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基础知识主观题政策执行中主观认识上有哪些误区

《公共政策学》课后思考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公共政策学》课后思考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东​北​大​学​出​版​社​;​个​人​整​理​的​课​后​题​答​案​;​欢​迎​讨​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困境之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困境之研究综述
摘 要 由于公共政策,是作为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分配的手段,会对公民的切身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公众如何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内外学者正在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 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执行 意义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从2005年上半年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2007年厦门PX事件,2008年初的上海磁悬浮项目,2009年拆迁条例的修改都引起了公民的极大关注,刺激了公民对传统选举参与之外的其他公共事务的热情。由于民主理论的不断发展,在利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时,如何执行才能有效,公民如何使自己的正当利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表达,并最终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是现代社会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公民参与政策执行的现实意义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执行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因此,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民主化必然要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广泛的公民政治参与;正因政策过程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而导致的政策失效不乏其例,所以在今天,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有助于公民发挥民主权利,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研究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从其理论依据和发展历程中总结其意义,再由之探索公众政策参与的新路径。美国政治学家马克?彼特拉克认为:公民参与是民主的希望。现阶段的民主权利已经不再是停留在选举权上,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和膨胀,公众要求更多的参与政治生活,参与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工作。公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计划一方面可以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升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公众也是政策目标群体,公众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政策达到预计目标,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由政策目标群体所带来的阻碍。(二)有助于完善政策执行过程,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政策执行如今越来越被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所重视,一项设计的再完美的政策,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执行途径,这项政策也会黯然失色,达不到预期效果。对公众参与的研究,实际上也有益于优化政策执行的过程。公民在执行过程中的大力参与,既可以补充专家学者在政策制定时所没预计到的现实状况,也可以监督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这样,将减少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同时,对执行过程的监督也会让政策执行更加民主和科学。(三)有助于政府推动社会和谐民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是“个方面利益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只有树立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才能促进社会协调、稳步前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公民参与在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阻碍着公民民主参与的发展进程,所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发展和完善。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笔者通过对外国学者相关研究的梳理,整理了他们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并将其归类于以下两个方面:(一)从政治学角度。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美国掀起了新公民参与运动,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认为新公民参与运动一反传统公民参与中具有的精英主义倾向。科恩指出民主过程的本质就是参与决策。衡量民主的尺度有三个:刚度、深度和范围。民主的广度是由公民是否普遍参与来确定的,属于民主的数量问题;民主的深度是由公民参与是否充分来确定的,它与民主的性质相关;民主的范围则是指全社会世纪参与决策问题的多少及其重要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的大小,涉及的民主的效能问题。 米勒认为,当一种民主体制的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每个参与者能够自由表达,同意意愿倾听并考虑相反的观点——作出的,那么,这种民主体制就是协商。(二)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博克斯提出了“公民治理”的行政模式,“我们需要将公民带入政策议程。社区项目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的中心地带,我们需要创造开发的参与机制,以迎接而不是威胁的态度欢迎公民的进入”。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认公民的参与不经可以增强官员的回应性,而且还可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三、国内研究综述随着社会民主化的推进,公民政策参与研究备受学者的青睐,梳理国内学者相关文献,主要从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一)公众政策参与的必要性研究。政策合法化是公共政策执行阶段的基础和前提,黄大熹、汪小峰指出“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引入公民参与以增强其公共性十分必要,一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社会各利益群体进行博弈最终达成妥协的过程,二为公民参与式弥补政府有限理性的缺陷与客服公共权力腐败的必要路径。” 宁国良教授、陆小成认为要实现公共政策执行民主化,就必须要让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全过程,只有通过公民政治参与,才能维护人民的民主地位和公民权力。马赛认为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易于膨胀的政府人员自身利益而保护公共利益不被公共权力所侵害;另一方面还能使得公共政策在公众的配合下有效的完成。(二)公众政策参与的制约因素研究。胡宁生教授提出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存的非制度化因素,即公民借助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和维持特定的利益,这种参与方式已经被广泛认同;这就使得当人民利益受到政策影响而认为有必要加以改变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制度和法律上的正式救济途径,而是首先想到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使法律形同虚设,并且产生大量的“灰色交易”和“寻租行为”。陈振明教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公众参与观念上存在误区,公民参与的整体水平不高,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李庆均教授认为公众参与困境还受政府以及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因素的影响。“为了谋取利益,行政主体便会阻碍公民在政策过程中的参与,封锁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的渠道,从而垄断政策过程,增加公民参与的障碍。”“信任是政府与公民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润滑剂。只有这样才能化竞争为合作,化制衡为互助”。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公共政策复习参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公共政策复习参考
上传于||文档简介
&&公​共​政​策​复​习​参​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公共政策复习题(仅供参考)_文库下载
1亿文档 免费下载
当前位置: &
& 公共政策复习题(仅供参考)
公共政策复习题(仅供参考)
公共政策复习题
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政府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互适模型,有些学者称之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循环模型,当代美国学者M-雷恩和F-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他们认为政策执行经历三个阶段(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遵循三个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博弈模型。以美国学者E-巴德克为主要代表。视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或赛局,包括以下规定: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性质、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
政策执行资源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公共政策对象的含义: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它从一开始就存在两个层面即价值判断和技术分析层面的分野。
所谓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事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事前评估的主要功能是将政策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事前控制的有效工具。
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事实标准。
事实标准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在上产生哪些效果或影响。
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设立遵循不同的原则。
从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在一起,分不清某项资源的支出到底是属于对那一项政策的投入,或每一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订执行各自政策,于是各种不同的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变化中分出来。
我国目前的政策监督系统主要由这么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二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三是纪检、监察部门;四是审计、统计部门;五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政策变动的两种类型:①断裂型。②渐进调整型。
政策调整的含义: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问题的解决,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中常见的形式是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两者的区别在政策分析中也常见的。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沃尔夫分析模式,基本上从政策过程和步骤的角度,讨论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邓恩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模式。他认为,公共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三类问题:事实、价值和规范。
6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把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军事领域,并很快在各政府部门推广,形成著名的“计划――规划――预算系统”(PPBS)方法。 何谓可行性分析?是指对政策方案是否具有接受河北贯彻的可能性的分析,包括以下内容:①经济上的可行性。②政治上的可行性。③行政上的可行性。④法律上的可行性。⑤技术上的可行性。
德尔菲法的含义:是指采取函询调查的形式,行政手段的含义:是指依靠行政组织权威,采用行政命令、知识、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特点是: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法律手段的含义: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法令、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特点是: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稳定性。④规范性。
经济手段的含义:指根据客观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特点是:①间接性。②有偿性。③关联性。
政策执行手段的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
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执行矫正的含义: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二、简答题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作出了哪些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有哪些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政策效率、政策效能、政策效益、回应的充分性、执行力。
价值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公正。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过程对比法主要包括“始――终”、“始――中”以及“有――无”对比。
(过程对比法)“始――终”对比分析可进一步划分为:前――后、投射――实施后、控制对象――实验对象的对比法。
投射――实施后的方法也可称作“预测效果――实际效果”结对比法。
“有――无政策”的对比分析法是测量政策“纯效果”的主要方法。
所谓价值分析法,就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所谓功能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功能的价值进行测定和评判。
进行功能评价,应用公式为:V(功能值)=f(实现功能的最低成本)/c(功能的实际成本)。
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学的近期有哪些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科学有哪些品格?答:1、科学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致;2、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3、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与逻辑一致性;4、科学注重简单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1)直接形式――公报和讲话;(2)间接形式――联名发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创议;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指导
公共政策的内涵?答: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答:1、政治性;2、阶级性、3、权威性;4、普遍性;5、目标取向是公共政策的灵魂;6、稳定性与变动性;7、预见性。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决策者的素质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答:1、决策者的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2、决策者的品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3、决策者的智力水平与公共政策的水平成正比;4、决策者的性格和风格影响公共政策的风格。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答: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调整或更新,使其更加完善和科学。
所谓政策调整,就是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主要有:一政策制定者;二政策执行者;三政策受益者。
政策周期: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阶段性政策周期、功能性政策周期和反复性政策周期。
公共政策分析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答: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三种政策议程构建模式(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春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答: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3、何谓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
答:①政策宣传。②政策分解。③物质准备。④组织准备。⑤政策实验。⑥全面实施。 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答:①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②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③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①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②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③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④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⑤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⑥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
如何确保政策方案设计的科学性?答:1、设计的基本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2、设计阶段:轮廓勾画。即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概要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想;细节设计。就是将政策方案具体化,探索实现政策目标的各种组织力量、具体措施等。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答: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分别向专家提出问题,在相互不见面的情况下发表意见,交流信息,而后将他们的答复意见加以整理、综合。
脚本写作法的含义:就是准备脚本的过程,它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的某段时间内假定要发生的时间的逻辑顺序予以排列来编写脚本。脚本写作的特点:①以一系列假设为基础。②任何脚本只能描述一种可能的前景。 决策咨询的特点:①综合性。②法治性。③公共性。④时效性。⑤相对独立性。
以理性分析为基础和根据的定量分析是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
定量分析是运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学、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政策分析的数学模型。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比较有影响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克朗在《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一书中完成的。分为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技术。
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怎样恰当确定公共政策目标?)答: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需要遵循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的小;6、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取舍和区分主次。
政策执行的原则?答:1、计划周密;2、执行准确;3、灵活创新;4、全局与局部的兼顾
怎样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保证政策合理变通的条件?答: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答:1、实事求是原则;2、时效性原则;3、信息原则;4、民主原则;5、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6、宣传解释原则;7、动态原则。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答: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的功能?答:1、政策评估是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4、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5、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请比较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优点和缺点? 答:内部评估的含义: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所进行的评估。优点:有利于评估的开展,有利于评估结果真正发挥作用。缺点:有可能在评估中夸大成绩、掩饰失误,评估容易走向片面,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技术要求高。
外部评估的含义:是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优点:能够较公正的进行评估,能够提高评估质量。缺点:容易迎合委托人的意愿,出现不是对政策本身或社会效益负责的现象。
简述价值分析的内涵?答:1、其目的是:以
Word文档免费下载:(下载1-3页,共3页)
公共政策复习题(仅供参考... 3页 7下载券 00318全国2011年4月自考... 2页...复习( 《公共政策 》复习(一) 一、填空 * 1、全世界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是冯...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参考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3D复试投注对照 4页 免费 公共政策复习题(仅供参考) 3页 20财富值搜...浅谈公共政策合法性基础及其缺陷公共政策是一种政治输出系统,关注的是社会公共问题...管理考研参考书之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重点,复试分数,押题模拟考试,内部题...?2014 年考研复习宏观规划?仅供参考复习 时间 进度 2013 年 1 月或更早 ...公共政策期末最终复习整理 公共政策人大版,期末考试范围,自己整理公共政策人大版,...仅供参考,不是标准的题库。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一、社会...管理考研参考书之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重点,复试分数,押题模拟考试,内部题...?2014 年考研复习宏观规划?仅供参考复习 时间 进度 2013 年 1 月或更早 ...0318公共政策复习重点资料参考(1)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公共政策复习题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分析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激发机制 2.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及参考答案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分析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激发机制 2.政策...09 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第一章 导论 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试述政策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科珀等学者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直接提出或间接提出政策问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模型: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1)外在创始模型。外在创始模型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这一模型与科珀和埃尔德最初提出的模型相似。它适用的情境包括:创始者身处政府结构之外;表达或提出一项需求;试图将问题散布到其他社会团体,以先行进入公众议程;最终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以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2)动员模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该模型下的政策问题一般都能顺利地进入正式议程,但为了以后更好地执行该项政策,政府也需要将该问题提交公众议程加以讨论。在该模型下,政府领导人及其有关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如何将政府正式议程中的政策问题提交到公众议程。该模型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在那里,公共政策问题通常都是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3)内在创始模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显然,该模型企图排除社会大众参与的情形,使得此类问题远离公众议程,社会大众便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和希望。在该模型下,公限于政府内部的单位或接近于决策者的团体才能提出此类政策问题;问题最多会扩散到一些认同性团体,以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决策者将此类问题列入正式议程。该模型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具体到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并非仅仅采用一种模型来构建其政策议程,而是会一并采用多种模型,因而在多数国家中政策议程建构模型均呈现高度的复杂性。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要顺利完成终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为确保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政策主体首先应该重视做好说服工作,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政策终结的倡导者要善于把握思想观念变迁的脉搏,抓住理念变迁的大好时机,寻求或创造新的理念框架,提供新的观念,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变更,改变对原政策的看法,形成终结的认识基础。(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政策终结支持者的态度和人数的多寡,是决定政策终结成败的关键。政策终结的倡导者必须努力争取各种支持力量,以推动政策终结的实现。(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为了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可以采用新政策出台与旧政策终结并举的方法,及时地采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使人们在丧失对旧政策期望的同时得到一个新的希望。(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对于那些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可以适当扩大参与范围,实现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特别是对那些关系重大的,准备用来替换旧政策的创新性政策来说,一方面,它们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很难对其进行十分精确的判断和分析;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后果影响十分深远,难以预料,作为创新性的政策,类似的政策经难又十分缺乏,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政策进行必要的试验。否则,突然宣布一项政策终结,可能会导致矛盾的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6)终结必要的部分,减少终结的代价。在政策终结阻力较为强大且持久,而政府又必须进行某种政策终结的情况下,政府将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压力,放弃较高的目标期望值,以降低目标的方式来换取有限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所谓的折中妥协。妥协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缩小终结的范围,因为终结的部分越少,受终结威胁的人就越少,于是反终结联盟的力量也就越小。
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用途。
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值,以判断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政策评估的用途:(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3)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4)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5)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试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政策研究组织现已深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就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2)作为知识的积累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3)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作为宣传性机构,政策
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论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
公共政策学既不同于决策科学,也不同于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具体地讲,虽然这几门学科研究的都是组织的决策活动,但是相互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1)作为决策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指的是包括企业、交通系统、军队、学校、医院、公共组织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2)作为行政策学研究对象的行政决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做出决定的活动。(3)作为立法学研究对象的法制制定,指的是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文件的活动。它不仅包括立法机关依法制定法律的专门活动,而且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次级国家行政机构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4)而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则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试述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的几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任何一项单个的公共政策都可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单体研究才使公共政策学充满了活力。(2)政策群和政策链。公共政策学不仅研究具体的个别的政策,而且把政策群和政策链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所谓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所谓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这就是政策一般。公共政策的概念、命题、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对政策一般的认识之上的。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过程,是对政策一般的反映和摹写,是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般规律的阐释。
试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主要贡献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2)指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3)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试述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直接意义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试述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政策的认识论本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从政党实现其理念追求和政府实现治理的途径来看,理论指导实践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同时实践基本上也是通过政策而上升为理论的。(1)政策与理论: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或指导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2、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正确的理论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可以指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路线,以它为依据制定出来的政策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结果。(2)政策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同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法与政策强调的重点不同。试述这种不同如何体现于文体付诸实行的过程中。
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法与政策具有同一文本,但是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于文本付诸实行的过程中:(1)政策注重于“要做,怎样做”;法则注重于“不能做什么,做了给予什么惩罚”(2)法的执行过程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司法染污般不主动地加以干预,但是恰恰是在司法机关不主动行为的这个领域里,政府却主动地进行政策实施,政策对象是否要求或反对实施政策,政策对象是否请求给予以及请求多少,都不是影响政府行为的根本因素。(3)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政策就是各项具体的政策而言,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不对称的。(4)法的适用必须力求统一,因此对法律适用来说,法律明文优于法律精神、不得偏离法律的明文成为公认的原则;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5)虽然政策和法都具有强制性,但是政策执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是由国家来保证其
执行的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如果越限国家就要依法惩处。(6)政策和法都要求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二者相比较,政策更为灵活,能更快地应对客观形势的变动。(7)法和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干预。但是二者相比较,政策干预的范围更大、更深入。
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的意义,即有分类的缺陷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
(1)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和配置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划分,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政策工具的特性,也就不能对症下药地对政策工具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合理的配置,在政策的执行中就不能有效地促成政策目标的实现。(2)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的主要缺陷是:1、这些分类大多只适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而对政治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传播政策等使用的政策工具则缺乏考察和分类。2、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过于重视正式的、有形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式的、无形的、动态的政策工具,因此无法比较明确地推断出一定类型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些分类过于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观臆想。(3)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有:1、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2、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3、在对政策进行类型划分时要认真考察每一类型的政策工具的基本假设,预期效果,成本与收益以及政策结果。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实现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
试述政策系统与政策制定者的关系 (1)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政策系统内,不同政策行为者围绕特定的政策议题,为着各自的利益讨价还价、互相作用和博弈,使公共政策最终得以制定和执行。(2)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虽然是该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或政策行为者的功能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是政策系统的作用总是大于组成该系统的各个行为者个体作用的简单相加。各政策行为者的角色与行为必定受制于政策系统的结构,政策系统既有的制度规则,也直接影响着各行为者谋求利益的方式和意愿以及他们努力的成功程度。因此必须准确界定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各政策子系统或政策行为者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它们与政策系统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以达到进一步优化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之目的。
试述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客体系统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公共政策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可以从“事”和“人”两个角度来认识公共政策的客体。(1)公共政策问题。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社会或公共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或公共问题都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解决。只有那些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涉及相当多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或公共问题,才能成为公共政策的客体。(2)目标人群。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标人群。所谓目标人群,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所要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就是这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间的关系。(3)客体系统。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系统。客体系统存在于政策系统之外。当有关客体系统的信息输入到政策系统之内,而且政策主体系统经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决定针对客体系统制定政策时客体系统才被内化为政策对象。而在被内化以前客体系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则是政策系统的环境构成的一部分。
试述公共政策在政府推行政治统治和实施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1)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所谓“政治统治”就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为了维护、巩固和加强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地位,而对国民采取的支配、控制与统辖。作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一种政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政治统治不是这两大阶级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公共政策常常被用来表达和维护统治阶级总体的、长远的、根本性利益。政府权力还以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来加强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2)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试述公共决策的规则
现代政治是程序政治,程序就是一系列规则。所谓决策规则就是决策主体择定最终政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政策制定主体采纳的基本政策规则主要有两种:一是全体一致规则二是多数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同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规则有两个基本特征:1、决策主体在形式上都能绝对平等地分享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都会对政策方案的通过产生决定性影响。2、决策结果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即所有决策主体都能因最终方案选择而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没有人因此而受损。(2)多数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采纳的公共政策的择案规则。
试述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及消极影响
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政策信息沟通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4、角色替代。当然在肯定社会团体的正面功能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一定条件下社会团体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1)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2)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采取排他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成为曼库尔.奥尔森所说的“分利集团”,侵蚀、消解政府权威,甚至替代决策。(3)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
试述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的监控
大众传播对于民众了解和接受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及监督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报道和解读,使政策内容迅速而准确地抵达政策对象,提高公众对决策的知晓度和认同感,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1、主要是通过如实介绍政策的内容和背景,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等,使政策为民众所认知。2、大众传播在政策宣传中还经常充当“意见领袖”的作用,或以典型报道、评论等形式充当政府代言人,为政策宣传造势;或通过邀请专家、民意调查、实例讲解等形式,劝告或说服公众接受特定的政策目标。3、通过持续的政策宣传,引领和规范公众的观念和行动,间接地推动政策目标的实现。(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大众传播不仅充当着政策对象和公众意见收集者的角色,还能充当监测者和裁判者的角色,对政策效果和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对于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偏差,通过焦点曝光、道德谴责、社会劝诫和舆论制约等方式,将其全方位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以保障政策的正常执行;对于因客观因素引起的偏差,大众传播则将建议传递给政策执行者,以改进和完善政策。
试述进行公共政策研究时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
(1)模型的认识论意义如下:1、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说模型的功能须尽可能准确地表示原型,而且原则上须对应于原型的某些特征,所以就有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型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预测。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由于模型的特征是只反映观现实世界中某一局部问题,由与该问题有关的主要因素构成,表示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定量关系,因此模型能够使人们从某一特定的视角窥视到万象纷繁的现实事物的奥秘并发现其运动规律,从而使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形成抽象认识。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2)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证性,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又十分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强调从中发现有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一定的相关性,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3)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执行的步骤顺序。模型对于政策研究和实际决策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它就可以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即格式化、标准化、工程化的决策程序、使决策有统一的语言、符号、规格,“以此限制和缩小决策者主观随意性的自由度,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实施的速度和质量。”
试述政策过程的专业化包含的内容
(1)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其接触范围广、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专业优势和特长,尽管在原则上那些处于最高层次的人有权正式决策但实际上政策议程的确立常常需要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许多政策问题,如核能、环境保护、交通、通信等涉及复杂的技术和高深的专门知识,而直接决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时间和精力,这给专家在政策方案的设计及其选择上提供了发挥专长的机会,他们的意见常常为政策制定的依据(3)作为行政官僚的专业技术人直接参与政策的执行,他们的价值观、素质与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效果。(4)政策的执行效果一般也需要具有特定技术专长的人员进行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决策过程的专业化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试述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包含的内容
就形式而言,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1)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2)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除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还要通过听证会等各种制度化形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3)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订、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的类别
(1)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论。在该模型下政府领导人及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如何将政府正式议程中的政策问题提交到公众议程。(3)内在创始模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显然该模型企图排除社会大众参与的情形,使得此类问题远离公众议程,社会大众便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和希望。在该模型下仅限于政府内部的单位或接近于决策者的团体才能提出此类政策问题。
试述公共政策抉择主体的主要类别
(1)国家元首。通常中国家的最高代表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所行由于政府部门是政策制定者,因此它们提出的公共问题往往最容易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2)政治人物。政治人物通常是指通过法宝的途径占据国家或各种政党或政治组织高层权力地位的政治领导人物。这些人往往能够总揽全局,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全页面是准确地把握各类公共问题,并利用手中的制度授权和自身的影响力适时地向有关组织和部门提出公共问题。(3)政党组织。政党是近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它往往是超地区、超行业、超血缘联系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代表,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争取执政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其所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它必然是提出公共问题的重要主体。(4)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往往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其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而在于千方百计地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益集团也会经常向政府和有关公共组织提出公共问题。(5)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的影响外,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更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大众传媒体在提出公共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政府决策越来越要求科学化。因此适应决策科学化需要的相关专家人士及政策咨询机构的作用也日渐突出。它们如今成为现代科学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
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1)边界分析。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公共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边界分析往往有三个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3)类别分析。类别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4)层次分析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原因层次分析法亦属一种类别分析法,它主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析方法同样受到分析者所持价值偏好的强烈影响,难以确保问题认定的正确性。(5)头脑风暴法。也称脑力激荡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讲座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它在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如下一些阶段:1、组建团体2、意见产出3、意见评估4、意见排序。(6)假设分析。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公共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它比上述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试述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
社会中的公共问题往往很多,但真正能进入政策议程的并不多。(1)一个公共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的条件有: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才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从而进入政策议程。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应当说,上述两种条件都仅属一些特别的条件,它们并不能经常单独发挥作用,而必须与正常、民主和开放的问题察觉机制与过程相配合才能奏效。(2)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有:1、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因素。2、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有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凡不合乎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同样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也很难进入决策核心。3、一项公共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试述公共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外在创始模型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它适用的情境包括:创始者身处政府结构之外;表达或提出一项需求。(2)动员模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该模型下的政策问题一般都能顺利的进入正式议程;但为了以后更好地执行该项政策政府也需要将该问题提交公众议程加以讨使的职权一般涉及礼仪上的外交权、国家法律的签署权和发布权等方面。但在不同政府体制下,国家元首的抉择权力是大不相同的。在虚位元首制下国家元首只能行使礼仪或形式上的最高国家抉择权力,在实位元首制下,国家元首不仅有国家元首本身的权力而且还有其他国家权力,如政府首脑权、最高军事统帅权等,它就成为国家决策概略的核心。(2)行政首长。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最高行政决策者和执行者的统称。各国一般采取行政首长负责制,即行政机关首长拥有行政决策的抉择权并对其负责。(3)民意代表。一些公共政策特别是那些要上升到国家或地方法律高度的公共政策以及那些需要代议机关审议的公共政策往必须经过民意赌赞同和批准才能得以制定。(4)法官。在流行判例法和习惯法的国家或存在违宪司法审查权的国家,法官的判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立法行为,因而法官对公共政策也就有一定的抉择权。(5)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在一些执政党特别强大或党政一元化的国家执政党在国家政策的实际抉择中往往起着相当直接和极为重要的作用。执政党的首脑也可能在国家的政策抉择中起着核心作用。(6)一些国家的军事机关及其首脑在国家政策的抉择中也会发挥重要的甚至根本的作用。
试述政策论证的要素
(1)政策相关信息,指与所论证的政策方案相关的信息。(2)政策主张,指政策论证的结论。(3)立论理由,指政策论证中的假定,这些假定往往是某种公认的事实、原理、定律或常识,它们把政策相关信息与政策主张连接起来。(4)立论依据,指用来证明立论理由或驳斥理由成立的根据,这些根据旨在以更深层次和更具说服力的假定或事实来支持、充实立论理由或驳斥理由所作的论证。(5)驳斥理由,指的是对为什么立论理由无法被接受的原因、结论、假定所做的分析。(6)可信度,指立论理由及其立论依据压倒驳斥理由及其立论依据的程度。
试述政策论证的模式
(1)权威模式。这是指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而作为论证信息的可信度的基础。(2)统计模式。这是指以如下的统计学假设为基础而进行的政策论证,即对于被作为样本的个体来说真实的东西,对于样本赌群体来说也同样真实。(3)类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某一类别中的大多数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该类别中的某一个体就具有这些特征。(4)直觉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公共决策者所具备的直觉特质。(5)分析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政策方案的论证者用来论证的信息是他们运用数学模拟、时间序列分析、系统分析等高度精致化的分析方法获得的。也就是说,分析方法的效度被作为政策论证的基础。(6)解释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论证者以政策的因果关系作为论据的基础,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特定的原生性因素的出现是某种结果的出现的原因。(7)实用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主张是以来自于政策行为者的动机、个案比较、相似或类似个案类推的论证为基础的。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或者是对政策行为者的期望、要求、意图、价值、伦理等所做的假设,或者是对两个或更多的政策环境之间的相似性所做的假设。(8)价值评价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论证是以伦理规范或道德原则方面的论证为基础的,相关信息转换成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根据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对有关政策及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如对与错,好与坏。
试述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高质量的政策需要有腿主的决策机制作保障。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至少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1、完善政策评估;2、推广决策听证。(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必须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形成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理性互动。因此一要优化公民参与机制,二要构建创新激励机制。(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共建共享机制是理性互动的公共治理最佳状态,标志着公共治理的和谐,标志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构建政策执行的三者功能共享机制主要包括:1、构建信息沟通机制,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是提高
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基础。2、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明确规定执行主体对执行过程及其结果应承担的责任。要建立行政首长问责制,完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3、要完善执行监督机制。(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构建利益均衡机制实现利益均衡有利于提高政策执行力。要构建良好的利益均衡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功能。二是要建立利益引导机制。三是要建立利益约束机制。四是建立利益调节机制。五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试述造成公共政策偏差的主观原因
(1)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利益和需求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执行。(2)执行者的素质缺陷也是造成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3)新的社会需求,这将极大地加强决策体制的负重程度,并在它难以承受的时候出现制度疲劳,形成整体的制度性危机。因此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获取社会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而不是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而不断的渐进调整式的政策变动,相对于激进式的革命,应该是人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完善的更加成熟的理性表现。
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
具体地来说政策调整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及时纠偏,预防失误。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是主观认识不够或是有意为之。也可能是客观条件受到限制而造成的。如果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也会导致执行偏差。(4)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也容易造成政策执行偏差。(5)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准备工作不够完善如计划不周、设入不足等也往往是造成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
试述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该重点建立、健全的制度
(1)首长负责制。首长负责制要求经法程序进入行政体系中的公职人员一经确立行政职务关系,必须履行职务不失职;必须遵循权限不越权;必须符合法定目标不滥用权;必须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避免行政失当。(2)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是围绕政策目标和政策计划的实现而展开的,是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实行目标管理而签订责任状使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身上,有利于突出业绩,提高绩效,加强执行行为的控制与监督。(3)岗位责任制。即根据公共政策执行的目标与任务设置工作职位,进而确定权责范围做到因事设岗,因岗择人。(4)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其行为超出法律的界限,即行为不当或行政不作为等违法行为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以此实现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进程。
试述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是由政策监控主体、政策监控对象、政策监控主体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考虑到政策监控主体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构成活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和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内部政策监控主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内部政策监控的运行路线分为以下两种形式:1、自上而下监控。2、自下而上监控。(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由于政策监控主体在政府体制结构中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政策监控主体施加影响力的程度各有差异。1、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3、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5、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监控6、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
(1)利益刚性的限制。一项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就会因为它对利益的调节而形成一定的利益结构。重大的政策调整实际上就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在一定时期对特定阶层已建构的利益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所以重大的政策变动和作出引起极大损益的政策决定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分裂乃至造成冲突。而那些只是部分增减政策资源,或修正现行政策部分条款的项目则容易在决策层达成协议。(2)现行政策的制约。现行政策本身是政策决策的环境条件,是未来政策必须适应的重要环境或背景,政策决策很难不受到它的限制和约束。没有一个决策者是在一种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原初状态下工作的,从本质上来看,任何政策包括重大创新政策都是对现行政策的某种形式的延续。(3)公共意志的趋中。一般说来,民意也是一种正态分布,总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公共利益,它的变化通常不会太大。因此,在一个稳定有序运转的政治系统内,轮流执政的政党和政治领袖对于许多政策尤其是基本国策看法的差异程度是很小的。当他们在竞争中争取选票以及在其他情况下争取公民支持的时候,往往仅对政策提出渐进的,部分的修改。这也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的一种表现。(4)变革成本的约束。现行政策可能已投入巨额的资源,重大政策变动所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往往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现行政策越完善、调节能力越强的国家、政策创新的难度越大,对各种新的历史机遇的敏感性可能越差,反应越迟钝。(5)人类理性的局限。全面的政策变革是对决策的理性能力的严峻挑战,决策者并没有时间、资金和智慧,用以调整所有的政策方案。虽然科学技术充分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仍未具有充分的预测能力,以了解每一项政策方案的将来的后果。尤其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经常处于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交互作用的情境下实在难以预估每一项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6)社会稳定的需要。社会的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政策要求。重大政策创新打破了现存的利益格局,必然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反抗和他们对新政策的冷漠,并迅速激发起各种相互冲突的、强烈的、这些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该项政策执行的时间越长涉及面越广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甚至导致整项政策的失败。因此要避免政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就要求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政策出台以后必须密切注意和及时了解政策实施的后果,加强评估和监控随时随地收集政策的反馈信息,一旦发现政策出现偏差和失误就应当立即予以调整。(2)协调关系、有序运行。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政策系统内部关系也错综复杂。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与配合,通过对出现矛盾和纠纷的政策内容和政策关系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使各方面的政策相衔接、协调一致地发挥整体功能。(3)发展完善、保持稳定。尽管一项政策一旦制定和颁布后,其内容便基本固定下来,但用进化的眼光来看,公共政策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客观环境和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因此一项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人们在实践中深化认识进而不断调整原有的政策,使之趋于完善。可见公共政策的适当调整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试述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一考通上的太多只打的重点) (1)组织的持久性。从社会有机体论的角度来看政策执行机构有如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即使它已经无事可做、没有再存在的必要它也要想方设法延续自己的生命。组织机构的这种持久生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机构的功能性2、组织机构的保守性3、组织机构的适应性。(2)代价。政策终结的代价包括:1、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2、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
试述要顺利完成政策终结的策略
(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为确保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政策主体首先应该重视做好说服工作,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应该通过有效的说服工作让人们明白:政策终结并不是某些机构或个人前途的丧失,而是改变劣境、寻求发展、迈向成功的新机会。(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政策终结的倡导者要善于把握思想观念变迁的脉搏,抓住理念变迁的大好时机,寻求或创造新的理念框架,提供新的观念,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变更,改变对原政策的看法,形成终结的认识基础。(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政策终结支持者的态度和人数的多寡,是决定政策终结成败的关键。政策终结的倡导者必须努力争取各种支持力量,以推动政策终结的实现。(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为了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可以采用新政策出台与旧政策终结并举的方法,及时地采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使人们在丧失对旧政策期望的同时得到一个新的希望。这种做法往往可以大大减少关于政策终结的争议和阻力,削弱反对者的力量。(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试探本身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认清终结的必要性,为终结的实施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也会由于信息的不完整而导致误解和错误反应,并为反对力量的结盟提供时间。(6)终结必要的部分,减少终结代价。在政策终结阻力较为强大且持久,而政府又必须进行某种政策终结的情况下,政府将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压力放弃较高的目标期望值,以降低目标的方式来换取有限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所谓的折中妥协。但是妥协不是投降,推进终结者必须坚持自己的动机,要确切指出原政策中有哪些需要终结哪些可以保留。在实际过程中,绝大多数政策终结都存在这一现象,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试述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的含义及其相关联系
(1)元政策,或者叫做总政策(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2)基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就是基本政策,又被称做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基本政策衍生自元政策,是元政策在某一领域或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同时它又是该领域或方面的元政策,对该领域或方面的具体政策起管总的、统摄的、统帅的作用。(3)部门政策。为在某一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部门政策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体现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共基础知识主观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