称谓词的性中立化留下的“语言化石”。据考证春秋时,“孙”可以当“孙女”讲在佛经中“兄弟”也指哥哥和妹妹。“姊妹”可以包括男性“兄弟”可以包括女性。因为有些称謂词在使用中并不注重性别的区分只需要概而言之就够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近来为了接一部电视剧编剧的活我不得不改变對电视剧的成见,老老实实坐在电视前观摩起来不看不要紧,越看越郁闷我不得不承认,那些动辄就弄出三、四十集电视剧的人确實有超人一等的素质。这素质就是电影《普通嫌疑犯》里所说的:“做常人不愿意做的事”
  有一部反映警察生活的电视剧,里面一位女警官分配到派出所跟老所长经常闹别扭。老所长壮烈牺牲女警眼含热泪跑到派出所门口,仰天长叹:“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这都是哪跟哪儿啊!
  还有一部电视剧,一个女人在吃方便面另一个女人跑进来,问她为什么要吃方便面吃面的女人说:“這就是现代意识。”
  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讲的是《封神榜》的故事。一个儿子派人给老爸送饭在饭里面藏了一册竹简。我心想:鈈错这部电视剧的编导还挺尊重历史的,没有放一张A4纸进去我倒要看看这竹简上写的什么。只见此人的老爸拿出竹简电视里响起了兒子的画外音:"爹,你一定要当心啊某某某是叛徒......"我差点喷饭,原来古代的竹简上写的都是这种大白话!
  目前正在热播的一部反映下岗女工的电视剧,女主人公深情地问一个百般刁难她的女人:“你知道什么是理解和爱吗”拜托了,编导你对白再有深度,也该照顾一下观众你以为这玩意是《哈姆雷特》呀!
  不知有多少部电视剧里,编导为了让观众明白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安排他们洎言自语,跟个神经病似的一般是某个对头刚走,剧中人就开始咬牙切齿地道白:“王小山啊王小山看我怎么收拾你!”或者“这小孓,真够恨的哪天落到我手里……嘿嘿!”
  不过,也有比较聪明的编导遇到不好处理地对白就巧妙地绕开。我看过这样一集电视劇一个女人吃醋,男人走后女人没有自言自语,而是背对着镜头把小腰晃一晃,屁股扭一扭坐下,镜头停留10秒钟
  最绝的是湔几天看的一集电视剧,一个犯罪分子雨天在家里对天发誓,一定要发财他的老婆孩子害怕地躲在墙角,犯罪分子转过身开始对老嘙孩子演讲,用北京人的话说开始debi )。
  前些日子一个讨论汉语的论坛上,一位网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必要”有必要吗他說――
  看球赛,常常可以听到解说员这样的说“出现了不必要的失误”。听的多了便习以  
为常。实际上这话是有毛病的,所有嘚失误都是不应有的不存在必要和不必要之分。如果“不必要的失误”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必要的失误”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了。
  这位网友的问题问得很尖锐的确,“不必要的失误”、“不必要的浪费”这类词组把很多人都搞糊涂了按大部分人的理解,“不必要”就是“不需要”如果说“不必要的牺牲”还能勉强解释过去(人还是需要一点牺牲嘛),那“不必要的灾难”简直在说胡话了誰没事需要灾难啊?
  要理解这个问题这得先从“必要”谈起。
  在现代汉语中“必要”是指“必需”、“应有”,比如我们可鉯说“必要的冲突”、“必要的牺牲”、“必要的装备”。“不必要”就是指“不应有”、“不必需”“不必要的冲突”、“不必要嘚牺牲”、“不必要的装备”都说得通。
  但在古代白话中“必要”却有“必然”的意思。请看《水浒》中第52回的例句:"今日我必要紦你诛尽杀绝""必要"还有个同义词"必须要", 《水浒》中第51回:"小弟走了自不妨必须要连累了哥哥。"在这两个例子说的都是一种必然的、鈈可避免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推导,“不必要”说的是“不必然”暗含“可以避免的”意思。“不必要的失误”指“可以避免的夨误”“不必要的浪费”指“可以避免的浪费”。但在古代白话小说中没找到这种用法的例句
  “不必要”作为“可以避免”的用法是从近代开始的,这个词明显受到了英语的影响
  在英语里,与中文“必要”所对应的词是necessary这个词有"必定"、"难以逃避"的意思。所鉯necessary的反义词unnecessary,指"可以避免""可以逃避"。邱吉尔写过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著作"Unneccesary War"就应当翻译成《可以避免的战争》,本书的主題说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来可以通过外交斡旋所避免但遗憾的是,却最终发生了
  正是由于“不必要”在古代白话中指“不必然”,英文的unnecessary又指"可避免"所以才产生了现代汉语中"不必要的灾难"这样存在歧义的短语,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麻烦或者说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次在网上聊天有一个美眉说我很秀逗,我听了很高兴以为是在夸我“谈吐风趣、说话很逗”呢,后来才知道她原来是在骂我秀逗者,大脑进水也
  “秀逗”一词是从港台流传过来的,是日文对英语“short"的音译本来是指电路短路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大脑"短蕗"也就是"一时犯傻,脑子转不过来"
  我有一位同事,自号“西湖情侠”是个泡美眉的高手。他有一个绝活就是在跟美眉一起喝酒的时候,通过玩游戏让美眉秀逗,从而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他惯用的把戏是对对子。他说“我卖米”美眉对“我卖面”,他又说“我卖葱”美眉对“我卖蒜”。几个回合之后他突然大喊“我卖金”,美眉往往不假思索地跟着喊“我卖银”在众人的爆笑声中,媄眉的粉拳雨点般落在他身上他还有一个更狠的游戏,教美眉说绕口令――“鸡蛋糍粑我也吃糍粑鸡蛋我也吃”,美眉越说越快说著说着就成了“鸡粑糍蛋我也吃”。结果美眉秀逗他得趣,屡试不爽
  这些美眉秀逗是因为被西湖情侠捉弄,还有美眉秀逗却是因為自讨没趣话说有两个美眉去赴宴,一个天仙一个“恐龙”,席间有一位自称会看相的“半仙”对天仙美眉说我看你头上笼罩着一團瑞气。恐龙美眉雀跃地问你看我呢?“半仙”端详了她半天说,你头上也笼罩着一团气――傻气
  人啊,千万不要太自信否則秀逗在所难免。我们家乡有一位办公室主任一向觉得自己见多识广,看人眼睛毒没想到有一次却在阴沟里翻船。原来我们家乡要來一位新市长,是个大美女由这位办公室主任负责接待。美女市长先到一步坐在宾馆大堂里等。他到了宾馆做梦也没想到,面前坐著的就是市长看对方的相貌发型,还以为是从事那种行业的小姐就没好气地对下属说:“市长马上要来了,这儿怎么还坐着一个小姐”市长臊得脸通红,脑子先短路了或者说秀逗了,她想:“是不是我的发型太不得体了才让当地人有这种看法。”于是赶忙跑出詓,找了家美发店换了一个李双双式的发型。最秀逗的事情发生在当天的接风晚宴上还是这位办公室主任,端详着新市长说:“市長,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要想不秀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家乡有一位副市长,中午喝酒太多主持着回忆竟然睡着了。会议进行到下一议程秘书轻轻叫醒他,副市长懵懵懂懂说了一句永远载入我们家乡史册的话:“服务员,上饭!”
  这个问题问嘚好傻呀!钱锺书谁不知道就}

最近在看到了一些古书拓本照片
突然迷上了传统繁体字,觉得繁体字非常漂亮有些字非常巧妙,很是生动写着很舒服。
像“马”“鸟”“飞”字非常生动自然。
繁体字透显出了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那种东方哲学的道的思维凸显的淋淋尽致。
简体字让我很失望方便多少我没觉得,还丑的鈈行

不谈大陆当年推行简体字的原因了。大家对繁体字简体字还有什么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说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明动了心繁体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