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和东西方哲学比较哪个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东西方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对景观学科发展的影响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西方和东方认知哲学的最大不同可以说是“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区别。西方哲人主张把认知的主体和被认知的客体分离开来;古老的东方哲学讲究把自然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景观设计学科的定位首先是哲学和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与其就学科本身来讨论定位问题,不如明晰决定其定位的时代要求和哲学价值,在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确立面向未来的学科定位。 中国论文网 /7/view-1117136.htm  关键词:景观艺术;哲学思想;传统文化;景观学科;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      东方的景观概念长期以来是和对自然力量的神秘崇敬联系在一起,与西方将景观更多与布景、风格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如冯仕达指出东方景观意念注重相互关系和包容,而西方景观具有二元论的特质。但是无论镜头的焦点、译码和亮度如何,景观意念就像是一个通过不同文明观察他们的森林、山脉、水域和田野的异常清晰的滤镜,并具有一种社会性。   因为景观是通过主观和清晰的方式建造的,所以它不可能等同于自然或者环境。正如奥古斯丁•伯克(Augustin Berque)指出:景观不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环境的实际产物,那是一种通过空间和自然与社会相连的关系。景观是上述这种关系敏感的体现。景观依赖于主观的集合形态……可以假设每个对景观有所认识的社会都用自身的认知去归纳其他文化。因此,18世纪欧洲景观的发展是富裕、文化和权利的景观意象,它不仅存在于园艺,更存在于绘画、文学和诗歌中。   景观和文化意念与意象是不可分割的;认为景观仅是一个风景项目、一种统治性的资源或者一种科学生态系统,都是一种对总体的缩减。仅从视觉、形态、生态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景观,是不可能发现景观复杂的联合关系和内在的社会结构。从特定的景观营造的角度出发,理解营造如何影响文化意念和在更大文化想像中,文化意念如何影响营造是至关紧要的。①   一、东西方景观价值观   大部分西方人,相信世界是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或人与人格化的上帝之间的对话。这种观点的结果是:人,排他性地认为上帝给予他支配一切生命的权力,责成他为生物中唯一能征服地球者。这样,大自然就成为人类“追求进步”或“追求利润”等活动舞台上的无关紧要的幕布。要说自然被推到显著的地位,它也只是个被征服的角色,也就是说人对自然的征服。   麦克哈格在总结美国景观设计的失误时说:“我们的失误是西方世界的失误,其根源在于流行的价值观。在我面前展现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具有天赐的统治一切的权力。实际上,上帝是按照人的想象创造出来的,根据这些价值观,我们可预言城市的性质和城市景观的样子。无须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我们已经看到了诸如热狗售货亭、霓虹灯广告、清一色的住宅、粗制滥造的城市和破坏了的景观等等。这就是把一切都人格化,具有人的特点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形象,他不是去寻求同大自然的结合,而是要征服自然。” ②在我们中间,很多人相信世界只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而大自然则是衬托人类活动的淡薄背景。自然只是在作为征服的目标时,或者说得好听些,为了开发的目的时才得到重视,而开发不仅实现了前者的目的,还为征服者提供财政上的回报。   由一神论衍生出来的伟大的西方宗教是我们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所谓“人是公正和具有同情心的,无可匹敌的”等等偏见都产生于这些宗教。不过,《圣经》第一章“创世纪”所说的故事,其主题是关于人和自然的,这是最普遍地被人接受的描写人的作用和威力的出处。这种描写不仅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而且错在坚持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征服,激发了人类最大的剥夺和破坏的本性,而不是尊重自然和鼓励创造。   在过去久远的年代,人类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自然,他们持有什么观点对世界来说是无足轻重的。而今天,当人成为最大的破坏自然的潜在力量、自然的最大剥夺者时,人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人们想知道,随着知识与力量的增长,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和人在自然中地位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但是,尽管具有了全部现代科学知识,我们面对着的仍是那种哥白尼以前的人。不管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还是不可知论者,他们还盲目相信人有绝对的神性和神力、人与自然分离、人支配和征服地球等观点。然而,这些都是古代歪曲了的观点,反映了古人古老的、愤怒的报复心理,针对它们我们不能再熟视无睹了。这些观念既不接近实际也无助于我们走向生存与进化的目标。人类巨大的破坏性力量是不值得称赞的,人对自然万物的依赖,应重新编制宇宙志,从而与人类经历过的并赖以生存的世界更加和谐一致。   在东方的道教和禅宗中,花园是社会的超自然象征――人在自然中的象征。然而这种观念也是不够充分的,反过来这里人的处境不如自然受到重视。始终强调突出个性,力求得到公正和同情是西方传统的瑰宝。而东方中世纪的封建观念却对人的个人生活和权利是漫不经心的。西方的傲慢与优越感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以牺牲人的个性而取得。只有通过把人看做是在自然中的具有独特个性而非一般的物种,才能达到尊重人和自然。假如东方是一个自然主义艺术的宝库,那么西方则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博物馆。这些都是伟大的遗产,是灿烂的音乐、绘画、雕刻和建筑财富。雅典的卫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法国奥顿大教堂(Autun)和英国伊利的大教堂(Ely)等,都表达出人类的神圣性。但是相同的观念扩大并应用于城市的结构形式上就使这些观念的虚幻性暴露了。教堂是作为人与上帝之间对话的舞台,被赞叹为超自然的象征。当人是至高无上的观念在城市形式上表现出来时,人们就要寻找证据来支持这种人的优越感,但找到的只能是些武断的定论。尤其是坚持人对自然的神圣性,伴随而来的是坚持某些人骑在其他所有人头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观念。对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纪念性建筑成就,特别是罗马与巴黎等城市,需要以异常单纯的头脑去欣赏,我们不能去欣赏他们的创作动力,因为这种动力中独裁成分多,而人本主义含量少――对自然和人的独裁。   如果我们抛开这种令人惊奇的、刺耳的、无知的所谓“人是至高无上”的断言,眼睛往下看,就能找到另一种传统,这种传统比孤立的纪念性建筑更为普通,各处都有,很少受大的建筑风格潮流的影响。这就是当地的传统。③   结论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点。第一种是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它无视进化的历史,也不知道人和人的同源者和同伴以及那些低级和野蛮的物种是相互依存的,当它们为人和人的工作做出奉献时,随着人的进化,它们受到了破坏。另一种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人的地位不是那么高。这种观点始终认为并努力去证明:人,不仅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物种,而且有无比天赋的自觉意识。这样的人,知晓他的过去,和一切事物和生命和睦相处,继续不断地通过理解而尊重它们,谋求自己的创造作用。两者之间的利益是否相互排斥呢?不然,但为了从两种世界中取得最好的效果,必须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人生存于自然之中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承认人独有的个性,从而人应得到特殊的发展机会和负有责任,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使西方的观念适应更为宽容的态度,即要求西方人接受道教、神道教和禅宗,这种转变的希望十分渺茫。不过,我们看到西方的民间艺术和东方的多神论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18世纪英国的风景艺术传统是另一座伟大的沟通桥梁。这个运动起源于这一时期的诗人和作家,由他们发展了人和自然相互和谐的观念。风景画出自于坎佩格纳的画家们――克劳德•劳伦 (Claude Lorraine,,法国风景画家)、萨尔瓦多•罗沙 (Salvator Rose,,意大利画家及诗人)及蒲桑 (Poussin,,法国画家)之手。由于对东方的发现,人和自然相互和谐的概念在一种新的美学中得到了肯定,在以上这些前提下,使英国由一个忍受贫困、土地贫瘠的国度转变成为今天还可见到的景色优美的国家。这是正确的西方式传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以后,少数建筑师又发展了这一经验,实现了最为显著的转变,并坚持了下来。不过,这种对自然演进过程的初步了解,其根基是有限的。因此应该说西方无与伦比的、领先的科学是了解自然演进过程更好的源泉。
  西方和东方认知哲学的最大不同可以说是“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区别。西方哲人主张把认知的主体和被认知的客体分离开来,主体的人站在局外来分析现实中的客观事物。这种分析方法显然能客观明晰地了解客体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工业文明。它也带来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自然与人的对立和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分离两个方面。   在二元分离价值观的指导下,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渐行渐远。前者致力于用工程措施解决自然环境问题,往往把与社会人文相关联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单一的工程问题,比如用修堤筑坝的单一水利工程对付洪灾;后者深入到形而上学的主观世界中,常常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方法背道而驰,比如在城市建设中只强调视觉效果的“城市化妆艺术”。科学与人文或者工程与艺术的二元割裂直接反映了在当代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实践中,最突出的是忽视生态和人文价值而仅仅关注视觉“美”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大量中看不中用的景观美化工程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奢华建筑。   古老的东方哲学讲究把自然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人不是高于自然的主宰,而是它的从属部分,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价值观对弥补西方认知论的不足,建设和谐的人地关系有重要意义。但是受道家、佛家等的影响,传统哲学中也存在消极避世和固守传统的价值观。这些思想沉积在中国大地几千年形成的乡土景观和民间文化中,同时反映在包括古典园林在内的文化遗产里。   中国的隐逸文化由来已久,从商末“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开始,中国文人就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隐逸传统,这种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尤其显著。这里且不讨论古典园林本身的文化遗产价值,而仅就其体现的这种“隐逸文化”和封建文人头脑中的“自然”模式对当代中国城乡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肇始于魏晋,盛行于唐宋,而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魏晋园林远离城市“肥遁”或“嘉遁”到自然山林中,唐宋的“宴集式”园林则在城市内独立发展,到明清园林就和住宅结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古代文人从最初隐逸到自然中过“桃花源”的生活,逐渐过渡到把理想的自然模式在住宅庭院中表示出来,隐逸到自家的“自然”中。封建文人们把他们理想中的自然模式复制到自家的园林中,可以隐逸在他们的世外桃源里尽情享受而不理会现实社会的变化,甚至为了兴建园林不惜耗尽天下财富,影响社会发展,结果是两种自然模式越走越远。   当然,今天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态度,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接近于自然的真实性。人们会理所当然地想到,如果这一观点占优势,那么它不仅会影响价值观念体系,也会在社会实现的目标上有所反映。   二、景观设计学科的定位   景观设计学科的定位首先是哲学和价值观取向的问题,这种价值取向是和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就学科本身来讨论定位问题,不如明晰决定其定位的时代要求和哲学价值,在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确立面向未来的学科定位。在此结合当代中国的生存危机,探讨当代伦理价值、艺术美学的发展趋势,思考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学定位和定位后的学科建设要求。   中国当今城市建设面临的“危机”既是人类面临的生存“危险”,又给处理这些问题的学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面对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建设不去研究背后深层的社会和生态原因,而以“城市美化和化妆运动”的表面文章应对;面对因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洪涝灾害,仍以修坝筑渠或“裁弯取直”甚至违反自然规律的固化河道等工程手段一泄了之;面对污染问题,很多地方还在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当代的中国呼唤把握机遇,综合自然和人文为国人解除生存危机。景观设计学能否适应这一需要,担负时代赋予的重任,首要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需要与时俱进地重估一切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舍弃不合时宜的部分,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新定位。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传统的思考和辨析。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考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方式。首先,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体系的批判是当代景观设计反思传统的重要特征,中国古典园林被中国人作为人工景观的经典范式,而一贯被冠以国粹的中国古典园林及元素又成为大众对景观的某种精神寄托,这种古典园林元素在时空上的错位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危险。俞孔坚在《生存的艺术》一文中,批判了中国园林的审美体系,他将古典园林的病态美与具备生产性的农业景观相对照,提出在当代语境中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重要性,进而将当代景观设计在生态和能源危机的语境中定义为“生存的艺术”。   对传统的思考不仅仅拘泥于中国精英文化主导之下的中国古典园林,大众对风水的讨论远远热过对传统园林的关注。从皇家园囿到平民宅地,从城镇格局到乡村肌理,风水曾经主导了中国园林艺术。作为遗产研究,王启亨先生所著的《风水理论研究》一书分析了风水在中国古典建筑和皇家陵园等空间中的运用。乡土景观和地方文脉也被认为是传统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其关注超越了中国古典园林和风水在价值观上的限制,作为客观存在的,并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乡土景观被当作研究对象。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和学习是对待一切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这种批判应该是针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价值内核进行的,而不是对其外延表现或者具体形式的批判,否则容易陷入逻辑的混乱当中。中外各个时期的古典园林都有大量杰出的作品传世,但是现在的自然社会背景及价值观和修建那些园林的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若在现代推而广之处处模仿,那就其谬大矣。历代的中外园林精品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突出反映,其中值得学习的就是把当时的地域特色和社会思想结合起来形成独特艺术的方法。   包括古典园林在内的传统高雅文化和社会生产生活中平民文化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和下层基础的辩证关系,当“高雅文化”和下层基础建立牢固的联系时,就可以带动社会发展,当其远离社会基础成为少数人的空中楼阁时,这种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更不可为新时代所效仿。当代的景观设计学需要回到曾经诞生传统高雅文化的土壤中,回到社会民众生产生活的草根文化中汲取营养,由此建立新的“景观价值”:一种伦理、艺术和技术回归的价值观。   东西方两种类型的价值观在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学中相互影响,它们或者能优势互补,或者反而劣势相加。西方的客观分析方法加上东方尊重自然、强调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无疑有益于处理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地危机。但是把二元分离拆解的方法和隐逸与固守的传统模式组合起来,也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在高度城市化、工业化和充满危机的现代社会里,面对千年不遇的危机,仅仅期待古典园林艺术或者西方的现代工程技术来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都是不现实的。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学科面临抉择,要么回到“独善其身”的隐逸文化中去,继续远离当代社会现实;要么直面人类生存的重重危机,重新定位学科的价值取向,就像Sasaki说的“致力于人居环境的改善这一重要领域”。当代景观设计学需要统一学科认识,坚持理想目标,否则可能只是现代建筑运动的翻版,只会出现短暂的兴盛。俞孔坚说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伟大使命与战略目标就是“重归”、“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桃花源”。因为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个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而重归“生存的艺术”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学的诉求。同时,生存的艺术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又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因此,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土地,重拾诸如在洪涝干旱、滑坡灾害经验中、在城镇选址、规划设计、土地耕作、粮食生产方面累积的生存艺术,重建文化归属感与精神联系的关键时候了。他说只有牢牢坚持三个原则:设计尊重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景观设计的道路不会走偏,目标一定能达到。他在《“反规划”途径》中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逆规划”或“负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在本质上讲是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反规划”似同勒•柯布西耶高呼“房屋是住人的机器”,密斯•范德罗对装饰深恶痛绝,提出“少就是多”,以及丹下健三提出“功能典型化”及赖特提出“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的领域”等等一样,都有“警世”之意。
  未来的景观设计学科或者利用整合自然和人文的优势,在处理人地关系和人类生存问题上发挥更显著的作用;或者像现代建筑运动一样昙花一现,继而陷入内部分散并且盲目地纷争之中。这些都取决于提出定位目标之后的学科发展。而硬性用几条标准定出理想景观模式甚至是不科学的。因为城市有规模大小之别,有地理条件之别,有气象条件之别,有历史文化遗存多少之别,有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之别,以及经济发展条件之别等等,套用一个模式的几个条文,恐怕不妥。   现今在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自然平衡在比较早期的、比较简单的世界上是一种占优势的状态,现在这一平衡状态已被彻底地打乱了,也许我们已不再想到这种状态的存在了。一些人觉得自然平衡问题只不过是人们的随意臆测,但是如果把这种想法作为行动的指南将是十分危险的。今天的自然平衡不同于冰河时期的自然平衡,但是这种平衡还存在着:这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再也不能对它漠然不顾了,它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④   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当代景观设计探索是在空间上具有极大宽度,而在时间上又是被压缩了的实践,并且整个社会的变革所蕴含的矛盾和营养以及机遇都反映到设计中来。当代实践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化并存,直面观念冲突并付出努力的实践和以犬儒主义为特征的无价值表达的设计并存。从国际语境中看,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面对自然的态度与举措刚刚开启,无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继续以中国速度前进,还是放缓脚步,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景观设计才刚刚开始。这也正是景观设计学前所未有的机遇,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真实地协调人地关系;必须通过设计和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发展,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谐。(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美]詹姆士•科纳主编,吴琨、韩晓晔译《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②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③ 同上,第33-36页。    ④ [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Influence of Oriental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up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ZHAO Hui-ni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Abstract:The largest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philosophy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worlds is the distinction of "one divides into two"and "two combined as one". Western philosophers advocate the divide of cognitive subject and cognized object, which means subject analysis the object in reality as outsiders. The ancient eastern philosophy treats the nature and human as one unity, which means human is not above nature but only a part of it and that is so-called "nature and human in one". The positioning of landscape science is first to be the issue of philosophy and valuation which coordinates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and requirement. It is better to define landscape science position on the base of analysis time requirement and philosophy value than to discuss the position issue in science field.   Key Words: PTLandscape Science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目前可用积分:255199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答问:鲁迅和胡适谁对中国影响更大?
13777 次点击
14:03:23 发布在
&&&&问题:鲁迅和胡适谁对中国影响更大?&&&&作者:佚名&&&&<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29488.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左为鲁迅,右为胡适&&&&答一:&&&&你是否听过一句:“鲁迅属于20世纪胡适属于21世纪”。 鲁迅本来就有太多的绝望,他属于黑夜,既诅咒了黑夜,也消隐于黑夜:而胡适面向将来,他深信如果每人都多做小事,多研究问题,这个世界会一点点变好,如果为个人多争一些自由,就会为国家争到自由。&&&&不要以为在教科书书上谁的上榜率高,谁就有影响。如果那样的话,一你上了当权者的当,二你真的不太了解胡适。从一般教科书的角度来看,可能鲁迅是真正的“革命”,胡适太软弱,太妥协,只是去改良。但是,胡适着眼于未来,胡适更聪明,胡适的影响更有生命力。在民国期间,鲁迅肯定会得到那些革命派的支持和宣传,因为他更具革命精神,反动精神。不同的背景,知识层面,都会影响到我们怎样去看待鲁和胡。&&&&无可否认,胡和鲁是我们都需要的,可能鲁迅是先锋,而胡适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打仗光用先锋是肯定打不赢的。先锋只是个标榜作用,而实施则必胡适。如若本末倒置则大乱,如文革!胡适追求的才是真正的自由。胡适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精神起码这已经在台湾得到了印证。我们看看当下,在看看胡适,胡适自他加入新文化运动到现在,已经接近百年,一百年的光阴,我们却给一位乐观主义者带去了最坏的消息,他曾对我们寄予厚望。&&&&答二:&&&&胡适也算是在各版本教科书里被误解的最严重的人物之一了吧,而且总被当做鲁迅的对立面。上学的时候,读书少,总觉得能提出“全盘西化”这么极端的观点的人可真够奇怪的。可等大了,真的看了胡适在说什么的时候,反而能理解他,而且甚至我觉得他和鲁迅在某种程度上在做一样的事情。正如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说的:“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不过这俩也是一对活宝,《陈旧人物》一书里的原文:“鲁迅的倔有时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他到了北京,碰到胡适,胡开玩笑说他又卷土重来了,鲁迅立刻翻脸,说我马上卷土而去。”可把我笑惨了.。)&&&&答三:&&&&有一个想不吐不快的话:鲁迅(老毛)造就了当代大陆,胡适(蒋经国)改变了宝岛台湾。如果说对中国影响更大,鲁迅绝对是第一,前提是这个影响不论好坏。&&&&看了前面的答案,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把鲁迅说的那么不堪,鲁迅的文章就好似一把尖刀,就算放到现在还是极具深刻性的,但他的文章在让我们看清不足之后,却又灌输了另一个概念:非黑即白。因为是一个纯粹的人,所以他揉不得一点沙子,而且他的杂文极具感染力,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证据不足,感性更多一些,而且他一直从事的是自由撰稿人这个职业,所以他的文章基本不会站在一个官员的角度去思考。&&&&说到胡适先生。他去美国留过学学习政治,杜威的“实用主义”对其影响颇深,本身有着极高的国学水平,这些让胡适一直在摸索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改革之路,所以这也导致大家看不懂他,其实从他学生的著作中可得知这位大师的意图: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启蒙运动,但最终要改变中国还是要从根里去找,这个根是五千年的文化,但是他的整理国故被那些新文化运动的战友们所抨击,可惜之极。胡适先生担任过公职,所以他的建议更为具有建设性,毕生都在致力于将自由之信念传递给每一个人,这也是被当代人最为看重的,其实在我看来其所改革的考证学,梳理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才会让人更明白胡适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综上,回到问题,当代中国我认为最缺乏的就是考证学之精神和实用主义!而我们更多的还是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非黑即白。举个例子:微博发出个信息,说XX政府行为不当,然后贴个图或怎样,结果大家就会直接去抨击ZF行为;再比如某报纸报道某政协委员说支持对网络管制,于是乎网上骂声一片,但是很多人根本不去看看那位委员说话具体的意思是什么;再次,那些天天刷微博、站在高地位的公知们天天所说,只要抨击一句ZF,就能获得大群转发,跟鲁迅所为有何不同;再者,看看文强和王立军两个人的下场,再看看民众的评论,每次都会觉得不寒而栗。&&&&所以,那些说胡适改变当代中国的,抱歉我在大陆看到很少,而我在台湾看到了一些,但因为都是从网上所看,所以具体情况无从考据;但是如果说对大陆改变最深的,现在在我看来还是鲁迅,无论是网上还是线下,他那非黑即白的态度、讽刺政府和人民的调调,好似一直没有离开过。&&&&答四: &&&&作为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化人,胡适和鲁迅之间的最大差别是:1)鲁迅的目的是颠覆国民政府;胡适的目的是改造国民政府。2)鲁迅习惯于公开发表文章痛骂国民政府,但几乎没有提供解决办法;胡适除了公开发表文章批评国民政府之外,还经常直接写信给蒋介石等要人,批评他们的言行过失,并提出改正意见。&&&&答五:&&&&鲁迅的文章写法是「膨胀的自我」(叶公超语),他有古文根基,论战策略是挑毛病不是正面对抗观点。没有正面建构性的思想,思维无法连贯(谈论论题无法保持和持续)。我觉得他最糟糕的是对事物事情的发展变化趋势预测的错误和解决方法的错误。鲁迅脑中没有政治学维度,也基本没谈过经济学问题,社会制度政体方面的考虑基本全无。他搞文学完全是为了改造大众的精神,把文艺当武器工具。很多时候立场台面似乎代表穷苦大众,厌恶资产阶级。其实很多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比如资本家、共产、人权、自由等。他仇恨新月派,想方设法找理论资源理论武器攻击对抗。耐不住寂寞,有领袖欲,享受杀敌战斗和被供奉吹捧的快感,觉得自己是为正义和努力工作,做的事情很高尚和过瘾。&&&&说网上言论很多是鲁迅的遗风,不太赞同。所谈似乎一些是「批判狂,操作盲」的领域。我觉得让鲁迅来负责,有些太宽泛和肤浅。对应太松垮。如果假设胡适是理性,说我们缺乏其精神,我们向无理性的传统,所以这也不是奇特的事情。中国变局有一些事件作用,大多不能根据知识界派系理路来对应。鲁迅生前最后几年虽然是绝对确然的左翼阵营,但是也对左派一些人士很厌恶和痛恨。他可能没有理论自觉,但有生活经验有世故之心。无法预测他再活二三十年的行为动向。其实很多完全非左翼阵营的也选择留下来,很难说他就一定会跟随国民党去台湾,虽然即使他认清左派一些做法会深恶痛绝,不过他早先极端痛恨国民政府是真的。&&&&答六:&&&&我一贯的看法:文学上学习鲁迅,思想上求教胡适。鲁迅的文章文学性极高极高,实为五千年来第一流,搞文艺应当向着迅哥儿前进高山仰止才会有所成就。但其思想性格又颇偏激,文章具有天生的革命性鼓动性,本能地适用于当时窑洞罂粟党的激进革命需求,先生死得早,文章名声以及尸体墓地都被其利用对其夺权执政起了巨作用。但在今日革命几乎被主观客观灭种改良势在必行的大情境下,我们更需要的是胡适之先生的实用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争自己的自由以倒逼整体的自由以及全盘西化整理国故不疑处存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等人称21世纪指导思想来推动我们的真正进步,开国会行宪政解党禁,正礼正法挽人心。另,胡适之的文学才能从其早期的诗便能窥见一斑,呵呵。&&&&答七:&&&&1 周先生的文字现在读来,比年轻时有更多的感悟,国人至今比先生的时代更浑浊黑暗,不知先生见到今时今日之中国是否会封笔归林?&&&&2 六十年的和平、中国人固有的勤劳智慧、对财富的极度渴求创造了现今社会惊人的财富。然精神之贫乏,道德之沦丧已使人无法目睹,所有阶层一同堕落,无人可独善其身。&&&&3 现今和谐社会,先生直指国人阴暗面之文字已无人问津,浮躁功利之风无可挽回。回想先生黑屋子之文,每每读之,先生对国人人性之掌握令人赞叹。&&&&4 对比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之惨事,再读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泪如泉涌,不能自已。如此中国,如此人民,谁能坦然面对先生之文字,故先生之文淡出主流社会,也未曾不是件好事。&&&&5 今日,我以阿q为楷模,混迹于世,偶见先生之文,却不忍多看,国事之大,已不是我等升斗小民所敢想之。&&&&望先生一切安好,切勿挂念当今之中国。拙人,拙笔,拙文!&&&&答八:&&&&不同的背景,知识层面,都会影响到我们怎样去看待鲁和胡。严重同意这句话,如果谈论在老百姓中的影响,鲁迅无疑影响更大,胡适没见几人说过。若在装逼界,比如公知,觉得胡适影响大的一抓一大把,自由民主嘛,鲁迅因为当局的追捧,有意无意被忽视。站在思想层次上,鲁迅一针见血,批判现实,胡适深得民主的精髓:妥协改良。如果说站在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胡适无疑会占据更大的影响力,毕竟中国从来不缺批判精神的文人,但具备制度设计思想长远的人是很少的。&&&& 突然想起一句话:鲁迅教人看清现实,忘了希望,胡适教人认清自我,赢了未来。&&&&答九:&&&&请看看胡适做了什么吧:&&&&1、首倡白话文:胡适是白话文的首倡这,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只是第一篇白话“小说”,请注意区别。&&&&2、中西文化交流:(1)促成梅兰芳赴美演出:梅兰芳赴美演出就是胡适及老师杜威等人发起组建的“华美协进社”邀请的,胡适又建议梅兰芳邀请通晓西方戏剧的张彭春担任导演,根据美国文化对演出剧目做了较大调整,让美国人能够接受、听懂,才取得了演出的巨大成功,功不可没!(2)将西方哲学介绍到中国:邀请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也是他的老师,几次到中国演讲介绍西方哲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思潮,开启民智。鲁先生似乎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有请各位帮补充。&&&&3、谁的骨头硬:1958年胡适到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为示看重亲临讲话,蒋在讲话中要求中央研究院“复兴民族文化”,胡适认为有悖“学术独立”,蒋介石讲完话后,胡适站起来答话,他一开口就说:“‘总统’,你错了”。以至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这是人生第二次受辱,当晚更是气的睡不着。当然,鲁迅也骂国民党,但区别是,胡适批评的可是支持他的党,而鲁迅对于支持自己的党,只能嘀咕几句“他们扭曲了我的意思”。&&&&4、对待婚姻:鲁迅、胡适同处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同样被家里包办婚姻娶了媳妇,而不同的是,鲁迅没和这个“媳妇”生活过一天,但胡适却接受了这个家里安排的媳妇,写信鼓励她识字、放足。他说,如果我不娶她,就是毁了她一辈子,我也将一辈子受良心谴责而不安。&&&&更多答问,请猛戳这个地址: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平沙落雁]
[wangzhongdeg]
[铁骑银瓶]
[共济会33]
[wangliqun]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17:02 &&
神马都是浮云~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17:24 &&
有点意思。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37:52 &&
都没什么影响。若鲁有影响,那些劣根性为何于斯为甚?若胡有影响,为何还是一个奴隶之国,所谓的中产阶层不仅没有像其他国度和社会发展的那样开始争取权益饭而是进一步伴权力与棺猿狼狈为奸?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40:30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46:10 &&
实事求是的说,谁的影响都不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0:02 &&
影响中国最大的人:斯大林第一,毛泽东第二,邓小平第三,胡耀邦第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22:56 &&
鲁迅是男人、大人、中国人;胡适是小人、奸人、投机商;对于人、男人、中国人,当然鲁迅影响大;对于小人、奸人、投机商,胡适的影响当然更大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27:16 &&
回帖人:江南王老虎主帖68粉丝19关注0..简介:没有任何简介.加关注发私信...江南王老虎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14:50:02&&&&跟帖回复: 第 7 楼.影响中国最大的人:斯大林第一,毛泽东第二,邓小平第三,胡耀邦第四.========================================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啊,就这四个人影响最大?第一,应该加上“当代”,才能比较准确地说明问题;当代影响中最大的是四个人:一毛泽东,二蒋介石,三孙中山,四邓小平;胡耀邦算哪棵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06:28 &&
15:27:16&&的原帖:回帖人:江南王老虎主帖68粉丝19关注0..简介:没有任何简介.加关注发私信...江南王老虎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14:50:02&&&&跟帖回复: 第 7 楼.影响中国最大的人:斯大林第一,毛泽东第二,邓小平第三,胡耀邦第四.========================================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啊,就这四个人影响最大?第一,应该加上“当代”,才能比较准确地说明问题;当代影响中最大的是四个人:一毛泽东,二蒋介石,三孙中山,四邓小平;胡耀邦算哪棵葱!全是坏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12:59 &&
为什么胡适的文章还没有入教材?那个的传人多?<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63193.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6:10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3.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0:50 &&
&&&&郭沫若: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外蒙古独立?&&&&(人民日报 )&&&& 。。。这些歪曲中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外蒙古的独立的。在这一点上我想多说几句。反动分子企图煽动某些中国人的大汉族主义的感情,反对外蒙古人民建立自主的人民国家。但是请问。外蒙古附属于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对于外蒙古人民究竟给了些什么福利呢?难道不是某些中国的侵略主义者,派兵攻入外蒙古,在政治经济方面压迫外蒙古人民,这才激起外蒙古人民脱离中国而独立的要求吗?我们自己在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之下差不多不能自保,难道一定要强迫外蒙古人民跟着我们殉葬吗?我们在双重压迫之下,稍微有点觉悟的人便知道要求解放,难道外蒙古人民就不应该有点觉悟,不应该有解放的要求吗?&&&&    &&&&认真说,倒是外蒙古人民比我们争气些,比我们觉悟的早,比我们更清醒地能和社会主义地苏联做朋友,因而得到了帮助,而比我们早解放了。我们假如是站在大公无私地立场,我们倒应该向外蒙古人民告罪、向外蒙古人民致敬、向外蒙古人民学习地。更那里有什么理由跟在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地后面,来对苏联“愤慨”呢?再请问,由于外蒙古的独立,在苏联方面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岂不是和我们一样,仅仅得到了一个邻邦? &&&&    &&&&问题应该是――外蒙古脱离了我们之后,外蒙古人民是不是更加幸福了?事实告诉我们,外蒙古人民是更加幸福了。前几年国民党政府派到库仑去监视公民投票的一位姓包的,事毕回重庆,曾经在报上发过谈话。“库仑街头差不多每家人家都有了无线电。”这是国民党说的话,而且是有报可查的。在得到解放之后,外蒙古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不是都已经充分地提高了吗?&&&&    &&&&人民中国和人民蒙古今后应该是亲密的兄弟,我们不能够固执着那种宗主和藩属的落后观念了。那是丝毫也不足引为光荣的!&&&&    &&&&今年四月,我们中国代表团到欧洲去,在捷克的布拉格参加拥护世界和平大会的时候,外蒙古代表团的团长齐登巴而先生,曾经为我们革命战争的辉煌胜利向我们致敬。他说:“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称霸的时候,蒙古人民是寝息不安的,今天民主中国做了东方的盟主,我们蒙古人民就可以放心了。”&&&&    &&&&请看看蒙古朋友们的这种坦白的风度吧。难道我们不应该有同样坦白的气概吗?&&&&完整阅读收起&&&&此信息最初是由中国数字时代分享的:&&&&人民日报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公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发邮件至 即可邮件订阅我们&#65279;&&&&完整阅读收起&&&&<img SRC="/-EXq-ELNhyzM/Uvrww7Vts5I/AAAAAAABjDo/1a157KsmN0w/w426-h237/UDDT4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2:43 &&
革命鲁迅,治国胡适。鲁迅属血肉,胡适属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6:35 &&
共 13777 次点击,36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047111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3524 / 昨日发帖:34738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答问:鲁迅和胡适谁对中国影响更大?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