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中碳氧双键加成数目怎么看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油脂的组成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油脂的加成为什么不发生在碳氧双键上_百度知道
油脂的加成为什么不发生在碳氧双键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空间吗碳氧双键上..?没空间
怎么没空间,氧那里不就变成羟基了吗
没那么好的事......那不叫加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4.4gCO2中含碳氧双键数目为0.4Na对吗?1mol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数约为3Na,对吗_百度知道
4.4gCO2中含碳氧双键数目为0.4Na对吗?1mol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数约为3Na,对吗
提问者采纳
对,只是类似双键单间间隔的结构,第一个是0.2第二个笨中没有双键
那是一种复杂的化学结构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碳碳双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四章脂 类Chapter 4 Lipids Chapter 4 LipidsFood Chemistry 2011 ? ? ? ?一、 概述二、甘三酯的结构与组成三.油脂的物理性质四.油脂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 概述 Introduction一. 脂类的定义?一大类天然有机化合物,为不溶于水而溶于大部分 有机溶剂的疏水性物质C 具有下列共同特征? 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热酒精、 苯、四氯化碳、丙酮等有机溶剂? 多数水解时生成游离脂肪酸? 由生物体产生并能为生物体所利用?按结构组成可分为简单脂类、复合脂类和衍生脂类 ? 二. 油脂? ?主要成分甘油三酸酯,简称甘三酯 还有少量非甘三酯成分 C磷脂、甾醇、三萜醇、脂肪醇、脂肪酸、 脂肪烃、色素、脂溶性维生素等 C “类脂物及脂肪伴随物”(油脂化学) ? 可皂化物 ? 不可皂化物 ?根据来源分类 C植物油脂 ? 草本植物油脂 C大豆油、菜籽油等? 木本植物油脂(包括果仁油和果肉油)C棕榈油、棕榈仁油、椰子油等 C动物油脂 ? 陆地动物油脂C猪脂、牛脂? 海洋动物油脂 C包括哺乳类动物油脂和非哺乳类动物油 脂 C微生物油脂 ? 细菌油脂、酵母菌油脂、霉菌油脂和藻类油 脂 三. 油脂的作用? ? ?热量来源,提供必需脂肪酸以及供给各种脂溶 性维生素等 食品加工中的重要原料 其他重要的工业用原料 第二节 甘三酯的结构与组成?甘三酯的结构 C 也称为三酰基甘油 C 同(单)酸甘三酯 R1=R2=R3 C 混酸甘三酯? ?天然油脂是混酸甘三酯的混合物 脂肪酸对甘三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起主导作用 一. 脂肪酸?属于脂肪族一元羧酸,为天然油脂加水分解生成的 脂肪族羧酸化合物的总称 绝大部分为偶碳数、直链 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大部分是顺式结构 多烯酸的双键一般为五碳双烯结构,少量共轭酸存 在 常见C12、C14、C16、C18、C22 含其它官能团的特殊脂肪酸,仅存于个别油脂中 C 羟基酸、酮基酸、环氧基酸等1.天然脂肪酸的通性? ? ?? ? 多烯酸的结构形式如下:?五碳双烯结构― CH2C5H==C4HC3H2C2H==C1HCH2―?共轭结构―CH2C4H==C3H―C2H==C1HCH2― 2.脂肪酸的命名?天然脂肪酸大致可分为3类C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取代酸1)俗名?常出自来源。如,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 亚油酸、亚麻酸等 按羧酸, 以直链碳原子的个数命名 C 羧基碳原子作为1,依次编排至碳链末端 C 十碳以下一般用天干命名法表示碳原子个数2)系统命名? ?饱和脂肪酸 C 称为 ++酸,或++碳(烷)酸 如 :丙酸(3),辛酸(8),癸酸(10) 月桂酸, 软脂酸, 十二碳(烷)酸 十六碳(烷)酸 肉豆蔻酸, 十四碳(烷)酸硬脂酸,十八碳(烷)酸 ?不饱和脂肪酸C称为 ++烯酸,或++碳烯酸C同时表示双键的数目、位置及几何构型 如,亚油酸 顺9,顺12 - 十八碳二烯酸 C反式酸(t),顺式酸(c) H
CH3(CH2)6CH2C==C9(CH2)7C1OOH
CH3(CH2)4C==C12CH2C==C9(CH2)7C1OOH 3)速记法 ? 碳原子数后面加冒号,冒号后面再写表示双键数目的数 字, 并表示出双键的位置、构型 如,十四烷酸 油酸 亚油酸 C14:0或14:0 9c-18:1或18:1 (9c);△9c- C18:1 9c,9c-18:2C n、ω速记法? 以离甲基端最近的双键第一个碳原子位置表示双键 的位置C1H3(CH2)4C6H=CHCH2CH=CH(CH2) 7COOH18:2(n-6)或18:2(ω6) C1H3(CH2)6CH2C9H = CH(CH2)7COOH18:1(n-9)或18:1(ω 9) ? 仅限于:双键为顺式,多个双键应为五碳双烯 型、直链的不饱和脂肪酸 3.饱和脂肪酸?根据碳链的长短,可分为 C长碳链脂肪酸(>10) C中碳链脂肪酸(8-10) C短碳链脂肪酸(<8)?软脂酸(C16:0)和硬脂酸(C18:0)分布最广, 所有的动植物油脂中 ?其次为十二酸、十四酸和二十酸,碳链少于十二 的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牛脂与很少的植物种子油中 C 大多数植物油脂中豆蔻酸(C14:0)的含量 少于5%,肉豆蔻种子油70%以上C月桂酸( C12:0)主要存在于椰子油、棕榈 仁油中(40%-50%) C 4.不饱和脂肪酸?按双键的数目可分为 C 一烯酸(MFA) C 多烯酸(PUFA),二烯酸和三烯酸最常见?油酸 C 分布最广 C 结构式 CH3(CH2) 7CH==CH(CH2) 7COOH 顺- 9- 十八碳一烯酸 18:1(n一9)或C18:1(9) ?芥酸 C 菜籽油中含量较高,十字花科植物种子油主要脂 肪酸 C 结构式 CH3(CH2) 7CH==C13H(CH2) 11COOH 顺13 ― 二十二碳一烯酸 22:1(n-9)或C22:1(13)?亚油酸C 必需脂肪酸 C 结构式 CH3(CH2)4CH==C12HCH2CH==C9H(CH2) 7COOH 顺- 9-顺-12-十八碳二烯酸 18:2(n-6)或C18:1(9) ??α-亚麻酸 C 非共轭酸 C 必需脂肪酸 C 结构式 CH3CH2CH==C15HCH2CH==C12HCH2CH==C9H( CH2) 7COOH 顺-9,顺-12,顺15-十八碳三烯酸 18:3(9) γ -亚麻酸 C 非共轭酸 C 月见草油和微孔草籽油中 C 结构式 CH3(CH2)4CH==C12HCH2CH==C9HCH2 CH==C6H(CH2) 4COOH 顺-6,顺-9,顺-12-十八碳三烯酸 18:3 ( ω- 6)?其他重要多烯酸C 花生四烯酸 顺-5,顺-8,顺-11,顺-14―二十碳四烯酸 20:4(n―6) ? 陆地动物油脂中普遍存在,一般小于l% C EPA 顺-5,顺-8,顺-11,顺-15,顺-17-二十碳五 烯酸 20:5(n-3) ? 主要存在于鳕鱼肝油中 C DHA 顺-4,顺-7,顺-10,顺 -13,顺-16,顺-19-二 十二碳六烯酸 22:6(n - 3) ? 主要存在于日本沙丁鱼肝油、鳕鱼肝油及鲱 鱼油中 C 二. 甘油酯?根据其上羟基的数目可分为 C单酰基甘油或甘一酯(单甘酯 C二酰基甘油或甘二酯(双甘酯)C三酰基甘油或甘三酯1.甘三酯命名 C醇在前,酸在后,称甘油三酸酯C酸在前,醇在后,称三酸甘油酯,或三酰基甘油 C 甘油-硬脂酸-油酸-肉豆蔻酸酯 C 或者,硬脂酰-油酸-肉豆蔻酰-甘油C CSn-命名法(B)式命名为 Sn-甘油-1-硬脂酸酯-2-油酸酯-3-肉豆蔻酸酯 或者,l-硬脂酰-2-油酸酰-3-肉豆蔻酰-Sn-甘 油 C传统的α ,β 命名法 (B)式命名为甘油-α -硬脂酸酯-β -油酸酯-α -肉豆蔻酸酯或者,α -硬脂酰-β -油酸酰-α -肉豆蔻酰甘油 2.油脂的性质取决于FA组成及甘三酯构成?既所含FA的组成(种类、比例)及其在甘三酯中的分 布、排列(甘三酯的构成) C FA组成(种类、比例)不同,油脂的性质不同 C FA组成相似,但分布排列不同,油脂的性质不同 ?如羊脂 与 可可脂 C 脂肪酸种类、数量都非常接近,但两种油脂的物 理性质却不同C 即脂肪酸的分布不同, 引起的甘三酯组成不同, 油脂性质不同 复习?1. 写出C4~C18饱和脂肪酸的俗名、系统命名 及简单表示法 2.写出下列不饱和脂肪酸的系统命名及简单表 示法 芥酸、 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EPA、DHA? ReviewC common properties of fatty acids(FA) C important natural fatty acids ? SFA such as lauric, myristic, palmitic, stearic acids ? UFA such as erucic, oleic, linoleic, linolenic acids and arachidonic acid , EPA, DHA etc C nomenclatures of fatty acids and triglycerides C the concept that natural fat is the mixture of mixed triglycerides and its properties depend on its FA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天然油脂是混酸甘三酯的混合物, 其性质与油脂中脂肪酸 的组成(种类、比例)和分布有关 3.天然油脂中FA在甘三酯中的分布? ??1)分布学说 A.均匀分布假说 C 脂肪酸倾向于尽可能均匀分布所有的甘三酯分子 中 ? 某种脂肪酸达到总脂肪酸含量2/3以上,占据 所有分子2次还有多时,才会有同酸甘三酯出 现 B.随机分布假说 C 不管脂肪酸的类型也不管甘油分子的羟基位置, 各种脂肪酸在甘三酯分子中的分布按照数学随机 化(机遇率)法则进行 ? ? ?甘三酯可分为: S3、S2U、SU2和U3 S ― 饱和脂肪酸,U ― 不饱和脂肪酸? C 若 某种油脂含 n 种脂肪酸,设每种酸的分子百分率为a1、a2、 a3…an C 则该油脂中不同甘三酯的数目和每种甘三酯的数 量: (a1+a2 +as+……+an)3 简化为S、U两大类,则有: (as+au)3= as3十3as2 au 十3asau 3 十au3 得到四种甘三酯,百分数之比为: S3:S2U:SU2:U3 = as3:3as2 au :3asau 3 : au3 设as=0.2, au = 0.8,则上式中S3 = 0.8%,S2U =9.6%、SU2= 38.4%、U3=51.2% 即得GS3、 GS2U、 GSU2和 GU3各自的百分含 量 ?2)天然油脂甘三酯中脂肪酸的分布 C 对三个羟基位置有选择性,sn-1、sn-2、 sn-3有区别 C 分布情况 ? 所有油脂:不常见FA多在Sn-3 ? 植物油脂: C SFA与长碳链(>C18)UFA,集中在 Sn-1、Sn-3; C C18UFA,在Sn-2;不常见的酸如芥酸, Sn-3 ? 动物脂肪 C 不同种类、同种类不同部位,FA分布模 式常有很大差别 C 许多动物油脂,SFA集中在Sn-1,短 链酸、UFA在Sn-2,长链UFA(>C18) 在Sn-3 C 猪油,软脂酸集中在Sn-2, 硬脂酸在 Sn-1,亚油酸在Sn-3,大量油酸集中在 Sn-1和Sn-3C 海生动物油中高度UFA优先Sn-2 第三节 油脂的物理性质? ?一. 溶解度 1.脂肪酸和油脂在水中的溶解度?短C链FA较易溶于水,随着C链的增长其溶解度降低C 甲酸、乙酸与水混溶 C C12以上溶解度极小 C C6~C10少量溶于水? ?油脂溶解度比相应脂肪酸小得多温度升高,FA、油脂与水的互溶能力均有所提高C 200℃以上油脂迅速水解 ? ??2.FA和油脂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 FA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也易溶于极性溶剂 C 随碳链增长而降低 C 随不饱和度增加而增大 油脂 C 脂肪溶剂 ? 油脂完全混溶,降温至一定程度,油脂以晶 体析出 ? 如己烷、环己烷、乙醚、苯 C 部分混溶溶剂 ? 高温与油脂完全混溶,降温至某一值,溶液 变混浊而分为两相 ? 如含水乙醇、糠醛等
二. 沸点和蒸汽压FA的沸点随C链的增长而增加;相同C数的SFA 和UFA的沸点相差很小 C C>12,为不挥发性酸 C C<10,为挥发性脂肪酸 C C12碳,为过渡脂肪酸 ? 脂肪酸及其酯类沸点: ? 甘三酯>甘二酯>甘一酯>脂肪酸>脂肪酸的低 级一元醇(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酯 ? 蒸气压顺序相反 C 甘三酯的蒸气压非常低? ??应用高真空水蒸汽蒸馏(物理法精练)脱除油中脂肪 酸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 进行甲酯化或乙酯化? C C C低C链低 三. 与固体脂有关的性质?1.晶体与同质多晶现象?晶体结构C 晶胞在空间重复排列 而成C 3种主要堆积排列类型? 三斜、正交、六方, 分别称β、β’ 及α晶 体 βCβ’α ?晶体中,脂肪酸交 叉排列,主要有两 种方式 C 二倍碳链长的排 列方式(DCL)C 三倍碳链长的排 列方式(TCL)DCLTCL 1C32 ?同质多晶现象C指同一种物质具有不同的固体形态的现象C同质多晶体间的熔点、密度、膨胀及潜热等性 质不同C脂肪酸和甘三酯都具有同质多晶体? 脂肪酸的晶型对熔点无影响? 甘三酯一般有α 、β ’、β 三种晶型,快速 冷却熔融的甘三酯,会产生一种非晶体, 玻璃质 ? 晶型之间可以转变
C 三种晶型物理性质不同
CX-衍射结果表明 ? α 型的脂肪酸侧链为无序排列 ? β ’和β 型均为有序排列,且β 型更有序 C油脂晶型的形成取决于 ? 冷却时的温度和速度? 油脂的种类CFA碳链长度和不饱和程度相差不大,易 形成β 型? 如豆油、猪油、可可脂、花生油、玉 米油、芝麻油、葵花油、红花油及 Canola油 C否则易形成β ’ 型? 如棉籽油、菜籽油、棕桐油、牛油和 奶油 C同酸甘三酯易形成β ,而异酸甘三酯则 易形成β ’C对称型甘三酯易成β ,非对称型易成β ’?应用C 棉籽色拉油冬化,要求产生粗大的β型晶体, 缓慢冷却C 人造奶油,要求晶粒细腻且为β’型,急冷,并 避免颗粒粗大的β晶型 ?2.熔点 C 脂肪酸和甘三酯,通常凝固点比熔点低 1 ℃~ 2℃。?1)脂肪酸的熔点 C 随C链增长而增大C SFA>同C数UFAC 同C数的UFA(非共轭)随不饱和度增加而下降 C 共轭酸的熔点接近于SFA C 反式酸的熔点远高于顺式酸 C 无论顺反,双键愈靠近羧基或末端甲基的熔点愈 高 C 如: 4C-18:1,9C-18:1,12C-18:1 熔点 ℃ 52 15 27C 混合FA的熔点均低于组成FA的最高熔点?2)甘油酯和油脂的熔点C 甘油酯? 甘一酯最高、甘二酯次之、甘三酯熔点最低 C 油脂的熔点与其FA的组成有关? 组成的 FA 饱和度高, C 链长,熔点高;反之, 熔点低? 氢化、反化或共轭化等都会提高熔点
C很低温度下油脂才能完全变为100%固体 ? 室温下呈固态的油脂由液体油和固体脂两部 分组成 ? 天然油脂仅有一定的熔点范围C可可脂熔点范围窄? ?3.塑性脂肪及其膨胀特性 1)可塑性及稠度C在一定的外力范围内,具有抗变形的能力,但 是变形一旦发生,则不容易恢复原状。这一性 质则称为塑性 C很低温度下油脂才能完全变为100%固体 ? 室温下呈固态的油脂由液体油和固体脂两部 分组成? ?3.塑性脂肪及其膨胀特性1)可塑性及稠度C在一定的外力范围内,具有抗变形的能力,但 是变形一旦发生,则不容易恢复原状。这一性 质则称为塑性 C 塑性脂肪必须的条件 ? 由固液两相组成 ? 固体充分地细小,使固液两相由共聚力保持 成为一体? 固液两相比例适当 C 可塑性脂肪的硬度称为稠度 ? 可塑性好,则需要具有一定的稠度 ? 稠度的直接测定用针入法 C 脂肪的稠度取决于 ? 固液两相的比例(最为重要)? 固态甘三酯的结构? 结晶形态、晶粒大小 ? 液体油的粘度? 加工条件和加工方法等 ? ?2.脂肪的融化膨胀和固脂指数 1)脂肪的融化膨胀 C热膨胀 ? 纯固体脂和液体油随温度升高发生的膨胀 ? 固相的热膨胀很小,仅是液相的1/3C熔化膨胀? 由于相变(固相转变为液相)而发生的膨胀 ? 很大,是液相热膨胀的千余倍? 塑性脂肪固脂指数的测定原理 2)固体脂指数(SFI)???BF为固液共存线。(固 液热膨胀、熔化膨胀 ) X―温度T下的实际存在 固体脂若熔化时的熔化 膨胀数值 Y―该温度下整个固体脂 若完全熔化的熔化膨胀 值 一定量的固脂,其对应 的膨胀量是一定的,故 应有: 固体脂%=X/Y×100 则100X/Y表示该温度 下的固体脂的所占油脂 整体的数量 C SFI 值间接反映固脂含量,非固体脂肪含量 (solid fat content, SFC) C 通常,SFI为15-20%时,可塑性好 SFI 为 40-50%,油脂变硬,基本失去可塑性SFI 为 5%以下时,油脂过软,接近液体 失去可塑性C 温度发生变化,一种油脂的SFI值必然发生变 化
?塑性范围 C膨胀曲线BF间平缓,塑性范围较宽 ? 温度变化很大,SFI变化缓慢,仍能保持可 塑性 C相反,BF间变化陡峭,塑性范围窄 ? 温度较小变化,固体脂迅速变为液态,失 去可塑性 ?仪器分析C 核磁共振仪直接测定固体脂肪含量(SFC)C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油脂的比 热及快速测定固体脂肪指数(SFI) (四)乳化液及乳化剂?乳状液C 油分散在水中,水包油型(O/W) ? 稀奶油、乳、冰淇淋浆料以及糕点面糊 C 水分散在油中,油包水型(W/O) ? 奶油和人造奶油?乳状液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 沉降 (sedimentation) ? 两相密度差,引起液滴上浮或下沉, Stokes定律 ? 稳定性与分散相的分散程度、两相密度差、连 续相的粘度有关C絮凝? 液滴不再独立分散,而是相互接近 C表面缺乏静电,但界面膜没破坏? 最终引起聚结C聚结 ? 界面膜受到破坏,液滴合并,界面积减少 C絮凝与聚结的发生取决于液滴间范德华引力与静 电斥力间的平衡
?乳化剂C 乳化剂在食品体系中的作用 ? 控制脂肪球滴聚集,增加乳状液稳定性? 在焙烤食品中减少老化趋势,增加软度 ? 与面筋蛋白相互作用强化面团 ? 控制脂肪结晶,改善产品的稠度 C 乳化剂的稳定因素 ? 影响双电层 C 离子型乳化剂 ? 界面吸附,降低表面张力,阻碍聚结 ? 液晶界面,降低液滴间引力,且粘度很高,液 滴间形成位阻 C 与直链淀粉复合,减少了老化趋势 C 通过疏水与亲水相互作用同面筋蛋白结合? SSL、单甘酯、聚山梨醇有强化面团的功能C 山梨醇酯能阻止β’型脂肪转变成β型 ? ?乳化剂选择的方法 HLB法C 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乳化剂的亲水与亲油能力C 越大,亲水作用越大;越小,亲油作用越大 C 油/水型宜用亲水性强的乳化剂,水/油型宜用亲 油性强的 ? HLB为3-6,W/O乳状液 ? HLB为8-18,O/W乳状液 C 混合乳化剂比相同HLB的单一乳化剂制备的乳状 液更为稳定
?根据PIT选择C PIT,相转化温度 C PIT与乳状液稳定性密切相关 C 极性越强,PIT越高?常见的乳化剂C 单甘酯 食品中使用最广泛、最有效 C 乳酰化单甘酯 ? 增加了单甘酯的疏水特性 C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SSL) ? 离子型乳化剂,亲水性极强,生成稳定的O/W 乳状液 C 丙二醇硬脂酸一酯C 聚甘油酯C 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与聚氧乙烯脱水山 梨醇脂肪酸酯(Span、Tweens)C 卵磷脂 ?液晶(介晶相) C 具有液态和固态物理特性的相 ? 由于分子含有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 C 脂类-水体系中,液晶结构有3种 ? 层状、六方和立方 ? 液晶可转型 ? 形成类型很大程度取决于乳化剂的性质 C 在O/W中,常层状 C W/O中,存在立方与六方
第四节?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是混酸甘三酯的混合物 C酯,可水解、酯交换等 C脂肪酸,可起羧酸的所有化学反应 ? 羧基可发生成盐(皂化)、酯化及羧基还 原等反应;羧基α -H可发生取代反应等 CFA 碳链上双键,可加成(卤化 、 氢化 ) 、 氧化、异构化、成环及聚合等反应 具体:(一)油脂的酸败(二)油脂的热反应 (三)油脂氢化反应 (四)油脂酯交换 ? ?一. 油脂的酸败 1.概念C 指油脂存放期间,因氧气、水分、日光、热、 微生物等作用下,产生刺激性气味(哈喇味)、 变色、变味等感官变化,多种理化性质发生改 变的现象? 游离脂肪酸(FFA)和过氧化值上升 ? 生成大量小分子醛、酮、酸等羰基化合物C 降低营养,不良风味,有害于健康 2.水解及酸败? ?热或酶的条件下,油脂水解生成FA和甘油 特点: 分三步进行,可逆第1步双甘酯 第2步第3步甘油单甘酯 ??工业应用 C高温高压或催化剂 ? 常用催化剂 C无机酸、碱、磺酸盐、金属氧化物(ZnO, MgO)及脂肪酶 C常用方法 ? 酸、碱催化常压水解法、无催化剂高压水解法、 酶促水解法 食品油脂酸败的因素之一 C酸价:衡量油脂中FFA含量的指标,为中和1g油脂 中FFA所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C高温 C脂肪酶 ? 米糠、棕榈果 ?皂化反应 C 油脂水解时,用碱性催化剂则反应迅速,油脂与 过量碱反应生成FA盐(皂)和甘油 C 不可逆 C 工业上制FA盐(肥皂)与甘油,亦可制取FA肥皂 3.油脂的氧化酸败??空气中,油脂不饱和键与氧作用,长期存放,则 会逐步产生一系列变质的现象 C 感官变化 ? 产生异味off-flavor、异色off-color 等 C 理化性质变化 ? 酸价acid value、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升高 氧化引起的酸败是油脂变质最主要的原因 油脂氧化的过程 进一步氧化空气 中间产物油脂氢过氧化物不稳定聚合 分解形成一系列产物 ? ? ?自动氧化 光氧化 酶促氧化 1)自动氧化?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不需额外条件作用,会自发 地进行氧化作用,逐步产生刺激性气味等变质现 象 属游离基链反应 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C 链引发(诱导)C 链传播 C 链终止比较长,表观不宜察觉一旦开始,发展迅速 油脂已深度酸败→ A. 基本过程:过氧游离基 游离基 氢过氧化物最后阶段才有可能其中 RH ― UFA底物 H ― 与双键相邻亚甲基上的氢原子(α-H) ROOH 表示生成的氢过氧化物 B. 氢过氧化物的形成过程以油酸酯为例,△9表示双键的位置易均裂易均裂C8失氢C11失氢 C 亚油酸酯氧化速度是油酸酯的10~40倍? 两个双键间的亚甲基更易形成游离基C 亚麻酸酯氧化速度比亚油酸酯快2~4倍 ? 有两个非常活泼的亚甲基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Reactive bondH CH=CH-CH-CH=CH Reactive pentadiene unit in fatty acid chain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Heat, light, temperature cause bond cleavageHCH=CH-CH-CH=CH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HCH=CH-CH-CH=CH Bond begins to break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H.CH=CH-CH-CH=CH Bond is completely broken and a free radical is formed.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O-OCH=CH-CH-CH=CH Reaction with atmospheric oxygen.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 O-O CH=CH-CH-CH=CH.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 O-O . CH=CH-CH-CH=CH Bond begins to form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 O-O . CH=CH-CH-CH=CH Unstable hydroperoxyl radical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 O-OCH=CH-CH-CH=CHHRHydroperoxyl radical reacts with a molecule of the original lipid, removing a reactive allylic hydrogen (this is a propagation step)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 .R O-O-HNew free radical Returns to propagationCH=CH-CH-CH=CH Hydroperoxide (unstable, will decompose to form odor compounds)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O-O-H CH=CH-CH-CH=CH Bonds begin to break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O. CH=CH-CH..O-H .CH=CHReturn to propagationBonds are broken, electrons pair up to form a carbonoxygen double bond MECHANISMS OF LIPID OXIDATIONO CH=CH-CHThese aldehydes are the source of the rancid smell in lipid oxidation. 2)光氧化? ?指由单重态的氧所引起的氧化反应 光谱线命名规则规定 C单重态分子 singlet molecule ? 没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C二重态分子 triplet molecule? 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C 三重态分子 doublet molecule ? 有两个未成对电子 → ?按上规则C基态ground state氧分子为三重态氧 (3O2)C激发态excited state氧分子为单重态(1O2) C游离基氧为双重态(2O2)
?单重态氧亲电性强,与C==C双键作用,产生氢 过氧化物 三重态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游离基状态, 单线态氧无此特性 C 基态氧分子可以参与游离基反应 C 激发态氧分子不能进行游离基反应? ? ?单重态氧的形成,主要通过光敏作用 光照时光敏剂,光照 3O 2 1O 2(活泼)?光敏剂 C 叶绿素,肌红蛋白(天然色素)C 有些合成色素如赤藓红C β- 胡萝卜素,最有效的1O2淬灭剂 ?光氧化反应过程 C 与自动氧化的机制不同 双键位移 直接进攻氢过氧化物 几个不饱和C就产生几个位置异构体??→ ? 光氧化反应特点? 不产生自由基、不存在诱导期 ? 双键由顺式变为反式 ? 与氧浓度无关 ? 受淬灭剂β- 胡萝卜素与生育酚的抑制 ? 速度极快 ? 双键数目不同,氧化速度区别不大 C 油酸酯、亚油酸酯、亚麻酸酯 分为1.0: 1.7:2.3,而自动氧化,常为1:12:25 ?光氧化产生的氢过氧化物(ROOH),在过 渡金属离子的存在下,裂解出游离基(R? 及 ROO? ) C 目前认为是引发自动氧化的关键 3)酶促氧化? ?酶作用下的氧化反应 脂氧酶 C 主要存在于植物体内 C 特异性 ? 仅作用于含顺五碳双烯结构,且中心亚甲基 处于ω-8位置的PUFA C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等? 对一烯酸和共轭酸不起作用 C 生成的产物常表现出旋光性 ? 不同于自动氧化和光氧化C 反应过程? UFA中,酶作用下,亚甲基脱去一个H生成 游离基? 游离基异构化(双键位置转移,同时变为 反式)? 生成ω-6- 或ω-10-氢过氧化物 ?其它酶促氧化 C 多种酶作用下进行 C 多发生α-和β-碳之间( β-氧化作用) C 最终产物为酮酸和甲基酮 ? 又称酮型酸败 C 多由污染微生物和灰绿青霉、曲霉等繁殖时产 生酶的作用引起 4)氢过氧化物的继续变化?自动氧化的主要初期产物 C 本身无异味 C 极不稳定,易发生变化 ? 分解 ? 继续氧化,生成多氢过氧化物(二级 氧化产物)? 聚合 ?分解主要发生于氢过氧基两端的单健 C 首先形成烷氧游离基 C 再生成烃、醇、醛、酸类化合物等 ? 大部分具有不愉快的刺激性气味 ?烷氧游离基形成烷氧游离基 氢过氧基 烷氧游离基的各种可能反应’游离基新游离基终止反应新游离基 ?氢过氧基C 若两端存在双键 ? 产生烯烃、烯醛、烯醇 C 双键还继续氧化,产生羟基醛、酮基 醛等C 其二级氧化产物也能分解 ?氢过氧化物还发生聚合反应C 生成二聚体或三聚体等 ? 油脂粘度增加 ? 自动氧化的链中止,为聚合过程 C O―O 结合二聚物, C―O,C-C 结 合的二聚物?空气氧化对油脂品质有很大影响 4)影响食品中脂类氧化的因素?油脂的FA组成 C SFA不宜氧化? 特殊条件下才发生,且少量,C 霉茵、酶或氢过氧化物存在,β-氧化作用 C 高温下,可明显变化 C UFA的氧化率与双键的数量、位置及顺反异构有 关 ? 花生四烯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相对速 度约为40:20:10:1 ? 顺式酸>反式酸,共轭双键>非共轭双键 ? FFA>结合FA ?温度 C 温度升高,氧化速度加快? 例如,纯油酸甲酯,高于 60 ℃时,每升高 11℃,速度增一倍C 低温储存油脂?氧气C 氧浓度较低时,氧化速度与氧浓度近似正比;供 氧充足,则与氧浓度无关C 氧化速度与油脂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成正比C 采用真空或充氮包装、满瓶充装 ?水分活度 C Aw<0.1,氧化速度很快C Aw 增加到0.3时,氧化减慢,并往往达到最低速 度C Aw在0.55~0.85时,速度再次增高?光和射线C 可见光、紫外光和γ射线为氧化促进剂 ? 紫外光和γ射线最强 ? 含油脂的食品宜用有色或遮光容器包装 ?金属离子 C 过渡金属离子是游离基的引发剂 ? 二价或多价,如铝、铜、铁、锰、镍等 C 对油脂氧化催化作用强弱如下:铅>铜>黄铜>锡>锌>铁>铝>不锈钢>银?酶 C 有些油脂存在着脂肪氧化酶,加速油脂氧化? 如豆油中C 钝化或去除,会有效延长油脂保存期 ?油脂抗氧化剂 C 天然及人为添加的抗氧化剂、增效剂、淬 灭剂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C 如色素、光敏剂等 ?防止油脂氧化酸败的措施C 减少与氧的接触 C 避免光照、高温 C 去除叶绿素等光敏性物质C 避免与金属离子的接触C 降低水分含量 C 去除磷脂等亲水杂质,防止微生物的侵入 C 加入抗氧化剂和增效剂 5)抗氧化剂小剂量(一般小于0.02%时)而又能延缓油脂自动氧 化的物质 ? 第一类抗氧化剂 ( 主抗氧化剂) C 自由基接受体,延迟或抑制自动氧化的引发或停止 传递?质子供给体 避免了与RH反应 游离基消失? 与链传递呈竞争反应 C 作为电子供给体电子供给体?抗氧化剂的实际效果,与溶解度、挥发性等 有关 ?常使用的油溶性抗氧化剂 环上有各种取代基的单羟基酚或多羟基酚 C 天然抗氧化剂? 生育酚,还有芝麻酚、棉酚、阿魏酸酯、角鲨烯、咖啡酸等 C 高级油品中,生育酚大量损失 C 合成抗氧化剂: ? BHA(2或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 BHT(3,5-二叔丁基-4羟基甲苯)C BHA、BHT挥发性较强,难用于煎炸油 ? PG(没食子酸酯)C 热稳定性极低,不适合油炸和焙烤? TBHQ(叔丁基氢醌 ) C 溶于油而微溶于水,适于原油和精炼的 多不饱和油,无颜色或风味稳定性问题 ?第二类抗氧化剂( 次抗氧化剂 )C 能减慢氧化速度但不能将自由基转换成较为稳 定的产物 ? 与主抗氧化剂同时使用能增强抗氧化效果, 也常称为协同剂或增效剂synergist C 常见的作用机理 ? 与金属离子形成螫合物,钝化金属离子 ? 使抗氧化剂还原,延长抗氧剂寿命ROO? +AH →ROOH+A?A? +BH→B? +AH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游离基 C 常见的增效剂? 磷脂、柠檬酸、抗坏血酸及其酯、磷酸 、多 磷酸盐等C 淬灭剂? 能够使激发态氧和光敏剂回复到基态的物质 ? 类胡萝卜素 C 参与能量转移:激发态能量转移其上,使 其从基态变为激发态 C 激发态的类胡萝卜素可直接变成基态 ? 生育酚 ? BHA和BHT也是有效的合成1O2淬灭剂== 6)油脂氧化程度和稳定性的测 定? ?(1)油脂氧化程度的评价 A.过氧化值(POV)C 1000克油脂中所含氢过氧化物的毫克当量数C 一定氧化范围内,评价油脂氧化的程度 ? 氧化初始期, POV越大,氧化程度越大 ?B.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 C UFA的氧化产物(如丙二醛、烷醛、烯醛等) 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生成黄红色,在 450nm和53Onm处有最大的吸收 C 主要适用于比较单一物质氧化程度的评价?C.羰基值 C 1000g油样所含羰基的毫克数 C 以醛或酮(为氧化产品)与2.4一二硝基苯 肼作用产生腙为基础反应 C 氢过氧化物会干扰定量结果 ? ?2)油脂稳定性的评价 A.活性氧法(AOM) C97.8℃下连续通入2.33ml/s的空气,测定 油脂 POV值达到一定值时所需的时间(h) CAOM值愈大,稳定程度愈高 C评价抗氧剂性能比较有效,但与油脂实际 货架寿命并不完全对应 ?B.Schaal实验C 油脂在 63 ℃下贮存,达到一定 POV 或出现 酸败气味时所需的时间C 可通过 POV 值的测定或感官上的评定完成, 比AOM简单 C 时间越长,稳定度越高 ?重量法C 将少量油样,置30-80℃烘箱内,每天测定 重量,当其增重量为 0.4-0.5 %时所需的天 数 C 试样用量少、设备简单、可同时进行多个 油样的测定 C 较粗糙,稳定性好的油脂需较长时间 ?D.氧弹法C把 15g 固体脂(或液体油 30g)放入容器, 然后置不锈钢的高压瓶内,通入压力为 7kg/cm2 的氧气后浸入沸水浴,以自动记录 器记录氧气的压力,以达到每小时下降 0. 14kg/cm2所需的时间为诱导期C此法所需时间少于AOM法且结果精确 二. 油脂的热反应? ? ?油脂的聚合 polymerization 油脂的缩合condensation 油脂的热分解 decomposition ?1.油脂的聚合 polymerizationC 热聚合 thermal polymerization ? 真空、二氧化碳或氮气的无氧条件下,高温下, 不饱和双键和共轭双键作用,生成四代环己烯衍 生物分子间 分子内六员环Diels-Alder 反应 ?亚油酸酯的热聚合C 双键位移变为共轭酸 C 共轭分子与未异构化的分子结合,生成六碳环的二 聚物六员环六员环 C 热氧化聚合 ? 油脂在空气中加热至高温时聚合现象 C 油炸用油的逐渐变稠 ? 碳-碳结合所生成,几乎无双烯加成的环状化合 物碳-碳结合 ?2.油脂的缩合condensationC 高温下,油脂部分水解,然后缩合成分子量较大 的醚型化合物 ?3. 油脂的热分解 decomposition C 高温下,油脂除聚合、缩合外,有氧、无氧条件 下加热,SFA和UFA都会发生分解反应,且与氧 化反应并存& ?饱和脂肪 C 无氧以及很高的温度,非氧化分解(热解) ? 分解产物大多由烃类、酸类以及酮类组成1-氧代丙酯酸酐丙烯醛酸 C 空气中加热,150℃以上,也会发生氧化 ? 氧化一般发生α、β或γ位,生成氢过氧化物, 然后分解 ? 产物主要为烷烃 、醛、酮、酸及内酯O2进攻α-位α O2进攻β-位αβ O2进攻γ -位αβγ ?不饱和脂肪 C 无氧条件下加热 ? 生成二聚物和一些其他低相对分子量的物质 C 空气中 ? 氧化敏感性远超过饱和脂肪酸 ? 高温与低温氧化存在一定差别,但主要反应 途径相同 C 高温下氢过氧化物的分解与次级氧化的 速率都极高 C 金属离子(如 Fe2+)的存在可催化热解反 应 C 食品工艺过程一般控制油脂加热温度,以 不超过150℃为宜 煎炸用油的化学变化高温、空气氧、食品组分的共同作用 C 氧化氢过氧化物的分解:醛 酮 烃 醇 酸 内 酯等 C 热反应和氧化联合作用:各种聚合物 ? 表现为:粘度↑,FFA含量↑,色泽变暗,碘值 与表面张力↓,折射率变化等? ?采取的措施C 温度 C 负压 C 增添新油 C 清除残渣 C 加入抗氧化剂 三. 氢化反应 Hydrogenation?碘值(IV)― 油脂不饱和程度的指标 C 100g油脂所能加成碘的克数 C IV 越大,油脂不饱和度越大?油脂氢化 C 油脂中UFA在催化剂(铂、镍、铜)的作用下, 双键加氢饱和的过程 ? 熔点提高,塑性改变,作为人造奶油、起酥油 等的原料 ? 油脂抗氧化能力增强,有效防止大豆油的回味 C 油脂改质的三大手段之一 ?1.氢化机理C 必须在催化剂下进行C 液、固体、气多相反应C反应在催化剂的表面进行 ? 双键、氢在活性点吸附,形成氢-催化剂―双键 的不稳定复合物 ? 生成半氢化中间体 ? 半氢化中间体,通过4种不同途径,形成异构体 氢-催化剂―双键 复合物不稳定1-结合-饱和 2-脱去-复原 3-脱去-顺反异构 4-脱去-位置异构(顺、 反)4 4 13 2 ? 可以双键被饱和、保持不变、异构化 (位置异构、顺反异构) ? 反式酸 熔点高,但其健康问题有争议, 应避免生成? 所产生的异构物被统称为异酸iso acid 如亚麻酸可能反应如下:C 完全氢化,则产物简单,硬脂酸 C 部分氢化,则产物复杂 ? 食用氢化油为获得适当的熔点,需保留 部分的双键 ?2.选择性C 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链可能竞相争先 占据催化剂表面 ? 受催化剂种类、温度、氢气等影 响? 不饱和脂肪链被饱和速度存在快 慢差异 ?饱和度不同的脂肪酸在各种氢化条件 下,被饱和速度表现出先后快慢的状 况,被称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C 选择性是表示亚麻酸氢化成亚油酸, 亚油酸氢化成油酸,油酸氢化成硬 脂酸几个过程相对快慢的比较C 用选择性比(SR)来表示 ??选择性比油脂的氢化反应模式?亚麻酸的选择性比(SRLn) :SRLn=k1/k2?亚油酸的选择性比(SRL): SRL= k2/k3 如某豆油氢化 k2/k3=12.2,表明亚油酸氢化速 度为油酸的12.2倍 ?选择性好 C 反应中各脂肪酸向着我们所希望的反应方向进行? 如大豆油氢化,亚麻酸的选择性高C Ln尽可能转化为L,L适量转为O,而O尽量 少转化为St? 如SRL=0,无选择性,所以分子直接饱和;? 当SRL→∝,则难产生硬脂酸 C 催化剂种类,氢化条件(如温度、压力、搅拌速度 等)对选择性影响很大 ?选择性氢化C 指采用适当温度、氢气压强、搅拌速度和催化剂, 使油脂中各种脂肪酸的反应速度具有一定选择性 的氢化反应 C 完全氢化,主要生成硬脂酸,要求反应速度快、 双键尽可能饱和,产品碘值低,熔点高? 化工原料生产C 选择性氢化,要求有适当碘价、熔点、固脂指数 等。希望有适当的反应速度,双键有选择性的饱 和 ? 制取起酥油、人造奶油等原料脂 大豆油选择性氢化和非选择性氢化 分析项目碘值 熔点 凝固点固体脂肪指数 10.0℃(50H) 21.1℃(70H) 26.7℃(80H) 33.3℃(90H) 37.8℃(100H) 脂肪酸组成(%) 亚麻酸 亚油酸 油酸 硬脂酸 棕榈酸选择性氢化75.8非选择性氢化----不饱和度相似---- 75.032.2 接近体温28.350.0 36.133.0 18.0 10.2 1. 8 0. 4 0.01 2. 2 83.7 4. 1 10.0均较低 可塑性较好 较好口熔性 低 低 高 低34.4 25.6 23.1 15.1 9. 1 0.57 8. 5 68.4 12.5 10.0高 ?选择性氢化的特点 C 亚麻酸、亚油酸及硬脂酸的含量低,而油酸 含量高 C 熔点及凝固点较低,各个温度的SFI值均较低,故氢化豆油的质地较软,常温下可塑性 较好,显示较好的口熔性 ?3.催化剂 C 一般镍、铜、铜-镍合金等? 镍催化剂最常见? 铜催化剂有较好的选择性,对孤立双键不起 作用C 缺点:活性低、易中毒,油中不易除去C 钯催化剂,具较高亚油酸选择性及低的异构化 值C 催化剂毒物? 磷脂、水分、含硫化合物、皂、部分甘油酯、 二氧化碳、无机酸等 ? 油脂充分除杂,才能作为氢化原料 ?操作条件(温度、压力、搅拌速度、催化剂浓度) 及油脂的特性等对油脂氢化反应(速度、SR、反式 酸)都有影响 C 食用脂肪,氢化反应更要考虑选择性、异构化等 C 高温、低压、高催化剂浓度以及低的搅拌强度产 生大的选择比 (四)酯交换? ?1.概述 酯交换 C 广义,一种酯与另一种醇、酸或酯进行酰 基交换生成新的酯的反应? 酸解酸新酯 ? 醇解新酯? 酯--酯互换反应新酯C 常说的油脂酯交换多指酯-- 酯互换反应 ?酯一酯交换 C 反应实质 ? FA(酰基)按随机化原则,重新分布 ? 油脂总脂肪酸组成未变C 发生于甘三酯分子内或分子间C 反应产物为原料中各FA在甘油三个位置进行排 列组合所得各种甘三酯的混合物 ?分子内?分子间 C 可根据原料油脂的FA组成,按概率计算所得甘三 酯的种类: n2(n+1) 甘三酯种类= --------------(不含立体异构体) 2 如含2种FA的脂肪,存在8种可能的甘三酯种类(含立体 异构体) ?含3种FA的脂肪,则存在18种甘三酯S- 硬脂酸 O- 油酸 L- 亚油酸分子内分子间 ?2.酯交换对油脂性质的影响 C酯交换中FA随机重排,改变了天然油脂中 FA的天然分布状况如,天然植物油中几乎不含GS3,酯交换后,随 机重排结果,使GS3含量增加,而使熔点上升 ? ?3.酯-酯交换在工艺上分类 1)随机酯- 酯交换 C单纯的酯交换反应,FA随机重排,最终按 随机化原则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使甘三酯 组成发生变化,构成了各种可能的甘三酯 类型 ?如:两种甘三酯GU3、GS3进行酯交换可以得到由 这两种脂肪酸构成的所有可能的甘三酯类型的产物 (8种)。U、S分别表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 酸。? 随机酯交换后,GS2U的数量几乎无变 化,而S-P-U激减,失去形成稳定β结晶 的条件,而形成β’结晶,从而改善了猪 油的外观和酪化性。 应用C 天然猪脂 ? 具有高比例二饱和甘三酯(GS2U),基本以SP-U的形式排列 ? 结构较单纯,易形成相对大与粗的β-结晶天然(%) 随机型(%) 定向型( %)GS3 GS2U GSU2 GU32 26 54 185 25 44 2614 15 32 39 ? 随机酯交换后,GS2U的数量几乎无变 化,但S-P-U激减,形成β’结晶,改善 了猪油的外观和酪化性 ?2)定向酯一酯交换 C 反应混合物冷却到熔点以下,三饱和甘 油酯结晶析出,使反应向生成更多的三 饱和酸甘油酯的方向移动,以使再达到 平衡。这种借助于某种手段不断移去体 系中的一种生成物,使酯交换朝着生成 被移去物方向移动的方法,称为定向酯酯交换 C 反应本身仍是按随机化原则进行 应用C 天然猪脂 ? 随机交换能够改善低温时的晶粒,但塑性仍 不理想 C 温度高时太软;温度低时太硬,塑性不 佳 ? 定向酯一酯交换增加GS3甘油酯含量,减少 GS2U,从而扩大了塑性范围 温度低温度高 ?4.催化剂C 高温( 250℃或更高)下可不用催化剂进行, 但速度较慢且高温不利于油脂的品质 C 可在酸、碱、甲醇钠或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进 行 ? 最常用的催化剂是甲醇钠,其次是金属钠、 钾,钠-钾合金等 ?5. 酶促酯交换 C 利用酶作为催化剂的酯交换反应 ? 催化活性高 ? 具有专一性(脂肪酸专一性、底物专一性和位 置专一性) ? 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 C主要用于 ? 结构甘三酯的制备 ? 专用油脂改性 ? 中低碳链脂肪酸甘油酯的生物合成 ? 具有营养及生理功能油脂的生物合成 应用说明?用富含油酸的油脂(如茶油和橄榄油)与一定配比的棕 榈酸P和硬脂酸St,在1,3―专一性脂肪酶作用下,选 择性的催化脂肪酸从甘油酯的1-和3-位释放出来,然后 使 P和St进入甘油酯的1-和3-位,得到具有同天然可可 脂FA及甘三酯组分都较类似的产品? ? ?食用油脂制品简介 油料 制取 毛油(含杂质) 精练(脱磷、酸、色、 臭) 高烹油、色拉油 液态油 液态油 固体脂 改质(氢化、酯交换、分提) 起酥油、人造奶油 固体脂?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锰酸钾氧化双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