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与蔡元培和蔡元培给我们的启示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全、实)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全、实)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蔡元培与梁漱溟的故事专题;“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寥寥数语,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切中肯綮;梁漱溟与蔡元培初识在民国元年,那时十八岁的梁漱溟;一九一六年,梁漱溟以所作论印度佛学的《究元决疑论;“不料一见面,先生就说要请我到北大任教的话;蔡元培长梁漱溟二十六岁,这番话,摒弃了延聘者的套;梁漱溟从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四年在北大前后共七年,;
蔡元培与梁漱溟的故事专题 “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这当然非他一人之力,而是运会来临,许多人都参与其间的。然而数起来,却必要以蔡先生居首。”
寥寥数语,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切中肯綮。
梁漱溟与蔡元培初识在民国元年,那时十八岁的梁漱溟是北京《民国报》记者,蔡元培作为辛亥元老级人物,是临时政府内阁阁员。梁漱溟采访临时政府和国会活动见过蔡元培几面,但因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异,且机缘未到,梁漱溟与蔡元培未能有真正的交往,用梁漱溟的话来说,就是“久慕先生而未一深谈”。
一九一六年,梁漱溟以所作论印度佛学的《究元决疑论》一文为贽,通过当时教育总长范源廉代为先容,晋谒蔡元培于其寓所。
“不料一见面,先生就说要请我到北大任教的话。”原来蔡元培路经上海时已读过了梁漱溟发表在上海《东方》杂志上的《究元决疑论》这篇文章,颇为赏识。以后蔡元培又约梁漱溟和已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相会于校长室,正式提出请梁漱溟担任印度哲学这门课程。当梁以浅陋不学推辞时,“蔡先生回答说:你说你不懂印度哲学,但又有那一个人真懂得呢?谁亦不过知道一星半点,横竖都差不多。我们寻不到人,就是你来吧!??你不是喜好哲学吗?我自己喜好哲学,我们还有一些喜好哲学的朋友,我此番到北大,就想把这些朋友乃至未知中的朋友,都引来一起共同研究,彼此切磋。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是当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
蔡元培长梁漱溟二十六岁,这番话,摒弃了延聘者的套语,有的只是真诚、是兄长般的殷殷期待、切切鼓励、谆谆教诲。谁会不感到温暖、熨贴而从命呢!
梁漱溟从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四年在北大前后共七年,其间因病求去两次,皆得蔡元培恳切挽留,批假养病,病愈继续任教。
梁漱溟认为如果没有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尤其是陈独秀,这两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帅是不可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的。请看梁漱溟细述蔡元培如何兼收、包容、支持新文化运动的这两位主帅及诸位大将。
“譬如在蔡先生包容中,当时发生最大作用的人,第一要数陈独秀先生,次则胡适之先生。且不论他们两位学问深浅如何,但都有一种本领,就是能以自己把握的一点意思度与众人。
蔡元培与梁漱溟的故事专题 胡先生头脑明爽,凡所发挥,人人易晓,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自不能不归功于他。然未若陈先生之精辟廉悍,每发一论,辟易千人。实在只有他才能掀起思想界的大波澜。两位先生固然同得到蔡先生的支持,却是胡先生为人平正和易,原不须蔡先生怎样费力支持。陈先生就不同了,在校内得罪人不少,在校外引起的反应更多。而且细行不检,予人口实。若非得蔡先生出大力支持,便不得存立住。若问蔡先生何以能这般出大力气支持他呢?就为蔡先生虽知他有种种短处,而终究对他的为人抱有真爱好,对他的言论主张具有真的同意和同情。――不是蔡先生,换任何一人都不会支持他;而在蔡先生若不是真爱他、真同情他,亦不会支持他的。
“自然是说起当时人物,并不止陈胡二位。例如李守常(大钊)、顾孟余、陶孟和、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高一涵诸先生皆其著者;且亦各有各的神通。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从而近二三十年中国的新机运亦就不能不说蔡先生实开之了。”
蔡元培对梁漱溟有知遇之恩,梁漱溟却更感叹、揄扬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之量。蔡、梁二公之相得相彰,君子气度、大儒风范,千古流芳。
蔡元培卓然丰碑,梁漱溟慧眼独到,观察精当、剖析深刻,入木三分。请再读梁漱溟片论:
“而况蔡先生以前清翰林为革命钜子,新旧资望备于一身。此时欲从扩演近代潮流中,更进而输入最新潮流,使许多新意识在中国一面深刻化,一面普遍化,俾克服旧势力于无形,实在除蔡先生能肩负此任务外,更无他人具有这气力的了。”
“??更要紧的乃在蔡先生的器局识见,恰能胜任愉快。从世界大交通密接以来,国人注意西洋文化多在有形的实用的一面,而忽于其无形的超实用的地方。虽然关涉政治制度社会礼俗的,象是‘自由’、‘民主’、‘平等’一类观念,后来亦经输入,仍不够深刻,仍没有深刻到文化的根本处。唯独蔡先生富于哲学兴趣,恰是游心乎无形的超实用的所在。讲到他的器局,他的识见,为人所不及,便从这里可见。
蔡元培与梁漱溟的故事专题 因其器局大,识见远,所以对于主张不同、才品不同的种种人物,都能兼容并包,右援左引,盛极一时。后来其一种风气的开出,一大潮流的酿成,亦正孕育在此了。”
“若问蔡先生何以能有这种种成功――他能罗致人才,能造成学风,能影响到全国大局,使后之言历史者不能不看作划时代的大节目,其成功之由果何在?我可以告诉你:此无他,他只有他的真好恶。??他不要笼络天下人,他更不想强制天下人听他的。一切威迫利诱的手段,他都不用。然而天下人却自为他所带动。??这也就是儒书上‘不诚无物’一句话了。”
“总之,我所了解的蔡先生,其伟大在于一面有容,一面率真。他之有容,是率真的有容;他之率真,是有容的率真。更进一层说:坦率真诚,休休有容,亦或者是伟大人物之所以为伟大人物吧。”
所谓梁观蔡、论蔡之真知灼见、入木三分,于此昭然!仅有资望、才具不够,还须器识;加上器识,还是不够,更须率真;才能做到:坦率真诚,休休有容!才能兼收并包,酿成潮流!
当今之世,有谁思此、明此、行此!?扼腕长叹,能不怆然而涕下乎?诸子皆以迁蔡元培灵柩安厝北大为念。然时下即能行此,柩纵安而灵亦弃也。君不见,北大百年校庆,德赛二先生已只余其一矣。迁葬之议,不论也罢。余杰说得好,口碑,心碑,文碑,远胜墓碑!
行文至此,我想起梁漱溟关于自己与蔡元培的一段话和一件事:“这时我个人固然同在蔡先生聚拢包容之中,然论这运会却数不到我。因我不是属于这新派的一伙。同时旧派学者中亦数不到我。那时自有辜汤生(鸿铭)、刘申叔(师培)、黄季刚(侃)、陈伯?|(汉章)、马夷初(叙伦)等等诸位先生的。我只是在当时北京大学内得到培养的一个人,而不是在当时的北大得到发抒的一个人。于此,我们又可以说,蔡先生的伟大非止能聚拢许多人,更且能培养许多人。除了许多学生不说,如我这样虽非学生而实受培养者,盖亦不少也。”
梁漱溟在北大七年,凡同蔡元培的书信往还,蔡总称梁为“漱溟先生”,梁“未尝辞,亦未尝自称晚生后学。盖在校内原为校长教员的关系,不敢不自尊,且以成蔡先生之谦德。后来离校,我每次写信,便自称晚学了。”
8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30蔡元培和梁漱溟的故事等内容。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两只兔子”的故事。蔡元培初到北大,就去拜访了北京教育界很...当时的梁漱溟才 24 岁,而北大很多学生和他差不多大小。 梁漱溟是自学成才,在...  在蔡先 生任北大校长之前,ppt 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历史以及当时的背景,为 故事...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 破了旧有习俗,推动...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全、实)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但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哲学教席, 这可以作为北大聘人不拘资历的典型例子...  《先生―蔡元培》读后感最近,我读了《先生》这本书。其中蔡元培这位毕生倡导教育...梁漱溟、刘半农、鲁迅、 周作人等具有新思想和丰博学识的新派人物到北大任教, ...  对于蔡元培在新文化 运动这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梁漱溟说过一段十分肯綮的话,他说:“所有陈胡 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个人的工作, 蔡先生皆未必能作, 然他们诸位若...  陈独秀: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 ,见《蔡元培先生纪念册》第 69 页,中华书局 1984 年。 ?梁漱溟: 《纪念蔡元培先生》 ,见《我的努力与反省》第 324 页。...  更称奇的是,蔡元培把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也请进了北大。当时梁漱溟只有 24 岁, 他潜心佛学,酷爱儒学,又主张学习西方,蔡元培请他讲授哲学,后来成为一代大家的冯友...  蔡元培的革命政治生涯蔡元培(1868 年 1 月 11 日-1940 年 3 月 5 日),字...如梁漱溟所言, 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 不在事功, 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百度题库_智能考试题库_让每个人都能高效提分的智能题库
职业资格类
职业资格类
全面备考·章节学习各个击破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5个知识点 197道题
第二章 古代中国的经济
16个知识点 200道题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9个知识点 134道题
第四章 古代中国科技与文艺
9个知识点 57道题
第五章 古代希腊罗马
6个知识点 94道题
冲刺备考·热门下载高效提分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梁漱溟: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本周,我读完了先生的自传文集。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述梁先生如何从一个中学生成长为国学大师,闪光点很多。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因读过梁漱溟的一篇论文,便邀请他担任北大讲师,完全不顾梁没有读过大学。
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说:"我是喜爱哲学的。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
我忙回答说:"先生之喜爱哲学我知道,早在中学时即读过先生翻译的《哲学要领》一书,至于我,实在不懂印度哲学。印度宗派是如此之多,而我只不过为解决自己在人生问题上的烦闷,钻研了一些佛典,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
先生说:"你说你不懂,但又有谁懂呢?我寻不着人,就是你来吧!"我总不敢承当。先生于是说道:"我看你也是喜欢哲学的。我们把一些喜爱哲学的朋友聚拢在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么可以不来呢!来北大,你不要以为是来教别人的,你把到北大当做来共同学习好了。"
蔡先生这几句话打动了我。抱这种态度再好不过,而我又怎会不愿来学习呢。来北大的事就如此确定下来。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讲述梁先生从事社会改造的经历,乏味得很,因为没有一件事是成功的。他一心想让中国走上宪政之路,结果处处碰壁。比如,他主张"军队国家化",先去游说蒋介石。
日中午,蒋公宴请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廿五人,饭罢留下我们五人细谈。对于草案认为可行,问我们若未曾与中共谈过,可即往商谈。
蒋介石把皮球踢给了共产党。结果,梁漱溟真的跑到延安,见了毛泽东和朱德,宣传他的主张。
座间毛、朱二公颇用心听我发言,毛无表示,朱公当听到我末后的话时,忽曰:"此或三十年后的事吧!"此外无人置一词。
梁先生幼稚到相信,国民党和共产党会同意放弃军队,可见他对政治其实一无所知。难怪他的社会改造梦想皆不成功,还没等到文化大革命,就在1953年被毛泽东了。
虽然政治的部分不好看,但是在治学方面,他的自传文集很值得一读。下面的内容关于如何做学问,整理自他,我觉得讲得非常好。
================================
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节选)
作者:梁漱溟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年初,我定了一个目标:今年要完成三本书。
2016年,人生没有大变化,一整年都在工作。
昨天,我做了一个小分享,关于时间管理。
理查德·汉明(Richard Hamming,)是著名美国计算机学家,图灵奖得主,"汉明码"的发明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元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