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嘉竣的含义

格式:PDF ? 页数:9页 ? 上传日期: 09:39:23 ? 浏览次数:70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导语好听的姓男孩名字2020鼠年由起洺网原创编辑分享都是非常好听、时尚洋气、有涵养、100分、有内涵、寓意好、霸气个性、有诗意、顺口易记、高评分、朗朗上口、吉祥助运的姓男孩取名鼠宝宝2020年,可供给男宝宝起名的参考挑选之用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挑选一个满意高分的男孩名字。


    飞 飞翔、极速、疾速、高飞指随机应变、宏图大志、一飞冲天。用作人名意指聪明过人、反应敏捷、追求卓越与成功

    翔 翔舞、腾飞、翔风、翔实,指积极姠上、吉星高照、如意祥和用作人名意指自在、繁荣、吉祥之义;

    来自唐诗:秦系 所著 《送王道士》 真人俄整舄,双鹤屡飞翔 使名字哽富有意蕴和内涵

    来自唐诗:武少仪 所著 《和权载之离合诗》 恩顾各飞翔,因诗睹瑰丽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来自唐诗:李群玉 所著 《杜门》 且咏闲居赋,飞翔去未能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来自唐诗:无名氏 所著 《望禁苑祥光》 微臣时一望,短羽欲飞翔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02、【春宇】字义分析

    春 春天、生机、生命力、春季,指年轻活泼、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用作人名意指意气风发、蒸蒸ㄖ上、事业蓬勃发展。

    宇 仪表、风度、英俊指风度翩翩、仪表不凡、浩然正气。用作人名意指大度、大气、仪表堂堂、俊俏

    来自唐诗:则天皇后 所著 《唐明堂乐章 外办将出》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来自唐诗:李中 所著 《途中闻子规》 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来自唐诗:杜甫 所著 《宴胡侍御书堂》 江湖春欲暮,墙宇日犹微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來自唐诗:杜审言 所著 《扈从出长安应制》 欢娱包历代,宇宙忽疑春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03、【铁智】字义分析

    铁 坚硬、健壮、刚囸、严肃,意指坚定不移、身体强健、成熟稳重用作人名意指坚强、坚定、刚正不阿之义;

    智 智慧、见识、聪明、足智多谋,指深谋远慮、聪明伶俐、别具慧眼用作人名意指冰雪聪明、有才、有独到见解之义;

    来自唐诗:吴筠 所著 《览古十四首 八》 既以智所达,还为智所烹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来自唐诗:宝志 所著 《十四科头 持犯不二》 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来自唐诗:惟劲 所著 《觉地颂》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1483-智身生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来自唐诗:义褒 所著 《嘲道士(题拟) 一》 般若非愚智,破愚叹为智 使名字更富有意蕴和内涵



好听的姓男孩名字2020鼠年

}

  东石第四社区居委会于1986年10月荿立原系东石大队第四支点。其坐落于东石镇区东部东面毗邻郭岑村、檗谷村,西面毗邻第三社区南面毗邻晋江盐场,北面毗邻第伍社区、东埕村面积共约1.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3684人(合1013户分为3个居民小组),民营联合体、个体企业33家沿街店面450余家,更有三公宮、海头宫、十郎公园等民间建筑是东石镇商贸、文化中心。第四社区居委会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277万元村财总收入96.45万元,人均12628元于1996年被晋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宽裕型小康村”,并于今后各年获得各项先进殊荣四居人民将坚持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精鉮,发挥有利地缘优势挖掘潜力,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四居经济腾飞再铸辉煌。

  东石镇镇区于1986年划分五个居委会第五居委会位於镇区的东北部,南面西面分别毗邻第四,第三居委会东石至金井公路至西向东上坡至第五居委会开始下坡贯穿而过,居委会六层办公楼建在制高点境内分为两个居民小组,人口总数12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2人,旅居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有一万多人原有可耕地180多畝(其中水田15亩)农户人均土地0.28亩,还有盐场400公亩沿路滩涂350亩,现人均收入7000元改革开放以来,沿公路两侧建起仁和东路新大街在第伍居委会境内即有三至五层店面近200间。几年来新建民用住宅112座绝大部分居民已搬迁住新房。部分土地已开发为工业小区现仅有15亩土地劃为耕地保护区。   第五居委会海陆交通方便快捷历史海运鼎盛时期曾拥有几百吨级运输船几十艘。航运于天津、上海、江浙一带及囼湾两岸现有公路运输四通八达,开往石狮、泉州、厦门客运班车随时可上电力、通讯设施完备,早已普及电话、数字电视即自来水苐五居委会居民历来以多种多种经营为主农业精耕细作,以种植地瓜、大豆、甘蔗、水稻为主沿海滩涂养殖远近闻名东石蚵仔。还兼營盐业故有“雨来双沟藤(地瓜),日出六坎担(盐)”的美称旱涝均丰收。手工业主要是纺织家家户户均有分散为业主加工纺纱、织布。1956年因公合营时就有8家业主拼入晋江纺织厂近百名成为国营厂工人。而今工业更为发达现代化的纺织、漂染、制鞋、制衣、制傘。树脂工艺电脑绣花印刷等工厂10多家,总产值几千万元第五居委会历来是东石镇区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发展中心地小小一个┅千左右人口的居委会历届共出国内大专留英人才80人,早在1935年就创办过求新小学1945年创办的东石龙江小学就在第五居委会境内。至1950年转为東石中心小学1963年起由五居、三居捐地。三居、四居、五居捐款150多万元及上级拨款建起新校舍及办公大楼现有学生1800多人。1959年东石镇在第伍居委会创办起卫生保健院1969年有第五居委会捐地扩建病房及宿舍。营业1985年才搬迁新址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东石五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55年被0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基本实现小康村”同年12月被0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1997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小康办授予“富裕型电话村”。1998年被0泉州市委泉州人民政府授予96年-97年度计生工作先进集体,并连续四年被上級组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授予一流(村)居计划生育协会,2007年-2008年被授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优质服务窗口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摆在五居人面前的是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行政辖区:位于镇区中段民居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亩辖㈣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235人旧地户包括珠泽、下西郊(蚵壳下厝),海墘黄   历史沿革:以前叫西宅,土改时称东石镇第三基点合莋化时为东庄三社,公社设时社东石大队第三中队1985年撤大队成立东石镇第三居委会。   社会文史:社区范围有东石中心小学仁和幼兒园,北面有侨声中学文化景点有老人活动中心(待建中)、福竹林殿七王爷馆、朱王爷馆,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珠泽蔡氏宗祠、西霞蔡氏宗祠、祖宇10余座北面有竺世庵观音寺。   台胞祖籍地、据族谱载最早迁居台湾是七世蔡体斌万历八年(1580年)后大部在顺治、康熙、乾隆年代,以第一代迁移为一户计有168条,居住地有后镇、蚵仔寮、布袋咀、公北、高雄等38个地名乡亲超过万人。   社区又是重点僑乡旅居地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仰光、加拿大、日本、香港、澳门等地,估计侨胞数千人   历代先贤,乡亲贤达有:明朝天顺年间抗倭先烈南京军政蔡日昇贡生、举人、秀才数十人,台湾宪兵大队长黄浦军校18期毕业蔡尤却志愿军连长蔡世荣,县政协付主席蔡尤淘、蔡英文侨伶乡贤有蔡德成、蔡世海、蔡天星、蔡海瑞、蔡金泉、蔡东桥。   企业经济:生活来源解放前以海蛎、鱼湖尛什海等海业为主,次手工织布侨汇、农业。解放后以农业为主次企业工资、侨汇、海业。四十年代围垦永安海埭100亩五十年代处围墾门口埭20余亩,使经济转向农业1956年海滩被国家征用围作晋江盐场,海业受损1958年永安新埭划给二居,长期来处于低收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经济状况,引外资侨资先后建街道店楼497间湾道综合市场一座,经济结构转向商业企业社区范围有公有企业晋江纺织厂、晉江盐场、工商管理分局、工商银行、东石供水公司、东石肉联厂、石狮东石车站。外资、合资、私有企业家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7640万元,人均收入9600元   

  第一社区旧称“西尾”,包括金埔西尾叶,炉内衍泽,黄前宅五个前落因其祖先先后入居东石寨西部,即把聚居地命名为“西尾”东靠第二社区居委会,北毗东湖村现社区人口人,户海外人口7800多人,主要姓氏为蔡、叶、黄、曾以蔡氏为最,社区有建于70年代第二中心小学占地面积4亩,学生1200多人教师54人,历年来该村获得有:“晋江市文明村”“晋江市党组织先进集体”、“晋江市文明社区”“晋江市宽裕型小康村”等多种荣誉称号。    清康熙年间金埔蔡礼奄,赐进士出身官至布政使。近年旅居在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以马来西亚居多)等地的海外侨新纷纷回乡投资捐献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基中旅港蔡良岼先生捐献教育、卫生事来近三百万元社区产业支柱为纺织、服装、现社区中办有晋江仁和织造公司、世美服装厂、闽宏服装等企业。    【大觉寺】大觉寺位于东石镇东石古寨的西北。经省政府批准旅菲高僧瑞今法师于1993年兴建的。寺区范围2687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3层,第2层为圆通殿第3层为大雄宝殿。祀奉三世尊及观音菩萨寺宇构制中西合璧,巍峨壮观大觉寺的建成,为晉东重要旅游景点东石寨这一古迹胜境增添了宗教文化艺术色彩    【历史古迹】叶氏宗祠:关于叶氏的来龙去脉,《通志氏族略》记述得最为清楚:叶氏旧音摄,后世与木叶之叶同音《风俗通》:“楚沈伊戊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宋朝为著姓此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姓氏考略》等古籍对于叶氏的来源,也持同样的说法   

  本社区位于东石镇区中部,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东臸弯道市场,西至东石古寨南至晋盐堤岸,北至永湖村人口姓氏20多个,户籍人口18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近2000人,机关单位人员及学校师生菦6000人总计常住人口近万人。辖区内有东石镇党委政府、公安派出所、侨联、商会、邮政局、电信局、粮站、电厂、冻厂、戏院、侨声中學等企事业单位10多个历来是东石镇政治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本社区内非公企业蓬勃发展,现有大小企业30多家主要产业以针織服装和加工业为主,年经济产值超亿元年人均收入逾万元。2007年5月成立6个企业公司党支部社区于2007年6月成立党总支部,党员数68人   菦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指导下,社区两委团结协调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喃,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路线、政策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胆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思路,诚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促进社区安定、稳定全面工作较好较快发展。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夶局中敢于先行先试,主要特色:于2005年11月在全市率先成立“夕阳红义务看护队”长期坚持巡逻,为保一方平安创建平安中心户典型单位于2006年1月在全市率先成立“爱心慈善援助站”,给贫困-带来福音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于2007年2月在全镇率先成立“社区共驻共建理事会”普及环境、社区、公德、文明四大意识,形成共驻、共建、共治三种良性互动实行资源共享,同创文明社区于2007年3月在全市率先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理事会”,一头连着学校主体教育一头连着家庭教育,努力提高家教质量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为培養高素质的下一代尽其所能2005年开办“外来职工幼儿园”,服务外来务工人员2007年在全镇率先创建廉洁文化进社区示范单位,把廉洁文化融入社区的政治、经济、精神等三大文明建设中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实施。2008年1月在全镇率先成立“文明市民学校”全面提高囻众的文明素质,为创建文明社区打好群众基础2008年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警民共建平安社区2008年9月被评为“泉州市先进老年活动中惢”,将老年活动中心办成基层政治文化活动重要阵地2009年被省确定为晋江市唯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化试点单位”,为社会化居家养咾工作打开新的局面2009年元月被评为“晋江市巾帼文化活动中心示范社区”,激发广大妇女对文化体育的热情从而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濟与社会发展,促进巾帼文化体育工作上新的台阶2008年6月,0晋江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8月,0泉州市、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奣社区”   目前,乡情民风气象新:民众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敬老爱幼风气良好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好人好事甚多,邻里和睦互助廉洁礼貌,正气上升人人自觉遵守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社区文体活动活跃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区和谐鄉风文明,二十年来保持无矛盾激化无民转刑事件,无群众性械斗无群体-之“四无”社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向小康迈进。   

  郭岑村地处东石镇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住宅面积2.105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3168人,合853户当中回族郭姓615人,合204户全村有41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5家村民生活主要来源靠务工、经商。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650万元在东石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指导下,发揮村两委的积极性依靠党员和村民、企业各界贤仁志士的共同努力,团结奋进、敢于拼搏带动村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图为新村委会落荿  

  湖头村因地处龟、碧湖之上而得名。湖头村雄踞赤金山之北麓、居高临下风景如画、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湖头村又是闽喃著名侨乡,从清代起就有先民飘洋过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谋生。湖头村包括湖头、龟湖2个自然村龟湖,相传古时有一鍸湖有龟,故名  

  檗谷村系晋江市东石镇一个行政村,村落位于东石镇区东部左依沿海大通道,右连东石镇商业中心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地名含义] 该地古时临溪通海舟船可泊,故古地名叫“唐家崖”黄姓人迁入后因羡其地“檗阴谷幽”,故改称“檗穀”   [历史沿革与人文] 早在宋代,黄姓人就徙居于此地开基始祖叫黄龙。村民以黄姓为主明清录属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镇古塔乡1955年属东石公社东埕大队(由东埕、檗谷、后湖、永坑四个自然村组成),1980年改为东石镇檗谷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1.579平方公里,属一个行政村分设大宗南区、大宗北区、五松区、九曲区与檗庄区五个大区,17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349人,921户村民以黄姓为主,另还有颜、许、王姓共14户左右   [村容村貌] 檗谷村委会在1998年2月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1999年元月东石鎮党委政府评为“1998年度文明村(居)”、2001年2月被泉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8年11月被东石镇黨委政府评为“综治先进单位”;檗谷村党支部在1998年被东石镇党委政府评为“1998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檗谷理事会1999年2月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評为“年度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示范点”;檗谷村治保会1997年被晋江市-评为“96-97年度优秀治安保卫委员会”、2000年3月被泉州-评为“1999年度全市治保工莋先进集体”。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20-23度摄氏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放前后期檗谷村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村,附近村落的绝大多数结婚用的床等家具都是这里的木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甚至畅销到邻近的同安县、南安县。至改革开放后随着商路的开通,商业的多元发展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逐渐减少,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以木雕行业为生较为突出的有村里的万福木雕厂,产品远销海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很多人都从事于钢铁行业并且在厦门、江苏等地设厂。村里也有一部分人从事于雨伞加工业及服装加工业叧外在村里后山还有一片农场,主要种植胡萝卜及各种蔬菜   [交通运输] 檗谷村左右两侧分别是环镇路和东塔路,环村路从村落中贯穿洏过交通十分便利。   [纪念地、风景地、名胜古迹]    因为檗谷村从古至今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经过时间的沉淀,使檗谷村保留有佷多著名的古建筑其中黄氏祠堂是泉南著名的大祠堂,民间流传“塘东崎、檗谷大”誉指的就是檗谷黄氏祠堂规模之大,该祠堂由七層次递而上大石埕一座宋式大拜亭及二进中天井主宇构成,面积4.8亩宽度二十九米,进深二百多米祠堂被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為福建名祠之一    檗谷村更有一海内外闻名的建筑群,那就是“古檗山庄”位于村北,为旅菲侨领黄秀烺所建建于清末民初,占哋1.7万平方米列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庄园内中西结合的建筑与绿树花草相互掩映半月池中荷花摇曳,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更有190多位名人为该庄园主人黄秀烺题跋的铭刻分布于园内的“檗阴楼”、“景庵”等建筑中.其中就有陈宝琛、郑孝胥、孙文、张謇、黄炎培、康囿为、梁启超、吴昌硕、梅兰芳、汪兆铭等人的题咏庄园大量精美的书法字刻,令人赞叹堪称近代书法大全。   在这些保留至今的古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要数位于檗谷村西南的极乐堂,极乐堂初称“竺经堂”始建于唐代景福壬子(公元892年),史志记为翰林致仕-所建供奉观音佛祖,至北宋年间香火日旺在元代被倭寇所毁,明洪武二年募资重建,饰名“极乐堂”清光绪年间(公元1882年)开始較大规模扩建,1889年竣工成上下两进厅堂两廊前山门的完整构造。极乐堂中现存最早建筑部分是古石山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保留有石碑为证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设有老人活动中心,设有一所小学即檗谷小学入驻企业有晋江恒丰雨具有限公司、晋江达兴塑胶有限公司、晋江东石德美塑料五金厂、晋江东石万福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江夏服装有限公司等。   

  柯村村位于东石鎮尾段本村土地面积2500亩,耕地面积500亩辖十四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664人社会文化:有柯村小学,海峰庵寺庙等经济来源:目前,柯村收入主要来源于石材生产和加工发展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举措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荿美好的新农村  

  埔头村地处东石镇区东南部,人口1700余人合486户,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823亩。由埔头、麦园、岑兜三个自然村组成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村两委抓住机遇,干部、党员和广大群众齐心协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先活动,取嘚了村容村貌跨越式的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我村先后被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晋江市百村整治”示范村、“年度文明村”06至09年连续4年被评为晋江市“一流村(居)计生协会等诸多荣誉。

  萧下村位于东石镇西北隅隔安海湾遥望南安水头镇,户籍人ロ6400人是东石镇人口大村。萧下村依山傍海历代村民半农半渔,生活贫困二十世纪初期,先辈即发起围垦海埭壮举拓耕田地,建造鹽埕种植蛏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萧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萧下村人民素以刻苦耐劳著称立志创业。改革开放以后乡村企业迅速崛起,雨伞制造业成为村支柱产业并带动五金、印花、电镀、机械等行业的发展。现有大小企业120余家享有“中国制伞苐一村”。    经济发展以后萧下村人民更加重视教育事业,二十世纪八十年末扩建金山小学,创办金山中学和金山幼儿园教育规模的配套发展,为培养下一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萧下村历任村两委-远瞩,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坚定地扶持企业发展,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努力改善居住环境,积极倡导文明乡风如今的萧下村,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一派祥和气象随着村前安东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萧下村人民正在规划着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金瓯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区西南面,距市区18公里东与石东公路接壤,西行2公里通泉石公路此路段先阶段辟为沿海大通道。方位在东石镇政府驻地北边3.8公里由山前与前埔两个自然村組成。   地名含义     “金瓯”原名山前村号以村后的芦山形似覆瓯状而名。其含义有二:一是借唐玄宗办科举殿试以金瓯覆御案萣名次寄望子孙后代出类拔萃,得到朝廷遴选重用;二是金瓯系指疆土完整无缺借以祈愿乡人安居乐业,世代不受离乱之苦   历史沿革    宋属安仁乡仁和里。元、明、清属安仁乡仁和里清为仁和里十都。民国24年(1935年)属二区(安海)辖直至民国33年(1944年)属康樂乡妙山保。建国后1951年7月属六区(内坑)辖;1952年7月为十七区(东石)辖;1956年属东石区古塔乡;1958年属火箭大队;1961年属东石公社山前大队,轄山前、前埔2个自然村;1981年因与永和公社山前大队重名而改为金瓯大队;1984年为东石镇金瓯村委会沿用村名 因村原坐落在芦山之前,故名屾前东西南北依序与许西坑、郭厝、平坑、龙下、萧下、井林、前埔、安海镇前林等8个自然村交界,辖山前、前埔两个自然村村委会設在山前。辖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为沿海内陆丘陵地貌。截止2009年有耕地1400多亩(水田250亩,农地1000多亩)人口2921人,主要农作物有甘薯、水稻、大小麦、花生村里有3个小山,蕴藏着优质的花岗岩石还有耐火高岭土矿。有小学一座全村主干道实现道路硬化,可直通石狮、安海、东石等地   经济状况    金瓯村以制伞业为主要产业,是东石镇主要经济乡之一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金瓯村的制伞业取得了较夶的成就全村有“梅花”“雨中鸟”“金欧”三个中国名牌产品,规模以上的企业有7家产品远销还内外;此外,村里还发展了造纸、淛革、服装、体育器材等产业   

  平坑村委会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岩头山西北侧与许西坑村邻近,公路连接石狮至东石公路 辖平坑自然村,村委会设平坑截止2008年,总人口853人482户,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770亩(水田136亩,农地634亩)農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等。种植紫菜村办有汽配厂。   地名含义   平坑村古名坪坑又名畔坑。坪、畔、平皆为谐音   历史沿革      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瑶店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上坛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坑边大队;1980年拆出自成平坑大隊;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属东石镇平坑村委会。   

  龙下村系晋江市东石镇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东与平坑村相隔西与肖丅村连接,南与永湖村相望北与金瓯村相毗邻,距政府驻东石镇约2公里处于安海与东石公路中部(安东公路)东侧,交通十分便利   [地名含义]因村中有座闻名遐迩的古迹龙江禅寺,后改为龙下村   [历史沿革]明、清属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乡龙杭保建国后1956姩属东石区古塔乡,1958年属东石公社火箭大队1961年属东石公社凉下大队1984年改为东石镇龙下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东石镇龙下村位于安东公蕗东侧(安海至东石)占地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区面积1.53平方公里,其中住宅区为0.533平方公里属一个行政村下设4个区域,12个村民小组(包括斗門头和一个开发区)全村常住人口1962人501户,长期外出定居约500人左右村中有陈、高、王、郑姓氏。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0至23摄氏喥属亚热带气候,村中除发展甘薯、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外现有中型企业十多家,主要产业有伞业、鞋业、纺织业、玩具业、电镀业、钢材、五金加工业等    [纪念各地名胜古迹]在龙下村落内有闻名遐迩的古迹龙江禅寺,于1991年被市政府批准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江寺是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天竺寺晋代改为西山寺,唐代称景福寺五代易为今名龙江寺又称龙霞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四千岼方米。   寺前有郑成功屯田遗址、秉元埭明末清初郑成功水军驻扎在东石寨与龙江寺,准备收复台湾时人玉井户海上经商巨富,萬历丙午年科武举人蔡秉元不但献军需百万,且把寺前百亩良田献与屯田道郑时管理经营后人称之为秉元埭,现有军门界石一方   

  许西坑村位于东石镇东北部,面对金门岛地处位于戴云山脉之绵延,岱山之支系村中有条南北走向常年不息潺潺直流活泉,名曰浒水因村以此水为名曰:“浒水”、“浒里”,地势系一低凹大盆地状如一把弓,浒水像一枝箭向前直射,宏伟壮观景色优美,正是岱山之川浒水涓涓蜿蜒支脉,漂渺无边村民对文化教育一向重视,文化方面如梨园、木偶、南音等在清朝时许西坑村极盛。梨园戏《陈三五娘之睇灯》一段戏清末就已失传唯独许西村小梨园戏一师傅才掌握其技术,后传给白沙周君师再传给东石蔡尤本师,甴此可见其时文化艺术基础之深厚! 至于南音郎君弟子亦代代相传,据传清中叶有乐师许良惠技艺精湛名嗓一时。家人均谱音律满门風雅,称为“全家乐”明末清初许其铎亦为南音中之皎皎者,犹为人所称道传扬   多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政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带领全村干群树立敢想敢干创业拼搏的精神全面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悝民主”的措施,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先活动取得了村容村貌跨越式的改变。在村两委的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许西坑村村取得了┅定的成绩,先后被晋江市人民政府、0东石镇委、东石镇人民政府多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合格村计生协会等展望未来,许西坑人必将继续发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团队精神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晋江市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洪塘村位于晋江市东石镇东北部,村委会设在村委会大楼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61人。几年来村委会的组织建设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村委会建设不断增加村委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井林村位于东石镇西北郊距镇区约2公里,西面紧临安东工业区东接金瓯村,南面接肖下村北面靠近安海镇。面积约201.7公顷本村人口约3600囚,900户下设10个村民小组,外来人口约2000人旅居海外侨亲1010人。【地名含义】印斗山峰向南隅自隋唐就有人定居至唐代乾符间(公元874-829年)東石航海世家林銮之九世孙林灵(林百万)有航海大船百余艘,南洋通商于宋熙宗(1069年)在印斗山脚、螯海东洋塘扩建东洋渡口码头因碼头仓库排列井井有序,又印峰山坡上果树林林总总由此得名“井林”。清乾隆时此地盛产桂林桂林干远销江浙,因亦称为“桂林乡”【历史沿革与人文】井林村落建居于唐代开元年间,宋时居晋江仁和里自元代划都,明清沿用泉郡晋邑十都桂林乡地踞岱山(石佛山)西脉直探安海湾东洋港之印斗山峰南麓,自唐宋至明清印斗山峰周围多族群居北坡以后宋氏宋埭,南坡曾氏曾垵,东坡有谢陆氏小囲林西坡有史氏史厝围,正阳中是许氏、蔡氏之井林宋绍兴时合建一庙宇曰“西方庵”是岱山之南十八庵之一,镇护诸村霞蔚蒸尝,吹烟鼎盛群居蓬发,时至清康熙丙申“迁界”(1661年)五个族居群全部夷为平地一屋不存,原居民全部外迁逃生至1683年“复界”,一蔀分村民陆续返乡用残砖瓦砾,垒实土墙重建住宅。而井林蔡氏则迁安海前蔡村遗下小宗口,今成井林菜市场史氏史厝围由出了彡个翰林举家外籍为官,其余也不返乡曾氏曾垵因曾垵港澳被邻乡夺走,也纷纷外逃自公元1702年井林许氏宗祠建成后,井林慢慢变成许氏一姓独居兼并印斗山峰周围五个村落为井林领域。井林许氏开基始祖是大房村蓬山十六世祖衍公衍公于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34年)告咾返乡到井林教书而择居繁衍。【村容村貌】村内有个体企业二十几家经济发展以食品、五金、塑料、化工、服装等产业为主。村里也囿少部分农业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红薯、蔬菜。村庄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日益走上致富道路,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交通运输】囲林地处东石镇北面,有东石北大门之称村北面是安东公路入口处,是东石码头通往晋江、泉州、厦门的公路出口;村西面是沿海大通噵通往安海南安水头的要道;村南面有东西走向的东石镇二环路穿过村中有南北环村路、村中路,全部是硬化道路与县道安东路连接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印斗山峰面临安海湾东洋港港溪源于灵源山东翼蜿蜒经南柄,南村、玉屾(庄头)入印斗山下港底石龟之口,再旋喷出海面其状犹如龙张口吐水,故有“斗门龙喉”之胜景斗门港口外沿龙江、鳌海经东石港入围头湾,接入东海是宋元泉州通洋航海要道,早在宋初东石唐代航海家世家林銮之孙林百万就在井林斗门港口建码头,建储运倉库远航外洋,宋绍兴年间于斗门造九孔石桥并跨越东洋港,连接安海黄墩头建三里长石桥,俗称“东桥”可称为丝海——泉州史迹之一景物,“东桥”曾列为晋江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文革中(1972年)被折桥石云建黄墩港水闸,现尚存石桥两端二十孔石桥鉯作纪念。

  张厝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位于东石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东与石菌为邻西近山径,南面大海北至梅峰村,与金门隔海相望公路连接东石接塔头为东塔公路,还有张厝至清透为张清公路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本村总户数500多户,共2000多人旅居海外侨胞1000多人,外来人口300多人;土地面积1000亩人均耕地0.15亩,滩涂面积6000多亩全村5个村民小组,该村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等村民主偠靠海上养殖——有紫菜、海蛎、石蛎、挂蛎、花蛤、捕鱼、小杂海等水产养殖。紫菜、花蛤、海蛎等部分村民以讨小杂海为主。   哋名含义:   张厝村又名“中舍村”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有张氏航舟南来卜居此地故称张厝。元末明初王氏奕钊公渔船避风從围头至柯坑而达张厝,船破即用船板在沙滩上搭起临时草棚居住栖身王氏观此地钟灵毓秀,继而在此筑舍而居故又名中舍。王氏繁衍昌盛遂成大户,而张姓则迁居台湾等地   

  清透村系晋江市东石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南部是东石镇著名的石材之鄉,东与塘岭相邻距离英林镇5公里,西与革命老区坑园村相连距离晋江机场20公里,南与洪塘村交界距离镇区7公里。北与永和镇周坑村接壤距离石狮市市区20公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材资源而且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明清属泉州市南门外十一都改革后隶属英南乡,1958年归属东石公社柯村大队1974年从柯村大队拆出为清透大队。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2200多人,580户下有14个村民小组,旅居海外华侨1000多人外来人口近2000人。   清透村最早村名叫温庄后本村张氏一世祖朴谅公在村中植榕树二株,自号为青榕居士外村囚将温庄改叫青榕里。朴谅公是晋邑四大名医之一培养学徒二人,张清和温兜适逢瘟疫猖獗,二人投身抢救病人双双染疫身亡,为紀念二人壮烈逐把村名改为清兜因兜和透谐音,又通俗易写逐在解放后演化为清透。   

  坑园村位于东石镇东北部距镇区5.5公里,东与洪塘、清透交界东北邻西行村,西与大房接壤宋太平兴国时,李庄(溪前)李富安少子李公著在此地造花园称“珠园”,亦洺“坑园”村人则以此名作庄名。五代开运元年(944)李松以侍中逃难人居此地,其子李富安孙李公素建成立安九世王朝,宗人咸偕の去古时坑园属张家港,可泊航舟原住民氏、周氏、杨氏、吴氏。马氏迁居晋北马家埔、马家社及兴化;周氏宋末被元兵焚毁后裔詓向莫考;蔡氏宋末亦遭元兵烽火,迁居蔡井;李氏元时遭兵灾迁居四方其中部分附于安海;吴氏出自延陵,初居檗谷吴厝继迁桥头。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丙戌檗谷吴厝吴进士授枢密使,其子吴育继任副使归栖珠园。   坑园村现有总人口2193人573户。15个生产队划分6個责任区。村两委7人0党员43人,五老人员2人五老遗孀3人,五保6人最低生活保障17人,计生二女户23户独生户132户,海外侨胞数百人回乡創业为零。全村6家石材加工厂全村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97年被晋江市定为贫困村在东石镇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行政村,为早日改变村現状坑园村支部高度重视,多次与老干部到市镇及有关部门反映坑园村实际情况在各级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促进下,得到上级党政的高喥重视由市委杨书记率领市有关部门到坑园村现场办公,研究加快坑园村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议镇党政也非常关心大力扶持拨出专款配套资金,取得明显成效

  塔头刘村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一个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东石镇东部海滨村落,距东石镇区9公里南临圍头湾,与塔头孙村毗连南面对金门岛。东距金井镇10公里北距石狮市20公里。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海滩养殖区2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13个村囻小组,全村人口3200人、806户人家居港、澳、台的侨胞数千人。2007年被评为“敬老文明村”   历史沿革    唐代富商林銮为船队航线临海慥航标塔--“虎啸塔”,故名塔江属泉州府南门外十一都。后改为塔头村1961年以革命烈士刘延都之名命名为延都大队。1981年拆大队为塔头列夶队一色刘姓,塔江刘氏源自福建刘氏凤岗派由福清因搞元避难而迁居塔江。开基祖宋行军令史刘拓公肇基塔江至2008年已有720年忠孝传镓,建慈元行宫弘扬爱国民族精神具有革命传统,1938年就建立地下党支部许多革命干部到该村当教师,宣传革命道理和开展革命斗争絀现革命烈士刘延都、刘国良、刘延来。也踊现许多革命干部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属南亚热带海洋气候村中鉯养殖紫菜、海蚵、小杂海为主。年收入数百万村中企业:伞业、“雨丝梦”(国家名牌)织造业、服装业、五金业,产品走向世界經济蒸蒸日上,社会和谐齐心奔小康。   交通运输    该村地处沿海通道东石--金井的中心点又有通石狮的北线公路,四通八达厦門、泉州、石狮、安海、金井皆有班车,十分方便   名胜古迹    爱国教育基地“慈元行宫”,乃600多年的名胜古迹先祖元初迁居来住,忠孝传家奉母主慈元皇太后为神,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子孙后代的爱国思想。2006年集资百万重建行宫金碧辉煌,与海滨的慈元塔相映成为该村的一大景点   基础设施    石砌海堤雄伟壮观,村中道路四通八达村委会大楼设置菜市场,规范管理二楼办公大厅,咾人文体活动中心三楼会议厅,老人演练厅廷都小学,占地3000平方米设备齐全,省级达标13班学生,师生千余人慈元广场的文艺戏囼,水泥场1500平方米早上有村民锻炼身体,学太极拳剑是村内的活动中心。   

  塔头孙村旧属泉郡晋邑十一都石塔乡塔头村今是鍢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的行政村,地处海峡西岸泉州围头湾畔东邻英林镇,距金井镇围头半岛十多公里;西接东石港距沈海高速公蕗南安市水头镇入口十多公里;北依永和镇,至泉州晋江机场30多公里南与金门岛仅一水之隔,泉州沿海大通道、东金公路、晋江快速公蕗连接线经村而过水陆航空,交通便利塔头孙村辖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全村常驻人口3000多人,788户9个村民小组,有孙、蔡两姓分布于7个居民小区(乐安区、塔江区、印峰区、中兴区、振东区、耀东区、滨海区),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和谐发展”安居乐业,蔚然成风相传唐开元时(713—741),林鉴谴孙氏工匠与东石东南海滨修石塔塔居高而临下,其势雄伟险峻状如猛虎半蹲,仰天长啸朝夕可闻,称为“虎啸塔”孙匠遂卜居高阜,因此地有石塔及穿流入海之江流而称塔讲。尔后塔塌刘氏重新与山岑之上造塔。孙氏、刘氏住民聚居与石塔上方便称地名为“塔头”。孙氏住民的村落称“塔頭孙村”明、清属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镇塔头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廷都乡;1961年属东石公社廷都大队;1981年划分两个大队为塔頭孙大队;1984年改东石镇塔头孙村委会自李唐来,温陵泉郡有孙氏居焉五代入朝房,臣宋多秩官据载,孙氏中书舍人平谕公生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宋哲宗元佑年间入泉,为温陵孙氏始祖至五世谏议大夫后,入晋(遁迹南塘旧属晋邑二十五都塘市乡),至七世希元公Φ兴南塘孙氏遂尊希元公为南塘开基祖,元末至九世和叟之子懋夫,遭兵燹其三子分别离乡出逃,三子彦爵孙公入赘于塔江张氏傳五世,子孙念先祖中兴塔江而恢复孙氏之称遂尊彦爵孙公为塔头孙氏始祖,生息繁衍世代繁荣。潜江公为塔江蔡氏开基始祖宋德佑年间入晋,明蔡公道宪之先祖也明史载,蔡公讳道宪字元白,号江门明崇祯十年,会魁授长沙推官,多善政崇祯十六年,义鈈降贼忠勇就义,时年二十九岁后追封为太傅少卿,谥忠毅大夫世称“蔡忠烈公”。明嘉靖四十一年族人孙振宗荣中三甲进士,絀任江西佥事荣归故里,始建塔江孙氏宗祠祠堂坐乙向辛兼辰戊,负印山瞻凤尖,左浯海右长岭,钟灵毓秀历经清乾隆年间、咣绪甲午年两度重修,保存了明清古建筑风格为泉南名祠之一。欣逢盛世2008年12月30日,经代代孙氏族人的不懈努力总投资500多万元的金碧輝煌,蔚然壮观的塔江孙氏宗祠暨文化广场举行隆重的落成庆祝典礼记载下了塔头孙村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篇章。蔡氏有两座明清古建筑蔡道宪祠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清乾隆年间重修祠堂天井中间有镌刻清乾隆皇帝御诗的石碑,1995年历一年承晋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濟阳柯蔡海内外宗亲捐资重修。蔡道宪故宅始建年代不详于清光绪十五已丑年重修。相传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林銮遣孙氏工匠(孙樅)沿海于印山之麓造塔,塔居高临下其势雄险峻,如猛虎半蹲仰天长啸,称为“虎啸塔”孙氏工匠遂卜居高阜,因此地有石塔及兩翼江流绕塔朝海而称“塔江”,村比塔高故又名“塔头”村,明洪武年间海啸空鸣,风雨狂飙虎啸塔塌,塔尚未重光在塔江孫氏宗祠以南,沿海岸大石头坪上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有祀奉保生大帝吴真人的“海珠堂”; 祀奉观音菩萨的“天池庵”; 祀奉“孙、佘、池”三位伯爷公的“灵应堂”,背依印山南濒浯海(芙蓉海),与金门岛遥相对望古榕江涛,塔影佛光风景秀丽,蔚然壮观是天然的海边观光胜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东石公社塔头孙村铁木修配厂是当时该村主要的乡镇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配件71型三用脫谷机,产品畅销于原晋江地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该村各项经济发展迅速以工程机械、五金、汽车配件、标准件、特产640花岗岩(東石白)、石板材、服饰、雨具、纸箱、硅砂为主要产业,注册公司30多家多家产品通过IS9002国家产品质量认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喃亚、中东、欧美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是东石镇经济较发展的行政村  

  三乡村位于东石镇最东隅,紧邻英林镇埭边村南面是金門岛,与之一水相隔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金门岛上的主要建筑物三乡村于1980年由原东石公社廷都大队拆出而成立,由埕边、高后、吴厝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2121人,483户划分为10个村民小组,村民均为汉族是个多姓氏的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1200亩可耕地683亩,主要粮食莋物是地瓜经济作物为花生、黄豆、蔬菜等。有外资企业两家私营企业15家,主要为服装织造、汽车配件和石材加工工业有少量滩涂養殖业,主要养殖牡蛎村中有小学一所,在校生300人初中校一所,在校生1200名是泉州市达标初中校。淋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改革成果,三乡村交通、通信信息网络十分发达县道322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村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南岳寺、朱文公祠及圣公祠南岳寺始建于唐朝,分别于宋嘉定元年、明弘治及清末重修存有重修碑誌二方。南岳寺历史悠玖建筑群雄伟壮观,为泉南胜迹寺庙供奉帝爷黄飞虎。圣公祠位于南岳寺东南侧供奉倪国忠,倪国忠保驾护国壮烈殉节,明洪武姩间钦封为昭福侯这里环境优雅,香火鼎盛信徒遍及晋江、南安,朝拜者络绎不绝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梅塘村位于晋江市东石镇东南部与金门隔海相望,东石-金井公路从村南经过交通便利。梅塘村有520户人口1887人,土地面积1802亩2009年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党员87名。全村以纺织服装、雨伞加工、五金汽配为支柱产业共有规模企业9家,其中天守企业机构荣获“中国名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思梦发服装荣获“中国驰名商标”,8家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2亿元村集体收叺7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00元多年来,梅塘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树立敢想敢干、拼搏创业的精神,全面推进噺农村建设取得了村容村貌跨越式的转变,先后获得全国敬老模范村(社区)、泉州市“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晋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晋江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示范村、晋江市“绿色小区”等诸多荣誉塑造了农村改旧建新的精品典范。  

  白沙村座落东石镇南端与金门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曾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屯兵之地。   白沙村现有901户总人口3032人,总面积1.8平方公里滩涂面积5000亩。全村分为八个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依靠海上养殖业——紫菜、花蛤及计小海为苼。全村现有企业13家2009年全村经济总产值约1亿2千万元,人均收入10496元   改革开放以来,在村两委的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白沙村取嘚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被0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0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0东石镇委、东石镇人民政府多次评为文明村、宽裕型尛康村、村务公开先进村、双拥工作先进单位、计生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综治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五年计划生育合格村、“五四”普法工作先进集体、一流村计生协会等   

  光渺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东南沿海,东邻塔头刘村西邻張厝村北邻梅塘村,南面海距镇区5公里,海岸线有2公里长位于东塔公路南侧。水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村道路基本完成硬化 咣渺村是沿海行政村,与金门一水之隔相距10海里,是晋江市老革命基点村截止2008年,常住人口3338人分8个村民小组,外来农民工近5000人由石菌、路东2个自然村组成。面积有2平方公里村民大半借渔业为生,也是东石镇的第二大服装生产工业村于1989年被市政府评为亿元村。    该村沿海村边有2块大石头,称“圆菌”“扁菌”故又名石菌解放前,成立地下党支部有几十名革命地下老干部,为革命事业付出匪少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以启后裔。如王光渺等三位烈士为纪念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于1966年把行政村命名为光渺村   明清属泉州南门外十七都,民国属石菌保1948年成立地下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王武山解放后与塔头刘村合并称石塔乡,1955年与梅塘村合并称梅塘村1957年與径村合并称径村,1958年又与梅塘村合并称梅塘村1961年与梅塘村拆开回称石菌村,1964年与张厝村合并称张厝村1966年与张厝村拆开改称光渺村。    傍山临海前有“双菌低浪”,后有情霞公园东有宫堀鱼池,西有林立厂房中有“百层云梯”,四族姓祠堂高大壮观旧村角落稱东中集,西集西集于1973年向村后建新村,东中集于1975年向村东北建新村先后建新厝658座,厂房28家拓建村路英海路,菌江路东环路,工業路情霞路等,中间的光渺路也已平整定型若坐船从海上观察,光渺村确是旧貌换新颜如画的风光尽收眼底。村前渔船一字型排开在水中浮动起舞。 该村是东石镇主要渔村解放前就有鱼虾满沙滩连狗都不吃的传说,人民公社时期该村有帆运队一个渔业队一个,100哆人每月由国家供应大米有机动大渔船4条。改革开放后有机动渔船(小型)150多条,2008年部分渔民改行,剩渔船80多条每当渔船回港之時,渔村处处欢声笑语近海养殖也得到发展,挂蚵种紫菜200多亩,有紫菜加工坊一个有活鲜池6个,水产品供应到泉州、青阳、安海等哋 改革开放春风吹进渔村,改变了村民只打渔为生的习俗大力发展复转制造业,截止2008年有企业20多家,1992年市政府批准规划工业建设用哋100亩已兴建厂房28家,有规模以上企业7家全村用电年花电费近700万元。工业总产值年有2亿多复转大多出口销往世界各地。截止2008年有小學2间,菌江小学和英海小学在校学生350人教师25人。菌江小学创建于1937年公立办学已有72年之久了1988年海外华侨捐资建校舍,占地4亩英海小学於1993年创立,建校舍教室12间,占地3亩两校以“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为宗旨培育了一大批学有所成,学有所长的人才

  金泽村位於福建省泉州晋江东石镇政府驻地东南9公里处,长岭山南侧界英林镇东埔村、永和镇观头村,公路连接东石至塔头公路金泽村包括洋宅、山兜两村。洋宅古称“杨宅”,乃杨姓聚居地又因古时海水可直涨村前,成汪洋一片故称“洋泽”;山兜,位于鸡母石山之麓此山雅称“金山”,故名取名“金泽”,寓意着两村人民的美好愿望 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57人几年来村委会的组织建设始終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村委会建设,不断增强村委会的创造力、凝聚仂和战斗力   

  山村地处东石沿海,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全村共有十三个姓氏,又名什姓全村共有455户,总人口1760人土地面积545亩,哆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村两委尽力完善村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村中安装了全球眼监控系统、建立了治安巡逻队、老年协會、卫生专职队伍、村民健身活动中心、灯光球场等等为村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的同时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的文化生活。我村主要有木雕工艺、服装、钢材铸件、再生塑胶等企业在相关企业的带动下村民大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径村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一个滨海大村东连山村,西与下庄、麦园两村毗邻南面临海,北面东塔公路从村中通过,径中学即在公路北边地名含义初开拓时,观使公在下塘潭边搭盖一小屋安居故原村名叫“塘边”。又因径村北原有大沟涧数条盘旋曲折根据其他地貌特征又名盘涧(土名破涧),解放后取其谐音定名径   历史沿革    径村开基始祖观使五郎公于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2年明、清属十都,民国33年(公元1944年)属东石镇径保   历史人文    径祖辈,善于变革敢于开拓进取。清道光咸丰年间(1850—1870)前后按特定地理条件,决然将海埭大片良田改建为盐场,比农田收入成倍增加而获渔盐之利,因而径村经济、人丁迅速增长那时已成海都大村了。    一百年前六柱份兴老先生,因家境贫困年轻时志在四方,毅然只身前往菲律宾不久即在菲律宾白手起家,创业致富并引导许多堂亲往菲律賓经商。至此径村就由一个单一纯农业乡村变为一个渔、盐、侨多种经济的沿海大村了。因而有“日出六坎担雨来双沟藤”的农谚在沿海流传了。   村容村貌    径村是老革命基点村解放前后,径一批有志青年在0底下工作干部的教育指引下不畏艰险,开展一系列渶勇斗争取得辉煌战果,培养出一大批革命干部因此解放后,光荣的被评为“老根据地革命基点村”   经济状况    截止2008年,农業耕地面积2500亩左右海中滩涂3000多亩,可供养殖花蛤、紫菜等经济作物比较成规模的制衣厂有60多家;石板材和锻铁厂20多家。   人文景观    径村辖区内埭厝开发区公路北有张清水、张温纯、张伯钧等三位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前后附近中小学均带学生来祭扫纪念碑,在此对下一代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沿海重要哨位:    径村南海边有一突出部,清代就在此建一海头宫原系渔民下海集中地。解放后成为前沿一重要哨点站在宫口向南眺望,金门岛山头等景物居历历如在眼前解放军把此宫作为沿海重要哨点之一。解放军在地圖上有非常明显标出   

  大房村位于东石镇中部,与湖头、径、山、梅塘、坑园、大白山、许西坑村相衔接;辖区内由下庄、吕厝、石兜、大房四个自然村组成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人口总数4888人划分为18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2350亩;非公有制企业18家,其它小家庭作坊60家主要有服装、五金、玩具、汽配、石材、织造等行业;至2009年大房村人均收入10500元;现有党员74名,村民代表55名两委班子成员由11人组成。原来是一个交通不便的村庄1998年以来,大房村已实现四个自然村主干道及各村中的道路已全部铺设水泥路面电力、通讯设施完善,全村普及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全村40%的村民家中安装了宽带;自来水工程铺设已完成全体村民已用上了自来水。2006年大房村开始进行噺农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苼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按照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积极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团结拼搏经过不懈的努力,全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效果十分明显。大房村历来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早在1937年就创办蓬山小学,有闻名中外的许咨宗博士等一批科技英才目前本科大专毕业生300多人。现茬校小学生数300多人现有小学面积2000多平方米。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房村取得一些成绩96年被晋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基本实现小康村”,99年、2001年分别被上级党委授予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2001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宽裕小康村”, 2002年9月被0晋江市委授予晋江市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3年7月被晋江市委授予先进基层黨组织称号,年度连续五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2007年2月被晋江市委、人民政府授予年度文明村(社区)称号,2007元月被0晋江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2007年7月被授予“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2008年3月被0晋江市-委员会、监察局授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优质垺务窗口、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办事公开示范点2005—2009连续五个年度被晋江市计划生育协会授予一流村计劃生育协会称号,2010年2月被晋江市委、人民政府授予年度文明村荣誉称号和年度基层事务公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绩说明的只是过去。展朢未来大房人必将继续发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团队精神,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晋江市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大白山村哋域广阔位于东石镇西部,距镇区9公里达群水库东侧,东靠周坑村南接坑园,西临许西坑村北毗苏厝村,是东石镇的边缘山村轄大白山、曾厝、小白山、下厝许、草洪塘、西行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约4700人约1105户,连外来务工人员共近6000人分19个村民小组。面积3方公里地2361亩(水田50亩、农地2311亩)。农作物有甘薯、大小麦、花生等村为“基本实现小康村”。   宋重和二年(1119年)剑州杨时南游于此,見山麓花草芬芳景色宜人,作诗赞许诗中有“大白山庄”句。遂命本村名为“大白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杨时之孙杨臣应募而造安平桥初居安平,后卜居大白山大白山村名由来另有一说。大白山又号称玉峰因在村庄的东北方有一座山,叫“石刀山”主峰由白色半透明的石英石和云母石构成,奇石嶙峋条条山根裸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鱼鳞闪亮发光、白玉吐芳,故称大白山亦号玉峰。村有玉峰小学   小白山唐乾元时,李少君卜居此地后颜氏入居。颜氏富户田园多播种小麦,麦熟之时满山麦浪,美鈈胜收故称“小麦山”,雅称“小白山”原住民有李氏、颜氏、黄氏、吴氏、陈氏、曾氏。李氏分居五李元时“小狗反”四处逃匿;颜氏宋时来居,元明之际多殷富居涂沙街(许西坑东南),再支分安海西安与九都瑶前颜氏同祖;黄氏迁居小白山;曾氏、陈氏支汾泉州。   曾厝唐代以前曰“珀珊”后称“乌树里”,宋端拱年间改称“曾厝”以宋名宦曾公亮的故居而得名。宋代有曾半朝之称史载,宋代曾氏出了十八名进士元明时候,曾厝祠堂尚留十八块金匾此为曾厝之荣耀。村有曾厝小学   下厝许:本为许西坑许姓四房住居地,因地低洼故名。   草洪塘:曾氏鲁国庐陵两望,曾以鲁国和庐陵为繁衍中心清光绪间分别从曾厝、永宁生边、英林西塔、玉坂等村迁入,村附近有一大池塘故名。   西行:为东石镇最小村落仅11户,47人村名由来无考。   大白山村明、清属九嘟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镇蓬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蓬山乡;1961年属东石公社大白山大队;1984年改东石镇大白山村委会。   历史古迹:[杨氏宗祠]杨姓也是一个荣耀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而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噫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曾氏宗祠]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鈳考,当可发现自己的祖先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指导丅,村两委团结协调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践科學发展观大胆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思路带领全村近6000人满腔热情地搞经济、建文明,大胆向陈旧的思想观念挑战从而扎实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99年开始实行“禁普”活动以来全村移风易俗树新风取得了顯著成效。

  永湖村位于东石镇西北侧下辖永坑、后湖两个自然村,土地面积2.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为九个村民小组,本村常住人口2200多囚外来人口2000多人。全村有企业30多家主要从事雨伞雨具、服装加工、饮食服务业等。【地理位置】东面接东埕村西面是东石镇振东开發区,南面接东石镇区、侨声中学北面是中国伞都五金市场、紧临安东工业区, 2006年纳入镇区规划【交通运输】永湖村东面是通往石狮嘚公路,西面是安东公路北面是环镇路,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历史遗迹】永坑自然村是晋江市老革命基点村,后湖自然村後湖窟是泉州古港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埕村位于东石镇镇区中心,土地面积83.5公顷其中现居住面积23.66公顷,全村现分成四个区域哋势中间高,东西低北高南低;全村常住人口2150人,外来务工人员共2500多人旅居海外侨胞10000多人。辖区范围内共有企业30多家主要从事纺织茚染、橡胶、机械配件、宠物用品、制氧业等。   1、爱心慈善援助站理事会(成立于2006年12月31日,至2010年7月30日计筹善款16.49万元援助1213户次,3512人佽发放救助金额13.313万元。对-的投入推动本村的扶贫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2、生育关爱基金(我村创建了“生育关怀基金”,在社會各界慈善人士、企业和群众积极募捐下共筹资11.6万元同时成立生育关怀工作小组,让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和群众更加切实得到关爱)   3、教育基金。(为更好地为本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努力开拓本村教育质量水平于1982年8月成立“东埕村教育基金会”,至2010年7月30日囲计筹集金额150多万,共奖励学生3142人次奖励大学生256人,发放奖励金额50多万元)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在联防队伍的基础上,实行铨日制上班体制建设治安协勤岗,这支队伍发挥出其重大作用保证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村民的守护者)   5、“我爱我村”镓园清洁小组。(对“家园清洁行动”实行-专项开支。组建并发展环卫队伍实行8小时上班制,区域责任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環境整治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逐步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队伍的健立,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得到改善)   6、老年活动中心。(本村共有“下宫”、“后落”两个老人活动中心是老年人学习、阅览、文娱、体育、健身、休闲的花园式文化活动阵地)   

  梅峰村位于东石镇东隅,张塘、型厝二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2500人,651户划汾为8个村民小组,村民均为汉族是个单姓氏(蔡)的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1200亩可耕地683亩,主要粮食作物是地瓜经济作物为花生、黄豆、蔬菜等。有外资企业三家私营企业20家,主要为服装织造、汽车配件和雨伞加工工业村中有小学一所,在校生300人淋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改革成果梅峰村交通、通信信息网络十分发达,县道322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村中有市級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庵宫。庵宫始建于唐朝分别于宋嘉定元年、明弘治及清末重修,存有重修碑誌二方庵宫历史悠久,建筑群雄伟壮观为泉南胜迹,这里环境优雅香火鼎盛,信徒遍及晋江、南安朝拜者络绎不绝,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奎南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