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措杰藏文里措辞是什么意思思

[转载]生活中的佛法——为了利他,我愿改变自己!
修行是一种向内观修,因不忘众生、不舍众生,修持转变自己的心,让心平静、清净下来的方式,这个叫作──「佛法」。
上午10:00-12:00
地点:印度——祈愿法会——中为西方弟子开示的课程
到西方弘法的缘起
今天是噶举祈愿法会特别为了西方弟子准备的一次课程,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人来到这里,在将来的几天当中,我会讲一些有关「生活中的佛法」的内容。这是第一次我在印度给予这样特别为了西方人的课程,各位有机会看看比哈尔省这个地方,而且有机会来到这个佛教的一个圣地。在过去几天当中,在座的一些朋友建议我要说英文,但是我不觉得我的英文够好,从今年开始我已经在上密院开始以英文来教学,但是只是刚开始一点点而已,我想这大概是我到西方国家的一次的准备。由于过去几天比较繁忙,我很难在今天早上就以英文来教学,但是我很希望可以在明天或后天试着以英文来教。
我们常说佛法的生活,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也是我们要做的,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今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到这里,我们每一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这是很难得的一个善缘。今天我们谈「生活中的佛法」,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背景,我们要如何来过不同的佛法生活,但由于我现在年纪还轻,也因此我不具备太多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会尽力地来为各位讲说。
佛法不只是仪轨,也不只在佛堂里
所谓的佛法,也是我们平常在说的,我们常说要修行、修行佛法,就是在修这样的佛法,会觉得它是一些仪轨,或者是身体上、语言上的行为。有了态度与修持,会觉得这才是佛法,但是这些你需要特别安排时间去修持,你很难由于这个目的,我们在一生当中、一天当中去安排一些时间来修行,但是这样的特意安排时间,或者在佛堂里的一种修行,很容易只会将修行留在你的佛堂,很难实际将它运用在生活当中。
修行,是一种向内观修
事实上所谓的佛法、仪轨,它并不只是一些仪轨、念诵或者一些身口意的行为而已。所谓的「法」,藏文叫作「却」,「却」的意思就是一种改变我们身心的一种方式,亦即「佛法」。譬如有瞋恨心的人,得不断提醒自己,试图改变自己,让自己的瞋恨心慢慢地愈来愈少、愈来愈小;如果自己是一个贪欲心特别重的人,那么让自己的贪欲心变轻、变少。所以修行可以说是一种向内来观修,修持转变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平静、清净下来的方式,这个叫作「佛法」。不论各位在工作、生活当中,我们都可以修行。譬如在工作的时候,你会观察「我的动机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可以慢慢的改变自己,或者调整自己的心情,或者与人相处时,你会试着、懂得佛法的应用,你会随时观看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功课,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才称之为「佛法」。
法王的特殊、不共修行方式
在我个人的一些经验跟感觉呢?我感觉生活越来越繁忙了!可以说自己念诵、课诵或者禅修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我平时的想法是什么呢?我常常会遇到很多朋友,在这些日常里,我会常常观察自己的心跟行为是不是真的符合真正利益到别人,或许我这么做就是我的一种修行方式,这是属于我个人的一种特殊的、不共的一种修行方式。当我小的时候,一早我会念一些课诵文,中午也要念课诵文,晚上也要念,但至少我会念一个小时,每天会念一个小时的课诵、日诵,当时只是觉得,把它当成一种例行、觉得很重要的功课,并没有特别其他意义。但是现在我常常会接触很多的朋友,互相之间结下关爱的善缘。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譬如在我吃东西、睡觉的时候..等等,在个人的时间里面,我常会在心中浮现,就好象眼睛甚至还看到我今天见到的这些朋友,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心,并没有远离这些朋友们,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一个很实际的一种修持方式。以前似乎所谓修持佛法目标都是很模糊的,并不是一个活生生,或者所缘境都不是太清楚,是比较模糊的,好象只是一种祈愿、一种希望而已。但是对我来说,现在我常常觉得这些目标也好,或者所缘境,都是活生生在我眼前衍绎、在我心中刻绘。所以常常要利益别人、帮助别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活生生很实在的一个历练,是很热腾腾、很实在的一种状态,这是我的一个感觉。
请不用担心,我并没有感冒。本来想说要感个冒也不错,但是一直没有感冒。我小的时候,有时候因为看太多经书,觉得有点累时,我就想:「要是生病一下,该有多好!」。藏医有时候会看我们的脉,或看我们的状态。在西藏有的人生病,藏医还会看你的尿液或是参考一些状态。在当时有一个喇嘛,他为了要装病,所以刻意把酱油倒进尿液里,然后给医生试图蒙混过关,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这样做过。
大乘行者,最重要的就是不舍众生、不忘众生
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生活背景跟环境,虽然处在不同的环境里,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体念一切众生。我们常常说修行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我们不要忘记众生,这是很重要的。但我们有的时候不在乎或者散逸,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忘了众生了,甚至我们眼睛看不到周遭任何人了。这表示我们懈怠了!所以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哪个国家,我们的眼睛要看到,心中要想着跟我们有关联的朋友以及众生们,如果忘了这些,那么整个佛法的基础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说大乘的一个修行者,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舍弃众生、不忘众生,如果能够随时记着芸芸众生的话,那么所有佛法的基础都扎实了,它都建立起来了,所以这是最重要的。
利他是改变的动机
如果我们心中能够活生生的显现,或者感受到众生历经的各种苦乐的话,那么我们才可能慢慢生起一种想要调整自己的心。现在其实很多人,他并没有很想要调整自己或者改变自己的心,或者并没有具备感动自己、调整自己内心的缘,他会觉得:「我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呢?我就是我自己嘛!我自己也有自由,过得也很好。」亦即心中只有自己的话,那你会觉得不想要改变现状。因为,如果改变自己的话,那么原有的就会消失,所以对一个执念深的人来说,他不会想要改变自己。倘若一个人能够想着众生,真正能够对每一个众生的苦与乐,能够感同身受、时时想起来放在心中,然后想着如何帮助别人的话,那么你才有可能以这种因为想着别人的心,你才会想要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真正实际开始改变自己。
心中放着众生,才能看到、体会别人的苦乐
我们常说改变、调整自己,这需要一种感觉,需要一个因缘,你只是说「我要改变自己」没什么用。一定要有一个促成或者激励你,想要改变自己的一个因缘。你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就算自己没有了,也没有关系!因为体知你与众生一体,当你真正把众生的苦乐感同身受的时候,你会更在乎别人的苦乐,你也会体会到「自他的苦乐都是一样」。那么你会慢慢放下「只有我」的自己。只爱自己、只想着自己的这种心,慢慢、慢慢就会放下、就会变小,你会想要慢慢放下你自己,因为你总是看到、体会到别人的苦乐,所以常常我们说:「心中要放着众生啊!」这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对众生的爱,如同珍宝一般
这样对于一切众生的一种关爱,这种如同珍宝一般的,如果我们掌握到它,如果放在你的心中的话,那么我们所谓的该断的烦恼、具备对治法,才会变得比较容易,因为你会知道心中有这么重要的一个珍宝,而其他的没有什么关系。譬如说:「烦恼」,平时我们说要舍弃「烦恼」似乎不太容易,我们常常会觉得粗略的「烦恼」不好,虽然有这样的一种认识,但是你却不完全觉得应该舍弃它,所以会很容易生起情绪跟「烦恼」,但是如果你掌握了慈爱、关爱的珍宝,在你心中的话,你会觉得其他都不重要了。
譬如有一个人很喜欢对方,他虽然找很多对象,到处去结一些缘,但是都没有办法作决定,最后将会知道──「心中最喜欢的人是谁?」当他得到这样一个喜爱的人的时候,那过去的、所认识的,都不再需要了。只有这一个你爱的人,你会想要跟他过一生。这样比拟虽然有趣,你如果找到这样一个心中知道最珍贵、最珍爱的对象时,其他都不再需要。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这个珍宝,可以说是一种,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如果你只放在心中,但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你不具备这个珍宝,所以你会觉得手足无措,没有办法作决定,会有很多的疑惑和迟疑。
生活当中去实践利他,就是佛法
所谓佛法是在生活中实践。好象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有很多烦恼、很多疑惑,那你会过得不开心,人生目标不清楚时,你会过得不愉快。所谓的佛法,如果有一个清楚的目标,你要达到的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佛法并不困难。如果你不了解真正佛法修持的目的话,那么只会让你的修持变得更繁忙、更麻烦,甚至造成更多的妄念,那么佛法只会流于教条式的宗教。的确佛法包含很多的教条和义理,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自己和这些教义融会在生活当中,无论是不是精通这些教理,要在生活实践这种利他跟这些教义。
修持观音菩萨──由生活中落实,慈心、悲心、空性
很多人常常会问:「我应该作什么修持?修什么本尊?」我会说「修观音」或者「修度母」。但是所谓你要修持观音菩萨,是指这样的一个观修是你真正应该在生活当中去落实,我们要建立起这个修持的基础,就是慈心、悲心、空性的修持,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却对于自己到底跟观音菩萨的关联是什么并不清楚,因为我们并不具备了慈悲心的修持,所以当你一谈到观音菩萨,你会觉得到底祂是谁?或者说要怎样跟观音菩萨建立起关系?你有很多的疑惑产生。譬如说:祂是四只手的一个人,甚至我要怎么跟祂握手都有困难。由于这样一个原因,我们并没有抓到真正修行目的的根本是什么,所以当一提到「你需要修观音菩萨。」你并不清楚到底怎么依止祂,如果是个活生生的人,你还可以很容易去亲近祂、问祂,但是所谓一个本尊,你只会觉得祂是虚空当中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本尊,因为自己对于慈心、悲心、或者空性的修持不具备,所以你会觉得本尊观修只是宗教的一种信仰而已。
生活是不离佛法的
所谓的修行或者修持佛法,是每个人在自己生活当中,,它需要跟你的生活一起的、并行的,就好象你的生活要有清楚的目标,同样的佛法也是一样。有许多修行者进入佛门之后,开始修持佛法,会觉得好象要把佛法带入到生活,切入到佛法当中。我觉得最重要应该是我们对佛法的一些体会。因为初学者,并没有对佛法很深的体会和了解,只是很粗浅的了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说要把佛法带入生活当中,似乎会很困难。修学佛法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烦恼,或者会觉得一种空荡荡、一种空洞,我们会觉得有一种空虚感,这时候我们会想要填补一些心灵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感觉。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种空虚或者遇到挫折的情况,遇到这些情况我们想:「佛法对我这样的情况有什么样的帮助,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透过佛法来做?怎么来填补我们人生当中的空虚?或者如何帮助我克服各种的困难和挫折?」可能要从这种角度来想。
我们常说,佛法要跟生活一起,我觉得这两者有些不同,因为有些人总是很想要试着把佛法带入生活,但是有时候会变得整个生活都变了!譬如有的人还没修行佛法的时候,家庭气氛还蛮融洽,但是成为佛教徒之后,兴许太投入佛教,整个人全变了!本来家庭很和谐,尤其密乘总喜欢要铃杵,反而造成家人的一些困惑,会觉得这个人怎么修学佛法后,变成另外一个人,变得怪怪的..等等。因为刚开始没有对佛法具备正知、正见,所以刻意想要把他认识的佛法硬生生带入到生活当中,这反而打扰了家人,打扰到了他的生活。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然后经由这些时刻和机会来思维佛法,那么在这时候你会想到:「我困难的时候,佛法对我会起什么作用?」你会了解:慢慢的你会知道生活离不开佛法,不论任何一部份,由于你先从这些细节,每一次的机会将它跟佛法相融,用佛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慢慢地你会知道整个生活它都是佛法了,佛法跟生活会产生一种平衡。如果不懂这一点,反倒会造成生活中的不平静。
上师、善知识的重要
我们所谓的修持佛法,所谓的「法」到底是什么?所谓的「法」就是调整自己的心,也就是让我们的心更好、心变善。那么所谓的调整我们的心,这个方法是什么?我们要知道什么方法可以调整我们的心?什么口诀?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实在的一个口诀;如果是一个假的口诀,这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有具备传承的、具德的、正确无误的一种修心口诀,所以我们要亲近一位上师。但是要找到一位具德的上师也并不容易,虽然自己想要找,或者自己觉得他是具德的,但他也不一定真正是具德的,所以的确许多朋友、弟子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所以真正调整我们的心的这种方法,这就是「法」,那么这种「法」或者教导我们这些教法、口诀的上师,也变得非常的重要!那我们可能接着会问说:「那这个口诀在哪里呢?」,这种口诀我们说是要依止「上师」、「善知识」,这两者要分开,譬如说:你想要依靠的一个对象,那么这时候叫作「善知识」,或者称为叫「老师」。还有一种是你并没有特别要依靠、皈依他,你就只是听闻他的说法、听他来讲法,那么所以可以分为这两种:一种是你心里要依靠的这种「上师」的话,那就是你真正要透过他的教导,各种的方式告诉你,如何降伏烦恼的方式,这种「上师」就会需要是一个「实修的上师」;但是第二种「老师」就是指一般教导佛法知识的「老师」,就算他自己没有实修,但是也没有关系!重点是他具备佛法的知识,这样也是可以的!我们常常说这样的「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透过他,你对佛法会有更多的了解,more
understand的话,
那这样也会很好的!所以我们说「老师」、「上师」可以分为有这两种,或者说「善知识」有这两种。
实相的老师──一切所见所闻、顺逆无常,都是上师
一般我们说,所谓的「老师」是指真正是一个人的「老师」,但有的时候有的「老师」它会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它不仅是所谓人类的「老师」,身为人类的「老师」,而是我们说外在各种的相,它也都是「上师」。譬如说:我们在修心的教法当中提到,逆缘、各种恶缘,就是我们的「上师」、就是「善知识」、就是「老师」,这些逆缘、挫折,其实它都是我们的「老师」,都可以教导我们。或者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换,「冬天」我们会直接反应,要穿厚的衣服,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是这么肤浅的理解它,而是要更深刻的了解到,事实上,这个春、夏、秋、冬,它并不是分开的四个季节,事实上我们常常提到无常的道理,所谓的无常,它是一种延续性的一种转变。譬如说:「冬天」它是因为春天、夏天这样一个,花朵的盛开,这种情况慢慢的消失,然后冬天才会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谈到「四季」,或者「冬天」出现的时候,你更深刻去思维「四季变换它就是无常的一个『老师』,它在教导我们无常的道理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无常的口诀,这可是一个活生生、热腾腾的一个口诀,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这样一种活生生、热腾腾的佛法的口诀在哪里呢?就在各位的生活当中、各种的经验当中,这是我们要认得的,这真是我们要知道的,所以佛法不是只有耳朵听到的那些才是。这我以前也常常说过,就像我自己,我会有机会听闻、接触到很多的上师,听闻到他们的教法,我有更多的机会,很多人会说「你有这样的机会!」,但事实上,佛法不是只有耳朵听到的这些教法而已,而是你真正听到的这些教法,它的意义跟它的东西是什么?你因为听到这些教法,而你会生起一种听闻的智慧,而你要真正去思维跟体会到它。所以,所谓的佛法并不只是你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经历到的这些,都是佛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你的福报如何?教你三招提升福德!&宗萨仁波切开示
如何积聚福德 /宗萨钦哲仁波切
如何积聚福德
宗萨钦哲仁波切讲授
德格有一个小王国,这个皇室的血脉在大约一个世代以前中断了,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德格皇室的后裔。大家都相信,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国王曾是伟大的上师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
曾有预言说,当他们两人举办大法会时,蒋扬钦哲旺波应该要在法会当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顿。时至今日,德格人甚至还会说,由于德格人没有福报,所以那一天,德格王的表现好到蒋扬钦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因为根据那个预言,如果蒋扬钦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德格王室就能持续的传承下去。
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是了解「福德」的另一种方式。「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广大的。在佛教的某些派别里,比如声闻乘,他们没有大乘佛教徒所讨论的有关「佛性」的概念,他们只谈「福德」。
我发现有关「福德」的诠释混合了许多文化上的差异。有人问过我:「累积福德不是很自私吗?」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难道不是应该除去对任何事物的执着吗?我们怎么会有积聚、储存「定期存款」的这种心态呢?我们怎么能够投资福德?
在讨论这些问题以前,我们先谈谈「福德」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亚」只是个名称、标签。刚才我提到,许多人认为「运气」只是必然会发生的偶然事件,但「福德」不是如此。「福德」的道理其实是「业力」原则最高且最细微的面向之一。
如同我常讲的,「业力」要比「空性」难教。你可以概括的说,「业」就是因、缘、果。举例来说,如果你种花,一旦把种子、肥料、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等所有这些因素凑在一块儿,假使又没有任何障碍,花一定会绽放;在这种层次上了解因果还算容易。不过,一旦它涉及了某种隐含的因素,譬如你用同样的种子种了十朵花───不只是一粒种子,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种类的种子───当其中一粒种子表现得不太一样时,我们就必须更深入的探究。
你对这些种子的照顾完全相同,可是这粒种子的表现就是不一样,因此你进一步探究:也许这粒种子的前二代种子,因某个特殊事件而影响了它的基因。当我们开始探索更多隐藏的因素,有些人就从这里开始变成宿命论者,有些人变成虚无主义者、科学家、有神论者、无神论者等等。
福德可以被创造
&&&&根据佛教的理论,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创造、捏造、积聚的东西。
假设你有两个小孩,一个很懒惰,几乎没受什么教育,书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个则是恰恰相反。可是他们长大后,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个懒孩子,却比较成功。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如果你问佛教徒,他们会说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们可能会先说,这是业力的缘故。
这么说有点危险,因为许多人接着会想:「所以这就是我的命吗?我不能改变它吗?」很多时候当人们听到佛教徒对「业」的解释,他们的想法常是这样。
假设某人有六个鼻子,你不能说:「他无法摆脱他有六个鼻子的业。」这不是佛教徒对「业」的诠释。业力不是要这个人不断的想:「我摆脱不了这六个鼻子,我改变不了这种情况。」
这一点很重要。「业」是你可以自己创造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要再多一个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术,尤其如果「七」还是个幸运数字!了解「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现在要讲得再复杂一点。有个东西我们称之为「共业」,或者「共同的福德」。举例来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有何种福德或没有何种福德,所以某一位总统参选人会当选。我们都不知道。
身为世界的公民与另一个国家的公民,我很关心这件事。因为我还是认为,美国总统在这世界上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连非美国人,也需有足够的福德才能让美国选出一个好总统。
当我们讲到福德,我们讨论的对象不单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这完全是相对的。
譬如说你开车到某个地方并且顺利抵达,可是你却没有福气把车停好,你到处找都找不到车位。如果本来把车停好后,你的约会将带给你一些美好的时光,结果只因为找不到停车位而一切都毁了───这就是「缺乏福德」。
不过,假设说,正当你一直找不到停车位,开车到处转的时候,你本来要进去的那栋大楼突然崩塌了───是因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车位。
福德的相对性
福德确实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的人际关系、经济、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说话的语调。从许多方面来看,它也是非常相对的。
从中古世纪到现在,我们也许可以说因为我们拥有好的福德,所以我们有
iPhone这样的手机;我们不必走老远的路去跟某人讲话,打个电话就行了。
不过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像密勒日巴那样的人应该会同意,正因为我们缺乏福德,所以生在这样物质主义的时代。
福德带你接近实相
佛法的参照点永远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实相真理,因此,任何带你更接近实相的,就是福德的行为;任何带你远离实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范围可以从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现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来说,身为佛教徒,我们会说,因为我们共同的福报,所以我们投生在一个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时代和地点,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谓缺乏福德可能小至当一个老师正要传授深奥的教法时,你打盹了半秒钟,或者有人咳嗽,以致于你没听到。
基本上,任何带你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铺展出来。因为我们需要更接近实相,任何带我们越接近实相的事,我们要试着去作;任何带我们远离实相的事情,我们尽量避免。
积聚福德的三种训练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三种积聚福德的方法。这三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训练藏文称为「拉巴」,我把它们的顺序倒过来讲。
一、 智慧的训练
第一个训练是「拉巴西惹」───智慧的训练,智慧的训练会帮助你们了解(我刚才所讲的)无常及其它许多实相。拥有智慧,你就更能体会、欣赏这些实相。为了累积智慧,我们透过像是闻、思、修等方法来积聚一些因和缘。
举例来说,去参加讨论实相的课程,在这里,我们不是指科学上的事实,或者什么食物适合或不适合吃,我们讨论的不是这种事实。我们指的是能够根除痛苦、生起智慧的事实,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智慧的训练。
要训练智慧,你必须习惯所谓「开放的心胸」,你必须慢慢的、慢慢的放掉一切顾忌。如果你仍受文化、种族、某种思惟、性别或像是佛教、印度教诸如此类的「教」或「主义」的束缚,为了拥有智慧,你就必须超越这一切,你必须创造开放的态度。
但这有点困难,你知道为什么难吗?因为你要不断对你自己下的结论保持怀疑的态度。我要说的是,你必须在谦卑和自信之间找到平衡,而这两者的平衡并不容易。
当你研读佛教哲学时,可能听过:佛教是最批判、最多疑的哲学系统,它是最无神论的哲学系统。佛教分析辨理的目的与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没有一点关系,否定一切不是佛教的目的。不过,你真的必须试着超越所有文化上的束缚。这很难,因为所谓的「客观」其实还是「主观」;你终将只选择你信任的人,所以实际上,作决定的人仍是你。
我们来简要的谈一下智慧。典型的佛教智慧是:一切都是空性,同时,外显没有任何障碍。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看着镜子,会看到你自己的脸在镜子里。镜子里的脸并不真实存在,它不是你的第二张脸,它不是真实的。但问题是,只有你的脸会反射在镜子里,当你看镜子时,你看到的只有你的脸,而不是一个杯子、一本书,或任何其它东西。可能有人会想,假如这是幻觉,那么反映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一团混乱。可是,它却井然有序。
如果你移动你的脸,它也跟着动,这让你忘了它是不真实的。基本上,根据佛法,这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运作的方式。对你们来说,我坐在你们面前;对我来说,你们坐在我面前。这就像镜子里的反射───空与显同时存在。因为我们谈到了智慧,所以我提起这个例子。讨论智慧并不容易。
三摩地禅定的训练
第二个训练是三摩地禅定。禅定是累积福德的另一种训练或另一种方法。禅定会带你接近实相,但不是所有类形的禅定都可以。我们讲的不是欣赏夕阳的这种禅定。近来,大家把欣赏落日余晖、聆听贝多芬伴随鸟儿啁啾的音乐,当作是禅定。
只有以智慧为基础的禅定,才能视为带你接近实相的禅修;「夕阳禅定」不会带你趋近实相。在这里我要小小颠覆你们。现在我常听到,很多人偷了佛教的这些点子:「不要回想过去,不要臆测未来,安住在当下。」他们却没有把功劳归给佛陀或佛弟子们对「当下」的讨论。
各位知道吗,就算你擅于不住过去、不住未来、安住当下,假使你不了解空与显,「当下禅定」就如同「夕阳禅定」一样没有用;我是说真的。不过当然,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有异国情调,很深奥。「安住当下」,哇,听起来很棒!当然啰!可是如果你不了解空与显,它就完全没用!
为什么要安住当下呢?而且,事实上根本没有「当下」这个东西,它完全是假的。首先,从究竟上来说,佛教徒不相信时间;「当下」是时间,所以它也不存在。其实我会说,「夕阳禅定」还比较好,至少它给你一点忧伤的感觉,你可能还能晒一身黑亮的皮肤。所以,禅定的训练必须有一个好的、完整的道路。
要成为合格的创造福德的机器,禅定的训练必须与第一个训练───智慧的训练───不相冲突。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们往往被禅修的种种仪式转移了注意力,以为那比了解智慧重要。我们喜欢那些规矩,比如身体坐直,至少这是我们可以感知到。这里顺带一提一些佛教典型的禅修。
在众多禅定的方法里,有两个是「止」和「观」,相信你们已经听说过上千万遍,所以我用几句话作个概要的解释。基本上,「止」是个诡计,而「观」是生意。为了要做生意,你需要这些诡计;因此「止」和「观」都是必要的。
寂天大师刚出现在我脑海里,所以我想我得提一下我想到了什么。根据那些伟大的大乘导师们,佛陀好比是个医生,我们如同生病的人,我们有情绪烦恼的疾病。当你生了一般的疾病时,比如头痛,就只有你受苦;可是当你有情绪烦恼的疾病时,不只你受苦,你同时让别人也受苦。这其实是摘自寂天所说的话。
对于一般的疾病,我们有许多药物可用。当我到药房买药,光是治疗头痛的药就有很多,治疗情绪烦恼的药却极为稀少;事实上,只有佛陀才有。也许这话说得有点太过分。许多灵性修道,比如印度教,也讨论能去除这个情绪之病的药方。许多修道提到像是「爱你的邻居」等方式,但只有佛陀提到去除情绪烦恼的因,也就是去除我执。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的稀有。只有佛的教法能对治这种病,禅定的训练是佛所开的药方。
我最近才了解到,从佛教的观点严格来看,当今人们所谓的「禅定」,多数根本不算是「三摩地」。大部分人以为,身体打直、缓慢呼吸、不要移动,这就是禅定;那不一定是禅定,那只是身体坐直。
对于禅定,一个比较严谨的藏文用语是「酿札」。「酿」的意思是平等,「札」是不打扰、不碰触、顺其自然。我对《道德经》十分推崇,它开头短短几句就说了许多关于顺其自然的道理。一切事物皆平等,没有所谓的好、坏、对、错、左、右,没有这些;一切事物皆平等,所以顺其自然。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下、在吊床上摇摆,或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啜饮龙舌兰酒,只要你可以做「酿札」───平等、顺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禅定。
三、 戒律的训练
最后是第三个戒律的训练,这点很重要。如同三摩地的训练,戒律的训练也必须与智慧有关。如果你的戒律与智慧无关,不论你做什么───像绕行多次,用绳索将你的身体完全捆绑起来───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谈的戒律。
我们讨论的是福德,所以我讲的是积聚福德的方法,戒律和智慧不相冲突,这点很重要。弥勒菩萨说,一个持戒的人心里想:「噢,我的戒律持守得很好。我凌晨四点钟起床,不吃鸵鸟肉,我不杀蟑螂反而收养他们……」如果你以此为傲,你守的戒律与智慧无关,这种戒律会使你变得像清教徒似的严肃而拘谨。
如果你变得严肃拘谨,你会有两种「情结」。当你走在纽约苏活区,你会有优越情结,例如你看到妓女,你产生优越感,因而瞧不起她们。当你在路上看到耆那教的僧侣,你会产生自卑情结。自卑感不是谦卑,它基本上像是愤怒,你会努力在耆那教僧侣的身上挑毛病。
我们佛教徒常常做这种事,也许不该说我们,实际上是我常常做这种事。我觉得耆那教那么好,不知道为什么它没能在这世界上兴盛起来。当我看见耆那教的出家人,我立即的反应是:「他们没有智慧,他们没有空性和明觉。」而不是去欣赏他们琐碎而狂热式的坚守非暴力原则。
狂热式的非暴力,你们听过这种说法吗?旧金山有耆那教的中心吗?你们应该上网查查。听说美国东岸有他们的中心,加州的这些比基尼可能对耆那教的僧侣来说多得难以招架。
我们再回来谈「戒律」。任何事都可以当作是戒律。通常的建议是你自己规范自己,而不是别人强迫你,不过你可以选择去要求某个人给你戒律。你知道这称为什么吗?这就叫作「誓言」。
誓言可以是任何事。它可以是个很可悲的誓言,像新年愿望之类的;也可以是吃完很大一份意大利面之后,立即产生的罪恶感:「从明天开始,我再也不吃意大利面了。」但是到了明天,你又吃了,然后你产生更多的罪恶感───一种「充满罪恶感的誓言」。
持有某种戒律来发展三摩地禅定,并进而发展智慧,这是必要的。假使这个戒律的训练还能利益他人,那更好,在大乘佛教里尤其如此。
我要跟你们说,不要瞧不起微小的行为。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发一个像是「不杀鸵鸟」的誓言,但你有力量发誓,刷牙时把水龙头关上而不浪费水───你可以发这种誓言。
问题是,我们许多人认为这个誓言那么微不足道。「我们不要发那种誓言,我们要试着发些比较大的誓言,比如不要有性行为。」那样的誓言就很难了!就算只是每个星期三不要有性行为都很难,有时你会忘记。
不过老实告诉各位,我发现,连刷牙时关上水龙头都并不容易。我们许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小事和灵修的道路无关。关掉水龙头?这有何灵性可言?其实这个戒律算不算是灵修,完全在于你的动机,端看你多有创意。
如果你是菩萨,曾经受过菩萨戒,并且发过誓,每一次刷牙的时候都要关掉水龙头,这个行为就会利益众生。这不只能帮助他们证悟,也有益于生态环境,还能帮助人类。
受戒或发誓是一个积聚福德资粮的好方式。比如说,现在,你我没有到处杀人。我们这样没有杀人已经过了多少年?我们没去杀人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胆量,没有时间,没有力气,也没有理由去杀人。
杀人要花很多时间,如果你杀人,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之前、之后、和中间的过程。可是我们这样有累积福德吗?没有。我们没有累积杀人的恶业,也没有累积不杀人的善业;我们只是懒惰。
佛教积聚福德的方法非常巧妙,一个简单的行为就可以积聚大量的福德。假设你一开始就发誓不杀人,一旦发了誓,即使你在睡觉,因为你在睡觉时没有杀任何人,所以你分分秒秒都在累积福德。这是真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累积福德资粮,就得发誓。
其它积聚福德的方式
其它积聚福德的方式包括:做大礼拜,以粉碎傲慢;做供养,以对治悭吝;发露忏悔不端的行为,以摧毁我执藏匿或筑巢之处;随喜他人善行,以对抗嫉妒;为了对抗错误的知见,我们做两件事───请上师转-法-轮或开示,以及请上师住世;然后回向福德。所以这应该回复了先前的问题:「积聚福德资粮是否太自私?」答案是否定的,自私的「我」因为智慧已经消失了。
我要以两段话作结论。佛法的道路有两项挑战,第一个是,有关实相的科学和哲学在智识上非常难理解;第二个是,真正的相信───不是哲学讨论的实相,而是实相本身───是如此简单,简单到让我们难以信任。
你们会有这两项挑战,第一个挑战很容易,你可以阅读书籍,问有关佛法的问题,只要你能这样做,你就会有进步。第二个挑战很困难,这个挑战在于「简单」。你不能阅读书籍,没有人能教你,你越问就越糊涂;解决之道在于「福德」。当你具足福德,甚至听到婴儿的哭闹声,你会去想「噢,这就是了。」这整个世界也许会认为你是个白痴,但谁在乎呢?所谓「什么都不在乎」其实是对证悟一个相当好的描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措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