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喜剧电影八十年代

最受关注的韩国校园喜剧电影
最受关注的韩国校园喜剧电影
韩国的校园喜剧电影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啊!经典一部接一部,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爱看,在下了班或者是放假的时候看一看给本人放松放松,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至真至纯的韩剧喜剧都有哪些?韩城黑客《韩城黑客》:76亿打造韩国最大投资科幻片&&&&& Natural City片名:Natural City译名:韩城黑客 更多译名:自然城市导演:闵丙日 Min Byeong-Cheon主演:郑殷杓 Eun-pyo Jeong&& 郑斗洪 Doo-hong Jung&& 李在银Jae-un Lee&& 刘智泰 Ji-tae Yu官方网站:推荐指数:★★★☆剧情简介& 在2080年的将来世上,人类生产出大批的机器人完成一些低级的岗位,在一个叫&自然城市&的地方,机械人几乎代替了一切人的岗位,从建筑工人到舞女。可是,人类给每个机械人都设定了一个期限,期满时便会把机器人回收,然后毁灭。& 许多机智的机器人不愿接受本人被毁灭的命运,他们拒绝被回收,于是,人类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MP部队,来对付这些抗拒回收的机器人。R(刘智泰饰)是MP部队的精英分子,他的任务就是消灭这些拒绝回收的过期机器人,意想不到的是,R竟然爱上了机器舞女丽娅(徐琳饰)。& 但好景不长,丽娅被回收毁灭的期限快到了,她只剩下10日的生命。R无法接受心爱的女&人&遭到毁灭的命运,于是想方设法寻找延续丽娅生命的办法。经过明察暗访,R找到了非法改装机械人的克洛伊博士(郑恩杓 饰),知晓要挽救丽娅的生命,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一名少女植入丽娅的晶片&&& 为了挽救心爱姑娘的生命,R明确铤而走险&&&影片看点& 1、内地首部引进的韩国科幻片,韩国76亿科幻大制作。30亿巨资建造宏大布景--机器人制造工厂。韩国顶尖电脑特技14个月呕心功绩成效,打造韩国史无前例的科幻力作。& 2、影帝级实力演员刘智泰武戏亲力亲为,动作戏不用替身,力斗机器人惊日爆炸现场真实重现。文戏高潮迭起,爱上机器人、陷足三角恋。韩国大美眉李在银魅力难挡,可爱娇小造型深深讨人喜欢,另类性感更合中国人口味。& 3、韩国版《黑客帝国》再现人类与机器生存决斗,人类科技发展的真实预警。刺激火爆动作戏场场到肉,大爆炸场面惊心动魄,上万特效镜头全部收录&&&幕后花絮& 韩国电影业虽然涉足科幻领域时间不长,但其特效拍摄与后期制作已然挤身世上一流水准,而相同在科幻影片上的大手笔投资显示了不可小觑决心。这部耗资高达76亿韩元的《韩城黑客》投资方从一起初就打算搞出一部大制作出来,费尽人力物力,从筹备到制作完成总共花了5年多的时间。影片很显然借鉴好莱坞科幻片成功经验,在电脑特技上花费了巨大心机,单是后期制作就花去了14个月时间;相同坚持韩国影片独特风格,在故事情节、人物造型、动作打斗火爆场面,都显出好莱坞大制作水准。导演闵丙日在筹拍期间就决心要打造出一部令业界为之震惊的科幻大片,为了营造震撼的大场面与火爆的动作戏,剧组在拍摄前期整整花了8个月时间搭建了一座超大型的拍摄棚,更按照剧本里的描绘,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机器人制造工厂。据说搭建这个拍摄棚和道具,足足花去了近30亿的预算,现场岗位人员曾一度达到3800多人。《万世高中》影片名:《万世高中》 (2004) 英文名:Spin Kick-Dolryeochagi 导演:NAM Sang-guk 主演: 金东万,HYUN Bin,An Jo,李基佑 地区:韩国 类型:搞笑片Yong-gaek 及 Min-kyu 等人是万世高等校园的不良学员。他们有次因为在巴士上跟其他人打架而被送往警局。万世高中的跆拳部教练欲保释他们,条件就是要他们加入跆拳部接受训练,而 Yong-gaek 等人在无可选择的情形下明确答允。 可是他们的加入,却受到跆拳部的学长 Min-kyu 的反对。而 Yong-gaek 跟 Min-kyu 却经常因为小事惹来冲突。Yong-gaek 等人对于训练并不认真,也只利用跆拳来欺负弱小。后来万世高中参加全国跆拳比赛,可是在之前的比赛受到宿敌海江高中的挑战,然而万世高中全部落败之余,教练也遭到侮辱。Yong-gaek 等人决心练好跆拳道,参加全国挑战赛&&头师父一体1演职员表  导演:   尹济均 Je-gyun Yun   主演:   郑俊浩 Jun-ho Jeong   郑雄仁 Woong-in Jeong   郑云泽   宋善美 Seon-mi Song   任昌丁 Chang Jung Lim剧情梗概  都锡是汉城一个年青的帮会头目,刚率领手下把盘踞在明洞的敌对帮会打败。虽然帮会的一众首领对他能夺得明洞的控制权都万分赞赏,但首领说要让姬都锡再进校园阅读,待中学毕业才把明洞管理人这个位子给他,因为现在很多新加入的帮众不少都念过大学,而都锡连电邮都不知是什么,只可无奈准许。都锡的其中一名手下成滔常炫耀本人读过大学,又去过美国,即替都锡物色校园。另一名手下椰子头自告奋勇说要帮忙,但他并不知道现在学员的时髦潮流,买书包也只知买名牌手提袋,又不知要买些什么课本,更老土地的叫手下张起横额送都锡入学,闹出不少笑话。
共 2 页上一页1
推荐电视剧
最新剧情排行榜
最新更新电视剧
热门剧情介绍爆笑的韩国校园喜剧电影_经典韩国校园喜剧片前十推荐-乐酷网
后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韩国校园喜剧电影
看点:青春剧情简介:第一部剧情---我的野蛮女老师1:崔秀婉(金荷娜)和金吉勋(权相宇)虽然同年,但是他们的学历却有极大的差异--崔秀婉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金吉勋仍然是一名高中学生。原因是 ……......
编剧:李炯昆
语言:韩语对白 中文字幕
看点:剧情简介:老父亲的愿望是看到儿女们都能成功的变成人类,千年等一回的九尾狐家族重临人间,不想等待他们的却是陌生繁华都市,狡猾自私的现代男女,一部歌舞和幻想混杂的闹剧开始了。朴诗妍获第27届韩国 ……......
看点:青春剧情简介:第一部剧情---梦精记1:正直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东贤最近总是春梦不断,更让他感觉到难为情的是他现在只要看到杂志、电视上的文胸广告,甚至女洗手间的标志牌,都会忍不住的脸红心跳 ……......
看点:青春剧情简介:2006年最强爆笑情侣权相佑与金荷娜,携手演绎一部两人之间累积13年之久的友情及爱情的轻松愉快喜剧话的电影 ……......
编剧:崔进诚
语言:韩语对白 中文字幕
看点:剧情简介:一所充满性感和幻想的高中,这所学校风气实在是浑浊。不过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一群人是异类,他们的纯情在学校不良的风气下燃烧着 ……......
编剧:朴妍善
语言:韩语对白 中文字幕
看点:青春,轻喜剧剧情简介:Young-joo虽然外貌端好得像个淑女,不过她是一名职业骗子,并且因为诈骗罪而被判入狱。Young-joo的妹妹结婚在即,令Young-joo获得假释。 就在Young- ……......
编剧:Seok-hoon·Lee
看点:剧情简介:影片(放学后的屋顶)讲述姓氏为南宫,名为达的南宫达,从来没有人叫过他这个名字,大家都叫他穷达。倒霉的他从来没有中过奖,哪怕是末等奖都没沾过边,仿佛总是受到命运的捉弄,让他的生活一团 ……......台湾电影讨论&八十年代社会写实电影
80年代電影大事記
1980年(民國69年)
▲香港國際電影節因中共干預,不邀我國參加。
▲新聞局放寬電檢規則。
▲二月,新聞局通知製片協會禁止開拍以美麗島事件為題材之影片。
▲徐進良開始學生電影潮流,計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等片。
▲四月,中影總經理明驥宣佈拍片五原則:貫徹製片手冊制度,擬定周密計劃,嚴格控制題材,培養年輕人才,協助民間拍片事宜。吳念真、小野、陶德辰等人於今年先後進入中影公司製片部。
▲四月,港九自由影人總會主席童月娟辭職,轉任第一影業製片經理。
▲五月,朱延平與許不了合作的《小丑》賣座鼎盛。蔡揚名再拍《大人物》,仍以許不了為主角。
▲七月,沙榮峰、李行、張永祥參加國建座談文化祖研討,建議政府儘早制定電影法。童月娟、李行建議政府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院線。
▲十一月,金馬影展舉辦香港新銳導演座談,代表團包括徐克、譚家明、許鞍華、嚴浩、劉成漢、梁普智、黃華麒等來台與影界交流。
▲十二月,學者專家選出王菊金的《六朝怪談》參加奧斯卡獎。
1981年(民國70年)
▲一月,李翰祥籌組新國聯公司拍片。
二月十七日工商時報改版增闢影視娛樂版、由詹宏志策劃、陳雨航主編、首先對電影的產業狀況,做有計畫的深入報導。
▲文藝愛情電影出現新轉型,即陳坤厚/侯孝賢搭檔合作的都市愛情喜劇,《就是溜溜的她》、《蹦蹦一串心》等,男女戀愛關係較為踏實,實景亦由「三廳」(客廳、餐廳、咖啡廳)遷至台北街頭。
▲獨立製片《一九0五年的冬天》由詹宏志策劃,余為政導演,楊德昌編劇,徐克、王俠軍演出,此片後來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
▲林清介以《學生之愛》備受重視,儼然有徐進良繼承者姿態。
▲電視錄影帶盜錄情形打擊國片業者甚鉅。
▲新聞局草擬「電影法」,與外片配額法-齊修正,並減少美片十部配額,輔導國片。
▲八月,改編自大陸傷痕文學的《假如我是真的》(王童導演)在港遭禁演。
▲九月,張艾嘉與香港新藝城電影公司簽約,擔任新藝城在台總監一職。
▲秋天,張艾嘉參考香港電影新浪潮模式,製作台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邀請宋存壽、楊德昌、柯一正等人執導其中單元劇。
&#日工商時報影視版針對中影的政策片《辛亥雙十》提出批評,引起軒然大波,媒體之間的論戰激烈。
▲十二月,國內二大報推出電影專欄,中國時報是「一部電影大家看」,聯合報是「電影廣場」。
▲自主演《成功嶺上》得到成功後,許不了成了片商爭聘的喜劇巨星,光1981的一年內,就有9部由他主演的電影上映。
1982年(民國71年)
▲二月,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公佈「獎勵優良創作短片辦法」(原金穗獎獎辦法)。
▲三月,為提高大專青年看國片的興趣,並藉以提升國片水準,由新聞局、電影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舉辦的「學苑影展」於北部四所大學展開活動。
▲噱頭集錦片(如《紅粉兵團》、《紅粉遊俠》)、女性復仇片(如《瘋狂少女營》、《少女感化院》、校園學生片(如《畢業班》、《台北甜心》)、軍教片(如《動員令》、《超級勇士》)等一窩蜂之類型片,因其濫拍,輸給包裝較好的港片。
▲四月份爆發「電影廣場事件」。由焦雄屏主持的聯合報「電影廣場」專欄於4月18日結束。
▲新聞局取消事先審劇本限制,改為直接審查影片,並遴邀社會人士參加檢查。電影法草案通過。
▲八月份,中影推出《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運動由此正式展開。本片由小野、吳念真策劃,在中影總經理明驥的大力推動下,起用楊德昌、陶德辰、柯一正、張毅等四位年輕導演,在宣傳當時便以「中華民國二十年來第一部公開上映的藝術電影」為號召,企圖在一片粗製濫造的商業片中突圍。
▲金馬獎最佳影片選出《辛亥雙十》,輿論譁然。民間單位舉辦外賽,結果大相逕庭。中國時報選出港片《邊緣人》,聯合報則選出侯孝賢的《在那河畔青草青》為最佳影片。
▲十二月,陳坤厚、侯孝賢、張華坤、許淑貞合組「萬年青」電影公司,向中影提出合作計劃,拍攝改編自朱天文小說的《小畢的故事》,朱天文並親自參與編劇。
1983年(民國72年)
▲一月,電影分級制開始實施。
▲一月,中影與萬年青合作,陳坤厚導演的《小畢的故事》在一片低迷景氣中突圍,賣座成功。
▲二月,公佈戡亂時期國片處理法。
▲二月,電影圖書館刊物『電影欣賞』雙月刊創刊。
▲四月,中影提供五千萬元相對資金,與獨立製片合作十部影片〈如張毅《竹劍少年》、王菊金《南京的基督》皆為此模式〉。
▲四月,瓊瑤《昨夜之燈》票房不佳,瓊瑤的巨星公司宣佈解散,瓊瑤的電影時代正式結束。
▲四月,新藝城與中影合作《海灘的一天》一片,由於導演楊德昌堅持任用杜可風為攝影師及外聘藝術指導,與中影內部產生牴觸,後經協調各自讓步,於五月開鏡。
▲五月,中影公司《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小說)開拍,侯孝賢、萬
仁、曾壯祥各導其中一段,由陳坤厚擔任攝影師。
▲電影粗劣導致不景氣,至少每個月有三十二家戲院關門。
▲立法院三讀通過電影法,將電影升格為「文化事業」,原電檢法自此予以取消。
▲八月份,《兒子的大玩偶》發生「削蘋果」事件,新聞局通過,卻遭黑函檢舉,並遭文工會及中影內部修剪,引發輿論譁然。
▲八月底,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在澎湖開鏡。
▲九月,由黃春明親自編劇,王童導演的《看海的日子》(改編自黃春明小說)遭電檢處修剪。
▲九月,新藝城的《搭錯車》(虞戡平導演)大賣座,四度上映。
▲十月,楊德昌長達兩小時四十七分的作品《海灘的一天》因片時超過一般長度,遭戲院要求修剪。後經中影與新藝城宣佈,為保持作品完整性將不予刪減。
▲十月,萬仁開拍《油麻菜籽》。
▲十一月,《小畢的故事》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陳坤厚)、最佳改編劇本(朱天文、侯孝賢、許淑貞、丁亞民)等大獎。
1984年(民國73年)
▲文學改編電影蔚為風潮,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因結構完整,本身知名度高,成為新電影主流。改編作品計有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王禎和《嫁粧一牛車》、楊青矗《在室男》、廖輝英《不歸路》、李昂的《殺夫》、陳雨航的《策馬入林》,黃春明《我愛瑪琍》等。
▲反主流影像團體「綠色小組」成立。
▲二月,中影新片採分紅制,導演須分擔票房成敗。
▲二月,張艾嘉辭去香港新藝城電影公司在台總監一職,與萬年青公司合作拍片。
▲三月,小野、吳念真、柯一正、楊德昌等人在中影專屬雜誌『真善美』中推出「始祖鳥」專號,內容為「新電影」核心創作群定期聚會討論劇本、交換心得的記錄。
▲《兒子的大玩偶》、《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油麻菜籽》等片到處參展,受國際影壇重視。
▲台灣錄影帶租售店由三千家增至八千家,同時錄影帶降價,海外市場銳減,星馬市場全無,加上港劇甚為風行,以致觀眾人數減少一半以上。
▲港片喜劇仍在票房領先〈《鐵板燒》、《全家福》、《快餐車》、《開心鬼》〉,成龍/洪金寶/許冠文/新藝城成為金字招牌。
▲五月,法國「電影筆記」編輯阿薩亞斯來台,推崇台灣電影在創意和製作水準上都超越香港,並邀請《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和《海灘的一天》三部影片與香港電影在巴黎展出一週。
▲五月20日,曾披露「削蘋果事件」,對新電影貢獻甚多的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因氣喘病發去世。
▲中影的政策電影《聖戰千秋》及《洪隊長》,中製的《戰爭前夕》全部遭滑鐵盧。林清介的《北南西東》、《安安》及學生電影《頑皮男生俏女生》亦不賣座。
▲六月,中影成立三十週年,明驥自中影退休,林登飛繼任總經理。
▲六月,中影選出麥大傑、羅維明、李啟華分段執導《阿福的禮物》。
▲七月,曾壯祥執導的《殺夫》因為美術指導林燈煌捲款潛逃,使該片拍攝遭遇困難。
▲八月,有「電影界的朋友」之稱的新聞局長宋楚瑜,奉調接掌國民黨文工會主任。金馬獎轉由民間辦理。
▲十月,張毅執導的《玉卿嫂》其中床戲一段遭新聞局修剪。
▲「新電影」票房不佳,《霧裡的笛聲》(曾壯祥導演)、《單車與我》(陶德辰導演)、《冬冬的假期》(侯孝賢導演)全部失利。
▲十二月,萬年青公司開拍《青梅竹馬》,由楊德昌導演,侯孝賢、蔡琴擔任男女主角。
▲十二月,萬仁宣佈辭去籌備多時的《沙喲娜拉,再見》一片的導演。
1985年(民國74年)
▲年初,楊德昌的《青梅竹馬》因賣座不佳,上映四天被迫下檔。本片開頭題獻給已故的聯合報記者楊士琪。
▲三月,『400擊』雜誌創刊,內容多探討新電影。
▲四月,由中影與錦華公司合作投資的侯孝賢自傳電影《童年往事》開拍。後錦華公司因財務困難,撤回與中影公司合作拍攝侯孝賢新片《童年往事》的計畫。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批准電影加映午夜場,業者只要提出申請,並保證映演時間不超過午夜一時,都將獲得許可。
▲七月,本名葉鐵雄的國片首席諧星許不了,因肝硬化病逝台北馬偕醫院。遺作《小丑與天鵝》大賣座。吳念真呼籲國人正視演藝圈剝削藝人現象。
▲七月,張毅執導的《我這樣過了一生》因為超支預算,中途發生停拍事件。
▲八月,國片《竹籬笆外的春天》、《台北神話》和《童年往事》都因導演完成的拷貝長度超過一般戲院映演習慣的時間,而被迫在上映拷貝上刪除部分內容。
▲九月,萬仁導演的《超級市民》在桃園機場出關前,遭新聞局扣留,主要是因片中含有反映台灣貧窮卑賤場面的違建景觀。
▲十月,大部分「新電影」作品長期以來票房失利,引發金馬獎評審對《童年往事》等「新電影」作品產生正反兩方的激烈爭議,而有「擁侯派」、「倒侯派」之說,使原先就存在的新舊影評之爭更加劇烈。
▲十一月,張毅的《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改編劇本、女主角等大獎,重新推出映演。
▲十二月,繼《風櫃來的人》之後,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二度在法國南特影展得到首獎。
1986年(民國75年)
▲二月,以《童年往事》參加柏林影展的侯孝賢廣受注目,作品權售出,並獲各地影展爭相邀約。
▲四月,《冬冬的假期》在紐約影展受好評,侯孝賢受邀講述創作理念。
▲四月,改編自白先勇小說的《孽子》開拍。
▲五月,小野出版文集《一個運動的開始》,從個人角度紀錄台灣新電影風潮。
▲發行國片錄影帶的年代、新船、三一和標緻等公司爭購國片最新院線版權,使國片錄影帶版權價格由原先每部三、四十萬元漲到七、八十萬元。
▲七月,國防部認為侯孝賢正在拍攝的新片《戀戀風塵》,描述男主角服兵役時女友移情別戀的劇情,恐造成不良影響,而拒絕支援該片拍攝。
▲七月,楊德昌《恐怖份子》開拍。
▲八月,新聞局宣佈廢除已實施31年的外片配額制度,也暫停「國片輔導金徵收辦法」。行政院同時核撥一千萬元作為電影處輔導國片之財源。
▲八月,侯孝賢執導的《童年往事》首度代表國片獲選參加紐約影展。
▲十一月,《超級市民》以偷渡出境的完整拷貝參加英國倫敦影展,廣獲好評。發行該片的龍祥公司則對當初堅持修剪八段,才准《超》片出境的作法表示不滿,要求新聞局放寬出口尺度。
▲十一月,《恐怖份子》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
▲十二月,電影界人士發起楊士琪紀念活動,紀念已故聯合報記者楊士琪,第一屆得獎人為前中影總經理明驥。
1987年(民國76年)
&#日,由詹宏志執筆,並由「新電影」的創作者、影評人及文化界數十位人士共同連署的「台灣電影宣言」刊登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宣言提出在台灣發展有別於商業電影的「另一種電影」之三個難題,要求社會正視。
▲三月,「電影欣賞」雜誌於製作專題,訪問十七位被外界認知為「新電影」群體的工作者。這些受訪者,大部分不是對「新電影」一詞有疑問,就是乾脆否定之,只有楊德昌及小野兩人清楚地表達對「新電影」一詞之正面態度。
▲六月,香港主辦「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展」,以影片《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我們的天空》、《我的愛》及《最想念的季節》,最受歡迎。
▲《大頭兵》系列電影和《報告班長》,在創下驚人的票房後,國內再度興起軍教片拍攝風潮。
▲七月,侯孝賢《尼羅河女兒》一片遭電檢處修剪。
▲八月,《恐怖份子》於盧卡諾影展獲得銀豹獎及國際影評人獎。
▲八月,中影邀齊隆壬主編的電影雜誌『長鏡頭』創刊號出版,以探討國片為主要特色。
▲九月,陳坤厚執導《桂花巷》票房告捷。
▲十二月,《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影展最佳攝影(李屏賓)、最佳音樂(陳明章)。
1988年(民國77年)
▲二月十日,集合電影新生代的「合作社」電影公司成立,由年代影視投資,總經理為詹宏志、策劃陳國富、製片經理張華坤、創作監督侯孝賢、技術顧問楊德昌、編劇顧問吳念真,並籌畫開拍四部電影《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流氓世家》、《舞狂》,分別由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及方育平執導。
▲焦雄屏、黃建業等人於年初成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成員包括導演宋存壽、侯孝賢、楊德昌以及一些支持實驗風格及新電影的影評人,希望成為一壓力團體,將1987年的「台灣電影宣言」精神加以實踐。
▲三月,焦雄屏編輯『台灣新電影』一書,蒐集1988年以前關於新電影的評論文章,為1982以來的「新電影」風潮留下見證。
三月,侯孝賢執導影片《戀戀風塵》悄悄參加第18屆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影展,成為政府遷台以來第一部官方選派參加東歐集團國家影展的電影。
▲六月,湯臣公司新片《舊情綿綿》為搶拍九份戲院一景,提前開鏡,由葉鴻偉執導。
▲九月,為慶祝國慶,國防部請侯孝賢以音樂錄影帶的方式拍攝宣導短片《一切為明天》。
▲十月間爆發《一切為明天》事件,引起若干改革派影評人嚴重不滿,並在《自立晚報》連續數天為文批判,質疑「新電影」的批判精神喪失。
▲十二月,侯孝賢《悲情城市》開拍,使用新器材同步錄音,並邀得藝文界友人詹宏志、吳念真、張大春及謝材俊等人客串演出。
1989年(民國78年)
▲一月,帶動台灣新電影浪潮,在80年代國片發展史上具有關鍵地位的小野及吳念真,因製作理念未獲重視,同時向中影提出辭呈。
▲二月,《悲情城市》拍攝期間,製片者年代公司已展開國際宣傳的工作,並邀請多位外國知名影評人和記者來訪問。
▲三月,陳國富獲片商支持升任導演,開拍《國中女生》。
▲四月,小野、吳念真、柯一正等人組成「正集團工作室」。
▲五月,行政院宣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國片處理辦法。
▲五月,《悲情城市》報備赴中國大陸拍攝。
▲七月,改編自柏楊(鄧克保)小說《異域》由朱延平搬上銀幕。
▲八月,導演侯孝賢、楊德昌分別以「侯孝賢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楊德昌電影公司」登記開拍新片,首開國內導演以個人名號打天下的先聲。
▲八月,侯孝賢《悲情城市》在斥鉅資在日本進行錄音和沖片工作。
▲九月,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得到第4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是80年代「新電影」的最高成就。挾著國際影展的光環與碰觸禁忌話題的效應,本片在台灣締造高票房,10月18日首映當日票房即高達五百萬元。
▲十一月,停刊十年後再出發的『影響』雜誌,創刊號以《悲情城市》為專題。
80年代新電影的興起背景
▲70年代以來,是台灣社會變遷快速的年代。政治上,雖屢遭國際外交事件打壓,如1978年美國與中共建交。但社會經濟卻持續進步,由於政府鼓勵出口貿易,建立出口加工區,農村人口漸漸流向都市,人民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念改變,使得台灣社會逐漸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形態。
▲電影政治結構的鬆動。1979年中共人大發表告台灣同胞書,1981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等等。加上相對於國民黨的其他台灣反對力量的興起,使得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消弭反對勢力,加速本土化的政策,並企圖利用各種管道舒緩社會對立與緊張,對於台灣社會採取更為懷柔的方式。
▲70年代以來,類型電影走入了死胡同。主要被瓊瑤式的愛情文藝片與古龍式的武俠片佔去大半市場,功夫片也在大行其道。不然就多是政宣電影與軍事教育片。那時候金馬獎的得獎影片,常常殺殺殺、殺共匪,打打打、打台獨,要不然就是恨恨恨、恨(二次大戰時的)日本,罵罵罵、罵滿清。於是,台灣觀眾〈以及電影人〉尋找新出路,希望看到有點不一樣的電影。
▲主流報章媒體開始重視世界電影的脈動與知識,並逐漸發展出對於國產電影導讀與批評的機制。如聯合報的歐洲新潮電影專欄,民生報的影視面面觀,由作家、影評人輪流執筆,分析評論電影以及電影制度、電影環境。包括小野、黃春秀、黃玉珊、黃建業、李道明、劉森堯、卓明、王墨林、梁良,張大春等都是其中的健筆。工商時報的副刊在主編陳雨航與電影學者李泳泉的策劃與主導下,宛如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的桃源樂土。還有就像1970年代以降的『電影通訊』、『電影旬刊』以及世新出刊的『電影』不約而同為台灣新的、好的電影催生。其中『影響雜誌』,是由李道明、張毅、林銳、卓明等人執筆,很多成員跟新電影、都關係匪淺。不但逐漸形成「蘭陵劇坊」的創始團員金士傑、卓明、黃承晃、劉靜敏、澳洲人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蔡宏榮的組合,而且影、劇互動,彼此支援。起先用文章、用理念支持電影,戲劇,文學等。
接著許多成員成了接踵而來的19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幕前幕後的重要支柱。譬如,最著名的是杜可風為楊德昌電影《海灘的一天》擔任攝影指導。從「蘭陵劇坊」出走另組「筆記劇坊」的陳懷恩,則從為侯孝賢電影拍攝劇照逐漸轉為為侯孝賢電影的攝影指導。
▲70年代以來,更多在國外學成歸國的青年,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等,帶回了許多國外的電影知識與觀念。另外加上本土的電影新生代,如陳坤厚,侯孝賢,張毅,王童,王菊金等等。他們雖然來自不同教育背景或工作環境,但卻理念接近,溝通無隔閡,另外融入一群戰後在台灣生長的年輕作家的投入,如朱天文,小野,吳念真,黃春明,廖輝英,李昂,王偵和等等,以自身的台灣成長經驗為題材,提供電影作者豐富的創作底蘊。所以可以聯手激盪出屬於他們那一代的新電影激情。
&#年電影圖書館(現為電影資料館)成立,開始有系統介紹不同地區的電影,如一九七○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許鞍華、譚家明、徐克、劉成漢等人的香港「新浪潮」電影,不但震撼了許多熱愛電影的民眾(其中有些人當時已是或往後將是電影工作者,譬如小野、吳念真、張毅),而且也逐漸成為被提名金馬獎的常客,有些電影在台灣票房相當豐收。「電影圖書館」的另一貢獻是從1982年到1989年主辦的台北金馬國際影展,策劃人/選片人通常是剛留學回來的電影專業青年才俊(吳正桓/吳其諺、李道明留學美國,齊隆壬留學法國,張昌彥留學日本…),為台灣觀眾開了一扇大窗。雖然當時影展為了電影中的政治、性、裸體要跟官方「周旋」,還得向片商擺平,腹背受敵。也正因為影展這扇大窗,台灣電影想要不衝破體制、想要不來點革命都難。從電影工作者到觀眾,誰能不問:法國、英國、義大利、日本可以,為什麼台灣不能呢?
更受注目的是
1981年《夜來香》(徐克)、《愛殺》(譚家明)等囊括了當年金馬獎的一些重要獎項,受此刺激,台灣影壇的一些新人遂也有躍躍欲試的意願,這時恰巧張艾嘉小姐在台視頻道,取得製作一檔〈十一個女人〉的戲劇節目(1981年),於是她召集一些年輕的導演楊德昌、柯一正等共同投入創作的行列,其結果卻得到觀眾熱烈的迴響及嘉評。
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開始
&#年中影出品的《光陰的故事》為起點。一方面由於該片的創作者均成為日後新電影的重要成員,如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另一方面也因為該片自然寫實風格與文學表現的特質,象徵了新電影與舊電影的差別,也預示了新電影的風貌。
▲同年由侯孝賢改編朱天文聯合散文獎的作品《小畢的故事》,打開了新電影起步的道路。使新電影在市場上,成為一種可能,並刺激公民營電影公司的跟進,以致造成一股風潮。
&#年《兒子的大玩偶》則有較明確的意識形態,並且確立了新電影一詞的存在。該片在當年與頗受矚目的《大輪迴》一起上映,三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導演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對上當時已非常重要的導演胡金銓,李行,白景瑞,賣座超出預期,並且造成文化界和輿論的高度關注。不僅標示出兩代導演的交棒點,並同時預示了台灣電影將走向另一種美學時代,從這裡,古典敘事與影戲傳統逐漸退位,作者論與電影風格登場,台灣電影進入了新的創作年代,一個以光影寫歷史的年代。並且因為「削蘋果事件」,在媒體上產生巨大影響力,受注意力,甚至造成新舊電影的壁壘分明與對抗。
80年代台灣電影的主要作品列表
80年代台灣電影主要作品列表
電影名稱& / & 導演
1982《光陰的故事》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
《在那河畔青草青》侯孝賢
《野雀高飛》張毅
1983《小畢的故事》陳坤厚
《搭錯車》虞戡平
《兒子的大玩偶》侯孝賢、曾壯祥、萬仁
《看海的日子》王童
《海灘的一天》楊德昌
《風櫃來的人》侯孝賢
《今年湖畔會很冷》葉金淦
1984《油麻菜籽》萬仁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李佑寧
《玉卿嫂》張毅
《冬冬的假期》侯孝賢
《策馬入林》王童
《我愛碼莉》柯一正
《高粱地裡大麥熟》楊立國
《小逃犯》張佩成
《安安》林清介
《殺夫》曾壯祥
《小爸爸的天空》陳坤厚
《嫁妝一牛車》張美君
1985《青梅竹馬》楊德昌
《童年往事》侯孝賢
《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
《超級市民》萬仁
《國四英雄傳》麥大傑
《流浪少年路》陳坤厚
《結婚》陳坤厚
1986《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柯一正
《戀戀風塵》侯孝賢
《恐怖份子》楊德昌
《我的愛》張毅
《我兒漢生》張毅
《我們的天空》柯一正
1987《惜別海岸》萬仁
《尼羅河女兒》侯孝賢
《桂花巷》陳坤厚
《稻草人》王童
1988《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李佑寧
1989《悲情城市》侯孝賢
《香蕉天堂》王童
《海峽兩岸》虞戡平
80年代台灣新電影主要創作者
楊德昌學理工出身,留學美國。在正式成為電影導演之前,他曾為好友余為政的《1905年的冬天》(1981)擔任編劇及演員,並受張艾嘉青睞,邀請執導當時頗受好評的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系列當中的《浮萍》,也因為他在這部單元劇的優異表現,而被中影延攬成為開啟「台灣新電影」紀元的四段式電影《光陰的故事》(1982)的導演之一(另外三位是陶德辰、柯一正、張毅)。也讓他真正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1983)備受期待。「台灣新電影」不僅象徵了年輕創作者對過往逃避主義式電影的抗拒,展現他們對歷史、社會的情感與想法外,在電影形式上也有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反省及改變。《青梅竹馬》(1985)不但出現了他作品當中第一個重要的男性形象,也是導演侯孝賢第一次(可能也是唯一一次)擔綱演出電影男主角,甚至讓侯導抵押房子為他籌措資金。他在片中飾演一個小時候曾因棒球運動風光一時、長大後卻只能抱著老式價值守著老式布莊的男人,眼睜睜看著女友(蔡琴飾)迎向都會新興中產生活,準備在事業及物質競爭上摩拳擦掌,而兩人終究只能漸行漸遠。他的下一部作品《恐怖份子》(1986)雖然更為冷冽,卻意外讓過去不見得喜歡他的影評人也表示歡迎,甚至意外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在1991年楊德昌花費了將近五年時間,才推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他過往所有作品迥異,本片完全無關現代,而是從六○年代一樁少年殺人事件去反映那個閉鎖時代的壓抑。這份失落不只來自殺人少年對女友不斷依靠有力男性的失望,也來自對幫派情義失望,甚至教育體系以及警察司法系統的黑暗,因此「殺人」反而成為一種單純理想在現實中遭遇挫敗的隱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得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以及金馬獎最佳影片、劇本的肯定,不過最佳導演敗給了《阿飛正傳》的王家衛。有趣的是,侯孝賢雖然得過兩次金馬獎最佳導演(《悲情城市》與《好男好女》),他的作品卻從未得過最佳影片;楊德昌則是有兩部作品得過最佳影片,個人卻從未獲得最佳導演。勇於突破的楊德昌在1994年推出的《獨立時代》,利用明快的節奏與對白,將新興階層生活與愛情觀看透。在他的鏡頭裡,台北是個偽裝過多的城市,不但昏暗的時候比光明的時候可信,人人更像修完了心理學似地樂於分析別人,卻猛替自己遮掩。這就有如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慣常對於他影像裡的劇中人,做他自己方式的精細精神分析一般。而到了《麻將》(1996)透過四個半大不小的男生,在台北浮沈翻騰的生存遊戲裡,楊德昌更快也更準地洞穿現代人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的悲哀。然而放大版圖。2000年的《一一》,終於如願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殊榮,《一一》透過一個台北中產家庭的老、中、青、少不同成員的困境,進而體現人與社會、時代的牽弄,以及嘗試擺脫的覺醒。
楊德昌導演作品
1982《光陰的故事》第二段『指望』In Our
1983《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1985《青梅竹馬》Taipei
1986《恐怖份子》The
Terrorizers
199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
Summer Day
1994《獨立時代》A Confucian
1996《麻將》Mahjong
2000《一一》Yi yi: A One and
重要得獎記錄:
1983以《海灘的一天》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提名、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第一屆電影欣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1984以《海灘的一天》獲得休士頓影展金牌獎。
1985以《青梅竹馬》獲得盧卡諾影展國際影評人協會獎。
1986以《恐怖份子》獲得第廿三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1987以《恐怖份子》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本片由楊德昌、小野編劇)、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倫敦影展最具創意與想像力影片獎。
1988以《恐怖份子》獲得義大利畢沙洛影展最佳導演獎、盧卡諾影展銀豹獎,獲影評人協會票選為八○年代十大國片第一名。
1991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得第廿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原著劇本獎(與鴻鴻、楊順清、賴銘堂一同獲得)、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第三十六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1992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得新加坡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1994以《獨立時代》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1996以《麻將》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2000以《一一》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紐約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2007獲頒第十二屆韓國釜山影展「亞洲傑出影人獎」、第四十四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1947年出生,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1973年進入中影,擔任李行的場記、助導,並從事編劇,作品有《桃花女鬥周公》、《早安台北》、《蹦蹦一串心》等。1981年《就是溜溜的她》起開始擔任導演,並與陳坤厚搭檔,由侯孝賢編劇、陳坤厚擔任攝影師,兩人輪流執導,拍攝一系列頗為賣座的商業片。1983年侯孝賢與萬仁、曾壯祥合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的三篇小說),為台灣新電影敲響了前進的鐘聲。同年拍攝的《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由過去的拍攝方式,轉為較為接近自覺方式創作的一部重要電影,本片與之後的《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等片皆為侯孝賢自傳性電影階段,他在這些影片裡所關注的本地青少年成長、本土題材與所發展出來的獨特的侯氏美學風格,儼然成為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標記,對於當時到現今的台灣電影影響深遠。在《尼羅河女兒》試著敘說當代台灣灰色寓言之後,侯孝賢由鄉土題材轉而處理歷史題材,《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及《好男好女》(1995)合稱「台灣三部曲」,影片所處理的歷史涵蓋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以及九○年代台灣的當下。其中《悲情城市》在當年被關錦鵬導演的《三個女人》擊敗,無緣於金馬獎。但是卻反而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最高榮譽,不但奠定侯孝賢國際電影大師的地位,也為其後的台灣電影開拓出「國際影展路線」。1993年以布袋戲大師李天錄為藍本的《戲夢人生》為其創作歷程中的一次顛峰,其最著名的長鏡頭、固定鏡位、空鏡頭等,在此片徹底發揮。1996年的《南國再見,南國》試圖回歸創作初期的直覺,捕捉台灣當下的現代節奏。1998年的《海上花》突破過去寫實的基調,以細膩富麗的電影鏡頭,述說一則世紀末的滄桑史話。到了2001年的《千禧曼波》則更加擺脫以往的影片風格,以同情的觀點捕捉現代都會年輕世代的浮世風景。侯孝賢以其長鏡頭美學、固定鏡位、捨棄敘事因果關係、重寫實風格等為其影片特色。其影片在年多不採用明星,自《悲情城市》後開始,逐漸採用明星作為演員。而新電影陣營當中最常與侯孝賢合作的工作人員是編劇朱天文,自1983《風櫃來的人》開始,朱天文便成了侯孝賢的長期編劇搭檔(其中也有朱天文和吳念真一起合作的作品)。其他常合作的人尚有早期的攝影師陳坤厚(後來也成為新電影導演之一)、以及後來的攝影師李屏賓、錄音師杜篤之、剪接師廖慶松等。近期則多與新一代人員合作,如姚宏易,梁景昇等。
作品年表 & 導演作品
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1981《風兒踢踏踩》Cheerful
1981《就是溜溜的她》 Cute
1983《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1982《在那河畔青草青》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1983《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1984《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1986《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1985《童年往事》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1987《尼羅河女兒》Daughter of
1989《悲情城市》 A City of
1995《好男好女》 Good Men,
Good Women
1993《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
1996《南國再見,南國》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8《海上花》 Flowers of
2003《珈琲時光》 Cafe
2001《千禧曼波》Millennium
2005《最好的時光》The Best of
2007《紅氣球》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1983以《風櫃來的人》獲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影片。以《小畢的故事》和朱天文、丁亞民、許淑真一同獲得第二十屆金馬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4以《油麻菜籽》和廖輝英一同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5以《童年往事》和朱天文一同獲得最佳原著劇本獎。
以《冬冬的假期》獲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影片;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盧卡諾影展特別推薦獎。
1986以《童年往事》獲得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獎;第三十一屆亞太影展評審委員特別獎。
1987以《童年往事》獲得鹿特丹影展非、歐、美洲最佳影片。
以《戀戀風塵》獲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攝影獎及最佳音樂獎。
以《尼羅河女兒》獲得義大利都靈影展評審特別獎。
1989以《悲情城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第廿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導演協會創辦的「年度傑出電影導演獎」首屆導演獎。
1993以《戲夢人生》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95以《好男好女》獲得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夏威夷影展最佳影片;新加坡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以《海上花》獲得第三十五屆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2004以《珈琲時光》榮獲釜山影展「亞洲電影人獎」。
2005獲得第15屆東京影展「黑澤明」獎。
2005以《最好的時光》獲得第四十二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獎及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獎。
獲頒法國文化部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
1962年考入中央電影公司,追隨父執輩親戚,也是著名的攝影師賴成英學習攝影。直到1971年升任攝影師,1972年開始為宋存壽的《母親三十歲》擔任攝影,以樸素視覺風格為這部電影添增了悲劇力度。其後李行的多部電影如《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原鄉人》等皆由其擔任攝影師,1978年更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獲得第十五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1979年起,
陳坤厚「攝而優則導」,與同為李行班底,思想、觀念較為接近的侯孝賢合作拍片,皆由陳坤厚攝影、侯孝賢編劇,兩人輪流擔任導演,推出一系列頗為賣座的愛情輕喜劇,如《我踏浪而來》、《天涼好個秋》、《蹦蹦一串心》…等,突破瓊瑤式愛情文藝片「唯美而不寫實」的模式,將三廳電影,移至實景街頭,也開始他與侯孝賢導演,之後重偏寫實基調的開始。1982年,與侯孝賢合作的《在那河畔青草青》受到年輕影評人的讚揚,之後便與侯孝賢、許淑真、張華坤合組「萬年青」電影公司,以低成本、小卡司的模式,拍攝了改編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說《小畢的故事》。此片於1983年創下票房佳績,並得到當年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大獎,成為「新電影」的奠基之作。1983年,陳坤厚更擔任《兒子的大玩偶》的攝影師,幫助兩位新導演萬仁、曾壯祥解決映像上的問題,統一全片的攝影風格。在「新電影」風潮初期,陳坤厚以其豐富的經驗與成熟持重的處事態度,在新電影中有舉足輕重地位。其後陳坤厚導演,每年拍一部電影,接連執導的有《最想念的季節(1985)、《結婚》(1985)、《流浪少年路》(1986)、《桂花巷》(1987)、《春秋茶室》(1988)等,多由文學作品改編,展現其一貫溫和的人文關懷與完美的視覺風格。1989年後轉往電視圈,監製電視連續劇,但對於電影仍未忘情,2007年,執導電影《新魯冰花》及《1895乙未》。
導演作品導演作品導演作品導演作品
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天涼好個秋》
1980《我踏浪而來》
《蹦蹦一串心》
1982《俏如彩蝶飛飛飛》 Six Is
《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1984《小爸爸的天空》 Out of The
His Matrimony
1985《最想念的季節》 My Favorite
《流浪少年路》
1987《桂花巷》 Osmanthus
《春秋茶室》
Spring and Autumn Tea
1992《飛躍青春》(紀錄片)
《孔子》(紀錄片)
2007新魯冰花
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獲得第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攝影」。
1983以《小畢的故事》獲得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西班牙希洪影展「最佳劇情片」。
以《結婚》獲得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攝影」。
1983年,萬仁和侯孝賢及曾壯祥二位導演合作《兒子的大玩偶》一片,其中由他所執導的《蘋果的滋味》一段卻發生「削蘋果事件」,因片中劇情與拍攝故事,被當時政府主管機關認為有誤導大眾視聽之嫌,而引發軒然大波,引起社會輿論高度討論與同情,竟也使「新電影」成為熱門的話題。1984年的《油麻菜籽》以女性議題,成為「新電影」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1985年的《超級市民》批判八○年代台北社會的巨大變遷,忠實描述城市底層邊緣人物的生活,諷刺當時各種荒謬的社會現象;1996年完成《超級大國民》,著重在政治議題,為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平反;1999年的《超級公民》為「台灣三部曲」之三,電影藉由弱勢團體來訴說生與死的哲理,表達對社會運動的反省。
萬仁的作品著重寫實、反諷,顯示他擅長批判台灣社會及歷史,是台灣新電影中重要的導演之一。
萬仁導演作品
1983《兒子的大玩偶》第三段『蘋果的滋味』
《油麻菜籽》
1985《超級市民》
《惜別海岸》
1991《胭脂》
《超級大國民》
1998《超級公民》
2001《傀儡天使》
2004《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台灣公共電視20集電視連續劇
2007《亂世豪門》台灣公共電視20集電視連續劇
1982年,拍攝中影《光陰的故事》中的第四段:「報上名來」,成為台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隨後導演《野雀高飛》(1982)、《竹劍少年》(1983)。年間,張毅導演了女性電影三部曲:《玉卿嫂》(1984)、《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以及《我的愛》(1986),影片中傳達的古典傳統和女性複雜的內心感情世界,為台灣的女性電影寫下輝煌的一頁。其中《我這樣過了一生》分別榮穫金馬獎和亞太影展的最佳導演獎;《我的愛》則榮穫美國紐約綜藝雜誌年鑒,評選為台灣電影百年﹙﹚十大電影傑作之一。但可惜的是,後來毅然退出導演行列,近年與演員楊惠珊開始專心於琉璃藝術的製作工作,組成琉璃工坊公司,在國際上闖出另一片創作的天空。
作品年表 & 導演作品作品年表 &
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光陰的故事》第四段
In Our Time
「報上名來」
1982《野雀高飛》
《竹劍少年》
1984《玉卿嫂》 Madam
Yu-Ching, Jade Love
《我這樣過了一生》
Kuei-Mei , A
1986《我兒漢生》
《我的愛》
2005《黑屁股》 Black
得獎紀錄 得獎紀錄
以《源》獲得第廿八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1985以《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最佳改編劇本(張毅、蕭颯),第卅一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1年與宋存壽、楊德昌等導演參加由張艾嘉製作的台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導演其中「快樂的單身女郎」、「去年夏天」兩片。同年以實驗片《迷林》獲得第4屆金穗獎。1982年《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是柯一正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之後也經常在其他新電影導演的作品中出任演員。1997年的《藍月》是一部充滿實驗色彩的作品,劇本分寫成紅、橙、黃、綠、藍五本,可以將順序任意排列組合放映,會有120種不同的氣氛、節奏和故事線,每一種依然是完整的故事。近年經營劇團與廣告公司相當成功。
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
The Sandwich
1983《帶劍的小孩》
《我愛瑪麗》
I Love Mary
1986《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我們的天空》
Last Train to
1991《娃娃》 A Piggy
2008《爆米花》(短片) Popcorn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廣播電影電視所碩士。回國後進入中央電影公司從事編導,以及湯臣電影公司製作部導演。1983年以改編王文興的小說《生命線》獲得第6屆金穗獎優等劇情片。1983年與侯孝賢、萬仁分別執導《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影片,曾壯祥負責執導《兒子的大玩偶》的第二段《小琪的帽子》,描寫日貨傾銷臺灣所造成的災難。
1985年執導的《殺夫》,被譽為80年代臺灣新電影作家之一。之後轉向拍攝電視劇、紀錄片,〈如公共電視的「作家身影」系列「笑嘲人生的悲喜-王禎和」
作品年表-電影作品年表-電影
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兒子的大玩
The Sandwichman
偶》第二段『小
琪的那頂帽子』
1984年《霧裡的笛聲》Natural is
Quiet beautiful
A Woman of Wrath
1975年淡江大學畢業。進入中華電視公司第一期電視編導班學習電視劇的編導,1979年至1983年,李祐寧擔任中國時報駐美國好萊塢特派專欄作者,期間又擔任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洛杉磯新聞處的雇員,並且兼職製作國內的電視節目。先後在洛杉磯哥倫比亞大學、南加州大學等學校攻讀碩士學位。1984年李祐寧回到台灣,在當時剛成立的蒙太奇公司擔任編導工作,執導了《殺手輓歌》,接著便陸續為高仕、湯臣、中影、學者等公司導演電影。之後深受電影圈倚重,先後參與了數屆金馬獎的執行工作,以及擔任中影製片部經理,並且曾任台灣電影影劇協會理事、台灣製片協會理事、台灣電影導演協會常務理事等。
導演作品導演作品
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天亮叫我》
1984《殺手輓歌》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Old Mo’s Second
1985《竹籬笆外的春天》 Spring
Outside the Fence
《父子關係》
The two of us
1987《那一年我們去看雪》
《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
1989《遊戲規則》 The Rule of
《美國護照》
1995《流浪舞台》 Formosa Sisters’ 1995《流浪舞台》 Formosa Sisters’
2003《爺爺的家》 Yeh Yeh de
Chia / Grandpa’s Home
1952年出生於台北縣瑞芳鎮。輔仁大學夜間部,主修會計學,從事小說創作,題材大部分以中下階層人們的生活為背景,頗受重視,曾連續三年獲得聯合報小說獎。1978年首次接受劇本工作,1981年以《同班同學》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同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企劃部編審。1982年,與小野、陶德辰企劃《光陰的故事》一片,為「台灣新電影」催生。其後吳念真與「新電影」導演合作無間,許多「新電影」作品的編劇都出自其手,如《兒子的大玩偶》(1983)、《海灘的一天》(1983)、《殺夫》(1984)、《戀戀風塵》(1986)、《悲情城市》(1989)等,其中《戀戀風塵》更為吳念真本人的成長故事,其編劇作品高達七十多部。1994年,
吳念真首次執導演筒,拍攝《多桑》一片。1996年導演《太平天國》。近年多以廣告作品居多。
作品年表 & 導演作品作品年表 &
年份作品名
英譯作品名
1994《多桑》A Borrowed Life
1996《太平天國 》 Buddha Bless
2004《阿祖的兒子》(紀錄片)
作品年表 & 編劇作品作品年表 & 編劇作品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1979《拒絕聯考的小子》
1979《香火》 Gone With
1980《不妥協的一代》
1980《年輕人的心聲》
1980《西風的故鄉》The Blind
1980《明天只有我》 Sailing For
1981《同班同學》
1981《吾家有女初長成》 Spring
1981《男女合班》
1981《飛越補習班》
1981《歡喜冤家》Intimate But
Quarrelsome
1982《畢業班》 The Graduation
1982《慧眼識英雄》Hero V.S.
1982《誰是無業遊民》 The
1982《老師,斯卡也答》A Lily in
the Valley
1982《血濺歸鄉路》 I Shall
1982《台北甜心》Taipei Sweet
1982《四年二班》
1982《大遠景》Return of the
Electric Love
1982《苦戀》 Portrait of A
1982《動員令》Happy Days In
1982《超級勇士》
1982《三個問題女學生》
1983《又見阿Q》
1983《台上台下》Send in the
1983《海灘的一天》 That Day on
1983《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
1983《天下第一》 All The King’s Man
1983《出外人》
1983《搭錯車》Papa,Can You Hear Sing
1984《頑皮男生俏女生》
1984《在室男》 In Meinan
1984《北南西東》 North South West East
1984《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Old Mo’s Second Spring
1984《殺夫》 Woman of The Wrath
1984《小爸爸的天空》 Out of The Blue
1984《霧裡的笛聲》 Natural is Quiet beautiful
1984《戰爭前夕》 Impending War
1985《慈悲的滋味》 Taste of Mercy
1985《舞女》
1985《校園檔案》 The Campus Incidents
1985《打鬼救夫》
1985《八番坑口的新娘》 Story of a Bride
1985《國四英雄傳》The Ooser,The Hero
1985《台北神話》 Myth of A City
1985《好個蹺課天》 One Bright Day
1986《父子關系》 The Two of Us
1987『待罪之身』 Guilty
1987《校園青春樂》
1987《期待你長大》 Be My Lovely Again
1987《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1987《芳草碧連天》 Flowers of Paradise
1987《桂花巷》 Osmanthus Alley
1988《落山風》 Autumn Tempest
1988《老師,有問題》
1988《大頭仔》
1983《天下第一》 All The King’s Man
1983《出外人》
1983《搭錯車》Papa,Can You Hear Sing
1984《頑皮男生俏女生》
1984《在室男》 In Meinan
1984《北南西東》 North South West East
1984《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Old Mo’s Second Spring
1984《殺夫》 Woman of The Wrath
1984《小爸爸的天空》 Out of The Blue
1984《霧裡的笛聲》 Natural is Quiet beautiful
1984《戰爭前夕》 Impending War
1985《慈悲的滋味》 Taste of Mercy
1985《舞女》
1985《校園檔案》 The Campus Incidents
1985《打鬼救夫》
1985《八番坑口的新娘》 Story of a Bride
1985《國四英雄傳》The Ooser,The Hero
1985《台北神話》 Myth of A City
1985《好個蹺課天》 One Bright Day
1986《父子關系》 The Two of Us
1987『待罪之身』 Guilty
1987《校園青春樂》
1987《期待你長大》 Be My Lovely Again
1987《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1987《芳草碧連天》 Flowers of Paradise
1987《桂花巷》 Osmanthus Alley
1988《落山風》 Autumn Tempest
1988《老師,有問題》
1988《大頭仔》
1988《海峽兩岸》People Between Two China
1988《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
1989《感恩歲月》Honor Try
1989《悲情城市》 A City of
1989《魯冰花》The Dull-Ice
Flower Ice-dew Flower
1989《風雨操場》
1990《兩個油漆匠》 Two Painters
1989《寒假有夠長》
1990《客途秋恨》Song Of The Exile
1990《兄弟珍重 》
Fraternity
1991《極道追蹤》Zodiac
1991《情定威尼斯》 Love In
1991《上海假期》My American
1992《阿呆 》
1993《戲夢人生》 The Puppet master
1992《無言的山丘》Hill of No
1993《異域2 & 孤軍》End of the Road
1994《多桑》 A Borrowed
1994《阿祿開講,拍案驚奇─神仙妖》The
God, The Taoist, The Goblin
1995《號角響起》
1996《太平天國》Buddha Bless
1996《四個不平凡的少年》 Forever
1998《俠盜正傳》Chivalrous
1981以同班同學》獲得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1984以《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獲得第二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1986以《父子關係》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1987以《桂花巷》獲得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 (陳揚, 吳念真)
1990以《客途秋恨》獲得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亞太影展最佳劇本、第三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特別獎
1992以《無言的山丘》獲得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
1994以《多桑》獲得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希臘鐵撒隆尼卡影展銀凱撒獎、費比西影評人獎
1995以《多桑》獲得新加坡影展評審團獎
1951年生於台北市。七○年代創作小說和散文,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生煙井』等作品廣受矚目,曾獲聯合報短篇小說首獎等文學獎多次。1981年接受明驥的聘任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企劃組長,組內有吳念真與陶德辰,以企劃電影作品為務。1982年三月,在偶然的機會下,企劃一部低成本、小卡司的電影《光陰的故事》,由四位年輕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合作,為「台灣新電影」運動奠定基礎。由於《光》片反應頗佳,因此小野在中影內部陸續推動新導演的創作,使《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等重要的「新電影」作品皆得以拍成。另外,小野也投入電影劇本創作三十部,多次榮獲亞太影展及金馬獎的最佳編劇獎項。
作品年表 & 編劇作品作品年表 &
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1978《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1978《擎天鳩》
1979《成功嶺上》
1979《寧靜海》  1979《寧靜海》
1981《帶槍過境》
1981《望子成龍》
1981《天降神兵》
1981《辛亥雙十》 The Battle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82《動員令》Happy Days In
1982《超級勇士》
1982《老師,斯卡也答》A Lily In
The Valley
1982《血戰大二膽》
1982《四年二班》
1982《苦戀》 Portrait of A
1983《又見阿Q》
1983《最長的一夜》 The Longest
1983《竹劍少年》Kendo
1983《天下第一》 All The
King’s Men
1984《高粱地裡大麥熟》
1984《策馬入林》 Run
1984《我愛瑪麗》I Love
1986《恐怖份子》 The
Terrorizers
1986《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Reunion
1987《白色酢漿草》
1987《那一年我們去看雪》Cold
1988《海水正藍》 When The
Ocean Is Blue
1989《刀瘟》The Story of a
1989《國中女生》 School
1990《我的兒子是天才》
1991《娃娃》 A Piggy
1994《禪說阿寬》Zen Taipei
1956年生。中山女高、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高一時即開始寫作,小說與散文均擅長。曾任編輯,主編『三三集刊』、『三三雜誌』,並任三三書坊發行人,現專事寫作。1982年,朱天文因為在報刊發表小說『小畢的故事』而與陳坤厚、侯孝賢結識,並親自參與改編電影的編劇工作,從此與其他新電影導演、編劇、影評人往來頻繁,多方參與「新電影」的發展,曾和柯一正、陳坤厚導演合作電影編劇。而自1983年與侯孝賢合作《風櫃來的人》之後,便成為
侯孝賢長期的合作夥伴,合作時間近二十年之久。期間不斷出版和新電影導演所合作的電影劇本及原著小說,與電影各自成為獨立的作品,並在書中評介長期合作的導演侯孝賢這十幾年的作品影像變化及背後製作的過程,可從書中見其對於此一夥伴的影響。曾獲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第三名、中國時報第五屆時報文學獎甄選短篇小說優等獎,1994年並以『荒人手記』獲得首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著有小說集『喬太守新記』、『小畢的故事』、『最想念的季
節』、電影劇本《戀戀風塵》、《悲情城市》、散文集『淡江記』、『三姐妹』…等。
年份作品名英譯作品名
1983《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小畢的故事》 Growing
1984《冬冬的假期》A Summer at
1984《小爸爸的天空》Out of The
1985《青梅竹馬》Taipei
1985《童年往事》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1985《最想念的季節》My Favorite
1985《結婚》 His
1986《戀戀風塵》Dust in The
1987《尼羅河的女兒》Daughter of
1988《悲情城市》A City of
1988《外婆家的暑假》
1993《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
1995《好男好女》 Good Men,
Good Women
1996《南國再見,南國》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8《海上花》 Flower of
《千禧曼波》Millennium Mambo
2003《珈琲時光》 Cafe
2005《最好的時光》The Best of
1983以《小畢的故事》和侯孝賢、丁亞民、許淑貞獲得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5以《童年往事》和侯孝賢一同獲得第廿二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1995以《好男好女》獲得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54年生,基隆海專畢業,曾任中影攝影師。李屏賓自1977年起便加入電影行業,攝影風格洗鍊而沈穩,是一位極為資深的台灣攝影師。自1985年《童年往事》開始,他一直與侯孝賢緊密合作,拍攝了多部電影,包括《童年往事》(1985)
、《戀戀風塵》(1986)、《南國再見,南國》(1996)《戲夢人生》(1993)
、《海上花》(1998)及《千禧曼波》(2001)等片。《戲夢人生》和《千禧曼波》兩片並分別獲得第30屆、第38屆金馬獎的最佳攝影獎。1988年,在台灣電影一片不景氣聲中,電影工作人員紛紛面臨轉業困境,唯有李屏賓深受港人重視,邀他赴港為潘文傑導演的《江湖接班人》掌鏡。其後他擔任許鞍華導演的《上海假期》(1990)、《女人四十》(1995)和《半生緣》(1997)等片的攝影指導。《女人四十》亦曾在第32屆金馬獎中奪得最佳攝影獎。2000年的《花樣年華》是他第二次與王家衛合作的電影,(過去他曾在王的《墮落天使》一片中擔任第二組攝影工作),憑藉此片,李屏賓獲得了坎城影展、金馬獎、亞太影展三個最佳攝影大獎。除了台灣與香港導演,李屏賓近年合作的導演也擴展至大陸及亞洲其他地區,包括大陸導演田壯壯的《小城之春》,越南導演陳英雄的《夏天的滋味》等片也都由他掌鏡。
品年表 & 攝影作品品年表 &
年份作品名
英譯作品名
1984《策馬入林》Run Away
1984《單車與我》 The Bike and
1985《陽春老爸》Spring
1985《童年往事》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1986《戀戀風塵》Dust in The
1987《黑皮與白牙》
1987《稻草人》Strawman
1988《飆城》 1988《飆城》
1988《老師, 有問題》
1988《江湖接班人》
1988《悲情城市》City of
1988《魯冰花》 The Dull-Ice
1989《壯志豪情》Whampoa
1991《上海假期》 My American
1992《阿呆》
1993《戲夢人生》 The Puppet
1993《詠春》Wing
1993《方世玉續集》 Fong Sai Yuk
1994《女人四十》Woman,
Forty;Summer Snow
1994《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Chinese
Untouchables
1995《摩登共和國》 Modern Republic
1995《仙樂飄飄》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1995《飛天》Sky Calls;Accidential Legend
1995《海根》 Sea Root
1997《半生緣》 Eighteen Springs
1997《義膽忠魂》
1998《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ghai
1999《心動》 Tempting Heart
2000《夏天的滋味》 A la Verticale de Lete
2001《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1《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Millennium Mambo
2001《天長地久》 Forever and
2002《小城之春》Spring in a
Small Town
2002《想飛》 2002《想飛》
Princess-D
2003《白色謀殺案》Inquietudes
2004《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2004《咖啡時光》Cafe
2005《春之雪》 Spring
2005《愛麗絲的鏡子》 Reflections
2005《最好的時光》The Best of
2006《幻遊傳》Tripping
2006《父子》 After This Our
2007《紅氣球》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2007《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2007《不能說的秘密》Secret
2007《心中有鬼》 The
2008《Afterwards》
Afterwards
2008《親密》
Claustrophobia
2008今生,緣未了
2008《岐路天堂》Detours to
2009空氣人形
2009殺人犯
挪威的森林
得獎紀錄得獎紀錄
1986以《童年往事》獲第3屆電影欣賞最佳攝影。
1993以《戲夢人生》獲得第三十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1983以《策馬入林》獲第30屆東京亞太影展最佳攝影。
1987以《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影展最佳攝影獎。
1995以《女人四十》獲得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00以《花樣年華》獲得第三十七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與杜可風同獲)、坎城影展最佳攝影獎(與杜可風同獲)、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與杜可風同獲)。
2001以《千禧曼波》獲得第三十八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01以《花樣年華》獲得第六十七屆紐約影評人大獎最佳攝影獎(與杜可風同獲)、第六屆香港金紫荊獎最佳攝影獎(與杜可風同獲)。
2004以《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獲得第二十五屆大陸金雞獎最佳攝影。
2007以《心中有鬼》獲第44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08以《太陽照常升起》獲中國第九屆長春電影節最佳攝影。
2008獲頒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1973年自中影第一期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畢業,隔年進入中影公司製片廠,任
職剪輯,1987年執導第一部電影《期待你長大》。其從事剪接工作約三十年,
剪接五十幾部電影,為台灣電影界的著名剪接師。1980年代,廖慶松替台灣新
電影時期的許多導演剪接影片如楊德昌、侯孝賢、張毅等,被稱為台灣新電影
的「褓母」;同時也是中影當時啟用的新導演之一,深受許多新電影時期導演
的影響,對其剪接的方式及觀念有極大的啟發。其中與侯孝賢的合作關係密
切,廖慶松在中央電影公司擔任剪接助理時,因紀錄片《陸軍小型康樂》而與
侯孝賢初識,自此展開兩人近三十年的合作關係。在約三十年的影片剪接生涯
中,歷經了中影政策軍教片時期、台灣新電影時期。曾擔任過第三十八屆金馬
獎執行委員,也曾多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剪接的提名;2002年獲頒第三十九屆金
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近年有鑒於電影界人才嚴重斷層,與侯孝
賢等人共同成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舉辦「師徒學苑」的活動,將其剪接
的技術,教授予下一代。曾任教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
影學系,目前為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除持續剪接工作,
亦擔任電影製片及電視劇集製作人,包括與萬仁共同製作的「風中緋櫻-霧社
事件」;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紅氣球》等。
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風格
▲貼近台灣民眾生活:提供有別於中國文化的記憶,大量採用本土的台灣文學
創作,凝聚起台灣民眾整體向心力,傳達對於生活環境的自省。
▲剖析真實社會現象:創作著眼於生活周遭的事物,重視民眾成長經歷和個人
回憶居多,摒棄過往特意「隱惡揚善」的作風,冷峻克制地剖析著每個時代人
們所經歷的陣痛,宛如成為台灣歷史發展的代言人。
▲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打破電影明星制度,大量採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
員參與演出,更為貼近市井小民的角色形象,建構一般大眾的生活遭遇,突破
性的表達對台灣本土文化的關懷。
▲傳達拍攝風格美學:跳脫過往老舊的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創造出影像風格
以深焦攝影和強調長鏡頭美學,搭配簡潔的劇情敘述方式,兼具有寫實主義及
現代主義的風格,亦成為重要的特色標記。
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影響
▲提高台灣電影品質:間接排擠品質低劣的作品,強調電影即為藝術的概念,
讓台灣電影與世界電影接軌,擠身世界一流國際影展。
▲突破創作題材限制:觸角延伸到過往禁忌題材,挖掘台灣爭議事件和人物,
並環顧社會基層結構的變遷,達到不受意識形態限制的自由。
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1983
《兒子的大玩偶》
坤樹為求得一家生活溫飽,從事為劇院做活動廣告的工作,經常在身體前後各
掛一張電影海報,打扮成小丑遊走在大街小巷,吸引人們的目光。但是,坤樹
這份「三明治廣告人」的工作,卻得不到家人及親友的認同,總為此事爭吵不
休。返家後,坤樹立刻卸下工作時的小丑裝扮,但年幼的兒子竟然認不出他,
放聲大哭起來。自此,他體認到在家裡也必須保持著小丑的裝扮……
《小琪的那頂帽子》
王武雄退伍後找到一份推銷員的工作,公司遣派他跟隨林再發到沿海城鎮推銷
日本生產的壓力鍋,並在小鎮內遇到小女孩小琪。只是,王武雄最感到不解的
是小琪頭上總是緊扣著那頂帽子,讓他覺得非常奇怪。同時,王武雄的搭檔林
再發接到懷孕妻子寫信告知自己流產之事,要求他快點回家探望。但是,此刻
壓力鍋卻發生問題…
《蘋果的滋味》
阿發在上班的路途上,不幸被一位美國軍官所乘座的汽車撞倒,因此撞斷了左
腿,住進美軍醫院療養。沒料到,阿發的整個家庭非但沒有因此陷入困境:該位
美國軍官賠償五萬元現金,又願意帶阿發的啞女兒到美國留學。而前來探望傷勢
的老婆、孩子及朋友,見到他能待在豪華的醫院裏,反而對他被撞之事,頗感
到羨慕不已。後來,阿發讓老婆和孩子品嚐送來作為禮物的美國蘋果,此刻全
家人品嘗到天堂的果實….
主要工作人員
導演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
萬仁《蘋果的滋味》
曾壯祥《小琪的那頂帽子》
監製吳鐘靈
編劇吳念真 原著 黃春明
主演陳博正
音樂溫隆俊
..影陳坤厚
剪.. 廖慶松
制片商中央電影公司
三一有限公司
發行商三一有限公司
製作前,當時小野與吳念真十分明白審查的規則,其劇本必需通過國民黨文工
會和中央電影公司內部高級行政人員核可,以企劃案的方式進行意識形態審
查。為此,小野在繳付《兒子的大玩偶》的企劃書中,他是如此吹噓著:「為
了闡揚國父生前所強調的『為中國蒼生、為亞洲黃種、為世界人道』的崇高理
想,藉著三段市井小人物之間誠摯的愛心為出發,同時引發出民族自尊心和對
自己同胞的愛」,才得以通過審核並正式拍攝。但是,本片第三段作品《蘋果
的滋味》在試映會後,才讓明顯與原企劃案背道而馳的「謊言」被揭穿,遭受
到預期之外的「削蘋果事件」衝擊。事件中,整個導火線為《蘋果的滋味》片
尾內,江阿發一家七口人大口吃蘋果的畫面,加上影片使用方言超過三分之一
的限制,招致諸多非議。
《蘋果的滋味》在台北市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上那一遍違章建築群取景,這處
凌亂不堪的生活環境,亦遭受到「削蘋果事件」牽連其中,差點面臨立刻拆除
房屋和住戶搬遷的命運,隨著事件落幕後,才不了了之。日,此處
違章建築群將拆遷成為十四號及十五號公園預定地。
《聯合報》記者楊士琪不畏懼強權揭露事件,引起各輿論界的注意與支持,使
此片的創作理念得以保全。因此,楊士琪備受新電影導演們感念於心裏,紛紛
大力讚揚她對台灣新電影的推動不遺餘力,以及對台灣電影文化的貢獻。1984
年,楊士琪不幸因為氣喘病發而辭世。1985年,楊德昌導演則在他的作品《青
梅竹馬》影片頭上,特地以中文黑底白字並加註英文字幕寫著:『獻給楊士
琪,感激她生前給我們的鼓勵。-製作全體同仁致敬』,全長六秒鐘。
另外,引發事件的「中國影評人協會」則無人出面承認發出黑函,但雙方心結
已深,彼此間觀點漸趨尖銳,相互杯葛與批評對方。而且,歷經諸多爭論之
後,對該協會更是不滿。
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勾勒出社會轉型中,人的無奈與徬徨。我們既可從陳博
正疲憊的軀體和尷尬的表情感受到坤樹這個角色的鬱卒,也一再從大量的背影
鏡頭和荒疏冷漠的景框中領略到他的無助。而在小琪的那頂帽子一段中,曾壯
祥細緻地運用燈光和景深,以壓抑內斂的筆觸反應新舊社會價值的衝突,冷凝
的關照中更見批判的張力。萬仁的蘋果的滋味則以強烈對比的鏡頭角度,色彩
安排和語言肢體,直接指涉社會階層的差異,讓我們在連串戲而不謔的笑料
中,參雜著幾許荒謬錯愕。
1.台灣電影閱覽 李泳泉著。
2.台灣電影百年史話 黃仁/王維 編著。
3.三地傳奇 華語電影二十年。葉月瑜,卓伯棠,吳昊編。
4.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盧非易著。
5.當代華語電影論述。李天鐸編著。
6.焦雄屏看電影,台港系列。
7.台灣新電影,焦雄屏編著。
8.台灣電影筆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