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职业规划?!设计书怎么写书大概要写多少字?——潘恒曦教授和演员哪个职业好访谈录意见

含英学斋——应继祥工作站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潘恒曦教授访谈录
上传: 应继祥 &&&&更新时间: 18:43:50
&&&&&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很少有专家或学者涉足研究的课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上均是在大学里才开设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潘恒曦教授在总结自己多年指导青年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走访了数百位中学生及家长的基础上,围绕着90后青少年的特点,编著出版的力作《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学》即将出版公开发行。应广大家长及中学生的要求,《※※※※报》记者于近日对潘恒曦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潘教授,您好!看了您即将出版发行的专著《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学》,确实深受启发。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涉足研究这一课题的?
潘恒曦: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是国家包分配的,尽管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乃至生活方式,但当可以选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会选择了。进入21世纪以后,广大青少年对独立、自主、个性化发展有了自己的需求,并有条件得以实现。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广大青年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甚至工作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入错了行&。中国已经进入文化、经济、个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青少年越早全面认识自己,越早全面解剖自己,在客观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就能及早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实现自我的价值,使自己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我曾在自己参与创办的大学里指导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各方面还未定型,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去接受专业的指导,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该怎样选择等问题。因此,我愿意在这一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记者:看来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就该好好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了,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那些具体内容呢?
潘恒曦: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认识自我就是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实现自己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 认识职业是指中学生要通过探索职业和体验职业的过程,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在哪里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等等。通过探索职业和体验职业,亲身感受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并适合这样的职业,并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查找资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 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是指认识如何将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学校或机构接受教育。
进行职业决策是指了解影响作决策的因素,知晓作职业决策的步骤,并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作出科学的决策。
记者:老师、家长和学校有必要了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吗?
潘恒曦:刻不容缓!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将来工作的领域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给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实现职业理想提供有力的帮助。
&&&&&&&& 家长知道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就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就能和孩子一起讨论他感兴趣的话题,从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在孩子感兴趣的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孩子的眼界越来越广,知识越来越丰富。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相应的职业,指导孩子去进行一些探索,让孩子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和未来感兴趣的职业目标联系起来,并从现在开始作一些必要的准备。
&&&&&&& 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作用,可以引进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讨论会,使学校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从而快速地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同时,学校要积极和家长联系,获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把家长的质疑转化为助推力,提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性。
记者:您觉得现在中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什么问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太早了?
潘恒曦:首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单化。多数中学生认为,中学阶段的唯一任务就是考出好成绩。很多学生到了高三,还没有树立起人生目标,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很多学生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需要和人生理想,整体上呈现被动式学习。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功利化。这表现为在填报志愿时,学生更关注专业是否热门,是否有&钱途&,考虑学校、专业对未来薪金和福利待遇的影响。很多学生没有把自我认识和职业认知相匹配,没有将发展的远期目标跟学业的近期目标相统一;信息来源狭窄,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前景。结果就是不能有效地匹配各方面资源,作出了令人遗憾的决定。
&&&&&&&&&&& 所以,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点都不早。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德国等职业系统非常规范和发达的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是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通过职业模拟、看录像、实际尝试操作等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对自己和职业有了一定了解,就在为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作准备,为提高综合素质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兼职工作。而在我国呢?往往很多人到大学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教育部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将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初、高中课程中有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我们各部门的压力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目前,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发展很快,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将重心放到基础教育阶段。
记者: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好?您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有何建议?
潘恒曦:初一开始最好。学生到了初中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去做一些对他们今后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事情。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循环的过程,你不能一下子就知道你的职业目标,它需要你去做很多的职业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它是否适合你,如果不合适,你可以作进一步的调整、进一步的探索,如此循环,直到
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目标为止。所以越早探索,就可以尽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更充足时间进行大量的探索,收集大量的信息,这样到自己做职业决策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依据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职业。如果到了高三才开始探索,由于考试的压力,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去收集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决策时就难免有失偏颇。
&&&&&&& 对高一学生来说,教育认知相对较高,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低,说明高一学生对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天然地信任,他们需要养成对课业的专注和学习习惯,形成适合的学习方法,化态度为习惯,化热情为方法。在保护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适当地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现实可能性,形成高远且切实的奋斗目标,但也要注意方式,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容易把高二的选择焦虑提前到高一,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对高二学生来说,其对教育价值的评价比高一学生低,这说明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理解清楚。面对诸如选科的焦虑时,他们日益发现自己不了解社会上的人才标准、社会职业的种类,不了解社会上的人才需要和职业信息,容易陷入苦闷。在这一阶段,可以加大对职业选择类知识的辅导,包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校教育,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并着力在两者之间进行连接。在学业的谋划方面,高二也是关键阶段,应通过多种方式,对高二学生在学习上面遇到的困惑进行解答,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以饱满的姿态步入高三。
&&&&&& 对高三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于高二时有所上升,证明在经过高二阶段的迷茫之后,高三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要探明的是,学生所确立的目标是否切实和坚定。最坏的结果就是,高二匆忙选科,高三沿着选科的方向,匆忙确定热门专业,并未进行充分、认真的选择,随波逐流。因此,我们可以在选专业、选学校方面多提供指导。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的方式,给遭遇学业困境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如学习方法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或其他方式展现人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方式,给学生的焦虑降温,使其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仍然能够找到继续学习和继续生活的勇气,坚强地面对人生。
记者: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如何有效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结合?
潘恒曦:职业规划教育和其他教育目标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学校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升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并协助他们制定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应通过恰当的职业指导,将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应该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我有如下建议:
(1) 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2007年高中新课改可以看出,国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了一定的决心。一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108学时研究性学习、不少于5个工作日社区服务、参加1周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输入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进一步探索职业;可以将职业探索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项课题,学生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过程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同时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让研究性学习更具实际意义。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去作必要的研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2) 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选修课程。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我们可以在目前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3) 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请专家到学校开讲座,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得到系统的专业指导。
记者:现在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会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潘恒曦:中国的家长可以为了孩子高考6岁开始学英语7岁开始学奥数,却很少为孩子一辈子都要去从事的职业去作哪怕一点点的准备。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很重,但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和经历来学习究竟是为什么?最终目的不就是想从事一项自己喜欢而又擅长的工作吗?如果没有职业意识的引导和职业探索的验证,你怎么知道什么是你喜欢的,什么是你擅长的?学生花一点点时间来探索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所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他们未来在职场增加就业竞争力。
记者:我国中学的状况是以中高考为&指挥棒&,如果大学都考不上,花时间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浪费时间?
潘恒曦: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然而是否幸福与是否上了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一生能否幸福,能否有意义,关键是看你的内心有没有目标,有没有实现目标的强烈动因,有没有为实现目标采取行动!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并为实现自己内心的渴望不断学习、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作最充分的准备。我们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合适的教育,上中专、上高职、考大学、考研、考博或出国留学,这些都是我们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而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目标。目前,我国有数十万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其实已经证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上大学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记者:职业生涯规划要求的&专&会不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矛盾?
潘恒曦:这是一种误解,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要求&专&,而是强调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强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去培养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全面发展&,是有个性、有目的的&全面发展&。这和我们传统教育里强调的&全面发展&有点不一样,传统教育强调的&全面发展&是不顾个人特点,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全面发展&往往导致全面平庸,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你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上。一位学者说: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贪多嚼不烂,还会闹肚子。如果钱学森一边研究原子弹一边创作小说,袁隆平一边研究杂交稻一边拍电影,那我们还能听到他们响亮的名字么?
记者: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不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潘恒曦: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很早给学生制定一个职业目标,让学生根据这个职业目标去学习,从而害怕这样做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社会,了解职业,这是一个开阔学生眼界的过程;同时,还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将我们家长、老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在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的过程中,能锻炼学生获取资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积极的态度和主动进取的精神,这些综合素质正是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
记者:如果现在喜欢的职业以后不喜欢了,投入那么多时间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浪费了?
潘恒曦:中学阶段正是探索职业的阶段,任何改变都是正常的,并且你投入的时间绝对不会浪费。在探索职业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外,还能了解与之相关的更多的职业,为自己提供更广的职业选择范围。根据有关专家的经验观察,在中学阶段,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基本定型,不会有与原来兴趣爱好毫不沾边的改变,即使有些改变,也一定与以前的兴趣爱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中学生应该尽量去探索自己目前最感兴趣的职业,广泛的探索,能为自己最终的职业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 因为时间有限,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方法,在记者的要求下,潘教授将《决胜职场――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学》(初稿)等专著赠与记者。
&&&& & 通过与潘恒曦教授的一番谈话,记者深刻的认识到中学生亟待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我国高等学校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很快,但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十分模糊。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已开展多年,但从未正式进入课堂。无数事实证明,如果孩子能在中学期间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以后将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和其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不至于浪费我们的教育资源。希望该访谈能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t/javascript'%3E%3C/script%3E"));
" target="_blank">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潘恒曦教授访谈录
(※※※※报迅)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很少有专家或学者涉足研究的课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上均是在大学里才开设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潘恒曦教授在总结自己多年指导青年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走访了数百位中学生及家长的基础上,围绕着90后青少年的特点,编著出版的力作《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学》即将出版公开发行。应广大家长及中学生的要求,《※※※※报》记者于近日对潘恒曦教授进行了专访。记者:潘教授,您好!看了您即将出版发行的专著《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学》,确实深受启发。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涉足研究这一课题的?潘恒曦: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是国家包分配的,尽管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乃至生活方式,但当可以选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会选择了。进入21世纪以后,广大青少年对独立、自主、个性化发展有了自己的需求,并有条件得以实现。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广大青年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甚至工作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入错了行&。中国已经进入文化、经济、个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青少年越早全面认识自己,越早全面解剖自己,在客观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就能及早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实现自我的价值,使自己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我曾在自己参与创办的大学里指导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各方面还未定型,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去接受专业的指导,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该怎样选择等问题。因此,我愿意在这一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尝试。记者:看来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就该好好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了,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那些具体内容呢?潘恒曦: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认识自我就是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是为了&|&&&&(第1/7页)浏览38次&|&&猜你喜欢:热门分享:质量管理职业规划?!的格式,最好注明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影响有哪些——潘恒曦教授访谈录意见_百度知道
质量管理职业规划?!的格式,最好注明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影响有哪些——潘恒曦教授访谈录意见
我有更好的答案
质量管理职业规划:质量管理实习生-QC检验员-QC组长-QC主管-QC经理-QC总监-转行做旦触测吠爻杜诧森超缉自已的事业。
目的就是要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陌生,使不少中专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  求职目标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职业目标20岁至30岁)美好愿望:事业有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潘恒曦教授访谈录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潘恒曦教授访谈录
  (※※※※报迅)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很少有专家或学者涉足研究的课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上均是在大学里才开设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潘恒曦教授在总结自己多年指导青年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走访了数百位中学生及家长的基础上,围绕着90后青少年的特点,编著出版的力作《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学》即将出版公开发行。应广大家长及中学生的要求,《※※※※报》记者于近日对潘恒曦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潘教授,您好!看了您即将出版发行的专著《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学》,确实深受启发。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涉足研究这一课题的?  潘恒曦: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是国家包分配的,尽管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乃至生活方式,但当可以选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会选择了。进入21世纪以后,广大青少年对独立、自主、个性化发展有了自己的需求,并有条件得以实现。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广大青年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甚至工作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入错了行”。中国已经进入文化、经济、个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青少年越早全面认识自己,越早全面解剖自己,在客观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就能及早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实现自我的价值,使自己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我曾在自己参与创办的大学里指导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各方面还未定型,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去接受专业的指导,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该怎样选择等问题。因此,我愿意在这一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记者:看来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就该好好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了,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那些具体内容呢?  潘恒曦: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认识自我就是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实现自己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认识职业是指中学生要通过探索职业和体验职业的过程,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在哪里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等等。通过探索职业和体验职业,亲身感受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并适合这样的职业,并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查找资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是指认识如何将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学校或机构接受教育。  进行职业决策是指了解影响作决策的因素,知晓作职业决策的步骤,并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作出科学的决策。  记者:老师、家长和学校有必要了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吗?  潘恒曦:刻不容缓!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将来工作的领域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给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实现职业理想提供有力的帮助。  家长知道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就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就能和孩子一起讨论他感兴趣的话题,从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在孩子感兴趣的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孩子的眼界越来越广,知识越来越丰富。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相应的职业,指导孩子去进行一些探索,让孩子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和未来感兴趣的职业目标联系起来,并从现在开始作一些必要的准备。  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作用,可以引进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讨论会,使学校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从而快速地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同时,学校要积极和家长联系,获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把家长的质疑转化为助推力,提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性。  记者:您觉得现在中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什么问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太早了?  潘恒曦:首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单化。多数中学生认为,中学阶段的唯一任务就是考出好成绩。很多学生到了高三,还没有树立起人生目标,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很多学生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需要和人生理想,整体上呈现被动式学习。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功利化。这表现为在填报志愿时,学生更关注专业是否热门,是否有“钱途”,考虑学校、专业对未来薪金和福利待遇的影响。很多学生没有把自我认识和职业认知相匹配,没有将发展的远期目标跟学业的近期目标相统一;信息来源狭窄,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前景。结果就是不能有效地匹配各方面资源,作出了令人遗憾的决定。  所以,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点都不早。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德国等职业系统非常规范和发达的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是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通过职业模拟、看录像、实际尝试操作等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对自己和职业有了一定了解,就在为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作准备,为提高综合素质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兼职工作。而在我国呢?往往很多人到大学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教育部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将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初、高中课程中有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我们各部门的压力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目前,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发展很快,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将重心放到基础教育阶段。  记者: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好?您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有何建议?  潘恒曦:初一开始最好。学生到了初中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去做一些对他们今后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事情。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循环的过程,你不能一下子就知道你的职业目标,它需要你去做很多的职业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它是否适合你,如果不合适,你可以作进一步的调整、进一步的探索,如此循环,直到  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目标为止。所以越早探索,就可以尽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更充足时间进行大量的探索,收集大量的信息,这样到自己做职业决策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依据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职业。如果到了高三才开始探索,由于考试的压力,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去收集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决策时就难免有失偏颇。  对高一学生来说,教育认知相对较高,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低,说明高一学生对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天然地信任,他们需要养成对课业的专注和学习习惯,形成适合的学习方法,化态度为习惯,化热情为方法。在保护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适当地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现实可能性,形成高远且切实的奋斗目标,但也要注意方式,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容易把高二的选择焦虑提前到高一,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高二学生来说,其对教育价值的评价比高一学生低,这说明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理解清楚。面对诸如选科的焦虑时,他们日益发现自己不了解社会上的人才标准、社会职业的种类,不了解社会上的人才需要和职业信息,容易陷入苦闷。在这一阶段,可以加大对职业选择类知识的辅导,包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校教育,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并着力在两者之间进行连接。在学业的谋划方面,高二也是关键阶段,应通过多种方式,对高二学生在学习上面遇到的困惑进行解答,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以饱满的姿态步入高三。  对高三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于高二时有所上升,证明在经过高二阶段的迷茫之后,高三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要探明的是,学生所确立的目标是否切实和坚定。最坏的结果就是,高二匆忙选科,高三沿着选科的方向,匆忙确定热门专业,并未进行充分、认真的选择,随波逐流。因此,我们可以在选专业、选学校方面多提供指导。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的方式,给遭遇学业困境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如学习方法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或其他方式展现人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方式,给学生的焦虑降温,使其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仍然能够找到继续学习和继续生活的勇气,坚强地面对人生。  记者: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如何有效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结合?  潘恒曦:职业规划教育和其他教育目标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学校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升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并协助他们制定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应通过恰当的职业指导,将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应该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我有如下建议:  (1)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2007年高中新课改可以看出,国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了一定的决心。一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108学时研究性学习、不少于5个工作日社区服务、参加1周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输入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进一步探索职业;可以将职业探索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项课题,学生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过程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同时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让研究性学习更具实际意义。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去作必要的研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2)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选修课程。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我们可以在目前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3)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请专家到学校开讲座,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得到系统的专业指导。  记者:现在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会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潘恒曦:中国的家长可以为了孩子高考6岁开始学英语7岁开始学奥数,却很少为孩子一辈子都要去从事的职业去作哪怕一点点的准备。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很重,但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和经历来学习究竟是为什么?最终目的不就是想从事一项自己喜欢而又擅长的工作吗?如果没有职业意识的引导和职业探索的验证,你怎么知道什么是你喜欢的,什么是你擅长的?学生花一点点时间来探索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所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他们未来在职场增加就业竞争力。  记者:我国中学的状况是以中高考为“指挥棒”,如果大学都考不上,花时间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浪费时间?  潘恒曦: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然而是否幸福与是否上了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一生能否幸福,能否有意义,关键是看你的内心有没有目标,有没有实现目标的强烈动因,有没有为实现目标采取行动!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并为实现自己内心的渴望不断学习、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作最充分的准备。我们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合适的教育,上中专、上高职、考大学、考研、考博或出国留学,这些都是我们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而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目标。目前,我国有数十万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其实已经证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上大学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记者:职业生涯规划要求的“专”会不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矛盾?  潘恒曦:这是一种误解,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要求“专”,而是强调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强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去培养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全面发展”,是有个性、有目的的“全面发展”。这和我们传统教育里强调的“全面发展”有点不一样,传统教育强调的“全面发展”是不顾个人特点,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全面发展“往往导致全面平庸,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你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上。一位学者说: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贪多嚼不烂,还会闹肚子。如果钱学森一边研究原子弹一边创作小说,袁隆平一边研究杂交稻一边拍电影,那我们还能听到他们响亮的名字么?  记者: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不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潘恒曦: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很早给学生制定一个职业目标,让学生根据这个职业目标去学习,从而害怕这样做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社会,了解职业,这是一个开阔学生眼界的过程;同时,还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将我们家长、老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在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的过程中,能锻炼学生获取资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积极的态度和主动进取的精神,这些综合素质正是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  记者:如果现在喜欢的职业以后不喜欢了,投入那么多时间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浪费了?  潘恒曦:中学阶段正是探索职业的阶段,任何改变都是正常的,并且你投入的时间绝对不会浪费。在探索职业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外,还能了解与之相关的更多的职业,为自己提供更广的职业选择范围。根据有关专家的经验观察,在中学阶段,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基本定型,不会有与原来兴趣爱好毫不沾边的改变,即使有些改变,也一定与以前的兴趣爱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中学生应该尽量去探索自己目前最感兴趣的职业,广泛的探索,能为自己最终的职业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因为时间有限,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方法,在记者的要求下,潘教授将《决胜职场――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学》(初稿)等专著赠与记者。  通过与潘恒曦教授的一番谈话,记者深刻的认识到中学生亟待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我国高等学校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很快,但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十分模糊。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已开展多年,但从未正式进入课堂。无数事实证明,如果孩子能在中学期间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以后将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和其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不至于浪费我们的教育资源。希望该访谈能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校园生活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授和演员哪个职业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