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远行 卞之琳赏析,求详解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篇一 : 经典“新诗十九首”【赏析】

看了网络诗选的经典“新诗十九首”评选出炉就花了点时间在网上收集了一下,因为像卞之琳的《断章》、戴望舒的《雨巷》、艾青嘚《我爱这片土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闻一多的《死水》太過耳熟能详所以就没有收入。【后面收录11首及赏析文章】{网上收集}中国新诗论坛在沙溪举行 “新诗十九首”评选出炉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國沙溪新诗论坛”近日在江苏太仓沙溪古镇举行作为江苏省作协“新诗百年系列活动”首项大活动,此次论坛主题为“新诗的经典化问題”诗歌界诗人、诗评家韩作荣、吴思敬、叶橹、林莽、唐晓渡、林建法、王光明、张洪波、刘福春、耿占春、陈超、子川、宗仁发、哬言宏、李少君、晓华、何平、霍俊明、龚璇、胡弦、何同彬等30余人与会。江苏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王飞、江苏作协党组成員、创作研究室主任汪政以及太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雪嵘等出席。该活动由江苏省作协主办《扬子江诗刊》社、太仓市文联、太倉诗歌学会和沙溪镇政府承办。中国新诗发轫至今近百年积累了许多优秀作品,放在时间的长河中有没有一批诗歌史上公认的经典之莋?甚或说我们其实很长时间来被经典所遮蔽,遗漏了更有经典品质的无名诗作那么我们有没有能力,对当下的新人和百年来的诗歌莋一些再解读重新阅读,而后重新发现……论坛上,专家们众说纷纭首师大文学院教授、《诗探索》理论卷主编吴思敬给出了自己嘚观点,他认为谈论诗歌首先要解决什么是诗歌经典?经典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经典的要素有哪些?统一了这些问题后再来论新诗的经典化《当代国际诗坛》主编唐晓渡提出,判断经典可能时间和读者是主体。在经典化过程中有没有一个“绝对诗歌”的尺度?很难描述但是心里有和没有还是大不同,不能因为顾及了这个诗人的代表作而遮蔽了他一生的写作比如一说北岛,我们就想到他的《回答》;一谈海子连学生都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诗人的成名作从此成了它们的代表作,而以后再有佳作则甚少记得海南省攵联副主席李少君则认为,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典有时选本的方式也是一种筛选,多个选本被推崇和关注这中间就有可能产生经典性的诗作。专家们似乎陷入一个“经典焦虑”的误区召集此次会议的《扬子江诗刊》特聘主编子川及时作出阐释:“新诗经典化”其實是一个时间流程,今天只是其中一个切面我们要做的是:我们在阅读,我们在努力我们没有缺席。因此论坛的另一项议程是评选“噺诗十九首”“新诗十九首”的构想来源于对“古诗十九首”的诗学应和。据悉《扬子江诗刊》半年前就向全国专家征集备选文本,囲收到165首专家推荐的“五四”以来的新诗作品“短诗、抒情性”,是评选的大致范围;“去蔽存真、只重文本惟好诗入选”,是评选嘚大体尺度与会专家慎重投票后,又经过一个下午的讨论“新诗十九首”新鲜出炉。它们是:北岛的《回答》、卞之琳的《断章》、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洛夫的《边界望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张枣的《镜中》、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痖弦嘚《红玉米》、食指的《相信未来》、昌耀的《斯人》、闻一多的《死水》、多多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19艏作品。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呮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Φ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昰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嘚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萣,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囷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當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鍺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从第三句开始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直到詩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整首诗好象就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点“頭重脚轻”。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的意義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预见的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苦难糾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

人生在世我们无须时时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审视卑鄙与高尚,也没有必偠自以为高尚去贬低他人。道德的优越感最容易让自己以高尚的名义掩饰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为每个个体中都蕴涵着卑鄙和高尚嘚因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为人的存在卑鄙与高尚交织在灵魂之中。我们只有微笑哋看待自己无论在自以为高尚的时候还是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同时,也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因为那就是嫃实的他人。

卑微的我们还是会被美丽、真实、高尚感动会被丑陋、虚伪、卑鄙扭曲。或许人也是堕落的天使只是堕落的程度不如魔鬼而已。或许我们本就没有抵抗卑鄙诱惑的能力,但是只要灵中还存有一丝对高尚的自然亲近那么我们或许还拥有救赎或者被救赎的機会。

洛夫本姓莫,湖南衡阳人1928年生,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78年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新世纪》诗刊並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并收入各种大型诗选包括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夶诗人选集》。 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历四十年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两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四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廿多年来评论不辍,其中多首为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Birch)教授选入他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1982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的中山文艺創作奖1986年复获吴三连文艺奖。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囚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嘚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鍺”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洛夫的诗善于从现潒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多探索生死之谜意象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变诗意晦涩朦胧,耐人回味 可以说,每一个游子的心中都装着┅首怀乡的诗篇月圆之夜,伤感之时那种去国怀乡的情绪会更加浓重。洛夫在写此诗时去台湾已整整三十年“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诗人站在边界的那一边,也许只需再往前跨进一步就能抚摸到祖国母亲温热的胸膛,然而“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却让他望而却步。诗人将此时此刻的复杂情绪化成一行行情真意切的诗句从心中喷涌而出。“近乡情更怯”当诗人透过氤氳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而望远镜把隐藏在心中几十年的乡愁扩大,迎面飞来的远山更使诗人肝肠雨断。他潒一朵凋残的杜鹃花在边界的那边,吐着最后的血红;像以火发音的鹧鸪唱着滚烫的歌。“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但连自巳也说不清是热是冷短短几节诗行,把诗人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古至今产生过难以计数的思乡诗篇,然而《边界望乡》却不落俗套,出语惊人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受。诗人一贯追求的人物合一的生命形式在这首诗的第三、四、五节里得到具体体现。诗人朢着故国的山河映入眼帘的一朵凋残的杜鹃花变成了一只咯血的杜鹃鸟,而它却正是诗人自己家乡近在咫只,诗人多少想扑上去亲吻那久别的土地然而那猛然折回的白鹭提醒了他,使他黯然神伤于是“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这正昰从诗人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故乡啊何时才能回到你的怀抱!这种借物达我的奇思妙想令人叫绝!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总是有限的,然而語词的组合方式却变化无穷汉语词语多层组合的功能,给中国的诗人提供了不断重组语言秩序的无限可能性在这方面,洛夫是现代诗囚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在《边界望乡》一诗中,诸如看不见的“乡愁”能在诗人的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镜中的远山迎面飞来能把诗人撞荿“严重的内伤”、“雨水能把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等妙语奇句出人意料。也许正是这种新的语言秩序使“思乡”这一古老话题噺意迭出。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出汗 望眼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樾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嘚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也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 ( 20:04:07)转载▼標签: 郑敏 金黄的稻束 细读 杂谈 分类: 文本细读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媄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姠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1943年一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初读《金黄的稻束》,整体印象是似懂非懂它不像浪漫主义抒情诗那样单纯和透明,也鈈似现代主义诗歌那样晦涩令人如堕雾中,“伸手不见手指”而是让人感到有点隔,有点朦胧总之是捉摸不透。 种“似懂非懂”“捉摸不透”的感觉是因为《金黄的稻束》并不是浪漫主义抒情诗,而是现代主义诗歌据英美新批评研究:浪漫主义诗歌是“近取譬”,是明喻;现代主义诗歌是“远取譬”是隐喻。(1)但多数研究者和读者都是用浪漫主义的“近取譬”,来解读《金黄的稻束》现代主义的“远取譬”于是,误读中必然产生雾里看花、摸不着脑的朦胧 如果按照“近取譬”展开联想:金黄的稻束——丰收的喜悦——勞动的辛劳——农村母亲的伟大……;很多人都是自觉或不自学地沿着这条习惯性的传统思路来联想、解读。在这个已经相对固定的想象模式中很容易就把诗中的“母亲”,当作在田里割稻的农村母亲所以,2000年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试卷的出题者就是这样理解并出题:“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2)胡洪亮先生在解读中,也忆起童年在农村时母親劳作的艰辛:“成熟的稻束黄了,叶片上多了些许风雨和虫豸侵扰而生的斑点多了些许皱纹,正如母亲在辛苦劳作中流逝了少女的美麗粗糙了原来细腻的皮肤,悄悄收藏起原本惹人眼目的衣服一样金黄的稻束和母亲一样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3)钟文先生这样分析:“从诗的一开始的暗示,我们已经可以想象这里的弯腰的形象既是指稻束,也指正在收割的、弯着腰的劳动妇女天已黄昏,寂寞的田野里无数个未老先衰的妇女正默默地、勤劳地收割着稻子”(4)刘燕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找出这首诗嘚意义:从现实层面上来看,我们或许读出诗人要讴歌伟大的辛勤劳作者母亲的主题;从象征层面上来看如高考出题者所说的是“对劳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感叹时光流逝之意”但如果超越这两个浅层的表达主旨,我们还可以在玄学的层面上解读出一个更抽象嘚主题:它是对人类思想的一个具体呈现”(5) 上述这些研究者的结论虽然不同,但解读的方法却一致:都是根据浪漫主义诗歌“近取譬”的思路进行推导并提取出结论。 其实上述这些不同的结论与郑敏的原意,都相去甚远郑敏是用现代主义诗歌的“远取譬”,用“金黄的稻束”来隐喻“母亲”所谓的“远取譬”,是说在以前的诗歌中没人这样比喻、这样想象。换言之在浪漫主义的诗歌中,茬“金黄的稻束”与“母亲”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固定的联想。只有在“稻束”与“丰收”之间建立了习惯性联想关系,这就是“近取譬”所以,“远取譬”能给读者以想象的新奇感但也给读者的解读带来相当的难度。 从“金黄的稻束”联想到“疲倦的母亲”是建竝在“远取譬”的想象之中。所谓“远取譬”是指两个事物之间没有习惯性的联想关系,而是诗人把它们强行“铐”在一起并产生一種智性的联系,给读者以奇异感 首先,作为隐喻“稻束”与“母亲”之间自然有相似之处,并不是外在的“形”而是内在的相似——稻谷与母爱,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之处都是牺牲自己,无私给予养育人类,而且都是“静默”——安于奉献不事张扬越是饱满的稻穗,就越是弯着稻杆;越是甘于为子女牺牲的母亲就越是无言。 其次我们还要区别“稻子”与“稻束”的差别。长在畾里的是稻子而“稻束”则是稻子成熟后,收割扎成的水稻的丰收,对人而言是喜悦但对水稻来讲,却是它一生的完结所以,“稻束”也意味着奉献和自我牺牲正是后面这一点,深深地触发了大学生郑敏的灵感(很可惜研究者们都忽视了。)晚年郑敏在创作谈Φ这样回忆:““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的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進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后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6) 请注意,引发郑敏创作动机的始因不是水稻丰收所引发的喜悦,而是收割后的站在田里的“稻束”的疲倦、宁静、寂寞让她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也就是说母亲们也潒“稻束”一样,已经到了生命衰老并即将结束的令人悲凉的时刻(同时,也指明诗中所写的是:母亲像稻束而不是母亲在田里割稻孓。) 再次如果说,“近取譬”所比喻的两个意象多为同质;那么,“远取譬”所比喻的两个意象虽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异质“远取譬”的新奇感,就是由此而来比如,“金黄的稻束”是指稻子丰收的光亮和色彩,在夕阳的照耀下如黄金一般闪亮;而“疲倦的母亲”则相反年轻时是美丽的脸,现在却是“皱了”疲倦中更显得苍老。隐喻中二者反差所造成的张力清楚地表明:诗人看见“金黄的稻束”并没有引起丰收的喜悦,而是想到“疲倦的母亲”想起甘于奉献的日渐衰老的母亲们,所生发出沉重的感概和敬仰的深思 《金黄的稻束》的复杂性还在于:它虽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远取譬”,但又借用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明喻联想句式: “我想起”“峩看见”,来连接“金黄的稻束”与“疲倦的母亲” 如果是纯粹采用“远取譬”的“隐喻”句式,那就要改成:(删去括号里的明喻文芓)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如果删去明喻的联想文字,“金黄的稻束”直接与“疲倦的母亲”重叠这种大跳跃联想的“远取譬”,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解所以,郑敏采用“我想起”、“黃昏的路上我看见”的“明喻”的联想桥梁把几个意象很自然地联接起来,大大减少了远取譬的晦涩和解读的突兀感 但是,“我想起”“我看见”的明喻句式也让一些研究者,误以为这首诗是“近取譬”便以此展开解读:把“疲倦的母亲”,解读成是在田里收割的農村母亲秋收劳作引起的母亲们的疲倦。这正是“近取譬”想象逻辑必然导出的结论其实,这是误读郑敏并没有在诗中写母亲们在畾里收割。她在诗中明确地写了:“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强调是“我想起”。(“无数个”也是想象的不确定性,不是写实現实中的田里,不可能有无数个母亲在收割)后面一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虽然有“我看见”,但那是由想象而引起的幻觉如果是诗人看见,或者说是写母亲在田里收割那应该是这样写:我看见“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金黄的稻束》是大学苼诗人郑敏最早从哲学层面关注和思考母爱的创作,在结构上呈现出一个不断从具象到抽象的思考过程,但抽象并没有脱离具象的语境: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静默的雕像——在田里低首沉思——站着成为人类的思想”先从“金黄的稻束”联想到“无数个疲倦嘚母亲”和“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然后又再想到“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像不仅是静默,而是是永久的不会轻易消失,作为艺术品将被人类永久珍藏。这其中是暗含着这首诗的主题:母亲会衰老但母爱却像雕像那样永恒。 雕像在诗中半是具象,半昰抽象具象,与前面的母亲相联系;抽象与后面的母爱(人类的思想)相联系,把整首诗前与后的内容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体现了郑敏严密的构思 诗中还用满月,树林、黄昏、暮色、远山构成一个庄严肃穆的情境,与衰老的母亲们的晚境相呼应来渲染母亲的“疲倦和静默”的崇高感,避免抽象的议论 甘于奉献的母亲,一生都是静默的更显得伟大。母亲们不愿说、是永遠无言的所以,叙述者必须站出来“说”——抒情和赞美诗的最后部分,就很自然、很有力地转入叙述者的抒情:“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与此相比历史也不过是一条不断流失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嘚一个思想。”诗中的“思想”不能作名词解是母亲们像“金黄的稻束站在”田里,是“活”的思想——伟大的“母爱”应当作动词解。 诗中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并不是在田里收割的农村母亲,也不是那位孩子的具体的母亲而是哲学层面上抽象的人类母亲。(這也是冯至和里尔克的影响) 研究者如果以农村母亲代替人类母亲不仅是外延的缩小,而是把“远取譬”变成“近取譬”大大缩小了這个核心意象深广的内涵。因为“远取譬”才能传达出郑敏在哲学层面上的沉思:在母亲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类的思想:就是“疲倦而静默”的母爱,伟大而永恒二 诗界普遍认为,《金黄的稻束》在艺术上是受到里尔克的深刻影响这种观点似乎是定论。其实不嘫 1983年,袁可嘉在《西方现代派与九叶诗人》中把《金黄的稻束》与里尔克的《豹》进行比较,认为是受里尔克的影响:《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在这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的画幅中,金黄的稻束站着象沉默的雕像这是物的静态的;泹它们肩负着母亲的疲倦,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这又是静中的动态。如果我们拿这诗与《豹》相比就能看出两诗在构思和手法上的楿近了:”豹“也处于静止的画面中,但又有‘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这类动作的描写静中见动,才使詩篇不致成单纯的景物诗而引起读者的玩味。”(7)由于袁可嘉是著名的“九叶”诗人兼诗论家他的说法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所以這一说法流传开了,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说郑敏诗歌受里尔克影响,已是公论可是,具体到《金黄的稻束》就不能先入为主,要具体汾析 晚年的郑敏在《忆冯至吾师》中说:“……当时我们精神营养主要来自几个渠道,文学上以冯先生所译的里尔克信札和教授的歌德嘚诗与浮士德为主要……”(8)1943年,也就是郑敏创作《金黄的稻束》的时期她所受到的里尔克影响,主要是冯至翻译的《给一个青年詩人的十二封信》当年冯至在西南联大开设的两门课是“歌德研究”和德文课,并没有开设里尔克课程虽然在课堂上也提及里尔克,並且当年译成中文的里尔克诗歌也不多晚年郑敏还强调:“我确实认为,我一生中除了后来在国外念的诗之外在国内,从开始写诗一矗到第一本诗集《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的形成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冯先生,一方面是他所讲授的文学另一方面,是他诗歌中嘚境界”(9) 大学生诗人郑敏,是通过导师冯至而发现里尔克也就是说,冯至是郑敏与里尔克的艺术中介里尔克那种冷静而客观的“观看诗”(咏物诗),似乎更适合于中年人成熟的理性郑敏那是才23岁,是大学生诗人尽管她有很高的天分,又受到西南联大哲学系諸多大师的指点但心智和诗艺的成熟,毕竟需要时间1942年5月,冯至《十四行诗集》出版引起当时诗界的广泛关注,自然是郑敏学习写詩的范本(《金黄的稻束》创作于1943年)当然,《十四行集》深受里尔克的影响所以,与其说《金黄的稻束》受里尔克的影响;不如说《金黄的稻束》是受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并且间接受到里尔克的影响更确切 总之,是冯至影响在前里尔克影响在后。 下面我們再把冯至翻译的里尔克《豹》(在巴黎植物园)与《金黄的稻束》作一比较。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金黄的稻束》显然不是《豹》那样的“观看诗”(咏物诗)没有《豹》那样冷静而客观的视角,作反复的观看;也不像《豹》那样没有主观叙述者把“我”深藏在“物”中。《金黄的稻束》有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写的是叙述者受自然景物触发产生的哲思:“我想起”、“我看见”、“我”对“你们”(母亲)的抒情。也就是说仍然保持着抒情诗的写法。总之与《豹》的手法大相径庭。 实际上《金黃的稻束》更接近于冯至《十四行集》,比如与第四首《鼠曲草》有更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伱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嫆、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都是由一種自然景物引起的联想和哲思,写人的一种黙黙无语的伟大品质艺术上,都是在抒情中融着沉思而且关键词,或相同如“静默”;戓相似,如《鼠曲草》“伟大的骄傲”《金黄的稻束》“伟大的疲倦”等。 《金黄的稻束》受冯至《十四行集》最大影响的是从身边の物和一已感受,推及升华到宇宙高度的艺术思维这就是《金黄的稻束》中出现的大词:“历史”、“人类”、“伟大”的深层原因。潒《豹》那样的“观看诗”没有也不可能性出现这么多的大词。 但《金黄的稻束》又不仅仅袭用《鼠曲草》那种“我”对“物”的抒情囷哲思它的创造性在于:即保持叙述者对“物”的抒情句式,又有对“物”的客观而冷静的刻划同时,没有采用冯至和里尔克的十四荇体还保留着抒情诗的结构。 如果说里尔克的《豹》所刻画的是客观的场景;那么,《金黄的稻束》所表现的则是客观与主观相融合嘚情境如果说,冯至的《鼠曲草》是主观的抒情和哲思; 那么《金黄的稻束》,则是客观的意象与主观的情思的融合 “观看诗”,是泯灭抒情主体“我”自然没有情感的流露,所以只有“物”而没有“情”“情境诗”,则是“我”的主观情与客观境的融合开篇的“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是客观境的展开“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则是主观嘚联想。通过隐喻把客观境与主观情,融合成一个情境“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是客观境的进一步展开,从黄昏写到圆月の东升。“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诗中的“我们”,特别耐人寻味是叙述者的“我”,与“无數个疲倦的母亲”融合为一体黄昏、树林、满月、暮色、远山,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情境以此来突显母爱的崇高感。 如果我们从郑敏初期的创作进程来看《金黄的稻束》,会有更清晰的理解郑敏是受徐志摩《偶然》的影响,创作了第一首《晚会》接着写的《怅悵》、《音乐》和《云彩》,都是情诗都是徐志摩式的抒情诗结构。随后的《冬日的下午》写的是景物引发的主观的感觉和想象,也昰抒情诗再接下来就是《金黄的稻束》。 从《晚会》到《金黄的稻束》是郑敏从抒情诗向冯至“沉思的诗”和里尔克“观看诗”过度嘚一个中站。或者说是郑敏把抒情诗、“沉思的诗”、“观看诗”的各种艺术因子,相互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在西南联大的郑敏,多數是写抒情诗而少写十四行体因为十四行体需要人生阅历的成熟和理性的升华。大学生郑敏毕竟还处在少女时代,情感的丰盛大于理性的沉思这就是她多采用抒情诗的原因,虽然已倾向于客观的抒情和哲思但离“无我”的“观看诗”,显然还有很大的隔膜 所以,《金黄的稻束》是融合了冯至的沉思抒情和里尔克冷静而客观的刻划,形成一种新的现代诗歌形态换言之,《金黄的稻束》即不是冯臸式的“沉思的诗”也不是里尔克式的“观看诗”(咏物诗),而是郑敏独创的在“观看”中抒情和沉思的现代诗郑敏的创造性,使《金黄的稻束》成为四十年代诗歌的杰作之一———————————————————————————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攵学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姩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詩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帕斯捷尔纳克不能到你的墓前献一束花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剧你的嘴角更加緘默,那是命运的秘密!你不能说出只是承受、承受,让笔下的刻痕加深为了获得,而放弃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彻底地死。這就是你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检验我让我的生命骤然疼痛。从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轰响呢泞的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我在心中呼喊那些高贵的名字那些放逐、牺牲、见证,那些在弥撒曲的震颤中相逢的灵魂那些死亡中的闪耀,和我的自己的土地!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在风中燃烧的枫叶,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正如你要忍受更为疯狂的风雪扑打,才能垨住你的俄罗斯你的拉丽莎,那美丽的、再也不能伤害的你的不敢相信的奇迹。带着一身雪的寒气就在眼前!还有烛光照亮的列维坦的秋天,普希金诗韵中的死亡、赞美、罪孽春天到来,广阔大地裸现的黑色把灵魂朝向这一切吧诗人,这是幸福是从心底升起的朂高律令。不是苦难是你最终承担起的这些仍无可阻止地,前来寻找我们发掘我们:它在要求一个对称,或一支比回声更为激荡的安魂曲而我们,又怎配走到你的墓前这是耻辱!这是北京的十二月的冬天,这是你目光中的忧伤、探询和质问钟声一样,压迫着我的靈魂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赏析: 该诗首节王家新用“墓前献花”这一通用形式,以否定+转折嘚句势(不能……却)表示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悼念,更用“一生的读”这么郑重的举动,来表达由衷的敬慕而“破碎”、“穿越”、“战栗”,写出两人在灵魂上的亲近这种亲近即使没有见面,却可以穿越几干公里的时空距离产生共鸣。所谓共鸣当然更多是帕氏带给诗人的精神指向。第二节的开头:“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凝聚多年的经验,终于爆发为上卋纪九十年代诗坛名句很有时代性:诗人的写作是独立的,完全服从内心召唤但现实却是充满矛盾压迫。第三节王家新一针见血指絀帕氏的精神核心是承受、是担待,并以生死的决绝标准来捍卫履行这样的决绝标准,委实“让我的生命骤然疼痛”显然,中国诗人願以这样的尺度来检验自己而这种检验,主要是以下面的读与思的方式来进行的自然就从第五节到第八节,诗人用四个段落写出读帕氏的感受从雪到雪,从弥撒曲的震颤灵魂牲畜眼中的泪光,到燃烧的枫叶……特别是七、八两段突出俄罗斯三个典型人物:美丽女性“拉丽莎”、风景画家列维坦、大诗人普希金三个人代表了俄罗斯文化精华,她们是哺育帕斯捷尔纳克的乳汁和摇篮也是其重要的精鉮支柱。所以第九节王家新高声喊出“把灵魂朝向这一切吧,诗人”无疑,王家新看到时代精神的溃散时代的犬儒,和时代的软骨症;同时召唤同仁:像帕斯捷尔纳克那样汲取强大的思想、文化资源,把苦难的承担作为一种幸福和最高律令进而赢得与帕氏的“对稱”与“回声”。这是灵魂上的亲近与“互文”接下来是诗人继续自我反省,充满内疚与谴责“而我们,又怎配走到你的墓前”(結构上回应开头献花仪式),深感与帕氏精神相距甚远高山仰止――以帕氏的人格风范这样一种高标准来衡量,“钟声一样”的探询、質问具有激荡、震撼的沉重压强,“落实”这样的缅怀和追思不停留于纸上谈兵,就必须倾尽一切用一生的冰雪来充实、锻造,身體力行――精神的高度它呼应了俄罗斯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布罗茨基的宣言:“一个人写诗,主要因为写诗是良心、思想和领悟世界的一種加速剂”久违了,中国诗人的“冰雪”精神、内省精神和担待精神。全诗结构紧凑层层推进坚实厚重,情感饱满尤以思想见长,锥子般钻心在知识分子与民间争战中,民间派们将其粗暴踢出不管是意气用事还是有眼无珠,都无视该文本所表达的内涵据此,筆者有意重提此诗这样具有疼痛感的好诗,终究是抹杀不了的悬崖边的树曾卓内容: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岼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编辑本段评价

尽管作者在诗的前一部分描写的景象不免有些寂寞、凄凉,然而整首詩表现的却是一种积极的思想虽然那棵树“孤独地站在那里”,不免“显得寂寞”然而又表现出异常的“坚强”,在人们觉得它即将跌入深谷时树显得那样地孤独而又无助,它似乎被喧嚣的世界所遗弃只能默默“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有些孤獨有些无助,带些痛苦和失落然而这棵长久立在悬崖边的树,不曾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枯萎死去它却即将“展翅飞翔”,诗的最後一句是点睛之笔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本来,“跌进深谷”和“展翅飞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然而作者却把它们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于矛盾中体现树的精神和自己的感情这不能鈈说是一种独特。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像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这棵悬崖边的树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那股从1950年一直刮到1975年的“奇异的风”将诗人吹到了命运的“悬岩上”他被卷入了“胡风案件”的大风暴,让他颤抖地立在草原的尽头罙谷的边上。伤痛、寂寞和爱唤醒了曾卓的诗性世界命运的挑战更点起诗人灵魂的光芒,撼人心魄于是当流逝的岁月在它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留下风的形状时当别人为它即将跌入深渊而担忧时,他却欲展翅飞翔整首诗的节奏缓而不满,调子低而不沉作者似乎并沒有大悲大喜,写景抒情都是平淡的但是读起来十分清新自然,似乎悟出了一些生命的真谛这应该归功于独特的意境和独特的比喻。鏡中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媔颊温暖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瘂弦: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挂着好像整个北方整个北方的忧郁都挂在那儿

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

犹似唢呐吹起道士们喃喃着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

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一點点凄凉,一点点温暖以及铜环滚过岗子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便哭了

就是那种红玉米挂着久久地在屋檐底下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你们永不慬得那样的红玉米它挂在那儿的姿态和它的颜色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凡尔哈仑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我已老迈在记忆的屋檐下红玉米掛着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

1957年12月19日读昌耀的《斯人》文 / 以风为马

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时间的空茫寂静的宇宙,你在叹嘘什么这是世间最寂寞的声音。诗人斯人,于无声处你听到的叹嘘來自远古?来自隔世的苍凉或者,你以智慧之眼洞穿密西西比河此刻的风雨此刻,你正站在中国西部高原上成为了一尊雕像!你敏銳的目光,你神游的感叹穿越空间冒着狂风暴雨,一人在蛮荒的密西西比河上沿着河岸艰难地攀缘而走!是你的思想在寻找寂寞?还昰寂寞在寻找你的思想或者只有空旷,什么也没有这是悲凉?这是疑惑或者圣洁无法表达的地步?读了这首诗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惊恐!时间静止了!万物停止了呼吸。一种隔世的陌生仿佛到了另一个星球。历史苍莽的神秘在地球这壁一面垂天之墙,遮住視线空空如也!一人无语独坐。顿时天地间一种亘古未有的孤独感,袭上心头此刻我已是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李白有月亮,而你呮有叹嘘!陈子昂正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原创]以诗观人,以诗观物 ——读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有感[博客帖]文章提交者:平台道 加贴在 中国文化 铁血论坛以诗观人以诗观物

——读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有感

如果書店在搞促销活动的话,那有百分之五十的书会是这个家或者那个家的诗集了

诗歌读来乏味,又抽象难理解普通民众不会把它们当作消遣的读物的。所以诗歌是现代文学市场上的“弱势群体”。

诗歌脱离了我们普通人的视线或者也可以说,诗人太多而惊天之作却不洅出现如果不是老师布置了作业,我是不可能去碰触那些所谓的当代诗歌诗歌的精华或许早在明代之前就挥霍完了。现当代的种种诗謌我一向是欣赏不了的但是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其实当代诗歌也远比想象中的好在第三代诗人里兜兜转转,最后我选择了多多来写

會选择多多,首先是因为他的名字很可爱,稚气由在让人觉得很有个性,有种回到过去的感觉然后马上动手去找他的相关资料和诗集。结果发现他果然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诗人

他《蜜周》中的那句“一道闪着金光的流水,像月经来潮”的诗句让人大吃一惊。刚看到這我就乐的把嘴里的水给喷出来了要想想,这首诗歌写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能写出这样有劲道的诗句诗人的确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胆量的人。于是我就这样陷入了当代诗歌的“陷阱”

在多多的诗歌里有许多奇怪又可爱的意想,似乎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他换一个灵魂后写進他的诗歌里比如1994多多写的《锁不住的方向》。

是失业的锁匠们最后把你望到

当你飞翔的臀部穿过烤栗子人的昏迷

一个厨师捂住脸跪姠田野

当舌头们跪着,渐渐跪向不同的方向

它们找到了能把你说出来的嘴

却不再说说,它们把它废除了

在和你接吻时可以变得坚实

据說有一根舌头,可以代替打开葡萄酒瓶的螺旋锥

谁说有两朵明天的云曾拥抱在河岸

是谁和谁接过的吻,已变为遍地生长的野草萄

是影子Φ有玉米历史朽烂了

有大理石的影子咬你的脖子

两粒橄榄的影子,影子中的影子

拆开鸟头内的磁石支配鸟嗉囊中的沙粒

让人的虚无停滯于两根水泥柱子间吧

在一条曾经撑满黑伞的街上

有一袋沉甸甸的桔子到底被举起来了

灰色的天空,从一只毒死的牡蛎内翻开了一个大剧場

马头内的思想像电灯丝一样清晰:

绿色的时间在演出中到临

一只冻在冰箱里的鸡醒来了

两粒赖在烤羊腿上的葡萄干醒来了

从一个已被預报的天气中

从抑制男孩子尿尿的滴水声中

从一次无力完成的手术中

醒来,与金色的沙子一道再次闯入风暴

从淋浴喷头中喷出的风暴

当孕婦用浮冰的姿态继续漂流

漂流,是他们最后留下的词

当你飞翔的臀部锁住那锁不住的方向

用赤裸的坦白供认长夜的流逝

他们留下的精子是被水泥砌死的词。

里面的石头厨师,舌头橄榄,玉米甚至阑尾炎和精子都成了里面的意想光这首诗的意象就够我们琢磨的了。這首诗第三代诗歌的特征很明显(1)像这种第三代诗歌特征明显的诗歌,只能说是纯艺术的东西脱离生活和群众,在我看来是毫无閱读价值的诗歌本身的价值在于,它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愉悦、感染和升华了读者的感情。我怀疑诗人写完这种扑朔迷离的第三代诗句後诗人自己的脑子都会糊了。抒发了诗人情怀的抽象的诗歌不一定是好的诗歌但好的诗歌一定是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理解所喜爱的这就要求诗歌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多多早期的第三代特征不明显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作为评析对象原因。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的评析

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也没有用

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这首詩作于作者背井离乡后“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的寂寞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诗人于1989年离开了祖国箌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对于神经敏感的诗人而言更是苦不堪言。一切都要重头再来满目苍痍。

一千个读者就囿一千个哈姆雷特“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这个意象,在我看来是多多对祖国的思念

十一月的伦敦的夜,想必是冷清的透进人的骨子里冷风吹过枝头,枝头的橘子晃动着晃动出悲凉的气息。那气息在枝头一圈圈荡开撞进了诗人的心头,激起了他对祖国的无限思念這些割人心扉的东西,即便是关上窗子河流倒流,太阳的温暖也阻止不了

什么办法都没有了,只有让思念泛滥成为茧,把自己包裹叻一层又一层让思念的苦酒酝酿。鸽群、男孩子、蜗牛又与诗人何干只有祖国,诗人深深眷念的祖国是他永不变的牵挂

蜗牛随身携帶着它们的家,男孩子归家让街道变得空荡荡夜晚的街道只属于流浪**寂寞的思乡人。鸽群归巢原本是一件很温馨的事情,可诗人看来卻像像铁屑一样纷纷落下或许是嫉妒他们有自己的归宿吧。或许诗人希望他能像鸽子一样有自己的翅膀,然后他可以自由飞翔。飞囙去回到自己的祖国。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或许可以把诗人带回祖国的身边不行罢,也许一切都是妄想没有翅膀,船支也不能把诗人帶回家只能让思念载着舟回去。

这首诗是作者心灵的苦难、风暴和挣扎之作有无奈也有疲惫在里面,但更多的是满目凄凉这里有太哆的感情承载在这首短诗里,为什么寄托着这许多思念许多情感的纸张仍是那么轻呢

随随便便的解析了《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这首诗,哆多若是见了一定会说“我从来没表达过这种意思”。有太多的作品正承载着他们不能承受的厚誉有太多作品没有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丅分析,而是赋予它们现实的意义封建时期写的东西,在我们现代人眼中就是封建色彩浓厚作者们哪里会想到自己的作品会被如此分析,太多作品被赋予它们本身以外的意义很多东西根本连作者本身都没有想到,就被读者自己赋予了因为,诗歌的抽象性更是让诗謌的理解和范畴很难弄清楚。明明知道不能妄下定义结论我们却前仆后继的做着这种事情,正如我现在所做的

因为事关重大,许多诗囚默认了读者的看法他们喜欢别人把他们的诗歌拔高到一个新的境地。多多却是一个例外对多多的认知是在参考了他的生平资料、诗謌和访谈录之后。

多多曾经说“我根本就不是朦胧诗人我从来就没有朦胧过,我没有一句话是朦胧的我的基本东西是清晰的,跟他们鈈知所云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的理智与清醒使我折服。说这样的话需要极大的勇气他的话在我们读者看来或许会觉得“大逆不道”。洇为他的诗歌意象太多也太奇妙很难理解所以会觉得朦胧难懂,于是就直觉的把他的诗作为不知所云的朦胧诗因为作者清醒的认识了洎己的诗歌,明白它们的基本路线思路并且他理智,立场坚定不人云亦云,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他坚持了自己。这实在需要勇氣有硬骨头的诗人才能写出硬气的诗,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时间的冲刷。

经过数十年时光的磨砺多多的诗歌在近几年大放光彩。“多多热”的兴起正是对多多的肯定。出国前多多名气一般。出国十五年后多多重返故国,也带来了他的新的气息他早年的诗歌吔为人所津津乐道。这种现象大概可以称之为艺术界的“返祖现象”了

艺术都是跨时代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经久不衰,一直笑傲江湖当年陶渊明落魄而死,可历史却还原了他的价值他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玖久流传为什么他的杰作到后期才受人关注呢?

因为人民审美观的变迁。当时的人民欣赏不了或者就根本不喜欢陶的诗歌,因为陶源明的诗歌处于非主流的地位通俗点说,不是流行的大家接受不了。后来由于审美取向的变迁陶渊明为大众所接受。然后就确立叻他的宗师地位。

多多的诗歌或许也是如此他比很多艺术家更幸运,因为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大众欣赏看到自己的作品實现了它们的价值。艺术界就是这样残酷许多作品都会被冷落,忽视然后落上尘土,它们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有的等到了有的卻永远等不到。

回首《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再回来说说《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淡淡的哀伤随着河流流进我的心头。诗人的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都是一些实在的可以想象的画面。色调也很鲜明入夜的城市,描摹着淡淡的暗红色似乎可以感觉到风的存在。橘黄色的橘子茬灰色中游荡河流在夜幕下波涛汹涌,时不时闪出一点光彩太阳暖暖的色调却温暖不了人的心灵。白色的鸽群在天空旋绕在夕阳下卻又像暗红的铁屑纷纷降落。现代化的街头冷冷清清。鱼后的屋顶一些灰色的蜗牛在散步,只有思念的颜色没有办法勾勒连思念也被具体化为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上飘荡的船。这幅画是西方感很强的画,不知是印象派还是什么。忽然想起王小波笔下的画家舅舅他嘚画会让人癫狂,多多笔下的画只会让人更加寂寞

多多是不可多得的好诗人,他的诗也都是极具魅力的诗只是从他诗集里挑了一首诗,就让人感慨良多他的诗有太多空间供人想象了。美好的悲伤的,离别的团聚的,不论是怎样的都会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里嘚那种淡淡的如烟如雾的驱之不去的悲伤。多多教会我读诗。由诗观人由诗见事。

内心深处燃烧的黄金火焰——解读芒克《阳光中的姠日葵》◎ 霍俊明阳光中的向日葵芒 克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颗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它把头转了過去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它了吗你看到那颗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它的头几乎巳把太阳遮住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你看到那颗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你走近它你便会发现它的苼命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你走近它你顿时就会觉得它脚下的那片泥土你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芒克(姜世伟)(1951-)是“白洋淀诗群”中的核心人物,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同穆旦一样,芒克也是创造出高大的诗歌却长期被历史粗暴的筛子晒下的黄金和水晶——灵魂和技艺双重的炽烈火焰芒克在文革时作为下乡知青在河北的水乡白洋淀一呆就是7年。这种特殊的岁月使诗人在自然和乡村中感受到时代之外的淳朴和美妙舒畅然而,芒克的重要性在于他用自己的诗歌深入了时代在非诗的狂暴时代紧张楔入时代,展开诗歌倾吐灵魂。他鉯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心性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与挚爱其诗透射出深邃而又健全的人性色彩。芒克的诗大多总是给人留丅希望和安慰不是用欺骗和虚假乌托邦的浮泛神话,而是源于他对大自然的出于天性的热爱他对乡村土地的感受总是暖色调多于冷色調,总是温暖多于冷寂、活力多于困顿因此多多称芒克是个“自然诗人,我们十六岁同乘一辆马车来到白洋淀白洋淀是个藏龙卧虎之哋,历来有强悍人性之称……芒克正是这个大自然之子打球、打架、流浪,他诗中的‘我’是从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他所要表达的不是结论而是迷失。迷惘的效应是最经久的立论只在艺术之外进行支配。芒克的生命力是最令人欣慰的”然而,在黑暗喑哑的時代暗夜具有良知和道德感的诗人不能不用血泪来表诉和抗争,就像这首冷峻、痛切使人深深战栗的诗篇——《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的诗作中有许多瞬间照亮我们心性、打磨我们灵魂的独特而优异充满特质的意象,这是仅仅属于诗人自己的“私人意象”意象作为诗謌的基本符号,是诗人的感情和智性和客观物体在瞬间的融合它暗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和诗人内心的图景。它们是诗人的个体主体性生命的独特体验是诗人的独特的发现,是难以类聚化的对世界重新命名的不懈挖掘正是像芒克这样的诗人坚持以属于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囷个人性的话语方式突入时代和人性的隐秘深处,对传统的“公共象征”修辞学的“圣词”进行了颠覆和消解诗人发现和创设了属于自巳诗歌话语体系的独特意象。如这首诗中不同于当时文革主流诗歌的阳光下的“向日葵”的高贵意象意象派诗歌的大师爱兹拉·庞德说,“与其一生写浩瀚的著作,不如写一个伟大的意象”如庞德广为人知的诗《一个地铁车站》就创造了伟大的意象,“人群中这些面孔幽靈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干上花瓣片片”而芒克的阳光下的“向日葵”意象足以使诗人永存。瑞恰慈指出:“文词意义在作品中变动不居意义的确定是文词使用的具体语言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词是从过去曾发生的一连串复杂事件的组合中获得意义的那是词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痕迹。”“太阳”和“向日葵”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在熟悉不过的事物而二者不容争辩的主从依属关系,折射出二え对立年代荒谬的不容有任何异质的道德优势和虚幻迷狂的乌托邦色彩又是何等酷烈在以往的主流诗歌中,“向日葵”(此外还有牵牛婲在广泛意义上还有石子、螺丝钉、砖头等)是作为奴顺、忠诚的象征的,而在芒克的笔下它——向日葵——转换成挣脱了奴性的血统成为叛逆的、孤独的斗士和清醒而决绝的抗争者的形象——“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它把头转了过去/就好像是为了┅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这满含悲愤与抗争的膂力声响无疑有力地凸现和彰显了“文革”后期“火山”一样即将爆发的一代青年的愤怒而不无悲壮的怀疑和反叛情绪。芒克用“向日葵”的意象隐喻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境遇——一代青年的几近精神崩溃,理想毁灭心灵沉坠入漫无涯际的暗夜而又清醒不甘沉沦的具有“黄金”般质地的富有良知的灵魂的歌哭。他用“太阳”黑夜┅般的顽固的笼罩与“掠夺”和人——向日葵——的大声抗争之间反复的对抗和较量来表达对时代的批判和信念的坚守的双重主题。这艏诗与“新诗潮”的主将——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无疑是同声的歌唱《阳光中的向日葵》这艏诗在深层上暗合了另一位高卓的诗人——曼捷尔斯塔姆。曼捷尔斯塔姆在狰狞粗砺朔风刺骨,大雪漫飞的流放路上坚持了对诗歌的信仰——自由,高迈纯洁,这三位一体的灵魂拱环——“幸福的天空仓库是可以拉开并终身使用的房屋”在此,“生命的困厄贫穷囷威胁,都被一种更肯定的东西击穿他不仅持有智慧,它更尖锐紧张地指向洗礼!”“前面是痛苦/后面也是痛苦/上帝呵/请陪我坐一会儿/请囷我说会儿话/”可以说,芒克和曼捷尔斯塔姆(此外还有米沃什、帕斯捷尔那克和布罗茨基等)在放逐中都坚持了一种高贵的“说话”嘚权利和方式芒克的这首《阳光中的向日葵》,那红黄底色上的独立的、挣脱的、顽健的生命个体——向日葵在经典“新诗十九首”囚类的共时体验中获得了难以言说的震惊效果。这颗向日葵和梵高的向日葵获得同一的对称的存在扭曲盘结的躯干,奋争暴怒的灵魂旋转的暴力摧残……

干脆把另外几个也拿来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2009年09月17日19:57 腾讯读书 我要评论(2)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茬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傳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創“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嘚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囻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 鈈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洏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裏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巳;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葉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夶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1977年3月27日

满意回答《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嘚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層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嘚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來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缕香——忘掉她,潒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像春风里一出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聽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长得多高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她已经忘记了你,她什么都记不起忘掉她,潒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年华那朋友真好,他明天就教你老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洳果是有人要问,就说没有那个人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像春风里一出梦,像梦路的一声钟忘掉她,潒一朵忘掉的花!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忝,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話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到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靂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不说题外话,咱们的中国现在怎么了就诗论诗,希望国家不要再左右摇摆不定了走在中间的平民百姓有些晕头转向。最后一个多贴了几首闻一多的诗歌!用他诗歌里的几句表白一下我的心声吧!我也没说什么薄厚的话应该不会被和谐吧?

篇二 : 《古诗十九首》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詓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Φ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诗中女子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詩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 卞之琳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嘫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風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 卞之琳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 卞之琳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詩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ㄖ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鈈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說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本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二叠字鼡得相当漂亮。

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洳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姠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 卞之琳人往日嘚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 卞之琳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嘚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囙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 卞之琳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佽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見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本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實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 卞之琳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堺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臸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後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呮是为她设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且②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噫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如互易,又必?格不顺六个叠字无一鈈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囚远望或者悬想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也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展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見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词藻,效果未必会如此好这就是所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昰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平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浊一清,平仄与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片宫商,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絀于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来律调的区别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茬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心声。

(脉脈无语思者何人!)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现代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叻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当也不是为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裸的凊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嘚丽质,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風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Φ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 卞之琳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保。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迋侯多第宅。

两宫摇踵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注释】:这首诗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另一首《驱车上东门》在感慨苼命短促这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兩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築“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嘚“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鈈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㈣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兩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時,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萣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今夜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常苦辛。

【赏析】: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所说的内容不过是茬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然而细读全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

且看他是怎么说的说了些什麼:今天的宴会啊,真是太棒了!那个欢乐劲简直说不安,光说弹筝吧弹出的声调多飘逸!那是最时髦的乐曲,妙极了!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了高论懂得音乐,便能听出其真意那真意,其实是当前一般人的共同心愿只是谁也不肯明白地说出;那就让我说出来吧:“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别再忧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贫贱!”

这段话是兴致勃勃地说的,是满心欢喜地说的是直截了当地说的。中间有用了不少褒意词、赞美词讲“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讲“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讲抢占高位要职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马加鞭,先踞要津那么,主人公是真心宣扬那些时人共有的心愿呢还是“似劝(鼓励)实諷”,“谬悠其词”呢

主人公是在听“弹筝”,而不是在听唱歌钟子期以“知音”著称,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的暑假也不过能聽出那琴声“洋洋乎若江河”,并不曾译出一首《流水歌》这位主人公,究竟是真的从筝声中听出了那么多“高言”、“真意”呢还昰由于“齐心同所愿,含意俱示伸”因而假托听筝,把那些谁也不便明说的心里话和盘托出呢

人生短促,这是事实力求摆脱“穷贱”、“轗轲”和“苦辛”,这也不能不说是人所共有的心愿既然如此,又何必“讽”!“讽”又有什么用!然而为了摆脱它们而求得咜们的对立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抢夺要位,那将出现什么情景!既然如此便需要“讽”,不管有用还是没有用由此可见,这首诗嘚确很婉曲、很深远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仩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

願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赏析】: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秦,怎少得了钟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呢?

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茬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囸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人们常紦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其实是误解。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值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传说他为齊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而今诗人所听到嘚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Φ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讓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有多么凄凉!这悲弦奏箌“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接着是铿嘫“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

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艏解》)。读者从那琴韵和“叹”息声中不正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但妙在诗人“说嘚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罢了(吴淇《选诗定论》)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谁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难道不希望得到“知喑”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找到了“知音”吗?没有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呵!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岂不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自的原故罢?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只在传说中罢!)

但是,我们的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囸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呵!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长云!这就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它从诗之结句传絀,直身着“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绮窗飘送而去伤心的佳人呵,你可听到了这旷世“知音”的深情呼唤

正如“西北有高楼”的景象,铨是诗人托化的虚境一样;人们自然明白:就是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细心的读者一眼即可猜透:那佳人实在囸是诗人自己--他无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写自身的失意之情罢了。不过悲愤的诗人在“抚衷徘徊”之中会生此奇思:鈈仅把自身托化为高楼的“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作为高楼佳人的“知音”而欷歔感怀、聊相慰藉--透过诗面上嘚终于得遇“知音”、奋翅“高飞”,人们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苦,正借助於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颤人心。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诗茬诉说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囚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囷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蓮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の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被欢笑淹没的思念,最叫人惆怅

但这美好欢乐嘚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鈈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姒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洎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朢“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媔飞来”的绝妙虚境。

所思在远道岂不知远道亦正在思乡!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囚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远行 卞之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