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生命的礼物太过可怕,就像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很久点没看电影了,很久没被感动,或许是太平淡就像一潭池水,扔下一块小石头,在静静之中激起一点波澜。
冯小刚的新作《唐山大地震》在这个暑假很是火了一把,听说票房达到6亿多,创造了中国票房的记录。穷学生一个,不敢在电影院奢侈的享受这一视觉盛宴,值得等到网上出现,才能一睹为快。这也不失为青涩的记忆,哈哈哈….
地震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再熟悉不过了,汶川大地震举国震惊,山河失色,无数生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然而,在我们的父辈在我们这样一个年纪也同样经历了这样甚至是更大的地震那就是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更多,也更惨烈。这就像是一个恐怖的轮回。
电影开头是成群结队的蜻蜓,以至于都懒的去抓了,这
一不常见的自然现象似乎预示着不寻常的结果即将出现,陈国强饰演的大强傻乎乎的说一句“这该要下多大的雨啊”还有后面大强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晚餐,以及大强夫妇在室外玩“车震”,这代表了那个刻,唐山人对即将到来的灾难一无所知,也预示着,这场灾难将对他们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当这座城市的边缘出现紫光的那一刻,地震开始露出了它最狰狞的面目,霎那间大地低吼,在颤抖,人类的一切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地震撕扯着一切,房屋成片成片的倒下,还在睡梦中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危险惊的不知所措,夺门而出,甚至来不及,就。。。。
刚才还在缠绵的这对夫妇过了好半山才意识到这巨大的灾难,这是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还在房间里,元妮不顾一切的想冲进去抢救孩子,在丈夫的挽救下,最后大强被掩埋在倒塌的房屋里,与此同时还有她的两个孩子。
在震后自救中,被问及到时就儿子还是女儿的时候,在 最后i关头,她选择了儿子,这也为以后买下了伏笔。
地震对人的摧残是巨大的,就像大强老娘所说的,“这么大个人会说话,会干活,咋说没就没了呢。”&&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是不可抗拒的。
这部片子主要不是重现大地震的 灾难,或者说这不是一部灾难片子,而是一部&
感情片,反映的是母女或者说是父辈对下一代的爱,夫妻之间的爱,社会的大爱,恋人的爱
丫丫被陈道明夫妇收养,可以这么说,他们尽到了最大也最无私的爱,当丫丫长大后多年没有回家过年,留下养父孤苦伶仃的独居在部队大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丫丫做的太绝了,似乎可以用铁石心肠来形容,丫丫的理由很简单,我怕你们担心,但是打个电话,写一封信中可以把。你以为你不联系,家里人对你一点消息不知道,他们就不担心,可恶。这是极端自私的行为。丫丫的弟弟王登又好到哪里去,真是双胞胎,在这点上他们是何等的相似,母亲辛辛苦苦将他拉扯大,望子成龙,可是就是不争气,还说什么,】你后当初要是救姐姐就好了,这是我想起了农夫与蛇的故事。那一刻,作为曾经做过生死抉择的母亲来讲,心也碎了吧/?&
在外这么多年,估计也是音讯全无吧,发达以后,就认为买套房子&&&
就可以补偿了,说的是“街坊邻居怎么看我”原来这才是他的本意,还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面子名声。不知是不是经过地震后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变得麻木与冷漠。
&&&&&&&&&&&&&&&&&&
夫妻之间的爱
电影里面主要是两对夫妻,大强元妮&陈道明与陈瑾饰演的。大强夫妇可谓是恩爱无双,结婚多年还那么有激情,犹如热恋中的情侣。在地震夺去丈夫之后的后半辈子,元妮身边不乏追求者,不乏真正关心爱他的人,用她自己的话就是,不是没人要,是自己不想。为了至爱,她宁愿一辈子守活寡,终身不再嫁。至爱你一个。她说,大强对他的爱是用生命作代价的。这份孤独,这份痴情,以及背后几十年生活艰难无助,一个女人是怎么过来的。的想必也可感天动地,正所谓,生要同衾,死亦同穴。陈瑾饰演的妻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以后再也没有人与他吵架了”。这一句话背后该有着怎样的深沉的爱。到死都放不下自己的丈夫。陈道明饰演的丈夫在接到病危电话的时候,一位戎马一生的铁骨汉子忍不住放声大哭。“太快了”对啊,太快了,几十年的夫妻生活,似乎眨眼就结束了,或许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不是一句歌词,而是一生的承诺。
&&&&&&&&&&&&&&
&&&&&&&&&&&&&&社会的大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战胜一次又一次大灾大难的法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扶和支持,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尊重、维护和关切。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需要社会关系的支撑,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需要他人或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也不可能独立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他方的支援和协作。互助精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在这场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团结互助、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精神,正是对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的生动诠释。
这部电影看完后感觉很是压抑,不仅仅是灾难,更是灾难之后的某些东西。
思索着人性,生活,责任,爱,还有…….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目前可用积分:173496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原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海子文化暗疾探微
4208 次点击
10:35:16 发布在
&&&&前言:今天是海子的忌日。特帖未刊之旧文一篇,以示纪念。&&&&作者:周望歌&&&&&&&&作为“短命天才”的我国著名青年诗人海子,在中国当代诗坛独居一席。海子为何采用极端的方式走完了生命之途?笔者认为,除客观因素外,海子背后必然蛰伏着一种可怕的“文化暗疾”,使他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消极避世,排斥现代文明&&&&众所周知,海子是一位早熟早慧的诗人,他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背景。1964年3月,他出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叫查湾的小乡村,从他早期的诗歌可以看到,故里秀丽的山水以及淳朴的乡情给他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作素材。他歌颂过永恒的土地,比如海子的成名作《亚洲铜》,此诗主要写的是黄土地,诗歌悲痛地透露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土地主人的焦灼感。&&&&比如他对美丽的村庄抒怀:&&&&村庄&&&&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村庄》句式简洁,语言优美,抒发了作者对孤独精神家园的固守。而对于海子来说,家园才是精神永恒的归宿。&&&&在海子眼里,熟悉的故乡里那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他审美的对象。虽然故土是贫瘠的,农事耕作是落后的,甚至农家人思想还残留着中国几千年以来蒙昧的文化心态和封建意识……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普遍意义上的农村美学才是最神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海子虽然身处在大城市,但是血脉里流淌的是农家人淳朴的因子,心理上也趋同农家人那种“小国寡民”状态,故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海子甘愿在乡下劳作:“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麦子》)而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景况:“走遍一座座喧闹的都市/我很难梦见什么/除了那第一个七月,永远的七月/七月是黄金的季节啊/当穷苦的人在渔港里领取工钱/我的七月萦绕着我,像那条爱我的孤单的蛇/――她将在痛楚苦涩的海水里度过一生”(《眺望北方》)……不容置疑,海子渴望看到的是梦里萦绕的故乡,而对喧闹的大城市产生一种无根之感,从情感的高度和生活的态度上保持了一个乡土抒情诗人的灵魂,这也恰恰表明,他远离喧闹的都市,希望回到淳朴农村一样的生活状态,不情愿融入到现代文明的潮流中。&&&&而对于西方经典的古代文化,海子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由于他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古代文化的过度痴迷,从整体意义上来说,虽然他对生命和生存等价值意义有一定的追寻,但也反映了海子在精神上拒绝入世,而渴求精神返祖。因此,海子的思想难免有守旧的一面,至少情感上与时代断裂,在消极的情感背后隐藏着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且有意推崇肉体与现实的“分隔”,他不愿意但也无法融入到都市进步带来的物质世界,而更多的是对自然的乡土景观的神往,一直到最后不惜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的艺术和生活理想,海子最终的自杀是其拒绝现实消极避世最冲动的态度和行动。&&&&同时,我们是否可以从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前带去的其中一本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找到一点关于他消极避世的佐证。徐迟在《一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译序》说过:“《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而该书的作者梭罗()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超验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主张回归自然,崇尚简单纯朴的生活,追求理性空灵的精神境界。他于1845年春在瓦尔登湖畔建起一间木屋,开始过一种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自种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记叙的就是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作品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迷人景物,并对世界进行深刻的思考。这些都契合了海子的心灵。我们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群体性迷茫的时代,同时也是诗歌狂欢的时代。在诗歌方面,西方各种理论和学术思潮的涌入,对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一场全所未有的冲击,诗歌领域也呈现出蔚为大观的景象,“日《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刊出了《1986年现代诗群大展》,在“现代主义”旗帜下竟然突起的诗派竟有65个之多……这简直就是19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潮在20世纪中国的复活。” [1]但是海子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坚守他自己的“麦地”:“……让我这样说/月亮并不忧伤/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还有我/我们三个人/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麦地》),这难道不是出世的表现吗?80年代中后期,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对物质趋之若鹜,人心浮躁,作为纯精神感受的诗歌被人冷落,诗人间排斥同行,“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诗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权力结合在一起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生前(甚至死后)可谓深受其害。” [2]海子长期不被认可甚至误解,很难在现实中找到知音,唯有“孤芳自赏”,选择了逃避现实的世界,甚至走上了不归之路。诗人那首著名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很好的心灵写照,它是痛苦孤独者的一次宣言,这是消极的避世者对生活最后的礼赞。&&&&在海子的生活方式方面,其朋友西川在《海子诗全编.死亡后记》这样描述:“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海子似乎拒绝改变他生活的封闭性。他宁可生活在威廉.布莱克所说的‘天真’状态,而拒绝进入一种更完满、丰富,当然也是更危险的‘经验’状态。”海子在北京昌平的生活是一种清贫而封闭的生活,“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3]这样乏味的生活不是其他身处都市者可以想象的,现代的生活方式仿佛跟诗人绝缘,他与现世脱节,离群索居,唯有在诗歌的王国里做着牧歌式的田园梦,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国家行政学院徐鸿武教授在《论文明与现代文明结构》一文里,对“现代文明的结构”提出自己的见解,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和生活方式文明等。就生命个体来说,“生活方式文明”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它“包括科学的饮食习惯,健康的活动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当的娱乐活动和美好的心理素质等”[4]从海子的生活来看,他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避世者。&&&&消极避世,排斥现代文明往往导致故步自封,从而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动力,海子的心灵显然存在无法回避的局限性。&&&&&&&&融楚地性情和颓废情怀于一体&&&&何谓“楚地性情”?笔者是根据潘啸龙先生对屈原性格与楚文化的渊源探讨而归纳提出的一种性格特质,简而言之,那就是“重情感而少理智,凭血气之性而好走极端,执着于信念而矜持于‘已诺’”[5],我们在肯定“楚地性情”积极方面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其消极方面,主要是:躁急,狷狂,孤傲,自负,偏激,为人好冲动等,这些性格特质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说得准确一点,海子的性格具有典型的“楚地性情”。海子的作品中自然也暗含着楚地情怀,故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中,他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恋,自负,偏激和狭隘一直伴随着诗人。“在他的作品里处处充斥着‘王’、‘王子’、‘皇帝’等等这些至高无上、傲视一切的诗歌意象,也因此有了‘瘦哥哥凡•高’、‘小庄子 ’之类的称谓。而这些在某些世俗者的眼里难道不是‘狷狂’?”[6]此外,当海子登上诗歌的殿堂后,他很自恋,经常在诗歌中的自喻是“王位上的诗人”、“诗歌皇帝”、“王”,“基督”等,而且迷恋原始力量――“人,活在原始力量的周围”。创作的中后期,海子企图在承认西方伟人的基础上来超越雪莱,叶赛宁等诗歌天才,完成他们尚未完成的人类诗篇,成为精神世界在众神中的地位,“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海子:《海子诗全编.一份诗学提纲》)这也反映了他勃勃的创造力和“狂狷”外,难道我们不可以从中捕捉到一点“楚地性情”的佐证吗?&&&&生活中,西川曾经在《海子诗全编.死亡后记》中谈到海子自杀的性格因素时说:“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但他也有愤怒的时候,而且愤怒起来像一只豹子。”西川还说:“我们的确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海子:单纯,敏锐,富有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西川《海子诗全编.怀念(代序二)》)观“楚地狂人”我们不能忽视了“楚地性情”消极的一面,对于海子,“他用自己一贯的极端的方式,去彻底地体验存在的虚无与盲目轮回,并放弃了来自外界的拯救,以练习在终极绝望,在人可能会遭遇到的最痛苦的绝境中,自我拯救的本质。”[7]&&&&除了“楚地性情”,海子诗作中也暗藏着一种颓废情怀。“而约莫在一九八五年的时候,海子的诗歌里开始出现了阴影,并由此开始,海子前期对轮回,对生殖,生成的肯定,逐渐被一种厌倦和绝望的情绪所代替”[8]归根到底,诗人的颓废情结是诗人生活的时代造成的。上世纪80年代社会渐渐步入转型期,时代的阵痛带给每一个生命个体不适应感,人们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况且,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农业文化有了衰落的端倪,生在农村有着对黄土地深厚感情的诗人海子,自然是痛心疾首的,加上他的得意之作被同行诋毁,诗歌理想的破灭和失败爱情的经历,海子一直深感痛苦和矛盾,“困惑”、“焦虑”、“落魄”、“清贫”等几个个幽灵一直萦绕身边,使诗人意志消沉,生活黯淡无光,精神萎靡,这样,海子的诗歌创作很自然就是对现实的反映,心灵上承受了时代物化,集体异变和个体虚化带来的创伤。比如我们可从《麦子》看到了一个冷清背景下的苍凉情景,凝聚了巨大的历史悲情;从他的诗歌《西藏》等看到避世的同时也透出一种无法言说的虚无、消沉和孤独。他的这种孤独感在以下三个方面,即酒、情欲和死亡上得到了具体地展开,他用大量的语言抒发了对酒的崇敬,在《酒杯》、《诗人叶赛宁》等诗作中可见一斑。失恋后,他的诗歌流露了对儿女私情的彷徨,失望惆怅颓废的情感沉滞在作品中,借此来聊慰孤绝失落郁闷的心灵。&&&&其实,海子相信“永恒轮回”,只想追求“彼岸”的幸福,忽略“此岸”的存在意义。 诗人在自杀前所写两首著名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也像两支愤激和无奈的安魂曲,其实是一份颓废者最后的遗言。 &&&&“对于青年人来说 ,海子是不可学的。这是一个未能走出他出身阶级的局限、秉承了时代的痛苦和迷惘的脆弱的孩子。他如果活下来,走向广阔的大地,从他的那些乡亲们中间取得关于人生的积极韧性的态度 ,从历史运动的深层河床里领略到中华民族历史的辩证运动 ,他的诗和生命都将会是另一番境界 。”[9] &&&&&&&&沉湎“暴力美学”和血腥的氛围,崇尚死亡&&&&“暴力美学”本是电影艺术的专业术语,它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展示,提供给观众的是在道德教化以外的形式主义趣味。“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作品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10]评价海子诗作的文化暗疾正好可以借用。&&&&众所周知,诗歌是抒情达意最强烈的文本,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浸润了作者无比浓厚的情感。海子后来的诗歌更多地集聚了悲愤、恐怖、无奈、残酷、苍凉、暴力、血腥等情感因子,从而使诗作变成了死亡的宣言和生命的绝唱,仿佛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诗歌葬礼,故他的诗友骆一禾认为海子是“赤子”,诗友西川认为他是一个“诗歌烈士”。海子有的诗作沉湎“暴力美学”,迷恋血腥和崇拜死亡,主要表现在:&&&&1,诗歌的意象。在海子的诗歌里面,大量充斥着跟死亡有关的意象,诸如“尸体”,“棺材”,“墓地”,“朽骨”,“颅骨”,同时还有触目惊心的词语诸如“人皮”、“断头”等等。比如“夜晚,我从星辰上坠落,使墓地的群马阉割或受孕/白天,我在河上漂浮的棺材竟拼凑成目前的桥梁或婚娶之船”。( 海子《土地.&&忧郁. 亡》),还有:“你装饰额角的诗歌何其甘美/你凋零的棺木像一盘美丽的/棋局” (《给萨福》),还有“九鼎封住天门,马厩空空,星星苦苦如肉外之梦收金刚石于你空空颅骨,用死马盖好乐土之火扶你躺下成一堆朽骨”《太阳:断头篇》&&&&2,诗歌的语言。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睡”、“沉” 、“埋”等这样一类带死亡意向的动词意象,大量地使用“斧子”、“刀”、“砍杀”、“刽子手”、“凶手”这样一类意象,血腥的动词和恐怖场景的叙述,令人毛骨悚然!在后期的诗歌中,海子把诗歌的创作看作是一场肆意的残酷的自我杀戮。比如,在诗作《马(断片)》,海子写道:“……燃烧的马,拉着尸体,冲出了大地/所行的路上/大马的头颅/拖着人头/晃动/如几株大麦/挡不住!……”而《黎明》在他的笔下却是这样的景象:“黎明之前的亲人抱玉入楚国/唯一的亲人/黎明之前双腿被砍断/……整座城市被我的创伤照亮/斜插在我身上无数箭枝/被血浸透/就像火红的玉米” 比如在《春天》一诗中:“春天,残酷的春天/每一只手,每一位神/都鲜血淋淋/撕裂了大地胸膛.”……(注:着重号是笔者所加) &&&&3,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海子在后期的诗歌中除了一些主题朦胧艰涩外,还浸润着虚无主义和对生命的戏谑,血腥的杀戮和死亡的场景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意境完全被一种悲愁和恐怖的氛围笼罩着。比如:&&&&《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 ――“我所能看见的妇女/水中的妇女/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如一束芦花的骨头/把它装在琴箱里带回”。&&&&《月全食》――“我的爱人住在县城的伞中/我的爱人住在贫穷山区的伞中,双手捧着我的鲜血/一把斧子浸在我自己的鲜血中/火把头朝下在海水中燃烧/我的愚蠢而残酷的青春/是同胞兄弟和九个魔鬼/他一直走到黑暗和空虚的深处”。&&&&《给萨福》――“你装饰额角的诗歌何其甘美/你凋零的棺木像一盘美丽的/棋局”。&&&&为什么一个天才般的诗人在诗歌创作领域由前期温情脉脉的抒情者变成了后期残酷冷漠的“屠夫”呢?为什么海子后来的创作中大量地歌颂死亡呢?除了本文前面分析的原因外,很重要的是他是具有死亡情结的人――他的诗友西川也承认:“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西川:《海子诗全编.死亡后记》)死亡在他的眼里是一种诗意且高尚的不可非议的行为,死亡就是生命的轮回,因此,他在痛苦中歌颂常人认为是血腥恐怖的死亡。&&&&“死亡一直是海子诗歌的根本主题,在他的二百多首短诗里,有着死亡意象或死亡意识的有三分之一居多。”[11]而海子的诗歌虽然对生命存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拷问而没有找到“实体”的依托,却没有在形而上的“死亡”(相对诗歌的意境而说,而不是生命实体的消失)后“涅”。&&&&盲目追求超越式写作&&&&海子无疑是上世纪浮躁的80年代一个纯真的诗歌守望者,但最后却在迷惘和无望中“殉诗”。我们从海子大量的诗歌中可以发现,随着他对艺术创作的不断深入,他慢慢地走进了带有终极意向的“超越式写作”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盲目追求超越式的鸿篇巨制。海子是有巨大创作激情的诗人,不过在创作的过程中,盲目地迷信外国的文化,并非很好地吸收和消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后,企图创作出伟大的史诗,“而海子诗歌理想的最高目标则是他从印度借来的‘大诗’,是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是人类的精神原型与艺术真理合一的不朽经典。这自然非个人所能为,它依赖于集体的行动和创造,……而海子的诗歌理想还在史诗和诗剧之上,那就是人类的集体回忆与造型,是伟大诗歌的宇宙性背景。……这是非个人才能所能成就的,需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壮大完整!海子再雄心勃勃,再才华出众,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宏图。” [12]西川在《海子诗全编.死亡后记》分析海子自身的原因在“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部分中这样说:“这不能不说是海子写作本身的一个悲剧:在他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目标之间横亘着一道几乎不可跨越的鸿沟。当我们读到他那么多匆匆忙忙写下的未完成的长诗章节时,我们由衷地感到惋惜。”从某个侧面来说,西川对海子的分析,无疑对我们对海子“殉诗”在追求鸿篇巨制的突围式写作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海子在诗歌艺术创作中浮躁的心态和艺术追求的盲目性可见一斑了。此外,青岛大学李艳的硕士学位论文《浪漫的抒情―论海于诗风》分析认为“海子的诗歌渴望达到远方,他的写作本身是一种加速的写作。在不成熟的现代汉语中想达到史诗式的成熟和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海子只能依赖幻象。”海子是一个跟现实世界隔绝的人,在创作中摒弃现代一些优秀的文明文化,如果创作缺乏来自生活实践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这对创作伟大的作品是没益的。鸿篇巨制的诞生有赖于诗人自觉的清晰的写作目标,在吸收和消化中外优秀文化同时,在创作的过程提防狂奔突进式写作,故那种浮躁和幻想性的突围创作是永远不值得提倡的。&&&&2,盲目追求精神突围。海子在意识上以生命体验的方式创作,探求世界的本源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痛苦的,他企图通过创作去突围创作带来的体验性痛苦,这无异于抱薪救火。在创作中,随着他对生命存在和对原始力量的痴迷,他心中澎湃的激情和创作灵感,像火山一样在自我构建的诗歌王国中喷发,而个体的精神世界在追求所谓的诗歌理想中渐渐触及了世界的本源,此时海子仿佛跌进了一个黑暗的无底洞而不能自拔,逐渐由黑暗走向虚无走向绝望……在性,阴谋、欲望、死亡、血腥、暴力和宿命等悲剧性情景的拉锯战中体验着人类最深沉的最痛苦的最激烈的最残酷的心理承受,与心灵的幽灵不断地战斗,不停地对话,不停地和解……此时海子渴望在诗歌中超越和解脱自我,在诗歌中消解现实的痛苦和脑海里原始力量的可怕,用诗歌的形式反抗空虚和绝望,虽然最终还是在伟大的原始力量面前成就了最残缺最悲壮的诗篇,但是这种自我救赎的过程是失败的过程,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他固执地走下去,走进了神秘的艺术创作和生命本质的禁区,这是得不偿失的。&&&&&&&&结语&&&&诚然,海子在乡土抒情诗领域的艺术成就是独领风骚的。他在中西文化融和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和再认识,这对推动我国诗歌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然而,我们也万万不可对海子过誉之赞。据说有很多诗人深受海子的影响,对海子个人盲目崇拜,也对死亡盲目眷恋,以身殉诗,非常可怕……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海子文化暗疾发作。在怀念诗人海子的同时,挖掘海子身上的文化暗疾,用理性的良药消除毒素,予以世人健康的文化启示。 &&&&&& 参考文献:&&&&[1]毕国珍.生命之诗――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探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2][3]西川:《海子诗全编.怀念》[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09&&&&[4]徐鸿武. 论文明与现代文明结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年第1期&&&&[5] 潘啸龙. 屈原与楚辞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6]丁伯林. 海子:激荡者屈子情节的诗歌烈士[J]. 安庆师范学报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23卷第2期&&&&[7][8]张文武.安徽大学2004届硕士的学位论文[D].《海子的永恒轮回》&&&&[9] 张器友.海子的颓废情怀.学语文2002年第5期&&&&[10]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4期 &&&&[11]许道军.“幻象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论海子的死亡哲学[J]. 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5期&&&&&&[12]胡书庆.审美与信仰的消长 ―对海子生命叙事的一种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2期&&&& &&&&[13]吴国珍. 断裂的飞翔――海子论[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书生砍刀大]
[yufan1984]
[上海动迁解密]
[孟婆给碗汤]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23:01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8.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35:44 &&
今天是他祭日,祭奠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45:54 &&
能够是他自己就已经够好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49:42 &&
在一个让人窒息的时代,还是远离现代诗歌为好,免得沉迷于哀伤不能自拔。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46:56 &&
他死得轻如鸿毛!如果推迟两个月自杀,就重于泰山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55:45 &&
&&&&海子:一个永远的孤独的“王”字号小大&&&&来源:华夏时报
00:50:51&&&&吴小曼&&&&“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在《海子诗全编》序言上的话如何变为现实。走在一些城市街头,随处可见“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地产广告,而每年海子忌日,全国有大大小小各异的“海子诗歌朗诵”活动,今年也不例外,只是不知这些活动多少与诗有关,多少是对逝去时代的缅怀。&&&&诗人之死&&
“消极避世,排斥现代文明”,对于死,任何一种轻率的结论都是肤浅的,何况是对一个“天才诗人之死”,这是我对周望歌《海子文化暗疾探微》(该文发在凯迪网上)不敢苟同的地方。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我们这个把“生”提升到一种道德高度的文化语境里,轻生一向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事,“海子之死”才有了那么多的阐释空间,以致在他死后24年的春天,还有人在给他贴标签,以证明肉身存在的价值:装疯卖傻、买醉发狂,几乎构成了中国文人的“生存哲学”。海子偏偏不,他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却拒绝做一个抒情诗人。这是一个悲剧,而他并非如常人对世俗生活绝望选择自杀,而是一种信念破灭后的绝望。刘小枫在《诗人之死》中说,某些诗人出于对自杀和杀人现象的不忍之心,对人类信念产生了普遍的怀疑,普遍的怀疑反过来逼死了这些诗人,这是现代诗人的普遍命运吗?&&&&20世纪是西方诗人自杀最多的世纪,在科技带来的社会文明里,并没有改变人类的恶,而是导致了更大规模的杀人。海子梦想“从诗歌里寻找真理”,他无疑继承了20世纪诗人的使命,对人类文明和生命价值产生了疑问,并非他只是留恋“农耕文化”,尽管他写了《亚洲铜》,赞美村庄、麦地,“麦子”不过是他诗歌的意象,这是一种如梵高“向日葵”一般明媚的希望,但他看不到工业文明的未来,才反复述说土地、丰收后的荒凉,这是由经验派生出的一种历史焦灼感。他的早期诗歌里充满了“黑暗、暴力、光明”的厮杀,这是《旧约》似的“父性力量”,而在他后期诗歌里却充满《新约》“爱、水”似的母性情怀。西川说1987年海子在写作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人吃惊,显然他从我们的文化传统转向了现代诗歌的“救赎”,以区别我们的“逍遥”文化传统,但很多诗歌评论家却以为海子沉迷于“田园牧歌”,拒斥现代文明,殊不知他如兰波一样是一个“通灵的诗人”,已感知到现代文明的脆弱,在1988年7月写了《弑》,把自己比作太阳神之子,在极速的燃烧里,毁灭了自己。&&&&梦的破碎&&&&海子的好友骆一禾说“海子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悲剧”,海子如拜伦向我们表明的那样: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正如粮食和酒的关系一样,这种悲剧把事件造化成精华;海子不惟是一种悲剧,也是一派精神氛围,凡是与他研究或争论过的人,都会记忆犹新地想起这种氛围的浓度难辨、猛烈集中、质量庞大和咄咄逼人,凡读过他作品序列的人会感到若理解这种氛围所需要的思维运转速度和时间。海子死后不久,骆一禾逝世,两个惺惺相惜的人进入了诗人的“普遍命运”,让我们痛惜。诗人欧阳江河说上世纪80年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海子和骆一禾之死。&&&&西川在海子死后写道: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对于很多写诗的人来说,失去海子就是失去一个梦,80年代理想主义的梦,随后被消费主义瓦解。今天大众沉迷于感官的享受,金钱至上与娱乐至死构成了生活的两极,“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却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西川的话在今天是多么无力。在海子生活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海子在今天近乎于“生活白痴”,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海子的才情,相反他还自诩为“太阳之王”,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的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这是不是海子的梦想呢?绝对是,他梦想民族、人类结合,诗与真理合一,这无疑是“替上帝工作”,但最后只能是如尼采一样发疯或者死亡。看来哲学和美学代替不了信仰,真理也不在有限的个体生命手上,他只好寄希望于彼岸世界中。&&&&诗人的宿命&&&&海子自杀时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关于他的死,有很多传言,西川认为大部分是荒唐的。确实如此,在海子25年的生命里,仅只有7年时间创作,但他却留下近200万文字,这足以证明他的创作力,尤其是在最后两年,他写了大量的“诗剧”。《太阳?七部书》如同莫扎特没有完成的《弥撒曲》,他们都因争分夺秒的工作激情耗干了生命的汁液,而他们都是艺术的赤子,有着孩童般单纯的热忱。海子在1986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差一点自杀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来……我又生活在圣洁之中。”&&&&这是一种单纯的自足,他杀死了肉身,让诗歌活了下来,他一分为二,海子用这种方式解决了矛盾,如果他活着会成为我们中的大多数陷入人格的分裂中,所以海子有预谋地杀死了自己,诚如梵高所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当年“背弃了神的人”后来却从梵高的作品中获利,商业从来是踏着艺术的尸体前行,海子才会惊呼“我的瘦哥哥”,并在《天堂弥撒亚》里完成了个人的救赎,充满悖论的是海子不愿意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死后其诗歌被大量传阅和获得肯定的则是他的抒情诗,这是注定会被误读的结果,亦如诗人的宿命。&&&&海子简介&&&&海子原名撕I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作者系本报文化生活版主编)
本版块主题总数:2879611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8474 / 昨日发帖:34509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海子文化暗疾探微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