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假如,假如世间真有轮回,那朗嘎拉姆的演唱就不是在模仿邓丽君最像的歌手,而是邓丽君继续在今世继续唱歌。所以

那些年,偷听邓丽君的日子_文化读书频道_新浪网
那些年,偷听邓丽君的日子
  53岁的太原人郭俊明一直在期待着那个日子――日,他购买了当天纪念邓丽君60周年的演唱会。他早早地买好了到北京的机票,“可惜邓丽君去世了,否则在国内哪里有她的演出,花多少钱我都愿意去观看。”
  1978年,郭俊明参军入伍,在排长的收音机中,第一次从敌台中听到邓丽君的歌声。那时,收听邓丽君虽不像在“文革”期间那样面临劳教甚至判刑的风险,“但是被单位内部批评、处分甚至开除的风险还是有的。”
  温柔的声音
  “那是多么温柔的令人极其舒服的声音啊。听到的歌曲是《美酒加咖啡》和《何日君再来》。”郭俊明至今都忘不了第一次听到邓丽君歌声时的感受。
  郭俊明是一名通讯兵,参军没几个月,通讯排的排长就带着他收听台湾对大陆广播的邓丽君的歌曲。“排长是石家庄人,我是太原人,城市兵接受新事物比较快,身边又都是先进的通讯设备,近水楼台。”郭俊明回忆,开始一段时间,每当他听到“中央广播电台,自由中国之声为大陆同胞广播,现在是《为您歌唱》”时,心中就一阵紧张,毕竟是“收听敌台”。但是看看排长和一起收听的战友们的坦然表情,他放下心来。
  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到80年代初,中国大陆在很长一段时间把台湾当做敌区,敌区的电台就是敌台,不管公开听还是偷听敌台都是不被允许的。前苏联和美国的对华广播曾经也被当做敌台。规矩的人即便调台时偶然碰上,也有一种强烈的犯罪感,那声音在感觉中一下子变得巨大无比,人民警察似乎也及时地在你的屋后巡逻,即便人民警察没有听到,邻居也可能将你举报。这时就要赶紧把频道从敌台中调开,有时关上收音机后,还要惴惴不安几天。
  后来,郭俊明的战友们有的偷偷把大小如砖头的小录音机带到宿舍中,播放邓丽君的磁带,这些磁带是一些在南方沿海有亲戚朋友的战友带来的,都是翻录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有团级以上领导来视察,战友们就赶紧把录音机和磁带藏好。有时部队去靶场拉练,士兵们坐在火车里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睡不着时郭俊明就和战友们哼唱邓丽君的《香港之夜》。
  和郭俊明一样,北京的盲文编辑李珍也是1978年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曲。李珍天生双眼失明,1978年时她才16岁,在盲文学校上学,住在五四大街一个胡同中的大杂院里。有一天放学回家,走进院门,就听到邻居刘哥家里传出了说不出来的美妙的歌声。“您听的是什么啊?”李珍趴在刘哥的窗口问,刘哥告诉她,自己刚买了一台“砖头录音机”,放的是台湾歌星邓丽君唱的歌曲磁带,因为磁带是托人翻录的,不知道歌名,也没有歌词。李珍现在回忆,那可能是邓丽君的专辑《小城故事》。
  从来不在生活上对父母提要求的李珍这次也忍不住要他们给自己买一台“砖头录音机”。“给我买的这‘砖头录音机’不是特别好的,但是也花了将近100元,那时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李珍说,后来住校后家里还给她买了短波收音机,这样每天晚上在宿舍里就能收听台湾和澳洲广播电台的歌曲节目了,邓丽君的歌曲比重最大。
  当时,台湾对大陆的“自由中国之声”广播政治性很强,但为了吸引大陆听众,电台设置了很多音乐元素。除了晚上六点播放的《为您歌唱》栏目,每个整点的节目开头也都要播放十分钟的歌曲,很多都是邓丽君的,还有凤飞飞和刘文正的。音乐是糖衣,炮弹是政治节目,有新闻、调侃大陆的专栏《三家村夜话》以及为“某某同志”播放的数字密码。
  “我有的同学被发现‘偷听敌台’,结果被老师批评了,我也被老师警告过。但是那时‘文革’已经结束,面临改革开放,对这种‘罪行’的惩罚已经很轻了。”李珍回忆说。
  比郭俊明和李珍都早,在伊春公安局工作的董少华1975年就开始偷听邓丽君的歌曲了。现年60岁的董少华说,自己是在1975年一次修建国防工事的劳动中结识了几名邓丽君歌迷,从此迷上了邓丽君的歌曲。“我们有时会聚在一起,通过短波收音机偷听邓丽君的歌曲。每当邓丽君的歌声从收音机中飘出时,大家都陶醉了。”
  但是董少华们也没有放松警惕,每次聚会时,他们都要把门窗关好,窗帘拉上,把声音调得小小的,有时甚至要用耳朵贴在木头壳子的收音机上。在公安局工作的董少华很清楚,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就有被判刑的可能。“听到邓丽君唱到美妙的地方,有的歌迷会激动得身体轻轻抖了起来,也可能是一种害怕。”
  敌台的音乐美妙而刺激,但总是被严重地干扰,声音忽大忽小,有时都无法完整地听一首歌。后来,人们发现,澳洲广播电台的华语节目非常清晰,甚至超过国内的一些广播电台。
  澳洲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王恩禧说,正是因为澳洲广播电台没有什么政治内容,以娱乐和旅游节目居多,几乎没有受到过大陆的干扰。澳洲电台转而成为人们收听邓丽君的最佳选择。
  &两个电台
  广播中的音乐节目,让人们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1970年代末,电台是人们最重要的娱乐工具,与大陆电台的音乐充斥着铿锵有力的豪迈歌曲相比,境外电台传出的邓丽君的歌曲让人们紧张的神经一下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
  曾供职澳洲广播电台的王恩禧是早年邓丽君歌曲在大陆传播开来的关键人物,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通过广播节目为大陆听众介绍邓丽君的歌声,还曾先后四次采访邓丽君,其中两次是面对面,两次是电话连线。1978年,王恩禧在澳洲广播电台(简称“澳广”)中文部创办并主持《您喜爱的歌》节目,在这个以点歌为主的节目里,邓丽君的很多歌曲一度成为点播率最高的曲目。
  1981年秋天,王恩禧利用回台湾的机会采访了邓丽君。邓丽君完全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子,平易近人,非常亲切,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还耐心为大陆听众签名留念。
  这次采访在澳广播出后,一下子收到了10万多封听众来信,来信基本来自大陆,大都是表达对邓丽君歌曲的钟爱并索取签名照片。由于来信太多,以至于王恩禧和他的同事们在节目里不得不恳请听众暂时不要来信了,因为当时澳广每处理一封大陆来信需要花费1澳元。来信潮持续了两三个月,盲人李珍也在那一次给澳广写信,并在广播中得知自己得到了邓丽君的签名照。可惜,这张漂洋过海的照片最终没寄到她手里,这成为李珍的终身遗憾。
  随后而来的1981年春节除夕夜,王恩禧透过电话与邓丽君连线,向大陆听众拜年。1983年,邓丽君的歌曲已经在大陆家喻户晓,趁邓丽君在美国巡回演出期间,王恩禧再次在节目中与她连线,报道演出的盛况。
  王恩禧说:“1979年以前没有一封大陆的听众来信,开放后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王恩禧身处收音机的另一端,广播人的独特身份让他亲眼目睹了邓丽君在大陆通过小小的收音机流传开来的全过程。他认为,中国大陆从清一色的样板戏过渡到丰富多元的听觉选择的过程中,邓丽君担当了非常独特的关键角色,没有哪个华人歌手在那个转折点上对中国人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她让人们首先从收音机里找到了听歌的乐趣,抛开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找回了音乐本该有的功能。
  而在台湾,邓丽君的音乐则以另一种方式与政治紧密捆绑在一起。1979年开始,台湾“中央广播电台”开辟对大陆听众广播的《邓丽君时间》节目,这个节目每周播出6次,每次25分钟。1995年邓丽君去世后,节目才停播。王恩禧告诉《中国周刊》记者,这样的播出方式有政治因素,只不过是柔性的政治宣传手段。
  1979年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邓丽君的歌曲开始在大众中间越来越公开化地传播。“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现象,很多喜欢邓丽君的歌迷委托在广州福建沿海工作的亲戚朋友,或者出海的海员帮忙带邓丽君磁带。但是大环境对邓丽君和她的歌曲并不是十分有利,1979年,在中国音协召开的北京西山会议上,专门展开了一场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会上也批判了音乐家张丕基、王酩,还有李谷一及其歌曲《乡恋》。官方的舆论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特别是她翻唱的《何日君再来》,对这首歌曲的主题指向是谁提出了质疑。不久后,大陆就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
  1981年,邓丽君到金门给国民党军队演出,这不但让她的歌声在大陆更难传播,也导致她终身不能到大陆演出。
  1980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开始。
  1981年,北京新源里中学初一一班,一位同学家长把中国音协有关邓丽君歌曲为什么是黄色歌曲的讲座磁带带到学校,听完讲座后,有的学生担心地问老师:“听了邓丽君的歌曲会不会变成流氓呢?”
  李珍所住的五四大街的居委会挨家挨户上门询问,谁家有邓丽君磁带,必须上缴。当时还在伊春公安局当民警的董少华也记得,八十年代初期严打时,查抄邓丽君磁带也是工作内容之一。
  &自由地歌唱
  1980年代初的禁锢很快消解,毕竟时代的方向是更加开放。年邓丽君在香港、台湾等地举行大型演唱会之后,追捧其的大陆歌迷不断增加。邓丽君热甚至蔓延到大陆的音乐界,邓丽君教会了歌手们甜美歌唱的方法,即所谓“气声唱法”,后来被归纳为“通俗唱法”。
  《人民音乐》总编辑金兆均认为,“第一批流行歌手百分之百摹仿邓丽君”,比如广州的刘欣如、北京的田震、赵莉、程琳等。不论她们在演唱上是否像邓丽君,在作品相对匮乏的阶段,只能去翻唱临摹邓丽君的歌曲。当时备受争议的李谷一也曾一度被指责在模仿邓丽君的“气声唱法”。
  此时,随着政治环境及两岸交往的相对宽松,邓丽君及其音乐逐渐被中国大陆舆论接受并认可。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邓丽君说:真高兴,能有电话从北京来》的新闻报道。这篇报道是当时《中国青年报》文化艺术专栏记者关键撰写的新闻采访报道,据说这是中国大陆新闻界对邓丽君的第一次正式的新闻采访报道。
  总部在上海的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周刊》记者,1988年,大陆曾有机构邀请邓丽君赴大陆演出,但是由于邓丽君本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环境,邓丽君未能如愿。但此后,有关邓丽君的书籍、唱片、磁带,纷纷在中国大陆随处可见,中国唱片总公司在此时还整套引进出版了邓丽君歌曲磁带系列。
  日,邓丽君因哮喘去世,昔日的通讯兵郭俊明从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看到这条新闻,新闻中播放了多段邓丽君生前演唱活动的电视画面。这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报道邓丽君。
  人们再也不需要从敌台中收听邓丽君了。
  李珍记得,最初在公开场合收听邓丽君歌曲的人,是那些戴着蛤蟆镜、穿着喇叭裤、留着长头发、手提四喇叭录音机的“不良青年”。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邓丽君变得越来越大众,任何一家音像店都有邓丽君的磁带,从日本传来的卡拉OK也可以随便点唱邓丽君的歌曲。“大家都可以随便收听和演唱邓丽君的歌曲,谁还听什么‘敌台’啊。”几年前,李珍还专门用短波收音机想重温一下收听“敌台”的感觉,可昔日的“敌台”也都停播了。反而,台湾的各个政治名嘴,争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
  开放在继续,2002年,台湾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上海办事处正式成立,随后,在上海和桂林等地建立了邓丽君生平纪念馆并向公众开放;杭州、武汉等地兴起邓丽君音乐主题餐厅。大陆的邓丽君歌友会也终于在2003年成立,此时邓丽君已经离世8年了。李珍、郭俊明和董少华都在第一时间参加了歌友会。后来,在一次邓丽君模仿秀上,李珍以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获得优秀奖。
  双名失明的李珍很想去趟台湾,到位于宝山的墓地去祭拜邓丽君,给邓丽君献上一束花,说几句话,摸一摸墓碑。虽然她什么也看不见,可正是邓丽君,让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责编:李倩)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模糊作者书名出版社揭秘!传奇歌后邓丽君的坎坷情路
来源:齐鲁网
关键词:邓丽君 传奇歌后 情路
[提要]她是风华绝代的一代歌后,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她的声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的歌声风靡了大江南北,让亿万人如痴如醉。从邻家女孩,到风靡全球的国际巨星,邓丽君走过了怎
&&&& & 来源:山东卫视《说事拉理》
  齐鲁网讯&& 她是风华绝代的一代歌后,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她的声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的歌声风靡了大江南北,让亿万人如痴如醉。从邻家女孩,到风靡全球的国际巨星,邓丽君走过了怎样的成长轨迹?从成龙,到郭孔丞再到保罗,温柔甜美的她,为何情路坎坷,难遇佳缘呢?
  邓丽君,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她的歌声。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邓丽君的歌风靡一时,人们争相传唱。邓丽君的歌声深深的印刻在那个时代青年人的记忆当中,成为她们生命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仍然让亿万人无法忘怀。
  1月29日是邓丽君的生日,每到这个日子,世界各地的歌迷都会自发组织纪念活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一代偶像的怀念。
  虽然邓丽君离开人间已经16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歌声舞姿,依然活在亿万人的脑海里,回荡在我们心灵的最柔软的地方。
  在邓丽君诞辰前夕,我们记者专门采访了邓丽君的三哥邓长富先生。邓长富今年61岁,是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的董事长。他向我们讲述了妹妹邓丽君42年短暂却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副标题
  揭开邓丽君的成长之路
  号清晨,在台湾中部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的一个三合院里,邓丽君出生了。她的到来,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欢乐。父亲邓枢听从朋友的建议,为女儿取名,叫邓丽筠,意思是美丽的竹子。因为很多人把&筠&字读作 &均&,所以大家都叫她邓丽君,于是后来就有了邓丽君这个艺名。
  当时的邓家生活比较清苦,父亲邓枢每天都要把大饼绑在自行车后面沿街叫卖。尽管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邓丽君并没有因此缺少疼爱。
  邓丽君从小就展现出表演的天分,爱跟着收音机里跳跳唱唱,非常喜欢在家人和邻居面前表演。那时,周旋等人的歌声是她的最爱。父亲邓枢发现了女儿有唱歌的兴趣,便开始用心培养女儿。
  1963年8月,年仅10岁的邓丽君,参加了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凭借一曲地方小调《采红菱》一举击败了许多年龄比自己大的实力选手,获得了第一名。从此开始了她的歌唱生涯。与此同时,她的语言天分也很快显露。副标题
  邓丽君告别校园& 开始演唱生涯
  六十年代末期的台湾,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各类歌厅、夜总会和餐厅应运而生。邓丽君从6岁开始就开始在各个歌厅中串场演唱,挣钱补贴家用。她年纪虽小,但歌声甜美,扮相又清秀可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因此名声越来越响亮。后来许多歌舞厅都争相重金聘请邓丽君出场。邓丽君每天忙着到处赶场演出,最忙碌的时候,母亲赵素桂一天要带着邓丽君跑六个场子。当时邓家每月的开支大约有两千台币,而邓丽君一个月就能为家里挣到六千元演出费,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
  年幼的邓丽君,凭借一副唱歌的嗓子,不仅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同时她的演唱技巧得到锻炼和提升,但这时候,学校不高兴了。因为邓丽君所就读的金陵女子中学,是一所严谨保守的教会学校。在那里,邓丽君被认为是一个功课一般,甚至有些不务正业的学生。1967年,校方以邓丽君缺课太多为理由,强烈要求邓丽君放弃歌唱,专心学业。
  由于对歌唱的热爱,以及校方的强硬态度,1967年,邓丽君忍痛办理了休学,从此告别了校园。不久她加盟了宇宙唱片公司,专心在歌坛发展。副标题
  邓丽君二十八岁成名 知名度越来越高
  歌唱生涯初期的邓丽君,演唱风格主要以模仿黄梅戏等地方小调为主。歌曲多是翻唱以前的老歌。为了拓宽邓丽君的演艺之路,父亲邓枢决定为女儿拜一位名师,于是他找到了台湾着名作曲家左宏元先生。
  1969年台湾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晶晶》风靡一时,这部电视剧中,由左宏元作曲,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晶晶&唱遍了台湾的大街小巷。
  青春的外貌,婉约的歌声,&天才女歌手&的称号,年方二八的邓丽君,成为台湾新一代的青春偶像。随后,16岁的邓丽君前往香港和东南亚发展,并很快以她的歌声征服了香港和东南亚的观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邓丽君的足迹遍及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华侨众多的东南亚国家。在东南亚和香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副标题
  进军日本歌坛& 歌声更成熟娇柔
  1973年,还不会讲日语的邓丽君竟然又作出一个改变歌唱生涯的重大决定,进军日本歌坛。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和生活环境,邓丽君没有任何抱怨情绪。
  邓丽君的付出没有白费,凭借单曲《空港》的成功,她逐渐摆脱初到日本时的不顺利局面,赢得了日本民众的喜爱。
  经过三年在日本演艺圈的洗礼,所有人都惊呼,邓丽君变了,她的歌声变得更成熟、更娇柔、更动人,完全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这种歌手、舞者、合声和乐队完全融合的整体舞台演出,是第一次由邓丽君带到香港。从此,港台实力派歌手的个人演唱会不再只是歌曲的串联,听众不只是听演唱会,还要看演唱会,这是邓丽君为华人流行乐团作出的贡献。
  此时的邓丽君台风已经相当收放自如,现场气氛更加活泼轻松。她的确已经不是过去的邓丽君,她的歌说明了她的成长,她的眼泪,吐露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甘苦。副标题
  歌声温柔甜美& 爱情路一波三折
  邓丽君的歌非常甜美,其中有不少是表达对人生、对爱情的赞美。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千言万语》等等。如同她歌声中所表达的那样,邓丽君也非常期望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在生活中的邓丽君也不乏追求者,温柔甜美的她是那个时代许多男人心中的完美女神,然而尽管如此,邓丽君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却一直跌跌撞撞,伤痕累累。
  1979年3月,邓丽君的歌唱事业遇到一些波折。为了调整自己。她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
  邓丽君享受这段难得的愉快时光,这个时候,一个男演员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个人就是成龙。
  邓丽君去世后,成龙在自己的自传中谈到了这段感情。他把自己这段感情只开花不结果的原因,归结于自己事业心太重,太重哥们义气。2002年,邓丽君当时已经去世了,成龙通过现代录音技术,和冥冥之中的邓丽君完成了一曲对唱,就是这一首《我只在乎你》。副标题
  成龙曾感慨地说,当初可以一起唱的时候,没有唱,等人走之后才一起唱,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在美国,邓丽君继续录制唱片、进修充电。并受邀在纽约林肯中心等地登台,逐渐恢复忙碌的表演生活。她已经是公认的国际巨星。
  在美国一年之后,邓丽君再次返回日本,演唱依然获得极大的成功。这时,她认识了马来西亚富商郭孔丞。没想到,这次感情把邓丽君伤得更重了。因为当时邓丽君都宣布订婚了,可是后来她为什么又宣布退婚呢?邓丽君又将如何走出这段低谷呢?
  1981年,邓丽君以全年五张白金唱片的销售量创造下了华语歌手的记录。邓丽君的事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风风火火。
  1982年,邓丽君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举行连续五天的大型演唱会。现场非常的火爆,可以说是座无虚席。这场演唱会被认为是邓丽君告别70年代唱腔和表演风格的标志,此时邓丽君的演唱风格,正进入更成熟圆润的阶段。而她的恨嫁之心也在此时一览无余。副标题
  演唱会后一个月邓丽君便传出了订婚的消息。在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香格里拉酒店,邓丽君宣布和35岁的香格里拉酒店董事长郭孔丞订婚。
  邓丽君即将穿上婚纱,步上红毯,而就在这个时候,男方家庭出一个条件,邓丽君赫然发现眼前这个男人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终身的男人。
  人生的无奈,爱情的挫折,使邓丽君的歌声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感,然而邓丽君并没有迷失。邓丽君经过短暂调整后,她又重新投入歌唱事业,以千面女郎的姿态大胆突破以往文静飘逸的演唱方式,呈现出或优雅,或古典,或奔放的多面风格,再次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1983年邓丽君推出专辑《淡淡幽情》。在这张以唐宋诗词为主要内容的专辑中,邓丽君用典雅优柔的演唱展现了后无来者的唐宋风致。邓丽君的歌唱生涯登上巅峰。
  同样是在这一年,邓丽君为纪念出道15周年举行的巡回演唱会成演唱史上最为重要的记录。台北站演唱会被命名为十亿个掌声。在华人世界,也只有邓丽君可以担当。副标题
  告别歌坛退隐巴黎& 掀开人生新的一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邓丽君逐渐进入半退隐的状态。直到1990年37岁的邓丽君,决定告别歌坛。她说过去人们总是告诉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她的生活,好像是为了别人而活。过了三十岁的她,谈了几段刻骨铭心的恋爱,却都没有结果。如今她要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邓丽君选择浪漫的巴黎,作为她掀开人生新的一页。
  很快在巴黎,邓丽君又迎来了新的恋情。对象是一名摄影师,叫保罗。因为保罗比邓丽君小十几岁。许多人都不看好这段姐弟恋。但是身在巴黎的邓丽君没有任何压力,和保罗悠闲地度过着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据说邓丽君十分照顾他。每当两个人意见不合时,邓丽君都会让着保罗。邓丽君曾经对好友说,她之所以选择保罗,是因为她不把自己当成大明星,这让一直头顶巨星光环的邓丽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
  邓丽君和保罗在巴黎度过了5年的幸福时光。她非常享受这场恋爱,但是一次次的感情挫折之后,邓丽君已经没有婚嫁的念头了。副标题
  1995年邓丽君和保罗来到泰国清迈度假,可是谁也没想到,5月8号这一天,邓丽君因为气喘病突然发作,意外去世了。
  穿上婚纱,走上红地毯是每个年轻女性的梦想。可是邓丽君只能在舞台上实现这些。舞台上的邓丽君用歌声演绎了无数甜美的情歌,可是直到离世前,都没有过上一天贤妻良母的生活,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而同样令人遗憾的还有,邓丽君的大陆之行。邓丽君一直想到大陆旅游,她非常喜欢上海,她想到上海看看当年周旋叱咤风云的上海滩。她更想为大陆喜欢她的歌迷办一场演唱会。而大陆的歌迷也非常期待一场邓丽君的现场演唱会。那么,那个年代的内地人为何对邓丽君如痴如狂?他们对邓丽君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结?邓丽君的大陆之行最终为何没有实现呢?请看齐鲁网明天为您发回的报道。
编辑:韩冠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齐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齐鲁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丽君模仿秀演唱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