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白 天鹅湖 梅林 重新获得了崭新人生,真真羡慕嫉妒恨呐,在哪整的吗?

 您现在的位置:&&>>&&>>&&>>&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正文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
作者/编辑:刘永
更新时间: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29节 横越&&
夕阳西下,金星高照, &&
好一声清脆的召唤! &&
但愿海浪不呜呜咽咽, &&
我将越大海而远行; &&
流动的海仿佛睡了, &&
再没有涛声和浪, &&
海水从无底的深渊涌来, &&
却又转回了老家,。 &&
黄昏的光芒,晚祷的钟声, &&
随后是一片漆黑! &&
但愿没有道别的悲哀, &&
在我上船的时刻; &&
虽说洪水会把我带走, &&
远离时空的范围, &&
我盼望见到我的舵手, &&
当我横越了大海。 &&
作者简介 &&
丁尼生(),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桂冠诗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诗才,15岁时就与两个哥哥共同发表了《兄弟诗集》。1828年进剑桥,一改内向寡言的性格,加入俱乐部,积极参加诗歌。1829年,诗人的短诗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然而,诗人的并没因此而一帆风顺。1931年,诗人因去世了剑桥的学业。1832年,诗人的《诗集》出版,遭到了评论界的极尽挖苦和攻击,使得诗人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未踏足诗坛半步。1833年,已与诗人的订婚的挚友又突患绝症,离开了人世。诗人不堪悲痛,只以写诗来慰藉自己的灵魂。1950年,诗人出版了花费17年写成的《悼念集》,轰动了整个诗坛;同年,诗人和相恋15年之久的恋人,可谓双喜临门。随后,荣誉也纷至沓来,诗人被人们众口一词封上了“桂冠诗人”的称号。晚年的诗人过着安闲的,还在上议院获得了一个席位――那是一个离诗歌,特别是伟大的诗歌作品很远的地方。所以,晚年的诗人尽管笔耕不辍,但收效甚微。 &&
名作赏析 &&
这首诗出自诗人的诗集《悼念集》,为诗人的名诗之一。诗人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对逝去挚友的怀念和那种怀念的痛苦。诗人在沉痛的怀念中,意欲乘船横越大海,去挚友。但诗人又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超越了平常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写出了对人类心灵的思考。 &&
诗人静立海岸,面对大海。尽管在海的深处有呜呜咽咽的悲吟,大海的表情却是一片寂静。诗人昂起头,看到了的夕阳,“金星高照”。诗人仿佛听到了一声召唤,“清脆的召唤”。 &&
诗人要远行了。就在这个时刻,诗人将远行的时刻,诗人看到了“黄昏的光芒”,听到了“晚祷的钟声”。那略带暗淡色彩的夕阳,衬着那教堂的钟声,幽幽邈邈的。是天堂的胜景,还是人间美妙的?黑夜即将来临,容不得诗人思索,诗人只能藏起曾经的悲哀,在悲哀的中上船。在沉痛的回忆中,诗人的心如同那海水一样:尽管有着汹涌澎湃的激情,有着涵盖宇宙的,但是为了失去的友人或者前辈的安息,为了平静的未来,诗人宁愿承受一切悲哀和痛苦;诗人沉默而冷静地站着,思索着即将到来的远行。 &&
海水在“无底的深渊”中涌来涌去,但它们可以转回老家。诗人呢?可能面对的是洪水,无情卷走一切的洪水;可能诗人的前面不再有时空,一片混沌。但是诗人是满怀豪情的,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在诗的,诗人说道:“我盼望见到我的舵手。” &&
诗的风格是沉郁的。带着那种心灵的重负,诗人借助独特的韵律、恰当的比喻和象征,完美地唱出了心灵的忧伤和对挚友的深深怀念。从那比喻、象征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英国抒情诗的传统手法,即对大进行深度的挖掘,寻找贴切表现主观心灵的象征物。同时,诗中那独特的旋律又突破了英国诗歌的传统,了英国诗歌的疆界。&&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0节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
多少人你欢畅的时辰, &&
爱慕你的,假意或真心, &&
只有一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的消逝, &&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
在一群中间隐藏着脸庞。 &&
作者简介 &&
叶芝(),爱尔兰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出生在一个画家家庭。1889年,诗人出版其第一部诗集《马辛的漫游与其他》。同年,叶芝对美丽的茅德•冈一见钟情,并且一往情深地爱了她一生,尽管诗人并没有得到对方的丝毫回报。1891年,诗人来到伦敦,组织“诗人俱乐部”、“爱尔兰文”,宣传爱尔兰文学。1896年,他和友人一道筹建爱尔兰民族剧院,拉开了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序幕。1899年,诗人的诗集《苇丛中的风》获得最佳诗集奖。1902年,爱尔兰民族戏剧协会成立,诗人任会长。1910年,诗人获得英国王室年金奖和自由参加任何爱尔兰政治运动的免罪权。1917年,诗人再次向业已的茅德•冈求婚,被拒绝,同年和另一女子结婚。1923年,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2年,诗人创立爱尔兰文学院。1938年,诗人移居法国,一年后病逝。诗人一生创作甚富,主要作品有诗集《奥伊辛漫》、《后期诗集》等。 &&
名作赏析 &&
日,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茅德•冈,诗人对她一见钟情,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那些著名诗歌中的一首。其时,诗人还是一名穷学生,诗人对爱情还充满着希望,对于感伤还只是一种假设和隐隐的感觉。 &&
在诗的,诗人了一个情景: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已经衰老的的苍白的脸,头发花白的情人度着剩余的人生。在那样的时刻,诗人让她取下自己的诗,在那样的时间也许情人就会明白:诗人的爱是怎样的真诚、深切。诗开头的假设其实是一个誓言,诗人把自己,连同自己的未来一起押给了自己的爱人,这爱也许只是为了爱人的一个眼神。诗人保证:即使情人老了,自己仍然深爱着她。即使她头发花白,即使她老眼昏花,仍然可以为那一个柔和的眼神带来的爱慕,带来的阴影和忧伤回想,让最后一点的带点充实的内容。在情人的最后岁月里,诗人极为渴望能在她。 &&
然而,这样的誓言,这样的坚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情人是很的:美丽、年轻而有着令人仰羡的内秀。这注定了诗人爱情的艰难和曲折。那些庸俗的人们同样爱慕着她,为她的外表,为着她的年轻美丽――他们怀着假意,或者怀着真心去爱。但是,诗人的爱不是这样,诗人爱着情人的灵魂――那是朝圣者的灵魂;诗人的爱也因此有着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诗人不仅爱情人欢欣时的甜美容颜,同样爱情人衰老时痛苦的皱纹。诗人的爱不会因为爱情的艰辛而有任何的却步,诗人的爱不会因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磨难越多爱得越坚笃。 &&
虽然自己的苦恋毫无结果,诗人仍会回忆那追求爱情的过程,追思那逝去的岁月,平静地让爱在心里,在嘴唇间流淌。诗人所担心的是情人。她会在年老的时候为这失去的爱而忧伤吗?她会凄然地诉说着曾经放在面前的爱情吗?诗人的爱已经升华。那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在头顶的山上,在密集的群星中间,诗人透过重重的帷幕,深情地关注着情人,愿情人在尘世获得永恒的。&&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1节 序曲&&
冬夜带着牛排味 &&
凝固在过道里。 &&
六点钟。 &&
烟腾腾的白天烧剩的烟蒂。 &&
而现在阵骤然 &&
把萎黄的落叶那污秽的碎片 &&
还有从空地吹来的报纸 &&
裹卷在自己脚边。 &&
阵雨敲击着 &&
破碎的百叶窗和烟囱管, &&
在街道的转弯 &&
一匹孤独的马冒着热气刨着蹄, &&
然后灯一下子亮起。 &&
作者简介 &&
艾略特(),英国现代著名诗人,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奠基者。出生在美国,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建人,都出身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1906年,诗人入哈佛大学哲学。1908 年接触到象征主义诗歌,开始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探索。年和1914年,他先后在巴黎大学学习,仍学哲学,随后就在德国找了一份研究员的。1915年,他和英国少女维芬结婚,从此定居英国,同年发表第一首诗歌。1920年,诗人出版了其第一部诗歌评论集《圣林》。1921年,诗人妻子发疯,他几近崩溃,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了长诗《荒原》的大部分。1922年,他创办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标准》,并担任了长达17年的主编,发表著名的长诗《荒原》。1927年,诗人加入英国的国教和英国国籍。1932年,诗人和已疯的妻子分居。年完成其后期的代表作《四个四重奏》。晚年的诗人基本上沉迷于宗教,创作了大量的宗教诗。1948年,诗人因为对现代诗歌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7年,他和自己的秘书法莱丽结婚,曾为此写过一些歌唱爱情的诗歌。1965年1月,诗人病逝于伦敦。 &&
名作赏析 &&
这首诗选自艾略特的组诗《序曲》,是四首中的第一首,写于1917年,是诗人早期的佳作之一。它的年代比《荒原》(1920年)还要早。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艾略特的发展轨迹。可以说,这首诗是他思想历程的一个见证,展示了“荒原”的一角。 &&
诗歌以几个独特的意象的巧妙组结,表现了一个黄昏时的西方现代城市的影象,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时刻和场景。在一个清冷的冬夜,城市内飘散着牛排的味道,最后在人们要经过的过道里凝固,久久不散。这样的夜就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这样的过道就是人类路程的象征。 &&
“六点钟”,简单三个字点明了时间。白昼很快就消逝了,如同一支烟的工夫,只剩下一个苍白的、冒着青烟的烟蒂。黄昏降临,阵雨骤然,风挟裹着雨吹扫着残败的枯叶、污秽的碎片和破烂不堪的报纸。那阵雨是要冲刷什么吗?那敲击百叶窗和烟囱的声音是不是也在诉说着什么?那混合着碎片和污秽的雨水是一股汹涌的暗流吗?是不是要突然汇为一场洪水,冲刷出一个崭新的世界?马浑身冒着热气,不安地刨着蹄。这时路灯亮起来了,但那昏黄的灯光在这样的世界里也于事无补,世界仍然充满着死寂的忧愁和暗淡。这首诗可以说是《荒原》的缩微。 &&
这首诗在诗体、韵律和语言上颇具特色,形体自由,语言灵活,节奏和谐。诗人一方面受象征主义的影响,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诗人对现代都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另一方面,明显受意象主义的启发,不用浓重的个人色彩而是用独特的意象来描摹现实,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那残破的落叶、报纸,还有那破碎的百叶窗和高高的烟囱都象征着现代都市的没落和匮乏;那“孤独的马不安地刨着蹄”是诗人内心的一种生动写照,还有那灯光也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希望或者诗人内心的一种信仰。&&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2节 黄昏的和谐&&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栗着, &&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
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 &&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
从光辉的过去采集一切的迹印! &&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
你的照耀我,像神座一样灿烂! &&
作者简介 &&
波德莱尔(),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奠基人。出生于贵族家庭。6岁时父亲去世,其母改嫁给一个古板偏狭的军官。诗人时代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的生活,整日流浪于现代都市中,处处标新立异,和女演员同居,终于穷困潦倒;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857年,他的诗集《恶之花》出版,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咒骂之声不绝如缕,竟至于有官方出面将之查封,判处诗人伤风败俗的罪名;另一方面许多著名作家好评如潮,一些报纸争相刊登为《恶之花》辩护的。诗人最终顶住了威胁和打击,继诗,并于4年之后出版了《恶之花》第二版,成为当时很多青年人的精神导师。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没有摆脱贫病交加的生活。1867年,名满天下的波德莱尔在贫病交加中死去。除了著名的《恶之花》外,诗人还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画评《1854年的沙龙》等作品。 &&
名作赏析 &&
《黄昏的和谐》为诗人的诗集《恶之花•忧郁和》中的一首情诗。诗人想用黄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与情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的欢乐、痛苦和圣洁的感情。 &&
“时辰到了”,诗的开头这样说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停顿,似乎从诗人的口中脱口而出。诗人等了好久了吗?无论如何,黄昏已经到了。诗人开始展开自己的心怀,用那美丽的意象,用那有着灵魂的事物来象征诗人的心灵或别的什么。 &&
在这黄昏的时刻,花儿散发着芬芳,似乎在倾吐灵魂的忧郁,诗人听到了声音;小提琴在幽幽咽咽地倾诉,那音乐似诗人心灵的流淌,流淌着诗人的悲伤,又似冥和着天空,天空是美的,那种愁云惨淡的凄美。在这个黄昏,如血的太阳下沉,染红了西边的天空。在,诗人敏感的心如花一样在战栗,诗人完全沉浸在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中,为那天空的悲哀和美丽震撼了。最后,诗在“神座一样灿烂”的氛围中结束,诗人在黄昏的美丽中、在美好的回忆中获得了解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
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欧洲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形象地表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灵的流露,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那花的战栗就是诗人的颤栗,那幽咽的声音就是诗人心的哭泣声,那天空的凄愁象征着诗人忧郁的心境。诗人奔走在这喧嚣的世界,体味情感的波澜,在万物中,在它们的动静中寻找诗的意象,寻找心灵的象征,摹画心灵的美。诗人的美是忧郁的,无论那花、那音乐、那天空都蒙着重重的帷幕,沉沉的。 &&
另外,诗的诗体颇为独特。诗人放弃了惯用的“商籁体”,而采用来自马来的诗体:全诗上段的二四两句和下段的一三两句重复,韵律严格。这不仅加重了诗的意象,使情绪的表达更加浓重,而且也增强了诗的节奏,音乐感极强,一咏三叹,缠绵悱恻。其实,对音乐感的追求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有人就曾说过,这首诗是诗歌对音乐的胜利。&&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3节 乌鸦&&
主啊,当草原寒气袭人, &&
在萎靡的小村庄里, &&
在凋零的大自然里, &&
让乌鸦从太空里飞下, &&
那些可爱的奇妙的乌鸦。 &&
叫声凄厉的奇怪的队伍, &&
冷风吹袭你们的窠! &&
你们沿着黄色的河, &&
沿着旧十字架的道路, &&
在沟渠上面,在洼地上空, &&
你们飞散着,请再来集中! &&
在那些前日的死者 &&
长眠的法国原野上面 &&
成群盘旋吧,可好?在, &&
为了唤起行人的感慨, &&
请尽你们的义务喊叫, &&
哦,我们的凄沉的! &&
可是,诸圣啊,让五月之莺 &&
在那沉没于良宵的桅杆, &&
在那橡树的高枝上面, &&
为林中的羁客长鸣, &&
他们在草中无法离开, &&
那些没有前途的失败者! &&
作者简介 &&
兰波(),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出生在法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兰波出生不久,其父便抛弃了兰波母子二人。将这种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使得家庭气氛沉闷。兰波在这样的中度过了,还有过三次离家出走的。诗人15时岁就写下了名诗《元音》、《醉舟》。1869年,诗人再次出走,来到巴黎,和另一位诗人魏尔伦认识。不久两人之间产生了超出的感情,成为一对恋人,魏尔伦抛弃妻子和诗人一起离家出走。1873年,诗人提出分手,遭到魏尔伦枪击而受伤。不久诗人写下了著名的散文诗集《地狱的一季》;同年,诗人放下诗笔,从事活动。诗人在其短短的6年创作生涯中,仅留下70余首诗和40多首散文诗,但影响很大。1891年,诗人身患癌症离开人世,年仅37岁。 &&
名作赏析 &&
这首诗写于普法(1870年)之后,诗人借着战争的失利和生命的死亡来讲述自己心中的生活感受。 &&
诗人在生命的重重阴影中叹息、悲哀,带着难以言状的沉沦和失望。世界也是这样:那草原、村庄,还有那群乌鸦,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草原上,寒风在吹着,绿色在这样的世界上已没有立足之地。村庄更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几座用蓬草搭起的茅屋是惟一的,和草原一样的干枯,孤独而单调地立在那儿。凋零! &&
这凋敝的草原上突然有一群精灵飞起。是乌鸦!它们叫声凄厉,是为人间的悲剧,还是为自己的命运?草原上站着一些光秃槎丫的树,树枝间的窠,是乌鸦仅有的栖身之所,那坚硬、冰冷的窠更是严酷的寒风的袭击对象。在黄色的河流上空,在两旁插满十字架的道路中,在阴暗的小水沟上面,乌鸦在飞翔着,散落在那任何可能藏有腐朽和死亡的地方。 &&
诗人说:“请再来集中。”诗人突然跳出来呼喊,盘旋吧,人间的精灵!在冰冷僵硬的尸体上面,在死气沉沉的法国上空,扫荡人间那些行将逝去的肮脏灵魂吧!喊叫吧,人间的精灵!让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们清醒过来,让路过的行人知道这国家的腐朽!这也是诗人的和心声。 &&
诗人在最后一段把乌鸦说成是“五月之莺”,它在那沉沉的夜中,在桅杆上,在高高的橡树上鸣叫。诗人借着这凄厉的鸣叫要唤醒人类心中埋藏的激情和美好理想。这是诗人的寄托吗?诗人该是那羁留在丛林中的天涯倦客,该是生活的失败者――也许是英雄穷途。 &&
这首诗体现了兰波诗歌的显著特征。兰波是波德莱尔的第一个继承人,同时他还发展了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理论。他认为诗歌是人的心灵世界和自然世界冥合的结果,是诗人的一种通感的表达,他还认为诗歌应注重对主观情感的抒发,要用虚幻的世界来表现心灵。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和那原野、村庄、乌鸦合一了――那处境既是它们的处境也是诗人的生活处境,鸣叫、坚强同样是诗人的呼喊和坚强。&&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4节 诗人走在上&&
诗人走到田野上;他, &&
他,他在倾听内心的竖琴声。 &&
看见他来了,花朵,各种各样的花朵, &&
那些使红宝石黯然失色的花朵, &&
那些甚至胜过孔雀开屏的花朵, &&
金色的小花,蓝色的小花, &&
为了欢迎他,都摇晃着她们的花束, &&
有的微微向他行礼,有的做出娇媚的姿态, &&
因为这样符合美人的身份,她们 &&
亲昵地说:“瞧,我们的情人走过来了!” &&
而那些生活在树林里的葱茏的大树, &&
充满着和阴影,嗓子变得沙哑, &&
所有这些老头,紫杉,菩提树,枫树, &&
满脸皱纹的柳树,年高德劭的橡树, &&
长着黑枝杈,披着藓苔的榆树, &&
就像神学者们见到经典保管者那样, &&
向他行着大礼,并且一躬到底地垂下 &&
他们长满树叶的头颅和常春藤的胡子, &&
他们观看着他额上宁静的光辉, &&
低声窃窃私语:“是他!是这个幻想家来了!” &&
作者简介 &&
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著名诗人。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诗人自幼即表现出文学天赋,20岁因发表诗集得到国王颁发的年金,大约同时他开始写作小说。1827年,他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一跃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829年,其戏剧《欧那尼》上演,奠定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的主导地位。1831年,诗人发表长篇小说《》。在随后的10年里他又写下了《秋叶集》、《微明之歌》等诗集。1841年,诗人入选法兰西学1845年成为贵族院议员,《》()。 ◆分享好文◆1851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诗人因参加反政变活动被流放海外,在一个小岛上度过了十几年的艰苦生活。期间诗人创作了《》、《笑面人》、《海上劳工》等著名作品。1870年,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战败,诗人回到近20年的,积极参加抗普;在巴黎公社运动中,他坚决支持公社的活动,公社失败后,他积极营救公社社员。晚年,诗人精力仍很旺盛,1883年还发表长诗《历代传说》。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将他的遗体安放在“先贤祠”里。 &&
名作赏析 &&
这首诗写于1831年。这时的法国刚刚取得七月革命的胜利,全国处在一片欢腾之中,诗人毫无疑问受到了很大的感染。而诗人创作的浪漫主义名剧《欧那尼》也一炮走红,在与保守的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诗人心情激奋,意气风发。 &&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自己的思想表达。在诗中,雨果用自己的“英雄风姿”和“富丽堂皇的辞藻”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自然界生命和诗人智慧的赞美和。田野是自然的象征和生命活动的美丽场所。诗人来了,带着一种赞赏的目光,带着一颗万物的心。在诗人的心中,有美妙的音乐在流动着,在倾吐着。田野里的花木似乎也受到了诗人情绪的感染,它们摇首挥手,向诗人致意,欢迎诗人的到来。看那花,鲜红得足以使红宝石都失去光彩,层层叠叠的花瓣使开了屏的孔雀难以与其媲美。再看那些树,苍翠欲滴,繁密的树叶在阳光映照下容光焕发,在风的伴唱中婆娑起舞。紫杉、橡树、榆树等高大的形象代表着各式的德行和各样的高尚。这些在诗人的眼中出现,在诗人的心中播种着美好的东西。 &&
诗人正是在它们的欢欣中,在它们的欢迎中写出了他的伟大智慧。那花的舞蹈是为了诗人的到来,那高大和茂密的树在低声私语,赞美大自然的精灵和诗人的心灵。在花的心中,诗人能作为情人,因为诗人的心有着花一样的美丽;在树的眼中,诗人有着最神奇的力,幻想在诗人的心中飞翔,可以化为一首首赞歌。 &&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诗歌的特点和风格。诗歌辞藻华丽,修饰和比喻层叠出现,意象繁丰而不乱,充实而略显雕琢。拟人手法的使用更是恰到好处,准确到位地写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一定层次上的融合。诗中正是通过这些表现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思想,表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点。诗中表面上是在和赞美大自然,事实上是在表达诗人心中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和诗人崇高而的心灵。诗人正是以这种华美清丽、热烈奔放的诗风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流风格,同时,诗中表现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法国后来的诗歌风格。&&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5节 天鹅&&
纯洁、活泼、美丽的,他今天 &&
是否将扑动陶醉的去撕破 &&
这一片铅色的坚硬霜冻的湖波 &&
阻碍展翅高飞的透明的冰川! &&
一头往昔的天鹅不由追忆当年 &&
华贵的气派,如今他无望超度 &&
枉自埋怨当不育的冬天重返 &&
他未曾歌唱一心向往的归宿。 &&
他否认,并以颀长的脖子摇撼 &&
白色的死灰,这由无垠的苍天 &&
而不是陷身的泥淖带给他的惩处。 &&
他纯净的光派定他在这个地点, &&
如幽灵,在轻蔑的寒梦中不复动弹: &&
天鹅在无益的谪居中应有的意念。 &&
作者简介 &&
马拉美(),法国早期象征主义诗歌大师。出生于世代宦官家庭。诗人很小的时候,母亲、父亲和姐姐相继离开人世,诗人成了一个孤儿,只是在外祖母的怀中得到一些关怀。中学时代,诗人迷上了诗歌。1862年,诗人开始发表诗歌,同年去英国进修。次年诗人回到法国。1866年,诗人的诗歌开始受到诗坛的关注。1876年,诗人的《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此后,诗人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一些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如魏尔伦、兰波、德彪西、罗丹夫妇等等。因为沙龙在星期二举行,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1896年,诗人被选为“诗人之王”,成为法国诗坛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诗人晚年的诗作晦涩难懂,成就不大。 &&
名作赏析 &&
诗人曾经说过:“冬日,那清醒的冬日,才是明净艺术的季节。”那样的冬天给了诗人怎样的共鸣,怎样的思考呢?是不是那样的寒冷正好刺痛了诗人的神经,让诗人产生了冷静的思考。《天鹅》写于诗人创作的早期,其时诗人正处于创作低潮期,生活也不是很令人满意。在那样的寒冷中,诗人的思考就深沉地刺进了世界的深处。 &&
诗主要描写一只冬天的天鹅。诗的开头用来修饰天鹅的词都可以用来修饰天使,人间的精灵。然而在寒冷的冬天,在冰封的湖面上,天鹅在沉沉睡去。天空的积云还没有散去,显示着冰冷坚硬的铅灰色;湖面死气沉沉,寒冷冻僵了所有的声音。睡去的天鹅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华贵的气派,有着优美的内心梦想。天鹅仇视这寒冷和铅灰色的天空,天鹅的梦想在这样的天空上不能展现,也不想展现。天鹅受伤了,陷入深深的忧伤和痛苦中。 &&
这样的处境就是天鹅的宿命吗?天鹅,摆动他白色的颈项――纯洁灵动的曲线,否认自己身陷泥淖之中。天鹅认为自己困留在这样的世界,是因为那天空,那没有生机的天空, 陷它于这样的处境。天鹅的梦想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它绝望了,梦想在自己的心灵中死去。天鹅纯洁的心灵,那份纯净的光让它只能在这样的寒梦中蛰伏,在沉沉的意念中守着自己的纯洁和神圣的美丽。 &&
这天鹅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天鹅梦想的破灭象征着诗人心灵受到创伤,天鹅的意念和信仰正是诗人的意念和信仰。在对天鹅的描写中,诗人的心也在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和深深的失望。诗人想在这令人失望的世界中蛰伏,保持自己高傲的形象,不惜以牺牲为代价。 &&
马拉美是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最终完成者,他的诗歌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上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表现得极其完整而到位。诗中的天鹅、天鹅的姿态、结冰的湖面组合成的画面,描绘出的自然正是诗人和诗人所在世界的象征,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可能指向着一个更具精神性的世界。 &&
诗歌在用词和音乐的追求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歌在语言的组织上韵律得当,有着明显的音响效果,体现了诗人自己所说的诗歌主张:要依靠音响的效果来组织词句。&&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6节 海滨墓园(1)&&
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 &&
它透过松林和坟丛,悸动而闪亮。 &&
公正的“中午”在那里用火焰织成 &&
大海,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 &&
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 &&
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 &&
微沫形成的钻石多到无数, &&
消耗着精细的闪电多深的功夫, &&
多深的安静俨然在交融创造! &&
太阳休息在万丈深渊的上空, &&
为一种永恒事业的纯粹, &&
“时光”在闪烁,“梦想”就是悟道。 &&
稳定的宝库,单纯的米奈芙神殿, &&
安静像山积,矜持为目所能见, &&
目空一切的海水啊,穿水的“眼睛” &&
守望着多沉的安眠在火幕底下, &&
我的沉默啊!……灵魂深处的大厦, &&
却只见万瓦镶成的金顶、房顶! &&
“时间”的神殿,总括为一声长叹, &&
我攀登,我适应这个纯粹的顶点, &&
环顾大海,不出我视野的边际; &&
作为我对神祗的最高的献供, &&
茫茫里宁穆的闪光,直向高空, &&
播送出一瞥凌驾乾坤的藐视。 &&
正像果实融化而成了快慰, &&
正像它把消失换成了甘美 &&
就凭它在一张嘴里的形体消亡, &&
我在此吸吮着我的未来的烟云, &&
而对我枯了形容的灵魂 &&
歌唱着有形的涯岸变成了繁响。 &&
美的天,真的天,看我多么会变! &&
经过了多大的倨傲,经过了多少年 &&
离奇的闲散,尽管精力充沛, &&
我竟委身于这片光华的寥廓; &&
死者的住处上我的幽灵掠过, &&
驱使我随它的轻步,而踯躅,徘徊。 &&
整个的灵魂暴露给夏至的火把, &&
我敢正视你,惊人的一片光华 &&
放出的公正,不怕你无情的利箭! &&
我把你干干净净归还到原位, &&
你来自鉴吧!……而这样送还光辉 &&
也就将玄秘招回了幽深的一半。 &&
啊,为了我自己,为我所独有, &&
靠近我的心,靠近诗情的源头, &&
介乎空无所有和纯粹的行动, &&
我等待回声,来自内在的宏丽, &&
苦涩,阴沉而又嘹亮的水池, &&
震响灵魂里永远是再来的空洞。 &&
知道吗,你这个为枝叶虚捕的海湾, &&
实际上吞噬着这些细瘦的铁栅, &&
任我闭眼也感到奥秘刺目, &&
是什么躯体拉我看懒散的收场, &&
是什么头脑引我访埋骨的地方? &&
一星光在那里想我不在的亲故。 &&
充满了无形的火焰,紧闭,圣洁, &&
这是献给光明的一片土地, &&
高架起一柱柱火炬,我喜欢这地点, &&
这里是金石交织,树影幢幢, &&
多少块大理石颤抖在多少个阴魂上; &&
忠实的大海倚我的坟丛而安眠。 &&
出色的忠犬,把崇拜者赶跑! &&
让我,孤独者,带着牧羊人笑貌, &&
悠然在这里放牧神秘的绵羊―― &&
我这些宁静的坟墓,白碑如林, &&
赶开那些小心翼翼的鸽群, &&
那些好奇的天使、空浮的梦想! &&
人来了,未来却充满了懒意, &&
干脆的蝉声擦刮着干燥的土地; &&
一切都烧了,毁了,化为灰烬, &&
转化为什么样一种纯粹的精华…… &&
为烟消云散所陶醉,生命无涯, &&
苦味变成了甜味,神志。&&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7节 海滨墓园(2)&&
死者埋藏在坟茔里安然休息, &&
受土地重温,烤干了身上的神秘。 &&
高处的“正午”,纹丝不动的“正午”, &&
由内而凝神,自我璀璨…… &&
完善的头脑,十全十美的宝冠, &&
我是你里边秘密的因素。 &&
你只有我一个担当你的恐惧! &&
你的后悔和拘束,我的疑虑, &&
就是你宏伟的宝石发生的裂缝!…… &&
但是啊,大理石底下夜色沉沉, &&
却有朦胧的人群,靠近树根, &&
早已慢慢地接受了你的丰功。 &&
他们已经溶化成虚空的一堆, &&
红红的泥土吸收了白白的同类, &&
生命的才华转进了花卉去舒放! &&
死者当年的习语、个人的风采、 &&
各具一格的心窍,而今何在? &&
蛆虫织丝在原来涌泪的眼眶。 &&
那些女子被撩拨而逗起的尖叫, &&
那些明眸皓齿,那些湿漉漉的睫毛, &&
喜欢玩火的那种迷人的酥胸, &&
相迎的嘴唇激起的满脸红晕, &&
最后的礼物,用手指招架的轻盈, &&
都归了尘土,还原为一场春梦。 &&
而你,伟大的灵魂,可要个幻景, &&
而又不带这里的澄碧和黄金 &&
为肉眼造成的这种错觉的色彩? &&
你烟消云散可还会歌唱不息? &&
得!都完了!我存在也就有空隙, &&
神圣的焦躁也同样会永远不再。 &&
瘦骨嶙峋而披金穿黑的“不朽” &&
戴着可憎的月桂冠冕的慰藉手, &&
就会把死亡幻变成慈母的怀抱, &&
美好的海市蜃楼,虔敬的把戏! &&
谁不会一眼看穿,谁会受欺―― &&
看这副空骷髅,听这场永恒的玩笑! &&
深沉的父老,头脑里失去了住户, &&
身上负荷着那么些一铲铲泥土, &&
就是土地了,听不见我们走过, &&
真正的大饕,辩驳不倒的蠕虫 &&
并不是为你们石板下长眠的人众, &&
它就靠生命而生活,它从不离开我! &&
爱情吗?也许是对我自己的憎恨? &&
它一副秘密的牙齿总跟我接近, &&
用什么名字来叫它都会适宜! &&
管它呢!它能瞧,能要,它能想,能碰, &&
它喜欢我的肉,它会追随我上床, &&
我就因为从属于它这点生机! &&
齐诺!残忍的齐诺!伊利亚齐诺! &&
你用一枝箭穿透了我的心窝, &&
尽管它抖动了,飞了,而又并不飞! &&
弦响使我生,箭到就使我丧命! &&
太阳啊!……灵魂承受了多重的龟影, &&
阿基利不动,尽管他用足了飞毛腿! &&
不,不!……起来!投入不断的未来! &&
我的身体啊,砸碎沉思的形态! &&
我的胸怀啊,畅饮风催的新生! &&
从大海发出的一股新鲜气息 &&
还了我灵魂……啊,咸味的魄力! &&
奔赴海浪去,跳回来一身是劲! &&
对!赋予了谵狂天禀的大海, &&
斑斑的豹皮,绚丽的披肩上绽开 &&
太阳的千百种,千百种诡奇的形象, &&
绝对的海蛇怪,为你的蓝肉所陶醉, &&
还在衔着你粼粼闪光的白龙尾, &&
搅起了表面像寂静的一片喧嚷。 &&
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 &&
无边的气流翻开又阖上了我的书, &&
波涛敢于从岩口溅沫飞迸! &&
飞去吧,令人眼花缭乱的书页! &&
迸裂吧,波浪!用漫天狂澜来打裂 &&
这片有白帆啄食的平静的房顶。 &&
作者简介 &&
瓦莱里(),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公认的“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出生在地中海沿岸的小城赛特。9岁时随父母迁居蒙彼利埃。1891年,诗人结识马拉美,进入法国文艺圈。1892年,诗人沉入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沉思中,离开诗坛十余载。1913年,在好友纪德的再三催促下,诗人开始整理自己早期的诗歌,在写作后记诗时竟一发不可收拾,在其后的3年里写下了五百多行。1917年,诗人将它以《年轻的命运女神》为题发表,引起法国诗界的震动。1925年,诗人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后,诗人在法国文化界担任了很多职务,经常讲学。1945年,诗人在巴黎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诗人的主要作品有《旧诗集存:》、《幻美集》、《杂文集》等。 &&
名作赏析 &&
这首诗选自诗人1922年出版的诗集《幻美集》,为诗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中所说的海滨墓园确有其地,它就坐落在诗人的,是诗人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墓园雄踞于一座小山的山头,俯瞰着地中海,正是引人沉思的地方。我们似乎看到:诗人在一片烟水茫茫之中,在寂静的世界里,面临着大海,面对着那白色的排列整齐的墓碑――灵魂安息之所,心中波涛汹涌,从而奏出了这首雄浑美妙的大诗。 &&
诗歌共有24节,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分,分别讲墓园的独特和神秘氛围,以及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对生死的沉思、对生命的赞颂。 &&
墓园,那埋藏着众多灵魂的地方,那宁静的气氛,使诗人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诗人开始参悟宇宙的动静、大海的丰富深沉;那样的神秘让诗人的心瞬间就消融进了其中。诗人想到了人生,迷蒙恍惚中,诗人觉得生命的冲动和鲜活、人生的美丽都化为了骷髅,隐藏在了死亡的阴影中。诗人在那不断吹来的带有咸味的海风中听出了生命的气息,诗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冲动强烈地在拍击白色的房顶。生命不息! &&
诗歌有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大理石的死寂和埋着的灵魂、天空的静和大海的幽深、生命的艳丽和死亡的灰色、沉默和思绪的澎湃好像连成了一片意象的海洋,互相之间意指着,令人眼花缭乱又发人深思。生命和宇宙、心灵和自然在交融渗透,互相影响,新的生命和新的世界在这个混沌寥廓的世界里孕育着,萌动着。 &&
诗歌有着强烈的音乐节奏,这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一大特征。诗人曾经说过:“《海滨墓园》在我的心中最初只是一种节奏,一种由十音节组成的法语诗的节奏。当时我还没有什么成熟的想法来填充这种节奏。”这首诗正如音乐一样:没有可视的形象,但在它流动的节奏中有一种伟大的力量。正是在这种节奏的跳跃中,瓦莱里完成了对生命、死亡、宇宙意义的沉思,创造了美妙动人的超凡旋律,启发人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去思考世界的意义。&&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8节 秋&&
你好,顶上还留有余绿的树林! &&
在草地上面纷纷飘散的黄叶! &&
你好,最后的良辰!自然的哀情 &&
适合人的痛苦,使我眼目喜悦。 &&
我顺着孤寂的小路沉思徜徉; &&
我喜爱再来最后一次看一看 &&
这苍白的太阳,它的微弱的光 &&
在我脚边勉强照进黑林里面。 &&
是的,在自然奄奄一息的, &&
我对它朦胧的神色更加; &&
这是良朋永别,是死神要永远 &&
封闭的嘴唇上的最后的。 &&
因此,虽哀恸一生消逝的希望, &&
虽准备离开这个人生的领域, &&
我依旧回头,露出羡慕的眼光, &&
看一看我未曾享受到的幸福。 &&
大地,太阳,山谷,柔美的大自然, &&
我行将就木,还欠你一滴眼泪! &&
空气多么芬芳!晴光多么鲜妍! &&
在垂死者眼中,太阳显得多美! &&
这掺和着琼浆与胆汁的杯子, &&
如今我要把它喝得全部空空: &&
在我痛饮生命的酒杯的杯底, &&
也许还有一滴蜜遗留在其中! &&
也许美好的将来还给我保存 &&
一种已经绝望的幸福的归宁! &&
也许众生中有我不知道的人 &&
能了解我的心,跟我同声相应! &&
好花落时,向微风献出了香气; &&
这是它在告别太阳,告别生命: &&
我去了;我的灵魂,在弥留之际, &&
像发出一种和谐的凄凉之音。 &&
作者简介 &&
拉马丁(),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贵族家庭。在宁静的乡村度过幼年,喜爱《圣经》和夏多布里昂等人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政治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宣扬人道主义,向往宗法社会,提倡诗歌应为社会服务。1820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沉思集》发表。在诗中诗人歌颂爱情、死亡、自然和上帝,认为人生是失望和痛苦的根源,把希望寄托在已经消逝的事物和天堂的幻想上,或转向大自然寻求慰藉。诗人之后发表的《新沉思集》、《诗与宗教的和谐集》等作品,继续着这些主题,但日趋明朗的宗教信念冲淡了忧郁的氛围。拉马丁的诗歌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的感受,语言朴素。《沉思集》被认为重新打开了法国抒情诗的源泉,为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新天地。 &&
名作赏析 &&
拉马丁是19世纪早期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感情生活的创伤,加上早期从贵族家庭的教育中承袭的宗教信仰,因此他一向认为人生含着无休止的痛苦与失望,而把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的天堂,同时从自然中寻求慰藉。《秋》一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拉马丁的这一思想。 &&
诗歌叙述了即将告别人世的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种种慨叹。诗的开头描摹了一个“顶上留有余绿的树林,草地上飘散着黄叶”的萧杀秋景,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感伤的氛围。在沉寂的林间小路上,诗人踯躅独行,沉思默想。即将辞别人世了,诗人的心情是灰暗的,在诗人眼中,太阳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大地也奄奄一息。 &&
然而诗人对自然、人生仍存有眷恋之意,诗人“虽哀恸一生的希望”,但仍“露出羡慕的眼光”,注视着大自然,享受自己以前未曾享受到的幸福。诗人要尽情地享受,要将生命的杯中掺和在一起的琼浆与胆汁喝个干净。诗人哀戚的心中升腾起淡淡的希望:美好的将来在等候着诗人――尽管那是一种绝望的幸福的归宁;芸芸众生中,有理解诗人的陌生人,他们与诗人同病相怜、同声相应。 &&
拉马丁是法国历代诗人中借景抒情的高手。他的许多诗篇就是美丽的风景画, 而且有着油画的灰调色彩。拉马丁诗中的空灵意境很像的山水画,那种“诗情画意”是任何西方风景画都不具备的。《秋》一诗突出地体现了拉马丁“寄情于景”的创格。通观全诗,笼罩着抑郁、悲凉、空灵的气氛,诗人的“沉思”又将读者带入一种飘逸的境界。诗的语言朴实,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以“我”的口气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增强了亲切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诗歌的情调虽然过于消极,但又着实优雅感人。&&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9节 哀愁&&
我失去力量和生气 &&
也失去朋友和欢乐; &&
甚至失去那种使我 &&
以天才自负的豪气。 &&
当我认识真理之时, &&
我相信她是个朋友; &&
而在理解领会之后, &&
我已对她感到厌腻。 &&
可是她却永远长存, &&
对她不加理会的人, &&
在世间就完全愚昧。 &&
上帝垂询,必须禀告。 &&
我留有的惟一至宝 &&
乃是有时流过眼泪。 &&
作者简介 &&
缪塞(),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形式考究,感情丰富,真切动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缪塞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诗歌外还创作了不少戏剧和小说,发表过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 &&
缪塞的文学活动是从参加以雨果为首的进步的浪漫主义团体“文社”开始的。他不仅是浪漫派中最有才华的诗人,其戏剧作品也大大促进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他的小说在创建法国浪漫主义心理小说和为近代小说开辟道路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虽然缪塞的戏剧和小说反映社会生活不够全面,但是却真实刻画了法国某些阶层的生活及心态,颇具时代色彩。特别是他描写的“世纪病”在今天看来,还可以感觉到当时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彷徨与苦闷。 他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罗伦扎西欧》、《反复无常的人》、《巴尔贝林》、《喀尔摩金》等。他的小说有《埃梅林》,《弗烈特立克和贝尔纳莱特》,《提善的儿子》,这3部小说可列入19世纪优秀爱情小说的行列。另一部《世纪儿忏悔录》以其动人的爱情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成为缪塞的代表作。 &&
名作赏析 &&
缪塞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作为一位卓越的抒情诗人,缪塞有着独特的情感经历。他感情丰富,青年时与当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乔治•桑相识,堕入情网。两人在一起相处了一段浪漫的时光,但不久乔治•桑抛弃了诗人,这给缪塞以很大的打击。这段曲折的感情经历诱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挥笔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短诗《哀愁》即是其中著名的一首,曾被广泛传诵。 &&
爱情遭遇,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忧郁、悲伤、消沉。诗人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变得无精打采,没有生气。就连平日要好的朋友也离开了诗人,诗人的心更加寂寞、孤独。诗人甚至怀疑,一向使自己自负的才气也消失了。诗人陷入极度感伤的境地,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是那样的黯淡、昏沉。 &&
心情沉郁,对自然的一切也就毫无兴趣;甚至对于真理,诗人也觉得反感、厌倦。诗人说道,“当我认识真理之时,我相信她是个朋友”,而一旦对真理领会之后,诗人则觉得她平淡无味,如同嚼蜡。诗人的悲观情绪在此得到了极度表现。虽然如此,诗人脑中还保持着一份清醒:真理是永存的,是经历了时间和考验的,是正确无误的。诗人心中还存留一点微弱的希望之火。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诗人只得将目光投向天空,向那位缥缈的上帝诉说心中的哀愁。而这时与诗人相伴的,能给诗人带来些许安慰的,是诗人眼中所流的泪水。 &&
诗的格调是感伤沉郁的,诗人没有运用深奥的象征手法去营造抽象的意境,而是借助简白晓畅的语言,一泻无遗地唱出了自己心灵的忧伤。对于今天的读者,这首诗的消极灰暗色调可能引不起读者的共鸣,但由于诗歌真切流露了诗人的感情,因而丝毫不显得空洞、造作。缪塞对于抒情诗的创作,主张“言为心声”,反对无病呻吟,他曾说过:“诗句虽是手写出的,的却是心。”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一观点。对于今天那些津津乐道地刻意追求诗的表现技巧的诗歌写作者来说,缪塞所说的话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相关:
  〖〗链接地址:
  老师笔记提供的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中考信息: 下一篇中考信息: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3相关中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天鹅洗衣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