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责任心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存在什么理论指导下完成

课题《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研究》
行为规范示范校风采展示
我的工作室
您的当前位置: &
课题《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研究》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 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公民,加强青少年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公民人格教育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处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学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增强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但同时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而利益意识的强化和责任意识的弱化就是一个突出表现。《上海十一五德育规划》提出要“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实践体验,注重道德体验,促进德育内化,增强社会实践,培育创新精神”,提出在德育实践工程上要“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课外活动体系的要求,设计标志性活动,使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而高中阶段正是公民意识和公民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我们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过程,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培养起学生的国家公民意识,提高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应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职责。创设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就是社会实践,这样能克服只重视理论教育的倾向,理论教育紧密地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实践活动有效成为公民意识萌发的源头活水,同样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在公民实践活动得到提高和巩固。
我校新三年规划中明确指出:“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扩大社区服务和实践基地,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制度,组织公益劳动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等活动内容,做实综合实践课堂。” 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下,我们在深入思考:如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助于增强新时期高中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当代改革开放背景下,探索一条具有实效性和系统性的高中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道路,寻找一条适合时代特点的有效的公民教育新途径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一)我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含义理解是:
1、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外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是指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学期有一定时间保证,按照不同年级年龄段开展的不同形式的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家长与社区人才配合下,学生参与社区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中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高中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深入实际,开展实践、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原则是:(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个高中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5)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高中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二)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王东琥,《关于公民教育基础问题及基本内涵的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7月)。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这种认同能够升华为自己对所属国家和社会的情感,并把这种认同和情感付之于实践,即享有权利,有履行义务。在全球化思潮下的理想公民,同时应该积极扮演“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以及“生态公民”的角色。因此,公民意识主要包括法制纪律意识、爱国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其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权利与义务。
三、研究过程
(一)文献研究
公民意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既可以理解为一个法律概念,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概念、意识形态概念、文化概念或者道德范畴。一般说,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 19世纪末期,国外不同地区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就有相当广泛的讨论。国际教育局的《教育的信息与革新》在1995年就出版了公民教育的专刊,“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十分强调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学会与人共处等公民素质的培养,在国际上甚至提出了“世界公民教育”,可见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焦点。
综观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因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乃至实现途径则迥然有别。
1.义务论的公民教育观――以德国为代表
德国的公民教育明显地表现为把国家的需要和民族的利益作为公民教育的根本着眼点。
2.权利论的公民教育观――以美国为代表
在美国的公民文化中强调一种积极的、参与的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公民角色,公民的政治意识浓厚,对其政治系统如美国的宪法、政治自由、民主等充满自豪感,强调个人应该是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并自信对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的政治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3.道德中心论的公民教育观――以新加坡为代表
新加坡公民教育政策的首要内容是宣传爱国主义及捍卫国家利益。学校很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人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互爱的良好品德。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是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目标的前提。公民意识是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要素。
&&& 已有的研究带有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局限性,当代改革开放背景下,具有实效性和系统性的高中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还有待开展。
(二)项目设计
我们在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课题项目设计。即:问卷调查分析、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的内容,选择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总结。
1、问卷调查分析
我校组织编制《大境中学学生发展调查问卷》以及《大境中学学生公民意识调查问卷》,面向全校所有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报告见附件)。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和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现状:
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1)、我校学生具有较好的爱国意识,但是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度还不够。他们政治信仰相对淡化,喜欢在多元的理想信念中求得自身的信仰平衡,而不轻易信服,因此,一些非主流的观念容易通过各类媒介在学生中形成非理性的共鸣,而不是在学校里接受这样的接受。在社会和家庭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始终是爱国教育的主阵地,也只有这个阵地才能更为正确和有效地给与学生引导。因此如何重新夺取爱国意识教育这一阵地,成为我校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一环。
(2)、我校学生比较重视对自身和家庭的责任,但没有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各种角色责任,忽视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不能把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与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不能认识到社会赋予学生的历史使命,从而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因此针对我校学生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感,增强为国家、社会、为他人的服务意识。
(3)、我校学生能较清晰地意识到要遵循社会公德,只是对很多自身的行为规范还不成熟。他们的价值观念具有更加功利性和世俗化的倾向,往往表现为价值标准的双重性特点,“行”和“知”脱节。表现出公德意识逐渐退化、诚信意识淡漠以及心智水平不够等等,复杂和综合的社会矛盾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并在群体中集中反映出来。针对发现的问题,我校在不断开展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进一步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
(4)、学校还对学生的科学理性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做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对待科学问题和环保问题。
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现状:
针对中学生的时代特点,学校在一直改进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但始终未能摆脱固有的工作特点,表现出了与当代中学生成长需求之间极大的不适应性。
(1)、当代中学生追求思维的独立性,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权威,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或依附他人的理论和观点,更加主张独立自主的判断和取舍。因此,他们不轻易地服从一贯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传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亟待丰富其内容。
(2)、他们追求认知的主动性,挑战被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当代中学生盼望能够主动地探讨责任和社会发展问题,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切身体会去认知社会,从而分析、判断、选择和接受理论,形成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不愿意使自己处于教育客体的地位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育者的旨意。因此,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式需要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3)、他们追求教育的平等性,更乐于在教育双方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追求共鸣和认可,从而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如何让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教育里主动探知,自觉探知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4)、当代中学生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挑战传统枯燥的责任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和爱国意识教育的内容。他们更主张“自我”,讲究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更需要的是能够对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切实有效帮助的教育引导以适应他们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本次公民意识的调查发现了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更多来自社会和家庭,学校和课堂中的教育力度和影响力不够。同时反映出学校在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和缺失。通过调查,我们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偏差情况有了定性和定量的了解,根据调查数据以及分析的情况,本课题决定先采取有效的行动着重培养这三个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学生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
2、研究目标的确定
课题培养目标是在“引领每个学生更好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确定的,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从“追求”走向“引领”,实现“三个更关注”,即学校教育需要更关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更关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发展的教育过程;更关注教育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1)、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观点,对学生进行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传统美德以及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即知、情、意、信、行依次的转化,把习得的公共道德知识潜移默化到学生所履行的社会公德行为之中。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他们学习和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道德使命感。
努力培养学生做到: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对家庭负责―― 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3)、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以祖国利益为首位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将自己的成才、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为祖国崛起而学习,把坚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研究内容的制定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中阶段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的现状以及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的现状,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指导;
(2)、从高中阶段公民的实际出发,遵循高中学生发展的规律,针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层次化、阶段化特点,分年级进一步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构建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体系;
&&& (3)、高中阶段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包括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生实践体验活动,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可操作性;建立和健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确保实践活动有序规范的开展,逐步实现高中学校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
4、研究方法的选择
(1)文献研究法:通过比较与研究其他国家对于公民教育的现状,从比较中分析中得出适合高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
(2)问卷调查法:对于当代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当代高中学生在公民意识发展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完善高中阶段公民意识的培养目标提供客观依据。
(3)行动研究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及时总结科学、有效的工作内容、方法和途径,建立和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逐步完善高中阶段公民意识的培养目标。课题从内容安排、方法选择、资源挖掘、和机制评价主要的四个方面开展课题的实践与探索。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分析、经验总结、主题活动汇报等形式及时展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成长,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
5、研究成果的总结
(1)整理研究相关案例与课题研究各阶段的活动总结与相关论文;
(2)举行以培养高中学生公民意识为内容的活动展示,班级召开主题班会;
(3)撰写《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研究》课题总报告。
(三)形成教育的框架体系:
四、实践与探索
我们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要在内容安排、方法选择、资源挖掘、机制评价四个方面做了探索,形成以下几种做法:
(一)内容安排强化适切性
周济部长说:“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倾听学生的需求,在服务内容和安排遵循适切性原则,着眼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学校定期召开班长团支书联席会议、校长与学生面对面等活动,倾听学生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的思想脉搏,找到了教育的切入点。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拓展学校素质教育领域。
(二)、方法选择上强调多样性
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重视他们处于走向成人的阶段和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载体、精心设计方法和形式,活动中突出师生互动,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在服务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的心情,引导他们善于思考、产生积极的体验。我们将社会实践活动条分缕析进行细化,分为常规实践、特色实践、公益实践和主题实践四类。
1、常规实践
高一的军训、东方绿洲国防教育和高二的学农活动等都是全年级集体行动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基本是独生子女的高中学生来说,这些活动他们都要离开的呵护,过独立自主的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每一位学生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中心,他们要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合理定位,才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要有一定的责任心,用心观察、体验,才能有所收获,较好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学校和教师都会感到责任重大,要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有任何差错,但对于这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大好时机,如何“收”“放”适度,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呢?对于高三年级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年级特点,设计了本校的德育微型课程,让学生在人生的抉择面前能够获得更多地社会资源的引导与帮助。
高三德育微型课程《人生规划?职业导航》活动汇总表
(1).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与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军训,不仅能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而且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能学到一定的军事知识,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加深对人民军队的理解。学生通过军训,不仅可以磨练意志,增强斗志,培养组织纪律性,树立起修身立人的标准,同时,也丰富了头脑,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体魄,促进了专业学习。通过学农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农业常识,了解现代农村生活状况,以最直接的方式去了解农村、亲近大自然,亲身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军训和学农活动不是一次郊游活动,而是学生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公民人格的重要活动。所以在社会实践活动前要通过年级大会和班会等形式,充分做好动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高三的德育微型课程让学生在完成高中阶段学习的过程中,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更客观地面对生活的抉择。
(2).建立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在军训和学农活动之前,通过班级推荐,老师审核,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一个年级为一个营,设立营部,选举学生担任营长,设有文艺部、宣传部、生活部等。每个班级为一个连,选举学生担任连长,有宣传委员、文艺委员、生活委员等。营长和连长等学生干部协助教官做好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加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评比。高三年级虽然学业繁忙,但是他们自己设计实践模拟招聘的环节,让自己的能力能够更充分地得到锻炼。
(3).建立合适的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
军训活动是学生升入高中生活的第一课,陌生的环境和新识的同学,都给学生的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要对学生干部给予工作指导,帮助他们制定计划,完善细节,鼓励他们大胆的开展工作。同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有更真切的体验和收获。学农时学生经过高一的军训生活,班集体更融洽了,更团结了,学生在学农的过程中深入农村生活了解调查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在实践中观察社会,深入社会中。高三的学生通过走访采访家长、学长,接触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全面客观了解自己。
2、特色实践
以高一年级上学期结束的寒假期间进行的经典寻访为例,我们根据大境中学的地理位置,位于半淞园地区,这里曾有当年毛泽东同志欢送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赴法勤工俭学,寻求革命真理的半淞园旧址;还有工人武装起义的指挥中心“三山会馆”;有近代史上的江南制造局所在地现在的江南造船厂,还有高科技的研究所708船舶研究所等单位,又处于在建的世博会浦西园区的要地,可以说是一个集德育资源、科技人才资源于一体的极其丰富的地区,如此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为学校进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在走访这些辖区内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资源的同时,得到了直观的认识,了解了自身的责任更是激发了爱国热情。
如果说对于常规实践学校在参与度上占主导,那么高一年级的经典寻访的“迎世博、寻遗珍”活动,高二年级的一班一居委社区活动这些特色实践活动都是以小组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更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和班级平时都注重学生干部的考察和培养,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在各项活动中放手让他们带领同学去独立完成。在小组合作中,给予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有面对挑战的可能。
(2).加强目标和过程管理
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不加强管理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但管得过死,又不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强调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对于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明确,这样同学们才有积极性,对于活动过程的设计实施学校要加强监督。我们加强“经典寻访”的过程管理,让学生能够在寻访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小组统计,班级汇总,班会展示。一班一居委定时定人定点定内容,依托各居委干部的辅导,让学生的实践过程成为关注社区的群体,更多地融入到社区生活之中,关爱社会。
例如,“循着教育家的足迹”为主题的高一(1)班经典寻访活动,以教育家为寻访对象,走访了陶行知、蔡元培的足迹,更是走近名师于漪,同学们在走访后概括蔡先生是兼容并包,陶先生是赤子之忱还有于老师是爱满心湖。然后以“循足迹,明责任”就自己喜欢的大学的展开讨论,有学生说:“大学这个词并不遥远,在寻访那些教育大家后,我要规划自己灿烂的未来,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把握现在的每天,珍惜眼前的每个机会”。高一(8)班的同学在“迎世博寻遗珍”活动中,以历届世博会的中国获奖产品为主题,在南京路步行街走访了张小泉剪刀、美利华钟、冠生园食品、吴良材眼镜、上海鸿翔时装、苏绣、景德镇和宜兴茶壶等特色商品专卖店,了解“中国制造”在世博会上获奖的信息,进一步增加对世博会的了解。
(3).注重反馈评价
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都制定相应的反馈评价制度,加强监督,以便完善和改进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这样能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助于他们树立公民意识。在服务社区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要强调注重活动的过程。通过活动,学生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社会中去。学生多看、多问、多想,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这样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社区服务中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参与社区服务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育过程,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实践中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念。我们在学生评价手册中积极为学生做好相关的评价,同时学校每学年评选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代表“大境之星”实践星,不唯分论才,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的追求,在帮助他人中促进自身的完善。
3、公益实践
指导学生掌握讲解知识和技能,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愿意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无偿为公众服务。签订了《关于开展豫园志愿者活动的合作协议》合作长期有效进行,形成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公益实践是学生履行公民职责的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点(豫园、科技馆和西藏南路地铁口世博广场等)进行讲解、陪同、督促等服务项目,让自己的学习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以豫园志愿者服务为例,成功接待到豫园花园接待的中外来宾,学生用中英文向游客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园,在锻炼自己口语的同时,更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民族的自豪感。
4、主题实践
主题实践以社区的主题活动为依托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学生在重大活动中突出参与意识,将自己融入到活动中,配合宣传、文艺等活动展现当代学生的风采。例如特奥会举办期间,学校承担街道的接待特奥运动员的任务,担任特奥志愿者,在与特奥运动员互动环节,与运动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爱他人。世博倒计时活动,学生在世博广场跳起海宝舞用健康积极的形象激励他人参与世博,为世博作贡献。举行了场馆行、环保行、健康行、风尚行系列的活动,得到周围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资源挖掘上强化主动性
社区中拥有及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结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及周围地区发展状况,主动出击,联系社区单位,依托社区,挖掘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
1、场地资源――发掘功能 扩展阵地。比如我校毗邻世博街、海宝广场、世博浦西园区,这些都成为学生社区服务的多样化基地。如为迎接世博会倒计时300天,我们开展主题为“寸土建设,点滴关怀,一同打造2010上海世博”的实践活动。
2、人力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指导。社区提供了优秀的辅导员,他们来自社区不同的单位,有着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他们加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引导学生适时适当走出校园,在实际社会活动体验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用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孕育青年一代。比如为切实加强法制教育,从校外请的辅导员有派出所所长(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民警(校外安全辅导员),还有检察院的法官等。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3、机构资源――半淞园路街道及其附近地区,有关心青少年教育的社区单位。比如豫园、上海科技馆、残疾人协会等等。充分运用机构资源,为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机构的工作人员悉心指导学生的实践依托场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四)机制评价上强调规范化
我们从联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到建立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法,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推进校外教育的机制。这个机制通过抓好四个环节来不断完善。
一个协调制度。大境中学、半淞园路街道建立了由双方领导班子及居委干部、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了领导和协调各方合作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和定期召开的工作研讨会,获得街道对学生校外活动的全力支持,使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保证了学校教育向社区延伸;形成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职责。
二层教育计划。学校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学年教育计划,作为每一位学生必须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每一位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15次社区活动。每一个班级和对口居委或其它社会实践基地联系并制定组织工作和活动内容的计划。学校计划明确了教育目标和要求,班级计划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三次培训选拔。第一次学校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第二次由高一届的学生经验传授,第三次有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选拔。
四点管理要求。班主任和社会实践基地人员指导,班委和团支部自己分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社区。要求(1)每次社区活动后小组长填写活动内容及情况回馈表;(2)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记录于社会实践卡;(3)社会实践基地签章审核。(4)班主任、德育室进行审核评价。四个环节有效实行了对学生实践活动全程规范管理。
为加强班主任有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学校也建立了相关班主任评价制度,分为月评比和学期评比。月评比由年级组评比,以班主任填写好本月指导活动情况的月报表和团支书汇报班级活动的形式进行,评出当月的社会实践先进班级,给以流动红旗鼓励。学期评比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担任评委,根据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完成实践工作小结、指导学生情况、内容形式、参与学生活动次数、以及班级学生完成情况、社区单位反馈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列入班主任年度考评的主要项目中,也是所带班级评优的重要标准。社会实践学校在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基地构建实践的制度的同时,也让班主任工作具有更具有时代意义的探索,我校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设起了桥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的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与感悟。
五、研究成果
1、实施“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研究”后,学校教师的自主意识、反思意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课题组老师撰写并在有关报刊上发表《社区服务活动中提高大境中学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实践探索》科研论文;《完善合作机制,推进学校与社区同步发展――现代学校与社区互动策略研究》获黄浦区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参与半淞园路街道《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课题项目,该项目获得市级优秀,现申报国家级项目;汇编了师生个案集、主题班会教案集,形成了《大境中学学生发展调查报告》、《大境中学学生公民意识调查报告》、《公民意识教育文献研究报告》,撰写了相关子课题4个。
2、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14个固定的实践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探索和建立了以下几种主要的长效机制:
(1).细节养成机制。
公民意识教育要善于从细节开始,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着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如在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仪式时保持立正姿势,行注目礼,不东张西望,不掉头接耳讲话;唱国歌时要声音响亮;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笼头,节约水电的习惯;做到文明“七不”等等。特别是结合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的契机,让每一高中生自觉地以“文明的使者”要求自己,倡导在地铁西藏南路站点“左行右立”的行为习惯等举措,提升自身的素质。
(2).课堂教育机制
创立教学环境,将公民意识培养引入课堂。在学校教育上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校内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延伸,互相沟通和连接。要大张旗鼓的利用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实施公民意识教育。
(3).学科渗透机制
现在所开设的课程都包含公民素养培育的内容,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增强公民素养教育的意识,针对不同年级,分层次、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素养教育。每门学科都要找准本学科开展公民教育的突破口。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爱护环境、保持个性、追求平等自由、社会正义等内容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各学科中体验公民角色,如语文课本上优秀的人物撰记、事件评说等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让学生从中进行体悟,将公民意识具体化、生动化!
(4).社会体验机制
学校充分利用“家、校、社”联合阵地,建设和完善“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及网络。建立家庭基地、社区基地和学校基地,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到高中生公民基本素养培育的研究活动中来,通过专题讲座等方面的服务示范和组织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在高中生公民基本素养培育方面达到最大值。
六、研究效果
1、我校在认真学习《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国家领导讲话精神的背景下,进行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研究,对继承与发扬学校优良的德育传统,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扩大社区服务和实践基地,丰富了课外实践活动形式,提升了高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由此全面提升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涵。
2、实施“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研究”后,满足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争取社会认同的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得到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的心理及精神的成长达到个人发展中的最佳境界。
七、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1、社会实践对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那么如何使之形成规范的制度呢?首先应当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政策导向、创新运行机制;其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积极配合本地区学校,共同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课程化。《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不久,但如何落实还不明了
2、就目前现状而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实践与学生学业之间产生的矛盾。我校安排学生社会实践的对象是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而一旦进入高三阶段则安排较少。其原因就在于所谓“保证学生学业有充足的时间”。在德育与智育之间的时间分配上,天平是向后者倾斜的。归根结蒂,还是应试教育那只强大的无形之手在起作用。这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出现的悖论,看似无可奈何,其实质是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共同陷入功利主义(功利心)的结果。这种说起来人人反对,做起来人人趋同的局面,何时才是其终点呢?
3、公民意识其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权利与义务。但现实教育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公民应尽的义务,而忽视个人权利的公民教育。如何有效渗透学生的权利意识也是我们今后思考的重点。
总之,本课题“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可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公民意识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外校经验,不断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水平,为促进学生的公民意识、为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服务。
德育关怀人的全面发展,公民意识教育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尤为重要,这是中国与世界接轨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这是一项有意义而又创造性的工作,大境中学公民意识教育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在“引领学生更好发展” 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我们将坚持公民意识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成长做出更大努力。
copyright2006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黄浦区保屯路210号(200011)总机: 转各部门
学校邮箱:
ICP备案号:沪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生学习方法指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