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医学院怎么样有江苏籍的教授吗

因实验需要,中山医学院顾怀宇教授课题组拟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科研助理(合同工)一名,现将有关招聘事项公布如下:
一、&& 招聘范围:
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
二、招聘岗位及人数
顾怀宇教授课题组科研助理 (合同工) 1名。
三、工作职责
按照实验室要求与课题组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参与实验室日常事务运营。
(二)根据实验需要,完成部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分析,完成实验报告。
(三)根据课题组科研项目需要,完成其他事务。
四、基本条件和要求
(一)& 生物科学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相关实验室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二)& 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操守,能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
(三) 有强烈的责任感,勤奋踏实,积极进取,办事效率高、身心健康。
五、招聘程序
(一)报名时间:即日起至日
(二) 应交材料:应聘者请填好《中山大学公开招聘人员自荐(推荐)表》,并与求职简历及身份证、最高学历学位证书等相关证书、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寄至: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应聘合同工"。或发email至:。合则约见,资料保密,恕不退还。
六、聘用和待遇:
对招聘到上述岗位的人员按《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管理。
地 址: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邮政编码:510080
联系人:陈雯&
联系电话:&
&校→园→招→聘→上㊣Ying•Jie•Sheng•com㊣
职位专业分类:
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专业最新招聘信息
热门招聘信息
     
     
名企校园招聘中山大学_百度百科
?中国广东省高校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是直属的综合性,是国家“”、“”建设高校,同时是“”、“”、“”、“”实施高校。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先生创立于1924年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2001年10月,经中央批准,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1]
学校主校区位于中国南方现代都市,分校区位于南方海滨城市。作为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的著名学府,立校百年以来,学校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深刻影响着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
原中山医科大学
岭南大学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
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
原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广东大学钟楼
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日,孙中山逝世后,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工学院先后并入。
1926年3月,就任文科学长,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
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从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大门
1928年3月,复名为“”。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和校址内)。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即)。
中山大学天文系由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现)。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中南财经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大会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语言系主任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现)。同时将原武汉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现)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1997年,进入国家“”序列。
2001年1月,进入国家“”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0月26日举行“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2]
截止2014年,学校设有42个学院和5个直属系,在125个本科专业招生。[3]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
外国语学院
传播与设计学院
国际商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资讯管理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移动信息工程学院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中山医学院
光华口腔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国际汉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外语教学中心
通识教育部
知识产权学院
微电子学院国家保密学院
 附属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截至2015年2月,中山大学设有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共19个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2年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中山大学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4-5]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生物学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逻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凝聚态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人文地理学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内科学(肾病)
外科学(普外)
耳鼻咽喉科学
卫生毒理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光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病原生物学----------------------------------截至2015年7月,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的最新统计显示,在ESI数据库全部22个学科中,中山大学有1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居全国高校第3名。
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植物与动物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免疫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与行为科学材料学社会科学总论---------------------------------------------------注:根据2015年7月统计结果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性、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性、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植物保护、草学、核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化学工程与技术、水利工程、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馆情报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硕士。
中山大学有专任教师34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20人,副高级职称1117人,有博士生导师1170人。
中山大学有13人(含双聘7人)、4人(含双聘2人),到岗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5人(含青千),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55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人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4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9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0人。[4-5]
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文科著名教授有、、、、、、、、、、、、、、、、、、、、、、、、、、、、、、、、、、、傅尚霖、胡体乾、崔载阳、、、、、、、、、、、、、杨树达、、、、、、、、、等。
理工农等科著名教授有、、、、、、、、、、胡金昌、、、、、、、、、、、、、、、、、、、、、、、、高兆兰、、、、、、、姚文光等。
、、、、、、、、、、、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姓名出生年月学术专长当选时间所属学部备注1931年7月主要从事稀土研究1995年化学部 1950年10月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2001年化学部 1934年4月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2003年化学部 1962年10月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2005年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1961年10月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晶体工程研究2009年化学部 1956年11月  主要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2009年数学物理学部 1933年12月主要从事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有限元的理论、非协调元的收敛性等研究1991年数学物理学部(双聘)1938年12月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研究1991年数学物理学部(双聘)黄荣辉1942年8月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1991年地学部(双聘)1942年9月主要从事肿瘤系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研究1999年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双聘)1936年8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1999年地学部(双聘)陈霖1945年11月  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研究2003年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双聘)1957年7月主要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2009年信息技术科学部(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出生年月学术专长当选时间所属学部备注1934年11月主要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的研究1997年农业学部 林东昕1955年10月主要从事肿瘤遗传研究2013年医药卫生学部 1936年4月主要从事战略兵器试验系统及军事战略通信系统研制工作1995年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双聘)谢立信1942年12月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等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2001年医药卫生学部(双聘)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拥有7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拥有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拥有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拥有33家教学医院(含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
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黎孟枫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吴承学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桑兵化学教学团队陈小明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王金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李萍国际金融课程群教学团队陈平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团队王庭槐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赵虎行政管理教学团队马骏外科学教学团队梁力建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教学基地数学
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学分析  生理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现代生命科学 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领导科学人体寄生虫学无机化学 法医病理学细胞与遗传学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  行政管理 史学概论放射诊断学 政府绩效评估细胞生物学基础会计综合化学实验医学统计学实验生理科学植物学药理学  中国古代史旅游地理学 牙体牙髓病学有机化学中国近代史病理生理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外科学 中国古代文学人体解剖学 电动力学 中级微观经济学 大学英语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信息资源共享   教学成果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蝉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第一、二、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147个交换生项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万名;每年约10%以上的本科生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等开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短期交流项目。
中山大学牌坊
学校2010年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2012年与美国签订合作协议,分别共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借鉴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模式和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领域人才。2013年3月,学校与美国签订合作协议,在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两国乃至全人类的医学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2013年12月,该校与德国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洛伊法纳大学政治、哲学与经济项目,整合国际优质教育与研究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中欧文化的人才。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拥有4个,1个,1个,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拥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及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3个以及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学校拥有29个,1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
中山大学拥有6个、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珠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级科研机构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与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
植物基因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国家开放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数字家庭互动应用
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
河口水利技术
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
临床医学分子诊断
新药成药性评估与评价
教育部重点科研机构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肿瘤学与抗肿瘤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食品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超级计算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转化医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卫生部重点科研机构
眼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肾脏病临床研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辅助循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公安部重点科研机构
视频图像智能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截止到 2012 年 12 月,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 616.03 万册 ( 件 ) ,其中,古籍图书近 44.54 万 册;中文纸本期刊 61.33 万册;外文纸本期刊 35.24 万册;中文电子期刊 39368 种;外文电子期刊 42680 种;中文电子图书 113.09 万册;外文电子图书 45.10 万册;光盘及 网络数据库 300 多种; 多媒体光盘资源 5.75 万片。中山大学图书馆同时还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华南地区中心, CALIS 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 16 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N44-1241/N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N44-1158/C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N44-1575/R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CN44-1391/R
现代临床护理
CN44-1570/R
CN44-1211/R
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N44-1488/R
CN44-1195/R
CN44-1119/R
CN44-1665/R
CN44-1114/C
CN44-1649/G0
CN44-1068/F
逻辑学研究
CN44-1649/C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N44-1206/R
公共行政评论
CN44-1648/D
CN44-1071/B
中华肾脏病杂志
CN44-1217/R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CN44-1510/R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CN44-1539/R
热带医学杂志
CN44-1503/R
解剖学研究
CN44-1485/R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N44-1530/R
现代计算机
CN44-1415/TP
家庭医生杂志
CN44-1121/R
2001年-2013年,中山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5项,主持国家资助项目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12项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9项。2011年,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一。“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0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
孙中山亲笔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
家经书《礼·》。《》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4]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 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4]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
中山大学校徽
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中大“守护神兽”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从广州城内觅得并迁入校园安置的,在康乐园里已经默默伫立了近百年。作为典型的“南狮”,它口衔飘带、脚踩小狮、半蹲回首,隔着草坪,远望着钟荣光先生当年的宅邸黑石屋。
对应于校训的五只“”造型,还原了中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态:“博学狮”呈直立状,身着学位服,透出对学问的敬重与追求;“审问狮”灵动活泼作前扑状,回首四望,充满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狮”似在假寐静思,伏地不动;“明辨狮”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怀疑指正;“笃行狮”造型则直接还原马丁堂前石狮的动作神情,从蹲姿变为站立,充满蓄势待发之感。[6]
中山大学共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5.971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的广州和南海之滨的珠海市。广州南校区(康乐园)占地1.208平方公里,广州北校区(医科总部,位于中山二路)占地0.203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大学城)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571平方公里。[4]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院系设置:
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逸仙学院、亚太研究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一、二年级在此就读。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院系设置:
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
  院系设置:
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国家保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超级计算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药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  院系设置:
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职务姓名党委书记  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孔军副校长、、、、、、  校长助理、、、
领域姓名简介政界
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原国家邮电部部长
原广东省副省长、原交通部部长
原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原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现任国资委副主任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现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现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现任广东省副省长
现任广东省委常委、委书记
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副主席现任党委书记现任广州市委常委、市长工商界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
集团董事长
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前集团全球副总裁、联席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中国U盘之父、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公司首席运营官
集团副总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袁文辉全球副总裁创始人、总裁人文科学界
1956年评为一级教授,知名文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
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
著名语言学家
台湾知名音乐家、作曲家
副会长、知名教授
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之父”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校长
知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代表作《》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原中文系主任
现任党委书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人文学院院长现任《》总编辑现任社副社长、《》总编辑现任董事长现任党委书记现任校长现任院长现任校长自然科学界
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稻作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家、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淡水藻类学家
机械工程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心血管专家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院士
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文学家、天文学史专家、中科院院士
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昆虫学家、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鱼类生理学、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学、肿瘤药理学专家
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导体微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体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真空微纳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引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引用日期]
.中山大学校史[引用日期]
.中山大学[引用日期]
.中山大学[引用日期]
.中山大学[引用日期]
.中山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
通过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测...
提供资源类型:
高校微博模块:
在这里快速了解高校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山大学医学院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