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讨论的黑人携带az az是什么意思思

因为美国白人没有自己的音乐。&br&&br&&b&1&/b&&br&《谁杀死了古典音乐》是一本充满愤怒,夹带私货,观点颠三倒四的音乐评论,诺曼·莱布雷希特在书中介绍了20世纪初期古典音乐在美国的发展情况。美国一向被欧洲人认为是一个沙漠,没有文化,更没有音乐,当时欧洲的音乐家们没有意愿去美国演出,表演自己的音乐,美国本土的交响乐团——譬如19世纪中期成立的纽约爱乐,也并不成气候。不过到了20世纪初,欧洲开始经历革命,萧条,一战,二战,与此同时美国却处于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俨然世外桃源。于是,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来到美国填补这块庞大而空虚的市场,这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名字:古斯塔夫·马勒,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阿图尔·鲁宾斯坦,不同位面上的伟大音乐家让古典音乐在这片没有音乐基础的国度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蒙和平与繁荣的眷顾,20世纪的美国已俨然是音乐世界的核心了。&br&那个时候的欧洲人依然嘲笑美国人没有品味,因为不管什么样的音乐家到了美国,都能赚的盆满钵满,毫无鉴赏力可言。在他们眼里,美国人就是一群暴发户。不过这也说明了美国人对于音乐的市场需求。那个时代去美国讨生活的音乐家实在是太多,很多音乐经纪人就组织小乐团,搞类似“同一首歌”式的走穴活动,把音乐家送到二三线城市演出,同样受到了强烈的欢迎。&br&那个时期,美国的主流社会,那些音乐市场的主要受众,消费的都是源自欧洲,和自己不存在血缘关系的舶来品。这也说明,在当时的美国,音乐被当成是一种高贵典雅的艺术品,那些低俗的、流传于民间的小调是不被上层人士看得起的。&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Nzk1MjA0MDg=/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D5E8DFE2FBDB29F9F-EAA1-D0C3-3700-0AFCA705D580&&&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斯特拉文斯基 《火鸟》组曲 阿巴多指挥&/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Nzk1MjA0MDg=.html&/div&
&/div&&/div&&br&&b&2&/b&&br&在社会的底层,民众也有自己的音乐,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种音乐风格就是布鲁斯。布鲁斯起源于努力劳动时喊的号子,也加入了不少圣歌的元素,带有明显的西非痕关于布鲁斯音乐,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查尔斯·伯内特曾经拍过一个名为《布鲁斯》的纪录片,里面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布鲁斯音乐的起源和发展。&br&布鲁斯成为了黑人音乐的鼻祖,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音乐形式:爵士,放克以及灵魂乐等等。这些由黑人音乐衍生出的丰富音乐形态被统称为“African-American Music”,并在20世纪的上半叶大放异彩。&br&爵士乐发源于新奥尔良,因“Jass”而得名,并迅猛发展,在大乐团时代成为美国各大舞场的伴奏音乐。放克和灵魂乐也在其后被创造和发展。当时比较重要的音乐人,如雷·查尔斯、詹姆斯·布朗等等,都能够同时驾驭几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上面这些音乐形式,形成了社会对黑人音乐的最初概念:黑人音乐是一种表现情欲、载歌载舞、缺乏思辨、毫无严肃与神圣可言。我想当时主流社会看待这种音乐应该就如同阿道夫·希特勒看待吉普赛人那种感觉:低俗。下流。有辱斯文。&br&……但确实很爽。&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Mzk3MDA3MzI4/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FB23F238E2B019C46C5AA3F-C9C2-1E9E-5ED78EBFA7B6&&&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ROBERT JOHNSON
Cross Road Blues (1936)&/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Mzk3MDA3MzI4.html&/div&
&/div&&/div&&br&&b&3&/b&&br&在这些黑人音乐的相互撞击和滋养下,现代流行乐的标志性符号——摇滚乐,“Rock & Roll”诞生了。黑人音乐不仅影响了美国,也影响了英国。被定义为第一首摇滚乐的歌曲是比尔·哈利的《Rock Around The Clock》;在英国,克里夫·理查德的《Move It》是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歌曲,其中带有明显的布鲁斯风格。&br&但美国人过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把比尔·哈利当成摇滚乐的首创者,他们更愿意相信“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That' All Right,Mama》才是史上第一首摇滚乐。猫王是一个白人,也是流行乐史上的第一位超级巨星,从猫王开始,这种具有明显黑人特征的音乐范式才开始走入白人社会的视野。但即便如此,听猫王的音乐很容易有这样的感受,即这只是从白人嘴里唱出的黑人音乐。猫王和的音乐和他的扭臀舞,也是被认为具有色情性质。在《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妈妈在看到电视上播放猫王的《Hound Dog》时认为有伤风化,不让他看电视里的表演,说的就是当时社会对这种音乐风格的看法。&br&在猫王之外,当时摇滚乐的重要音乐人还有查克·贝里,巴迪·霍利,杰瑞·李·里维斯,小理查德等等一众摇滚乐先驱,但在1959年之前,这些人入伍的入伍,空难的空难,转行的转行,入狱的入狱,纷纷从音乐届消失。摇滚乐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真空期。黑人风格的摇滚乐日渐式微也为其后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扫清了道路,那就是披头士的出现。&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NjEwNjgxMDA=/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D07E350E-0A76-5636-DD70-AFFF&&&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猫王经典歌曲HOUND DOG&/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NjEwNjgxMDA=.html&/div&
&/div&&/div&&br&&b&4&/b&&br&尽管披头士对摇滚乐的理解离不开他对查克·贝里的学习与临摹,但当这四个带着英伦范的摇滚乐手出现在美国人面前时,每个人都觉得他们是如此的卓尔不群,代表着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来临:这他妈才是音乐啊。&br&在《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中,黑人音乐的痕迹已经不太明显,取而代之的是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们根植于英伦,对摇滚乐的独特理解。更重要的是,这张专辑深刻的影响了唱片工业:唱片不再只是舞台表演的衍生品,而具有了独立的灵魂。披头士的成功也成就了录音室技术的发展,摇滚乐告别了载歌载舞的表演,成为了一门可以精雕细琢,展现无限可能性的艺术门类。&br&另一个重要的名字是鲍勃·迪伦,在《Highway 61 Revisited》中,鲍勃·迪伦将美国的传统音乐(布鲁斯,民谣)和现代音乐(摇滚)对接,并且带着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赋予音乐更强的思辨性,让音乐不再只是情欲与欢乐。这些伟大的名字推动了摇滚乐的发展,也让白人社会对摇滚乐有了越来越强的认同感——此时,摇滚乐在事实上已经是白人的音乐了。&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MTMzMDE4NDQ=/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BAE9D63-719B-63B9-810A-DC6&&&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the beatles(甲壳虫)se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MTMzMDE4NDQ=.html&/div&
&/div&&/div&&br&&b&5&/b&&br&与此同时,黑人们渐渐淡出了摇滚乐,将创作重心转向相反的层面,更注重节奏的丰富性以及舞台表现力。用《尖峰时刻》里詹姆斯·卡特的话形容就是:“不能跳舞的音乐能叫音乐吗?”放克,灵魂乐和爵士齐头并进,他们开始用在另一个方向上诠释音乐的意义。&br&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是Motown,摩城唱片。贝利·高迪在创立摩城唱片之初,就是想生产属于黑人自己的音乐。这其中囊括了诸如马文·盖伊,史蒂夫·旺达这些优秀的黑人音乐家。黑人音乐在这段时间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说在早期,关于爵士、放克、灵魂乐这些定义还含混不清的话,到了70年代,这几种音乐风格独立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放克的节拍越来越快,大踏步的向舞曲方向迈进;而当你触碰到马文·盖伊的《What's Going On》时,你根本不需要怀疑,这就是灵魂乐。&br&当然,不要忘了,他们还有拥有一个重要的乐团:The Jackson 5,他们还拥有迈克尔·杰克逊。&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MTMyMTcyNTA0/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BC00DC000E3F32B10D-84D5-5BB1-C817-3AF8CF09E895&&&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Marvin Gaye
What's Going On&/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MTMyMTcyNTA0.html&/div&
&/div&&/div&&br&&b&6&/b&&br&在70年代伊始,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异军突起,风靡世界,这就是迪斯科。&br&迪斯科脱胎于放克。在稍早期的迪斯科中,我们很容易能听出放克的味道,比如Chic就是打着强烈放克烙印的迪斯科乐团。最开始迪斯科还有轻重节拍,但是跳舞的人大概嫌节奏不够快,发展到后来,四拍已经一样重。与此同时,放克的火焰则慢慢减弱,逐渐被迪斯科取代了。&br&迪斯科到底有多红?我们几乎可以说迪斯科主宰了70年代的美国文化。所有的音乐都要让位于迪斯科,包括摇滚乐。当时重要的摇滚乐队和个人大多拥有迪斯科单曲,就更不用说大卫·鲍伊这种发迹于同志迪斯科俱乐部的巨星了。那个时代,迪斯科成为了一场全民狂欢,白人和黑人纷纷加入了这场盛宴,活跃于同一块舞池当中。比吉斯成为了迪斯科的重要一员,约翰·特拉沃尔塔因《周末夜狂热》这部对迪斯科发展极为重要的电影中大秀舞技一战成名。&br&迪斯科的风靡,必然要引起摇滚乐消费群体的反击。迪斯科相比于摇滚乐,在制作方面大大简化,是词曲和舞蹈,都带有直接的性挑逗意味。另外许多迪斯科俱乐部也同时是同志酒吧。这些问题让摇滚乐群体有充分的理由对其进行道德审判。一开始他们只是批评和抵制,到后来干脆真刀真枪的开战了。&br&1979年,芝加哥白袜队对阵底特律老虎队比赛,观众只要用一张迪斯科唱片加上89美分就可以换到一张比赛门票。比赛结束后,这些唱片被放在场中央当中焚烧,反同志人士和种族歧视者们纷纷冲入场内,加入到了这场行动当中,甚至影响到了下一场比赛的进行。那一天被叫做“迪斯科毁灭之夜”(Disco Demolition Night)。在那场公众事件之后,迪斯科音乐的销量一落千丈,潮流转向欧洲和亚洲,在美国本土却销声匿迹了。&br&但迪斯科真的消失了吗?并没有。虽然纯粹意义上的迪斯科消失了,但现代舞曲无不带有迪斯科的基因,甚至电子乐也无法和迪斯科脱离关系。更重要的是,迪斯科的火爆让这种快节奏的强劲曲风被更加广大的群体接受,也促进了白人社会对黑人音乐的认知,为紧随其后的那个传奇时刻的到来打好了扎实的基础。&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MjA2NDExNDUy/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C8F5DAAA76C015E384AF5C617EF-E8C2-5A&&&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约翰.特拉沃尔塔在“周末夜狂热”中的经典霹雳舞&/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MjA2NDExNDUy.html&/div&
&/div&&/div&&br&&b&7&/b&&br&在迪斯科消失的那一年,从The Jackson 5单飞后的迈克尔·杰克逊推出了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Off The Wall》。这张处女作汇集了强大的阵容,包括保罗·麦卡特尼,史蒂夫·旺达,以及他后来的王牌制作人昆西·琼斯都参与了专辑的制作过程。《Off The Wall》也是一张具有标志意义的黑人音乐专辑,杂糅了我们所熟悉的各种黑人音乐类型。&br&迈克尔·杰克逊是黑人音乐的集大成者,主流社会终于迎来了一位超越了肤色的流行乐手,直到第六章个人专辑《Thriller》将黑人音乐的魅力发展到极致,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专辑,直到迈克尔·杰克逊成为世界流行音乐的标志,白人社会,甚至是整个世界都已经无法抵抗他的魅力了。一个人能够将舞蹈技巧、歌唱天赋和流行嗅觉三者集于一身,简直是个奇迹。&br&至于他的肤色,还有那么重要吗?&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MTk2MzcyNTc2/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C5EAA060EEA00E31A037E8B7FDC-E2A3-6606-CF88-626E090563EC&&&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Michael Jackson - Don't Stop Till You Get Enough&/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MTk2MzcyNTc2.html&/div&
&/div&&/div&&br&&b&8&/b&&br&但是……白人社会真的接受黑人音乐了吗?我并不这样认为。&br&只要黑人和白人之间存在着阶级差距,这种隔阂就会永远存在;只要黑人还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所创造的音乐和文化就依然指向贫穷和庸俗,主流社会对黑人音乐的看法就永远是《绝命毒师》里那个听着暴躁的说唱音乐,嘴里喊着“Yo Bitch”的杰西·平克曼。种族和肤色是表面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才是真正要人命的东西。只要黑人的说唱音乐里一天还宣扬着暴力、财富和女人,黑人音乐就无法被主流社会所接纳。&br&我还记得阿姆重新登上格莱美的舞台时唱道:“为了我你冒着事业毁灭的风险/我和你都明白/没人想要和这个白人小子有任何交集/Dr.Dre,我在录音室泪流满面/你拯救了我的生活,现在是我感恩的时候了”。这就是现实:黑人抵触白人,白人蔑视黑人——除非他们都是穷鬼。&br&阿姆戒断毒瘾复出后推出了若干治愈人心的鸡汤畅销单曲,不过让我们猜猜:黑人们喜欢的阿姆,是那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励志偶像,还是那个嬉笑怒骂的小痞子Slim Shady?&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MzUyOTI4MjUy/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F3C151AD58E57ED0-C0F6-58D7-E6B439F&&&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叼爆了,阿姆在第53届格莱美现场版完美表现&/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MzUyOTI4MjUy.html&/div&
&/div&&/div&
因为美国白人没有自己的音乐。1《谁杀死了古典音乐》是一本充满愤怒,夹带私货,观点颠三倒四的音乐评论,诺曼·莱布雷希特在书中介绍了20世纪初期古典音乐在美国的发展情况。美国一向被欧洲人认为是一个沙漠,没有文化,更没有音乐,当时欧洲的音乐家们没…
种族歧视可是高压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一般不想让黑人当男一号,索性就让黑人当比男一号更聪明更有经验能力更强的上司(先知、前辈,他爹的好基友不一而足)。为啥摩根·弗里曼这么大年纪还闲不下来?没办法,相当于特型演员,固定角色someone is nb and black。
种族歧视可是高压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一般不想让黑人当男一号,索性就让黑人当比男一号更聪明更有经验能力更强的上司(先知、前辈,他爹的好基友不一而足)。为啥摩根·弗里曼这么大年纪还闲不下来?没办法,相当于特型演员,固定角色someone is nb …
很多脏话都是体系内部说说的,&br&比如看美国监狱里,大家互相叫婊子、妓女什么的,因为在这个团伙里大家是平等的,有着平衡,作为监狱外的人要用这种词称呼他们,他们大概剥皮的心都有。&br&北京胡同里的中年男子之间对话会在主谓宾定状补的任何位置随意镶入多个“操你妈”“他妈”“你妈逼”之类的脏话,并能以完全融洽和谐的状态对话很久。(他们与女性或长幼对话时会大幅减少这些插入语。)但一旦不熟的人突然用这种话来跟他们说话,会被认为“口儿怎么这么脏”。&br&这样的例子很多,nigger 也是,黑人自己可以说,但圈之外的外人不能说。&br&该现象产生,大概有共同生活圈、文化认同、语言符号共识等等原因。&br&另外还有一种同语系更敏感、严格的现象(这一现象来源于美军在二战后驻扎于英国等英语使用地的部队受到的投诉远高于其他地区,语言相通没有带来亲和力,反而导致祸从口出),不知道有没有专有名词。&br&比如,因为白人是英语的使用主体,黑人在这些词上就会对白人更敏感,而对其他人种稍好。&br&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白人说“我操”,第一感觉是,哟……
很多脏话都是体系内部说说的,比如看美国监狱里,大家互相叫婊子、妓女什么的,因为在这个团伙里大家是平等的,有着平衡,作为监狱外的人要用这种词称呼他们,他们大概剥皮的心都有。北京胡同里的中年男子之间对话会在主谓宾定状补的任何位置随意镶入多个“…
谢邀&br&&br&其实反过来可以问,黑人为什么要接受白人的文化艺术?&br&&br&这当然不是为问而问,黑人正在不停的在问自己这个问题。&br&&br&同理,可以问出很多为什么来。&br&&br&在十九世三四十年代,纽约出了一个新的文学团体,叫做“年轻的美国人”(Young American)。这个团体的领军人物叫 Evert Augustus Duyckinck。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美国的文化应该拥有自己的文学巨匠,而不是像那些自诩为盎格鲁-撒克逊正宗的清教徒那样,什么都向欧洲文化看齐,文学言必是莎士比亚,狄更斯。&br&&br&在“年轻的美国人”看来,美国本土文学都是被些衣食无忧的上流绅士所统治,喜欢写的东西,和这些人在茶余饭后聊天打混的闲谈无甚区别,都是些耍点知识份子小聪明的轻松小品文。在 Duycbinck 的领导下,Wiley and Putnam 公司出版了划时代的
Library of American Books 系列,力推美国作家。1844 年爱伦·坡出版了《乌鸦》,立刻被 Duycbinck 大赞,第二年就选入了 Library of American Books。1846 年 Duycbinck 更是主持出版了梅尔维尔的首部作品 Typee:A Peep at Polynesian Life。&br&&br&但是,和 Duycbinck 的一厢情愿相反,爱伦·坡和梅尔维尔对大都市的看法都相当负面,两人也都在纽约最终混不下去,相继离开。而真正长于纽约,属于纽约,和这个城市一同呼吸,成为这个城市最伟大,最传奇,也是最有洞察力的解读者的那名作家,却是 Duyckinck 做梦也没想到的一人,沃尔特·惠特曼。他的《草叶集》,是 1854 年自己失业以后一高兴就写出来的,还是自费出版。惠特曼 11 岁就因为家境原因而辍学,在劳苦工作中体验这个城市。他的文学养份,来自于纽约的世俗文化,通俗剧场,浪漫言情小说,廉价报纸,这些传统文化人看不上的大众商业娱乐。他的语言,来自于下层蓝领人的生活,鲜活而有生命力。当爱默生慕名前来拜访时,惠特曼就拉上爱默生,去旁边乱糟糟的 Mercer 街消防队喝啤酒。&br&&br&这就是美国“主流”社会所遇到的文化困境。&br&&br&他们也想要摆脱对欧洲的附属地位,想要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国文化,但是,真正有美国特质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是诞生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民主社会的文化,更多的是从一种迎合大众的需要,属于多数人的娱乐环境中成长出来的,而不是从精英圈子里自己冒出来的文化。当文化精英们努力抬头向天上找的时候,美国本土文化的苗子,却在他们脚下疯狂的长啊长,在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br&&br&但是,他们不肯附下身去。&br&&br&因为,那些文化是劣等人的文化,是失败者的文化。是黑人的文化,是爱尔兰人的文化,是犹太人的文化,是穷人的文化,是蓝领的文化,是没文化的人的娱乐。在他们看来,这根本不叫文化。他们越是刻意的把这些低等的,简单的,粗俗的,没有理智的,没有品味的娱乐踢开,拉开和自己的有尊严的文化的距离,这些娱乐就更加贴近普通美国人,在自身之间相互影响,更加快速成为真正美国的文化。像踢踏舞这种舞蹈,就是黑人吸收了爱尔兰人的吉格舞的风格后演变出来的。&br&&br&但是,那些劣等的文化或许是低等的,简单的,粗俗的,没有理智的,没有品味的,但它们也直接的,感性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他们代表了人的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欲求,对生命的渴求,感情无保留的释放,是人之天性。中产阶级的有品味的理性文化可以征服你的大脑,但这些没品味的感性娱乐却可以征服你的心灵。你越是拒绝它,就越会强烈感到它对于生活的重要,越被它吸引。&br&&br&1845 年,纽约一正统人士 J K
Kennard 在杂志上发一文《谁是我们的民族诗人?》,提到:&br&“歌曲作者通过爱和灵性上的亲和力来统御;立法者通过暴力。把这个原则用在美国人民身上。谁是我们的真正统治者?黑人诗人,这毫无疑问!”&br&&br&所以,T S 艾略特会说,中产阶级已死:无产阶级去教会,电影院,可以在领唱者带领下纵情歌唱,而中产阶级却被自己的道德所束缚,没有这样的人来引领。&br&&br&中产阶级已死,需要其他文化来打通血脉。按诺曼·梅勒的话说,就是找到那个“white negro”。那一瞬间,就是 Elvis Presley 在录音室里找到自己的声音后不自觉的冒出来的那句:Damn,nigger!&br&&br&在《泰坦尼克》里,Rose 所在的上等仓和 Jack 所在的三等仓,就是这样一个对比。在 Rose 偷偷跑到下等仓参加爱尔兰奔放的舞会时,她才真正的打开了自我,让内心的感情流露。这也是主流文化为他们自己找到的一种解决之道:被所谓的正统白人文化所教育出来的人还不是人,他们只是一个个精致的机器而已,他们最后需要所谓的来自某种原始文化所点拨,往他们的心中吹入那还魂的一口仙气,心与脑才能汇为一体,找到自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任务完成,点拨者也就可以去送死,运气好的可以找个地方养老,这个文化吸纳的过程算是成了。&br&&br&照这理,你就知道 Obi-Wan Kenobi 看上去过于白人,绝不可能成为这个点拨者,最多只能造就个 Darth Vader,为了防止历史重演,还要请 Yoda 老仙来,就顺眼多了。而整部片子里最像个地道美国人的,还是那个和 Chewbacca 为伍的 Han Solo。&br&&br&所以我们会一次又一次的在电影里看到这种类似的场面。白人主角遭遇困境,需要一个来自“原始/古老文明”的达人的点播。&br&&br&在《Django unchanged》里,Waltz 一个欧洲正统文化下出来的德国人,跑到美国来点拨一个黑人,同时调侃 DiCaprio 扮演的南方奴隶主,一个号称崇拜欧洲文明的美国老土。但在《Inglourious Basterds》里,Waltz 什么都没变,就变成了个纳粹,那边也还是一个美国南方土人,却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去带着一队人跑到欧洲去打德国人。文化高下论,本如游戏一般。&br&&br&我能说 Quentin 自己是一个没有什么所谓的高等教育,无视文化传统的人么?还是说他很擅于把自己隐藏在这表像之下恶搞那些所谓的有文化的人?&br&&br&文化高下,这些当然只是符码而已。隔在中间的那层布,叫作面子,玩弄好了,也是一道风景。&br&&br&奥巴马曾在斯坦福和自己从肯尼亚来的同父异母弟弟 Mark 见面,问及对生父的看法,Mark 说已经麻木了。&br&奥巴马:你不觉得别扭么?我是说麻木这事?&br&Mark:对他,不别扭。有别的事情让我感兴趣。贝多芬的交响曲。莎士比亚的诗。我知道——非洲人不应该关心这些东西。但是谁告诉我应该关心什么不应该关心什么?明白么,我不为自己是半个肯尼亚人感到耻辱。我只是不想问自己太多这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br&&br&后来 Mark 移民深圳了。
谢邀其实反过来可以问,黑人为什么要接受白人的文化艺术?这当然不是为问而问,黑人正在不停的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同理,可以问出很多为什么来。在十九世三四十年代,纽约出了一个新的文学团体,叫做“年轻的美国人”(Young American)。这个团体的领军人物…
谢文正公邀。&br&&br&这种裤子有一个特有的英文名词叫saggy pants,翻译过来就是宽松的裤子。这种穿着方式叫sagging,也有叫low ridding的,喜欢这么穿的人被称作sagger。&br&&br&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也很奇怪为什么黑人喜欢这么穿裤子。有人说是hiphop文化催生了这种装扮,也有人说是因为黑人小时候比较穷,经常穿爸爸哥哥剩下的裤子,所以显得肥大。&br&&br&但是可惜上面两种说法都不对。&br&&br&我在一个美国同学家吃饭的时候,听他爸说这种穿法好像是来源于监狱。监狱为了防止黑人用腰带打架,所以不给他们腰带穿。这样做真是一箭双雕,一方面没有腰带可以抽别人了,另一方面必须用一只手随时提着裤子不让裤裆掉下来,没有空余的手去打别人了。哦,而且他们还不能用腰带上吊自杀了,所以一箭三雕。&br&&br&至于为什么后来的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一种时尚和hiphop的元素,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据wiki说是为了彰显他们的与众不同和叛逆不羁,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主流社会的反抗。&br&&br&以上。
谢文正公邀。这种裤子有一个特有的英文名词叫saggy pants,翻译过来就是宽松的裤子。这种穿着方式叫sagging,也有叫low ridding的,喜欢这么穿的人被称作sagger。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也很奇怪为什么黑人喜欢这么穿裤子。有人说是hiphop文化催生了这种装扮,也…
珍惜黑人还没有进入羽毛球的日子吧
珍惜黑人还没有进入羽毛球的日子吧
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大果说的文化认同。这是因为白人和黑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认同,不同的游戏规则下。&br&&br&语言上有一种 linguistic degradation 的现象,就是中性的词,一旦开始有贬义,就开始向这个方向走。&br&&br&&br&最常见的,就是 stench,现在是臭味,以前就是气味。这个词成贬义了,就要出别的词来替它,就有了 smell,这个词现在也有点贬义了,于是 odor 就走到它的位置。但 odor 现在也有点贬义了,于是 aroma, fragrance 就开始用得多了。&br&&br&&br&nigger 以前就是这样,是个人人都说的,Mark Twain 的小说了成天 nigger 这个 nigger 那个的。你可以说是种族偏见在那里,但整个社会对此无感,不认为是贬义。后来等人觉得这是贬义了,就开始换掉它了。&br&&br&&br&但是在黑人中不是这样,这是一种文化上多元化的现象。这也就是二十世纪的 rights revolution 开始后才有的。对于黑人,就是在民权运动以前,他们其实有些文化上的自悲,平权的目的是要和白人一样(上白人的学,进白人的餐厅)。到这之后,有相当程度上的黑人开始认为,自己的文化不比白人的文化差,甚至开始强调文化上的优越性(当然有人认为这是自我欺骗)。&br&&br&&br&&br&前者的成功例子,是那些在白人的社会规范游戏规则下成功黑人,比如运动员,部分艺人,这样的。这是白人认同的。&br&&br&后者的例子,是 rap,街舞,街头涂鸦这样的以黑人自己的游戏规则而成功的。这些文化,一开始是不被白人认同的(现在也有很多人不认同)&br&&br&&br&所以 Sudhir Venkatesh 在 Gang Leader for a Day 里,用一老黑人的话说:&br&&br&&br&A man named Charlie Butler jumped in. “You got two kinds of whites in this city,” he said, “and two kinds of blacks. You got whites who’ll beat you if you come into their neighborhood. They live around Bridgeport and on the Southwest Side. Then you got another group that just won’t invite you in. They’ll call the police if you come in their neighborhood—like where you live, in Hyde Park. And the police will beat you up.”&br&&br&&br&“You got blacks who are beating their heads trying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where you live!” Charlie continued. “Don’t ask me why. And then you got a whole lot of black folk who realize it ain’t no use. Like us. We just spend our time trying to get by, and we live around here, where it ain’t so pretty, but at least you won’t get your ass beat. At least not by the police.”&br&&br&&br&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黑人不再追求白人式的成功,而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圈子,文化认同越来越少。&br&&br&&br&相比起来,现在的东方人在美国,就更接受即有的游戏规则,而少有创造一个。至少不是明里这样的。&br&&br&&br&所以才有了 Venkatesh 和 JT 的这样两种文化语境下的对话:&br&&br&I read him the same question that I had read the others. He didn’t laugh, but he smiled. How does it feel to be black and poor?&br&&br&
“I’m not black,” he answered, looking around at the others knowingly.&br&&br&“Well, then, how does it feel to be African American and poor?” I tried to sound apologetic, worried that I had offended him.&br&&br&
“I’m not African American either. I’m a nigger.”&br&&br&
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大果说的文化认同。这是因为白人和黑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认同,不同的游戏规则下。语言上有一种 linguistic degradation 的现象,就是中性的词,一旦开始有贬义,就开始向这个方向走。最常见的,就是 stench,现在是臭味,以前就是气味…
孩子问父亲什么是黑社会,父亲语重心长的说:“手里拿着佛珠,身上挂着各种文玩 ,平时闻个香,品个茶,钓钓鱼,温文尔雅,举止得体的这叫黑社会”。&br&孩子又天真的地问:“那刚才那些烧烤店门口光膀子纹身,喝着啤酒,戴手指粗的金链子,张口操你妈,闭口你奶奶个逼,夹个小包烟不离手的那是什么”。父亲笑了笑说:“孩子,那是傻逼”。
孩子问父亲什么是黑社会,父亲语重心长的说:“手里拿着佛珠,身上挂着各种文玩 ,平时闻个香,品个茶,钓钓鱼,温文尔雅,举止得体的这叫黑社会”。孩子又天真的地问:“那刚才那些烧烤店门口光膀子纹身,喝着啤酒,戴手指粗的金链子,张口操你妈,闭口你…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我很早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把我所想的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br&&br&首先,黑人的体格很适合陆地上的大多数竞技类运动,但是羽毛球中很难看到黑人的缘故,我觉得最大的因素在于&b&黑人比例高的国家已经放弃了羽毛球这个竞技运动,这里典型指的就是美国(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美国参加羽毛球比赛的历史就知道了)&/b&而像英国这种虽然也有不少黑人,但是作为羽毛球的发起国,我总觉得他们有着想保持这项运动的WASP的心态。而欧洲的另一个强国丹麦好像黑人的比例很低。往东亚看,这几个羽毛球运动发达的几个国家(中国、印尼、马来西亚等),黑人比例也很低。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黑人参与这个运动的几率比较低。&br&&br&但是,光光看国家人民的人种构成,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不然黑人就不会在美国NBA中占据统治地位了。对于羽毛球这项竞技运动来说,还需要分析其特点:在一个不大的场地里又要体现速度和力量,又要体现足够的灵活性。&b&而我觉得黑人的体格优势在于:如果给一个比较大的运动空间,而且主要是要调动身体的大肌群,那么相比其他人种,有一定的优势。&/b&但是对于羽毛球这种严重依赖小肌群的精确运动(相类似的运动还有乒乓球、攀岩),却好像并不占优势。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我很早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把我所想的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黑人的体格很适合陆地上的大多数竞技类运动,但是羽毛球中很难看到黑人的缘故,我觉得最大的因素在于黑人比例高的国家已经放弃了羽毛球这个竞技运动,这里典型指…
谢邀。&br&&br&前几天写的一段文,直接摘:&br&&br&&br&&br&&br&如果仅仅以“画得如眼睛所见”为标准,西方绘画走过了一段漫长历史。埃及人的作品相当程式化,人物大小常依身份地位而定,但直观而一目了然;中世纪宗教绘画多以“让大多数不识字的教民也看得懂”为标准;乔托之后,焦点透视法盛行,欧洲人开始崇尚“画得一如眼睛所见”,事无巨细,越工越好。荷兰黄金时代的卡尔夫、维美尔们,对物体材质的细节可以细至毫发,如照镜子。&br&但早在15世纪,艺术家已经遇到过一个问题:如果真的事无巨细把眼前所见素描下来,很容易生硬呆板、毫无生气。伟大如达芬奇,才使用了“渐隐法”——也就是处理《蒙娜丽莎》眼角与嘴角的技法——才克服了那个困难。然而,对这一代印象派画家而言,他们太信赖自己的眼睛了,他们发现阳光和露天下,那些细微的眼角阴影根本不存在。他们要画户外,要急速,于是不得不把轮廓画模糊。&br&&br&17世纪之前,日本版画与中国艺术概念相袭;但17世纪后,浮世绘兴起——浮世者,现世、现代、当代、尘世之意也。浮世绘常为描绘世间市井风情。浮世绘总以黑色描绘轮廓,之后雕刻墨板、选定色彩、雕刻色版、刷版。1865年,法国画家费里·布拉克蒙将陶器外包装上的北斋作品给年轻画家们看,令诸位倾倒。敏锐的马奈当时就融合浮世绘技法,完成了传奇的《吹笛少年》。&br&对莫奈们来说,日本版画的色彩和形式提示了这么件事儿:&b&如果之前库尔贝们的叛逆还只是针对安格尔这些传统技法,那日本版画的做法就整个颠覆了他们的概念——原来世界上除了欧洲式画法,还有截然不同的程序和路数?欧洲绘画的一切基本规则,在日本版画家那里都不适用。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大概是:&/b&&br&&b&为什么欧洲绘画,总要求焦点透视,把一切形象事无巨细的画出来呢?日本版画里,北斋和歌膺都可以散点透视,也都可以把人物画得横云遮月,写意挥洒啊!&/b&&br&如是,对那些贴近了看、挑剔细节的观众来说,印象派的画作,统统“未完成”。举个例子,这就像中国宋朝的简笔人物画,笔简意足,但对习惯工笔肖像的人而言,这画显然也“没画完”。&br&&br&如是,印象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欧洲的写意画,只是其所写不是“意”,而是更确实的“眼前所见之印象”,而已。中国的水墨写意、日本的版画,许多时候会简略细节,画出大概,让观者自去想像。&br&&br&&br&&br&——————————————————————————&br&&br&印象派最伟大的胜利,是制造了这么一个不朽的例子:&b&再怎么遭遇非议的艺术家,某天都可能获得尊崇。&/b&19世纪60到80年代,那漫长酷烈的战争,那些穷愁潦倒的艺术家,有些人没能挺下来,比如年未四旬就过世的凡高,比如在普法战争里死去的巴齐耶。但是20世纪到来时,莫奈、雷诺阿、毕沙罗、马奈们,这些曾经被当作妖怪、叛徒、流氓、骗子的人物,都获得了国际级的名誉。尤其是莫奈和雷诺阿,终于熬到了年纪,可以享受胜利。他们亲眼看到自己成为经典画家,他们的作品被政府买下,或被收藏家追逐。这未必能弥补他们早年所受的贫穷冷遇,但当初以“高贵的画风”、“平衡的构图”、“正确的素描”攻击过他们的人们,到此终于可以闭嘴。经典美术的陈腐俗套被他们彻底踩倒。这件事永远改变了批评家和艺术家们的地位对比。评论家们的威信遭到损害,再未恢复。所有艺术革命家自此以后,都会把莫奈们的斗争当作传奇。每当公众对他们的革新手法有所异议,他们就可以来一句“当年莫奈和雷诺阿也是这么被批评的”,然后可以很自傲的坚持下去,而且相信,时间会将应得的冠冕还给他们。&br&19世纪的造反者们——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然后是莫奈和雷诺阿——打算把古典程式全部清除出去;当障碍一一排除之后,印象主义者的确做到,可以把视觉所见准确绘在画布上。&b&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西方整个绘画传统的抛弃,转而寻找原始但不程式化的创作风骨。凡高、高更和塞尚们,所做的就是这个&/b&:&b&1887年高更在布列塔尼和巴拿马找到感觉,与印象派,乃至整个欧洲的文艺传统决裂,开始从零开始,制造艺术。&/b&20世纪的艺术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追求独创性。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复习大师的技艺了,他们得不断创造新的主义。
谢邀。前几天写的一段文,直接摘:如果仅仅以“画得如眼睛所见”为标准,西方绘画走过了一段漫长历史。埃及人的作品相当程式化,人物大小常依身份地位而定,但直观而一目了然;中世纪宗教绘画多以“让大多数不识字的教民也看得懂”为标准;乔托之后,焦点透…
黑人有三宝:豪车金链大波婊。
黑人有三宝:豪车金链大波婊。
现在美国的一线说唱歌手所佩戴的Chains和Pendants几乎都是18K以上的&br&&br&再说价格,根据金含量不同以及定制或非定制价钱也不同,像是传统的Cuban link 14K 大概是在三千美刀以内,长度粗度如下图&br&&br&&img data-rawheight=&1836& data-rawwidth=&2448& src=&/0ff453f7d141b86181e07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0ff453f7d141b86181e07e_r.jpg&&&br&再拿Teriyaki Boyz's 为Big Sean定制的狮子Pendant举例吧,这块精心打造出的孤品就要$15,000一块,更不用说Waka Flocka Flame的那块价值$100,000的Fozzie Bear&br&&br&&img data-rawheight=&434& data-rawwidth=&628& src=&/e721b14735d76dcddf1aab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8& data-original=&/e721b14735d76dcddf1aabb_r.jpg&&&br&&br&不知道还能补充点儿什么,那就推荐两个线上购买金饰的商店吧,货真价实,我也是在这上面买:&br&&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现在美国的一线说唱歌手所佩戴的Chains和Pendants几乎都是18K以上的再说价格,根据金含量不同以及定制或非定制价钱也不同,像是传统的Cuban link 14K 大概是在三千美刀以内,长度粗度如下图再拿Teriyaki Boyz's 为Big Sean定制的狮子Pendant举例吧,这块精…
关于腰果花头巾的带法,Kite桑在pop lock box的DVD中的册子里有示范等我回头拍照上传。关于历史以前也找过类似的资料但是很少,转过来给题主吧:&br&&br&嗯 补上图片&br&&br&&img src=&/49c89f157113bbd3eddb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9c89f157113bbd3eddbf_r.jpg&&&img src=&/3f94bd0bbb305ce5e3b2b0f9e5033f5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3f94bd0bbb305ce5e3b2b0f9e5033f5e_r.jpg&&&br&&br&以下内容转自Chinafunk:&br&&br&咱们不少人都爱戴一张腰果花方巾,戴上就算我这种斯文人也特别给气势,最近在查腰果花方巾的一些典故,然后翻到了不少东西,跟硬核没什么关系,都是一些嘻哈黑帮的东西。整理一下大家看看。&br&&br&LA有两大黑帮,BLOOD的标志就是红色腰果花,Crip是蓝色腰果花,很多街头混混都用黑色,戴错花色是有可能被干死的。一般黑帮配色就红,蓝,黑,其他颜色是后来的一种时尚了。&br&Crips帮有Snoop Dogg作代言,相应的Blood帮有The Game作代言。但这种街头帮派永远做不到纽约五大家族的地步,更难于出现John Gotti这样和对抗整个司法体系的教父。白人,尤其是黑手党的帮匪们更多做的是有组织犯罪,而Gangster这个词在一定意义上也更多倾向于这层意思;黑人,更多是当街胡乱扫射的thug,也就是所谓的“暴徒”,什么都不顾的那种暴走男。两者的区别是个头脑和组织。&br&下面说一个最著名的街头黑帮组织Crips。&br&BLOODS相比之下影响力小一些....类似硬核的FSU。&br&Blood是在piru street compton california为了免受crip的欺负成立的小帮,后来一些有同样目的的帮派也用blood 或puri做名字团结起来。&br&&br&下面毒品那段我觉得可以看看电影《美国黑帮》。&br&还有一个纪录片《Made In America》记录洛杉矶南部(也是美国最危险的地区之一)最危险的两个黑帮——Crips和Bloods之间的争斗。导演Stacy Peralta深入到洛杉矶最危险的街区,取得本地“头领”的批准,采访当事人和黑帮的头领;并且从60年代全黑人黑帮说起,一直讲到社区黑帮的现状。
&br&&br&导演和编剧:Stacy Peralta&br&Stacy是冲浪和滑板界传奇人物,Z-Boys之一,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滑手之一,Powell-Peralta创始人之一。&br&&br&下面都是转载&br&&br&威廉斯17岁当上黑帮“Crips帮主” ,下面这个链接是介绍他的一些生平事迹。&br&&a href=&/f?kz=&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f?&/span&&span class=&invisible&&kz=&/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日,星期二.加州处死了一个得了n次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提名的死囚,斯坦利·“Tookie”·威廉斯&br&他在监狱里惹起的争议我们不谈,今天要说的是他创立的美国最臭名昭著的街头黑帮“Crips”,以及C-Walk.&br&我在新闻里看到国内把“Crips”翻成“瘸子帮”,这个名字其实来自洛衫矶一份报纸,有人说是对帮会初期名字“Cribs”的错误拼写,也有人讲是来自被帮会成员打成瘸子的受害者。威廉斯和帮会初期许多老人说他们建立这个帮会的起因就是洛衫矶贫民区里黑帮横行,警察暴力不断,他们受够了,就在1971年建立了这么一个自卫组织,但后来,却变成了黑帮。&br&Crips成员都以穿蓝色衣服作为身份象征,佩戴蓝色大手帕,穿British Knights运动鞋,这种运动鞋缩写是BK,&br&But,Why?&br&Just for Bloods.&br&Crips跟Bloods,相当的不大和睦,BK也是Blood Killas(专杀热血帮)的缩写。
&br&威廉斯在81年因谋杀被判处死刑,Crips真正的大发展是他进了死牢之后的80年代。那时候深受西方白人上层社会喜爱的精英毒品可卡因出现了一个变种,“快克”(Crack)。众所周知,可卡因来自古柯叶,是已知最烈的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带给使用者极大的快乐兴奋与暂时的旺盛精力,可以压抑胃口,长期使用可上瘾。可卡因主要的使用方法是辗成极细用鼻子吸,通过鼻黏膜细胞吸收,也可静脉注射,但过于强烈的效果会让使用者不可抑制地呕吐,不少“道友”还把可卡因和海洛因掺起来注射,叫做“Speedball”,两种毒品原理相反,一个兴奋剂,一个镇静剂,带来的快感在相互补偿的同时又十分危险,很容易过量死人。&br&由于在全球遭禁,可卡因价格极高,一直是西方上层社会才用的起的毒品,按理说,像Crips这种贫民区里的帮会不大可能卖可卡因,一是这个帮会以黑人为主,跟白人不对付,二是有钱人不大会跟他们搭上轧。但快克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可卡因挥发温度极高,不适合挥发成烟来抽,但把盐酸古柯碱混合氨水或发酵苏打除盐酸盐的产品却可以在不难达到的高温下挥发,这就是“快克”。这个翻译非常经典,因为挥发的可卡因通过玻璃烟管直接吸进肺里,使用者能在吸入后五秒钟达到快感顶峰,尽管比鼻吸的快感持续时间要短很多,但毕竟来得快。国内市场上有种感冒药也叫“快克”,第一看到的时候差点笑掉我的牙。
&br&“快克”价钱便宜,五美元、十美元一包,在穷人里面很流行,大量贩毒的Crips也因此实力暴涨,成了遍布全美的“连锁黑帮”。这些黑帮的名字里面都有Crips这个字,比如Hoover Crips、74th Street Crips、Broadway Gangster Crips和被广泛认为在96年枪杀了历史上最伟大说唱歌手2pac的South Side Compton Crips。但这些Crips之间也相互打打杀杀,不知道死了多少人。&br&据说许多Crips成员都是抽快克成瘾,因此加入黑帮以贩养吸,他们发明了“Crip-Walk”,也就是“C-Walk”,有一种说法是,high了快克跳房子(Hopscotch on Crack)的动作就是C-Walk,也有说法是用舞步在地上拼出“Crips”;也有说法是C-Walk是Crips新成员入会的最后一道仪式。&br&C-Walk在90年代初出现在洛衫矶贫穷的郊区,一开头是当地Crips的特有舞步,用于向敌对的帮会挑衅、警告或者作为抢劫前的一种信号,望风的人在商店门口跳C-Walk,向同伙发出信号。&br&说唱乐是真正来自民间街头的音乐,黑帮成员转行当歌手的不知道有多少,Crips这种大帮会更是“盛产”说唱歌手,“Gangsta Rap”有很深的Crips影响,这个帮会出来的著名歌手有Snoop Dogg、Brotha Lynch Hung 、Warren G、Nate Dogg、Goldie Loc(Tha Eastsidaz)、CJ Mac、WC、Spider Loc(G-Unit)、Xzibit等等。当然,也有自称是Crips成员,但来历其实不甚明朗的说唱歌手,比如Ice Cube和Young Jeezy,后者卖过可卡因,自称“雪人”,而前者最近几年演的电影倒盖过了音乐,比如《XXX2》,他在里面老是引用Tupac的名言:“Wars come and go, but my soldier stay eternal”(战争来来去去,我的战士们永存),但跟2pac比起来,胖乎乎的Ice Cube还是比较适合HUSTLE的风格,没有2PAC那种THUG LIFE的感觉。&br&&br&crips自称cuzz,他们还喜欢叫自己bk (blood killer).并且用c代替字母中的b来diss blood&br&用食指和拇指或拇指和其余4指摆成一个C就是他们的手势。&br&&br&纯搬运,有错的话我不晓得,没考证过。
关于腰果花头巾的带法,Kite桑在pop lock box的DVD中的册子里有示范等我回头拍照上传。关于历史以前也找过类似的资料但是很少,转过来给题主吧:嗯 补上图片以下内容转自Chinafunk:咱们不少人都爱戴一张腰果花方巾,戴上就算我这种斯文人也特别给气势,最…
不同意奶爸的说法。&br&&br&有多少是“刻意”的成分,看片太少,不敢下定论,但是这个现象真的很常见,极其常见。第一反应就想到了《黑蛇呻吟》(克莱戈·布鲁尔导):&br&&blockquote&拉扎勒斯重新弹起了被他尘封已久的吉他,演奏着他最心爱的蓝调音乐,全身心地沉浸在忧伤的旋律之中……音乐成了他最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痛苦在指尖触碰琴弦时得到了宣泄,被妻子欺骗的耻辱也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仍然感觉自己的灵魂在破碎的梦想与背叛的忠贞中迷失了方向,直到他在街头捡到一个奄奄一息的白人女孩。 &br&蕾(&b&白人女孩&/b&)是在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下与拉扎勒斯相逢的,她当时赤身裸体,被打得已经失去了意识,身体僵硬地被扔在路边等死,直到拉扎勒斯发现并救了她。这位虔诚的&b&中年黑人&/b&很快就知道了这个被自己带回家精心照料的小姑娘竟然是老乡,他们同样来自于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更糟的是,她患有一种罕见的欲望失调症,一旦开始发烧,就会疯狂地渴望从男人那里得到被爱的感觉,这源于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受到过自己母亲的虐待和抛弃。每当她犯病,就会疯狂地翻电话本,寻找任何一个属于男性的名字……蕾本来也有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罗尼(&b&白人男孩&/b&),并将自己仅有的希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然而美好永远是短暂的,罗尼被遣送回军营服役。突然而至的绝望不顾一切地打击着蕾本来就不堪一击的脆弱心灵,她很快就染上了毒瘾,然后只能用她惟一知道的方式养活自己:为任何有需要的男人提供肉体交易。但这种生活,在遇到拉扎勒斯之后得到了彻底的改变。&br&信奉上帝的拉扎勒斯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蕾远离这种不道德的生活方式,而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仇恨也需要适当地发泄一下,于是,他用铁链将她锁在水箱上,意图通过圣经中提供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这种极端做法的正确性,似乎也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让拉扎勒斯和蕾双双得到救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拉扎勒斯对蕾产生了感情和依赖,他将铁链从她的身上解开,却不知道这种举动也代表着自己紧闭的心灵的释放,他重新在另一个女人安吉拉身上找到了真爱,通过解救蕾,他也让自己的生活迈进了全新的篇章。&/blockquote&&br&这部电影看了很久了,之所以印象深刻,一方面是里面尺度很大,另一方面它确实是很典型的美国片——&b&一个普通的黑人大叔拯救了一个迷途的白人少女的故事。&/b&&br&&br&为什么黑人经常在美国电影中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当然,如果真的论比例的话,我觉得白人扮演拯救者角色的比例可能会比前者更大一点,但拿《黑蛇呻吟》举例子的话,确实是在——如楼主所说的——“刻意美化黑人”。&br&&br&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部电影变成一个普通的中年白人男人拯救了一个迷途的黑人少女的故事,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会不会稍微小一点。种族歧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消失,但人家老美场面上做的确实漂亮,这样的“特意”安排在很多电影中都可以见到。&b&黑白搭配,干活不累。&/b&《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正面角色除了安迪是白的,其他几个都是黑的吧,楼上有人说了摩根·弗里曼为啥年纪这么大了还在演戏,因为人家戏路真的很固定啊。someone is nb and black(来自 &a data-hash=&c54fec& href=&/people/c54fe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c54fec&&@张潮勋&/a& )&br&&br&按照现在的趋势,尤其是911过后,美国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大部分是由穿着长袍戴着头巾的穆斯林担纲的。黑白之间的角色套路倒没那么明显了。&br&&br&这个更值得我们思考。
不同意奶爸的说法。有多少是“刻意”的成分,看片太少,不敢下定论,但是这个现象真的很常见,极其常见。第一反应就想到了《黑蛇呻吟》(克莱戈·布鲁尔导):拉扎勒斯重新弹起了被他尘封已久的吉他,演奏着他最心爱的蓝调音乐,全身心地沉浸在忧伤的旋律之…
先泻腰……&br&关于这个问题,事先声明:&br&&b&dee
13:57:21&/b&&br&&b&伦家不过是挑些冷门问题 趁没有专业人士发现 装逼一把。。。&/b&&br&所以,如果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还请专业人士多多指正……&br&&br&&b&————————————————————————————————————&/b&&br&&b&&br&&/b&简单而说,差不多就是@sygede 所说的“diss-行为”和“beef-事件”的区别。&br&&br&先来看看这两个词的释义:&br&&blockquote&diss&br&&strong&n.&/strong&迪丝草纤维(一种似芦苇属草纤维); 【罗神】阎王,冥府,地狱&br&&strong&abbr.&/strong&论文(dissertation)&br&&strong&vt.&/strong&对…无礼,侮辱&br&&strong&vi.&/strong&羞辱,贬低&/blockquote&&blockquote&beef&br&&strong&n.&/strong&牛肉; 菜牛(饲养以供肉食的牛); 体力; 怨言,牢骚&br&&strong&vi.&/strong&抱怨,大发牢骚&/blockquote&&br&从字面上来看,diss是表示攻击的动词,而beef则动名皆可。不过现在hiphop中对于他俩的词性,似乎并没有做太严格的要求。&br&&br&借用hiphop界两位大哥的名号来举个栗子:&br&比如Jay-z爷看50 Cent爷不爽了,写首歌臭骂了丫一顿:&br&&b&&Jay-z throw a diss song to 50 cent&&/b&&br&可是50 Cent爷决定无视Jay-z爷:&br&&b&&50 cent ingnored the diss&&/b&&br&后来Jay-z爷骂太狠,50 Cent爷终于坐不住了:&br&&b&&&/b&&b&50 cent&/b&&b& disses &/b&&b&Jay-z&/b&&b&&&/b&&br&最后二位爷扔歌论战,骂得不亦乐乎:&br&&b&&There's a beef between Jay-z and 50 Cent&&/b&&br&&br&由此可见,diss和beef的区别倒不是词性,而是&b&diss多数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人的攻击,比较倾向于攻击的行为,以及方向的单一性;而beef则是用来形容这两人之间的矛盾,说明有来有回,比较倾向于这个互相讨厌和互相攻击的状态&/b&。如果你籍籍无名,想靠着骂大哥出名,而大哥根本不搭理你,甚至根本懒得听你的diss,那也就不存在beef。&br&&br&&b&————————————————————————————————————&/b&&br&&b&&br&&/b&[已删除][装逼名人名言]&br&正所谓:&br&&b&世上本没有beef,diss的人多了,也就成了beef。&/b&&br&[/装逼名人名言][/已删除]&b&&br&&/b&&br&&br&&b&————————————————————————————————————&/b&&br&&br&睡一觉起来后的补充:&br&谢谢@懒龙司机 和@戴韵 的指正。确实有先产生beef再出现diss的情况。先互相看不顺眼,产生矛盾(beef),然后开始写歌互相骂(diss)。
先泻腰……关于这个问题,事先声明:dee 13:57:21伦家不过是挑些冷门问题 趁没有专业人士发现 装逼一把。。。所以,如果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还请专业人士多多指正……————————————————————————————————————简单而说,…
1.Cripple Creek, banjo 琴最精髓的部分,重要程度相当于轮指之于弗拉门戈吉他。最好入门时候就开始接触(当然我学过吉他……所以爬格子什么的直接略过了……)&br&&br&2.调弦法。banjo 太多调弦了而且没有一个是『标准调弦』(玩惯了入门吉他的人应该会觉得很蛋疼),所以很多时候你不可能死背指法,而是学会变通(连和弦的按法都随着调弦改变,所以你必须得有一定乐理基础去变通)&br&&br&3.每个乐器几乎都有它最适合的风格。我练习电吉他的时候有人这么说的『重金属的速度,Funk 的节奏,布鲁斯的感觉』,而对于班卓琴,我不知道如何总结但是基本上就是……无时不刻在想抓奏和根音更替弹奏法(其实就是典型的 country style fingerpicking)……当然不反对你把各种乐器的演奏法都拉进来,比如贝斯的 Slap,曼陀铃的快速单音拨弦,甚至融入一些鼓乐(banjo 有鼓皮……)&br&&br&4.此乐器低音缺乏……条件允许的话请加入低音乐器……
1.Cripple Creek, banjo 琴最精髓的部分,重要程度相当于轮指之于弗拉门戈吉他。最好入门时候就开始接触(当然我学过吉他……所以爬格子什么的直接略过了……)2.调弦法。banjo 太多调弦了而且没有一个是『标准调弦』(玩惯了入门吉他的人应该会觉得很蛋疼…
suffix (informal)- Commonly used in informal situations
Used to express positive emotion&br&&br&-eezy 是一个非正式的后缀普遍用于非正式的场合,用于招呼好朋友,被用于表达积极的感情&br&&br&而在音乐圈中-eezy只是粉丝为明星起的一个代号罢了,另外,补充下Drizzy (Drake) 同理....&br&&br&再补充个小知识 Lil Wayne是第一个使用-eezy这个后缀的..可以追溯到Hot Boys的时期
suffix (informal)- Commonly used in informal situations
Used to express positive emotion-eezy 是一个非正式的后缀普遍用于非正式的场合,用于招呼好朋友,被用于表达积极的感情而在音乐圈中-eezy只是粉丝为明星起的一个代号罢…
&blockquote&最早是因为狱裤通常尺寸较大,一般人穿的都会嫌大会往下掉,后面这些人放出来以后就习惯这种穿着,旁敲侧击的告诉旁人他们在监狱呆过...这种穿法源于美国西部的黑人~再来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在口袋里藏手枪之类的,所以普遍来说把他们的裤子放低。 &/blockquote&&img src=&/d586dd29cfb8a773bda341_b.jpg& data-rawheight=&432& data-rawwidth=&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d586dd29cfb8a773bda341_r.jpg&&&br&(图片来源见水印)
最早是因为狱裤通常尺寸较大,一般人穿的都会嫌大会往下掉,后面这些人放出来以后就习惯这种穿着,旁敲侧击的告诉旁人他们在监狱呆过...这种穿法源于美国西部的黑人~再来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在口袋里藏手枪之类的,所以普遍来说把他们的裤子放低。 (图片来源见…
这个问题我曾经考虑过,别说乐手少,你去看国外摇滚音乐节有多少黑人观众?别说观众,电声乐器行业的从业人员里面黑人也少。&br&&br&Jimi Hendrix的音乐从本质上说还是处于摇滚乐初期阶段,他的伟大在于他定义了电吉他的演奏,但是电吉他或者说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并不仅仅为摇滚乐服务。黑人乐手其实很多,Albert King, BB King, Muddy Waters,Buddy Guy,Chuck Berry,都是非常伟大的吉他手,贝斯手有Marcus Miller,Victor Wooten等等,但是他们演奏的并不是摇滚乐,虽然我们认为摇滚乐的根基是Blues,但是我们也会把摇滚乐与Blues划为两种类型的音乐。我们也会谈到Bob Marley,如果我们把雷鬼音乐称为摇滚乐的一种风格的话。另外和摇滚走得很近得SKA音乐,也有不少黑人的影子。&br&&br&谈到现在为什么摇滚乐中黑人乐手那么少,首先我觉得黑人的保守是原因之一,举一个侧面的例子:当时Fender推出Jazz Bass真的是为了爵士乐手而准备的,但是让Fender的人想不到那些爵士贝斯手一概不鸟,而众所周知的是早期做爵士乐的都是黑人乐手,黑人贝斯手们依旧喜爱拥抱庞大的double bass,而不愿意尝试新的乐器。想起Blues音乐的初期由于黑人音乐家们担心自己的音乐被人剽窃而拒绝录音,导致早期Blues的音乐资料非常稀少,这种保守和之后摇滚音乐很少有黑人乐手是有一定关系。&br&&br&第二我们还不能排除当时西方社会的种族隔离政策,这种政策让摇滚乐变成西方主流文化的时候黑人没有占到便宜,更夸张的是摇滚乐的风格发展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就是在种种原因之下,黑人一次又一次错过了摇滚乐发展的大时期,因为他们插不进去。这种速度导致之后的摇滚乐风格几乎都是由白人所确立的。现在种族隔离制度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黑人已经不再对此有兴趣,因为他们发展了自己的音乐。而且发展的不错。印象中黑人做摇滚乐比较有名的Bad Brain应该算一个,这个黑人硬核朋克乐队算的上是80年代硬核朋克运动中的标志性乐队之一,从侧面也能看出黑人的音乐智商的确相当高。&br&&br&第三,贫穷。国外也有穷人,黑人很多是穷人,这种贫穷让很多黑人无力购买乐器设备。既然无力承担设备费用,那还谈何摇滚,你连设备都没有啊!!在黑人需要买大自己几号的衣服裤子给自己的小弟弟穿得时候,吉他?贝斯?简直是在做梦,你还要招集几个黑人兄弟做乐队?饭还吃不饱那!所以黑人选择聚在一起rap,聚在一起跳舞,因为不要钱。
这个问题我曾经考虑过,别说乐手少,你去看国外摇滚音乐节有多少黑人观众?别说观众,电声乐器行业的从业人员里面黑人也少。Jimi Hendrix的音乐从本质上说还是处于摇滚乐初期阶段,他的伟大在于他定义了电吉他的演奏,但是电吉他或者说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并…
带金链子啊…是不是为了纪念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 金???&br&如果是马丁路德· 考珀,就带铜链子吧…
带金链子啊…是不是为了纪念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 金???如果是马丁路德· 考珀,就带铜链子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z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