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青黄、唇干燥、鼻粘膜干燥出血变厚、灼伤感

全身皮肤黑青黄,干燥无光泽,嘴唇常年脱
全身皮肤黑青黄,干燥无光泽,嘴唇常年脱
基本信息:女&&30岁
所患疾病:说我有妇科病(已到医院就诊)
病情描述及疑问:全身皮肤黑青黄,干燥无光泽,嘴唇常年脱皮发白,口干咽干,口臭,便秘,鼻子干,夏天手脚发烫,多梦,白天浑身无力,没精神,易怒,性欲低下,月经量少色黑,头晕。曾经流产六次,生育两个。自认为肾虚,吃了一瓶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乌鸡白凤丸,逍遥丸,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丸,效果不明显!中西医都看过没好。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别名:大便秘结,大便难)(别名:大便秘结,大便难)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粪便量少且干结时称为便秘。但有少数人平素一贯是2~3天才大...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粪便量少且干结时称为便秘。但有少数人平素一贯是2~3天才大便1次,且大便性状正常,此种情况不应认为是便秘;对同一人而言,如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变为2天以上或更长时间始大便1次时,应视为便秘。对便秘患者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寻找发生便秘的原因。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中医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壮年 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肠疾病自测:常用药品:
广东省人民医院&&&营养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转载]门纯德老中医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
门纯德老中医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
评论数(0)
门纯德老中医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
我们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的
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下面就举一些我用小方的体会。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
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在怀仁县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我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
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白格氏试验(--)。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
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
两付后就痊愈了。
& (2)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如治患者王某,男,19岁
,平素一日三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
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时准备用车将他转院治疗,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我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
触不到了,我当时就开了一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五钱,细辛用了二钱,急抓回煎好后就准备与服。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我
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又翻来覆去疼痛难忍,诉说有些下坠之紧迫感,
似有便意,还未等护士端来便盆,他已排上很多大便,粪中呈硬块状的干粪有十余块,且粪水夹杂,患者便后腹部松快了,但出现气短乏
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下午时患者就能慢慢进些汤水了,后经调养数日,痊愈出院。还有一例53赠男性
患者,因患不全性肠梗阻已行两次手术,现已形成“巨结肠症”,就是肠子比胃大,女妇升、降结肠拧成结,把内容物都留在横结肠中,
患者因腹痛发作来找我诊治,我也给予大黄附子汤,因患者当时四肢逆冷,属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此方以附子扶了肾阳,细辛沟通
肾阳到达末梢,在此基础上肠部的循环好了,再拿大黄长驱直入通大便,病自然就会好的。以后凡遇腹痛,则常用此方,一服即效。如服
药后,出现腹痛加重,则可加生白芍12克以减轻由于肠蠕动增强后导致的腹痛加剧。此方对麻痹性肠梗阻或叫功能性肠梗阻效果更好,机
械性肠梗阻一般用大承气汤。且应谨记用大黄附子汤时,不能画蛇添足的再额外的加枳实、厚朴等药。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记得1957年
治疗一例姓王的男性患者,他是灵丘人,是地区医生训练班的学员,那年“亚洲流感”在中国暴发,当时训练班71人中就病倒了40多个,
有以表证为主的,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还有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的,而此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当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当
时的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窝深陷,颜面苍白,手足不温,脉细弱,输了三瓶(一瓶500毫升)液体亦未
止住吐泻,我当时给他开的就是本方:黄芩、生白芍各四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患者下午三、四点服药后到了
晚上就想吃东西了,他吃了几片饼干,并未呕恶,到了第二天,再不出现水样便,后经调养痊愈。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方用于肠炎较好,
痢疾就逊色了。再举一例姓杨,是我的一个学生的二哥,因吐泻已在医院输了四天的抗菌消炎的液体,无明显好转,其家属将他用汽车拉
到大同医专找我诊治,诊见:四肢不温,吐泻不止,饮水即吐,脉弱。(整理者按:此症极类四逆汤证,亦注意及之。)我亦处以黄芩加
半夏生姜汤,一剂后病愈。此外,我还需再三强调,用此方不能够画蛇添足,若在此方中加焦三仙等药,不仅无效,而且有害!第三例患
者是部队驻同某医院一护士的小孩,6个月大的男婴,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在他们本院住着院,当时医院已经用遍了各种抗生素,导致“菌群
失调综合症”,患儿连续九天出现绿色稀水样便,进乳即吐,我去会诊时小儿已人事不省,氧气不离,每日输200毫升血,颜面苍白,手足
厥冷,腹胀如鼓(肠麻痹所致),上午体温35.C,下午、晚上体温39.C左右。用手将两腿抬起,则可看到不断从其肛门缓缓流出绿色稀水
样便,当时患儿很危险,医院已下病危,患儿正气特别虚,兼有里邪,我经再三考虑,用的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茯苓、小红参:小红参
、黄芩、生白芍、生姜各3克、半夏、甘草各2克、茯苓6克、红枣1枚。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小红参大补气血,在扶正气、淡渗的基础上用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到第二天的中午,该医院的二位医生来接我,他们说:“门大夫,服了您的药以后顶了大事了,
(患儿)肛门现在也不流粪了,今天早上吃了他母亲的一次奶也不打嗝泛奶水了,上午体温也基本正常了,您再去给看看吧。”我又去诊
脉时已能触到他的脉了,到了下午体温也不高了,也能吃奶了,于是嘱其再服原方一剂,日服三次。第三天,患儿病势已安,但仍腹胀,
我嘱其将黄芩、生姜各3克、红枣1枚煎汤冲服参苓白术散1.5克,一付药白天服两次,晚上服一次,共服三剂,服药后症状基本消除,唯神
色倦怠,又于前主减黄芩,服了几付后,病愈出院。
(4)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
1971年,有一白姓居民的儿子,七岁,因呕吐不止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各种办法不效,后经人介绍让我去医院会诊。诊见:患者双
目略有下陷,体温不高,食已即吐,寸脉滑大,即认为是上焦有热,遂给予本方:用大黄一钱半、甘草一钱,嘱其先少许抿点儿(不要大
口喝下,以免引起幽门痉挛),停顿3、5分钟后,再将其全部喝下,一付后,当天就未吐,到了第二天也没吐,于是中午就出院了。还有
一例一岁的患儿,喝水、米汤及母乳也要吐出,我就予以大黄甘草汤,大黄二分、甘草一分,用开水稍泡后,喂后即愈。一定要记住此方
证的特点是“食已即吐
,就是吃完了就吐,而不是慢性的吐,如痰饮的吐、肝胆病人的吐以及胃癌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5)一味麦门冬汤:1973年,曾治一患者,是我校刘处长的叔叔,诊见口唇干燥,面色青黄无泽,烦躁憋气,体温37.C,全身还有浮
肿现象,舌边紫,舌苔黄而干,脉弦大,患者已服药无数皆不效,医院认为是肝炎近乎肝硬化。《成方切用》云:”一身洪肿者,麦门冬
汤主之。“此方不是《金匮要略》的那张麦门冬汤,此方只一味麦门冬。我当时给他用了二两麦冬,十枚大枣,煎好后一次服下,嘱患者
服后第二天看情况。因为我治浮肿,一般常用的方剂是小青龙汤、真武汤、胃苓汤、五苓散、猪苓汤,我不好用阴药,但他这病为阳病(
证),脉弦大,故可用此方。患者当晚就把药服下,服后到了晚上11点左右就睡着了(以前到了晚上烦躁难以入眠)。凌晨四、五点种晨
起后小便解了很多,第二天上午来复诊时,患者把昨晚服药后的情况以及晨起小便的情况告诉了我并用手按四肢皮肤说浮肿已明显减轻,
还说今天自觉不烦躁了,口干舌燥亦减轻,这时我才按顺序给予治疗,治肝,保护脾肾,整体论治,运用联合方组。此患者的症状表现,
是由于肺有燥热,使肺清肃之气失司,这样一味麦门冬,养肺胃之阴而生津,通过生津而又润肺,且得滋润,复其清肃之功,因肺为水之
上源,肺的功能得以恢复,则可把正常的水液敷布,而口干唇燥自除,把多余而且不正常的水从小便利出,则浮肿自消。这样既解决了干
燥的问题,又解决了浮肿的问题。
(6)一味白术酒: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云:“治伤湿身尽痛 ,即白术一两,酒煎服。不能饮者以水代之。”按《神农本草经》
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我在广灵的时候,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
性患者,小腿痛痒得非常厉害,并有较多的小红疹,已3年余,我曾给予祛风、利湿等数剂药效不显,后来我就用了这剂一味白术酒:白术
八钱,半水半酒煎,煎后一次服下,一付药后,症状就明显减轻,连续服用半月后就痊愈了。这个方子就是用一味白术燥湿利湿,用酒引
药走表,入血分。此患者症状较重,故白术用到了八钱,一般白术用五钱。
(7)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1964年曾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因关节疼痛上楼都很困难,视其皮下结节较为严重,色发红,诊其脉并不洪大,询其也不想
喝水,膝关节有时发冷有时发热,我当时就开了一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各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第三天见到其
父,他说今天女儿腿上的红疙瘩都没有了,疼痛也不明显了。后来又开了桂芍知母汤,嘱服5、6剂,又过了4、5年,有一次遇到了患者父
亲,他告诉我说:”孩子服了那几付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所以仲景的方是治本的,风湿可以治愈。此例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有皮下结
节,西医检查一般抗链”O"高,认为是风湿结节,且红结节一般是按热证处理的,但前医多用寒药未效,而我用桂枝附子汤取效,可知此非热证.
(8)桂枝甘草汤;&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因大汗后造成的
心悸、失眠如我曾治一姓郑的患者,因淋雨感冒后自服一大碗生姜红糖水,出了一次大汗,导致严重失眠三月住院治疗无效,只能用双手
捂住胸口才能睡一会儿,这就是仲景说的“叉手自冒心”。患者服了我给他开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四钱、炙甘草三钱,服药当晚就酣然入
睡直到第二天九点半钟才醒来,睡得连早饭都没有吃,用三剂后就痊愈了。(整理者按:由门老此案可以看出,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及发病
经过有多么的重要,假如没有细致的询问,对于一些生活细节方面导致对病情的影响就无从得知,以致于医者会犯一些治疗决策方面的错
误,从而可导致治疗的失败,但话再说回来,桂枝甘草汤证也可见于非因大汗而致者,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一问患者没有出过大汗就不考
虑用此方进行治疗,如过劳、失血等其他的原因所造成者同样可以用,这里不还是有一个抓主证的问题吗,只要见到本方证即可以施用。
再者,读仲景的书需于无字之处见精神,仲景给我们说的既是精要也是常规,我们没必要死于句下,不妨来个一隅三反,这样才能是活泼
泼的一片灵机了,仲景在自己的序言中曾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其中这人“寻”字,是有深意的,切勿轻轻滑过。)
(9)泽泻汤:《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曾治一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平时血压较高,一般是
180/120毫米汞柱左右,头晕脑胀,手指麻木。自述:头晕非常严重,不敢动弹,来诊时血压不太高,150--160/100毫米汞柱,诊其脉象亦
不洪大,呈弦细之象,面色亦不太红,略有短气,问其是头晕还是昏胀?答曰:“是以晕为主,稍有昏胀。”《金匮要略》中泽泻汤的主
症为“冒眩”,冒眩就是指头昏目眩,恰为患者这病症,于是当时我就处以泽泻四钱、白术三钱,服药一剂后,头晕就大有减轻。后来用
此方治疗西医诊断的脑压高的患者效果很好,看来这个老太太可能就是脑压高。有时我也用此方治疗青光眼的眼压主所致头疼、头晕之证
(10)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
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我用此方治疗四大类病证:1&妇女不孕症(脾肾阳虚型,特别是肾阳虚型。)2》男
子阳痿(肾阳虚型)症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阳事不举,脉沉。鹿茸、肉苁蓉、仙灵脾等都是阴阳双补的药,除了附子、乌头是纯补阳
的,其他药都不是。因此,肾阳虚型阳痿用白术附子汤,补阳效果非常好。3》慢性腰疼,症见手足厥冷,且足冷更甚者。4》习惯性流产
:症见乳房发育不良,性冷淡,尺脉沉细,西医检查往往有子宫发育不全。用此方需要抓住四点:一是四肢厥冷,二是面色苍白,三是不
想喝水,四是脉沉细。此方我临床应用较广,且疗效甚佳,所以我常说:“咱们开方不要贪大求多,方精药简往往有奇效。”
(11)猪苓散:(治水毒的呕恶不止):《金匮要略》云:“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此方是治水逆的,就是由于水气病、痰饮病引起的呕恶不止,一定
要有用,服上散剂后,药就分布在了胃粘膜上,我用此方治疗了10余例“尿毒症”的呕吐不止。我的体会是:凡化验非蛋白氮、尿素氮高
,超过60--70毫克/分升的尿毒症的呕吐,用此方是很有效的,一般情况服四顿即可,忆曾治一女性患者连牛奶、米汤服下后亦要吐出来,
肚子很大,腹水严重,非蛋白氮90毫克/分升左右,医院已报了两次病危,我先给予猪苓散,三顿就把吐止住了,然后才开始治疗她的肾炎
尿毒症。我平时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呕,但有时解决不了问题,同需有猪苓散,我也曾试过将这三味药煎汤服,但效果不好,不如散剂
,所以仲景丸散膏丹各有妙用。此方也不能加半夏等止呕药,加上后反而不见效了。
(12)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
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是《金匮要略》治风寒湿痹的方子,也是我治疗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汤、桂芍知母汤、和
白术附子汤的疗效好,应掌握寒痹的主证是:剧痛,关节不能屈伸。在我35、6岁的时候,我老家的南山有一人女患者当时30岁左右,因关
节剧痛邀我到其家中诊治,到她家里后,我见患者在炕角上坐着,当她儿子从旁边爬过来时,她因害怕触动关节疼痛而惊叫,这正好符合
“近之则痛剧”的条文。诊见,关节肿大发亮,局部发热,诊其脉沉,小腿以下发凉,当时疼得很严重,就开了甘草附子汤;炙甘草、附子
、白术、桂枝各三钱,嘱其服两剂,两付药后出现了奇效,关节肿消了,局部也不疼了。从此病例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关节局部发热就不
敢用热药。还需指出的是,用此方绝不能加减,也就是不能画蛇添足,如果变为腿疼,再加些牛膝、杜仲反而无效。我曾给太原一患者用
此方治愈寒痹证,后来这人患者对我说:“门大夫,您开的这几味药,其他医生给我开的方子里都有,但是那些方子服了都没效,服了您
的这个方子后效果就很好。”可见仲景的经方药味虽少,却能治好很顽固的疾病。
(13)半夏散及汤;&伤寒论&云:"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此方我的常用量是;半夏、桂枝各9克、炙甘草6克。我在晋北卫
校任教期间,有一女学生赵某没有什么原因就得了不能发音的病,已四天了,一说话就急得两眼流眼泪。她说话只用点气流,别人听不清
,脉搏也不洪大,没有热象。咽喉疾病一般慎用半夏、桂枝之类药物,因半夏偏燥,桂枝偏热,也偏燥,而常用生地、麦冬等清凉滋润的
药,因她无热象,所以我当时就开了半夏散及汤,服了一付后就好了,发音正常。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小方药简,如果用的得当,常有意
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说要继承,就是要继承这些东西。
(14)商陆肉:此方包括二两五花猪肉、一至二钱商陆,我已用此方治疗多便腹水患者,此方主要是治标、救急。如果患者腹水
严重,经常需要抽腹水,而西医利尿药已无济于事时,用此方通过利尿消除腹水,效果很好。我常嘱患者将二两五花猪肉(一层红一层白
的,肋下的肉。)切成小块,不加盐,与商陆一钱包同煎,晚饭前服。如曾治大同某医院住院的尿毒症患者李某,开始治疗腹水时用的就
是这个方子,当腹水消后,要马上整体考虑,着手治本。逐水药中,商陆是较平稳的,且此药可水煎,五花猪肉,一方面扶正,因为猪肉
是血肉(有情)之品,另一方面因猪为水畜,可入肾助商陆之力
二、“脉”的涵义:
王叔和的《脉经》是集远古以来医家脉诊精华之大成者。他在《脉经序》中夸耀说:
“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同;声色证候,靡不赅备。其王、阮、付、戴、吴、葛、吕
、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究,究其微赜,则可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这里王叔和介绍他的著作“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所传异同,咸悉载录”,然而,打开《脉经》,许多章节与《伤寒杂病论》
的内容相同。原因何在?道理很简单,因为
“仲景明审,亦候形证”,我们可以这样想象,王叔和在编次《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发现
张仲景是脉诊高手,对张仲景产生崇拜,开始大量收集《伤寒杂病论》中的内容,同时,又唯恐《伤寒杂病论》的读者对张仲景的学术特
色不易把握,又对《伤寒杂病论》中某些条文作了注解,最后感觉还是不够,在编次《伤寒杂病论》之后,专门收集历代医家们的脉诊经
验撰著《脉经》。另外,从《脉经》中夹杂大量《伤寒杂病论》原文来推测,王叔和就是为解读《伤寒杂病论》、总结仲景脉学经验而作
《脉经》的。明清以来,有医家讥讽王叔和作伪,殊不知王叔和早已料到后人会质疑,故在《脉经》中凡出于张仲景经验者皆有注明,如
卷三论述五脏六腑的相应脉象,认定与张仲景经验相关者,均注明“右《素问》、《针经》、张仲景”,尤其在卷五列“张仲景论脉第一
”篇,更显对仲景的尊崇。是是非非,一目了然。所以,读《伤寒杂病论》者,必同时苦颂《脉经》。
自古及今,对《伤寒杂病论》品头论足者多矣,而对仲景脉学专注者极少。实际上,脉诊对《伤寒杂病论》辨证体系的确立、病证诊断的
规范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从脉诊读伤寒,无异于盲人摸象。《伤寒杂病论》序中对于不重视脉诊者提出的批评,振聋发聩,曰: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
如清代方有执、俞嘉言等均怀疑此段话为王叔和所作,然而联系《平脉法第二》篇的内容,发现其确实遥相呼应,试看: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
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
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
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
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
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著名学者钱超尘先生从音韵学考证,认为此段文字成于西汉时期,也就是说,此段文字并非张仲景本人所作,而是“勤求古训”所得,暂
且不管此段文字在文献学方面的真伪,单从学习的角度而论,亦堪称是张仲景脉法的纲领。综观《伤寒杂病论》各篇章,循从“病、脉、
证、治”的规律,再返回来看这段文字,不难理解张仲景把它安排在此的特殊意义。这段文字短短268个字,把脉法原理、脉象规律、脉法
应用的常与变、脉法应用的最高境界包揽无余,细心领会个中含义,自然会对各篇章条文的理解、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体系的构建、以及
方证的应用产生全新的感悟。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读懂这样一个信息,寸口脉法的确立并不是王叔和的发明,现代评价王叔和的贡
献时往往与寸口脉法的应用普及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伤寒杂病论》中脉法应用主要为寸口脉法与趺阳脉法,更多的是强调了寸口脉
法中的左右寸关尺三部的独脉表现。此独脉即“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
”的表现。例《伤寒论》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9条:“何
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此两条条文提到寸、关两
个独脉表现。对照实例,这两个部位的特殊脉象是符合早中期胃癌患者的脉象的。又例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
连泻心汤主之”此处只提到了一个关脉,关脉属中焦,与“心下”部位对应,痞胀不舒,按之濡软,故对应的脉为“关上浮”。再如268条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处提到“上关上”的脉象浮大,也是独脉。等等类似条文在《伤寒杂病论》
中并不罕见,但由于互文的缘故,这种独脉的描述常常以阴阳来代替,如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处“阳脉”指寸,“阴脉”指尺,条文解释可从《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中找到答案:
“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
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再,《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篇又解:
“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
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是因为尺主下焦,弦为气机不利之象,故从脉知证,必腹急痛。王叔和说:“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
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
阳寸阴尺,仲景脉法中的阴阳脉法指谓皆当以此类解。
寸口脉法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素问》、《灵枢》、《难经》中均有相关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张仲景有独善其用之验,王叔和有整理
推广之功。或由于时代所限,竹简书写困难,《伤寒杂病论》文法包括脉法运用均记载简略,互文互见,隐晦其显;《脉经》疑为专解《
伤寒杂病论》而作,故将脉象法理记叙精细,详论有加,唯恐不全。所以,再掌握《脉经》内容之后,破译《伤寒杂病论》、正确理解条
文,定将了然有得。
在《伤寒杂病论》中,脉诊法对于三阴三阳病的诊断规范化、以及方证、药证的审定灵活化,是一项基本技能。仲景脉法的最大特色在于
凭脉知证,见脉知病, 通过脉证合参,实现方证对应。
1.凭脉知证: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
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此处仅凭“寸口脉浮而紧”,就把“㖞僻不遂”的病因、病
机推理而出。
2.见脉知病: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男子平人,脉虚弱微者,善盗汗也”。病人无须自述,仅凭“脉虚弱细微”
,就知其“善盗汗也”。
总之,脉法对于疾病的诊断、病因的推测、病位的确定以及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均具有非凡的应用价值。医圣倡导“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从脉法规范辨证,确立方证论治,构建经方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为经方应用的基本原则。
三、“证”的涵义:
证,即证据、证明之证,未简化之前写作“證”,《说文解字》释解为:“告也”。秦汉时,牛触角为“告”。字义演变至今,“告”与
“诉”合为“告诉”,即“明白的说”的意思。《伤寒杂病论》以“XX病、脉、证并治”为篇首,此中“证”字,涵义十分深刻。或由于
年湮代革,现代学者往往“证”、“症”不分,以“症”释“证”非常普遍。实际上,症,即与病同义,是病的复合词;证,即病的证候
,二者绝然不同。病是证的外延,证是病的内含,一病可见多证,同病异治,此治即辨证论治,故证必专治,一证一方,方证对应,方从
法立,治有专方。如:
1.《伤寒论》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此所指的阳明证
、少阳证,实指与伤寒病传变相关的阳明病、少阳病中的某些类证。
2.《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中“桂枝证
”,指太阳病范畴中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主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3.《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
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此条文中“柴胡证”,也是指小柴胡汤的方证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渴者”。
4.《伤寒论》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此“结胸证”,是指“结胸
”这个病的系列症状,如134条提到的大陷胸汤主之之证候: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阳气内陷,心中懊憹,心下因鞕
等等见证。
由上所见,《伤寒杂病论》“病、脉、证、治”中的“证”,即指与脉象对应的某个病症的系列症状,是证候群的简称。“证”的概
念提出,是法的对应,如31条“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之中的“桂枝法”称谓,在于规范方药的主治范畴。解读《伤寒杂
病论》中“证”的内涵,从病类证、以方类证,类证别病,病以证分,从主治之方归类方证,提炼方规,拓展方用,也是悟道张仲景的一
条捷径。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编著《伤寒论类方》,日本医家吉益东洞所编著《类聚方》,均为《伤寒杂病论》之“证”的研究的典范。
四、“治”的涵义:
“治”即方治法则。《伤寒杂病论》的方药主治,后世学者一般主张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归类。然而,我认为八
大治法归类法,局限了经方的应用思维。其实,经方的价值就在于每个方的主治范畴是相对的固定,一方有一方之效,合方则有相合方主
治功效的累加。张仲景“博采众方”,集东汉以前历代经方之大成,又在论治“伤寒”与诸杂病的实践中加以验证,说明经方起源悠久,
且皆经千锤百炼。在其条文论述中,将方药主治分为“XX汤主之”和“宜XX汤”、“与XX汤”、“属XX汤”两大类,含义深刻,对照原文
发现,其区别应用的关键在于病机确定与否。以“XX汤主之”者,证候表述清楚,病机易辨,主治恰当,是以方定证;“宜XX汤”、“与
XX汤”、“属XX汤”者,虽证候已明,但病机复杂,主治当慎,是以方测证。以《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篇中大承气汤为例,试
作如下分析:
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
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
大泄下。”
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
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不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
惕动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但鞕者。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
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以上指导大承气汤应用的条文计六条,“主之”者208条、212条、215条,证据在于证急势危,“大便已鞕”的诊断确凿,惟以下之救急,
大承气汤必用;而205条、217条、220条的证情相对势缓,但“燥屎”已成,强调攻下为宜,故曰“可与”或者“宜”大承气汤。
从大承气汤的“主之”和“可与”或“宜”的这两种不同用法,结合其它条文中“法”如何又“当”如何的治则指导(如《金匮要略&腹满
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可以看出著作者并
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通过类比演绎法,启发学者的临证巧思应变能力。凡《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证总结皆蕴含有“以此类推”的道理
,如《伤寒论》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31条“诸汤皆仿此”、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267条“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
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等条文,反复强调了学习中举一反三、运用中知己知彼。
探讨经方的起源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虽然经方的组成了了数味,但其简洁可重复性的实效令人惊奇。“医之始,本岐黄”,但将《黄
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加以对比,我认为二者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黄帝内经》重点在于推理性的教育,在于告
诉我们“为什么”的道理,《伤寒杂病论》的重点则在于实用性的指导,在于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道理。其中《伤寒论》是从六经传变
规律辨识疾病发展进程,《金匮要略》则是从疾病本质特征辨识脏腑病机,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两者相互参透、互为补充、从病、脉、证
三方面对疾病做出诊断,最后落实到主治之方,其辨治特色从“病、脉、证、治”的内涵解读实实在在,病以证分,证从脉论,方从证出
,方证、药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以致用,用之必效,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附:三阴三阳六经病的脉证应用要略
1.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提示太阳病主脉象浮,为阳证。
主证对应: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法对应:“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见《伤寒例第三》篇,下同。《伤寒例》
为王叔和所作,其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症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此处经络辨证,仲景并无明文,我以为
王叔和以三阴三阳六经解释三阴三阳六病,当是对方证论治的推广)。
临证所见,太阳病独脉表现多见寸部脉浮,尤以左寸浮明显。兼脉:数主表热(例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缓主表虚(例如桂枝汤证、桂枝
附子汤证),紧主风寒(例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滑主风痰(例如白虎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旋复代赭汤证)。依据:“太
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134条),等等,凡太阳病皆当从此类推,
太阳病病位在表,主脉见主证,兼脉见兼证,符合太阳病主脉者为太阳病,否则是它病,或者为合病。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条)。提示阳明病的主证是胃家
实。阳明病分为三个类型:太阳阳明见脾约证、正阳阳明见胃家实证、少阳阳明见胃中燥烦实、大便难。阳明病主脉象迟。
主证对应:大便难,兼证见自汗出、潮热、谵语、欲吐。
脉法对应:“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兼脉:太阳阳明,脉实(例如大承气汤证),浮虚(例如桂枝汤证、猪苓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脉浮而紧(例如栀子豉汤证、吴
茱萸汤证),趺阳脉浮而涩(例如麻子仁丸证);正阳阳明,脉迟(例如承气类方证)、脉大(例如白虎汤证);少阳阳明,脉弦浮大(
例如茵陈汤证、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等等。
临证所见,阳明病独脉主要表现在寸部,尤以右寸、右尺明显。依据:“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
亡津液,大便因鞕也。”(245条)
阳明病病位在里,主脉因转变原因不同而表现有异,证候群也表现多端,但主证必见大便难,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
主证对应:口苦,咽干,目眩,兼证见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脉法对应:“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临证所见,少阳病独脉表现为脉弦细,尤以双关部脉弦明显(例如柴胡类方证)。依据:“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265条
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症候群表现较为复杂,但主脉、主证必备,治疗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条),却也强调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条)。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主证对应:脘腹胀,呕吐,腹泻,不渴,偶腹痛,腰困痛,身发黄。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兼脉:脉浮(例如桂枝汤证),脉浮
而缓(例如桂枝加芍药汤证、),脉弱(例如四逆汤证、人参汤、小建中汤证、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证)。
临证所见,太阴病独脉表现主要为关脉弱,或寸关浮而缓。依据:“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病病位在里,证候群表现以其虚寒、湿盛症状为主,“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5.&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主证对应:精神差,昏昏欲睡,欲吐不吐,恶寒蜷卧,下肢肿胀,咽干痛,烦躁,发热、便血。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兼脉:脉细沉数(例如麻黄附子
细辛汤证、黄连阿胶汤证),脉微欲绝(例如通脉四逆汤证)。
临证所见:少阴病的独脉表现为寸关尺三部皆沉细弱,但寸、尺沉细弦紧、关沉细稍弱,均属少阴。依据:“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
,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脉阴阳俱紧,指寸关尺三部沉细紧,例如猪肤汤、甘草汤证、半夏散及汤证、真武汤证,
多为阳气虚损,阳不制阴,阴火上冲的证候表现。
少阴病病位纯在里,证候群表现为病情危殆,似是而非,多真寒假热证,阳虚阴盛,病情危殆,认定只要符合“脉微细,但欲寐”的主脉
主证。少阴病治则不可汗、不可下。如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
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6 .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主证对应: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上热下寒、里寒外热,上实下虚等等病情错综复杂的证候群
如消渴、腹胀而下利、饥而不欲食、胃脘嘈杂、烦躁、呕吐等表现均属厥阴病范畴,主证必俱手足逆冷,兼证表现多样化,但多伴有下利
即大便稀症状。
脉法对应:“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主脉象微细弱(例如当归四逆汤),兼脉可见微细弱数(例如乌梅丸证),或沉细而迟(例如麻黄升麻汤证),或沉细微弦或紧(例如瓜
蒂散证)。
临证所见:厥阴病的独脉表现在寸关尺三部均沉微弱细,但以寸关沉细弱为主。依据:“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病位在里,证候群表现在上、中、下焦病均可见证, 相对三阳病的单纯的主证表现而言,主证呈多样性,错综夹杂是其特点,症状
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性较强,平脉辨证,当舍证从脉,只要符合脉象微弱者,即可认定。
以上系三阴三阳六经病单一的脉证应用要略,但临证中合病者较为多见,合病从脉证其实也非常简便,如太阳、少阳合病的诊断,只需有
太阳病的脉证、少阳病的脉证同时并见,即可断定。如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此中“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为太阳病证,而“微呕,心下支结”为少阳病证,再从证测脉,当寸部脉浮、关部脉弦,尺脉稍弱,
脉证合参,诊断明了,方治即出,将太阳病主方桂枝汤,与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两方合而为一,即柴胡桂枝汤。六经合病的诊断、经方
合用方法皆可以此类推。
(30)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此方也是《金匮要略》上的方子,大约是在1953年,广灵山庄的王姓付书记心下憋满而痛,脸面青黄,
形体消瘦,先服我二十多付药没有治愈。脉沉细,我触其也是心下痞硬,也像枳术汤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但此人脉沉细,
分析是寒饮造成的,符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之证,所谓“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主之。”遂处以此方,服一剂后,患者说:“服此方后感觉辣辣的,第二天早晨便下很多凉粉样杂物。”我再触其心下已柔软而不疼了。
(31)当归散、白术散、当归芍药散:此三方是《金匮要略》中的妊娠病的三个方子,我常用于治疗妇科病:属于阴虚血热的用
当归散,服散剂就可以把胎保住;假如脉象不快,手足心也不热,用白术散,服散剂保胎很好;如果小腹绞痛,有胎也好,无胎也好,只
要妇女下焦有湿气,血滞者,用当归芍药散,效果很好。
(32)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此方也就
是小建中汤去饴糖。我在临证时用此方治疗胃痉挛的疼痛及消化性溃疡,处方:生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故,
方中白芍必须用生白芍,用炒白芍无效。此方治疗虚性溃疡效果很好,如伴有四肢不温,则属气虚,于此方中加黄芪,即黄芪建中汤去饴
糖,方中含芍药甘草汤以解痉,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一般这种人面色苍白,带点儿血虚血痹),小建中汤治中虚里
急,所以此方为气血两顾、阴阳两顾之方。
(33)芍药甘草汤:此方我用治胃痉挛的疼痛,痛时四肢发冷,如果疼痛非常厉害,痛势难忍者,可加全蝎3克。
(34)调胃承气汤:甘草性平,味甘,有缓急止痛的作用,芍药甘草汤中用之,调胃承气汤中亦用之。调胃承气汤用后并不是泻
肚子很严重,就是因为方中有甘草,它起到了一个“缓”的作用。
我曾用此方治疗一些“烦”的病人,他并不是上面说的“栀子豉汤”的心中懊恼的烦,而是“热实”的烦,脉象有力,有的大便还干,欲
解除此烦,必须用调胃承气汤。还有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孩“吃多了”,晚上睡觉不安宁,晨起面部不干净,有时吃东西呕吐,(这时)小
量用个调胃承气汤效果很好。我一般用大黄、芒硝、甘草各6克。总之,此方证的特点是轻微的实热。
(36)新加汤:此方用于治疗营卫不和,气血虚弱之证,效果很好。关于(方中)人参的问题,历代争论不休。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人参
是补气的,我是不太赞成的;唐宗海说人参是补血的,我也不太赞成。我认为人参是气血双补的,我也赞成《四言举要》里说的:“人参
味甘,大补元气,补血生津,调营养卫。”(整理者按:门老此说可能是他记错了,好象《四言举要》是宋代崔嘉彦所著的脉学书籍,而
所举出的论人参的这几句应该是明代名医龚廷贤所著的《药性歌括四百味》中之语,此书乃余初习医时所读的第一本书,所以印象也就比
较深一些,今特正之。)这四句话总结得绝了,这是符合《神农本草经》的。《寿世保元》上提到过,如果产后大出血,应用人参1---2两
,这是指真正的红参、高丽参,如果没有,则用当归补血汤(黄芪二两、当归五钱代替)因为黄芪入气分、阳分,当归入血分、阴分,也
为气血双补之方。临床中用新加汤时须用人参,不能用党参。我曾在六十年代用新加汤治愈一例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此人找我诊治时已患
病四个多月了,此人当时面色偏黄,不太苍白,脉搏较平时偏虚弱,常出虚汗,包含一般,全身乏力,一直没有上班。我问:“有没有明
显的疼痛或难受之处?”他回答说:“没有,就是软弱无力,无精神。”当时我处方如下:小红参二钱、桂枝三钱、生白芍四钱、炙甘草
二钱、生姜四钱、大枣四枚。我常说“用仲景方,必须用仲景量”,就是指要掌握好仲景方中用药量的比例。患者服了两付后精神、饮食
明显好转,过了几天就上班了。
(37)真武汤;&伤寒论》中真武汤的条文见于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及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民,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
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我常用此方治疗慢性肾炎,但要抓住几个要点:不想喝水,浮肿,腹水,四肢不温,脉搏沉细。
肾炎,用六经分析,它在少阴(慢性肾炎)就用“真武汤”;假使它在太阳(急性肾炎)就用越婢汤,甚至我们可以用带麻黄的方子,如
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急性肾炎;它水射上焦,我们用小青龙汤;水射上焦偏低一点,我们用苓桂术甘汤;如果有表证,没有汗,脉
偏浮,我们就用越婢汤;假使既有表证,同时又涉及了里,我们就用越婢加术汤。总之,水气就是个太阳、少阴的问题。
(38)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大陷胸汤证候比较重,它是用于不仅胸部,连胃脘部、腹部都有憋胀疼痛的证候。小陷胸汤所治就是胸脯的
中下部、胃脘以上这个部位的憋胀难受、欲吐又不吐之证。我反复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如在小陷胸汤中加厚朴等药,则起不了小陷胸汤
的作用。“文革”时期曾治一女性患者母某,在大同某医院住院,一天半夜十二点左右,请我去医院看病。当时患者仰卧着,一天没有进
食,脉搏细弱得几乎无法触及到,患者用双手抓搔胸口,难受得很。我当时用的就是小陷胸汤:瓜蒌五钱、黄连二钱、半夏三钱。服药后
两小时,诸症消失。(整理者按:此乃重证不重脉之典范也,因此时患者已一天未曾进食,是故其现如此“虚”象,非不欲食而乃有所阻
以致不能食,若囿于脉象之虚而孟浪施补,岂非为敌树帜而资盗粮?多亏门老慧眼卓识,毅然出手,不顾其结果之虚,而痛击其致虚之原
,俾去其粮道之阻塞使能进食,则其虚可不补而自复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粘膜干燥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