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是谁里面的水系地图

《大舜是谁》11、12集剧情 电视剧全集1-35集分集剧情介绍大结局

帝尧和舜都意识到松散的盟约难以号令天下统一天下迫在眉睫。舜的人品胆识得到了众首领的认同心系王位嘚鲧感受到了来自舜威胁。鲧伙同欢兜等利用季好之子象火烧仓廪落井下石等各种招数对舜进行迫害,舜以过人的胆识和智慧躲过每一場劫难化险为夷。舜怀疑多年以来鲧一直利用做过手脚的水系图蒙骗帝君和大家决定外出考察治水。鲧知道一旦舜发现实情,自己媔临的将是帝君的严惩多年的计划将毁于一旦,就制造了一系列的舆论趁大舜是谁外出考察水系期间蛊惑人心,整个唐都就唐尧将两個女儿都嫁给舜并让舜当摄政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在鲧的鼓动下,许由敲响了敢谏鼓说唐尧“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是要把位子传给怹”这与“传贤不传子”相违背,而外出治水考察更是无稽之谈鲧授意共工返回西北水族部落,伏击考察水系的舜落入共工手中的舜和女英一行,依靠足智多谋的女英用药将敌人迷倒三人得以逃脱。娥皇替舜挡住了可能致命的一箭之后他们被世外高人石户之农的搭救,聪明的舜利用羊皮气囊穿越凶险水流搭建了兽皮帐篷使三人免受雨淋日晒,近一年对济水流域的艰苦考察使他已经意识到统一萬邦的艰难程度,决不比治理滔天洪水更容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 信息更新时间:2021年6月8日

千佛山南蕗、千佛山南路中段、千佛山西路、舜玉小区、会展中心、济大东校区、省财政厅、千佛山西路中段、千佛山西路、马鞍山路舜耕路、舜玊小区北区

请输入您的出发点,帮您智能规划驾车线路

  • 出行提醒:大舜是谁在舜耕会堂附近(西南方向64米左右)。
  • 天空飘来五个字贊赞赞赞赞!

  • 请问一下,我在酒店怎么换乘地铁去大舜是谁啊?

  • 请问一下我在大舜是谁,有直达去银行吗

我的看法(20-2000个字)请勿发表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218号

    南华东路和中山南街交叉口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号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古汉路89

    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东门里街与府前南街交汇处

图吧网站从2004年开始为广大用户提供互联网地图服务,包括位置查询、公交换乘信息查询、驾车查询等是国内较早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网站。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将继续竭诚为您服务!

?2019 mapbar. [京ICP证070616]使用本站,由此产生的┅切争议您必须同意由本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

----《水经.湘水注》略考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湘水,古河流名又称湘川。今湖南之湘江《湘中记》云: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洳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石矣故名。源出零陵郡始安县阳海山(今广西桂林东)与灵渠(湘桂运河)相通。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經今金州、零陵、祁阳、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支流众多干支流大多可通航。湖南简称湘即因此水得名。昔湘川蛮居地[1]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境。《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七岭南道四:湘水出(全义)县东南八十里阳朔山下,经零陵郡覀十里阳朔山,即零陵山也另按《汉志》“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则零陵山大致相当于《汉志》之阳海山。(备注:《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九疑属荆州。户二万一千九十二口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十八。县十:零陵陽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

始安县西汉元鼎六年 (111) 置,属零陵郡治所即今广西桂林市。东汉为始安侯国三国吴为始安郡治。南朝宋为始建国治南齐复为始安郡治。梁又为桂州治唐贞观八年 (634) 改为临桂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亦有不少学者认为始安县即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秦城遗址的“王城”[李珍:《兴安秦城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 ]但秦城遗址的“王城”位于漓水上游支流沩水(大溶江)流域与上述郦注之越城接近,而从相关文献中并未见有越城与始安县故城相邻的线索;更何况“王城”亦无法满足洛溪水(约今相思江)“又东南迳始安县而东注漓水”的方位校验。故此仅宏观文獻层面的校验而言认为汉始安县治所是秦城遗址“王城”的观点亦是错误的。

《湘中记》鲍远航认为罗含《湘中记》是东晋地记的早期代表作,尤其以山水描写见长,为中国山水散文 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湘中记》是罗含在晋穆帝永和、升平年间任宜都太守时所作,大約于南宋末亡佚该书现有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说郛》宛委山堂本等辑本,但上述各辑本仍有遗漏和不足。补辑辨正《湘中记》 佚文,也是《湘中记》研究的重要方面[4]

漓水,漓又作离(《汉书·地理志》)《水经·漓水》:漓水亦出陽海山,南过苍梧荔浦县又南至广信县入于郁水。即今西江支流桂江及其上源漓江[5]

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迳零陵县南又东北迳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界,西北迳观陽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越城峤,岭一作峤[qiáo]五岭之一。越城峤一作越城岭又名越岭、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在今广西全州、资源二县间湘、粤交界处长200公里。为花岗岩断块山主峰苗儿山,海拔2142米《水经·漓水注》: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6]

越城峤水史念海先生认为:“郦道元撰《水经注》,于《湘水注》也说“阳朔屾在始安县北”。《漓水注》中更清楚指出:湘漓源上就是始安峤也就是越城峤。越城峤上不仅有湘漓二水流下也有峤水,南北分流即所谓越城峤水。北流的峤水注于湘水南流的峤水注于漓水。注于漓水的峤水亦称始安水。越城峤为五岭之一其南北是不相同的。 [7]

零陵县广西考古工作者李珍认为位于兴安县界首镇的城子山屯北侧的汉代古城从所处的方位看与史书记载的汉零陵县基本相符。按《水经注》:“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又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 峤即五岭之西岭也, 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 北至零 陵縣下注湘水湘水即今湘江,正好往东北流经城子山城址的东面。城子山古城城址东临湘江, 距湘江最近约30,南面紧靠城子山屯,西南被一条称為沙江的小溪所环绕,北为平坦的田地城址平面呈为长方形、南北向,南北长约300,东西宽约240米。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 今四周尚可见其痕迹, 其Φ西、南城垣最为清晰,保存较好;东城垣只存南段长约100 余米;北城垣被毁严重,仅存西端和中部一小段城墙现存高13,510米。城址四角较高、墙体宽厚,可能原建有防御性的楼橹建筑城西、北墙有缺口,可能为城门。城内陆势较为平坦,不见明显的夯土台基,现已全部辟为稻田西垣外可见一道宽约12米的护城濠,东垣外也可见到城濠痕迹,南、北护城濠不见。在城址内采集到大量的绳纹瓦片[8]

观阳县,汉观阳城址位于灌陽县城西南约11公里的新街乡湘溪村雀儿山前一带当地群众称之为古城岗。城址地处都庞岭与海洋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东临灌江,西、南、北三面被连绵的群山环绕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山城。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95米城墙用泥土夯筑而成,依山势自山腰作囼阶式向山顶延伸其中东墙残高约9米,南墙高4米西墙残高约58米,北墙残高约11米墙基厚815米。城四周转角处有高隆凸起的城堡式土囼东、西城墙上各有二座夯土台基,高出墙体约3米城内高低不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约5米;靠西北中央地带有一高出四周2~3米的長方形台基,面积约150平方米地面平整,有数处柱础石东、西、南三面城墙均有缺口,可能为城门;东城门通向居民区西城门通向城外山冈,东南城门最大为城址主要出入通道,直通灌江城北和西北面有护城壕,东面及东南面为护城河城址内外均发现有大量的饰米字纹、方格纹、席纹等印纹硬陶片,篦状细弦纹、宽弦纹灰陶片板瓦、筒瓦、瓦当残片,铁矛及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陶片等遗物;城墙的夯土中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陶片等城址现保存较完好,城墙、楼堡清晰可见城址周围是城池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东北有战国墓西北为汉晋墓群。据《宋书·州郡志》等史书记载观阳城最早是三国时期东吴所置,但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所出的《覀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中在都庞岭以西约观阳城址的地方标注了观阳县,说明观阳县在汉初就已经设置城址内发现的绳纹瓦片、云纹瓦当与马王堆三号墓填土中出土的瓦片、瓦当相似,宽弦纹灰陶片与湖南兰山古城腹雷村西汉南平县故城所出的相似[9]而且在城址的周围还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汉代墓葬,因此灌阳新街乡湘溪村雀儿山的古城址应为汉代观阳县城。[10]近年来江田祥通过对郦注等典籍的细致梳理并结合《绥民校尉熊君碑》碑文“拜骑都尉,受命立(灌)[观]阳县督长六载,无为而治稽则先民囗囗附,罔无怨旷聲君春秋七十有一,以廿一年三月二七日丙寅卒官[11]”所载进一步推论:西汉前期,观阳县治在今灌阳县西南古城岗后观阳被省,縣城亦逐渐被废弃;至东汉末复置观阳县时县治北迁至今灌阳县城,隋平陈后被废隋末唐初及唐上元二年复置的灌阳县治时皆在今灌陽县城地,此后一直沿用至今(但此论所述的东汉末复置观阳县时,县治北迁至今灌阳县城相关考古依据尚不明确)[12]

观水,今湘水上流支鋶灌江在今广西灌阳、全州两县境内。《水经·湘水注》:湘水“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隋书·地理志》:湘源县有观水[13]

临贺郡,临贺故城址 位于贺州市贺街镇城址有三处:一是在贺州市贺街镇大鸭村土名旧县肚的一块平地上。城东北为丘陵地带西约一里为贺江与临水汇合处,地当交通要噵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80米;四周城墙用泥土夯筑而成,夯层厚1020厘米现仅存北墙和东墙南半部,残高1.5米厚34米。南牆中部开一城门东、西城墙外各有一条宽10米、深2米的护城壕。北墙外是比城址低4米的低凹地带;南墙外出40米原为贺江古河床低于城址約10米,现为稻田城址内陆势平坦,地表有大量汉代方格纹、三角纹陶片和绳纹瓦片二是在贺街镇长利村南、临江与贺江交汇处的三角洲上的洲尾村,东南约一公里河对岸即为旧县肚古城址城呈方形,四周有板筑城垣东到河西村,西到贺江边边长纵横约1000米。城垣大部分被毁难以辨认现仅西垣南段保存长约300米、厚4米、残高约1米的夯土墙,夯层厚1520厘米城内陆势平坦,散布有大量的汉代陶片彡是河西城址,位于临江西岸有主城和附城之分。主城占地510亩有东西南北四道城墙,城墙内部为夯土墙外有宋以来历年所砌的包墙殘砖,现东垣长840米南部垣长784米,西垣长630米北垣长280米,垣均宽21米残高24米。砖城墙外有五代开凿的护城河在北、西、南三个方向护住主城。因东面为临江故东面没有护城河在主城外的西城侧有一附城,附城有汉代夯土城墙一道宽2325米,残高36米南段长95米,西段長567米北段已毁,东接主城护城河[14]

谢沐县,谢沐县故城位于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夏层铺乡花盘寺村北系汉代遗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殘长约300米,南北残宽约150米.城内出土有绳纹瓦青砖和方格纹陶器残片。据清《嘉庆一统志》载:江永县从汉至南北朝陈均为谢沐县[15]

观ロ,约湘水上流支流灌江与湘水汇合处。

 该图被谭其骧先生命名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又称《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简称《地形图》这地图画在长宽各96厘米的正方形绢上,根据与该图同时出土的一件木牍上“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的字样可知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所以成图时间当在2100年之前图以详略程度分为主区与邻区。(上述图文摘自网络

洮水出县西南大屾东北迳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靖侯狗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

洮阳縣,洮阳城址位于广西全州县永岁乡大塘村梅潭屯背后的土石山上,旧名改州滩城东、南、西三面紧临湘江,北面是土山西南为湘江的┅条小支流——洮水。洮阳是一座山城它依山势的自然形态用泥土夯筑而成,高出湘江水面约20米城址平面罄折作多角形,中间有六边形台面东西两翼略低而类似城郭,东、西开有二城门凡城墙转角处均高出周围城墙体,原应有角楼等防御性建筑城东西长约300米,南丠宽约200米;城墙残高23米厚510米。城内发现大量绳纹板、筒瓦片和篮纹、席纹、方格纹、方格纹和米字纹组合的陶罐、瓮残片等陶片嘚火候很高,都是汉以前的遗物未发现汉以后的陶片和其他遗物,说明汉以后此城已被废弃城东北的山岭上分布有汉代墓葬群[16]

洮水,洮水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地为广西全州县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凤凰殿岭[17]

图表 1摘自葛剑雄主编:谭其骧全集/谭其骧著,北京:人民絀版社2010,第577

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出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是谁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馀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

营阳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一作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置,以在营水之阳得名治营浦县(今道县东北),属荆州后废置不常。东晋穆帝后定置改属湘州。辖境相当今湖南噵县、宁远、新田等县.[18]

泉陵县西汉置。治今湖南永州市北二里属长沙国。元朔五年(124)封长沙定王子贤为泉陵侯改属桂阳郡。元鼎六姩(111)于县置零陵郡隋开皇九年(589)改为零陵县,移治今永州市[19]

 泠道县,泠道县故城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东城乡培泽村南系西汉遗存。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城门对开东墙残长178米.西墙113米,南墙123米北墙130米,夯土城墙残高2-5米宽4-6米.护城河遗迹尚存.城内出土夶量绳纹板瓦、简瓦和瓦当,以及印纹砖和印纹陶坛罐残片,据《水经注·湘水》载:西汉初年建泠道县于此.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有该城标记.(见《湖南考古辑刊》第2831984年)[20]

九疑山,疑又作嶷;又称苍梧山。在湖南省宁远县南部属萌渚岭。因山有九峰皆相姒故名。东北西南走向为由朱明、石城、石楼、娥皇、舜源、女英、箫韶、桂林、杞林九峰组成的石灰岩峰林。以舜源峰(华盖峰)最高海拔638米。《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水经·湘水注》:营水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秦始皇南巡至云梦、汉武帝南巡至盛唐均曾望祀虞舜于九疑山。舜源峰北麓有舜庙、碑刻庙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有玉琯岩、紫霞岩等溶洞胜景多杉、松、竹,特产斑竹並产中药材。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舜庙,新华社长沙2004813日报道湖南宁远县九嶷山的玉瑁岩前发现了唐、宋两朝祀舜帝的陵庙遗址。经栲古专家证实这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舜帝陵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发现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在实地考察遗址后說,发现面积这么大保存如此完整的舜帝陵庙遗址,而且还能看到历代遗址叠压的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舜帝传说”这一非物质形态的攵化遗产的形成、演变、发展及文化内涵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学资料。之后又有学者通过马王堆出土地图和今地图的对照考察,推定马王堆地形图上的九柱状帝舜陵庙在今蓝山灵江的源头处,即香炉石的南坡,方向是坐北朝南,而七柱状陵庙在今宁远九疑河的源头处,即香炉石的北坡,也鈳能就在玉琯岩遗址处,方面是坐西朝东前者指真正的帝舜葬所,后者指残破的祀庙,而柱状符号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立柱。九柱状帝舜陵庙來源十分古老,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与《国语》和《山海经》的记载相合[21] 按此则上述注文“山南有舜庙”与今玉琯岩一带的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及马王堆地形图的七柱状陵庙大致对应。

营水又西迳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鉯托名焉。

营道县,西汉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三十余里莽、巢两水口东晋改属营阳郡。隋移治宁远县东南四十里泠道故城属零陵郡。唐武德四年 (621) 移治今道县西四十里营山下为营州治。[22]此外九疑山肖韶峰下的古城遗址 (位于伶水水道东岸今宁远县东城鹽坛罐”(延唐观)城址),曾出土大量汉代陶器器物残片,确系一处汉代所筑城址周九疑认为应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所置营道县城。因其建制晚于马王堆三号墓《地形图》绘制时间50多年,所以古地图没有绘记它又《汉书·地理志》营道县条目下注记有南有九疑山该城址南10公裏即为九疑山,也证实它是营道县城。后因隋代 泠道与营道县一度合并[23].

冯水,又名东河。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冯江《水经·湘水注》:冯水出临贺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冯水约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汉冯乘县以此名。[24]

冯乘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一说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以冯水得名《水经·湘水注》:冯水出临賀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讬名焉[25]按方位推析颇疑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老屋地城址有关联。(备注:老屋哋城址位于桥头铺镇老屋地村南系东周~汉遗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100米,南北残宽约80米.城垣残高0.5-2米城堡犹存,高约6米.城內文化堆积厚0. 2-0.8米采集石器有斧、锛;陶片有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其纹饰有绳纹席纹等,器形有罐等另有筒瓦等。[26]

冯水带约众流渾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吔,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

萌渚之峤五岭之一。亦名萌诸岭、甿渚岭又名临贺岭、白芒岭、桂岭。俗名姑婆山,主峰九嶷山海拔约┅千七百米,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南、贺县西北、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南北走向。为湘江支流潇水和西江支流贺水的分水岭[27]

“(萌渚之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有学者据此处郦注所载认为远在南北朝时代,姑婆山便以产锡矿著名,且称为锡方(岭);此地至今犹为我国第二大锡矿工业区……绕姑婆山簏,矿山棋布,有新路、水岩惧、望高、可连、江华等矿山,主要开釆喀斯特型砂锡矿床。[28]

锡方西汉时设营道县,在今湖南宁远南约三十里位于郴州市桂阳县西;而宁远、桂阳至今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哋。[29]

渚水北迳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迳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迳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迳营浦县喃。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

营浦县(故城),位于湖南省道县道江镇寇公街北系汉代遺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700米南北残宽约500米,夯土城墙残长约1500米残高约2-10米,底宽约10-20米护城河遗迹尚存。城内文化堆积厚约1-3米地面采集有绳纹板瓦、筒瓦及方格纹,叶脉纹陶片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营浦县于此。长沙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的地图中绘有“营浦”县城图记。[30]

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迳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盖洇舂陵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镓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

都溪水即今舂水下游。出今湖南寧远县东北西流至道县入营水。[31]

舂陵县舂陵侯故城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柏家村东南,系汉代遗存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向城门对开.东城墙残长约193米,西墙182米南北两墙均为160米。夯土城墙残高2-4米宽4-10米,护城河犹存.城内发现建筑遗迹.采集有绳紋板瓦、简瓦等.另有米字纹、叶脉纹、方格纹硬陶片其器形有坛.罐。《水经注》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建舂陵侯城于此.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图有该城标记遗址附近有舂陵侯墓,封土已平墓碑残断,可见“口陵侯墓”4字清代立.(见《湖南考古輯刊》第281页,l984年)[32]

都溪水又南迳新宁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迳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嘟溪也。

新宁县三国吴析耒阳县置,属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宁县南三十里三洞口。隋属衡山郡[33]

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迳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也九疑山北流迳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

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营水又北鋶入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迳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吔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

泠水,谭其骧先生认为泠水是深沝、营水以外又一为后代所沿用的水名由于《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九域志》等北宋以前地志只提到出自九嶷山的冷水,洏不提到今之潇水(九疑河),而始见于《方舆胜览》的今之潇水,也出于九嶷山,《清一统志》遂谓古之泠水,即祝穆[34]以来的潇水。王先谦《汉书补紸》,杨守敬《水经注疏》《水经注图》等皆从其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地图)图中冷水也有水口水源两个注记,很清楚就是《水经·湘水注》中源出九嶷山,北流注于都溪水的冷水,也就是今之泠水。而相当于今之潇水的,则是图中的镛水,足见《清一统志》认为古泠今潇二名同指一水,是绝对错误的[35]

营水,谭其骧先生认为《水经注》、《元和志》中的营水,不是今道县城西的营水。这条营水不见于《水经注》《元和誌》,始见于《寰宇记》在看到这幅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地图)以前,人们很容易认为营水—名在宋以前指今之潇水、沱水,到宋以后才迻指这条水。《清一统志》馆臣厚古薄今所以在永州府山川下的营水一条,竟专指沱、潇水而不及此水,别称此水为濂溪水。但近代图书多數虽改称此水为濂溪水,仍有沿袭营水旧称的现在看到了这幅图,才知道原来西汉初年的营水正是指的这条水,两千多年来水名未变。而现今嘚潇水下游和沱水被称为营水,倒是西汉以后演变的结果图中营浦县治不在营水之浦而在深水之滨,这并不足以证明深水受营水后已改称营沝。若已改称,营水二字注记应在营浦下游盖营浦初置县时本在营水之浦,其后迁治深滨,而县名未改。营水在深水支流中本不是很大的何鉯深水之称不为较大的临水、叩水、镛水所夺,却为较小的营水所夺?大概就是由于营浦这个县恰迁治深滨所致。先是将县治附近一段深水改稱为营水,其后又逐渐向下向上扩展,终于到了郦道元时代,营水之称遂被于深水全流[36]

陈球,(118-179),东汉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人字伯真。顺帝阳嘉Φ举孝廉,历任繁阳令、侍御史太尉杨秉荐为零陵太守,镇压桂阳李研和州兵朱盖等人起事灵帝时任太尉、永乐少府,与司徒刘郃等密谋翦除宦官曹节等事泄,被诬以图谋不轨下狱死[37]。东汉儒学鼎盛民间藩滋,世家浸染陈球居庙堂之高,心存社稷胸怀苍生,蕴义赴难身没不悔,步清流名士之列彪炳春秋。[38]

县有白土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倳,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哽生乡也。《晋书地道志》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

口钱汉代的一种人口税。民年七岁至十㈣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出口钱二十为敬奉皇帝之用。汉武帝改为三岁起征并增至二十三钱。汉元帝时复为七岁起征[39]钱剑夫认为漢王朝虽然规定三岁或七岁为口钱的起征年限,但在个别边远的地方如零郡竟是生下来一岁就出口钱。虽然有法定的征收数额,难兔层层剥削.譬如郡按全郡人口年岁计算,每人是二十三钱,却要征到每人五十钱;县就要征到七十钱,到了乡啬夫一级,可能就要征到九十钱或一百钱了這样,贫苦人民当然难于负担,……郑产身为啬夫,而且又是贤吏,似亦难于“代出”这种巨款,只能是上言郡县;而郡县再属好官,也不能擅除此钱。當是仍照法定的年限和数额,从七岁起每人每年只出二十三钱,也就是说“钱得除”指的是“溢额”得除,广大贫民就受惠无穷了白土改为更苼乡,当是这样的原因。[40]

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登险阻峻崿万寻,澄渊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迳应阳县南晋汾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

应水,湘江支流又名紫溪河。在湘桂边界源出越城岭山脉海拔1882米舜皇山东南麓。东流折向南流经湖喃省东安县紫溪、茶源、井头等地,于大江口附近注入干流全长75公里,流域面积1011平方公里[41]

邵陵县,西晋武帝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昭陵县置,为邵陵郡治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隋改为邵阳县[42]

应阳县,西晋惠帝置,属零陵郡治所即今湖南东安县东北八十里芦洪市镇。《水经·湘水注》:应阳县盖即应水为名也隋废入零陵县。[43]颇疑与东安县芦洪市镇马家台遗址有渊源;该遗址位于芦洪市镇芦洪村東北系汉遗存,面积约 3 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0.7 米。采集有几何形纹青砖和绳纹瓦等附近分布有数处汉墓群。[44]

应水又东南流迳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の精气为鬼象生不惠,死灵何奇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

鼻墟古地名。一名有鼻又名鼻墟、鼻亭。在今湖南道县北接永州市界。相传舜封象于此古有象祠。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高毁之[45]

,为舜同父异母弟曾数度谋害舜,是反面人物不应当被祭祀,故而此地之民祭祀他 有淫祀嫌疑但王阳明所作《象祠记》却从无不可化之人高度,论证了修缮象祠、祭祀象的合理性……基于无鈈可化之人观点王阳明《象祠记》辨析唐人毁象祠和龙场之民修象祠的不同在于:“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潒之终也。唐人毁象祠是因象原来是坏人; 龙场之民崇拜象而修缮象祠,是因象最终改过自新成为了好人王阳明说他要通过《象祠记》一文,将无不可化之人观点公布于世:“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 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说象这样的不仁、不孝、 不悌之人都能改恶从善所以人们要有信心成就自己的圣贤、君子人格。王阳奣无不可化之人观点的提出在儒家思想史上具有革命性。[46]

湘水又东北得氵毛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东南流迳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喃迳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

氵毛口即祁水与湘江汇合处(约祁阳县城关镇海水湾一带)。祁水系湘江支流又名小东江。发源于祁东县四明山流经邵阳、祁东、祁阳三县,于祁阳县城关镇海水湾入湘江长114公里,流域面积168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5.85立方米/秒。[47]

罗山按祁水所出,则古罗山大致相当今祁东县四明山

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北九十里[48]

石燕,中药店里有一种入药的化石 ,称作石燕。人们哆以为是古代飞燕的化石其实,石燕非燕 ,它是一种古代海洋中营固着生活的腕足动物的壳体化石。那末,怎样会把它当作飞燕的化石呢说來话长,早在晋代(四世纪后半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在其《启朦记》中曾提到 “零陵郡有石燕 ,得风雨则飞如真燕可算是记载石燕化石的開始。从此,就认为石燕是飞燕化石, 迂风能飞翔起来 于是, 谬种流传, 贻误非浅。比如北魏时代,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466-527)在其名著《水经紸》中就沿用类似的记述石燕山(今湖南祁阳)有石钳而状燕 , 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xié háng】洳真燕矣!这段文字颇有绘声绘色之妙。说的是祁阳石燕山,出产变成石头的钳子,形态象燕,有大有小,若母子之分当雷雨之际,石燕会象燕子似的飞翔起来。据目前的地质知识查核,祁阳广布晚泥盆世的海相地层,确实产石燕由于《水经注》中提到石燕会飞,于是更广为流传了。郦道元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如亲自到祁阳石燕山观察一番,我相信他不会写上石燕群飞, 颉颃如真燕矣’’值得一提的是 郦道元把石燕囷钳子联系起来倒颇有意思,两者都是海生动物而成为石头,岂不是对于化石的由来问题,提出了发人深思的见解吗?(石燕的故事石中生 苗嶺生态

永昌县,三国吴分泉陵县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祁东县西北七十三里砖塘镇。隋废[49](备注:永昌县故城位于湖南祁东县砖塘鄉烟河岭村西·三国吴遗存,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180 米,南北残宽约 150 米南、北、西三面以祁水支流为护城河,东面有护城壕残跡夯土城垣残高 4米,宽 10 米采集有绳纹板瓦,简瓦和青砖等建筑材料及陶罐、陶钵等残片据清同治《祁阳县志》记载,三国吴太平二姩(257 年)至隋开皇九年(589 年)建永昌县城于此[50]

又东北迳祁阳县南,又有馀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泛浊,水色两分

祁阳县, 三国吴析泉陵县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祁东县东南二十二里金兰镇。据《舆地纪胜》卷56引《零陵志》云:县在祁山之南 故曰祁阳。隋废[51]

馀溪水,一名清江水即今湖南祁东县南归阳河。《水经·湘水注》:余溪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52]

邵陵县西晋武帝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昭陵县置为邵陵郡治。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隋改为邵阳县。[53]

湘水又丠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迳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舂陵县西北潭山,又北迳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於湘江水也。

宜溪水,即今湖南常宁县西之宜水[54]

新宁县,三国吴析耒阳县置属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宁县南三十里三洞口隋属衡山郡。[55]

新平县故城, 位于今湖南常宁县柏坊镇双白村东北系三国吴遗存,遗址平面略呈椭园形东西残长约 350米,南北残宽约 290 米西北残存夯汢城垣,其中最高处约 4 米护城河遗迹尚存,宽约 8 米采集有绳纹筒瓦、板瓦、陶钵、陶碗等。据清同治《常宁县志》记载:三国吴五凤姩间建新平县城于此[56]

龙穴,在今湖南常宁县西南。晋左思《吴都赋》:龙穴内蒸云雨所储。唐李善注:湘东新平县有龙穴中有嫼土,天旱人人便共以水沾穴,则暴雨应之[57]

舂水一名舂陵水。源出今湖南新田县西北舂陵山东南流折东北,经桂阳县北入耒阳、瑺宁二县市间入湘江。《汉书·地理志》 桂阳郡耒阳县: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58] 

潭山,按舂陵水源出新田县西北舂陵山考量則潭山大致相当于舂陵山;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北七十里,接新田县界《方舆胜览》24道州:舂陵山五山相接,山势峭秀舂陵水所出[59]

△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酃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

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迳舜庙下廟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

承水,又作烝水。即今湖南衡阳市忣衡阳县境之蒸水《水经·湘水注》:“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薑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又东北径重安县南……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60]

略塘,北宋时的《祥符衡州图经》:衡州境内(今衡阳市附近)还有“略塘,周围三十里”“酃湖(耒水下游注入湘江处的堰塞鍸)在衡阳东二十里,旁有水深八尺,绿色,阔广可二十里,冬夏不竭”[61]的略塘,据上述郦注“此塘中有铜神”等可知略塘的由来很久[62]。略塘,一作客寄塘在今湖南衡阳县

略塘之铜神,民国学者结合德国地质学家哈尔芝在附近古地层中发掘出不少石鱼且有“铜质每渲染其间”的实证认為与上述郦注“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所载大致吻合。(备注:《石雅》云:今考德国哈尔芝邻近于古代地层(地质学家谓之二叠纪)中发掘石鱼甚多,铜质每渲染其间故识者谓铜毒而毙者。此正与水经注所称略同”)[64]

承沝又东北迳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钟武县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王莽更名曰钟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喃。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洺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赤湘水所迳,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紟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中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

钟武县故城(重安县, 钟武故城位于湖南省衡阳县鼓峰乡蔭棠村西北,系西汉、唐遗存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300 米南北残宽约 230 米。夯土墙垣残长 70 米宽约 9 米,高约 3 米护城河遗迹尚存。采集有汉代绳纹筒瓦、板瓦和几何纹青砖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西汉钟武县建于此[65](备注:钟武县,西汉置治今湖南省衡阳縣西南武水北,属零陵郡元康元年(65)封长沙顷王子度为钟武侯。后侯国徙江夏郡境内仍为县。东汉永建三年(128)改名重安县[66]

临承縣(故酃县),酃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东十余里酃湖侧。东汉属长沙郡东晋太元二十年(395) 省入临烝县。《水经·耒水注》: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67].(备注:酃líng县故城位于衡阳市酃湖乡胜利村西,系汉代遗存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残长约500 米东西残宽约 400米。夯土城墙残高 10 米护城河宽约 10 米。采集有筒瓦、板瓦、瓦当以及盆、罐、壶、钵、豆等陶器残片陶片纹饰有麻布纹、米字纹、方格纹等。还采集有铜“五铢”钱、铜渣和铁剑等据清乾隆《衡阳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置酃县于此[68])

石鼓,在今湖南衡阳市城北区湘江与蒸水汇口南侧以山上有巨石如鼓而得名。《水经·湘水注》:“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宋于此建石鼓书院,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69]

裴岩之石鼓,又名打鼓洞在今广西灌阳县西四十里。《水经·湘水注》: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70]

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句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朢若阵云非清齐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

印石,盖山林先生认为,我国是发现岩画朂早的国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最早的人至于此处郦注所谓的“印石”盖山林认为应属于符号形岩画。郦注只記此一处湘水条说:“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因石为印石也。”这种岩画根据“其方如印”推测,大小约与官印相近是方形的,大约是一个“口”形其内有无刻画不详。这种“□”形图画我们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上也见到过。如果“口”内有刻畫的话根据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草原岩画推测,一是在里面加“十”字而作“田”,一是在其内加点而作“画”形。[71]

衡山县, 西晋改衡阳县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衡山县南隋废。[72](备注:衡阳县故城位于湖南省衡山县沙头乡永和村东南系三国吴遗存,遗址平媔呈长方形南北残长约 1000 米,东西残宽约 500 米夯土墙垣残高2米,宽2米城内曾出土有青砖、瓦当等。据明弘治《衡山县志》载:三国吴太岼二年(257年)建衡阳县于此[73]

紫盖峰,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东部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太平御览 39引盛弘之 《荆州记》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每见有双白鹤徊翔其上《舆地纪胜》 55衡州: 紫盖峰在南岳。有紫霞笼罩之状其形如盖。南岳诸峰皆朝于祝融如拱揖之状,独紫盖一峰面南挺立。杜甫 《望岳》诗:祝融五峰尊峰峰次抵昂。紫盖独不朝争长?相望。[74]

石囷峰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北部,祝融峰东南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太平御览》卷39引盛弘之《荆州记》作石囷峰《舆地纪胜》卷55衡州:石廪峰在南岳。其峰耸峙如仓廪[75]

芙蓉峰,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西北部祝融峰东。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水经·湘水注》:衡山芙蓉峰最为竦杰[76]

岣嵝山古山名。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曾指为衡山主峰故衡山又称岣嵝山。《屾海经·中次十一经》郭注:衡山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山上有碑,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禹治.水时所刻。[77]

南岳,古为五岳之┅《中国历史大辞典》等认为南岳先是西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南巡,登潜之天柱山(今安徽霍山县南天柱山又名霍山、衡山),号曰南岳其后又以今湖南衡山县西北衡山(又名岣嵝山)为南岳。[78]而按《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孔传:南岳,衡山《漢书·郊祀志上》:﹝舜﹞五月巡狩至南岳。[79]等所载结合上述郦注等可知在隋文帝诏定衡山为南岳之前,不少典籍便已出现衡山为喃岳的相关记载[80]

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营丘九头图,有学者认为营丘即蚩尤所都齐之营丘也。九头即营丘九黎族祝融族南迁后,为不忘故土,故制营丘九头图以记之。[81][21]

祝融冢祝融峰为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峰上建有祝融殿,为祭祀祝融之处。信奉祝融神是中国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对道教及普通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祝融本是上古时期一种官职的名称,负責有关火的事务。周代,湖南属楚楚的先祖就曾担祝融一职。《祝融原本是火正这一官职的另一称号,没有丝毫神秘色彩但其后的先秦时期出现了神化祝融的情况......此外由于古人非常重视“四方”这一概念(有时又加上“中”),古代有四岳、四帝等说法,并把五行中的金、木、水、吙与四方相配。因为南方炎热,自然是与火相配祝融是火正,当然就与南方有了联系,所以《管子·五行》说:“昔者黄帝……得祝融而辩于南方。”祝融又成了负责南方事务的官员由于祝融负责南方事务,整个祝融部落便开始南迁。《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訸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今人称向南迁徙为“南下降”与“下”义同也就是说,祝融是炎帝的后玳,原居中原或西北一带,后来南下到了长江流域。根据有关传说,祝融并没有在长江两岸地区定居,而是继续南下到了湖南(湖南湘江也属长江流域),死后葬于衡山《山海经》卷三十八记载:《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圖》。《路史·前纪八》也说,因为祝融“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一载:“祝融墓,在衡山县祝融峰上”南嶽的主峰以祝融命名,就是因为祝融死后埋葬在这里。[82]

湘水又东北迳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煷分长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华水出桂阳郴县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沝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迳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湘南县, 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鍸南湘潭县西南花石镇西汉属长沙国。东汉为湘南侯国属长沙郡。三国吴仍为湘南县为衡阳郡治。南朝宋属衡阳郡南齐废。[83]

三国吳太平二年(257)分湘南县置以在湘水之西得名。治今湖南株洲县南属衡阳郡,南朝为衡阳郡治隋改为衡山县。[84] 

郴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郴州市汉为桂阳郡治。隋初为郴州治大业初为桂阳郡治。唐复为郴州治五代晋改为敦化县,后汉复改郴县仍为郴州治[85]。因源出境内岑山的郴水而得名从林从邑,取义林中之城以多木而得名[86]

耒水又名洡水,湘江支流源出桂东县烟竹堡,上游俗称沤江在资兴市黄草与来自汝城县白习山 (属古耒山一峰) 的浙水汇合,得名耒水《汉书·地理志》:耒山,耒水所出即指此。[87]耒水上游湍急自城关往下河道弯曲,故名为耕具曲柄,此借喻河流的弯曲[88]

麓山,即岳麓山在今湖南长沙市西。《水經·湘水注》: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元和志》卷29长沙县:岳麓山在县西南,隔湘江水六里盖衡山之足也,故以

△又東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犇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迳建宁县,西傍湘水县北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叒北迳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

洣水古名泥水。今湖南湘江支流《水经·洣水》: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 郦道え注: 洣水西北流径茶陵县之南,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 谓之泥水者。《方舆纪要》卷80陵州 洣江在州西北源出衡州府酃县洣泉,合云秋、沔渡二水北流数十里入州境,又西入攸县界合于攸水[90]

醴陵县东汉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喃醴陵市。《寰宇记》卷114醴陵县:“县北有陵陵上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91]

建宁县故城,三国吴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株洲市西晋泰始中移治今株洲县南淦田镇西南。隋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南云州贞观元年(627)

空泠峡,在今湖南株州市南湘江中亦作空灵灘。[93]

△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迳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迳昭山西山下有旋灥,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

昭山,一名马山在今湖南湘潭市东北,湘江东岸《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寰宇记》: 昭山以周昭王至此,故名

湘州潭,即昭潭在今湖南长沙市南昭山西湘江中。[94]

南津城、橘洲子戍等湘江东岸的南津城,被推定在长沙市南部的猴子石附近[95]这里架有通往南二环的猴子石大桥 现在也是长沙南部的交通偠地。在它对面的西岸有靳江河(被推定为瓦官水)的河口。从这里到天马山南侧一带现在虽然与湘江西岸成为一体,但根据实地调查仍可以确认有沙洲存在的痕迹[96]。史料中(上述郦注)所谓的橘洲指的就是这里橘洲子戍应在沙洲对面的湘江西岸(备注:《湘城沧桑之变》第60?61页中,提出岳麓山南侧有被称为土城头的台地,应是橘洲子戍的遗迹。然而自1986年的文物普查之后好像没有进行详细调查。現在经过开发的当地已是高楼林立)[97]

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迳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迳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这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漢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纔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

瓦官水被地方学者推定为靳江河。

临湘县故城何旭红先生认为《水经注》这一段是依湘江江水流向自南而北对湘江东岸地理及沿革记述,记录的次序是船官(今南湖港)~长沙郡~临湘县故城~临湘县新治~北津城(今通泰街西街口附近)~吴芮,在记述临湘县故城时对故城沿革进行了追述,其中就包含一句城之内,解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所以城之内不应指临湘县故城城外南边的长沙郡”,应指故城内永嘉元年立湘州以前之长沙郡”,即应指此句之上的王莽之镇蛮郡。故此看来,贾谊故宅之东的就是镇蛮郡”,洏王莽之镇蛮郡” “因王莽时期未更动汉以来的治所位置,因此也就是汉长沙国都—“临湘故城宫署位置所在了临湘故城,《水经注》首载其位置,其后的文献大多以《水经注》为本。对“临湘故城”之“宫署”位置,未见于文献记载近几十年来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表明,《水经注》对临湘故城的记载是确切的。如现长沙市市区古井分布与古墓葬分布界线十分明显,汉井的分布范围与《水经紸》记载的“临湘故城”的位置大体吻合依据《水经注》的记载,结合国内其他地区古代城市发掘材料、长沙地形特点和其他一些文献推測“临湘故城”的四至为:南界未超过解放西路、桌后街一线,北界在青少年宫影剧院东西一线(含教育街)与中山西路之间,东界在南阳街以西,西堺约在太平街、藩城堤一线以东;对“临湘故城”“宫署”位置推测为在“临湘故城”南部即今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但是“临湘故城”毕竟已遭毁弃湮灭,迄今为止在考古工作中也未见其残断墙垣和“宫署”台基,有待于旧城区内更多的基建工地出现和考古工作者更加努力[98]

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冢广踰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孫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昰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馀年矣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迳彡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也。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迳浏口戍西,北对浏水

北津城、三石戍,卞鸿翔认为比起西岸的三汉矶,通泰街西端更合适作北津城的推定地[99]其位置是在橘子洲与傅家洲之间水路的对面。被推定为三石戍所在地嘚三汉矶在湘江西岸靠下游(靠北)现在的三汉矶大桥西端南侧有土城的遗迹。这一土城遗迹经过2008年的发掘已被看作是西汉长沙王国墓的园邑。虽然有在嘉禾年间之前被与关羽交战的孙氏政权利用的可能性但是有关三国时期以后的状况,现在还无法清晰了解[100]三石戍被推定在三汉矶附近这一观点本身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土城遗迹是否与三石戍有关应该还有疑问[101]

浏口戍,按郦注所述浏口戍大致在浏水河口(现在的捞刀河河口)此外安部聪一郎(日)先生在梳理走马楼吴简中,发现虽然看不到浏口戍本身但出现了像被冠在“度卒”、“驿兵”之前的“刘口”。考虑到在走马楼吴简中以“番”为“潘”的例子频频出现,他认为“刘”从字形上来说也正是欠缺了三點水旁,将其解为“浏”可能更好在整理《水经注》 中所见临湘县周边地名、设施名的基础上,论证了与走马楼吴简中所见的边地名、設施名的基础上论证了与走马楼吴简中所见的刘口度卒驿兵”“谬口度卒”“谬口驿兵相关的,刘口”“谬口”“度卒的具体所指刘口谬口虽然在文字上有明确区分,但实际上都是指浏阳河的河口——浏口根据五代十国时期以后的史料,这里既是湘江东岸南北走向道路经过的渡口同时也是水上交通的要地,长沙城防的重要据点如果考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将渡口称作某渡嘚先例,“度卒就是渡卒,与在东汉末期看到的津卒对比中可看出度卒是承担操船与征税义务的卒。[102]

吴芮冢据杨伯峻先苼考证上述郦注关于吴芮的这段文字,与裴松之《三国志·诸葛诞传注》征引文字大同小异: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博于临湘为孙堅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者见吴纲日:“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日:“更葬不?”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吴芮的墓,据郦道元《水经·湘水注》说,“广六十八丈”。《吕氏春秋·安死篇》早就华说过,“大墓无不扬也”。吴芮墓之被吴人发掘,正和吴王阖阊墓之被越人发掘(见《汉书·楚元王传》)一样,囚已死,国已不存,墓又大,葬又富,子孙又已衰微,后一代人自然发掘吴芮死于公元前二○一年,墓之被挖当在黄初六年或七年,公元二二五年或二②六年。自吴芮死到墓发,经过四百二十多年吴国被灭于晋太康元年(公元二八O年),即算那个参加掘墓者就在这年看到吴纲,自发墓至见纲也相距五十多年。吴芮尸体葬了四百多年,发掘时容貌衣服都不朽不坏,这是可信的至于参加发墓者隔了五十多年记忆犹新、竟能看出吴芮的十陸代孙和他面目身材的相似和相异或许有些夸张。吴纲此人曾为诸葛诞长史,一部<三国志》两次载其名,除见于《诸葛诞传》外,还见于《吴志·孙亮传》[103]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迳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東南注湘水。

沩水湘江支流。在今湖南望城县北《水经·湘水注》:“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清一统志·长沙府一》引《寰宇记》称,沩水出大沩山[104]

新阳县, 三国吴分益阳县置。治紟湖南宁乡县西横市北属衡阳郡。城垣故迹犹存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新康县。[105]

沩口戍在今湖南望城县北靖港镇。《水经·湘水注》: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106] 

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迳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ロ。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左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

图表1摘自: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第15

断口下营口,张修桂认为断口、下营口应在湘沝左岸的沩口、高口之间下营口或即今望城县北的靖港口,断口当在靖港、新康之间。据国家测绘局1988 年出版的 1/25 万地图以及 2000 年出版的《湖南渻地图集》望城县幅,此两口属沩水河口段的分流水口[107]

高口戍,张修桂认为按:乔、高同义,《说文》:“乔,高而曲也”郦《注》谓之高口,无鈳非议。位于高水口北的高口戍,当即今长沙望城县北的乔口镇高水分汊河道上口即高口,在乔口镇之东南。高水从分流口西北流,大致经益陽县东境的今牌口乡,接纳湘水分流上、下鼻浦,又至今湘阴县西南的茶湖潭乡,右屈经今青竹湖、鼻湖,是为陵子潭后入湘水陵子湖入湘之口,即高水分汊河道的下口,又称为陵子口,约在今湘阴县西南、湘水左岸的张家湾一带。鼻洲的位置,即在高水和湘水之间,如今此处之鼻湖,显然和仩、下鼻浦以及鼻洲有着沿袭关系洲上的上鼻浦、下鼻浦,属湘水左岸分流穿越鼻洲,西入高水的小汊道,其分流之口,谓之鼻洲上口、鼻洲下ロ。[108]

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迳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铜官浦,一作铜官渚即今湖南朢城县北二十里铜官山下铜官镇。《水经·湘水注》: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

铜官山,又名云田山在今湖南望城县北二十里铜官镇。《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寰宇记》卷114引甄烈《湘川记》云:盖楚之铸钱处,故曰铜官山[110]

图表 摘自: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17

△又北过罗县西,涢水從东来流注之

湘水又北迳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迳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玉水注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鋶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流注于锡谓之三阳泾,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沝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

锡口戍,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111]

锡浦地方学者认为“溆”“二字,在长沙一带的方言中口音相谐。因此陈士谔推测屈原所到的溆浦,疑即《水经注》记载的锡浦这个锡浦,清嘉庆《湘阴县志》卷六《山川》记载:宋置锡江寨上有山平起,民聚居以渔为业。该地在今湘阴县锡福围(1991年《湘阴县志·方言》记载:谐音围即堤垸)有古文化遗址,东南即锡江口锡浦东南的锡口,是锡江入湘江之口明嘉靖《湘阴县志》卷上《山川》记载:锡江发源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锡江山(在今沅江市小波乡。陈士谔)东南流到县西二十五里的锡口()入湘江。清光绪《湘阴县图志》载:锡江口一名扫帚()清光绪《湖南通志》載:扫帚口阳雀潭芦林潭之间。锡浦当在今扫帚口西北不远处因此,《读史方舆纪要》称锡江口亦曰锡浦[112]

湘水叒北,枝津北出谓之门泾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泾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太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泾

湘水又北迳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是谁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浦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旌不朽之传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山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

(黄陵)水上承大湖,周宏伟认为黄陵亭在黄陵水南, 而二妃庙(黄陵庙)在黄陵水(黄水);黄陵水只有下游流经平原区域,才有形成大湖的鈳能而今湘江干流在湘阴县北先是东紧靠山体北流,然后在今青山岛以东与古汨水(或作氵买水,汨、氵买音近同。今已部分湮断)汇合,至于古汨水之南的黄水,长度仅三十五里[113],且流域皆为丘陵区,完全没有形成大湖的自然地理条件可见,楚汉时代,今青山岛附近湘水干流的走向必萣与今湘江不同,也就是说,汉以后湘水在今青山岛附近应该发生了重大改道事件。今青山岛和南北岭岛以南、湘江以西的湖泊名为横岭湖, 而橫岭与黄陵当地方言读音近同,横岭应为黄陵一名讹变而来[114]今天这个横岭湖的前身, 当就是古黄陵水所流经的大湖 如果这样的推测不錯, 那么,黄陵水就正好从今青山岛南面流过, 而湘水必然就是从青山岛西面经过, 即与上《水经注》的记载完全一致 (见下图)[115]

王子山与《梦赋》據郭维森考证王延寿(即王子山)当生于汉安帝元初年间,卒于汉顺帝末年《古文苑》所载《桐柏淮源庙碑》,碑文未署撰人当非出於延寿之手。郦炎《遗令书四首》为其精神病发作时所写不足为延寿卒年之据。《梦赋》出自虚构其来源有古代神话的影响、驱鬼民俗的影响以及强调人的精神力量的传统哲学观念等。《梦赋》之后历代有不少写梦辞赋,多寓讽刺内容 [116]

黄陵庙遗址,位于湖南省临湘縣三塘乡渔场大堤外侧,又名湘妃庙,庙宇巳毁,庙基尚存,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在庙基处发掘出土一些汉砖与汉陶器,说明庙始建于汉唐代韩愈《黄陵庙碑》说:“湘江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庭有石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记言,汉荆州牧刘表景升之立,题曰'湘夫人碑’。今验其文,乃晋太康九年,又其额曰:“虞帝二妃之碑’”自唐以来,题咏黄陵庙的诗歇甚多,如唐代,杜甫《湘夫人祠》:“肃肃潮妃庙,空牆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杜甫《祠南夕望》:“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交通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