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主流科学是什么?科学要求解释,你必须得能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你的新理论。
“主流科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好词儿。科学记者眼中的主流科学界也许是一座可以威慑众生的殿堂,而对那些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来说,你跟他说主流科学认为怎么怎么样,他的第一反应是怎么证明这是错的。“主流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步自封甚至以权压人的代名词。比如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谢赫特曼,在做出其获奖工作(发现准晶体)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曾经饱受“主流科学”的打击。
他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界常识。“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取笑我。”谢赫特曼在这份声明中说。
这个报道不能算说错。虽然
说的可能没有这么夸张,但仍然有点悲愤的情绪。准晶体被发现了,主流科学界却没有接受。既然如此,那么现在主流科学界拒绝接受的很多东西,将来是否也都有可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呢?“主流科学”到底是不是一个贬义词呢?
本文试图通过仔细分析这个事件,来说明一个关于 科学进步的道理 。当然根据孤证不举的科学精神,你不能讲一个故事就说明一个道理——所以我们讲三个故事。在谈论诺贝尔奖之前,我们先看主流科学是怎么让一个著名理论得不了奖的。
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在《难以忽视的真相》纪录片的一开头,戈尔说了一件相当令人感叹的事。他说他六年级时候的一位同学,曾在课堂上面对世界地图当场指出南美洲大陆似乎曾经跟非洲大陆是一体的。这其实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现在已经成了科学常识。然而戈尔上小学的那个年代这个学说还没有被“主流科学”接受,以至于他的老师立即告诉学生这纯属无稽之谈——根据戈尔说的戏剧性结局,后来这位具有非凡眼光的学生成了一事无成的毒瘾者,而老师却成了布什政府的科学顾问。
也许某些教育专家会痛心疾首地说“你看,天才就这么被扼杀了”。可是如果你是一个科学老师,你会怎么样呢?不管别人提出什么新奇的想法,你都鼓励“是啊,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想法,我认为它有可能是对的”么?这样一来你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其实等于零。“一切皆有可能”,就是一切都不太可能。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敢于直接了当地告诉别人哪些想法不可能正确——总统科学顾问更得有这个气质。哪怕最粗暴的判断,也比廉价的鼓励值钱。
早在1912年,也就是戈尔的小学同学出生之前,魏格纳(Alfred Wegener)就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设,认为地球大陆最早是连成一片的。传说他也是看地图得到的灵感,但魏格纳并不是用小学生思维搞科研。除了各个大陆的形状看上去似乎能合在一起,他还有其它证据。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点是各大陆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惊人的相似,乃至一些现代生物也是如此。鉴于这些生物不太可能渡海走那么远,唯一的解释似乎就是原始地球上这些大陆本是连在一起的。更进一步,人们发现几个不同大陆上有相同的岩石构造。不但如此,漂移学说还可以解释一些此前人们想不通的问题,比如说南极大陆上为什么会有煤——要知道煤是古代植物累积形成的,南极那么冷怎么会有这么多植物?
面对这么多证据,一般人也许会认为大陆漂移是显然的。但科学家不是一般人,卡尔萨跟说,“Extraordinary claim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生物化石最多只能算间接证据,而一个论断想要被科学全面接受,除了要求超乎寻常的证据,还必须有一个机制。
关键是,科学家想不通大陆怎么能漂移。比如,分裂大陆需要极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魏格纳曾经提出几个假说,但都被一一否决了。结果大陆漂移学说在半个世纪内都是被主流所否定的。一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地质板块边缘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提供能量,并且的确发现了火山曾经在不同时期喷发的证据。再加上其它证据,比如发现海底岩石比陆地岩石年轻,才以“板块构造理论”承认了大陆漂移。这时候魏格纳已经死了。如果今天论功行赏,魏格纳提出的东西只能叫做“假说”,甚至连科学理论都不算。
这还是听起来合理的理论。而那些听起来不合理的理论,就算你有证据也不太容易被接受。当然也有好消息,那就是这样的理论一旦被接受,没准就是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的故事
历史就好像非诚勿扰舞台上的女嘉宾。你离着很远看,和把她领回家细看,看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但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新华社的报道相当简略,我们如果把
放在一起看,就会看到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每一步都值得深思。
谢赫特曼1982年在国家标准局的本职工作并不是探索晶体科学的新突破,而仅仅是为航空工业寻找合金材料。不但如此,当时晶体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什么样的原子对称结构能形成晶体是明明白白写在教科书上的。人们根本没指望发现新的晶体形态,就算要发现也轮不到谢赫特曼。
某天上午,谢赫特曼用电子显微镜测定了他自己合成的一块铝锰合金的衍射图像,发现是一个正十边形的对称结构——对寻常晶体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的对称性,因为从数学上很容易证明不可能用正十边形(或者简化到正五边形)去周期性地铺满平面。谢赫特曼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晶体,它的特点就是只具有准周期性,也就是“准晶”。
如果我们只看简单的新闻报道,下面的故事就是谢赫特曼跟每一个同事通报这个新发现,但是没人相信他,人们都认为晶体就应该是周期性结构,实验组领导指着教科书说他胡扯,然后把他赶走了。但这里有一个问题: 衍射图像是明摆着的,难道他的同事们连十都不会数么?
事实上,同事们对他的这个衍射图像有一个解释:孪晶。人们早就知道孪晶可以出现类似正五边形旋转对称的衍射图像,但它并不是一种新晶体。谢赫特曼进一步观察,他找不到孪晶,坚持说这是新晶体。现在的局面是同事们相信这种衍射图像有一个解释,谢赫特曼不接受这个解释。但不利的是,他也不能提供别的解释。
科学要求解释。 你不能说“我看到这个现象,而你们解释的不对,所以它一定是个新东西”。全世界的实验室中可能每天都会产生一些看上去不太对的实验结果,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不对的。一个有个人荣誉感的科学家不会看到什么都发文章,你得给一个理论。1983年,Ilan Blech 帮谢赫特曼搞出了一个数学模型,二人这才决定发表论文,结果被APL编辑拒稿。谢赫特曼回到国家标准局,在John Cahn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数学模型,然后找了一位真正的晶体学家Denis Gratias入伙,最后文章被PRL发表。
到这一步,“准晶”这个发现才算被 正式提了出来 。谢赫特曼在论文中详细说明了这个特殊合金的制备过程,使得很多实验组重复验证了他的发现。然而一直到这一步,仍然只有少数科学家接受这是一种新晶体。
关键在于,谢赫特曼实验使用的是电子显微镜,而晶体学界的标准实验工具是更为精确的X射线,他们不太信任电子显微镜的结果。不能用X射线的原因是生长出来的晶体太小。一直到1987年终于有人生长出来足够大的准晶体,用X射线拍摄了更好的图像,科学家中的“主流”才接受了准晶的发现。 这才是真正的转折点。 等到人们在实验室中又发现各种别的准晶体,乃至于在自然界又发现天然准晶,准晶就已经是绝对的主流科学,谢赫特曼也开始什么奖都能拿了。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并没有看到所谓“学术权威”在其中能起到什么打压的作用。的确有个两届诺贝尔奖得主至死都反对准晶,但并没有听说他有什么徒子徒孙为其马首是瞻。搞科研不是两个门派打群架。 科学家之所以从一开始就质疑,恰恰是因为证据还没有达到“超乎寻常”的地步。 而当X射线图像一出来,不管那个诺奖大牛怎么说,“主流”立即就接受了。
我们看被主流科学“打压”,一般不会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除非你的理论侮辱了“主流科学家”。比如说要求他们洗手。
洗手的故事
1840年代欧洲医院受到产褥热的困扰。年,维也纳最好的一家医院里,产妇死亡率居然达到 1/10,到1847年甚至是 1/6。青年医生 Ignatz Semmelweis决心找到解决办法。他判断,当前这帮所谓“主流医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产褥热。有些医生声称他们知道,而且还头头是道地列举原理,但就是解决不了问题。
Semmelweis的办法是索性抛开主流医学,直接上数据分析。通过大量统计,他发现一个最不可思议的事实:如果产妇在家里生产,她的死亡概率比去医院至少低 60 倍!哪怕最穷的女人,在街上生了孩子再被送到医院的,也没有得产褥热。这使Semmelweis怀疑导致产妇热的不是别的,正是医院。
Semmelweis所在的医院有两个分开的病房,其中一个主要由医生负责,另一个则是助产士负责。产妇被几乎随机地分配到这两个病房,Semmelweis暗中统计,发现医生负责的病房,产妇死亡率是助产士负责病房的两倍。难道是医生让产妇得病的么?他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一个教授在指导学生解剖尸体的时候被学生的手术刀划到,然后患病死了,症状与产妇热相似,Semmelweis才获得启发。他推测,是医生们离开解剖室直接进病房把什么能致病的“尸体颗粒(cadaverous particles)”带给了产妇。
而当时医院无比热衷于解剖,病人死了之后立即送解剖室。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之前的时代为什么没有这么流行产褥热。
于是Semmelweis要求医生解剖后必须洗手,结果产妇死亡率马上降到了百分之一。
如果现在哪个医生能有这样的成就,说他是华佗在世也不为过,但Semmelweis结局是直接被主流医生“逼”疯了。他不能解释“尸体颗粒”是什么东西,当时医学并没有微生物传播疾病这个概念。Semmelweis摆平了自己的医院,但其他医院的医生根本不买账,尤其反感他把病因归罪于医生。在Semmelweis看来这些医生是在迫害自己,他甚至自诩弥赛亚,最后得了精神病,死的很惨。
一直到一二十年以后,医学界才接受“微生物能传播疾病”这个理论。而Semmelweis?没人拿他当科学家,科学史只记载了发现微生物的人。顺便说一句,一直到现在,医生仍然不怎么爱洗手,至少不如护士洗得多。
在以上三个故事中, 主流科学到底做错了什么?我的答案是什么都没做错。 谁说对的理论一出来别人就得马上承认?
如果“主流科学”是一个人,他既不是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也不是充满圣洁光辉的西方牧师,更不是温柔妩媚的小姑娘。他是一个淳朴实在的中年汉子,他认为任何事情背后都必须有明确的答案,明确到他可以把这答案原原本本地写在纸上让你看懂。他从来不让你“顿悟”,他从来不让你“信则灵”,他从来不让你“猜”。他有什么说什么,不跟你打机锋,不跟你玩隐喻,不跟你玩暗示。他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一定正确,但他敢用最明白的语言跟你辩论,一直说到你服为止。
或者你把他说服为止。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过程,科学家要是不争论,科学就死了。比如现在超光速中微子,就远远没有被接受为主流科学。统计出来的东西尤其不能作为成熟理论,而只能作为科学研究的缘起。 科学研究就是这么一个把新思想逐渐变成主流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真正活跃的科学根本就没主流,或者说主流科学都是死的科学,更严格的说是凝固了的科学。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你必须得能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你的新理论。 如果主流科学是一棵大树,你的新理论不能独立于这棵树之外。你必须告诉别人这棵树的这几个位置可以长出这么几个树枝来,而这些树枝可以连接到你的新理论上去——这样你的理论就成了这树的一部分。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宣布某个树干的真实形态其实不是人们之前想的那样,但你不可能宣布这棵树整个长错了。
Kevin Kelly 在 What Technology Wants 这本书里提到,早在哥伦布去美洲之前,美洲大陆就已经有人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说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呢?因为是哥伦布把美洲大陆这个知识和人类科学的“主流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孤岛式知识”是不行的。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什么新东西都得从我这儿长出去,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干掉的错误想法比正确想法多得多, 比如“水变油”、永动机、黑洞发电之类。 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建立一个高效而严谨的学术体系。 也只有这个体系才能确保一个实验结果可以经得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重复,一个技术可以随便复制使用,既不要求使用者道德高尚人格完美,也不要求他掌握什么不可言传的心法。
如果“经络”和“气”能用实验证明,诊脉能机械化,阴阳运行能用数学方程描写,一直到《伤寒论》能出一个基于现代医学的解释版,那么中医就可以成为主流科学。将来谁能做到这些,谁就“发现”了中医。也只有这样,中医才能抛开掌握绝学的少数老师傅,变成像青霉素那样任何一个医院都能随便使用的有效技术。
如果“主流科学”真是小姑娘的话,向她求婚并得到许可并不容易。有时候可能你是对的,但她就是不理解,你悲愤也没用——可是你也不能因此就说她不是女人啊。
洗手的故事来自 Super Freakonomics 一书。
编辑注: 本文为 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系列第4篇
阅读前三篇:
你可能感兴趣
其实何止是科学呢,似乎可以说,一个实际运行着的体系,其思想总是趋于理性或者说是“保守”的;包括社会思想,甚至也可以包括政治体制。如文中所说,一个体系一旦形成,就会有很强的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力量,否则如果每个人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都立刻被采纳,那么这个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也就无法有效运行下去。至于中医,不妨认为中医体系是与“主流医学”体系并行的另一个体系吧,毕竟评价一个体系的时候,科学性固然很重要,有效性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66)
强烈建议各位复习一遍同人于野老师的前三篇。
前排强势围观。。。
前排!来自
主流之外非主流
临床医学专业,玄牝之门小组管理员
我还以为这得问非主流的
成为主流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统计学专业本科生,数学控
“顺便说一句,一直到现在,医生仍然不怎么爱洗手,至少不如护士洗得多。”这句怎么来的?
还算靠前吧。。。HOHO
为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特别好?现在的人都很浮躁不喜欢看这种文字了吗
科学界啊来自
很有启发啊!
理论物理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同人老师这篇,和我的想法撞车了哈哈!
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生
如何避免自学物理民科化——from 果壳问答。文章对我太有启发性了
受教了。ps:坐等中医粉我们都爱羊驼君老师!!!
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生
今天和同学讨论钱学森的问题,提到了水变油。搜了一下,发现那帮人还在说我们被XXX、XXX都承认过,提到过,用这种证据还真挺吓唬人的说实话
这事有点复杂
说实话,文章连贯性很差。
的话:受教了。ps:坐等中医粉竟然还没有中医粉出现诶,反应真慢啊
强大的黑中医文啊!。。。这么长一篇文章,最后我才发现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黑中医。。。。。
既然中医无法被纳入Mainstream Science的范畴,那就直接加入Fringe Science好了。。。。
的话:说实话,文章连贯性很差。还请详细解释一下 ?
食品安全学士,科普爱好者
看到最后居然突然变成了黑中医的文章,搬凳子坐等看戏。
道理越辩越明,主流用事实说话。来自
其实何止是科学呢,似乎可以说,一个实际运行着的体系,其思想总是趋于理性或者说是“保守”的;包括社会思想,甚至也可以包括政治体制。如文中所说,一个体系一旦形成,就会有很强的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力量,否则如果每个人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都立刻被采纳,那么这个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也就无法有效运行下去。至于中医,不妨认为中医体系是与“主流医学”体系并行的另一个体系吧,毕竟评价一个体系的时候,科学性固然很重要,有效性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的话:强大的黑中医文啊!。。。这么长一篇文章,最后我才发现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黑中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这恰恰是给了中医粉一个奋斗的方向啊~~~就是奋力的在现在这棵树上努力的往能够解释中医现象的方向长树杈啊~~~
智能科学专业
太适合民科们了。。。
画师,超级英雄联盟管理员
很好的文章,也适合放在心鉴组
写的挺好的
显示所有评论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登录账号:
6-12位英文
确认密码:
再次输入密码
不得超过10
我已阅读并接受
已有账号?
您还可选用以下方式登录:
[ 您的最新评论正在审核中,请耐心等待.... ]
曹操这个人物,有人喜爱有人憎恶。有人说他奸诈...
黑洞可以吸引一切物质,是隐藏在行星中的神秘杀...
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动物界都存在着让人费解的...
爱因斯坦为什么拥有超人的智慧?其实这个问题人...
你的位置:&&
走进科学:人类怎样才能在空中漂浮起来?
导读:电影《地心引力》的热映,让广大观众见识到了没有地心引力的太空环境有多可怕。可是挣脱地心引力,在半空中自由活动,仍然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在各国传说中,不论是欧洲的天使、印度的众佛、中国的仙人,都无一例外地拥有飞行的能力。下面就和趣闻解密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可是,没有翅膀,有人曾经做过计算,如果想利用上肢的力量飞起来,人体需要空心的骨骼,大量的体内气囊,再加上增长两倍的胳膊和缩短一半的腿。如果要另外在后背等其他部位长出翅膀,那么在人身上又会有更多突出的肌肉块。这么说来,《X战警》中的天使同学,也无法保持电影中那样&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匀称身材了。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工匠伊卡洛斯父子,曾经使用蜡质的翅膀飞到空中,伊卡洛斯由于离太阳过近,被晒化翅膀坠落而死。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曾经让一位天才少年热泪盈眶,长大后他虽然成为了一名画家,但从未放弃飞行的梦想。
  天才的飞行梦
  人类史上的&鬼才&、意大利的&万能巨人&&&列奥纳多&达&芬奇就曾经设计过蝙蝠翼状飞行器。这是一架巨大的简化版扑翼飞机,翼展可达11米,达&芬奇希望能借助人类上肢摆动的力量,像鸟儿一样飞到空中,可是这一不但没有成功,却搭上了他助手的一条性命,年纪轻轻就摔死在山坡上。达芬奇还设计过另一架类似的飞行器,飞行员背负着这个巨大的飞行器,通过不停地蹬一个动力滑轮来驱动,而这个推动力又通过手摇曲轴得到放大,同时向提升装置提供动力。可是这一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尽管设计者对能量传输做出了很精细的分析,可是飞行器和人体的重量过大,人体能提供的力量却太小,根本不成比例。另外,扑翼飞机本身翅膀过大,扇动起来所受的空气阻力也会非常巨大,因此根本不是一种实用的设计。
  日,加拿大航空工程师发明了一种可以真正振翅飞翔的人工动力飞行器(类似达&芬奇的第二项设计),可是仅仅能在空中飞行19.3秒。值得一提的是,飞行员还为此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严酷的腿部训练,飞行结束后休息了一周才恢复体力(其实没有摔死就已经很幸运了)。
  既然不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那么在空中漂浮一阵应该难度小些吧。传说很多瑜伽修行者都能漂浮在空中。有报道称,在1986年的美国华盛顿,曾经举办过瑜伽飞行大赛,有20多名修行者进行比赛,他们最低升空0.6米,最高可达1.8米。可奇怪的是,这次比赛只留下了几张照片,并没有任何录像作纪录!比赛时间距离现在也不过20多年,照片中的选手们当时还很年轻,却没有任何一位在赛后继续表演。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次比赛有很大的炒作嫌疑(那时候的世界各地正好处于&神功热&时期,在中国也出现过很多所谓的&大师&)。印度甚至还有专门用来修行瑜伽飞行术的学校,让学员们体会生命中的&大欢喜&,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足以使人悬空的爆发力。可是学员们至今能做到的,只是在垫子上盘腿蹦上两层床垫,没有一个人能在空中漂浮停留哪怕1秒钟。
快来说两句吧!不用登录也能评论哦!
<img src="/qwjm/images/biaoqing/10.gif" class="bq_img" width="20"
height="20" onclick="if(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area1').value!='快来说两句吧!不用登录也能评论哦!'){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area1').value+='/:< ';}else{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area1').value='/:
还能输入&&&&&&&&&&个字
看过《蒙娜丽莎》的同学,想必都被蒙娜丽莎的微笑所迷惑了吧,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画中蒙
&2045未来世界大会&是由俄罗斯科技企业家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组织的年度大会,今年为第二届。伊茨科夫现年32岁,他把大量财产和坚定决心投向了21世纪最具挑
虽然我们常在好莱坞大片中看到时间旅行的场面,但现实中物理学家已经开始行动,他们首次演示了&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会是怎样的情景。物理学家在广义相对论
人类的大脑就像宇宙一样,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有科学家称,目前,人脑的开发程度只有10%。科幻电影《超体》也为大家演示了,当人脑开发到100%,人类将无
人类科技正在飞速发展,科学家不满足于只在地球上进行探索,他们相信,未来总有一天,人类将进入更加浩瀚的宇宙中,与地外文明真正接触。而对于地球上那些至
诚聘英才意见反馈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 (C)趣闻解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4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或者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为什么中国伪科学横行?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为什么中国伪科学横行?
我们的整套体系不仅不能确保信息传播的合理、准确和多元化,更恶劣的是,它还促进信息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确是越来越大了。
这不,中国政府对伪气功大师王林的调查也开始进入国际媒体的视野。这并非绝无仅有。实际上,早几年的“养生大师”张悟本,以及让马云等人大肆推崇的李一道长,都被国际主流媒体报道过。只不过,报道的时机往往是这些大师涉嫌犯罪被捕,或是在主流媒体批判下颜面扫地之时。
层出不穷的“大师”不由得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能让他们如此活力无穷?何以当中国已经发展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还有那么多盲从盲信者对“大师”顶礼膜拜?
国民科学素质欠佳,不是主要原因
有人将这些伪科学大师在中国的出现,归咎为中国国民科学素质欠佳。的确,中国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确实欠佳,但将此作为伪科学现象横流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却有失妥当。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依据国际可比标准设计并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而即便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我们在西方国家也没有看到这么多层出不穷的“伪科学大师”。
另一方面,中国不光“大师”多,伪科学流言也层出不穷,诸如香蕉致癌、微波炉辐射致病、转基因食品让人绝育等,不一而足。这些流言并不仅仅被老百姓拿来聊聊天或者在微博上耸人听闻一把,还登上正规媒体的版面,包括某些发行量极大、隶属于权威党报的媒体。
仅仅用科学素质低这一点很难解释这些精英媒体也被蒙蔽的现象。因为虽然记者可以犯一些科学常识方面的错误,但新闻信息、特别是主流媒体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本来应该存在多重纠错机制。这么多层纠错机制同时失灵,让那些“香蕉致癌”、“绿豆治病”等错误信息招摇过市,这里面就不仅仅是国民科学素质的问题了。
实际上,科学素质缺失,只是中国社会在科技相关信息流通中所体现出来的劣币驱逐良币机制的一个环节。
信息良币是如何发布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在当代中国伪科学的流言四起、大师遍地呢?信息劣币又是如何驱逐良币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重要的科学、健康信息在西方国家是如何传播的。
在信息发布的源头,主流科学界基本上遵循着“no paper, no news”的原则,也就是说,值得引起公众关注的科学信息,如果不首先在主流科学期刊上以论文形式发表,是不会拿来与媒体交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论文在主流期刊上的发表往往要经过同行评议。论文的发表往往代表着其研究内容被同行所认可。
而在论文发表后,有种种政策和机制鼓励西方科学家将成果与公众交流或者向媒体发布。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就规定,1%—5%的科研项目经费需要用于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科学传播活动。在这些制度的支持下,西方科学家会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写成相对通俗易懂的新闻稿供媒体使用。而这样的新闻稿到了媒体那里,也并非万事大吉。媒体记者不仅仅要对科学新闻的语言表述进行再次编辑,还要请同领域的其他科学家对研究内容做出评价,确保准确性。
但媒体要求发稿时效性该怎么办?西方科学界与科学传播界在多年磨合后,建立了限时禁发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限时禁发(Embargo)指的是学界会事先发布重要研究成果给注册记者以供学习和请同行评议,但媒体不能在论文发表前报道。这一制度解决了新闻时效性与科学知识生产周期之间的矛盾。
在媒体记者按照上述程序完成稿件后,往往还会有非常资深的科学编辑负责把关。如果碰到像“香蕉致癌”这种“重大”问题,媒体通常会请教经常联系的科学家,确保刊登出来的内容的正确性。
上述的科学信息传播机制并不仅限于主动信息发布。当一些并非来自主流科学界的科学性内容确实事关重大、吸引眼球,让媒体不得不报道时,媒体往往要寻求主流科学界的看法,同时在报道中也会明确强调,这些信息并未经过同行评议研究的检验。
2011年美国发生过的一起事件为此提供了鲜明的写照。当时,美国普渡大学一位知名的农业科学家Jon Huber给美国农业部长写信,指出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与一些植物菌病有关。美国经济作物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因此美联社等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引述了多位科学家要求Huber拿出证据的呼吁,但是Huber始终无法提供证据。对此,肯塔基大学作物病原学家Paul Vincelli评论说:“不论Huber说得是对是错,我们都是在谈论极端的论断,最起码也得拿出像样的证据来支持这些论断才行。”
在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没有因为这个消息充满眼球效应而仅仅做单方报道,而是力求采访涉事者的多名同行,反应科学共同体在这方面的主流意见。
另外一个案例也值得一提。2011年11月,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消费者保护组织消费者联盟指出,多个品牌的苹果汁砷含量超过了饮用水的健康标准。对此,美国主流媒体普遍进行了报道,但首先没有媒体像中国国内媒体遇到此类事件后使用“苹果汁砷含量超标”这样的醒目标题,大部分都使用“某机构发现苹果汁砷含量如何”这样的表述方式,或在“砷含量”超标这样的标题上打上问号。主流媒体的报道都会引述大学中的第三方专家、果汁协会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观点,后者认为,“超过饮用水标准不等于果汁有问题,因为并没有果汁砷含量的标准”。
在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媒体、科学界以及行业协会,都按照证据支持、同行评议和声音多元化的原则,在向公众发布重要信息的同时,也避免这些信息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劣币信息驱逐良币
相比之下,中国缺乏的并不仅仅是这些确保信息合理、准确但同时又能反应多元声音的信息流动机制。恰恰相反,我们的整套体系都在促使着恶劣信息驱逐有价值信息。在此过程中,国民科学素质虽然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并不是决定性的。
检讨西方信息传播机制,我们发现,政府、科学界、媒体、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产业界,每一个环节都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信息生产者,按照基于证据、言责自负、同行评议和观点多元化的游戏规则传播信息。对于积极的信息,这一体制会形成层层背书,不断强化传播效力和信息的权威性;而对于劣质信息,虽然不能杜绝其产生——我们在电影《蜘蛛侠》中看到的邪恶科学家,现实中也有可能会存在——但在这一体制下,劣质信息或不确切的信息可能被层层过滤,其在社会上的流传也会被多重“设防”。
经过这等过滤,一些流言还能对政策的改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上面说的“苹果汁砷含量超过了饮用水标准”,既督促了FDA会同有关科研机构商谈是否需要制定苹果汁砷含量标准,也能提醒公众消费苹果汁时多一个心眼儿,而且还没有造成举国“谈苹果汁色变”的局面。
再看看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在信息发布的起点,作为信息生产、供给者的科学界,既缺乏面向公众和媒体沟通的动力与激励,也缺少足够的独立性。媒体抽样研究表明,中国科技类新闻信息的供给者,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一支独大,科学界自主发布信息少之又少。
中国科学界不仅缺乏始发信息的动力,在应对重大科技、健康与环境事件时,绝大多数时候还都给人以附和政府的形象。中国的政府部门固然社会动员力量极为强大,但以来长期缺乏信息透明的传统和对信息封闭的约束,政府官员又并非全知全能,难以在第一时间意识到需要动员各界力量扼杀信息劣币,再来宣传官员们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确保政治方向的宣传运动上,哪有闲工夫去搭理不过是让升斗小民们多吃点绿豆的养生谬见?
而在中国缺乏信息发布的透明机制,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官民情绪严重对抗的情况下,科学家往往被形容成政府的附庸,其本来具有的基于科学证据的独立性,以及这种独立性所蕴含的社会中立性往往丧失殆尽。看看在争议问题上载有科学家声音的报道后面动辄数百篇愤怒的网友评论就可见一斑。不要以为这些网民评论多是一些愤青发泄,其所代表的整个社会心态难免不会影响到对记者对不同信源的采用。
而信息劣币——不论是气功大师们的“神迹”还是绿豆保健的“奇效”——则有充分的能量克服中国信息流动机制的种种缺陷。首先,在其发布源头,始作俑者们既有信息发布的动力,又有商业利益的支持,也不会遇到媒体界“无论文,无科研成果”的既定规则的阻击,因为中国媒体压根儿就没有形成这一套基本的规则体系。
这些信息的劣币既然得以发布,往往不需要担心科学家或者权威专家对此“挑三拣四”,因为他们即便知道这类劣质信息很有可能招摇撞骗、贻害民生,但既缺乏动力,也缺乏渠道来仗义执言。
毋庸置疑,缺乏科学素质的大众对此类养生奇迹的拥戴也让它们拥有了市场。但此处不必高估科学素质欠佳的作用,因为公众并不决定这些信息的生产和流动。
那么作为另一个环节的媒体表现如何呢?在基于(论文)证据、多方评议原则的缺失让媒体确保信息准确的能力严重受限的同时,中国官民对立的分化也同样影响了媒体的传播效果。党报媒体虽然在报道信息劣币时往往不会“乱来”,但其在市场上的声音已经非常弱小,它们受命驳斥不良信息时也往往会受困于公众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很多市场化媒体在把握和消费官民对立情绪的同时,也在恣意挥霍着这种情绪,把一些体现政府管理失误的案例放大数倍,把源于制度惰性的透明度低解读为官员和专家串通一气故意隐瞒。如果说,在一些政治路线或者社会敏感事件上,媒体尚不能尽情消费官民对立的情绪,在事关科技、环境、健康等“边缘”领域,驳斥政府和专家们“真实的谎言”,则往往会带来一片叫好声。
构建良性循环的信息传播体制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信息发布体制,其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要改造也并非一日可就。改造的核心,还在于形成畅通的正面信息发布机制,通过信息生产各环节的自律,形成劣质信息的审核机制。
首先,当政者需要在态度上认识到,科学传播是从事科研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政府甚至是整个社会信息透明性的重要环节,而并非是处于宣传成绩的需要,也不是为了绥靖民意。在此基础上,应该设立各种奖惩制度来鼓励科技界人士积极投身传播工作者。
其次,尽管传播工作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着传播科技信息的科研机构仅为当政者的附庸。基于证据、基于科学界基本规则的独立性,是科学机构和科技类信息获得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基本前提。
第三,媒体机构也应当通过培训以实践磨练,引进和确立已经在西方科学新闻领域确立起来的诸多信息生产规则。这些规则并非仅仅适用于来自科学界的科研成果,也同样可以应用在确保公共利益的调查报道上。同时,消费官民对立情绪决不能以牺牲专业性和新闻操守为代价。
第四,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包括微博民意、网络民意在内的公众对科学和科学争议事件的诉求,背后体现了民众真实的关切和对垄断性权力的抵制,具有相当程度的合法性。它们应该超越于官民对立的现实,为奠定理性的科学与公众的对话奠定基础。
在这些制度安排能得以逐渐确立的同时,既定的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当然必不可少。但这一过程并非静态的公民学习的过程。公民科学素质恰恰应该伴随着科技类信息发布体制上良币驱逐劣币机制的逐渐建立,而得以逐步的提升。
(本文转自作者科学网博客: )
贾鹤鹏,中国科学院《科学新闻》杂志原总编辑、美国康耐尔大学传播学在读博士,长期从事科学新闻的发展和在中国具有开创性的科学传播工作。
更多专栏文章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你可能感兴趣
会计学硕士生,摄影爱好者
本文的手法跟伪科学一样,都是用激发负面情绪来达到作者的目的,而不是理性分析。引用文章内容:中国科学界不仅缺乏始发信息的动力,在应对重大科技、健康与环境事件时,绝大多数时候还都给人以附和政府的形象。中国的政府部门固然社会动员力量极为强大,但以来长期缺乏信息透明的传统和对信息封闭的约束,政府官...这一段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中国科学界看起来附庸于政府,因为政府信息管制太过分(缺乏信息透明的传统和对信息封闭的约束),因为政府对于信息的管制力度还不够(不是全知全能),因为政府要做政治宣传,所以政府没有精力打击伪科学。请问作者,政府的信息管制,到底是做得太过,还是做得不够?科学界看起来是附庸和政府没有精力打击伪科学有什么逻辑关系?引用文章内容:而在中国缺乏信息发布的透明机制,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官民情绪严重对抗的情况下,科学家往往被形容成政府的附庸,其本来具有的基于科学证据的独立性,以及这种独立性所蕴含的社会中立性往往丧失殆尽。观点的独立性来自给出观点的人,而不是阅读观点的人。或者说,如果观点的独立性取决于阅读观点的人,那么独立性只能是主观存在。只有当某个科学家本身的独立性存在问题,例如与某厂商有利益关系时,才有可能存在独立性问题。只要观点是用合乎学术规范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怎么可能存在独立性问题?而所谓“社会中立性”,本来就是“独立性”的一个部分,表示没有因为利益关系而产生观点的偏差。请问作者,阅读者的主观判断,如何能影响科学研究的客观独立性?引用文章内容:不要以为这些网民评论多是一些愤青发泄,其所代表的整个社会心态难免不会影响到对记者对不同信源的采用。首先,网民并不能代表社会。或者说,如果网民作为社会总体的一个样本,是存在显著偏差的。而记者对于信源的采用,应该是职业技能范围内的问题;如果某记者在报道中涉及利益关系,那就是职业道德范围内的问题。但不论如何,怎么会涉及读者的态度?请问作者,你自己的科研活动中,会因为读者/审稿人的态度,就改变对于信源的评价标准吗?引用文章内容:毋庸置疑,缺乏科学素质的大众对此类养生奇迹的拥戴也让它们拥有了市场。但此处不必高估科学素质欠佳的作用,因为公众并不决定这些信息的生产和流动。请问作者,微博,博客,人人网等网络社交手段对于伪科学的传播居然是没有重大贡献的?如果科学素质高的话,难道大众还会各种转发,转载?难道公众没有决定这些信息的流动?或者说,如果不是公众决定的,那又是谁决定的?作者先预设了“一切都是制度的错”的立场,企图把伪科学的问题都归结为政府问题。在论证其观点时,通过调动读者负面情绪,回避了中国科学界在主观上,由于缺乏利益驱动,并不愿意花较多精力参与打击伪科学的事实。作者混淆了“大众认为科学界是政府的附庸”“科学界的确是政府的附庸”“政府在经济上支持科学界”三种不同的概念,试图营造“因为政府在经济上支持科学界,所以科学界一定是五毛”的舆论氛围。请问作者,美国那些接受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都是“美分”吗?媒体不沿用学界的审查制度,媒体过分消费民意,这些都是媒体自己的问题。与官民矛盾有什么关系?请问作者,难道是官民矛盾迫使媒体这么做的?媒体作为盈利机构,为了赚钱投大众所好,无可厚非。但是在监管缺位的情况,某些媒体为了收入歪曲事实,纯粹是其自身的问题。请问作者,这与官民矛盾有什么逻辑关系?
还有就是很多国人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世界还有很多奥妙不是你能知道的”、“老祖宗的东西你敢说不好?!”、“大家都是这么说/认为的”等等等等,实在让人无力吐槽啊。
要说30年前气功家、特异功能者满地都是的时候伪科学横行还差不多,现在这几个大师跟那时候比,连一小撮余孽都算不上,怎么就横行了,标题党。。。再说西方就没有伪科学了?水知道答案是哪来的?星座、血型算命是哪来的?吸引力法则是哪来的?和这些东西相比,我们的气功大师养生专家,也就是米粒之珠~~你要说伪科学,可别抓小放大,就跟中国过不去。媒体的责任当然是要付的,不过劣币驱逐良币那是规律无法改变,劣币的生命力本来就强大,人们要懂得分辨真伪,知道怎样去对待,才是最重要的。要是把责任都推给制度,我们都不用做什么了,还要果壳网干嘛。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81)
我朝就是个悲剧来自
另外谣言往往比事实更让人着迷,也更让人乐于分享。比如这两天微信上有个照相时的X大禁忌,第一条就是不要和X年古树合影,但如此拙劣的谣言也吸引了相当多人点赞和转发。
还有就是很多国人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世界还有很多奥妙不是你能知道的”、“老祖宗的东西你敢说不好?!”、“大家都是这么说/认为的”等等等等,实在让人无力吐槽啊。
确实好无力啊 各种
中国好多谣言还来自于空间说说 微博。那些无良博主为了博取转发量和赞量无限夸大事实。果然中国是个不造谣会死的国家来自
引用 的话:中国好多谣言还来自于空间说说 微博。那些无良博主为了博取转发量和赞量无限夸大事实。果然中国是个不造谣会死的国家微博空间说说加1[blockquote]来自
要说30年前气功家、特异功能者满地都是的时候伪科学横行还差不多,现在这几个大师跟那时候比,连一小撮余孽都算不上,怎么就横行了,标题党。。。再说西方就没有伪科学了?水知道答案是哪来的?星座、血型算命是哪来的?吸引力法则是哪来的?和这些东西相比,我们的气功大师养生专家,也就是米粒之珠~~你要说伪科学,可别抓小放大,就跟中国过不去。媒体的责任当然是要付的,不过劣币驱逐良币那是规律无法改变,劣币的生命力本来就强大,人们要懂得分辨真伪,知道怎样去对待,才是最重要的。要是把责任都推给制度,我们都不用做什么了,还要果壳网干嘛。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引用 的话:说30年前气功家、特异功能者满地都是的时候伪科学横行还差不多,现在这几个大师跟那时候比,连一小撮余孽都算不上,怎么就横行了,标题党。。。再说西方就没有伪科学了?水知道答案是哪来的?星座、血型算命是...吸引力的宣传者们还使用某不圣洁蛤蟆作为论证呢。。。
引用文章内容:nopaper, no news求空格
会计学硕士生,摄影爱好者
本文的手法跟伪科学一样,都是用激发负面情绪来达到作者的目的,而不是理性分析。引用文章内容:中国科学界不仅缺乏始发信息的动力,在应对重大科技、健康与环境事件时,绝大多数时候还都给人以附和政府的形象。中国的政府部门固然社会动员力量极为强大,但以来长期缺乏信息透明的传统和对信息封闭的约束,政府官...这一段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中国科学界看起来附庸于政府,因为政府信息管制太过分(缺乏信息透明的传统和对信息封闭的约束),因为政府对于信息的管制力度还不够(不是全知全能),因为政府要做政治宣传,所以政府没有精力打击伪科学。请问作者,政府的信息管制,到底是做得太过,还是做得不够?科学界看起来是附庸和政府没有精力打击伪科学有什么逻辑关系?引用文章内容:而在中国缺乏信息发布的透明机制,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官民情绪严重对抗的情况下,科学家往往被形容成政府的附庸,其本来具有的基于科学证据的独立性,以及这种独立性所蕴含的社会中立性往往丧失殆尽。观点的独立性来自给出观点的人,而不是阅读观点的人。或者说,如果观点的独立性取决于阅读观点的人,那么独立性只能是主观存在。只有当某个科学家本身的独立性存在问题,例如与某厂商有利益关系时,才有可能存在独立性问题。只要观点是用合乎学术规范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怎么可能存在独立性问题?而所谓“社会中立性”,本来就是“独立性”的一个部分,表示没有因为利益关系而产生观点的偏差。请问作者,阅读者的主观判断,如何能影响科学研究的客观独立性?引用文章内容:不要以为这些网民评论多是一些愤青发泄,其所代表的整个社会心态难免不会影响到对记者对不同信源的采用。首先,网民并不能代表社会。或者说,如果网民作为社会总体的一个样本,是存在显著偏差的。而记者对于信源的采用,应该是职业技能范围内的问题;如果某记者在报道中涉及利益关系,那就是职业道德范围内的问题。但不论如何,怎么会涉及读者的态度?请问作者,你自己的科研活动中,会因为读者/审稿人的态度,就改变对于信源的评价标准吗?引用文章内容:毋庸置疑,缺乏科学素质的大众对此类养生奇迹的拥戴也让它们拥有了市场。但此处不必高估科学素质欠佳的作用,因为公众并不决定这些信息的生产和流动。请问作者,微博,博客,人人网等网络社交手段对于伪科学的传播居然是没有重大贡献的?如果科学素质高的话,难道大众还会各种转发,转载?难道公众没有决定这些信息的流动?或者说,如果不是公众决定的,那又是谁决定的?作者先预设了“一切都是制度的错”的立场,企图把伪科学的问题都归结为政府问题。在论证其观点时,通过调动读者负面情绪,回避了中国科学界在主观上,由于缺乏利益驱动,并不愿意花较多精力参与打击伪科学的事实。作者混淆了“大众认为科学界是政府的附庸”“科学界的确是政府的附庸”“政府在经济上支持科学界”三种不同的概念,试图营造“因为政府在经济上支持科学界,所以科学界一定是五毛”的舆论氛围。请问作者,美国那些接受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都是“美分”吗?媒体不沿用学界的审查制度,媒体过分消费民意,这些都是媒体自己的问题。与官民矛盾有什么关系?请问作者,难道是官民矛盾迫使媒体这么做的?媒体作为盈利机构,为了赚钱投大众所好,无可厚非。但是在监管缺位的情况,某些媒体为了收入歪曲事实,纯粹是其自身的问题。请问作者,这与官民矛盾有什么逻辑关系?
引用 的话:文的手法跟伪科学一样,都是用激发负面情绪来达到作者的目的,而不是理性分析。这一段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中国科学界看起来附庸于政府,因为政府信息管制太过分(缺乏信息透明的传统和对信息封闭的约束),...官民矛盾-不信任政府-不信任由政府供养的科学界-不承认科学家的独立性-宁肯相信缺乏常识的谣言而不是科学家的判断是这么个逻辑吧
外国虽然没有气功,但是各种大师和追随的信徒也不少啊
生理学博士
国外大家都信上帝又怎么说?忍忍吧,不行只能回火星了。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对中国人的几点评价,经典且耐人寻味:1.非常聪明,但非常相信传言;2.凡事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终抢坟地,从头抢到尾;3.在大事上能忍气吞声,但在小事上却斤斤计较;4.能通过关系办成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5.计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6.动辄批判外界,却很少反思自己;7.自己爽不爽没关系,反正不能让别人爽;8.不为朋友的成功欢呼,却愿为陌生人的悲惨捐助;9.不为强者的坚持伸手,愿为弱者的妥协流泪;10.不愿为执行规则所累,宁愿为适应潜规则受罪; 11.不为大家的利益奋斗,愿为大家的不幸怒骂;12.不为长远未来谋福,愿为眼前小利冒险。
通俗易懂而又看似牛逼的姿势-知识就容易传播....
请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水知道答案是谁写的?什么植物有感情的研究是谁做的?什么磁疗大师梅斯默尔,什么基督教科学派,什么占星术,什么颅相术,什么世界末日预言,什么诺查丹玛斯啊,瓦尔德的金字塔神秘主义啊,什么精神导师啊,各种邪教集体自杀啊,什么顺势疗法啊,关于外星人之类诸如众神之车……请问这些都是中国人搞出来的吗?
引用 的话:对是教育的问题……大家想想你小时候接受的语文教育,是不是经常有一种题“用XXX代替原文中的XXX好不好啊?”答案一定是不好,原作者写出来的绝对是精雕细琢的,看似随意的一句话绝对不可能是闲笔,一定有伏...我想起了一个段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果壳应该发起成立《媒体科技新闻自律委员会》,对涉及科技的新闻进行内部评议。
唉,中国的长辈效应很强啊,没办法来自
会计学硕士生,摄影爱好者
引用 的话:官民矛盾-不信任政府-不信任由政府供养的科学界-不承认科学家的独立性-宁肯相信缺乏常识的谣言而不是科学家的判断是这么个逻辑吧如果是这么个逻辑,那么我个人认为,问题是出在,公众不知道学界的工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同行评议为代表的评审方式。进一步,这并不是政府或者制度的问题,参考欧美或者任何一个在“公知”看来官民矛盾比较小的国家,科学界都存在被资助的问题。按照你所描述的逻辑,岂不是全世界的科学界都是不同利益集团的走狗?
引用 的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水知道答案是谁写的?什么植物有感情的研究是谁做的?什么磁疗大师梅斯默尔,什么基督教科学派,什么占星术,什么颅相术,什么世界末日预言,什么诺查丹玛斯啊,瓦尔德的金字塔神秘...如果没这类东西,詹姆斯兰迪至于拿1W美元出来群嘲么……
这些人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私利,获得名声。来自
引用 的话:如果是这么个逻辑,那么我个人认为,问题是出在,公众不知道学界的工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同行评议为代表的评审方式。进一步,这并不是政府或者制度的问题,参考欧美或者任何一个在“公知”看来官民矛盾比较小的...不相信官媒不是问题,问题是连自己都没想清楚怎么回事就跟着隔壁王大妈家二狗子他大姨夫一条船了,这才是最可怕的,这等于自行放弃了独立思考和进行科学评判的权利,将自己完全托付于其他人,纯粹是一种怠惰
应该承认文章还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与其千方百计严打劣币,不如多想方设法引进良币。 对于监管机构事事“限娱”的做法,不怎么认同。
软件工程师,网路安全从业者
觉得这篇文章缺乏客观,《为什么中国伪科学横行?》 这个标题,究竟是 中国伪科学横行,还是各个国家伪科学横行而中国只是其中之一呢?所谓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西方国家星座、邪教也有很多,这种大背景都没有调查描述清楚,就开始论述,这个跟那些传播伪科学的也没什么两样吧。
果壳网越来越不行了,这么水的文章都搬上来。现在气功大师再横行能比得上80年代?
标题党误国误民啊!来自
起码果壳网的文章评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媒体的同行评议了
显示所有评论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科学院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