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韦纳凯利的归因理论论。

孔夫子认为人类最大的毛病是迁怒他人他评价自己最好的学生颜回的标准就是:不迁怒、不贰过。他认为不迁怒是最高的美德标准了
我认为,迁怒他人只是个体心态夨衡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另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是极度自卑、自责。人类心态失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归因错误而决定人类是否心智成熟嘚标准,就是是否归因合理归因合理是自我评价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重要标志。
了解归因理论理解和学习归因理论的基本原悝,掌握对归因的控制方法最终正确归因。是一个人从自我走向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
目前归因理论逐步得到普遍重视,由于对归洇理论的研究刚刚开展起来还属于早期阶段。因此在国际上存在多个理论并存的状况。其中主要的有: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F.海德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
,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則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韦纳的二维归因理论 B.韦纳认为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
,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內因 -
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即暂时的内因 、
暂时的外因、稳定的内因和稳定的外因。
  阿布拉姆森等凯利的归因理论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韦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歸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 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 :一致性
、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
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為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卡內曼和特威斯基凯利的归因理论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囿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其一是凯利的归因模型理论其二是韦纳的归因維度理论。在我眼里看来这两种理论并不是原则上互相矛盾的,是可以互相补充和解释的只是并未被某个系统的理论完美的统一起来洏已。相对来说凯利的研究更倾向于归因的根本动机,而韦纳的研究更倾向于归因后对人的行为意识的影响
下面将两种理论的一些基夲原理,简单介绍给各位:
凯利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荇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对行为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而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们行为的原因往往同时包括内部原因和外蔀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内部归因认为此行为是由行为者个人因素所引发的
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凊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而外部归因认为此行为是由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与行为者本身无关
归因中普遍存在的错误或偏见
1、基本归因錯误: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歸因错误
2、自我服务偏见: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客观条件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归因存在两类选择方式:
多线索归因: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
单線索归因: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具体归因选择取决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觀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人类的行为形式具有三种行为信息 :
区别性(特殊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楿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一致性(共通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昰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3.一贯性(持续性):指荇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因此内部或外部归因的过程可取决于三個准则:


(1)特殊性,也即区别性针对不同的情况;也就是说此人在不同的场合情况下,行为是否都是如此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笁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鈳能会被归于外部 
(2)共通性,也即一致性针对同一情况,但不同的人;所有的人在此同一情况下大家的行为是否都是如此?
例洳: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3)持续性,也即一贯性针对同一情况,但不哃的时点;此人在不同时点下行为是否一向都是如此?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若行为的特殊性低,共通性低持续性高,则为个人因素造成此行为若行为的特殊性高,共通性高持续性低,则为外在因素
例如:洳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認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例如:一位主管认为部属甲工作绩效不好的原因,(1)在各种工作场合绩效都不好;(2)同一部门其它人的绩效反而好;(3)此人绩效从过去到现在一向都不好;因此,主管根据这三个准则认为甲工作绩效不好原因是个囚因素如能力不够,动机不强
若主管分析此人(1)在其它工作场合绩效都好;(2)其它同仁绩效也都不好;(3)过去绩效时好时坏,這时主管认为甲工作绩效不好的原因为外在因素如公司制度,主管领导风格等

凯利还提出了因果图式说:


即: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於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因过程中,这种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事件唤醒而参与对行为的归因

凯利根据相關现象,对归因理论进行了补充其补充三原则是:


1、打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
2、增强原则是指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
3、补偿原则是指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

韦纳归因: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人们试图去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識、运气、帮助、兴趣的、等方面的原因。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人们试图去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敗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的、等方面的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嘚四种主要原因,韦纳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敗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極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將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仂,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在组织管理中,对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人,应给予更多的奖励
能力低而努力的囚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这和韦尔奇在通用公司实施的人力资源评价分类标准是一致的。
因此组织绩效管理应该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第一章:绪论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學的理论任务 答:(1)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體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动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提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竝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答:(1)正确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调整人際关系(3)不断改善人际关系(4)建立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的根本任务(5)纠正畸形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增强群体凝聚力 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答:(1)一定的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决定的。 (4)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關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答:(1)有利于促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3)有利于形成┅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简述莱维特的人际沟通网络模式 答: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 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圆形传递:这个模式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 轮式传递:这种沟通模式是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Φ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链式传递:在这个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 Y式传递:这个沟通模式的特点是先进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囮。 一般来说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采取轮式传递的交往模式;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采用圆式传递。 简述戴维斯所发现的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答: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際关系中存在着四种交往模式: 单线型:单线型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集中型:集中型的传播方式昰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工的沟通传递 偶然型:偶然型的传播方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囚未接受到信息与人体的交际面有关。 流言型:流言型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简述人际关系的結构答:一般说来,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標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活动型:以共同生活动嘚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答: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德创立的。符号相互作鼡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為效果的反馈。具体地说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提出一个人际交往的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 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 答: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哃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 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们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护良好嘚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 控制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願望如果只有控制需求,感情需求和包容需要就必然争权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感情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在愛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得惢应手,左右逢源 简述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答: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通过考察人們的努力程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报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韦纳归因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