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宝.廷.凤.振.张姓 字辈 凤 国 广

朱姓家谱介绍
朱姓家谱介绍
09-09-04 &匿名提问 发布
朱氏族谱- - 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家族: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3子晋王朱(木+冈)家族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5子周王朱(木+肃)家族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6子楚王朱桢家族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7子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家族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10子鲁王朱檀家族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11子蜀王朱椿家族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3子代王朱桂家族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14子肃王朱(木+英)家族 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5子辽王朱植家族 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 16子庆王朱(木+旃)家族 秩邃(宀+真)台(才头+鼎),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行的中间+干),骘眷发需昆 18子岷王朱(木+便)家族 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礻+西头+土)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鎔基即使岷王后裔。 19子谷王朱(木+惠)家族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 20韩王朱松家族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王+景)逵,(颤不要页旁)韶愉灏(忄造),令绪价蕃维 21子沈王朱模家族 佶幼诠勋胤,恬(王+呈)效回(王+皇),(氵+是)源(言+西头+土)皙(日韦) ,圭璧澈澄昂 23子唐王朱(经纟改为木)家族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5子伊王朱(木+彝)家族 (禺+页)勉(讠+是)(讠+于)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希望有所帮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朱姓家谱[编辑本段]朱姓家谱介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按照历代规制,也编制了皇家家谱,称为玉牒,朝廷设有专官管理,称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由于战乱,明代的玉牒没有存世。  家谱的编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全宗室或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到重。  修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阳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谱》,1993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族谱的内容  各家朱氏谱牒,其体例分类多少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般的朱氏族谱,大都有这几项内容:  (1)谱名,(2)谱序,(3)目录,(4)凡例,(5)恩荣录,(6)遗像、像赞,(7)五服图,(8)家规家法,(9)宗支世系,(10)谱系本纪,(11)任宦记,(12)家传,(13)祠宇,(14)坟茔,(15)艺文,(16)族产,(17)派语,(18)后跋,(19)领谱字号,(20)杂录等等,共约20类。可见,族谱相当一部志书,其内容极为丰富,它记述了本族姓的来源、世系、迁徙、婚姻、族人事迹、经济状况、丧葬、祀典、家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主义文化的百科全书。  谱名,朱姓族谱名称有称“朱氏族谱”的,也有叫“朱氏家谱”的。此外,有的称“支谱”,也有的称“统宗谱”或“通谱”。有的族谱还在名称上详细注明地域或宗支,如朱次琦所编《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又如《紫阳朱氏建安谱》、《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  谱序  谱序,是族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由本族名流与本族有渊源关系(如亲朋好友)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修谱的历史、本族姓的源流。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谱序,数量极多。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谱序》。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族谱的保存  中国人对待族谱的态度是极神圣的,各族姓往往把本族家谱作为圣物收藏,朱姓也不例外。朱姓对族谱的爱惜程度可从同治壬申年湖南紫阳堂《朱氏族谱》上所载的《领谱家规》一文反映出来。  《领谱家规》  谱乃通族法物也。祖宗之名号攸存,埋葬之山方攸寄。编号分给,须当视同至宝。凡有事看谱,务宜洗手焚香,拂拭几席,然后开箱启谱,眼同观看。看毕即数清部数,随贮谱箱。毋得剜补添墨污由秽,并不得传至异姓与异姓人抄媵。每年冬至,各捧家谱,齐赴宗祠;祭祖行礼毕,宣讲家政,即将谱册验明。倘领谱者精谱不到,即系卖宗鬻祖之人。除家法惩治外,另择贤明者收管。其剜补污秽者,均罚银五两入祠。然验谱牒,须举素行公正者同验,亦毋得作奸贻害,违者公同议罚。今编立“祖泽绵长隆祀典,孙技繁衍振家声”字号,订为十四册。草谱文册,编立“孝友睦姻任恤”字号,各房照字号具领收存。谨将字号另列于后,毋得彼此互易,致有重收偏废,以干罚责。慎之、慎之。  也因此大批朱姓族谱从“文革”之火和“扫四旧”余烬中被抢救出来,为我们今天的寻根和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今天,国内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谱极多,其中,仅北京图书馆所藏朱姓族谱就72部之多,其族谱数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见载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中的朱姓族谱更多,达88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据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家谱目录》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谱也有60部计771册71652页之多。  --------------------------------------------------------[编辑本段]朱姓家谱文献目录  中国国家·大兴朱氏家乘五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锡庚撰  河北省  河北抚宁·朱氏谱图一幅 藏地:河北抚宁县上庄坨乡未村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稿本  上海市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朝坤等修 清嘉庆七年(1802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文忻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文烈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家谱三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朝栋纂 清道光间刻本三册  上海·朱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澄俭续修 1928年活字本  上海南汇·周浦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 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民国)朱世杰 朱惟恭修 1926年铅印本  上海宝山·罗阳朱氏重修家谱四卷 藏地: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美国 (民国)朱诒彬续修 朱世贤纂 1934年排印本四册  江苏省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嘉龄编 清光绪三年(1877年)钞本四册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新谱稿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朝柱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树滋堂木活字本二册  江苏盱眙·朱氏入支宗谱十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兆藩等修 1929年务本堂木活字本十册  江苏扬州·朱氏族谱四卷  江苏邗江·邗东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上斌等编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白鹿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靖江资善堂朱氏支谱十卷 藏地:复旦大学 (民国)朱一凤等纂 1941文华斋石印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乘□□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图书馆 民国初钞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谱二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下舍乡顾家村 (民国)朱思襄主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十二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泽林等重修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余镜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江都·维阳都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朱步南等十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活字本十四册  江苏·江都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治卿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六册  江苏·江都朱氏重修族谱十四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承业主修 1920年铅印本十四册  江苏·泰兴朱氏宗谱八十四卷 藏地:南京市图书馆 (清)朱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十二册  江苏南通·崇川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 (二部) 江苏南通市图书馆 (民国)朱大淼 朱阳生纂 1917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八册  江苏·如皋范湖州朱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民国)朱祖荣总纂 1920年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月潭汪润朱氏支谱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淑续编 清道光七年(1827年)序刊本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朱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人民大学 美国 (清)朱淳高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镇江·润东彪林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华锦章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  江苏镇江·顺江洲朱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琳朱洪文七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注经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丹徒·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锡九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敬岭堂活字本八册 ·  江苏丹徒·朱氏九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永煦修 丁德昌辑 1921年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 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六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江苏扬中县(二部)民国间木刻本十册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藏地: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十二册  江苏丹阳·云阳朱氏重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克导修 单景云纂 1919年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丹阳·云阳观东朱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从金 朱之兰经修 1919年在兹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兰东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朱兆荣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宗正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清)朱鹤皋撰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凝祉堂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韩枢朱氏续修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裕昌等纂 清光绪四年(1878年)崇道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古歙潭渡朱氏迁常支谱八卷 藏地:美国 (清)朱鲁堂等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义安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长松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怀淳堂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景元 朱景昌等修 1920年紫阳堂刻本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朱氏宗谱二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 (民国)朱润培编 1931年石印本  江苏武进·马鞍墩朱氏宗谱六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光勋 朱有德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绍文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美国 (清)朱邦英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年)遗直堂活字本六册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民国)吴文盛修 1944年遗直堂木活字本  江苏武进·硕乔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顺德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敬义堂铅印本八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光耀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彝伦堂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朱百昭 朱绪曾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四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存卷2—7、9—12、14)(民国)朱永炳修 朱炳坤纂 1947年诒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四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友仁等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听彝堂活字本二十四册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朱元标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听彝堂活字本  江苏无锡·紫阳朱氏家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京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朱继祖修 朱祖镐辑 1924年听彝堂刊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注书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江苏江阴·池墩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朱晋松修 1947年木刻本十册  江苏宜兴·宜荆朱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朱人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树滋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宜兴·古临津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宣统三年(1911年)怀新堂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宜兴·七修扮里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民国)朱良英修 1940年白鹿堂铅印本十二册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族谱二十首一卷补刻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大学(清)朱恩沐纂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朱瑛编。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敦伦堂刻本三十二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苏州博物馆 美国 — (清)朱必荣等辑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敦伦堂刊本二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七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凤衔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活字本七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必江修 清光绪间追远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 (民国)朱述祖等修 1915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活字本八十册  江苏苏州·紫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苏州博物馆 民国钞本一册  江苏常熟·虞山朱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昌风 朱泰云主修 朱绂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惠迪堂刻本十五册  江苏常熟·朱氏先世事实录一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清)翁,b存邵斋熊等撰民国间徐兆玮钞校本一册  江苏吴县·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荣珍 朱书传等续修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刊本五册  江苏吴县·紫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熊飞等修 · 清咸丰六年(1856年)钞本二册  江苏沙洲·杨库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民国)朱叙全 沈 清耀等纂 1925年宗德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省  浙江杭州·紫阳朱氏武林派宗谱十二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4、9—12)(清)朱封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刻本  浙江杭州·武林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朱廷庆原辑 清钞本  浙江余杭·唐楼朱氏家谱藏地: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清)朱执庵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本一册  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副谱藏地: 日本 清乾隆间写本六册  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副谱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朱鼎武等补辑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介锡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富阳·东安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富阳县南津乡南四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木刻本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四卷 系图六卷 行传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振麟等修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敦伦堂刊本四册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五卷 系图七卷 行传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锤朱风标等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敦伦堂活字本十八册  浙江·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文集五卷 系图六卷 行传九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日本美国 (清)朱耀纂 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美国 (清)朱永等修 清嘉庆三年(1789年)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妙助等修 1932年木活字本十册  浙江·萧山翔凤村朱氏家谱十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城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翔凤朱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大纂 清宣统元年(1909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萧山桃源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萧山县志办公室  浙江宁波·蛟川东管朱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声榜编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宁波·镇海朱氏运石浦家乘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朱传型编 1934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余姚朱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辽亏大连市图书馆 吉林大学 浙江余姚黎洲文献馆 美国 (清)朱兰总修  浙江·余姚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清)朱九畴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本堂铅印本二十册  浙江·余姚朱氏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梨洲文献馆 (民国)朱元树总修 1931年一本堂活字本  浙江·余姚长丰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朱志炎 朱志园修 1927年树德堂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清)朱学 山 朱学 宜等纂 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五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充炽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继述堂活字本五册  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善晋纂 1929年继述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鄞县章村乡朱汤村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鄞县章村乡朱汤村 (民国)朱久来 徐廷璋等纂 1919年入和堂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鄞县·四明朱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残)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炳蕃纂 1914年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鄞县·四明鄞江新安朱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沈济川等纂 1933年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鄞县·光溪朱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存卷首、卷1—7) (民国)朱远萍纂 1937年木活字本  浙江·慈潘江朱氏宗谱三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国)朱凤翔 周毓纂 1928年钞本一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洪文中修 清嘉庆十年(1805年)钞本二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翁有基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钞本二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丁谦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钞本八册  浙江象山·关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民国)王九维修 1946年钞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谱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马丙书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唐翰朱氏宗谱二十七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民国)鲍谦修 1914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朱氏大二四房房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钞本  浙江象山·朱氏人房房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民国钞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朱嵩龄朱守葆补辑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谱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存一册)(清)朱荣修 清咸丰间刻本  浙江嘉兴·秀水朱氏家乘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存卷4) (清)朱建子辑朱德遴重修 清钞本  浙江嘉兴·朱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一册  浙江嘉兴·朱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守葆修 清钞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统宗世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家刻本一册  浙江海宁·紫阳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2) (清)朱山音辑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浙江海宁·朱氏花园支家乘□□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首、卷1—3) (清)朱一是辑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存宗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奕载堂刊本七十六册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2上、3下、9下、10、19上) (清)宋家珍 朱仁寿纂 清光绪二年(1876年)刻本  浙江·海宁花园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维行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奕载堂刻本四十册  浙江海宁·花山朱马氏家乘八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美国 (清)朱昌颐 马惟阳编 清咸丰七年(1857年)远堂刊、民国间增补印本  浙江海宁·海昌朱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昌燕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哲延堂刊本  浙江平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朱国兰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木刻本五册  浙江·海监澉浦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卷1) (清)朱毓文 朱文骧辑 清道光间思成堂刻本  浙江海盐·朱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清)朱元翰修 朱寿均等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十五年(1889年)刻本  浙江海监·澉川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存世系表一册)民国间钞本  浙江湖州·紫阳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丙熙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惠均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河南省图书馆 (清)朱希孔辑 清道光二年(1822年)诚敬堂木刻本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士纯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诚敬堂刊本六册  浙江湖州·竹墩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彤书增修 朱纶补 清光绪三年(1877年)思成堂刊本六册  浙江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博物馆 (第三册)(民国)朱景仰 朱思缙纂 1920年木刻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承仁钞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写本二册  浙江长兴·松林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登瀛订 清嘉庆间玉泉堂刊本二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 藏地:日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朱氏谱中传文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焕祖等撰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写本一册  浙江长兴·山阴天乐朱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清)朱王印朱 生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十八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伟轩编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沛然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二册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朱福青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思成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天津市图书馆 河北大学 辽宁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增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氏五泉堂木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嵩临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光庭 清钞本一册  浙江绍兴·绍县白洋朱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国家大学 河北大学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民国)朱庆等编 1926年玉泉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渔后村朱氏宗祠草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民国)朱广润辑  浙江绍兴·会稽赏家村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钞本一册  浙江诸暨·紫岩镇山朱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禹甸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文裔堂活字本  浙江诸暨·紫岩镇山朱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师忠等修 1949年文裔堂活字本二十册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朱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朱化敦修民国间木活字本二十册  浙江·上虞桂林朱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观光等修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德源堂刻本 四册  浙江上虞·虞邑宝堰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 (清)朱廷伦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垂裕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上虞·虞邑宝堰朱氏宗谱九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允昌 朱乙圭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垂裕堂木活字本九册  浙江上虞·古虞朱氏宗谱十曝卷三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蒸馆 鹕: (清)朱士黻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同本堂铅印本十 四册  浙江上虞·重修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立秀总纂 1915年绍文堂活字本八册  浙江·上虞大庙胡同朱氏家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鸿儒等修 1917年同本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上虞·虞北兰阜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绍光等纂 1918年余庆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嵊县·剡北朱氏宗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民国)朱廷献总纂 1913年余庆堂铅印本五册  浙江嵊县·剡溪朱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忠汉修 1927年铅印本二十六册  浙江嵊县·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嵊县图书馆 (存卷1、4) (民国)朱记治 朱正修等修 1931年木活字本  浙江金华·潭溪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21) 清光绪五年(1879年)木刻本  浙江金华·潭溪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16下) 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1947年续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梅陇朱氏宗谱十六卷 附蒲墟朱氏大宗祠主谱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朱若寿 朱厚饮等修 1948年铅印本二十二册  浙江兰·西徐坞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兰县圣山乡 (清)永大重纂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兰·上朱紫阳郡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兰县圣山乡 (民国)方镜澄纂 1912年木刻本  浙江兰·珠打式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兰县圣山乡 (民国)璩佩兰修 1940年木刻本  浙江·兰朱村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兰县永昌乡朱家村(不全) 1947年木刻本  浙江兰·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浙江·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浙江兰县游埠区朱家山背村(缺二卷) (民国)祝谏朱道南纂  浙江兰·紫阳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兰县新周乡 木刻本  浙江东阳·蒲墟朱大宗祠主谱二卷 谱像十二张藏地:浙江东阳县潦村 浙江东阳县后村 (民国)朱献文纂 1923年木活字本  浙江义乌·山盘朱氏家谱十九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 4、9、19)  浙江义乌·剡溪朱氏宗谱二寸一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虞卿编 1939年活字本二十九册  浙江衢县·文林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员会 (民国)朱克孟修 1946年继开堂木活字本三册  浙江衢州·三衢朱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员会 (民国)朱奎荣续修 1925年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龙游·盈川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员会 (民国)朱裕椿修 1928年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常山·安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鲁乡西山(不全)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南丰朱氏族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水年坞村 191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阳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胡头村 (民国)徐燮修 1930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阳朱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胡头村 (民国)徐燮修 1936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芳村镇桐板岗村(存七卷) 1931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朱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存卷首、卷1) (民国)徐宝森修 1931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芙蓉乡古村 1931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耵昌朱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芙蓉乡前旺村 (民国)刘宗盛修 1940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五里乡大村(存卷1、3、4)  浙江常山·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不全) (民国)孙基明修 1942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安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鲁乡西山(不全) (民国)王有明 朱必法等修 1945年油印本  浙江常山· 清紫阳阳朱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渔村(存卷11-16) 194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朱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卢家村后黄  浙江兴临海·竹岙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清)郑联辉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台临朱冯复姓家乘二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清)冯鸿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大石殿前朱氏宗谱三编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民国)朱湛林纂 1913年稿本  浙江·临海大石殿前朱氏宗谱三易稿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民国)朱湛林纂 1923年稿本  浙江·临海大石殿前朱氏本支谱十四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民国)朱湛林纂 1929年石印本  浙江临海·阜头朱氏宗谱十四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1) (民国)朱捌户等纂 1919年木活字本  浙江遂昌·朱氏宗谱藏地:浙江遂昌县柘岱□乡柘岱□村民国间修  浙江遂昌·奕山朱氏宗谱二十七册藏地:浙江遂昌县湖山乡奕山村  浙江缙云·常朱氏宗谱二十二卷 藏地:浙江缙云县唐市乡中村 (民国)朱锦昭总纂 1928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河阳朱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缙云县档案馆 (民国)朱德善修 1942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名山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缙云县档案馆 (民国)朱士云总理 朱庆廷副理 1948年木活字本三册安徽南陵  安徽省  界山朱氏重修宗谱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朱永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滁州·菱溪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朱绍基等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澹远堂钞本三册  安徽滁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朱绍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修旧钞本三册  安徽滁县·菱溪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国澹远堂钞本  安徽·凤阳朱氏续修宗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煜勋修 1914年原钞本三册  安徽·泾县张香朱氏家谱七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游北涯纂修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家刻本一册  安徽泾县·泾川朱氏宗谱七卷 藏地:南京市图书馆 (明)朱爵纂修明嘉平靖刻本  安徽泾县·泾川朱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大学 河北大学 (清)朱世润等修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刻本十五册  安徽泾县·泾川朱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大学 (清)朱武朱月庭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本  安徽泾县·泾县朱氏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安徽博物馆 (清)朱武江 朱炳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刻本四册  安徽泾县·泾川朱氏支谱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朱一赐纂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刻一册  安徽泾县·泾川朱氏支谱□□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二卷) (清)朱绂等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  安徽泾县·泾川张香都朱氏支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国家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 美国 (清)朱纂修 清道光五年(1825年)刻本八册  安徽泾县·新修张香都朱氏支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朱一彬纂修 清道光六年(1826年)刻本六册  安徽泾县·泾川朱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朱益斋 朱益商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刻本六册  安徽泾县·朱氏一线谱不分卷 藏地:中山大学 清钞本四册  安徽徽州·新安朱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 宋)朱熹编 朱汝贤续 (明)朱长宗等重编明成化元年(1456年)刻本  安徽徽州·新潭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承锡钞录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钞本八册  安徽徽州·新安朱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清)朱元标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刻本二十册  安徽徽州·新安朱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朱碧成等续修 1920年虹瑞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休宁霓湖朱氏族谱四卷 藏地:南京市图书馆 (明)朱金 朱桂纂修 明钞本  安徽·休宁率□溪朱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光绪元年(1875年)写本二册  安徽旌德·旌川西溪朱氏家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明)朱真兴重修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刻本四册  安徽旌德·旌阳朱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由书销 安徽博杨堵 (清)朱氏萃涣堂统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刻本二十册  安徽旌德·旌阳凤山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安徽博物馆 (民国)朱德·朱家穆等纂修 1919年木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歙县·徽城朱氏世谱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据明嘉靖三十四年(1695年)朱世恩刻本钞本一册  安徽歙县·紫阳朱氏建安谱不分卷 藏地: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四川省图书馆 云南图书馆 (明)朱莹编订 1983年福建省博物馆 据明万历本复印本  安徽歙县·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一册) (清)朱嘉祚朱云编辑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稿本  安徽歙县·碣溪派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一册) (清)朱轮 朱元灏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775年)修钞本  安徽歙县·义成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汪菊如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存仁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歙县·朱氏宗谱十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朱嘉福重修 刘嵩泉纂 1921年百鹿堂刻本十册  安徽歙县·歙东叶祈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光碟纂修 1930年叙伦堂钞本六册  安徽歙县·朱氏本支百世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钞本一册  安徽歙县·朱氏统宗世系不分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民国钞本一册  安徽黟县·屏山朱氏重修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民国)朱懋麟纂修 1920年活字本八册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伯平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儒鸿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安徽潜山·潜邑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朱振纪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敦睦堂活字本十四册  安徽·霍邱朱氏五修宗谱定本八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清)朱黠朱墀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年)刻本六册  安徽寿县·朱氏续修支谱八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朱天庆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木活字本八册  安徽寿县·残本睢阳朱氏家乘续集篇次草目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清)朱胤朱凤喈纂 1936年吴慰祖油印本一册  安徽·朱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二册) (明)朱世恩重修明嘉靖刻本  安徽·朱氏正宗谱□□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五卷) 清乾隆刻本  安徽·朱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清)朱盛性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刻本二十五册  安徽·亮景堂朱氏宗谱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存卷1)民国间木活字本  安徽·惠连常朱氏宗谱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存卷16、18)民国间木活字本  福建省  福建乎和·朱家族谱藏地:台湾 (清)朱进琳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钞本一册  福建建阳·考亭朱氏文献全谱藏地:日本美国 (明)朱钟文续修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刻本六册  福建·建阳朱氏家谱藏地: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清)朱诒泰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本八册  福建·紫阳朱建安谱藏地:北京大学 福建龙景县文化馆 据明万历刻本影印二十册 江西景德镇,浮梁朱氏本宗世系图表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民国)朱启铃撰 1949年钞本一册  江西省  江西萍乡·萍北朱氏族谱三卷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 (清)朱照萱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午(1894年)木活字本四册  江西婺源·微婺紫阳朱氏正宗重修统谱九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明)朱相 朱样纂修明天启四年(1642年)家刻本十册  江西·婺源茶院朱氏家谱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刻本一册  江西婺源·考订朱子世家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扛永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泾县朱氏重刻本一册  江西弋阳·朱氏弋阳支谱一卷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 (清)弋阳朱氏合族纂修 清道光六年(1826年)光裕堂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南城·朱氏通谱三十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朱吉祥等重修 1936年鼎兴堂活字本三十八册  山东省  山东·平阴朱氏谱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民国)朱衍依等修 1917年继述堂刊本九册  山东单县·古单朱氏族谱六卷 附忠烈公尽节录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朱五信 朱五岭等续修 1935年忠孝堂铅印本七册  山东单县·古单朱氏族谱六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国燕贻堂铅印本  山东临沭·朱氏族谱 藏地:山东临沭县周庄乡西河□钞本  河南省  河南新安·朱氏宗谱一卷 藏地:辽宁辽阳县水泉乡台子村 (清)朱凤成纂 清道光年(1824年)稿本  河南安阳·彰德朱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美国 (清)朱宽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彰德朱氏刻本一册  河南·禹县(今禹州)朱氏家谱藏地:河南省图书馆 河南大学美国 (民国)朱迪瑞修1929年刻本  河南安阳·南成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京大学 (清)朱洪谥撰序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十五世孙朱垂绅钞本一册  湖北省  湖北武昌·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晓峰续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紫阳堂活字本十三册  湖北新洲·朱氏宗谱六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三店镇三店村 (民国)朱存金 朱心坦等创修 1925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朱氏宗谱三十八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幸福乡长塘村 (民国)朱左卿 朱华臣等创修 1947年木刻本  湖北·黄冈朱氏支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清)朱本炎等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积善堂木活字本九册  湖北黄冈·朱氏宗谱四十卷首六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余集乡青松村(缺十八卷) (民国)朱怀说 朱文华等续修 1930年木刻本  湖北·黄冈朱氏宗谱□□卷 藏地:湖北武汉市图书馆 (存卷6) 1931年刻本一册  湖北崇阳·朱氏家谱十八册 藏地:湖北崇阳县石城乡肥田村圳背 (民国)朱平元重修 朱金安纂修 1948年刊本  湖北咸丰·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湖北咸丰县档案馆 (清)朱劭村 朱劭杰 朱迪群续修 清道光六年(1826年)石印本  湖北·朱氏支谱八卷 藏地:中国科学 院图书馆 (清)朱德桢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积喜堂刊本九册  湖北·朱氏家谱□□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存卷15、17)紫阳堂刻本  湖南省  湖南湘潭·中湘朱氏三修族谱九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佑学 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九册  湖南湘潭·唐兴湾朱氏托上房九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德经等编修 1930年沛国堂活字本十四册  湖南湘乡·朱氏重修族谱三十五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三卷:1、2首) (清)朱建辅 朱国恒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观文堂活字本三册  湖南桂阳·蓝田朱氏通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清)朱映圭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鼎兴堂铅印本二十二册  湖南桂阳·朱氏通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朱瑞乡重修 1936年鼎兴堂活字本三十八册  湖南·桂阳廊木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咸亨 朱敷化修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三册  湖南慈利朱氏族谱三十七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民国)吴弹赦朱熙铸纂 1936年铅印本十二册  湖南益阳·丰城杨湖朱氏重修族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1、2、3、首) (明)朱学 礼修明万历刻本 一册  广东省  广东番禺·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朱时豫纂修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修钞本一册  -------------------------------------------------------[编辑本段]朱姓字辈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朱元璋为秦愍王朱樉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朱棡后裔,以: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20字为派语。  楚王朱桢后裔,以: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为本族派语。  代王朱桂后裔,以: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等20字为派语。  庆王朱椭后裔,以: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衍,骘眷发需昆”等20字为本支派语,以分昭穆。  朱撼后裔以: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等20字为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沈王朱模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佶幼诠勋胤,恬理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等20字为本系派语。  唐王朱桱的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等20字为本系派语。  伊王朱(木彝)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  “禺页勉諟讦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等20字为本系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自照运开祥,东南世绪昌,首先全一本,永远记宗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家族: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按正史记载是没有找到,现在还是个谜,其他的都是野史和民间传说不足以说明问题。至于胡濙与朱棣之间的谈话内容更是无人知晓!!
个人认为,朱棣最后没有找到朱允文,以他的心狠手辣,找到后早宰了。朱允文也没死在他的时代,朱棣伪造其为马皇后生的,他为朱允文“自焚”而哭泣,显然是造作。白寿彝主要著作有《回族人物志》、《中国通史》等,是著名历史学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一书中,有条脚注提到过“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 追寻建文帝的足迹 作者:保康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炆作为长孙继位,是为惠帝,在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并先后削去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而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因不满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乱,战争历时三年,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登上帝位,史称“靖难之变”。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体现在《明史》中对建文帝于城破后结局语焉不详,只说他“焚内宫”。但因明成祖朱棣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其所修的《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所质疑就不言而喻。相反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作为一个欲说还休的人物,历史上的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自焚了?还是出家了?是流亡海外了?还是隐居山林了?这恐怕是千古之谜了。故史学界将此列为明史“四大悬案”之首。目前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有多种说法,涉及了湖北、湖南、贵州、北京、江苏、四川、广东、江西等多个省市。其焦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说建文帝死于“自焚说”,第二类说建文帝削发为僧“出亡说”。 一.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自焚。燕王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认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因而建文帝不得不自焚。二.出亡说随着对建文帝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现综合各种资料,发现有如下几种说法:  1.北京西山说据《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和郑晓《吾学篇》记载,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流亡思恩州(今广西平果县)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因被人发现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为了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就被迎入宫内居住,死后葬于京郊西山,不封不树。 2.湖北洪山说据自称是建文帝后人所珍藏的《让氏家谱》记载,云建文帝出逃后,改姓让,单名鸾,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在湖南常德谢家镇,让鸾娶了一谢氏女子为妾,生二子,后又携妻子到武当山隐居。直至朱棣死后,他才带谢氏和二子到湖北江夏纸坊安家。现纸坊石洞附近,还有一座山叫“让家山”。其年老后,就在武昌宝通寺出家,法号应文,死后葬武昌洪山宝塔之南。3.贵州平坝说据《平坝县志》载:高峰山寺悬壁处,有“西来面壁”石刻,传出自建文帝手笔。并考证“西”可能是“玺”的谐音。高峰寺内斋堂地下有一处藏身洞,洞底有一石碑,上刻铭文:“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另一石碑为万历时所刻,碑文说高峰寺建于洪武七年,开山僧为秀峰大师,他于永乐四年七月收留过建文帝。4.江西上饶说 云建文帝藏身江西三清山后,隐姓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并大规模对三清宫等道教场所扩建。体现在宫内一处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据说是其墓冢。 有人据此考证墓葬之所以取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实际上是暗喻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竹”通“主”)之意。 5.江苏吴县说据《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搜寻建文帝下落中.胡濙访得建文帝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济寺内,后经姚广孝帮助,隐藏在穹窿山皇驾庵,死后就葬在穹窿山上。《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为此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直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才病殒于此。6.四川说有人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建文帝从云南大理逃到四川宜宾越溪河,隐居于隆兴,死后葬在隆兴的地下塔林(俗称空山,凿空山地而建墓)。甚至传说清康熙帝也曾来到越溪查访建文帝的遗迹。 重庆市的龙兴古镇,相传建文帝曾在此地的龙藏寺为僧,“龙兴”亦因此而得名。 重庆市瓷器口宝轮寺,相传建文帝曾隐居于此。后人因将所在的白岩山改称为龙隐山。宝轮寺也就称为龙隐寺。  7.云南武定说据《中国名胜词典》正续禅寺条载有“相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惠帝朱允炆避难入滇,在此(狮子山正续禅寺)为僧”可知建文帝曾在武定狮子山驻锡。寺中现有惠帝祠阁,阁内彩塑三尊僧像,中间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龙椅,据说就是建文帝像。像为清康熙初年所造。龛额书“明惠帝”三字。阁前对联为:“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据说寺内的乾坤双树、龙凤翠柏、月潭潜龙等十余处景物都与建文帝有关。 8.湖南湘潭说有人认为建文帝逃出南京后,其前左军都督何福参与了策划,并派家人护送建文帝逃亡。建文帝一度曾在江西临川栖身,于永乐二年来到湘潭银塘,改姓何氏。后因何福参与策划建文帝逃亡的事暴露,遂以自杀假报,潜来湘潭埋名隐居。 湘潭还有何必华(何歌劲推断也许为建文帝朱允炆)、何福和齐氏先祖的坟墓,还有一些古老的遗址、遗迹。9.贵州安顺说安顺崖壁上有块长10米,高6米,是用奇特的铁红色颜料写成的文字,似篆非篆,因无人能识,故称“红崖天书”。林国恩经过考证终于破译了“天书”:其成书约在1406年(明永乐四年),是逊国的建文皇帝颁发的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燕兵由金川门攻破南京———笔者注)。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1406年)。甲天下之凤凰(御制)。”如果译文准确无误,就能证实建文帝确已逃出,并图谋恢复。此外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亦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的诗文。10.漂洋出海说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显然明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南洋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既然有传言,近人据此考证出建文帝避难到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体现在《明史》中载有:&(胡濙)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看来户科都给事中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再究问建文帝踪迹。   综上所述表明: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朱元璋后裔证实其祖先为穆斯林的九大证据(中英对照)明朝皇族是回族穆斯林不少人质疑朱元璋或者他儿子朱棣的宗教属性,有的人认为他们是色目人,是正宗的回族穆斯林,而不是“汉人”后来改信伊斯兰教。有一个来自台湾的中国穆斯林,他姓张,名字教约瑟夫(Yusuf)。 他认为朱元璋或他儿子朱棣是穆斯林,台湾还有其他学者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张先生说,他的祖先娶了明朝的公主,因此,他也算是朱元璋的后裔,也因此了解明朝皇族信仰穆斯林的秘密。他还提供了令人震惊的证据来支持其观点,这些证据有:1。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家人在饥荒中死亡,朱元璋用白布包裹尸体,而用白布包裹尸体正是穆斯林葬礼特征。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亡者须穿“克凡”(白布殓衣)后土葬。注:海外著名史学家黎东方博士所着的细说中国历史系列中《细说明朝》记载:“他是贫农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岁的一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灾,蝗虫与瘟疫先后降临到他的家乡,濠州钟离县(安徽凤阳),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大哥朱兴隆,在几天内相继去世,家里的现款极少,买不起三口棺材,更买不起坟地,幸亏有邻居刘家心好,准他和二哥朱兴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尸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刘家坟地的一个角落。” 2。朱元璋最亲近的文臣武将主要是穆斯林组成,因此,明朝是穆斯林开创建立的。注: 安徽地区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间有十回保一朱的说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冯国勇、冯胜、丁德兴、蓝玉、沐英、华云、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后枭首的兵部尚书铁铉就是色目人。在民间文学《大明英烈传》中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们为“刚烈之回民”。3。朱元璋宣布禁酒令,一次,朱元璋一个亲信的儿子违反了这个条例而被处死。伊斯兰信仰者是严厉禁酒的。4。朱元璋的皇后是马夫人,她也是穆斯林,她亲自为朱元璋准备所有食物,即使朱元璋成为皇帝后,马皇后依然坚持为朱元璋准备食品。5。明朝皇族的颜色是绿色,而绿色正是伊斯兰的象征。6。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他命令在南京建立清真寺,并亲自写了诗词《百字赞》来盛赞伊斯兰和先知穆罕默德,这个至圣《百字赞》意义非常,被穆斯林认为是朱元璋的宣誓(syahada),是朱元璋对伊斯兰信仰的见证。朱元璋在西安及滇、闽、粤等地区也建立了清真寺。《百字赞》收录于清代刘智著作《天方至圣实录》内,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受授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有对各宗教的评论和《御制尊真主事诗》。武宗评论各宗教日:“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尊真主事诗》日:“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按常理,朱元璋的“和尚”经历应该让他对佛教有特别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却严厉限制佛教:废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县最多保留一座大观寺;逼迫大量的僧尼还俗,并规定男40岁以下,女50岁以下不得出家。 同时,却对当时势力并不太强大的伊斯兰教和回族却采取怀柔政策,敕建了很多清真寺。 7。在明朝,很多穆斯林身居要职,一个明显的证据是郑和督统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目的地是位于阿拉伯的伊斯兰圣地麦加(古代称“天方”),在麦加代替明朝皇族朝圣,因为明朝皇族的穆斯林信仰是个秘密,不能让非穆斯林信徒指导,因此皇帝无法亲自去朝觐(haj )。注:(1)哈只(英语:Hajji),是给予曾经前往阿拉伯天方朝圣者,也就是完成五善功:证信、礼拜、天课、斋戒和朝觐之回教徒的尊称。哈只一词阿拉伯语原意为“巡礼人”、“朝圣者”。(2) 郑和七下南洋途中,在东南亚的传播伊斯兰教,东南亚本来是佛教为主的,但因为明朝而变成了今天的伊斯兰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数最多。试问:明朝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如果没有皇帝批准,郑和敢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么?当郑和远航经过东南亚诸国时,每到一地都要与其随从穆斯林马欢、郭崇礼、哈三等举行仪式并宣传伊斯兰教义,并建立华人穆斯林社会区以传播伊斯兰。随着郑和在东南亚对伊斯兰的宣传,使得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伊斯兰迅速地发展起来。 之后,郑和七下南洋的资料被明朝自己销毁。明朝为什么自己销毁? (3) 《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但是,至今无人能复制可以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其真实性受到质疑,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8。明朝和穆斯林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这是因为明朝是穆斯林建立的,明朝皇族是伊斯兰回教信徒。9。伊斯兰日历在明朝成为官方日历。除了上述九点外,明朝还有刻有伊斯兰教教义经文的宫廷御用瓷器散落于民间, 在CCTV的鉴宝节目里出现过, 这件珍品得到国家文物专家的鉴定认可。 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于1500游历中国,于1516年在当时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语写成《中国纪行》一书,作为礼物奉献给土耳其素丹赛利姆一世。该书全面介绍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作者出于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较多的篇幅着重介绍了明朝王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说:“宫廷内有皇帝专用的清真寺,有宣礼员,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礼,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将对明朝开国的贡献、皇帝对他们的重用等。说:“从皇帝的某些行为看,他已信奉伊斯兰教了,然而由于害怕丧失权力,他不能对此公开宣布。这是因为他的国家风俗和法规所规定的……。”阿里·阿克巴尔的描述是他亲眼所见,与中国民间的传说相吻合。 台湾马明道参照该书及明正史、野史、史学家的评述、回民口碑传说, 对明朝王室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考证, 于1973年写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书。 确认朱元璋、马皇后及其家族和亲戚均为回回。 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国瑞,原名兴宗,生于安徽凤阳县,古称濠州,其周围各县,如定远、寿县、怀远、临淮等为历史上回回聚居区。父名朱世珍,母陈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长兄兴隆,次兄兴盛,三兄兴祖,全家务农,地仅数亩,颇贫寒。凤阳城为一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小城,西门直对东门,两门之间为一长街,将风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称南城与北城,北城居民几乎全部都是汉民;而南城居民全部为回民,其中绝大多数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于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于南城朱姓群内,按常理推,朱元璋应为回回。1935年,马明道先生随其兄马宏道先生()到凤阳考察访问,当时所见所闻和当地回民父老所说与上述情况相符。 周有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他说: 辽、金、元、明、清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进中原来加以统治的。 其中辽、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现在新的考证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汉族而是回族,这已经证明了。 白寿彝主要著作有《回族人物志》、《中国通史》等,是著名历史学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一书中,有条脚注提到过“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 朱元璋的菜单: “参加第10届明史学术讨论会的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开了他从明人笔记中发现的这张菜单。 “胡椒醋鲜虾、烧鹅、_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这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谱。 附1:SyahadaIn the name of God the most Gracious and the most Merciful, Try to pronounce this:&Ash-ha-du-al La-illa-ha-ill-lal-llah, Wa-ash-ha-du-anna Mu-ham-madar Rasul-lal-llah& Meaning:There is no other God except Allah and Muhammad is the mesenger of Allah To be a muslim is easy, just pronounce this syahada after you have purified yourself. Then learn and follow the five pillars of Islam.1. Pronouncing the Syahada2. Praying five times a day (Fajar, Zuhur, Asar, Maghrib and Isha)3. Fasting in the month of Ramadan4. Giving alms to the poor and needy (Zakat)5. Performing pilgrimage to Mecca for those who are capable附2:Many people question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Ming emperor, Zhu Yuanzhang or Hongwu Emperor. Some claim that he was a Muslim of Semitic (Semu) origin.Yusuf Chang, a Chinese Muslim from Taiwan, was one of those who made this claim. He claimed that his ancestor had married a Ming princess and thus he was a descendant of Zhu Yuanzhang and knows the secrets of the Islamic religion of the Ming royal family.He presented many startling evidences to support his claim. They are:1. When Zhu Yuanzhang was young, his family perished in a famine and he buried them by wrapping them in white clothes. Wrapping the dead in white cloth is a Muslim custom. 2. Zhu Yuanzhang's closest associates were Muslims. Thus, the Ming dynasty was founded by Muslims.3. Zhu Yuanzhang passed a strict law forbidding 'wine'. Once he had the son of his close associate killed for breaking the law. 'Wine' is strictly forbidden in Islam.4. Empress Ma (Zhu's consort) was a Muslim. She had personally cook all the meals for Zhu, even after he had become the Emperor.5. The royal colou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green, the colour which symbolizes Islam.6. Zhu Yuanzhang ordered the building of a mosque in Nanjing after he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he personally wrote a poem praising Islam and the Prophet Muhammad. This poem is seen by Muslims as the 'syahada' the testimony of Zhu's faith in Islam.7. Many Muslims rose to high rank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One good example was Admiral Zheng He. Admiral Zheng He's fleet sailed to Mecca, Arabia and performed the 'haj'. Yusuf Chang claims that Zheng He was sent by the Ming emperor to perform the 'haj' on his behalf because the emperor was not able to do so as he wanted to keep his religion a secret among the non-Muslim masses. This practice is allowed in Islam. 8. The Ming dynasty established good ties with many Muslim countries. This is because the Ming dynasty is MUSLIM and the religion of the Ming royal family is ISLAM. 9 The Islamic Calendar was made the official calendar during the Ming dynasty.附3:The Hajj is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in Islam. Every able-bodied Muslim who can afford to do so is obliged to make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at least once in his or her lifetime, additional trips being recommended.
当年明月不过是推测而已,这个问题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家是江西吉安府起祖到四川泸州大桥头的,在泸泸州住数代后,在从泸州迁移到毕节玉屏山,在从玉屏山迁到大定府(今大方县)果瓦乡。听老人说:在泸州县大桥头分支时是八房老祖人(朱玉荣,玉华,玉富,玉贵,玉金,玉玉,玉满,玉堂),八房老人在泸州分支时于大桥头上作了一首诗:大桥头上一柳丫,一丫分去千万家。谁人记得诗八句,大桥头上是一家。听老人口传,诗八句的其中一句是:“朱氏从陵到四川”,其他的七句都不知道。我们的排辈为二十个字:有,老,玉,文,德,洪,承,万,世,国,正,登,朝,上,位,得,子…,有相同的朋友请联系朱栋,号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姓男孩取名振字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