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语文信息技术研修总结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修方案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修方案_百度知道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修方案
提问者采纳
信息技术辅助教色彩、画及表现手段比其教手段更加形象、,立体强,特别声音、图象给极震撼,其教手段所比拟,媒体技术能教师创设情境,激发情提供能性佳视听觉效.阅读教,我根据实际教材特点及教需要,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情境,让走进情境、体验习.优美情境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文章内容,体文本表达思想情,受语文习乐趣.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语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铝城小学教研组研修案例--―数学学科三年级《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 九龙教育研修网
  您的位置:
&& 铝城小学教研组研修案例--―数学学科三年级《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校本研修案例
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文章来源:铝城小学
作者:三年级数学学科教研组
发布时间: 17:16:26 点击次数:64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品质课堂六元素之一的践习性,就是要求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实现数学学习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发展应用意识。有足够的时空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体验活动,增加学生基本的数学操作活动经验和问题解决的经验。
我们三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区品质课堂六元素要求,在开学初就制定了课题“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我组教师围绕这个课题深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主题与目标:
(一)研究主题
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在求知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活动有效获取知识。
2.在交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合作精神。
3.在解决问题方面,通过讨论、辨析、互相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5.张扬学生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研究内容:
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二、研究过程总体安排
研究内容及要求
责任人及任务
商议教研主题
组内各位教师
敲定主题及日期
明确此次活动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等。拟定主题单元教学思路。
组内各位教师
完成研究方案
学习新课程标准等理论资料,分析教材,收集精彩课例资料,备课分工。
自学、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理论学习笔记、教学设计
9月27日――28日
备课,整理教案,熟悉教案。
自主研究,组内交流
组内各位教师
《四边形的认识》
(展示教师)
《四边形的认识》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秒的认识》
(展示教师)
《秒的认识》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平行四边形》
(展示教师)
《平行四边形》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展示教师)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掷一掷》
(展示教师)
《掷一掷》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平均数》
(展示教师)
《平均数》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
(展示教师)
《小数的初步认识》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重叠问题》
(展示教师)
《重叠问题》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数学广角》
(展示教师)
《数学广角》
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研组讨论
组内各位教师
评课,反思
撰写教师品质课例
组内各位教师
教师品质课例
明确此次活动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等。完成研究方案。
组内各位教师
完成研究方案
三、研究策略:
1、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果学生缺乏兴趣,没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开展数学活动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教学中要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当教师提出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其他图形来研究时,许多学生感到惊讶和奇怪,顿时一种急于探究的心情悄然而生.于是,学生在~种积极主动的情感的驱动下,通过动手折、剪、割、拼等实验步骤,很顺利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2、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实验,一般来说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开展这种实验,并不是为了去发现和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数学知识和规律,而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一次再发现,旨在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会,以及对现有结论的正确理解.例如,进行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实验教学,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明显的,结论(即公式)也是现行的,但是否可以相信呢?这就需要猜测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要弄清楚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转化后的图形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深刻地体会到平行四边形面积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而且初步地了解到转化数学思想,掌握了猜测、验证和推理等一些数学方法,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素养.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掷一掷》一课,在知识应用环节,让学生应用数学的可能性的大小来分析商场搞促销活动的真面目,例举生活中相关的事例,如玩扑克牌游戏、学生玩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比赛中抛硬币决定谁先发球等,感受数学无穷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实践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掷一掷》教学设计
铝城小学& 罗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第118―119页的内容
教材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与老师比赛的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1、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利用数的组成和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找规律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应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有机结合数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骰子、盒子、彩笔、课件。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举起两个骰子)你们在哪里见过骰子?怎么玩的?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骰子,任意掷一次骰子,想一想,朝上面的点数可能是几?
师:如果两个骰子同时掷一次,又会有什么发现呢?掷骰子中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今天咱们一起来研究掷骰子中的数学奥秘。(揭示课题)
(1)瞧!老师这儿有两个相同的骰子,如果老师同时掷一次,
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和可能是哪些数呢?(同桌讨论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怎么可能是8?
师:掷两个骰子朝上两个面的和可能是2―12中的11个数。
二、操作实践,交流感悟
1、师生比赛,初步感知。
(1)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了A、B两组,A组的和2、3、4、10、11、12这6个数,B组的和是5、6、7、8、9这5个数。
师:A、B两组,同学们选A组,老师选B组,我们轮流掷20次,如果和是5、6、7、8、9的算是老师赢,否则算你们赢,最后看次数最多的那组为赢。
师:猜一猜,哪组赢的可能性大?
2、小组游戏,验证发现。
(1)学生游戏:
四人小组合作,A、B两组,2人各选一组,轮流掷骰子20次。一人当裁判,组长负责记录,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掷完20次,游戏结束。完成条形统计图。
说一说你们掷骰子的情况?哪组和出现的次数最多?哪组赢?
(2)下面是我们数学家实验1000次,出现两个骰子和的情况统计图。(出示图)&&&&&&&&&&
(3)小组交流: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们发现了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小?
3、合作交流、总结归纳。
(1)探索秘密
为什么和是5、6、7、8、9出现的可能性大呢?
(2)发现秘密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在各个和数的组成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3)数学文化
三、应用知识
1、出示好消息:为了庆祝元旦,凡在12月20日――1月3日期间在本商场一次性购物满880元的顾客,凭发票单可到总台抽奖箱抽两个数字球,根据两个球上数字的和领取相应的奖品。
如图:数字球一共有12个,每6个为一组,共两组,分别写着1、2、3、4、5、6这六个数,如果你是商家,你打算怎样根据两球之和来设计奖项?请说说理由。
一个电饭锅价值168元
一桶油价值69元
一盒毛巾价值35元
一瓶饮料价值5元
2、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活动,谁能举个例子说说。
3、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出示图)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刚才这个师生比赛公平吗?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师生比赛方案吗?
五、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掷一掷》教学反思
&&&&&&&&&&&&&&&&&&&&&&&&&&& &铝城小学& 罗莉
《掷一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第118―119页的内容,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同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更深层次的思索,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并且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了估计能力的培养。因此这节课必须通过手脑并用才能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所以教学思路应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以游戏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猜想,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2、发现问题实验――猜想的深入
当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相矛盾时,引起了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要让学生先通过有限次的实验,对结果有一个初步的猜想,然后通过相对严密的“数学化”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让学生思考掷出的和有多少种可能性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掷一掷,看看能掷出哪些和,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组合”的知识,说说可能得到哪些和,为什么不可能是1和13。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在2至12的中间位置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两端的可能性比较小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组合”的角度去思考原因,使学生理解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由各种组合的多少决定的。
3、解决问题实践――猜想的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两性循环。发现问题后,师生必然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并总结出了“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动手还要动脑”的道理,引导学生去解开生活中的小秘密,最后的抽奖游戏,设计一个公平的师生比赛方案,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铝城小学& 张德会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会猜脑筋急转弯吗?今天老师带了一道脑筋急转弯,请看大频幕。
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地进入了电影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用课件演示为什么。
二,认识重叠,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妈妈有两重身份,她既是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重叠。
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研究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三,再次创设情景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随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四、深度体验、深度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3、课前量好的自动笔记录表。让学生结合今天的知识进行完善和修改,再让学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六、课外延伸:将课前的小调查以大组为单位制作成韦恩图。(关于你爸爸喝酒抽烟的情况调查)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 &&&&&&&&&&&&&&&&&&&&&&&&&铝城小学& 张德会
本节课的教学,能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来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为了便于教学目标有效的落实,本节课从问题的引入到问题的拓展都紧紧围绕例题所提供的素材来合理的进行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才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由于本节课弱化了让学生探究、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的环节,就给学生留足了时间,来让学生交流、反思,体验“韦恩图”的价值和拓展对“韦恩图”的认知,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本节课充分的落实了简单的设计,深刻的引领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有一下特点: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算式、文的有效结合。
本节课的教学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贴一贴,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如几次通过变化例题中的信息,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该教师把让学生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调整为: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沟通已有知识经验间联系,来让学生感知“韦恩图”价值、作用以及运用“韦恩图”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是基于该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基础上的。首先,学生在一到三年级都没有接触过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如线段图、表格等,学生较多接触的都是一些实物图片,在学习新知时自然也不会想到用两个抽象的集合圈来表示两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的,而更多的是用文字或创造一些文字加图的形式来表示,其次,学生在一二年级积累的经验往往都是计算和数数,更何况问题情景中是让学生“算”人数的,学生自然要用到以前的计算方法了,同时学生在这之前也初步接触过一些统计表,而统计表所用到的数据也都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包含的,直接用加减法就能解决的。而今天要用加减法解决两个量中出现互相包含关系的题时,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了。最后,学生在三年级也不具备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新的问题,学生是很难调用已有的经验来整合这一问题的,根据皮亚杰的“顺应”和“同化”教学理论,解决这一问题,应更多的体现“顺应”的教学方法。因而,没有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过程,是有道理的。
3、注重学生的反思和经验提升,让新知的学习得以内化。。
数学经验需要积累更需要提升。史宁中校长说:“创新能力来自于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和思维训练 ,经验不经过提升、内化、概括难以成为学习的内在支撑”。本节课,我多次提供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反思和经验的提升的过程。如:
“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你觉得用集合圈表示这样的两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好处”? “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总之,这节课,溯本求源,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寻找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导入环节寻找出新知生长的结点,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感知新知的生长点就在此而生。在探究环节,让已有的知识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助力器。课前需要知学、然后再知教。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情。知道了要学什么,怎样去学,方知该怎样去教!
从年级组开展小课题研究以来,教师们个个都在此次活动中收获颇多,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一、参与教研的教师评价:
1.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实验教师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引导学生探究有困难的学习内容,并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一道探索数学的奥秘。活动0完毕后及时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总结,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
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张扬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发生。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3.数学实验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
开放性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能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多向交流、求异创新。数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的不受教材的局限,它可以是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实践活动,也可以从各种教育资源中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参与教研的教师反思:
1、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2、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比如,我们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围一围、摆一摆、测一测等形式,使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周长,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从而对周长形成科学的认识。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感受,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数学学习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还在使用电脑访问“九龙教育研修网”??
  试试手机版吧,简洁的界面,优化后的图文显示,更详细的学校专栏.... 设为手机图标后,再也不用输网址啦,
Copyright @ 2012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九龙教育研修网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023) 渝ICP备号
学院地址:重庆九龙坡区新华七村1号 教师进修学院 邮编:400050
总访问量:3876614
今日来访:86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