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福利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杂志中没有

第三方登录:对福利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中没有_百度知道
对福利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中没有
提问者采纳
福利经济做贡献经济家没:李嘉图(包括戈森、帕累托、庇古)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七讲福利经济学_GPW.ppt9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对庇古理论的修正 从效用序数出发,新福利经济学认为个人福利取决于个人的偏好,而个人偏好可以用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根据效用序数论和最优条件理论,新福利经济学摒弃了庇古关于“收入均等化”的理论和政策建议,而保留了其资源有效配置的论点和建议,认为,收入均等化是不能增加社会福利的,因为效用是不能计量的,不同的人之间的效用是不能比较的,如果在增加了A的福利的同时,减少了B的福利,那就不能认为是社会福利的增加。为此,新福利经济学提出了补偿原则和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补偿原则 补偿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国家的任何政策变动都将会导致市场价格变化,都将会使人受益,而有人受损,这是不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的福利原则的。应该从受益者那里取走一些收入以补偿那些受损者,补偿后如果还有剩余,就说明社会福利增加了,这样的国家经济政策是合理的。如果受益者的收益大于受损者的损失,那么,对整体社会来说福利也仍然是增加了。如果从长期来看,有些国家经济政策对A有利,而另一些对B有利,则大家都可能最终受益的话,受损者自然地得到了补偿。 1、卡尔多补偿原则 卡尔多1939年发表的《经济学福利命题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论文,提出了“虚拟的补偿原则”作为其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他认为,市场价格总是在变化的,价格的变动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即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但只要总体上来看益大于损,这就表明总的社会福利增加了,简言之,卡尔多的福利标准是看变动以后的结果是否得大于失。由此看来,卡尔多补偿原则是一种假想的补偿,而不是真实的补偿,它使帕氏标准宽泛化了。 2、希克斯补偿原则。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对福利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中没有_百度知道
对福利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中没有
提问者采纳
福利经济做贡献经济家没:李嘉图(包括戈森、帕累托、庇古)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社会学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学 习 内容――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一)效用的内涵与测量
1.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对自我感觉的主观认识与评价。基本内涵:是指人(消费者)从物品(或服务)中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满足程度越高,效用也就越大。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萨缪尔森:幸福=效用/欲望提升幸福的方法:?欲望不变而提升效用?清心寡欲
2.两种效用理论(1)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客观的,可以进行计量并加总的概念,效用的大小可以按照一定的赋值来进行比较。(或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效用量是可以具体衡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边际效用不变
总效用TU(Total Utility):指人从商品中的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MU(Marginal Utility):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量所增加总的效用(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上平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生理原因:兴奋度递减?心理原因:人性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量的多少成反比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主观标准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
基数效用论消费者最大效用化均衡的条件: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用既定收入,购买商品以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的偏好(或嗜好)是不变的;消费者收入是既定的;商品的价格既定。效用最大化原则: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条件:?收入全部用完;?每一元前都花在刀口上,即每一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假设:收入=10 , x为梨,Px =1元;Y为苹果,PY =2元
(2)序数效用理论:效用本身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根本不存在客观标准,人们无法用客观的数值来测量并显示。(或效用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分析法。
1)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 完备性?可传递性? 不充分满足性
2)无差异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
3)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 ?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④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
(二)福利的经济学含义福利的经济学含义: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它可以是有形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面的正面反应。特征:福利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福利具有相对性。
1.个人福利: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它是正负效用的总和。个人福利的量度:?收入与财富的客观量度;?效用的主观评价个人福利最大化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
个人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的数学表达式:U=U(q1,q2,q3......a1)其中,U代表个人的主观效用,qm代表个人所消费的m个商品和劳务;a代表个人工作努力程度。
2.社会福利:一个社会中所有个人福利的总和。社会福利也可以被定义为,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足之和。
(三)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或为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1.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亚当?斯密: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个人利益的实现,那么社会利益也自然达到最大化。边沁:个人利益置于共同利益背景下讨论。
2.社会选择政治过程---投票经济过程---市场
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1.福利最大化福利最大化:就是效用实现的最大化,也就是收益―成本的比率最大化。2.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日―日),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巴黎,瑞士洛桑大学教授。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帕累托最优: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第二节 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起源:功利主义福利经济学的先驱:庇古
1.庇古福利经济学思想及其发展(1)庇古(Arthur Cecil Pigou,)是英国著
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英国一个军人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青年时代入剑桥大学学习。最初的专业是历史,后来受当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转学经济学。(2)著作::《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3)代表著作:《福利经济学》,该书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它将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系统化,标志着其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它对福利经济学的解释一直被视为“经典性”的。也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2.庇古建立的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对福利的分类,庇古认为福利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一类是“社会福利”,另一类是“经济福利”。(2)庇古认为个人福利是可以计量的,主张基数效用论。(3)把经济福利同国民收入等同起来。(4)坚持正义原则,强调收入的均等化。(5)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值。(6)收入的两种转移办法:自愿转移、强制转移(7)群人得到资助的途径:直接得益、间接得益(8)最大的福利:通过政府干预,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3.“庇古学派社会福利函数”的数学表达式:W=W(U1+U2+......+Un)其中W代表福利,U代表效用,此函数的意义就是各种效用加总的结果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一、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发展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帕累托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帕累托最优
新福利经济学三个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起来了。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
(一)希克斯1.约翰?希克斯(―)1972年,希克斯因其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上的贡献,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一起分享该项荣誉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阿罗)。日,希克斯出生在英格兰利明顿温泉市,13~17岁时的约翰在利明顿的格雷弗莱尔斯中学学习。17岁时,希克斯获取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克利夫顿学院和巴里奥学院学习数学。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数学学位考试后,转入对“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习,1925年获硕士学位。 1926年赴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35年希克斯离开伦敦经济学院,前往曼彻斯科大学担任教授,直至1946年。之后一直在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工作,先做研究院,后担任教授,直至1966年退休。
2.著作《工资理论》(1932)《价值与资本》(1939)《需求理论的修正》(1956)《经济史理论》(1969)《动态经济学方法》(1985)1989年,85年高龄的希克斯与世长辞,为其经济学家的毕生努力画上句号。就在这一年他还出版了他最后的著作《货币的市场理论》,发表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致》、《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两篇文章。
3.主要经济学理论
希克斯所追求的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补偿原则”
4.希克斯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
对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的推广和运用。
对福利经济学补偿原则的补充。
(二)柏格森1.亚伯拉姆?柏格森(),是20世纪新福利经济学领域的核心人物之一,。柏格森1914年4月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早年因成绩优异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学习,19岁大学毕业,同年进入哈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后果促使他一生致力于人类福利和经济制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940年柏格森获得获得哈弗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德克萨斯大学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情报部门供职,战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56年离开哥伦比亚大学进入哈弗大学一直任经济学教授,2003年4月去世,终年89岁。
2.伯格森的社会福利函数论W=F(Z1,Z2,Z3,??????)W-社会福利,F-函数,Z-影响福利的各种变量社会福利函数是每个人福利函数次序的组合,它要在无数个人福利函数的次序排列中,寻找和选择最大的社会福利函数。经济效率是最大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要达到最优状态,除了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福利应当在个人间进行合理分配。
(三)保罗?萨缪尔逊1.保罗?萨缪尔逊()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书中的税收理论、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1970年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于日去世。
2.担任过的职务1940年,萨缪尔森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44年,萨缪尔森被提升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和辐射实验室经济学研究员。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来到美国战时生产局和战争动员重建办公室任职,并担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年间在放射实验室(the Radiation Laboratory)任职1945年兼任福莱切法律与外交学校国际经济关系教授。年古根汉姆研究员。
3.萨缪尔森的影响新社纽约日电(记者 魏)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十三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而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美联社当天在报道中总结萨缪尔森一生主要成就时说: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萨缪尔森自一九四0年以来一直就职于麻省理工学院,他的逝世令许多昔日学生和友人唏嘘不已。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十三日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
4.著作《经济分析基础》(1947)《经济学》(第1版,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4卷)(,1977)
5.两大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6.快乐=物质/欲望这一条是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他说: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越大,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知足常乐。7.税收思想(1)税收性质:
萨缪尔森指出了政府的税收是来自对私人部门的征收,这是税收的第一次再分配;另一方面,他认为,政府取得的税收主要用于转移支出,这是第二次再分配。
(2)税收原则:“利益原则”和“牺牲原则”采用兼顾两个原则的公平合理原则,分别按横的公平和纵的公平征税。(3)税收对经济有较大影响影响收入分配税收对劳动力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二、当代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一)肯尼斯?阿罗的“不可能定律”1.肯尼斯?阿罗(1921- )是美国著名数理经济学家,因在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与约翰?R?希克斯共同荣获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在一般均衡领域的成就之外,阿罗还在风险决策、组织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政治民主理论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2.个人历程肯尼斯?J?阿罗,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40年,阿罗从纽约市教育学院毕业,获得社会科学学士,主修课程为数学。1941年6月,阿罗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数学硕士学位。由于二战的原因,年,阿罗在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部服役。1949年,阿罗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1962年,他在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53年至1956年和1962年至1963年,阿罗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主任。年,阿罗被聘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75年,阿罗又回到加州,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而且仍担任哈佛大学特聘教授。1980年,阿罗从大学退休,但仍从事研究工作。
3.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阿罗不可能定理说明,依靠简单多数的投票原则,要在各种个人偏好中选择出一个共同一致的顺序,是不可能的。这样,一个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只能来自于一个可以胜任的公共权利机关,要想借助于投票过程来达到协调一致的集体选择结果,一般是不可能的。
(1) “投票的矛盾”:多数决投票,并不一定遵循递移性
(2)推理假定,每个个体至少有3个供排列的选项,可以用各种味道的饼干为选项的例子,如,香草饼干(V)、巧克力饼干(C)和草莓饼干(S),每一个人要形成一个序列,表示出他对3种味道的喜爱程度,如V&S&C,表示这个人最喜欢香草饼干,其次是草莓饼干,最后是巧克力饼干。设有甲乙丙三人作选择,他们的个人偏好为:甲:V&C&S;乙:C&S&V;丙:S&V&C投票者对不同选择方案的偏好次序,甲:V;C;S。乙:C;S;V。丙:S;V;C。
用民主的多数表决方式,如果三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则结果必然如下所示:首先,在V和C中选择,甲、丙喜欢V,乙喜欢C;然后,在C和S中选择,甲、乙喜欢C,丙喜欢S;最后,在V和S中选择,乙、丙喜欢S,甲喜欢V。这样三个人的最终表决结果如下:V&C,C&S,S&V可见,利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机制,将产生不出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投票悖论”
(3)结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来加总个人偏好顺序以产生社会选择,而且社会选择也符合某些非常自然的条件,总会存在一些个人偏好顺序,让社会选择不具备递延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多数同意规则,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地保证投票的结果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意味着要在无数个人福利的排序基础上,推导出整个社会福利的排序,是不可能的。 阿罗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正如市场存在着失灵现象一样,民主也有它失效的时候,尽管失效的概率很小。
(二)阿玛蒂亚?森
1.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他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主要贡献(1)解决“投票悖论”假设将人物甲的选择中A和B的项目互掉如下: 甲-BAC
乙-BCA 丙-CAB
投票悖论消失,B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
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的任何一种选择模式:?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集合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它产生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惟一的决定。
(2)对饥荒或贫困的看法――《贫困与饥荒:关于权利与剥夺的论文》1)传统(或普遍)对饥荒的观点:认为造成饥荒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食物短缺,故往往发生在旱灾或洪涝灾害之后。例如:1974 年孟加拉饥荒,就是由于当年该国发生水灾引起食物价格飞涨,农业工人的就业机会急剧减少,收入大幅降低,使得他们无力购买粮食,从而陷入饥饿境地造成的。
2)阿玛蒂亚?森对饥荒的观点:饥荒不仅源于食物的缺乏,更源于食物分配机制上的不平等。
阿玛蒂亚?森的经验:他在9 岁时亲身经历了1943 年孟加拉大饥荒,这次饥荒造成了三百万人死亡。如此巨大的人口损失,经他后来研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指出,当时的印度有着充分的粮食供应,只是由于大量的农工失去工作,贫穷如洗,从而失去了购买能力,粮食的分配途径遂因此而被阻断。通过审慎考察近年发生的重大饥荒的环境条件和形成机制,阿马蒂亚?森指出,在许多饥荒的实例中,食物的供应能力实际上并未显著减少。相反,正是另外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如工资降低、失业、食物价格腾贵、食物分配系统崩溃等,造成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人们陷于饥饿。例: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1960 年前后饥荒的死亡人数据不同的统计来源,在2200 万到4000 万之间,为世界有史以来所仅见。
阿玛蒂亚森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分析:认为,中国三年饥荒不只是因为粮食减产造成的,也是由于政府某些错误的政策造成的。以饥荒最为严重的四川为例,原因即有:粮产大幅下滑、由浮夸风虚报造成的大幅粮食外调、受极左路线危害比他省为烈、为保京、津、沪而向三城调粮等。于是世代衣食无忧的天府之国村有饿殍,成为全国死亡人口最多的省份(940 万―1000 万)。当此之时,主政西南包括该省在内的方面大员却出语惊人:“中国这么大,哪朝哪代不饿死人!”千百年来,历朝天子,但遇凶岁,犹知下诏罪己,以为因应。大员的冷漠正可做森的理论的绝好注脚。
3)阿马蒂亚森认为应对饥荒的措施:政府应发挥积极的职能:实施某些公共工程等,提高穷人的收入。严格平抑物价,使之保持稳定。
4)《贫困与饥荒:关于权利与剥夺的论文》的结论:权利方法为饥荒分析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而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有关饥荒原因的特殊假说;饥荒不仅出现在经济衰退期,也同样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由此可见,饥荒并不一定是粮食本身的问题;粮食供应与粮食的直接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对政策的实践尤其重要;对权利的强调有利于合法权利后果的维护,透过法律体系,可以使权利得以正常运行。(3)对民主的观点:阿玛蒂亚森认为:,“我们不可把民主等同于多数人统治”,当然更不能等同于少数人包打天下,多数人集体失声的伪“多数统治”。在他看来,“民主有着必须满足的复杂要求,其中当然包括投票选举和尊重选举结果,但同时也应该保障独立自主和个人自由,尊重法律赋予的权利,容许自由讨论,撤消针对新闻传播和公正评论的政府检查。如果不同的政治派别不能得到充分的机会以表达各自的立场,或者选民不能享有获得消息以及考虑竞选领袖观点的自由,选举即使举行了,也不免存在重大缺陷。
森认为民主政治的优越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获得了行使公民权和参政权的保障,它们是作为社会存在的所有个体为寻求良好生活所必需的固有权利。在效用上,它能够促使政府倾听人民的声音,注意他们的政治要求。民主的实施,使公民获得了彼此沟通和互相理解的机会,从而有助于社会形成其价值观念,确定其不同时期所应优先处理的不同问题。
(三)奥肯1.奥肯()阿瑟?奥肯是美国经济学家,是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城人。195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经济学。1961年,他得到肯尼迪总统及其经济顾问委员会海勒教授的垂青,被邀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64年,他又被聘为约翰逊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而且1968年被任命为该委员会主席。他倾向于凯恩斯主义派,长期以来致力于宏观经济理论及经济预测的研究,并且从事于政策的制订及分析。奥肯的著作甚多,但大多是研究报告,在美国经济学界有相当的影响。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 “可能产出额”的“奥肯定理”。
2.奥肯漏桶原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竞争追求效率的结果;但如果过于追求收入分配上的平等,抑富济贫,势必损伤人民追求效率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政府如果用税收的办法,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虽然有利于促进平等,但却会带来效率的损失。转移的过程会发生“泄漏”,政府再分配的桶发生了漏出,结果穷人实际得到的比富人失去的要少,社会总福利并没有增加。
3.平等与效率的协调模式--混合经济制度论一国既保存私人的财产权和个人自由,使之不受国家权力的侵犯;又存在国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促进较大程度的平等。
4.奥肯定律:概括了失业波动与经济的生产波动之间的联系。奥肯指出,当经济走出衰退时,产出的增加,大于就业增加的比例。而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产出的下降大于就业下降的比例。在奥肯的研究中,失业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产出上升3%。奥肯定律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收益递减定律相反。对奥肯定律的解释:劳动力雪藏第四节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1.福利经济学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改善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
市场:经济市场、政治市场经济市场:活动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属于经济决策。在经济市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政治市场: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属于政治决策。在政治市场上是利他主义的,自觉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两个方面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和政治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
(1)通过社会计划在不同人群的利益之间实现均衡。(2)政策推行过程中采用投票的方式来实现公平。(3)对集体决策进行必要的评估。
2.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1)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维护社会正义,解决市场失效带来的诸多问题。福利经济学上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用满足最大化等问题。
(2)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政府、非政府组织。(3)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福利经济学主要产生的影响:通过政策(社会保险、退休金制度、贫困救助、健康照顾)加强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政策的安排实现必要的社会公平。
(3)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与实践的影响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道德影响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社会福利实践的影响
4.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福利资源的配置不再仅仅是国家的活动,个人还可以从市场、私营福利资源、非政府组织等方面获得。福利服务的提供也不在仅仅是国家的行为,多元化的服务提供者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促进宏观与微观效率的同时尽量保护就业者动机的前提下,国家应创造一个积极维护公民生活水准的制度,包括通过税收的收入垂直分配政策、为贫困者提供救助的政策和其他特定的政策,从而实现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面的公平。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