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因果刘玉珍讲现实因果视频教育光盘哪里可以买到?联系方式是什么?

序言汪海:我原以为张老师博文里的大部分文字,已经将教育的目的意义、原则、手段、方法,当下某些教育体系的误区及可能的危害等等情况,说得很直白很通俗很明白了;我原以为具备基础阅读和理解能力,智商情商逆商财商如我这般满大街随手都能找到的人,应该且可以从中发现些什么,并继而引发自己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了。不过,我所亲见亲闻亲历的事实,好像并没有那么的乐观。
教育,所为何来
——新教育武汉演讲会上未尽之二三事
作者:贝申学堂汪海
在创办学堂三年来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遇见过很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热心向往新教育的人。现实中,在与他们当面交流时,他们的一些言论,着实令人有些“不寒而栗”;也有许多朋友声称自己“读校长博客有很长一段时间了,里面的道理其实我早就知道了”、“没啥新鲜的东西啊”,但从他们的相关解读文章或交谈内容看来,却屡屡展现出误读的痕迹,或根本无暇顾及张老师博文中那背后最为根本的思想源头。这些朋友当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的“三高”人士。
但是他们的言谈内容里,依然不脱“孩子的成绩如何;孩子所在班级的好坏所在学校的重点还是非重点的等级;孩子未来是上国内大学好呢还是上国外的大学好”等等教育技术或教育工具的问题,却只字不提孩子学得是否开心快乐?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之间到底有何关联?为何明明知道某些教育体系的种种弊端却依然安之若素,不积极地寻求改变之道?张老师的博文中,从教育之道到教育之术,已然罗列了不少,为何我们却找不到?不愿意找,还是真的找不到;抑或找到了,却不想不敢去改变?一句似是而非的“我能怎么办呢?没办法,我又改变不了教育体制”,似乎就算是尽到了作为家长的责任?言下之意,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无能为力。
尽管初次见面,但做了几年真教育,我还是不想掩饰什么。听完这些朋友的陈述后,我直言不讳:请问您当初为什么要读大学?现在,您又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大学?读大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给孩子们做的规划,目标统统指向大学?
许是我的问题太过突兀?对方一怔,礼节性地笑笑之后,说到,“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继续交谈中,真相是:这些家长朋友,直至谈话之日为止,压根儿就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跟当年的我一样),只是惯性地以为孩子上学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找个好工作;好工作的标准就是舒适轻松且稳定物质待遇优越。至于好工作是否等同于孩子人生的幸福,以及幸福是否与好工作之间有着本质的关系或联系,好像根本就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身边的大家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至于学习的目的、学习内容的次第、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学习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为什么要分个轻重缓急等问题,那就真可能是一件非常高昂且奢侈的思考题了。
我们不妨静静,然后试着想一想: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我们是否有资格去指导安排要求孩子去哪里?且不论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否合适;一个人生方向模糊,价值观紊乱,思维颠倒的家长,居然可以为自己的孩子指明人生的发展方向?不是痴人说梦,至少也是黄粱一梦吧?仔细想想?这样的行径,像不像是一个盲人,在眉飞色舞指手画脚地给一个明眼人或者一个如他一般的盲人指路?
我无意诋毁真正的大学,也无意指责这些朋友。我只是陈述这样的一个事实:上学读书,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是否有本质的联系?如果有,那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如何联系?两者之间,到底是谁服务于谁?上大学,是人生的终点,还是一个节点?既然要规划,我们应该首先着眼的,是人生的终点,还是人生当中的某一个节点......
现在看起来,这好像只是一些挺常识的问题,可为什么会屡屡被我们忽视和屏蔽?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阻止着我们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
如果您愿意的话,我们先来问问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如何告诉孩子应该去哪里,并且还能够让孩子相信我们的指导?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如何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曾真实地面对过自己,如何告诉孩子应该要诚实?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曾理清楚自己的思绪,如何指导孩子梳理清楚他们的思绪?
如果我们自己常常心怀恐惧和不安,如何指导孩子走出恐惧,面朝阳光?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自己其实常常笼罩在受害者的模式当中,如何指导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创造出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知道自己是谁,如何指导孩子去认识他(她)自己?
还是那句老话:
我们永远都无法送出我们自己都未曾拥有过的礼物
。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屡屡给孩子送出的,都是一个个自己都未曾咀嚼并消化过的别人的道理,一个个并不存在于自己身上的永远只是别人的伟大定律、伟大品质、伟大精神......我们何曾想过,这些东西,我们拥有过吗?我们都不曾拥有过,如何馈赠?多少次的空头支票,我们一次次地开给孩子?呵呵,这样的卖卖,谁愿意买账?
这也难怪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无论家庭甚或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教价值观的吗?如果有,那教得是什么样的价值观?那被传授的价值观,与自己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关系有多大?为什么......鲜为人知,鲜有人知,人鲜去知。难怪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许是因为思考很痛苦,所以我们就放弃了思考?许是因为给上帝面子,我们不得不放弃思考?或者,我们从来就不曾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思考”这个玩意儿?
下面我将张老师博文中披露的某些真相,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展开来谈。先说几个例子,算做对前面某些现象的一点点补充。
一、小学生每日在校学习的有效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这基本上都是真的。一个坐满五六十个个性鲜活的孩子的教室里,一堂课中的大部分时间,是被用来维持课堂纪律的;能掌控一个这样的班级纪律的比较有威力有效果的人,基本上是该班班主任--每天每堂课都是班主任来上课吗?
小学里的体育课、科学课、电脑课,大部分被所谓的主课占领的;即使按照课程表未被占领的课程上,基于安全的考量、纪律的维护、教师心情的起伏等因素,你如何对五六十号孩子进行启发式、探讨式、图像式、体验式教育?
二、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育,需要课本吗?识字学拼音抄写生字课文造句、摘抄优美文句然后生造硬编为凑字数而做的无病呻吟风花雪月且思维混乱的“优美作文”?
语文的首要目的,应该是价值观的引领和引导,其次是文化,再次是思维,最差最差的目的,才是识字认字。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根本就颠倒了。简单重复地练习不说,单就识字量来说,根本就是无视孩子们天性是热爱学习的,他们本有着无穷无尽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直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折腾到毫无兴趣为止。
我保留了我小学三年级的一本日记本,呵呵,惨不忍睹。大段摘抄王杰、雷锋的日记。想想,我真够伟大的。犹记得三年级的第一篇生造的作文,居然被老师判为了当时的作文满分:30分。我的上帝,幼小的虚荣心,就此膨胀。而且,我以为不用大量阅读,我的作文就可以得满分;也因此,造就了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居然从不阅读课外读物。看的话,也就是《少年文艺》《故事文章》;哦,青年时期,我还一度欣赏过席慕容姐姐、汪国真哥哥等名人的诗歌,还有琼瑶姐姐、亦舒姐姐的小说---难怪我的风花雪月,如此纯熟?成年之后,我以为读了几本《读者文摘》,就是个文化人了。呵呵呵,实在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乱编造”。也因此,才要到现在来补课。恶补本应该在那个青葱岁月就应该做的事情---价值观、思维;人生目标;如何阅读……有点累,不过很幸福---活得明白,活得清醒了许多。
三、一年学习完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
一年学习完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是有可能且很有可能的。
爱因斯坦、霍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物,毕竟千百年来不是成批出现;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相当。单从知识的学习来说,影响知识吸收速度质量的因素,主要的有:
健康因素---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何启动大脑思考、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心理因素--一个成天价悲天悯人消极悲观胡思乱想的人,如何集中注意力进行知识的学习?
思维因素---一个思绪混乱无序因果不分的人,如何吸收和整合所学知识?
学习内容---一个整日整月整学期被迫学习着简单低级并反复练习的知识的孩子,如何能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且持续感兴趣?
学习方式---就不用多说了,有孩子正在或上过小学的家长朋友,应该对听写、反复抄写重复抄写这样的学习方式不陌生吧?单一、乏味、效率低下,是不是?
上述这些因素,一个正常的孩子,有理由且应该可以具备的。问题在于:他正在接受着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内容、方式、手段,以及参与教育的从教人员基本素养等等。所以,张老师说的一年就可以学完九年的东西,不仅理论上成立;实践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单从知识的学习来说。
四、我们主要的课程是----“人学”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憋了好久---该是有一年多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场地说出来。现在,我正式决定,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它说出来;要不,我可要喘不过气来了。
很多家长朋友在谈起私立教育的时候,眼睛很雪亮,思维很活跃,建议很丰富,要求很严格,规格很讲究。这种精神和劲头,的确令人肃然起敬---我说的是真的哦。
比如,你们学堂都开了些什么课程啊?每天每学期都有课程表吗?有年度和学期教学计划和安排吗?孩子们不上初中高中,不考大学吗?以后怎么跟体制学校接轨啊?开武术课和医学课吗?你们学堂的老师多大年龄啊?是什么级别的文凭啊?吃得东西营养健康吗……我滴神啊,这些个问题,我以为当今的教育部长级别的人也不过如此;兴许他们都未必能想出这些问题来的。突然地,我的脑海里浮想出这样的画面:一群这样热心孩子教育的家长朋友们,拥簇在孩子所在学校校长办公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质询着该校校长。校长满头大汗,支支吾吾半天回不过神来---因为在他以为,这些问题,好像根本就不需要我来跟你们解释吧?呵呵,家长们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直到提出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哇塞,那该是一个怎样美好的景象?教育的一个崭新的世界,就要诞生了!想到这儿,我激动得快要窒息了......
不好意思,我扯远了。思绪拉回来,回到正题。
老师,你们那儿教哲学文学艺术吗?教的;但是,我们
首先得教会孩子们学会做事做人,我们主要的课程是----“人学”
;然后呢,再去学这些个深刻高雅的东西。如果一个孩子的行走坐卧都成问题,不明道理,连个话都说不明白,说不清楚;不会跟自己相处,更不会跟其他人相处,您以为给这样的孩子开个哲学文学艺术,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连“人”都学没了,我们还去学那些个劳什子的东西做什么呢?您说是不是?
而且,就我们的理解,学习哲学这门东西前,我们首先要考虑哲学这个东西的学习,到底要解决我们人生当中的什么问题呢?是记忆熟记认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以及他们各自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流派,以便证明我们学习过哲学,在与众人交谈时能够说起来头头是道,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看起来像是一个学养渊博的哲学家?至于哲学到底对自己的人生起到什么作用,可以暂时不理会?我以为哲学被当作一门功课去学习和记忆的时候,哲学就已经死了。
哲学,我粗陋地以为,如果不能紧密地与我们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不能指导我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人生旅途上遇见的一个个的问题或困难,更不能因此而充实我们的灵魂,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照亮自己的人生,那么请问,这样的哲学,您愿意去学习吗?反正我不会去学。
当然,学不学哲学,取决于你想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至少目前,我以为哲学的学习,不必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得那么复杂和高深,让孩子们啃完一本本的专著并记住其中的原理然后向人传播;我以为,
哲学,首先应该就是能够帮助我不断地认识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切关我的生命质量的问题,进而指导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并坚定自己朝着自己选定的人生方向走去的一座灯塔。
如果您认同我的这个意见,那么,学堂已经,正在做着的事情,就已经走在哲学学习的路上了:行走坐卧中;每日的日记梳理;每周周总;做事;心理辅导;电影课表演课;专项座谈会;身体、思维锻炼;人生规划课......目的就是:协助帮助孩子们逐步地发现自己,找到自己;了解生命的源头;寻找此生的目的和意义。简而言之,哲学,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如此,生活当中,处处充满了哲学的气息,孕育了无穷无尽的哲学思想源泉。关键是,我们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当我们解决了人生当中最为基础的课题之余,你愿意去跟苏老师说说话,跟柏老师喝喝咖啡,跟亚老师散散步......你喜欢就行。
艺术和文学?呵呵,这个问题吗,说起来就比较的庞大了。老实说,作为一门课程,我们现在还不能教;即便要教,我们以为,我们是教不会孩子的。因为文学和艺术,作为课程,可以教,也很好教。问题还是:学这些课程的目的何在?它们真的是用课程讲授的方式被学会的吗?文学和艺术,你如何定义?它们到底是一门课程、学问,还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呢,目前来说,我们以为,学习,不,我们以为是熏习好文学和艺术,一方面,这得需要我们的孩子要有一定的禀赋---注意,是一定的(个中缘由,我暂时就不展开了。有机会我们再详谈);再次,这得要有家学的氛围,长期的熏习;更为重要的是,以我有限的文学和艺术的眼界,和曾经研习过的作品之后的感受来说,这些高雅的东西,可能不是教会的-----更可能的是被感受感知到的并内化而成的;以及,要拥有一颗能够感受感知到这些高雅的东西的心----自由、开放、包容、敏锐。我们现在正在做着、提供给孩子们的,就是这些东西:免于恐惧的自由;免于禁锢的开放;免于狭隘的包容;免于程式化的敏锐。具体的实施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学堂教育实践的阶段性总结(点击):贝申学堂新闻中心
至于武术和中医,我们也以为首先应该先将教育的基础工作做好,如价值观、思维行为心理等
;进而学习一些基本的内家拳基本功、古传中医的经典书籍和基础养生功法。待到我们打好了这些基础,自然“有人”找上门来;我们也有可能因为基础工作基本功的扎实,而使得我们有可能看得清看得懂哪些是真正的习武之人和真正的中医。更为重要的是,良禽从来就是择木而栖的---我们优秀卓越了,自然会有机会结缘类似的人或事。因为届时,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平台---能够承载“高人”的舞台;而且,我们值得“高人”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接下来,学堂正在构思尽我们的所能,帮助那些需要我们,而且我们能够帮助到的人,比如身边农村的孩子,以及西域的那些我们正在考察和了解的地方的人群。细节,正在拟定中。
再而且,跟您说,学堂,其实是有教育方向的预设,以及每学期每学年的教育规划的;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不会拘泥于曾经制定的教育规划或课程表。我们的实际操作原则是:
生活第一,学以致用
。知识的学习,是服务于自己的人生目标的;知识的学习,应首先让位于孩子的价值观、思维心理和行为、以及身体的健康。试想:学堂根本无视孩子的身体情况,行为心理的偏差,而着重于他的知识学习----会背诵多少经典,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多少英语,看了多少百科知识,学了多少哲学书籍……
这样的学习顺序,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吗?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跟体制教育又有何差别?每天固定好几门功课而且还不保证学习质量,教、学、练,循环往复。至于孩子的身心状况如何、思维方式如何、行为方式如何,统统不管---我只管上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书法?这就是您想为孩子选择的教育生活和环境?
所以,学堂每年每学期的教育实际,往往与学年学期开始前制定的计划有很多不相符合的地方,乃是因为我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孩子的身心情况、个性和性格特点、学习兴趣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且是有个性特点的施加必要的影响的;乃是因为我们必须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对待来考量,其次才是应该或者必须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的问题。这,是学堂必须做,且应该做;而且,是始终不会更改的施教前提。如果您对此不予认同,那只能说,我们之间的缘分还未到---缘分,总归是强求不来的。
实际上,我不是一个对各路建议都是油盐不进的人;正相反,我一直都比较虚心地学习借鉴并合理采纳的。尤其是最近的两年,我,以及我们的团队,非常注重学习,积极吸收各路教育经典中的合理且适合学堂发展的精华或建议。我之所以举出这个现象的目的,不是说学堂的教育教学已经完美,不接受积极有效的建议和意见。而实在是希望提请问出这些问题的朋友,是否可以回顾思考一下:
孩子在体制学校里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您老是否亲自去过孩子读书的学校考察过?
您是否光临过他的教室?
您是否亲自坐过他曾经上过的无数堂课程的狭小的座位,感受过他的感受?
您是否坐在他的座位上,静静地听过孩子的老师讲授过一堂课?
您关心过孩子课程表里的内容,与他的人生目标和未来有关联吗,多大的关联?
您是否亲自去学校了解过教孩子的老师都是些什么性格心理行为模式的人?他们的文凭等级是否与人品等级匹配挂钩?他们的业余生活大部分被用来做了些什么?
这下,您该明白我絮叨了这么多问题的良苦用心了吧。这些个您能为自己的孩子做、该做、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都不去做,我们怎么还好意思成天价地逢人就喊:我是爱我的孩子的啊!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啊!反正,我是不喊这些话的。
其实呢,我刚刚提出的这些疑问,张老师博文当中讲得很详细的,您不妨点击看看:应试教育--用打不中靶子的老兵来培养新兵的“教育中心”
五、学堂的教育教学方向和理念
此刻,我也想借这样的一个机会和空间,重述一下学堂的教育教学方向和理念,以飨热心新教育的朋友们。
1、贝申学堂的教育目标,并非且不试图与体制教育接轨。
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是一个正常人:有清晰的价值观,有理想和目标且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勇于践行;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并勇于承担责任;愿意奉献社区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正常人。
至于孩子在学堂到底学习多久,取决于学堂能够且可以教到他们什么程度、孩子愿意留在学堂多久。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堂目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指导下,孩子们在未来15或16岁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方向,并进而选择去哪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方向的能力,是非常有可能达成的。是去类似今日学堂这样的私立名校深造,或者去国内外真正的大学里研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找寻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直接从业学习等等,我们相信孩子们是有可能做到的。只要方向正确,我们真的还愁找不到达成目标的工具,以及达成目标的手段吗?您如果决定要去月球的话,宇宙飞船已经造好了。倒是如果这个次序颠倒了,该是您发愁顿脚的时候了。问题是,到时候捶胸顿足哭天抢地,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2、作为在体制学校里浸泡了二十多年的我,没少见过没少干过诸如学期、年度教学计划、教育方向、教学进度安排等等看起来很庞大很严谨很规范,实则大部分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内部工作的心安理得的工作的。想想:一个学校没点教育内容和规划,如何像一个学校?学校的档案资料如何丰富?小学中学大学,基本上类似。如果您真的愿意锲而不舍地了解,建议就近去本地的大学问问:一本二班三本四本这些大学,是如何被评比出来的?谁问谁知道哦。想想,这些个曾经被我们视为学问最高的高等学府,现如今都成了这副样子,下面的中学小学幼儿园,能高明到什么程度呢?
所以,那些个看起来丰富多彩,完美无缺,浩瀚无边的教育目标方向、五年十年教育规划、方针等等,您工作的过的单位的墙上、档案柜里,还少吗?实际运作情况如何呢?呵呵,我就不说了吧。至于现如今的专门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为主旨的“省培”“国培”项目、五花八门花样繁多的公开课示范课,我也建议您就近私下里去问问你所在地的小学中学的老师打听打听。包您大吃一惊。
3、学堂目前的教师团队的平均年龄,很年轻,但很有朝气;很年轻,但有理想有目标而且能够身体力行用心成长;很年轻,但是他们爱孩子且愿意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与孩子们一同成长;很年轻,但是懂得及时察觉和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逐步改进完善;很年轻,但是善良正直,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们并不完美,正如我并不完美;我接纳和包容他们的缺陷和不足,一如我接纳和包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因为我们深信:我可以暂时不优秀,但是我不能容忍自己不努力;我可以暂时不卓越,但是我不会且不能停止追求卓越的脚步。这是学堂全体教师的共识,也是我们时刻保持警醒的座右铭。
这里,也不妨公开一下他们的成分:有重点大学医学院毕业,放弃了保送读研的机会的;有从不算糟糕的大学里毅然退学的;有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工作报酬的。至于我自己吗,还是低调点好。
我本不是一个喜欢自吹自擂的人,而且一向很低调----我自认为自己没什么高调的资本也无需高调;更为重要的是,我一向对“自己人”是比较苛刻的。但是,今天,我所说的这些人,我的同事们,是值得我结交和信赖的朋友---他们远胜过当年如他们今天这般年龄的我。而且,作为堂主,我愿意为他们的成长铺路做嫁衣裳,比如每年选派教师外出接受培训、放心将学堂大大小小的工作,交由他们去处理以锤炼人生经历。尽管他们做得不完美,尽管他们偶尔会犯错,尽管他们又是会束手无策。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当初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我当初不也是渴望比我年长有经验的老同事来关系我照顾我指教我吗?尽管我的当初,基本上是在白眼冷眼,以及“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评价包围中跌跌撞撞地长大成熟的,但是今天,我依然能够感知到一个身处经验缺乏、年纪轻轻、不谙世事的青年,渴望成长愿意成长的决心和行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值得我去帮助。即便我没有成功的经验,但是我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分享给他们,以避免他们在人生路上,重蹈我曾经的歧途和迷路。我以与他们共同学习生活和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且,我很愿意继续这样做下去,直到他们不再需要我的帮助。
回到前面的问题。重要的,不是不可以问学堂老师的组成成分;重要的是,您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您希望与您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的老师,是什么级别和层次、标准的老师?是将知识丰富渊博文凭高高在上放在首位,还是首推人品,其次才是知识和文凭?这,很重要,代表了您的价值观。当然地,学堂也只能结缘与学堂类同的价值观的家庭。
六、我眼中心中的张老师
最后,我还想说说我眼中心中的张老师。这是结缘张老师以来,首次公开我的心迹。我很重视,也很认真。
五年前,我悄悄地给了自己一个评价:三无人员---无目标无理想无追求。三年前,我还一直以为自己看起来活得挺像个人物,但是自从接触到了张老师的文字和思想之后,我倒是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活着像是一个动物:用别人的脑袋里的东西决定自己脑袋里的东西;以别人的喜怒哀乐作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源头;以被认同被理解作为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的评判标准;思维心理和行为模式中,“受害者”情节居多……现在,我以为自己变得稍稍正常了起来:不把自己当人物;尽一切可能规避动物的行径。
因此,我会在武汉分享会的演讲中,当着台下那么多的父老乡亲们,发自肺腑地陈述自己对一个男人的真心话:我活到今天为止,张老师,是第一个我愿意青睐并值得我青睐的男人。我不是张粉,我是他众多学生当中的一个而已;但是他值得我尊敬和欣赏。也因此,从2010年的娜姑自助交流会,到清心一期、大医二期、清心二年级,我一路学习过来;并选派学堂曾老师参加幸福课程二期(该课程说明中明确排除了我这样的的人参加,要不我也可能会去“幸福”一下的)。呵呵,没少花银子但是非常值得。也因此,看张老师的博文、听张老师的课、思考张老师的话、践行学习到的道,就成为了我三年多来常做的事情;而且,之于我的成长和收获,三言两语实在难以尽言。
之所以欣赏张老师,那是因为我的确从他那儿学到了过往几十年未曾听闻过的东西,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感觉和效果,很好,很耐用。仅举几个例子,以示我欣赏和敬重的理由。
一、他的为人处世的作风,我很欣赏。你喜欢我也好,不喜欢我也好;是张粉也好,非张粉也好;面粉也好,花粉也好,都不干我的事情---那是你的事情!很爷们儿的风格。他的相忘于江湖的冷静,胜过相濡以沫的缠绵,尤其令我思绪万千并引以为努力践行的方向。
二、他敢想,更敢做。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他醒来并开始实践自己心目中的教育。敢于质疑他所见所听所闻,且能用心寻找到能够支撑自己论点的证据;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原则,且能灵活运用变通。矢志不渝十载,并于当下成为渴望新教育的朋友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且愈演愈烈。我是其中受益的一个。
三、他的寻求真理真相的教育原则、理念,以及教育实践的示范,震醒和鼓舞了我。价值观,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目标和方向,是此生活着之意义的根本前提;了悟死,才能更好地生;理性清晰的思维,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知识,知识服务于你的人生目标,而不是相反。这其中的价值,我要有多少钱才能衡量得出来呢?呵呵,谈钱俗气了。
四、外表冷峻内心柔软。他不在乎你抄袭模仿占用他的教育实践--你想用就用,想拿就拿。一方面他那儿的储量大,不怕你拿走;另一方面,他自信得充分---即便你拿走了,你都无法成为张建柏,无法成为今日学堂。还有一点,就是他深谙道:无私,才能成其私---给渴望新教育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参考、一个方向、一个思路……希冀更多的人从中清醒过来,继而重塑民族精神:自发、自助、自主、自立、自明,继而自强。
五、生活方式简单,且热爱学习和阅读;不仅阅读量和阅读面宽,更要命的是,他的整合知识和技能并迅速用于实践的能力,实在让我……咳,不说也罢。
此外,他的关于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内涵和外延的解读,令我茅塞顿开---教育原来可以如此地玩儿?
这样的一个人,我想不欣赏,也很难。我也谨代表我本人,陈述我欣赏的理由而已。至于你们喜不喜欢,相不相信,我管不着;反正,我是欣赏且敬重他的。欣赏未必崇拜;吸收未必全盘;相信未必盲从;模仿未必复制;尊敬,来自他值得我尊敬。
七、小故事:不
道理,而是现实和功利
为了再次说明张老师谈到的价值观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我以一个小故事作为诠释,并结束本文:
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到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过一个关于钱的伦理困境问题。
他对着挤满整整一间阶梯教室的中国面孔问道:“假如发生了雪灾,每个人都需要雪橇铲雪,商店能不能加价把雪橇卖出去?”
和热闹的哈佛讲堂不同的是,底下的学生大多选择沉默。桑德尔竭力地寻找台下有回应的目光,却屡屡失望。台下的学生只是默默地举手投票,90%的人支持加价。
一个反对加价的女生站起身,紧张而飞快地答道:“我觉得这不公平,这是在帮助富人,伤害穷人。”
“假设你是店主,现在只要加价你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你会怎么做?”桑德尔追问她。
女生稍稍犹豫了一下,“我会加价。”
“如果卖的不是雪橇而是饮用水,你也会加价吗?”桑德尔问。
“我会的。”女生迟疑地回答,“因为这可以平衡供求关系……”
桑德尔无奈地咧嘴笑着说:“可就在这个讲座上,你刚刚还说过你不同意加价,你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女生似乎被问住了,结结巴巴地说:“这不公平……但这很难说……”
一个男生站起来接着说:“我认为这不公平,但是可以接受。”
“这真太有趣了。当我在加拿大、德国和瑞士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绝大部分的人都反对加价,他们觉得这既不公平也不可接受。”桑德尔看着台下沉默的学生,笑了起来,“现在我明白了,看样子,中国真是无可否认的市场经济。”
“当钱能买到一切的时候,有钱就变成最重要的大事。”桑德尔如是说。一方面,中国人并非不明白道理,另一方面,中国人并不选择站在他明白的道理的一边,而是做出非常现实和功利的选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实因果实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