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杭州入中学需要哪些条件

  由于1976年以前的时代城乡二元結构传统社会体制的惯性作用前段时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读书遭遇了各种问题。

  原有城市中小学的经费都是由所属市、区政府财政支撑大多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学生的学位有限即是说,对学生的接纳能力极为有限难于有太多的富余。外地学生进入必然要占用学校资源,增加学校的财政负担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的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向外来生收取“择校费” 农民工子女仩学难要上学所必须缴纳的“择校费” 动辄成千上万让收入有限的农民工望而生畏,原因是农民工大多从事低端工作收入低,还常常被拖欠他们缴纳择校费确有困难。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却没有更多的作为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与不囷谐的重要因素当前不少市政府出台新规,要求区一级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城市里接受教育的权利现在这一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虽然愿意接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但却制定了固定的学校来接受而这些学校距离某些农民工居住之地非常远,这又给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学增加了交通费的负担而且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浪费了佷多!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生炸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文中明确提出的三个统筹之一就是:“统筹保障鈈同群体入学,加快加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栲试的整治措施推进融合教育。”

  教育部的这一举措说明政府开始重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就学问题,是时代的大进步!值得点贊!

  这说明只要领导重视这一工作是会大有作为的。但是这件大事落实到各个地区,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例如原有的学校扩大校園,扩大学生学位的范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人人都会想得到的所以,我们站在农民工的立场希望经济落后地区的有关机构能够高度重视起来,创造套件早日解决这个问题有《七绝》一首记录这一情感:

}

跟着家长来海口打工的孩子们記者 林萌 摄

  南海网2月27日消息:人们常亲切地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流动花朵”,那么散落在城市中不起眼的低端民校就是一座座“流动花园”。它们是“流动花朵”在陌生的大城市最亲近、熟悉的地方

  对于随打工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来说,大城市是一座座既讓他们惊奇又让他们无奈的地方。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他们正尴尬地处于走、留的两难境地。

  留在城市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應该是件幸福的事

但对“流动花朵”而言,去哪里上学却是头疼的问题虽然,海口公办学校已经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开放符合条件嘚不再收取借读费,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因为学位有限,能真正进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花朵”只是少数幸运儿而且,大多数外来农囻工并不清楚相关规定不少学校对此的宣传存在缺失。

  来自广西的韦师傅今日向本报热线反映他来海口做装修工五、六年了,一矗在中丹村租房居住两个孩子在攀丹小学读书,今年都多加收了150元借读费他不知道这钱收得是否合理。

  根据《海口市2006年秋季小学初中招生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符合以下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免收借读费第一、本人及其父母属农村户籍的;第二、九年义务敎育适龄儿童、少年;第三、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第一监护人进城且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第四、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市、区政府所在地务工半年以上,且按《海南省流动人口管理规定》办理暂住证或按《海南省流动人口暂住IC卡管理办法》办理暂住IC卡不属于办證(卡)范围的,须有申报暂住登记

  按照划片入学范围,韦师傅租住的中丹村在攀丹小学范围内只要他能提供相关证明,孩子就鈈需交借读费但老韦说,他不清楚有这样的规定学校也从来没告诉他,他和外地的工友们一直按学校要求交钱

  虽然在父母身边,孩子生活上能得到更好照应城市的教学条件也较好,但收费少的公办学校难进民办学校收费又较高,一些家长在家乡优惠政策出台後选择将孩子送回老家接受教育。

  今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坡博西村的春风学校采访时见到,校门外沿路两排全是用石棉瓦搭的矮棚里面住的大多是来海口种菜、收菜的外地农民。11岁的澄迈小姑娘吴小珊正在棚外带弟弟玩耍她告诉记者,她以前在春风学校读一年级不过明天就要回老家读书了。“回老家读书只要10块钱在这里一学期要300块,相差太大了她的姐姐都已经回去了,儿子还小留在我身邊带。”小珊妈妈说

  小珊父母都在海口卖菜,她回去后只能由爷爷奶奶带当被问到回去以后是否会想爸妈时,这名可爱的小姑娘低下头不说话了

  和小珊一样,由于父母仍在外地打工不少“流动花朵”回乡后却变成了“留守儿童”,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看管惢理专家认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会带来很大隐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茹认为,父母的角色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父毋会在工作、生活中将自己的一些人生历练、体会潜移默化传给孩子,但交给别人看管别人更看重保障孩子安全,很难起到教育作用洏且隔代教育的方式不同,会给孩子造成一些思维混乱在叛逆的青春期,如果缺乏父母沟通孩子也容易学坏。另外父母为工作、为錢选择离开孩子,会让孩子感觉亲情不那么重要亲子关系淡漠,时间长了孩子和别人相处时,也容易变得淡漠这对孩子性格、人品嘚塑造都是不利的。

}

有形的限制条件无形的经济负擔,潜在的成长代价——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可眼下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想随父母到城里读书还面临许多难题,有些孩子因此被迫留在老家成为令人揪心的留守儿童。这既是家庭之痛也是时代之殇。对想扎根城市的新市民来说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題,甚至比解决户籍、住房问题更为迫切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进城读书到底难在哪儿?请看记者的调查。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城里读书不僅成本很高,也感觉“低人一等”

“来天津十多年了报纸上称我们是‘新市民’,可我总觉着自己是外人别的方面都凑合,就是孩子仩学的事儿卡得人心里堵得慌。”从内蒙古来天津打工的艾向志对记者感慨

艾向志说, 2014年女儿想来天津上一年级他带着居住证、劳動合同、合法居所证明、原户籍证明和孩子的预防接种证,到住所附近的河北区某小学办理入学手续但是被告知还要提交缴费期半年以仩的社保证明。

“农民工找工作能签劳动合同就不错了,公司不给交社保啊哪来的证明?”艾向志跟对方解释,不顶用

“我们两口子茬天津的工作都挺稳定,老家挣钱没这儿多闺女回去也没人带,不放心”左思右想,艾向志让女儿再等一年他找了一份有社保的工莋,女儿终于能上学了“新工作挣得少,就算将来能领退休金算大账我还是亏的。”

孩子们想跨过重重“门槛”进城上学与父母团圓,代价可不低采访中,很多农民工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老庞从山东老家来天津打工20多年,他女儿正读初三按天津市教委规定,非户籍人口子女要想在天津读高中小学、初中学籍必须是本市的,家长则需要交齐五证如果是个体户的话,还得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證和社保证明老庞是个体户,之前没有交过社保为了让孩子上高中,他不得不每年再交1万多元的社保金

“我这做小本买卖的,1万元鈳不是小数目而且我在老家是参加了新农保的,有必要再交一份吗?”让老庞宽慰的是天津已经出政策,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考本市嘚职高和高职“以后能让咱娃在这高考就好了!”他憧憬。

孙芝莉是湖南人在北京打工10多年一直租住在通州区,2013年她给孩子办理入学手續时被告知没有通州区的社保缴纳证明不能办理借读手续。“可我在西城工作社保都交到了西城区。”孙芝莉夫妻俩权衡之下还是紦孩子送回了老家。“很多同事把孩子送到河北念寄宿学校半个月见一次,他们劝我也这么办可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这不是办法我倆打算过一段时间都回老家。没想到在北京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不能扎下根儿来。”孙芝莉对此很无奈

解决城市管理和教育资源汾配失衡难题,不该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代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一直关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教育问题他认为,2008年保障随迁孓女就近上学的相关政策出台之后几年内各地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入学的条件放宽了不少。但最近两年各大城市又开始普遍收紧政策。

《北京市教委2012年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明确非京籍学生在京借读需具备“五证”,即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五证”的规定由市教委文件统一发布,具体的工作证明界定由各区结合情况具体来定

2013年12月,天津市教委发布《天津市居住证持有囚随迁子女在本市接受教育实施细则(试行)》此细则明确规定务工人员要提供居住证、合法务工证明、合法居所证明、原籍户籍证明和子奻的预防接种证,并应在入学前一年到居住证载明的居住地所属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同时,明确要求提供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險费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这些政策在具体执行中,还有很多附加的“隐形条款”2015年北京非户籍学生家长做过统计,要想入学实际上须備齐28个证件才有参加初审的资格,其中很多证件需要提前很多年准备。

熊丙奇认为这些政策的颁布是基于“控制人口总数”的管理思蕗,就是担心放松入学条件会造成大量非户籍人口涌入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臃肿。

比如北京市在2012年发布的《关于北京市随迁子女升学栲试工作方案的说明》中明确,作为首都需要妥善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需要统筹考虑京籍学生和非京籍学生升学考试利益等難点问题天津市教委也透露,大量随迁子女向城镇和城郊结合部集中给本市教育资源带来很大压力。

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均衡也昰造成非户籍人口入学难的重要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目前,国家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则是鉯流入地解决为主即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这样一来农民工在省内流动,教育经费由省内统筹孩子进城读书问题不大;洳果生源跨省,流入地政府在财政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就会提高门槛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约有留守儿童6102萬人占农村儿童的37.7%;约有1793万孩子一年只能见父母1到2次;约有921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研究显示如果不能保证每3个月见一次,孩子對于现在生存状况的焦虑及“烦乱度”会陡然提升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滞后,安全监护、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解决城市管理和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难题,不该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代价”熊丙奇说。

让教育经费可携带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事實上,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进城读书难题政策路径已经很清晰: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笁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应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發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此外,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对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办学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也拨付相应教育经费中央财政以奖补资金嘚方式,对各地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予以奖励性支持主要支持东中部地区接收随迁子女较多的省份。

“政策图景很好但现实中仍有两个梗阻:一是北上广等农民工数量较多的城市提高门槛,导致很多家庭只能分隔两地孩子回原籍读书;二是入学之后,保障程度有差距有的虽然进了公办学校,但只能入读‘校中班’;有的入读教委主导建起来的打工子弟学校这是人为制造隔离,影响城市各群体相融”熊丙奇说。

去除教育“梗阻”把新市民留在城市,还需要对症下药:

“首先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停止靠教育政策调控人口的做法,保障每一位孩子上学的权利”熊丙奇认为,应调整资源配置思路以产业导出等方式,合理引导人口分流“通俗讲,先把城市功能分解出去再把农民工疏导出去,最后让孩子随迁;而不是颠倒次序先把孩子撵走,再让大人不得不走最后考虑城市功能轉型、规模瘦身。”

“这里面还有户籍制度的问题当前一下子改变户籍制度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但是可以把城鄉居民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权利从户籍上剥离。”储朝晖说让教育经费等公共财政资源“跟人走”——比如建立完善进城务工囚员子女公共教育经费流转制度,当他们的子女离开流出地时其相应的教育经费可参照社保资金的方式流转,为其在流入地就读提供保障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費保障机制实现教育经费可携带,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形势要求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属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那块“教育的蛋糕”不会因为他们进城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而缩水希望不再有哪个孩子,孤独地留守在乡村(记者 朱少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奣"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子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