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家族兴衰,看是否早起的那句励志古语名句是?

最让我难忘的一句名言600字
平均得分:
作者:佚名
&&&& 来源:网络资源
最让我难忘的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事呢?那就是靠合理安排时间,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只有做到惜时如金,才能做时间的主人。这句话不但饱含哲理,而且能在生活中指导我的言行,让我受益匪浅。记得在我四年级临近期末时,钢琴老师要举办一场演奏会,她邀请了几位学生参加,我也在邀请的名单上,可是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要背出两首名曲,其中一首还是四手联奏,要安排出三次合作练习。在着期间我还要认真复习,迎接学校的期末考试,考出一个好成绩。想到这里,我担心时间不够用,不禁自言自语道:&肯定来不及的,要不放弃好了。&妈妈听见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还记得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老师那么信任你,并且你还从没有在那么多人面前表演的经验,多难得的机会!&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心中暗下决心,决定好好利用时间,迎接挑战。以后,我每天都早起半小时,在妈妈做早饭时,练钢琴;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把休息时间用来练琴。我把那些零零散散的小段时间都用来弹钢琴,犹如海绵里的水,我一点都不能浪费。每当我坐在钢琴前,鲁迅先生的话就在耳边响起。时间飞快,期末考试刚结束,演奏会的时间就到了,当我用美妙的琴声获得观众的掌声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付出了努力和汗水,完成了原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如果我不努力,不肯挤一挤、合理安排时间,而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收获。从那以后,我喜欢上了这句名言。【写作指导:中学生写作技巧之变换顺序】变换顺序法主要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改变常规的顺叙,而采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从而带给文章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具体来说运用倒叙即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如《背影》;二是像《羚羊木雕》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如《风筝》。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使用倒叙应注意以下三点:一、倒叙实在是一种截叙,是顺叙的变式。那么,关键在于截得恰到好处。()或截意外的结局于前,使读者急欲读完全文;或截精彩片断于先,使文章开首即光彩照人。到底怎样截,在什么地方生&变&,是费心血、见功力的。特别是&片断倒叙&更是如此。二、注意顺叙与倒叙之间的衔接。倒叙是顺叙中某个部分提前,倒叙之后还要转为顺叙。所以,&倒&与&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使用倒叙既要做到过渡自然,又要把倒叙的起止点交代清楚。三、不可为倒叙而倒叙。若文章所反映的事件历时较长,情况又较复杂,才适宜用倒叙的方法。对于时间跨度小、情节单纯的事件则不必用倒叙的方式,若勉强使用反倒故弄玄虚了。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发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说明:该文章系网友上传分享,若未进行原创声明,则表明该文章系转载自互联网;若该文章内容涉嫌侵权,请及时向
共有点评&0&条
高二作文精品推荐
高二作文精彩点评
老师推荐:0
学生推荐:0天天早起早睡精神好. 是不是有这句古话。.!_百度知道
天天早起早睡精神好. 是不是有这句古话。.!
提问者采纳
每天睡眠时间够了,精神肯定会好点啦,早睡早起身体好
其他类似问题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早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3.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star_4.gif" WIDTH="12" HEIGHT="10"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又名用纯,字致一,本文也称为“朱柏庐治家格言”,或者“朱用纯治家格言”。
  朱子一生潜心学问,以礼自持,在“学而时习”中,做到知行合一,临终留给弟子们的遗嘱意味隽永:“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他一生著作很多,除了《朱子治家格言》,还有《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等等。
  《朱子治家格言》,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是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训,故也称《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被陈弘谋先生选入《五种遗规》,是朱子综一生之学养,完全秉承圣哲祖先的教诲,给家族子孙的一篇训诫文。其内容涉及洒扫应对,择偶交友,求学立志,家业道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因其思想植根深厚,极富智慧涵养,所以300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其中一些句子已成为至理名言,对当时以及后学者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复兴中华文化的今天,不仅是修身良箴,更成为伦理道德和因果教育的绝佳基础教材。
  格言大多是以激励为主的语句,言简意赅,可以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本篇格言是劝勤、勉学、励志、诲诫、修身乃至明德的一篇家训,篇幅短小,字字珠玑,虽义理宏深,而读来浅易,更切实用,也愈见朱柏庐夫子道德学问之深厚,我辈感念朱夫子垂诫训示之恩德,以至诚心读诵受持此文,必将于敦伦尽分中,实现家和人乐,乃至国清宇宁,社会和谐。
  钟茂森博士几十年人生,得益于祖辈、父辈的传统教育,可谓家学渊源。作为一名著名金融学博士、教授,他心存高远,志在圣贤,放下世间名位,师从海内外闻名的传统文化大德,一门深入,专心学习,讲解儒释道三家经典,加之生活点滴之中笃实的力行,不断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几年来累计做了1000多个小时的修学心得报告,把先祖先哲的圣贤之道解读得圆通自在,得到多方赞誉,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
  本研习报告20个小时,计15万字,是钟博士道德学问、涵养功夫的真实呈现。《朱子治家格言》五十四句话,博士每一句都先从事上来开解,以存养学人之仁心,然后再从心上提起我们的正念,升华我们学习的心境,又辅之以生动浅显的古今案例,让我们在细致领会圣贤教诲的过程中,从事上、心上提起观照,为日后的落实找到下手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博士的报告,让我们再次领悟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智慧是由定来的,不是外来的。道德是实学内功,养慧先要养心,一部《朱子治家格言》,孩童时母亲买回家,并亲自讲解,此后读诵受持,今年37岁的博士,体会、力行了整整30年。“逝者如斯夫”,几十年岁月流逝,而博士道德之根愈深,是智慧的母亲,卓尔不群,才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我们宣讲圣贤教诲的博士,感恩祖先,感恩钟妈妈!
  博士在报告中,谆谆提醒,把圣贤教诲放在心中,就与圣贤心心相应;能够把圣贤风范力行实践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们便与圣贤无二无别。言为心声,语境心境,朴实无华,醇厚世情,含摄道义,我辈学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心境置换成圣贤心,那是入宝山而空手回,遇到圣贤,当面错过,枉负圣贤与博士同心同志之宣说演绎,更辜负一世为人,岂不哀哉可伤?
  “业精于勤,荒于嬉”,勿再慨叹“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过去成为历史,未来还没有来到,只有今天可以把握;而未来的明天,是由一个个的今天构成,欲知明日结果,还看今朝造作,可不慎乎?
  博士又教诫我们,什么事情,只要肯做,无有不至者。这是自己的事情,求人难,求自己简单,大道至简,何故还在因循守旧、固步难前?道业未成,无常至速!岂可再悠悠放任,蹉跎一生?不能够成圣成贤,是志愿不坚。愿我辈学人、同仁以及诸位有缘朋友、家门弟子,遵规守训,孝悌和顺,立志圣贤,一心向道,勉力精勤,切勿再误!圆满成就,即在当下,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们相信,《〈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之成书,一定对导正人心、和谐社会大有裨益,因其字里行间,处处都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有缘者学之,不仅修身齐家,也会治国平天下,乃至实现社会之和谐。
  印光祖师遗训:若欲挽回世道人心,唯靠推动因果教育。安士先生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当代大德也常以各位祖师之遗训教化社会人心,效果显著。
  《朱子治家格言》,虽只有《弟子规》一半的篇幅,却圆满地明发修身乃齐家治平之本,不仅是儒家最好的一篇道德教育教材,更难得的,是其中道理都渗透着因果报应理念,且句句朗朗上口,便于读诵受持。
  作为一篇深受推崇的优秀家训,可惜的是书店里或市面上很难见到其讲解、易解书籍,或者光盘。钟博士2009年9月在国内用普通话讲解20个小时之后,反响非常好,12月初又应邀在香港用粤语讲解一遍,许多人听了钟博士《朱子治家格言》的讲解,非常欢喜,有要刻碟的,有要等书稿整理之后印书的,还有的朋友希望能有一本《朱子治家格言》的易解。古德云“一时劝人以言,百世劝人以书”,为飨读者,我们不揣浅陋,尽快将博士的讲解打印校对,整理编辑成本书《〈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并根据本研习报告整理了一篇一万字的《〈朱子治家格言〉易解》。由于时间有限,更是德能不足,一定会有疏漏,请各位朋友多多包涵,并真诚期望仁者、大德不吝赐教,无限感恩。
  --编者敬书
朱子治家格言
收藏本书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icon_06.gif"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字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icon_10.gif" WIDTH="10" HEIGHT="9"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燕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其质朴。训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辞严法肃。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倚。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
  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作者生平内容简介
收藏本书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icon_06.gif"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字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icon_10.gif" WIDTH="10" HEIGHT="9"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朱子治家格言》。这一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脍炙人口,流通非常广泛,清朝以来,孩童从小就开始诵读,大家都耳熟能详。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朱子其人。
  一听到朱子,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是南宋时代的朱熹。《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先生。他是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又名用纯,字致一,所以这篇文章有时候也称为“朱柏庐治家格言”,或者“朱用纯治家格言”。
  朱子是昆山人,在明朝末年考取秀才。后来清军入关,他的父亲在抵御清军的时候遇难,此事对他震动很大,他决心像父亲那样,绝不屈膝,一定要坚持民族气节。所以他一直没有在清朝做官,一生潜心治学,专学程朱理学,并在自己家乡教授学生,提倡“知行并进”,也就是说学了一定要去实践,做到“学而时习”。
  他以礼自持,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本身就做到了知行合一。在临终的时候,他留给弟子们的遗嘱是“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十个字。这是朱子其人。
  他一生著作很多,除了《朱子治家格言》,还有《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等等。
  《朱子治家格言》,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训。作者归纳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并给出正确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很容易在生活中去运用和落实;只有54句,500多个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读来朗朗上口。300多年来传诵于全国,乃至东南亚华人地区,其中一些句子已成为至理名言,对当时以及后来学者产生的影响极大。
  《朱子治家格言》流通的版本不同,字句有一些出入,但是不大,本次我们选用的是清朝陈弘谋所编集的《五种遗规》第一辑《养正遗规》中的版本。
  作为一篇养正教材,《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细化,是流传最广的家庭教育读物之一,我们于当今之世,学习研读朱子家训,小则格物致知、修养身心,大则齐家治国、和谐社会,虽是一时开卷,而意义深远。
  古大德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让我们以殷重的心领受先儒教诲。
  &#9678;治家格言修身良箴
  我们先看题目里的“治家格言”,治家格言就是家训。家训,当然首先是对家里子弟所讲的,语言非常地平实,但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深入浅出,把人生的哲理为我们讲述出来。这是一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文章,说它是格言,也就是真理的意思,真理之言,是真、善、美之言,这才称为格言。这个“格”,有《大学》里面所讲的格物的意思。这个“格”,王阳明先生翻译成正,就是真正的这种言语。这个“格”还有什么意思?讲得浅近一点还有格斗的意思,格物就是跟我们的物欲格斗,把物欲能够格除掉,我们的心才正。所谓格物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身之始,就在于格物。说到治家,也就是《大学》里讲的齐家,齐家也好,治国也好,平天下也好,都是以修身为本。所以我们看通篇的治家格言,就是讲一个修身的道理,确实它是以修身为本的。
  说治家,必定就涵盖《大学》所说的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恢复我们本来具有的性德,这个性德本来是明的,是觉悟的,现在只是被我们的烦恼、习气、毛病,种种这些污染给障蔽住了,所以“明德”就不明了。修身就是把原本的明德,给它复明起来。能明明德,那是自己的事情,他对人必然能做到亲民,就是也令别人明其明德,令天下人明其明德,这就是平天下。我与一切大众都明其明德了,这就叫止于至善。
  修身的功夫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放下自己的习气、烦恼、物欲,这个物欲泛滥起来不得了,那是我们堕落的一个根源。所以我们每天要跟它格斗!把它降伏住,就是朱熹夫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格物的功夫。有了格物的功夫,才能致知,使我们本有的良知现前,我们用这种良知来待人、处事、接物,自己必然能做到诚意,这是意念真诚了。人在的时候、人不在的时候、幽居独处的时候,都是一样,这叫慎独。诚意的表现就是慎独,有诚意的功夫,心也就正了。心正是什么?心里无私,大公无私就是心正。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修身。说到治家,必定前面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那么后面也就通“治国、平天下”了。自己身修好了,家也治好了,就能够影响国家,影响社会乃至世界。这也是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都是要从自己一身、一家开始修起的。
  &#9678;少遇家训落实教诲
  《朱子治家格言》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修身的文章。
  虽然它只有500多个字(版本不同),差不多只是《弟子规》的一半,《弟子规》是1080个字,但是它所说的这些义理,完全不亚于《弟子规》,可以作为相辅相成的教材。末学个人,和这篇文章,也是非常有缘分。“文革”过后,那时我还很小,母亲在书店都买不到这种关于修身的书本,偶然之间在路边看到有人在卖那种毛笔字帖,里面有这篇《朱子治家格言》,母亲就买回来教我念,教我背,给我讲解,所以我从小就会背这篇文章。随着这几十年的成长,其实都是在不断地领会、不断地落实这篇文章的教诲。
  &#9678;由事到心逐句解析
  我们习讲这篇文章,可能跟以往有所不同,这次详细分析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就事上来讲,如何来学习实践,就是每一句都找到下手处;一个是从心上来讲,我们如何领会里头的深义,进而能够真正导归到自心,变成自己的人生态度。
克己身心和谐世界(1)
收藏本书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icon_06.gif"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字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icon_10.gif" WIDTH="10" HEIGHT="9"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这篇文章总共分成五十四句话,第一句话往往是一篇文章里很重要的一句。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非常地简单。“黎明”就是早晨,天刚亮的时候,我们必定要起床了,起床之后要扫地、擦拭,打扫家里各个房间的卫生。“庭除”就是庭院内外,内外都需要整洁。这句话就是告诉你,起来之后要打扫卫生。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内容,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籍,它能够成为传世之作,一般来讲,首句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我们看儒家很多的典籍、很多文章,它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提纲挈领,涵盖了全篇的义理。譬如说,我们刚刚习讲过的《大学》,它首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就涵盖了《大学》之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圣贤之学。
  《论语》二十篇,“学而第一”篇,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也把圣学之道总结概括出来了。我们并非生而知之,所以必定要学。整个圣贤之道就是以“学”字为宗,宗就是纲领。“学而时习之”的“习”就是实践,学了就真干,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所以,以习为趣,这个趣有道路的意思,你要真正通晓圣贤的道路,就得实践,学是从理论上明白;把理论付诸行动,这是习的意思。这个“时”是圣学的关键,你能不能成就,你是不是时常在做,常常在做,不间断地在做,不间断地学,不间断地行,知行合一,知行并进,不间断,那么你最终必定成就圣贤。“不亦说乎”的“说(悦)”字,是学的受用,修学圣贤之道得到的果实,是甜美的,这种从内心里涌出来的喜悦叫法喜,它是你学而时习的动力,一句话就涵盖了圣贤之道!自己学,慢慢地别人知道你的学问功夫很好,都向你来讨教,从师于你,那么有朋自远方来,大家一起共学,这是非常快乐的。如果大家不知道你也没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你也不会烦恼,这是真正的君子,绝对不会影响你学习的兴趣,绝对不会打击你实践的积极性。假如你能做到天天“学而时习”,你就能天天“不亦说乎”,这不是涵盖了整部《论语》了吗?《论语》讲什么?就是这句话的衍生而已。
  《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把整个圣贤的学问,这种深奥的义理,给我们解释出来了。“天命”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本觉本善,《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天命就叫做性;“率性之谓道”,“率”就是顺的意思,“率性”就是随顺着自性。循着自性,顺着自性,这个称为道。这个道我们要修,“修道之谓教,”圣贤之教就是让我们随顺自性而修,这是讲到整个圣贤之道!
  《孟子》首句,“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了,“您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利益?”开头就问利益,“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只要有仁义,还谈什么利益?你有了仁义,便是最大的利益,以仁义治国。这一篇的第一句也总结了《孟子》整篇的义理,《孟子》说什么?就是谈仁义。
  我们来看看儒家的基础教材,《弟子规》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我在之前对这一句话,讲了11个小时,这整个意思,我们去探寻:“父母”,当然对眼前的父母,我们要尽到孝,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做到,这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希望我们成圣成贤,能成才,能够光宗耀祖,能够扬名后世,这是行大孝,哪个父母不希望?我们一定要成圣成贤,才算是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也泛指一切大众,《弟子规》讲,“事诸父,如事父”,大众对我们有什么希望?我们如何来帮助大众?这也是“父母呼,应勿缓”。所以这一句话,不就是说尽了圣贤之道?因此每一部经典的首句,都是提纲挈领的,万万不可小视。
  本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一句,也是一样,提纲挈领,也是把整篇《朱子治家格言》的义理给提取出来了,也是说尽了圣贤之道。正所谓“一即一切”,一句话涵盖一切义理,看你是不是能够深解义趣。读圣贤典籍,朱熹所谓的,要“虚心涵泳”,要把心虚掉、空掉。仔细地去玩味每一句话的义理,随着我们修学境界的提升,会对这个义理体会得愈来愈深刻。像这第一句话,我在小的时候,就认为它是早上起来打扫卫生,现在回头再看,其中的意思无穷尽。
  这里有三层意思,每一层意思都可以从事上讲、从心上讲,也就是总共六层意思。从事上来讲,它有三层意思。第一个是讲早起,“黎明即起”就是早起。第二个教我们勤劳,能够做家务,“洒扫庭除”。第三个要“内外整洁”,这是要整洁。所以早起、勤劳、整洁,从事上讲是这三个意思。实际上这种美德,不就是从小父母给我们耳提面命天天讲的吗?这是修身的大根大本。从心上讲,早起就有自强的意思,勤劳是表示恭敬,整洁是表清净的意思。我们一层一层地来分析。
  首先看第一小节,“黎明即起”从事上讲,就是早上要早起,不能够晚睡,不能够晚起床。从生理上来讲,早起对健康都有好处。清朝的官员李鸿章,他在其家书里面就说到,“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这是讲到早上外面的空气最清新,因为我们晚上睡觉把门窗都关起来了,我们呼出来的浊气充塞了房间,早上早起,到户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精神爽利了,就百病不生。确实早起的人健康,这是什么?与天同步。天亮了,我们就起来,天黑了,我们就得休息。下面讲的“既昏便息”,这是到晚间,该睡眠了我们就睡眠。人能够与天同步,这是最健康的生活,比吃什么补药都强得多。从修身的角度来讲,早起对我们修养品德也有好处,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最重要的就是早晨的时间。《弟子规》也讲“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人生短暂,要想成就学业、事业、道业,必须应该早起,抓紧命光,不浪费我们的时间。
  对一个家庭来讲,早起也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先生,他在家书中曾经多次提到早起,强调早起。他说:“晏起,为败家之凶德。”“晏起”就是晚起床,这是败家的凶德,对一个家来说就不吉祥。为什么?晚起会把很多的事情都耽搁了,而且人会变得愈来愈懒散,愈来愈不振作。你要成就学业、事业,必须要有一种振作的精神,要发奋图强,如果晚起床,这股正气往往就慢慢的消解掉了。所以曾国藩先生说:“治家以不晏起为本。”治家是以早起为根本,不能够晚起床。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就讲要早起。曾国藩又说:“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这个勤劳的勤,是成就我们的事业的关键,这个勤字的工夫,第一个讲的就是早起。天还没亮就该起床了,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真正有志气的人,抓紧时间,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要一睡,有的人一觉睡到中午十一二点,这半天就过去了,你说他能做多少事情?所以第一就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就是持之以恒,就譬如说早起,早起是要持之以恒的。这点我母亲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一生都是早起,为什么?因为我的姥姥就有早起的习惯,所以母亲也带动我早起,持之以恒就成习惯,就自然了。有的人可能听到钟老师今天讲这个“黎明即起”,好了,第二天早上很早就起来,四点钟起来。再过一天四点半起来,再过一天五点钟起床,再过一两天恐怕七八点都不起来。就是愈来愈懈怠,不能够有恒,这个不管用。所以早起、有恒,这是勤字的功夫,这是治家的关键。古人讲勤俭治家,治家一个讲的是勤字,一个讲的是节俭的俭字,这都是从事上来讲,要早起。
  那从心讲我们怎么样领会这里头的意思?《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君子要效法天那样,天上有日月,日月运行天天都是这样有规律,它是不息的,不会停止的。太阳每天早上都是从东方起,到晚上从西方落下去。这是君子看到天像这样的有恒,这样的自强不息,那么他们学了天之德,也能够做到自强不息。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让我们要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修身治家的根本。
克己身心和谐世界(2)
收藏本书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icon_06.gif"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字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res./index/icon_10.gif" WIDTH="10" HEIGHT="9"
ALT="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TITLE="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1)" />+
  再看第二小节,“洒扫庭除”,这句话表面上意思就是打扫卫生,从事上讲这是要我们学会勤劳。谚语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个业,是把学业、事业、道业都包括在内,我们怎么能够成就我们的学业、事业、道业?必须要勤奋,要精进,如果是懒惰嬉戏,好逸恶劳,懒散懈怠,这就荒废了。所以世间法,乃至出世间法的成就,就在于这个精勤。我们要从小培养勤劳的美德。从哪里培养?早起打扫卫生,从这里培养,能够养好这样的品德,长大了治学,他也能勤于学业,工作也能勤于事业,他要是修道,他也能够勤于道业。所以这个“勤”字非常重要。
  从心上讲,勤劳,这是一种恭敬的心态,所谓主敬存诚。心里面能够敬人、敬事、敬物,他行为上的表现必定是勤勤恳恳。所以“洒扫庭除”也是认认真真,是内外都整洁的。反过来,这种勤恳也是培养自己的敬事、敬物之心,恭敬在圣贤之学里头是极其重要的态度。《礼记》首篇《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这是强调恭敬,没有不恭敬的。古德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的真正成就,其实是从恭敬心得来的。
  曾国藩先生家书里面说到:“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此是败家气象……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这是告诫诸子弟,如果“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不到,他不能够收拾得干干净净,这就是败家的气象。从小可以看到大,因小果大,第一代人疏忽,疏忽是没有恭敬心,他懒散、不能够精勤,那么第二代就学着第一代,可能比第一代更糟,产生淫逸,骄奢淫逸,慢慢就会有什么?晚上不睡觉,像打麻将,现在有打游戏机的,有在外面过这些夜生活的,甚至有吸毒的,当时清朝末年吸鸦片的现象就很严重,这是什么?败家的征兆。他晚上不睡觉早上肯定起不来,黎明即起就做不到。所以治家要从自己做起,带动整个家族,要防微杜渐,对于小小细节的修养都不能马虎。
  第三层意思,第三小节“要内外整洁”,这从事上讲就是要整洁。《弟子规》讲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这是说到我们的房间,我们的家居内外,都要清洁。墙壁干净,地上也干净,桌面上一尘不染,文房四宝摆得整整齐齐。这种清洁、整洁的环境对我们读书、治学、生活、修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能够在清净、清洁的环境里学习、生活,我们的心就容易得到清净。书房如果能够做到窗明几净,那么你的学习,也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上讲,环境清净表内心的清净,“要内外整洁”,内是讲心地,外是讲环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如果你心是清净的,肯定就能够让家居、环境非常的清洁、整齐,因为心和境是一如的,是不二的。
  所以《大学》里讲的要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修身在正其心。你的心正了,你的身也正,你的家也正,整个国也正,天下也正,为什么?心和身、家、国、天下不二,一正一切正,一歪也就一切歪,一净一切净,一染就一切染。我们环视世界,现在污染非常严重,环境污染已经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呼吁,再不整治,可能几十年后,人类就不适合在地球上生存了。探究污染的根源,还是在心地的污染,所谓人有贪、嗔、痴、慢,这些种种的恶念、烦恼,便会带来对环境的侵害。所以天灾人祸,我们不能够随随便便把它推出去,认为这是自然灾害,好像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难道这个气候的变化,跟我们人类没有关系吗?目前地震、海啸频繁,跟人类没有关系吗?这种流感病毒,跟我们人类没有关系吗?乃至战争冲突,跟人类没有关系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心善才能感得环境的善,人心恶,环境自然就有这些天灾人祸,这是如影、如响,古人讲的“如响应声,如影随形”,这个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所以我们要使环境清净,世界和谐,必须从我自心做起,每个人都能从自心做起,转变贪、嗔、痴、慢,这便是构造人间净土的根本方法。当然要让大家一起来转,首先要自己转,不能说别人去转,我就没事了,那不行,因为什么?别人也是我的环境,这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别人是人事环境。我心转了,境界也跟着转。所以“欲明明德于天下”,必须自己从修身做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的。不论你的身份高低贵贱,上至天子(就是国家领导),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修身为本,以修身来改造世界,能不能改造?必定能。要有信心,圣贤苦口婆心就是告诉我们这一条,以修身为本。
  我们要记住古谚语中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平民老百姓,是谁?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匹夫,对于天下兴亡有没有责任?有责任,而且是负完全责任,为什么?这个天下是我的天下,不是别人的天下,我的心正则天下就和平,我的心不正就影响天下,就不和平。所以和谐世界要从心开始,从谁的心开始?从我的心开始。所以“要内外整洁”,内是自己内心当中的每一个念头,我们都要警醒自己,看看这个念头是善的还是恶的,什么是善的?为别人的就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为自己就是恶的。为自己是自私自利,那是恶。为别人是大公无私,那是善。所以要从内心中每一个念头去细致地检点,这是内整洁。外整洁,必定能够影响家、国、天下,随着你的清净和谐、充满仁爱的念头,这个磁场慢慢就扩展,而使得整个世界都和谐了。
  不仅世界和谐,乃至整个宇宙都可以和谐,所谓“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法界,人间的这个环境,不离自性。真正能够把这个道理搞透彻、搞明白了,我们就能够信心十足的去承当,直下承当!和谐世界乃至和谐宇宙,不是外面的事情,完全是我分内的事情。《论语》里面有一段夫子跟他弟子颜回的对话,颜回是孔老夫子弟子当中最贤德的,最受夫子的赞叹。颜回问仁,仁爱的仁,是什么意思?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是仁?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毛病、恶念,复礼是讲随顺礼教,随顺圣贤的教诲,那就成为仁了。念念都能够克己复礼,念念都不离开仁。所以夫子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一日是哪一日?不是昨日,也不是明日,就是今日!今日24小时,是哪个小时?不是过去那个小时,也不是未来的那个小时,是当下这个小时,这个钟点,就在当下,此时此刻你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是孔子给我们讲的最高的心法。当下克己复礼,当下天下归仁。天下归仁,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和谐世界,当下你能做到!问题是你能不能够念念克己复礼,日日克己复礼,你果然能做到,那和谐世界就日日都能做到。
  所以夫子告诉我们:“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分内的事情,哪里是外面的事情?哪里是别人的事情?所以古德教导我们,“以天下为己任”,这句讲得还不够彻底。为什么?事实上,讲天下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天下,天下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天下以外没有自己,自己以外也没有天下。所以自己克己复礼,自己能够为仁,天下也就归仁了。这里讲的是“要内外整洁”的深义。内整洁了,外也就整洁了,内外一如。实际上根本没有内外,内和外是一不是二,这是和谐世界的大道理。
  这第一句话的深义就无穷尽,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不可以小看,每一句话的意思,都是极其深广,要详细说起来都是要很长的时间,尤其这首句更要特别留意。
  《朱子治家格言》总共有五十四句,时间有限,我们底下就简要一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汉语的固定句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