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伟长大以后做什么 绘本能当什么

传言惹祸,15万斤白菜被哄抢
来源:潍坊新闻网
潍坊新闻网12月6日讯 昌邑菜农王治伟和妻子今年辛苦种植了34亩大白菜,由于家里有事,丰收的白菜没有来得及收获。可最近几天,有人传言王治伟地里的白菜不要了,附近的村民和务工者纷纷来拔白菜,导致王治伟损失了15万斤白菜。12月5日,记者来到现场看到,白菜地里一片狼藉,只剩一小部分白菜。事发后,民警及时协调此事,部分拔白菜的人给予了王治伟赔偿。
现场探访 白菜叶散落地里,白菜只剩少数
12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309国道与青银高速交叉口以东200米路南的农田里。一大块地里种植着白菜,大部分已经被拔了出来,还有一部分留在地里。
记者注意到,白菜地西南侧的白菜并不是被有规律地拔出。地里一片狼藉,一些个头小的白菜并没有被拔出,还有一些已经拔出来的白菜被扔在了地里,烂掉的白菜叶子凌乱地散落在地上。地里的车辙印清晰可见,还有很多脚印。在白菜地的中心位置,被拔出来的白菜堆放在地里,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膜,周围同样有很多烂掉的白菜叶子。不远处,还有几个装白菜的尼龙袋子掉在地上。
记者又来到白菜地的东北侧,一个尼龙袋子里装着白菜,这些白菜已经被剥掉烂叶子。在这片白菜地北侧的树林里,地上放着一堆白菜,有20多棵。
大白菜种植户王治伟正在地里清理着白菜叶,并查看地里剩下的白菜。“这几天,地里不少白菜被人哄抢了,现在只剩下一小部分白菜了。”王治伟无奈地说,当时,一些人开着三轮车来拉白菜,地里都留下了车辙印。还有一些人将白菜装进尼龙袋后没来得及带走,直接扔在了地里。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哄抢白菜的时候,把剥下来的白菜叶子扔在了地里,需要及时清理出去。要是烂在地里的话,以后更难清理了。”王治伟说,他和妻子辛辛苦苦种植的白菜,没想到几天时间里,被哄抢了大半。
辛苦种菜 浇一遍水得六天,晚上睡在车上
记者采访得知,王治伟是昌邑市围子街道辛赵村人,以种地为生。由于老家没有成片的农田,他在309国道与青银高速交叉口附近承包了34亩农田,每亩地每年的承包费是500元。“第一茬种植了玉米,可今年玉米价格比较低,减去各种成本,几乎没有赚到钱。”王治伟告诉记者。
收获玉米后,王治伟与妻子商量,决定在这片地里种植大白菜。“种植34亩大白菜非常辛苦,尤其是浇水的时候,我和妻子要白天黑夜在这看着。”王治伟说,他承包的农田面积比较大,给白菜浇一遍水,需要6天6夜。由于离家比较远,他和妻子晚上就在货车上搭个棚子睡觉。吃苦受累不怕,只盼着让白菜长得好一些。
王治伟说,种植这么大片白菜,不光辛苦,还投入了不少成本。“白菜种子花去了1000多元,浇了4遍水花费了2000多元,化肥的费用是1万多元,还有包地的成本。这样算下来,总成本是3万多元。”王治伟告诉记者,雇人、耕地还需要不少钱。
白菜长大后,为了防止被偷,王治伟几乎天天在地里看着。“有时候附近的村民来拔白菜,我就和他们说,都是自己家里的白菜,拔几棵没问题。”王治伟说,怕白菜被冻坏,他还用了几天时间,给白菜盖上了一层薄膜。
突生意外 原本打算拔白菜,母亲受伤住院
进入12月份,王治伟打算将白菜拔出来,运回家慢慢卖。“11月份的时候,白菜价格非常低,商贩到地里收购,每斤才一角钱,减去人工费,我几乎赚不到钱。”王治伟说,最近的雨雪天气过后,白菜的价格涨了上来,每斤卖到了四五角钱。
12月2日中午,王治伟本想喊母亲吃饭后到地里一起拔白菜。可是来到母亲的房子里后,他发现母亲头上在流血。经过询问,原来母亲外出时被一辆车撞倒,头部受伤,肇事车离开现场,母亲便自己回到了家里。“我当时立即把母亲送到了昌邑市人民医院治疗。”王治伟说,由于忙着照顾母亲,他就没去拔白菜。
2日晚上,王治伟接到了朋友打来的电话,问他地里的白菜还要不要了。
“当时我在医院照顾母亲,朋友说有一些人在拔我种植的白菜,让我去看看。”王治伟说,他当时以为别人拔几棵白菜吃,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没放在心上,“在我们农村,家里种着白菜,乡亲们要几棵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白菜被抢 有人开车进了菜地,拦都拦不住
12月3日下午,还在医院照顾母亲的王治伟又接到了朋友的电话。朋友告诉他,白菜地里有很多人在哄抢白菜,甚至还有人开着车来拉白菜。“当时我还很纳闷,怎么会有人去哄抢白菜呢?”王治伟告诉记者,得知此事后,他立即开车赶到了白菜地里。
王治伟走到距白菜地几百米远的土路上,就看到好几辆车拉着白菜要走,他立即进行阻止,可是根本拦不住。“有人开着电动三轮车,还有人开着轻型卡车,车上都装满了白菜。”王治伟只好向当地派出所报警。
当王治伟来到白菜地里,眼前的一幕让他无法相信是真的。地里有很多拔白菜的人,有人把三轮车开到了地里,正忙着装白菜。“这些人只挑好的白菜装,个头小的和被冻坏的白菜都被遗弃在地里。”王治伟对记者说,他进行了制止,可是根本没有人听。
过了一会儿,民警赶到现场。“看到警察来了,这些拔白菜的人赶紧往外跑,有的人将已经装好的白菜直接扔在了地里。”
在现场,附近村里的村民梁师傅告诉记者,他常年在这周围放羊,经常看到王治伟管理白菜,非常不容易,有时候夜里还住在白菜地里。2日上午,他在放羊的时候,发现有人来拔白菜。“我没有手机,无法通知老王,我就找到了老王的一名朋友,让他赶紧通知老王这件事情。否则过不了几天,地里的白菜就被拔光了。”梁师傅对记者说。
警方出动 协调拔菜人赔偿
4日上午,王治伟来到白菜地里,看到仍有几个人在拔白菜,地里被弄得乱七八糟。他再次报警,向民警说明了情况。很快,民警赶到现场,将几名正在拔白菜的人带回了派出所。
综合保税区汶泉派出所的出警民警说,经过询问,他们了解了这几个人为什么去拔白菜。原来,有人传言王治伟菜地里的白菜没人要了,才会有附近的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去地里拔白菜。经过协调,这几个人同意给予王治伟一些赔偿。
跟着别人去拔白菜的刘女士说,她住在附近的村子里,看到这两天有人去地里拔白菜,并且听说这些白菜已经没人要了,所以她也前去拔了几棵。“这完全是误会,老王种白菜不容易,我也不能白拿人家的白菜,就给了老王一些补偿。”提及此事,刘女士有些尴尬。
王治伟告诉记者,这几个人有给50元、100元的,还有给200元的,总共给了1000多元。“非常感谢民警,帮忙阻止了拔白菜的人。”王治伟说,他粗略统计了一下,一共有15万斤白菜被哄抢,损失好几万元,“其他人拔去的白菜,已经无法要回来了。”
5日上午,王治伟开着自己的轻型货车来到白菜地里,准备将剩下的白菜运回家。“这段时间还要照顾母亲,没想到遇到这种事情,只好将远在济南的姐姐叫回家照顾母亲,我自己慢慢拔白菜。”王治伟说,白菜运回家后,他还得卖白菜,“从现在的情况看,几个月的辛苦算是白费了。”
记者手记 该查查谁造的谣
辛辛苦苦忙活几个月,终于盼到了白菜收获的时候。可由于晚收获了几天,竟被人拔走了十几万斤。听上去确实很难让人相信,种植白菜的菜农更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经过民警调查,哄抢白菜的起因竟然是一句传言——白菜不要了。这坑人的谣言不知从谁的口中传出,附近的村民和务工人员竟然都信以为真,最后做出了拔白菜的举动。拔几棵也就罢了,还开来了三轮车、卡车。结果致使菜农几个月的辛苦付之东流,让人心痛。到底是谁造的谣,难道不应该查查?
“谣言止于智者”,在不确认事实的情况下,轻易听信谣言、传言,是不明智的选择,不光自己会触碰到法律的红线,更会让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记者 邓永杰)关心潍坊大事小情,就关注潍坊新闻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fnews001)!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传言惹祸 潍坊昌邑菜农15万斤白菜被哄抢
昌邑第一地方门户
您的位置: &
传言惹祸 潍坊昌邑菜农15万斤白菜被哄抢
昌邑菜农王治伟和妻子今年辛苦种植了34亩大白菜,由于家里有事,丰收的白菜没有来得及收获。可最近几天,有人传言王治伟地里的白菜不要了,附近的村民和务工者纷纷来拔白菜,导致王治伟损失了15万斤白菜。12月5日,记者来到现场看到,白菜地里一片狼藉,只剩一小部分白菜。事发后,民警及时协调此事,部分拔白菜的人给予了王治伟赔偿。& & 现场探访 白菜叶散落地里,白菜只剩少数& & 12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309国道与青银高速交叉口以东200米路南的农田里。一大块地里种植着白菜,大部分已经被拔了出来,还有一部分留在地里。& & 记者注意到,白菜地西南侧的白菜并不是被有规律地拔出。地里一片狼藉,一些个头小的白菜并没有被拔出,还有一些已经拔出来的白菜被扔在了地里,烂掉的白菜叶子凌乱地散落在地上。地里的车辙印清晰可见,还有很多脚印。在白菜地的中心位置,被拔出来的白菜堆放在地里,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膜,周围同样有很多烂掉的白菜叶子。不远处,还有几个装白菜的尼龙袋子掉在地上。& & 记者又来到白菜地的东北侧,一个尼龙袋子里装着白菜,这些白菜已经被剥掉烂叶子。在这片白菜地北侧的树林里,地上放着一堆白菜,有20多棵。& & 大白菜种植户王治伟正在地里清理着白菜叶,并查看地里剩下的白菜。“这几天,地里不少白菜被人哄抢了,现在只剩下一小部分白菜了。”王治伟无奈地说,当时,一些人开着三轮车来拉白菜,地里都留下了车辙印。还有一些人将白菜装进尼龙袋后没来得及带走,直接扔在了地里。& &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哄抢白菜的时候,把剥下来的白菜叶子扔在了地里,需要及时清理出去。要是烂在地里的话,以后更难清理了。”王治伟说,他和妻子辛辛苦苦种植的白菜,没想到几天时间里,被哄抢了大半。& & 辛苦种菜 浇一遍水得六天,晚上睡在车上& & 记者采访得知,王治伟是昌邑市围子街道辛赵村人,以种地为生。由于老家没有成片的农田,他在309国道与青银高速交叉口附近承包了34亩农田,每亩地每年的承包费是500元。“第一茬种植了玉米,可今年玉米价格比较低,减去各种成本,几乎没有赚到钱。”王治伟告诉记者。& & 收获玉米后,王治伟与妻子商量,决定在这片地里种植大白菜。“种植34亩大白菜非常辛苦,尤其是浇水的时候,我和妻子要白天黑夜在这看着。”王治伟说,他承包的农田面积比较大,给白菜浇一遍水,需要6天6夜。由于离家比较远,他和妻子晚上就在货车上搭个棚子睡觉。吃苦受累不怕,只盼着让白菜长得好一些。& & 王治伟说,种植这么大片白菜,不光辛苦,还投入了不少成本。“白菜种子花去了1000多元,浇了4遍水花费了2000多元,化肥的费用是1万多元,还有包地的成本。这样算下来,总成本是3万多元。”王治伟告诉记者,雇人、耕地还需要不少钱。& & 白菜长大后,为了防止被偷,王治伟几乎天天在地里看着。“有时候附近的村民来拔白菜,我就和他们说,都是自己家里的白菜,拔几棵没问题。”王治伟说,怕白菜被冻坏,他还用了几天时间,给白菜盖上了一层薄膜。& & 突生意外 原本打算拔白菜,母亲受伤住院& & 进入12月份,王治伟打算将白菜拔出来,运回家慢慢卖。“11月份的时候,白菜价格非常低,商贩到地里收购,每斤才一角钱,减去人工费,我几乎赚不到钱。”王治伟说,最近的雨雪天气过后,白菜的价格涨了上来,每斤卖到了四五角钱。& & 12月2日中午,王治伟本想喊母亲吃饭后到地里一起拔白菜。可是来到母亲的房子里后,他发现母亲头上在流血。经过询问,原来母亲外出时被一辆车撞倒,头部受伤,肇事车离开现场,母亲便自己回到了家里。“我当时立即把母亲送到了昌邑市人民医院治疗。”王治伟说,由于忙着照顾母亲,他就没去拔白菜。& & 2日晚上,王治伟接到了朋友打来的电话,问他地里的白菜还要不要了。& & “当时我在医院照顾母亲,朋友说有一些人在拔我种植的白菜,让我去看看。”王治伟说,他当时以为别人拔几棵白菜吃,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没放在心上,“在我们农村,家里种着白菜,乡亲们要几棵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白菜被抢 有人开车进了菜地,拦都拦不住& & 12月3日下午,还在医院照顾母亲的王治伟又接到了朋友的电话。朋友告诉他,白菜地里有很多人在哄抢白菜,甚至还有人开着车来拉白菜。“当时我还很纳闷,怎么会有人去哄抢白菜呢?”王治伟告诉记者,得知此事后,他立即开车赶到了白菜地里。& & 王治伟走到距白菜地几百米远的土路上,就看到好几辆车拉着白菜要走,他立即进行阻止,可是根本拦不住。“有人开着电动三轮车,还有人开着轻型卡车,车上都装满了白菜。”王治伟只好向当地派出所报警。& & 当王治伟来到白菜地里,眼前的一幕让他无法相信是真的。地里有很多拔白菜的人,有人把三轮车开到了地里,正忙着装白菜。“这些人只挑好的白菜装,个头小的和被冻坏的白菜都被遗弃在地里。”王治伟对记者说,他进行了制止,可是根本没有人听。& & 过了一会儿,民警赶到现场。“看到警察来了,这些拔白菜的人赶紧往外跑,有的人将已经装好的白菜直接扔在了地里。”& & 在现场,附近村里的村民梁师傅告诉记者,他常年在这周围放羊,经常看到王治伟管理白菜,非常不容易,有时候夜里还住在白菜地里。2日上午,他在放羊的时候,发现有人来拔白菜。“我没有手机,无法通知老王,我就找到了老王的一名朋友,让他赶紧通知老王这件事情。否则过不了几天,地里的白菜就被拔光了。”梁师傅对记者说。& & 警方出动 协调拔菜人赔偿& & 4日上午,王治伟来到白菜地里,看到仍有几个人在拔白菜,地里被弄得乱七八糟。他再次报警,向民警说明了情况。很快,民警赶到现场,将几名正在拔白菜的人带回了派出所。& & 综合保税区汶泉派出所的出警民警说,经过询问,他们了解了这几个人为什么去拔白菜。原来,有人传言王治伟菜地里的白菜没人要了,才会有附近的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去地里拔白菜。经过协调,这几个人同意给予王治伟一些赔偿。& & 跟着别人去拔白菜的刘女士说,她住在附近的村子里,看到这两天有人去地里拔白菜,并且听说这些白菜已经没人要了,所以她也前去拔了几棵。“这完全是误会,老王种白菜不容易,我也不能白拿人家的白菜,就给了老王一些补偿。”提及此事,刘女士有些尴尬。& & 王治伟告诉记者,这几个人有给50元、100元的,还有给200元的,总共给了1000多元。“非常感谢民警,帮忙阻止了拔白菜的人。”王治伟说,他粗略统计了一下,一共有15万斤白菜被哄抢,损失好几万元,“其他人拔去的白菜,已经无法要回来了。”& & 5日上午,王治伟开着自己的轻型货车来到白菜地里,准备将剩下的白菜运回家。“这段时间还要照顾母亲,没想到遇到这种事情,只好将远在济南的姐姐叫回家照顾母亲,我自己慢慢拔白菜。”王治伟说,白菜运回家后,他还得卖白菜,“从现在的情况看,几个月的辛苦算是白费了。”& & 记者手记 该查查谁造的谣& & 辛辛苦苦忙活几个月,终于盼到了白菜收获的时候。可由于晚收获了几天,竟被人拔走了十几万斤。听上去确实很难让人相信,种植白菜的菜农更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 经过民警调查,哄抢白菜的起因竟然是一句传言――白菜不要了。这坑人的谣言不知从谁的口中传出,附近的村民和务工人员竟然都信以为真,最后做出了拔白菜的举动。拔几棵也就罢了,还开来了三轮车、卡车。结果致使菜农几个月的辛苦付之东流,让人心痛。到底是谁造的谣,难道不应该查查?& & “谣言止于智者”,在不确认事实的情况下,轻易听信谣言、传言,是不明智的选择,不光自己会触碰到法律的红线,更会让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记者 邓永杰)
评论加载中...
赞助商推广链接
半月谈阅读排行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墨言天下】四位值得敬重的森林保护神
【大通县护林员拉明山】
来源:/content/1741964/
苍翠的圆柏、云杉等树木将蜿蜒的群山裹了个严严实实,在山谷间形成一条绿色的长廊,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一路哗哗相伴,这就是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察汗河。初到此地的人像身处梦境:这里是张家界?九寨沟?西北居然有这样一块高原绿宝石!
“我们把树和草当成儿子来养,山里越来越绿了。”今年60岁的护林员拉明山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邻近省会西宁的大通一直是当地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县之一,也是西宁的生态屏障。为留住这片难得的绿色,伴随西部开发的足音,当地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察汗河村村民拉明山当起护林员,虽然最初每月报酬只有几百元,但老人很上心。每天他沿着河谷巡山,上下午各一趟,一天跑10多公里,一年下来要穿烂三四双鞋,老人心疼鞋子,更心疼这片林子。因此,不管风吹日晒,他无怨无悔。
过去当地农民做饭取暖主要烧柴火,一些人经常到山上拾柴砍柴,个别的难免顺手牵羊。一些林场要定期间伐,维持林场人员的吃饭问题。作为护林员,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人要生活,这些树也要活呀!”放眼峡谷很难见到一撮土,沙棘、圆柏等树将根深深扎入石头缝隙,拼命向天空伸展枝叶,在悬崖峭壁上“织”成一幅幅墨绿的壁挂。这里地处高寒,山坡上的草皮是薄薄的一层,树一年最多长高两三厘米,老人伸出一根小拇指比划说,“山上挂不住土,长棵草都不容易,我们只能把树和草当成儿子养。”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涵养水土,大前年大通县实行禁伐,山林再也听不到斧头、锯子的声音。林场工人由财政管吃饭,工人放下斧头管护山林。更多的人开始加入护绿的队伍,如今像拉明山这样的护林员有60个,主要是当地村民。去年又有40多名年轻的防火员加入其中。
实行禁伐后,冬春封山,夏季育林,连自然落地的树枝也不能当柴拣了。为引导村民转变生活方式,当地实行补贴,帮助农民建沼气池。近两年附近的寺塘村已建起300多口,还有的用电和煤,村民从烧柴的烟熏火燎中解脱出来,进山砍柴的人没了。
察汗河只是大通这块绿宝石的一角,如今大通森林覆盖率达38.1%。去年青海全省森林覆盖率5.2%,全国尚不足21%,大通能这样“绿”,容易吗?当地林业部门一位负责人说:以前大通是全省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县之一,2008年甩掉了“之一”,至今一直保持全省第一。
察汗河更绿了,变美了,寂静的大山多了游客的欢声笑语。6月21日不是周末,我们在察汗河不时遇到来自西宁等地的游客,每问一拨客人,他们都笑语相迎:青海一年有绿色的时间有限,这里满眼是树和野花,值得一看!
察汗河的蒙古语大意是洁净的河,这是祖先的馈赠还是夙愿呢?眼下的察汗河清可见底,一路欢歌投入黑泉水库。库边的河滩上像铺着绿色的毛毯,再往上是云杉、松柏等树木,无边绿色呵护着这座水库。据了解,西宁生产、生活用水的七成靠这座水库,这里是西宁200多万人的水缸。
大通问“绿”,几多惊喜。毋庸讳言,不少人对青海等西北地区的固有印象可能是:戈壁、荒漠,到处光秃秃的。其实这只是西北的一面,青海是三江源头,这里也有“青”的一面。要改变那种旧印象,不妨从大通开始吧!
【澄迈护林员陈家权】
海南加笼坪护林员将118座山头养成5亿元雨林保护区
日 08:40  来源:& 宋体
加笼坪保护区
 加笼坪护林中队2005年成立时的合影里,大部分护林队员仍在坚守。
  苍翠的林海,云雾缭绕。山腰间,一间彩条布搭成的10平米见方的小木棚夹在树木之间,萧瑟孤独。钻进木棚,杂物堆积,“厨房”里几个乌黑陈旧的锅罐悬挂半空,而那条发黑的蚊帐显然已经多年未换。
  这是73岁老人陈家权位于澄迈加笼坪热带季雨林保护区的家。他已在这间没有电的小木棚里住了31年!从身强体壮的中年熬成了古稀老人。他和数十名护林员一起,用心血和汗水,将原本光秃秃的118座山头浇灌成32800亩的林海。而无法想象的是,他们每月仅拿着300元的工资!
  是什么让他们心甘情愿在这大山里守着“富山”过苦日子?走进加笼坪,满眼的翠绿或许就是答案。
  31年前
  他带着失明老母年幼孩子上山
  加笼坪位于澄迈县西南部的仁兴镇,以南渡江为界,与儋州、临高、屯昌、琼中4市县相邻。
  4月10日早晨,小雨浠沥沥地下着,整个加笼坪云山雾罩。原本就狭窄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陈家权一手拿砍刀,一手拿手电筒,开始巡山。4只瘦弱的小狗鞍前马后围着他转。虽然已年逾七旬,满头白发,但陈家权身体仍健硕,走山路不显吃力。他住的地方,山脚下就是南渡江,是加笼坪11个护林点之一,也是最远的一个。
  陈家权是昆仑农场加东岭村(入场队)人,曾是村干部,因为家里穷,30多岁才结婚。31年前上山护林时,别人是单身汉,而他拖家带口。除了两个年幼的小孩外,还有双眼几近失明的母亲。这一进山就是31年没有离开。
  “刚开始的那几年,日子真是苦啊!”陈家权说,当时没钱,没水没电缺食物,喝的是山沟水,晚上与蚊蝇为伴。
  加东岭村离加笼坪将近10公里,2003年以前一直没有路。陈家权记得,母亲过世时,其他护林员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赶到村里报信,并帮忙扛着棺材板进山。将老人装殓后,实在没法抬回村里的墓地安葬,只好在陈家权所在的护林点附近,找个地方入土为安。直到2003年,保护区才开一条小路通到他所在的护林点。
  “我这辈子最对不住的是老妈,老了还跟我在山上吃苦,走的时候,我都没能给她找个好点的地方。”回忆往昔,陈家权混浊的眼睛有些湿润。
  上山的第二年,陈家权的二女儿出生,他给女儿取名叫笼坪。几个孩子一直到成年出嫁才离开了大山。2013年,陈家权回村里跟别人买了一间旧瓦房(多年不居住,他家的房子已坍塌),简单修补后,让年老体弱的老伴和二儿子回村里居住,他一个人继续住在山里。
  陈家权的护林点非常偏远,无法拉上电线,至今仍是点煤油灯。他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收音机,一天到晚都打开着,光收音机就坏了好多个。一位护林员开玩笑说,“权爹”这么多年来开支最大的就是买收音机和电池。
  在木棚对面的一块空地上,堆着一些空心砖和沙子。这是陈家权找人拉来的,他准备在这里盖个小瓦房。“以后我也有瓦房住了。”陈家权笑着说。
  31年前
  他辞官成为海南承包荒山第一人
  说起加笼坪,不能不提陈仕贤,没有他就没有今日郁郁葱葱的加笼坪。
  陈仕贤生长在加笼坪山下一个叫做“荔枝头”的黎族村庄。1970年代,周边群众毁林种胶,加笼坪及周边的山地几乎都被削为光秃秃的黄土岭。时任国营昆仑农场农牧科副科长的陈仕贤,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1984年,49岁的陈仕贤辞去职务,与澄迈县政府签订50年对加笼坪封山育林的合同。规定:承包人必须对加笼坪118座荒山共32800亩面积实行封山育林,育林所得经济效益,林业部门与承包人按5∶5的比例分成。他因此成为海南承包荒山第一人。
  合同签订后,陈仕贤带领10多位村民进山了,陈家权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吃住在山里,每天起早摸黑种树。
  当时,很多人难以理解陈仕贤的决定,说他“傻”,丢下“铁饭碗”,跑到山里吃苦。而且,那时村民靠山吃山,建房烧火,捕猎动物。封山育林,无疑与村民作对。
  实际上,村民也因此跟他多次争吵,甚至一些亲友跟他疏远。陈仕贤儿子陈平辉当时26岁,他清楚记得,有领导问陈仕贤,一个正处级的农场(昆仑),几百号干部职工,都管不好这片山林,你凭什么管好?
  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疑问。事实上,陈仕贤自己心里也没底,但他知道,他必须这么做。因为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大山,毁在自己这代人的手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时林业部门拨给的经费每亩两毛钱,根本不够开支。陈平辉说,前5年是最艰难的,每年家里都要往里面倒贴不少钱。
  艰辛付出,换来加笼坪巨大的变化。
  1995年,联合国有关专家前来考察后评价加笼坪林区为“亚洲恢复得最快的原始次生林”。1998年,省林业部门鉴定加笼坪次生天然林木材蓄积量,从承包前的每亩0.34立方米增加到了每亩10多立方米,有包括胭脂、坡垒、青梅、厚皮槁、油楠等珍稀树种的树木160多种。原来难觅踪影的水鹿、猕猴、穿山甲、蟒蛇、原鸡等160多种野生动物重新出现。2008年,有关专家估计加笼坪林区综合价值已达5亿元以上。
  2009年,陈仕贤被检查出有心脏病,但他还每周回加笼坪住上两三天,有时还巡山。“在大山里,我睡得踏实。”他这样说。
  日凌晨,77岁的陈仕贤因心脏病突发在加笼坪总部去世。大山的儿子,最终魂归大山,实现了生前与这片大山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愿望。
  31年后
  他们继续守着“富山”过苦日子
  从1987年,16岁的陈平山就开始进山跟着父亲陈仕贤护林。父亲走后,他接过父亲的“护林棒”,带领着一帮护林员,继续守护着加笼坪这片大山。
  在陈平山看来,父亲对这片大山的热爱胜过自己的生命。“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每一棵树,”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对于陈平山来说,哥哥和姐姐都是国家干部,可以有更好出路的他甘愿当个农民,跟着父亲驻守大山。
  加笼坪林区护林中队副中队长刘庆军原来是昆仑农场一名电工,“小时候我常到山里来采野果,这些山是我的乐园。”他跟陈平山是哥们,眼看着山林一点点恢复生机,刘庆军受到了感召,1993年加入护林队帮忙巡山。2005年,加笼坪林区护林中队成立时,他辞去电工职务,一心一意当起了护林员。
  目前,护林员的工资才300块钱,这点钱,也仅仅是够给摩托车加油及充值手机话费,这比当电工工资少多了。“有些事,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刘庆军说。
  艰难的守护,换来家乡的青山绿水,以及5亿元综合价值。而比经济效益更大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区有60%的森林分布在南渡江中上游的两岸,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南渡江水质起着很好的作用。加笼坪林海还是周边地区的“挡风墙”和“小气候调节器”。与20年前相比,加笼坪林区周边地区的平均年降雨量增加了100多毫米,夏季平均气温降低1℃多,台风灾害明显减轻。
  加笼坪的生态效应还辐射到整个澄迈县,助力澄迈获评省内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陈平辉用了8句话总结道:护林队伍从十多人发展到上百人,护林点从1个发展到11个,从住茅房到住瓦房,从无路到有路,从走路到骑摩托车,从点煤油灯到电灯,护林棒从一代传到第二代,从光秃秃到绿油油。
  如果按承包合同约定5:5分成比例,陈仕贤身家超亿元,护林员也会跟着他过上好日子。但1996年,加笼坪被定为省级生态保护区后,只能保护不能砍伐。这意味着,护林员守着价值5亿元的“富山”,却只能过着清贫的日子。难道大伙就没有一点私心杂念?
  “没有,也不能有,山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我们都不会去动,”刘庆军说,动的话良心会受到谴责。
  “抓一只松鼠罚100元,开一窝野蜂罚1000元……”加笼坪办公室墙上张贴的“严禁捉野生动物告示”时刻提醒着护林员,这里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已成了他们的孩子。
  记者手记
  困境面前,他们的明天在哪里?
  当年,跟着陈仕贤上山护山的,从头10年的10多个人,逐渐增加到40多户上百名护林员,很多人曾经是农场职工。有的护林家庭是从父亲传到儿子,从青年干到中年到老年。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护林队伍流动大,如今,他们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也将近40岁,近10年没有新生力量加入。
  虽然守着“富山”过苦日子,但护林员们仍一心一意上山护林。这种信念能坚持多久?护林员们心里都没底。
  陈平辉说,开始护林时,大家靠着政府下拨的护林经费过日子,不够基本开支。后来,林业主管部门允许护林员利用茅草地和荒地种橡胶,每户限制种1000棵左右。鼓励大家养蜜蜂、养鸡等,补贴家用。虽然种胶让护林员有了安身养家之本,但近年胶价的起落,令收入不稳定。加上没有养老、医疗保险,同时又面临就业及小孩教育等难题,不少护林员无奈放弃,选择离开,现在只剩不到20人。
  对于剩下的护林员来说,今生还可以坚守,但再往后呢?除了上述面临的实际问题外,面对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出于害怕被社会“边缘化”的恐惧感,让年轻一代的“守山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面临着艰难抉择。(记者
【浦城护林员李仕银】
浦城双同村护林员李仕银一腔热血护青山
发表时间:      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18日,笔者来到浦城县匡山脚下的富岭镇双同村,山野清风沁人心脾。连绵不绝的绿色密林嵌着一片片红色、黄色的树叶,像一幅美丽的油画。
  这是一个600多人口的小村,原先是出了名的穷村,只能大肆砍伐林木,向森林要“效益”。如今,该村却拿到“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六个国家级名片。谈起村子的变化,村民们都说,领头人李仕银功不可没。
  点“三把火”,让村民放下刀斧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描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双同村。当时,穷怕了的双同人曾向森林抡起刀斧,建起炭窑,周边的森林变成一片片秃山。“村里后山的树被砍完了,一下大雨,山上的泥石流直冲到村民家门口。”李仕银回忆说。
  高中毕业后的李仕银为了生计,跟人合伙做起木头生意。他发现,山里人大量出售林木,却没有真正过上好日子,反而带来了田荒、水患。1984年,李仕银回到了养育他的匡山,当上了护林员。“要让大家放下刀斧,保住子孙后代的饭碗!”
  年轻的护林员一上任,便一腔热血地连续点起“三把火”:头一把,他带头把自家兄弟的炭窑砸掉,随后挨家挨户上门,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宣传森林法。终于,匡山所有炭窑熄了火;第二把,他直指村干部暗箱操作“判青山”问题,要求村两委主干以身作则,放下砍树的刀斧;第三把,他发动村民上山护林,抓住了几个偷砍树的窃贼。经几年努力,他在村民中的威信越来越高,1988年高票当选为村主任,1996年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舍七千元,一年赚来七十万
  匡山上有一株千年的香榧树,胸径2米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个村干部趁李仕银不在家,以8000元的价格卖给了木材老板。李仕银得知后连夜赶回来,要求村干部退钱留树。
  让村民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关于双同村酸枣树“七千块和七十万”的故事——
  双同村有一百多棵上百年的野生酸枣树,1990年,石陂镇的一个木碗厂老板上山来,提出用7000元买下这些酸枣树。村两委和村民都赞同,毕竟7000元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李仕银却坚决反对:“酸枣树生长困难,很多长到碗口大就干枯了,一百多棵能长到这样大很罕见。这些酸枣树是我们和子孙后代的财富,而钱花掉就没有了。”那个老板在村里住了一个星期,向李仕银“磨”了一个星期,说只要肯卖树,可以给他钱去城里买房子。可李仕银偏不吃这套,最终,老板无功而返,李仕银依然种着自己的田,守着这些树。现在,每到九月,双同村民便去打酸枣,做出的酸枣糕供不应求,一年光酸枣糕就卖了70多万元。
  像这样被李仕银保护下来的古树,在匡山还有很多很多。为了护林,李仕银与手持土铳的偷伐者对峙过,家被不法分子包围过,屋顶瓦片被人掀过,但他从没退却和动摇。
  利用资源,不砍树也能致富
  为改变村民做饭烧柴的习惯,从2007年起,李仕银带领村民拆除农家柴灶,建起145口沼气池。双同村成为全县第一个沼气村,家家户户用上沼气。
  如何让村民不砍树也能赚钱?如何让匡山生态资源变成村民的金饭碗?李仕银一直在琢磨。双同村笋竹多、山货多,但这些山里的宝贝都得靠肩挑背驮运出山。于是,李仕银带领村民在竹山上开出机耕道,改善交通环境。他带头掏钱,动员村民集资,铺设了上山步行道,建成宽5.5米、长11公里的通村公路,解决了双同村的交通瓶颈。
  路通了,怎么吸引城里人进山,形成经济效益?李仕银带着村民种植特色经济树种,还请来科技特派员常驻村里,推广毛竹丰产技术,引导村民对5000多亩毛竹进行科学管育,对几万株酸枣、杨梅及香榧树进行人工改良。
  村委会将酸枣树分配给村民管理,村民采摘酸枣加工出售;鼓励村民在山林中放置蜂箱,生产野蜂蜜;组织村民办起“森林人家”、“农家乐”等生态游农家餐馆。开发旅游和生产绿色食品,效益渐显,去年村财收入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
☉王树瑜
【三都护林员王治伟】
三都县国有拉揽林场:大山深处的"守护神"
日 18:16:01
来源: 新华网贵州频道
【字号:&&】【打印】
&&&&“我对这片山林有感情了,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的。”3月10日,三都县国有拉揽林场50岁的护林员王治伟接受采访时表示。参加护林工作15年来,他扎根深山,用汗水与艰辛守护林场的满山叠翠。
&&&&王治伟,现任都江镇坝街护林站站长。2000年参加护林工作以来,认真履行职责,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为防火抗旱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群众誉为“大山深处的守护神”。
&&&&三都县国有拉揽林场位于县城东面,距县城46公里,整个坝街片区林场面积3.7万亩。王治伟担任站长的第一天,就立即组织全站21个护林员召开护林防火工作会,邀请有关村组领导参加,共同研究制定护林防火工作,亲自带领各片区护林员巡回宣传。提出“管林先管人”的口号,对国有林区周边的田间地块进行逐户登记、拍照建档,排除火灾隐患,截至目前,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2013年高巴工区53号小班发生了一起国有林木盗伐案,不法分子一夜之间锯倒杉木40余棵,锯好分堆在山上。王治伟接到举报后,立即组织全体护林员前往事发地,成功抓获盗伐团伙5人和一部作案车辆,并移送公安部门处理,挽回了经济损失。“林场的树木都是国家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破坏它。”王治伟说。
&&&&对自己的家人,王治伟深表愧疚。由于坝街护林站地处边远,交通闭塞,护林片区之间相隔较远,王治伟每次巡山要走上几百里的路程,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吃干粮、睡牛棚是常有的事,大量的野外工作使他整个人看上去消瘦又黝黑。
&&&&“治伟,你何苦要这么拼命啊?每月就700元的工资,家里什么事都帮不了,而且还得罪了那么多人,干脆辞职不干了。”妻子多次苦苦哀求,却动摇不了这位铁心的汉子。
&&&&“老婆,我有愧于你,没能和你一起分担家里的苦与累,但选择了这份职业,我必须忠于职守。”
他安慰妻子说。就这样,15年如一日,王治伟以场为家、以林为业,踏遍了高山深谷,穿梭在茫茫的林海之中。
&&&&2013年8月,潘某以纠纷为名盗伐国有林木20余立方米,在被王治伟查处后,欲用现金一万元收买他以了结此事,然而王治伟义正严辞地说:“你想错了,你的钱我不要,你最好主动认罪,争取宽大处理。”在王治伟的耐心劝说下,潘某最后选择了伏法认罪。
&&&&“王治伟是一位胸怀宽阔,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得失,爱岗敬业的森林守护者,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提到王治伟,村民们纷纷“点赞”。
&&&&由于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王治伟先后6次被县林业局表彰为“先进个人”,被国有拉揽林场表彰“先进个人”12次。
&&&&工作一生,荣誉一身,王治伟用自已的实际行动阐述了一个基层党员的职责和使命。正是一个个像王治伟这样的护林员的付出,三都的生态环境才得以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对构筑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态屏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三都县在坚持生态发展的理念下,立足山地资源、民族文化优势,以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5%,是贵州省十大重点林业县之一,2014年11月入选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何银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大以后做什么 绘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