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李晨阳最新进展是怎样的一个人

[转载]李晨阳:儒家也是有信仰的
随着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新闻成本的不断降低,以至于任何一个人的微博动态都能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近几年来,在此背景下,着实有一些新闻引爆了关于中国人是否存在
“道德”和“信仰”缺失的大讨论,如毒牛奶事件、药家鑫事件、温州动车事件等等,而网上的主流意见倾向是,目前中国确实存在道德滑坡和信仰缺失的现象。而在刚刚结束的尼山论坛的分论坛上,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李晨阳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说儒家没有信仰,我是决不能接受的”,“我也并不认为当下中国社会丧失了信仰。”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台上台下来自大陆、台湾等地华人学者的讨论。
(更多精彩请登录家国网,近期将推出免费手机阅读杂志,敬请关注!)
面对“中国人有没有信仰”这个争论已久、却愈显“新”“锐”的问题,华人学者们说,“不能把信仰和宗教信仰划等号。”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的”,李晨阳认为,有些人相信人类应该尽量避免苦难;有些人相信人性善,为了体现人性要做善事;儒家讲,人的一生要“立言、立德”,这都是信仰。
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认为,儒家思想从知识的研究、袭承出发达到人生理想,不同于宗教通过信仰人格神实现。宗教讲“信(faith)、望(hope)、爱(love)”,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也讲“望、爱”,但不求“信”。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对信仰路径的不同做出形象的讲解:厅堂里挂着忠、恕牌匾,逢初一、十五要祭天地、祭祖先、祭圣人。几千年来,在父辈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中,在开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中,在家族的祭祀活动中,中国人的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这样慢慢凝结、慢慢长大。郭齐勇认为,儒家以“仁爱”为中心的思想,就是中国民间百姓的信仰所在。
信仰可以与上帝无关,但学者们相信,它一定与道德相依,并且发自内心。中文繁体“德”字是正直的“直”下边一个“心”,李晨阳说,“道德是发自内心的。”郭齐勇也记得母亲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将心比心。
这场有关“信仰”和“道德”的对话,并没有回避当下社会出现的乱象和人们对“道德信仰缺失”的热议。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忘掉了更根本的东西,脱离了历史语境去理解‘致富光荣’,甚至拿来作为一个人‘信仰’的全部、指导生活的全部,那是非常可怕的。”李晨阳说,当下中国社会确实对人的信仰,也包括他这样的海外华人的信仰提出了挑战,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金钱挂帅、物质刺激,今天中国社会有很多乱象。”郭齐勇说,但让我们看看中国的百姓:小悦悦事件中出手相救的扫街大妈、替过世兄长还钱的信义兄弟,他甚至回忆起“文革”期间自己在农村感受到的温情。中国百姓的信仰,他们的道德信念、做人目标、生活哲学,仍然是“孔仁孟义”。
中国历代“儒生”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的参与、谏言都是“直截了当”的,郭齐勇说,至今我们仍保有忧患意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付出了生态和道德的代价。一定要回到中国文化的根本,重新恢复我们的信念和信仰。
  “我认为这个弯子会转过来的”,李晨阳说,“我对中国充满信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滕卫平与李晨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