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浆里有蛋白质糜蛋白酶精子液化能将其液化吗生成什么怎么判

考点:细胞融合的方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诱变育种,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运用了细胞融合的技术将两种菌种的优点集中到融合菌种体内,这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在测定温度对蛋白酶活力稳定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不同温度,其它无关变量包括:蛋白酶溶液量、蛋白质的量、PH等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同样鉴定试剂也要选用适宜,班氏试剂需要水浴加热,这样就改变了自变量,因此需要修改.
解:(1)①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能发生基因突变一种方式的变异,因此可以利用亚硝酸、X射线等理化方法处理细菌,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将两种细胞的遗传特性集中,因此可利用该技术将两种细菌融合,获得具有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双高产优良新菌种,这不仅能突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还能定向、有效地按照人们的设计培育出理想的菌株.②由于一种细菌只具有一种抗药性,而融合形成的新菌种就会同时具有抗生素甲和乙的抗药性,因此筛选用的基本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抗生素甲、乙.③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够水解蛋白质,因此c如果是检测蛋白酶的产生效果,则应将待测菌稀释涂布在用蛋白质作为惟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倒置培养,观察菌落周围出现的透明水解圈的状况.挑取透明圈大的菌落进行扩大培养,并进行酶活力实验.(2)①班氏试剂需要水浴加热,而实验的自变量就是温度,因此使用班氏试剂不适宜,可改用双缩脲试剂,通过观察紫色的程度判断蛋白质分解的量.②题中提出“说明蛋白酶对100℃高温不敏感”,即在100℃条件下蛋白质也被蛋白酶水解,因此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没有颜色变化或呈蓝色.(3)①与将酶溶液直接加入反应液相比,酶的固定化技术具有能够回收和再利用;连续进行反应,提高催化效率;提高产物纯度等优越性.②从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温度适应范围的角度分析,图2所示结果可以得出:固定化蛋白酶比游离蛋白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且温度适应范围更广.故答案为:(1)①基因突变&&& 细胞融合&&& 生殖隔离②抗生素甲、乙③蛋白质&&& 透明圈大(2)①将班氏试剂改为双缩脲试剂②呈现蓝色(或填写“原来的颜色”)(3)①能够回收和再利用;连续进行反应,提高催化效率;提高产物纯度(说明:只要写出其中两种即可)②固定化蛋白酶比游离蛋白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且温度适应范围更广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融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及固定化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表的能力、识记能力和实验设计修订的能力,难度适中.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生物
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B、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不止一种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不止一种
科目:高中生物
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B、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科目:高中生物
关于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的溶酶体与细胞凋亡有关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C、衰老细胞中线粒体增多,呼吸增强D、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分裂能力减弱
科目:高中生物
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其中2号的ABO血型为B型(基因型为IB),4号患有白化病(基因为r),1、2、3、4四人之间的交叉配血情况如下表(“+”凝集,“-”不凝集).请回答:(1)下列成员的ABO血型为:1&&3&&&4.(2)1号的精细胞可能的基因型为.(3)1号和2号再生一个性状与3号完全相同的子女的概率为.(4)输血的原则是.(5)已知5号与1号的血型不同,如果在紧急情况下,5号个体能接受1号个体提供的200mL血液,那么5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6)如果5号个体的Rh血型为阴性,并曾接受过Rh阳性供血者的血液,当他再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时,将会发生,这是因为.
科目:高中生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萝属于半阴生蔓藤植物,喜湿润环境.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发育良好的绿萝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情况,结果如图甲所示(1)限制图甲中a-b段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图甲中c-d对应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净光合速率由e点急剧下降到f点的主要原因是.(2)图甲中f点时叶肉细胞内生成[H]场所有.为进一步研究绿萝的光合作用速率,有人设计了甲、乙装置.(3)绿萝的总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表示.(4)如表是实验30分钟后获得的数据,补充完善表格内容.
实验30分钟后红墨水滴移动情况
测定植物呼吸作用
(填“左”或“右”移)1.5厘米
右移0.5厘米
测定植物净光合作用
(填“左”或“右”移)4.5厘米
右移0.5厘米(5)若红墨水滴每移动1cm,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g.则该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分解葡萄糖速率)是g/h.白天光照15小时,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是g.(不考虑昼夜温差影响)(6)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丙.光照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液处理.观察叶片,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多选).A.a&&&&B.b&&&&C.c&&&&D.d&&&&E.e.
科目:高中生物
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光合作用速率(μmolCO2?m-2?s-1)气孔导度(mmol?m-2?s-1)细胞间CO2浓度(μmolCO2?mol-1)叶绿素相对含量& 25℃有菌根8.8625039无菌根6.56212033& 15℃有菌根6.4587831无菌根3.84215728& 5℃有菌根4.0448026无菌根1.41724223(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2)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3)1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促进了光反应;②,促进了暗反应.(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条件下提高比例最大.(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值.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
科目:高中生物
如图1是细胞中3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A、B化合物共有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aB、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A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图2中的bC、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B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D、图2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数量最多的也是a
科目:高中生物
小香猪的体色由黑色变为白色是细胞核中某基因发生碱基对改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的结果,下列各项中也会发生改变的是(  )
A、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rRNA的碱基排列顺序C、mRNA上密码子的排列顺序D、所编码蛋白质的肽键数目蛋白酶液化淀粉酶活力的测定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蛋白酶液化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大小:2.0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酶解大豆蛋白.用什么酶?大豆蛋白被酶解后,生成什么?小妹急于做论文_百度作业帮
酶解大豆蛋白.用什么酶?大豆蛋白被酶解后,生成什么?小妹急于做论文
酶解大豆蛋白.用什么酶?大豆蛋白被酶解后,生成什么?小妹急于做论文
大豆含有少量的毒性蛋白,有抗胰蛋白酶的作用,可抑制蛋白酶消化蛋白质,故称为胰酶抑制剂,所以生产时不宜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国内外均采用木瓜蛋白酶.酶解后氨基酸组成相当齐全,含各种必须氨基酸,但含硫氨基酸(胱氨酸、蛋氨酸)很低.我也是早上刚查的,真巧啊!
用水解蛋白肯定是用蛋白酶,蛋白酶一般有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根据自己需要可以选择任意一种酶。蛋白被水解后形成大肽,短肽以及少量氨基酸。蛋白酶前面加pro和active是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蛋白酶前面加pro和active是什么意思
蛋白酶前面加pro和active是什么意思
概念:酶(enzyme)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催化作用实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1、相同点: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2)只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4)降低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2、不同点:即酶的特性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3、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大约有4000多种;4、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到40摄氏度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摄氏度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差别较大,有得酶最适温度可高达70摄氏度.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酶的这些性质使细胞内错综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物质代谢与正常的生理机能互相适应.若因遗传缺陷造成某个酶缺损,或其它原因造成酶的活性减弱,均可导致该酶催化的反应异常,使物质代谢紊乱,甚至发生疾病.因此酶与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什么,他不清楚.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钠(J.B.Sumner,)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酶的活力酶活力单位(U,active unit):酶活力单位的量度.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oC,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min内能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μmol的有关基团的酶量.比活(specific activity):每分钟每毫克酶蛋白在25oC下转化的底物的微摩尔数.比活是酶纯度的测量.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将1mol反应底物中所有分子由其态转化为过度态所需要的能量.活性部位(active energy):酶中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和参与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基部分.活性部位通常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或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进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组成.酶的催化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质子转移加速反应的催化作用.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一个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形成共价键,然后被转移给第二个底物.许多酶催化的基团转移反应都是通过共价方式进行的.酶作用的分子基础一、酶的化学组成按照酶的化学组成可将酶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大类.单纯酶分子中只有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结合酶分子中则除了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还有非蛋白成分,如金属离子、铁卟啉或含B族维生素的小分子有机物.结合酶的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apoenzyme),非蛋白质部分统称为辅助因子 (cofactor),两者一起组成全酶(holoenzyme);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如果两者分开则酶活力消失.非蛋白质部分如铁卟啉或含B族维生素的化合物若与酶蛋白以共价键相连的称为辅基(prosthetic group),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不能使它们与酶蛋白分开;反之两者以非共价键相连的称为辅酶(coenzyme),可用上述方法把两者分开.表4-1为以金属离子作结合酶辅助因子的一些例子.表4-2列出含B族维生素的几种辅酶(基)及其参与的反应.结合酶中的金属离子有多方面功能,它们可能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有的可能在稳定酶分子的构象上起作用;有的可能作为桥梁使酶与底物相连接.辅酶与辅基在催化反应中作为氢(H+和e)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起传递氢或化学基团的作用.体内酶的种类很多,但酶的辅助因子种类并不多,从表4—1中已见到几种酶均用某种相同的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的例子,同样的情况亦见于辅酶与辅基,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均以NAD+作为辅酶.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决定于酶蛋白部分,而辅酶与辅基的作用是参与具体的反应过程中氢(H+和e)及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运载.二、酶的活性中心酶属生物大分子,分子质量至少在1万以上,大的可达百万.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若酶分子变性或亚基解聚均可导致酶活性丧失.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酶所催化的反应物即底物(substrate),却大多为小分物质它们的分子质量比酶要小几个数量级.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只是酶分子中的很小部分,酶蛋白的大部分氨基酸残基并不与底物接触.组成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存在不同的功能基团,如-NH2、-COOH、-SH、-OH和咪唑基等,它们来自酶分子多肽链的不同部位.有的基团在与底物结合时起结合基团(binding group)的作用,有的在催化反应中起催化基团(catalytic group)的作用.但有的基团既在结合中起作用,又在催化中起作用,所以常将活性部位的功能基团统称为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它们通过多肽链的盘曲折叠,组成一个在酶分子表面、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孔穴或裂隙,以容纳进入的底物与之结合(图4-1)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这个区域即称为酶的活性中心.而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功能集团则在形成并维持酶的空间构象上也是必需的,故称为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对需要辅助因子的酶来说,辅助因子也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实际上决定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催化基团及其空间结构.三、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酶的分子结构的基础是其氨基酸的序列,它决定着酶的空间结构和活性中心的形成以及酶催化的专一性.如哺乳动物中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几乎完全相同,说明相同的一级结构是酶催化同一反应的基础.又如消化道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都能水解食物蛋白质的肽键,但三者水解的肽键有各自的特异性,糜蛋白酶水解含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胰蛋白酶水解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而弹性蛋白酶水解侧链较小且不带电荷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这三种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40%左右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都以丝氨酸残基作为酶的活性中心基团,三种酶在丝氨酸残基周围都有G1y-Asp-Ser-Gly-Pro序列,X线衍射研究提示这三种酶有相似的空间结构,这是它们都能水解肽键的基础.而它们水解肽键时的特异性则来自酶的底物结合部位上氨基酸组成上有微小的差别所致.图说明这三个酶的底物结合部位均有一个袋形结构,糜蛋白酶该处能容纳芳香基或非极性基;胰蛋白酶袋子底部稍有不同其中一个氨基酸残基为天冬氨酸取代,使该处负电荷增强,故该处对带正电荷的赖氨酸或精酸残基结合有利;弹性蛋白酶口袋二侧为缬氨酸和苏氨酸残基所取代,因此该处只能结合较小侧链和不带电荷的基团.说明酶的催化特异性与酶分子结构的紧密关系.四、酶原与酶原激活(zymogen andactivation of zymogen)有些酶如消化系统中的各种蛋白酶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合成和分泌,然后,输送到特定的部位,当体内需要时,经特异性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酶而发挥作用.这些不具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zymogen).如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和胰凝乳蛋白酶原(chymotrypsinogen)等.某种物质作用于酶原使之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物质称为活化素.活化素对于酶原的激活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例如胰腺细胞合成的糜蛋白酶原为2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肽链,分子内部有5对二硫键相连,该酶原的激活过程如图4-3所示.首先由胰蛋白酶水解15位精氨酸和16位异亮氨酸残基间的肽键,激活成有完全催化活性的p-糜蛋白酶,但此时酶分子尚未稳定,经p-糜蛋白酶自身催化,去除二分子二肽成为有催化活性井具稳定结构的α—糜蛋白酶.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大多数凝血因子基本上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只有当组织或血管内膜受损后,无活性的酶原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酶,从而触发一系列的级联式酶促反应,最终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网罗血小板等形成血凝块.酶原激活的本质是切断酶原分子中特异肽键或去除部分肽段后有利于酶活性中心的形成酶原激活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一方面它保证合成酶的细胞本身不受蛋白酶的消化破坏,另一方面使它们在特定的生理条件和规定的部位受到激活并发挥其生理作用.如组织或血管内膜受损后激活凝血因子;胃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和胰腺细胞分泌的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等分别在胃和小肠激活成相应的活性酶,促进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就是明显的例证.特定肽键的断裂所导致的酶原激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生物体的一种重要的调控酶活性的方式.如果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异常,将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出血性胰腺炎的发生就是由于蛋白酶原在未进小肠时就被激活,激活的蛋白酶水解自身的胰腺细胞,导致胰腺出血、肿胀.四、同工酶(isoenzyme)同工酶的概念:即同工酶是一类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各不相同的一类酶. 它们存在于生物的同一种族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甚至在同一组织、同一细胞的不同细胞器中.至今已知的同工酶已不下几十种,如己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其中以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研究得最为清楚.人和脊柱动物组织中,有五种分子形式,它们催化下列相同的化学反应:五种同工酶均由四个亚基组成.LDH的亚基有骨骼肌型(M型)和心肌型(H型)之分,两型亚基的氨基酸组成不同,由两种亚基以不同比例组成的四聚体,存在五种LDH形式.即H4(LDHl)、H3M1(LDH2)、H2M2 (LDH3)、H1M3(LDH4)和M4 (LDH5).M、H亚基的氨基酸组成不同,这是由基因不同所决定.五种LDH中的M、H亚基比例各异,决定了它们理化性质的差别.通常用电冰法可把五种LDH分开,LDH1向正极泳动速度最快,而LDH5泳动最慢,其它几种介于两者之间,依次为LDH2、LDH3和LDH4(图4-5) 图4-5还说明了不同组织中各种LDH所含的量不同,心肌中以LDHl及LDH2的量较多,而骨骼肌及肝中LDH5和LDH4为主.不同组织中LDH同工酶谱的差异与组织利用乳酸的生理过程有关.LDH1和LDH2对乳酸的亲和力大,使乳酸脱氢氧化成丙酮酸,有利于心肌从乳酸氧化中取得能量.LDH5和LDH4对丙酮酸的亲和力大,有使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作用,这与肌肉在无氧酵解中取得能量的生理过程相适应(详见糖代谢章).在组织病变时这些同工酶释放入血,由于同工酶在组织器官中分布差异,因此血清同工酶谱就有了变化.故临床常用血清同工酶谱分析来诊断疾病(图4-5).五、 别构酶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往往是具有四级结构的多亚基的寡聚酶,酶分子中除有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也称催化位点(catalytic site)外;还有别构位点(allosteric site).后者是结合别构剂(allesteric effector)的位置,当它与别构剂结合时,酶的分子构象就会发生轻微变化,影响到催化位点对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若别构剂结合使酶与底物亲和力或催化效率增高的称为别构激活剂(allostericactivator),反之使酶底物的r亲和力或催化效率降低的称为别构抑制剂(allostericinhibitor).酶活性受别构剂调节的作用称为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作用.别构酶的催化位点与别构位点可共处一个亚基的不同部位,但更多的是分别处于不同亚基上.在后一种情况下具催化位点的亚基称催化亚基,而具别构位点的称调节亚基.多数别构酶处于代谢途径的开端,而别构酶的别构剂往往是一些生理性小分子及该酶作用的底物或该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故别构酶的催化活性受细胞内底物浓度、代谢中间物或终产物浓度的调节.终产物抑制该途径中的别构酶称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说明一旦细胞内终产物增多,它作为别构抑制剂抑制处于代谢途径起始的酶,及时调整该代谢途径的速度,以适应细胞生理机能的需要.别构酶在细胞物质代谢上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故别构酶又称调节酶.(regulatory enzyme)六、修饰酶体内有些酶需在其它酶作用下,对酶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后才具催化活性,这类酶称为修饰酶(modification enzyme).其中以共价修饰为多见,如酶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的功能基团-OH可被磷酸化,这时伴有共价键的修饰变化生成,故称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由于这种修饰导致酶活力改变称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covalent modification regulation).体内最常见的共价修饰是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此外还有酶的乙酰化与去乙酰化、尿苷酸化与去尿苷酸化、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由于共价修饰反应迅速,具有级联式放大效应所以亦是体内调节物质代谢的重要方式.如催化糖原分解第一步反应的糖原磷酸化酶存在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有活性的称为磷酸化酶a,无活性的称为磷酸化酶b,这两种形式的互变就是通过酶分子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过程(详见糖代谢章)七、多酶复合体与多酶体系体内有些酶彼此聚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物理的结合体,此结合体称为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 complex).若把多酶复合体解体,则各酶的催化活性消失.参与组成多酶复合体的酶有多有少,如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丙酮酸脱氢酶多酶复合体由三种酶组成,而在线粒体中催化脂肪酸β-氧化的多酶复合体由四种酶组成.多酶复合体第一个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成为第二个酶作用的底物,如此连续进行,直至终产物生成. 多酶复合体由于有物理结合,在空间构象上有利于这种流水作业的快速进行,是生物体提高酶催化效率的一种有效措施. 体内物质代谢的各条途径往往有许多酶共同参与,依次完成反应过程,这些酶不同于多酶复合体,在结构上无彼此关联.故称为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如参与糖酵解的11个酶均存在于胞液,组成一个多酶体系.八、多功能酶近年来发现有些酶分子存在多种催化活性,例如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是一条分子质量为109kDa的多肽链,具有催化DNA链的合成、3’-5’核酸外切酶和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用蛋白水解酶轻度水解得两个肽段,一个含5’-3’核酸外切酶活性,另一个含另两种酶的活性,表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分子中含多个活性中心.哺乳动物的脂肪酸合成酶由两条多肽链组成,每一条多肽链均含脂肪酸合成所需的七种酶的催化活性.这种酶分子中存在多种催化活性部位的酶称为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或串联酶(tandem enzyme).多功能酶在分子结构上比多酶复合体更具有优越性,因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在一个酶分子上进行,比多酶复合体更有效,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酶的分类与命名原则为了更有效地研究酶,人们曾提出各种酶分类命名的方法,但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国际生化联合会酶委员会推荐的系统,其主要内容如下:根据酶的反应性质、将酶分成六大类: 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 转移酶类(transferases) 水解酶类(hydrolases ) 裂解酶类(lyases) 异构酶类(isomerases) 合成酶类(ligase) 在每一大类中,再根据更具体的酶反应、底物性质分成若干亚类和亚亚类.对每一种酶同时采用系统和习惯两种命名习惯命名法三、系统命名法.鉴于新酶的不断发现和过去对酶命名的紊乱,为避免一种酶有几种名称或不同的酶用同一种名称的现象,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了一个系统命名法,包括了酶的系统命名和4个数字分类的酶编号.例如对催化下列反应的酶的命名为ATP十D一葡萄糖ADP十D一葡萄糖---6磷酸AT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它催化从ATP中转移一个磷酸到葡萄糖的反应.它的分类数是E、C、2,7,l,1.E、C表示国际酶学委员会,第一个数字“2”代表酶的分类(转移酶类),第二个“7”代表亚类(磷酸转移酶类);第三个“l”代表亚亚类(以羟基作为受体的磷酸转移酶类);第四个“1”代表该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号(以D-葡萄糖作为磷酸基的受体).酶促反应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一)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催化速率酶是高效生物催化剂,比一般催化剂的效率高107-1013倍.酶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也就是说酶在促进正向反应的同时也以相同的比例促进逆向的反应,所以酶的作用是缩短了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但平衡常数不变,在无酶的情况下达到平衡点需几个小时,在有酶时可能只要几秒钟就可达到平衡.酶和一般催化剂都是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机制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二) 酶催化具有高度特异性酶的催化特异性表现在它对底物的选择性和催化反应的特异性两方面.体内的化学反应除了个别自发进行外,绝大多数都由专一的酶催化,一种酶能从成千上万种反应物中找出自己作用的底物,这就是酶的特异性.根据酶催化特异性程度上的差别,分为绝对特异性(absolute specificity)、相对特异性(relative specificity)和立体异构特异性(stereospecificity)三类.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底物进行反应的称绝对特异性,如脲酶只能水解尿素使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若一种酶能催化一类化合物或一类化学键进行反应的称为相对特异性,如酯酶既能催化甘油三脂水解,又能水解其他酯键.具有立体异构特异性的酶对底物分子立体构型有严格要求,如L乳酸脱氢酶只催化L-乳酸脱氢,对D-乳酸无作用.(三) 酶活性的可调节性有些酶的催化活性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别构酶受别构剂的调节,有的酶受共价修饰的调节,激素和神经体液通过第二信使对酶活力进行调节,以及诱导剂或阻抑剂对细胞内酶含量(改变酶合成与分解速度)的调节等.二、酶促反应的作用机制酶(E)与底物(S)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定向结合生成ES复合物是酶催化作用的第一步.定向结合的能量来自酶活性中心功能基团与底物相互作用时形成的多种非共价键,如离子键、氢键、疏水键,也包括范德瓦力.它们结合时产生的能量称为结合能(binding energy).这就不难理解各个酶对自己的底物的结合有选择性.(二)酶与底物的过渡状态互补若酶只与底物互补生成ES复合物,不能进一步促使底物进入过渡状态,那么酶的催化作用不能发生.这是因为酶与底物生成ES复合物后尚需通过酶与底物分子间形成更多的非共价键,生成酶与底物的过渡状态互补的复合物(图4-8),才能完成酶的催化作用.实际上在上述更多的非共价键生成的过程中底物分子由原来的基态转变成过渡状态.即底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为底物分子进行化学反应所需的基团的组合排布、瞬间的不稳定的电荷的生成以及其他的转化等提供了条件.所以过渡状态不是一种稳定的化学物质,不同于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就分子的过渡状态而言,它转变为产物(P)或转变为底物(S)的概率是相等的.当酶与底物生成ES复合物并进一步形成过渡状态,这过程已释放较多的结合能,现知这部分结合能可以抵消部分反应物分子活化所需的活化能,从而使原先低于活化能阈的分子也成为活化分子,于是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三)酶促反应作用机制1.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2.多元催化(multielement catalysis)3.表面效应(surface effect)应该指出的是,一种酶的催化反应常常是多种催化机制的综合作用,这是酶促反应高效率的重要原因.第五节酶促反应的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许多因素如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都能影响酶促反应的速度.在研究某一因素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时,要使酶催化系统的其他因素不变,并保持严格的反应初速度条件.如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呈正比的条件,在此条件下酶催化系统所用的底物量足以饱和所有的酶,而生成的产物不足以影响酶催化效率,反应系统的其他条件如pH等未发生明显改变.动力学研究可为酶作用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有助于确定酶作用的最适条件.应用抑制剂探讨酶活性中心功能基团的组成,对酶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甚至临床实用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一、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当底物浓度远大于酶的浓度时,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图4-11)即v=K[E] (1) 式中v为反应速度,K为反应速度常数,[E]代表酶浓度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一)底物浓度曲线在酶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二)米-曼氏(Michaelis-Menten)方程式体内大多数酶均表现上述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于是米—曼两人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酶与底物首先形成中间复合物的学说,即:K1 K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蛋白质在胃蛋白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