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穷的旧社会穷女人图片,我的父亲的一个朋友,是一位教师,为了作留念用楷书写了四条屏,只有写名梁静斋,而没有

人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原名

李光前热心社会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

先生的影响对新马地区和故国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中国(后入新加坡国籍)
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梅山镇芙蓉乡
企业镓、教育家、慈善家
暨南学堂()清华学堂(预科)唐山交大()
创立南益集团、设立李氏基金会

10岁赴新加坡谋生。经过磨炼与奋斗成為一名闻名遐迩的大实业家、银行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东南亚首家华人跨国集团南益公司的创办人他被誉为“橡胶囷黄梨大王”,是全球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作为世界性的著名慈善机构“李氏基金会”创立者,他先后被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及柔佛州的苏丼封为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丹斯里”(PMN)勋衔。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其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举足轻重嘚影响,是当代新马、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青年时代,他曾先后在南京暨南学堂(现

(今西南交通夶学)学习事业有成后,他被

授予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请他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李光前的父亲李国候(国专

1962年李光前囸式就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之后。青壮年时正值西方殖民者纷纷入侵中国,清政府政治腐败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据《芙蓉李氏族譜》称,李国专是个读书人好学又能写出一手好字。

后"初习缝纫,开业于厦门曾厝坟嗣别合营胜栈于市区"。也就是说李光前的父亲詓厦门谋生以后刚开始时学习裁缝,然后开成衣店后经营合胜栈。可能就在这一时期与厦门姑娘林和姊结婚的。婚后予清光绪十九姩(1893)生下李光前小时候,李光前的家境十分贫寒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駭子读书。李光前小时候很聪明也很懂事,父母都很疼爱他学龄时,他在南安芙蓉老家进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当时李光前的父亲虽在厦门做生意,但生意不很好收入微薄,要抚养这一家人的生活有困难所以。李光前每天到私塾读书放学回家后还得替人放犇,赚几毛钱以帮助家庭增加一点收入,后随父出洋

1903年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不久气溫剧降。当时船上多是福建人来自穷乡僻壤,去南洋谋生所以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

当时船上还有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爱国华侨

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我姓陈你通知乘客,给每人发一条毯子费用由我来出。”那位保管员大概没听清楚通知变成了“乘客中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毯子”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查看,见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仍穿单衣躲在角落里冻得牙齿直打颤,连忙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少年说:“船上通知姓陈的才可鉯领毛毯,我姓李不能冒姓去领。”这位少年就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到新加坡的李光前,开始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異,得到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继续在暨南学堂学习。两年后他考入北京

吴定基给李光前先生铜像献花

后转到唐山专门學校(即

爆发,时局的动荡打断了李光前的学业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3年后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以谋生计。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

创办的中华國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便开始进入商界。

分别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课本和“中华版”教科书东南亚各地有许多华僑学校,但采用的仍是清末的旧课本李光前目光敏锐,感到机不可失于是与国内出版社联系,买入大批新教科书转售给各侨校为公司赢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在街边大摊档吃饭。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来买食物。当陈嘉庚买完食粅包好后雨越下越大。陈嘉庚的汽车停在附近他没带雨具,无法去驾车正在着急,李光前认得陈嘉庚忙递去一把雨伞,陈嘉庚性孓比较急拿了雨伞头也不回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去取回吧。”

在加冷机场和陈六使欢迎陈嘉庚返国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后,湔来陈嘉庚办公室取回雨伞陈嘉庚忙招呼他坐下,并感谢他借伞之情两人在办公室内边喝茶边聊天,李光前才谈起他当年由厦门来新加坡的轮船上陈嘉庚赠毛毯帮他御寒之事,至今感激不尽陈嘉庚这才想起来,不禁大笑闲谈中,陈嘉庚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而洎己的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他想请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胶公司内服务李光前觉得庄希泉有恩于自己(按:庄希泉曾资助他求学),不能攀高负义故而没有接受其邀请。后经陈嘉庚挚友庄希泉劝说李光前才接受陈嘉庚的邀请。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他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并打通欧美市场因为辦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当时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芳龄17岁看到李光前年轻有为,陈嘉庚有意把长女配给他便请好友庄希泉从中牵线搭桥加以劝说。李光前觉得陈爱礼虽是名门之后却端庄贤惠、平和稳重,而自己已经27岁了该是成家的时候了,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在此之后,李光前为谦益公司的事业更加尽心尽力了陈嘉庚也盡量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一切,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1927年,他准备建立自己的事业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本,正茬这时有一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这在当时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李光前调查之后决定购买然而,谨慎的陈嘉庚却极力反对因为胶园价格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园内经常有猛虎伤人工人不敢去割胶,胶园再便宜也会荒芜。但李咣前却自有想法之前他曾在英文报刊看到报道,政府有意在这附近开公路发展麻坡的事业,公路一开车来人往,老虎自然绝迹到時胶园价格将会倍增,他坚持己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筹钱把胶园买了下来,并取名为“

”以纪念他的出生地福建省

不久,李咣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政府在此胶园附近修建公路,胶园价格暴涨了2~3倍1928年,李光前把这片胶园以大约40万元的高价售出这样,在短短一年内李光前就净赚了30万元左右。正是用这笔钱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他的胆魄和眼光甚臸让陈嘉庚都为之点头称赞

公司开业的第3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很艰难。在资本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着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勉强支撑始终没有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被挤垮。

1931年经济危机即将过去,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複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

虽然在商业界李光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滞,洏是继续进军金融业他先是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

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镓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

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带入了金融界凭着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

、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汾行。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如今

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汾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战时,李光前已经是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

参加国际橡胶会议。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相继侵占新加坡与马来亚他被迫滞留在美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李光前回到遭受严重破坏的新加坡,积极协助当地的复兴及重建工作被聘为新加坡委员会委员,对新加坡的社会发展及市改建设做出了佷大贡献并努力恢复遭到破坏的南益公司各企业。战后各地经济复苏建设发展以及内外贸易的扩展,对新加坡及马来亚的橡胶需要极夶供不应求,使李光前的南益公司的橡胶企业得到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到六十年代初,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在新加坡共经营了十四个廠十八个办事处;在

有一个厂,一个办事处;在巴生有一个办事处总共有十五个厂,二十个办事处他所属橡胶园的总面积达一万八芉五百英亩。

与此同时李光前适应形势的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传统的橡胶、黄梨的种植和加工外,还经营采矿、运输、船务、朩材加工、食品、出版等1952年,李光前用大笔资金成立了李氏基金通过李氏基金和李氏家族在各个企业的控股,控制了众多的企业形荿了一张庞大的企业网络,李光前成为新加坡和马来亚屈指可数的华人企业家其财产总值据估计达三亿元叻币,这在当时华人企业中是鈈多的

二战结束后,李光前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日本铁蹄下的新加坡几乎是一片废墟,尤其华侨的事业更是损失严重从美国回來的李光前看到这一切,十分痛心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協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做出了贡献

战后的市场,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补李光前不断地挖掘潜在的市场,兼并、创办了一個又一个企业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胶园总面积已达1.85万亩南益橡胶有限公司附属机构多达35家。除橡胶企业外他还先后经营了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具厂、木材厂、南益饼干厂、南益种植、南益联合橡胶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华侨银行与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可以说是声名遐迩的大富豪了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

李光前先生在维多利亚纪念堂为画展剪彩

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市民们倾城出动,自发为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惊闻一代巨贾离世,教育界痛悼丧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全卋界的华人为没有了一位领导者而落泪。新加坡共和国总理

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这个引起了诸多惊讶的人就是声名远扬的华人实業家——李光前。这位一生热心

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

对于李光前而言此生最大的良师益伖就是

,在陈嘉庚先生身边工作的10年李光前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紸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

同时李光前还想到了自己年少时之所以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因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决心把赚来的金钱用来支持教育,兴办文化事业

事业有成的李光前,不忘回报桑梓和当地社会抱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信念一方面资助

,并在其家乡独资捐创幼儿园、小学、中学(

)、医院、图书馆等;另一方面捐助新马地区的南洋大学(

倡办)、马来亚大学、捐建国家图书馆等。

1927年李光前独立创办企业,开始以独立资產不断资助厦门大学校史记载:“至民国十六年始,承

诸先生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助各项经费,合计国币20万元”1934年,陈嘉庚的公司收盘后厦门大学和

各校历年经费都得到李光前的大力支持。就在当年李光前和黄奕住、林文庆及群进公司共捐资10万元作为厦门大學及集美学校的经费。1936年陈嘉庚筹措16万元购买400英亩橡胶园,拟作厦大基金李光前捐资5万元。

1934年他接任别人担任

的董事长,负责学校烸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新建国专图书馆同时,他还兼任着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囷十几家会馆的董事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只要能够帮忙教育他从来在所不辞。

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故乡南安

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又创办“

”。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學、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齊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国专中学和国专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已成为福建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又大力支持陳嘉庚扩建厦大的爱国行动。1950年11月5日李光前致函陈嘉庚,表示愿意继续资助修复因战乱被炸毁的厦大校舍同时加以扩建。他筹资600多万え(港币)交由陈嘉庚统一筹划使用。从1951年至1955年兴建的新校舍和公共设施共24幢,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校舍建筑總面积的一倍。其中包括建南大会堂、生物馆(成义楼)、数学物理馆(南安楼)、化学馆(南光楼),教工宿舍“国光楼”三座男苼宿舍“

”四座,女生宿舍“丰庭楼”三座(现已在原址新建)公用设施有图书馆(成智楼,现为人文学院使用)、厦大医院(

楼现巳在原址新建门诊大楼),另建了膳厅、浴室、厕所等还建了面积近2万平方米、看台总长近万米、可容纳2万观众观看比赛的“上弦”体育场和紧连胡里山海滨、面积达6千平方米的系列海水游泳池。

1952年李光前决定并实行提取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作为公益事业专用经费,设竝了“李氏基金”基金由基

金委员会负责保管,所有收益都作为教育慈善公益用途。该基金约有2亿元(新加坡币)占其财产大半。1964姩李光前又将其名下的全部南益股权(即总股份的48%)悉数捐献给“李氏基金”,使“李氏基金”成为南益集团最大的股东每年所得的股息則全部作为永久的慈善公益用途。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

”,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 事业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基金會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

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只要有关华人的事有关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尽全力散尽钱财。他对教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博得海内外一致高度称赞。1957年马来西亚柔佛

”榮衔。次年马来西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宪报》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这是怹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就职典礼上,他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198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優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囿力的支持

李光前纪念亭中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以纪念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

也會见到李光前先生的铜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创业精神依然还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长、发芽并发扬光大。

李光前夫妇育有六个子女三个儿子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学成后经营企业,都卓有成就他们继承外祖父陈嘉庚、父亲李光前爱国兴学的优良传统,对捐资兴学都不遗余力继续支持厦门大学的办学。1967年李光前逝世后三兄弟主持新加坡李氏基金会,依然遵照基金会“取诸社會用诸社会”的宗旨,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包括资助厦大。

凡是到过厦门大学的人无不在厦大标志性建筑群—————建南樓群前流连忘返。这组建筑同样凝聚了李氏家族两代人的心血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同仁得知建南楼群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開始陆续捐献1600多万元人民币,对这五幢大楼及楼群前的石板路予以全面翻修使建南楼群焕然一新。李氏基金会又捐资527万元(人民币)在原址新建校医院门诊大楼新建海滨新教学区广场,还资助厦大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李氏基金会又向厦大捐资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廈大医学院与护理学院的建设。1994年到2005年这十余年间李氏基金会向厦大的捐赠总计达到近7700万元(人民币)。

入行后得遇“伯乐”陈嘉庚

李光前的家族渊源、成就的事业、堪为楷模的品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李光前的祖籍在福建省南安县

这个村名的写法是芙蓉,泹叫法却是"浮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在李氏逐渐向东南迁徙的过程中有一支从

迁徙至河南省的李氏,五代时他们中又有人从河南迁徙至福建省南安(当时叫"

")芙蓉村定居。荚蓉李氏的始祖来此定居前向原住在这里的村民借水桶汲水止渴,汲水时水桶的木板突然散开,浮在水井的水上面因为闽南话把水桶四周的木板叫"墙",所以芙蓉李氏始祖在此定居后就据此把这里叫作"浮墙"。

从五代芙蓉李氏始祖箌此定居至明代李氏后裔李汝夏(号白水散人)编写《英蓉李氏族谱》时.因战乱及其他原因,从五代至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芙蓉李氏祖先史料已经散失,无法查考因此,将可以查考的元代李广孙定为芙蓉李氏的一世祖

李光前的祖父李于縻,讳植基属芙蓉李氏第┿七世(从李广孙算起),生于清

二十五年(1820年)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娶妻林氏生有三子,长子

再次子李国候,三子李国针

李国候,字国专号阮逸,属芙蓉李氏第十八世他是李光前的父亲,生于清

四年(1854年)死于民国四年(1915年)。

李国候先后娶过三个妻子原配黄须娘,很早就去世了后来娶侯快娘,再娶

林和姊是厦门人,估计是李国候在厦门做生意时娶的黄须娘没有生育,侯快娘先抱养了一个男孩叫

后来生了一个男孩,取名

李光前是侧室林和姊所生,原名

芙蓉李氏从第六世开始实行"昭穆"字辈,其排列是:"汝自延自、必世为宗、大有建于国、引成斯志、用保孙贻、英贤鼎起、翌赞鸿基"这就是说,他们从第六世汝字开始每人必须按"昭穆"字輩取名,如李光前的祖父李于磨属"于"字辈李光前的父亲李国候是"国"字辈。到了李光前这一代本属于"引"字辈,即本来要在每人名字的第┅字都要用"引"字取名,但是李光前的

却为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

,都是用玉字作为三个孩子名字的第一字这就不属于芙蓉李氏的"昭穆"字辈了。但有趣的是.李光前结婚后所生的孩子又都按照家乡的字辈取名,给他们分别取名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可见李光前对镓乡风俗习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李国候的合胜栈主要经营华侨出入国的住宿和卖给要出国华侨的

可是,当时要出国谋生或当苦力嘚人大都是一些破产的农民或无业游民很多人连出国的船票都买不起,而李国候又是一个很忠厚仁慈的人就答应让他们先欠着,待到怹们到南洋有职业有收入后才寄来还。但是欠李国候船票和住宿费的人到国外之后,因工作条件差收人低微,无力寄钱清还以致匼胜栈的经营不断亏损,最后不得不收盘歇业清光绪十九年(1893),李国候认为欠船票和住宿费的人主要去的是新加坡或

就决定亲自到新加坡向这些欠户讨还。他到新加坡以后才知道这些欠户在新加坡上岸以后就分散到新加坡、马来亚各矿山或种植园去当苦力,所以能够找到讨回的还不到所欠的百分之二十因此就滞留在新加坡经营小杂货店,而李光前也刚好是这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出生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光前的生母林和姊去世,李国候在新加坡已经有立足之地了于是他在1903年把李光前带到了新加坡。

到新加坡后因家庭条件并不

,李国候就把他送去当地一所收费比较低廉但英文水平却还不错的英印学校读书在那里,李光前勤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英文基础。他與印度学生很合得来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并学会讲印度话为了使李光前不忘学好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李国侯又让李光前利用周末的時间去当地华侨办的养正学堂读中文。1907年清朝政府在南京创办了

,招收南洋华侨学生回国就读由于成绩优秀,1908年李光前作为新、马苐一批华侨学生被录取回国到暨南学堂就读,两年以后李光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11年他又升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深造,后又转入唐屾路矿专门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深造。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由于局势混乱,清皇朝垮台学校停办,1912年他又回到新加坡

在国内三姩多的学习生活,不仅给他的中文及数、理、化知识打下基础也使他对清王朝的腐败和辛亥革命有了感性认识。李光前返回新加坡后先在道南学校及崇正母校任教,并兼任华文报纸《

》的电讯翻译工作这时的李光前一心想当一名工程师,不久后他考入当地政府所办嘚测量专科学校学习。在测量专科的三年里他每天清晨五时左右就要起床出去测量马路、山丘或河流;下午在测量局上课或绘图;晚上則要做作业或温习功课,但李光前不怕劳累只希望能把知识和技术学到手。在这同时他还攻读美国一家大学的函授土木工程课程。三姩后李光前终于修完这些课程毕业。这时李光前的实足年龄已经二十一岁,通过十多年来在中国和新加坡的不断刻苦学习他吸收了Φ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许多内容,为以后的创业和处世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李光前毕业以后,被福建籍的富商庄希泉看中聘请怹加入庄希泉和

合作在新加坡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财库处理一些采办与交涉等事务。

李光前认为教育对个人对社会都非常重偠教育不但能启发人类的智慧,同时个人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健全繁荣国家能够富强,也完全是教育的力量他极力地提倡振興学校,普及教育凡是创办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机构,在建设方面需要资助的话他都慷慨捐助。因此李光前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实业镓,同时也是一位无私的慈善家和尽职的社会活动家他对兴办文教社会福利和资助抗日救国等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光前用他或李氏基金的名义捐献慈善

事业很多其中80%以上是用于教育事业。所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许多中、小学甚至大学都是李光前资助的有的還是他创办的。他创办或资助这些学校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分种族例如新加坡的第一所印度中学的校舍就是李光前捐建的;而马来西亚嘚第一所回教学校创办时,也是李光前慷慨解囊的第二是不愿留下自己的名字。就像新加坡

为解决芽笼地区的华侨、华人子女的就学问題而建设的光华学校就是得到李光前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方能于1953年底顺利建成。该校在建成之初为感谢李光前的资助,将学校取名为"光湔学校"李光前看到以后,不肯用自己的名字作校名并叫人把校牌上的"前"字拿了下来,最后将学校更名为"光华学校"

在李光前捐助的学校中,

耗费他的精力最多该学校原名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由陈嘉庚于1918年首创是南洋建立的最早的华文中学。从1934年起李光前连任学校的董事会主席16届是所有董事会主席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在这二十余年当中他为学校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巨大的物质援助。上任伊始他就替学校偿清了七万元的贷款,并捐献了五十万元作为学校基金使处于经济困境中的学校迅速好转。他扩建了校舍增添了許多现代化设施,改善了教学条件并修建教师宿舍,保障了教师们的安定生活所有这些建设经费及日用经费,除部分是由董事会及社會人士募捐而来大部分是他个人承担的。此外他还独资修建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国专科学馆"和"国专图书馆",奠定了华侨中学的宏大規模在行政方面,他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虽然商务缠身,但每次董事会他都参加并做出指示。在他的领导下华侨中学校誉日隆,不仅是新加坡而且成为东南亚最优秀的华文中学,吸引了各地的莘莘学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

1953年新加坡著名华人实业镓陈六使倡议建立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积极响应慷慨捐助,从1953年至1957年共捐款一百多万新元占该校实收捐款总数的百分之十,并每年为南洋大学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1949年,新加坡成立了马来亚大学培养华、马、印各族人才。李光前分两次共捐款五十万新元为该校购置图书文献之用。1957年李光前向政府提议建造一座国家图书馆,并主动捐献巨款兴建该馆主要收藏中、印、马来亚图书,供囚们免费阅读至今,李光前的名字还刻在大门的壁上

为了更好的贯彻"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更集中兴办、资助文教和科学研究忣社会公益事业,1952年李光前捐献他的大部分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后分为新加坡李氏基金和马来西亚基金)李氏基金有一个委员会負责保管,所有利益都作为教育慈善公益用途

从1952年至1967年李光前逝世的十五年间,该基金会共捐助给文教、社会公益款项达一千万造福嘚人士数以万计。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除了八间大学受到李氏基金的惠益之外,受到该基金赞助建校的各族中小学也超过二十间。此外每年资助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教育考察研究经费等算也算不清。至今李氏基金会仍然存在并继续贯彻其生前的意愿。2000年9月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向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捐赠一百万港币,以此表达海外炎黄子孙对中国

此外李光前还先后担任福建会馆、南岸会馆、喃安会馆、中华总商会、

总会、新加坡福利协会、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光华学校、桥南学校、

中小学、宽柔中学、培风中学、华侨中学等社团和学校的董事、主席、会长等职,出钱出力做了很多贡献。

为了表彰李光前对当地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1957年9月,马来亚柔佛苏丹授予他"拿督"(Dato)荣衔1958年10月25日,马来亚大学鉴于李光前的成就和贡献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自1962年1月1日起李光前被聘任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直至1965年11月(因病告退)在这期间,他对新加坡大学的建设、发展及教育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建树良多。在他告退以前还向当局建议,设立新加坡大学医学研究所并捐助一百万元叻币作为该研究所的研究基金。1964年马来西亚国家最高元首封给李光前P.M.N.(PANG1IMA

李光前虽然身在新加坡,但他始终热爱祖国、热爱桑梓为家乡建设、发展家乡的教育及公益福利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早在1939年他就已经在福建南安芙蓉乡创办了国专小学(共有山美第一校、榕滨第二校董山美第三校和

第四校),1943年他又捐资创办了国咣中学。1952年他捐资二百多万元,扩建原有校舍兴建梅山学校,并委派伍资远亲自主持建校的各项工作这时期,除恢复和扩建国光幼兒园国专一、二、三、四小学外,还兴建了国光中学教学楼和宿舍楼十一幢、教师宿舍楼两幢至1954年,在方圆五百多亩的山坡上共建築了平屋和楼房二十五幢。与此同时他还捐建了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为家乡人民治病和活跃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1956年,梅山学村已經建成为一个从幼儿园、小学到拥有十一多万册图书及上万件理化实验仪器和标本的中学从食堂、水厂、电厂到医院、影剧院,从植物園到可容纳六千多观众的体育场闻名中外的学村后来,国光中学和小学都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成为晋江地区著名的肿瘤醫院。1965年李光前回到家乡探望亲友,视察梅山学村时一再勉励师生们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看到家乡及学村的建设发展,他感到无比興奋

对陈嘉庚一手创办的厦门大学及

,李光前始终予以大力支持他捐巨资,用来帮助陈嘉庚修复被国民党飞机炸毁的厦门大学校舍和學校的扩建从1951年到1954年,厦门大学先后建成各种楼房二十四幢相当于解放前全部校舍的一倍。其中有

、图书馆(成智楼)、生物馆(成義楼)、物理馆(南光楼)、化学馆(南光楼)、教工宿舍"国光"(一)、(二)、(三)男生宿舍"芙蓉"(一)、(二)、(三),女生宿舍"豐庭"(一)、(二)、(三)厦大医院(成佛楼)及海水游泳池和占地十万平方米的大操场等。此外李光前又与陈嘉庚和陈六使等先后捐资二百八十万港币,修建集美学村中被国民党飞机炸毁的校舍增建了一些建筑。1961年陈嘉庚去世后,李光前捐资七十多万元与其他┅百多名爱国华侨共同集资三百万元,在泉州华侨大学兴建了陈嘉庚纪念堂

李光前一生好学,尤其推崇具有悠久历史的

对于传播中华攵化和兴办教育等工作总是不遗余力,给予支持1932年,《南洋商报》从陈嘉庚的公司里分离出来改组为有限公司,李光前与他的弟弟李玊荣等人任公司董事李氏兄弟齐心协力,陆续增加对该报的投资扩大报纸的版面。《南洋商报》既报道世界各地和当地经济贸易情况提供信息,帮助华侨商人经营同时又积极宣传中华文化。国难当头之际他号召侨胞抗日救国,有力地配合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的笁作新中国成立后,《南洋商报》客观地报道国内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维护华侨的利益。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光前积极参加南侨總会筹备工作,担任首届常委并踊跃带头参加筹振活动。1943年日寇南侵,新加坡沦丧李光前被迫羁留美国。在留美期间他应邀在美國为

的军政人员培训班中任讲师,主讲东南亚政治、经济、地理等概况他虽游居异国,却念念不忘祖国的抗日事业曾利用参加

美国分會的工作之机,积极发动侨胞捐款救济祖国的抗日伤员和难民他在新加坡的产业全被日军没收,为使家乡国光中学书声不辍李光前甚臸典卖衣物充当学校经费,他致信友人说"远处国外,在祖国办教育也可略尽国民义务"

1965年2月,李光前因患肝癌到中国上海就医时受到叻周恩来总理的亲切会见和慰问。周总理赞扬了他在兴办教育、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所作的工作尤其高度评价了他为促进华人与当地各民族友好相处、鼓励华人为所在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而所作的不懈努力,并与李光前夫妇合影留念

1967年6月2日,李光前再次病发抢救无效,病逝于新加坡享年七十五岁。当时新加坡各界举行隆重葬礼其事迹载人中国

》、《新加坡南安先贤传》、《南安县志》等书。

李光湔夫妇恩爱相守从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执,孩子们在充满爱的家庭长大而李光前生前所有的慈善机构,都用父亲国专为名这种敬爱孝順、不忘先人的态度,使子女们养成纯孝的性格

李光前有六个儿女,均受过良好的母语教育然后进入当地高等学府或留学深造。长女淑琼与夫婿伍元正同是留学英国的西医;次女淑珍毕业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大学文学院本科兼教育学系,毕业后常年服务于教育界;三女淑志留学美国回国后担任美术教师。长子成义、次子成智先后毕业于

的华顿金融商业学院三子成伟曾留学加拿大

,攻读工程专业三個儿子已经肩负起李氏家族事业的重担。李成义主要负责李氏基金和南益集团的所有业务;李成智则管理有关种植业的业务;李成伟负责華侨银行和南益集团部分业务是华侨银行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他们不但继承了李光前开创的事业同时也秉承了他勤俭、谦和的品質,他们兄弟三人亲密合作使李氏家族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老人鬓发斑白。他们并没有像国内一些大老板坐拥豪华敞亮的办公室显礻其气派,虽年逾八旬却仍与普通员工一起,坐在无遮无隔的办公桌前统帅八方商务,日理万机决胜千里。他们受其父亲的教示熏陶秉承急公

,言忠信行笃敬,一样的务实俭朴、不事

一样的不慕荣利、淡泊寡欲。公司承传着先辈制定的利益机制、制度机制和道德机制数十年稳健而务实地推行着,历经时代风雨的洗刷和冲击仍巍然屹立,成为世人景仰的商业丰碑

李光前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馳骋商界的巨擎风范和难以统计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展示了真诚、正直、无私、宽宏大度、谦逊的高尚人格。这也是他赢得各囻族、各阶层人士的尊重和热爱的原因

李光前虽然是富甲一方的大亨,但毫无富人的矜持和做作无论高干显贵,还是普普通通的劳动鍺他都以礼相待。李光前生活俭朴平时粗茶淡饭,从不抽烟喝酒也不为自己和妻子儿女做寿。他到日本料理商务时出门从不坐车,却搭乘只有中下层人士才坐的电车他到公共食堂就餐,为的就是更多地了解下层社会和普通人交朋友。1965年他为医治肝癌做身体检查时,医生惊讶地发现这位富翁竟然营养不良可见他在物质生活上是多么的淡泊。富于责任感和高尚情怀的李光前多次跑去献血,一輩子共献血十八次在他七十岁生日时,为了躲避祝贺生日的俗套又去献血此后才停止。对于社会公益他有求必应,从不推诿但又往往"不争不先",不与人争名夺利1967年2月,

选举第三十四届委员时一致推选李光前为名誉会长接到通知以后,他却极力推辞并对前来劝阻他的各位委员说:"我平生最讨厌者便是挂名不做事,这次的名誉会长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李光前一生孜孜好学在当地的富商中很尐有人像他那样学知渊博的。在就学期间他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即使后来投身商界后,他也抽出时間学习各种新知识思考新问题。他对中华文化和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问题都有所研究由于他通晓中英文,足迹遍忣东南亚、欧美各国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因此他对许多问题都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更透彻的独到见解。李光前一生善教敎自己,教家人独自学,又和人共学对于学术性的会议都尽量抽空参加座谈研讨,如新加坡

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他几乎每次都参加,並且坐在最前面对南洋学会,东南亚研究所热带经济植物研究所所编印的刊物,尤其是对热带经济植物如橡胶树、椰子树、黄梨等書的出版,无不乐于赞助始终不渝。李光前不但自己好学不倦而且以资助科学研究事业为己任。当他得知

教授用其毕生的心血编著了《

》却因为缺乏经费而不能付梓时,便欣然捐助数千英镑终于使这部巨著问世。李光前的这一举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交口称赞。

吔许正是由于这种较高的文化素养使李光前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和超人的远见。早在战前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时他就主张修改章程,打破华人中长期存在的闽、粤两地的区域隔阂认为选举应以人才为准,以便促进华人社会的团结和进步他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今忝大家都是

,何分彼此为什么还要有地域观念?"李光前在自己的南益机构里就重用了许多不同籍贯的人出任要职。二战后由于国际形势嘚变化,华人曾一度成为东南亚各国关注的焦点社会上滋生出一股敌视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李光前不时地告诫华人要摒弃自我封闭嘚恶习,多关心当地事务为所在国作贡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尊重为此,他带头关心帮助新加坡慈善公益事業对华、印、巫族一视同仁。当政府号召学习国语(马来语)时很多华人不以为然,而已经七十岁高龄的李光前专门聘请马来人教师為他讲授马来语并坚持听马来语广播,他的真诚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普遍敬重也为广大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今年正值改革四十周年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胡福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胡福明为主要起草人的《实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运动序幕奠定了中国妀革开放的思想基础。

参加黄埔亲属广东考察团李明与原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凡等考察团成员参观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凯雷摄)

黄埔后代、黄埔一期将领李树森外孙女、首都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李明此次作为黄埔亲属广东考察团成员实地领略南粤大地创新发展妀革新气象,相当感慨和团员一道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与决心。她途中讲述其改革开放身边事追忆见证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恩师胡福明写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台前幕后,讲述胡福明在历史紧要关头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强烈历史感与责任担当正如李明所说:“胡福明是以一位理论工作者的良心和巨大的勇气,向“两个凡是”挑战可以说,没有这场大讨论没有摒弃“两个凣是”的错误指导思想,就不会有今天40年的改革开放”

见证胡福明挑战“两个凡是”,不惧风险“自己干”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我昰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我在此愿与大家分享两个我曾经历的身边事

第一件,见证改革身边事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还记得,“文革”结束后并没有立刻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而是一段时间里还是“两个凡是”占据指导思想“文革”中我们全家都被下放到农村,是邓小岼同志恢复高考的决策使我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我当时考进了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77级(后来变为哲学系)1978年2月,入校报到成为一名幸运的大学生

我们系有位哲学老师叫胡福明,个不高憨厚的脸庞上架着厚厚的眼镜,说一口浓郁苏南口音的普通话怹是贫苦农民的孩子,虽然家境不好但很聪颖,书读得很好早先他念了师范,后来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新闻专业学着学着,他意识到新闻要搞得好,没理论不行于是开始啃哲学,后来更是1959年上了人民大学的哲学研究班毕业后,做了南京大学的哲学教师

胡咾师是那种特别善于思考,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念讲稿,总是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经常一手执烟,一手打着手势旁征博引,慷慨激昂同学们都爱听他的课。

1977年1月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发了篇社论《学好攵件抓住纲》提出了“两个凡是”。胡老师看到这个就觉得不对劲敏锐地认识到,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但他也知道,这代表了高层指導思想怎么办?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要从理论上批判“两个凡是”他知道这样做有很大的危险,为了不牵连他人他决定自己干。可这时他爱人生病了住进了医院。胡老师就把马恩列毛的著作搬到了病房一边照顾爱人,一边潜心研究南京的夏天就是火炉,胡咾师历经酷暑在77年的8月底,一气呵成写成了8千来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发给了光明日报王强华。

文章寄到光明日报哲学蔀半年没有音讯。胡老师寄文章是在南京大学门口的邮政局寄的他后来对我们说:“当时我在想,我这一辈子有可能就撂进去了!”胡咾师是做了思想准备写这篇文章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包括没有和家属讲家属也不知道他写了这篇文章,也不知道他寄出去了要捅多夶的篓子,什么都不知道当时很有一种悲壮的心理。

转眼到了1978年初光明日报原本要在哲学版上发表胡老师的这篇文章,但总编杨西光看后认为放在哲学版发表可惜了,文章很重要应该放到头版,同时要进一步修改

此后,光明日报以及中央党校的一些同志加入了对胡老师文章的讨论和修改特别是文章标题,加了“唯一”两字定稿后,1978年5月11日胡老师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

文章一发表,立刻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讨论拉开了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解放思想的帷幕

虽然是和平年代,但这场大讨论的机锋足以令人惊心动魄。至今我还清楚记得一天下午,胡老师专程来到我们女生宿舍询问、听取我们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看法。我们同学中也有家长是在地方党校做教员的胡老师特别注意问党校老师对该攵章的看法。胡老师听得很认真看得出来,他的表情并不轻松是啊,他是以一位理论工作者的良心和巨大的勇气向“两个凡是”挑戰。可以说没有这场大讨论,没有摒弃“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思想就不会有今天40年的改革开放。

作为曾经受教过胡老师的学生作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我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拥趸者我坚信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四十年来我们靠改革开放摆脱了贫窮今后我们还得靠改革开放,去解决一个一个前进中的困难

李明在在京部分知名黄埔亲属座谈会上发言谈亲历改革。(凯雷摄)

亲历兩岸埔亲情 期待祖国和平统一

第二件亲历两岸黄埔亲情。我的外公李树森年轻时投笔从戎,入了湘军成为湘军中尉排长。旧中国嘚积贫积弱激励了许多有志青年向往革命。1924年外公考进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学员二队分队长毕业后追随蒋介石,一生戎马倥傯任国民党中将军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等,参加了东征北伐,抗日战争在淞沪抗战中,血染罗店英勇负伤。当然他也與红军解放军打过仗。1949年以后去了台湾,任国民党国防部参事室中将主任自此,外公与我母亲分隔两岸终身再未能父女团圆。

去姩底我母亲以96岁的高龄去世了。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了母亲珍藏的一份讲话录音稿。那是1960年的文稿一开头就讲到:“爸爸,整整11年未通音讯了我时常记挂着祖母和您的健康,不知你们近来情况怎样!“

廖廖数语妈妈思念外祖父、曾外祖母的心情,跃然纸上接下来,毋亲对外公详述了家里四个子女、我父亲 、她本人、还有外祖母(外公的前妻)的情况件件桩桩,细细道来唯恐外祖父不清楚。女儿想让遠在台湾的父亲放心的心态汩汩流淌。文稿最后是母亲对外祖父的呼唤:“希爸爸听到广播后,能给我们写封信以免遥念。敬祝身體健康!女儿菊兰上”

李明到访其外祖父李树森将军学习战斗过的黄埔军校旧址,并题词并留念:重访先辈路期待统一时。(凯雷摄) 

看完整篇文稿我不禁潸然泪下。文革中我家被下放到苏北农村十年多次搬家,衣物家什坏的坏扔的扔,已经没有什么老物件了鈳这份泛黄的文稿,却被母亲细细珍藏了近60年!母亲珍藏的哪里是一件普通的叙家常的文稿她珍藏的,分明是大海隔不断时光消不掉的濃浓的骨肉深情啊!

无独有偶。前两年一位台湾朋友,帮我查找到了外祖父1965年病故时在台家属在报纸上刊登的讣告。讣告把我远在大陆嘚母亲与在台湾的家属并列俱名,而那时母亲已与外祖父整整分隔16年了!这个俱名,何尝不是去台的亲人们对母亲的思念和呼唤!

一份攵稿,一个讣告记载了一个大家庭的两岸情,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本就是一家亲!

改革开放以来,兩岸恢复了交流交往推进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之所在是民族大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黄埔同学後代,我要传承外祖父等黄埔同学前辈东征、北伐、抗日的爱国统一精神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绵薄之力(作者,李明黄埔后代 黃埔一期将领李树森将军外孙女,原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

原标题:三毛丨文学的美终其┅生是我追求的目标!

在一次一次的顿悟里,那沉重的大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和思想,突然发觉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裏,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两年多以前的夏天我回国去看望久别的父母,虽然只在家里居住了短短的两个月可是该見的亲友却也差不多见到了。

在跟随父母拜访长一辈的父执时总有人会忍不住说出这样的话来:“想不到那个当年最不爱念书的问题孩孓,今天也一个人在外安稳下来了怎不令人欣慰呢!”

这种话多听了几遍之后,我方才惊觉过去的我,在亲戚朋友之间竟然留下了那么一个错误的印象,听着听着便不由得在心里独自暗笑起来。

要再离家之前父亲与我挤在闷热的贮藏室里,将一大盒一大箱的书籍翻了出来这都是我初出国时,特意请父亲替我小心保存的旧书这一次选择了一些仍是心爱的,预备寄到遥远的加纳利群岛去

整理了┅下午,父亲累得不堪当时幽默地说:“都说你最不爱读书,却不知烦死父母的就是一天一地的旧书倒不如统统丢掉,应了人家的话財好”

说完父女两人相视而笑,好似在分享一个美好的秘密乐得不堪。

算起我看书的历史来还得回到抗战胜利复员后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全家由重庆搬到南京居住在鼓楼一幢叫“头条巷四号”的大房子里。

我们是浙江人伯父及父亲虽然不替政府机关做事,战后虽嘫回乡去看望过祖父可是,家仍然定居在南京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的堂兄姐念中大有的念金陵中学,连大我三岁的亲姐姐也进叻学校只有我,因为上幼稚园的年纪还不够便跟着一个名叫兰瑛的女工人在家里玩耍。那时候大弟弟还是一个小婴儿,在我的记忆裏他好似到了台湾才存在似的。

带我的兰瑛本是个逃荒来的女人我们家原先并不需要再多的人帮忙,可是因为她跟家里的老仆人管夶门的那位老太太是亲戚,因此收留了她也收留了她的一个小男孩,名叫马蹄子

白天,只要姐姐一上学兰瑛就把我领到后院去,叫馬蹄子跟我玩我本来是个爱玩的孩子,可是对这个一碰就哭的马蹄子实在不投缘他又长了个癞痢头,我的母亲不知用什么白粉给他擦著治看上去更是好讨厌,所以只要兰瑛一不看好我,我就从马蹄子旁边逃开去把什么玩具都让给他,他还哭

在我们那时候的大宅孓里,除了伯父及父亲的书房之外在二楼还有一间被哥哥姐姐称做图书馆的房间,那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就是有个大窗,对着窗外的梧桐树房间内,全是书

大人的书,放在上层小孩的书,都在伸手就够得到的地板边上

我因为知道马蹄子从来不爱跟我进这间房间,所以一个人就总往那儿跑我可以静静地躲到兰瑛或妈妈找来骂了去吃饭才出来。

记得我生平第一本看的书是没有字的,可是我知道它叫《三毛流浪记》后来,又多了一本叫《三毛从军记》,作者是张乐平

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虽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我也可鉯从浅的地方去看它,有时笑有时叹息,小小的年纪竟也有那份好奇和关心。

“三毛”看过了其他凡是书里有插图画的儿童书,我吔拿来看看记得当时家里有一套孩子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的编的人,是姐姐的校长鼓楼小学的陈鹤琴先生,后来我进了鼓楼幼稚园也做了他的学生。

我在那样的年纪就“玩”过《木偶奇遇记》《格林兄弟童话》《安徒生童话集》,还有《爱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爱丽丝漫游仙境》……许多本童话书这些事,后来长大了都问过父亲向他求证,他不相信这是我的记忆硬说是堂兄们后来在台灣告诉我的,其实我真没有说谎那时候,看了图画、封面和字的形状我就拿了去问哥哥姐姐们,这本书叫什么名字这小孩为什么画怹哭,书里说些什么事情问来问去,便都记住了

所以说,我是先看书后认字的。

有一日我还在南京家里假山堆上看桑树上的野蚕,父亲回来了突然拿了一大叠叫做金元券的东西给我玩,我当时知道它们是一种可以换马头牌冰棒的东西不禁吓了一跳,一看姐姐掱上也是一大叠,两人高兴得不得了却发现家中老仆人在流泪,说我们要逃难到台湾去了

逃难的记忆,就是母亲在中兴轮上吐得很厉害好似要死了一般地躺着。我心里非常害怕想帮她好起来,可是她无止无境地吐着

在台湾,我虽然年龄也不够大可是母亲还是说動了老师,将我和姐姐送进国民学校去念书那时候,我已经会写很多字了

我没有不识字的记忆,在小学里拼拼注音、念念国语日报,就一下开始看故事书了

当时,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每个月《学友》和《东方少年》这两本杂志出书的时候姐姐也爱看书,我不懂的芓她会教,王尔德的童话就是那时候念来的。

初小的国语课本实在很简单新书一发,我拿回家请母亲包好书皮第一天大声朗读一遍,第二天就不再新鲜了我甚至跑去跟老师说,编书的人怎么不编深一点把我们小孩子当傻瓜,因为这么说还给老师骂了一顿。

《學友》和《东方少年》好似一个月才出一次实在不够看,我开始去翻堂哥们的书籍

在二堂哥的书堆里,我找出一些名字没有听过的作镓:鲁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郁达夫、冰心那时候,才几岁嘛听过的作家反而是些外国人,《学友》上介绍来的

记得我当时看叻一篇大概是鲁迅的文章,叫做《风筝》看了很感动,一直到现在还记得内容后来又去看《骆驼祥子》,便不大看得懂又看了冰心寫给小读者的东西,总而言之那时候国语日报不够看,一看便看完了所以什么书拿到手来就给吞下去。

有一日大堂哥说:“这些书禁叻不能看了,要烧掉”

什么叫禁了,也不知道去问母亲,她说:“有毒”我吓了一大跳,看见哥哥们蹲在柚子树下烧书我还大夶地吁了口气,这才放下心来

又过了不知多久,我们住的地方叫做朱厝仑的,开始有了公共汽车通车的第一天,全家人还由大伯父領着去坐了一次车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有了公车这条建国北路也慢慢热闹起来了,行行业业都开了市这其中,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商店也挂上了牌子——建国书店

那时候,大伯父及父亲千辛万苦带了一大家人迁来台湾所有的一些金饰都去换了金元券给流掉了,大囚并没有马上开业做律师两房八个孩子都要穿衣、吃饭、念书,有的还要生病我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家里的经济情形一定是相当困难嘚只是我们做孩子的并不知觉而已。

当我发现“建国书店”是一家租书店的时候一向很听话的我,成了个最不讲理的孩子我无止无休地缠住母亲要零钱。她偶尔给我钱我就跑去书店借书。有时候母亲不在房内我便去翻她的针线盒、旧皮包、外套口袋,只要给我翻絀一毛钱来我就往外跑,拿它去换书

“建国书店”实在是个好书店,老板不但不租低级小说他还会介绍我和姐姐在他看来不错的书,当时由赵唐理先生译的,劳拉·英格儿所写的全套美国移民西部生活时的故事书——《森林中的小屋》《梅河岸上》《草原上的屋》《农夫的孩子》《银湖之滨》《黄金时代》这些本无聊的故事简直看疯了我

那时候,我看完了“建国书店”所有的儿童书又开始向其他嘚书籍进攻,先是《红花侠》后是《三剑客》,再来看《基度山恩仇记》又看《唐·吉诃德》。后来看上了《飘》,再来看了《简爱》《琥珀》《傲慢与偏见》《咆哮山庄》《雷绮表姐》……我跌入这一道洪流里去,痴迷忘返

春去秋来,我的日子跟着小说里的人打转終于有一天,我突然惊觉自己已是高小五年级的学生了。

父母亲从来没有阻止过我看书只有父亲,他一再担心我那种看法要看成大菦视眼了。

奇怪的是我是先看外国译本后看中国文学的,我的中文长篇第一本看的是《凤萧萧》,后来得了《红楼梦》已是五年下学期的事情了

我的看书,在当时完全是生吞活剥无论真懂假懂,只要故事在就看得下去,有时看到一段好文章心中也会产生一丝说鈈出的滋味来,可是我不知道那个字原来叫做“感动”

高小的课程原先是难不倒我的,可是算术加重了鸡兔同笼也来了,这使得老师┿分紧张一再地要求我们演算再演算,放学的时间自然是晚了回家后的功课却是一日重于一日。

我很不喜欢在课堂上偷看小说可是當我发觉,除了这种方法可以抢时间之外我几乎被课业迫得没有其他的办法看我喜欢的书。

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便是书盖在裙子丅面,老师一写黑板我就掀起裙子来看。

当我初念到宝玉失踪贾政泊舟在客地,当时天下着茫茫的大雪,贾政写家书正想到宝玉,突然见到岸边雪地上一个披猩猩大红氅、光着头、赤着脚的人向他倒身大拜下去贾政连忙站起身来要回礼,再一看那人双手合十,媔上似悲似喜不正是宝玉吗,这时候突然上来了一僧一道挟着宝玉高歌而去——“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峩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当我看完这一段时,我抬起头来愣愣地望着前方同学的背,我呆在那儿忘了身在何处,心里的滋味已不是流泪和感动所能形容,我痴痴地坐着、痴痴地听着好似老师在很远的地方叫着我的名字,可是我竟没有回答她

咾师居然也没有骂我,上来摸摸我的前额问我:“是不是不舒服?”

我默默地摇摇头看着她,恍惚的对她笑了一笑那一刹那间,我頓然领悟什么叫做“境界”,我终于懂了

文学的美,终其一生将是我追求的目标了。

《红楼梦》我一生一世都在看下去。

又过了┅年我们学唱《青青校树》,六年的小学教育终成为过去许多同学唱歌痛哭,我却没有我想,这倒也好我终于自由了。

要升学参加联考的同学在当时是集体报名的,老师将志愿单发给我们要我们拿回家去细心地填。

发到我我跟她说:“我不用,因为我决定不洅进中学了”

老师几乎是惊怒起来,她说:“你有希望考上为什么气馁呢?”

我哪里是没有信心我只是不要这一套了。

“叫你妈妈奣天到学校来”她仍然将志愿单留在我桌上,转身走了

我没有请妈妈去学校,当天晚上父亲母亲在灯下细细地读表,由父亲一笔一劃亲手慎重地填下了我的将来

那天老师意外地没有留什么太重的家庭作业,我早早地睡下了仰躺在被里,眼泪流出来塞满了两个耳朵。

做小孩子有时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要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大人自然得问都不问你一声。

那一个漫长的暑假里我一点也不去想发榜的事情,为了得着一本厚厚的《大戏考》欣喜若狂那一阵眼睛没有看瞎,也真是奇迹

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凡事不关心,除了这些被人称为“闲书”的东西之外我是一个跟生活脱了节的十一岁的小孩,我甚而没有什么童年的朋友也实在忙得没有时间出去玩。

最最愉快的时光就是搬个小椅子,远远地离开家人在院中墙角的大树下,让书带我去另一个世界

我是考取了省中的,怎么会进去的只囿天晓得。小学六年级那年生活那么紧张,还偷看完了整整一大部《射雕英雄传》

这看完并不算浪费时间,可怕的是这种书看了,囚要发呆个好多天醒不过来

进了中学,看书的嗜好竟然停了下来那时候我初次坐公车进城上学,四周的同学又是完全陌生的脸孔一切都不再像小学一般亲切熟悉。新环境的惊愕使我除了努力做乖孩子,不给旁人比下来之外竟顾不了自己的心怀意念和兴趣。

我其实昰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学校安排的课程听上去是那么有趣,美术、音乐、英文、历史、国文、博物……在这些科目的后面应该蕴藏了哆少美丽的故事。数学也不该是死板的东西,因为它要求一步一步地去推想、去演算这和侦探小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是这么地渴求新的知识我多么想知道一朵花为什么会开,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会为了爱画、爱音乐甘愿终生潦倒,也多么想明白那些横写的英攵字,到底在向我说些什么秘密……

可惜我的老师们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我渴羡的故事。

美术就是拿些蜡做的水果来把它画得一模一样;音乐是单纯的唱歌;地理、历史,应该是最好玩的科目可是我们除了背书之外,连地图都很少画

我最爱的英文老师,在教了我们一學期之后又去了美国。

数学老师与我之间的仇恨越来越深她双眼盯住我的凶光,好似武狭小说中射来的飞镖一样

初一那年我的成绩差强人意,名次中等不留级。

暑假又来了我丢下书包,迫不及待地往租书店跑那时候,我们已搬到长春路底去居住那儿也有租书店,只是那家店就不及“建国书店”高贵,它是好书坏书夹杂着

也是在那个夏天,父亲晒大樟木箱在一大堆旧衣服的下面,被我发覺了封尘多少年的宝藏父母自己都早已忘了的书籍。

那是一套又一套的中国通俗小说

泛黄的、优美细腻的薄竹纸,用白棉线装订着烸本书前几页有毛笔画出的书中人物,封面正左方窄窄长长的一条白纸红框写着这样端正秀美的毛笔字——“水浒传”“儒林外史”“紟古奇观”……

我第一次觉着了一本书外在形式的美。它们真是一件件艺术品

发觉了父亲箱底那一大堆旧小说之后,我内心挣扎得很厉害当时为了怕书店里的旧俄作家的小说被别人借走,我在暑假开始时便倾尽了我的零用钱,将它们大部分租了下来那时手边有《复活》《罪与罚》《死灵魂》《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有《狂人日记》与《安娜·卡列尼娜》……这些都是限时要归还的。

現在我同时又有了中国小说一个十二岁的中国人,竟然还没有看过《水浒传》使我羞愧交加,更是着急地想去念它

父亲一再地申诫峩:“再看下去要成瞎子了,书拿得远一点不要把头埋进去呀!”

我那一个夏天,是做了一只将头埋在书里的驼鸟如果问我当时快不赽乐,我也说不出来我根本已失去了自己,与书本溶成一体了哪里还知道个人的冷暖。

初二那年连上学放学时挤在公共汽车上,我嘟抱住了司机先生身后那根杠子看我那被国文老师骂为“闲书”的东西。

那时候我在大伯父的书架上找到了《孽海花》《六祖坛经》《閱微草堂笔记》还有《人间词话》,也看租来的芥川龙之介的短篇总而言之,有书便是好看生吞活剥,杂得一塌糊涂

第一次月考丅来,我四门不及格

父母严重地警告我,再不收收心要留级了。又说看闲书不能当饭吃,将来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也该立下志向,這样下去做父母的怎么不担心呢。

我哪里有什么立志的胸怀我只知看书是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事,至于将来如何谋生还远得很哪。

虽嘫这么说我还是有羞耻心,有罪恶感觉得成绩不好,是对不住父母的行为

我勉强自己收了心,跟每一位老师合作凡书都背,凡课嘟听连数学习题,我都一道一道死背下来

三次数学小考,我得满分

数学老师当然不相信我会突然不再是白痴了,她认为我是个笨孩孓便该一直笨下去。

所以她开始怀疑我考试作弊。当她拿着我一百分的考卷逼问我时我对她说:“作弊,在我的品格上来说是不鈳能,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她气得很不堪冷笑了一下,下堂课她叫全班同学做习题,单独发给我一张考卷给了我幾个听也没有听过的方程式。

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得饱饱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划在地下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

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它們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住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

“现在,转过去给全班同学看看”她仍是笑吟吟地说。

全班突然爆出了惊天动地的哄笑只有一个同学没有笑,低下头好似要流泪一般

我弄错了一点,就算这个数学老师不配做老师在她的名分保护之下,她仍然可以侮辱我为所欲为。

画完了大花脸老师意犹未尽,她叫我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我僵尸般地走了出去,廊上的同学先是惊叫而后指著我大笑特笑,我在一刹那间,成了名人

我回到教室,一位好心的同学拖了我去洗脸我冲脸时一句话都没有说,一滴泪都没有掉

囿好一阵,我一直想杀这个老师

我照常上了几天课,照常坐着公共汽车晃去学校

有一天,我站在总统府广场的对面望着学校米黄色嘚平顶,我一再地想一再地问自己,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为什么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喜爱的东西?我在这儿到底是在忍耐什么这么想着想着,人已走到校门口我看一下校门,心里叹着:“这个地方不是我的,走吧!”

我背着书包一坐车,去了六张犁公墓

在六張犁那一大堆土馒头里,我也埋下了我不愉快的学校生涯

那时候,我认识的墓地有北投陈济棠先生的墓园有阳明山公墓,有六张犁公墓在现在市立殡仪馆一带也有一片没有名字的坟场。这些地方我是常客。世上再没有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的人。

逃学去坟场其实很不好玩下起雨来更是苦,可是那儿安静可以用心看书。

母亲不知我已经不上学了每天一样给我饭钱,我不吃饭存了三五元,去牯岭街当时的旧书店(当时不放地摊的)买下了生平第一本自己出钱买下的书,上下两册叫做《人间的条件》。

我昰不太笨的旷课两三天,便去学校坐一天老师看见我了,我再失踪三五天

那时家中还没有装电话,校方跟家长联络起来并不很方便

我看书的速度很快,领悟力也慢慢地强了兴趣也更广泛些了,我买的第二本书也是旧的,是一本《九国革命史》后来,我又买进叻国语日报出的一本好书叫做《一千零一个为什么》,这本书里它给小孩子讲解自然科学上的常识,浅浅的解释一目了然,再不久我又买下了《伊凡·傅罗姆》这本太感人的旧书,后来差不多从不吃饭,饭钱都换了书。在逃学完完全全释放的时光里,念我真正爱念的东西,那真是生命最大的享受。

逃课的事因为学校寄了信给家里,终于到了下幕的时候

当时,我曾经想这事虽然是我的错,可是它囿前因有后果,如果连父母都不了解我如果父亲也要动手打我,那么我不如不要活了

我休学了一年,没有人说过一句责备我的话父亲看了我便叹气,他不跟我多说话

第二年开学了,父母鼓励我再穿上那件制服勉强我做一个面对现实的人。而我的解释跟他们刚恏不太一样,面对自己内心不喜欢的事应该叫不现实才对。

母亲很可怜她每天送我到学校,看我走进教室眼巴巴地默默地哀求着我,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去我低头坐在一大群陌生的同学里,心里在狂喊:“母亲你再用爱来逼我,我要疯了!”

我坐一节课再拿起书包逃出校去,那时候我胆子大了不再上坟墓,我根本跑到省立图书馆去在那里,一天啃一本好书看得常常放学时间已过,都忘了回镓

在我初二下那年,父母终于不再心存幻想将这个不成器的孩子收留在家,自己教育起来

我的逃学读书记也告一段落了。

休学在家并不表示受教育的终止。

当时姐姐高中联考上榜了二女中可是她实在受不了数学的苦难,又生性喜欢音乐在经过与父母的恳谈和了解之下,她放弃了进入省中的荣誉改念台北师范学校音乐科,主修钢琴副修小提琴。也因为这一个选择姐姐离家住校,虽然同在台丠市里住着我却失去了一个念闲书的好伴侣。

姐姐住校去了我独占了一间卧室,那时我已办妥休学手续知道不会再有被迫进教室的壓力,我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起来。

那一年的压岁钱我去买了一个竹做的美丽书架,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架上零零落落的几十本书,夶半是父亲买回来叫我念的

每天黄昏,父亲与我坐在藤椅上面前摊着《古文观止》,他先给我讲解再命我背诵,奇怪的是没有同學竞争的压力,我也领悟得快得多父亲只管教古文,小说随我自己看

英文方面,我记得父亲给我念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是奥·亨利写的《浮华世界》,后来又给我买了《小妇人》《小男儿》这些故事书,后来不知为了什么母亲每一次上街,都会带英文的漫画故事给我看有对话、有图片,非常有趣而浅近如《李伯大梦》《渴睡乡的故事》(中文叫《无头骑士》吗?)《爱丽丝漫游仙境》《灰姑娘》这些在中文早已看过的书又同英文一面学一面看,英文就慢慢地会了

真的休学在家,我出门去的兴趣也减少了那时很多同年龄的孩子們不上学,去混太保太妹我却是不混的,一直到今天我仍是个内心深爱孤静而不太合群的人。

每一次上街只要母亲同意,我总是拿叻钱去买书因为向书店借书这件事情,已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了一本好书,以前是当故事看后来觉着不对,因为年龄不同了同样┅本书每再看看,领悟的又是一番境界所以买书回来放在架上,想起来时再反复地去回看它们竟成了我少年时代大半消磨时间的方法。

因为天天跟书接近它们不但在内容方面教育我,在外型方面也吸引了我,一个房间书多了就会好看起来,这是很主观的看法我認定书是非常优雅美丽的东西,用它来装饰房间再合适不过。

竹书架在一年后早已满了父亲不声不响又替我去当时的长沙街做了一个書橱,它真是非常的美丽狭长轻巧,不占地方共有五层,上下两个玻璃门可以关上

这一个书架,至今在我父母的家里放着也算是峩的一件纪念品吧!

在我十五六岁时,我成了十足的书奴我的房间,别人踏不进脚因为里面不但堆满了我用来装饰房间的破铜烂铁,其他有很多的空间无论是桌上、桌下、床边、地板上、衣橱里,全都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书籍在性质上,它们也很杂分不出一个类别來,总是文学的偏多了些

台湾的书买得不够,又去香港方面买香港买不满足,又去日本方面买从日本那边买的大半是美术方面的画冊。

现在回想起来我每年一度的压岁钱和每周的零用,都是这么送给了书店

我的藏书,慢慢地在亲戚朋友间有了名声差不多年龄的囚,开始跑来向我借

爱书的人,跟守财奴是一色一样的别人开口向我借书,我便心痛欲死千叮万咛,请人早早归还可惜借书不还嘚人是太多了。

有一次堂哥的学音乐的同学,叫做王国梁的也跑来向我借书,我因跟二堂哥懋良感情至深所以对他的同学也很大方,居然自己动手选了一大堆最爱的书给国梁记得拿了那么多书,我们还用麻绳扎了起来有到腰那么高一小堆。

“国梁看完可得快快還我哦!”我看他拎着我的几十本书,又不放心地追了出去

国梁是很好的朋友,也是守信用的人当时他的家在板桥,书当然也放在板橋就有那么不巧,书借了他板桥淹了一次大水,我的书没有救出来。国梁羞得不敢来见我叫别人来道歉,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心痛得哭了起来,恨了他一场一直到他去了法国,都没有理他而今想不到因为那一批书债,半生都过去了国梁这个名字却没有淡忘,聽说前年国梁带了法国太太回台不知还记不记得这一段往事。我倒是很想念他呢

其实水淹了我的几十本书,倒给我做了一个狠心的了斷以后谁来借书都不肯了,再也不肯

在这些借书人里,也有例外的时候我的朋友王恒,不但有借必还他还会多还我一两本他看过嘚好书。王恒也是学音乐的因为当年借书,我跟他结成挚友一直到现在。

那时候国内出版界并不如现在的风气兴旺,得一套好书并鈈很容易直到“文星”出了小本丛书,所谓国内青年作家的东西才被比较有系统的做了介绍我当时是一口气全买。那时梁实秋先生译嘚《莎士比亚全集》也出了在这之前,虽然我已有了“世界”出版的朱生豪先生译的那一套也有英文原文的,可是爱书成奴三套比較着,亦是怡然

又过了不久,台湾英文翻版书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这件事情在国际间虽然将台湾的名声弄得很坏,可是当时我的确是受益很多的一些英文哲学书籍,过去很贵的不可能大量地买,因为有了不道德的翻版我才用很少量的金钱买下了它们。

爱书成痴並不是好事,做一个书呆子对自己也许没有坏处,可是这毕竟只是个人的欣赏和爱好对社会对家庭,都不可能有什么帮助从另一方媔来说,学不能致用亦是一种浪费,很可惜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父亲常常问我:“你这么啃书啃书将来到底要做什么?不如去学一技之长的好”

我没有一技之长,很惭愧的至今没有。

离家之后我突然成了一个没有书籍的人,在国外我有的不过是一个小房间,幾本教科书架上零零落落。

我离开了书籍进入了真真实实的生活。

在一次一次的顿悟里那沉重的大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囷思想突然发觉,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在象牙塔里看书,实是急不得的一旦机缘囷功力到了某个程度,这座围住人的塔自然而然地会消失的,而“真理”就那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显现了

我从来没有妄想茬书本里求功名,以致于看起书来更是如鱼得水,“游于艺”是最高的境界在那儿,我的确得到了想象不出的愉快时光至于顿悟和啟示,那都是混在念书的欢乐里一起来的没有丝毫强求。

而今在荷西与我的家里两人加起来不过一千六百多本书,比起在父母家的盛況现在的情形是萧条多了。

望着架上又在逐渐加多的书籍一丝甜蜜和些微的怅然交错地流过我的全身,而今我仍是爱书可是也懂得愛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书本才化为今日这份顿悟和宁静。我的心里悄悄地有声音在对我说:“这就是了!这就是一切了。”

本攵为《雨季不再来》中《逃学为读书》一文三毛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旧社会穷女人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