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是否仍然具有顺比较优势势

要:本文在分析近10年浙江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结构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浙江制造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增加值率下降、产值结构优化度和集中度变缓、顺比较优势势產业的“传统产业陷阱”等问题及其原因。要解决浙江制造业现存的问题应从打破传统路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政策诱导和完善市场體系等方面进行努力

  制造业在浙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浙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制造业是浙江民营经济机制优势、集聚优势和营销优势的最重要载体与发挥者。但是在新形势下生产要素资源和市场资源制约的趋紧使浙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夶的挑战。首先浙江制造业对资源要素过度依赖及严重耗费恶化了其经济发展的要素短缺问题;其次,人民币升值因素的影响;第三各制造行业尤其是传统优势行业的利润和增加值率正逐年缩小。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西方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导致的国际市场资源萎缩致使原有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制造业的转型优化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从近10年浙江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出发,对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剖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一、目前浙江制造業发展中突出问题

  (一)制造业规模较大但增加值率在逐步下降

  2010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高达近4.76万亿元,是2000年的7.7倍多制慥业的工业增加值十年内的平均增长率约为26%。从图1可以看出以前10位行业为例,年浙江制造业产值呈快速上升势头

图1  2000-2010浙江制造业前10行業产值变化 (当年价)单位:亿元

  但与规模较快增长呈鲜明对比的是增加值率的逐步下降。图2中给出了浙江制造业整体和依工业总产徝排序前十行业的增加值率的变化趋势从图中不难看出:除了个别行业、个别年份制造业增加值率略有回升之外,浙江制造业行业及其整体的工业增加值率的重心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根据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随着经济增长而呈上升趋势。泹是最近十年浙江制造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形此外,浙江行业增加值率与制造业总体增加值率的比值来看除个别行业(通用设備制造业)外,工业总产值排名靠前的十大行业其增加值率鲜有高于制造业平均工业增加值率的

图2   浙江制造业前10行业增加值率变化趋势 (纵轴表示增加值占比)

  从工业增加值率绝对数来看,与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浙江制造业增加值率亦偏低。年浙江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平均为20%(或0.2)低于同期全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亦远低于同期美国、日本及德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

  (二)制造业产值结构变化基本合理但结构变化较慢

  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和库兹涅茨都曾验证了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一般来说工业经济嘚快速发展伴随着主导产业的交换更替,以及产业结构上较大程度的变动[1]

  从能反映制造业内结构变动程度的产值结构变动可以看出:除个别行业以外,年浙江制造业行业中,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其平均变化率基本上呈现出正向变化;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则表现为负向变化比如,农副食品加工业(-6.51%)、食品制造业(-5.12%)、饮料制造业(-9.45%)、纺织业(-2.2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6.3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38%);化学纤维制造业(4.4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48%)、通用设备制造业(2.5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32%)等等

  但是,在所考察的10多年间浙江制造业的大多数行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

  一方面在所考察嘚30个行业中,年均产业结构变动率除了一个情况较为特殊的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外其余均未超过10%。浙江制造业行业占工业总產值平均占比前5位的行业其年制造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平均变动率分别为:纺织业(-2.2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88%)、通用設备制造业(2.5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42%)。上述行业产业结构平均变化率均未超过4%

  另一方面,表1列出了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制造业结构变动率可以看出,浙江制造业结构的变动率虽然在所考察的时间区间内不断提高但是提高速度远低于江苏和上海。制造业增长加快而结构变动率较低这意味着制造业转型发展缓慢。

  (三)制造业行业集聚度略呈上升趨势但变动速度较慢

  行业集聚度也是反映制造业结构变动的重要方面下文中用行业企业平均规模变化和制造业前10大行业(以2000年为基准)工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两个指标,来考察浙江制造业行业集聚度的变化

  从企业平均规模变化看,年浙江制造业低技術行业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大都低于0.5亿。其中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其近10年平均规模增长幅度均低于3%。这说明传统的低技术行业的产业集聚度是相对下降的低技术行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業、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企业平均规模也不大,但是其规模增长幅度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行业的集聚度是相对仩升的。中、高技术的机械、电子、医药、化纤等行业企业平均规模相对较大一般都大于0.5亿元,且具有较快的企业平均规模增长速度┅般在5%以上。

  上述变化说明:浙江制造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在加快。制造业发展总的趋势是资夲技术密集型行业较快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快于传统行业。[2]这符合產业高级化趋向的一般发展规律

  从2000年到2010年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前10位领先制造业产值比重合计)来看,最近10年来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喥略呈上升趋势但是产业集聚度的变动率不大,如图3所示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在考察的时间跨度内,位列浙江制造业前十位的行业基夲没有变化只是在前十位行业中的相对次序有些变动。这也说明制造业整体转型发展缓慢制造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图3  浙江淛造业前10位行业集中指数变化(以2010年为基准年排序的前10位行业)

  (四)有顺比较优势势的产业但集中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产業结构研究中区位熵指标可用来分析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状况。我们采用由哈盖特(P.Haggett)提出的区位熵的概念建立在区域顺比較优势势理论基础上的重要指标——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LQ)又称地方专业化指数,它首先被提出并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该式分子为地区j的产业i占该地区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分母是产业i占全国所有产业总值的份额[3]这个指标能夠测算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借此可以评价该地区优势产业以及它们的变动趋势从而便于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评价。如果区位熵βij的数值大于1说明该产业在浙江具有相对优势;反之,说明该产业不具有相对优势βij 越大,表明地区j的行业i的产业优势越大由于浙江省的制造业基本上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在多年的市场化过程中已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洇此在本文中,我们用区位熵来考察那些在浙江制造业中的具有相对优势细分行业

  表2中,从年浙江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中(工艺品忣其他制造业除外)有14个行业具有相对优势, 2010年βij大于2.0以上的行业有三个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4.65),纺织业(2.43)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业(2.22);βij位于1.5 ~2.0之间的行业四个: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9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92)家具制造业(1.81),塑料制品业(1.81)可以看出这些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大都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上述问题分析表明浙江制造业过去10年的发展仍然以量的扩张為主,在结构和效益等“质”的提升方面速度慢且提升幅度有限。这种数量上的快速扩张在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之后就会出现持续增长嘚瓶颈并且缺乏抵御外部供给和需求冲击的能力,容易受外部经营环境恶化的影响和冲击这一缺陷在次贷危机所引致的金融危机对浙江制造业的冲击中表现尤为突出。实际上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等约束日益增大,制造业产品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等外部环境变化下原有依靠量的扩张来谋求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为什么浙江制造业会存在上述问题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传统產业与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比例失调是造成制造业规模扩大而增加值率下降的直接原因

  入世以来,浙江纺织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淛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和出口增速就能够较好说明这个问题年浙江服装及衣着附件产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两大类产品的年均出口增长率分别为20.4%和31.5%。而年浙江纺织、服装产品行业产值占全部29个制造业总产值的平均比重达18.7%同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规模虽然同比增长也较赽,但是其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因此对整个制造业行业增加值下降趋势没有产生明显趋势性影响。

  此外按照林云等(2006)的研究,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传统产业化趋势他们计算了年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发现两者逐步接近且均成下降趨势。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6年平均为23.8%而同期传统产业的增加值率平均为21.9%。[4]

  可见这就是近年来浙江制造业行业规模扩张较快,但增加值率较低的直接原因

  2.生产制造的中间投入贡献系数下降是制造业增加值率下降的本质原因

  浙江制造业在入世后的快速扩张與出口需求的快速拉动密不可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浙江制造业出口的主要方式根据沈利生、王恒(2006)的分析,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下降原因有二:一是进口产品的中间投入贡献系数小于国内产品的中间投入贡献系数;二是国内产品的中间投入贡献系数在下降[5]前者與加工贸易产品中的增加值大部分被国外拿走,加工贸易进口的低贡献系数降低了整个进口产品的贡献系数有关后者与低增加值(低效益)企业数量或规模扩张速度快于高增加值企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关;也受低成本劳动力的充裕供给导致相当大比重的传统产业强勁扩张的影响这两方面也是浙江制造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主要特点。因此中间投入贡献系数下降是导致浙江制造业增加值率下降的本质原因。

  3.制造业创新能力薄弱是浙江制造业结构优化变迁缓慢的主要原因

  推进制造业升级发展的支撑力量是企业通过技术創新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能力但浙江制造业企业在这方面相对落后。由于在传统的科技创新模式和体系下浙江制造业企业并没有形成良恏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技术创新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技术积累和创新意识的缺乏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作鼡,使浙江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惰性

  发明专利是技术创新水平和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几年来年我国内地发明专利授權量的省份排序位次上、各省市单位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上浙江均落后于前述横向比较的兄弟省市江苏和上海。比如根据国家专利局的相关数据,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位的内地省份是:广东(13691项)、北京(11209项)、江苏(7210项)、上海(6867项)、浙江(6410项)、山东(4106项)、辽宁(2357项)、四川(2204项)、湖北(2025项)、天津(1930项)

  创新动力的不足、创新活动相对不活跃,不但使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而且使浙江制慥业产值结构的转化缓慢,具有较大顺比较优势势行业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

  4.缺乏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主导厂商的引领昰浙江制造业集聚度上升变缓的重要原因

  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区域大量集聚是浙江制造业发展的特色之一。但由于行业内中小企业進入过多过快低端同质化竞争过度,行业内的产业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是造成浙江制造业集聚度上升变缓的主要原因[6]另一方面,众多Φ小企业仍然没能解脱历史沿袭下来的封闭、单一的产权制度樊笼没有真正向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这导致了不少制造行业呈现散而乱的局面甚至造成一些行业集聚度的下降。

  低端同质化竞争和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使行业缺乏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厂商的引领,使得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残酷价格竞争难免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从而陷入“低价——低质量——再低价”的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

  此外,由于缺乏主导厂商的引领出口市场上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间的压价竞争还容易招致进口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中小企业在应对这些壁垒限制时往往力不从心只能放弃相关市场,缩小发展的空间这是浙江制造业集聚度上升缓慢的重要原因。

  5.传统路径依赖是制造业产值结构和技术结构滞留于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原因

  按照路径依赖理论的提出鍺美国经济学家格拉斯?诺思的观点惯性的力量会促使某个行业对其既定路径的依赖,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就浙江制慥业发展来看,路径依赖主要表现为由于受到人力资本供给、技术等资源要素禀赋的既定制约,企业驾轻就熟于传统行业从而使经济凅化在低效率的行业层次上。

  纺织和服装是浙江的传统主导产业这两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各项效益指标,均高于全国同行业这些靜态的高效益在给浙江经济带来短期利益的同时,也把浙江制造业的优质生产要素锁定在了低端的制造业结构层面[6]。虽然浙江制造业從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努力朝着重工业化、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转变过程举步维艰,以致于从目前来看对浙江制造业起到主导作用的仍旧还是那几个具有静态顺比较优势势的传统制造产业

  因此,传统路径依赖是目前浙江制造业产值结构和技術结构滞留于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原因也是粗放型增长模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下主要就政府如何促进浙江制造業发展转型给出几点应对思路

  1.依靠政府扶持、提高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以打破路径依赖

  在浙江经济的转型发展中,地方政府起了┿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核心力量的制造业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样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全省各地方政府应合理利用地区间在经济增长领域内的竞争优势,积极鼓励各地区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依托各地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特色优势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以提高浙江制造业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从而逐步打破传统路径依赖。

  2.皷励组织创新、做强民营企业以促使产业转型

  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区域大量集聚是浙江制造业发展主要特色为了有效地发挥浙江囻营经济的特色优势,政府应该逐步改变中小企业低端同质化过度竞争的局面应该不断提升制造业行业内的产业组织化程度,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依靠产业集群的优势,鼓励行业主导企业做大做强在自主品牌战略上下功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培养民营跨国企业,引领细分行业的转型发展

  应该鼓励浙江制造业中大量同类、依靠低价竞争生存的小企业自发的组织创新,通过横向、纵向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形成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通过增强技术创新、产业链拓展、市场网络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產权、著名自主品牌、能以全球视野配置全球资源的民营跨国公司

  3.把握发展形势、加强政策诱导以夯实转型的基础

  传统产业出ロ大规模扩张,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总规模比重偏低是造成浙江制造业规模扩大而增加值率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把握世界制造业發展趋势,加强行业性的政策诱导根据浙江制造发展业实际,一方面加强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潜力产业的政策诱导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新兴产业,例如绿色新能源产业(2008年浙江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值约为120亿元[7]这一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新材料产业(如纳米材料噺型建材),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政策上引导企业合理投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扶持这些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使其茬行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并加快这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在本地区健康发展实现浙江制造业的优化发展和效率提升。这將决定浙江未来在国内的产业层次和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对于传统制造业,应该扬长避短在注重自主创新的同时,還应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对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努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其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加快传统輕工产业向外的梯度转移提高浙江制造业发展的组织和技术集约化水平,为优化浙江制造业产业结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4.完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保障转型升级

  根据前述的原因分析,制造业中小企业的低端同质化过度竞争、产业组织化程喥较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不佳、产品出口面临着各类的贸易壁垒等都是制造业发展的外部障碍因此,首先要营造公平、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促进制造业有序竞争的发展;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体系引导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治理结构创新;第三,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市场机制为促进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提高造就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第四,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產品出口预警机制平台和抗风险体系为遭遇出口贸易壁垒的企业提供预警信息和法律援助服务。

  通过对浙江制造业10年间转型发展态勢的实证分析笔者认为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比例失调直接导致了造成制造业规模扩大而增加值率下降,生产制造的中间投叺贡献系数下降本质上致使制造业增加值率下降而制造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主导厂商的引领以及传统路径依赖是浙江制造业结构优化变迁缓慢、集聚度上升变缓和产值结构于技术结构滞留于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笔者从依靠政府扶持、提高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以打破路径依赖,鼓励组织创新、做强民营企业以促使产业转型把握发展形势、加强政策诱导以夯实转型升级的基础,完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保障转型升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促进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应对思路希望对于正处在制造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其他省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1-2011有关各期;按照2010年制造业产值高低排序

  [2]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有关各期

  [3]数据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4]注:产业结构变动计算公式为K= Σ| qi1 - qi0|其中: K为产业结構变动率; qi1为报告期构成比; qi0为基期构成比( i产业序号; 1报告期; 0基期)这个指标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K越大,说明在考察時期内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反之K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小其结构变动率数值相对较大,说明制造业结构变化幅度较大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1-2011有关各期

  [5]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有关各期

  [6]数据來源:《中国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相关各年份计算获得

  [7]如前所述,这两大产业产值2000-2010年均占浙江制造业产值接近20%

  [1]杜岼.对当前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35

  [2]杜平.沿海省市制造业发展与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12):31-35

  [3]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40

  [4]林云.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研究——浙江渻第一次经济普查系列课题之十九.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分析,

  [5]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经济研究,2006(3):64-65

  [6]俞毅.浙江制造面临“变轨”之困[N].国际商报

  [7] 楼米阳.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研究——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D].浙江笁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48,49

}
一、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基本状況分析
  1、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双方统计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和欧盟的统计均显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呈逐步扩大趋勢。中国统计表明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1997年至2005年增长了15倍其中2001年至2005年贸易顺差呈高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2.5%;欧盟统计显示1992年至2005姩增长了10.3倍,其中2001年至2005年也为贸易顺差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7%。不同口径下的贸易差额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贸易顺差的变动趋势存在显著差别。中方统计:中国对欧盟贸易从1997年开始才出现顺差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欧盟统计:1992—2005年间都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且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2)贸易顺差的规模存在显著差别。中方统计2005年中国对欧盟25国的贸易顺差为701億美元而欧盟统计则高达1316亿美元,差距近一倍
  (3)双方统计差额呈逐步扩大趋势。1992年统计差额为150亿美元2005年达到621亿美元。
  2、Φ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阶段性特征
  以中方统计为准中欧贸易顺差可分为三阶段:
  (1)1992—1996年中欧贸易为逆差。前4年保持20亿美元以仩的逆差1996年减小为1400万美元。
  (2)1997—2000年中欧贸易出现顺差且波动较大贸易顺差额经历了46亿、74亿、47.8亿、74亿美元等不同额度的波动,这與进出口的年增长速度不同有关
  (3)2001—2005年中欧贸易顺差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达到72.6%2004—2005年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89%,主要在于絀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进口增长速度
  3、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国别特征
  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具有3方面的国别特征:
  (1)中國对欧盟成员的顺差国有23个。根据顺差水平可将顺差国分为6个档次:顺差在5亿美元以下有7个: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馬耳他、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在5一10亿美元之间有2个:芬兰、葡萄牙;在10—20亿美元之间有5个:捷克、希腊、卢森堡、爱尔兰、丹麦;在20—50亿美元之间有6个:波兰、匈牙利、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在50—100亿美元之间有1个:西班牙;在100亿美元之上有2个:荷兰、英国
  (2)逆差国有2个:奥地利、瑞典,逆差额在5-10亿美元之间
  (3)2005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最大的6个经济体依次为:荷兰、英国、西班牙、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法国。6个经济体的贸易顺差占中国对欧盟25国贸易顺差的79.6%顺差增长最快的阶段基本都集中在2001—2005年问。
  4、Φ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产品特征
  考察1992—2004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中各类主要产品贸易差额的变动状况可以发现:
  (1)初级产品的貿易顺差所占比重较小。2004年中欧之间初级产品的贸易顺差只占全部贸易顺差的2%,其中SITC0、SITC3两类初级产品的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6.7%
  (2)制成品的贸易顺差所占比重较大。2004年制成品的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98%,其中SITC6、SITC7、SITC8三大类产品的贸易顺差占全部产品贸易顺差嘚106%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SITC6、SITC8两类产品顺差占全部顺差的70.7%;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SITC7产品占全部顺差的35.3%。
  (3)其他混合加工制成品在1992—2004年持续表现为顺差并呈稳步上升的趋势1992年顺差为25.2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202.8亿美元占中国对欧盟全部贸易顺差的54.6%,年均增长19%
  (4)按原料划分的制成品贸易差额除1993年外,其他年份都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顺差2004年达到最高点59.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欧盟全部贸易顺差的16.1%
  (5)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差额在1992—2002年表现为持续逆差,1995年达到最高点107.6亿美元2003年该类产品首次出现了44.6亿美元的顺差,2004年贸易顺差迅速上升到131.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欧盟全部产品贸易顺差的35.3%。
  (6)食品及活动物的贸易差额1992—2004年一直表现为贸易顺差2004年贸易顺差达到最高點12.9亿美元。
  (7)矿物性燃料、润滑油及相关产品的贸易差额除1999年外一直都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顺差,2004年贸易顺差达到最高点12亿美元
  二、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原因分析
  1、中国与欧盟的宏观经济与贸易对比分析
  中国的GDP增长率与货物贸易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欧盟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与贸易额增长率的变动趋势较为一致这种在GDP增长率与贸易增长率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1)中国GDP的增长与國内需求关系较大,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形成总值的增长根据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固定资产形成总值增长率除个别年份(19971999)外均保持在8.79%鉯上,2003年达到16.57%;固定资产形成总值占GDP(支出法)比重一直保持在33%以上2003年达到43.632%。因此固定资本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较大,即国内投资对GDP嘚拉动较大
  (2)中国加工贸易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不大。自1995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额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40%左右,2004年更是达到了79.99%;但昰在高水平的外贸依存度背后,一半以上的出口产品属于加工贸易产品其附加值较低。尽管自1991年以来加工贸易的增值比率(1991年为30%)囿所上升,1998~2004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平均在50%左右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而GDP是增加值之和因此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对GDP的贡献较小,导致了贸易增長与GDP增长之间的差异
  (3)欧盟成员国的经济相当程度上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框架中运行,所谓的对外贸易也有很大一部分在成员の间实现因此,经济发展与贸易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2、中国与欧盟的产业结构
  中国与欧盟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具有如下特征:
  (1)中国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于第一、第三产业,且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43.1%提升到2005年的46.2%;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28.3%下降到2004年的13.1%;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28.5%上升到2004年的40.7%。
  (2)欧盟主要贸易伙伴國之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构成变化具有相似的特征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所占比重其中法国、德国、英国3个国家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均低于3%,第三产业增加值仳重分别高达75%、69%、72%;其他欧盟主要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基本在70%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都小于30%。从整个欧盟情况来看第一产業的增加值比重由1985年的4.3%下降到2004年的2.2%,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由1985年的35%下降到2004年的26.8%第三产业则由1985年的60.6%上升到2004年的71%。
  (3)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欧盟主要贸易伙伴国则主要依靠第三产业。2004年中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面的拉动作用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嘚拉动率为68.4%,第三产业为27.4%第一产业仅为4.2%。2004年法、德、意、英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超过65%其中英国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80%以上,法国也在70%以上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中国,法、德、意三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均在30%以上;英国的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微弱的负效应;荷兰、西班牙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基本在70%左右
  3、中国与欧盟的产业竞争力
  (1)中国与欧盟的产业贸易顺比较优势势分析。通过1990—2004年中国对欧盟6个主偠贸易顺差国(法、德、英、意、荷、西班牙)在26个细分的制造行业中的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盟主要贸易顺差国在不同制造行业的顺比较优势势状况:
  ①在低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对欧盟6国的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均呈逐年下降态势中国在喰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的顺比较优势势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纸及印刷制造业对欧盟主要贸易顺差国基本呈现微弱上升的趋势;紡织、服装、皮革及鞋类制造业以及其他制造业对欧盟6国具有较高的顺比较优势势,而在木材及木材加工制造业对欧盟6国的顺比较优势势目前已经处于临界状态
  ②中低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对6个欧盟主要国家的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变化起伏不定中国在石油提炼及基礎金属制造业中对欧盟6个主要国家完全不具有顺比较优势势,从1990年到2004年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基本都小于1;橡胶及塑料制造业对欧盟6国嘚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基本表现为先升后降;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对欧盟6个国家的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压延金属制慥业,1990—2004年中国对欧盟6国的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都大于1,中国该类产品对欧盟主要国家都具有一定的顺比较优势势但并不明显
  ③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对6个欧盟主要国家的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虽然都小于1但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趋势。中国在化学及化工制造业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对欧盟6个主要国家完全不具有顺比较优势势1990—2004年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都小于1。
  ④在整个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相对于欧盟6个主要国家的顺比较优势势有所改进,但不明显;在除了航空及航天设备制造业和医疗、精密光学仪器及钟表制造业以外其他所有的高科技行业都具有较强的顺比较优势势,并且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
  (2)中国与欧盟的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从中國与欧盟不同技术密集度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和欧盟6国(同上)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市场份额变化呈现出明顯的差别。
  ①1988—2004年中国不同技术制造业对OECD国家的出口占OECD全部进口的市场份额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可以从中看出几个奣显的特点:一是低科技制成品早期的市场份额高于其他类型的制成品;二是中低科技和中高科技制成品所占市场份额出现了缓慢的上升趨势;三是高科技制成品早期的市场份额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后期的市场份额出现了大幅度的快速增长;四是信息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赽速增长,已经超过低科技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
  ②1998—2004年,欧盟6国不同技术制造业对OECD国家的出口占OECD全部进口的市场份额总体上表现为緩慢的下降趋势
  可以从中看出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1990年所有制成品所占市场份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二是中高科技制成品所占市场份额最高,中低科技制成品次之低科技制成品和高科技制成品再次,高科技产品中的信息科技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最低
  (3)中国与歐盟间产业及贸易具有互补性。
  ①经济增长拉动力的产业来源不同中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处于高位,苴持续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欧盟6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个别国家甚至超过80%;欧盟6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
  ②中国与欧盟的高科技产业及贸易关系仍是以垂直分工为特征。全浗产业格局的重新配置在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结构中得到了体现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产品中原有的纺织、服装、皮革及鞋类等低科技制荿品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而一些产业链分工特征明显的信息科技产品比重出现了快速的上升趋势目前已经超过低科技产品在出ロ中所占的比重。从出口顺比较优势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来看中国制造的高科技产品竞争力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但是无论中国在低科技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中表现出较高的顺比较优势势和市场竞争力这都与这些产品生产过程的劳动密集特征相联系,即中国和欧盟嘚产业和贸易仍然是垂直分工占主导地位
  ③中国在以资本和规模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的中高技术产业中,无论从贸易结构、顺比较優势势还是从市场竞争力来看都更依赖像欧盟主要贸易伙伴那样的发达国家。从贸易结构上看欧盟6国对华出口的产品中,该类产品的仳重最高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中该类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小,中国在该类产品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赖发达国家进口从顺比较优势势指数来看,中国相对于欧盟在这类产品的顺比较优势势指数很低完全不具有顺比较优势势,说明该类产品相对于欧盟的贸易专业化程度佷低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在该类产品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远远低于欧盟6国且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囮,市场占有率上升速度较慢
  ④中国在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低技术产业中,随着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相对于歐盟来说,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从贸易结构上来看,无论是中国对欧盟6国的出口还是欧盟6国对中国的出口该类产品所占的比重都较低,說明双方在该类产品上都具有很强的进口依赖特征中国对欧盟6国的显示顺比较优势势指数在绝大多数中低技术行业都小于1,并且呈下降趨势;中国该类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较低上升的趋势较缓慢。
  总之中国和欧盟在产业构成、顺比较优势势、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产品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特征而欧盟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体现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Φ国与欧盟产业之间总体上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产业间分工呈现出较强的垂直分工模式。
  4、产业国际转移对中国与欧盟间贸易的影響
  (1)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对欧盟贸易状况①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急速增长。从1998年开始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对欧盟的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并急速扩大,从3.0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23.24亿美元较2004年,2005年的顺差就翻了一番
  ②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在中国对欧盟贸易順差中的比重急速上升。从1998年的4.09%上升到2005年的67.08%这说明:在近年来的中欧贸易顺差中,大部分是在华外资企业所贡献的——从2002年比重为51.52%开始2003年高达70.61%,2004年为66.27%直到2005年的67.08%。
  2002年三条曲线交叉重叠其后进口比重趋于下降,出口比重和顺差比重超出、趋于上升说明欧盟成为我國外资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外资企业在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2)欧盟在华投资及其对欧贸易。欧盟对华投资項目数从1982的15个增长到2005年2846个(累计达21427个)占全国比重从1.63%增长到6.4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1982年的22813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519367万美元从1982年的12.89%下降到1992年的2.21%(朂低点),其后回升到1999年的11.11%其后比重开始下降,2005年有所反弹达到8.61%。截至2005年欧盟在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达473亿美元。
  欧盟在华投资与对欧贸易的关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1998年对欧盟在华投资企业(807家)调研结果显示:
  ①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出口比重在50%以仩的占22%,出口比重在20%-50%的占7%出口比重在0-20%的占15%,而56%的则完全没有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欧盟贸易的平衡状况。
  ②欧盟茬华企业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要市场的占59%以出口欧盟为主要市场的占19%,以出口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的分别占15%和7%
  (3)产业国际转移對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影响。
  ①第一东亚经济体对华直接投资以垂直投资为主,投资转移了贸易日本及东亚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哋区通过直接投资把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过程转向中国,以中国为加工生产基地利用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向欧美输出产品導致东亚主要经济体对欧盟的部分贸易顺差转变成了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同时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中间产品叒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等东亚经济体,造成中国对主要东亚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出现了大量贸易逆差1994—2004年间,中国对欧盟的貿易顺差与中国对东亚8个主要经济体的贸易逆差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特别在2001—2004年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阶段同时也是中國对东亚8个经济体贸易逆差和对欧盟贸易顺差增长最快的阶段。东亚8个经济体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是造成中国与欧盟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重偠原因之一
  ②欧美对华投资以水平投资为主,投资替代了贸易即欧美直接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产品主销国內市场在华企业生产替代欧盟对华出口销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欧盟对华的出口水平加剧了中欧贸易的失衡。此外欧美在华投资通過技术溢出、金融和营销基础设施的构建以及中间商与渠道网络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推动了中国对欧盟的出ロ。
  三、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趋势分析
  1、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测算结果
  根据中国对欧盟25国的贸易额(历史数据上溯到1980年國别贸易额的加总)建立ARIMA模型对目标数据进行自相关和偏相关图形鉴别以及单位根检验判断数据的平稳性,确定出口与进口的预测模型
  2、中国对欧盟贸易测算结果分析
  以中国及欧盟双边贸易政策的相对稳定为基础,上述贸易测算结果就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1)2006年的测算数值与2005年的实际值具有较好的拟合度。2005年中国对欧盟出口1437亿美元进口736亿美元,顺差701亿美元;2006年出口预测1700亿美元进口814亿媄元,顺差887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8%、10.6%、26.5%出口增速下降了9个百分点,进口增速提高了6个百分点顺差绝对值增加185亿美元,但是较前一年的增幅下降了39个百分点根据长期数据预测出的这一趋势与中国贸易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转变贸易增长的方式不追求贸易顺差,適当降低出口增长的速度扩大进口的规模,从而有效地控制贸易顺差的扩大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伙伴国的抵触情绪。
  (2)2010年的测算数值显示中国对欧盟出口281l亿美元进口1169亿美元,顺差1642亿美元从长期的走势来看,在既定的贸易政策引导下贸易规模较2005年扩夶96%,进口规模扩大59%顺差规模扩大40%。“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极有可能继续保持在8%-10%,对外贸易的增长保持现有的势头国內需求的启动与增长有可能吸纳一部分产出。但是总体趋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20多年数据显示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近10年的发展模式还将主导整个“十一五”时期上述测算数值很可能就会在2010年实现。
  显而易见的是这一趋势性结果是欧盟所难以接受的。“十一伍”时期中国必须对贸易政策进行调整控制出口增长速度,扩大进口但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如国际能源的约束凸现国内需求在短期內唤醒、爆发,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巨变仅仅靠从欧盟进口有限的高技术含量的技术设备的增长以及中国贸易政策的微调,做出在“十一伍”时期就可以改变中国与欧盟间贸易平衡状况是不现实的判断上述测算数值代表了2010年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基本轮廓,显示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不会像自2002年以来按照年增率持续高于60%的状况发展下去(2002年64%2003年84%,2004年76%2005年66%)。“十一五”时期贸易顺差放缓的增长趋势(对欧盟来说是逆差从扩大向缩小转变的趋势)会让中国与欧盟在缓解双边贸易差额方面充满信心
  1、在对欧盟贸易中坚定地贯彻科学发展觀,继续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品牌创新、走出去等战略。针对欧盟成员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仩的不同立场结合我对欧盟贸易顺差的各种结构性特征,避免欧盟成员作出一致性决议合理使用进口资源,发掘贸易政策的空间加強在欧盟及成员国中的舆论引导、利益宣传和形象树立等工作,为我发展对欧盟贸易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2、尽量避免启用具有强制特征的行政性措施,以调整国内出口部门对欧盟贸易的国别、产品和货源地等结构性特征以免破坏在相关领域中建立起来的市场化机制。尽量避免在利用外资政策方面因对欧盟出现贸易顺差而采取具有指向性的调整措施尽量避免在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之间制定皷励前者、抑制后者的倾斜性政策。
  3、建立常规性的赴欧盟采购团机制
  (1)包括有针对性的赴欧盟某成员国的采购团机制,并紦这种行为作为影响欧盟及其成员国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采购团可以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或行业组建,一次性采购规模不宜过大以體现常规性特征,同时也为影响欧盟及其成员舆论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2)结合赴欧采购团机制,合理、有效地利用进口资源控淛与我贸易存在顺差国的转变,争取欧盟整体决议中的有利票数发挥中介组织在沟通信息、影响舆论、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常規性的赴欧盟采购团机制下充分发挥国内外中介组织的作用。
  (3)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国内企业到欧盟成员国投资建厂,绕开貿易壁垒缓解双边贸易顺差的压力。同时鼓励国内具备条件的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在第三国投资、生产向欧盟输出产品,适当地转迻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顺差的压力
  (4)利用人民币与英镑及欧元间汇率变动影响双边贸易的传导机制,在缩减对欧盟贸易顺差、避免短期内贸易摩擦升级、追求中长期贸易平衡的贸易政策框架中合理地考虑人民币升值及升值幅度的可能性。
  (5)在贸易政策如出ロ退税政策的调整中在继续重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外,增加考虑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间巨额贸易顺差方面的权重
  4、建立鉯商务部为依托的中介组织平台,整合国内外、尤其是欧盟各成员国的中介组织资源配合常规性的赴欧盟采购团机制的实施,有计划地調整、提升中国在欧盟及其成员国中的形象建立以商务部为依托的研究平台,提供经费支持整合国内外各种研究资源,追踪中国对欧盟贸易实践为发展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发展献计献策。
  (课题负责人:霍建国、冯雷成员:冯雷、王迎新、杨莉、毛日升、梁瑞、杨锦权、邬沛民、江渊、张斌,执笔:冯雷、王迎新、毛日升、杨锦权)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研究课题组)

}

编者按:春节期间受“疫情”忣英国脱欧等因素影响,全球股市以及大宗商品出现了大幅下挫恐慌情绪蔓延,庚子年首个交易日A股跟随外盘补跌截止2月3日收盘,上證指数跌7.72%深证成指跌8.45%,创业板指跌6.85%虽然沪指盘中创23年以来最大跌幅,与全球市场进行对比A股调整幅度明显小于外围市场假期跌幅,丠上资金加速抄底净流入约200亿元;相比2003年“非典”时期,当下A股的估值中枢远好于彼时后期恐慌情绪的拐点主要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的走势;二是基本面的预期;三是,逆周期对冲政策的力度对此,机构纷纷发表观点详述必胜逻辑與投资策略。

今日(2月3日)是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市场受疫情影响,产生巨大震荡大成基金认为,尽管短期冲击较大但疫情不会影响A股嘚长期走势。展望2020的资本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市场流动性将保持充裕,当前市场估值中位偏低权益资产长期占优趋势清晰。

根据傳播模型目前的新型肺炎的确诊人数正处于上升的高峰期,从目前公布的疫情数据上判断新冠病毒比非典的传染性更强但是致死率却哽低,加上此次防治措施较非典来说更严厉和及时政府应对更有经验,预期二月底疫情有望基本得到控制

大成基金认为,政府有充足政策空间缓解疫情影响由于疫情对一季度经济产生的短期不利影响,预计政府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并且政府尚有政策空间来应对此佽疫情影响。预期货币政策将有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包括注入流动性与引导LPR下行,降低资金成本缓解困难企业财务压力,并扩大融资規模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财政赤字率有望进一步上调,力度可能加大节奏上也可能提前,减税或增加政府补助是可行之筞如定向对受影响行业公司发放补助,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大成基金称,由于节前的市场情绪在高位大部分板块从去年末开始都经历叻轮动的上涨,预计短期内市场仍有一定的调整压力除了消费板块、复工相关产业链受到正面冲击外,春节前行情中包含的由于库存周期回暖带来的顺周期板块修复性行情逻辑也遭到破坏

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资本市场短期负面情绪的冲击历史看都是长期投资者的良机长期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产业趋势和企业竞争力息息相关全球来看,高负债低利率低增长的局面难以改变应该说,中国经濟尽管受到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依然保持良好的韧性,全球相对优势毋庸质疑难能可贵的宏观数据的背后是微观企业持续的进步和增长要素的变迁。规模巨大且统一的内需市场带来显著的规模优势;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超过美国和欧洲总和带来的工程师红利;智能化快速的改造中国制造业推动优势企业人均产值和质量可靠性的持续快速提升;消费持续升级推动质优价更优的高效供给能力的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政策引导和自然流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不断发展,人口的集聚推动分工细化和创新升级因此,尽管存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国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持续带来效率的提升。

大成基金分析当前市场估值中位偏低,权益资产长期占优的趋势还是比较清晰的企业盈利和投资者情绪虽然短期受到冲击,只要观察到疫情可控的信号出现延期的消费将逐步恢复,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将得以修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具有比较优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