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女朋友和前男友同居过女友张大学近况

萧军和《文化报》--《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萧军和《文化报》
【摘要】: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以传奇性的经历、游侠般的姿态闯入中国现代文坛,在带给中国文坛一个全新场面的同时,也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年代的萧军以其独特的文学贡献、正直孤傲的独立品性,在国内外文学界享有较高声誉。鲁迅先生曾当面向埃德加·斯诺郑重推荐,将萧军纳入自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的最优秀的作家行列;1937年日本文学评论界将萧军比作中国的“萧洛霍夫”,称其为“二十世纪文艺复兴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给予他“鲁迅死后唯一旗手”的地位。虽然萧军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但其独特的个性也让他成为集毁誉于一身具有争议性的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萧军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向文学的边缘游走。哈尔滨“《文化报》事件”的发生,使萧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流亡者”和“文学边缘人”。
“《文化报》事件”发生在1948年,是指《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及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文协”对“萧军问题”的处理和批判。为同《文化报》争夺文艺领导权,受宗派主义严重影响的《生活报》诬陷萧军“反党、反苏、反人民”。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中共中央东北局公布了《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停止对萧军及《文化报》的一切资助,《文化报》被迫停刊。此后,东北开展了数月之久的对萧军思想的批判活动。日,中共北京市委为萧军做出了正式的结论,推翻当年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称其是“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文化报》事件”是萧军文学和生活的重要转折点,事件发生后萧军被迫离开文坛32年,除经毛泽东批示得以发表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和《五月的矿山》等作品外,萧军几乎与文学界绝缘。“《文化报》事件”可以看成是解放区主流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一场交锋,是党在东北解放区的试验场,是对建构新的文艺体制的一场实验。研究《文化报》,回归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真实,对萧军研究、东北地域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政治文化学、革命心理学等理论,结合丰富的萧军研究和现代文学史料,以《文化报》为文本进行系统研究。文中论证了萧军新英雄主义精神对其恪守五四知识分子独立品性和精神立场的作用和影响;点明《文化报》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一场“新启蒙实践”;分析了《文化报》的文学创作和美学贡献;探讨了两报论争的主客观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对萧军和《文化报》的批判既是党对知识分子的进一步改造,又是延安文学对东北地域文学的改造。根据研究需要,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以《萧军日记》和萧军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萧军新英雄主义的含义、表现、成因及特征,得出新英雄主义的定义,并比较了新英雄主义与原英雄主义的异同。通过对新英雄主义的理论构建和行为构建过程的考察,提出新英雄主义的“双核心思想”和“半步主义”观点,进而分析了萧军“双核心思想”的新英雄主义价值观和文艺观对其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萧军是东北新启蒙运动的急先锋,他在《文化报》上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实际是一场新启蒙思想的实践运动。本章系统阐述五四启蒙、30年代新启蒙、延安革命启蒙、东北新启蒙的涵义,探究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东北新启蒙存在的历史、文化语境,来考察萧军的启蒙表现,并明确萧军在《文化报》上的启蒙方式是受新英雄主义影响的“双轨道启蒙”。最后,从文化哲学思辨的角度来探讨新启蒙和五四启蒙的关系,指出东北新启蒙的本质是五四启蒙,是对五四启蒙思想继承和扬弃后的隔代传承。
第三章:以《文化报》为文本,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再现原生态的“《文化报》启蒙文学”,分析了它的生成和传播过程,指出在“双核心思想”指导下的“双轨道启蒙”构成——文化内核是五四启蒙,重要组成是革命启蒙,必要补充是社会启蒙。“双轨道启蒙”是将三种启蒙思想完美而和谐的融合为一体的成功尝试,为启蒙运动史积累了经验。关于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本文从作家和报纸的文体选择和杂文创作两方面予以了探讨。最后,对“文化报启蒙文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美学诠释和贡献评说。
第四章:本章重点是还原和再现了两报论争,阐述论争的起因、过程、结局和发展。通过解放区文艺界文学论争的不和谐前奏,可以看出在对《夏红秋》、《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网和地和鱼》的论争和批判中,政治标准代替文艺标准,宗派主义行帮作风的苗头已经出现,《生活报》对《文化报》的批判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由“王通”引发的萁荳之争,开启了边缘与主流、民间与正统之间的对话,为两报论争正式拉开了大幕。经过对论争双方文章的辨析,可以得出萧军“反党、反苏、反人民”罪名不成立的结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介入加速了论争的进程,影响了论争的结果,萧军最终被迫离开哈尔滨文坛。《文化报》被停刊导致萧军东北新启蒙实践的流产和东北地域乡土文学的终结,东北作家群在继上海分离、延安失和之后终于解体。在后来的运动中,“《文化报》事件”被一遍遍“朝花夕拾”、旧事重提,萧军也因之被一次次批判。
第五章:“《文化报》事件”所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既有党为建立东北解放区新的文化秩序而刻意对东北知识分子的改造,又有延安文学对东北地域文学的改造,这其中又掺杂了以封建行帮意识为中心的宗派主义思想因素。对知识分子的改造部分,着重分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定义的不确切性和模糊性,来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精神立场,指出将知识分子纳入到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体制之内,是对知识分子本真状态下的独立、自由、自主精神和知识分子尊严的打击和摧毁。对地域文学的改造,重点突出了对“伪满文学”和乡土文学的改造。对于宗派主义,则是以历史的眼光考察、分析它对革命对文学的巨大危害。
《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是建国前解放区文艺界最后一次重要思想论争,是从“前文革”到“文化大革命”过渡进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是这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文化报》事件”,显示了主流政治话语对文艺的霸权,见证了东北新文化秩序建构的全过程,为后来的政治文化批判斗争提供了样本。它所引发的反思和启示,对研究萧军文艺思想、党在哈尔滨的文艺政策以及东北解放区现代文学史的书写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I206.6【目录】:
中文摘要4-7Abstract7-11目录11-14引言14-27 一、国内外萧军研究现状14-21 二、选题依据、价值和意义21-24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24-27第一章 萧军与新英雄主义27-52 第一节 新英雄主义含义、表现及成因28-36
一、新英雄主义含义28-29
二、新英雄主义表现29-33
三、新英雄主义成因33-36 第二节 新英雄主义构建过程36-42
一、新英雄主义思想建构37-39
二、新英雄主义行为构建39-42 第三节 新英雄主义与萧军的文学创作42-47
一、新英雄主义与散文42-44
二、新英雄主义与小说44-47 第四节 新英雄主义的时代反思47-52
一、新英雄主义的进步作用48-50
二、新英雄主义的历史局限50-52第二章 萧军与新启蒙运动52-88 第一节 启蒙精神的原始构建与正本清源:五四启蒙和新启蒙53-63
一、五四启蒙运动54-57
二、新启蒙运动57-59
三、延安时期的新启蒙思想59-63 第二节 启蒙精神的隔代传承:新启蒙运动在东北63-73
一、东北新启蒙运动的政治、历史文化语境64-67
二、新启蒙运动在东北67-73 第三节 东北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萧军及其新启蒙实践73-81
一、萧军对东北新启蒙运动的贡献73-78
二、萧军东北新启蒙实践的得失78-81 第四节 继承与扬弃:新启蒙实践的文化哲学思辩81-88
一、萧军新启蒙思想的文化内核——五四启蒙82-84
二、萧军新启蒙思想的表现形式——双轨启蒙84-88第三章 《文化报》的新启蒙文学实践88-117 第一节 《文化报》新启蒙文学的生成与传播89-96
一、《文化报》的非党文人集团89-92
二、《文化报》与《文艺月报》、《解放日报》副刊92-96 第二节 《文化报》的双轨道启蒙实践96-104
一、文化内核:五四思想启蒙96-99
二、重要组成:革命思想启蒙99-101
三、必要补充:社会思想启蒙101-104 第三节 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104-110
一、散文:萧军的文体选择104-106
二、论争:萧军杂文创作的巅峰106-109
三、《我底生涯》和《鲁迅先生书简》109-110 第四节 《文化报》新启蒙文学的美学思想与贡献110-117
一、《文化报》美学思想的现代诠释110-114
二、《文化报》启蒙文学的独特贡献114-117第四章 《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117-155 第一节 不和谐的前奏:东北解放区的另类文学论争119-132
一、关于范政小说《夏秋红》的论争119-124
二、关于严文井小说《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的论争124-128
三、对袁犀小说《网和地和鱼》的批判128-132 第二节 边缘与主流的对话:由"王通"引发的萁荳之争132-142
一、《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133-138
二、对萧军"三反问题"的透析138-142 第三节 隐性霸权的恶果:没有"结局"的结局142-149
一、退出江湖的游侠143-145
二、东北作家群的最终解体145-147
三、昙花一现的新启蒙实践147-149 第四节 不应再有的续曲:萧军思想再批判149-155
一、从兄弟争到"萁豆煎"149-151
二、别样的"朝花夕拾"151-155第五章 "《文化报》事件"引发的思考155-189 第一节 延安文学对东北地域文学的改造156-167
一、东北地域文学156-159
二、对东北地域文学的改造方法159-165
三、对《文化报》文学的改造165-167 第二节 党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167-180
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定义上的模糊167-170
二、文化精神的找寻与恪守:萧军与五四精神170-174
三、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不成功的改造174-180 第三节 关于革命文学中的宗派主义180-189
一、贯穿政治与文学的宗派主义181-183
二、两报论争中的宗派主义魅影183-189结语189-192参考文献192-205附录一 《文化报》总期数、终刊时间考证205-212附录二 《文化报》目录索引(部分)212-240附录三 《文化报》萧军作品目录索引240-253后记253-255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善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欧阳军喜;;[J];安徽史学;2007年03期
王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徐庆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杨有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蒋昌丽;冯常荣;;[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陈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王德胜;;[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李少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张毓茂;;[J];百年潮;1999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晓宁;[N];辽宁日报;2008年
华东师范大学
刘晓丽;[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王俊杰;[N];中国商报;2003年
汤耀国;[N];中华新闻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震龙;[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刘骥鹏;[D];河南大学;2009年
韩晓芹;[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文华;[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庞虎;[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张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王媛;[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杨连峰;[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刘侃如;[D];延边大学;2009年
李环宇;[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光福;[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郑春元;;[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张丰君;;[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史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向宝云;卢衍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张志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李祥林;;[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颜水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张君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孙强;杨秋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全林;;[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宫睿;;[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向荣;;[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赵勇;;[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程光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柏桦;余夏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陈剑晖;;[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邱国良;郑延恒;;[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高峰;;[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苏颖;;[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道宇;[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晋入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饶传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刘卫先;[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苏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一强;[D];苏州大学;2010年
杨素秋;[D];苏州大学;2010年
黄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阮晓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邵江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董芳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陈姝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曾焕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汉明;[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冬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欧阳军喜;;[J];安徽史学;2007年03期
陈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王向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耿云志;;[J];百年潮;2001年12期
朱鸿召;;[J];百年潮;2007年12期
朱文;;[J];北京文学;1998年10期
韩东;;[J];北京文学;1998年10期
田玲丽;柏才勇;;[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李丕显;[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李首鹏;杨荷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于沛;[N];光明日报;2006年
李保平;[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卫东;[D];浙江大学;2004年
刘江船;[D];苏州大学;2006年
李长虹;[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庞虎;[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姜恩;[J];戏曲艺术;1989年02期
王建中;[J];前进论坛;2000年10期
黎辉;[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萧耘,建中;[J];前进论坛;1997年04期
天下;赛赛;;[J];杉乡文学;2005年09期
刘中树;[J];求是学刊;1983年04期
郑豫广;[J];河北科技图苑;1995年04期
赵国忠;[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2期
张根柱;[J];齐鲁学刊;2005年01期
叶淑穗;[J];鲁迅研究月刊;198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高浦棠;;[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傅小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黄子平;;[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俊杰;[N];中国商报;2003年
潘磊;[N];文艺报;2007年
汤耀国;[N];中华新闻报;2006年
舒晋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蒋金萍;[N];锦州日报;2007年
江湖;[N];文艺报;2007年
傅光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蒋金萍;[N];锦州日报;2007年
江湖;[N];文艺报;2007年
鲁爽;[N];锦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长虹;[D];吉林大学;2007年
刘骥鹏;[D];河南大学;2009年
朱旭晨;[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环宇;[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秦法明;[D];西北大学;2011年
游云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徐玉松;[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冉思尧;[D];延安大学;2012年
吴可越;[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秦小娟;[D];延安大学;2010年
张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陶红灵;[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曹娜宁;[D];厦门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我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萧军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在新疆师范大学座谈会上的谈话(节选)--《鲁迅研究月刊》1988年09期
我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萧军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在新疆师范大学座谈会上的谈话(节选)
【摘要】:正 问:萧老,您能不能冉多为我们介绍一下您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因为您的这段经历我们都觉得非常难得,我们也是非常羡慕您的啊!萧军:对,这是第一手的材料啊!(众大笑)那时候我很年轻,刚到上海时只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而鲁迅先生已有五十四、五岁的样子,等于我的父辈了。因为和鲁迅先生接触时,他从没和我摆过架子,或道貌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户‘一、,「 问:箫老,愿能示能再多为我们介绍一下您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因为您的这段经历我们都觉得非常难得,我们也是非常羡慕您的啊1 萧军:对,‘这是第一手的材料啊!(众大笑)·:那时候我很年轻获刚到上海时只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而鲁迅先生已有五十四、五岁的样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乐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赵遐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刘耀武;[J];求是学刊;1980年01期
张毓茂;[J];求是学刊;1980年01期
张毓茂;[J];求是学刊;1980年03期
,卫华;[J];求是学刊;1980年04期
鲁歌;[J];人文杂志;1980年01期
夫里;[J];人文杂志;1980年06期
戴少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程致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雯虹;;[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王铁仙;;[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曾镇南;;[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谢清风;;[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季元龙;;[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王惠敏;;[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苏挺;;[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王文颖;;[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贺昌;;[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张辉;;[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鲁容;[N];北京日报;2000年
王得后;[N];北京日报;2000年
沈诗元;[N];北京日报;2000年
陆昕;[N];北京日报;2000年
郭强;[N];北京日报;2000年
沈诗源;[N];北京日报;2000年
谷少传;[N];北京日报;2000年
李海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N];北京日报;2000年
孙毅;[N];北京日报;2000年
张之;[N];北京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明姬;[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曹禧修;[D];河南大学;2002年
方凖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刘少勤;[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魏韶华;[D];复旦大学;2003年
金芳实;[D];复旦大学;2003年
孙刚;[D];苏州大学;2002年
符杰祥;[D];复旦大学;2003年
廖诗忠;[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肖剑南;[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勤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金及云;[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翟文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杨春宇;[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袁俊峰;[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于九涛;[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古大勇;[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郑光泽;[D];延边大学;2002年
夏新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袁莉;[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流浪者萧军_历史频道_新浪网
流浪者萧军
黄源、萧军(中)与萧红
  (文/新浪专栏 新史记 何立波)
  被誉为“东北作家群”领头人的萧军,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给人留下了很多的疑问。萧军骨子里散发着一种“流浪汉”气息,他是现实的跋涉者、漂泊者。他天性爱好自由正义,不断地同旧世界、旧生活、旧环境发生本能性、必然性的冲突和对抗,不断地向新的光明世界和人生开拓、追求,这几乎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内容。从东北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山西,从山西到延安,从延安到成都,又从成都到延安……“文坛独行侠”“十足的流浪汉”,几乎成为萧军的代名词。
  从东北军宪兵到作家
  萧军在童年时期饱尝了人世间的苦难与不幸,生母早逝、父亲冷酷、继母寡情、家庭败落,似滴滴苦水灌满他的心田,滋育了他本来就桀骜不驯的性格。1924年,萧军读到高三第一学期时,因反抗一个不正派的体育教员的欺辱,被学校开除学籍。父亲对他失望透顶:“我不想跟在你的身后吃官司。从此以后,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自谋生路去吧!”
  1925年,18岁的萧军独自一人闯荡人生,开始了真正的人生漂泊。在吉林,萧军在东北军阀部队当骑兵。1927年,萧军来到沈阳,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当宪兵。受训8个月后,1928年被分配到哈尔滨实习3个月。宪兵在哈尔滨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随意地吃、喝、嫖、赌、受贿、欺压无辜。但富于正义感的萧军却在骨子里同这样的生活难以融合,决定“一定要离开这第一个黑色的沼泽,发着臭味的坑,去走自己的路吧!”
  1929年,萧军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这种行踪不定的行伍生涯,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萧军与朋友组织抗日义勇军,不幸失败,被迫离开吉林,逃到哈尔滨。
  在哈尔滨,萧军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他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哈尔滨左翼文艺运动。
  鲁迅、毛泽东:父辈与兄长
  在所有和鲁迅关系密切的青年人当中,萧军与萧红得到的关怀和支持最多。而萧军一生对鲁迅怀有无比诚挚的感情,他视自己为“鲁门弟子”,以传承鲁迅的衣钵为己任。他曾公开宣称:“鲁迅是我的父辈,而毛泽东只能算是我兄长。”
  萧军是鲁迅一手扶植起来的青年作家。在鲁迅的晚年,与他有过密切交往的青年作家当中,萧军与萧红,这对当时正流亡在上海的东北作家夫妇,无疑是从他那里获得关爱最多的两位。
  萧军和鲁迅的师生之情,缘于1934年两人的首次通信。当年,在朋友们的资助下,萧军、萧红在东北出版了署名“三郎”“悄吟”的小说散文合集《跋涉》,这也是“二萧”唯一的合集。6月15日,遭到通缉的萧军、萧红被迫流亡青岛。9月,萧军继续创作《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生死场》,决心向鲁迅求教。10月初,萧军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令他大感意外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鲁迅在复信中回答了萧军的疑问:“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字,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
  萧军接到回信兴奋异常,将《生死场》的抄稿和《跋涉》,连同“二萧”的“美丽合影”一起寄给了鲁迅。就在这时,青岛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萧军工作的报社出了事,他和萧红只能选择再次流亡,乘坐日本轮船离开青岛,来到上海。日下午,经过令人心焦的等待,萧军、萧红终于在内山书店见到了神交已久的鲁迅。由于萧军在之前的通信中把自己和萧红在上海的困境告诉了鲁迅,临走时,鲁迅掏出了20元钱,交给了他们,还另给了乘车的零钱。这令萧军和萧红感动不已。半月后,鲁迅为庆祝胡风儿子满月,在梁园豫菜馆举行宴会,特邀“二萧”参加。后来鲁迅又把“二萧”介绍给胡风,胡风专程登门看望他们,并为萧红的小说定名为《生死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后记。
  1934年,叶紫、萧军、萧红三人组成了“奴隶社”,他们的小说《丰收》《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由鲁迅分别写序,推荐出版。在鲁迅倾力扶持下,《八月的乡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萧军一炮打响。张春桥化名“狄克”,撰文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批评,指责作品“不够真实”。鲁迅当即以《三月的租界》一文予以还击,爱护之心,溢于言表。
  1936年5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陕北红军根据地之前,在上海拜访了鲁迅,与之进行了长谈。当斯诺问到“自1917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作家有哪些”,以及“包括诗人和戏剧作家在内,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时,鲁迅的回答都提到了田军(即萧军),并为斯诺所选编的《活的中国》一书推荐了萧军的两篇文章。日本作家山本实彦请求鲁迅推荐几位中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在日本的《改造》杂志上刊登,鲁迅首推了萧军的短篇小说《羊》。就这样,在鲁迅全方位的爱护和帮助下,东北流亡作家萧军,迅速在大上海的文坛站稳了脚跟。
  日,鲁迅在上海病逝。周海婴回忆道:“七八点钟以后,前来吊唁的人也慢慢增加了,但大家动作仍然很轻,只是默默地哀悼。忽然,我听到楼梯咚咚一阵猛响,外边有一个人抡起快步,跨进门来,我来不及猜想,人随声到,只见一个大汉,直奔父亲床前,没有犹疑,没有停歇,没有俗套和应酬,扑到床前,跪倒在地,像一头狮子一样,石破天惊地号啕大哭。他扑向父亲胸前的时候,一头扎下去,好久没有抬头,头上的帽子,沿着父亲的身体急速滚动,一直滚到床边,这些,他都顾不上,只是从肺腑深处,旁若无人地发出了悲痛的呼号,倾诉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我从充满泪水的眼帘中望去,看出是萧军。”
  日,萧军头戴一顶旧毡帽,肩上斜挂着一个小包,穿着一双半旧的鞋,拄着一根行杖。这一经典形象,表明了他是从那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怀着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追求,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息跋涉着的“流浪汉”,他最终到了延安这块神圣的黄土地。他来延安,是为寻找精神的歇憩,他也果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弟兄:那一天,他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和毛泽东、陈云、李富春、成仿吾等中共领导人一起会餐。在尘土飞扬的大风中,轮流共喝一个碗里的酒,高谈阔论,放声大笑。那股“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气回荡胸间,使萧军终身难忘。萧军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与他这一“最初印象”是有关系的。毛泽东也曾写信给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和你谈得来”。在这期间,萧军与毛泽东经常通信,萧军不断地将收集到的文艺界资料寄给毛泽东,也经常到毛泽东那里畅谈,有时一谈就是一整天。
  萧军来到延安,自然有一种亲切感。但和其他知识分子不同,他找到了延安,却并不以延安为生命与精神的最后“归宿”;对于真正的流浪汉,精神“圣地”永远只在“远方”,在“彼岸”,在别处。经过整风,延安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皈依”过程。许多原本持有个人立场的作家放弃了原有风格,将个人融化到了时代的主流文化之中。而萧军则依然故我,维护着个人的叛逆天性,自由自在地四海漂浮,还是个精神的流浪者,不驯服的野马。
  日,萧军就“自己身上的野气要不要改”,曾写信请教鲁迅。鲁迅回信说:“由我看来,大约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粗自然比伪好。”日,毛泽东在给萧军的信中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的强制的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毛泽东所说的要萧军“故意的强制的省察”的“毛病”和“弱点”,正是鲁迅建议萧军不要故意改的“野气”,这野气里有爽直,更有反叛和不驯服。从其后历次政治运动中萧军的行述看,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听从毛泽东的“劝”,但总体上仍然坚守着鲁迅的嘉许。萧军用他的实际行动标明了鲁迅和毛泽东在自己精神坐标上的位置。
  毛泽东之于萧军,是当年天性气质相通的兄长,而这种相互引为弟兄的情感,在二人各自身份地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后渐行渐远,并最终消散于历史的无涯中。鲁迅之于萧军,一是文学的影响,一是思想的影响,一是人格的影响。这三者之中,按照程度而言,人格最重,思想次之,文学又次之。萧军至死念念不忘的,始终是对鲁迅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的尊崇。鲁迅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以这种个体独立性为参照,敢于对一切抹杀差异的途径持疑和持异,宁可承受深刻持久的内心孤独也在所不惜。鲁迅所持有的精神立场,成了日后萧军敢于力抗时俗的道德勇气的重要资源。
  彭真的恳切之问,萧军的延迟入党
  1942年的一天,萧军去毛泽东家串门时,见到毛泽东正与人谈话。毛泽东一见萧军,立即微笑着介绍说:“这位是彭真同志,他原来的名字叫傅懋恭。”一边说一边在一小张宣纸上写了“傅懋恭”三个字递给了萧军,又向彭真说:“这位是作家萧军,东北人,就是写《八月的乡村》的田军。”
  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是山西人,萧军是东北人,两人虽然不是同乡,却一见如故,越谈越亲热。后来,萧军常去看望他。彭真的朴实、正直、热诚使萧军视之为知己,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之后,1943年文协撤销,改成中央组织部招待所。作家们大都下放与工农兵相结合,体验生活。1943年冬,萧军因为受不了招待所负责人的冷遇,一气之下到延安县川口区第六乡刘庄落户当了农民。
  日,毛泽东派秘书胡乔木在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陪同下,来到偏僻的刘庄劝萧军回城。萧军深为毛泽东对自己的关怀所感动,考虑再三后回到了中央党校第三部。萧军从刘庄一回到延安,即特意前往拜访彭真。针对毛泽东在两年前力劝他“入党”的提议,萧军首次郑重其事地提出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意愿。萧军还带去了他在刘庄写的日记,并把自己“为什么要入党”的那部分拿给彭真看。彭真觉得个性极强的萧军能够克服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散漫等缺点,有了入党的要求,是很不容易的。他在表示真诚欢迎的同时,还恳切地提出:“党的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你的顶头上司不一定比你的能力强,大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候也不一定正确,你能够具体服从吗?”萧军考虑了一会儿,也同样诚恳地袒露心迹,毫不掩饰地说:“不能!如果决议对,我服从;如果我认为不对,我绝对不能服从,不能照办。谁要是命令我、支使我,我立刻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反感,这是我的弱点!难以克服的弱点!看来我还是不够党员资格,我还是在党外跟着跑跑吧,别给党找麻烦!”就这样,萧军自己又撤回了入党申请。
  1945年4月,中央党校三部整风学习结束以后,萧军被分配到鲁艺文学系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彭真被派往东北工作,萧军也被批准回东北工作。日,《东北日报》宣布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由萧军任院长。为尽快将工作开展起来,彭真派人专程到张家口接萧军。日,萧军离开哈尔滨去佳木斯东北大学“鲁艺”任院长。但是萧军觉得自己更希望创办一家出版社。经彭真同意后,萧军辞去了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之职。日,萧军创办《文化报》并任主编。
  日,萧军向凯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信中这样写道:“多少年来,我留在党外,这绝非从任何个人动机出发,而是从革命客观需要出发――这是我个人的认识――几次和彭真、毛泽东以及其他同志谈到入党问题,我在坚持这看法的同时也觉得自己思想、感情还未成熟,因此拖到如今。在我个人感到现在已是我走入共产党的时期了――主观和客观条件已经到了应该解决的时期了,因此我今天郑重提出,请求加入共产党,请你转达东北局,如何考虑给以回答。此信由舒群同志转达并托他口述一切。”很快,萧军要求入党一事,由已经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彭真,向毛泽东做了专门汇报。8月,经中共中央、毛泽东同意,批准接受萧军为中共党员,并由东北局正式通知他:可以参加所在党小组生活了。
  《文化报》创刊于日,到日被迫终刊,共计81期,在当时东北解放区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政治影响。当时,《八月的乡村》的作者、鲁迅的学生和来自延安的老干部等头衔和身份,对东北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天真、率直、自信、傲气的萧军,热火朝天地投入工作,没有体察身边环境的复杂性。好心的朋友们开始提醒他,要他赶紧收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萧军却不以为然,然而事实很快证明,朋友们的担心并非杞忧。1947年夏,《生活报》在哈尔滨创刊,由当时东北局秘书长刘芝明领导,宋之的主编。《生活报》一创刊,就把矛头指向萧军,指责萧军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样,“诬蔑苏联是赤色帝国主义”。接着,《生活报》连篇累牍发表围攻萧军和《文化报》的文章,对萧军的思想、言行、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毁灭性的所谓“批判”。尽管萧军及替萧军鸣不平的同志写系列文章答辩,但都无济于事。1948年5月,东北局公布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东北文艺协会关于萧军及其〈文化报〉所犯错误的结论》。刘芝明也亲自写了长达万言的批判文章,以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的姿态,实际上宣布萧军的政治生命和文艺生命结束了。从此以后,萧军便被钉在“反苏、反共、反人民”的耻辱柱上,从文坛上消失了。紧接着,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被停办,萧军本人也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下放抚顺矿山“体验生活”。自然,参加党的生活一事也就泡了汤。直到晚年,一提及当年《文化报》的事件,以及头上那顶戴了30年之久的“三反”帽子,萧军的心境就难以平静。
  一生难解女人花
  早在1922年,按照乡俗,15岁的萧军就结婚了。女方叫许淑凡,长萧军一岁,是下碾盘沟村附近一个普通农家的姑娘,他们婚后一起生活了10年。日,日军占领了哈尔滨,冯占海的抗日部队撤退后,萧军和方靖远在哈尔滨继续参加地下党反日活动,由于政治环境恶劣,萧军下定了以死报国的决心,把妻子打发回锦县老家,并告诉她,自己以后要漂泊天涯,抗日救国,生死未卜,为免误青春,请她另行改嫁,从此,两人断绝了夫妻关系。
  萧军是因为同情萧红而与之相识的。日,萧红诞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城的一个大财主家庭,她在这幢小屋里度过了不幸而苍凉的童年。当萧红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时,由于父母包办,和汪殿甲相识,两人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之后,汪殿甲扔下怀孕的萧红扬长而去。重病缠身的萧红走投无路,给当地的报馆写信求援。报社青年编辑萧军得知消息前往旅馆探望,这个求援的少女萧红含着眼泪向他吐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她写下的小诗美丽而又哀怨,震撼了这个笔名为三郎的东北大汉。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趁着洪水泛滥,孤苦无助的萧红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
  萧军与萧红的结合因缘际会,偶然性和现实性的因素较多。由于缺乏较深厚的情感基础,萧军总是扮演保护人和救世主的角色,而萧红总是处于被动和消极的地位,对她来说这在患难之初是需要的,可以容忍的。但随着萧红在文坛的崛起,她的文学成就使她成为全国闻名的作家时,二人之间的裂痕便进一步扩大,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动手打了萧红。在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深处遍布着难以医治的创伤。后来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他们只适合乱世儿女情,性格和命运使得他们注定不能天长地久。
  与萧红分手之后,萧军在西北遇到了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王德芬。1938年4月,萧军、塞克、王洛宾等到兰州采风,萧军认识了《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王德芬。来兰州后的第五天,萧军就约王德芬出去“散步”,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尽管家里反对,她却义无反顾,在不满19岁时就把“终身”托付给了萧军,跟随他漂泊一生。萧军在给王德芬父亲的信里,斩钉截铁地写下这样的话:“我只屈服于‘真理’,却不能对‘暴力’低一低头的。”“德芬已经是我的,我也是德芬的,即使刀放在脖子上也要爱到底。”
  1938年6月,萧军带着王德芬离开兰州。从此后,他们相依相偎、携手走在了漫漫人生风雨路上。他们先从兰州到西安,从西安又辗转到达成都,然后又从重庆赴延安,又先后到过张家口、齐齐哈尔、哈尔滨和佳木斯、富拉尔基等地。后又来到沈阳、抚顺,最后定居在了北京。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心灵上的苦,一次次暴风骤雨般的政治运动,并没有将他们击垮,而是历难弥坚。“文革”中,身陷囹圄的萧军冒着生命危险传出一封信给他的孩子们。信是这样写的:“好好关心你们的母亲!她的身体多病,又没经过什么风浪的折磨,她天真的犹如一个孩子!……她是这世界上唯一能谅解我的人。尽管我们思想常难一致;我们的生活习惯、为人作风――各不相同,但我们却是不可分解的一对!”
  萧军还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婚外恋。1951年,44岁的萧军正处于人生最艰难困苦的阶段,被排挤出文坛。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保存写作权利,1951年初,萧军以养病为由来到了北京,经人介绍,租住了张公度家的房子,成了鸦儿胡同48号的房客,一住就是几十年,直至去世。就这样,萧军走进了房东女儿张大学的生活。张大学视他如落难英雄一般,在尊敬中对萧军产生了深切同情。张大学的字写得很漂亮,萧军的《五月的矿山》的书稿抄写,便出自她的手笔。这种患难之交的感觉,迅速拉近了他俩的距离,促进了感情的升温和升华。
  1952年夏,张大学怀孕了。萧军决定离婚,给张大学一个婚姻。张公度夫妇让女儿去打胎,并且执意要把萧军告上法庭,遭到张大学的拒绝。张公度断然与女儿断绝关系,将她拒之门外。日,萧军的女儿出生,萧军为她取名萧鹰,而张大学坚持在前面加上了她自己的姓,将孩子取名“张萧鹰”。萧军曾答应给张大学合法婚姻,但已很难实现了。王德芬不肯离婚,他们已经有了五个儿女。张大学心地善良、性格软弱,最后不得不做出选择――离开萧军、离开北京,当然也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孩子。在毕业分配时,她婉拒了学校的挽留,要求到最边远的地方去。张大学去过浙江、到过山东,做过教师、搞过科研,一直做到了研究员,但是她从没有打算调回北京。1957年,她在远离北京、远离父母和孩子、远离萧军的他乡,结婚生子,落地生根。尽管一生都在为与萧军的关系承受痛苦,但她从未抱怨和责备过萧军,反而一直在关注他、关心他。
  萧军建国后经历坎坷。1979年11月,耄耋之年的萧军重返文坛,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他诙谐地说:“从1949年起,我就被埋在土里了,现在从土里爬出来,东北老乡叫我出土文物。我是会说话的出土文物……”随后,萧军被选为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80年4月,经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批复,北京市委做出正式结论,确认“萧军是一位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结论否定了1948年对萧军的错误批判和对他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
  日,萧军因病逝世,享年81岁。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朋友和前男友同居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