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王维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当前位置: >>
山居秋暝教案
高二语文导学案山居秋暝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 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 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 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 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高二语文导学案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 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 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 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 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 画, 画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 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 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 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 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 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 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高二语文导学案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 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 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 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 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 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 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 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 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 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 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 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高二语文导学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 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 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 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 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 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 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 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 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 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 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 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 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 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 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 高二语文导学案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 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 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 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 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 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 统一、 相反相成的关系, 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 意留在山中的意思。 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 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 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 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 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高二语文导学案1、 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课时:1 课时 教学内容: 一、 知人论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 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40 岁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 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 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 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 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 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 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 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 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 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 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 263 首。 二、口译诗文,体味滋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高二语文导学案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三、佳诗共赏DD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与诸子登蚬山》,是孟浩然游岘山而作的诗。 “诸子”是“诸君子” 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岘山在襄阳 城外汉水上, 是一处与羊祜有关的古迹。 我们必须先了解羊祜的故事, 才能了解这首诗。(文后注⑥) 羊祜是晋朝人,做襄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一 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 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 人悲伤。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后来,羊祜果 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来读这块碑文 的人,都欷[感慨,不觉下泪。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解读: ㈠思想情感: 思考 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 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 高二语文导学案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 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 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 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思考 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 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 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 概。 思考 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 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 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 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 “江山胜迹”是指古, “我辈登临”乃言今, 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 “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 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 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 思考 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 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 高二语文导学案思考 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 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 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 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 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 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 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 ㈡艺术特色: 思考: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 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 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 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小结: 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 引出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前句承古, 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 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 心情的伤感。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羊公碑“尚在”,令人 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 成对比。诗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 形象,又包含着作者的激情。语言通俗易懂。 高二语文导学案五、板书设计: 解读一: 首联:凭空落笔 貌离神合 颔联:由虚入实 与上粘连 颈联:远近景物 一片萧条 尾联:自然用典 由人及己 补充: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 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 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 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 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 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 不免“读罢泪沾襟”了。《燕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 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 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高二语文导学案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盛唐诗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 ,字达夫,郡望渤海(今河北景县)人, 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 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 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 ( 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 ) ( ) 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 “倚剑对风尘, 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 ( ) 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 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 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 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 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 开元十五年 (727) 高m曾北上蓟门。 , 二十年, 信安王李B征讨奚、 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岂无安 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 ( ) 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 高二语文导学案张守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 奚、契丹, “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 。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 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 ( 唐书。 张守传》。 ) 高m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 感慨很深, 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 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 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 将军。 总体思路: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 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 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难点击破: 第一段: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见得是指陈时事, 有感而发。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 对将军们破敌卫国, 建立功勋, 寄予希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②“横行”的由来见注释, “横行”一词有何妙处? 明确:意味着恃勇轻敌。 高二语文导学案紧接着描写行军: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 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 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 “校尉羽书飞瀚海” ,一个“飞”字警告了 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 ,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小结: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 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 ,展现开 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象 狂风暴雨,卷地而来。表现了敌兵进攻的猛烈。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 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 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 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成为千古绝唱,不言而喻,正是将帅与士 卒之间这种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从内部瓦解了官军的 战斗力。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 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 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小结:写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既是全诗的中心,又是 高二语文导学案前后转折的关键。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 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强调哪个词? 明确:强调“久”字,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由于边将的无 能、边策失当造成的久戍不归。 “征夫” 与“少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 日夜悲愁, 但是 “边庭飘u那可度?” 蓟北征人, 徒然回首, 毕竟 “绝 域苍茫更何有! ”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 气三时作阵云” 晚上所闻, ; 惟有 “寒声一夜传刁斗” 从时间上着笔, 。 写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 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 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 从来岂顾勋”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 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 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②如何理解“岂顾勋”? 明确: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 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明了士兵的勇敢、质朴;诗人的感情包含着 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 汉将。 ③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军! ”提到李将军有何用意? 高二语文导学案明确: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 处处爱护士卒, 使士卒 “咸 乐为之死” 。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 将军,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意义尤为深广。诗 歌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小结: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 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 照。 特点: 全诗气势畅达, 笔力矫健, 气氛悲壮淋漓, 主意深刻含蓄。 “山 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 , 稀” ,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 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 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 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 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 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 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 , ( 纶评语) ,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 量。 韵律: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 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部、平声“微” 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 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 高二语文导学案的平仄,如“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 ;押仄韵的句子, 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 夜传刁斗。 ”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 节”《唐风定》卷九邢P评语) ( 。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 “风” 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 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天 高二语文导学案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沧浪诗话》) 2.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 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 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 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二.赏析诗文: 出征的自然环境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前 3 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 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 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 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 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 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 天, “石乱走” 句写地, 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出征的原因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高二语文导学案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 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出征行军的情况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 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 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 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 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 地的严寒, 不写千丈之坚冰, 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 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 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 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 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 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牌?铡P绰淼亩贩绨裂┦俏?顺耐姓绞康囊 馄?缁??分景貉铩! 澳恢胁菹?馑??保??恢衅鸩菹?氖保?⑾ 至?馑?捕辰崃恕J?饲擅畹刈プ姿这个细节, 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 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2.这部分细节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 高二语文导学案作用?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 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预祝出征告捷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阐述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 唐军将士战胜严寒、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原因。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技巧:夸张、反衬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 志。 2.课后练习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 一特色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 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杜甫在《溪陂行》中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这种好奇的诗 心使岑参发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美学意义,而且使他选择了“三句连 韵”这种非常适宜军事题材的独特的诗歌样式。这样,诗句的内韵犹 如音乐中的 “三连音” 愈见急促和奇峭, , 使得作品通体散发出激越、 酣畅的行军气势和战斗精神! 4.风格:雄浑豪壮。【图文】山居秋暝练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山居秋暝练习题
大小:108.82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居秋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