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题目的意思》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
【消息树】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
&&&&&热&&&&&&&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
语文资源网(小学版):人教版、苏教版、鄂教版、冀教版、沪教版、西师版、北师版资料库
免费?系列?全面?实用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 ,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此文收入《名师同步示范教学设计丛书》
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实力成就精品
诚信呵护品牌】你的眼力 我的实力!在下面古诗中,不是李白作品的一项是[]A.《望天门山》B.《独坐敬亭山》C.《赠汪伦》D.《静夜思》E.《江南村》F.《早发白帝城》-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在下面古诗中,不是李白作品的一项是[]A.《望天门山》B.《独坐敬亭山..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在下面古诗中,不是李白作品的一项是&&&[&&&& ]A.《望天门山》&&&&B.《独坐敬亭山》&&&&&C.《赠汪伦》&&&&D.《静夜思》&&&&&E.《江南村》&&&&F.《早发白帝城》
&&试题来源:北京同步题
&&试题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小学
&&考察重点:文史常识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在下面古诗中,不是李白作品的一项是[]A.《望天门山》B.《独坐敬亭山..”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小学文史常识”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小学文史常识”。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独坐敬亭山的古诗词旳意思
独坐敬亭山的古诗词旳意思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网上买礼物方便实惠,还时尚,我空间有详细的网购步骤和技巧总结。我在网购经验比较多,网上的东西真的便宜很多,选购也很方便,我收集了很多热卖好评的商品和店铺,并做了统计排行,很多都是专家通过比较店铺信誉和销售记录以及网友的评价,做出的排行榜,当然也有很多是我通过购买和网友的交流统计出来的,都是热卖好评的,网购这么多年了,现在才知道,原来这样统计下,真的方便很多,现在分享给大家,当然主要是希望大家给我空间加加人气,还有采纳我的答案,让我赚赚分^_^,地址: taobibuy点cn(把“点”改成“.”访问),那里有我的超级经验分享,有我总结的详细购物步骤和购物心得,肯定对你购物有很大帮助!快去看看吧,登陆的人比较多,打不开,请多刷新几次.o(∩_∩)o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采纳我哦~
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诗人凝望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只有这两者互不讨厌。
那故事的都认可不是个感受到Q体G分行业好
656+465+458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这是忆江南的,希望你需要。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礼节礼仪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突出了敬亭山怎样的特点
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突出了敬亭山高绝、静寂、孤寂的特点。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首先,解读标题中所蕴涵的信息;
其次,联系作者生平,结合时代背景;
再次,分析诗中意象、所包含的典故等;
最后,体味全诗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坐敬亭山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