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湖地球之窗窗窗测量公开表

发表日期:
摄影器材:
点击数: 投票数:
在伦敦市中心的肯辛顿花园与海德公园的南面,有一个叫做南肯辛顿(SouthKensington)的街区,那里有一条名为ExhibitionRoad(展览路)的街道。在这条街道上竟同时汇集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艺术)三家在英国、欧洲及至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顶尖博物馆,其中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更是以其众多的令人惊异的藏品和创新的展示方式,让所有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特别是儿童们流连忘返。作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负盛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直是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称为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部,直到1963年才正式独立出来,改称自然历史博物馆。目前,该博物馆拥有世界各地动植物和岩石矿物等标本约7500万号,其中古生物化石标本700多万号,图书馆有书刊50万种,并保存着大量早期的自然研究手稿和图画等珍品。是教堂,还是博物馆?伦敦的建筑都很有历史感,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也不例外。但是当我站在位于CromwellRoad(克伦威尔路)的博物馆的主入口前,面对着博物馆那高大的极富层次感的罗马式拱门,大门旁那两座高耸的哥特式的塔楼,以及铺以蓝色和浅黄色陶土材质的外墙上的那些花窗和大量精美的雕饰,忽然觉得面前的建筑竟然与著名的威斯特敏斯特教堂有几分相似,心中不禁有些困惑:这里究竟是教堂,还是博物馆?当我步入博物馆的中央大厅,眼前的一切令我更加困惑:一个巨大的拱梁之后是呈长方形的中央大厅,其两侧上下两层均布满了一个个罗马式的拱门和廊柱形成了一条条通长的走廊,在昏黄的灯光的映衬下,尽显神秘的氛围;中央大厅上方高挑的尖顶式的天花板上则镶嵌着一块块描绘有植物图案的方形金色漆板,显得格处的富丽堂皇;中央大厅的尽头墙壁就如同教堂祭坛一般,上面布置着镶嵌有教堂式的彩绘玻璃的巨型拱窗,整个中央大厅要不是中间布置着一个巨型的恐龙骨架,怎么看都更象是一座大教堂而不是博物馆。其实我这种感觉一点都没错,因为博物馆的最终的设计者Waterhouse就是想让这座建筑充满了“以自然界之神奇展现上帝之荣耀”的自然神学感觉,他在设计中刻意运用了大量德国-罗马风格的圆拱形的窗子和有着繁复雕饰的柱子,目的就是要让这座博物馆总的看上去就像一个科学的教堂。著名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Owen,“恐龙”一词的创造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第一任主管也对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做出了这样的评介“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对上帝创造力的歌颂”。当然为了突出博物馆自然历史的主题,设计者也特意运用了大量动物和植物的形态作为雕饰,所以,在这幢建筑中的内外,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用陶土制成的猿猴、飞禽、爬形动物等的形象无论是象教堂,还是就是博物馆,仅仅作为一幢古老的建筑物,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已经很值得一看了,它可谓是伦敦市的一大地标性建筑,在建筑方面,旁边的科学博物馆可就得自愧不如了。赏罢石头,看骨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的地球馆,这里是博物馆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是从博物馆的位于ExhibitionRoad(展览路)的入口进入的话,首先应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一幅奇幻壮观的画面:一个有着拱形玻璃顶和绚丽色彩的长方形中央大顶的尽头是一只巨型的旋转地球模型,两侧高大的厅壁上以灯光投射的是变换着的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图和星座图,一条自动扶梯,可将参观者送入地球模型的内部,进入到另外的展区。这种设计很新颖,暗示着人们将进入到地球的内部去探索它的奥秘;而在电梯口则依次摆放着许多神话故事中开天辟地的众神的雕像,但很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座雕像却是一位现代的宇航员,这恐怕也是想告诉参观者: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从神话走向科学的。通过自动扶梯,进入地球模型的内部,地球厅顶端的这一层是“Restless Surface”和“The PowerWithin”两个展区,分别向人们展示了风、水和气候是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过程,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模拟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理,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展区的一角还专门布置成一个日本小杂货店的样子,站到里面可以在人为制造的震动下感受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时的情景。虽然明知绝对安全,但看到整个小屋子都在摇动、货架上的物品摇摇欲坠、自己也站立不稳时,还是有些身临其境的恐惧感。地球馆中最让我兴奋不已的还是“Earth'sTreasury”(地理的宝藏)展区。这里展示了包罗万象的,我们日常能见到的,或不易见到的各种矿物、岩石、宝石,甚至还有来自天外的陨石。形状各异,颜色艳丽夺目的矿石令人惊奇,而那些精雕细琢的宝石,更是令我心生邪念,恨不得将其抢回家中,日夜把玩在手啊。我徜徉在这石头的宝库中久久不愿离去,但毕竟时间有限,除了这些石头,楼下还有许多骨头在等着我呢。每天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参观者很多,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儿童,甚至还有尚在婴儿车内的幼童也被父母推着来参观,但来的最多的还得算是英国的在校学生,因此这幢古老的建筑中总是十分热闹。学生们由老师带领索性把生物或地质课搬到博物馆来上了,我在墙上布满了各种海洋古生物化石的沃特豪斯中央走廊上就遇到了一群穿着印有恐龙标记T恤的英国小学生们,他们坐在或趴在走廊的木制地板上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解面前的古生物化石的故事,我很羡慕这些小学生,这样的课老师上得别开生面是肯定的,生动有趣也是必然的,而学生们自然也看得懂记得住,学得轻松快乐,似乎更在情理之中了。重返侏罗纪还记得我前面提到过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吗?在这个大厅里,除了有精美的教堂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外,还有一个绝对令人震撼的大家伙:一具长达26米,曾经是地球上身体最长的陆地动物之王――梁龙(国内翻译成雷龙)的骨骼化石,这个庞然大物相信大家一定都认识,它的形象曾在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里出现过,就是片中那些在水边的丛林中悠闲漫步的长脖子大家伙。“恐龙”可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当家主角。中央大厅里的那个大家伙,只是门口的一块招牌,真正吸引人的则是位于中央大厅左侧蓝区的恐龙馆。那里因为展示着数量众多,保存完整的多种恐龙的骨架、多种成窝的恐龙蛋和多种恐龙足迹的化石,以及用多媒体、影像、图片、音响和其他高科技手段再现的恐龙的世界,被称为博物馆中的“侏罗纪公园”。在恐龙馆的入口处,我碰巧又遇到了刚才那群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课的英国小学生。随着孩子们的参观队伍,走进光线阴暗的恐龙馆,我仿佛一下子就重返侏罗纪的恐龙世界:偌大的恐龙馆内,地面上摆放着的是巨型恐龙的骨架和化石,天花板上悬吊着的则是些小型恐龙的骨架,暴龙、三角龙,翼龙、蛇颈龙可谓应有尽有。这些形状各异的恐龙骨架在灯光的映射下,在恐龙馆四周的墙壁上、天花板上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投影,张牙舞爪的,好象随时都会向人们扑过来。刚才在入口处还吵吵嚷嚷的一群小家伙们,此时全都没了声息,小家伙们在这些巨大的骨架之间,轻手轻脚地走过,好象深怕自己发出的声响,惊动了这些沉睡中的大家伙,队伍中偶有人发出高声,立即便会招来同伴的一阵嘘声,我不由得心中暗笑:看来孩子们心目中的恐龙形象一定是《侏罗纪公园》中的那些凶残的家伙,如果他们看过奇幻片《博物馆之夜》里那个顽皮搞笑的恐龙“骨架”,恐怕就不会如此紧张了。孩子们的队伍上了恐龙馆的二层走廊(自然历史博物馆特意在恐龙馆内用钢架结构搭起一座走廊,目的是便于参观的人们能在不同的角度方便地欣赏到布置在馆内高低不同位置的恐龙骨架),我则继续留在地面一层参观,这里除了骨架和化石,还有不少模型,有暴龙那张着满是巨齿的大脑袋,甚至还有它腿部肌肉组织的剖面,当然最吸引我注意的还是那些恐龙蛋的化石和那些破壳而出的小恐龙的模型,真是没想到啊,那些有着巨无霸身形的恐龙却是卵生,出生的时候就如同一窝小鸟一般。忽然恐龙馆的一角传来一阵阵震天的吼声,还夹杂着孩子们的尖叫声,我急忙顺着声音寻去,一层全是骨架转不过去,爬上二层走廊还是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大致判断出声音的方向,待我顺着走廊尽头的坡道转过一堵隔板,这才发现原来是一头可以活动的霸王龙模型在那摇头晃脑,并不时张开大嘴发出阵阵吼声。这只机器恐龙的仿真效果十分逼真,那架式仿佛随时会冲到人们面前,将人撕成碎片一样;难怪每当它张嘴怒吼时,都会惊得一群参观的小家伙们纷纷尖叫,难怪孩子们对恐龙是如此恐惧,原来就是这样被吓大的。恐龙馆中有许多这样的机器仿真恐龙,这个大家伙可算是最著名的一个,记住啊,它的名字叫T-Rex。不过,我倒是更喜欢走出恐龙馆时,在门口的玻璃箱子里看到的那个睡着的小家伙,呼吸间肚皮一起一伏的,一时间,我竟然怀疑它就是一只活着的小恐龙呢。如果你是一家老小去伦敦旅行,那带孩子去参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再适合不过了。如果你是一个人去伦敦旅行,那也请你带着双如孩童般渴求的眼睛,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看看吧,透过那扇开启的地球之窗,你一定能看到一个奇幻缤纷的世界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日10:00―17:50门票:免费地址:Cromwell Road, London SW7 5BD, UK.交通:地铁:South Kensington station on the District, Circle andPiccadilly lines电话:+44 (0)20 网址:http://www.nhm.ac.uk/
作者:tj_tony
《[转载]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一扇开启着的地球之窗》世界之窗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今日: 28, 昨日: 74, 会员: 662755
(今日: 22)
7.x版本使用过程中改进建议、错误反馈、经验交流
有问必答:QQ群:版主: ,
671 / 6945
1.x--6.x版本使用过程中改进建议、错误反馈、经验交流
常见问题解答:
102947 / 751970
世界之窗浏览器常见问题解答版主:
112 / 3828
主题: 2499, 帖数: 26044
主题: 4121, 帖数: 80759
主题: 4268, 帖数: 41659
主题: 2500, 帖数: 30743
主题: 1950, 帖数: 18724
主题: 1084, 帖数: 8732
主题: 12803, 帖数: 311725
主题: 4838, 帖数: 59939
论坛问题和反馈、论坛意见讨论等版主:
1762 / 12722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计 294 人在线
- 最高记录是 2750 于 .六合:“地球之窗”引爆旅游开发--新华日报
第2版:要闻
| &&&&&&&&
出版&&&|&&&&&&|&&&&&&|&&&
投资超百亿旅游度假项目落户
六合:“地球之窗”引爆旅游开发
&&&&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江北大道贯通,地铁三号线串联宁天城际……众多利好叠加,让江北腹地六合迎来发展的“核心引爆点”——4月23日,投资超100亿元的“地球之窗+X”综合旅游度假世界项目,落户金牛湖-冶山旅游度假区。&&&&六合区委书记谢志成说,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展现地球万千姿态,将世界各地的地质奇观、陆生野生动物、海洋极地动物、花卉植物等汇聚一处,那将会多么令人神往——这,就是“地球之窗+X”的创意源点。未来,这里将成为探知地球的神奇窗口、科普基地,呈现最炫最酷的“地球之旅”。&&&&“地球之窗”不单是旅游项目,而是融集约开发、生态修复、供给侧改革等诸多理念于一体的创新发展新引擎。六合北部山水相连,生态绝佳,但长期的过度开采及越境盗采让冶山变得千疮百孔。六合人吸收发达国家的地球修复理念,要把这片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采矿区变废为宝,打造成融矿山治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地质文化旅游综合体。&&&&金牛湖文旅公司负责人向记者描绘了地质公园的“梦幻前景”:采矿宕口治理后露出大地深处的“皱褶”,成为地质奇观的科普基地、体验乐园,美国羚羊峡谷、爱尔兰巨人之路、东非大裂谷等地质奇观将汇聚一处。荒山坡地“变身”野生动物王国和极限运动谷,采矿深坑规划为海洋公园,山坡下建设名为“茉莉谷·伊甸园”的国家农业公园。项目还为南钢冶山矿业公司转型发展找到“出路”。“地球之窗”吸引南京某大型企业接盘铁矿,借鉴墨尔本开发黄金小镇的经验,把冶山建为矿山小镇,开发矿井旅游、康体养老、娱乐休闲项目,矿井改造为博物馆,矿工将变为旅游从业人员。&&&&给地球“疗伤”,“地球之窗”化腐朽为神奇,成功做到“三不一优”:不占基本农田,不破生态红线,不增建设用地,优化生态发展空间。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当前旅游市场并不缺主题公园,但像“地球之窗”这样特色鲜明、节地环保并推动传统过剩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堪称“一石三鸟”。&&&&推开“地球之窗”,六合吸引世界眼光。58平方公里度假区全域策划由全球知名设计公司英国阿特金斯操刀,央企中冶集团与“地球之窗”展开全产业链合作。站在巨头的肩膀上,“地球之窗”靠一张蓝图为六合引来超100亿元的社会资本。据阿特金斯测算,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年游客量将超500万人次,创造旅游直接收入超10亿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2500个。&&&&“地球之窗”引爆六合旅游开发。从北部山水到东部田园,金牛湖—冶山度假区恰好位于六合“L”型旅游带的拐点上,与西北竹镇、东南龙袍互为犄角,包括龙袍通航小镇、长江湿地公园、平山养生养老基地等20多个项目策划或实施中。“地球之窗”距离南京主城、扬州、滁州三地均为50公里左右,项目开建不仅打开六合北部原生态的山水,把分散的生态文化资源整合成“航母编队”,还使六合跃升为宁扬滁“几何中心”。&&&&从江北新区获批到“地球之窗+X”落地,间隔近一年,六合谋定后动、一鸣惊人。谢志成说,六合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区位优势,除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外,还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旅游度假、健康养生、生态农业,把六合北部建成江北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生态旅游的新高地、辐射苏北皖北的桥头堡。&&&&本报通讯员&陆&轩&金世凯&黄&辉&&&&&本报记者&王世停&顾巍钟
集团 数字报刊: |政务公开_环保之窗
开发区(头屯河区)门户网站主站>>政务公开>>维泰网眼>>能源经济>>环保之窗
地球生态今年提前“超支”?
  新闻眼  地球生态超载日再次提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近日公布,根据全球足迹网络(GFN)测算,人类只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就花光了2014年地球整年的生态足迹“预算”。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地球超载日从2000年的10月1日不断提前,到了今年已是8月19日。地球超载日的提出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超支”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采取可持续的行动。  小百科  如何计算生态足迹?  ■概念  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是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地域面积,或是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足迹用来估量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以及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  ■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最早是由加拿大两位专家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以此来测算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指标将环境负荷表示为土地面积,来直观地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菜肉鱼蛋奶等食物及木材家具等,需要依赖农田、牧场、渔场、森林等来生产,这些支撑生活的所有土地、水域面积的总值,就是“生态足迹”。值越高,说明人类的需求越多,环境的负荷就越重。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耕地是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类型,提供了人类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草场的生产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  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全世界除了一些不能接近的热带丛林外,现有林地的生产能力大多较低。  化石能源土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土地,但事实上人类并未留出这类土地。由于人类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生物生产量的损失。  地球生态超载日  “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概念由GFN及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提出,其理论基础是“生态足迹分析”法。就像银行对账单可以追踪收入与支出一样,GFN利用其国际化的网络追踪人类对于地球自然资源的需求(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即供给)。  地球生态超载日又被称为“生态越界日”或“生态负债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剩下的时间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例如,2008年全球生态赤字率达50%,这意味着2008年人类需要一个半地球才能生产其所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不难发现,生态超载的后果已经在很多领域凸显出来,例如水资源稀缺、荒漠化、水土流失、农田生产力降低、过度放牧、森林砍伐、物种急剧减少、渔业崩溃。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濒临警戒值,人类开始为他们的过度消费买单。  研究显示,消费量、生产效率、人口数量、环境再生量4个因素决定了超载量。尽管科技的发展和更加集中的投入已经推动了生物性生产力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还远远赶不上人口和资源需求增长的步伐。地球超载警示我们,要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求得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聚焦  我国生态足迹超载多少?  我国的生态足迹状况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状况。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是30亿全球公顷(指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单位是全球公顷,1公顷相当于2.5英亩),高出第二位的美国8亿全球公顷,占到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1/6。  研究显示,尽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大大低于欧美中东等国家,但已是其自身生物承载力的2.2倍,这意味着需要2.2个中国的自然资源量才能满足需求。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在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的双重压力。有专家指出,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十字路口的中国,面对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亟需通过经济转型升级消费结构,建立可持续的消费体系,降低庞大的生态足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放眼天下  他国生态承载力状况  全球不同国家间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差较大。这主要是由国家间财富和生活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其中,卡塔尔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2008年为11.7全球公顷,约为中国的6倍。有些国家的生物承载力很高,但是其本国生态足迹并不高。例如,玻利维亚的人均生态足迹是2.6全球公顷,人均生物承载力则高达18全球公顷。然而,只看这些数据并没有意义,因为这些生物承载力可能通过输出被其他国家利用了。例如,阿联酋的人均生态足迹是8.4全球公顷,但国内的生物承载力只有0.6全球公顷。因此,阿联酋的居民主要依赖其他国家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资源的限制原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资源丰富和资源贫乏国家的差距在未来有可能形成强烈的地缘政治影响。  如果人们都按照美国人的方式生活,人类需要3.9个地球来满足其每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如果像英国人一样生活,需要2.6个地球。如果人们都按照印度尼西亚的平均水平生活,那么全球只会消耗2/3的生物承载力。  数说天下  2/3  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  8月19日  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3年的地球超载日为10月22日,2003年提前到了9月20日,2013年为8月20日,到2014年已提前到8月19日。  1.5  全球生物多样性在1970年~2008年间下降了28%,热带地区下降了60%。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翻了一番,我们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我们的生活。        
Copyright(c) ()UETD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承办单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区委许可证号:新ICP备号
版权所有: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区委地址: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维泰南路1号技术支持:
值班电话:服务号码:网站电话:
邮编:830026
技术支持电话:400-022-137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南京地球之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