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言学属于什么学科这门学科创立起始的是?

学习语言学对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影响?
如果说数学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话 语言学对人的思维有哪些影响?
例如索绪尔提出的 我们的世界是由语言建构起来的体系 语言并非是对已有固有事物的命名 这些有趣经典的观点还有哪些?
按投票排序
同喵。之前曾经写过一稿,结果知乎的app出了bug把我的草稿丢了,从此一蹶不振。最近第一要务是写该死的PDP report,第二要务是改稿子,整个人都已经“喵喵喵喵喵,say!”了,所以多有怠慢,烦请谅解。高能预警:本回答大量掺杂私货和个人情绪,如有不适请及时关闭浏览器。我从来都不太相信一门学科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决定性影响。大家今天看到的这个性格扭曲的、爱论理且认死理的、对一切事情都抱持怀疑态度的我,在学习语言学之前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和语言学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说语言学这门学科对我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的话,也更多是在行为上而非思维上(行为上的影响参见)。由于我本人做的就是语义学/语用学及其间的interface内容,所以对这方面可以说是格外上心,但这也只是行为上的影响,而并非思维上的。当然,我们大可以说乔爷最后走上了左派的自由主义之路就是因为他对UG这方面实在是太沉迷了所以沉迷得连政治立场都和UG快要一致了,不过这不在我今天的讨论范围内,毕竟乔爷只有一个,绝大多数语言学家出名只是因为他们是语言学家,而并非因为他们是乔爷那样的二合一形态。就单纯的“思维方式”而言,所有的科学性训练都可以达到;题主所说的数学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其实语言学里也有相应的内容——一阶逻辑、真值语义、集合论及其应用,乃至于句法学的二叉树结构,其核心是与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相通的;我本科学过数论,现在可以在ACTL的理论语义学课程里碾压大多数语言学学生。而就逻辑性论理、批判性思维、知识结构的连续及发散这几方面,只要是稍微接受过正规的科班科学训练,就都可以修行个八九不离十。语言学在此并没有任何优势,自然也没有任何劣势;如果我们只是了解单纯的语言学知识点——也就是像那样只是知道一些浅层的fun facts——那么我可以说,这样的“学习”对人的思维方式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你只是知道而已。会产生影响的,是在你系统学习一个学科时所接触到的组织结构上的因素、逻辑推理及系统论证等,而这些和语言学也没太大关系,你学习哪一门可以被称之为“科学”的学科都有机会了解。在这点看来,语言学更接近于”科学“,但学语言则完全不是;文学不是科学,社会科学的成员请容我考虑;哲学并非科学,但科班出身的哲学学生也可以达到这点。(说到这里,想起来硕士的时候在音系学课上被Andrew说“Chris,你知道这是什么不够,如果要做研究,你一定要会解释这是为什么”,突然感觉特别感慨。)一门学科能改变的,就像
所说的那样,是世界的广度问题。语言学不明显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却明显影响你的认知角度。语言学的理论所给予你的是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你必须清楚这个视角并不是固定的,随时有可能会抬高至更高的角度(比如),也可能会随时被推翻(参见;why do I constantly do such kind of self-reference...);甚至,在一些语言学的分支里,你会见到多个观察世界的视角,而你需要自行选择哪个更贴近你的想法(这也是我所说的“专职跳大神”的原因:我们怎么解释都是合理的)。而具体你是否选择这个视角观察、如何进行观察、是否能做出合乎逻辑的推论,语言学并不能完全保证,这些基本依赖个人的选择和对论理手段的掌握。而认知角度的改变是会影响思维成果(而非思维方式)及实际行为的:我站在某个崭新的角度,知道了更多的东西,那么我很有可能就把它应用到生活里,这就像我学会了一个词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出去用一样。我们会对知道的东西pay more attention,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完全变化了,我们只是会用一些形成系统的理论去解释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或者是用一些指导性的规则去指导我们平时的行为。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理论,自然也就无从根据这些理论来解释世界,也无从以这些理论指导我们的行为。当然,也有人选择“即使知道我也不会改”模式,这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我到现在一着急还是会把所有礼貌理论的内容全都扔到河里去喂天鹅,该吵架还是会吵架……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以为学习语言学会对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呢?是因为语言实在是太常见,而讨论语言的门槛又太低了。昨天的讨论组里,我亲爱的advisor老师Napoleon说了一句话:“Is there any native speaker? Oh sorry, we are all native speakers of some languages.”我觉得这句话能够解释很多问题。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懂一门语言,有些人甚至可以懂很多门,这让我们就有了“既然我们懂语言,那么我们就对语言的研究有着发言权——废话因为我们懂啊!”的幻觉。实际上,以“对语言学单独知识的了解”和“对科学研究的了解”为基准线,我们可以粗略地把人分为四类:对二者都不了解的人(“小白”)、只知道语言学单独知识的人(语言学边缘人士)、非语言学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系统科学地学习过语言学的爱好者及专业研究者。从一个研究语言学的喵/语言学科普喵角度来看,哪类人的破坏性最大呢?你们以为是第一类吧?其实是第二类。语言学边缘人士们知道一些语言学中的名词,却并没有系统地学习、研究过语言学,因此他们有可能会曲解已有的概念来符合自己的认知,并且以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是非常“高端洋气上档次”的。这种违背科学方法的曲解是最容易造成进一步误解的;我在知乎上已经见到了太多的例子,集中于某些“语言爱好者”和“语言教师”(请不要去掉双引号;我相信知乎上一票友邻都对这种人都深恶痛绝)身上:他们对语言学多少有些基础的了解,知道名词,知道定义,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地科学地学习过这门学科,最后还是陷入了逻辑的混乱与自相矛盾中;最可怕的是,他们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从而会把这些混乱的想法宣传给别人,而且不会听真正从事语言学学习研究的人的解释。如果想要栗子,我可以拉出来好几个给你们展览一下。相比之下,第一类小白群众们,只要不对语言学本身产生反感(比如说认为这是一个“装逼的学科”、“没用的学科”),是可以慢慢培养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和科学的理解的,并且由于他们知道自己其实不明白语言学具体在搞什么,所以在胡说八道的时候也会稍微注意一点,不至于打着“老子才是对的”的旗号。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能看出,作为“关于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真正影响思维方式的,其实是语言学里的“科学”部分,而非语言学的“语言”部分。而讨论“语言学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就又坍塌到讨论“科学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了。借用
的签名:但是你不能不相信科学。感觉自己这个回答实在是太负能量了,不仅快把题主的问题否定了,好像还连带着把一大票人都扫射了一圈。语言学在知乎的受众逐渐增多,收到的关注也多了,作为研究喵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语言学的地位并不特殊,她不过是和其他的科学研究一样,意图于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世界中的一类现象,只不过语言这个现象实在是有点特别而已。大概就这样喵。
学语言学对我的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见了更大的世界。只是推开了语言学的大门正抬起脚打算跨入的小白来说一点感想:1.有的语言有性数格,有的没有;有的语言修饰语在中心语的前面,有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后边。各个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很正常的,语言之间也没有孰优孰劣的比较。所以对人事物之间的差异看得很淡然,少了很多“诶,A怎么跟B这么不一样!233333”的乐趣。2.看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入门级的教材往往只是简单的知识,为了便于理解,很多内容都是不够详尽甚至不够严谨的,常常在看书时惊觉“原来是这样!”看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推翻自己旧有认知的过程。所以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三思一下,听别人的话时,心里也存个疑问,他是真的懂还是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呢?最后引几句话作为总结:
被inspired了。非常同意她说的:「语言学不明显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却明显影响你的认知角度。」和「作为“关于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真正影响思维方式的,其实是语言学里的“科学”部分,而非语言学的“语言”部分。」这两个观点。虽然我已经算是偏离语言学学术道路的笨娃娃+懒娃娃,但是我觉得我的语言学学习经历让我养成了很多和语言学有关的习惯。是的,与其说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会更觉得是对生活习惯的影响,至少对我而言是的。我觉得语言学的学习会让人对语言更好奇,更愿意探究(对我自己而言)。因为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会让人更懂得语言的系统性和其美好。我在
里说过,我去日本玩儿的时候乱入参加当地学生(留学生)聚会,闲聊聊起他们学日语的经历,然后我就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究其语言规律、套路、历史 etc. 对方工科学生,也是日语beginner,被我问的各种支支吾吾(恩,这可能是坏习惯,不礼貌),但我并没有因为没问到想知道的就撒手不去想了。我觉得这些就是已经融入到生活习惯里了吧。回到国内后我就开始研究日语的情况。因为从小受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深远,我对日本一无所知,对日语也一样。所以我会大致先了解日语的历史起源,in this case, this language与中文的联系,大致有个概念之后,再去看语音,ok50音图这件事,平假名片假名这件事,然后再怎么成词/组,偷懒去记那些外来词,然后再看语法-成句,语序之类的…… 这可能是语言学带给的一些学习语言的逻辑,或者我还是更愿意叫做为方法(methdology).so要说到思维方面,我觉得更多是方法(methodology)的掌握。举个栗子吧:比如在学习语言学之前,你听到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是XX口音,你可能会回答“听起来感觉是的”,或者再具体点说“讲话感觉扁扁的”,或者是不是“大舌头”这样的形容, …… 再高点level可能就会具体说Place and manner of articulation,然后甚至一堆追根溯源讲到vowel shift之类的。这个栗子是因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很顺畅的想下去(如果愿意,你也可以把这个当成思维方式,但我也是觉得是知识堆砌而成的习惯和方法);又或者同样口音的栗子,如果知道少量相关知识,但大致知道口音问题所属类别和研究方法,那么去探究这个问题就有了清晰的methodology,加上现在多元的信息来源,那么 最终搞明白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难。再说对思维对影响,我觉得并不大。拿自己当个case study,虽说我是语言/语言学爱好者,但是我明显发现对于我自己本身的很多innate blueprint,我无法改变,改善可以,但也是举步维艰。比如:我理科特别的差(捂脸,蠢成狗),所以比如在学Laboratory Phonetics n Phonology的时候,特别刚开始没用praat去研究那些个waves就整个烦成狗;那个lab要上到晚上八点,每次下课天黑黑的我都有一种过几天要数学/物理高考的沉重感(整个世界都不美好了好嘛- -)。再比如我觉得因为理科思维天生弱,逻辑差(乱跳tone)所以我觉得我看RRG就容易漂移导致无法focus然后一整团逻辑被我理的再也好不起来了.. 再来个鲜明的栗子: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跳出了一堆什么sapir-whorf, Fanconier什么的names(别问我这跟mentalspace有什么关系- -我也不知道)就是总之我总是会大脑随机跳tone,说好听了是brain storming,说白了就是迷糊,但是我觉得这种也许也造成了我对语言本身感知的敏感度,然后经过系统的学习,在我比较capable的领域(偏socio-领域)就能够有足够的兴趣、耐心、热情、灵感去思考、学习、研究。至于我说的逻辑方面的欠缺,我觉得上一段所说的methodology的制定能够从很大程度克服这个缺陷;除此之外导师的引导(特别是在写proposal这个阶段),加上大量book,
journal, paper的阅读,自然而然脑中就会有清晰但research的picture。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所谓影响,大致就是因为本身兴趣、时常关注和系统科学的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更鲜明的生活习惯,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的掌握。就如@Chris Xia 所说的:真正影响思维方式的,其实是语言学里的“科学”部分。思维方式,你是怎样大致还是那样;比如我还是无逻辑神叨叨的。最后举个「消极」的栗子(也正好翻译是APPLIED linguistics的category里的):我翻译了一本书,原作者写的棒棒棒的,然后我用自己的语感、原书语言的掌握程度认真翻译完;然后当我在译完的中文之上修改润色后,却还是会有被我混乱的意识流带走很多精彩的地方(这样自黑好嘛- - 已经没什么人买了TAT),当然话说回来,我自知这本书我确实翻译的不够好,功底不足(所以链接我也不贴了^_^)。所以可能学习语言学很大程度上在-翻-译-这个过程中帮助了你,而你的文字,去也是逃不出你自己原有的味道。kind regards,
这段时间比较忙,抽空过来回答下。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前@chris Xia 有提到过“mentalese (Pinker, 1994)”,即Pinker(MIT认知神经科学中心怪蜀黍)在对Whorf的批判基础上结合Chomsky的“innateness”基础上提出的,他的大致意思是:一个人没有学会使用(听懂和说出)一个词之前,有已经有了该词所要表述的思想(概念)以及使用这些思想(概念)构成的“句子意义”表征,只有当我们需要与别人沟通的时候,才以语言形态出现。仔细与乔帮主的LAD对比,不难发现其中某些共核(乔主要是针对儿童有限输入,无限输出来设定的),即“心智”。如果回到Whorf的“语言相对论”中,我们发现,人们(包括Pinker怪蜀黍)都有对其误读之嫌,沃氏的强势说是有个前提的:背景经验(the background of experience)。为何提出这点?因背景经验是“无意识、下意识”,也即语言在下意识层面(常识层面)真的可能“操纵”思维(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多数对沃氏“弱式说”(语言影响思维;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各异)很少攻击了!说到思维(方式),大家可以想到的就是“洗脑”(请自行哼唱“小苹果”三遍(#?Д?)),一种东西习以为常(或者说二语习得追求的“自动化”),即为无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自然会“深入骨髓”,也就很难彼此相分,所以探讨语言与思维谁先谁后的问题无异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抓狂←_←。2) 专业(语言学)对思维是否有影响的问题,问得比较不厚道,这不禁让人想到老罗(@罗永浩)在《我的奋斗》中提到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会对世界产生改变。你如果选择做个好人,那么,世界会因你而变好一点点;如果你是个坏人,那么,世界也会因此而污浊一点点(大意是这样,原谅我只能记住这么简单的命题意义句子了-_-||)’,那么,别说一个专业,一个动作重复十几遍(有学者说十三遍,来源不详←_←)也会成为长时记忆的一部分,即会潜入“下意识”,进而对思维产生影响。哦,卖糕的,这难道就是“洗脑神曲”的功效?(≧▽≦)3) 当然专业(语言学)对人行为影响还是很大。于是问题又来了,(这回不是挖掘机哪里强)@与中科大男/女生谈恋爱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理工科男生如何才懂浪漫?不一而足。从我自身学习语言学的经历来说,真的对思维方式还是有影响(??ω??),心理语言学学久了,会比较讲究逻辑性和流程化;二语习得学久了,会关注语言输入、输出、情感、动机因素;神经认知语言学学久了,会对语言现象不同神经通道、脑区、EEG等会加以考虑;学统计学学久了,会不自觉从样本与总体的推断来考虑问题,如此等等。4) 可能因为第三点表述问题,某些小伙伴将第三点传达的意思等同于B.F. Skinner的“刺激(S)-反应(R)”论,故有必要作点澄清。‘锤子抡久了,见到锤子就想抡(罗永浩坏笑道←_←)’的观点,本质上就是“刺激-反应”论的体现,跟专业(语言学)学习是两回事。单纯的“行动性经验(抡锤子)”与“间接性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本来就不同。当然,戴眼镜的同学可能会有这种经历:戴眼镜的时候有时候会不自觉将眼镜(摆)放正些,感觉舒服些;但即使不戴眼镜(或戴隐形眼镜)时,多半会不自觉将“眼镜(invisible)”(摆)放正些,往往才意识到竟然没戴眼镜了,因为“(摆)放眼镜”的动作已经成为“情节性记忆(episodic memory)”一部分,故在“适时(in due occasions)”即会“唤起”。“抡锤子抡久了,见到人就会砸”,恐怕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即人与动物最本质区别之一,同时,这也是Skinner理论站不住脚且为乔帮主派所攻击的最主要“罪证”之一(有木有突然联想到已故药家鑫的所谓“激情杀人”案(#?Д?))。人类语言系统内部具有“递归性(recursiveness)”,加之儿童可以“少量摄入,大量输出”,故绝非简单“小白鼠、类人猿”实验即可揭示的。第三点所说的专业(语言学)对思维的影响更多也是采纳Whorf的“Linguistic Relativity(1956)”中“经验背景”重要性的观点(即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不可机械的理解为:给了某个刺激,就一定会有某个反应。由于匆忙,后面再补。以上。
语言无比严整的系统性。语言是以组合关系为经以聚合关系为纬,由音系层和语法层按级别关联递进所构成的二级体系,并力求将世界上所存在的万事万物以最少的单位和最有限的规则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以及严整系统下无处不在的例外和“约定俗成”
╮(╯▽╰)╭
这题好,一下活捉好几位跳大神的语言帝。我的专业知识都还给当年的老师们了。但要说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还真的存在。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语言其实很模糊的东西,模糊到大家说的是一样的话,背后却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而听众都以为别人说的就是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东西。比如说一个呆在北京的人和一个没去过北京的人提到北京。一个人说讨厌北京,因为他的北京就是雾霾,拥挤的地铁,拥堵的车流。一个人说喜欢北京,因为他想象中的北京是图片上的天安门,长城,故宫……两个人其实说的的完全不是一条道上的事。这对我的打击有点大。学了语言学,才知道,语言其实是没啥用的东西。不信,最后这段话,很多人都不会明白我想说什么。
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学不是一个概念,请先看: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学习一门语言(比如英语)主要是学习怎么用它啊,就像我要会听说读写。可是语言学是研究整个语言体系,探索其结构、门类和发展规律等等。说白了就是脱离某个语言本身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一般在大学本科哪些人会接触到语言学呢?就是我们这些苦逼的专业被称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生。是的,中文系不培养写作文的,培养的是文学批评者和语言文字研究者%&_&%因为我也不是专业攻读语言学的研究生,所以只能利用有限的知识跟大家简单介绍下我本科接触过的几门语言学课程极其对思维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学的工作就是研究语言结构、语音、构词、句法、语意、语言应用之类的,当然还有文字学和音韵学等等。主要讲讲我上过的课,本体语言学(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理论语言学(比如语言学概论)还有应用语言学(比如应用语言学概论)等等。首先说思维改变题主说数学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其实也不大准确,因为我觉得物理、化学、哲学、甚至是演讲辩论都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如果我努力理解一下题主的意思,这里的逻辑思维大概是指数理逻辑。那么语言学最能够培养的就是形式逻辑和语言逻辑。说得再具体些,就是让人建立起有关语言的一个立体的框架和严谨的体系。直白点说就是你学完了语言学你理解的语言就是有逻辑的啦,就和别人不一样了。1、培养分类和拆解思维学习语言学后,你不会再觉得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你会自动把他们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等等,在研究这些语言的时候也会发现每个语系都有自己的规律,比如汉藏语系为孤立语(或称词根语),因为多词根和符合词,很少有形态变化和附加语素(可对比英语),土耳其语是粘着语,附加就很明显(像-mis就是过去式,-dir就是第三人称)还有什么印欧语系是屈折语啦,美洲印第安语和古亚细亚语系是复综语等等,总之这种分类的思维会让整个体系更加明确。同样的,因为学习语言学后,你不会再把语言看做说出来的一坨整体,而是拆分成了语音、语义、语法等各个部分,所以可以锻炼拆解思维。2、培养语言逻辑感语言学确实是属于文科中比较有逻辑的学科,尤其是语义和语法部分的学习。因为有时候练习做多了,在表达的时候也会更加注重句子的完整性以及避免歧义的出现。比如说“挖深了”,是指往深了挖,还是挖得太深了?还有在你学会分析句子和短语的结构(简单句还是复杂句、主谓还是动宾还是偏正等等)后你也会更加注重句子的语法和表达。当然了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病句分析,我去报社实习的时候发现真的是受益良多啊。3、增加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学习了语言学后你会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比如哪些词是古语词啊,哪些词是新词啊,什么是外来词,什么是字母词等等。同时也会对许多跟语言有关的实事更加敏感,比如很早之前央视不再说NBA而改成美职联,专家开始纠正许多字的规范写法(比如琴、亲、唇等字),台湾“正体汉字”申遗,宋祖英等联名提议小学应增加繁体字教育。并且学习语言学后可能你会对这些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4、增强古代汉语崇拜感和现代汉语亲切感这个不是开玩笑的,这是真的我们有门神课叫音韵学,作为一个说方言全国人民都听得懂的北方人,你真的很难去学古代人说话的调调。。。什么平上去入清浊开合,除了一些规律以外,基本上许多都要靠记得。。。广东人就不一样了,人家方言自带9个音调,即使是福建人、湖南人也都能理解大半,反正上课的时候就听到南方老师在那边鄙视北方同学:“这个你们就背下来就好了,背下来吧。。。”可是现代汉语就不一样了~尤其在你了解了汉字简化过程和拼音的发明(拼音真的是个伟大的发明啊,仅限大陆哟,台湾同学都在打五笔)你会觉得现代汉语的体系怎么这么好懂,现代汉字怎么这么好用呢~大大增加亲切感~其实讲到这里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学习语言学并不会给你带来生活思维上的极大转变,更多的是在这一领域学术思维的变化。不同于社会科学类学科(比如法律、历史、社会学等等)对人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影响比较大,语言学的思维影响多是在语言领域的,或者是涉及跟语言有关的实事的。不会出现太多思维本身的转变,就如同数学。(我说真的你学数学可能会让你有数理逻辑,但也不会影响许多学数学的在约炮合理不合理这种问题的争论中非常的没逻辑)所以对于思维转变的问题我只能回答这么多啦~至于有趣的观点(其实看题主举得例子大概就是反普通人认知的观点)倒是可以说几个:比如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在《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中说:欧洲的语法体系直到十九世纪都是奠基于希腊人的语言学说极其在罗马国土的变体之上的。“所以不要觉得英语有多么牛掰╭(╯^╰)╮比如德国语言学家格里木在《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 “格里木定律”,也称“语音对应规律”。人家发现这一堆语言的语音都是可以对应的,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呀~比如索绪尔区分了言语和语言的概念,言语是自由的,就是一个人张口说话的动作以及说出来的话;语言则是不自由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工具。一种语言可以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比如英语是一种语言,可是一个英国人说出来的话就是言语。(自己理解一下甚是纠结)还有在语言和思维关系问题上大家也有不同的看法,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觉得语言决定思维,瑞士语言学家皮亚杰觉得思维决定语言,苏联语言学家维果斯基觉得语言和思维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美国语言学家华生认为思维与语言等同。(所以你看这个也很纠结)最后我想说,虽然我只是浅浅地接触了语言学的皮毛,但语言学确实带给了我许多的思考。比如语言的文化性和工具性的冲突这个问题,我听过许多外文学院的同学说英语比汉语更加有逻辑,体系更加完整。其实作为一个中文的学生我对汉字和汉语的感情很复杂,就如同文言文和白话文一样。在语言逐渐更趋向于工具性而文化被渐渐淡忘束之高阁甚至许多只能在博物馆看到的今天,究竟语言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但无论如何,我都非常感谢这门学科让我接触到了既纠结又有趣的语言学世界。
虽然现在工作与语言学无关,但是语言学仍然是我很喜欢的一门学科,语言学对人最大的影响应该是逻辑思维的锻炼,这是很多文科类学生可能有欠缺的地方,所以语言学应该算是社会科学,是一种看社会的角度以及对于细节的敏感程度。
我不是专门学语言的,只是一个爱好者,说几句正在学德语和日语,我感觉语言只是一条规范,所有使用者共同遵守的一条规范。语音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这也就是同样的一个发音在不同语言会有不同的解释,德语使用者全部默认一个发音的组合代表一个意思,那么他就是那个意思,相同的组合在另一种语言甚至不能保证他有意思。其次,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比如说,有一阵子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的,什么其他语言里面不能被很好翻译的单词之类的,这就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对于世界同一事物,同一种感情不同的描述。这个民族经常遇到这种情感,那么就会有一个词去描述他,其他语言没有,就会在翻译的时候甚至于用一个句子都去解释不清楚。想到了再补充吧。
题主问的是“语言学”对吧,作为一名备考语言学得考研狗来说,对于语言学只是粗略得认识,谈一下拙见。 1:语言学只是对于语言各方面比如语音,语用,形态,句法,语言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来进行研究,确定得说就是研究语言得如何形成,怎样发展,以及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得。和思维方式得影响没有太大关系。而题主提到得“语言学对思维方式有什么影响”,我估摸着题主是想问“学习语言(且不同于母语得语言)对于思维方式有什么影响”不知对否? 2:学习语言对思维方式有什么影响呢? (1)首先早知道每个民族根据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得不同,形成得语言也就不同。它反应了各个民族得不同特色,其中包括思维方式。学习不同于母语得语言,首先和本族语得思维方式肯定不有很大。因为语言在不同方面说就是一个民族得思维方式得语音表达。至于有什么影响,我想请问下题主,既然学习得是不同于本族语得语言,学习得是别人得表达方式,那就说明你得思维方式要发生或多或少得变化,你觉得有道理吗? (2)综上,学习语言对于思维方式有什么影响。回答:学习(非本族语)语言肯定会影响思维方式,因为本族语帮助形成自己得思维方式,学其他得语言思维方式自然不同。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语言就要使自己得思维方式 发生变化,至于有什么影响,这就是影响——思维方式得变化。3.我猜题主是不是想问在思维方式得哪些方面有影响?如果是这个得话,我想应该在您描述中所说得,在逻辑,认知,表达方式,判断等各方面都有影响吧。也就是相当于,你把自己作为讲那个语言得人,用他们得方式来表达自己得意思。3. 第一次答专业方面得知识,个人能力有限,有很多地方回答得不是很好,但是是自己得理解。有不对得地方还望不吝赐教。
你如果真正学习一门语言,要学的不仅仅是语言这么简单 不知不觉中 你在被另一种文化感染。气质、思想、审美都会发生改变
我觉得我用英文写东西时可能更加逻辑缜密一些,毕竟我英文也不是太好,敲几行就得反复再把前面的读几遍,这么反反复复就会打磨出比较好的论证逻辑. 另外,我个人认为英文的结构性至少比中文强,同样的句子反复拼拆竟可以给我一种编程时调用模块的错觉.
我的感触,就是学了语言学之后,再也不把自己习惯的一些东西看成理所应当,认识到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汉语的语序是固定的,但世界上还有不固定语序的语言。这样我能够批判的看待世界的现象…
看标题竟然第一反应这里的“语言”指的是c++,c#,Python之类的编程语言。好吧,分为编程语言和外语两种。编程语言使人变得思维严谨,逻辑分明。特别在读别人写的代码的时候会深深意识到每个人思维不同在哪里,同样的终点,千百种走法,很有意思。外语学习使人真的认识到什么是多元化的世界,理解原来不理解的人和事,站在更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
难道不是因为语言是交流的载体,而交流的本质目的在于思维,从而形成循环?我是哲学叫兽
高票答案不错,不过和题主说得关系不大吧。笼统的说其实这个别人也可以学到,没什么特别的,还真是学语言学的人说话的风格呢。对我而言: 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更加敬畏。 都说由己及人。但是我一个从小看着字一般猜不出音的中国人,怎么可能甚至大体揣摩出一个连桌子都要分公母的法国人的想法?我看到的世界和他的世界是一个世界吗?由此产生很多对世界根本性的质疑。毕竟对这个世界的描述大多是语言的。比如,我不敢承认科学百分百是对的,也不完全相信数学完全是对的。不过姑且认为如此罢了。比如一加一等于二,一,二,加,等于,这些词语的不可靠让我对数学也产生了怀疑。如果谁能给我讲一下其中的道理不胜感激。然后因为弄了语言学又学了点结构主义,解构,现象学什么的,是不是走偏了。。。其他的小影响也有,比如总是从表面意思入手等等。好吧,我自己也糊涂着,不过既然有人连语言学和语言都分不清,我这个发上去也不算污染了。
多了几分惶恐,些许谦卑。
学了语言学以后得了一种病,就是有时看文章的时候就莫名其妙的开始分析句子结构,真是魔怔了!!!----------------------------------------------------------------分割线------------------------------------------------------------------我在德国用德语学的语言学,感觉从德语入手,进而更加深入了解欧洲语言。也更加频繁的思考汉语与德语的异同,汉语有什么没有什么,还有有变格和无变格的的语言优缺点所在之处等等等。此外,学习语言学让我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学习了如何看一篇文章或者写一篇文章。在学习语言史的时候,也能够了解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所以,一种语言就是一扇通往某种文化的大门。我觉得无论用哪一门语言学习语言学,都学会了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当你面对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时,你要怎么对待以及分析他们或者是如何进行比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鸽语言学科平台3.1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