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解释加点字的意思选择正确解释 莫:( )1表反问,2表姓氏,3不要.

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1.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C.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3、下列对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近现代哲学因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未能表现出哲学理论应有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
B.中国近现代哲学本应着眼于摆脱传统哲学的困境,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阻碍了它对传统哲学的继承。
C.中国现代哲学家由于时代的赐予,而具有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更自由活跃的创造力和更丰富的思想资源。
D.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科学”派发展,这也直接导致“玄学”派在“科玄”论战中的失败。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明】陈& 观
吴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县令吴侯①所筑,民为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钱塘,潮汐往来,诸水会流,每天风撼涛,奔溃激射,号为险绝。矧②自观山起,至苋浦桥止,东西三百余丈,适当邑城之南,其捍潮御浪,惟筑堤为可备。前代兴废,未暇究论。自唐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所筑者,去旧城一百步许,迄今数百余年,而雨洗风淘,堤因以坏,渐逼城居,为患不小,民日以忧。
宣德乙卯,吴侯始来治兹邑,慨然兴怀。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乃具词上闻,得允所言。会岁歉,未遑也。正统四年,秋谷既登,方将鸠工督匠,值所司别筑钱塘江岸,征役徒,伐巨石,动以千计,几寝是事。独富春以吴侯请得免,遂专力修筑,民在欢悦。于是年十月八日,乃率父老遍历江浒,使得人平力均。于是夫匠云集,桩石山积。复新授方略,定立三级,下承以桩,上叠以石。布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阅月,厥工告成,上坚下固,俨若天造。竣事之日,里父老子弟相与语曰:“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伊谁之力欤?我吴侯之力也!”语竞,因以吴侯之姓易堤之名。余曰:“宜然。”复征余文,以记其兴筑颠末。
窃惟官府起大兴作,用大力役,事有便于民、利于众者,虽劳不怨。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使数百年已坏之遗业,一旦为千百人家之保障,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虽然,地不自名,必因人而后名。昔苏子瞻守杭,筑堤西湖,名曰“苏堤”,亦因人而得名。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
吴侯名堂,字允升,饶州乐平人,由进士发轫仕途。兴废举坠,境内一新,皆民事所当为者。他日人思吴侯绩,因而得名者多,又不限一堤云。
荆州府学教授致仕陈观记。
(选自《杭州市志》,有删节)
【注】①侯: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②矧(shěn):况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代兴废,未暇究论&&&&  暇:空闲
B.会岁歉,未遑也&&&&    歉:歉疚
C.动以千计,几寝是事&&&&  寝:搁置
D.窃惟官府起大兴作&&&&   惟:思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捍潮御浪&&&&  其若是,孰能御之
B.俨若天造     若入前为寿
C.以记其兴筑颠末&&&&舟遥遥以轻飏
D.皆民事所当为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李浚曾经在富春修筑堤坝,但是历经数百余年风雨,已经损毁较为严重,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
B.明朝吴堂奏请朝廷,获准重修堤坝,虽然遇到有关部门另有重要工程上马,但富春还是得以免除了徭役,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一片欢腾喜悦。
C.吴公堤的修筑,动用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辛劳,完成工程虽快却无人埋怨,这是因为堤坝不仅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也是百姓生命财产的保障。
D.吴公堤的命名,出自百姓对县令吴堂的感激之情,作者因而感慨,只要地方官真正能够为人民服务,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也一定不会忘记其功绩。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4分)
(2)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3分)
(3)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南宋】陆&&游
云断苍梧①竞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②与渔舟送落晖。
【注】①苍梧:又名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②输:报告;送达。
8.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请结合“朱扉”和“落晖”这两个意象加以分析。(4分)
9.前人认为颔联两句堪称千古名句,请简略加以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①&&&&&&&,②&&&&&&&&&&,③&&&&&&&&&&。④&&&&&&&&&&,⑤&
&&&&&&&。⑥&&&&&&&&&&&&&,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
②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③&&&&&&&&&&&&&&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④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⑤&&&&&&&&&&&&&&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⑥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日】薄田泣堇
“吱吱嘎嘎,吱吱嘎嘎……”
三月上旬的一天午后,我到田里整地,头顶上忽然传来银铃般美妙的歌声。不用说,这是云雀离开附近麦田里的巢,逐渐飞上高空时的《出征谣》。
我抬头仰望天上,光耀夺目的太阳下,一只云雀直上云霄。
“吱吱嘎嘎,吱吱嘎嘎……”
和着旋律急速的歌唱,两片小而黑的羽翼迅疾地扇动着,而每一次扇动都将阳光像金粉一般洒向空间。
云雀是歌的精灵,它们在麦田的土块间筑巢,作为慈爱的父母,辛勤劳作,用心抚育后代。它们天生的敏锐的感觉,最先迎接春的回归:它们艺术家的气质,不许自己长期守着儿女,凭着一股向往艺术的欲望.振翅直上蓝天。只有天空,才是这些“歌的精灵”梦寐以求的灵场。鸟儿到达那里才能忘却一切,专心唱出自己的歌。
&&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空中的歌不住变换着调子。我用沾满泥土的手遮着前额,目不转睛地望着天上。阳光如芳醇美酒一般弥漫天空,我终于寻到那小小的黑点儿。这位“歌的精灵”在那恰到好处的高度,唱出了充满情怀的“春的欢歌”。
云雀不再往更高处飞翔,那小小的羽翼一直停留在那片独自欢乐的天地里尽情歌唱。是的,它是独自欢乐。远远望去,只是小小的一丁点儿,而那小小的一丁点儿,却包含着一个激烈震动的胸膛,一个极度兴奋的灵魂。
&&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犹如水晶盘内的玉珠、金珠急遽转动,这是一串串美妙而甜润的音的连续,是热情的火花。这火花以迅猛的速度自由自在洒向空间,同阳光交流、融合,雨雾般细密地降落在大地上。
云雀是天才的优秀的艺术家,和众多艺术家一样,它十分陶醉于自己的艺术。它高高挺起胸脯,歌声如喷泉般进发出来,那样快活,那样圆润,叫人永远听不够。
&& “吱吱恰恰,吱吱恰恰……”
它在空中忘情地歌唱,那响遏行云的歌声,既非为着异性,亦非为着幼雏,完全是为着善于歌唱的鸟儿自己。但是令人担心的是,在自我陶醉之余,这位“歌的精灵”会不会跑了调儿,将美妙的音律无端地浪费?
我用手打着眼罩向空中张望,发现刚才一直盯着的那个小黑点儿急速晃动起来。云雀唱累了,它忽然又看到大地上一望无垠的麦田,想起那里有自己的巢,于是缓缓地搏动双翼,向着麦田飞旋下来。
“恰依恰克恰,恰依恰克恰……”
这是《凯旋歌》,较之刚才如喷泉般醉心高唱的《穿云歌》,此刻是一连串忧郁而沉闷的声音——这是没办法的。因为这位“歌的精灵”毕竟不过是一只老鸟,当它在空中突然想起青草丛中的自家时,自然不能不为度世的艰辛而忧心忡忡。
相当于云雀同一族群的麻雀,在漫长的春天里,一支山曲也不唱,一心为育雏和生活而忙碌。云雀比起麻雀之类的乌儿,未免太艺术化了。为了考验自己的技艺,它不管做什么都要升上高空。
还有,杜鹃鸟把蛋生在别的鸟的巢里,外出也没有固定的地方。云雀为了避免这种浮浪的性格,又未免有些儿女情长了。它时而在空中高歌,又时而飞旋下来。这完全是因为那份难舍难分的亲情。其实,它这一生就是来往于麦田和高空之间,也就是来往于亲情和艺术之间。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嘴里嘀咕着,又弓下腰来继续铲土。
11.作者笔下的云雀唱了几首歌曲,各有什么特点?(6分)
12.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云雀的形象,请简要加以说明。(6分)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犹如水晶盘内的玉珠、金珠急遽转动,这是一串串美妙而甜润的音的连续,是热情的火花。这火花以迅猛的速度自由自在洒向空间,同阳光交流、融合,雨雾般细密地降落在大地上。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章最后两个划线句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3分)
(2)有人说,这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探讨了生活与事业之间的联系。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见解。(5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桑&&&
B.蕴藉&&&
C.寒喧&&&
D.装潢&&&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劣质童书之所以大行其道,既源自逐利的疯狂,更有管理的缺失,结果就不免造成童书市场鱼龙混杂,江流日下,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B.超级台风“海燕”的侵袭使菲律宾一时之间呈现出赤地千里的景象,困顿之际,“和平方舟”医院船的到达犹如雪中送炭一般,送去了中国人民的问候。
C.黄家驹曾经唱过一首《光辉岁月》,既表达自己对曼德拉的敬仰,也诠释曼德拉的信仰,据说曼德拉听完这首歌,有看完翻译的歌词,竟不觉潸然泪下。
D.中国社会涌动着移动通信技术升级的大量需求,发展4G乃至5G通信已呈势如破竹之势,形成了在移动通信新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追赶西方的现实力量。
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短短的5年刚刚过去,“双十一”就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网购交易日,中国网购日的销售金额超过美国年度最大的两个网上购物日的销售金额合起来还多。
B.前“非洲足球先生”卡努特身为超级射手,在球场上用一次次的进球和助攻反馈着北京国安队的信任,更用精彩绝伦的表演征服了热情的球迷和强劲的对手。
C.虽然新石器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但是经过认真地考证,巢湖市坝镇巢山一带被认为就是“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及其子孙的生息之地。
18.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根据A、B两种不同要求,各自重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但不得改变原意。(每句不超过60字)(4分)
珠算是一种古老的用于计算数目的简便工具,具有独特的数理内涵。
珠算的故乡是中国,人们有时候会将之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珠算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强调算盘的特点。
&&&&&&&&&&&&&&&&&&&&&&&&&&&&&&&&&&&&&&&&&&&&&&&&&&&&&&&&&&&&&
B.强调算盘的影响。
&&&&&&&&&&&&&&&&&&&&&&&&&&&&&&&&&&&&&&&&&&&&&&&&&&&&&&&&&&&&&
19.下面是马年春节“微信”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仿写恰当的句子。(6分)
(1)驮人载物的家马,吃苦耐劳,驯良温顺,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2)参与竞技的赛马,装饰华丽,为人奴役,是绿茵场上追名逐利的玩物。
20.下面是五代梁楷所画的《太白行吟图》,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根据要求答题。(5分)
(1)请描绘画中李白的形象。不超过40字。(2分)
(2)请简略说明画作的妙处。不超过50字。(3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抓住一个瞬间,人们经常会拿出自己的相机,却几乎不动脑子,以至于错过了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英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博士琳达▪亨克尔在研究中提到的一句话。她说,依赖拍照记录事件将伤害人的记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D项,见第1段第1句,“中国近现代历史”错,应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且其主语是“‘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而非“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A项,见第4段第1句。B项,主要依据是第3段第2句。C项,见第2段第2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细致比较”错,文中只是概括地说了一下;“用意在于……”错,本段意在证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强加因果;“未能表现出……应有的……”太过绝对,作为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不可能不具有抽象性特征,只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哲学而言纯理论性的特征稍弱了一些而已。B项,“本应”、“阻碍……继承”均属无中生有。D项,曲解原文,文章最后一句话鲜明指出:“‘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歉:歉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均为假设连词,可译为“假如,如果”。B项,前者是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后者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C项,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后者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译为“地;着”,或不译。D项,前者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所当为(之)民事”;后者,助词,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错,原文说:“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
7.(1)于是,(吴侯)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
(2)(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
(3)现在堤坝(的命名)采用吴侯的姓氏,(这种方法)是从前人开始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有什么害处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1)这题字数不多,但翻译难度较大。“僚佐”、“所先”、“莫”、“亟”各1分。(2)“昔”、“冲”、“遂”各1分。“冲”也可以解释为“要害之地”等。(3)“从”、“起”、“庸”各1分。“庸”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庸”相同,副词,表反问,可解释为“怎么;哪里;难道”等。第(1)句和第(3)句如果翻译不够连贯顺畅,可酌情扣1分。
8.诗人身处南宋,此时的大宋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大厦将倾。(1分)看到舜庙朱扉紧锁的景象,令人联想到宋室南渡以后风光不再的情形。(1分)蓦然回首,只见渔舟送晚,千年舜德已难以承继,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如日薄西山,只剩下一片落晖。(1分)诗人由舜帝的伟大和舜庙的破败联想到南宋王朝的现状,看似怀古,实则伤今。(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应当扣住“古迹”与“时事”的关系进行回答。先点明“时事”,这是诗歌创作的背景,陆游应该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其生平及所处时代较易把握;之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古迹”与“时事”的关联,本诗主要体现在首联“朱扉”与尾联“落晖”这两个意象上,可以分而论之;最后借由“怀古伤今”四字做出总结。
9.颔联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其情感。(1分)山川风月本来无情,未因国家兴亡而改其容颜,此时却因诗人感时忧国而变得有情。(1分)透过“无情”与“有情”之间的矛盾,作者抒发了一种更为强烈深沉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情怀。(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题思路】“赏析”可以从形式和内容着手。在这两句中,“形式”主要指互文、对比、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但是拟人与内容关联度最高,也最为重要,不可以忽略;答“互文”、“对比”、“对偶”、“对仗”等可以根据答题的具体情况酌情给1至2分。内容上则要突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答题步骤可以为:首先点明修辞方法,然后解释诗句含义,最后说明寄托的情怀。
10.甲:①若合一契&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 ③不能喻之于怀&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⑤齐彭殇为妄作& ⑥后之视今
乙:①见贤思齐焉&
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惟有幽人夜来去& ⑤女娲炼石补天处& ⑥燕然未勒归无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题思路】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本题要注意“殇”字与“觞”同音异形而带来的问题,以及“契”、“悼”、“娲”、“勒”等字形。
11.作者笔下的云雀唱了三首歌曲。《出征谣》如银铃般美妙;《穿云歌》(《春的欢歌》)充满欢乐的情怀,圆润美妙,响遏行云;《凯旋曲》忧郁而沉闷。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表面上考查文章的内容,实际用意则在于考查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要注意从全文的角度进行恰当的梳理,避免遗漏和重复。概括特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词句。
12.(1)作者对云雀进行多角度的直接(正面)描写,如肖像描写(“两片小而黑的羽翼”)、语言描写(“吱吱嘎嘎,吱吱嘎嘎……”)、动作描写(“振翅直上蓝天”)、心理描写(“想起那里有自己的巢”)、环境描写(“阳光如芳醇美酒一般弥漫天空”)。(2)作者还通过自身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对云雀进行间接(侧面)描写,突出云雀令人心驰神醉的特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描写是塑造形象的主要方法:(1)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13.(1)运用通感(比喻亦可),以水晶盘、玉珠、金珠、火花、雨雾等视觉形象描绘云雀歌声的奇异美妙。(2)运用拟人,以人格化的手法形容云雀歌声与阳光相互辉映的效果。(3)运用对比,将水晶盘、玉珠、金珠、火花、雨雾等事物的色彩和形态加以对照,突出了云雀歌声的奇幻。(4)运用化用(引用亦可),将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巧妙变化,突出了云雀歌声的圆润。(5)运用反复,以“火花”强调云雀歌声充满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热情。(6)运用顶真,以“火花”联系上下句,更显条理清晰,格调清新。(答出两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画线句子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且彼此纠缠在一起,分析起来可谓既难又易。表述的时候要明确地说出修辞手法,然后加以简练的解释。
14.(1)徘徊于亲情与艺术之间的纠结,与云雀同病相怜的无奈。
(2)示例一:有的人像麻雀一样,一味地专注于世俗的物质生活,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样忙忙碌碌活了一辈子,等到儿女长大,不免会内心感到空虚;回忆自己的一生,也会觉得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较少得以实现。
示例二:有的人则与麻雀相反,一味地专注于纯粹的精神生活,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求,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在事业上可能会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也往往与时代脱节,不大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
示例三:有的人像云雀一样,纠结于生活与事业之间。但凡事需要平衡,生活与事业也并非矛盾对立,格格不入。工作之时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工作之外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果统筹兼顾,就能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示例四:有的人像杜鹃一样,放纵自己浮浪的性格,既不安于平凡的生活,尽到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又缺乏事业上的追求,无法达至高远的精神境界,凡事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这样的人到头来注定一事无成,为人耻笑。
(提示:这几种人代表着学生可能选择的立场、角度,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理性地分析,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进行解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1)抓住文章倒数第3段这句话:“其实,它这一生就是来往于麦田和高空之间,也就是来往于亲情和艺术之间。”倒数第2段有一个词“这样”,由此可以见出作者的纠结和无奈,但如果说是“痛苦”、“烦恼”则错误。(2)所谓“生活与事业”,其实也就是文章所说的“亲情与艺术”。题目明言“托物言志”,那么可以抓住云雀、麻雀、杜鹃等具有象征意义的鸟类进行论述,倒数第3、4段的议论非常重要,可以就此展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应为“沧桑”、“敞篷车”;B项,应为“抱歉”、“两全其美”;C项,应为“寒暄”、“理屈词穷”。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应用“泥沙俱下”,原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人(好的事物)和坏人(坏的事物)混杂在一起;“江流日下”(或作“江河日下”)不合语境,原指江河的水逐日流向下游,比喻事物日衰,景象日非。
B项,应用“满目疮痍”之类,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赤地千里”不合语境,指大旱之年,庄稼、野草尽皆干枯而死,大地满目荒凉。C项,“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了下来,符合语境。D项,“势如破竹”指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在句中,“势如破竹”与后面的“之势”构成语意上的重复,应改为“厚积薄发”之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句式杂糅,可改为“超过……销售金额的(总和)”或“比……合起来还多”。B项,“反馈”与“信任”搭配不当,可改为“回馈”、“回报”等。D项,缺少宾语,可以在“谋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后加上“的基本诉求”等。
18.A.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珠算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
B.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的珠算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解题思路】一般而言,(1)短句变长句,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再找出其共有的部分作为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几个短句中的其他内容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词搭配;(2)一个句子的强调中心往往放在谓语的位置。
19.示例:①驰骋疆场的战马,英勇无畏,慷慨以赴,是将士永远的战友。(3分)②奔腾草原的野马,自由奔放,不受羁绊,是天地之间无拘无束的精灵。(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扣住“马”这一主题,然后选择马生存的具体环境去加以描写和议论。从语言的角度看,则主要考查词语的选用和对偶(也可视为排比)的手法。
20.示例:(1)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悄然无语,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
(2)作者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抓住最能表现诗人精神状态的瞬间,寥寥数笔勾画出“诗仙”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1)问重在考查描写,限于字数,主要考查白描的运用;第(2)问主要考查考生的说明及议论能力。限于考生绘画鉴赏能力的差异,对第(2)问不作过高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赏析资料】
《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图中的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中国绘画注重神韵的画风在梁楷的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白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理想不能实现,常常饮酒赋诗,以发泄笑傲王侯、愤世嫉俗的牢骚情绪,寄托渴求个人自由、摆脱社会羁绊的政治理想。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在文人名士心中,李白是个性情豪放、傲岸不驯、才华横溢的人。
作者在《太白行吟图》中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作者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描摹反映诗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并对这些状态和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一个鲜明的李白就呈现于人们眼前了。
此图虽逸笔草草,但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图中用笔总的特点是泼辣简括,但诗人身躯用笔粗放遒劲,头部用笔则轻盈流畅,体现出不同的速度感和力度感,既构成了线的节奏和韵律,又充分表现了不同的质感和空间感。
21.【立意说明】
这道作文题可从如下角度思考。如:(1)科技与人生。所谓“人以役物,不可为物所役”,科技要为人生服务,人生却不能为科技所左右。(2)旁观与投入。总有一些东西是照相机无法拍摄,也无从传递的。照相机可以记录一切,分享一切,却不应该妨碍人们更好地享受美食、投身自然,更深入地体会那些难以言传的情感。(3)一瞬与永恒。照相机可以将一瞬化为永恒,但是在人们拍摄的那一瞬,那永恒的事物却可能在缺乏人们亲身投入之际候倏然而逝。(4)习惯与改变。一个新的习惯,可能有益于人生,可能有害于人生,也可能既有益于又有害于人生。人们要斟酌损益,做出适时适度的改变。如果考试从其他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评定。
【参考译文】
吴公堤,是古代春江(即富春江)的堤坝。不说“春江堤”而说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县令吴侯(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侯”在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所修筑的,百姓起了这个名字,表示不会忘本。富春县背倚山岭,面临江流,江水往下直通到钱塘江,潮水涨落往来,许多河流都会聚于此;每当狂风撼动江涛,江水奔腾汹涌冲击迸溅,号称是极险之地。况且从观山开始,到苋浦桥为止,从东到西三百多丈,正好位于县城的南部,如果要抵御洪水的话,就只有建筑堤坝才可以作为防备。以前的朝代一个个兴起,又一个个灭亡,都没有时间研究讨论(这件事情)。自从唐朝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是武则天的年号),县令李浚所建筑的(堤坝),距离(富春县城)旧城一百步左右,到现在(已经历经)数百余年,而风雨的侵蚀,(让旧的)堤坝因此而损毁,(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忡忡。
宣德(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公元年,共10年)乙卯(干支纪年法,这里指公元1435年),县令吴侯开始来治理这座县城,激昂慷慨,引发很多的感触。于是,他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于是撰写文书呈报朝廷,所言(之事)得以允准。偏偏当年收成不好,就没有来得及(修复堤坝)。正统四年(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公元年。正统四年是1439年),秋天谷物丰收之后,正要聚集并监管工匠,(开始修复堤坝),又遇到有关部门另外要修筑钱塘江堤坝,征调服劳役的人,开凿巨石,动辄以千人来计算,差一点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只有富春县因为吴侯的请求而得以免除(徭役),于是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到处是一片欢腾喜悦。在这一年十月八日,(吴侯)就率领当地父老(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走遍江边各个地方,使得人力物力得以平均。于是,民夫工匠像乌云一样聚集起来,木桩和石头像山丘一样堆积起来。又传授新的修筑方法,定立三个(堤坝的)层次,下面用木桩来承重,上面用石头来堆叠。(任务)安排得适当,事情变得简单,工程(支出)也得以节俭,还没有过两个月,这项工程就宣告完成,(堤坝)上下都很坚固,好像天造地设一般。竣工那一天,富春县的父老子弟互相说道:“(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这是靠着)谁的力量呢?(这是靠着)我们吴侯的力量啊!”说完之后,因此就用吴侯的姓氏换掉了堤坝(原来)的名字。我说:“应该这样啊!”又征召我撰写文章,用来记述这次兴修建筑(堤坝)的始末。
(我)私下里想,政府机构兴起庞大的工程,征用大量的民力,(只要)事情是方便、有利于民众的,(那么民众)即使感到劳累也不会怨恨。修筑堤坝,这是大事啊,然而(目的)在于防备、遏制水患,使百姓居家之所得以安定,(这是)出于百姓共同的心愿,因此动用的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到辛苦,(工程的)完成虽然迅速却没有人埋怨。(这)使得数百年前已经损毁的前人留传下来的产业,一下子变成了千百户人家的保障,(这)大概就有办法看出吴侯这次行动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在于为了沽名钓誉啊。虽然如此,一个地方不会自己命名,一定是因为某一个人而后得以命名。过去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在西湖修筑堤坝,命名为“苏堤”,也是因为人而得以命名。现在(富春县的)堤坝随了吴侯的姓氏,也是从前人开始这种(命名)方法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又有什么害处呢?
吴侯的名字叫作堂,字允升,是饶州乐平人,从进士开始进入仕途。他兴起已经废弃的(事业),治办已经毁坏的(工程),(富春县)境内焕然一新,都是(官员)所应该办理的民政事务。有一天人们想起吴侯的功绩,因而得以(用吴侯姓氏)命名的(事物)还会有很多,又不仅仅限于一座堤坝了。
荆州府学退休教授陈观记。
(选自《杭州市志》,有删节)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D项,见第1段第1句,“中国近现代历史”错,应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且其主语是“‘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而非“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A项,见第4段第1句。B项,主要依据是第3段第2句。C项,见第2段第2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细致比较”错,文中只是概括地说了一下;“用意在于……”错,本段意在证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强加因果;“未能表现出……应有的……”太过绝对,作为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不可能不具有抽象性特征,只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哲学而言纯理论性的特征稍弱了一些而已。B项,“本应”、“阻碍……继承”均属无中生有。D项,曲解原文,文章最后一句话鲜明指出:“‘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歉:歉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均为假设连词,可译为“假如,如果”。B项,前者是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后者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C项,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后者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译为“地;着”,或不译。D项,前者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所当为(之)民事”;后者,助词,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错,原文说:“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
7.(1)于是,(吴侯)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
(2)(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
(3)现在堤坝(的命名)采用吴侯的姓氏,(这种方法)是从前人开始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有什么害处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1)这题字数不多,但翻译难度较大。“僚佐”、“所先”、“莫”、“亟”各1分。(2)“昔”、“冲”、“遂”各1分。“冲”也可以解释为“要害之地”等。(3)“从”、“起”、“庸”各1分。“庸”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庸”相同,副词,表反问,可解释为“怎么;哪里;难道”等。第(1)句和第(3)句如果翻译不够连贯顺畅,可酌情扣1分。
8.诗人身处南宋,此时的大宋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大厦将倾。(1分)看到舜庙朱扉紧锁的景象,令人联想到宋室南渡以后风光不再的情形。(1分)蓦然回首,只见渔舟送晚,千年舜德已难以承继,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如日薄西山,只剩下一片落晖。(1分)诗人由舜帝的伟大和舜庙的破败联想到南宋王朝的现状,看似怀古,实则伤今。(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应当扣住“古迹”与“时事”的关系进行回答。先点明“时事”,这是诗歌创作的背景,陆游应该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其生平及所处时代较易把握;之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古迹”与“时事”的关联,本诗主要体现在首联“朱扉”与尾联“落晖”这两个意象上,可以分而论之;最后借由“怀古伤今”四字做出总结。
9.颔联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其情感。(1分)山川风月本来无情,未因国家兴亡而改其容颜,此时却因诗人感时忧国而变得有情。(1分)透过“无情”与“有情”之间的矛盾,作者抒发了一种更为强烈深沉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情怀。(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题思路】“赏析”可以从形式和内容着手。在这两句中,“形式”主要指互文、对比、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但是拟人与内容关联度最高,也最为重要,不可以忽略;答“互文”、“对比”、“对偶”、“对仗”等可以根据答题的具体情况酌情给1至2分。内容上则要突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答题步骤可以为:首先点明修辞方法,然后解释诗句含义,最后说明寄托的情怀。
10.甲:①若合一契&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 ③不能喻之于怀&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⑤齐彭殇为妄作& ⑥后之视今
乙:①见贤思齐焉&
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惟有幽人夜来去& ⑤女娲炼石补天处& ⑥燕然未勒归无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题思路】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本题要注意“殇”字与“觞”同音异形而带来的问题,以及“契”、“悼”、“娲”、“勒”等字形。
11.作者笔下的云雀唱了三首歌曲。《出征谣》如银铃般美妙;《穿云歌》(《春的欢歌》)充满欢乐的情怀,圆润美妙,响遏行云;《凯旋曲》忧郁而沉闷。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表面上考查文章的内容,实际用意则在于考查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要注意从全文的角度进行恰当的梳理,避免遗漏和重复。概括特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词句。
12.(1)作者对云雀进行多角度的直接(正面)描写,如肖像描写(“两片小而黑的羽翼”)、语言描写(“吱吱嘎嘎,吱吱嘎嘎……”)、动作描写(“振翅直上蓝天”)、心理描写(“想起那里有自己的巢”)、环境描写(“阳光如芳醇美酒一般弥漫天空”)。(2)作者还通过自身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对云雀进行间接(侧面)描写,突出云雀令人心驰神醉的特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描写是塑造形象的主要方法:(1)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13.(1)运用通感(比喻亦可),以水晶盘、玉珠、金珠、火花、雨雾等视觉形象描绘云雀歌声的奇异美妙。(2)运用拟人,以人格化的手法形容云雀歌声与阳光相互辉映的效果。(3)运用对比,将水晶盘、玉珠、金珠、火花、雨雾等事物的色彩和形态加以对照,突出了云雀歌声的奇幻。(4)运用化用(引用亦可),将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巧妙变化,突出了云雀歌声的圆润。(5)运用反复,以“火花”强调云雀歌声充满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热情。(6)运用顶真,以“火花”联系上下句,更显条理清晰,格调清新。(答出两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画线句子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且彼此纠缠在一起,分析起来可谓既难又易。表述的时候要明确地说出修辞手法,然后加以简练的解释。
14.(1)徘徊于亲情与艺术之间的纠结,与云雀同病相怜的无奈。
(2)示例一:有的人像麻雀一样,一味地专注于世俗的物质生活,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样忙忙碌碌活了一辈子,等到儿女长大,不免会内心感到空虚;回忆自己的一生,也会觉得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较少得以实现。
示例二:有的人则与麻雀相反,一味地专注于纯粹的精神生活,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求,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在事业上可能会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也往往与时代脱节,不大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
示例三:有的人像云雀一样,纠结于生活与事业之间。但凡事需要平衡,生活与事业也并非矛盾对立,格格不入。工作之时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工作之外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果统筹兼顾,就能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示例四:有的人像杜鹃一样,放纵自己浮浪的性格,既不安于平凡的生活,尽到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又缺乏事业上的追求,无法达至高远的精神境界,凡事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这样的人到头来注定一事无成,为人耻笑。
(提示:这几种人代表着学生可能选择的立场、角度,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理性地分析,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进行解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1)抓住文章倒数第3段这句话:“其实,它这一生就是来往于麦田和高空之间,也就是来往于亲情和艺术之间。”倒数第2段有一个词“这样”,由此可以见出作者的纠结和无奈,但如果说是“痛苦”、“烦恼”则错误。(2)所谓“生活与事业”,其实也就是文章所说的“亲情与艺术”。题目明言“托物言志”,那么可以抓住云雀、麻雀、杜鹃等具有象征意义的鸟类进行论述,倒数第3、4段的议论非常重要,可以就此展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应为“沧桑”、“敞篷车”;B项,应为“抱歉”、“两全其美”;C项,应为“寒暄”、“理屈词穷”。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应用“泥沙俱下”,原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人(好的事物)和坏人(坏的事物)混杂在一起;“江流日下”(或作“江河日下”)不合语境,原指江河的水逐日流向下游,比喻事物日衰,景象日非。
B项,应用“满目疮痍”之类,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赤地千里”不合语境,指大旱之年,庄稼、野草尽皆干枯而死,大地满目荒凉。C项,“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了下来,符合语境。D项,“势如破竹”指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在句中,“势如破竹”与后面的“之势”构成语意上的重复,应改为“厚积薄发”之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句式杂糅,可改为“超过……销售金额的(总和)”或“比……合起来还多”。B项,“反馈”与“信任”搭配不当,可改为“回馈”、“回报”等。D项,缺少宾语,可以在“谋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后加上“的基本诉求”等。
18.A.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珠算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
B.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的珠算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解题思路】一般而言,(1)短句变长句,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再找出其共有的部分作为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几个短句中的其他内容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词搭配;(2)一个句子的强调中心往往放在谓语的位置。
19.示例:①驰骋疆场的战马,英勇无畏,慷慨以赴,是将士永远的战友。(3分)②奔腾草原的野马,自由奔放,不受羁绊,是天地之间无拘无束的精灵。(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扣住“马”这一主题,然后选择马生存的具体环境去加以描写和议论。从语言的角度看,则主要考查词语的选用和对偶(也可视为排比)的手法。
20.示例:(1)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悄然无语,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
(2)作者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抓住最能表现诗人精神状态的瞬间,寥寥数笔勾画出“诗仙”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1)问重在考查描写,限于字数,主要考查白描的运用;第(2)问主要考查考生的说明及议论能力。限于考生绘画鉴赏能力的差异,对第(2)问不作过高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赏析资料】
《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图中的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中国绘画注重神韵的画风在梁楷的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白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理想不能实现,常常饮酒赋诗,以发泄笑傲王侯、愤世嫉俗的牢骚情绪,寄托渴求个人自由、摆脱社会羁绊的政治理想。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在文人名士心中,李白是个性情豪放、傲岸不驯、才华横溢的人。
作者在《太白行吟图》中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作者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描摹反映诗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并对这些状态和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一个鲜明的李白就呈现于人们眼前了。
此图虽逸笔草草,但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图中用笔总的特点是泼辣简括,但诗人身躯用笔粗放遒劲,头部用笔则轻盈流畅,体现出不同的速度感和力度感,既构成了线的节奏和韵律,又充分表现了不同的质感和空间感。
21.【立意说明】
这道作文题可从如下角度思考。如:(1)科技与人生。所谓“人以役物,不可为物所役”,科技要为人生服务,人生却不能为科技所左右。(2)旁观与投入。总有一些东西是照相机无法拍摄,也无从传递的。照相机可以记录一切,分享一切,却不应该妨碍人们更好地享受美食、投身自然,更深入地体会那些难以言传的情感。(3)一瞬与永恒。照相机可以将一瞬化为永恒,但是在人们拍摄的那一瞬,那永恒的事物却可能在缺乏人们亲身投入之际候倏然而逝。(4)习惯与改变。一个新的习惯,可能有益于人生,可能有害于人生,也可能既有益于又有害于人生。人们要斟酌损益,做出适时适度的改变。如果考试从其他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评定。
【参考译文】
吴公堤,是古代春江(即富春江)的堤坝。不说“春江堤”而说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县令吴侯(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侯”在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所修筑的,百姓起了这个名字,表示不会忘本。富春县背倚山岭,面临江流,江水往下直通到钱塘江,潮水涨落往来,许多河流都会聚于此;每当狂风撼动江涛,江水奔腾汹涌冲击迸溅,号称是极险之地。况且从观山开始,到苋浦桥为止,从东到西三百多丈,正好位于县城的南部,如果要抵御洪水的话,就只有建筑堤坝才可以作为防备。以前的朝代一个个兴起,又一个个灭亡,都没有时间研究讨论(这件事情)。自从唐朝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是武则天的年号),县令李浚所建筑的(堤坝),距离(富春县城)旧城一百步左右,到现在(已经历经)数百余年,而风雨的侵蚀,(让旧的)堤坝因此而损毁,(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忡忡。
宣德(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公元年,共10年)乙卯(干支纪年法,这里指公元1435年),县令吴侯开始来治理这座县城,激昂慷慨,引发很多的感触。于是,他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于是撰写文书呈报朝廷,所言(之事)得以允准。偏偏当年收成不好,就没有来得及(修复堤坝)。正统四年(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公元年。正统四年是1439年),秋天谷物丰收之后,正要聚集并监管工匠,(开始修复堤坝),又遇到有关部门另外要修筑钱塘江堤坝,征调服劳役的人,开凿巨石,动辄以千人来计算,差一点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只有富春县因为吴侯的请求而得以免除(徭役),于是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到处是一片欢腾喜悦。在这一年十月八日,(吴侯)就率领当地父老(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走遍江边各个地方,使得人力物力得以平均。于是,民夫工匠像乌云一样聚集起来,木桩和石头像山丘一样堆积起来。又传授新的修筑方法,定立三个(堤坝的)层次,下面用木桩来承重,上面用石头来堆叠。(任务)安排得适当,事情变得简单,工程(支出)也得以节俭,还没有过两个月,这项工程就宣告完成,(堤坝)上下都很坚固,好像天造地设一般。竣工那一天,富春县的父老子弟互相说道:“(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这是靠着)谁的力量呢?(这是靠着)我们吴侯的力量啊!”说完之后,因此就用吴侯的姓氏换掉了堤坝(原来)的名字。我说:“应该这样啊!”又征召我撰写文章,用来记述这次兴修建筑(堤坝)的始末。
(我)私下里想,政府机构兴起庞大的工程,征用大量的民力,(只要)事情是方便、有利于民众的,(那么民众)即使感到劳累也不会怨恨。修筑堤坝,这是大事啊,然而(目的)在于防备、遏制水患,使百姓居家之所得以安定,(这是)出于百姓共同的心愿,因此动用的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到辛苦,(工程的)完成虽然迅速却没有人埋怨。(这)使得数百年前已经损毁的前人留传下来的产业,一下子变成了千百户人家的保障,(这)大概就有办法看出吴侯这次行动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在于为了沽名钓誉啊。虽然如此,一个地方不会自己命名,一定是因为某一个人而后得以命名。过去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在西湖修筑堤坝,命名为“苏堤”,也是因为人而得以命名。现在(富春县的)堤坝随了吴侯的姓氏,也是从前人开始这种(命名)方法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又有什么害处呢?
吴侯的名字叫作堂,字允升,是饶州乐平人,从进士开始进入仕途。他兴起已经废弃的(事业),治办已经毁坏的(工程),(富春县)境内焕然一新,都是(官员)所应该办理的民政事务。有一天人们想起吴侯的功绩,因而得以(用吴侯姓氏)命名的(事物)还会有很多,又不仅仅限于一座堤坝了。
荆州府学退休教授陈观记。
(选自《杭州市志》,有删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