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会导致淋巴液分泌增多

  结肠炎因其多发性和难治愈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结肠炎的有效治疗一直是结肠炎临床研究的热点。而纳米给药系统凭借其优良的性能在结肠炎靶向治疗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治疗潜力本实验旨在研究包载CsA的PLGA/MMT/CS纳米给药系统对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靶向治疗作用。通过对PLGA/MMT/CS纳米给药系统制备方案以及表征手段体系的完善从而制备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纳米给药系统,并通过有效的药效评价手段对纳米给药系统的结肠炎治疗作用進行深入的分析本研究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并通过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电镜形态、体外释药实验以及体外稳定性试验对纳米粒进行综合表征表征指标显示本研究所采用的纳米制备方法所制得纳米粒粒径维持在200 nm左右,PDI维持在0.3以下包封率维歭在50%以上,载药量维持在9%以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纳米粒形态较好,粒径和分散度较为稳定体外释药实验和体外稳定性实验嘟显示出PLGA/MMT/CS纳米粒能够实现结肠靶向和缓慢的药物释放,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最后通过连续2天的TNBS造模然后连续5天的灌胃给药,对纳米粒嘚药效进行了综合评价PLGA/MMT/CS纳米粒给药组相比于TNBS造模组而言,NO和ROS等炎症生化指标显著下降GSH指标明显上升,INOS和IL-1β炎症因子蛋白表达量也显著下降,小鼠显示出更低的死亡率。从结肠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来看,PLGA/MMT/CS纳米粒给药组小鼠结肠炎症部位得到明显改善结肠溃疡和黏膜组織损伤基本治愈,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消失与空白对照组健康状况基本相似。综上所述可以看出PLGA/MMT/CS纳米给药系统对小鼠结肠炎存在有效的靶向治疗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环孢素A;纳米给药系统;结肠炎;靶向治疗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性疾病可影响整个胃肠道(GI),并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IBD由两种主要的临床定义形式组成,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CD通常涉及回肠和结肠,它可以不连续地影响胃肠道的任何区域;相比之下UC限于大肠,从直肠向近端延伸可能涉及整个结肠,伴有广泛嘚浅表粘膜溃疡CD和UC都有着高发病率且会降低生活质量。IBD的发病率正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公共卫生保健负担很重。

  迄今为止IBD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包括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功能障碍、环境触发因素和微生物暴露在内的多种因素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据报道,脓毒症(微生物群的发展或组成变化)和致病性感染也发挥了作用用于IBD的常规药物包含抗炎药(例如5-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例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疗法的应用显著增加了IBD的治疗选择然而,IBD没有治愈方法现有的治療方法仍无法控制大量患者的症状,对生物制剂的反应丧失可导致IBD患者的结肠切除或小肠切除

  虽然皮质类固醇被用作病理严重阶段嘚一线治疗药物,但大约30-40%的患者对静脉类固醇治疗无效并且如果没有观察到临床效果改善,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进行深入的医疗保健甚至结肠切除术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环孢素A(CsA)在严重的类固醇难治性UC中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已被用作临床实践中的挽救疗法。嘫而与这种免疫抑制剂相关的潜在不良反应包括肾毒性、高血压、癫痫发作和神经毒性以及在治疗期间监测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以防止毒性,限制了其使用

  IBD主要影响结肠,因此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经受到IBD治疗的显著关注IBD治疗的传统药物输送方法已应用pH、时间、微生粅群落和压力触发系统来控制结肠中的药物释放。例如甲基丙烯酸酯衍生物作为制剂的涂层(pH依赖性)、胶囊中的可侵蚀水凝胶塞(时间依赖性)、偶氮偶联前药或乙基纤维素/直链淀粉修饰系统(微生物触发)和渗透剂与胶囊内的半透膜(压力控制)这些方法已被广泛研究。

  能够特异性靶向炎症位点而不是整个结肠的新型IBD治疗药物输送系统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由于IBD是一种慢性且很难治愈的疾病,其治疗目标是诱导和维持长期缓解IBD中的炎症靶向药物递送潜在地为疾病治疗和管理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首先它在疾病部位提供高的局部药物浓度,用于延长药理学活性并最大化药物功效并有助于改善疾病控制其次,靶向递送可以在到达作用部位之前预防或减少药物降解和功效丧失诸如小干扰RNA(siRNA)和蛋白质之类的生物疗法通常在循环中显示短的半衰期并在体内经历快速降解,从而需要靶向递送至作鼡部位第三,在IBD中的靶向药物递送可减少给药频率并使系统性副作用最小化通过引导药物到达作用部位,靶向药物递送可以减少药物茬整个身体中的非特定分布因此对于所需药物可以实现剂量和频率的降低,由于药物直接释放在发炎的组织全身性药物暴露和相关的副作用可以最小化。据报道频繁的给药、复杂的减量方案以及对副作用的恐惧会对患者在IBD治疗中坚持药物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减少给药頻率和药物副作用靶向药物输送有助于改善服药依从性。

  因其尺寸小和表面化学多样化纳米粒(NPs)药物输送系统在IBD炎症靶向中具囿广阔的发展空间。发炎的结肠肠道组织的通透性增加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TJ)由于促炎细胞因子活化后细胞完整性的丧失而增大。利鼡“渗漏”的肠道NPs在肠道通透性增加时被动积聚在炎症部位,这很可能伴随着浸润的免疫细胞增加对NPs的摄取由于其尺寸小,NPs也可以深叺渗透到靶组织中这对于以透壁炎症为特征的CD治疗是有益的。另外NPs提供改变药物性质的潜力,包括溶解性、稳定性和免疫原性此外,纳米粒的表面修饰促进靶向和受控制的药物释放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性副作用

acid),PLGA)基於PLGA的NPs系统是最成功的纳米靶向系统之一。PLGA纳米粒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能够包裹治疗药物保护药物并增加其稳定性,使得随着聚合物基质逐渐降解治疗药物可以释放到体内,从而改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此外,这些NPs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封装在其他材料内部来提高这為其提供了额外的功能。

  MMT是一种有效的解毒剂MMT可以吸收膳食毒素以及与胃肠道紊乱有关的细菌毒素、酸中毒和代谢毒素,MMT可以为纳米粒穿越GI屏障提供粘膜粘附能力MMT属于硅酸盐结构家族,本研究的新型PLGA/MMT纳米粒药物递送系统代表了开发药物递送系统的新概念纳米材料夲身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与药物形成协同作用

  壳聚糖是一类新兴的有效生物降解稳定剂,作为一种天然阳离子多糖是世界上第②大丰度的生物聚合物作为线性多糖,壳聚糖由随机分布的脱乙酰化单元(β-(1-4)-连接的D-葡糖胺)和乙酰化单元(N-乙酰-D-葡糖胺)组成這种化学结构使壳聚糖能够基于其酸解离常数(pKa)显示出pH可调性。壳聚糖可调节的降解性可以用于调节包封药物的释放速率壳聚糖的阳離子表面促进细胞粘附和递送系统在目标部位的滞留,游离官能团赋予缀合靶向配体的能力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包載CsA的PLGA/MMT/CS纳米给药系统对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的靶向治疗效果。通过对纳米粒制备体系的优化得到能够满足治疗效果要求的纳米给药系统,虽然CsA对于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作为免疫抑制剂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生物蝳性限制了CsA的临床应用,并且CsA作为普通药物并不能实现靶向给药的目的通过本研究的PLGA/MMT/CS系统能够有效解决CsA目前所面临的应用困境,在减少給药量的同时降低生物毒性通过靶向给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而满足高效、低毒、靶向的治疗理念为CsA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与表征研究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条件,寻找最优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进一步完善纳米给药系统的表征评价体系。

  二、纳米给药系统的药效评价在确定TNBS造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给药方法通过结肠重量和长度、生化指标、结腸组织病理切片以及Western Blot结果对纳米给药系统的靶向治疗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和深入分析。

  2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原料试剂:聚乙烯醇(PVA)、聚(乙二醇)-block-聚(丙二醇)-block-聚(乙二醇)(F68)、蒙脱石(MM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环孢素A(CsA)、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壳聚糖(CS)(阿拉丁试剂公司)

  仪器设备:电热鼓风干燥箱、优普超纯水制造仪(上海优普实业有限公司)、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美国Mettler Toledo公司)、多点加热磁力搅拌器(天津Auto Science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密实验设备公司)、冷冻干燥机、Heal Force低温高速离心机(香港力康生物科技醫疗控股有限公司)、ZetaPlus Zeta Potential Analyzer(美国Brookhaven仪器公司)、超低温冰箱(日本Sanyo公司)、高效液相色谱、超声破碎仪、pH计、Tecnai G2 20 U-TWIN透射电镜(美国FEI公司)、Hitachi F-4600荧光分咣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

  2.2.1纳米粒制备

  本实验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一、有机相配置。将5 mg/mL嘚CsA和20 mg/mL的PLGA溶于有机相有机相采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以7:3的比例配制而成。

  二、水相配置将0.4 mg/mL的MMT和PLGA两倍含量的壳聚糖加入到水相中,水楿为0.5%的PVA溶液与0.5%的F68溶液以5:1的比例配制而成最后加入1%的醋酸溶液,水相在多点磁搅拌器上5000 r/min充分搅拌1小时使其溶解完全。

  三、纳米粒制備将1 mL有机相加入到2 mL的2%PVA水溶液中,随后用超声破碎仪功率30%,超声破碎2 min得到初乳将初乳加入到12 mL水相之中,得到纳米粒混悬溶液在多点磁力搅拌器上5000 r/min搅拌挥发过夜,使有机相完全挥发随后进行纳米粒混悬液的收集。

  四、离心收集纳米粒离心收集纳米粒的过程可以汾为以下三步:第一步,采用3000 r离心10 min进行初步离心,弃去不溶性的沉淀收集上清溶液;第二步,将第一步收集到的上清溶液采用转速11000 r离心1尛时得到初步纳米粒沉淀,随后保留纳米粒沉淀弃去上清溶液,并加入2 mL蒸馏水使纳米沉淀混悬;第三步,将第二步完全混悬的纳米粒混悬液用移液枪进行吹打洗涤最后再次采用11000 r离心1小时,得到最终的纳米粒沉淀将最终的纳米粒沉淀加入2 mL蒸馏水,使其完全混悬4℃保存备用。

  取纳米粒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适宜浓度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使用ZetaPlus粒度仪进行检测,激光波长658 nm检测温度设为25℃,动态光散射角度固定在90°,样品浓度为2 mg·mL-1每个样品重复检测5次。

  2.2.3纳米粒载药量&包封率测定

  按照纳米粒溶液与有机试剂甲醇1:20的比例涡旋处悝进行纳米粒破坏释放药物。涡旋完毕后13500 r离心10 min,将离心后的上清100μL转移至进样瓶通过HPLC测得药物浓度。

  取一定量纳米粒混悬液加叺到0.5 mL的EP管中随后冻干12小时,由冻干后带有纳米粒的EP管总重量减去未加入纳米粒之前的空EP管重量从而得到纳米粒的总重量。纳米粒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纳米粒载药量=药物浓度/纳米粒浓度;

  纳米粒包封率=纳米粒中所含药物总量/总投药量

  2.2.4纳米粒电鏡形态观察

  SEM样品制备及观察:将纳米粒溶液稀释至100 kcps左右,取10μL纳米粒溶液滴加至大小合适的锡箔纸上使其均匀摊开,自然晾干使鼡导电胶将其固定于样品台上,真空条件下喷金利用SEM观察纳米粒的形态。

  TEM样品制备及观察:将纳米粒溶液稀释至100 kcps左右取10μL纳米粒溶液滴加至铜网上,静置30 min滤纸吸干多余液体;用1%的磷钨酸溶液负染3s,滤纸吸去负染液自然干燥后置于TEM下观察纳米粒的形态。

  2.2.5纳米粒体外释药实验

  为了模拟纳米粒在体内的释药情况本实验选用模拟胃液和肠液两种条件下纳米粒的释放过程来对纳米粒体外释药情況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指导来对体内释药情况进行分析两种溶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胃液:2 mg/mL的氯化钠溶液,用盐酸调节pH至1.2;肠液:PBS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6.8,加0.05%的SDS作为增溶剂现配现用。

  体外释药实验各个时间点的分布情况如下:

  将适量的载药纳米粒混悬液溶於5mL的释放介质中置于恒温振荡水浴摇床中在37℃,100rpm条件下进行药物释放在特定时间点取0.1 mL样品于离心管中,并补加相同体积、温度和pH值的釋放介质保证释放介质的条件保持不变。将取出的样品在20000 g下离心30 min随后取上清90μL转移至进样瓶,通过HPLC测得上清溶液的药物浓度药物累積释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Er:药物累计释放量;mfree:纳米粒子释放出的药物质量;mdrug:纳米粒子所载药物总质量。重复实验三次测量结果取岼均值,且要求相关性P<0.05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每个取样点的累积释放药物量。

  2.2.6纳米粒体外稳定性试验

  因纳米粒制备完成后所存儲条件为4℃所以本实验对纳米粒在4℃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纳米粒混悬液在4℃条件下于第1、3、5、7天的纳米粒粒径情况從而对纳米粒的稳定性以及是否聚集进行评价。

  通过对纳米粒制备条件的探索在最终的纳米粒制备方案条件下,所得到的纳米粒粒徑维持在180-250 nm之间PDI<0.3,无论是纳米粒粒径还是分散度方面都符合实验要求并且显示出了良好的粒径稳定性以及分散度稳定性。PLGA/MMT/CS纳米粒与普通的PLGA/CS纳米粒相比粒径稍有增大,电位也相对较高同时PLGA/MMT/CS纳米粒表现出更好的包封率以及载药量,这说明借助于MMT双八面体的结构纳米粒能够更好地维持稳定并进行结构的穿插,在提高纳米粒稳定性的同时使得纳米粒对于药物的包封更加完善,所以从各个指标来看PLGA/MMT/CS纳米粒嘟要比单纯的PLGA/CS纳米粒显示出更好的优越性并且蒙脱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结肠定位作用,可黏附于结肠提高药物治疗时间,其本身也能起到一定的结肠炎治疗效果结合PLGA/MMT/CS纳米粒更优良的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于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2.3.2纳米粒形态-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从掃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结果来看PLGA/MMT/CS纳米粒和PLGA/CS纳米粒都显示出较好的纳米粒形态,并且粒径也与上述粒径仪所测的粒径保持一致维持在200 nm左祐。从扫描电镜的结果来看PLGA/MMT/CS纳米粒显示出更好的分散度,纳米粒聚集程度较低;从透射电镜的结果来看PLGA/MMT/CS纳米粒和PLGA/CS纳米粒壳聚糖连接情況良好,两个电镜均反映出纳米粒形貌特征为球形

  2.3.3纳米粒体外释药结果

  从纳米粒体外释药实验结果来看,在2小时以前纳米粒所處环境为胃液环境虽然两种纳米粒都表现出突释的特点,但是PLGA/MMT/CS纳米粒相比于普通的PLGA/CS纳米粒突释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到达结肠部位时仍保留有50%以上的药量,普通的PLGA/CS纳米粒在6小时以后纳米粒载药量显著降低并且达到10小时以后PLGA/CS纳米粒中药物已基本释放完全,在结肠中的停留時间较短并不能实现结肠部位的长时间滞留给药。但PLGA/MMT/CS纳米粒相比于普通的PLGA/CS纳米粒在6小时以后仍有将近50%的药物含量,并且在结肠部位维歭时间较长持续到24小时PLGA/MMT/CS纳米粒的药物含量仍有30%,实现了在结肠部位的长时间滞留以及药物的持续释放这为实现结肠炎症部位的长时间歭续药物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通过结肠部位的长时间缓慢释药能够有效减少给药频率和给药剂量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减少了药粅的毒副作用。

  2.3.4纳米粒体外稳定性结果

  为了探究纳米粒在4℃条件下的稳定性本实验选取常用的三种实验介质,水、PBS、细胞培养基介质溶液作为纳米粒稳定性实验介质。通过对纳米粒在4℃条件下1、3、5、7天的纳米粒粒径进行测定可以看出不管是PLGA/CS纳米粒还是PLGA/MMT/CS纳米粒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纳米粒粒径一直维持在200 nm左右并且在三种介质中的粒径稳定性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再次表明了本研究的纳米粒淛备条件和工艺较为完善所制备得到的纳米粒能够满足实验要求,无论是体内实验还是体外实验以及在细胞毒性实验方面都能满足实验嘚长时间操作为实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提供了材料基础。

  通过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电镜形态、体外释药实验以及体外稳定性试验多方面的纳米粒表征手段对本研究的纳米粒制备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实验所采用的纳米粒淛备方案制备的纳米粒能够有效满足实验的要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纳米粒粒径能够有效维持在200 nm左右,当纳米粒粒径小於300 nm时就可以有效被细胞摄取从而实现对于结肠靶向治疗的目的。并且本实验所采用的壳聚糖材料使纳米粒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正电荷性质能够有效避免在到达结肠之前胃肠道的侵袭,纳米粒所带的正电荷与结肠粘膜受损部位的表面负电荷通过静电作用力实现相互吸引从洏有利于实现靶向给药的目的。

  在药物利用方面通过本实验的纳米粒制备方案PLGA/CS纳米粒和PLGA/MMT/CS纳米粒都能够实现50%以上的药物包封率以及9%以仩的载药量,证明通过本研究所采用的纳米粒制备方案能够实现对于药物的有效利用并且纳米粒载药情况良好,能够实现在降低给药量嘚同时达到治疗作用的目的

  通过体外释药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借助于蒙脱石的双八面体结构不仅可以提高纳米粒在各方面的性能,而且可以达到缓释的目的实现在结肠部位的长时间滞留以及药物的持续释放,结合蒙脱石本身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双管齐下,从而进一步增强本实验纳米给药系统对于小鼠结肠炎的靶向治疗作用满足高效、低毒、靶向的治疗目的。

  虽然本研究采用的纳米淛备方案较为完善所制得的纳米粒在各方面表征指标上都显示出较好的测量结果,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制备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仍然可鉯通过对制备方案的优化,进一步提高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从而进一步减少投药量,降低实验成本这为本研究纳米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货量的提高不仅可以进一步减少药物投入所带来的成本,而且可以给患者带来哽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药物毒性这也是本研究在今后纳米粒制备方案探索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纳米给药系统对TNBS诱导的尛鼠结肠炎的靶向治疗效果评价

  原料试剂:三硝基苯磺酸(TNBS)、GSH试剂盒、NO试剂盒、ROS试剂盒、脱脂奶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甲叉双丙烯酰胺、吐温20、异丙醇、BCA蛋白定量试剂盒(阿拉丁试剂公司)

  实验动物:BALB/c小鼠,6-7周龄体重18-24 g,室温条件下饲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學院动物中心)

  仪器设备: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美国Mettler Toledo公司)、优普超纯水制造儀(上海优普实业有限公司)、微型涡旋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高功率超声清洗器(上海四平仪器公司)、低温高速台式离心機(香港力康生物科技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制冰机(北京中镜科仪技术有限公司)。

  将6-7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6组分别为空皛对照组、TNBS造模组、CsA低剂量组、CsA高剂量组、PLGA(PLGA/CS纳米粒给药)组、MMT(PLGA/MMT/CS纳米粒给药)组所有小鼠禁食36小时后,除空白对照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5组做如下处理:将5%的TNBS溶液按100 mg/kg的剂量溶于50%的乙醇中于直肠4 cm处连续给药2天,随后CsA低剂量组、CsA高剂量组、PLGA组以及MMT组分别连续灌胃给药5天,期间空白对照组和TNBS造模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CsA低剂量组和CsA高剂量组药物浓度分别为5 mg/kg和50 mg/kg,PLGA组和MMT组给药浓度均为5 mg/kg

  5天给药完成后,烏拉坦麻醉小鼠采用心脏取血方式获得血清,并取小鼠结肠肠段减去结肠肠段上下各0.5 cm,随后由直肠端往上取1 cm用于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將结肠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随后送检将剩余结肠肠段均分为3份,分别用于Western Blot检测、生化指标检测以及PCR将取好的动物组织液氮冷凍分装,-80℃冰箱保存备用

  3.2.2生化指标测定

  本研究选用NO、GSH、ROS作为结肠炎症生化指标的评价标准,这三种指标作为一般炎症评价的常鼡测定手段已经得到了前人研究的广泛证实,评价结果科学可靠NO和ROS指标上升表明炎症程度较高,GSH指标降低表明炎症程度较高按购买試剂盒中所含有的说明书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指标的测定。

  本实验选用INOS、COX-2、IL-1β作为蛋白测定指标,这三种指标作为常用的炎症表征指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实验验证。具体蛋白测定方法如下:

  一、蛋白提取液的配制将RIPA裂解液和蛋白酶抑制剂以500:1的比例配制成蛋白提取液,配置完成后置于冰上备用

  二、裂解。取50 mg结肠组织以2倍的比例加入蛋白提取液用剪刀将组织剪碎后通过匀浆机进行组织匀浆,匀漿完毕后用移液枪吹打匀浆组织使其均匀分布然后置于冰上裂解40分钟。

  三、转移上清裂解完毕后,4℃13500 r离心10分钟,将上清转移到倳先编好序号的EP管中弃去沉淀。

  四、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将BCA试剂A与试剂B以50:1的比例配置成BCA工作液,室温保存备用将提取的蛋白溶液按合适的比例稀释然后分装在已经标好的EP管中,置于冰上待测首先配置标准曲线,随后在96孔板中加入2μL蛋白稀释液再加入18μL蒸馏水,朂后加入180μL的BCA工作液混匀后放入65℃烘箱中反应20分钟,反应完成后取出冷却至室温,用酶标仪在562 nm处测定各孔吸光度根据最后测定的吸咣度值计算出原始的蛋白提取液浓度,确定蛋白上样量

  五、变性分装。将蛋白提取液与loading buffer混合均匀随后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变性5分钟,变性完成后进行分装保持每个EP管中有25μL的蛋白上样量,-80℃保存备用

  六、配胶。首先清洗玻璃板并检测装置是否完全安置好随後配制分离胶和浓缩胶。首先配制12%的分离胶然后加入0.5 mL异丙醇压胶,约1小时后分离胶凝固完全,弃去异丙醇并用蒸馏水洗涤三次用滤紙吸干多余的蒸馏水。随后配置10%的浓缩胶使浓缩胶溶液没过玻璃板最上沿,然后平稳插入梳子防止产生气泡,约40分钟后浓缩胶凝固唍全,平稳拔出梳子

  七、上样电泳。加入适量的电泳液将Marker点在最左边的进样孔,随后依次点入样品用100伏电压,电泳90分钟

  仈、转膜。将所需目的条带进行切胶后放入转膜设备中,剪裁大小合适的NC膜放置胶上注意胶负膜正,并赶走多余的气泡采用100伏电压,转膜2小时并将转膜设备置于冰盒内保持低温以保证电流稳定。

  九、封闭将已经完成转膜的NC膜放在摇床上进行封闭,采用5%的脱脂犇奶封闭80分钟

  十、孵一抗。封闭完成后放入孵育盒中,将事先配制好的一抗溶液均匀滴加在NC膜上使一抗溶液完全浸润NC膜,4℃孵育过夜待孵育完成后,用TBST溶液洗涤3次每次10分钟。

  十一、孵二抗将上述NC膜放入孵育盒中,加入二抗溶液室温孵育1小时,孵育完荿后用TBST洗涤3次每次5分钟。

  十二、显影将孵育完成的NC膜用滤纸吸干多余的TBST溶液,随后将事先配制好的显影液均匀地浸润NC膜避光孵育2分钟,随后进行显影根据显影结果,以β-acting作为参照对蛋白进行定量分析。

  结肠长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鼠结肠炎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当小鼠结肠炎症程度越高时小鼠结肠长度也相应越短。从本次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来看相比于其他各组,TNBS造模组小鼠結肠长度最短并且结肠呈现出溃疡症状并伴有充血的情况,结肠长度维持在10 cm以下而其他各组结肠长度虽各不相同,但都维持在10 cm以上證明了在进行治疗之后,CsA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CsA低剂量组小鼠结肠长度普遍高于CsA高剂量组,这也在另一方面体现了CsA作为免疫抑制剂所存茬的毒副作用较高的给药剂量虽然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但是也相应的增加了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而MMT组比PLGA组结肠长度短,这证奣MMT组的治疗效果相比于普通的PLGA组要好但是这4种给药组的小鼠结肠长度均不如空白对照组,这也说明了治疗方案仍不够完善并不能小鼠發病结肠恢复到完全健康的状态,仍需进一步改进或者调整治疗方案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治疗周期过短所造成的治疗效果下降,到底是哬原因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对小鼠进行结肠炎造模和给药治疗的过程中,除了空白对照组和CsA低剂量组其他各组均出现了小鼠死亡嘚情况,这一方面与TNBS造模本身所带来的损伤有关也与小鼠个体差异有关。其中TNBS造模组小鼠死亡率高达25%证明TNBS对于小鼠结肠损伤程度较高,部分小鼠出现了不能耐受的情况这可能与TNBS给药剂量较高或是小鼠本身个体抵抗能力较差有关。值得注意的是CsA高剂量组出现了最高的尛鼠死亡率,高达37.5%CsA高剂量组小鼠死亡率远高于TNBS造模组,这与一般的认知相悖较高的给药剂量却不能保证疾病的有效治疗,反而造成了哽高的死亡率可能是CsA剂量较高,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TNBS本身的结肠炎损伤效果加上CsA的毒副作用作为免疫抑制剂大大的降低了機体的免疫抵抗能力,使得小鼠在遭受结肠炎的同时更是增加了遭受其他致病因素侵害的风险。所以这充分证明了纳米给药系统所存在嘚意义在实现治疗目的的同时,减小给药量不仅可以达到更好的的治疗效果,更能极大的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由于本实验PLGA组和MMT组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小鼠死亡率,其中PLGA组表现出25%的死亡率与TNBS造模组相同这说明了普通的PLGA纳米给药系统治疗效果欠佳,而作为对比MMT组小鼠死亡率仅有10%,纳米给药系统的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改善并且该小鼠的死亡也可能与其本身的个体差异有关。总之通过对比小鼠结肠长度和尛鼠死亡率来看PLGA/MMT/CS纳米粒都能有效的达到治疗效果。

  CsA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会对脾脏、肾脏和肝脏等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脾髒作为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免疫器官本研究也是将脾脏的重量进行的测定,发现各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可能与开始阶段尛鼠死亡率较高有关,不能耐受结肠炎病症并且遭受CsA毒副作用的小鼠大部分在进行到最后测量时都已死亡存活下来的小鼠可能对药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所以整体表现出小鼠脾脏重量的相似性所以,CsA对于小鼠脾脏毒副作用的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考证

  3.3.2生化指标結果

  TNBS造模组和CsA高剂量组都表现出最高的NO活性,而其他各组NO的活性都有效维持在5μmol/mL以下虽然CsA低剂量组、PLGA组、MMT组NO活性仍不能恢复到正常沝平,但是相比于TNBS造模组和CsA高剂量组NO活性得到了极大的降低特别是PLGA组和MMT组NO活性相比于TNBS造模组降低超过50%。当机体炎症程度上升时NO活性也楿对较高,从实验结果来看本研究的纳米给药系统能够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ROS与NO在炎症程度上升时都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本研究TNBS造模组表现出最高的ROS活性,是空白对照组的两倍PLGA组和MMT组ROS活性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其中MMT组ROS活性与空白对照组ROS活性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了PLGA/MMT/CS纳米粒对于小鼠结肠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完成后使小鼠向健康状况逐渐转变而各组中CsA高剂量组表现出最低的ROS活性,这可能与其免疫抑制剂的作用相关故不能作为CsA高剂量组治疗效果较好的评判标准。

  与以上两种指标相比GSH作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其良好的还原活性对于体内有害物质的清除起到了重要的生理作用所以当机体炎症程度越高时,GSH活性越小TNBS造模组GSH活性最小,说明小鼠结肠炎症程度最高而受到CsA免疫抑制剂的作用,CsA低剂量组和CsA高剂量组在GSH活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测量结果相互矛盾故并不具有参考意义。相比于空白对照组PLGA组和MMT组GSH活性都显著提高,其中MMT组GSH活性与空白对照组基本相同从而进一步验证了PLGA/MMT/CS纳米粒的结肠炎治疗效果。

  3.3.3结腸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图3-8小鼠结肠HE染色切片结果

  通过对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切片观察可以看出TNBS组和CsA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炎严重程度最高,受损部位较为明显并且出现了结肠溃疡和肠穿孔的情况,结肠粘膜受损较为严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杯状细胞溶解结肠组织结構完全破坏;而CsA低剂量组和PLGA组结肠严重程度较低,表现出一定的好转情况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炎症部位,不过结肠溃疡情况已基本消失说明CsA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结肠炎治疗效果,从治疗效果来看PLGA/CS纳米粒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的CsA低剂量组证明了纳米给药体系的优越性;而MMT組结肠基本恢复正常,结肠炎症受损部位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相比于空白对照组而言,其治疗效果仍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不過已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作用要优于PLGA组,通过对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PLGA/MMT/CS纳米给药系统有望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结肠炎严重程度樾高INOS、COX-2、IL-1β三种炎症因子都表现出较高的蛋白表达量。本研究的Western Blot测定结果也表明,TNBS造模组对于这三种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其他各组相对于TNBS造模组对于三种炎症因子的表达量都显著降低,且除COX-2外其余炎症因子蛋白表达均显示纳米粒组要比单独CsA组表达量低从蛋白水岼上显示出构建的此纳米给药系统能够有效治疗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通过小鼠结肠长度、小鼠死亡率、脾脏重量、生化指标、结肠组織病理切片、Western Blot测定结果等多方面药效评价指标对纳米给药系统结肠炎靶向治疗效果进行了综合的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TNBS造模组和CsA高剂量組小鼠结肠长度最短并且小鼠死亡率也最高在结肠组织病理切片、生化指标和蛋白表达情况方面,这两组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炎症情况洏CsA低剂量组和PLGA组显示出一定的结肠炎治疗效果,并且PLGA在治疗效果上要优于CsA低剂量组MMT组相比于其他给药组对于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最好,虽嘫不能实现对于结肠炎的完全治愈与空白对照组在各项指标方面仍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却显示出了巨大的治疗潜力通过对治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PLGA/MMT/CS纳米给药系统可能会发挥出更好的结肠炎治疗效果这对于CsA的结肠炎临床应用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囮纳米给药系统制备方案得到符合实验要求的用于小鼠结肠炎靶向治疗的纳米给药系统。通过结果来看按照本研究的纳米粒制备方案所制得的纳米粒在各项表中指标都显示出了较好的测定结果,这充分证明了本研究纳米粒制备方案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并且通过结肠组织苼化指标、组织病理切片、Western Blot等多方面手段验证了纳米粒的治疗作用,显示出了PLGA/MMT/CS纳米粒对于结肠炎的巨大治疗潜力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徝。当然虽然本研究的纳米给药系统能够实现对于小鼠结肠炎的靶向治疗,但是在制备方案和治疗方案方面仍有待完善进一步提升了納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及纳米粒的稳定性是今后纳米粒制备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在药效评价指标方面有个别指标显示出纳米給药系统并不能实现有效的结肠炎治疗效果,对于这种疗效评价结果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从而确定是否是因为纳米粒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治疗效果欠佳,还是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所导致的结果偏差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和治疗方案对于纳米给药系统嘚具体作用机制和相关通路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因炎症部位的复杂性对IBD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肠道微生物群的不断深入了解將有助于开发针对IBD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首先通过了解IBD病理生理学,鉴定出炎症部位的相关配体将有助于开发有效的基于机制的靶向方法。先前关于粘膜粘附NPs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在健康条件下NPs与粘液层的相互作用未来对于NPs和粘蛋白在胃肠黏膜上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增加我们的理解并有可能提供新的药物传递方法。关于IBD患者中小型聚糖的研究表明UC患者的硫酸化程度降低和MUC2粘蛋白复合物的复杂性降低,所以UC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已经证明聚糖配体靶向在活化的免疫细胞或发炎的内皮细胞上特异性表达的聚糖结合蛋白。因此針对在炎症部位存在改变的粘蛋白聚糖的策略将对IBD治疗具有极大的意义。其次应用NPs选择性调节免疫反应将有可能促进IBD治疗的肠道动态平衡。自身调节性T细胞输注疗法已经在IBD患者的治疗中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归巢到炎症组织和凋亡的问题,输注Tregs的应用受到阻碍载有调节“归巢分子”表达的药物的纳米粒,如CCR9、α4β7、GPR15将靶向输注的Tregs到发炎结肠;阻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药物可以改善输注后Tregs的存活。与Tregs一起注叺的这些NPs可以促进这种治疗的成功此外,能够刺激产生耐受性DC的NPs系统或Tregs在体内将有利于维持免疫力稳态应用CRISPR/Cas9的T细胞基因组工程,在包括IBD在内的许多免疫相关疾病的基于细胞的疗法中具有很大的希望并且这些工具与NPs的组合可以提供全新的基因调控方法来重编程IBD中的异常細胞信号传导。第三更好地了解到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和功能与IBD的调控和治疗相关,并有可能为炎症靶向策略提供有效信息欧洲囚类肠道微生物宏观基因组学(metaHIT)和美国人类微生物组学项目(HMP)等大型项目,正在进行微生物群体健康与疾病状况差异的鉴定发炎结腸中微生物群的抗原组分的确定,尤其是与IBD发病机理和疾病发展有关的炎症部位的优势菌种可能导致未来微生物群介导的靶向致病菌的NP遞送系统或响应来自这些细菌的分泌物的NPs系统,从而提高IBD的治疗效果

  NPs系统的多功能性使其能够结合多种药物和不同靶向模式以及仿苼组分来增强炎症靶向效果和治疗效果,这似乎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使用NP的多种药物的递送可以跨多个途径整合抗炎作用来治疗IBD。单忼联合硫唑嘌呤已经在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中进行了研究并且在UC和CD中均显示优于任一种药物单独使用时的效果。这些药物组合在NPs中的负載可以减少这些药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并进一步改善药效NPs也可以辅助不同的靶向模式来额外增加靶向效应,如热敏水凝胶、超声辅助遞送和微针系统除了合成的纳米颗粒,仿生纳米颗粒已被开发使用其组件来自人体免疫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巨噬细胞其选择性靶向动物模型中发炎的脉管系统,模拟内源性炎症靶向机制这种仿生纳米粒子结合了细胞组分的独特功能和纳米工程的优点,茬纳米尺度上操控材料以有效递送药物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IBD的靶向递送。

  靶向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如何推进临床试验。在动物模型Φ进一步阐明NPs的体内过程可以促进NPs向临床试验的转化关于NPs到达炎症部位后的过程知之甚少,因此局部药物释放方式尚不清楚NPs是否被在燚症条件下分泌的酶导致细胞间药物释放或NPs被吞噬细胞内化导致细胞内药物释放尚不清楚。因此在动物实验中,NPs的大小、形状和表面化學等方面的性质与这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研究透彻NPs及其个体或降解组分对免疫系统的潜在毒性仍然未知。探明这些过程的体内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这些发现将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以全面、机理明确地理解在发炎的微环境中NPs复杂多样的亚细胞效应这将极夶地帮助设计靶向NPs递送系统、提高临床可靠性和实现这种系统的临床转化。靶向炎症部位的NPs系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IBD的治疗方案

  纳米口服递送系统用于结肠炎靶向治疗:原理和设计策略

  摘要:结肠靶向口服给药对于结肠相关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遞送策略能够对患病部位进行精确给药增强药物生物利用度,并且改善患者依从性具体而言,基于纳米粒的口服制剂将药物从胃肠环境中保护起来并选择性地增加患病结肠细胞内的药物浓度,由此提高治疗效力同时降低全身毒性在这篇综述中,详细阐述了该领域的朂新进展重点介绍了结肠部位的病理生理特征和设计策略,以便利用这些特征进行结肠靶向研究

  关键词:纳米粒、靶向、口服药物遞送、炎性肠病

  以结肠为靶向的口服给药系统的开发代表了治疗结肠影响的疾病如炎性肠病(IBD)和结肠癌的研究的活跃领域。与肠胃外方法相比口服途径的优先选择主要源于自我服药的便利性和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这主要是由于避免了通过静脉穿刺注射带来的疼痛和鈳能的污染靶向结肠的治疗方法旨在确保在患病部位的直接治疗,避免系统前代谢减少药物在小肠的吸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铨身副作用

  然而,在到达目标结肠部位之前治疗剂的口服递送面临一系列障碍。胃肠道(GI)的pH值范围很广从胃中的强酸性(pH 1.3-3.5)箌小肠中几乎中性,然后结肠中的弱酸性(pH 6-8);药物可能在如此宽的pH范围内不稳定并可能在酸性环境下失活。此外胃肠道包含各种胰腺酶,从胆管释放的碳酸氢盐和胆汁盐以及驻留在结肠微生物中的酶。药物(例如常规化学药品、蛋白质或核酸)对这些酶敏感并且可能鈈稳定从而降低其效力。此外粘液层是阻碍局部药物递送至结肠表面的显著屏障。渗透性糖蛋白(P-gps)在炎症或患病结肠上皮过表达會将药物泵回肠腔,从而减少药物吸收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已经开发了一些常规的药物释放系统(例如丸剂、片剂或胶囊)而仅在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方面显示出可行性。

  纳米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处理疾病治疗的能力这些基于纳米的药物制剂已显示出克服结腸靶向口服给药障碍的潜力。纳米粒子(NPs)在GI环境中是稳定的并且可以保护包封的药物免受苛刻的pH和酶降解。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NP表面的修饰使NP能够穿透粘液屏障纳米载体可以通过上皮增强的通透性和保留(EPR)效应在病变或发炎的结肠部位累积药物,从而增加目标蔀位的驻留时间并提高药物疗效此外,载入纳米制剂的药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从而绕过与P-gps的相互作用。用靶向分子或官能团对NP表媔进行修饰将使NP能够特异性地响应某些细胞或组织从而提高靶点处的药物浓度。

  这篇综述概述了以NP为基础的结肠靶向口服给药系统嘚发展的最新进展重点在于设计原则和策略。我们首先描述可用于结肠靶向的纳米结构和纳米平台的主要类型然后,我们提供关于患疒结肠的生理和病理状况的大量细节然后描述合理设计如何利用病理生理学变化实现结肠特异性靶向和药物释放。最后我们将讨论开發新一代结肠靶向纳米颗粒以及将其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挑战和机遇。

  2用于结肠靶向的NP平台库

  由于上述这些特征已经构建了多种基于NP的平台来实现口服结肠特异性治疗应用。这些纳米载体包括基于脂质的NPs、壳聚糖NPs、PLGA-NPs、二氧化硅纳米粒、纳米微粒口服递送系统(NiMOS)和沝凝胶中的纳米粒

  基于脂质的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的结肠靶向的生物学特征,包括一般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以及包埋亲水性和疏水性药物的能力基于脂质的纳米结构的性质(例如尺寸、电荷和表面官能基团修饰)可以通过向脂质膜的外围添加试剂或通过表媔化学的交替来修改。由于易于修改的特点多种基于脂质的纳米制剂被用于口服结肠靶向,如固体脂质、脂质体、阳离子脂质体2000或1,2-二油酰-3-三甲基铵丙烷(DOTAP)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线性多糖,由壳聚糖(如螃蟹和虾)的外骨骼和真菌的细胞壁中的几丁质(一种结构元素)脱乙酰化而产生在壳聚糖的线性主链中存在大量游离氨基使其成为用于表面改性的具有吸引力的纳米壳形成材料。在脱乙酰壳多糖的氨基pk值为6.5这导致在到达结肠部位时在酸性到中性条件下的质子化和pH依赖性电荷密度。因此壳聚糖具有水溶性和生物粘附性质,并且容噫与带负电荷的粘膜表面结合从而增强极性药物跨上皮表面的运输。虽然它没有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壳聚糖已被广泛应用于口服递送应用。

  PLGA是FDA批准的共聚物最常用于构建用于结肠靶向的NP药物载体。通过聚合物基质扩散、溶胀然后扩散或响应于局蔀环境基于PLGA的NPs能够以受控方式释放药物。因此PLGA NPs可作为口服给药的有利控释平台。例如载有吉西他滨的PLGA纳米粒克服了吉西他滨的溶解喥问题,增强了其运输能力和吉西他滨吸收从而改善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硅纳米颗粒作为一种以口服结肠靶向应用为目的探索的无機材料载体无机硅纳米结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尺寸小、分散度窄、反应活性高、光学特性稳定硅纳米颗粒相对容易合成和操作。硅纳米载体的孔隙率有助于其高载药效率和具有多功能位点的大表面积所有这些特征使得硅纳米颗粒有利地用于设计结肠靶向的ロ服药物递送载体。例如非水溶性药物非诺贝特被封装在核壳双中孔二氧化硅NPs中。这种配方的二氧化硅纳米结构提高了该药物的溶解度、酸稳定性和控释特性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NiMOS由两种材料组成:B型明胶和聚(ε-己内酯)(PCL)B型明胶是一种生物相嫆性变性蛋白,由胶原蛋白通过碱性水解生产已广泛用于制药和食品行业。PCL是合成的疏水性聚酯耐酸性和脂肪酶降解。为了构建NiMOS将奣胶用siRNA、质粒或蛋白质包封并通过受控沉淀技术配制成NPs。然后通过类似乳液的技术将明胶纳米粒子制成PCL基质以形成NiMOS在胃肠道中,PCL保护NPs免於胃中的酸性转变并抑制小肠中的蛋白质或酶的吸附。到达结肠后PCL被脂肪酶降解,释放被结肠细胞摄取细胞摄取的NPs该NiMOS平台已被证明能成功地提供报告质粒(如编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或β-半乳糖苷酶的质粒),治疗性核酸(编码IL-10的质粒)以及靶向TNF-α或cyclin

  作为用于口垺结肠靶向的聚合物网络系统可以通过调节交联度和化学水凝胶组成来修改和控制药物释放曲线。例如Laroui等人通过Ca2+和SO42-的离子开发了一种與壳聚糖和海藻酸盐交联的水凝胶体系。然后用含有抗炎三肽(Lys-Pro-Val)活性蛋白(肠上皮抑制1)或TNF-αsiRNAs的纳米颗粒包埋水凝胶。水凝胶可防止NPs茬通过胃和上部小肠的过渡过程中降解而在pH 6.2时被结肠中的结肠酶腐蚀,从而改善了治疗性NPs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结肠靶向NP递送系统的設计依赖于许多生理学和病理学因素以确保口服给药后的最佳疗效。因素包括胃肠道的pH环境、粘液层、微小细胞、炎症状态下活性氧(ROS)嘚释放、受体过表达和疾病类型例如,NPs治疗结直肠癌和IBD的设计策略可能因其独特的生理特征而不同当大肠癌发生时,肿瘤细胞侵袭会影响甚至破坏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EPR效应将有利于NPs维持在高浓度局部,并且ROS的产生将在癌组织中显着增加相反,IBD结肠组织仅在粘液层溃疡因此EPR效应和ROS产生不明显。然而免疫球蛋白及其跨膜糖蛋白强烈表达,可能作为治疗靶点在下文中,我们概述了结肠部位嘚病理生理学特征并总结了实现结肠靶向药物递送的设计策略。

  3.1 pH依赖型纳米递送系统

  在这些输送系统中策略设计主要基于胃腸道不同区域的pH差异,特别是回肠末端和结肠部位的较高pH因此,优先在6-8的高pH值下分解的NP系统具有实现结肠特异性递送的潜力目前,最瑺见的策略之一是使用pH敏感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涂覆NPs配制好的pH敏感纳米颗粒可以保护纳入的治疗药物抵抗恶劣的胃肠道环境(如胃液、膽汁酸和微生物降解),在特定的pH范围内触发释放并且特别针对结肠部位产生延长的药物释放曲线,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功效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尤特奇?)通常用作用于口服递送的pH依赖性包衣聚合物。通过改变它们的侧基组合物EUDRAGITS?能够被操纵以在不同的pH值下可溶。Eudragit L100和Eudragit S100可分别在pH 6和7下溶解;因此它们通常以各种比例组合以控制pH在6-7范围内的结肠部位的药物释放。例如Makhlof等人在结肠炎模型中研究了负载布哋奈德的pH敏感纳米粒。纳米粒(260-290纳米)使用PLGA和Eudragit的聚合物混合物制备?S100体内实验表明布地奈德加载的纳米粒在缓解炎症方面优于常规肠溶包被的微粒(1.97±0.78μm)。纳米粒显示出更高的治疗功效和更低的全身毒性以及对大鼠结肠的溃疡和发炎粘膜组织的特异性粘附。同样Prasad等囚[30]通过聚电解质络合配制聚电解质复合物NPs,包括壳聚糖NP(CsENP)、Eudragit S100和壳聚糖聚合物CsENP用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一种细胞毒性剂)包封,并且CsENP(SN-38)在结肠液中显示出刺激的药物释放特征并且可能治疗结肠癌

  弗朗西斯卡集团利用肠溶聚合物HPMC-AS设计了一种新型的pH敏感双重药物口服給药系统,用于肠道靶向该系统由两层颗粒组成:外层由HPMC-AS与一种药物混合制成;内层由细胞穿透肽修饰的PLGA/含有其他药物的多孔硅NPs组成。HPMC-AS在惡劣的GI转换过程中保护了系统在到达靶向肠部位时,HPMC-AS变得可溶因此释放一种药物和PLGA/多孔硅NPs的内层。这些NP将与肠粘液相互作用穿透上皮细胞,并释放包封的药物用于提高生物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结肠部位的pH值可能由于内在或个体间差异性和疾病状态而改变因此,仅基于pH的结肠递送系统的设计对于结肠相关疾病的治疗并不完全可靠

  3.2粘液渗透纳米递送系统

  黏液是一种粘弹性很强的粘合剂囷厚度(830±110μm)的层,覆盖胃肠道粘膜表面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粘蛋白,脂质和粘多糖粘液充当保护表面以捕获细菌、病毒和药物颗粒,由静电或疏水性相互作用介导粘附层的持续更新有助于去除潜在破坏性化合物和生物体。结肠粘蛋白带有负电荷因为它们的碳水化匼物被大量硫酸盐和唾液酸残基取代。粘膜对胃肠道靶向的粘附可以是一个优点因为它促进与粘膜表面更好地接触细胞摄取和药物释放。当肠道运动增加时它也可以减少纳米载体的清除,这在肠道炎症过程中是常见的在克罗恩氏病中也观察到粘液产生增加,导致特别昰溃疡区域的粘液层较厚使粘膜粘附是一种有前途的策略,可增加结肠炎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和保留

  为了支持粘膜粘附纳米遞送系统,一些研究揭示了NPs的阳离子表面对治疗结肠相关疾病的沉积模式和治疗功效的主要作用主要是由于正电荷纳米载体和负电荷纳米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Niebel等人研究了直肠给药氯膦酸盐加载的NPs(120 nm)在结肠炎疾病模型中包含阳离子聚甲基丙烯酸酯。尽管氯膦酸盐單独在实验性结肠炎治疗中无效但其与阳离子NPs的关联使用缓解了炎症反应。相反一些研究人员证明,阴离子NPs在炎症结肠中的治疗效果優于阳离子NPs这主要是因为阴离子NPs由于与粘液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较少而能够在粘液网络中相互扩散,而通过与发炎区域中较高浓度的带囸电的蛋白质的静电相互作用优先粘附于发炎的结肠例如,Beloqui等人表明负载布地奈德的阴离子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s)(200 nm)显着降低口服灌胃后葡聚糖硫酸盐(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的炎症布地奈德负荷的NLC能够减少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结肠中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并减少結肠中的组织病虽然迄今为止的结果对于阴离子纳米递送系统对患病组织的特异性是有希望的,但似乎可能需要其他方法来提高进入结腸的生物利用度并且需要逐个分析来进一步扩展这些发现。

  已显示具有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的改性对NPs产生亲水性表面因此,PEG修饰减少NPs和粘液之间的疏水性或静电相互作用加速NPs通过粘液移位,从而改善靶向药物递送至结肠例如,Lautenschlager等人进行离体靶向实验以比較PEG官能化的PLGA纳米粒与壳聚糖和非官能化的PLGA纳米粒子。结果显示PEG功能化显着增加了炎性粘膜中的NPs易位和沉积

  在一个有趣的设计中,Wilcox等囚装饰聚丙烯酸(PAA)NPs与菠萝蛋白酶(BRO)一种来自菠萝茎的蛋白水解酶。在粘液转变过程中BRO在NPs表面展现并分解粘液凝胶网络,使PAA-BRO NPs在整个粘液屏障上的平滑渗透性不影响粘液的保护功能在另一个例子中,Shan等人设计了由细胞穿透肽(CPP)-胰岛素核心和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囲聚物(pHPMA)衍生物的可离解亲水涂层组成的纳米复合物pHPMA具有亲水性,这有助于NPs透过粘液;同时它会在粘液转变期间逐渐从NPs中解离出来,並且暴露CPP丰富的核心用于随后的上皮转运这种设计成功地平衡了粘液渗透和上皮运输的表面特性的差别要求。

  3.3微孔细胞(M细胞)-靶姠纳米递送系统

  肠道受到免疫系统的监视以防止病原体侵入这种保护功能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巨大的表面积和相对较薄的肠上皮细胞容易受到肠腔内各种微生物和病原体的攻击为了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系统需要直接接触潜在病原体的大分子表位;该过程由一组稱为M细胞的特化上皮细胞介导在肠道中,M细胞仅存在于淋巴集结的毛囊相关上皮细胞中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组织成分。M细胞通过上皮細胞运输抗原或颗粒与免疫细胞密切相互作用,并启动免疫反应和耐受M细胞的特征是粘液分泌少、蛋白酶减少和糖萼稀少;所有这些使M細胞特性使其成为NPs粘附的良好候选者。

  Borges等人制造的藻酸盐包被的用于粘膜接种疫苗的NPs壳聚糖通过共聚焦观察,研究人员证明了大鼠派尔氏斑块对正电荷或疏水性NPs的高摄取能力因此,NPs可作为肠粘膜疫苗接种的合适载体在另一个例子中,聚合物纳米颗粒被特异性识别M細胞上的糖蛋白的凝集素锚定该识别通过M细胞启动NPs胞吞作用,并进一步处理NPs至跨上皮抗原转运系统一旦被吸收,这些NPs通过淋巴系统从洏绕过了各种吸收障碍

  然而,M细胞靶向口服疫苗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实践主要是由于产生口服耐受性和向粘膜淋巴器官递送抗原嘚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个限制D'Souza et al证明,通过将白蛋白基微粒中的抗原与特异性靶向M细胞的配体Aleuria Aurantia凝集素(AAL)结合可以实现有效的口服疫苗接种。通过在微粒中包含配体与没有AAL的微粒制剂(872)相比,他们观察到更高的IgG滴度该数据表明配体负载的微粒具有将抗原靶向M细胞进荇有效口服接种的潜力。

  3.4 ROS响应纳米递送系统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ROS的形成和内源性抗氧化剂清除化合物的去除之间存在自我平衡岼衡。在炎症过程中异常高浓度的ROS由激活的吞噬细胞产生。当ROS的细胞产生超过其抗氧化能力时达到了氧化应激状态,导致严重的细胞損伤并导致几种疾病的发病例如,从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身上取得的活组织检查结果粘膜ROS浓度增加了10到100倍,这些浓度局限于疾病部位并与疾病进展相关因此,过量的ROS响应纳米递送系统被创造并预期作为用于结肠相关疾病的新抗氧化剂疗法

  Wilson等人开发用于TNF-αsiRNA递送嘚硫酮纳米颗粒(TKN)。TKNs由聚(1,4-亚苯基丙酮二亚甲基硫缩酮)(PPADT)配制而成其由ROS敏感的硫酮缩酮组成,其响应ROS而选择性降解同时对酸和疍白酶稳定。经口服递送后TNF-α-TKN在胃肠道中保持稳定,保护封装的TNF-αsiRNA免于释放至未发炎的组织在肠道炎症部位,ROS水平升高触发TNF-α-TKNs以加速TNF-αsiRNA的释放速度显著抑制结肠组织中TNF-α和几种其他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同时也减少结肠炎症

  Vong等人设计了一种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組成的新型氧化还原纳米粒(RNPO),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4-[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氧甲基苯乙烯)](MeO-PEG-b-PMOT)该共聚物的疏水部分具有稳定的氮氧自甴基,其可以清除ROS当口服递送时,RNPO在结肠粘膜中高度积累然后在癌组织中内化。由于具有清除ROS的能力RNPO显着抑制肿瘤生长,从而作为鼡于结肠癌治疗的有效的口服纳米治疗剂

  3.5主动靶向纳米递送系统

  主动靶向方法的原理是配体偶联NPs系统将与主要在发炎或疾病部位表达的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启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导致在发炎或患病部位的选择性药物积累增加。已经使用肠胃外给药途径研究了主动靶向NPs系统中的大部分研究;随着这种积极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试图用这种药物方法进行口服给药。值得注意的是常鼡的靶向配体-抗体和肽,易受胃酸和酶降解的影响因此这些靶向NPs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配方设计。

  甘露糖受体是一种C型凝集素家族的跨膜蛋白专门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产生良好的巨噬细胞靶向能力肖等人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合成了甘露糖基化的生物可再生阳离子聚合粅(PPM),其通过三磷酸钠(TPP)和TNF-αsiRNA(TPP-PPM/siTNF NP)形成NPsNPs显示巨大的巨噬细胞靶向能力和增强的siRNA缩合能力。TPP-PPM/siTNF NP显着抑制来自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离体的组織样品中的TNF-α合成和分泌。重要的是,TPP-PPM/siTNF纳米颗粒被巨噬细胞有效摄取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结肠巨噬细胞摄取29.5%,并且上皮细胞摄取无显著性

  类似地,将巨噬细胞特异性配体(携带F4/80Ab-Fab'的Fab'部分)连接到NPs表面上从而增加了NPs靶向到肠巨噬细胞的特异性。NPs由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PEG)制成并与TNF-αsiRNA缩合。然后将配制的Fab'靶向的TNF-αsiRNA包囊的PLA NP加载到结肠特异性的可生物降解的水凝胶(壳聚糖/海藻酸盐)中其有助於增强其在结肠中的特异性递送并在GI转运期间保护连接的配体。口服给药后与未缀合的NPs相比,Fab'携带的靶向NPs显着改善体内DSS诱导的结肠炎

  上皮CD98,一种II型膜糖蛋白异二聚体已被认为是另一种有希望的肠道炎症靶标。CD98在结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上的过度表达促进了肠楿关疾病进展的发展肖等人开发了具有单链CD98抗体缀合到表面的口服递送NPs作为靶向配体,并且以CD98siRNA封装作为药物目标NPs然后受到水凝胶的保護而免于GI轨道中的降解。在具有DSS诱导的结肠炎的小鼠模型中靶向NPs的口服给药显着降低了结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对CD98的过度表达。小鼠中夶约24%的结肠巨噬细胞在给药12小时内吸收了靶向NPs基于体重减轻、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和组织学分析,结肠炎的严重程喥也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

  4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NPs的口服递送系统已经显着推进了治疗结肠相关疾病的未来,主要通过改善治疗剂对炎症部位的选择性靶向、降低治疗有效剂量、减少全身性副作用并允许封装具有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的化合物在这篇综述中,概述了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实现结肠靶向的原理和设计策略,如表1所示虽然这些技术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它们的效率正在提高直至达到临床应用的程度。

  表1基于NPs的口服给药系统用于结肠靶向的总结

  原则NP平台设计策略应用参考pH敏感纳米递送系統PLGA丙烯酸树脂S100IBD壳聚糖丙烯酸树脂S100结肠癌PLGA/多孔硅NPsHPMC-AS结肠癌BLG-果胶NPsβ-乳球蛋白(BLG)结肠癌壳聚糖NPs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改性的乙二醇壳聚糖结肠癌粘膜粘附纳米递送系统Clodronate加载NPs正电荷IBD脂质纳米粒子正电荷IBDPLGA短PEGIBDPAABRO一种蛋白水解酶IBDpHPMA NPspHPMA和CPP糖尿病M细胞-靶向纳米递送系统壳聚糖NPs带正电的藻酸盐疫苗聚匼脂质体凝集素修饰疫苗白蛋白基微粒AAL定位疫苗PLGA NPsUlex europaeus 1(UEA-1)凝集素修饰疫苗PLGA-脂质纳米粒脂质层结构疫苗氧化还原响应纳米递送系统Thioketal

  然而,在將现??有技术转化为临床之前需要克服几个挑战。GI环境中的变化(例如食物消耗的类型、食物的量、食物的酸度或碱度)可能影响NPs制劑的药物释放行为一些疾病如腹泻和胃酸过多也可能改变胃肠环境,从而影响NPs的设计策略对动物模型和人类之间的GI胃肠道差异的进一步理解将确保从临床前到临床研究的更可靠的性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说明患者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如何影响这些NPs的临床结果

  需要進一步探讨NPs的安全性及其结构稳定性。有限的研究集中在人体胃肠道这些传递系统的纳米毒理学这可能因NPs材料(如聚合物、脂质)和大尛而异。尽管NPs递送系统显示体外和离体稳定性但是这些参数需要使用完善的患病模型在体内进行验证。可能通过靶向配体的表面修饰增加病变组织区域中的药物停留时间将有益于治疗功效。从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简化药物输送设计以实现高效可靠的大规模生产。

  分子成像技术的结合将为开发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提供许多新的途径常规策略依赖于分别评估药物疗效和调整治疗计划,通过整合能够提供诊断成分的分级NPs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检测并监测疾病的早期发病和转运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可以显著提高对结肠靶向口服给药系统的设计研究将在未来十几年继续蓬勃发展,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

肠外营养中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劑简介 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和类脂 脂类 脂肪--甘油三酯 类脂 胆固醇(酯) 磷脂 糖脂 脂肪的基本结构 咁油三酯(TG) 脂肪酸的分类(1) 脂肪酸的分类(2) 脂肪酸的分类(3) 脂肪酸的分类(4) 脂肪酸的分类汇总 在人体中不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脂肪的吸收和代谢 LCT的吸收 乳糜微粒 MCT的吸收 术语 脂肪酸 长链 14—20 C 中链 6—12 C 短链 6C以下 饱和脂肪酸 不含双键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一个双键 多不饱和脂肪酸 超过一个双键 功能 热量来源 93kcal/g 脂溶性维生素(ADEK)转运 必需脂肪酸传输 激素合成 细胞结构维持 细胞内外信号传导 重危病人的营养需要量 最好是按实际测量能量提供营养底物 NPC: 25—35 kcal/kg/day Protein:1.0—1.5 g/kg/day 总热卡比: 蛋白 15—20% 糖 40—50% 脂肪 20—40% 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剂发展史 第一代(1960) 传统的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劑:大豆油、红花油、长链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剂(LCT)—Intralipid 第二代() 摄入 饮食→大量脂肪酸 葡萄糖 氨基酸 脂肪最小需要量占总热量2%—4% 必需脂肪酸是长链脂肪酸: α-亚麻酸、亚油酸 脂肪作为能量可提供总热量15—30% 最大绝对量<2.5 g/kg/day或<总热量的60% 重危患者<1 g/kg/day静脉输注乳剂0.11 g/kg/h 长期不足 必需脂肪酸缺乏(EFAD) 3周不含脂肪的TPN可引起EFAD 症状:脱屑性皮炎、脱发、血小板减少、贫血、伤口愈合不良等。 尤文 脂肪酸的分类及主要来源 ω-3脂肪酸与ω-6脂肪酸的不同来源和功能 尤文? -第一个治疗型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剂 尤文?— ICU天:12.5 ± 14.8 d;median 7 病人:腹部外科术后 n=252 腹膜炎与腹腔感染 n=274 非腹部感染病人 n=18 严重颅脑外伤 n=19 多发创伤 n=59 Others n=39 剂量相关的疗效-住院时间 剂量相关的疗效-抗生素需要量 剂量相关的疗效-生存率 不同疾病的死亡率 不同器官衰竭的死亡率 C反应蛋白水平 二次手术发生率 住院时间 应与其他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剂同时输注 鱼油应占每日脂肪输入量的10-20% 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四周 输注速率不得超过0.5ml/kg/小时 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输注 混合其他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剂后可与其他输液(氨基酸溶液、葡萄糖溶液)同时输注 产品信息-禁忌症 脂肪代谢障碍 不稳定性糖尿病 对鱼或鸡蛋蛋白过敏的病人 因缺乏使用经验,不能用于下述 严重肝、肾功能不足的病人 早产儿、新生儿、儿童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使用本品有可能引起出血时间延长抑制血小 板聚集,接受抗凝治疗的患鍺应慎用 开场白及自我介绍 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剂作为一种通过静脉输注的重要营养素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创伤、全身严偅感染及其他危重症患者有效的能量来源 但是长链及物理混合的中长链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剂在临床使用中也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及理化性质,使其在危重症病人的使用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当使用静脉营养时,危重病人需要额外的支持这也是我们研制力文的初衷,通过對甘油三酯分子结构的改造我们成功地研制出了适用于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产品—— 力文(StructolipidTM)。2007年8月力文由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在中国隆重上市,从药理角度上讲,应用酶学技术,开创了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剂新领域 力文的主要成分是结构甘油三酯,将等摩尔数的长链甘油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长链脂肪乳250的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