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方剂学——解表剂剂治疗瘟病与伤寒病的不同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为了世界多一点爱,为了医学多一点爱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1: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虫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克。
共研细末,分成9包,每服1包,日3次。治疗寒滞作痛, 神经性胃痛,肝胃气痛。
2:消化性溃疡疼痛剧烈:遇寒而作:制川乌6& 肉桂3& 乳香9& 九香虫9& 高良姜3。
3:慢性胃炎: 常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胃痛等症状,如用药不注意轻灵疏通,则可使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故虽见脾,胃之虚以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亦须配伍陈皮、半夏、木香以理气和胃;虽见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也当佐川楝子、绿萼梅、佛手等药物以疏肝醒胃(胡建华)。&4:小柴胡汤治疗胃痛(魏雅君)& 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其义在以疏为导,以通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虚,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柴胡用量宜大,黄芩易白芍。&&&&&&&&&&5:延年半夏汤(岳美中)& 方载《外台》:半夏12& 槟榔6& 桔梗3& 枳实3前胡6& 鳖甲9人参3& 吴茱萸3& 生姜3,水煎服,日1剂。适应症:(1)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3)疼痛时发时止;(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6: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著。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胀满嗳气较著加香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7:胃阴不足,瘀热内阻&&乌英合剂(程中凯):乌贼骨、蒲公英、生地黄、白芍、麦冬、乳香、炙甘草
8:益中活血汤:黄芪30& 肉桂8& 吴茱萸10& 丹参15& 乳香8& 没药8& 生蒲黄15& 三棱10& 莪术10& 川芎12& 乌药10& 。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消肿生肌。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孙咸茂)。
9:黄芪健中汤是公认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曾观察到黄芪、甘草两药有特殊的功效。实验研究证明:黄芪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缺血的细胞恢复活力,生黄芪可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还能抑制胃液的分泌,减少游离酸和酸度,使PH值上升。甘草补中缓急止痛,其提取物甘草次酸可促进溃疡愈合。
10:胃痛治肾(祝堪予)& 钟乳石方:钟乳石30& 黄柏10& 肉桂65& 公英30& 甘草6。适用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火,除冷积,通血脉。(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以止痛)。黄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公英清热解毒且能健胃(单味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药物。&&& 《内经》谓:&肾者,胃之关也&。李中梓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司,脾得后天之司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之主。&赵献可也认为饮食入胃,譬如水谷在锅中,必须火煮才能熟。这个火就是命门之火,在下焦蒸熟,始能运化。因此他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观点。
&&&11:溃疡病可参用外科治法(巫君玉)& 气滞血瘀在溃疡病中带有贯穿性,与外科肿疡的形成机制(气滞&血瘀&红肿成疡)相似,故可应用清热消肿、活血化瘀、托里定痛、养血生肌、益气生血,药如: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败毒消肿)地、芍、归、芎(养血和血生肌)乳、没、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黄芪(益气生血生肌),运用得当,均可获良效。&&&&专方辨证论治&&& 一、消化性溃疡:&&& 1.胃乐汤& 党参15g& 黄芪40g& 白芍20 g 元胡10 g 甘草10g& 珍珠层粉3g(分2次冲)枯矾2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厚度,使受损胃黏膜内的氨基己糖含量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有增强黏液屏障作用,该方还能增加胃窦部黏膜内PG合成,后者具有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胃乐汤主要是通过增强胃黏膜防御因子,调整了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而起到治疗消化性溃疡 的作用。
&&& 2.健胃愈疡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30 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芨15g& 青黛6g& 珍珠层粉2g(分冲)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动物实验研究:柴胡、元胡、白芍具有镇静止痛,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珍珠层粉、白芨粉有中和胃酸、抗组胺作用。
&&& 3.溃疡合剂& 黄芪20g& 当归9g白延胡9g& 白芍12g& 香附10g& 乌药7g肉桂3g& 甘草9g& 白芨12g& 乌贼骨15g& 。水煎两次,浓缩至75ml ,每服20-30ml,饭前30分钟服,日3次,连服6周1疗程。温中健脾,行气止痛。药理研究:乌贼骨主要含有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呕酸及烧心症状,又可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其内所含的胶质与有机酸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白芨含黏液质,能保护并促进溃疡面愈合。元胡含延胡索乙素等十几种生物碱,既能镇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又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之功。白芍含芍药甙 ,能松弛胃肠平滑肌,故可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甘草成分FM100与芍药甙有协同镇痛作用。肉桂含桂皮油,对胃肠有缓和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乌药、香附均有镇痛作用,且香附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当归能兴奋胆碱能受体,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加强肌体消化机能。黄芪能提高肌体细胞内cAMP水平,使细胞生理代谢作用增强,细胞生长旺盛,因此,有利于胃内溃疡面的愈合,促进胃肠消化机能的恢复。
&&& 二、慢性胃炎:&&& 1.益中活血汤& 黄芪30g& 肉桂8 g 吴茱萸10 g 乳香8g& 没药8g& 生蒲黄13g& 三棱10g& 莪术10g& 川芎12g& 乌药12g& 丹参15g。水煎服,日1剂。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活血散瘀。药理研究:黄芪含蔗糖、氨基酸、黏液质等成分,能增加血清中蛋白含量。并能抑制胃酸分泌过多,使胃黏膜不被胃蛋白酶分解而变薄。肉桂含桂皮油,可刺激胃黏膜而增进食欲,所含桂皮醛及肉桂酸能使家兔白细胞增加。吴茱萸所含生物碱有镇痛消炎作用。丹参、乳香、没药、川芎、三棱、莪术、乌药、蒲黄的药理作用相似,均可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而丹参、乳香、没药还能促进胃黏膜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过度的纤维细胞增长,而有助于颗粒结节消失,使黏膜色泽变红或部分呈充血状。由此表明,本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 2.养胃汤& 党参、黄芪各30g&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瓦楞子、鱼腥草、大枣各20g& 乌梅、桂枝、丹参、赤芍、甘草各10g 。水煎服,日1剂。益气活血清热。药理:乌梅、桂枝、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可抑制Hp,有助于阻断其致病作用。鱼腥草可调节植物神经和乙酰胆碱,缓解平滑肌的紧张状态,促进胃排空,改善消化道症状。丹参、赤芍可抑制TxA2合成,调节TxA2/PGI2平衡,改善微循环和胃黏膜血流状态。桂枝、乌梅可兴奋唾液腺,促进多种抗菌原素和生长因子分泌。黄芪、丹参、大枣、甘草可提高血浆或胃壁组织的cAMP含量,以疏通微循环,发挥抗缺氧、抗疲劳、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 3.半夏泻心汤加减& 法半夏、白术、赤芍各12g& 干姜5g& 党参、公英各15g& 黄连6g砂仁6g& 鸡内金、枳实各10g 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健脾和胃,开结除痞。
&&& 三、胃黏膜脱垂症:&&& 1.加减补中益气汤&& 党参、黄芪各15g& 白术12g& 柴胡、陈皮、元胡、枳壳各9g& 升麻6g& 半夏10g& 山查15 g 黄连6g& 甘草3g。水家服。日1剂。脸皮理气,和胃止呕。药理:抑制胃肠蠕动。抑制消化液分泌: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胃液分泌量、总酸排出、胃蛋白分泌明显减少,本方还有拮抗乙酰胆碱、五肽胃泌素、组织胺的促泌酸作用。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谊制作用。
&&& 2.升提活血汤 黄芪30g& 党参、升麻、柴胡、公英、枳实、肉桂、蒲黄、三棱、莪术、丹皮各10g& 细辛5g& 红花12g& 川芎15g& 丹参30g& 甘草6g。水煎服,日1剂。益气健脾,或血化瘀。
&&& 四、十二指肠炎:&&&&& 1.胃脘痛方& 炙刺猬皮、九香虫、佛手、元胡粉(冲)、甘草各4.5g& 黄连6g 白芍、金铃子、香橼皮各9g& 煅瓦楞12g& 吴茱萸1.5g。水煎服,日1剂。或血化瘀,理气止痛。药理:刺猬皮有镇痛收敛止血作用。元胡含生物碱,内服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的效果,能显著提高痛阈,有镇痛作用。所含元胡索乙素能抑制胃液分泌和降低其消化力,能使肌肉松弛,有解痉镇吐作用。金铃子含挥发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白芍所含的芍药甙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次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甘草流浸膏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还有保护溃疡面的作用。甘草解痉之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有止挛急和解痉之功。马尾连主要为小檗碱,可增加胆汁形成以助消化;吴茱萸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有镇痛作用;煅瓦楞含碳酸钙、磷酸钙,有制酸止痛作用。综合上述,本方有镇痛、制酸、收敛、止血、解痉、镇吐等作用,故可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炎。
&&& 2.肝胃百合汤& 柴胡、黄芩、乌药、川楝子、郁金各10g& 百合30g& 丹参15g& 党参、蒲公英各12g& 牡蛎15g。水煎服,日1剂。疏肝理气,泻热和胃。现代药理:柴胡含挥发油(内有柴胡醇)、植物甾醇,有镇静、镇痛、镇吐、镇静作用;黄芩含黄芩甙、黄芩素,有解热、镇静、利胆助消化作用,对肠管有抑制作用;郁金含姜黄素,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减少尿内的尿胆元,郁金还有轻度的镇痛作用;丹参含丹参酮甲,维生素E,有镇静、镇痛作用;川楝子对肝硬化有一定疗效;乌药含挥发油等,乌药煎剂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之排出;牡蛎所含的碳酸钙具有收敛、制酸止痛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公英能使胆囊收缩,后利于胆汁排入肠中,有较强利胆健胃作用,并有止痛、止呕、排除胀气、促进食欲的作用。党参含皂甙、生物碱,能增强肌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宗上所述,本方有镇痛、利胆、健胃、收敛、制酸、消除胀气作用。故可治疗胃及上二指肠炎或溃疡等疾患。
《心术》中被观众忽视的信仰。{纯属本人原创希望大家共勉,如有不对之处,请海涵谢谢}
第一次跟随着更新,看完了一部完整的电视剧。《心术》这部电视剧,并不是教你怎么学习医学知识,如果你想学习医学知识,那你看电视剧干嘛?浪费时间,不如好好看看书,看看相关视频多好呢。《心术》这部电视剧,并不是教你养生保健,如果你要保养身体,为啥不去查看相关资料呢?管住嘴,迈开腿。有看电视剧那时间,去活动下不是更好吗?《心术》这部电视剧,并不是讲医学有多高明,有多伟大,其实每个学医的人都知道,现在医学不是万能的,所谓科学,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并且国内的医学界,是跟在欧美的屁股后跑的,别说追了,现在都怕人家不理咱。医院的好多先进设备,都是进口的,都是英文操作的。《心术》这部电视剧,并不是讲述医院的基本管理和技能操作知识的,里边演员的很多举动,可能一看就是穿帮镜头,但是不要忘记,这只是一部电视剧。观众别要求的过于完美,六六的立足点,不是《实习医生格雷》也不是《豪斯医生》。现在中国的医患关系,不想多说,从王浩同学的离去,我们只能表示悲愤。但是,令我们悲愤还有:瘦肉精,毒胶囊,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的社会,需要高度的文化底蕴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根基。中华民族近50年来腾飞了,但是貌似飞的太快,飞的太高。现在,我们的身边都是韩剧,美剧,日剧。我们的思想正在和国际化接轨,但是亲爱的同学们,从高中到现在,从小学到高中。请问我们的理想呢?请问我们的信仰呢?也许,我们的国家不缺乏黄金储备,我们的社会不缺少英雄,但是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能说明什么呢?《心术》这部电视剧,里神经外科主任的谈话告诉我们,如果要成为一个好医生,一定要有信念,信仰,理想。岂止一个好医生,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信念,信仰,理想,都是不可缺少的。拷问我们的心灵,是不是已经麻木了?医院是诠释,信,望,爱,最好的地方。每次看到患者开心的笑,相信每个医生比收红包时开心。因为我们还有爱。与其说《心术》是部医疗关系的电视剧,不如说它是部励志剧,让我们学医的人,重拾信仰,重拾信念。让患者了解医生也是人,仁心,仁术,仁爱。让社会多一点爱,多一点希望。中国人需要信念,需要理想,需要信仰。希望大家在温习下这几句台词这个世界上,所有英雄式人物的故事都是相似的,无论是西方的《奥德赛》,还是东方的《西游记》。在你通往成功、一战成名的道路上,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道磨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医生就是一个成就英雄的行业。生命就是我们承载的天降大任。当你选择读医科的那一刹那,你就要明白你所踏上的将是怎样一个征途。它不仅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社会的殿堂,你如果不是一个怀有梦想的人,你如果不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如果你当初选择医生是冲着高收入、高地位来的,你很自然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被自然选择出去。
  "我的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技术可能是一流的,他们的智商可能是卓越的,可是,他们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东西,他们会半路逃走。有些人当了几年学生就不愿意做了,我恭喜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不适合他们,他们还来得及转行。有一些人当了几年医生不愿意干了,我祝福他们,不干医生,干医药代表也很好,收入比医生高得多,得偿所愿。但我更珍惜我们留下的这个团队,珍惜你们。你们是去伪存真,流沙沉金。你们比金子还可贵,你们是钻石。有些人天资可能比你们好,可他们没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们差了一点点东西。那一点点东西,你们有--信念。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才会在我们这里经历各种打击磨难而无怨无悔。我相信,你们这些人,最后的墓志铭上都会刻着两个字:英雄。
"今天是一个让人难过的日子,大家都有些消沉,我知道。你们可能看着以前的同事站在病患的一面对我们伸出匕首感到痛心。但我要告诉你们,我很高兴。我很高兴这样一个不合格的医生自己从我们的队伍里逃走了,他验证了我一贯的理论,作为一个医生,首先,你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有了这一点,你就成功一半了。一个没有善心的人,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夫的。散会。"
最近血糖有点高!介绍几种降血糖的方法!
&降血糖:1、苦瓜籽粉泡水喝。2、苦瓜切碎,加水煮10分钟,加3---4片生姜再煮5分钟,三顿饭前吃喝。3、苦荞面干蒸,备用。饭前2勺冲水喝。4、黄芪200克,乌梅30克煮水喝。5、吃降糖草。6、山楂泡水喝。7、蜂胶内服。8、茶多酚冲水喝。9、每天运动1小时。10、菊粉冲水喝。11、心情好,少喝稀饭。
中西医结合世界医学的出路
很多学中西医结合的同学,都说被这个专业坑了,工作不好找,注册不好注册。其实不然,不是中西医结合坑了你,而是政策坑了你,宣传导向坑了。中西医结合必然是未来医学的出路学习中西医,势必你会做出比较,中医,西医各有所长,理应扬长避短。不管是什么病,只要有利于解除患者痛苦,方法只是手段而已。有点医学基础的同学,都知道西医善于诊断,善于急症,善于急救。中医在慢性病治疗方面,在于治未病和亚健康,养生保健方面都有着其他医学无法取代的地位。在临床上,不管是西医的思路,还是中医的思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治疗好病。中西医结合,可以明确西医的诊断,定性。让医生知道这个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心里有数,有的放矢。中医可以辅助西医治疗手段,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的痛苦。也可以单独治疗,协调阴阳,血气,达到治病以求本的目的。虽然有人说中医不通,西医不精,那是因为教学本身的失误,中医教育的失败。当然了,学者的不努力,思路不清,盲目摒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试问现在哪所中医院治疗疾病 是用单纯的中医方药?中西医结合已经在实际应用中融入到了现代的医学体系。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为什么不去认可。之中的原由,暂且不提。理想抵不过现实。现实就是 中西医结合正在广泛的应用之中。现在中医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同仁予以关注。希望有话语权的同仁出面保护中医的根基。中药的质量,产量,品质,价格的问题。前几天有毒胶囊的问题,不仅是一个胶囊的问题,更深层次是体质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所有药品的生产,归国家所有,用政策去监管生产,严格控制药品价格,生产真正的救命药,而不是坑爹药。国给民以实惠。医学院校的教育体质问题,必须体现医学的特色办学。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我们是医学生不是学外语的,不然要医学外语专业的吃屎吗?培养医生学的思想道德,说脏话不代表没有素质,那些只图利益,见利忘义,阴奉阳违,没有理想 只看钱与名的猪头 才是医学界的败类,医学是理想,是追求,是兴趣爱好,是纯洁的信仰。
[转] 五脏主治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人体是由心、肝、肺、脾、肾五大功能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气血阴阳,是提供这五大功能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所以对于五脏的治疗,一是必须理解五脏的常态和病变;二是必须理解气血阴阳,以及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情之五志和五脏之间的相关联系。
对于上述的相关问题,《内经》&宣明五气篇&已经讲得很明了,再经过《难经》的补充使之完整化,后来历代名医都有所发挥。现代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更是把这些基础上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再通过白话文的讲解,形成一本相对独立的教材。
治病要用到中药,学中药必要理解地之五味和五脏的关系,《内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另外,《内经》针对五脏为病的用药治疗法则也进行了讲解。后来张元素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五脏补泻主治例&把上述的治疗法则进行了具体化,张元素的学生李东垣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补充,使之完善。这些治疗法则,可以说是五脏论治的总纲,如果这个基础法则不掌握,还是机械的去套学什么药治什么病,学中医一辈子,也是一个庸医。
欲是想要、需要、希望的意思。&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肝主疏泄,辛药主行、主发散,所以肝以发散为补。肝为风脏,所以风药是辛味,也就是说一切风药都可以疏肝,因为肝主升发,风药有升发之性,所以可以疏肝,比如麻黄、生姜、柴胡、苏叶等都可以疏肝散邪。肝主疏泄,调节一身之气机,所以理气药是辛味能散能行。肝藏血,所以活血药也是辛味,也能散能行;酸药主收敛,所以对于肝来说,酸反而是泄。但从临床上来说,肝阴血是肝疏泄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肝是不能进行有效的疏泄的,所以真正要养肝,还是在于收敛肝的阴血,而不是辛药的发散。临床上很多医生治病片面的疏肝,疏肝药都有耗伤肝阴血的副作用,肝的阴血耗伤严重,反而起疏病越重的。所以《神农本草经疏》提出了治肝在于敛养,这种理解是正确的。&
心欲耍,耍,应理解为软的意思,也就是说心气急、心悸严重,要用用咸寒一类的药来镇心,比如生牡蛎等药。因为心火要下潜于肾,才能达到心肾相交,肾阳才能足,肾阳足了,才能让津液气化上承于心,心才能得养,所以说咸补心。心主血脉,血脉要通畅,得有阴营的一方面,也要有气阳的一方面。但补阴血之药,大多对血脉的畅行不利,而补药多甘,所以会说甘是泄心。但心的阴血不足了,还得以甘药来补养,比如《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就是重用甘药来补心之阴血。甘入脾,血之生成,脾的运化(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至关重要,所以也要用到甘药,为什么对于心体受损的心脏病,治疗得以&四君子汤&为核心来治疗,也就是为了促进脾肾的消化吸收功能,心体才能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补养。&
脾欲缓,缓是舒缓舒服的意思。脾虚则运化无力而使中焦痞满,脾虚不能散精,升阳不能达于四肢,所以肢体困重无力,人就不舒缓,治脾虚之药必是甘药,所以说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临床上常见医生治疗消化不良的,都是用一些消导药(比如山楂、神曲等助消化药),要知道用助消化药来促进消化,这是治疗食积的实证而已,是中医治疗八法中的消法,
对正气都是有损的。这种以消导药为主来治疗痞证,对于一时的食积可以,但对于脾虚不运化的情况,只会更加耗伤人的元气,让人越治越损。所以对脾实的情况,还加了&以苦泻之&,临床上用于消化不良的食积上来看,主要是大黄、厚朴等药来苦泄。另外脾主运化一身之水湿,气虚则无力运化水湿,内湿重,也要以苦药来燥湿,所以先贤会说白术是健脾圣药,白术主要作用无非也是取其苦燥去脾湿而已。把脾湿泄了,脾也就健运了。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肺主一身之气,对水液的代谢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所以说肺是水之上源。从肺对水液的代谢上来看,主要是肺的宣肃功能正常达到这作用。肺气宣发,则一身的乱孔张开,汗液外排,通过排汗的方式去除体内多余的体液。比如人受寒后,毛孔闭了汗(热)不能出来,内体寒湿重,就会出现《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症,所以治疗上用麻黄和桂枝的辛来宣发肺气,这辛的泻,主要是针对肺宣的一方面而定,也就是说辛味的风药可以促进肺的宣。用风药治疗感冒,无非也就是通过辛散的风药促进肺气的宣发,毛孔开泻了,汗外出而去病邪。如果说汗出太过,主要也是因为肺的宣发太过的原因,针对这种汗出太过的夏天,所以孙思邈创了&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用人参的甘补气固肺,五味子的酸收敛肺气。中医治疗肺病的宣肃,也就是通过药味的酸收和辛散来进行,肺气宣不足则加用辛药,肺气宣太过,则用酸药来收。酸以收敛,所以说补肺,辛以宣散,所以说泻肺。&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对于以苦药补肾,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对坚的意思也总是以某药来论坚,而没有从医理上来说明,特别是朱丹溪说到到黄柏坚肾后,后世的医家就是一直觉得黄柏是一个坚肾药,但黄柏是怎样达到坚肾的目的,大多无言。我们从肾的生理上来说,肾主水,是一身水湿气化的根本,湿重则肾中的元阳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治疗水湿得用苦药来燥湿,湿去而肾的功能得正常的发挥,所以说苦补肾、坚肾。朱丹溪用黄柏来坚肾是针对肾有湿热的情况,用黄柏来燥湿去热而已。我们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肾着汤&(炙甘草、炮干姜、茯苓、白术组成)和&泽泻汤&(泽泻、白术组成)两方来看,就是两个治疗湿阻的处方。肾着汤是一个温中化湿的药方,主要是针对阳虚湿阻的病情而定,泽泻汤是一个针对湿热的情况而定。这两个方都是用到了白术来苦燥去湿而让肾安,所以临床上不是说黄柏是坚肾的特定药,丹溪只是吃透了《金匮要略》和《内经》的精神,根据临床的需要而选择黄柏来去肾中湿热因为丹溪的名气太大了,世人不善于学习,所以盲目的根风,才会弄出一个黄柏是坚肾的特定药来。说到以咸泻肾,主要是针对肾中内存元阳而说。人一身的阳气得潜于肾才能用,不能潜则阳气上扰而见虚阳上亢的病情出来,咸药入肾,用来镇潜肾中元阳,所以这里的咸指的是咸寒之意。虚阳上浮,用生牡蛎等咸寒的药来镇潜浮阳,虚阳得潜,所以说成是泻了。&
苦,是苦困之意。也可理解为疾病、痛苦。&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肺苦气上,急食苦以泄之。&&
肝苦急,急为急躁之意,比如人的情绪急躁(肝主疏泄,人的情绪是由肝来调节的),可吃甘寒的食物,比如梨子、百合等,可让人的情绪和缓下来。肝主疏泄,另外还有调节一身气机的作用,脾的运化,就是必要有肝的正常疏泄才能行,如果说肝气急,脾为之运化太过(比如很多糖尿病就是因为肝的疏泄太过造成),脾为之受损,所以要吃甘药来补脾。脾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健运了,气血才能足,血足肝才能得养,所以要吃甘药来舒缓肝气。&
脾主运化一身之水湿,湿重则困脾,去湿则吃苦药来燥湿,所以健脾时必要用到苍术、白术,就是取其苦燥去湿而使脾得健运。&
心苦缓,这缓应理解为涣散之意。喜为心之志,过喜则心气涣散。心气涣散则心的阴血随之而耗损。酸味主收敛,所以对于心气涣散的病人得吃酸味以收敛心阴。比如失眠的病人,就是心气涣散太过。《金匮要略》的&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组成)熬制而成,就是用酸枣仁的酸来收敛心阴,再加用清热行血药,达到养血安神和清热除烦等之功效。&&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阴为一身之元阴,耗伤肾阴,无非以肝郁化火为最,辛能行能散,所以散解郁结的肝气,必用辛药。肝郁得解,则不再耗伤肾阴,所以反说是润肾之燥。这种用辛药来润肾燥的原理,和&承气汤&的急下存阴一样的,是去病之源,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不是说辛药能润养肾,如果真的肾阴亏虚,还得大补肾阴,见肝郁再在养阴的基础上来疏肝。比如《续名医类案》的&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地黄、杞子四药来大养肾阴以治本,川楝、当归辛散解郁来治标。高鼓峰则以六味地黄汤加柴胡为治,称为&水中疏木&,也是取柴胡的辛散解郁,让六味地黄汤能更好的达到补肾养阴的效果。&
肺苦气上,急食苦以泄之。肺病最常见的就是哮喘和咳嗽,都是气机不能肃降为见症。苦药能燥,但苦寒的则能泻,所以治疗肺气上逆的咳嗽、哮喘,都是以葶苈子、苦杏仁等药来降气泄肺之实邪。&
这是《难经》补充《内经》的内容。《难经》第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虚则补之&是历代医家论治虚损病必宗之法,但补不是机械的针对某药入某脏机械的选择几味药来拼凑治疗,而是必要根据五脏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本脏的物质和功两方面的关系进行有机的分析,再来取舍用药。&
比如肝损,治疗的大法是&损其肝者,缓其中&。肝主疏泄,体阴而阳用,性喜条达,苦急而喜舒缓。根据《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和散之&,养肝得以甘寒阴柔的药来舒缓肝急为治本之道,但片面的柔养,肝气则为之不疏,所以有必要进行疏肝,让肝的物质和功能两方面都正常,肝才能为用。比如冶肝阴不足的一贯煎,就以沙参、生地黄、麦冬、枸杞子等甘寒滋养药来柔养肝而缓急.少佐川楝子和当归之辛散,让肝的疏泄生理机能正常发挥。&
比如肾损,治疗是&损其肾者,益其精&。肾主封藏,内寓元阴元阳,其生理机能的运动趋势有两方面,一是向上蒸腾气化,以温煦濡养诸脏;二是向下渗利,但向个得有肾阴的物质基础以供肾阳的气化,水湿的下渗又得有肾阳的温煦才能气化开,体现出了阴阳互根的主要性。所以治肾损,除滋补肾中精气外,同时也要恢复肾的蒸腾气化渗利的生理功能。如治《金匮要略》中的&崔氏肾气丸&,地黄、山萸肉、山药以固肾,促进肾的封藏之力,以补肾之损;加用茯苓、泽泻以促下渗之力;附子、肉桂温肾阳,以助肾蒸腾气化,让津液上承以养它脏和渗下;肾虚则行血不畅,行血不畅则易化热而产生伏热,所以用丹皮凉血行血去伏热。恢复肾的基本生理功能,这才是真正的治损。&&
五味入五脏,五脏要平衡身体才能健康,五味有偏则增气太过也一样会生病,所以平时饮食上五味要平衡。对于五味致病方面,《内经》讲到&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另外,《内经》还讲&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从文中的&调&字可以看出,对于身体大虚之人,和以甘药缓补。甘药能补,所以对虚者要用甘药,更有另一层意思是健运脾胃。因为甘入脾,用甘药是可以理解为调理脾胃的。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一切治疗,必要先查胃气,这是五脏治疗的关键,也是一切病治疗的关键。一个中医生,如果连脾胃病都不会治,必是庸医。&&&&
[转]五行精解——郝万山教授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为什么会有年轮?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们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呢?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呢? 那一学期刚开学,同学从外地返回北京,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跟我说,我们那儿有一个中医大夫,他对五行特别了解。我到他的诊所去看了,在他的诊所里布置着五行: 在诊所的东墙上,挂着一块不知什么朝代的一个红木家具的桌子腿,说这是代表东方木。西墙上挂着不知什么朝代的一块破钟残片,说这代表西方金。在诊所的南墙边生着个火炉,说这代表南方火。靠北墙边放着个大水缸,里面盛满水,说这代表北方水。在诊所的中央,没有铺地板,露出一片黄土,说这是中央土。 我说,这个中医大夫就这么理解五行啊?学生问,那应该怎么理解啊?其实,在民间,我们有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很多误解。 张仲景用他的五行生克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的愈合,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你要见到肝病,你就会知道,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肝病就不会影响脾胃了,这个病也就容易治好,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理论。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中医学里,这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五样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呢? 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本来就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指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水和火,是百姓们做饭必须的,家家要做饭,谁家不用水,谁家不用火,这里指的是具体的东西。金属和木材,是百姓盖房子做家具,下地干活,制作劳动工具所需用的具体的东西。土壤,化育万物,为人所用。我们外地的那位医生,他挂的是五材,不是五行。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甚至有人用它来看风水,算命,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阴阳五行学说,因为它是用古代文字来表述的,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今天,我们有很多人,对这个学说有不少的误解,或者是不理解,但是,它是古代圣贤,包括张仲景在内,他们通过研究自然规律,研究生命规律而得出的结晶。在客观上,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除医学之外,像那些风水先生,星象学家,他们也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然而,他们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可能和中医原本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评:实际是一回事,只是术数界中医界对五行的认识都有误区)。 我在这里只讲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评:五行本义)。 为什么叫五行?&行&是什么意思?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行,人之步趋也。在现代汉语辞典里,&行&,仍然是迈步往前走的意思。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行,就是运行,运动的意思。 在中医学里,五行,是指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的五种运动方式。 在《伤寒论》里,一开始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天,指大自然,大自然抚布了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人秉五常,这个五常也是指五行,人体秉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有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在《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天有四时五行,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长收藏,才使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阶段,才有了寒暑湿燥风,这样一些不同的气候变化。 可见,同是这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气的运动规律,它支配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壮老已。 有一个阶段,我住在一楼,房后有一块空地。我种了一些葡萄,月季花等。那年春天,我觉得有些葡萄枝应该剪掉,我就开始剪枝。这一剪,发现从断端流出很多水,嘀嗒嘀嗒往下滴。葡萄枝里怎么滴水了呢?心想是不是缺肥?我就挖沟,施肥。这一挖沟,断了葡萄的不少根。从根的末端,也开始流出很多水。 我们学校管园林绿化的老师傅看见了,他说,郝老师,你怎么春天剪枝啊?春天的时候,营养是向树根的末梢,向枝条的末梢输送,你把枝条剪断了,那个断端就会流出大量的营养,那是葡萄的眼泪,它在哭啊!树根也是一样,你挖断了,那也是葡萄的眼泪,也在哭啊!这个时候丢失养分,太可惜了。这是20多年前的事。 听到园林师傅这么一讲,我机灵了一下:什么样的气的运动,在春季支配着动植物的生长啊?营养向四周输送,向树根末梢,向枝条末梢输送?那一定是一种展放的气,而古人就借用这个&木&字,来代表这种展放的气。 在五行中,木,代表气的展放运动。 夏天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酷热,烦躁,食欲下降,体亏人乏,严重的会引发季节病,这是五行的什么运动引起的呢? 我问园林师傅:夏天,葡萄藤,都快长疯了,根还长不长?他说根就不太长了。因为春季根部已基本奠定好了,夏季就长地面部分。春末夏初,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特别活跃,交朋友的,搞对象的,垒窝的,成家的,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峥峥向上的景象。 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气候,动植物这样的生长状况,我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气的运动支配着大自然呢?应该是气的上升运动。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为主导,支配着自然界。古人用哪一个字来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呢?&火&字,因为火性延上。 在五行中,火,代表气的上升运动。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一不小心被妖魔抓住。小妖对老妖说,师傅,咱们把他们全都蒸一蒸吃了吧!猪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到笼屉的最下层。唐僧皮肉比较嫩,容易烂,把他放到笼屉的最上层。这样一锅就全熟了。 孙悟空一听,跟猪八戒说:这小子是外行,它不知道火性延上的道理。在密闭的笼屉里,上边的温度高,师傅可受不了。你看,孙悟空他学过五行。孙悟空最初的师傅是道家,道家最讲五行,孙悟空一心想跳出三界,不想在五行中。什么叫不想在五行中?五行是大自然的规律,孙悟空不想再受大自然的支配, 如来佛是怎么教育孙悟空的?孙悟空一个跟斗,觉得自己可能跳到天边了,有五根肉红的柱子,撑着一股青云。如来佛呀,如来佛,你说我跳不出你的手心,现在我已经跳到天边了。我要留下一个记号,于是拔下一根头发,变成一支笔,在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字。不解气,又撒了一泡尿作个记号。然后,一个跟斗又翻回来了。 如来佛不动声色,伸出五个指头,孙悟空大吃一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怎么写在如来佛的中指上,闻了一闻还有他留下的标记。如来佛就把孙悟空扣在了五行山下。 中国名山大川那么多,为什么要把孙悟空扣在五行山下呢?就是要让孙悟空好好考虑这大自然的规律,你跳得再远,也跳不出五行这自然规律。考虑了多少年?五百年。所以,孙悟空懂得五行,懂得火性延上的道理。 秋季气候凉爽,树木的根须干枯了,枝条也干枯了。秋季我们看到动物的生长状况,比如秋后的兔子,它拼命地吃,吃得肥肥壮壮的,积聚营养,准备过冬。你到动物园去看秋季的狗熊,也是拼命地吃,秋天的狗熊是最胖的,它积聚脂肪,准备过冬。古代人观察到秋季的这些现象,认为秋季,自然界是一种气的内收运动。用什么字来表示气的内收运动呢?&金&字。 在五行中,金,代表气的内收运动。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着北方的时候,俯察地理,地面是冬季,这时气候寒冷,万物深藏,种子埋在土里千万不要发芽,发芽就会被冻死。那树叶的小幼芽,藏在芽胞也千万别露头,一露头就会被冻死。冬眠的动物藏到山洞里,古代的人类也过着早睡晚出的猫冬生活。古人观察到冬天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认为这是气的下降和潜藏运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什么字来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呢?&水&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五材中,水是指哗哗的流水。 在五行中,水,代表气的下降运动。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以及地面上季节的更替,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周而复始地交替变化,最初,只有四行。 可是,当五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因为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是气的阳性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是气的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它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种平稳的过渡,发生在夏末秋初。也就是夏季的最后18天,在这个季节,在我们的大地上,阴雨连绵,暑热未退,秋风未到,气候闷热潮湿。 大家都觉得这个季节不好过,是桑拿天,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热,不像秋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凛冽。这个时候,植物已经开花,已经结果,果实正在长大。动物已经怀孕,胎儿正在孕育。自然界处在一个相当平衡的化育下一代的过程。这个时候,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对均衡,气的展放和内收也相对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气的运动方式。在五材中,土是指化育万物的广博的土壤。 在五行中,土,代表气的相对稳定运动。 五行是指不同季节气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有人曾错误地理解生与克的关系,说水命的女人,不能与火命的男人结婚,因为水克火,这个女人会克夫。这样理解五行的生克对吗?五行生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要引入五行生克的概念。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木生火。这木生火并不是像我们普通所理解的,用木头来取火。 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条也长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叫木气虚,就不能生火。 那么,秋季气的内收,种子成熟了,主干的营养贮存得多,它就有利于植物的过冬。秋季气的内收运动,为冬季气的潜藏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叫金生水。 以前有人解释,什么叫金生水?就是把金属放到炼铁炉里,化成了铁水。我们的中医是要走出国门的啊。那外国人就接着问了:什么叫水生木啊?你说水浇树,树木就活了,这就叫水生木。那么,再请问,金属化成的铁水浇树,树木还能活吗?结果那老师卡壳了。他怎么卡壳了?他说铁水浇树木,树木当然不能活了,然后他接着就说,这个东西(五行)是会被淘汰的一种理论,你知道就行了,临床上没有什么用。&&这很糟糕!把中医真正的精华给丢掉了! 什么叫金生水?金气的内收运动,使植物的种子饱满,使植物的主干的木质化程度高,就为冬季过冬冬季的潜藏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如果种子没有成熟,营养储备的少,很嫩,它不就会冻死吗? 冬季水气的潜降,为种子为植物储备了能量,就为第二年春季的展放,植物更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的过程。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节的次序相生的,生得过头行不行?不行!这就要引进五行的相克。夏季上升的气运动太过头了,也不行。有一年夏季雨水多,我种的葡萄长得又肥又大,葡萄枝都长疯了,园林师傅说,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会影响秋天结葡萄的。怎么办?你得把它的脑袋剪了,用下降的气来制约它,使它的上升运动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这就叫水克火。水克火,不是用一盆水,把火浇灭,那是从五材的角度来讲五行相克。 五行有相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不足。五行有相克,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太过。这种生克制化,保证了五行之气,平衡,稳定,协调的年复一年的交替运动,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就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 五行的烙印,随处可见。我们的家俱,很多都是木材做的,木材有木纹,木纹就是树木的年轮,年轮是什么?那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 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所以春季生长的细胞逐渐变大,夏季气上升,树的细胞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细胞变小,冬季气潜降,细胞变得更小,甚至不长了。细胞大的时候颜色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 岂止树木有年轮,马牛羊的牙齿上也有年轮,你到市场上去买马,你去问主人,这马几岁了?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外行。你只要掰开马的嘴,看一看它的牙齿,那上面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有年轮。 有一次,我去台湾,在一个饭店里吃饭,门口摆了一个特别大的海龟。过来一个小姐告诉我说,先生,这只乌龟有一千多岁啦。天哪,这是一只宋朝的乌龟!可我定睛一看,乌龟壳上年轮,我数了数,没超过一百条。我跟小姐说,这只乌龟的年纪顶多比我大一点,不到一百岁,也就是80来岁。先生,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说这叫岁月留痕啊! 在新加坡,很多人家养乌龟,我到那儿看,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半了,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零三个月了,他们的主人说,郝老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年龄的?我说都写在贝壳上呢。乌龟的背上不仅有年轮,还有季轮,四个季节叠加起来,就是年轮。 我们吃过黄花鱼,黄花鱼脑袋上有两块硬硬的骨头,有这个特征的鱼叫石首鱼,有人研究石首鱼这两块坚硬的骨头,把它剖成薄薄的片以后,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发现不仅有年轮,有季轮,有月轮,还有日轮。用电子显微镜看,如果这个鱼这一天它的环境是风平浪静,食物丰富,伙伴又多,玩儿的又高兴,吃的又饱,它这个日轮就宽宽的亮亮的。如果哪一天遇到狂风恶浪,没有食物,它又飘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地方,它又紧张,又害怕,又饿肚子,又焦虑,结果这一天的日轮就是黑黑的一条线,根据这条鱼的电子显微镜下的日轮就可以把这个鱼的一生的日记写下来,由此就可以知道这个海域它过去的气象状况,这真叫岁月留痕啊! 所以各位朋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所以不管我们每个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绪,不要在我们生命的进程中留下黑黑的一条线,而应当留下亮亮的一个痕迹。 五行学说是揭示大自然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五行学说是构通人类和万物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这一生命的摇篮,所赋予人类和万物的一个&遗传密码&。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抚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抚布了气的这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
(注:过于相信央视的水平了。这个图竟有两处错误!不仅&金-胃-大肠-皮毛&应该是&金-肺-大肠-皮毛&,而且&木-肝-胆-经&应该是&木-肝-胆-筋&。请参考以下五行归类表:)
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在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又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五脏还配筋,脉,肉,皮毛,骨五体。在这个配属过程中,肾是配着骨,肾和骨骼有什么关系?中医认为,肾是藏金的,金是生髓的,髓是养骨的,所以,先天性肾病的孩子,大多有骨骼先天发育不良。 有一个航天部的老同志,给我打电话说他脚骨折了,打上小夹板以后,固定了40多天,到医院一透视,骨折原封没动,一点没长。我说你吃一点补肾的药,我给你开点中药,吃了两个星期,再去医院一透视,长住了。中药用补肾的药,它就可以使骨折提前愈合。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的理论。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他的心绞痛,干活累了不发作,只有生气以后,它就发作。医院做心电图,确实有心肌供血不足,但是做冠状动脉造影,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按照一般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效果都不好。 这时候,我就想到,这是木不生火,因此,在治疗上,我就用了疏肝的养肝阴,养肝血,疏肝解瘀的方式,然后调畅心气,很快,他的心绞痛症状缓解了,心电图也有所改善。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张仲景和古代的中医圣贤们,所采取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属于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将会对世界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中医学中的许多观点,会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课题。所以,张仲景和中医学,在未来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一点,我们当代人,恐怕不一定能完全估计得到。
贵阳中医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已发
今年,贵阳中医学院的考研复试已经结束。鉴于考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各位准备考研的同学,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目标,准备经历一次洗礼。心内,呼吸,神内,内分泌都是竞争压力比较大科,血液,风湿免疫,临床心理学,老年病学,相对竞争小些。&
临床糖与盐的选择
抗生素用糖水还是用盐水稀释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 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 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3:配液 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 而糖主要作为能量 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 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以青霉素类为例,它们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青霉素类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因此,严禁将碱性药液(碳酸氢钠、氨茶碱等)与其配伍
硫仑样反应的处理
硫仑样反应的处理(饮酒后打先锋会引起)&&
双硫仑样反应的处理一.何谓双硫仑和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disulfiram)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双硫仑的作用机制在于&&双硫仑在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乙醇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内经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酸,乙酸进入枸椽酸循环,最后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而双硫仑可抑制乙醛脱氢酶,使乙醛不能氧化为乙酸,致使乙醛在体内蓄积)
许多抗菌药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可达120次/min)及心电图正常或部分改变(如ST&T改变),即为双硫仑样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关系,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及对乙醇敏感者更为严重,这种反应一般在用药与饮酒后15-30分钟发生。
二.哪些药物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①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拉啶(先锋Ⅵ号)、头孢美唑、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如有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这些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共同的特点是在其母核7 - 氨基头孢烷酸(7-ACA)环的3位上有甲硫四氮唑(硫代甲基四唑)取代基,其与辅酶Ⅰ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可阻止乙醛继续氧化,导致乙醛蓄积,从而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心电图ST-T改变是由于甲硫四氮唑取代基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造成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肌舒张期缩短,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导致灌流量减少所致。(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②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③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临床上有多种药物能够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如有甲硝唑、呋喃唑酮、异烟肼、磺胺类、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华法林、胰岛素、氯霉素、灰黄霉素、妥拉唑啉、硝酸甘油、消心痛、苯海拉明、巴比妥类、氯丙嗪、三氟拉嗪及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孟多、头孢哌酮、拉氧头孢等[2]。文献报道,有患者在应用头孢唑啉期间用酒精棉球消毒换药后也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一般而言,在化学结构中,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环的3位有甲硫四氮唑取代基的头孢菌素都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医生应提醒患者在用这些药期间至用药后1周内不得饮酒[3]。应用含酒精的药品或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注意。三.急救及护理
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吸氧及对症治疗。治疗上可洗胃排除胃内乙醇,减少乙醇吸收,静注地塞米松或肌注纳洛酮等对症处理,静脉输葡萄糖液、维生素C等进行护肝治疗,促进乙醇代谢和排泄。心绞痛患者需改善冠脉循环,血压下降者可应用升压药,数小时内可缓解。①患者就诊后边抢救边询问病史,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吸氧、测生命体征并记录。②对的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晶体液,必要时给予多巴胺等升压药,积极治疗以缩短低血压期。③对原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④对确诊为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也应作心电图、血常规、电解质检查,以排除多种疾病共存而延误治疗。
⑤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安慰患者,劝慰家属,向其说明病因,介绍成功的病例,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⑥治疗起效快、疗程短,4h~12h症状逐渐缓解。四.预防医护人员有必要对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戒酒硫样反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①在诊疗过程中,须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及过敏史,询问饮酒习惯,同时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防止滥用倾向,合理联用配伍,不能同时使用含乙醇的药物。护士在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时,静滴开始速度不宜过快,并密切观察,有抢救意识,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抢救,
②对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的患者,应告知患者在使用上述抗菌药期间及停药后14天内,均应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制品(包括饮料、食物、药物),如白酒、黄酒、啤酒、酒芯巧克力、藿香正气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尤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注意。③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乙醇相关制品。 &
张宇《心术》MV(电视剧《心术》主题曲)
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根据《汤液经法》的主要方证内容,仲景将外感与内伤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创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其中,表里同病的先后诊治规律为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太阳阳明合病,必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一般情况下,外感病初犯太阳,然后由表入里传变。若太阳病外证未解,而兼有里热之阳明病,称为太阳阳明合病(并病)。太阳阳明合病之初,若太阳表证明显而阳明里实不甚时,必先解表,表解乃可攻里。《伤寒论》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太阳病未罢,而阳明证即见者,叫做太阳阳明并病,续自微汗出,是阳明证已具。若不恶寒者,为太阳证罢,此时方可议下。若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可用小发汗法,先解其外。此外,《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法多汗,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里所说的阳明病,是指&胃家实&之汗出多而身热证,今见脉迟,为津液伤的反映。汗出多,为营卫不和。微恶寒者,是说表尚未解也。这种证候实际是太阳阳明并病,因是太阳表虚中风证明显,故仍宜桂枝汤,以调和营卫的小发汗法解表。《伤寒论》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本条亦冠以阳明病,是说有阳明病提纲所述的胃家实特征。一般阳明病有汗出身热,本条所述是无汗而喘且脉浮,故实际亦是太阳阳明并病,因是表证明显,所以用麻黄汤先发汗以解表。此外,《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本条亦说初见太阳阳明合病,阳明证不重,而以喘而胸满之麻黄汤证为主,当先用麻黄汤解表。   太阳阳明合病,若太阳病与阳明病证候都较甚时,当表里同治。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为太阳表实证。不汗出而烦躁,是因表实证不能汗出,表不解传入里,里热不能外越的缘故,此时阳明里热已较甚,称之为太阳阳明合病。由于太阳表实证及阳明里热都较甚,故予大青龙汤外解太阳表证,内清阳明里热,以收表里双解之效。此外,本法还可见于《伤寒论》第34条之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以及第63条、162条之麻杏石甘汤证等。 太阳太阴合病,急救其里,或表里同治   表里同病,若太阳表证兼有里虚、寒证(即太阳太阴合病)时,而里虚、寒证较甚时,急救其里,后攻表,亦为仲景治疗表里同病之定法。《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治当发汗,而医误用下法,致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传里,转变为既有表证又有虚寒在里的太阳太阴合病,此时虽有表证,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救表。《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条更明确了太阳太阴合病,急救其里之定法。   另外,太阳太阴合病,若里虚寒不甚时,当表里同治。《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尚有发热、身痛等外证未解,治疗没有用桂枝汤解外,反而频繁误下,大伤中气,遂使表热内陷与里虚相协,形成胃气虚于里、表虚邪不解的表里不解的太阳太阴合病证,而里虚寒之证不甚,治用桂枝人参汤救里解表,以表里同治。太阴病之里虚、寒证,又常挟饮,或兼津血虚,此外邪里饮证候在《伤寒论》多处提到,治疗不能先解表或温里,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利饮。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指明此证为外寒里饮证,也即太阳太阴合病,里有停饮,治疗用小青龙汤解太阳之表,同时逐内之寒饮,以救里之虚寒,以收表里共解之效。又如《伤寒论》第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脉浮、微热为表证不解;小便不利、消渴为里之停饮,此亦为太阳太阴合病,里有寒饮,故用五苓散解表利饮,表里同治。《伤寒论》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表证而见身疼痛者,宜用麻黄汤发汗来解除,但脉象尺中迟,是胃气内虚,津液不足的反映,即为太阳太阴合病,兼有津血虚,治疗用桂枝新加汤温中扶津解表。   表里同病诊治既规律又灵活   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相对病位,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病情必反应于病位,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应才表现出来。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必伴有或阳、或阴、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情反应,同理则所谓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亦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应。因此,结合疾病的病位和病情反应即可辨别出六种证候类型,即病位之表、里、半表半里均有阴证和阳证之分,恰为六经病之所属,也即表证之实、热者称表阳证(太阳病),表证之虚、寒者称表阴证(少阴病);里证之实、热者称里阳证(阳明病),里证之虚、寒者称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之实、热者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之虚、寒者称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仲景以六经赅百病,无论外感或内伤,皆不出六经范畴,故临床可适用于任何疾病的辨证论治。 表里同病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急则治其标,必先解表,表解方可攻里。阳明病较甚,而太阳表证不解时,当表里同治。若只顾解表,会使津液伤而使阳明里热更甚;若只攻里,则虚其里而引邪入里致变证百出。故太阳阳明合病之表里同病时,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但决不可不解表而攻里。太阳表证而有里虚、寒之太阴病,治疗必须扶里之虚,才解外之邪。若只着眼于表证不解,连续发汗,表证虽得一时减退,但不久反复如故,因为患者本有里虚、寒之证,若发汗解表则更伤津液、阳气,正气无力抗邪,必使里更虚而表不解。此时,必须急救里之虚、寒,扶助正气,兼顾解表,方可驱邪外出。若太阳表证兼有厥逆、下利等阴寒重证时,更应先救里,里和方可救表,此亦为仲景表里同治之定法。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太阳太阴合病的外邪里饮证,当表证未解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在治疗时,都须解表的同时驱逐水饮。这是张仲景多次强调的治疗原则。
胡韦《天堂的忏悔》
希望世界多一点爱
电视剧《心术》精彩片花
强烈推荐的一部关于医生的 电视剧,本人看过同名小说,很不错。值得一看,鼓励自己拥有仁心,医术
温病治则杂谈
外感热病中包括了伤寒和温病两大类。在温病学形成之前,一般把所有的热性病都称之为伤寒,正如《内经》中所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是由于当时认为所有的热病都是因于寒邪丽引起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外感热性病的治疗多投以辛温之法。但后世医家逐渐发现,有一部分外感热病在初起时可表现为热象,如概投以辛温之法,并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相反,还会引起某些变证。另一方面,这些热性病在病变发展上,也各有特点,与典型的伤寒病证有很大的不同。由此丽提出了应明辨伤寒与温病,即王安道所说的:"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到清代,对温病的认识趋于成熟,温病学的主要奠基入叶天士对温病的治疗提出了许多原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主要治则,即:"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一治则的提出,不仅与伤寒六经证治不相抵触,而且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使对外感热病的治疗更加丰富、充实和完备。
叶天士的温病治则看上去似很简单,但其内包括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在具体运用时,必须加以思考和研究,深入理解和体会。本人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卫汗之可也
卫为卫外之意。卫表不固,则外邪得以入侵,可出现卫分证。卫分证实际上是正气抗邪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其主要的治法是辛凉解表。叶天士为什么还主张"汗之可也"呢?这里就要明确汗法和发汗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温病学中,汗法实为解表法,但邪在表时,并不一定都要通过发汗才能起作用。对温病来说,其表证是否要发汗,当视有汗或无汗而定。如表证无汗者,属表气郁闭,邪不外透,可发其汗,以开泄腠理,使邪热得以外泄。如表证有汗或无汗者,重在宣解,所用辛凉之品如牛蒡子、薄荷、桑叶、菊花等,不以发汗为目的,是通过宣通肺卫而解表退热。正如华岫云所说:"辛凉开肺便是汗剂"。辛凉解表一法虽然在宋元时期就已提出,但当时实质上是辛温解表与苦寒清热二法合用。对于肌腠已经开泄而有汗的病证并不适用。至吴鞠通继承了叶天士经验,创立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剂之后,已不在于求得发汗而解表,它与宋元时期所提出的辛凉解表名虽同,而含义并不一样。
谓"寒包火"证,无汗恶寒较为明显,又当在清肺热的同时,酌加荆、防、苏叶等,甚则羌活、麻黄等辛温之品也可加入。还有伏气温病,由外寒引发者,里热炽盛而表有外寒,必须清里与辛温解表并用,虽有"里热清而表自解"之说,但毕竟不如适当加用辛温以疏解肌表而取效快捷。此外,又如夏月寒遏暑湿而用香薷透表发汗,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而用藿香、佩兰芳香宣透等,都属于辛凉与辛温复合使用。当然,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配伍,才能避免发生助热伤津的弊病。
历代医家对温病初起有表证者都十分强调解表。如丁甘仁提出"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喻嘉言对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创"逆流挽舟"之法,认为"外疏通,内畅逐"。即使一些外科疾患如乳腺炎,初起时有表证者,也强调用疏散之法。何廉臣为此曾指出:"温热发汗,虽宜辛凉开达,而初起欲其发郁,必须注意辛散,佐以轻清,庶无凉遏之弊"。但目前临床上往往用清热解毒法代替解表法,所用药物大多是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蒲公英等,这就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疏散肌表对于治疗温病表证的作用。所以对于温病表证应侧重辛散,慎勿凉遏。
到气才可清气
气,即为气分证,是指邪正均盛,邪已离卫而未入营分的病变阶段。其包括范围甚大,表现的证候也最多,如太阴气分、胸膈气分、少阳气分、三焦气分、阳明气分、邪伏膜原气分等等。叶氏在此处则主要是指邪在阳明气分所用的法则,也就是针对无形之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而言的。
阳明气分的主症如: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等,即所谓"四大"症。治当用白虎汤为主。叶天士指出"到气才可清气"着眼在一个"才"字上,也就是告诫人们不到气分不要滥用清气之法,如表邪未解,恶寒未罢而早用清气,每有凉遏之弊。
吴鞠通曾指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汗不出者不可予也",其意指"四大"症为使用白虎汤的标的。这是从原则上来说的,但又不能拘泥于此说。如在临床上见有里热亢盛,津液不布而表气郁闭无汗者,只要身有大热,口大渴,脉洪大三症具备,仍属阳明经证,尽管无汗,亦可使用白虎汤。在服药之后,表气得通,津液得布,往往汗出而热解。由此可见,白虎汤确有透热解表之效。当然,这里所说的汗出透表与解表发汗是不相同的,故郑雪堂说:"白虎只能退热,未能疏表"。吴氏所说的"透热出表"中的"表"字不是指表证,而是指"外"的意思,如将白虎能达热汗出而退热理解为发汗解表,则大谬矣。
阳明经热的热势是热邪浮盛于内外,属无形热炽,故治疗重点在清,而在配伍用药方面,必须注意忌用芩、连等苦寒之品,否则使邪不能向上向外,还可苦燥伤阴。另一方面也要忌用地、冬滋腻寒滞之品,使邪遏不得外解;还应忌用茯苓、泽泻等渗湿分利过度而伤阴。
阳明经证阶段,每因热盛津伤而小便少或小便短赤,此时能否分利小便?吴鞠通曾说:"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予也,忌五苓、八正辈"。此又不可笼统言之。因热证小便不利的原因甚多,有阴伤与热结之分,当辨证对待。其中如因热结而小便不利者,可用清利的芦根、滑石、蚕砂之类。如因湿热蕴阻下焦而致小便不利的,可在清热之中参以五苓、八正散之属。因暑热内盛而小便短涩红赤的,也需要用六一散、竹叶之类以导热下行。其利小便的目的是也是使邪热有外出的通道,但对阴竭而小便不利者,不可浪用分利之品而已。不过在选用药物方面,宜用甘淡,不可过事淡渗。故吴鞠通所说的"淡渗不可予也"当是指阴伤所致的小便不利而言。
目前临床上治疗温病邪在气分证有一种倾向,即重视苦寒清热解毒而忽视辛寒透热外达,总认为苦寒清热解毒的作用要比辛寒清气为强,或以为苦寒类药物可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类似于抗生素之类的作用。实际上,不论苦寒或辛寒,其作用主要都不是直接抑杀病原体,而是调动人体抗御病邪的内在力量所起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两者在使用上的病机也迥然不同:一是热郁于内,宜用苦寒;一是热势浮盛于外,宜用辛寒,即各有其适应证。所以不能认为苦寒清气的作用就一定优于辛寒清气,两者必须在辨证原则下使用。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营是物质,有营养之义。营分证有营热炽盛及热灼营阴两个方面。营分邪热的来路既有从气分传人的,也有伏温发自营分者,治疗主以清营之法,而清营的要点又在于掌握"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着眼于"透"字,意指在清营药中加入轻清宣透气分之品。而运用这些气分药物则应根据邪热进入营分的浅深丽灵活掌握,这是治疗营分证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当邪热初入营分时,气分邪热尚未尽撤,甚至气分、营分见证均已显著,呈气营两燔表现时,清气药物仍当投用,但侧重于用辛寒透热外达之品,仍寓"透"法在其中。如邪热已入营,虽然气分证不显著,仍当在清营药中,加入银花、连翘、竹叶等轻清宣透气分邪热的药物,不可一味投以滋腻凉血养阴之品,即叶天士所说:"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如营热已开始传人血分,此时多无转出气分而解的可能,则当撤去气药,在清营之中又当酌加凉血之品。
营分证中每可见神志改变,但若仅见烦躁而时有谵语者,属营热扰心,不必早用开窍之品,只须清其营热则神志自能恢复正常。但是如神志症状较严重,有神昏谵语者,属邪热闭阻心包,虽也多见于营分证中,但并非单纯的营分有热,应在清营的同时配合芳香开窍之剂。我们曾有实验证明,安宫牛黄丸等清心开窍剂,对于保护脑细胞、减少脑细胞的损害有良好的作用,这是单纯性用清营法所不能代替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血与营相类,营为血中之气,曲为营之深层。温病热入血分,其病情最为深重,病机最为复杂,所以治疗也比较困难。而在一般书籍中,对血分证的治疗却较为简单,大体只举犀角地黄汤一法,当然,这种看法是有其局限性的。
血分证因血热炽盛,当然要用凉血之法,但既然因热盛而动血,为什么还要强调散血呢?这是由于血分证每有络伤血溢等原因所致瘀血,再加上凉血之品性寒凝,止血易致留瘀,都会产生瘀血,所以叶天士指出血分证的治疗一方面要清热凉血解毒,用犀角、丹皮、生地等,另一方面要配合凉血化瘀药物,如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柳宝诒也认为,对热甚动血之证,如滥投凉血止血,"以致血虽止而上则留血在络,下则留瘀在肠,甚至留瘀化热"。近年来实验; 研究表明,血分证患者血液多呈高粘、高凝、高聚状态,所以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不仅可有效地防治血管内弥漫性凝血,保护脏器,而且可以增强凉血、清热、解毒的作用。有人认为,血分证只有属热、属实之证,而无虚证,并认为只有在三焦辨证中下焦肝肾阴伤证才能弥补其不足。此说也有欠全面之处。且看叶天士明确提出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说明血分证应包括耗血与动血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每多提到"劫烁津液"、"津枯"、"肾液涸"、"肾气竭"等病变。由于阴、血、津、精皆同源而质相似,耗血实际泛指了阴血耗损,自然属于虚证范畴。因而,血分证一般来说,不是单纯性的热证和实证,而是兼有阴血不足的虚实相杂之证。故治疗血分证每可根据证情加人滋养阴血的药物,如生地、玉竹、天花粉、麦冬、玄参等。近年来的实验也证明,在血分证的治疗中加入滋养阴血之品,也有防治血管内弥漫性凝血、对抗细菌毒素、减少脏器病理损害等作用。由此可见,认为血分证只有实证用清而无虚证用滋补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这一提法可能是由于叶天士对耗血方面没有明确提出治疗法则而产生的错觉。温病阴虚用滋阴法是必然之理,但有肺阴伤、胃阴伤、肾阴伤及阴伤程度浅深的不同,还须细辨。肺阴伤与胃阴伤两者虽有区别,但在几微之间,故均宜用沙参麦冬汤及益胃汤。至于肝肾阴伤,是为邪少虚多之证,治宜用成寒之剂,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甘寒之剂与咸寒之剂,在临床应用上应有所区别。总之,卫气营血辨证的病理变化是很复杂的,以上仅是举其要而论之,还有许多问题尚须与同道进一步共同研讨。
大悲咒(清晰版)
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让人真的平静
2011年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操作视频 协和版
貌似是 这样传视频的
想弄个小站,朋友帮忙看看这个怎么搞滴
很想弄个想丁香园 一个样的小站,但是里边谈论的可以更加自由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凉解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