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箍筋吗?有应该在什么梁转角的地方要配箍筋吗能找到,没有该如何施工?

钢筋工施工技巧大全-标语114-标语114网

鋼筋工施工技巧大全 1、何谓架立筋 

  答:架立筋是指梁内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嘚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所以架立筋就是将箍筋架立起来的纵向构造钢筋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規范》GB规定: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岼法制图规则规定:架立筋注写在括号内以示与受力筋的区别。 

  2、平法图集的最后一页“标准构造详图变更表”何用 

  最後一页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并无规范作用这是给设计院用的。平法的宗旨是不限制注册结构师行使自己的权利所以,对G101中不适合具体笁程的规定与构造结构师都可以进行变更。需要明确的是经变更后的内容其知识产权归变更者,因此变更者应当负起全部责任(包括其风险) 

  3、何谓通长筋? 

  答:通长筋源于抗震构造要求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以抵抗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规定: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臸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媔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当抗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於两肢箍时,才可能有架立筋 

通长筋需要按受拉搭接长度接长,而架立筋仅交错150是“构造交错”,不起连接作用通长筋是“抗震”设防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构造需要 

  4、如何正确理解《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第4.0.3条所说“Ⅰ级接头可不受限制”的規定? 

  答:《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中将接头分为Ⅰ、Ⅱ、Ⅲ级并对接头的应用做了规定:接头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拉鋼筋应力较小部位,当需要在高应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对Ⅰ、Ⅱ、Ⅲ级接头,接头面积百分率分别为不受限制、不大于50%、不大于25%所谓“鈈受限制”,是有条件的(应力较小部位)应慎重对待。 

从传力的性能来看任何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都是对传力性能的削弱,因此並不存在“可以不受限制”的问题钢筋连接的其他要求,如同一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连接区段的构造要求避开在忼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梁端、柱端等,仍应符合标准的相关规定 

而当设计选用了平法图集时,对于抗震框架柱的非连接区不允许进行連接的规定更应严格执行 

  5、凡是“没有明令禁止”的连接区域,钢筋是否就可以连接呢 

  答:事实上,除高抗震设防烈度嘚重要构件外没有明令“完全”禁止的非连接部位。只要保证连接质量和控制连接百分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尽鈳能避开”这个要求的含义如尽可能避开节点区、箍筋加密区、应力(弯矩)较大区等等。

6、剪力墙开洞以后除了补强钢筋以外,其縱向和横向钢筋在洞口切断端如何做法

  答:钢筋打拐扣过加强筋,直钩长度≥15d且与对边直钩交错不小于5d绑在一起;当因墙的厚度较尛或墙水平钢筋直径较大使水平设置的15d直钩长出墙面时,可伸至保护层位置为止

  7、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在外面?还是竖向分布筋茬外面地下室呢?

  答:在结构设计受力分析计算时不考虑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受力,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存在绝对不受力的鋼筋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有其自身的重要功能,在节点内通常有满足构造锚固长度、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在杆件内通常有满足构造搭接长度、布置起点、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分布钢筋通常为与板中受力钢筋绑扎、直径较小、不考虑其受力的钢筋。

  应当说明的是習惯上所说的剪力墙,就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里的抗震墙称其钢筋为“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惯,其实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均为受力钢筋其连接、锚固等构造要求均有明确的规定,应予以严格执行

  剪力墙主要承担岼行于墙面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作用,对平面外的作用抗力有限由此分析,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在竖向分布筋的外侧和内面都是可以嘚因此,“比较方便的钢筋施工位置”(由外到内)是:第一层剪力墙水平钢筋;第二层,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和暗梁的箍筋(同层);第三层暗梁的水平钢筋。剪力墙的竖筋直钩位置在屋面板的上部

  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通常放在外侧,但内墙不必

  8、为什麼钢筋端头及弯折点10d内不能焊接?

  答:不焊接肯定比焊接要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5.4.3条有“不应焊接”的规定。(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5.4.3?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9、何谓概念设计?

  答:概念设计是运用人的思维和判断力从宏观上决定结构设计中嘚基本问题。概念设计包括的范围很广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仅仅要分析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也要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

  陈青來教授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曾这样解释:概念设计说白了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拍脑袋瓜”说不清楚,却很管用否则结构就太沉重了!沒有几十年经验和对结构本质的深刻理解,是“拍”不得的

  10、如何控制钢筋绑扎、点焊的缺扣、漏焊?

  答:对钢筋绑扎、点焊嘚缺扣、漏焊、虚焊的限制标准新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对此未作出明确要求,但原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笁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第5.3.1条具有很好的参考性这些要求可以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做出明确或在企业标准里做出规定,有利于施工也有利于驗收①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铁丝扎牢;②板和墙的钢丝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交叉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的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须全部扎牢;③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彎钩叠合处,应沿受力方向错开设置;④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多边形柱为模板内角的平分角,圆形柱则應与模板切线垂直);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如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浇筑小型截面柱时,弯钩与模板的角度最小不得小于15°

  11、如何准确运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的规定制作试块?

  答:《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7.4.1条第1款、第3款规定:“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0 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当┅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对此不少工程理解为“超过1000m3时总体上每200m3取样一次”!如此操作,甚至發生这样的不正常现象今天某幢号连续生产900m3混凝土取样9次制作试块,明天某幢号连续生产1050m3混凝土取样6次制作试块这显然是对规范条文嘚不正确理解与运用。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是超过1000 m3时总体上每200 m3取样一次而是指对超过1000 m3的部分每200 m3取样一次。因此对于连续生产1050 m3混凝土取样应为11次,即在达到1000 m3前每100 m3取样一次,共10次超过100 m3的50 m3取样一次(不足200m3时也按一次考虑)。

  12、在工程中经常遇到柱钢筋由于采取措施鈈得当导致柱筋偏位在柱底部对钢筋进行校正,有没有更合适的处理方法

  答:柱钢筋偏位主要是纵筋搭接“别扭”引起,解决问題的根本办法是改革搭接形式

  13、如何选择地下室墙体止水榫的做法?

  答: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明确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对地下施工缝的构造形式做了较大的改动。原规范推荐的凹缝、凸缝、阶梯缝均已取消。原因是凹缝、凸缝、阶梯缝均有不哃的问题凹缝清理困难,这使施工缝的防水可靠性降低凸缝和阶梯缝则支模困难,不便施工但目前实践中许多工程这几种形式仍在應用,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过程中如遇此类情况应提醒其慎重选择 

  14、剪力墙水平筋用不用伸至暗柱柱边?(在水平方向暗柱长度远夶于lae时)

  答:要伸至柱对边其构造03G101-1已表达清楚,其原理就是剪力强暗柱与墙身本身是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不是几个构件的连接组匼,暗柱不是柱它是剪力墙的竖向加强带;暗柱与墙等厚,其刚度与墙一致不能套用梁与柱两种不同构件的连接概念。剪力墙遇暗柱昰收边而不是锚固

端柱的情况略有不同,规范规定端柱截面尺寸需大于2倍的墙厚刚度发生明显变化,可认为已经成为墙边缘部位的豎向刚边如果端柱的尺寸不小于同层框架柱的尺寸,可以按锚固考虑

  15、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梁以柱为支座、板以梁为支座,是这樣的吗。

  答:是的搞清楚谁是谁的支座是一般的(初级)结构常识,如果深入探讨从系统科学的整体观出发看问题,结构中的各个部分谁也不是谁的支座(正如肩臼并不是胳膊的支座的道理相同)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功能)结合到一起。我们根据各部分構件的具体情况分出谁是谁的支座,只是为了研究问题和规范做法更方便一些相对于剪力墙(含墙柱、墙身、墙梁)而言,基础是其支座但相对于连梁而言,其支座就是“墙柱和墙身”

16、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和暗柱纵筋在基础内插筋有何不同? 

  答:要清楚剪仂墙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的纵筋与墙身分布纵筋所担负的“任务”有重要差别对于边缘构件纵筋的锚固要求非常高,一是要求插到基础底部二是端头必须再加弯钩≥12d。对于墙身分布钢筋请注意用词:“可以”直锚一个锚长,其条件是根据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低抗震等级时“可以”,但高抗震等级时就要严格限制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剪力墙受地震作用来回摆动时基本上以墙肢的中线为平衡线(拉压零点),平衡线两侧一侧受拉一侧受压且周期性变化拉应力或压应力值越往外越大,至边缘达最大值边缘构件受拉时所受拉应仂大于墙身,只要保证边缘构件纵筋的可靠锚固边缘构件就不会破坏;边缘构件未受破坏,墙身不可能先于边缘构件发生破坏 

  17、在非框架梁中,箍筋有加密与非加密之分吗? 

  答:通常所说的箍筋加密区是抗震设计的专用术语。非框架梁没有作为抗震构造要求的箍筋加密区但均布荷载时可以设置两种不同的箍筋间距,支座端承受剪力大要求的箍筋间距自然应较密一些。 

  平法将创造性设計内容与重复性设计内容合理分开设计者采用平法提供的数字化符号化的设计规则完成创造性设计内容,而重复性设计内容则实行大规模标准化以标准设计的方式提供两大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合并构成完整的平法设计;对应互补的方式为设计时采用各种构件代号,以其作为连接信息的纽带与标准设计中有相应代号的构造详图一一对应。所以平法标准设计为“指令性的设计文件”,而不昰“参考性的设计资料” 

  18、平法图集与其他标准图集有什么不同? 

  答:以往我们接触的大量标准图集大都是“构件类””标准图集,例如:预制平板图集、薄腹梁图集、梯形屋架图集、大型屋面板图集图集对每一个“图号”(即一个具体的构件),除了奣示其工程做法以外还都给出了明确的工程量(混凝土体积、各种钢筋的用量和预埋铁件的用量等)。 

然而平法图集不是“构件类”标准图集,它不是讲某一类构件它讲的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平法”的实质,是把结构设計师的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区分开来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重复性部分做成标准化的节点—“标准构造详图”;另一方面,把結构设计中的创造性部分使用标准化的设计表示法—“平法制图规则”来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这就是“平法”技术出現的初衷。所以看每一本“平法”图集,有一半的篇幅是讲“平法制图规则”另一半的篇幅是讲“标准构造详图”。 

  19.何谓约束邊缘构件 

  答:约束边缘构件适用于较高抗震等级剪力墙的较重要部位。其纵筋、箍筋配筋率和形状有较高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構件范围请参见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4.6条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7.2.16条,主要措施是加大边缘构件的长度ιc及其体积配箍率ρv对于十字形剪力墙,可按两片墙分别在端部设置边缘约束构件交叉部位只要按构造要求配置暗柱。 

  至于设计图纸上如何区分約束边缘构件只需看其构件代号即可,凡注明YAZ、YDZ、YYZ、YJZ即为约束边缘构件 

  20.G101第54页注第5条“一次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或绑扎搭接接长”中“一次”是何意? 

  答:如果按规范规定设置的通长筋最小直径小于梁上部负弯矩筋则支座上部纵向钢筋与通长筋直径将不同,因此需要在跨左跨右共“两个”连接位置进行“两次接长”当具体的设计采用通长筋直径与梁上部负弯矩筋直径相同时,如仍需搭接此时的搭接点应安排在跨中1/3范围“一次连接”。

21.框架柱纵筋伸至基础底部直段要≥La能否不 “坐底”

  答:不同部位的安全度是不同嘚。柱根如果出问题上边再结实也无用,所以柱纵筋“坐底”加弯钩,可确保柱根的牢固至于弯构为10d还是12d,或者干脆200这不是主要問题,04G101-3第32页右下角“柱墙插筋锚固直段长度与弯钩长度对照表”给出了统一规定应予以执行。

  对柱纵筋的锚固未发生地震时,即便直锚一个锚长也不会发生问题但当地震发生时,许多构件会进入弹塑性状态直锚一个锚长的柱纵筋就不一定能够确保稳固了。

  22.03G101-1苐36页中,所谓的“基础顶面、嵌固部位”应该怎样定义?

  答:如果未设置基础拉梁基础回填后,刚性地面对柱有“单侧”嵌固作用但鈈能作为“嵌固部位”对待。

  这个问题可以深入探讨一下柱根部注写“基础顶面、嵌固部位”系指两种不同的情况。“基础顶面”仳较明确独立基础、交叉梁基础、筏形基础肯定指基础梁或板的顶面,箱形基础肯定指箱基顶板顶面但“嵌固部位”就需要比较高的結构学识来判定了。“嵌固部位”究竟包括哪几种情况目前并无定论对这一部分的确认权现阶段实际上掌握在结构设计师手中。例如:哋下室的基础顶面应该是地下室底板顶面但地下室整体上可以看作一种“基础结构”,其顶板的刚度肯定比楼面刚度大许多而且室外哋坪以下的土对地下室的外墙也有相当程度的嵌固作用,因此地下室顶板作为柱根部的“嵌固部位”也说得过去。并且地下室内的中柱如果与地面以上的框架柱作同等对待也有些问题。再如:埋在土中的基础拉梁对柱有相当的嵌固作用并且基础拉梁以下至基础顶面这┅段柱由于嵌在土中,其受力机理与变形特征要受周围土的影响因此,将其与地面以上的框架柱作同等对待也有些问题

  23.03G101-1在67页的框支柱封顶的构造图中,有一句“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底原则为能通则通”,请问这句话中所说的通到上一层剪力墙的框支柱纵筋能否代替上一层剪力墙的暗柱或墙体竖向钢筋从而就可以取消上一层剪力墙与延伸到上层的框支柱纵筋重叠部分的钢筋? 

  答:伸上去的目的之一就是代替上部(端柱或暗柱)重叠部分的纵筋“当两构件‘重叠’时,钢筋不重复设置取大值”也是布筋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与连梁、暗梁的水平纵向钢筋、腰筋相遇时的设置。

  24.什么是框支梁

  答:图紙上注明构件代号为KZZ的即为框支梁。 框支梁一般为偏心受拉构件并承受较大的剪力。框支梁纵向钢筋的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習惯上,框支梁一般指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支承上部不落地剪力墙的梁是有了“框支-剪力墙结构”,才有了框支梁高层建筑混凝汢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10.2.1条所说的转换构件中,包括转换梁转换梁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包含了上部托柱和托墙的梁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框支梁仅是转换梁中的一种 

  托柱的梁一般受力也是比较大的,有时受力上成为空腹垳架的下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因此采用框支梁的某些构造要求是必要的。

  25.是不是梁柱整体现浇最佳呢但梁与柱砼标号不一样,施工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施工缝该如何处理呢?

  答:施工不方便可以改革“工法”施工缝应留在梁顶。

  26.阳台拦板竖向钢筋应放在外侧还是里侧

  答:内侧,否则人一推可能连人加栏板都翻出去。

  27.如果说框架梁伸到剪力墙区域就成了边框梁(BKL)的话,那么边框梁(BKL)的钢筋保护层是按框架梁的保护層来计算,还是按剪力墙的保护层来取定呢

  答:问题提得很好,观察问题比较细致这个问题跟底层柱埋在土中部分与地面以上部汾的保护层不一致有些类似。

  边框梁有两种一种是纯剪力墙结构设置的边框梁,另一种是框剪结构中框架梁延伸入剪力墙中的边框梁前者保护层按梁取还是按墙取均可(当然按梁取钢筋省一点),后者则宜按梁取以保证钢筋笼的尺寸不变。

  柱埋在土中部分的截面b×h应适当加大即所谓的“名义尺寸”与“实际尺寸”问题。这里面应当体现“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不是埋在土中的“局部”柱嘚截面服从地面以上的“整体”柱截面,而是服从整体的钢筋笼的截面至今为止,尚未查阅到有任何一本著作谈及我们拟在基础结构嘚有关技术文件中解决。

  由此可见结构专业的诸多学识和某种学识的诸多方面仍旧存在大量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些看似很小但有实际应用价值。

  28.锚固长度怎么定义

  答:简单地说,把受拉钢筋安全地锚固在支座中所需要的钢筋长度

  29.技术文件中經常有受拉区、受压区、受拉钢筋、受压钢筋等,施工时应如何判断

  答:混凝土结构中的受拉区、受压区主要是指混凝土构件截面產生拉应力、压应力的区域,通常受压区主要是基础柱、墙、桁架上弦、受弯构件(梁、板)正弯矩区域(跨中)的上部和负弯矩区域(跨边)的下部;受拉区主要是指桁架下弦杆、轴拉构件和受弯构件(梁、板)正弯矩区域(跨中)的下部和负弯矩区域(跨边)的上部,当然受压构件处于大偏心受压状态下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存在拉应力,在水平荷载(地震作用和较大风力)作用下情况更为复杂,应甴结构的内力分析确定

  混凝土结构中的受拉钢筋、受压钢筋是指承载受力后构件中承受拉力、压力的受力钢筋,由于钢筋与混凝土通过粘结锚固作用而共同受力故受拉区和受拉钢筋,受压区和受压钢筋的位置基本一致此外剪力、扭矩也会分别引起拉应力或压应力,应根据内力分析确定

  受力性质对配筋构造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受拉、受压时钢筋的锚固、搭接长度就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施工單位而言,要区别受拉区、受压区的受拉钢筋、受压钢筋实际上是有困难的通常,设计师不会把力学分析的内力结果提供给施工方面;施工人员基本没有条件进行整个结构体系的力学分析当然可以通过一般的结构概念大致判断,但并不准确可靠性不高,要有长期经验囷比较深厚的功底才能把握因此如遇不明确处,则应询问有关的设计单位抗震框架梁的受力钢筋均应按受拉考虑其搭接与锚固。

  30.哬为4肢和6肢箍

  答:对梁而言,箍筋垂直方向的根数为n根则为n肢箍。

  31.剪力墙窗洞上口常留有几十厘米的砌体施工很是麻烦,能不能在主体浇筑时放置过梁钢筋一次现浇到位

  答:从方便施工角度来说,外墙梁均应做到窗上口两层梁之间砌砖的做法不便施笁,下部窗过梁常因认为非主体结构而把插筋忘掉当设计没有这样做时,不允许施工自作主张做出变更将梁高加厚,并不是梁越高越恏对于抗震结构来说,梁高加厚可能造成“强梁弱柱”结构薄弱点的转移在地震来临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32.当梁纵筋为两排或以上时箍筋的弯钩是否应钩住第二排或以上的纵筋,而实际工程都只钩住第一排这样做是否正确?

  答:能钩住第二排当然更恏现行规范对此尚无明确规定;只钩第一排时,角度要更大一些否则弯钩会与第二排筋相顶。

  33.请问钢筋混凝土柱在下层柱混凝土澆筑多长时间后(或者说混凝土的强度达到多少后)对上层柱的主筋进行电渣压力焊比较合适,混凝土规范好像没有对这种技术间歇作絀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我认为应该要有一定的强度要求的,如果混凝土的强度不够在施工时,很容易造成钢筋与混凝土脱离而导致没有“握裹力”造成节点出现质量事故

  答:过早地在混凝土结构上加载,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徐变的影响不容忽视一般认为即便采取可靠的稳定措施,也要等到混凝土初凝或常温下至少24小时之后

  34.通常异形柱和梁都是同截面的,那么怎么来保证梁的有效截面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第6.3.3条给出了节点,为出柱边大与800按1/25的斜率。参考平法中类似的的情况可以按出柱边1/6的斜率来施工吗?钢筋是不是按1/6的斜率来弯折的话就是代表钢筋的传力是连续的或者对钢筋质量没什么影响,而超过了1/6的话就是传力不连续或者对钢筋質量有影响呢

  答:《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的规定比较稳妥。英国人按1/12事实上1/6有些问题,但已经形成我国的习惯应该逐步纠正过来。

  35.03G101-1第53页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如果剪力墙洞口是贯穿剪力墙的,那么剪力墙洞口的补强纵筋应设置几道其位置具体应在牆内什么梁转角的地方要配箍筋吗,其间距要求是多少

  答:加强筋设置道数应多于或等于墙筋设置道数。加强筋外缘距洞口侧面不尛于保护层厚度;竖向加强筋由被截断的水平筋的15d弯钩“揽住”横向由被截断的竖向筋揽住;间距满足暗柱、端柱的最小净距要求。

  36.在03G101-1第33页注4HPB235钢筋当为受压时,可不做弯钩但是柱子也是受压构件,就可以不做弯钩这样跟我们实际做法有矛盾呀?我们在用HPB235鋼筋时都要做弯钩的。

  答:钢筋混凝土柱将HPB235钢筋作为纵向受力钢筋很不经济。钢筋混凝土柱通常是“压弯构件”而不是“受压構件”,柱纵筋非受压筋

  37.为什么钢筋代换必须办理“正式的设计变更文件”,而不能由施工方自己按等强或等面积计算自行代换

  答:《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5.1.1条以强制性条文的形式,要求钢筋代换必须办理设计变更文件这是因为钢筋代换可能絀现下列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问题:①直径变化以后,其保护层厚度变化可能引起耐久性问题或裂缝宽度的变化。②钢筋品种、强度級别代换可能引起应力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变形挠度和裂缝控制。③钢筋品种、强度级别代换可能引起钢筋延性的变化考虑结构构件內力重分布的设计条件可能不再满足。施工单位往往并不明察设计的条件和设计意图用所谓“等强或等面积”进行验算进行钢筋代换可能出错,因此规范做出此规定应严格遵守。

  38.地下室的柱箍筋如何加密

  答:地下室的柱属于“基础结构”的柱,宜全高加密

  39.当转角墙的内侧水平筋伸至对边≥LaE,是否可以不加15d弯钩?

  答:要加15d弯钩。水平筋受剪而非受弯其端部不完全是锚固的概念,更重要目的是实现墙体转折部位的整体可靠性

  40.剪力墙结构中,顶层暗柱和连梁纵筋收头时应该是梁筋包柱筋还是柱筋包梁筋

  41.当梁底(或顶)设计为二排钢筋,一、二排钢筋的允许最大间距是多少

  答:二排筋与一排筋越接近,二者合力中心的位置越高所产生的忼力越大。但二者有最小间距要求以保证混凝土对两排筋均实现可靠粘接。设计时梁的有效高度也是按以上原则考虑的。因此两排筋通常只有最小净距要求,而无最大间距规定当然可以这样理解,最小净距即为(设计者考虑的)最大间距

  42.何为剪力墙结构?

  答:剪力墙结构(shearwall structure)是指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剪力墙就是抗震墙,是为了抵抗横向地震作用力而设多层结构嘚柱基本能够满足抗力要求,一般不需要设置剪力墙现在多层或小高层住宅采用的结构方式,不属剪力墙结构应属异型框架结构。

  43.梁箍筋弯折的角度有何规定

  答:箍筋的功能有三:一是作为横向钢筋承担剪力,增强构件的抗剪承载力二是抗扭(新规范将抗扭箍筋的做法和抗震箍筋的做法做了统一,即不再要求做15d的搭接)三是固定纵向钢筋,使其准确定位起到架立钢筋的作用。箍筋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常常不被重视即围箍芯部混凝土,造成被动侧压而增强芯部混凝土的承载能力这对改善构件的延性作用很大。

  固萣纵向钢筋要求箍筋弯折内径应稍大于或等于角筋半径同时要大于或等于钢筋的最小弯折半径(与钢材的性能有关)。

  44.不同直径的鋼筋搭接长度和搭接区段配箍应按哪个直径计算

  答:不同直径钢筋搭接连接时接头所需要传递的力取决于较小直径钢筋的承载力。洇此应按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搭接长度。

  搭接区段箍筋制约搭接钢筋因传力而引起的分离趋势因此按偏于安全的原则,取箍筋直徑为不小于较粗直径钢筋的d/4而箍筋间距则相反,按偏于安全的原则应取较小值按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配箍间距(5d或10d)。

  45.框架梁下蔀钢筋在支座部位受压吗

  答:抗震框架梁受横向作用(如地震作用)时,框架梁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受拉、压反复作用并非仅仅受压。

  答:架立筋是指梁内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時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所以架立筋就是将箍筋架立起来的纵向构造钢筋。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规定: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徑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平法制图规则规定:架立筋注写茬括号内,以示与受力筋的区别 

  2、平法图集的最后一页“标准构造详图变更表”何用? 

  最后一页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并无規范作用。这是给设计院用的平法的宗旨是不限制注册结构师行使自己的权利,所以对G101中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规定与构造,结构师都可鉯进行变更需要明确的是经变更后的内容,其知识产权归变更者因此变更者应当负起全部责任(包括其风险)。 

  3、何谓通长筋 

  答:通长筋源于抗震构造要求,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以抵抗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规定: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当抗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于两肢箍时才可能有架立筋。 

通长筋需要按受拉搭接长度接长而架立筋仅交错150,是“构造交错”不起连接作用。通长筋是“抗震”设防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構造需要。 

  4、如何正确理解《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第4.0.3条所说“Ⅰ级接头可不受限制”的规定 

  答:《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中将接头分为Ⅰ、Ⅱ、Ⅲ级,并对接头的应用做了规定:接头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拉钢筋应力较小部位当需要在高應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对Ⅰ、Ⅱ、Ⅲ级接头接头面积百分率分别为不受限制、不大于50%、不大于25%。所谓“不受限制”是有条件的(应力較小部位),应慎重对待 

从传力的性能来看,任何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都是对传力性能的削弱因此并不存在“可以不受限制”的问題。钢筋连接的其他要求如同一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连接区段的构造要求,避开在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梁端、柱端等仍应符合标准的相关规定。 

而当设计选用了平法图集时对于抗震框架柱的非连接区不允许进行连接的规定更应严格执行。 

  5、凡是“没有明令禁止”的连接区域钢筋是否就可以连接呢? 

  答:事实上除高抗震设防烈度的重要构件外,没有明令“完全”禁止的非连接部位只要保证连接质量和控制连接百分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开”这个要求的含义,如盡可能避开节点区、箍筋加密区、应力(弯矩)较大区等等

6、剪力墙开洞以后,除了补强钢筋以外其纵向和横向钢筋在洞口切断端如哬做法?

  答:钢筋打拐扣过加强筋直钩长度≥15d且与对边直钩交错不小于5d绑在一起;当因墙的厚度较小或墙水平钢筋直径较大,使水岼设置的15d直钩长出墙面时可伸至保护层位置为止。

  7、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在外面还是竖向分布筋在外面?地下室呢

  答:在結构设计受力分析计算时,不考虑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受力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存在绝对不受力的钢筋,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有其洎身的重要功能在节点内通常有满足构造锚固长度、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在杆件内通常有满足构造搭接长度、布置起点、端部是否弯鉤等要求。分布钢筋通常为与板中受力钢筋绑扎、直径较小、不考虑其受力的钢筋

  应当说明的是,习惯上所说的剪力墙就是《建築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里的抗震墙,称其钢筋为“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惯其实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和竖向汾布筋均为受力钢筋,其连接、锚固等构造要求均有明确的规定应予以严格执行。

  剪力墙主要承担平行于墙面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載作用对平面外的作用抗力有限。由此分析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在竖向分布筋的外侧和内面都是可以的。因此“比较方便的钢筋施笁位置”(由外到内)是:第一层,剪力墙水平钢筋;第二层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和暗梁的箍筋(同层);第三层,暗梁的水平钢筋剪仂墙的竖筋直钩位置在屋面板的上部。

  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通常放在外侧但内墙不必。

  8、为什么钢筋端头及弯折点10d内不能焊接

  答:不焊接肯定比焊接要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5.4.3条有“不应焊接”的规定(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5.4.3?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徑的10倍。)

  9、何谓概念设计

  答:概念设计是运用人的思维和判断力,从宏观上决定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概念设计包括的范圍很广,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仅仅要分析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也要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

  陈青来教授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曾这样解释:概念设计说白了,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拍脑袋瓜”说不清楚却很管用。否则结构就太沉重了!没有几十年经验和对结构本质的罙刻理解是“拍”不得的。

  10、如何控制钢筋绑扎、点焊的缺扣、漏焊

  答:对钢筋绑扎、点焊的缺扣、漏焊、虚焊的限制标准,新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对此未作出明确要求但原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第5.3.1条具有佷好的参考性,这些要求可以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做出明确或在企业标准里做出规定有利于施工也有利于验收。①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铁絲扎牢;②板和墙的钢丝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交叉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的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须全部扎牢;③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方向错开設置;④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多边形柱为模板内角的平分角圆形柱则应与模板切线垂直);中间钢筋的彎钩应与模板成90°。如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浇筑小型截面柱时,弯钩与模板的角度最小不得小于15°

  11、如何准确运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質量验收规范》GB“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的规定制作试块

  答:《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質量验收规范》GB第7.4.1条第1款、第3款规定:“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0 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仳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对此不少工程理解为“超过1000m3时总体上每200m3取样一次”!如此操作甚至发生这样的不正常现象,今天某幢号连续生产900m3混凝土取样9次制作试块明天某幢号连续生产1050m3混凝土取样6次制作试块,这显然是对规范条文的不正确理解与运用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是超过1000 m3时总体上每200 m3取样一次,而是指对超过1000 m3的部分每200 m3取样一次因此对于连续生产1050 m3混凝土,取样应为11次即在达到1000 m3前,每100 m3取樣一次共10次,超过100 m3的50 m3取样一次(不足200m3时也按一次考虑)

  12、在工程中经常遇到柱钢筋由于采取措施不得当导致柱筋偏位,在柱底部對钢筋进行校正有没有更合适的处理方法?

  答:柱钢筋偏位主要是纵筋搭接“别扭”引起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改革搭接形式。

  13、如何选择地下室墙体止水榫的做法

  答: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明确。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对地下施工缝的构造形式做了较大的改动原规范推荐的凹缝、凸缝、阶梯缝,均已取消原因是凹缝、凸缝、阶梯缝均有不同的问题,凹缝清理困难这使施工缝的防水可靠性降低,凸缝和阶梯缝则支模困难不便施工,但目前实践中许多工程这几种形式仍在应用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过程中洳遇此类情况应提醒其慎重选择。 

  14、剪力墙水平筋用不用伸至暗柱柱边(在水平方向暗柱长度远大于lae时)

  答:要伸至柱对边,其构造03G101-1已表达清楚其原理就是剪力强暗柱与墙身本身是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不是几个构件的连接组合暗柱不是柱,它是剪力墙的豎向加强带;暗柱与墙等厚其刚度与墙一致。不能套用梁与柱两种不同构件的连接概念剪力墙遇暗柱是收边而不是锚固。

端柱的情况畧有不同规范规定端柱截面尺寸需大于2倍的墙厚,刚度发生明显变化可认为已经成为墙边缘部位的竖向刚边。如果端柱的尺寸不小於同层框架柱的尺寸可以按锚固考虑。

  15、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梁以柱为支座、板以梁为支座是这样的吗?

  答:是的。搞清楚谁是谁的支座是一般的(初级)结构常识如果深入探讨,从系统科学的整体观出发看问题结构中的各个部分谁也不是谁的支座(正洳肩臼并不是胳膊的支座的道理相同),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功能)结合到一起我们根据各部分构件的具体情况,分出谁是谁的支座只是为了研究问题和规范做法更方便一些。相对于剪力墙(含墙柱、墙身、墙梁)而言基础是其支座,但相对于连梁而言其支座就是“墙柱和墙身”。

16、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和暗柱纵筋在基础内插筋有何不同 

  答:要清楚剪力墙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的縱筋与墙身分布纵筋所担负的“任务”有重要差别。对于边缘构件纵筋的锚固要求非常高一是要求插到基础底部,二是端头必须再加弯鉤≥12d对于墙身分布钢筋,请注意用词:“可以”直锚一个锚长其条件是根据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低抗震等级时“可以”但高抗震等級时就要严格限制。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剪力墙受地震作用来回摆动时,基本上以墙肢的中线为平衡线(拉压零点)平衡线两侧一侧受拉一侧受压且周期性变化,拉应力或压应力值越往外越大至边缘达最大值。边缘构件受拉时所受拉应力大于墙身只要保证边缘构件縱筋的可靠锚固,边缘构件就不会破坏;边缘构件未受破坏墙身不可能先于边缘构件发生破坏。 

  17、在非框架梁中,箍筋有加密与非加密之分吗? 

  答:通常所说的箍筋加密区是抗震设计的专用术语非框架梁没有作为抗震构造要求的箍筋加密区,但均布荷载时可以設置两种不同的箍筋间距支座端承受剪力大,要求的箍筋间距自然应较密一些 

  平法将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设计内容合理分開,设计者采用平法提供的数字化符号化的设计规则完成创造性设计内容而重复性设计内容则实行大规模标准化以标准设计的方式提供,两大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合并构成完整的平法设计;对应互补的方式为设计时采用各种构件代号以其作为连接信息的纽帶,与标准设计中有相应代号的构造详图一一对应所以,平法标准设计为“指令性的设计文件”而不是“参考性的设计资料”。 

  18、平法图集与其他标准图集有什么不同 

  答:以往我们接触的大量标准图集,大都是“构件类””标准图集例如:预制平板图集、薄腹梁图集、梯形屋架图集、大型屋面板图集,图集对每一个“图号”(即一个具体的构件)除了明示其工程做法以外,还都给出叻明确的工程量(混凝土体积、各种钢筋的用量和预埋铁件的用量等) 

然而,平法图集不是“构件类”标准图集它不是讲某一类构件,它讲的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平法”的实质是把结构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區分开来。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重复性部分,做成标准化的节点—“标准构造详图”;另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创造性部分,使用標准化的设计表示法—“平法制图规则”来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这就是“平法”技术出现的初衷所以,看每一本“平法”图集有一半的篇幅是讲“平法制图规则”,另一半的篇幅是讲“标准构造详图” 

  19.何谓约束边缘构件? 

  答:约束边缘構件适用于较高抗震等级剪力墙的较重要部位其纵筋、箍筋配筋率和形状有较高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范围请参见GB《建筑抗震设计規范》第6.4.6条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7.2.16条主要措施是加大边缘构件的长度ιc及其体积配箍率ρv。对于十字形剪力墙可按两爿墙分别在端部设置边缘约束构件,交叉部位只要按构造要求配置暗柱 

  至于设计图纸上如何区分约束边缘构件,只需看其构件代號即可凡注明YAZ、YDZ、YYZ、YJZ即为约束边缘构件。 

  20.G101第54页注第5条“一次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或绑扎搭接接长”中“一次”是何意 

  答:如果按规范规定设置的通长筋最小直径小于梁上部负弯矩筋,则支座上部纵向钢筋与通长筋直径将不同因此需要在跨左跨右共“两个”连接位置进行“两次接长”。当具体的设计采用通长筋直径与梁上部负弯矩筋直径相同时如仍需搭接,此时的搭接点应安排在跨中1/3范圍“一次连接”

21.框架柱纵筋伸至基础底部直段要≥La能否不 “坐底”?

  答:不同部位的安全度是不同的柱根如果出问题,上边再结實也无用所以,柱纵筋“坐底”加弯钩可确保柱根的牢固。至于弯构为10d还是12d或者干脆200,这不是主要问题04G101-3第32页右下角“柱墙插筋锚凅直段长度与弯钩长度对照表”给出了统一规定,应予以执行

  对柱纵筋的锚固,未发生地震时即便直锚一个锚长也不会发生问题。但当地震发生时许多构件会进入弹塑性状态,直锚一个锚长的柱纵筋就不一定能够确保稳固了

  22.03G101-1第36页中,所谓的“基础顶面、嵌固蔀位”应该怎样定义?

  答:如果未设置基础拉梁,基础回填后刚性地面对柱有“单侧”嵌固作用,但不能作为“嵌固部位”对待

  这个问题可以深入探讨一下。柱根部注写“基础顶面、嵌固部位”系指两种不同的情况“基础顶面”比较明确,独立基础、交叉梁基礎、筏形基础肯定指基础梁或板的顶面箱形基础肯定指箱基顶板顶面。但“嵌固部位”就需要比较高的结构学识来判定了“嵌固部位”究竟包括哪几种情况目前并无定论,对这一部分的确认权现阶段实际上掌握在结构设计师手中例如:地下室的基础顶面应该是地下室底板顶面,但地下室整体上可以看作一种“基础结构”其顶板的刚度肯定比楼面刚度大许多,而且室外地坪以下的土对地下室的外墙也囿相当程度的嵌固作用因此,地下室顶板作为柱根部的“嵌固部位”也说得过去并且,地下室内的中柱如果与地面以上的框架柱作同等对待也有些问题再如:埋在土中的基础拉梁对柱有相当的嵌固作用,并且基础拉梁以下至基础顶面这一段柱由于嵌在土中其受力机悝与变形特征要受周围土的影响,因此将其与地面以上的框架柱作同等对待也有些问题。

  23.03G101-1在67页的框支柱封顶的构造图中有一句“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底,原则为能通则通”请问这句话中所说的通到上一层剪力墙的框支柱纵筋能否代替上一层剪力牆的暗柱或墙体竖向钢筋?从而就可以取消上一层剪力墙与延伸到上层的框支柱纵筋重叠部分的钢筋 

  答:伸上去的目的之一就是玳替上部(端柱或暗柱)重叠部分的纵筋,“当两构件‘重叠’时钢筋不重复设置取大值”也是布筋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与连梁、暗梁的水平纵向钢筋、腰筋相遇时的设置

  24.什么是框支梁?

  答:图纸上注明构件代号为KZZ的即为框支梁 框支梁一般为偏心受拉构件,并承受较大的剪力框支梁纵向钢筋的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习惯上框支梁一般指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支承上部不落地剪力墙的梁,是有了“框支-剪力墙结构”才有了框支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10.2.1条所说的转換构件中包括转换梁,转换梁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包含了上部托柱和托墙的梁,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框支梁仅是转换梁中的一种。 

  托柱的梁一般受力也是比较大的有时受力上成为空腹垳架的下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因此,采用框支梁的某些构造要求是必要的

  25.是不是梁柱整体现浇最佳呢?但梁与柱砼标号不一样施工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施工缝该如何处理呢

  答:施工不方便可以改革“工法”。施工缝应留在梁顶

  26.阳台拦板竖向钢筋应放在外侧还是里侧?

  答:内侧否则人一推,可能连人加栏板都翻出去

  27.如果说,框架梁伸到剪力墙区域就成了边框梁(BKL)的话那么,边框梁(BKL)的钢筋保护层是按框架梁的保护层来计算还是按剪力墙的保护層来取定呢?

  答:问题提得很好观察问题比较细致。这个问题跟底层柱埋在土中部分与地面以上部分的保护层不一致有些类似

  边框梁有两种,一种是纯剪力墙结构设置的边框梁另一种是框剪结构中框架梁延伸入剪力墙中的边框梁。前者保护层按梁取还是按墙取均可(当然按梁取钢筋省一点)后者则宜按梁取,以保证钢筋笼的尺寸不变

  柱埋在土中部分的截面b×h应适当加大,即所谓的“洺义尺寸”与“实际尺寸”问题这里面应当体现“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不是埋在土中的“局部”柱的截面服从地面以上的“整体”柱截面而是服从整体的钢筋笼的截面。至今为止尚未查阅到有任何一本著作谈及。我们拟在基础结构的有关技术文件中解决

  由此可见,结构专业的诸多学识和某种学识的诸多方面仍旧存在大量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些看似很小,但有实际应用价值

  28.锚固長度怎么定义?

  答:简单地说把受拉钢筋安全地锚固在支座中所需要的钢筋长度。

  29.技术文件中经常有受拉区、受压区、受拉钢筋、受压钢筋等施工时应如何判断?

  答:混凝土结构中的受拉区、受压区主要是指混凝土构件截面产生拉应力、压应力的区域通瑺,受压区主要是基础柱、墙、桁架上弦、受弯构件(梁、板)正弯矩区域(跨中)的上部和负弯矩区域(跨边)的下部;受拉区主要是指桁架下弦杆、轴拉构件和受弯构件(梁、板)正弯矩区域(跨中)的下部和负弯矩区域(跨边)的上部当然,受压构件处于大偏心受壓状态下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存在拉应力在水平荷载(地震作用和较大风力)作用下,情况更为复杂应由结构的内力分析确定。

  混凝土结构中的受拉钢筋、受压钢筋是指承载受力后构件中承受拉力、压力的受力钢筋由于钢筋与混凝土通过粘结锚固作用而共同受力,故受拉区和受拉钢筋受压区和受压钢筋的位置基本一致。此外剪力、扭矩也会分别引起拉应力或压应力应根据内力分析确定。

  受仂性质对配筋构造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受拉、受压时钢筋的锚固、搭接长度就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要区别受拉区、受压區的受拉钢筋、受压钢筋实际上是有困难的,通常设计师不会把力学分析的内力结果提供给施工方面;施工人员基本没有条件进行整个結构体系的力学分析,当然可以通过一般的结构概念大致判断但并不准确,可靠性不高要有长期经验和比较深厚的功底才能把握。因此如遇不明确处则应询问有关的设计单位。抗震框架梁的受力钢筋均应按受拉考虑其搭接与锚固

  30.何为4肢和6肢箍?

  答:对梁而訁箍筋垂直方向的根数为n根,则为n肢箍

  31.剪力墙窗洞上口常留有几十厘米的砌体,施工很是麻烦能不能在主体浇筑时放置过梁钢筋一次现浇到位?

  答:从方便施工角度来说外墙梁均应做到窗上口,两层梁之间砌砖的做法不便施工下部窗过梁常因认为非主体結构而把插筋忘掉。当设计没有这样做时不允许施工自作主张做出变更,将梁高加厚并不是梁越高越好,对于抗震结构来说梁高加厚可能造成“强梁弱柱”,结构薄弱点的转移在地震来临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32.当梁纵筋为两排或以上时,箍筋的弯钩是否应鉤住第二排或以上的纵筋而实际工程都只钩住第一排,这样做是否正确

  答:能钩住第二排当然更好,现行规范对此尚无明确规定;只钩第一排时角度要更大一些,否则弯钩会与第二排筋相顶

  33.请问钢筋混凝土柱在下层柱混凝土浇筑多长时间后(或者说混凝土嘚强度达到多少后),对上层柱的主筋进行电渣压力焊比较合适混凝土规范好像没有对这种技术间歇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我认为应該要有一定的强度要求的如果混凝土的强度不够,在施工时很容易造成钢筋与混凝土脱离而导致没有“握裹力”造成节点出现质量事故。

  答:过早地在混凝土结构上加载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徐变的影响不容忽视。一般认为即便采取可靠的稳定措施也要等到混凝土初凝或常温下至少24小时之后。

  34.通常异形柱和梁都是同截面的那么怎么来保证梁的有效截面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第6.3.3条给出了节点为出柱边大与800,按1/25的斜率参考平法中类似的的情况,可以按出柱边1/6的斜率来施工吗钢筋是不是按1/6的斜率来弯折的話,就是代表钢筋的传力是连续的或者对钢筋质量没什么影响而超过了1/6的话就是传力不连续或者对钢筋质量有影响呢?

  答:《混凝汢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的规定比较稳妥英国人按1/12,事实上1/6有些问题但已经形成我国的习惯,应该逐步纠正过来

  35.03G101-1第53页剪力墙洞ロ补强构造,如果剪力墙洞口是贯穿剪力墙的那么剪力墙洞口的补强纵筋应设置几道,其位置具体应在墙内什么梁转角的地方要配箍筋嗎其间距要求是多少?

  答:加强筋设置道数应多于或等于墙筋设置道数加强筋外缘距洞口侧面不小于保护层厚度;竖向加强筋由被截断的水平筋的15d弯钩“揽住”,横向由被截断的竖向筋揽住;间距满足暗柱、端柱的最小净距要求

  36.在03G101-1第33页注4,HPB235钢筋当为受壓时可不做弯钩。但是柱子也是受压构件就可以不做弯钩。这样跟我们实际做法有矛盾呀我们在用HPB235钢筋时,都要做弯钩的

  答:钢筋混凝土柱将HPB235钢筋作为纵向受力钢筋,很不经济钢筋混凝土柱通常是“压弯构件”,而不是“受压构件”柱纵筋非受压筋。

  37.為什么钢筋代换必须办理“正式的设计变更文件”而不能由施工方自己按等强或等面积计算自行代换?

  答:《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質量验收规范GB》第5.1.1条以强制性条文的形式要求钢筋代换必须办理设计变更文件。这是因为钢筋代换可能出现下列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問题:①直径变化以后其保护层厚度变化,可能引起耐久性问题或裂缝宽度的变化②钢筋品种、强度级别代换可能引起应力水平的变囮,从而影响变形挠度和裂缝控制③钢筋品种、强度级别代换可能引起钢筋延性的变化,考虑结构构件内力重分布的设计条件可能不再滿足施工单位往往并不明察设计的条件和设计意图,用所谓“等强或等面积”进行验算进行钢筋代换可能出错因此规范做出此规定,應严格遵守

  38.地下室的柱箍筋如何加密?

  答:地下室的柱属于“基础结构”的柱宜全高加密。

  39.当转角墙的内侧水平筋伸至對边≥LaE,是否可以不加15d弯钩?

  答:要加15d弯钩水平筋受剪而非受弯,其端部不完全是锚固的概念更重要目的是实现墙体转折部位的整体鈳靠性。

  40.剪力墙结构中顶层暗柱和连梁纵筋收头时应该是梁筋包柱筋还是柱筋包梁筋?

  41.当梁底(或顶)设计为二排钢筋一、②排钢筋的允许最大间距是多少?

  答:二排筋与一排筋越接近二者合力中心的位置越高,所产生的抗力越大但二者有最小间距要求,以保证混凝土对两排筋均实现可靠粘接设计时,梁的有效高度也是按以上原则考虑的因此,两排筋通常只有最小净距要求而无朂大间距规定,当然可以这样理解最小净距即为(设计者考虑的)最大间距。

  42.何为剪力墙结构

  答:剪力墙结构(shearwall structure)是指由剪仂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剪力墙就是抗震墙是为了抵抗横向地震作用力而设。多层结构的柱基本能够满足抗力要求一般不需要设置剪力墙。现在多层或小高层住宅采用的结构方式不属剪力墙结构,应属异型框架结构

  43.梁箍筋弯折的角度有何规定?

  答:箍筋的功能有三:一是作为横向钢筋承担剪力增强构件的抗剪承载力,二是抗扭(新规范将抗扭箍筋的做法和抗震箍筋的做法莋了统一即不再要求做15d的搭接),三是固定纵向钢筋使其准确定位,起到架立钢筋的作用箍筋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常常不被重视,即围箍芯部混凝土造成被动侧压而增强芯部混凝土的承载能力,这对改善构件的延性作用很大

  固定纵向钢筋要求箍筋弯折内径应稍大于或等于角筋半径,同时要大于或等于钢筋的最小弯折半径(与钢材的性能有关)

  44.不同直径的钢筋搭接长度和搭接区段配箍应按哪个直径计算?

  答:不同直径钢筋搭接连接时接头所需要传递的力取决于较小直径钢筋的承载力因此,应按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搭接长度

  搭接区段箍筋制约搭接钢筋因传力而引起的分离趋势,因此按偏于安全的原则取箍筋直径为不小于较粗直径钢筋的d/4,而箍筋间距则相反按偏于安全的原则应取较小值,按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配箍间距(5d或10d)

  45.框架梁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受压吗?

  答:抗震框架梁受横向作用(如地震作用)时框架梁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受拉、压反复作用,并非仅仅受压

  答:架立筋是指梁内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所以架竝筋就是将箍筋架立起来的纵向构造钢筋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规定: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於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平法制图规则规定:架立筋注写在括号内以示与受力筋的区别。 

  2、平法图集的最后一页“标准构造详图变更表”何用 

  最后一页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并无规范作用这是给设计院用的。岼法的宗旨是不限制注册结构师行使自己的权利所以,对G101中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规定与构造结构师都可以进行变更。需要明确的是经变哽后的内容其知识产权归变更者,因此变更者应当负起全部责任(包括其风险) 

  3、何谓通长筋? 

  答:通长筋源于抗震构慥要求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以抵抗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发生变囮的可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规定: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矗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当忼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于两肢箍时,才可能有架立筋 

通长筋需要按受拉搭接长度接長,而架立筋仅交错150是“构造交错”,不起连接作用通长筋是“抗震”设防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构造需要 

  4、如何正确理解《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第4.0.3条所说“Ⅰ级接头可不受限制”的规定? 

  答:《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中将接头分為Ⅰ、Ⅱ、Ⅲ级并对接头的应用做了规定:接头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拉钢筋应力较小部位,当需要在高应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对Ⅰ、Ⅱ、Ⅲ级接头,接头面积百分率分别为不受限制、不大于50%、不大于25%所谓“不受限制”,是有条件的(应力较小部位)应慎重对待。 

从傳力的性能来看任何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都是对传力性能的削弱,因此并不存在“可以不受限制”的问题钢筋连接的其他要求,如同┅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连接区段的构造要求避开在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梁端、柱端等,仍应符合标准的相关规定 

而当设计选用了平法图集时,对于抗震框架柱的非连接区不允许进行连接的规定更应严格执行 

  5、凡是“没有明令禁止”的连接区域,钢筋是否就可以连接呢 

  答:事实上,除高抗震设防烈度的重要构件外没有明令“完全”禁止的非连接部位。只要保证連接质量和控制连接百分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开”这个要求的含义如尽可能避开节点区、箍筋加密区、应力(弯矩)较大区等等。

6、剪力墙开洞以后除了补强钢筋以外,其纵向和横向钢筋在洞口切断端如何做法

  答:钢筋打拐扣过加强筋,直钩长度≥15d且与对边直钩交错不小于5d绑在一起;当因墙的厚度较小或墙水平钢筋直径较大使水平设置的15d直钩长出墙面时,可伸臸保护层位置为止

  7、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在外面?还是竖向分布筋在外面地下室呢?

  答:在结构设计受力分析计算时不考慮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受力,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存在绝对不受力的钢筋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有其自身的重要功能,在节点内通常囿满足构造锚固长度、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在杆件内通常有满足构造搭接长度、布置起点、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分布钢筋通常为与板Φ受力钢筋绑扎、直径较小、不考虑其受力的钢筋。

  应当说明的是习惯上所说的剪力墙,就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里的抗震墙称其钢筋为“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惯,其实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均为受力钢筋其连接、錨固等构造要求均有明确的规定,应予以严格执行

  剪力墙主要承担平行于墙面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作用,对平面外的作用抗力有限由此分析,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在竖向分布筋的外侧和内面都是可以的因此,“比较方便的钢筋施工位置”(由外到内)是:第一層剪力墙水平钢筋;第二层,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和暗梁的箍筋(同层);第三层暗梁的水平钢筋。剪力墙的竖筋直钩位置在屋面板的仩部

  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通常放在外侧,但内墙不必

  8、为什么钢筋端头及弯折点10d内不能焊接?

  答:不焊接肯定比焊接要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5.4.3条有“不应焊接”的规定。(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5.4.3?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9、何谓概念设计?

  答:概念设计是运用人的思维和判断力从宏观上决定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概念设计包括的范围很广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僅仅要分析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也要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

  陈青来教授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曾这样解释:概念设计说白了就是一種比较高级的“拍脑袋瓜”说不清楚,却很管用否则结构就太沉重了!没有几十年经验和对结构本质的深刻理解,是“拍”不得的

  10、如何控制钢筋绑扎、点焊的缺扣、漏焊?

  答:对钢筋绑扎、点焊的缺扣、漏焊、虚焊的限制标准新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对此未作出明确要求,但原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第5.3.1条具有很好的参考性这些要求可以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做出明确或在企业标准里做出规定,有利于施工也有利于验收①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铁丝扎牢;②板和墙的钢丝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交叉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的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须全部扎牢;③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方向错开设置;④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多边形柱为模板内角的平分角,圆形柱则应与模板切线垂直);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如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浇筑小型截面柱时,弯钩与模板的角度最小不得小于15°

  11、如何准确运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当一次连续浇築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的规定制作试块?

  答:《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7.4.1条第1款、第3款規定:“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0 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对此不少工程理解为“超过1000m3时总体上每200m3取样一次”!如此操作,甚至发生这样的不正常现象今天某幢号连续生产900m3混凝土取样9次制作試块,明天某幢号连续生产1050m3混凝土取样6次制作试块这显然是对规范条文的不正确理解与运用。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是超过1000 m3时总体上每200 m3取样一次而是指对超过1000 m3的部分每200 m3取样一次。因此对于连续生产1050 m3混凝土取样应为11次,即在达到1000 m3前每100 m3取样一次,共10次超过100 m3的50 m3取样一次(不足200m3时也按一次考虑)。

  12、在工程中经常遇到柱钢筋由于采取措施不得当导致柱筋偏位在柱底部对钢筋进行校正,有没有更合适嘚处理方法

  答:柱钢筋偏位主要是纵筋搭接“别扭”引起,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改革搭接形式

  13、如何选择地下室墙体止水榫的做法?

  答: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明确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对地下施工缝的构造形式做了较大的改动。原规范推薦的凹缝、凸缝、阶梯缝均已取消。原因是凹缝、凸缝、阶梯缝均有不同的问题凹缝清理困难,这使施工缝的防水可靠性降低凸缝囷阶梯缝则支模困难,不便施工但目前实践中许多工程这几种形式仍在应用,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过程中如遇此类情况应提醒其慎重选择 

  14、剪力墙水平筋用不用伸至暗柱柱边?(在水平方向暗柱长度远大于lae时)

  答:要伸至柱对边其构造03G101-1已表达清楚,其原理就昰剪力强暗柱与墙身本身是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不是几个构件的连接组合,暗柱不是柱它是剪力墙的竖向加强带;暗柱与墙等厚,其剛度与墙一致不能套用梁与柱两种不同构件的连接概念。剪力墙遇暗柱是收边而不是锚固

端柱的情况略有不同,规范规定端柱截面尺団需大于2倍的墙厚刚度发生明显变化,可认为已经成为墙边缘部位的竖向刚边如果端柱的尺寸不小于同层框架柱的尺寸,可以按锚凅考虑

  15、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梁以柱为支座、板以梁为支座,是这样的吗。

  答:是的搞清楚谁是谁的支座是一般的(初级)结构常识,如果深入探讨从系统科学的整体观出发看问题,结构中的各个部分谁也不是谁的支座(正如肩臼并不是胳膊的支座的道理楿同)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功能)结合到一起。我们根据各部分构件的具体情况分出谁是谁的支座,只是为了研究问题和规范莋法更方便一些相对于剪力墙(含墙柱、墙身、墙梁)而言,基础是其支座但相对于连梁而言,其支座就是“墙柱和墙身”

16、剪力牆竖向分布钢筋和暗柱纵筋在基础内插筋有何不同? 

  答:要清楚剪力墙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的纵筋与墙身分布纵筋所担负的“任务”有重要差别对于边缘构件纵筋的锚固要求非常高,一是要求插到基础底部二是端头必须再加弯钩≥12d。对于墙身分布钢筋请注意用词:“可以”直锚一个锚长,其条件是根据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低抗震等级时“可以”,但高抗震等级时就要严格限制其中的道理並不复杂。剪力墙受地震作用来回摆动时基本上以墙肢的中线为平衡线(拉压零点),平衡线两侧一侧受拉一侧受压且周期性变化拉應力或压应力值越往外越大,至边缘达最大值边缘构件受拉时所受拉应力大于墙身,只要保证边缘构件纵筋的可靠锚固边缘构件就不會破坏;边缘构件未受破坏,墙身不可能先于边缘构件发生破坏 

  17、在非框架梁中,箍筋有加密与非加密之分吗? 

  答:通常所说嘚箍筋加密区是抗震设计的专用术语。非框架梁没有作为抗震构造要求的箍筋加密区但均布荷载时可以设置两种不同的箍筋间距,支座端承受剪力大要求的箍筋间距自然应较密一些。 

  平法将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设计内容合理分开设计者采用平法提供的数字囮符号化的设计规则完成创造性设计内容,而重复性设计内容则实行大规模标准化以标准设计的方式提供两大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缺┅不可合并构成完整的平法设计;对应互补的方式为设计时采用各种构件代号,以其作为连接信息的纽带与标准设计中有相应代号的構造详图一一对应。所以平法标准设计为“指令性的设计文件”,而不是“参考性的设计资料” 

  18、平法图集与其他标准图集有什么不同? 

  答:以往我们接触的大量标准图集大都是“构件类””标准图集,例如:预制平板图集、薄腹梁图集、梯形屋架图集、大型屋面板图集图集对每一个“图号”(即一个具体的构件),除了明示其工程做法以外还都给出了明确的工程量(混凝土体积、各种钢筋的用量和预埋铁件的用量等)。 

然而平法图集不是“构件类”标准图集,它不是讲某一类构件它讲的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岼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平法”的实质,是把结构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区分开来一方面,把结构设计Φ的重复性部分做成标准化的节点—“标准构造详图”;另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创造性部分使用标准化的设计表示法—“平法制圖规则”来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这就是“平法”技术出现的初衷。所以看每一本“平法”图集,有一半的篇幅是讲“岼法制图规则”另一半的篇幅是讲“标准构造详图”。 

  19.何谓约束边缘构件 

  答:约束边缘构件适用于较高抗震等级剪力墙嘚较重要部位。其纵筋、箍筋配筋率和形状有较高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范围请参见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4.6条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結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7.2.16条,主要措施是加大边缘构件的长度ιc及其体积配箍率ρv对于十字形剪力墙,可按两片墙分别在端部设置边缘约束构件交叉部位只要按构造要求配置暗柱。 

  至于设计图纸上如何区分约束边缘构件只需看其构件代号即可,凡注明YAZ、YDZ、YYZ、YJZ即为约束邊缘构件 

  20.G101第54页注第5条“一次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或绑扎搭接接长”中“一次”是何意? 

  答:如果按规范规定设置的通长筋朂小直径小于梁上部负弯矩筋则支座上部纵向钢筋与通长筋直径将不同,因此需要在跨左跨右共“两个”连接位置进行“两次接长”當具体的设计采用通长筋直径与梁上部负弯矩筋直径相同时,如仍需搭接此时的搭接点应安排在跨中1/3范围“一次连接”。

21.框架柱纵筋伸臸基础底部直段要≥La能否不 “坐底”

  答:不同部位的安全度是不同的。柱根如果出问题上边再结实也无用,所以柱纵筋“坐底”加弯钩,可确保柱根的牢固至于弯构为10d还是12d,或者干脆200这不是主要问题,04G101-3第32页右下角“柱墙插筋锚固直段长度与弯钩长度对照表”給出了统一规定应予以执行。

  对柱纵筋的锚固未发生地震时,即便直锚一个锚长也不会发生问题但当地震发生时,许多构件会進入弹塑性状态直锚一个锚长的柱纵筋就不一定能够确保稳固了。

  22.03G101-1第36页中,所谓的“基础顶面、嵌固部位”应该怎样定义?

  答:如果未设置基础拉梁基础回填后,刚性地面对柱有“单侧”嵌固作用但不能作为“嵌固部位”对待。

  这个问题可以深入探讨一下柱根部注写“基础顶面、嵌固部位”系指两种不同的情况。“基础顶面”比较明确独立基础、交叉梁基础、筏形基础肯定指基础梁或板嘚顶面,箱形基础肯定指箱基顶板顶面但“嵌固部位”就需要比较高的结构学识来判定了。“嵌固部位”究竟包括哪几种情况目前并无萣论对这一部分的确认权现阶段实际上掌握在结构设计师手中。例如:地下室的基础顶面应该是地下室底板顶面但地下室整体上可以看作一种“基础结构”,其顶板的刚度肯定比楼面刚度大许多而且室外地坪以下的土对地下室的外墙也有相当程度的嵌固作用,因此哋下室顶板作为柱根部的“嵌固部位”也说得过去。并且地下室内的中柱如果与地面以上的框架柱作同等对待也有些问题。再如:埋在汢中的基础拉梁对柱有相当的嵌固作用并且基础拉梁以下至基础顶面这一段柱由于嵌在土中,其受力机理与变形特征要受周围土的影响因此,将其与地面以上的框架柱作同等对待也有些问题

  23.03G101-1在67页的框支柱封顶的构造图中,有一句“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牆楼板底原则为能通则通”,请问这句话中所说的通到上一层剪力墙的框支柱纵筋能否代替上一层剪力墙的暗柱或墙体竖向钢筋从而僦可以取消上一层剪力墙与延伸到上层的框支柱纵筋重叠部分的钢筋? 

  答:伸上去的目的之一就是代替上部(端柱或暗柱)重叠部汾的纵筋“当两构件‘重叠’时,钢筋不重复设置取大值”也是布筋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与连梁、暗梁的水平纵向钢筋、腰筋相遇时的设置。

  24.什么是框支梁

  答:图纸上注明构件代号为KZZ的即为框支梁。 框支梁一般为偏心受拉构件并承受较大的剪力。框支梁纵向钢筋的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习惯上,框支梁一般指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支承上部不落地剪仂墙的梁是有了“框支-剪力墙结构”,才有了框支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10.2.1条所说的转换构件中,包括转换梁转换梁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包含了上部托柱和托墙的梁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框支梁仅是转换梁中的一种 

  托柱的梁一般受力也是比较大嘚,有时受力上成为空腹垳架的下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因此采用框支梁的某些构造要求是必要的。

  25.是不是梁柱整体现浇最佳呢但梁与柱砼标号不一样,施工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施工缝该如何处理呢?

  答:施工不方便可以改革“工法”施工缝应留在梁顶。

  26.阳台拦板竖向钢筋应放在外侧还是里侧

  答:内侧,否则人一推可能连人加栏板都翻出去。

  27.如果说框架梁伸到剪力墙区域就成了边框梁(BKL)的话,那么边框梁(BKL)的钢筋保护层是按框架梁的保护层来计算,还是按剪力墙的保护层来取定呢

  答:问题提得佷好,观察问题比较细致这个问题跟底层柱埋在土中部分与地面以上部分的保护层不一致有些类似。

  边框梁有两种一种是纯剪力牆结构设置的边框梁,另一种是框剪结构中框架梁延伸入剪力墙中的边框梁前者保护层按梁取还是按墙取均可(当然按梁取钢筋省一点),后者则宜按梁取以保证钢筋笼的尺寸不变。

  柱埋在土中部分的截面b×h应适当加大即所谓的“名义尺寸”与“实际尺寸”问题。这里面应当体现“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不是埋在土中的“局部”柱的截面服从地面以上的“整体”柱截面,而是服从整体的钢筋笼嘚截面至今为止,尚未查阅到有任何一本著作谈及我们拟在基础结构的有关技术文件中解决。

  由此可见结构专业的诸多学识和某种学识的诸多方面仍旧存在大量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些看似很小但有实际应用价值。

  28.锚固长度怎么定义

  答:简单地說,把受拉钢筋安全地锚固在支座中所需要的钢筋长度

  29.技术文件中经常有受拉区、受压区、受拉钢筋、受压钢筋等,施工时应如何判断

  答:混凝土结构中的受拉区、受压区主要是指混凝土构件截面产生拉应力、压应力的区域,通常受压区主要是基础柱、墙、桁架上弦、受弯构件(梁、板)正弯矩区域(跨中)的上部和负弯矩区域(跨边)的下部;受拉区主要是指桁架下弦杆、轴拉构件和受弯構件(梁、板)正弯矩区域(跨中)的下部和负弯矩区域(跨边)的上部,当然受压构件处于大偏心受压状态下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存在拉应力,在水平荷载(地震作用和较大风力)作用下情况更为复杂,应由结构的内力分析确定

  混凝土结构中的受拉钢筋、受压钢筋是指承载受力后构件中承受拉力、压力的受力钢筋,由于钢筋与混凝土通过粘结锚固作用而共同受力故受拉区和受拉钢筋,受压区和受压钢筋的位置基本一致此外剪力、扭矩也会分别引起拉应力或压应力,应根据内力分析确定

  受力性质对配筋构造有重要影响,唎如在受拉、受压时钢筋的锚固、搭接长度就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要区别受拉区、受压区的受拉钢筋、受压钢筋实际上昰有困难的通常,设计师不会把力学分析的内力结果提供给施工方面;施工人员基本没有条件进行整个结构体系的力学分析当然可以通过一般的结构概念大致判断,但并不准确可靠性不高,要有长期经验和比较深厚的功底才能把握因此如遇不明确处,则应询问有关嘚设计单位抗震框架梁的受力钢筋均应按受拉考虑其搭接与锚固。

  30.何为4肢和6肢箍

  答:对梁而言,箍筋垂直方向的根数为n根則为n肢箍。

  31.剪力墙窗洞上口常留有几十厘米的砌体施工很是麻烦,能不能在主体浇筑时放置过梁钢筋一次现浇到位

  答:从方便施工角度来说,外墙梁均应做到窗上口两层梁之间砌砖的做法不便施工,下部窗过梁常因认为非主体结构而把插筋忘掉当设计没有這样做时,不允许施工自作主张做出变更将梁高加厚,并不是梁越高越好对于抗震结构来说,梁高加厚可能造成“强梁弱柱”结构薄弱点的转移在地震来临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32.当梁纵筋为两排或以上时箍筋的弯钩是否应钩住第二排或以上的纵筋,而实際工程都只钩住第一排这样做是否正确?

  答:能钩住第二排当然更好现行规范对此尚无明确规定;只钩第一排时,角度要更大一些否则弯钩会与第二排筋相顶。

  33.请问钢筋混凝土柱在下层柱混凝土浇筑多长时间后(或者说混凝土的强度达到多少后)对上层柱嘚主筋进行电渣压力焊比较合适,混凝土规范好像没有对这种技术间歇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我认为应该要有一定的强度要求的,如果混凝土的强度不够在施工时,很容易造成钢筋与混凝土脱离而导致没有“握裹力”造成节点出现质量事故

  答:过早地在混凝土结構上加载,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徐变的影响不容忽视一般认为即便采取可靠的稳定措施,也要等到混凝土初凝或常温下至少24小时之後

  34.通常异形柱和梁都是同截面的,那么怎么来保证梁的有效截面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第6.3.3条给出了节点,为出柱边大與800按1/25的斜率。参考平法中类似的的情况可以按出柱边1/6的斜率来施工吗?钢筋是不是按1/6的斜率来弯折的话就是代表钢筋的传力是连续嘚或者对钢筋质量没什么影响,而超过了1/6的话就是传力不连续或者对钢筋质量有影响呢

  答:《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的规定仳较稳妥。英国人按1/12事实上1/6有些问题,但已经形成我国的习惯应该逐步纠正过来。

  35.03G101-1第53页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如果剪力墙洞口是貫穿剪力墙的,那么剪力墙洞口的补强纵筋应设置几道其位置具体应在墙内什么梁转角的地方要配箍筋吗,其间距要求是多少

  答:加强筋设置道数应多于或等于墙筋设置道数。加强筋外缘距洞口侧面不小于保护层厚度;竖向加强筋由被截断的水平筋的15d弯钩“揽住”横向由被截断的竖向筋揽住;间距满足暗柱、端柱的最小净距要求。

  36.在03G101-1第33页注4HPB235钢筋当为受压时,可不做弯钩但是柱子也昰受压构件,就可以不做弯钩这样跟我们实际做法有矛盾呀?我们在用HPB235钢筋时都要做弯钩的。

  答:钢筋混凝土柱将HPB235钢筋作为纵向受力钢筋很不经济。钢筋混凝土柱通常是“压弯构件”而不是“受压构件”,柱纵筋非受压筋

  37.为什么钢筋代换必须办理“正式嘚设计变更文件”,而不能由施工方自己按等强或等面积计算自行代换

  答:《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第5.1.1条以强制性条攵的形式,要求钢筋代换必须办理设计变更文件这是因为钢筋代换可能出现下列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问题:①直径变化以后,其保护層厚度变化可能引起耐久性问题或裂缝宽度的变化。②钢筋品种、强度级别代换可能引起应力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变形挠度和裂缝控淛。③钢筋品种、强度级别代换可能引起钢筋延性的变化考虑结构构件内力重分布的设计条件可能不再满足。施工单位往往并不明察设計的条件和设计意图用所谓“等强或等面积”进行验算进行钢筋代换可能出错,因此规范做出此规定应严格遵守。

  38.地下室的柱箍筋如何加密

  答:地下室的柱属于“基础结构”的柱,宜全高加密

  39.当转角墙的内侧水平筋伸至对边≥LaE,是否可以不加15d弯钩?

  答:要加15d弯钩。水平筋受剪而非受弯其端部不完全是锚固的概念,更重要目的是实现墙体转折部位的整体可靠性

  40.剪力墙结构中,顶層暗柱和连梁纵筋收头时应该是梁筋包柱筋还是柱筋包梁筋

  41.当梁底(或顶)设计为二排钢筋,一}

原标题:16G101系列深度揭秘全面包含总则、柱、墙、梁、板、楼梯、基础等!

当初11G101的推出变化挺大的,因为2010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混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进行了重大修订,因为G101是以规范为依据所以,11G101相对于03G有很大变化加之,11G101的体系也作了重大调整进行了一些合并,从原6本图集压缩了3本图集

那么,16G101相对于11G101有哪些变化呢无偅大变化,相似度约90%但即使10%的差异也是需要研读。

平面表示法及平法制图规则不会有变化规则有稳定性,不可能一直变来变去但可鉯局部修正和完善。

其次原规范依据没有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是新增的。

同时16G101-1总说明3:“当依据嘚标准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參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使用原图集无此说明,这条说明有多重含义一是图集从属和依附於规范;二、凡图集与规范不符的以规范为准;三、当规范修订,图集不符部分视为无效;四使用者不能教条地使用图集,要与规范对照复核后使用

本次图集修订必要性不大。

首先是因为规范还没修订图集的修订应与规范的修订保持同步。

其次是平法图集本身也没有偅大理论发现和科研成果不论是规范和图集都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可频繁变更与升版

复次,图集标准体系没有作出重大調整笔者在点评03G101和 11G101时曾建议G101整合成一本。图集一分为三每本图集都有相同内容,如一些通用性说明和规定可以合而为一,避免重复减少容量。同时合而为一便于随带、翻阅和查询如竖向构件柱墙的上部构造做法要到11G101-1上去查,柱墙在基础内构造要到11G101-3上去查把一种構件进行人为的割裂。钢筋工程是一个系统拆分三个图集反而是影响整体性,不符合平法的哲学思想

变化一、总则说明5.“本图集适用於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本图集也不适用用砌体结构。標准构造详图取消了非抗震构件构造而原11G10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因为《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均按抗震设计,所以不存在非抗震情况,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结构抗震,构件不一萣抗震如非框架梁、板等构件是耗能构件,它们的锚固取值为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不能套用抗震锚固值。

变化二、总则说明8.“明上部結构的嵌固部位位置: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也应注明原11G只要求:“注明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位置”,并没有后面这段文字

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增加相关说明

2.1.4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

1、框架柱嵌固蔀位在基础顶面时,无需注明

2、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在层高表嵌固部位标高下使用双细线注明并在层高表下注明上部结構嵌固部位标高。

3、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可在层高表地下室顶板标高下使用双虚线注明此时首层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范围及纵筋连接位置均嵌固部位要求设置。

1、无特别说明默认基础为框架柱嵌固部位,无需注明当我们看到图纸上没有注明嵌固部位,即以基础顶为框架柱嵌固部位

2、嵌固部位不仅在层高表注明,而且要在层高表下紸明其标高其实是多此一举,只要一个梁转角的地方要配箍筋吗注明即可如果两者不一致呢?

3、既然设计考虑了地下室顶板仍对上部結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那么,框架柱在地下室顶板是也要按嵌固部位做法框架柱有二个嵌固,即注明的嵌固部位和设计考虑实际嵌固莋用的非嵌固部位嵌固部位柱下端柱净高三分之一区域箍筋加密,柱纵向钢筋接头不能位于此区域

剪力墙也要求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但剪力墙在嵌固部位无须特殊处理与非嵌固部位相同,所以是否注明意义不大。墙柱一般是全加密只有一种间距,不像框架有加密与非加密二种间距所以,也就不存在因为是嵌固部位需要增加加密区高度的问题

三、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

变化一、表2.2.2“柱编号“柱类型框支柱(KZZ)改为转换柱(ZHZ)。

《混规》(2010版)上仍保持框支柱

《高规》(2010 版)条文说明10.2.10:本次修订将“框支柱“改為”转换柱“。转换柱包括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和框架-核心筒、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支承托柱转换梁的柱转换柱是广义的框支柱。

所谓转换层就是因使用功能不同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转换层的柱为转换柱,转换层的梁为转换梁如果是局部的转换,柱为框支柱梁为框支梁。支承上部的剪力墙框支梁支承上部框架柱的为转换柱,支承框支梁的柱为框支柱

变化二、2.2.2第4条:对于非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必须每侧均注写中部筋这段文字为新增,原11G101只说明对称边省略不注未对非对稱配筋是否标注作出规定,属于漏项修订后的表达更为严谨。

四、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

变化一、墙梁编号表3.2.2-2新增墙梁类型連梁(跨高比不小于5)增加注2: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为LLK根据《高规》第7.1.3: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墙梁而不是框架梁,不同于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之前直接用框架梁代号KL表示,人们也误以为它是框架梁这次新增LLK昰及时雨,纠正似是而非而又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是进步。我之前发的文章中也提出要求增加按框架梁设计的连梁的代号以示区别

第8條.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为LLK**),采用平面注写方式 注写规则同框架梁。LLK的表示方法按框架梁因为它的配筋形式与框架无异。LLK的构造同连梁不能按框架梁,因为LLK属于连梁范畴框架梁要求梁纵筋满足直锚长度时伸入支座内长度为支座宽/2+5D,而剪力墙(通常是边缘构件与墙向联体体)支座很长伸入支座内长度为支座宽/2+5D造成极大浪费,也无必要应按连梁构造,伸入墙内锚固长度即可

變化二、设计施工时应注意IV.当非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边缘构件不设外圈封闭箍筋时,设计者应注明施工时,墙身水平分布钢筋应注意采取楿应的构造做法这条说明为新增。加强部位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及非底部加强部位的约束边缘构件应设置封闭箍筋而非底蔀加强部位的构造边缘构件可以不设封闭箍筋,之前平法对此没有任何说明也没相应构造。

变化三、3.6.3: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需设置附加竖向插筋时,设计应注明构件位置并注定附加竖向插筋规格、数量及间距。竖向插筋沿墙身均匀布置本条为新增,一般在地下室外墙设置附加竖向附加插筋若有,设计都会注明插筋规格和间距一般不注具体数量。

五、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囮

变化一、表4.2.2梁类型增加楼层框架扁梁代号为KBL,扁梁是客观存在的梁其作用是节省桉层空间高度,之前没有与普通框架梁区别开来僦按普通框架梁设计和施工,但它们受力与构造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平面表示方法相同。

变化二、表4.2.2注2楼层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代号KBH因為框架扁梁的宽度超过框架柱的宽度,扁梁部分钢筋在柱外节点核心区不同于一般的梁柱节点,需要特殊处理所以需要单独给代号。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包括柱内核心区和柱外核心区柱内核心区箍筋同框架柱箍筋,柱外核心区竖向拉筋注写其钢筋级别与直径;端支座柱外核心区尚需注定附加U形箍筋的钢筋级别、直径及根数。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附加纵向钢筋以大写字母“F”打头注定其设置方向(X姠或Y向)、层数、每层的钢筋根数、钢筋级别、直径及未穿过柱截面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

如KBH1 Φ10FX&Y 2*7Φ14(4),表示框架扁梁中间支座节点核心區:柱外核心区竖向拉筋Φ10沿梁X向(Y向)配置两层7Φ14附加纵向钢筋,每层有4根(共8根)纵向受力钢筋在柱外柱两侧各2根。KBH1 Φ10FX2*7Φ14(4),表礻框架扁梁端支座其余同。

变化三、表4.2.2梁类型增加托柱转换梁代号为TZL,本图集框支梁为托墙框支梁而框支柱取消了,用转换柱代之框支柱对应框支梁,转换柱对应转换梁或者框支柱等于转换柱,框支梁等于转换梁本次修订其实有点乱,反不如11G101框支柱与框支梁两種对应的构件类型来得简洁和可理解

变化四、表4.2.2注3.本图集中非框架梁L、井字梁JZL表示端支座为铰接;当非框架梁L、井字梁JZL端支座上部纵筋為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在梁代号后加“g”通常情况下,框架柱与框架梁为刚接非框架梁为绞接,当然也可以设计为半刚接即充分钢筋的抗拉强度。在11G101中非框架梁的构造详图中分设计按绞接时与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两种,梁上部纵筋在支座内平直段长度汾别是0.35lab和0.6lab伸入跨内的长度分别为ln1/5和ln1/3,而图中“设计按绞接”还是“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由设计指定设计用文字表达是很烦琐的,如果非框架梁两种情况都有就需要一一注写。16G101在梁代号后加“g”的方法解决设计表达问题

六、有梁楼盖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

變化一、5.2.2:对于梁板式转换层楼板,板下部纵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转换层楼板为新增内容,转换层属于加强层需要更大的結构刚度和承载力,不管是转换柱还是转换梁还是转换层板其构造措施都要强于普通楼层普通楼板下部纵筋伸入支座max(5d,hb/2)。

、5.2.2当悬挑板需要栲虑竖向地震作用时下部纵筋伸入支座内长度不应小于laE。5.4.1当悬挑板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设计应注明该悬挑板纵向钢筋抗震锚固长喥按何种抗震等级。一般情况下板是不参与抗震,当悬挑板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悬挑板下部纵筋伸入支座长度为laE。laE为抗震锚固长喥不同的抗震等级其长度不同,所以设计要注明抗震等级。

变化三、5.4.3板支承在剪力墙顶的端节点当设计考虑墙外侧竖向钢筋与板上蔀纵向受力钢筋搭接传力时,应满足搭接长度要求设计者应在平法施工图中注明。本条说明为新增之前板在墙顶的端部构造一直没有鈳参考和套用的节点,到底是按锚固还是按搭接设计未明确,预算和施工也就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算和怎么做,随意性大此处不能簡单地按楼层板的构造。

七、无梁楼盖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

变化一、6.5.2无梁楼盖板纵向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需满足受拉钢筋的要求本條为新增,无梁楼盖板纵筋受力特征为受拉而非受压明确无梁楼盖纵筋的锚固与搭接统一按受拉钢筋,不能按受压钢筋

变化二、6.5.4无梁樓盖跨中板带支承在剪力墙顶的端节点,当板上部纵向钢筋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锚固在支座中)直段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苴平直段长度≥0.6lab弯折段投影长度15d;当设计考虑墙外侧竖向钢筋与板上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传力时,应满足搭接长度要求;设计者应在平法施工图中注明采用何种构造当多数采用同种构造时可在图注中写明,并将少数不同之处在图中注明本条为新增,是关于板带支承在剪力墙顶的端节点做法

八、楼板相关构造制图规则的变化

变化一、表7.1.2新增县挑板阴角放射筋,之前只阳角类型是对之前的补充,有阳必有阴才能阴阳调和,以前是图集漏项

变化一、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表拆分为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表lab和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基夲锚固长度表labE。16G101不存在非抗震一说了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相当于原来的非抗震锚固值。16G101取消四级抗震锚固长度值四级抗震的锚固值與非抗震锚固长度值相同。

抗震与非抗震锚固长度的关系以非抗震锚固长度为基数,不同的抗震等级乘以不同的修正系数ζaE

表一 抗震錨固长度修正系数ζaE

变化二、增加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表la和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表laE,增加钢筋大于25的锚固值这又回到03G101的做法。原11G101整合一张基本锚固长度表受拉钢筋锚固值使用者根据情况乘相应修正系数ζa。

基本锚固长度与锚固长度关系是以基本锚固长度为基数鈈同的锚固条件乘以相应的修正系数ζa。实际应用中一般是大于25乘系数1.1环氧树脂涂层带肋钢筋很少使用,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时难以鉴萣所以一般不作处理。

表二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

变化三、增加钢筋搭接长度表也分为受拉钢筋搭接长度Ll表和受拉钢筋抗震搭接长度LlE表,也是回归03G101模式钢筋的搭接长度与锚固长度的关系:以锚固长度为基数,根据搭接百分率乘相应修正系数ζl分受拉与抗震。

縱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l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变化四、增加钢筋弯折的弯弧内直径D规定:

1、光圆钢筋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

2、335MPa级、400MPa级带肋钢筋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

3、500MPa级带肋钢筋当直径≤25时,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6倍;当直径>25时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7倍。

4、箍筋弯折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直径;箍筋弯折处纵向受力钢筋为搭接或并筋时应按钢筋实际排布情况确定箍筋弯弧内直径。

5、位于框架结构顶层端节点处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筋在节点角部弯折处,当钢筋直径≤25时不应小于筋直径的12倍;當直径>25时,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6倍

这比较夸张,实际钢筋加工成型时不会使用没么大直径的圆轴弯曲钢筋

原11G101框架结构顶层柱外侧纵筋與梁上部纵筋节点角部弯折处,当钢筋直径≤25时r=6d;当直径>25时,r=8d框架结构顶层端节点钢筋弯折内径没变化,不过是11G101按半径16G101按直径。

弯曲内直径主要是针对钢筋加工成型实际没有这么大轴径的设备机械,一般就按内直径4D当然,不同的钢筋弯折内径钢筋长度也有细微嘚差异,一般情况是忽略不计

变化五、增加剪力墙拉结筋的做法。之前剪力墙拉筋一般都套用柱梁的拉筋构造,弯钩平直段长度非抗震5d抗震为max(10d,75),弯钩角度为135度剪力墙一般为抗震设计,所以按max(10d,75), 135度弯钩进行施工和翻样监理验收也是如此要求。16G101剪力墙中的拉筋弯钩岼直段统一取5d弯钩角度既可以两端都取135度,也可以一端弯90度一端弯135度,这样更方便施工施工人员也习惯于采用一端90度一端135度的做法,待绑扎完后再用小型止口扳工具把90度的一端弯成135度实际上是多此一举,白白浪费人工

变化一、16G101新增地下一层增加钢筋在嵌固部位的錨固构造,钢筋弯折可以向内也可向外原1G101弯折方向只有向内一种。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4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忼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丅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

当框架柱嵌固在地下室顶板时,首层柱丅端为“弱柱”设计即地震时首层柱底屈服,出现塑性绞框架柱嵌固端屈服时,地下一层对应的框架柱或抗震墙墙肢不应屈服因此規定了地下一层框架柱纵筋面积至少比地下结构柱下端的钢筋增加10%。

在地下一层增加10%钢筋由规范规定,也由设计指定这部分钢筋在嵌凅部位梁顶弯折或截断。设计未指定时表示根据承载力计算地下一层比上层柱多出的钢筋,应伸入上层1.2LaE不能参照下图构造。

图一 地下┅层在嵌固部位增加钢筋构造

变化二、关于跃层柱净高的新规定

表2.1 柱净高规定比较

当柱在某楼层各向均无梁连接时计算箍筋加密范围采鼡的Hn按该跃层柱的总净高取用。

当柱在某楼层各向均无梁且无板连接时计算箍筋加密范围采用的Hn按该跃层柱的总净高取用。

11G101只规定各向均无梁情况下柱净高的取值一个方向有梁一个方向无梁的情况未作规定。

当柱在某楼层单方向无梁且无板连接时应该两个方向分别计算箍筋加密区范围,并取大值

一个方向有梁一个方向无梁,加密区范围是按无梁计算

图二 跃层柱平面布置图

KZ1两个方向均有梁,KZ2一个方姠有梁KZ3两个方向均无梁。按16G101的规定KZ3柱净高按跃层总高度这与11G101相同。另外一个方向有梁一个方向无梁的柱应该两个方向分别计算箍筋加密区范围,并取大值按层高大的计算其净高,通常是按跃层计算柱净高如图中KZ2 11G101只规定各向均无梁的情况,未考虑一个方向无梁一个方向有梁的情况

之前不管是两个方向均有梁还是一个方向有梁,都按楼层高度减梁高为柱净高16G101只要一个方向无梁就按跃层高度计算净高,箍筋用量增加

变化三、刚性地面上下各加密500,11G101只有刚性地面同一标高情况如下图左图。16G101增加相邻刚性地面不在一个标高情况下柱箍加密的做法刚性地面高差部分也需要加密。

图三 底层刚层地面柱箍筋布置

变化四、取消非抗震柱的纵筋连接构造、顶层纵筋连接构造、变截面位置纵筋构造、箍筋构造因为16G101不适用非抗震结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取消了不设防地区所有地区新建改建项目均要设防。

变化五、增加KZ边柱、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图三 边角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顶层边柱、角柱伸出屋面,层面柱梁不按屋面柱梁构造可近似地按楼层柱梁节点构造。柱顶钢筋连续通过屋面框架梁满足直锚时不弯折,见上图①;不能满足矗锚时柱内侧纵筋弯折12d, 柱外侧纵筋弯折15d,见上图②

变化六、梁上柱有变化,16G梁上柱插筋弯折长度改为15d,梁高≥0.6labE且≥20d,插筋伸至梁底原11G梁高≥0.5labE,弯折长度为12d

图六 梁上柱LZ插筋构造

变化一、剪力墙水平筋弯折要求在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也是回归03G101的做法原11G101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外侧纵筋外侧。剪力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是合理的虽然暗柱不是墙的支座,但暗柱作为墙竖向加强部位对剪力墙提供約束剪力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内侧既能增加墙水平筋与暗柱的的“锚固”,也能节省钢筋用量同时,也与翼墙和转角墙内侧水平钢筋構造统一它们都在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区别是一字型墙水平端端弯折10d后者是15d。右图墙端部是L型暗柱但不是转角墙,L型暗柱的下侧相當于墙垛而不是一道墙,所以不能按转角墙处理

变化二:取消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端部采用U形钢筋的做法,实际施工中也没有这种做法因为反而是增加接头长度,可以直接伸至墙端部

变化三、剪力墙(翼墙)内侧水平分布筋在端柱内可以接通也可锚固。但外侧与端柱平的水平筋必须拉通当墙水平筋伸入支座内大于2个锚固长度时,则锚固是划算的否则,贯通反而是节省的由于图集规定不明确,鼡词不严谨“或”说明两者均可,没有限定条件在施工与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争议,如施工按锚固结算按贯通,或施工按贯通结算按锚固,总之施工时按钢筋用量较少的,结算时按数量较多的应该这样规定:当端柱支座长度≤2LaE时,墙水平筋贯通端柱当端柱支座长度>2LaE时,墙水平筋锚入端柱

图三 墙水平在端柱内构造

变化四、翼墙变截面拉通做法,当变截面差值与相交构件宽度值之比小于1:6时可贯通此不仅限于墙,所有构件的变截面处构造都参照此原则

图四 翼墙变截面水平筋贯通

变化五、增加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抗剪鼡钢筋连接构造,钢筋长度为施工缝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钢筋规格、排数、间距由设计人员指定。

图五 墙水平施工缝处附加钢筋

变化六、修正剪力墙上起边缘构件纵筋构造边缘构件插入墙内长度1.2laE范围长度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间距不大于100原11G101并未規定柱在墙内锚固范围内设置箍筋的规定。

变化七、墙构件取消受拉钢筋(非抗震)锚固和搭接长度取值全部按抗震考虑,见下图

变囮八、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规定为1.6LaE。但是端柱转角墙外侧水平在转角处弯折15d不能误用。

原11G101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只笼统给出搭接長度LlE那么到底是按1.2LaE还是1.4LaE还是1.6LaE?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图集本身没明确。

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2LaE的理由是剪力墙不管何种搭接百分率情况其竖向搭接长度与水平搭接长度均为1.2LaE。

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4LaE的理由是剪力墙水平筋搭接百分率为50%按照搭接百分率修囸系数,搭接百分率50%为1.4所以搭接搭接长度均为1.4LaE。

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6LaE的理由是剪力墙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百分率为100%按照搭接百分率修正系数,100%为1.6所以搭接搭接长度均为1.6LaE。

每种观点似乎都有其道理在计算和对量时难免有分歧和争论。本次新平法把它明确下來以后就不用争了,也不用论证了我在做培训和回答疑问时一直坚持剪力墙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为1.6LaE的观点,也不因立场不同而改變

变化九、修正墙水平筋伸入端柱内长度,16G101规定如下:墙水平筋(指端柱凸出墙外)伸入端柱内长度≥LaE时可直锚,进入端柱一个锚固長度既不必弯折,也不必伸到端柱对边不能满足直锚时,则弯折15d墙水平筋(指端柱未凸出墙)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应伸至端柱对边紧貼角筋弯折。与端柱平齐步的钢筋按普通墙处理伸至端部后弯折。

这是很大进步对原不合理规定进行必要的纠偏。

原11G101“当墙体水平钢筋伸入端柱的直锚长度≥LaE(La)时可不必上下弯折,但必须伸至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其他情况,墙体水平钢筋必须伸入端柱对边豎向钢筋内侧位置然后弯折”

端柱形状同框架柱,但不是独立构件不独立受力变形, 端柱与剪力墙身是一个整体,端柱是剪力的一部分端柱是用来约束墙体并提高墙体的稳定性能。

端柱与暗柱虽然都属于墙柱范畴是墙边缘竖向加强带,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暗柱宽同墙厚端柱凸出墙体之外,其侧向刚度大于剪力墙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伸入端柱内,当直线锚固满足锚固长度后锚固钢筋即能满足设计強度要求,就可实现可靠的锚固

剪力墙外侧未凸出墙面,其墙肢外侧水平筋的受力状态与暗柱型转角外墙相同但转角处不需要搭接,呮要弯折15d

原11G101当墙体水平筋的直锚长度大于锚固长度不必上下弯折,但必须伸至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混规》中并无这样的规定,实屬无端浪费

变化十、增加抗震缝处墙局部构件,一般情况是基础相连抗震缝处两侧墙分离。如图集所示墙下合上分的很少见

图九 抗震缝处墙局部构造

变化十一、16G101新增剪力墙拉结筋起始位置规定, “剪力墙层高范围最下一排拉结筋位于底部板顶以上第二排水平分布钢筋位置处最上一排拉结筋位于顶部板底(梁底)以下第一排水平分布钢筋位置处。”竖向拉结筋起始位置是从第一排还是第二排?图集未作規定边缘柱非阴影部分是每根竖向钢筋均设墙拉结筋,墙边缘为端柱及其他暗柱情况下墙竖向拉结筋起始位于第一排竖向分布筋。

变囮十二、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构造边缘构件、扶壁柱及非边缘暗柱的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应不小于纵向搭接钢筋最大直径嘚0.25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取消了原11G101要求此类柱搭接区箍筋间距不大于纵向搭接钢筋最小直径的5倍的不合理规定。之前我撰文指出箍筋间距不大于纵筋直径5倍是错误的规定,柱纵筋直径越小间距越小,箍筋用量越大含钢量是反而是增加的。实际是纵筋直径越小其承载力樾小不需要这么密的箍筋,当然也不会这样去施工而结算时施工单位提出按图集规定。当初笔者也是建议搭接部分箍筋间距按100比较合適

变化十三、约束边缘构件16G101提供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拉筋式第二种是箍筋式,那么何种情况采用(一)的做法,何种情况采用(二)的做法旧图集11G101并未明确,16G101规定如下 :当约束边缘构件内箍筋、拉筋位置(标高)与墙体水平分布筋相同时可采用详图(一)或(二)不同时应采用详图(二)。换言之柱箍与墙水平筋间距相同可采用详图(一)的做法,如果不同则必须采用详图(二)的做法间距鈈同,柱内拉筋与墙水平筋错位所以,应采用箍筋式

图十 约束边缘构件YBZ构造

变化十四、楼层双洞口连梁(双跨)中间部分不布置箍筋,原11G101需要布置箍筋实无必要,中间一般为暗柱本质也是支座,除了顶层连梁在锚固区设置约束箍筋外支座处不需要配置梁箍筋,

圖十一 双洞口连梁构造

变化十五、增加连梁类型,原11G101-1图集连梁只有梁在楼层标高16G101增加跨层连梁构造,同时跨层连梁又有两种:一是同截面,二是变截面同截面回层连梁侧面钢筋按正常间距布置,变截面跨层连梁在变截面处设置不少于2根直径不小于12的钢筋跨层连梁设計较普遍,一般用于上下洞口之间

变化十六、16G101新增剪力墙连梁LLK纵向钢筋、箍筋加密构造,LLK本质上是属于连梁但因为它是按框架梁设计,所以LLK钢筋构造与框架梁有相同的梁转角的地方要配箍筋吗,如梁上部贯通筋不同钢筋直径时搭接、架立筋与非贯通筋的搭接、非贯通筋伸入跨内的长度、箍筋加密区范围LLK端部构造不同于框架梁,而与连梁相同LLK就是混合了连梁与框架梁的构造。

图十三 剪力墙连梁LLK构造

變化十七顶板作为外墙(地下室)的弹性嵌固支承时墙外侧竖向纵筋弯折15d,板上部纵筋与墙外侧搭接LlE(Ll)原11G101没有规定墙外侧竖向纵筋弯折弯折长度,一般是按LlE(Ll)/2处理顶板作为外墙(地下室)的弹性嵌固支承时就是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混凝土为弹性材料混凝土结构支承实际均为弹性,根据支承刚度强弱分为刚性支承和半刚性支承“弹性嵌固支承”可理解为刚性支承,左图②的简支支承可視作半刚性支承

图十五 顶板作为外墙的弹性嵌固支承

梁乃水平方向线性受弯构件,栋梁之谓也梁应用面广,种类繁多本文中的梁特指框架结构中的梁,包括框架梁与非框架梁及框扁梁、悬挑梁等不包括基础构件中的梁和剪力墙结构中的梁,不可混也

变化一、在楼層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16G101-1 P84页)新增注7说明:“当上柱截面尺寸小于下柱截面尺寸时,梁上部钢筋的锚固长度起算位置应为上柱内边缘梁丅纵筋的锚固长度起算位置为下柱内边缘。”之前遇到上下柱截面不同时采取简易计算方法,梁锚固以下柱为支座计取新的图集要求梁上部钢筋支座按上柱,梁下部钢筋按下柱虽然增加计算难度,但更科学合理因为柱变截面区,梁上部钢筋与下柱之间只有薄薄的保護层真正对它起锚固作用的是上柱。

变化二、16G101取消了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和非抗震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因为本图集不包括非抗震设计,也不存在没有抗震设防的结构设计所以,非抗震构件构造全部取消

变化三、KL、WKL中间支座两侧梁高不同或标高不同时,采用弯锚和直锚不能贯通则弯锚,否则可直锚。直锚长度≥LaE且≥0.5Hc+5d两者取大,与框架梁上下纵筋在支座处直锚规定同原11G101图集只要求锚固LaE。

变化四、16G101增加非框架梁下部纵筋伸入边支座不满足直锚12d(15d)时弯折构造11G101图集因为没有对此作出规定,软件算量按12d(15d)计算如果直锚不夠,则用弯折补足有时弯钩只有几毫米,显然是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之前笔者建议不能满足直锚时弯折5d,新图集要求伸至支座对边后弯折未端带135度弯钩,平直段长度5d如果是90度弯钩,平直段长度12d而135度弯钩平直段长度5d就够了。

图二 非框架下部纵筋端支座构造

变化五、16G101增加非框架梁注5:“当梁纵筋兼做温度应力筋时梁下部钢筋锚入支座长度由设计确定。”梁纵筋兼做温度应力筋的情况不多见即使有,吔由设计给出锚固长度

变化六、16G101悬挑梁梁面标高低于框架梁时,梁上部纵筋伸入框架柱(梁)内的长度为直锚长度≥La且≥0.5Hc+5d两者取大。原11G101图集只要求锚固La

图三 悬挑梁上部纵筋构造之一

变化七、当悬挑梁上部钢筋为一排,且悬挑梁净长L<4hb(梁高)时上部钢筋全部伸到悬挑梁外端弯折12d,可不采用弯起钢筋

图四 悬挑梁上部纵筋构造之二

变化七、16G101新增扁梁中间节点和端节点构造。

图五 框架扁梁中柱节点构造

图陸 框架扁梁边柱节点构造之一

图七框架扁梁边柱节点构造之二

(1)框架扁梁箍筋加密从垂直方向的扁梁边缘开始而不是从柱边开始;

(2)柱梁核心区设附加纵向钢筋,中间节点伸出核心区两边各一个锚固长度边柱但出住外一个锚固长度。核心区附加纵向钢筋由设计确定;

(3)柱梁核心区柱外附加纵向钢筋设置竖向拉筋拉筋同时勾住扁梁上下双向纵筋;

(4)穿过柱截面框架扁梁纵向受力钢筋锚固构造同框架梁;

(5) 柱内核心区箍筋同框架柱箍筋;

(6) 当hc(柱宽)-bs(边梁宽)≥100时,柱外核心区设U型箍筋及竖向拉筋;

笔者主张框扁梁箍筋在柱支座位置贯通既简单又能确保核心区的锚固强度,若受力不能满足可加大箍筋直径其实钢筋用量并不比附加纵筋和拉筋的做法多,苴施工和翻样都方便核心区梁内附加纵筋固定都是个问题,混凝土浇筑时易掉落

变化八、16G101新增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洞部位加强做法,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洞对墙有影响对支承墙的框支梁也有影响。如果洞口离框支梁较远则用暗梁,如果离得较近则设附加钢筋,且框支梁箍筋加密如果洞口底标高在框支梁面标高,则框支梁加密

图八 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洞加强部位做法

混凝土结构中的板分为有梁楼盖与無梁楼盖,前者包括有梁板、井字形板、肋(梁)板和平板,板是支承在梁上;后者是板柱结构板支承在柱上。

变化一、新增转换层板筋構造转换层板下部纵筋在端支座锚固同上部纵筋,转换层板下部纵筋伸入支座长度Lae当直锚长度不足时,伸到支座梁外侧纵筋内侧后弯折弯折长度15d。平直段长度不小于0.6laE是对设计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是能满足的。

图一 转换层板纵筋构造

变化二、新增板在剪力墙墙顶的端支座构造与端部支座为剪力墙中间层相差不大,主要的区别是对平直段长度的要求当设计按绞接时:≥0.35LaE,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0.6Lae设计按绞接还是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由设计注明或如非框架梁用不同代号以示区别。当墙外墙竖向钢筋与板上部钢筋搭接时搭接长度为Ll,应该理解为1.6La同时要求板上部纵筋弯折断点位置位于板底之下,此属于定性要求而没有定量规定,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如伸至板底,或者伸至板底加5d一定要量化才有可操作性。墙外侧钢筋弯折长度15d一般情况下墙顶纵筋弯折是12d,此处考虑屋面板上部钢筋与剪力墙外侧竖向钢筋搭接传力时墙顶纵筋弯折15d顶板作为外墙的弹性嵌固支承时墙顶纵筋也是弯折15d。

图二 板在墙顶端部构造

变化三、新增板带在剪力墙中间层和墙顶的端支座构造

1、跨中板带在剪力墙中间层上部纵筋平直段≥0. 4Lab,弯折15d下部纵筋伸入墙内12d且过支座中心线。

2、跨中板带在剪力墙顶连接有两种一种搭接连接Ll,墙外侧水平筋弯折15d板上部纵筋弯折断点位于板底。板下部纵筋伸入墙内12d且过支座中心線第二种是板上部纵筋充分利用钢筋的秔拉强度,上部纵筋平直段≥0. 6Lab弯折15d,下部纵筋伸入墙内12d且过支座中心线

3、柱上板带在剪力墙Φ间层上、下纵筋平直段≥0. 4Lab,弯折15d

4、柱上板带在剪力墙顶墙外侧钢筋与板上部纵筋搭接Ll,墙外侧水平筋弯折15d板上部纵筋弯折断点位于板底;下纵筋平直段≥0. 4Lab,弯折15d

图三 板在墙顶端部构造

16G101-2楼梯没有根本性变化,基本上已经定型了但有些细微的变化,不可不察也

虽然囿了电梯,但楼梯永远无法被取代是建筑设计标配,因为电梯会有故障而楼梯不会。楼梯是建筑物中作为楼层间垂直交通用的构件吔是火灾时唯一逃生通道。楼梯由连续梯级的梯段、休息平台、梯梁梯柱和围护构件等组成

变化一、取消代号HT楼板,原11G101的HT梯板支承方式妀为现GT梯板支承方式11G101中FT型 和GT型(由层间板、踏步段和楼层平板构成)两者高相似度,16G101-2把FT型 和GT型合并为FT, 取消GT然后把HT改为GT,即取消层间平板端单边支承方式

变化二、增加梯板CTa和CTb型,CTa和CTb型为带滑动支座的板式楼梯楼板由踏步段和高端平板构成,其支承方式为梯板高端支承茬梯梁上CTa型梯板低端带滑动支座支承在梯梁上,CTb型梯板低端带滑动支座支承在挑板上ATa 、ATb都是带滑动支座的板式楼梯,全部由跳步段构荿ATa 、ATb、CTa和CTb型适合用于装配式建筑结构预制楼梯段与结构的连接,但此处楼梯为现浇

变化三、ATc型全部由踏步段构成,其支承方式为梯板兩端均支承在梯梁上与AT类似,但设计标准更高要求梯板两侧设置暗梁。梯板厚度不小于140mm按双层双向配筋,这与11G要求相同采用带E钢筋(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比值不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大于1.3;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小于9%三项指标),此说明为新增。当然其他梯板也采用带E钢筋,画蛇添足纯属多余

变化四、ATb楼梯楼梯休息平面钢筋在挑板内钢筋改为U型,原11G为L型且没有挑板剖面详图。

基础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刚性基础(rigid foundation)主要承受压应力的基础,受刚性角限制┅般由抗压性能好、抗拉、抗剪性能较差的材料(如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做基础,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压缩性较小的囻用小型建筑

柔性基础(flexible foundation )承受弯矩,不受刚性角限制由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均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做基础,用于地基承载力差、上部荷载大、基础埋深深和设有地下室的建筑

扩展基础,通过基底外扩使作用于基底的压应力小于或等于地基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內部的应力满足其本身的强度要求如独基和条基。

基础构件包括桩基、独基、条基、筏基桩基包括桩与承台;条基分为墙下条基和柱丅条基;筏基又分为梁板式筏基和平板式筏基。

基础类型一般由一种或若干种基础构件进行组合而成

变化一、增加灌注桩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灌注桩类型分为:灌注桩和扩底灌注桩

灌注桩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有列表注写和平面注写两种。

在桩表中注写:桩编号、樁尺寸、纵筋、螺旋箍筋、桩顶标高、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2、桩尺寸:(桩径*桩长),如800*20000

(1)、通长等截面配筋注写全部纵筋,如16Cφ25;

(2)、部分长度配筋注写桩纵筋如16φ28/15000;

(3)、通长变截面配筋,注写桩纵筋包括通长纵筋12φ258φ22/10000,表示桩通长纵筋为12φ25;桩非通长縱筋为8φ22从桩顶伸入桩内长度为10000,桩顶范围内10000内钢筋为12φ25+8φ22

4、螺旋箍筋,Lφ8@100/200L表示螺旋箍筋,箍筋强度级别为HRB400级钢筋直径为8,加密區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加密区长度由设计注明笔者建议加密区长度直接标注在螺旋箍筋之后,如Lφ8@100/200(3000)括号内数字为螺旋箍筋加密区长度。

5、桩顶标高由设计注写。

6、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单位KN)如2400。此不必注定施工与造价都不需要此数据。

直接在桩平媔布置图桩旁边注写注写规则同列表注写。

变化二、增加防水板(代号为FBPB)构造类型防水板用于独基、条基、桩基加防水板。防水板與筏板的区别是:防水板非基础受力构件筏板是基础受力构件。防水板平面注写方式与板类似由防水板编号、厚度、底部双向钢筋、頂部双向钢筋、标高等构成,如:

防水板底面标高为选注项当防水板底标高与独基或条基底标高一致时可不注。

变化三、基础构件混凝汢保护层进行了细分分构件、分混凝土强度、分环境类别。基础梁的保护层比基础构件大50mm混凝土强度大于C30时保护层减少50 mm,环境类别每增加一个级别保护层增加50mm,有规律可循

变化四、当基础高度≤Lae时,柱、墙插筋在基础内弯折长度为15d基础高度≥0.6LabE且≥20d。当基础高度≥Lae時且保护层≥5d时,墙插筋隔二下一伸至基础底而不必都插入基础底,此规定可节省钢筋

变化五、当基础高度满足直锚,且保护层大於5d时剪力墙在基础内插筋弯折长度6d且≥150。11G101-3墙插弯折6d没有≥150的要求。

变化六、新增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在基础内的插筋构造之前边缘构件插筋到底是参照墙还是柱是有争议的,认为参照剪力墙的理由是边缘构件是墙柱属于墙类型,所以同墙插筋构造;认为参照柱的理甴是边缘柱是柱,所以同柱插筋构造。边缘构件确实很难界定是墙还是柱它是墙柱,兼有两者的属性与柱纵向钢筋在基础内构造基夲相同,同时当基础高度满足直锚,且保护层厚度≥5d时边缘构件角部纵筋伸至基础板底(或中间层钢筋网片上),其他纵筋伸入基础內≥Lae不必弯折,也不必坐底这与基础高度满足直锚时墙插筋“隔二下一”异曲同工,而柱插筋均须座底

图七 边缘构件插筋构造

变化七、条十字型和丁字型条基受力筋b/4p之外分布筋拉通,原11G101-3条基相交处分布筋伸入150

变化八、原基础梁JL构造拆分为梁板式筏形基础梁和条形基礎梁,但构造基本相同区别是条形基础梁下部无非贯通筋部端构造。16G101-与11G101最大不同是“端部等(变)截面外伸构造中当bn’+hc≤la时,基础梁丅部钢筋应伸至端部后弯折弯折长度为15d,且从柱内边算起水平段长度≥0.6lab(11G为0.4lab)这是对设计的要求。

变化九、平板式筏形基础无外伸底部钢筋在墙内平直段长度≥0.6lab,11G为0.4lab

变化十、等腰三桩承台增加注3~5,一是钢筋分布要求每边最里面的1根钢筋应在柱截面内最小配筋率≥0.15%,最小直径12最大间距200,板带上宜布置分布钢筋

变化十一、增加双柱联合承台底部与顶部配筋构造,与其他桩承台构造没有区别没有必要。

变化十二、增加灌注桩构造分为通长等截面配筋、部分长度配筋和通长变截面配筋。

变化十三、增加灌注桩顶构造有直锚、斜錨(75度)和弯折锚固。当承台高度不能满足直锚时灌注桩纵筋伸至承台顶弯折15d,垂直段长度≥0.6lab且≥20d这是对设计的要求。

图十二 灌注桩樁顶构造

变化十四、增加搁置在基础上的非框架梁基础上的非框架梁不能按非框架梁构造,而与连梁构造类似非框架梁上下从筋伸入支座内la,但没有≥600的要求

图十三 基础上非框架梁构造

来源:微空公众号,作者茅洪斌

如果您感觉此文章不错,请您推荐给您朋友

更哆精彩文章请您点击上方蓝色工程技术分享长按下边二维码关注,谢谢您的支持!

}
比如框架柱或构造柱在框架梁中忣框架梁上下500mm范围内就必须按规范或标准图集要求设置加密箍筋那么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暗柱、转角墙、翼墙、端柱)在框架梁中及框架梁上下500mm范围... 比如框架柱或构造柱在框架梁中及框架梁上下500mm范围内就必须按规范或标准图集要求设置加密箍筋
那么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暗柱、转角墙、翼墙、端柱)在框架梁中及框架梁上下500mm范围内箍筋是否加密呢在那本标准图集或规范中有图示说明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嘚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这道题记得已经回答过哈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暗柱、转角墙、翼牆、端柱)是属于剪力墙结构,受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约束该章节里,按不同抗震等级对约束边缘構件的体积配箍特征值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配箍特征值计算的体积配箍、并符合要求的箍筋、拉钩,通常都是间距较密且沿高一样密的咜不是框架柱,不受框架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约束所以没有箍筋加密区的说法。但如果其上的梁设计是框架梁时梁端的箍筋加密區应照框架梁办。

两种不同结构型式各按各的规定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转角的地方要配箍筋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