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touch怎样把to圈儿隐藏

以前你刷着爱范儿,妹子在一旁翻看时尚杂志,然后她跟你讲饰品,你假装附和着。现在,就算你们关注的是不同领域,也一定会有共同话题。至少,可以一起谈论 Apple Watch。
距离 Apple Watch 还有四天时间,除了科技媒体在密切关注着,时尚圈儿也早已做足了预热。从去年 9 月的发布会上邀请时尚杂志编辑开始,苹果就在向人们宣告,他们要吸引的人群不只是热衷设备的极客。针对 Apple Watch 的宣传也多围绕着时尚、健康生活方式展开。
在时尚圈儿,Apple Watch 先是登上了《悦己》(Self)封面,接着《时尚》(Vogue)杂志也给足了 12 页插页用来展示 Apple Watch,Style 和 East Touch 等杂志的新刊也都出现了 Apple Watch 的身影。
今天国内时尚杂志《YOHO!潮流志》也用 Apple Watch 做了封面。《潮流志》展示的是搭配白色腕带的运动版 Apple Watch,佩戴者是美国华裔电影演员高圣远(周迅老公)。从超模刘雯、Candice Swanepoel,到电影明星,Apple Watch 在时尚界的“戏路”也挺广的。
其实科技产品与时尚界的结合并不止苹果一家,Google 在推出
时,也曾在时尚圈走过一遭。不仅有设计师 Diane von Furstenburg 为其“背书”,带着 Google Glass 走上了伦敦时装周的 T 台,Vogue 也为其制作了大量颇具时尚感的照片,放在杂志中。
不论是手机,还是智能手表及其他可穿戴设备,在功能和配置方面基本上可以做到不相上下时,拼设计和外观成了当前的重要策略之一。尤其是在可穿戴领域,设备制造商逐渐接受了“首先要好看,其次是好用”的道理。
康泰纳仕集团 CEO Jonathan Newhouse 在苹果发布 Apple Watch 后曾说过:
新的苹果手表开启了 “techno luxury”(科技奢侈品)的潮流,将科技与时尚接轨,将科技引入奢侈品。
而在“techno luxury”之前,“techno fashion” 的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每年甚至会有专门围绕时尚科技产品的 Fashion Tech Week 举行。前几日去巴塞罗那的 MWC 展会时,随行的记者中来自 GQ、芭莎、嘉人等时尚媒体的记者占去了 1/3,回程的路上大家在讨论接下来的工作安排时,来自芭莎的美女姐姐说:
当然是 3 月 9 号的 Apple Watch 啦,也不知道新的 MacBook Air 会不会同时发布。
无折腾,不生活。
Apple Watch,科技圈与时尚界的共同话题
关注爱范儿微信号,连接热爱,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想让你的手机好用到哭?关注这个号就够了。
关注玩物志微信号,就是让你乱花钱。苹果隐藏id查询/苹果隐藏ID是怎么回事?
找回被偷的苹果:
获取更多苹果技巧和资讯请搜索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账号“果粉查询”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Tags: , , , ,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四月 20th, 2015 at 下午 10:33
and is filed under .
You can follow any comment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带您逛逛互联网产品行业圈儿……&&最匪夷所思的设计&最别出心裁的运营&最体贴入微的用户体验&当然还有最及时的产品招聘&&为您全方位呈现产品经理的视角&我们都走在成为PM的道路上&&即时更新,谢谢关注!&
产品经理必读的九步法
谨以此文献给梦想改变世界的人。
多年以后,当我面对那些年青的产品经理,我会想起自己当年从事的是一份高薪的工作。那是2000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IT网站做搜索引擎 PM,当时我一个月的薪水能在亚运村买一平方米房子,十年之后,朋友招聘PM,开出的月薪和我十年前一样,差别是这时年青的PM用一年的薪水才能在亚运村 买到一平方米的房子。对此,我很迷惑,于是咨询HR的同事,HR的同事告诉我,十年前产品经理是稀缺工种,现在不是了。
十年间,北京的房价涨了10倍,但最优秀的PM的薪水至少涨了50倍,所以在新浪微博上随手点开一个V,就常常碰到认证为产品经理的。很多PM都有一个梦想: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改变世界,同时挣个盆满钵满,可十年没变的入门级薪水,却让人触摸到现实是骨感的。
如果你是一位PM,正在跟随一位大拿,那证明你不仅是一位幸运儿,而且在产品设计上天资卓越,这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如果你还只是在普普通通的小公 司朝九晚十,或者是在一个大公司的基层打杂,但你胸怀一个梦想,梦想用自己的产品改变世界,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我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对更多有梦 想的PM有价值,希望能通过你的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文描述的产品设计&九步法&,主要框架来源于几个从无到有设计了亿级用户产品的闪闪发光的人,我曾经在一个10亿级PV的产品中做过长时间的实践 和不断修订,一转眼,已落网16年,有幸和多个中国公认最顶级的PM共事多年,现在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阐述。&九步法&是为泛互联网产品而写的,适用于大 型产品,也适用于产品中的新功能。使用方法是PM在产品设计时,对以下九个问题自己逐条进行书面回答,并和团队逐条分析和讨论。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
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哪一个,满足用户什么核心需求。实践中,70%的PM经常忘记了这一点,因为&满足用户需求&几乎成了每 一个PM都能张口就来的口诀,所以就常常忘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微博要加强SNS属性&、&微信要打通O2O&、&社区信息要流动得更快&,就是最典型 的忘记了用户需求的例子。所有这些提法都是想当然,没有站在用户角度的思考,没有搞清楚用户需求,就一定会注定失败。
实际上,即使PM使用了这一条,也常常于事无补。因为仔细分析&满足用户需求&,会发现其实是无字天书。第一,&用户&是一个虚拟群体概念,PM找 不到一个具体的人代表用户;第二,&用户&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实践中用户总是被三种人代表:PM自己,假想的典型用户,PM的行政领导。 而今天iphone,微博,微信不离手的人几年前又哪知道自己需要这个。
用户需求永远是被天才捕捉到和创造出来的,就像后年时尚界流行什么,那些奢侈品消费者、时尚评论家是不知道的,只有天才的设计师才能引领未来。IT 历史上那些big thing,要么是被天才创造出来的,要么是被超级幸运小子撞上的。网游&巨人&曾经很用心的去实践&满足用户需求&这个真理,非常认真的调研用户,用户 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到最后发现&用户&根本不存在,那些标签为&用户&的人,其实内心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于是产品彻底失败了。
很幸运抑或是很不幸,我们大部分人,不需要像乔帮主那样天降大任去发明一个iphone,也没机会初出茅庐就和金正恩一样创造并引领时代潮流。所以,假如你只是去做一个即有产品的新功能,或者想设计一个新玩意,那有两个比参悟&用户需求&更切实的做法:
1、&疯狂的热爱你的产品
2、&尝试去解决你遇到的最大痛点
一个PM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产品。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产品,此处的建议是立即换到你喜欢的产品门下,那怕少拿一半薪水。为自己热爱的产品 燃烧,那人生会变得多么有趣啊。10年前,我的好友为求得这样一份工作,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不 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结果做出了世界最伟大的中文产品。三年前,我有一位下属,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在大公司被职称评定为级别 最低的PM,但却胸怀同样的豪情,以一颗年青的心,做出了几乎和微信匹敌的,影响一时的产品。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微博的深度用户,那请思考一下新浪微博最近的三栏式结构改版,满足了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
作为新浪微博的深度用户,我却经常在电脑前用手机上微博,因为PC没有给我更好的浏览体验。但不幸的是,&PC用户浏览体验差&这个核心需求不但没 有得到解决,反而在三栏式改版后更差了。不从用户需求出发,就会导致南辕北辙,请每一个PM在你改版时,首先考虑你解决了一个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你可能 改变世界,也可能谋杀千万用户的时间。
第一步的要点是&一个核心需求&,特别注意是&一个&。对于微博这样的产品,让浏览体验更好,就是核心需求。系 统如何加载更快,用户如何生产优质信息,如何摒除spam,如何提升视觉体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PM永远不要妄想一下子去发明,颠覆现有的产品,或者增 加一些自己觉得挺时髦的新功能,只有抓住&最核心需求&一点一滴的去改进,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去提高,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
如果步骤一解决的是产品&有什么用&的问题,那步骤二解决的就是&别人凭什么用&。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比70%的PM经常忘记了&用户需求&,大型公司甚至有高达90%的PM不会考虑&别人凭什么用我&。
为什么这么多PM不会考虑&别人凭什么用我&?大型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有人,有技术,有用户,能够把一个市场上证明了有需求的产品迅速推到用 户面前,同时还带给用户不算差的体验。正因为大公司的产品与生俱来有这样的优势,成为了PM习以为常的制胜法宝,所以他们不需要考虑产品定位,所以最大的 优势往往最后变成了劣势。
2011年底的一个晚上,我在广东佛山,饭后去捏脚。我照例问技师小姑娘平常上什么网站,生活中有什么爱好,最近打算干嘛。年轻的姑娘回答我说最近 的梦想就是买一部小米手机。当时我吃惊得手中的茶杯都差点掉在地上。2011年底,我也只是在网上看到小米的新闻,市场上连一部真机都没有。但在千里之外 的广东,一个小城路边的洗脚妹都把小米手机当作人生梦想了。我连忙问她为什么,她说&小米手机一千多块钱,但用起来和苹果一样,多划算呀&。
这就是定位,这就是产品的独特性。
中国互联网很常见的例子:从新闻、门户、电商、视频网站,到现在的团购、安全软件、浏览器、微博、手机,99%都是无差异化的竞争,很少有人考虑&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显而易见,那些后发而胜出者,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控制技巧。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二步,如果你是微信的深度用户,请你考虑&朋友圈&这个产品的&&独特性&是什么。
当微信在设计&朋友圈&这个功能时,一定考虑了他和微博,Qzone,校内相比较的独特性。在SNS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微信的一个二级功能如何胜出,他的独特性在哪,这就是PM团队要解决的首要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个独特性就是&私密&。
其实社交的本质就是&隐私的分享&,人与人相识,到朋友,密友,甚至情侣,最后夫妻,关系深化的过程,也就是隐私一步步不断彼此分享的过程。微博为 什么做不了SNS,因为微博这类的广播平台,天生不具有私密性的特质。而微信朋友圈在私密性的定位上,用一种简单的手段,解决了Facebook复杂的隐 私设置问题。无论是微信PM天才的洞察到了这一点,还是碰运气碰上,不得不让人佩服。如果微信朋友圈能在&隐私的分享&上做得更好,那这个产品前途无量, 未来可以有机会和Facebook对决。
第三步:分解用户。根据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
步骤一解决的是&&有什么用&,步骤二解决的是&别人凭什么用&,步骤三到步骤七解决的是&如何更好用&。如何更好用的关键就是变成用户,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
也许天才能够洞察到用户需求,但天才在洞察用户需求上也有一个成长过程,我们看到乔帮主也是从一个个失败里一下下爬出来的。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就好像佛陀的证悟:削一个苹果,削到最后,发现是空,于是悟道了。用户需求原来是一本无字天书,要领悟,需要有一个削苹果的过程。
分解用户,变成用户的过程就是一个削苹果的过程,一个PM的必经修炼。不同产品,不同维度,有不同的分解方法。初期不用太复杂,但也决不能脑子里只有一种用户,那就不是削苹果,而是削石头了。PM至少要按产品的核心价值,用最粗的线条把用户进行分类。
UGC产品:看的用户,写的用户;
论坛:浏览用户,发贴用户,版主;
B2C:浏览用户,交易用户;
电子商务:卖家,买家;
新产品:种子用户,成长用户;
老产品:初期用户,成长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
等等。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抓住那些最重要的角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角色的划分,和产品的运营程度有关,运营成熟的产品,进入精细化阶段,就需要更细的分解角色。
简单用微博举例:如按使用方式、生命周期把角色分为X轴Y轴两维,那微博的使用方式可以是浏览信息用户,发布信息用户,还可以分得更细,比如发布信 息用户还可以分为个人、认证个人、企业、媒体、大V等,微博生命周期可列出种子用户,初期用户,成长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等。
当我们把X轴Y轴一相交,就得到了很多的角色,上面列举的微博角色,就能得到30种,当然,其中有一些角色是无意义的。很少有产品和有PM需要去分解几十种角色,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把最重要的几种角色拿出来就可以了。
第四步:变成用户。每类角色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该角色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
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
在分解完角色后,PM就需要把自己代入角色了,进行cosplay,充满想象力的角色扮演游戏。
回答&该角色为什么用这个产品&时,我们会发现用户的核心需求开始分解。我在《》一文中提到过,用户的核心需求就是一级需求,一个产品只会有一个一级需求,此外其它都是二级需求,二级之下还有三级四级。比如微博用户看微博,就是一级需求(浏览),发微博就是二级需求(表达),发微博插入各种功能就是三级需求。
当我们分析微博用户的核心需求&浏览自己关注的信息&时,第一个被分解出来的角色是&浏览用户&,回答&浏览用户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时,我们发现,这是因为有&发布信息用户&,那用户为什么会布信息呢?
当对微博角色和该角色为什么使用这个产品进行层层分解后,我们会发现,微博用户是有多层需求的:
1、&获取信息的需求
2、&表达的需求
3、&社交的需求
4、&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呈金字塔型,用户数量逐层递减,最顶端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角色就是微博的大V用户。他们在这个平台上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于是 他们制造了最优质的信息,决定了整个微博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新浪微博和其它产品所不同的独特性。最底端的是&获取信息需求&,这些角色就是微博的全体用 户,他们真正代表了微博的全部,包括商业化的梦想与未来。
要回答的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是一个产品运营方面的问题。好的产品离不开运营,很多产品甚至 以运营取胜。新浪微博在初期,为了请一个潜在的大V,可以派专人去香港两周,就为了送给这个名人一只iphone,教会他用手机上微博。能够准确的洞察自 己最核心的用户如何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并实施高执行力的操作,这就是新浪微博成功的关键。
新浪微博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差异化竞争中,你只要在产品或者运营上,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特点发挥到极致,让竞争对手追而不能及,那也能在市场上成功。
第五步:确定角色成就。确定产品如何满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
每一类角色如何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得到满足,这就是产品持续成长的关键。关于这一点,90%的PM都陷入了一个误区。
1996年我沉迷BBS时,网上很流行一首改编的歌词《同网的你》,我记得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那时候天总是很短,一晃就到了十点半,你只考虑何 时才能升级,哪怕视力再降个0.1&。我曾经为了在一个bbs上挂到经验值全站第一,而荒废了四年大学时光,所以虚拟成就害人呀。
一晃16年过去,简单直接的积分激励被国内的PM们熟练掌握,是屡试不爽,发扬光大的一个手段。其中的创新层出不穷,简直可以写一部中国互联网创新史。
经典如的QQ的升级制度、点亮各种图标,Discuz的各种头衔、积分体系,网游的各种称号、徽章、道具,微博的粉丝,工具类产品的积分、扩容、世界排名等等。目前没有用户积分类激励的产品,反而成了另类,比如微信。
正是这种特别适合东方人心理特点的短平快手段,让很多PM忽视了产品的核心。90%PM陷入的误区就是产品的过度游戏化。
一个产品最重要成就是:用户核心需求被满足时获得的成就感,当无关的激励干扰到他的核心需求时,他真正的成就感降低了。
免费网游、淘宝、搜索引擎因为核心用户的成就直接与最敏感的指标收入强相关,所以是世界上把核心用户成就做得最优秀的产品。百度最近的搜索提示 suggestion上了一个新功能,当用户第二次搜索同一关键词时,这个词的搜索提示会变蓝,这就是搜索用户所获得的成就:查询信息更方便,搜索引擎更 懂你。相反,如果搜索引擎推出一个功能,用户搜索时,弹出一个浮层:恭喜你,你的经验值又上升了10点,那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收入马上下降,因为这干扰了用 户的核心需求。
商业模式不清晰的产品没有敏感的量化指标,PM又忽略了用户的核心需求,过度游戏化时,次要的角色的成就立即喧宾夺主了,比如新浪微博对浏览用户的一些干扰式激励。所以,这一步的关键是关注你的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让核心用户在核心需求上获得核心成就。
在角色分解上,新浪微博的二级需求角色,即&发布信息用户&的角色成就一些点是做得非常优异的,特别是评论模式和粉丝概念的创新,远远胜过 Twitter,从产品上奠定了后发制胜的根基。对于微博这种可以分解出几十种角色的产品而言,在梳理各种角色成就时,把握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对PM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六步:确定用户需求满足过程中的关键点。
将每类角色从&获知产品,使用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离开,回来&的整个过程进行分解,描绘出关键步骤和关键页面。
这一步,就是考验PM的执行功力的关键步骤,PM能不能把这一步做好,和天分无关,只和是否努力、是否用心有关。
对整个用户需求满足的过程控制得最好的是电商企业。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步都是钱。优秀的电商企业,如天猫,淘宝,京东,PM一定会对用户从哪来 的,怎么用的,如何走了,如何再回来,有清晰的认识的明确的量化指标。因为PM很明白,一个关键点搞好了,收入就上升,一个关键点没搞好,收入就下降,这 直接和奖金有关,可是乱来不得的。
这就是有清晰商业模式的产品的优势,商业价值的高低,和用户需求成正比。搜索和电子商务都有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满足用户的一级需求时,把商业价 值实现了。商业价值和用户需求都能找到&收入&这一敏感的衡量指标。你的用户体验做得好,收入就上升,用户体验做得差,收入就下降。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有效 的提升用户体验的手段了。
这一步是痛苦的cosplay。我们假设一个最简单的B2C新产品,至少有四种最简单的角色:
1、&浏览用户
2、&交易用户
3、&种子用户
4、&初期用户
对这最简单的四种角色描绘&获知产品,使用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离开,回来&的过程,可能就有20个关键点,十多个关键页面。所以戏演多了就入戏了,按照佛陀的哲学,产品经理削苹果,削到最后发现苹果没了,自己就变成用户了。
第七步:提升关键点的转化率。
当PM把约20个关键点找到,那每一个关键点,关键页面如何提升转化率,就是阶段性的目标。我任贴吧总经理时,为了了解新用户是怎么进来的,自己线 上注册了80多个帐号,看注册流程有什么可以提升的点。所以,一个普通的PM,至少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都要尝试数十遍,这样才可能找到感觉,找到提升转化 率的有效方式。
很多人都听过&多点击一次用户损失一半&原则,虽然不同的产品实际损失率不一样,但基本都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在&普通角色使用产品&这一天底下所有 形式的产品最核心的关键点上,多少年来,门户、搜索、IM都用了至少两个页面:门户的首页和内容页,搜索的首页和结果页,IM的好友列表页和对话框。电子 商务的用户需求链比较长,用的页面更多。但Facebook&、Twitter只用一个页面就满足了用户核心需求,把转化率提升到了最大。李兴平发明的 hao123,比Facebook、Twitter早七八年实践了这个交互革命。
必需提一下的是,Facebook、Twitter之后,交互史上影响最大的创新是搜索开放平台(阿拉丁),在搜索结果当前页就满足了用户需求,免去了用户跳转到新网站,再次查询甄别的时间。这是中国最成功最富有的PM的发明。
所以,永远不要以为转化率已经做到最高了,也许换一种方式,你就能带来一场革命。百度的阿拉丁,Twitter的左右分栏式改版,都是针对用户核心需求厚积薄发的创新。在这个移动时代,更多的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等待PM去开拓。
第八步:形成闭环。让产品能够自我成长。
上一步PM的阶段性目标已完成了,第八步要静下心来考虑的是闭环问题。闭环就是产品自我成长的循环。
淘宝的信用评价体系,就是一个闭环。买家购买产品,商户提供好的服务获得好评,得到好评就会得到更多新买家,新买家又购买产品,商户又有机会得到更多好评,形成一个循环。PM的工作就是发现,设计,确保这个闭环的顺利运转。比如差评师,就是这个闭环的杀手。
UGC产品也常常是一个闭环。用户发布优质信息,优质信息吸引新用户,新用户也发布优质信息,更多新用户被吸引来形成一个闭环。垃圾信息发布者、 Spam、低质信息等,都是这个闭环的杀手。对于很多UGC产品,PM花费心血使它运转正常,但信息质量的降低,却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到整个循环中,让产 品枯萎,最后死亡。
更多的产品就不是闭环,比如支付宝、词典APP,IE浏览器、Flash小游戏、微软办公软件等等。用户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产品的自我成长。不同的是,现在很多工具类产品也找到了自己的环,如云输入法,用户越多,输入法越好用,输入法越好用,用户越多,形成一个循环。
移动、云、大数据时代,将为更多产品形成闭环提供可能。只有形成闭环,这个产品才能自我成长,进化成一个有机体。很多小闭环,最后会组成一个大闭 环,很多个大闭环最后有可能进化成一个生态系统,比如阿里、百度、腾讯,其实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多个生态系统有可能进化成一个超级生态系统,比如阿里系正 在干的事。当然,生态系统这个词是战略家或评论家喜欢的用词,产品经理只需要关心那些小闭环,拔动、调理那些击中你痛点的环。
2012即使人类末日来临,从物理学的概念来看,与一块冰融化成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只是一种形态的环,又组成了另一种形态的环。PM要做的,就是成为拔动琴弦的歌者,无数闭环的振动,整个宇宙都会为你奏响乐章。
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
Google、百度面试PM时,都不约而同出过一道相同的试题:产品到了预定发布日期,却发现还有功能不完善,你是选择上线呢,还是继续打磨,直到令人满意再上线?
曾经有大BOSS答错了这道试题,但在数百道题目中,只错了这一道,于是还是做了谷歌、百度最大的技术BOSS。你的答案呢?PM脑子里总会想到太 多东西,但用户想得很少,甚至不想,全世界最牛的PM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干脆就直接把用户叫做&白痴&,中国有个天才级的PM把变成用户形容为变成白痴,他希望PM和白痴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
如果你有幸聆听过中国互联网最成功和最富有的两个PM的教诲,你会注意到,这两个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强调两个相同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大干快上,迅 速迭代。也许,这就是成为首富的秘密,因为他们深知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如果你两个原则都注意到了,而且又在30岁以下,那很有机会像他们一样,在改变 世界的同时,顺带手挣个盆满钵满。
但现在移动领域迅速迭代有个误区,很多无关要紧的APP升级,频繁的提示用户安装新版本,这绝不是迅速迭代。迅速迭代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更好的满 足用户体验,所以产品升级要给用户一个超出预期的体验,要让用户盼望和等待你的升级。没事发布一个小改动,强迫用户升级,浪费公司带宽,浪费用户流量,这 样的PM应该自己为手机费买单。APP的迅速迭代请向微信,向新浪微博学习,他们是生于移动时代的娇子。
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世界变化的速度又太快,要削多少个苹果才能证悟用户需求?所以我说的总是错的。
产品设计&九步法&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
第三步:分解用户。根据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
第四步:变成用户。每类角色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该角色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
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
第五步:确定角色成就。确定产品如何满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
第六步:确定用户需求满足过程中的关键点。
第七步:提升关键点的转化率。
第八步:形成闭环。让产品能够自我成长。
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
以上就是产品经理必读的产品设计九步法,我已帮你又单独整理出来,现在请你打开电脑的记事本,针对你正在设计的产品,逐条回答以上九个问题,之后再 与你的团队逐条分析讨论。如果你做了,你会相信,你想的都是错的,因为一个月后,你还需要一模一样再来一遍。这个过程是痛苦而寂寞的,改变世界的人,是世 界上最孤独的人。
但我相信,只要你这样做,你的手就会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起来。请你顺手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其它梦想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只有更多的闭环才能承担无数的闭环。(完)
(感觉很久没为互联网作贡献了,所以写了这么多文字,欢迎任何形式转载引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的一天生活应该是这样过的!
有梦想就能改变世界,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转自&
360确定综合搜索主域名:so.com
奇虎360今日宣布,启用so.com 做为搜索服务主域名。周鸿祎这样介绍新域名:so的两个字母,s代表safe,即安全,o代表open,即开放。周鸿祎还表示,360将向谷歌学习,与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接轨,不搞竞价排名。
微信用户突破2亿
今天凌晨,腾讯微信团队发布消息称,微信用户数突破2亿。
微信在去年年初推出,今年3月份注册用户突破一亿。从0到一个亿的注册用户,仅用了14个月时间。而从1亿到跨越到2亿,则只用了半年。
其实,微信的摇一摇传图真的没什么
相信很多人看到摇一摇传图功能都会觉得新奇好玩,酷劲十足。做为微信的粉丝,小编也是如此。但是依稀记得类似功能在哪里见过,一番搜索,果然找到答案。一、国外神器BUMP或许很多人对bump不熟悉,但是互联网产品控们对此就应该不陌生了。bump最早的功能是两个手机碰一下就互传名片,后来发展到手机敲一下电脑键盘,手机里的图片就会出现在电脑屏幕上,随着一声bump!见证奇迹的时刻就来了。
具体可以点这里了解bump
&二、360安全浏览器提起360,大家估计立马想到最近的3SB大战。360搜索上线5天成为业内第二,就得益于360安全浏览器和安全导航庞大的用户量。其实360安全浏览器很早就有网址传到手机功能,就是扩展里的&稍后阅读&插件。
在360扩展中心里找到这一插件安装,以后你在电脑端有喜欢的网页,点击一下右上角的&稍后阅读&按钮,然后手机里打开360浏览器,就能看到页面链接了,这和微信的摇一摇传图如出一辙哦,快去试试吧。关于这一功能,可以参见本博之前文章:
腾讯发微云 先发网盘创业者能否抵抗腾讯
7月13日消息,腾讯终于是推出了Dropbox类产品,杀入到云存储领域。帝企鹅来了,可你建好围墙了吗?  产品分解:杀手级功能在哪  昨日,腾讯的云存储产品"微云()",分解为三个功能:  &微云网盘&:支持文件同步、备份和分享的云存储应用,在手机和电脑间同步文件。免费容 量为2G;  &微云相册&:可以实现手动或自动汇集不同设备的照片,并按拍摄时间和设备来源编排整理 。不过这一功能只能通过Wifi传输,从而避免产生流量;  &微云传输&:可以寻找在同一个Wifi热点下的其他设备(不限于手机之间),向它们高速发 送文件。这一功能只在 Wifi热点下传输文件,不经云端服务器。
&微云Windows版截图
&  其实,这三个功能分别对应三个细分领域,也有诸多细分对手,比如微云网盘对应的是酷盘、金山快盘等&网盘&类产品市场,&微云相册&对应的盛大智能相册等云相册产品领域。&微云传输&是产品的最大亮点,这一细分领域的竞争者也是各有所长!  比如安豆苗精灵的信使功能,传递方式就相当炫酷,仅需手指左右滑动即可传送照片,但局限在于只能Android手机之间。此外,在手机间无线传输文件领域,大有名气的则是Bump。不过,从5月推出的3.3版本起,新增的照片传输功能,在联网的前提下,支持将手机和电脑键盘轻碰,就可以将手机上的照片传到电脑上。不过,囿于是一款国外产品,也限制了其在中国的增长空间。  有创业者认为,卖点是微云传输。甚至有乐观的开发者认为,擅长产品开发的腾讯,很可能将微云传输做成一个&杀手级&功能!  多平台覆盖是云存储分享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不同的平台分担解决不同的用户需求,比如Web端主要是快速上传存储,而手机端则则是浏览需求。在这方面,由于是刚刚推出,微云覆盖平台有限,包括Windows和网页版以及Android,iOS版近期会上线,咱不支持Mac平台。也就是说,目前没有覆盖到苹果平台,不过比较诙谐的是,微云官网的海报基本都以iPhone、mac、iPad为眼球元素。  此外,从一推出,后发的&微云&就开放了API接入,欲通过服务App创业者建立起生态。  先发创业者能否抵抗住?  背靠腾讯品牌,以及QQ账号及关系,后进入云存储和分享领域的&微云&,无疑劣势并不明显 。比如简单讲,如果是创业团队的产品,往往还需要设置新账户系统,或者借助微博、SNS等开放账号。但&微云&用QQ即可登录。  反而,创业者此前最担心的腾讯这只"帝企鹅"终于还是进来了!酷盘董事长黄明明今年4月做客搜狐IT的时候曾公开表示担忧。  &腾讯在后台有大量的冗余计算能力和冗余存储能力,它做云存储绝对是最大竞争者!&他认为&腾讯的产品越做越好,一线上市互联网公司跟腾讯的水准越差越远。很多公司不是死在腾讯用户端,而是在最专长的领域做的没有腾讯好,你死是应该的。&  百度今年也推出了网盘产品,但黄明明认为&百度绝对有技术积累和基因把后端服务做好,但是前端上会做出什么样产品,还很难说。&  几家发力较早的网盘产品都在试图建立起防御围墙。酷盘去年完成了B轮2000万美元融资。今年1月,酷盘用户突破了800万。4月,黄明明称,无论是酷盘手机用户每日上传文件的数量,还是手机同时在线和活跃数量,在过去两个月里面翻了20倍不止。黄明明也将开放API接入作为了今年的拓展重点。  而据悉,另一家网盘初创企业115网盘的用户人数已超过3500万,也在去年底拿到1亿的风险投资。  至于处于先发的几家云存储企业,能不能抵御其腾讯的进攻?目前还尚无定论。但正如黄明明所言,&对于一个小的创业公司而言,就是拼命往前跑,先别想那么多。
小米手机庆祝融资成功
互联网企业做手机一年后大潮必退?
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国产品牌做手机,成了个名副其实的&拼装企业&;而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甚至连&拼装企业&都算不上。&它就是个笑话,本身就不应该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易表示,&我预计一年之后,互联网企业必将出现大潮退后的危机。&  每一个互联网企业,都在寻找自己手机的卖点。小米手机说,我双核1.5GHz高配,性价比最高,不买绝对吃亏;360特供机瞥了它一眼说,我一分钱不赚,比你还便宜500块;后来,盛大bambook(6月7日)按捺不住了,说我干脆亏钱卖给你,1299元,比你们都便宜。  角色:游戏规则执行者  对于手机行业而言,互联网企业是新人,但这与煤老板进军房地产不一样:它们更会&忽悠&。它们找一家技术成熟的生产商做代工,然后自己开发一些配套的&软件&,如阿里巴巴的阿里云OS、盛大的乐众ROM,这些名义上全新的操作系统,其实就是对安卓系统进行的修修补补。  确实,互联网企业的境遇与国产手机很相似,它们都是游戏规则的执行者。因为掌握不了CPU、闪存、屏幕的核心技术,国产品牌手机一直被喻为&拼装工厂&:购买诸如联发科、高通等同类企业的手机芯片,然后装上电池板,套上手机外壳,几个月后,一款新型手机便可以诞生了。  &芯片是不是自己的?操作系统是不是自己的?应用商店是不是自己的?这些才是手机生产商的核心元素。如果没有这些,那就说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不是你。&李易表示,当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连&拼装工厂&都可能算不上,因为它们大多数只做了一张&皮&。  因此,它们有着相同的销售思维:用内存、屏幕、CPU重新定义手机,此外就只剩下价格。&也只有国产手机会这样。&李易直言道,这种&价格战&在国外很少见,&比如苹果讲的是应用,讲的是ios6,讲的是icloud,从iPhone4到iPhone4S,它推的是siri(语音控制功能)。&  阴谋:价格&强奸&民意  今年7月份,360特供机将推出学生版,价格999元,智能手机价格一直在跌破底线。&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自以为很聪明,把所有硬件攒起来,然后来忽悠消费者。&李易认为,互联网企业之所以你争我喊,大打&不挣钱&口号,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跟电子商务一样,你返20元,我就返30元。&  周鸿祎曾用&价格战&把杀毒大佬打得哑口无言,现在,他正在对小米施用这一招。&互联网公司做手机,多少有点这样的算盘。&李易透露,互联网公司每预置一款软件到手机里,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费。比如预置一个3块钱,预置1000万个就要花3000万。  &但要是把手机贴上我的牌后,不是想装什么就装什么了吗?要是再往里面吸点费呢?最后它们还能赚一笔钱。&李易告诉笔者,像这种往手机里内置软件的做法,有点像&强奸民意&,&把软件内置到手机里,让用户删也删不掉,而且他们还告诉用户,这都是为你们好,用户应该学会享受。&  危机:或先从售后开始  手机硬件厂商在一端老老实实数零件时,互联网公司却在另一端大起喧嚣。百度先后与戴尔、长虹合作;小米找南京英华达代工;360特供机则瞅上了华为;盛大bambook手机代工仍是个谜,据传为比亚迪。&互联网公司硬件是贴牌,售后服务是贴牌,什么都是贴牌。&李易表示,这种模式们忽视了一个规律,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难成为一家成功的企业。"  互联网企业进军手机,危机最早可能从售后开始。&因为互联网公司说撤就撤。&这一点李易很是担忧。今年1月份,小米陷入&售后危机&,在售货量突破50万的情况下,其售后点&小米之家&仅有7家。据小米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其销售量目前已经突破了300万,而负责售后的&小米之家&也仅为26家。  按照日前媒体报道的15%的返修率,每个小米之家的承担量达17000多台,这个数字足以把约200名小米员工的办公地点吞噬。&如果互联网公司说不做了怎么办?&李易直言,这中间还可能出现许多扯皮问题。&打个比方,消费者拿着阿里云手机去找天宇,天宇可能会说这是由阿里云定制;而阿里巴巴则会说,这手机明明是天宇生产的。&  趋势:  一年后大潮必退  互联网产品与手机产品不一样。&互联网产品出现问题,升级一下就行了,不需要多少成本,但手机产品是实物。&李易认为,未来当消费者拿着一款手机,互联网公司却没有零件更换时,那就会很麻烦,这是互联网公司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每个行业都有一个完整的生态,里面有着明确的产业分工。以前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讯(打电话、发短信),而现在功能完全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这或许是互联网企业争先踏入手机行业的缘由。&互联网企业这个方向没错,但只要拿走自己那部分利润就行了。&  微软不去做电脑,只希望有windows就行了;英特尔在CPU的市场份额超过80%,它专心地拿走了这部分利润;在智能手机领域,主生产芯片的高通是最大的赢家,如若按照互联网的思维,这个世界上能做出最便宜手机的霸主,并不是它们,而是高通。  &从现在开始倒数,只需一年的时间,到明年的下半年。互联网将会上演一出大潮退后的危机。别说是互联网企业,即便是硬件生产商冒昧,仓促进军另一个行业都会给消费者带来影响。&当问及互联网企业进军手机行业的未来,李易如是向笔者表示。
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腾讯抄你肿么办(一)
对不住腾讯的同行,我标题党了。其实,这篇文章是打算写&大公司抄你肿么办?&很明显腾讯最典型嘛,以至于我还在网易的时候,Boss也问我,腾讯抄你怎么办?此时屡屡有一股邪火在胸口燃烧着,想大吼一声:腾讯抄我怎么办?老子跳槽去腾讯!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创业。我在网易5年,一直带业务部门,从内容总监转职产品总监,算得上资深中层吧。网易做产品的环境,放在业内大约是中等偏上,它的好处别家未必有,弊端则是寰球同此凉热。年初跟VC谈天使融资的时候,对方大统领换了一个问法:如果网易抄你怎么办?我很吃惊地回答,如果留在网易就能把这个项目做出来,我还创什么业?难道你以为我创业是为了发财、专权,或者给自己戴上SB风格的CEO头衔?那么大公司到底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我得从大公司业务运作的常识说起。
部门背景大公司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由若干个事业部&大部门&中小部门&项目组构成。其中战斗力过硬的项目组是少数,王牌军不足十分之一,而水货项目组的占比至少超过一半。我们品头论足说XX公司的产品做得很好,其实是某几个项目组实力非凡。如果不与他们正面对抗,其他组做产品也就是60出头的平均分。难道你连产品70分都没有自信?没这自信你还做个屁啊。所以在忌惮大公司之前,先摸摸底,和你竞争的大公司项目组归属在哪个部门下面,它又是什么背景。正如我以前对某大公司很是好奇,为什么一部分业务很烂,另一部分很赞?内部人士答:因为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事业部,一队落魄边沿化,另一队则是常胜王牌军。
业务关联有些时候,你发现某大公司和你进入了同一个竞争领域。别着急,先看看做这个项目的部门,主营业务是否和该项目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由于野心的驱动,部门主管常常会批准一些和主营业务关系不大的,想象空间又很大的项目,妄想别错过金矿。然而这只是投石问路,买张彩票,主要的资源仍然在主营业务线集中,更不可能忍受平缓的增长曲线(掘金心态嘛,哪怕掘到铜矿也会断然放弃)。外界看见&XX公司悍然进入XX领域&&&屁嘞,只有做这个项目的团队甘苦自知,时间紧/期待高/投入少/管理制度别手,不挂基本上不可能。紧接着上一条,对大公司对手的部门背景作详细调查,或许能解除你对那个庞然大物的恐惧心。如我以前在网易门户做摄影分享社区,第一年里,有8个月分到了1位工程师的工时;接下来一年总算有3位工程师了,其中2位又是实习生。我熬了整整3年,3年呐,才熬到基本够用的技术人员配置,那时市场机遇早已消失不见。
公共资源大公司的公共资源往往包括如下部分:UED、QA、推广位,集中调度以提高利用率。有时候运营人员也是公共资源,有时候更惨一点,连程序员都是公共资源。虽然家底殷实,公共资源摊薄到每个项目上便很寒碜,所谓僧多粥少。项目经理可能把自己有招聘权的人给凑齐了,但他还得腆着脸找各个公共部门老大要资源,有时是恳求,有时是苦苦哀求。跪下来舔鞋都提不上工单的时候,我以前还使过一茅招,搞点部门经费,请前端组的同事私底下帮忙切图&&当作付费外包来对待。那时视觉稿已经堆了个把月,没法推进一步。类似的木桶效应多如牛毛,几乎每个大公司项目都会遇到,偏偏使不上力,被短板卡得上气不接下气。即便抢到了(勉强够用的)公共资源,你还得面对分配资源的随机性问题。比如说小清新风格的产品,能分到擅长此风格的设计师吗?不能,谁空下来分派谁。擅长小清新的设计师当然也有,人家正在别的项目组,即便那个项目恶俗,设计师也很不开心,做到一半怎可能中途离场。所以我以前跟PM说:有人帮你做就快去烧香还愿,有推广位到手就感恩热泪盈眶,你还挑啥子挑喃?十几个部门几十个项目都闹着要最好的最合适的,你让UED情何以堪喃?由于公共部门采用派单制,大部分人员缺乏项目归属感,荣誉感,他既无法全程参与,也很难真正融入项目组里边。座位经常隔了几百米,一周只能碰头两三面,甚至因为参与时间短暂,就连对产品的理解也比较浅,应付完这个应付那个,&应付了事&的心态极为常见。往往只有项目经理把产品当儿子看,别人都当成牵到自己家里来串门的邻居小孩儿。更能理解的是,公共部门这个月做A项目的单,下个月做B的单,这个月A项目组请饭请求加班,下个月B请饭请求加班。项目上线你们倒是领功/打赏/休假,下一个项目组又声泪俱下说这单子特别重要,非得拉兄弟一把不可。这岂不是&无穷无尽的加班&&无穷无尽的拼这一仗&?你们少来诳老子&&曾见以前合作的设计师,私底下为自己做了款玩票的APP,比当初花两三个月为我们部门设计的APP,起码高出两个等级。当真刮目相看
小米手机的饥渴营销,筒子们你还会排队吗?
百度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线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touch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